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8 16:01: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生德育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保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必须把德育教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2走进学生,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3教师——从我做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此自老师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纪律一直不好,教室里总是不安静,干什么的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却不高。这个问题困扰我很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看着孩子们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4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44-01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上一节品德课,设计课堂导入时,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下面我就举个例子说明:
我教学《我的父母》这一课时,重点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孩子们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经过上述的教育途径,我们可以使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去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
镜头一:下课了,一位小学生在楼梯拐角处,忽然发现地上有五角钱,他看了看周围没有同学,就迅速地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镜头二:课间休息时,几个低年级学生一边吃零食一边玩,不一会儿干净的地面上出现了一片瓜子皮和包装袋。
镜头三:一个学生明明没写作业,却告诉教师她忘在家了,并一口咬定自己绝对写完了。
镜头四:放学后,几个高年级男生把一个低年级男生围住,强迫他下午带钱为他们买玩具,并威胁他不准告诉教师,否则要他好看。
……
除了我们亲眼看到的发生在身边的事,还有许多耳闻和已被媒体报道过的,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德育状况堪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信息技术的高速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不良社会风气让学生不能明辨是非。
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一、从爱出发,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爱是连接心灵的纽带,只有像父母那样去关心、爱护、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才能接近和信任教师,才会和教师说自己的心里话,化解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从而自觉积极地按照教师指引的正确方向向前迈进。如果用粗暴的方法去管理班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班主任心存敌意,师生关系僵化,教育产生负效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班级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以身作则,注重榜样作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在他们眼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话就是真理,还常常模仿教师的举动,所以很多家长见面说孩子在家说什么也不听,而教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
教师好的品质、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教师不好的品德,不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所效仿。著名的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一件事,过去,他在上课板书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并随手扔在地板上。不料,有一次几个学生到黑板前演题时,也都不约而同、动作熟练地把粉笔头折下来扔在地板上,他感到很奇怪,一问学生才知道,这是学生从他那儿学来的,而且全班学生都学会了。王老师这才恍然大悟,以后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遵纪守时,我就一直严于律己,早出晚归,从不懈怠;要求学生奉献爱心,我就带头捐款捐物;要求学生开展“弯弯腰”活动,我往往抢在学生前面捡起地上的垃圾……示范、感染、教育学生,人格的无声教育往往比言语教育更有效。
三、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去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功能,它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授,又重视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梅花魂》一课时,我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区”,形成家校合力
俗语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一个学生的成长,大多来自家庭及父母的影响。当前很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成长轻成人的现象,导致学校的教育负担过重,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因此,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有助于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味生活,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的欲望。同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力量后,能够真正地陶冶情操,享受生活。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教育学生最真实的教科书。对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来说,生活化教学就是将课堂带入到生活之中,用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生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进而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个人能力。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在现如今的小学品德教师中,多数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还只是停留在理解的阶段,而并没有将此付诸于实际,显然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而“生活化例题较少”是小学品德教师普遍认为不能实施生活化教学困难的所在,由此,也反映出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不足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导致了生活化教学并没有完全走入课堂。多数品德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更多的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习。这种方式无可厚非,组织学生讨论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更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是相比于生活化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三、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没有落实的原因
由于生活化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解释生硬的课本知识,所以,生活化教学是当下很多学科的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这种十分可取的教学方法却没有明显的体现,这其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家长与学校不够重视
品德与生活在小学课程中属于科任课,只是进行知识积累的课程,并不作为期末考试课,即便设置科目考试,所得成绩也不会计入最终总成绩。如此,学生对此科的认真程度就会明显不足。而家长和学校的态度也与学生基本相似,家长大多对思想品德这类课程没有多加重视,学校对科任课的教学要求也不高,因此,直接导致了生活化教学没有完全落实到实际课堂中。
(二)授课教师观念老旧
一些年轻的品德教师还是非常支持这种生活化教学的,但一些小学为了节约资源,提倡教师“一专多能”,导致一些品德教师在主讲其它学科的同时,再教思想生活课;还有一些品德教师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师,他们年龄偏大,教学观念上保守老旧,认为品德生活这种严肃的课程就应该用最正规、传统的直接讲授式进行教学,而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他们并不很认同。
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对策
通过上述一系列小学品德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学校和家长对思想品德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品德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利用频率不高,使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生活课程中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根据这种现状,提出一些改善现状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际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授了理论知识之后,一方面,教师应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含义,另一方面,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的知识后,能否将理论带入实际生活当中,要考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密切关注学生情况之后,应对学生的学习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定,成绩优秀的学生,应予相应的奖励以鼓励,由此,激发学生对品德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性,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达到小学生提高自我修养能力的目的。案例:在包头市文学道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教师在讲《助人为乐》一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然后用记日记的形式将事情的经过记录下来。在第二次的品德课时,学生们对自己的助人成果进行了汇报,有的学生帮助盲人过马路,有的学生帮助同学捡起滚落的铅笔,有的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同时,也将助人为乐的美德常记于心,同时,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助人成果,也学习了他人的优良品质,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是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班主任担负了这一重要的使命,他们的行为举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小学班主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行为举止,在班级管理与道德教育工作中起一定的表率作用,在学生心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创新道德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二、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措施
