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的体现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9 14:46: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能交通的体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智能交通的体现

篇(1)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此理论的提出给教育界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人们在称赞多元智能理论的同时,还积极地探索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通过改进教学方法等开发或促进学生多项智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通用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传统的智力观只是凭借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两种智能来判定一个人的智商,因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潜能。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假设,他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分为8类: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提出的这8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只是对人类所有智能的一种归类,他指出,人类智能不应局限于他所确认的这八种智能,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这八种智能只是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人类的面貌而已。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多维的、开放性的系统,它最大范围地强调了现实中人类存在的每个领域的智能。加德纳认为:(1)智能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而已;(2)智能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3)智能是有差异的,在每个个体身上具备的智能中,每一种智能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程度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包括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又包括同一个体内部的差异,这是由于个体天赋、成长的经历和文化背景等不同缘故所造成的;(4)智能的运用是组合的,智能是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的,智能之间并非彼此绝对孤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多元智能理论丰富了人类对智力的理解,对于教师传统的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教师必须拓展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与教学策略才能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

技术学习是一个融观察、试验、设计、制作、交流、评价等于一体的过程。技术学习的多面性为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指引了方向,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智能,但是同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对学生不同智能相互组合运用的一种训练。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各项智能,锻炼学生组合运用各种智能,在通用技术课堂中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自我认知。

在通用技术课堂中,小组学习是一种主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在通用技术实践室中,每5至6人围坐在一个方桌的周围组成一个小组,这为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整合与优化汇总成富有新意的小组意见。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能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根据不同的能力倾向进行分工,使每个人各展风采,各尽其能。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能加强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意见与感受,做到与他人分享,与他人合作,从而加强自己的人际关系智能。其次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与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同,学生必须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言语表达流畅才能吸引别人,从而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再次能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智能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认识与调节,以及自我评价、自我规划的能力,等等。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通过成员之间的互相反馈,从而能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并对自己以后的学习有方向性的认识。最后,分工协作,不仅能发展和提升学生自己的某项能力,而且能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观察实物及图片,拓宽想象空间。

实物、图片或图表对于文字或口头语言的支持作用能有效地帮助并强化多数学生的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论讲授更多地应用于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把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结构用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直观地从视觉上去了解和把握。视觉信息为学生提供的形象意义,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沟通,强化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更多的、与创作关联性较强的图片,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视觉上对于创作产生某种认识。实物与图片的展示,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潜意识中已存在的某种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模仿的素材。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创造更多地属于“类创造”,所谓的创新也就是在“类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不断地突破,最终取得富有创意的成果。

(三)草图绘制与测量,强化学生的逻辑―数学能力。

在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想象之后,学生开始进入创作阶段。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脑海中的物体形象用笔描绘出来,而这一转变能力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挑战。第一,学生必须把头脑中充满幻想的物体实际化,使其变得易于操作;第二,虽然草图并不需要十分精确,但是要求各数值比例之间的协调。这种转换对于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在实践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模型进行几何描述,而且要测量、计算。几何描述、测量、计算并不是在数学课堂中那种简单的思维锻炼,在技术课程中,这些都是在真实的情景中,在可触摸到的材料、工具中进行的。例如制作一个六边形的笔筒,学生首先要选择六边形底座的边长,然后进行计算,选取材料,裁剪出六边形底座。这种形式能训练学生的综合数学智能。

(四)实物制作,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更多地表现在实践制作课堂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操作各种工具,而且要动手去创制作品。例如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学生要用到锯,怎样握锯,手脚怎么协作才能固定木板,肢体如何操作才能垂直锯断木头,这些都需要大脑与肢体的合作,需要身体各部位的通力合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于工具的操作,以及对物体的加工,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而且是对自己设计的再认识与修改。

三、结语

通用技术课程是集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于一体的一门新课程,它要求发挥学生的多方面智能,综合进行实践创作。而多元智能理论对人类智能的阐释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学生在通用技术课堂中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多种能力综合运用与发展,从高角度、多层面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3]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郅庭瑾.多元智能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5]霍力岩.多元智力课程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篇(2)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它是一种概括化的自我效能信念,能在较为广泛的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目前对自我效能的研究甚少,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特殊领域。鉴于此,本研究立足于普通女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考察它在体操领域的提高方法、与肢体表现力间的相互联系,不仅有助于丰富一般自我效能的理论研究,同时对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自我效能成功的基础是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成就动机,激励自己去发挥特长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自我效能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有自信的人,既不自卑,也不自负,能正确认识自己。目前我国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效能不足或自卑心理正日益困扰着相当部分大学生,培养和维护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根据调查文献的数据显示:男生中有48.6%,女生中有54.6%缺乏自信心,比例显然女生比男生高,表现出了性别差异。因此训练并研究普通女大学生自我效能至关重要。

