政治经济学的来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8 14:38: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政治经济学的来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政治经济学的来源

篇(1)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034-0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诞生在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理论在我国大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教育中得到了快速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大学课程设的地位却有所下降。大家似乎已不再区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回顾和总结。

一、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我国的政治经济学一般也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部分组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前人的道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成熟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的指导下,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加入了WTO,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对接,我们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们先后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最终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与此相应的是,我们在生产关系上也做了许多改革,提出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应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分配制度上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在这一时期,作为研究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做了许多修订,从哲学上说这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理论上的争论,理论层面的争论主要还是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有关,也正是这些争论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前进。今天回过头去看我国早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可以说我们已经在理论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也正是理论上的突破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指导。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会不断趋向成熟和完善。

二、关于西方经济学

当前,国内有许多学者将西方经济学改称现代经济学或干脆称其为经济学。这种称呼的改变与我国当前的改革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正在走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道路。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来源于二百多年前的亚当•斯密,每一个学习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亚当•斯密于的名著《国富论》其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及经济人假设奠定了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在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中,特别是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家们抛弃了“道德人”,而将经济人作为惟一的分析出发点,而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分析思想也迎合了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的广泛应用。随后,新古典经济学就走上了一条公理化、标准化、机械化的道路。这种数理化的分析方式赋予了经济学家共同的分析语言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分析中的争议和不确定性,但是,这种机械高度抽象化的分析方法对现实的大量问题也失去了解释力。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做出解释,片面追求经济学的形式化,事实上是与经济学解释现实、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背道而驰的,这是西方经济学当前所受到的诸多批评之一。当前,尽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但是对于实际经济生活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却非常有限,这也表明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我们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冲突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土地、劳动、资本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几种基本资源或者,按照西方经济学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各种资源根据各自的边际生产力获得报酬或者说是利润,那么利润从哪里来的呢?这必然又会涉及生产关系,涉及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边际分析方法最终还是回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畴之中,这也说明我们无法摆脱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而单独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今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还应是生产关系,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认真研究现实问题,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对资源配置这样微观层次的问题,我们应更多地运用西方经济理论进行处理和解决。总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篇(2)

一、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逐步加快,各类市场主体日趋成熟壮大,主体之间的“所有制边界”越来越模糊,体制内的矛盾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经济主体的行为乃至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多地受到微观利益冲突的影响,人们对经济制度的关注程度正在逐渐下降。基于此,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不大量增加对体制与机制的解读,进而推演经济制度的量变与质变。尽管说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符合理论认知的一般逻辑,但是,过多的现象解读很可能误导或弱化学生对“经济制度”这一核心理论的掌握。比如,在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时,学生的兴奋点大多集中在公司制度、社会保障、公平效率、价格机制等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的命题上,而对于这些体制机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热情。这种现象经常导致教学过程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一般的解决办法是先讲制度后讲体制,把体制看作是制度的实现形式,很少有教师能够在讲解体制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困境在地方高等院校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受到课时量和教学效果的限制,大部分教师都安排了较多的课时解读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问题,相对而言,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量变与质变,以及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变化等重要理论命题则“没有足够的时间”予以解读。在一些经济学科排名较高的“211学校”中,由于课时充足,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困境稍显缓和,但是也同样面临着“体制重于制度,现象多于本质”的教学难题。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以及各高校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定位等,但是从教学角度看,最直接的问题还是教学的方式与方法。面对“有限的课时、复杂的背景和庞大的理论体系”,讲好这门课的关键在于:凝练教学目标,归纳内容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三位一体”教学法,即确立“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论教育和理论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导向确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目标中的意识形态定位

 

