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8 14:38: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南通市工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发展情况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十五”中期以来南通工业经济进入量质并举的良性发展轨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体上有三个特点。1.经济运行保持高位。从2004年2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以来,已连续47个月保持了20%以上高增长态势。2007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018亿元,同比增长21.6%,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2.经济效益不断跃升。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44.3亿元,同比增长53.8%,实现利税364.9亿元,同比增长48.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91.2亿元,同比增长33.9%,继续保持利润增幅快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块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的良好态势。全市工业产销率达99.45%,列全省首位。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9.24,列全省第三,同比提高32.8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和亏损额分别下降28%和23.6%。3.有效投入持续攀升。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投入970.66亿元,同比增长21.9%,列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投入完成755.9亿元,同比增长34.6%。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76.7%。在投入总量不断放大的同时,项目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全市实施超千万元项目2066个,累计完成投入620亿元,同比增长15.37%,其中已竣工项目876个;全市实施超亿元项目340个,其中已竣工项目55个。
(二)产业结构演进情况1.产业内部结构。重型化趋势更加明显。2007年,全市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62.28亿元,增长24.6%,高出轻工业增幅6.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5.2%,比上年末提高2.7个百分点。支柱产业支撑有力。机械行业、化工医药和船舶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比重达16.4%、12.9%和4.3%,分别比上年提高0.7、0.4和1.5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和轻工食品行业占比29.9%和13.5%,分别比上年末下降1.9和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4.2%,比上年末又提高2.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000.4亿元,同比增长43.2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5.6%,比上年末又提高3个百分点。代表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船舶工业,全年实现造船完工量274万载重吨。全市新能源装备和电力设备产业实现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48%。2.产业布局结构。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日趋显现。“两带五园”格局的船舶修造基地正在崛起,现代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和精细化工三大基地水平不断提升,轻工食品、电力及新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市20个特色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6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0%以上,其中超50亿元产业集群达到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达90%以上。3.企业组织结构。2007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5111家,比上年末增加894家,超出常州343家。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将超过800家,比上年增长148家。其中超10亿元39家,超20亿元16家,超50亿元1家。南通醋纤、南亚塑胶、江山农化、中远船务和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首次跨入20亿元企业行列。4.项目投入结构。全年全市规模工业投入中,技术改造投入占比达到42.9%,同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亿元项目投入占比达到33.7%,同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投入占比达22.96%,同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投入中,船舶修造、电力能源等行业投入占比明显高于其产出占比。5.资源消耗结构。全市节能降耗、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水平取得较大进展,热电联产、变频调速、绿色照明、清洁生产等成熟技术不断推开。建成全国最大的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基地。总规划100万千瓦的如东风电场首期10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启东20万千瓦机组已开工建设。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LNG电厂项目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装机容量4.8万千瓦的如东秸秆发电项目即将竣工投产,如皋3万千瓦垃圾发电项目已建成投运。预计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0.773吨标煤,同比下降4.3%。二、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和不足1.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目前纺织、轻工等传统工业依然居主体地位,占全部工业的43%,先进制造业发展还不快,贡献份额还不大。装备制造业中缺少竞争力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产业集中度不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是我市经济发展转变的重要任务。2.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传统产业领域企业的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我市重点企业中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领域企业2006年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76%,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重大创新成果。46家重点大企业(集团)研发平均投入仅为3604万元,而同期苏州市36户工业大企业集团投入研发费用平均近亿元。此外,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利用、保护工作需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管理创新水平不高。近年来全市广大工业企业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但我们也看到,管理仍然是当前企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财务账目不实、资金周转慢、产品成本高等问题仍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4.节能降耗任务艰巨。一方面,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节能降耗空间越来越小。工业是能源消耗相对较高的产业,目前,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47%左右,根据我市“十一五”规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比GDP增速高出4~5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还将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沿江开发、江海联动的深入推进,大桥、大港效应不断显现等,一批重特大重化工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工业重型化的趋势仍在延续。在工业化和重工化双重压力下,要完成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难度很大,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我市节约能源的监测机构较少,县一级的节能监察、监测和节能服务机构建设还亟待加强。全社会节能降耗意识比较薄弱。
三、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效益质量不断改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贡献率逐年提高。从规模内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一组数字看:
资产总额:年底270.3亿元,较年增长80%,位居全省第5。年突破313亿元。
经济运行先行指标全市工业用电量:年底18.15亿千瓦时,较年增长44.2%。年25.47亿千瓦时,增幅21.48%;