1.充分信任学生
小学班主任要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用真诚打动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班主任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纳班主任,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
2.提高小学班主任的素质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小学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注重自身的修养,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同时班主任要有积极的心态、健康良好的生活兴趣,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感染学生。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犯了错误之后,如果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种解决方法治标不治本,反而会把问题扩大化。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感受到班主任关怀的同时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沟通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班主任在沟通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班主任要选择合适的谈话内容,在谈话的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保持真挚的态度,切忌在道德教育时,采取生硬死板的交流模式,也不能打罚学生,要运用艺术性、人性化的谈话来教导学生,并让学生真正理解。
4.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指打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把班级看作自己的家。让学生制订相关的班级规定,如值日表、座位表等,增强自觉性,实现自我教育。其次,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选择课代表和班长,让他们独立开展工作。最后,经常召开班级活动,如演讲、演小品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除了营造班级氛围之外,还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掌握不当,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会有非常大的影响。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加强他们的网络学习,搭建属于小学生的网络平台。例如,在学校的网站上设立班级专区,专门展示班级同学的文学作品、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等;设立聊天专区和意见专区,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欢迎学生对网站的建设提出意见;增设游戏和动画专区,让学生在闲暇的时间放松自己。通过网站建设,班主任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工作。
三、结语
小学生的性格养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班主任的影响是完全不够的。小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育,而且还要接受家庭、社会的教导。在家庭教育里,班主任要时刻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进行充分了解,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德育工作还要发挥社会的积极力量,宣传社会上的道德模范,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对于社会不良现象,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批评。总之,在学生的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班主任的悉心教导,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种力量。
参考文献:
[1]皮晖.浅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2(4).
[2]李志红.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4).
[3]陈友.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7).
一、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四年级《小木偶的故事》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笑”的故事:从前,有个老木匠凿了一个小木偶,他有鼻子有眼睛,能走路会说话,真讨人喜欢。可老木匠左瞧右瞧,总觉得小木偶脸上少的东西是“笑 ”,于是老木匠拿起它神奇的雕刻刀,在小木偶的脸上填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然后,老木匠为小木偶收拾了一个红背包,把它送出了家门。小木偶离开家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大家猜一猜。故事一讲完,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起了言。这样,学生们就对《小木偶的故事》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另外,我还善于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到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使他们有了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穿凿学生乐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学习语文的条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某科学习成绩与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与否有关,当他喜欢那位老师时,他对这门功课也会更有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想办法和学生做朋友,让他们感觉和我一起讨论问题、探究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了在每堂课上让学生对我这个“老朋友”都有“新感觉”,在课前,我一般都和同学们先做一个小游戏,如:我大拇指向上,同学们就坐下,我大拇指向下同学们就起立的小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同学出现了错误,而引起同学们阵阵笑声,使教室里充满了欢乐。这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创造了学生乐学的氛围。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既有表现自然景色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形象美的内容,又有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这为教师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使学生“披文以入情”,从而受到感染,与之共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教师用具有的感染力语言描画出卖火柴的小女孩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幻想,以及悲惨的遭遇,使学生在对小女孩表示深切同情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四、利用语文教学与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如果我们能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举办些游园活动,演讲、歌咏比赛,讲故事等。这样可促使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巩固了所学课文的内容。对于《花木兰》的学习,我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学生感到好玩,因而非常乐于参加。在学生的活动中,我也很好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因此,提供给学生一些显示才能的机会和场地,这样就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知识的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多媒体具有直观性,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首先播放了鸟的天堂视频,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大榕树,听悦耳的鸟鸣,音、像融为一体,这样,在后边的教学过程就顺利多了。
六、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要敢于走出课堂、走出教室,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举办课外故事会等,不断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作为当代小学教师,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取得、能力发展与兴趣提高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体验学习的兴趣。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材多做贡献!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比试竞争,所以我在任课班级坚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将学生划分成六个“语文学习小组”,每小组设组长一人,依据学习成绩不定期地轮换。把学生的读书、写字、作业质量、单元考试成绩等都纳入学习小组的竞赛内容,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总结。此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总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生活的动力。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福海.小学语文教育: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8.