政治经济学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还要取决于社会需求以及理论体系本身的特点。从学科地位来看,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承担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对此目标,部分教师认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应归口于思想政治学科,而不应该放在经济学科。这种认识最主要的误区在于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界定过于狭窄。意识形态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共同任务,这一界定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而且对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同样适用。以西方经济学为例,这些年来,中国学生和西方经济学的学者都很推崇西方经济学的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认为西方经济学注重分析工具的运用,而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说教。其实,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是效用价值论和功利主义哲学观的结合体,其解释力集中表现为:以稀缺性为基础,以资本要素配置为核心,进而说明按资分配的合理性。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确实没有意识形态教育的痕迹,但是整个理论体系无一不是为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合理的。由此可以推出一个结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本身并不排斥意识形态教育,正相反,社会科学是否具有科学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否科学地解释意识形态的合理性。这一点正是我国政治经济学学者应该借鉴和学习的。由此,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育不仅不能忽视意识形态教育,而且应该把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首要目标,科学地凝练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增强对劳动价值论、阶级性和经济制度的专业解读。

 

三、政治经济学教学目标中的方法论定位

 

政治经济学是国内大部分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而且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课。作为基础课,传授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对于应该讲什么样的方法,各院校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有的教材版本来看,大部分教材倾向于对马克思科学抽想法的解读,而对其他研究方法采取一带而过的方式。科学抽想法固然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却不应该是政治经济学唯一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数学方法在内的其他研究方法在解释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都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课程的开篇增加对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基础地位。此外,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传授分析工具应该是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育的重心。从根本上讲,这种理解没有错,但却忽视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特点。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整体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各部分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对分析工具)的解读必须联系整体认识局部,不能断章取义。这就要求在讲授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建立前后关联的整体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整个逻辑体系中了解局部分析工具的运用和作用。为此目的,在方法论教育方面,既要注意专业术语和分析工具的讲解,还要注意思维方法的传授。

 

四、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中的理论知识定位

 

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理论知识教育。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和方法论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理论知识教育,意识形态和方法论就是空中楼阁。同时,所谓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方法论教育都要融于理论知识教育当中,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即便是课时安排最多的院校也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而只能通过精选凝练,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结合社会经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地解读马克思的部分理论内容以及部分重要的理论发展,这种方式已为国内大部分院校采用。其主要的缺陷在于缺少经济思想的升华。马克思经济理论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除了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之外,还有其立意深远的经济思想,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升华经济思想,则很容易陷入“解释力困境”。可见,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教育不仅要包括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还必须包括经济思想。

 

五、化解教学困境的几点建议

 

1.内化意识形态教育。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对资本主义部分的解读基本贯彻了马克思的研究逻辑,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的解读则缺少对劳动价值论的贯彻。基于此,解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特别是经济制度问题),有必要首先分析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劳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分析公有制条件下的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以及价值分配问题。进而突出劳动在公有制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凸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差别和创造性发展。

 

2.推动方法教育与理论体系的融合。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政治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还应该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具有“通识”意义的认识方法。基于这样的要求,政治经济学应该强调“专业术语”、“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三位一体的方法论教育。为此目标,一方面必须强调政治经济学专业术语的规范性,既要反映理论体系的严谨性,又要反映相关应用学科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必须要求学生增强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掌握。再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矛盾运动分析方法,更加清晰地解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3.强化理论知识教育与经济实践的结合。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要求经济理论既来源于经济实践,又能够回到经济实践。这要求主讲教师:一方面把握历史资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经济理论,并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历史事件。另一方面紧跟经济时事,运用经济理论解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并在经济发展中推进理论创新。再一方面注意经济思想的解读,基于理论又不局限于理论,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思想,从而实现理论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篇(3)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强调科学抽象力的学科,要求培养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大学本科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学习中,学生们特别是理科背景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困惑和压力。要做到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生们在学习过程的收获感,则需要“力求说得尽量简单和通俗”①。对此,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数理政治经济学的相关成果,无疑是实现政治经济学课程“简单和通俗”,进而提升政治经济学课程趣味性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实现数理政治经济学的“研教转化”,实现“以研促教”,重难点是在确切把握相关思想的前提下,遵循适度性、实用性的原则,通过对数理模型相关理论成果的甄选、转化、引入和运用,明晰知识点的难易层次和教学对象的层次,构建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数理模型运用体系。

