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8 14:38: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教育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传统教育方法

篇(1)

一、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具体途径

要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就必须深入挖掘两者的优势,了解实现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具体途径,有机结合,发挥其最大功效。

(一)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优势及开展教学的具体途径

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具有备课省时省力、教学成本较低、操作灵活自如、可以随机应变、方便临场发挥、直接影响学生留有想像空间、便于情感交流,交互性强等特点,我们可以发挥其优势,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1.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讲授优势与亲合优势,突出人文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老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粉笔、黑板、简易模型,通过语言描述和身体动作来传授知识。主要教学手段是教师的口头传授、粉笔板书、实验演示等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一个讲授过程,更能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人文因素作用,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具有真实感。

2.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表演优势,充分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

虽然传统模式下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许多教学知识是在教师讲的过程中,学生认知、体会和理解学习到的,但有的知识是不能完全简单依靠语言和描述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到的,还需要一定的过程演示和真实展现,才会形象生动的让学生领会到。相当多的数学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通过板书、实验等形式,采用边写边说边演示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更容易领会到加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这种示范作用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效果非常突出。教师的讲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才会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默契传递。

3.运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习惯优势,发挥学生的依赖作用

传统教育方法的使用,历史已久,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很多数学生都习惯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并且已经对之产生了依赖心理。合理的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能保证我信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在采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机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4.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导向优势,增强师生之间的共鸣效应

传统教育有特定的活动场所,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学习活动,相对于人机对话这种形式更容易产生师生间良好的心灵感应作用。教师在讲授法中所表达出来的多种蕴含感彩的语言及营造的气氛,对教学目标实现是相当重要的,它对学生的心理才会产生深刻的共鸣作用。有意识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才会达到鲜明的导向作用。

(二)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优势开展教学的具体途径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①直观性;②形象性;③动态性;④交互性;⑤模拟性;⑥针对性;⑦重复性;⑧高效性。如果能利用好这些优势,我们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1.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优势,克服传统教育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

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一般都是基于课堂形式进行的,具有很强的时间约束性和空间限制特点。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没有课堂教学就很难组织教学,而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克服这一弱点,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广泛的学习空间,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所理解不到的东西,学生可在网络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或进行网上考试,是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给学生深入学习和补充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在生活中得到学习。

2.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媒体与显示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形象生动化

网络使用方便,不受空间限制,而且信息几乎不受容量的限制,课件系统、协作交流系统、网上作为及题库系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师,它是一种特定的丰富的人力资源。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接触书本教材的内容,而且可以广泛的接触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网络媒体的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文本、声音、图画、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因素。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形式,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进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科本身有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媒体模拟与放映优势,促进教学形象生动化。网络资源具有很强的模拟和放映优势,可以把真实的教学内容或真实或模式放映出来,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效果突出。

3.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开放、互动的优势,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和发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体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主体自主学习,加强协同学习和学习交流。网络教育教学方法以其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正好为之提供了有效的条件。学生们也更乐于探索知识奥迷,对网络易于接受,这也迎合了当今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可以通过网络的聊天、论坛、BLOG和留言本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创设网络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4.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形式多样化优势,实现分层教学

传统教育对于同一个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由于学生存在的差异,不能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我们尝试过分层教学改革,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难以操作,而网络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局限,通过教学设计和网络设计,可以提供多套学习方案和学习方法,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从而满足分层次教学需要。

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策略

1.整体把握、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注重实效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选择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根据不同教学课型,有侧重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手段,实现优势互补。有时表现在同一节课,要分阶段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在一段教学时期中,实现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如不同的教学环节可有不同的互补方法。在导入环节,宜多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辅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手段。如需要创设情境,则可以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知环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交替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手段。

2.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合理优化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就应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切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特长,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有意识的进行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达到更佳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探究活动,可提供辅导学生制作几何画板模型等,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实现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教学理论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上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进行合理优化,教学活动才会生动,才会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3.相互补充,各显其能