《品德与社会(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德育以及全面发展的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新课改后,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但是农村乡镇小学中却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转变农村乡镇小学这一教学现状,我们深入探讨了《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1、提高对《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重视度
要想大力加强《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使该课程能够进入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农村乡镇小学需要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成为学习中的朋友,积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小学生平等自由的交流和沟通。当学生们生活学习中遇到了难处,老师要及时帮助小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和困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面对一些困难时,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的逃避,要勇敢面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小学生多多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亲身体验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学生有着善良正确的道德观,但在生活中可能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使得小学生内心产生极大地困惑和矛盾。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跟小学生讲道理、说结论,而是要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具体实践中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只有对《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予以充分重视,才能充分发挥该课程强大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的推动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2、与农村乡镇小学的实际相结合 突出德育教学特色
2.1、加强爱农村、爱劳动教育
我们要在《品德与社会(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将爱农村、爱劳动的理念融入到课本知识中。举例来说,在学习《我的劳动感受》这篇文章时,我们采用类比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并让学生针对参与劳动的感受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农村的品德。
2.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品德与生活》的课本知识,提高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度。比如在上《春天的种植》这一课时,要在备课时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主要内容是关于农事生产的相关知识,在宏观上对学生进行农技知识的教育,并组织学生围绕“种子发芽”进行课堂大讨论,结合相关事例对学生们的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积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科技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3、晓之以理与导之以行相配合进行德育教学
《品德与社会(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讲述各种道理,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行动起来。比如在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小节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对待残疾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将优良的品德落实到位。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帮人助人的良好品质。
3、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开展德育教学
农村乡镇小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探索出了一种明理激情导行模式的教学途径,该模式主要以传统讲解模式为基础不断演化出来,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中较为适用。明理激情导行模式主要以教师作为主导,并通过直观展示、课堂讲解、阅读课本以及行为评价、情感激发等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在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比如在学习《我送老师一支花》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真实体验,表达自己对教师自己的情感等,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心中的老师,从而实现学生与老师情感上达到的共鸣,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行为爱戴和尊敬老师,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结语
农村乡镇小学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中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不断进行改进和弥补,使得农村乡镇小学的德育建设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二、建设和谐的班集体,全面推进养成教育