工业现价产值:年底145亿元,较年增长93%,居全省第7。年214亿元,增速49.1%,较上年增长45%左右;其中12月份当月完成20.1亿元。自今年五月份开始,月度工业增加值连续八个月稳定在6亿元以上,12月份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6.2亿元。
工业增加值:年实际完成41亿元,是年2.6倍,总量居全省第9。年65.3亿元,较上年总量增长56%;总量居全省第7,位次前移两位,同比增速27.14%,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位居第六。
销售收入:年底164亿元,较年增长1.1倍,居全省第5。年273亿元,同比增长56%,较上年增长66%左右;
利润:年盈亏相低后5.63亿元,较年减亏增利8.3亿元,年份盈亏相低后12.92亿元,较上年增长89%左右;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年116.6,较年提升65点,年152.69,同比提高36点,创历史最好水平。
利税:随着生产强劲增长和效益质量提高,工业企业利税快速增长,年规模内企业利税总额12.3亿元,较年增长31.4倍,年利税总额22亿元,是上年同期1.7倍。
技改投资:至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56亿元。年24.8亿元,增幅37%,再创历史新高。
从这一组数字看,今年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纪录大局已定,标志着我市工业经济又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今年工业经济之所以“发展势头好,经济亮点多”,是我市历史上表现最好的一年,我想是不仅是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结果,也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的集中体现,不仅为工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我市工业争先进位,提升在马芜铜经济带中地位的信心和勇气。
二、两相比较看潜力——全面分析我市工业发展潜力,是以创新精神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近年尽管我市工业在总量扩张与效益质量提升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年GDP首次突破100亿大关,工业贡献近一半,但较周边马鞍山、芜湖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铜陵要在新一轮皖江开发开放中“率先发展、率先突破”,不被芜湖、马鞍山甩下并缩小差距,必须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国内外有许多通过缩短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从工业化后来者追赶先行者途径看,几乎都利用了后发优势,即工业化后来者具有特殊益处和优势。铜陵工业后发优势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宏观上:一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为我们在较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尤其是信息时代工业化内容与传统工业化有所不同,在技术上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二是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使我们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利用资源,更多利用发达地区直接投资和以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技术。三是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产业和资本梯度转移,为引进外部资金、项目与人才,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四是未来五年我们仍处在国家战略机遇期,经济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格局不会发生变化,特别是经过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整体环境将更为有利。
从产品看,我市除了电解铜、漆包线、电子元件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处于排头兵的产品,还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极易形成产业化的优势产品,如陶瓷过滤机、井下无轨设备等。
从资本市场看,铜陵工业企业在资本市场进一步活跃,资本市场影响力日益增大。已上市企业再融资,中科铜都、朝山金磁、蓝盾光电子等一批上市储备企业正在积极培育,有望形成“铜都上市板块群”。
从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工业由国有一极为主转变为多极增长态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加快,尤其是劳密型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从企业结构看,在市场经济洗礼中,企业数量、规模、效益,盈利水平、创新能力都有明显改善。一批对全市经济起较强牵动作用的重点骨干企业成长壮大起来,其中列入省重点骨干企业6户。同时,以泰成实业、中科铜都、金泰化工、蓝天股份等为代表的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从科技创新能力看,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全市省级技术中心7家,一个工程技术中心,两个博士后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3家,高新技术产品21个。年我市66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正实施的火炬计划28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13项。
从投融资环境看,政府服务经济职能强化,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企业减负、安全生产、电力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改善了企业发展环境。银企关系进一步改善,银行对工业信心增强。典当、担保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多样化融资渠道;开发区建设日益加快,园区经济发展迅速,口岸功能进一步提升,随着铜陵“大交通”格局形成,缩短铜陵与发达地区空间距离,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强对外经贸往来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总之,铜陵工业拥有这些优势潜力,能否就与马芜一争高低?马芜铜三市从总量看,芜马工业实力相当;从结构看,铜与铁,有色与马钢构成马鞍山与铜陵工业最大特色,两城素有铜墙铁臂之称。这里仅分析我市工业赶超马鞍山可能与预测。
结合“334”目标,我委提出年预期目标:规模内工业产值突破250亿元,确保增长20%以上;规模内工业增加值突破77亿元,确保增长20%以上;规模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确保增长20%以上;全社会工业投入35亿元左右。按五年翻番目标,到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工业增加值确保150亿,力争180亿,年均增速16%以上,销售收入突破65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对财税贡献率大幅提高。马鞍山市年工业增加值调控指标170亿元,其中马钢增加值114亿。从指标看,我市落后马鞍山五年。
铜陵与马鞍山从总体上看差别主要在有色与马钢。有色与马钢虽有许多不可比因素,但是从二者对全市经济带动角度看,马钢可谓一枝独秀。年有色增加值14亿,占全市规模工业34%,马钢增加值70亿,占马鞍山规模工业74.8%。如果不考虑这两个企业,铜陵工业总量相对高于马鞍山,马鞍山主要是星马专用汽车、山鹰纸业两家上市公司,其他规模相对不大。我市地方有六国、精达、铜峰、三佳上市企业和一批上市企业源,一批专精特优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一批优势产品产业化前景广阔,使我市地方工业产业、产品、企业结构等较马鞍山有一定优势。
马钢作为我省最大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167亿元,位居全省第1,税后利润27.9亿元,名列国内冶金行业第2。有色年销售收入居全省第2,今年来发展势头快,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全年预计130亿,但较马钢仍有差距。有色发展潜力有哪些,缩小与马钢距离,甚至赶超马钢有否可能,我想从发展后劲角度谈一点个人想法:
一是有色有一批项目群,其中冬瓜山、金隆铜业年产21万吨改扩建、高精度铜板带等15个重点项目列入省861计划,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对全市经济带动性显著增强。现有项目产业化前景广阔,极易引进战略合作伙伴。
二是有色铜深加工、精细化工产业链长,现有项目的后续项目产业化前景大。如大铜带项目就是向引线框架前端引伸,铜带项目投产后,既能延伸产品链,又能形成新的产品链,如:电子铜带—引线框架,变压器铜带—干式变压器,超薄水箱铜带—高档轿车水箱。随着深加工产业链延伸,附加值随之攀升。
三是有色有一批拟上市企业源,如金泰化工、中科铜都粉体新材料、金湘重型机械、特种环保、春然胶囊等企业,有的已过辅导期,这些企业产业化前景极大。
四是有色通过产学研联合、高校合作等形式,开发出一批有一定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如采掘无轨化装备项目被列入国家国债和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补助计划笼子,TT系列特种陶瓷过滤机列入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金泰化工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产品一旦形成产业化,对我市经济总量和效益质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五是有色循环经济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申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初见眉目。
当然,缩小有色马钢距离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有这些项目带动,加上地方工业强力支撑,我想铜陵工业总体赶超马钢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三、三思之后看举措——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掘潜力,因势利导,针对性地提出措施,是实现工业大发展根本。