 

一、现有数理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体系分析

 

在数理政治经济学方面,以吴易风、丁堡骏、白暴力、张忠任、陈恕祥、冯金华、马艳、张衔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在批判吸收波特凯维茨、斯威齐、森岛通夫、罗默等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各类数理模型来科学表达政治经济学中的数量关系,不断推进政治经济学的数量分析②。其中,吴易风、张忠任、马艳等学者以学术著作的形式,完成了数理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性学术体系的构建(见表1.1)。

 

表1.1数理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性学术体系

 

著作作者体系内容体系特点

 

《数理政治经济学》(2006)张忠任商品、价值和货币;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资本运行的具体形式;国际经济过程;几个理论与方法的问题。以国内两本优秀《政治经济学》教材为参考底本,推进了从“研”到“教”的转化工作;强调对相关理论谬误的甄别和批判,强调数理表述对原意的遵循;内容覆盖面广,对国外相关理论热点和争鸣把握全面和准确。

 

《现代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2011)马艳价值理论模型;剩余价值理论模型;价值转型理论模型;平均利润率变动规律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地租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失业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再生产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实证分析。数理分析广泛使用了几何学、矩阵翻书、微积分、差分方程等现代数学工具;运用统计计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强调对当代现实经济活动的重新抽象,来加强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现代性建设。

 

《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2012)吴易风商品和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信用;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突出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强调数学模型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工具性和适度性;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马克思经济学的数学体系;以主干性专题来搭建马克思经济学数学体系基本框架。

 

这些代表性体系的构建,无疑都是对政治经济学数理研究的完善和发展,不仅回应了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诘难,而且从数理分析出发进一步论证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同时,由于这些学术体系的理论性、科研性很强,具体组成内容在模型的复杂程度、数学工具的选取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使得难易程度都有所不同,其中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超出了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另外,学术热点与教学要点并非完全对应。一些重要的学术热点,并非是本科《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需充分细致讲授的教学要点,比如被誉为政治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转型问题等。因此,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数理模型,需要我们基于数理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体系,构建本科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数理模型体系。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数理模型体系构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文字叙述与数理分析的主次关系

 

正如吴易风教授所说,数理分析有助于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也能够解决一些语言文字无法解决的经济学问题③。比如,在地租理论中,政治经济学教材常提到“土地的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这一知识点如果不结合数理分析将很难理解。

 

但是,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思维方法,主要运用的是科学的抽象法。在现实中,数学方法和语言文字一样,也不能解决所有经济学问题,模型分析容易趋于理想化状态而丧失科学性。而且,数理分析的过度还会使得教学目标异化,使得授课内容“为了数量化而数量化”。因此,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旧要将文字叙述作为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讲授的主要形式,而数理分析则是次要形式。

 

(二)数理分析内容的难易差异

 

数理分析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总体而言理论性和科研性都比较强。由于研究热点本身的深度,以及构建模型和数学工具选取的难度都有所不同,使得一些难度较大的科研成果已经超出了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和范围,难以作为教学内容转化的来源。比如“转形问题”,以及相关的狭义或广义动态转形模型等,再比如在地租理论中地租虚拟价值模型,在资本循环中的产业资本职能形式数学模型等等。

 

(三)结合文理背景的分层教学

 

对于理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政治经济学》容易给这些学生带来“学不到东西”、“没有太多收获”等感受,使得他们学习兴趣下降。如果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加入数理分析的内容,那么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们特别是理科出身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构建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数理分析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分层教学操作,对数理分析内容进行划分。比如,在地租理论中,“地租与地价”的数理分析既适合文科学生学习,又适合理科学生学习。但是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数量分析,难度和对数学工具掌握的要求略高,可以转化为面向理科学生的授课内容。在此过程中,结合授课对象的文理背景,形成分层教学格局。

 

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数理模型运用的体系构建初探

 