一个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学校应该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营造优良班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提高养成教育效果
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非常有限,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从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这些小事做起,会使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并使他们自觉地坚持学习并积极地行动起来。教师要注重方法引导,要大力表扬同学中的好人好事。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均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以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
四、开展各项活动,实施活动育人
感恩,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热点课题,是指对他人、社会或自然界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认可、感激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情怀或行动。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塞里格曼在美国宾州大学最早开设了全球最早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在课上,他要求每个学生做一项感恩练习:每天临睡前,写下3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坚持8周。久而久之,这项练习改变了学生对世界的固有认知,他们学会了欣赏他人的价值及对自己的帮助。此外,塞里格曼还要求学生主动向亲朋好友、同事熟人表达感激,明确告诉他们帮助了你什么。这项练习使学生提高了感恩水平,让他们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获得了良性的社会情感,大大增强了其主观幸福感。由此可见,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为人的基本条件,是一种积极品质。懂得感恩,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才是一个拥有幸福力的人。
一、学校教育现状急需感恩习惯的培养。
家庭环境是感恩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对全校1800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为:有的孩子生活在城市、有的生活在农村;有的生活在富裕家庭,有的生活在普通家庭;有的孩子父母学历水平高,有的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还有12%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另外,还有近15%的学生为外地打工子女。我们认真分析了全校学生的家庭类型,通过分析,发现我校80%的学生的家庭呈“4+2+1”模式,即4个老人、孩子父母加一个孩子,全家6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全校孩子均为“00后”,其中非独生子女,占20%,其余均为独生子女。
1.家庭不重视感恩习惯的培养。
这些“00后”孩子从出生到上小学,完全生活在蜜罐里,父母、祖辈的过渡呵护、宠爱造成孩子任性无理,唯我独尊,心中没有他人,没有责任感。而这些孩子的父母虽然有知识有文化,但因为受社会上功利性学习的影响,往往重智轻德,只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对孩子感恩之心的培养。同时家长自身也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影响到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的和谐。
2.学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
虽然学校开展了多年的感恩教育,开展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活动,但缺乏系统性、序列性,没有把它纳入长期规划,造成了感恩教育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老师对感恩教育认识不足,没有让学生养成感恩习惯。
3.学生不能做到主动感恩,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多年来,学校坚持感恩教育,但因其不稳定性,造成学生感恩意识的不稳定,学生不能做到主动感恩,感恩没有成为学生内在心理需求,从而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养成,例如没有养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德,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结合学校的“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办学理念和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感恩教育特色,把积极心理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感恩习惯作为我校的一项重点研究工作,把“养成感恩习惯,争做幸福少年”作为研究的目标。旨在通过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和感恩自然,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知恩、感恩、报恩,同时运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感恩习惯,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使学生感悟给予的快乐与幸福,从而获得自我和谐与人际和谐,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二、小学生感恩习惯培养的方法、途径。
(一)营造氛围,以环境熏陶策略培养感恩情怀。