篇(2)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42-01

一、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

研究价值观教育,必须清楚的剖析价值观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体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本章按照“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逻辑,对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等概念和范畴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社会行为的认识与评价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价值观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假美丑的价值准则。价值观虽然很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整个社会,它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他们评价是非曲直,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采取相应行动的一套价值系统。它既影响和规定着大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指向,更是大学生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尺度和标准。因此,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价值观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对“方法”的理解是多义的。最初的“方法”概念出自墨子:“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甚故何?则方法明也。”这里的“方法”,更加接近“法则”的涵义。真正接近现代涵义的方法概念出自韩愈:“而又为之奔走经营,相原隐之宜,指授方法。”这里指的“方法”涵义就是“办法”。现代意义的“方法”,一般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取的方式、程序、手段以至技巧的总和。

二、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反思

(一)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反思

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谓灌输是与教育相随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也是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它既是教育的原则性问题,也是方法性问题。而作为方法层面的灌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的灌输,而另一种是教条的灌输。

作为方法层面另一种灌输也就是教条的灌输,这是一种与教条化教育、填鸭式教育相提并论的灌输,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这种灌输教育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不仅没有紧随时代,更是滞后于时代。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灌输的强硬化。只有这样,灌输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吸收,轻而易举地被学生理解,从而才能达到较好的灌输效果。第二,灌输的呆板化。以往的“灌输”,教育者一向是一幅毫无情感、生硬的姿态。第三,灌输的空洞化。如果能够真正搞清楚被教育者的所急所需的问题,并且要尽心竭力地对这些问题给予支持和帮助,从而解开被教育者的心结。

(二)对传统专项教育方法的反思

对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来说,价值观的教育仅仅是单独的一门学科而已,这就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应该建立在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之上,而是更应该与各学科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有一个大体的思路,逐步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老师能够和同学一起参与到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活动中来。第一,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单单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而是要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与学历相配的修养素质、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第二,心理的健康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价值观教育形式的专项化,就是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把学校教育的比重扩大化,认为教育只能依靠学校,从而把社会和家庭等外界因素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给忽视了。要想达到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必须通过各种条件的共同作用,而这些条件不仅仅是学校、家庭,还包括社会的因素,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载体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方式在这个重要的场所表达自己存在的价值观,从而以道德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

(三)对传统一元教育方法的反思

首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式来相应地调整大学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我国当前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取代了评价标准的单一化,这与我国的总体社会结构的改变是分不开的。当然,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并不是说彼此相互对立的价值观都是没有错误的价值观,也不是说事情的起点和终点就都是多样和多元,把大学生的评价主体的特殊需求作为一项必须重视的需求。综上,我们只有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实际相结合,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我们不仅要对价值观进行书本的教育,还要在公共生活的领域、责任意识等方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价值多元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更为赞同在承认价值观多元化的基础上凸显主流价值观的做法,只有通过比较,使主流价值观的指导意义通过自身魅力展现,以确立其主导地位,才是价值观教育的可行之法。

【参考文献】

篇(3)

1.1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英语学习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英语教材的学习,而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因为实际的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语境,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对话,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进步。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或者校级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或者是与英语相关的其他活动,使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好英语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英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英语是一门语言,是我们生活交流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的实例引入到课堂上,使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与生动的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1.2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英语教学中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法和句型结构非常重要,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讲”和“写”来阐释教学的内容,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述的知识,然后将语法和句型背下来。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换言之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让其为我们服务,这样来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显得有点呆板、老套,不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运用语言交流的环境。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作为当代的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英语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面表达,还要培养锻炼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英语教学中。

2.实施分层式教学,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的方式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因为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智力水平不一样。那么,在实施分层式教学时,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四点措施。

2.1 分层备课

在备课时,教师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备课,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收获知识,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的英语教学质量。

2.2 分层授课

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对于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要从基础知识着手授课;而对于英语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就要求他们掌握较难的延展的内容,教师就要将课外的知识引入到课堂上,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课本以外知识的技能和技巧。