我们基于《政治经济学》本科课程的总体讲授框架,参考政治经济学数理模型研究的主要成果特别是代表性学术体系,兼顾数理模型运用应注意的问题,对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数理模型运用的体系构建进行如下探索。

 

(一)商品和价值。涉及交换价值的计算;劳动生产率的计算;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的数学表达;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数量关系。

 

(二)货币与货币流通量。涉及四种价值形式的数学表达;价值价格的数量关系;货币流通的数量模型;修正的货币流通量公式。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涉及剩余价值率的分类讨论;剩余价值生产中的“西尼耳谬论”和批判;剩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关系。

 

(四)资本的循环与周转。涉及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测度;总周转公式的引申;可变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保本点的计算。

 

(五)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与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联系;实现条件推导中的若干数理分析;费里德曼增长模型简述。

 

(六)资本主义的分配。涉及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数理表达,实际工资增长悖论,工资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平均利润和平均价格,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参与分配后的平均利润率测度;土地价格理论模型,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理论模型。

 

(七)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涉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形成,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的数理分析。

 

篇(4)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7-02

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有着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就是要寻找最广大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的现实解放的道路,不坚持甚至否定这个立场,无条件认同西方经济学的所谓价值中立原则就会消解政治经济学于无形。但是,今天的时代与马克思研究与创作《资本论》的时代毕竟有了很大的变化:无产阶级的境遇已经有了较大改善在某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进入了“福利主义”;资本已经从绝对短缺走向相对过剩而劳动力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则出现了相对供给不足的情况;知识经济时代无形的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真正的资本;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中国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实践遇到了破产或重大挫折;包括西方与西方经济学在内的西方社会科学使我们对宏大叙事背景下主体的重要性与经济学中微观的领域都有了比以往更细致的认知;中国已经完全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已经进入了碎片化与云时代,如此等等。这些时代的变化就要求我们在讲授政治经济学的某些传统的内容时既要站稳立场又必须求新求变。所谓站稳立场就是要以宣传、传播、解释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主,不如此,政治经济学作为独立课程的存在就没有必要。所谓求新求变就是要力争观点均衡与思维发散,除了介绍的基本观点,还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观点;除了经济学内容,还要介绍其他学科的相关认识。下面我就以自己在“资本的来源”与“资本的特征”教学中的内容安排为例,浅谈一下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采行观点均衡与发散思维方法的尝试与努力。

篇(5)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研究表明,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性,但从课程本身来说,主要表现为:一是认识方面存在误区。很多学生(包括部分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并不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尤其是理科学生,更是简单地将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政治+经济”,以死记硬背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学生学习这一基础理论经济学的目的。二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政治经济学的实用性不强。政治经济学与其他课程不同,其理论逻辑性比较强,而且分析与叙述方法也较复杂[1]。只有在学习并理解了其基础理论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应用。目前的现状是,学生不仅不能快捷有效的应用理论,而且认为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对自身的用处或就业没太大用处,故而不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

二、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一)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即以新内容代替旧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当然,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可以通过新知识的增加、旧知识的删减。当然,改革必须得围绕强化和贴近实际的主线,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探索政治经济学教学新模式。以往的教学内容是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总结性讲授,对学生在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形成了某种误导,导致学生误认为经济的差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所以说,政治经济学内容改革要使学生真正学习到预期的知识,重点对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垄断资本主义及剩余价值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意义重大,所以教学方法首先需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科学的重要理论观点,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需要高校不断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当代的实际,仔细分析是否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认真比较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优缺点,积极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尤其应当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篇(6)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很多理论来源于一百多年前的《资本论》,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然而当今学生的思维模式普遍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再加上目前学生学习的实用主义,以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自己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知识,如果政治经济学仍旧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只会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枯燥感,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不完全统计显示一半以上学生认为听不懂、没意思,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经济学无用,因此普遍存在政治经济学课堂学生出勤率较低的事实已不足为奇。同时,我们也发现采用案例教学的政治经济学课堂学生的出勤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去了,在和很多同学课下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的同学都要求老师上课多些案例分析,并且提出期末考试也多出些案例分析的题,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们的真实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大胆尝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其中也存在种种问题,本文从案例教学的内涵特征着手分析政治经济学开展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但愿能引起每一个政治经济学教师的足够重视,从而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而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它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主流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对案例教学法的关注和研究较晚,政治经济学引入案例教学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案例教学则不同于传统教学,它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理念,通过真实情境或事件案例的演示,让学生透过这些真实案例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进而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解决问题。当前,案例教学之所以备受重视是因为案例教学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首先,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的课堂更多的是教师的课堂,学生参与的很少。而案例教学又称情境教学,教学过程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案例带学生进入到理论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案例教学活化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在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相长。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的自主分析和教师对案例的点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把握的同时也会促进教师更加深入的思考。传统教学则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很难做到较好的教学相长。