感恩习惯不是天生的,它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需要我们创设一定的感恩教育氛围,搭建适合孩子们心理发展的平台,孩子们的心灵才会得到震撼。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只有在感恩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孩子才会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因此,学校努力营造感恩氛围,积极创设感恩环境,以环境熏陶策略来点燃师生的感恩情怀。
1.精心设计校园文化。
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2011年的暑假,我们将教学楼内的墙壁做了全新的改变,以感恩为主题,进行了设计。一楼大厅主题墙上“教育的真谛是习惯,幸福的源泉是感恩”这几个醒目的大字时刻提醒学生要懂得感恩。一楼的感恩他人、二楼的感恩社会、三楼的感恩大自然,则告诉学生感恩从“三爱”做起,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培养感恩的情怀,要从心中有爱开始。
例如“感恩他人”的设计。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感恩从尊师敬长开始。”上面展示了老师、家长陪伴孩子们成长的精彩照片,有三八节为父母洗脚的,家长走进课堂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参加社会大课堂的,开展感恩教育的等等。第二部分是“岁月如歌,师恩难忘”。主要展示的是历届毕业生的照片,他们有的在继续求学,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岗位,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的人生不同,但童年的学校相同,母校留下了他们童年最美的回忆。最后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展示了学校的前几任老校长,正因为当年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学校才会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当孩子踏进学校的大门,就应该让他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上路,让他们心生感激之情。
2.利用少先队宣传阵地。
.利用广播进行宣传。每周四的“红领巾广播”中,我们专门设立了“感恩之心”栏目。向大家讲一些感恩的名言、佳句,感恩的故事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利用板报、电子屏进行宣传。各班的宣传栏均设有“感恩角”。要求学生写感恩小故事,捕捉感恩瞬间,学生的感恩作品在班内进行展览。学校还还将各班评出的“感恩之星”的照片、事迹利用电子屏向全校展示,传递感恩正能量。
(二)师长先行,以言传身教策略创设感恩的心理氛围。
在培养学生养成感恩习惯的过程中,老师、家长都应当身先士卒,做感恩的行动者。
1.让感恩之花开在老师心里。
围绕“养成感恩习惯,争做幸福少年”这个目标,学校在教职工中倡导“让感恩和激情成就幸福的职业人生”,要求大家用积极心理、阳光心态来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养成感恩习惯,争做幸福教师。每月四篇的“阳光心语”百字文,让老师们从感恩学生中体会职业的幸福;每年感恩节前夕,学校还会组织教师撰写感恩征文,并编辑成册,传递感恩正能量。学校还专门为教师开设了幸福讲坛,两年多来,已有10余位教师及多个年级组走上幸福讲坛与大家分享职业的幸福。无论谁走上讲坛,大家都首先会讲一讲感恩带来的幸福。“幸福讲坛”已经成为感恩教育的一个特色活动。感恩之花开在每个教师的心里。感恩教育成为了老师们共同的教育愿景。
2.为家长做培训、辅导,促其成长。
针对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感恩意识”的欠缺以及方法的不当,学校为家长进行了各种培训,对他们进行辅导。首先,学校通过召开感恩家长会,让家长与孩子一起知恩、懂恩。另外,学校带领家长及孩子走进社会福利院、打工子弟学校、慰问交警等,点燃家长的感恩之情。学校还为家长印发感恩教育的学习材料,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让家长们认同学校的感恩教育,而且引领他们以自身的感恩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孩子,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心理氛围,为孩子形成感恩习惯创造了最有利条件。
(三)挖掘课程资源,以课程策略来深化感恩习惯的养成。
学校的感恩教育坚持多年,很多体验活动已经成为常规教育活动,且效果显著。例如,新生入学的爱校教育,毕业生的感恩教育,节日、纪念日的节日文化教育等,每月一次的感恩评价班会等等。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感恩教育特色,进一步打造“感恩”的校园文化,我们挖掘已有的课程资源,致力于将感恩习惯的培养课程化。
1.开发感恩体验课程,激发学生的感恩、报恩行为。
习惯是一种积极心理下自觉的行为。要使学生养成感恩的习惯,必须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感恩心理,自觉地进行感恩行动。
节日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充分挖掘节日、纪念日中的感恩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并使之序列化,并逐步课程化。例如,对于感恩他人,我们依托的节日有春节、三八妇女节、中秋节、清明节、教师节、感恩节等。例如每年的感恩节,学校都要为学生下发一张“呈现感激,回馈他人”感恩行动测评表,(见附件一)表中为学生提供了体验项目,供学生选择:
了解父母的需求以及期待(记住父母的生日,知道他们喜欢吃的食物等。)
理解父母的辛苦(为妈妈洗一次脚、背一遍弟子规或三字经、做一次小家务等。)
尊重父母,与父母多沟通(和父母说些知心话,陪父母看一场电影,给父母写一封信等。)
除父母外,向曾经给你帮助或关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说一说,写一写,大胆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以自己的行动爱我们的学校(安静不喧哗,文明不打闹,环保不扔纸。)