我市工业发展变化充分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发展工业的思路和理念,那就是“坚持铜陵特色、发展铜陵特色、壮大铜陵特色”,这是经验总结,也是今后工作方针。如何贯彻这一方针,前段时间在向领导汇报工业结构调整时,我提出加快工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非均衡发展、产业集聚、品牌和错位发展、裂变发展五条原则,根据这五条原则,我想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着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是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核心和关键,是产品、技术、劳动力等结构调整的载体。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大体可分三种情况:一是做大做强一批。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发挥大企业结构调整主力军龙头作用,突出主业,实施主辅分离。大企业主业应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形式“走出去,引进来”,做大做强。鼓励大企业通过裂变同主产品关联度不大的子公司,分离出去,实施民营化加快发展;二是搞专搞精一批。加大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三是建立一个退出市场机制和通道,解决三类企业问题:第一是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小厂矿,如小水泥。第二是积极稳妥关闭资源枯竭矿山,这是长期积累而没有得到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第三是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企业要实施破产。
2、加快循环经济建设
关键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工作实际中,推进“三个转型”。即招商转型,通过绿色招商,建立生态园区;开发转型,通过工业布局调整促进产业优化;生产转型,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企业增长模式转型。当前重点是在积极做好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水平,严格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在重点行业和企业组织实施以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示范工程。同时加强资源控制。一是加强老矿区、周边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探矿工作;二是科学探矿,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探矿,如提高勘探深度等;三是加强国内外矿山资源开采合作,主动出击,寻求买断国内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部分矿山探矿权和采矿权等。
3、千方百计加大投入
只有大投入才有大发展,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对调整我市工业结构至关重要。一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争取国家财政投入;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向我市;三要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快速滚动发展;四要尽早设立城市商业银行,加大民间资本投入。
4、统筹规划园区建设
按“相对集中,发挥特色”原则,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一是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马芜铜产业带优先发展机遇,根据城市整体规划,科学规划高起点与马芜铜产业带相协调的特色经济园区,为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平台,积极引导新办企业、重大项目进园区,推进园区经济集聚发展。二是统一园区管理,合并市级财政投资公司。我市经济总量偏小,资金、土地等资源有限,要统一优惠政策和政府调控手段,根据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规划,按照非均衡发展原则,保主保重,力求发挥资源最大效益,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三是依靠我市上市公司和全国排头兵企业优势,注重特色品牌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办特色工业园区。利用园区特色优势,申办国家级工业园区,重点做好循环经济工业园和铜陵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园建设。
5、努力培育新兴产业
我市主导产业明晰,重在做大做强,但精细化工、环保产业、工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虽已初见端倪,却因缺少大的投入和科学的规划,发展速度不快,急需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速发展。引进一家大企业,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大产业。我市应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新兴产业的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和政府扶持作用的同时,确定重点项目,锁定目标企业,实行领导挂帅,明确责任部门,深化改革我市目前的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主动地截接长三角产业和资本梯度转移,把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培育新型产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重中之重,寻求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来我市发展新型产业。
6、倾心打造上市公司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处于正常或良好状态。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有37%的企业认为今年以来(上半年)生产经营总体状况“良好”,比一季度调查结果提高1.4个百分点;56.3%的企业认为“基本正常”,比一季度下降2.1个百分点;6.7%的企业认为总体状况“较差”,比一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
各行业情况差异明显。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有色金属矿采选和燃气生产及供应等资源性、垄断性行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其他行业,这些行业的被调查企业选择回答总体状况“良好”的比例分别达到70.4%、64.6%、55.2%和48.2%,居各行业前列。食品饮料类企业形势较好,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三个行业分别有44.6%、43.0%和47.6%的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良好”。以上行业明显高于全部被调查企业的平均水平。
其他多数竞争性行业的企业选择“良好”的比例大都在30―40%之间。
非金属矿采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企业选择“良好”的比例最低,分别为23.1%、23.3%和24.6%。
企业对生产经营全年走势的判断比较乐观。全部被调查企业中,43.9%的企业预计2006年生产经营状况比2005年要好,比一季度调查结果提高5.6个百分点;42.9%的企业预计与2005年基本相当;只有13.2%的企业预计比2005年要差。
二、企业能源原材料供应充足,价格有所上升
二季度,在使用煤炭的企业中,80.1%的企业煤炭供应正常,只有1.3%的企业煤炭供应严重不足;在需要电力供应的企业中,81.5%的企业电力供应正常,严重不足的企业只占1%;主要原材料供应情况良好,认为“充足”和“一般”的企业分别达到30.6%和57.5%。预计三季度,除电力供应有所紧张外,这种状况将得到延续。在需要电力供应的企业中,预计三季度电力供应正常的企业占73%,比二季度下降7.5个百分点,而三季度电力供应有所紧张和严重不足的企业预计将比二季度分别提高7.2个和0.3个百分点,上升至24.7%和1.3%。
在主要能源原材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有所上升。60.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二季度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与一季度相比上涨,其中认为价格明显上涨的企业占14.1%。
三、企业盈利水平保持稳定,全年仍将呈稳步增长势头
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有28%的企业二季度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比一季度调查结果提高5个百分点;50%的企业实现利润与上年同期持平,比一季度下降9.3个百分点;22.1%的企业利润比上年同期明显减少,比一季度提高4.4个百分点。
从利润增长趋势看,预计全年利润比2005年有大幅度增加(20%以上)的企业占9.9%;有较明显增加(10―20%)的企业占17.1%;利润有所增加(10%以内)的企业占44.2%。预计全年利润比2005年减少的企业占28.8%,其中预计减少10%以上的企业占12.3%。
四、企业出口、订货总体形势正常,汇率变动对产品出口影响有所显现
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25.0%的企业今年以来出口形势“很好”,比一季度调查结果提高4.8个百分点;66.4%的企业出口基本正常,比一季度下降3.1个百分点;8.6%的企业出口形势较差,比一季度下降1.7个百分点。
从出口订货情况看,26.6%的企业出口订货“充足”,比一季度调查结果提高8个百分点;57.8%的企业出口订货情况“一般”,比一季度下降6.6个百分点;11.2%的企业出口订货“不足”,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4.4%的企业出口订货“明显不足”,比一季度下降4.1个百分点。
49.8%的企业认为,汇率变动对企业产品出口有一定影响,比一季度增加2.3个百分点。其中认为“已产生一定影响”和“有明显影响”的企业比例分别占40.9%和8.9%。其余企业则认为目前汇率变动很小,对企业出口基本没有影响。