 

二、政治经济学应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忽视

 

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并且已经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明显是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案例教学前学生必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已经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过多或一味的追求案例教学,这样做表面上课堂生动形象,但由于学生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最终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经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是不少学生反映的“上课时觉得挺有意思,但下课后就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感觉很失落。一学期下来,回顾时想不起都学了些什么”。因此,要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不然案例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案例要精选

 

首先,围绕基本理论精选案例。案例的选取一定要建立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不能让学生学习了案例却忽视了基本理论的学习,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毕竟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才是案例教学的关键。

 

其次,贴近经济生活精选案例。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结合,因此,案例的选取要紧贴经济生活,精选热点案例或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从地域上讲案例的选取最好是本地或国内的、身边的。比如讲到价值规律时就可以选取学生接触最多的市场水果的价格变化作为案例素材,对这些经济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切身体会,有一定的直观感性认识,更能感受到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性,不会只觉得政治经济学的枯燥无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1.课余多收集素材

 

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时时更新,不能一劳永逸。因此,就要在课余多收集与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相关的身边实例、热点话题、新闻报道等,并围绕教学要求与学生情况把这些素材整理成所需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乐意听,教学目的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才能好。

 

2.课前多阅读案例

 

作为教师,要能保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要想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那么自己就必须首先做好案例分析,否则就无法引导、启发学生。虽然很多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教师应尽可能对所有可能的分析方向深思熟虑,以便于解答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的各种疑问。

 

3.课堂多鼓励引导

 

在实施课堂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地创造一种良好的讨论氛围,同时借助于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各抒己见,将讨论引向深入。要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积极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对学生的一些片面或错误的见解不要急于给予否定,致使学生紧张难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于一些发言紧张的学生也要尽力消除他们的紧张状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分析与思考案例,进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点评要客观

 

案例分析的最后,教师要对学生们的见解进行点评,问题解决的方案可能有多种,各种方案各有利弊,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教师不能仅凭个人爱好来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他们的正确的或错误的见解都要给予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意见,使他们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既锻炼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四)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需要查阅相关的阅读材料,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而体验式案例教学则需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到实际发生过程,借助于多媒体及电子设备可以缩短有限的时间,更可以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对于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原理非常重要。因此,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经济现实中的精编案例引入课堂,使案例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快乐学习原本枯燥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训练了他们的思维,不知不觉地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结

 

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情景或案例展示的过程,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呈现出一种生动、直观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有着特定的功效。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分析思考的积极性,学生也会及时的提出讨论问题,同时教师要组织引导好课堂,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就会加大分析讨论组织的难度,也会降低教学的效果。因此,政治经济学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注意以上问题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小班教学。

 

篇(7)

1、经济学中选择的概念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3、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教科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客体,高质量的教科书作用有二:既能保证学校教学环节的有序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当前情况而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质量存在不少问题。