针对“五个一”的体验活动,要求学生自评、家长评、老师评。这些体验活动,不仅是行动上的体验,更是情感上的体验,使学生形成内在心理需求。对于感恩社会,依托的节日有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雷锋纪念日及汶川地震等特殊日子。雷锋纪念日我们开展“争做小雷锋,传递正能量”的志愿服务行动,国庆节开展“少年知感恩,童心系祖国”活动;感恩自然,则依托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学校先后开展了“我为大自然献绿色”、“我爱地球妈妈”等活动。另外,我们把每学期都开展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也作为感恩的体验课程,每次活动前都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活动中探究交流,活动后完成调查报告或感受。例如:在参观”七彩蝶园“时,我们为学生了设计了“我是小小调查员”的调查表,(见附件二)让学生在带着问题参观,了解蝴蝶的有关知识,特别是了解蝴蝶具有感恩的品质这个特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活动后,评选出优秀小调查员,并把他们的调查报告张贴出来,供大家欣赏。这些体验活动,从多个维度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在积极心理下自觉地形成报恩行为。感恩教育做到了知行合一,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2.开发感恩必修课程,深化感恩习惯的养成。
①除了利用养德体验课程培养孩子感恩习惯,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开发了养德必修课程,使感恩习惯的培养序列化、制度化。
诵读经典课程,浸润感恩之情。
多年来,学校一直把《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读物作为习惯培养的载体,而这两本读物中,都有很多适合感恩教育的内容。其中,“入则孝”是最基本的感恩思想,是做人之根本。于是,我们把这两本读物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一、二年级为《三字经》,四――六年级为《弟子规》。要求学生每天晨诵时间及每节课的课前2分钟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另外,学校还创编了《弟子规》操,每天上操时间集体诵读。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了此项必须课程的达标要求,低年级为背经典,中年级为讲经典,高年级为演经典,每学期期末,学校都要检查学生必修课的达标情况,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争星,最高为3星。对争星达标学生学校颁发星级国学卡。学校还利用每日礼仪常规要求,深化《弟子规》中的感恩点,将知行统一起来,强化学生感恩意识。例如,每天进校门要求学生都必须和老师主动打招呼,每天上课要向老师行鞠躬礼,每天要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件小家务等等。利用这些点滴小事,让学生将国学经典中的感恩思想内化为感恩之情,激发感恩行为。
②感恩个性课程,引领报恩之行。
除了诵读经典课程,学校还开发了感恩系列课程。例如,把新生入学的爱校教育作为新生的必修课,为期一个月的入学课程包括参观校园文化,了解学校历史,学习一日常规,认识各科老师等等。再如,学校从每年的4月开始都要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始主题为“感恩”的毕业课程之旅,4月为“感恩家长论坛”,学校会把所有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请到学校,与孩子一起举行感恩家长会,分为感恩家长、感恩老师、感恩母校这三个环节,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真情诉说,共话感恩,尤其是感恩父母环节,一个拥抱,一封信,一句叮咛,让在场的每个人无不落泪;5月为“留住童年的足迹”,学校会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回忆童年时光”的征文活动,让孩子们用笔记录童年的美好,回味成长中的幸福;6月、7月为“毕业庆典”。紧张的复习考试并没有阻碍学生感恩的脚步,他们一边复习一边策划隆重的毕业庆典,7月初,学校召开所有毕业生的毕业庆典。在庆典上,每位任课教师都要送孩子们一句嘱托的话语,校长亲自把毕业证送到每个学生手中,并和他们一一拥抱。最后,由老师把他们送出“成长门”,目送他们离开母校,踏上新的征程。作为六年级毕业班的必修课,这门毕业课程已经开展2年,收到良好效果。如今,这些感恩校本课程已经初步形成,并具有实效性和一定的影响力,引领学生由知到行,积极报恩、施恩,深化了学生感恩习惯的养成。
3.挖掘国家、地方课程,引领学生感悟感恩之美。
对于国家课程,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渗透感恩教育,教给感恩的方法,感悟感恩之美。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选取课本中的相关文章,让学生分析、讨论,感悟感恩的幸福;思品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的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去感恩;美术教师可以教孩子利用绘画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对于地方课程《爱我昌平》,学校把该课程作为爱家乡、爱社会的载体,让学生认识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就是感恩社会的表现,激发学生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的积极情感。
三、感恩习惯促学生幸福成长。
经过近三年来对积极心理理念下感恩习惯培养方法、途径的探索、研究,我们初步探索出感恩习惯培养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利用环境熏陶策略、言传身教策略及课程策略,不仅创新、开拓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增强了我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了感恩习惯,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积极心态、健康人格的幸福少年。
1.学生的变化。
以六年级毕业班学生为例,去年和今年两届学生均参加了毕业课程的实践活动,学生行为发生明显变化,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母校的情感伴随他们结束了小学的生活。他们能做到主动感恩,积极报恩。同时,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并乐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体贴父母,尊敬老师,班级和谐,班风优良。去年六年级毕业班取得优异成绩,较过去有明显的质的飞越。从学生的感受、家长的反馈结果看,感恩习惯的培养确实开启了学生美好的人生之旅。
2.家长的变化。