2.3 分层练习

布置练习任务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布置不同的练习。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尽可能的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完成练习任务,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2.4 分层评价和管理

评价和管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评价和管理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进行。对于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应鼓励学生打好基础,扎扎实实进行学习,一步一步向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靠近。

3.发挥教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

3.1 把握教材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基础能力

部分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就必须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记单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在乎学生记得多少,而是关注学生记住多少。但是,有部分教师为了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就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要记多少等等,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基础能力。可见,单纯的依靠记忆单词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不可行的,而是要加强英语的基础训练。例如,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或者之前所学的知识点,潜移默化中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

篇(4)

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五千年所沉淀积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东方大国历史的文化积淀,这些宝贵的文化财产代表着我们国家发展过程的文明传承,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文化背后所代表的重要意义,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立足当下,努力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更好地了解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则应该找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魅力与精彩之处,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积极向上的优秀青年,应该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这是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首先学生应该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的东方大国的精神文化标志,它不仅仅是国家的文化积淀,更是国家的文化宝藏,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第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形象,使其凭借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魅力,赢得世界人民的称赞和喜爱,使得各国友人都纷纷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最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领略古代文人骚客慷慨激昂的文人情怀,激励我们向这些文人学习。通过学习高中语文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通过朗诵环节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首先就是将散文诗篇诵读出来,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大概了解。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情怀都能有整体的了解,这足以体现朗诵的方式对于学习高中语文知识的重要价值。学生可以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在自己的主动学习过程中便能对课文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朗诵一些课外文章,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诗篇。

篇(5)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语文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法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因而学生的学习难以生动活泼。即使有的教师在启发式教学的影响下,加强了设置疑问,以此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但“教师问学生答”本身仍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其实,现实和传统有一脉相承、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语文教学犹如一座尘封的宝库,有许多闪光点值得继承和光大。如何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批判地继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摸索、探讨的课题。

传统教学法是相对于现代教学法而言的。它是指产生于教学实践,并经受了一定历史时期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广为沿袭使用,并具有某种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厦文化,而传统教学法也是其中一部分。在教育事业创建的初期,语文教学领域更多出现的是教学思想,而这些教学思想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合理地借鉴。比如古人主张“文以载道”。这种教学思想在于“道”不以裸、干瘪瘪的面目出现,而是借助于“文”这个载体,与道德、伦理熔为一炉,天衣无缝。在古人观念里,文史不分家,优秀的历史作品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些传世的典范文章,往往也包含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深刻的历史见解。再有“学思结合”的思想,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也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们都强调学思结合。这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许多很有生命力,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学、思、行三结合”、“循循善诱”、“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等。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更出现了一些比较引人注目的教学方法,比如宋、明、清三代的教育组织――书院中出现的自学讨论教学法。

近现代西方各种教育学派的教学思潮相继传入我国,冲击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引起了教学方法的种种变革,而且陆续出现了一批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如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教授法》,的《中学画文的教授》,朱自清、叶圣陶的《精读指导举隅》等等。这些教学法针对时弊,提出了不少改革的见解。

研究古代、现代的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不难发现有许多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法,就是传统教学法的历史发展。当然,传统教学法即使是优秀的部分,由于受时代历史与科学发展的限制,必然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我们只有了解了语文教学法的优秀传统,才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的语文教学法,并科学地去开拓语文教学法的更美好的未来。

对传统教学法如何批判继承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吸取精华、剔除弊端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法而能为广大教师沿袭使用,那肯定有它的特长与价值。但我们使用传统教学法时,如看不到它的局限,就往往会使教学工作陷入盲目性而出现被动局面。如讲述法,这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法,所以至今依然在语文教学中广为使用,自有它的长处。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使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能为教师提供结合知识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但这种教学法,只是教师讲授,不了解学生的反应,缺乏反馈信息,往往会使教学陷于盲目性,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的被动局面。