1.政治经济学课本内容陈旧,版本不一。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政治经济学课本的使用来看,主要分为:自主编写课本和经济学系列课本两个种类。例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就属于前一类课本,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系列教科书,以《政治经济学教程》为例,则属于后一类课本。同时,对比教科书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个别章节虽然顺序不同,但总体上还是沿用着传统教科书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新东西,尤其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精华的内容,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仅仅对重要理论进行了原始解读,而对其内容的创新理解甚少。因此,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存在着版本不一且内容陈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2.教科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梳理目前高校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诟病———内容陈旧且版本不一,而且授课教师基本上会按照教材的体系和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而教材实例较少,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们对教学的实际作用存在困惑,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最终形成了厌学的恶性循环。虽然,各大高校会勤换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但同样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新版教科书与旧版相比,无非在个别地方增加了一些简单阅读,但在实用性方面同旧版并无两样。换汤不换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科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出现了新式的“照本宣科”。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信息量大、时间节省、图文并茂等,可以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高度集成于学生的教学中。随着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部分教师为了省事,在授课中出现了新式的“照本宣科”,照着电脑念,而不是讲,电脑内容繁多,学生应接不暇。

2.考核方式单一,限制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新的学分制考核制度的不断推行,部分课程的学习有所压缩,尤其是政治经济学课程,课时压缩得更为厉害,可是课时压缩而内容在增多,这时考核的方式还是以前的考试内容,这样教学活动比较死板。教师需要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学生最终考试的问题,授课就成了只讲重点,不顾细节,形成了尽量在有限的课上时间讲解考试将会涉及的重点内容,久而久之便走向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学用联系成了空谈,教育的目的无从谈起,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是考试的内容就学,不是考试内容的就不学,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高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研究表明,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性,但从课程本身来说,主要表现为:一是认识方面存在误区。很多学生(包括部分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并不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尤其是理科学生,更是简单地将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政治+经济”,以死记硬背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学生学习这一基础理论经济学的目的。二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政治经济学的实用性不强。政治经济学与其他课程不同,其理论逻辑性比较强,而且分析与叙述方法也较复杂。只有在学习并理解了其基础理论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应用。目前的现状是,学生不仅不能快捷有效的应用理论,而且认为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对自身的用处或就业没太大用处,故而不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

二、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即以新内容代替旧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当然,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可以通过新知识的增加、旧知识的删减。当然,改革必须得围绕强化和贴近实际的主线,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探索政治经济学教学新模式。以往的教学内容是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总结性讲授,对学生在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形成了某种误导,导致学生误认为经济的差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所以说,政治经济学内容改革要使学生真正学习到预期的知识,重点对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垄断资本主义及剩余价值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意义重大,所以教学方法首先需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科学的重要理论观点,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需要高校不断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当代的实际,仔细分析是否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认真比较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优缺点,积极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尤其应当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三)深化教师理论功底

创新教学方法分析当前形势,虽然网络授课、远程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老师仍将会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技术和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于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下达合理的科研任务,督促教师为高校授课不断学习和研究,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完成任务好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对于不按规定教学,完成不好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处罚,从而激励其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是理论课程,如何才能使理论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和运用,那就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科学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生产和生活的不断进步。

篇(9)

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经济规律。因为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2、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于经济矛盾概念的理解

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但是矛盾却不是事物自有的。经济矛盾是无法脱离主体意识单独存在的,它反映出了不同研究主体的阶级属性。政治经济学是矛盾演化的产物,经济矛盾并非是先验存在的,它是由代表特定主体利益的研究者在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中规定的,正是因为主体性的差异,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会从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中得出不同的矛盾方面。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的主题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实际上就是以资本所有者为主体,探讨如何最有效的实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则要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规定现实中国经济矛盾,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中国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要明确矛盾指的是作为研究主体的人,在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中,规定出现象之间的矛盾。