自我表现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追求,对于普通女大学生来说,追求美、爱美是一种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害羞的心理,也会不断地增强,使她们的表现欲望受到抑制和限制,缺少了表现力,让整个人变得呆板变得不丰富。

自我表现力分为肢体表现力、语言表现力、面目表现力等。

肢体表现力和面目表现力都表达内在的情感,她对揭示人内在的心理活动表现多种情绪的变化。语言表现力负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不但反映人们的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反映着人们对主观世界的认识。由此可见,自我表现力的发展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普通女大学生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一名大学生极有可能在某种特定情形下表现的不如他本应该的那样自信,缺乏自信心会对大学生的表现造成消极影响,班都拉式的自我效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过很好的验证,能够感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强大的,连续一致地对个体表现的一种反映。通常情况下和对自己能力没有自信心的人比起来,那些自我效能很高的人更为努力,坚持的时间更长,取得的成绩更好。自我效能或者叫情境自信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能力,自己成功的经历的一种感觉。而个体的思想在这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从事这项活动的动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特定的成绩,那么就会受到激励从而奋发努力争取预期的成绩。另外有证据表明,情境自信可以应用到其它的情况发展为整体自信。 Zinsser Bunker&Williams,1998 表明,对于体育舞蹈课堂上的普通大学生所学习的动作体现出的表现力又包括自信心的表现,因此自信心又会影响人们的表现力。

在本课题中,科研小组主要运用了与普通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实验干预。普通教学方法中有讲解法,示范法,分解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而本课题小组在教学实验干预中主要运用了“启发式”“发现法”的教学方法来对本课题中实验班学生进行实验干预。“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教学生手臂小波浪的动作,并且让学生通过学习,练习手臂小波浪的动作来引导学生自己练习手臂中波浪、大波浪、不同方向位置以及对称或不对称的波浪动作。而“发现法”教学法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生转体动作时,先不告诉学生转体动作的技术要领而是让学生自己练习并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然后再进行教学讲解。

1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1.1研究对象

选取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普通女大学生7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表现力、自我效能,体育教学方法等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如何培养表现力和自我效能的练习方法以及对其测定的方法。查阅国内外艺术体操,健美操的教学方法的相关文献资料及其应用现状,并借鉴前人研究方案和研究成果,为普通女大学生的艺术体操,健美操课堂训练提供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实验前后对对照班及实验班进行自我效能的心理问卷测试,了解对照班及实验班在实验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的变化情况。测试指标包括对照班及实验班同学的自我满意程度,自我调节程度,自我了解等。测试严格按照测试的规范和要求完成。请教心理学院学生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得出所需数据后,对比实验前后的差异,得出结论。

1.2.3实验法

在北京师范大学女生形体操普修课中进行对比教学实验,实验时间为2014年9月~2015年4月。

3实验的具体方案

3.1实验内容

根据动作技能的迁移性原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女生形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动作中设计了有关提高表现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分组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法等,并随机抽取了70名女同学,平均分为两个班分别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并将两班进行对比研究,两班教学内容相同,其中实验班采用能够提高表现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而对照班采用普通教学方法授课,在实验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分析数据。

3.2实验条件

首先指导老师为体操授课老师,同时带有授课班,可提供教学实验与教室;其次项目研究者为健美操、艺术体操运动员,曾有授课及比赛经验,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而且有心理系的同学辅助完成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同时被试人员均为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形体操普修课的女大学生,符合被试条件可以开展测试。

3.3实验设计与实施

由同一位教师在同一个教学场地使用两种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各班的总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和每一个单一教材的学习时间完全相同。对照组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度和常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形体操、徒手体操,韵律体操的教学顺序依据成套动作组合的顺序依次进行;实验组则打破各成套组合的界限,根据构建的技能根本体系顺序组织教学,并对每一组根本体系中的单一动作技能进行表象启发方法的设计,对单一性动作技能基础上发展的类根体系性动作技能进行以想象启发方法为主的设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图:

图1:实验设计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根据技术动作相互包含与递增发展的关系,将实验组学生分组,并将教学内容按类型分组,并进行教学顺序排序。

第二步,对教学内容进行启发法及发现法的设计。实验组教学内容中有徒手体操的基本动作如前波浪、后波浪,可看作两个单一动作技能,选用表象启发法及联想法,让学生学习前后拨浪动作,建立身体波浪的概念,并自己发展设计新动作。

第三步,组织教学。要求教师事先制定学生动作完成时效记载表,准确记载实验组和参照组课堂学习内容。

第四步,成绩评定。两组做比较,对比两组学生动作表现力差异,得出结论。

4教学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4.1问卷结果与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干预,实验小组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作了关于自我效能的调查问卷《身体自我描述PSDQ》(量表来源 杨剑(2002). 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的介绍与修订. 山东体育科技,24(1),83- 86.),经过本课题组同学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回收整理之后得出了以下数据:

表1:对照组描述统计量

表2:实验组描述统计量

从表1与表2 两表的总分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组的健康总分的均值以及自尊总分的均值都比较高(健康总分:对照组 34.9524/实验组34.9091;自尊总分:对照组39.4762/实验组39.2727),而两组的体育活动总分的标准差的差异也并不明显(对照组:4.72496/实验组:4.08323),但是我们也能明显看出实验组的总分没有对照组的总分高(对照组:246.3333、45.26274;实验组:231.8182、42.61647)。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干预后,我们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我效能再次进行问卷调查。

表3:实验班与对照班试验训练前自我效能的描述统计

表4:实验班与对照班试验训练后自我效能的描述统计

从表3表4中我们得出结论: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上课前和对照组对比:两者在体育活动总分、身体肥胖总分以及整体身体总分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41、0.000和0.02.),其中实验组在上课前在该三个子维度上自我效能更高。

实验组上课后和对照组对比:两者在身体肥胖总分和整体身体总分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30和0.010),其中实验组在这两个子维度上自我效能更高。

对比这两个结果可以看出,上课后,实验组的体育活动总分有所增加,说明该训练对于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有积极作用。

4.2结论

从问卷的调查分析以及教学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参加测试的班级在相同的教学内容手段下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实验结果显示:用普通教学方法教学的对照班的肢体表现力以及自我效能的提高没有运用特别教学方法的实验班的肢体表现力及自我效能提高的多且明显。

在对实验班进行肢体表现力训练干预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得到的效果较为明显,使实验班的学生自身在肢体表现力以及自我效能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启发式”教学训练法以及“发现法”等教学训练方法;发现法的意义是给学生一个实例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不同有利于学生自己对动作的理解还可以加深意义。如:做几个八拍动作第一遍做的比较放松,不加任何表现力;做第二遍时加上表现力。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动作中的区别,使学生更好掌握动作中表现力的要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而“启发法”的意义是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上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启发实质上可分解为表象启发和想象启发,感知觉是事物直接影响下脑对事物的反映,以表象形式进行储存;想象则是个体对事物表象进行再造、创造与幻想的过程,其结果形成思维,即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感知觉以此形成直观的动作表象,教学中可优先选择表象启发方法;而如果学生已有动作中某一单一动作技能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动作技能内部规律的转化能力,具备“举一反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可优先选择想象 启发的方法。

我们主要通过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如何提高肢体表现力,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两种教学方法时,很不适应,而且对学生在学习操化动作的时候没有很明显的帮助,在后来的训练课程中我们实验小组从新设计了教学方法,经过我们不断对计划的改进,最终使“启发法”以及“发现法”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更加合理,使教学训练的逐步按照预定计划进行。

最终教学训练按照计划完成,达到了对学生肢体表现力的提高的预期效果,并且在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肢体表现力的训练过程中得出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使学生在通过肢体表现力的训练中提高了自我效能,也从而得出结论。通过训练,表现力的提高可以使自我效能也得到提高。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肢体表现力与自我效能是相互影响的。在肢体表现力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肢体表现力训练可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增进身体的健康,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同时我们也可知肢体表现力与自我效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2)肢体表现力的提高有助于自我效能的提高。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提高表现力的实验课的女大学生在通过实验干预后,自我效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得出:表现力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提高自我效能可以使人性格变得开朗,纠正不利自身的心理反应,促进学业的良好发展