批判继承传统教法,就要吸取它的精华,剔除它的弊端,做到扬长避短。在发扬讲述法长处的同时,要克服讲述法缺乏师生交流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述过程中,穿插启发谈话,注重讲述内容的启发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并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在讲述知识的同时,注重方法的传授。这样就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且着眼于智力训练与能力培养。

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要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首先要把传统教学法的精神吃透,做到不只理解而且掌握,这才谈得上为今所用。

要使这种传统的启发式谈话更好地为今天的语文教学服务,就需要对它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出新意:所谓启发式,应该是在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原则指导下的启发式,应该是既有教师引导又把思考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启发式。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存疑,并以学生的质疑为基础,进一步用提问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就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入思考。这样的提问,由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所以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可以真正称之为启发式。

要推陈出新,还应根据现代最优化教学理论,把现有水平的教学法向更高层次的理想境界推进。从内容上看,所提问题着眼于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着眼于从无疑处生出牵动全局的提问,着眼于促使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追求新知识,从而提高认识能力。从方法上看,提问的最佳状态是“引而不发”。(《孟子・尽心上》)提问如能进入这样的境界,那是一种最佳状态。教师提问,不宜轻易对所提问题作出结论,或是学生答不出就作暗示,这些都不利于思维训练。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始终循循善诱,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思考成熟时,自己对问题作出认识结论。

三、洋为中用、取长补短

篇(6)

必须承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中学教育当中,部分学校已经将传统文化作为独立的课程开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中学生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1.传统文化学习的时间和质量缺乏保障

现阶段,很多中学都已经开设了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不都是独立的课程,而是同其他学科参杂在一起进行。例如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传统文化和历史课程、传统文化和美术欣赏等。并且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所占比重不是特别高,形式也比较单一。与此同时,部分专门设置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的教师也不是专业的,多由语文教师兼任,加之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2.传统文化学习的环境有所欠缺

随着全球化社会的到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受到越来越多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淡漠。例如,很多中学生在选择食物的时候,对于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兴趣大过了传统的中国食物,会弹钢琴的大大多于会拉二胡的,英语培训班的学生远远多于国学书画班的学生。

3.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知识停留在课堂的讲解上,没有为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学习到的传统文化无从施展。中学阶段,传统文化缺乏实践机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严重缺乏。

二、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

中学传统文化教育该如何有效的进行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把语文课堂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

通常来讲,中学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传统文化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另一种是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参杂传统文化教学。尽管当前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学,但是还只是初步的尝试,各种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也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所以,在短期内要想收获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同其他课程学习相结合。而在其他学科当中,要属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通过语文学科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非常到位的指出了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

2.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日常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中学教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注重日常积累,形成文化积淀

坡曾经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诵读古代经典作品,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在中学教材当中有许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并且绝大部分是以诗、词、曲的形式来表现的,这些诗歌、词曲内容简短、押韵,背诵起来朗朗上口,通过诵读积累,可以形成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

(2)开展家校合作,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日常行为当中

Υ统文化的学习不能只从表面上进行认识和理解,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心,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这才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如今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绝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且孝心、爱心、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意识不足。所以,要突破这种瓶颈,开展家校合作,让学生所学的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对于学生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3)开设文化大讲坛,并利用网络电子设备,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日常化

传统文化的学习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各种电子设备用作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更有利于将学习日常化。因此,学校可以开设文化大讲坛、讲座。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上传到班级QQ群、微信群,与学生共享。又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一部有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频,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

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者除了学生还有教师,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与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以山西省2011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课题”的调查结果为例,在所有接受调查的教师当中,有将近98%的教师认为在中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有必要,但是却有40%左右的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在这部分教师中,绝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不足,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容易因为缺少知识的积累出现差错。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游刃有余。

4.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贯穿实践内容,让学生真实体验感受传统文化

篇(7)