五、企业库存及应收帐款总体情况基本正常
被调查企业中,81.3%的企业认为当前企业库存处于正常水平,79.2%的企业认为应收帐款处于合理水平,比一季度调查结果分别提升0.6个和0.5个百分点,表明大多数企业的两项资金占用总体水平基本正常。
六、企业生产能力利用总体水平依然偏低,预计全年能力利用率将有所提高
从当前企业生产能力实际利用率看: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47.1%的企业达到80%以上;32.7%的企业达到70―80%;12.4%的企业达到60―70%;4.8%的企业达到50―60%;3.1%的企业在50%以下。综合计算当前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实际利用率为76.6%,与一季度基本持平。
分行业看,饮料制造业、印刷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等行业综合能力利用率回升较快,比一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非金属矿采选、农副食品加工、平板玻璃制造、炼钢、医药制造、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火力发电、燃气生产和供应、水的生产和供应等行业综合能力利用率比一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预计全年生产能力利用情况,50.5%的企业认为可达到80%以上较好的水平,比当前能力利用率该项的比例提高3.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能力利用率为70―80%、60―70%、50―60%和50%以下的比例分别为33.7%、10.1%、3.8%、1.9%。据此预计企业全年生产能力利用率可达到77.7%,比当前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1.1个百分点。
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45.3%的企业年内有新能力投产或能力扩建,其中年内新增能力为上年产能10%以内的占37%;10―20%的占35.5%;20―30%的占14.8%;30%以上的占12.7%。
七、企业设备技术水平先进,新产品开发相对迟缓
调查结果显示,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现有设备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占63%;国内一般水平占35.4%;国内落后水平只占1.6%。在过去一年中,83.7%的被调查企业对现有设备进行了更新,其中新增设备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占71.8%,国内一般水平的占27.7%,国内落后水平的只占0.4%。
与企业设备技术水平形成对照的是新产品的开发推广较为迟缓。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45.7%的被调查企业没有新品推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有所增加的占28.8%;基本不变或有所减少的占30.9%。
八、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降、资金紧张仍是制约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的三个突出问题
认为当前生产经营中最突出的问题属于上述三项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5.3%,比一季度调查结果提高2.9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在原材料购进价格有所上涨的企业中,73.4%的企业无法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进行消化,42.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比一季度上升5.1个百分点;其次是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占被调查企业的19.3%,比一季度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是流动资金紧张,尽管反映流动资金紧张的企业由一季度的47.8%下降到41.6%,但仍有13.3%的被调查企业将流动资金紧张列为制约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最突出问题。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反映流动资金有所紧张、资金缺口在10%以内的占23.6%;资金比较紧张、缺口在10―20%的占10.6%;资金严重紧张、缺口在20%以上的占7.5%。
“九五”时期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98%、9.45%、9.24%和5.95%。在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上,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2000年与1995年相比,东部、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分别上升1.41%和0.28%,而西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下降1.68%。东部地区各项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低于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份额,而中、西部地区各项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均高于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份额,尤其是西部地区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是所实现工业总产值份额的2倍以上。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但是工业污染却明显高于东部。西部不仅工业经济发展最慢,而且工业污染最严重。在环境污染程度上,东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进一步分析可看出,东部除工业废气外,其它污染的份额不仅没有随工业总产值份额的增加而上升,反而出现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果显著。中部地区除工业废气外,其它污染的份额随工业总产值份额的增加而增加;西部地区除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外,其它污染的份额在工业总产值份额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增加。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西部发展的必然选择
主要做法:
一、牢固树立快速发展的思想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已逐渐得到合理的开发,目前以铜、铁、镍、钼等为主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已形成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特别是近年县委、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为××区工业强区指明了方向。全区已具备快速发展条件,全区各级干部已形成抢抓机遇,主挑全县工业重担,勿须扬鞭自奋蹄,自加压力,负重发展的思想。
二、围绕一个奋斗目标
1至6月,全区紧紧围绕:“全年完成铜金属××吨、铁精粉××万吨、镍金属××吨,钼金属××吨,工业产值××个亿,全年实现税收总量保××万元,力争达到××个亿”的奋斗目标抓好工业发展。
三、强化一个措施促发展
(1)、优化××发展大环境
进一步深化对工业发展、工业兴区、工业强区、工业兴乡、工业强乡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企业发财,我发展”的思想,把优化良好的投资环境摆在企业发展的首位,主动关心已经投产的企业和正在建设的企业,教育引导村、组干部和群众做好优化环境工作,通过优化地方环境工作,构建和谐厂社关系,进一步规范企业,农户和基层组织的行为,以优化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
(2)、狠抓新建和在建项目的工作进度,为全区经济持续增长打基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72-02 十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等。山西运城盐湖工业园区作为一家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的省级开发区,2012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转型综改“一市两园”中的科技创新园,是运城市实现工业新型化战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面对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带来的发展机遇,盐湖工业园区立足自身优势,加快转型综改步伐,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设“三园一基地”,以主导产业引领工业园区转型综改
十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体到运城盐湖工业园区来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是园区实现快速发展的主攻方向。近年来,盐湖工业园区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塑料及印刷包装和食品加工五大基础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三园一基地”的总体工作目标,以主导产业带领园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园一基地”具体是建设医药工业园、印刷包装工业园、新型材料工业园和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医药工业园以石药银湖制药公司为主导,在扩大医药生产线的同时,积极招引一批高技术、有潜力的医药项目,形成医药研发、生产、物流、器械、包装等纵向延伸、横向配套的完整的医药工业体系。印刷包装工业园以运城凯达印刷包装有限公司为主导,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逐步形成印刷包装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新型材料工业园以中磁科技公司和飞宇建材公司为主导,引进一批高科技节能环保材料项目,形成以磁性材料、铝型材加工等多个产业的链条式发展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小微企业孵化基地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和管理服务中心,统一配套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统一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为小微企业低租金提供孵化空间,低成本提供孵化服务。