积极心理理念下的感恩习惯培养,不仅让学生收获幸福,也让家长的感恩意识不断加强,同时融洽了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重智重德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家长不仅认同学校的感恩教育,而且能主动和学校一起参与感恩回馈活动。例如:五(4)班杨任铎家长主动邀请为学校服务的交通协管员去北戴河旅游;三(2)班顾芳宁的家长主动为班上同学购买六一礼物,一(6)班谢曼妮的家长主动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为学校购买了“彩虹门”,等等。由此可见,广大家长从感恩教育中,深刻理解了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从而改变了他们的教育观,更加重视对子女的养德教育,也更加配合学校的工作。
3.物化成果见证学校感恩历程。
自开展研究工作以来,学校教师已经把感恩教育作为共同的教育愿景,感恩和激情成为了教师享受职业幸福的法宝,一大批阳光教师应运而生。学校还非常重视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已经先后集结了感恩校刊共10期,《感恩家长会》集锦8册(见附件三),毕业课程实录3次。另外,每次体验课程后,都会让学生记录下感受,形成各班的《感恩心语集》。这些物化成果,不仅是营造感恩氛围新的物化资源,又是对感恩习惯培养研究工作以及感恩教育逐步系统性、稳定性的最好见证。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感恩习惯的培养,让师生过上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促进了幸福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任俊: 《积极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2版 P(3――7)
(附件一) “呈现感激,回馈他人”感恩周活动评测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84
0 引言
实质性教学效果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实质性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如果提升实质性教学效果一直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笔者只有3年的一线教学经历,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发现提升实质性教学效果绝非易事。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以及同行听课、同行交流中发现了一些现象:(1)有些老师授课技术一流,课讲得清晰透彻,作为同行教师去听课,都感觉能学到很多知识,但学生的听课效果却一般;(2)有些老师作业认真布置、认真批改,但考试时出了和作业一样类型的题目,很多学生答题效果仍然不佳;(3)有些老师上课要求很严格,很有气场,课堂纪律很好,但考试成绩仍然没有明显提升;(4)有些老师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考试的严格性,但收效仍然不显著。上述现象引发我的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但却被我们忽视了?经过笔者的思考和调研,得到的答案是:学习欲望。
1 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学习欲望
简单地说,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学到东西。请注意,完成这一目标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教学应该被理解为给学生提供的充分且必要的学习条件。教师教得好和学生学得好并不是一回事,因为这里涉及一个极为重要但却往往不被教师重视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欲望问题。心理学指出,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精神的还是肉体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就是心理动力。心理动力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决定着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有一个真实案例:我有两个学生,大学期间学习一般,钢结构和结构力学考试刚刚及格,大四突然开悟,决定考研,努力复习钢结构和结构力学三个月,有一次来找我答疑,让我大吃一惊,他对这两门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本科课程的课堂要求,基本上达到了考研要求,原来学了一年都差点没及格的课,三个月竟然学得这么好,而且是自学!这个案例充分证明了学习欲望的重要性。
人的欲望决定了状态,而状态又决定了行动的效果。学生也是人,他的学习欲望决定了学习状态,而学习状态又决定了学习的效果,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实质性教学效果等价。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其实并不是讲授多少知识,而是首先要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但事实上,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非易事且往往被忽视。一般教师的常规方法是跟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清楚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他们明白如果学不好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不可否认,这种传统说教方法也对提高学习欲望有一定作用,但比较有限。作为年青教师,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教学技术上,包括尽全力把教学内容吃透,努力提升教学技能(比如表达、搬书、教学思路),认真执行各项教学规定,这样一来,通过几年努力,多数年青教师都能成为符合学校各项要求的合格教师,但是真正的教学效果,每个教师之间的差异却很大。笔者通过听课以及与大量学生的交流,发现了一个重要规律: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数学生都喜欢他,崇拜他,欣赏他的性格和上课风格,喜欢这门课,喜欢听他的课。上述情感因素往往被忽视但却极为重要,它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提升学生学习欲望,不但要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即要重点从心理学角度和情感因素角度出发去寻找提升学生学习欲望的方法。下面笔者谈一谈提升学生学习欲望的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
2 提升学生学习欲望的具体方法
2.1 教师要富有激情