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国民生活中的发展。201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016两会期间,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说道:“应分学段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现在就开始着手。”作为一位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它。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有重要作用的。如今不少学生在自身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不利于他们长期持续发展。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块巨大的宝藏,可以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巩固知识,培养文化素养,提高道德修养。在将这一巨大的宝藏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的时候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对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启发诱导的方法主要用于教师实施教学时,对于本身没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课本,要用积极诱导的方式使学生感兴趣。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的欲望。在传授有关道德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或者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这种故事或问题必须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够很容易被儿童体认,这样会使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不平衡,然后通过努力将其同化或顺应,让他的认知结构重新达到平衡。这样激发其动机以产生学习行为,最终习得道德知识。这一过程中要让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老师要更加贴近其生活,提出各种问题和故事,使其内心产生矛盾冲突。这样有利于儿童道德阶段的向前发展和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2.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在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古国――中国。由于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教授时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要按照它应有的次序交给学生,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

循序渐进是由孔子提出,经其弟子孟子继承发展,之后又被朱熹纳入朱子读书法中的。孟轲认为“其进锐者其退速”,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消退也快。他通过“揠苗助长”的寓言告诫人们:必须懂得教学是自然有序的过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揠苗”的方式助长,否则“非徒无益,而有害之”。

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著作《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他要求教授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教学的进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夸美纽斯要求学校“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3.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

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加重要。即学以致用,学习如果不能应用,那么学得再多也没有意义。学习道德更应该是这样的,知道社会道德规范,就要体现于生活实践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不是抽象的学问,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把它付诸实践的一门学问。其目的在于促使传统文化对社会、个体行为和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还要结合行动,将其内容运用于实践是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一个有效的途径。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以行为为最终目的,对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追求的是对学习者从外到内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这四者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效实施教育教学。要注意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的时候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尽可能营造真诚和谐的环境,充分利用儿童原有的好奇心引导儿童自己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感知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并注意引导儿童把已获取的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间接经验体现在实际生活中。最终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篇(8)

1、犯罪主体均为一般主体。即凡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教唆罪与传授犯罪方法罪的主体。但是,对于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二者有较大差别。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不能成为传授犯罪方法罪的主体,而在教唆罪中,如果其教唆的是抢劫、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则可以成为教唆罪的主体并承担刑事责任。

2、犯罪主观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不同是传授犯法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即行为人明知自己传授的是犯罪方法,并且希望被传授人学会和掌握其传授的这种犯罪方法。如果行为人采取放任的态度,即处于一种间接故意的心理状态下,不去关心传授对象是否在学、是否学会则不能构成该罪。至于是希望还是放任被传授人是否将该犯罪方法用于实施和完成犯罪,则不是本罪的故意内容。教唆罪则不同,教唆罪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故意的内容包括认识到他人尚无犯罪故意,遇见到自己的教唆行为将会引起被教唆对象产生犯罪决心和故意,并希望或放任教唆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因此,教唆罪的主观方面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3、犯罪侵犯的客体有较大不同。

传授犯罪方法罪所侵犯的客体是确定的,无论传授的是何种犯罪方法,其侵犯的直接客体都是社会管理秩序。当然,传授犯罪方法罪也可能侵犯其他间接客体,但已经不是其行为直接所致,不应作为传犯罪方法罪侵犯的客体对待。而教唆犯侵犯的客体是不确定的,它随教唆内容的不同而变化。

篇(9)

一、引言: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也就是说,传统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而这一本质的缺陷恰恰是阻碍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有明确的认识,对怎样矫治其弊端有更清醒的把握。

二、传统教学的弊端分析

1.传统教学是在“主知主义”及“教师中心”观指导下的教学。“主知主义”观把人的培养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中心”观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

2.只重学不重用。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对于哪些知识用处大,哪些用处小,在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重视,结果在所难免地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造成这一结果的症结在于教学过程中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实践的运用。