二、扮演四个“角色”,以转变职能助推工业园区转型综改
十报告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盐湖工业园区作为一个省级开发区,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在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方面,应该扮演好四个“角色”,加快职能转变,助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1.当好“保安员”
为入园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的经营环境,是园区企业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企业入驻园区后,管委会对外要帮助企业抵御外部的各种干扰,协调解决影响企业生产的各种问题;对内要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难题,给企业提供一个安宁的生产环境。
2.当好“指导员”
入驻园区的企业全部是民营企业,管委会作为企业的一级管理部门,应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十报告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经济,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管委会要帮助指导企业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经济等引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中,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引导企业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有利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轨道上来。同时,对企业的管理也要给予指导,帮助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3.当好“监管员”
市场经济是有规律的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在市场经营中会面临金融、法律等各种风险。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管委会有责任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党企业出现违规行为时,管委会必须铁面无私地执行有关政策,及时制止企业的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切实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提高管委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4.当好“服务员”
管委会作为企业的一级主管部门,在管好企业的同时,更要服务好企业。要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无缝隙对接,保姆式服务”理念,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对企业办理土地、项目立项、规划、环评等手续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为企业解决一切后顾之忧,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
三、抓好两个“必须”,以科技创新提升工业园区转型综改
十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并且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由此可见,盐湖工业园区要想持续快速发展,除了管理、市场等因素之外,关键要看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而科技创新是加快园区转型综改和经济发展的核心。为此,具体要抓好两个“必须”。
1.园区必须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要引导园区企业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必须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和浓厚的创新氛围。首先,要建立一套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出台科技创新奖励制度,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定期评选科技创新项目,争取资金对科技创新项目给予扶持。其次,要宽容失败,不以成败论英雄,帮助创新失败的企业查找原因,积累经验,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在园区形成一种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支撑园区整体实力提升。
自从1992年9月廊坊市第一个开发区成立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成长,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廊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廊坊市有4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个经济园区、14个市级以上工贸小区、6个农业科技园区,其中有10个重点工业园区。目前入区企业达到了4100多家,完成投资873.28亿元,是全省园区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市。2006年,省级园区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52%,财政收入占37%,实际利用外资占99.7%,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廊坊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未来发展的支撑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我市园区优势,引导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
生态工业园的主要特征是:①生态园区中各组成单元间相互利用废物作为生产原料,最终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②生态工业园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柔性结构等特点,与传统工业园区的主要差别是园区内各企业之间进行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得到梯级利用,共享基础设施,并且有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
实践证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保障廊坊市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园区内企业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园区内企业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经济系统。
二、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目前廊坊市进入园区的工业企业达四千多家,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进而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就要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故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是廊坊市工业园区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排”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微观层次上的企业内部循环链+宏观层面上的企业间工业生态链。
1、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在宏观层次上,大力构建企业问工业生态链。努力使园区各种物流、能流、技术集成和信息流渠道以及基础设施为园区企业共享,企业间废物交换主要以贸易的形式实现,各项资源在企业间的循环形式呈多样化,既有双方互利循环、分解循环,也有上、下游产业的反馈循环,众多的循环关系构成各产业或企业之间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
三、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2、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3、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4、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5、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多元产业园区内由于产业类型多,有利于形成水循环利用链条、能
源梯级利用链条和各种物料的循环利用链条,将有力地推动各生产过程实现清洁化,促使整个园区不向体外排出废物。园区各种物流、能流、技术集成和信息流渠道以及基础设施为园区企业共享,企业间废物交换主要以贸易的形式实现。多元产业循环园区各项资源在企业间的循环形式呈多样化,既有双方互利循环、分解循环,也有上、下游产业的反馈循环,众多的循环关系构成各产业或企业之间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
四、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技术条件