(3)“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发现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在未来形体操、韵律体操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表现力,并且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的肢体表现力、语言表现力、面目表现力等,肢体表现力是体操课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本研究中提高表现力的方法是运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所以学生在学习成套动作时,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对表现力也是起着很大作用的,从而提高自我效能。

5.2建议

(1)在体操普修课中应推进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体操技术技能中普遍存在技术技能的正迁移现象,为实施“启发式”与“发现法”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与广阔的空间。教学实验证明“启发式”与“发现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学习追求、单个动作的学习时效、最终成绩的有效产出率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建议在体操课堂上可以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提高表现力,从而使学生的自我效能得到提高,现实操作中从两方面进行推进:其一,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喜欢上形体操课来完成;其二,课任教师要进一步分析每一项动作技能的教学要点与重难点,研究每一组类根体系中单一动作技能和在其基础上发展的类形体系性动作技能的相异与相似之处,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在能较好地借助与利用影相资料、辅助器械等的前提下分别设计合理的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从而提高自我效能。

(2)体操课教师应多拓展新型教学方法。当前,科技进步带来了各领域知识的飞速发展与更新,推陈出新的知识革命必然导致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学识水平的相对滞后。马飞等在《普通高校体操教学的改革》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每位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要自觉、积极、努力地学习,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高校体操类的课程中教师除了应拓展知识结构、积极研究学生、教材的特点以外,更应该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评价模式等,而本课题中所应用到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及发现法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体操类课程中会对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教师能促进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帮助。

(3)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属于学分制主导下的相对开放式教育,重在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理念、方式、追求等融入了更多个体主观的因素,也带来了更多发展的不稳定性。本研究的对照组学生就主体呈现出学习追求不高,以通过考核为目的,学习方式盲目,平时闲考前着急的状况。这要求高校教育者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突破课程范畴的学习追求,实现高校教育的目的。

(指导教师:查萍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曾荣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

[2] 蒲守木.“启发式”教学在体操普修课中的设计与实施[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刘浩.“发现法”对武汉市乌金中学学生体育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 许文鑫.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篇(3)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汽车逐渐的走入人们的生活中,但随着而来的还有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拥堵,因此在快节奏生活的城市中,交通信号指挥灯对改善交通状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相关部门要积极研究车辆通行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智能交通信号灯的间隔时间,缓解交通堵塞,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的减少了硬件成本,而且提升了灵活性,有效的改善了交通秩序。

1 智能交通信号灯的概念

交通信号系统、发射装置和车在接受装置是智能交通信号灯的主要组成。在着三种结构中,交通信号灯是最为基础的,它是交通指挥的核心,能够有效的指挥车辆和行人的通信。而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又有三种颜色,分别为红色、黄色、绿色,红灯代表禁止通过,绿灯代表可以通行,而黄灯起到警示作用。

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可以有效的提升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使交通有序进行,同时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可以提升道路的使用率,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缓解交通状况。交通信号灯的设置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并非所有路口都会设置信号灯,而是选择在人流集中、车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设置,能够有效的提升道路利用率,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车载接受系统是安装在汽车内部的,通过车内系统紧密的联系而完成交通指挥。

2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信号灯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而且技术也日趋成熟。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智能交通信号灯的作用,相关部门充分的利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具体的应用中,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尤其在仪器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电子进行自定义,更好的提升了交通信号灯系统的智能性。随着交通行业的发展,硬件逐渐趋于软件化发展,此时电子信息技术能够良好的把握这一特点,可以有效的改善普通仪器的滤波、逻辑分析、信号发生等功能,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实现特定系统参数的检测。电子信息技术虚拟仪器在操作简单,既可以和高速数据采集设备构成自动测量系统,还能够与控制设备仪器,集成自动控制系统。

3 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智能交通灯控制应用方面越来越广泛,这主要是由于其技术的优势所决定,即用户可以通过电子定义自己的专用仪器系统,且功能灵活,很容易构建,所以应用

极为广泛,尤其在科研、开发、测量、检测、计量、测控等领域更是不可多得的好工具,因此我们要将电子信息技术充分的应用在智能交通信号系统的每个环节,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3.1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