3.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本身,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在相当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实际要求,结果学生只会呆读死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更不懂超越教师和教材。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4.只重教师不重学生。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后进生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独奏”角色,教学不可避免地成了制造“失败者”、“自卑者”、“高分低能者”的机器。

5.只重计划不重开放。以教育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使得课堂教学仅仅成为教师把设计好的教案进行展示,没有任何生机和活力。

三、对传统教学弊端的矫治策略

1.改变观念,转变角色。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者应从“主知主义”教育观的桎梏中走出来,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按照教育方针,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并注重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所以从素质教育思想基本出发,顺应当代教育发展的开放化、终身化、创新化、个性化趋势,教师必须实现由传递知识的“搬运工”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由单纯的书本知识的复制者向创造力的激发者,由专业浅显的“教书匠”向“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由领导者和管理者向学生的合作者转变。

2.摒弃单一知识教学,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地获得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并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坚持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审美目标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体系,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得到发展。

3.冲破教学的封闭性,扩大教学的开放性。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如上所述主要表现为两点:教学与现实生活脱离;教学过分强调严密的计划性。要扩大教学的开放性,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3.1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会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总之,要增强学生主体性,扩大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必须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

3.2重视教学过程的开放。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以开放代替封闭,其目的是使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不需要必要的计划、必要的知识灌输,而是强调工作重心要转移。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优化“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重视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其方法是合理地吸纳各种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有效成分。关于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国内外已有多种尝试。当然,对“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优化的具体形式应视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无论是哪一种具体形式,在确定之前和实践之中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自由民主原则、活动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宽容性原则和过程性原则等。

四、新时代教学方法尝试和探讨

1.激活课堂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日益普及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各学校都建有微机室或电教室,互联网络高效、敏锐的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都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4.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引用故事导入法。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课程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4.2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

4.3穿插社会热点导入法。以社会热点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把近段时间从电视、报刊、网络上看到内容以社会热点内容导入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生主体,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树立“人本观念”,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人本观念”应用在教学中,就是各项教学活动都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组织管理的参与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全身心地为实现课堂学习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人本观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一切教学管理中解决好人的问题,即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所谓“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在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良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烦恼,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也就使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六、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传统的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俗语讲,“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严格来说,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七、结束语

篇(10)

一、JIT体系的含义适时成本核算

(JIT)是一种可以消除浪费的核算,主要通过顺序安排的生产活动、较短的设备装备时间、需求拉动的生产计划和高水准的职员培训来消除浪费。它起源于世界汽车巨头日本丰田公司,并对世界汽车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的一种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这也就是JustinTime(JIT)一词所要表达的本来含义。JIT是一个需求———拉动体系,客户对产出的需求来拉动生产。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行为被“拉动”而不是被“推动”,它的核心是追求一种零库存生产系统,或使库存降到最低限度的生产系统,以达到降低成本的基本目标,从而实现获取最大利润的最终目标。

二、JIT制造与传统制造系统的比较

作为一种以需求拉动生产的体系,适时制造系统的基本理念是:仅在顾客需求时才生产,并且仅生产顾客所需的数量。因此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均以需求带动生产,每一工序仅为满足后一工序的需要而生产,与传统制造相比较而言,JIT法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别:

1.库存量。实施JIT的首要目标就是将库存存货降低到零库存水平。传统的制造方法是推压式的制造系统,原材料及零件在某一工序完工之后,即转入下一工序加工生产,而不考虑后一工序的需要。在这样的系统之中,如果生产超过需求,则会产生存货。但是,由于JIT实现了生产的同步化和均衡化,存货基本为零,即使有存货也是很少量的,不会占用大量资金,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转和企业资金流量。