1、以政策为基础,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良好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可以引导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规范化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适合我市市情的循环经济方面的政策,将有助于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了解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成功的经验,制定或完善鼓励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等,充分体现市场手段和自愿性原则,并建立监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促进其发展的激励处罚机制。
2、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化布局和规划。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形态之一。工业生态学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产业链环的“废物”或副产品,变成了另一个产业链环中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共生系统”。生态工业园的设计和规划就要依据这种原理,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与共生性。同时要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从国际造船业格局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洲造船业正进一步走向没落,日本造船业也正在逐渐淡出与韩、中两国的竞争,而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则显现出进一步增强的趋势。随着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向东亚转移,中国已从世界造船业第二方阵的中游一举进入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中国造船业已经确立了“世界造船第一大国”的雄伟目标,正不断借鉴和吸收先进造船国家的技术和经验,采取种种措施提升中国造船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国内造船业格局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造船业己经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已确定重点建设环渤海湾、长江口区和珠江口区三大造船基地。中国造船业目前已形成了几大产业集群,在江苏、浙江等地区。浙江把船舶工业作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产业,正在积极建设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和临港工业三大基地,并把舟山确定为“长三角”战略物资中转储备基地、全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因此船舶工业现代化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海防、海洋开发和渔业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实现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浙江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浙江的区位优势也得天独厚: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东濒太平洋,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地区,不仅区域内外交通便利,且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具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发展船舶工业的区位优势和地域条件十分显著。
浙江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有大量民间资金投入发展船舶工业的地区之一,目前浙江为加快造船产业的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的开发应用、网络化建设、虚拟造船等方面进行新一轮投入,把数字造船、绿色造船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以全面提升数字化生产技术为主题。世界船舶工业的进一步向东亚转移,为浙江造船工业发展创造了机会,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乘势而上,浙江船舶工业一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列入国家战略,舟山群岛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按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将把国家战略需要与浙江特色优势结合起来;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构建“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同时择优发展新型船舶工业、汽车、环保石化、钢铁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浙江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再造“海上浙江经济”。
2.浙江船舶工业信息化现状
浙江船舶工业是浙江省制造业应用计算机最早的行业之一,很早就开始了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在船舶设计和船舶制造行业的研究和应用,目前浙江应用于船舶产品设计和管理的软件基本是以引进国外系统为主,缺乏自主创新,不但购置价格昂贵,而且维护升级费用也很高。如浙江集团购置国外设计软件、ERP管理系统化了1000多万人民币,而且系统还需不断升级。市场上一般的CAD、CAM 软件和ERP管理软件很难适应船舶制造企业的需要,由于我国造船企业在生产运营模式上与国外先进造船企业存在的较大差距,船舶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复杂,不同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不完全相同,配套企业达上千家之多,每一艘船的信息化建设都具有自已的个性,不能简单地重复和复制;以及国内管理理念、体制上的特殊性,导致引进国外先进的软件也不能简单套用,需要有大量的本地化工作要做,加上引进的软件商出于商业利益和技术保密,我们很难进行软件二次开发,至今浙江省造船企业还没有完整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使造船企业的设计、生产运营无法集成,以致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不到各生产要素精确配置的目的,从而使造船周期加长,造船成本相应较高。[1]
目前浙江造船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是设计、采购、生产、成本、精度管理等方面由各自独立的软件系统来支撑,这些软件系统在整个造船流程某些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些系统开发应用没有站在整体造船高度考虑,设计、生产和运营管理一体化的,这样不能真正体现软件系统价值和综合经济效益。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现代造船模式的转换,提高造船企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率,从而把浙江造船企业的综合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能力,坚定地走出一条以建设创新型船舶工业为核心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浙江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浙江的民营船舶企业多数是按整体制造模式在造船,浙江的骨干船厂处于分段制造模式向分道制造模式过渡阶段,已普遍应用CAD出图、数字放样技术和数控切割设备,开始在船舶建造的生产环节引入信息化技术,有的工厂已按区域造船模式进行生产设计,但与先进的造船企业比较,在信息化技术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浙江船舶工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2]如何充分依托信息化技术,推动信息化与船舶工业融合,提高产业效能,打造中国一流的现代化修造船基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1当前造船企业面临的设计管理问题
一、海西各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评判过程
按照钱纳里、库兹涅茨、配第克拉克等国内外相关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从通常情况看,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可以运用人均总量指标和经济结构指标来进行评判,也就是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来综合判断一个城市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下面从上述四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分别进行探讨。
(一)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考查
借助钱纳里的国际标准模式来分析海西各区市工业化水平及所处阶段,由于比较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汇率、通胀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在判断工业化水平所处阶段时采用粗略地按当时汇率为参考依据来考查人均GDP指标,如下图1和表1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海西区域内部福州、厦门、泉州、三明、龙岩、衢州六个城市步入了工业化后期成熟阶段,莆田、漳州、南平、宁德、温州、丽水、汕头、鹰潭、潮州、揭阳10个城市仍处于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梅州、抚州、上饶和赣州三市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可见从人均GDP指标来看,海西20个主要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梯度差异,主要分布于三个完全不同的工业化层次上,从分析结果看,沿海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要明显高于内陆地区,福建的主要区市工业化水平高于边界地市。当然,如果考虑通胀因素的影响,其程度还将呈现出一些细微的调整,在此不再赘述。