不只是经济现象,作为矛盾的研究者――经济学家的思维也是矛盾的,由于立场和时代的变化,他们处在不断变化的矛盾中。在资本主义研究的代表中,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自由的思想,运用大量的实证大量的比较进行研究,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社会上还有很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资本主义需要自由,封建和集权专制严重压迫着资产阶级,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致力于批判研究,主张资本的自由竞争,深入分析经济矛盾。在资本统治全面确立以后,资产阶级摆脱了受压迫的地位,他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需要研究如何让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在对国家政策研究的同时引入了很多的衡量指标,效用就是最显著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批判的对象转为社会主义,但是由于自身处于统治地位,所以这个时候的批判只是一种形式,在本质上这更多的是一种辩护。从矛盾的分析也本质转到了表层,力求解决一些表层上的经济问题而不是经济矛盾。

矛盾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明确主义。现实生活中处理事情时,我们经常会提到要使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好的方法,在矛盾分析中,我们同样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好”与“正确”是两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到底何为“好”,何为“正确”,这就需要考量你的目的,根据最后想要达成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这就是正确的、好的方法,有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就是在批判方法与目的的不一致。经济学学术研究也是有目的的,研究特定问题时有具体的目的,但是这些目的都离不开一个总目的,这个总目的始终围绕着你的“主义”。“主义”也就是立场,它具体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阶级”,其次是“利益”,你想要维护哪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当前迫切需要实现的利益是什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站在劳动者的视角上,而劳动者目前需要的就是改善自身的生活,成为这个社会真真正正的主人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绝不只是为了国家,不只是为了经济发展,因此单纯地去研究社会如何发展这是不全面的,这或许就是“GDP主义”的弊端。劳动者在这个社会上还属于薄弱的一方,要始终谨记研究目的,探索当前劳动公有制的矛盾对立面,用批判的方法去除那些阻碍劳动发展的因素,实现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以正确的哲学观作为指导。哲学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社会变革通常是以哲学观念的变革作为指引的,各学科方法论的变革也开始于哲学的变革。哲学的方法论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它是哲学方法论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哲学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有上帝论、之后是天命论,发展到最后形成了当今社会普遍认可的唯物论。后期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在唯物观念的影响下,站在资本所有者的视角上,探讨如何提高资本所有者的权利,分析社会经济矛盾,对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使得社会变革前进。马克思明确提出自己所代表的是无产阶级,集成并发展了当时社会主流的唯物观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刻反思,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独到的视野分析经济矛盾,铸就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先河。马克思在从事矛盾分析时,既运用了经济学分析方法也没有脱离哲学方法论的指导。我们在之后的分析中,应该沿袭这一先进的思路,不要将二者完全对立,应该继续把他们统一在自己的研究中,形成具有深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在实践辩证法的指导下研究经济矛盾。矛盾分析所用的根本的方法就是实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是以“唯人主义”为中心,要点就是处理矛盾。在主流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客观规律,总结人类社会、自然界,研究其发展,总结其发展的普遍特性。在唯物辩证法中,人的中心地位被严重淡化了,人成为了客体不再是主体,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首先,对辩证法的来源存在误区,认为自然界是遵循客观原则发展的,人类在认识其发展的过程中从中总结出辩证法,这是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的;其次,对辩证法的主体认识错误,认为其主体是自然界,人只不过是从属于其的客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自然界的,人类的思维活动也不能脱离此。马克思的辩证法与此不同,是具有实践特点的,是对于传统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其出发点由自然界转向到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来,从现实的实践出发意味着从人类和人类社会出发,物质和自然界只是从属于人的,要在研究人的实践之后才对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进行研究。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具有变幻莫测的特点,其内容丰富繁杂,不可能对其每一个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为此,总结了以往时代对矛盾的研究,有建设性地提出了“抓住主要矛盾”的说法。这也就是说在对矛盾的研究中,要学会辨析居于主要地位的矛盾,同时要认清主要的方面。虽然矛盾的内容非常复杂,但是各个矛盾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不同的,有些矛盾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起引领作用,可以支配其他的矛盾变化发展,这就是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地位也不是相同的,会有其中一个方面从属于另一方面,受另一方面的变化影响,这就是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当然,矛盾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在一个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主要矛盾也可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演变为次要矛盾。

上一篇: 农业发展策略 下一篇: 农业创新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