2.制造单元与员工技能。在传统产品制造过程中,设备采用车间部门式设置,即把同一类型的机器设备安排在同一车间,如零配件车间、装配车间、喷涂车间和检验车间等分部门进行设置,产品由一车间相同的机器制造完工后,即转入另一车间机器继续加工,而工人则接受专门的训练,仅仅担任该部门内特定机器的操作;与之相反,JIT则采用了制造单元的方式。制造单元通常采用循环式设置,容纳一群机器,并将机器按加工工件的顺序布置,形成相互衔接的生产线,以从事不同的生产作业,每一单元仅担任一种产品或产品系列的生产,某一道工序完工后的产品,即转到下一道工序继续加工;分配到单元内的工人,则对其进行全面的技能培训,通过岗位定期轮换的方式,使其成为对各道工序都熟悉的多面手,因而每一个制造单元,均可视为一个小型工厂或厂内工厂。

3.弹性配置作业工人。传统的生产系统中,通常实行“定员制”,即所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相对于某一设备群而言,即使生产量减少了,也必须仍然有相同的作业人员才能使这些设备全部运转,进行生产。而在JIT的环境中,各生产线的作业人数根据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地增减,以尽可能少的人力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实现弹性配置作业人数的前提条件是:(1)要有适当的设备配置;(2)要有训练有素、具备多种技能的作业人员,即“多面手”;(3)要经常审核和定期修改标准作业组合。

4.全面质量控制(TQC)。在JIT生产方式下,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始终。一旦发现产品有缺陷,就将导致整个生产的中断,在零库存的制造环境中,决不容许不良产品的存在,因此如果没有全面质量管理,则不能实现JIT。5.服务的分散化。JIT要求能够简单而迅速地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将集权式的服务部门进行裁减,而将人员分派到直接的生产场所,例如在原料方面,JIT设置数个储存区,而每一个储存区均与原料的使用场所在一起,因此,设置仓库就没有必要了。

三、JIT环境下的产品成本管理

与传统制造系统相比,在JIT环境中,某些以往为多种产品共有的制造费用,已能直接归属于特定的产品,单元式的制造、对员工进行综合训练以及分权式的服务作业,不仅是JIT的主要特征,而且也是使成本的归属性发生转变的原因。

以往分散存放于各个部门的用以生产某一产品的设备,如今则被重新安排在各个单元内,每一单元仅生产一种产品或零件,这样,设备折旧就变成了可直接归属的成本。具备多种技能的工人和服务的分权化,也增加了成本的归属性,在单元内的工人经过全面的培训后,不仅能够从事设备的准备、维护及操作,而且,也可以担任两部机器间在制品的搬运工作和以往由其他工人担任的后勤服务,由于这些单元内的工人都直接从事了该产品的生产,因此该单元内发生的人工成本就是直接人工。所以,在JIT环境中,许多以前的间接人工,如今都可以直接归属在某项产品下。

1.JIT对产品成本的正确性的影响。间接成本减少而直接成本增加促进了产品成本的正确性。某种产品所发生的直接制造成本可以直接归属于该产品;然后间接成本则与多种产品有关,因此要以成本动因和制造费用率分摊在各种产品上,但是在分配率和各种产品应分摊数额时难免会出现误差。为了成本计算的准确和方便起见,企业或许会选择与制造费用作业的耗用相关较少的成本动因,而JIT制造不仅减少间接成本,而且还将大部分制造费用转变为直接成本,从而减少了分摊,提高了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程度。需要注意的是,JIT并未将所有的间接成本转变为直接成本,事实上,即使实施了JIT,许多制造费用作业仍然是为各制造单元所共有的,只有当JIT与作业成本制相结合时,才能对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产生巨大的改进。

2.JIT对服务部门的成本分配的影响。在传统制造中,服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经理是由不同的人担任,服务部门采用集权式来为生产部门提供后勤服务,服务成本的发生由服务部门的经理负责,而生产部门的经理尽管对服务成本的发生也有关系,但其只能对服务成本施加间接控制;而在JIT环境中,许多服务则采取了分权式,即将技术工人(例如工程师和生产计划人员)直接分配到产品制造单元内,并对工人进行训练使其能够从事以往由间接人工(如维护人员)担任的工作,这样,许多服务成本便可直接归属于制造单元,而最后也能归属于特定产品中,从而可以使得经理人更加了解产品的真实成本,同时由于其必须对服务成本负直接控制责任,因此就能对服务成本作出更适当的控制。