(二)从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考查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在研究成果中阐述了工业化进程的规律:工业化演进始终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出来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主题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工业和农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调整和转化过程中。当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时,进入工业化初期;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且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时,进入工业化中期;当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峰值时,进入工业化后期。
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海西20个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基本符合上述演进规律,各区市第一产的比重稳步下降,除梅州市和南平市外第一产业比重均已降至20%以下,按照上述变化规律看莆田、三明、漳州、龙岩、宁德、赣州、抚州、上饶、揭阳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温州、衢州、丽水、福州、厦门、泉州、鹰潭、汕头、潮州等市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0%以下,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从整体层面看,第二产业均已成为海西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且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尤其是福州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已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呈现出高级化发展的态势,这与省会中心城市的地缘作用不无关系。
(三)从就业结构的变动考查
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表明,就业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考查海西各城市2000年-2009年从业人员比重结构变化,基本上遵循了配第-克拉克定理所阐述的演变轨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二产的从业人员比重稳步上升,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到更高水平时,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从业人员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详见图1、图2和图3)。按照配第克拉克的阐述区域就业结构的变动,是由于各产业部门生产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高低调整和变化,因此,从业人员的转移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
海西20个城市中除厦门、泉州两市外均可按照配第克拉克的标准进行判断,对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海西所属城市均处于工业化或后工业化阶段,具体来看,温州、丽水、宁德、鹰潭、上饶、梅州、揭阳7市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赣州、抚州、汕头、潮州4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衢州、莆田、漳州、南平4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福州、三明、龙岩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此外,按照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国家劳动力结构变化规律的分析标准看,可以得出海西各城市中福州、厦门等领先城市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已达到20世纪80年代高收入国家发展水平,而其他绝大多数城市劳动力就业结构尚大致处于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的发展水平。
(四)从人口集聚程度方面考查
按照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推手,城镇化又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从国际通用的标准看,工业化准备期的城镇化率在32%以下,工业化初期的城镇化率在32%-36.4之间,工业化中期的城镇化率在36.4%-49.9%之间,工业化后期49.9%-65.2%之间,后工业化阶段的城镇化率则在65.2%以上。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西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近十年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各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且差距不断扩大。上饶、莆田、丽水等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而厦门、汕头等市城镇化水平遥遥领先。从具体情况看,温州、衢州、丽水、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鹰潭、赣州、抚州、上饶、梅州、潮州14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准备期阶段,三明、南平、揭阳3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福州市城镇化水平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厦门与汕头二市城镇化水平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二、海西工业化进程的研究结论
1、海西各区市工业化程度存在梯队差异
通过上述对海西区域内各城市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各个城市间工业化进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梯队差异现象,各个不同梯队城市其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图6)。第一梯队的城市主要有厦门、福州、泉州等市,这三个城市经济发达,拥有较强的临港工业实力,已开始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二梯队的城市主要是三明、龙岩、衢州和温州四市,这个四个城市原来的工业基础较好,经济规模也较大,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梯队的城市是鹰潭、丽水、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六市,这些城市具备良好的工业发展所需资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稍显滞后,基本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正积极谋求借助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机遇迎头赶上;第四梯队的城市是汕头、潮州、揭阳、抚州、梅州、赣州、上饶7个城市,这几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海西区边界城市,明显的特征是均处于省际交界地带,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但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2、工业化水平的差异为产业合作带来机遇
海西经济区区域内部各区市的工业化水平层次性差异及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西区域内工业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也将存在明显不同。通过前人研究得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知道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不同是形成垂直分工的基础,而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相近则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通过实行互补性的水平分工来提高总体效率。这种产业的资本、技术构成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通过工业化所处的阶段来反映。因此,处于层次不同的地区之间可以加强产业的垂直分工,而处于同一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区则可以主要通过地区之间的互补性的水平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这便使得海西区域的产业合作具备了广阔的空间,为同层次之间的水平产业整合和不同层次之间的垂直产业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此,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工业发展的战略,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工业化水平的层次性差异这一现实,构建起城市工业产业交流合作的机制,深化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融合互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89.