智能交通信号灯是为了保证人车出行的安全,因此在十字路口要设置四个交通指挥信号灯,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方面,保证交通安全运行,当东西方向绿灯亮起时,南北方向红灯亮起,黄灯是过度阶段,反之,东西方向红灯亮起时,南北方向绿灯亮起。在进行智能交通信号灯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实际的情况,如白天车流量较大,交通拥堵,应适当的减少红绿灯的间隔时间,防止交通堵塞,而在夜间车辆和行人较少,要适当的延长红绿灯间隔时间。同时交通信号灯的在工作时,要将工作状态及时的反馈给程序控制终端,便于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上述因素,将交通控制终端、交通电源管理、数据采集、交通控制中心四者有机的连接起来,确保智能交通信号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3.2 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控制终端模块的应用

智能交通控制终端模块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信号灯中应用的集中体现,在交通控制终端模块中,要注重改变层叠式顺序结构,在设计交通控制终端模块时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能够通过合理的顺序结构让信号灯交替亮起,其次设计人员要考虑,信号灯亮起后需要持续一定时间,因此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通过预设的定时数据作为参照,并通过相应的设置,将黄灯加入中间,警示通过的人们和车辆。智能交通控制K端模块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中应用的集中体现。

3.3 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控制中心模块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渗透了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的每个环节,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智能交通控制中心模块,智能交通控制中心模块主要是在接受到信息后对其进行判断,从而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故障工作。交通控制中心模块中含有逻辑电路,它能够准确的判断数据采集模块传递来的信息,实时的监控交通信号灯的工作状态,保证交通正常运行。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会亮起红、黄、绿中的一种指示灯,如果信号灯系统不处于这种状态时,则说明其出现了故障,这时智能交通控制中心模块就会及时的发出警报,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发展故障位置和原因,并做出最快的反应。

4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逐步的应用到了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中,其能够有效的提升信号灯系统的智能性,同时在运行方面,能够实现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的处理,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在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设计时,要优化设计环节,降低成本,保证过往车辆的安全。因此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提升了交通系统的安全性,还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方翊.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5(12):52-54.

[2]周文奇,韩晓玉.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中的运用研究[J].电子测试,2015(21):91-92.

[3]王可近.浅析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中的应用方法[J].信息化建设,2015(12):280.

[4]刘秋山,李亮,袁祥,宋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智能交通信号灯的控制[J].河南科技,2015(23):38+40.

篇(4)

关键词: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ITMS

一、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概念及组成系统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概念。当前社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国际上管理城市交通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它充分利用当今先进技术即电子传感、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控制技术,将三者结合起来构建的城市管理交通的现代模式。

1.智能交通监控系统

从各项报道中,我们得知,智能交通监控系统普遍应用于管理城市交通中,它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交通顺畅,具体过程是通过查看指挥中心从监视区域传回的图像,根据实际情况派专人去实地进行实时疏导,调整信号来疏散交通拥堵,引导人们改变行驶路线。

2.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

在城市智能公交的调动方面,城市交通诱导系统是重中之重,它先对车辆进行定位,采集交通信息,然后对行驶车辆路线进行引导和为其规划路线,来适时的解决重要路段及交叉通拥挤,让各类行车人可以获得一种既方便又快捷的交通路线,提高交通效率。

3.电子警察系统

电子警察系统不是一项简单的监管系统,它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对监控区域内的全部行驶车辆实行每时每刻的记录。这些技术包括为,信息网络通信、远程数据监控、检测视频等,人们也称这种系统为“闯红灯记录系统”。

4.智能公交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为了可以智能调动公交,高效准确进行排班,从而使公交车的利用率提高,提高车辆运行速度,减轻道路拥堵现状,主要是使用3G通信技术进行通信指挥、GIS技术以及GPS进行实时实地定位以更好保证交通正常秩序。

5.突发事件响应系统

除上面几项先进技术之外,还有针对于交通意外突发状况使用的突发事件响应系统,主要是为了防止交通事故、道路拥堵和混通治安等事件发生,从而使相关部门可以迅速解决紧急事件,以减轻道路拥堵,保证社会秩序稳定。

二、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伴随着各项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系统越来越来越健全,我国各级政府会越来越重视现阶段还年轻且不成熟的智能交通系统,同时现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在交通与道路的控制和规划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例如科技委等组织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交通管理系统也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专门开发研究,此现象也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此项管理系统技术的重视程度。对于交通智能化的研究步伐自1998年ISO/TC204设立以来就从未停过,同时多次参加此类技术系统方面的国际交流活动。