相信很多青年老师都参加过新东方的培训,笔者认为新东方教师在提升学生学习欲望方面很有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新东方老师最主要的特点是上课富有激情。笔者曾经听过新东方老师的课,自己在课堂上会被强烈地感染,很兴奋,课堂上其他同学也都很投入,自然也能感染到自己,使自己很难在课堂分心溜号。教师在讲台上,与其说是在讲课,不如说是在表演,老师情绪高,学生情绪才能高,老师很投入,学生才能很投入。这个方面,国内大学教师相对比较欠缺,其原因可能是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问题,这里不做深入评述。大学教师往往很严肃认真,授课内容和思路都没问题,但缺乏热情,无法从情绪上带动学生,导致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涣散,或听老师说话的声音会犯困,影响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如何让自己上课很有激情呢?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做到这方面应该比备课要难,因为这方面与教师本身的性格有关。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每个教师都有提升的空间。一个有效的提升自我上课激情的方法就是多去观摩一些富有激情的老师的课程,先让自己被感染,然后在自己上课的过程中逐渐地模仿富有激情的老师的上课状态,不断开发自身内心的激情。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激情,只不过受性格限制,被自己压制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逐步释放。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教师,可能需要努力转变一下自己的性格,做一些能激发内心热情的事情,比如多参加一些剧烈的对抗性的运动,或去KTV大声地唱一些动感的歌曲,或者参加一些富有激情的培训班等。总之,只要我们有心让自己的课堂富有激情并积极地付出努力,总会有所改观。
2.2 做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教师能够被学生喜欢、被学生崇拜,那么学生自然喜欢听这位教师的课。笔者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下面只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作为教师,至少要在自己所在领域有足够的自信,课堂上要表现得游刃有余。教师有自信,学生才能信任教师,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学生才能认真听。另外自信也是学生欣赏的性格,是被学生崇拜的必要条件。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盛气凌人的老师学生不可能喜欢,经常责备甚至羞辱学生的老师必然不被学生喜欢。大学生已是成年人,要以平等的心态与他们相处,要允许和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作为教师,要走近学生。喜欢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老师容易被学生喜欢,拒学生以千里之外的教师,学生也肯定拒他以千里之外。另外,只有走进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要有一些幽默感。知识渊博同时又不乏幽默感的教师最受学生的欢迎,新东方的教师就是典型的代表。课堂上,有幽默感的教师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可有效地驱除学生的倦意,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作为教师,要真心对学生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有情有义的教师必然受到学生的爱戴。
如果是男教师,尽量让自己帅一些;如果是女教师,尽量让自己漂亮一些。这里所说的“帅”和“漂亮”,并不单单指外表,更重要的内心的状态,是由内而外的气质,是一种修为。“帅”或“漂亮”一些,学生自然会更加喜欢。
2.3 激发学生的斗志
点将不如激将,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好胜心和荣誉感,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来点燃学生内心的斗志。下面谈谈笔者的方法。
同荣同辱法。将课堂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课堂提问或课堂做题时随机叫人,如回答基本正确,则所在学习小组所有同学都加分,如回答错误,则所在学习小组所有同学都减分。每个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想给全组争取分数,而不想因为自己让全组同学受到牵连,这样一来,有效提高了课堂听课的认真程度。
组织知识竞赛。在课程基本结束后,组织一场课程知识竞赛,作为一部分平时成绩。知识竞赛也是以学习小组的为单位进行。竞赛是最能激发学生斗志的方式,竞赛题目的范围通常都为教学重点,难度不大,有利于大众参与。另外,竞赛时还会邀请其他老师和学生观摩,这也更加能使参赛学生兴奋。
2.4 适当的刺激学生
在与学生沟通时,可时常提一提往届的学生。比如某某学长,大学期间成绩优秀,现在工作很好,年薪丰厚;又比如某某往届学生,没拿到学位证,毕业时也没找到工作,现在也没有消息。经常用一些真人真事来刺激学生,也不做什么评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做。说教往往是空洞的,不会被信服的,而鲜活的事实更能引起学生的反思,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课堂上,要大力表扬表现好的学生,并给予加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当然适当的批评也是需要的,但务必注意分寸,不能侮辱,要点到为止。
3 结论
提升学习欲望是提升实质性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和必要条件,需要引起大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提升学习欲望的方法包括:(1)教师授课要富有激情;(2)做被学生喜欢的教师;(3)激发学生的斗志;(4)适当刺激学生。笔者教学经验并不多,文中必有认识不足的地方,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周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大学生学习欲望[J].中国地质教育,2000(3):69-70.
[2] 王澍,胡欣.授人以渔和授人以“欲”――关于有效学习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4(1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