2、李悦等编著:《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3、尹炳文,配第-克拉克定律与日本经济结构性增长,南开经济研究,1987年06期。
4、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经济学动态,1996年08期。
5、(美)库兹涅茨 著.常勋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
山西省是我国的产煤大省,长久以来形成了以资源开采及初步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随着近几年来煤炭资源价格优势逐步丧失,煤炭资源转化和利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深化资源型产业提质升级,必须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山阴县北周庄低碳循环经济园区是山西资源型工业园区的典型代表,从产业定位、发展模式都清晰地展现了从传统煤炭产业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式发展的转变。本文以此资源型工业园区为例从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角度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模式。
1园区产业定位和特征
山阴县北周庄低碳循环经济园区是以煤炭资源为基础,以煤炭及共生、伴生物作为循环的能源和资源,通过企业及相互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不同层面的循环和共生关系,使资源、能源形成梯级利用,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相对闭合循环的产业链。园区重点规划项目有为园区提供动力和能源支持的煤电一体化项目、煤炭洗选项目;包括乙二醇、聚乙烯、低阶煤分质转化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煤化工项目;配合主产业链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煤矸石发电项目、煤矸石制砖项目、粉煤灰砌块砖项目等;在能源动力充足条件下发展硅锰合金、硅铝合金项目。从能源结构来看,工业园区主要消耗能源为煤炭。在以资源型高耗能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必须在建设以煤为基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出基地的基础上,实现煤炭产业链延伸拓展,并积极探索寻求园区三废综合利用途径,使其资源化和再利用。
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一次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提高对副产品以及排放物的消化转换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根本途径。2.1合理构建和延伸产业链园区构建的纵向产业链,是以煤炭及煤系共伴生资源为主,以主产业“煤炭洗选加工”、“煤—电”、“煤—煤化工”、“煤—电—载能产业”为纵向主链条。在现有的主产业链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努力实现能量的逐级利用[3]。(1)以煤炭洗选产业为依托,进一步规划煤矸石、煤泥发电以及煤矸石(煤泥)制砖和生产水泥项目的引进与建设,构建煤—电—建材产业链;按照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市场导向,科学合理构建煤—煤化工产业链。(2)以电力产业为依托,强化高铝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项目、粉煤灰超细纤维项目引进建设,鼓励利用脱硫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高档装饰建材及改良盐碱土壤等,构建发电—粉煤灰—建材、筑路、建筑工程,发电—高铝粉煤灰—氧化铝,发电—脱硫石膏—建材及装饰材料产业链。(3)以冶金产业为依托,强化冶金废渣在建材(水泥)行业中的综合利用,构建冶炼—废渣—建材(水泥)产业链。(4)以化工产业为依托,利用园区电力、蒸汽等资源,对山阴县当地的大量低阶煤进行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将煤热解成气、液、固三相物质,然后再根据各类热解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区别的进行利用,梯级延伸加工,生产大宗化工原料和各类精细化学品,构建低阶煤—清洁燃料—发电和发电—低阶煤—化工产品产业链。2.2工业固废资源化园区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煤矸石和粉煤灰,园区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资源配置原则,以煤炭生产的副产品及共伴生资源为基础,形成“煤系高岭土—深加工”、“粉煤灰—建材”以及“粉煤灰—氧化铝及深度延伸—联产白炭黑”,为横向工业废物循环利用链条。由园区产业链条可知,洗煤厂产生的煤矸石、燃料煤进入园区电厂,为煤矸石电厂及燃煤电厂提供燃料。电厂运营产生的粉煤灰则可供水泥、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粉煤灰制砖项目等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使用。积极推进和寻找工业园区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途径,提升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对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粉煤灰方面,工业园区应积极探索粉煤灰提取SiO2(白炭黑)和Al2O3(氧化铝),粉煤灰制造新型建材(粉煤灰蒸压砖、砌块)、粉煤灰保温耐火材料、建筑陶瓷、粉煤灰塑性复合材料、城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在煤矸石方面,工业园区重点研发煤矸石胶结充填专用胶凝材料大规模生产技术、煤矸石代替粘土烧制彩瓦及其他陶瓷制品技术、煤矸石生产复合肥技术、生产复合净水剂等高附加值材料、化工产品;重点推广示范煤矸石生产硅酸铝纤维、煤矸石烧制空心砖技术、煤矸石烧制陶粒技术、含白矸(硬岩)和黑矸(可燃煤矸石)混杂煤矸石大规模低成本分选技术。同时鼓励利用煤矸石对区域采空区进行填充。
3节能降耗分析
园区高耗能行业在加强产业链延伸的基础上,从企业自身也需要通过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措施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1电力行业现状及规划的煤矸石电厂所采用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是一种新型燃烧技术,相对传统的沸腾炉和层式炉,它采用了分级循环燃烧系统,主要特点采用分级循环燃烧系统,气固两相混合接触较好,滞留时间较长,燃烧效率高,可以达到97%~99%,从而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规划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可有效节约煤炭资源。3.2水泥行业现状及规划水泥企业应充分利用水泥窑余热,在企业内部设置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从而做到充分利用工艺生产余热,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目的。水泥生产企业可通过采用高效节能的粉磨设备,来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3.3冶金行业工业园区中现状及规划硅锰合金项目、粉煤灰冶化综合利用项目(硅铝合金生产)可利用冶炼炉循环水余热作为企业内部生活热源,从而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3.4化工行业规划的各化工企业,通过对原料低阶煤进行梯级利用,采用干馏或热解等方式生产含碳量高的提质煤和清洁型燃料,同时将产生的干馏气或热解气用于生产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产品,并副产LNG、SNG、汽柴油等副产品,将低阶煤吃干榨尽,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优势。4结语具有高能耗、资源型特征的工业园区应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强化对区内企业、资源、能源的组织和调度,通过构建循环产业链,提高废弃物的转化率,推动资源型园区进一步降低能耗物耗,实现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会强,韦子超.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园区发展模式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