3.JIT对直接人工成本的影响。当厂商采用JIT和自动化之后,会引起直接人工成本的数量和性质发生变化。例如制造单元内的工人,可以在产品生产的空档期间从事预防性的维护工作,这种行动会产生两项结果:其一是数量上,直接人工占总制造成本的比例下跌了;其二是在性质上,直接人工由变动成本转化为固定成本。而这两项结果都将导致直接人工成本收集和报道的重要性比以往降低。

4.JIT对存货计价的影响。JIT消除的第一项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和存货的计价问题,当存在存货时,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就需要依照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以存货予以计价,然而,当存在着零库存或仅有少量存货时,则存货的计价对财务报表而言已无关紧要,实际上,在JIT环境中,计算产品成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管理上的需要,而经理人需要正确的成本资料是为了决策的需要。

5.JIT对分批成本法的影响。采用分批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企业在实施JIT时,应该首先将重复性的生产业务与特殊性的定购划分开,然后可以设置制造单元以处理重复性的业务,对于那些需求量低,因而没有必要设置其制造单元的产品,可以将不同的机器组合在一个制造单元之内,用以生产需要相同制造工序的产品或零件族。由于制造布置的改变和生产批量的缩小(由于降低在制品及制成品库存量的结果),为每批产品设置成本单就已显得不切合实际,成本可以按照制造单元汇集,从而简化了分批成本法的计算工作;同时由于JIT的基本思想是以需求带动生产,这就使得产品的前置时间大为缩短,而且对通过制造单元的每件产品都进行追踪并非易事,因此实际上,JIT环境中的分批成本法还具有分步的性质。

6.JIT对分步成本法的影响。在传统的分步成本法下,生产过程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步骤,以某一期间各步骤生产的半成品和产成品为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同一期间的制造成本按照生产步骤进行汇集,然后以该期间的总成本除以当期的产量,即为单位成本。单位成本在半成品及产成品存货计价中有很大作用。

单位成本的计算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存在期初和期末半成品,从而涉及到了制造费用在半成品和产成品之间的分配,所以在计算中产量一词通常包括某一期间的产成品产量和约当产量,即半成品按期完工程度折合成产成品的产量。由于约当产量的计算视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而定,因此单位成本的计算相当繁琐,尤其是在先进先出法下。

由于在JIT制造中实施了零库存,因此单位成本的计算也较为简单,只要将某一工序在某一期间内的总成本除以产量,而不必计算约当产量,也毋需考虑期初成本,所以JIT使得会计工作大为简化。

四、JIT成本法的账务处理

采用JIT存货制度的,其产品存货的称为JIT成本法。由于JIT存货制度以零库存为目标,因此并不设置半成品存货帐,所以其程序甚为简单。采用JIT存货制度的企业,将直接人工包括在制造费用之内,因而减少了许多对人工成本的记录。有些企业还采用“原料及半成品存货”(简称RIP)科目,以代替原有的个别原料存货及半成品科目。会计处理上如此简化,其理由是因为JIT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彻底消除或降低存货,将存货科目合二为一,可进一步简化会计处理;在简化过程中,由于原料在进货时是直接记入RIP存货账户,并且仅在产品完工时再作结转分录,因此领料记录也被取消了。

JIT成本法通常并不设置详细的成本记录,所购买的原料,于收到时立即转入生产部门生产;当产品完工时,应将原料成本转入产成品账户。至于人工及制造费用,则合并而成为生产成本,实际发生的生产成本,记入账户的借方;而在分摊时,则记入产成品账户的借方,以及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

:

1.[美]查尔斯·T·亨格瑞.会计学(第三版,下)

上一篇: 农业创新理论 下一篇: 大数据时代的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