(二)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私家车的出现,交通问题也渐渐提上议程。由于交通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导致道路使用效率低,众多资源配置浪费,无法满足当今需要。我们在对我国众多城市进行调查后发现,交通压力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越来越严重,且道路规划不合理的现象也逐渐显现,管理秩序混乱,使得出行困难,公交效率低等问题。

三、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一)建立ITMS框架体系

设计ITMS框架的原则。智能交通管理框架的有效设计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精简性

设计框架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其功能的有效性,在这个前提下就要考虑用户的感受,方便使用和操作,尽量使设计不繁琐冗长,保证其精简性。

2.完整性

ITMS的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子系统是一个任务,同时为子系统设置出显示其未来变化的系统也是一个任务。

3.实用性和延展性:

ITMS这样一个为了管理交通而设置出的体系,首先要具备可用性,能在现实生活发挥其有效性,同时还要能预测到未来的变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4.灵活性和可发展性

灵活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出的系统能适应外在情况变化,使用上具备灵活性,另一方面设计方案也要能适应环境变化,可供调整。延伸性更具前瞻性,可以在有效利用现时系统的同时,探索出新系统,完善ITMS。

(二)合理设计ITMS的方式

智能交通管理框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框架体系,因为要应用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还要利用信息化提高其应用效率,显现其先进性和科学性,所以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尤其是要在系统工程的指导下,将信息学、运筹学、管理学等融入实践中。系统工程设计在科学理论和有效实践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实现。这两个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又各具特点,首先系统分析是在把握全局的眼光下对问题进行解决,在整个设计环节中避免不了各种的问题,所以工作人员就要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化整体为若干个子目标,有效实现子目标的任务,进而实现系统任务,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框架。框架建立后,工作人员还要对其进行完善,这就涉及到了系统设计环节,通过设计可以对框架进行整体规划和具体细节完善,最终形成实体框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交通工具的多样性以及汽车购买力的增强,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促使有关人士不断探索有效管理城市交通的方法。影响交通最大的问题就是拥堵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快信息的传播,把握交通的控制力,不能使其出现失控的局面。可见信息在交通管理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按照信息的特点,可以将ITMS系统分成以下四个层次:

1.基础层

对于发挥信息的影响力方面,基础层主要负责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形成通信网络的搭建。一方面,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可以方便通信网络的搭建;另一方面,通信网络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为了便利交通管理而设置的基础设施属于信息中的静态方面,比如说道路、路牌等,由于道路周围的标志性建筑也能影响交通管理的有效性,所以也属于静态信息。动态信息的获取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人工采集获取的,工作人员利用相关通信设备进行动态信息采集;第二种是机器采集,利用交通检测设备如电子眼等,主要用检测的方法获取信息。信息获取后要建立通信网络,目前通信网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分析总平台和子平台间,整体路面状况与单元状况间,局域网、广域网等。

(2)主要用于传播公布消息的平台上,如调频播音机、移动通讯设备、广播等。

(3)主要为了方便更好更快的查到信息,利用有线设备如电话、电视等。

(4)完善数字通信平台建立,如光纤、卫星等。

2.功能层

功能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际应用领域,在大量有效的交通信息获取后,为智能交通管理提供大量的功能型设备,简化人工管理的繁琐性。功能层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智能设备进行交通管理,为公众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出行路线等,其中包括电子监控、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交通信息管理与系统等内容。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最能适应智能化的管理,主要优势体现在其自我适应力上,比如在交叉路口处,可以自行调控,适应周围实际环境,能有效管理动态的情况。交通信息管理与系统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信息的利用能力上,首先通过高效的途径获取具有有效性、实时性的交通信息,然后通过传送到分析机构,通过专业人士的分析获得最佳路线图或者出行方案,为需要出行的各行各业提供专业化建议。因为无线通信的广泛利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路线转变,在遇到突况下,可以更有效的选择最快的路线。

3.共享信息层

共享信息层主要体现在其信息的共享力上,同样建立在上一层——功能层的基础上的,这一层次主要通过获取功能层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利用,设计出最佳交通方案,这个层次需要更多的利用各类信息处理平台,将信息转化成资源,对规划出行路线、有效管理交通运输意义重大。

4.服务层

服务层是智能交通管理设计的最终目标,与使用者联系最为紧密。首先对出行者来说,出行者可以通过服务层收到最及时有效的信息,方便出行者自己制定出行方案,也可以给出行者具体的方案建议;其次对于交通管理者来说,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了解到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能够提高对管理重点的把握,使管理更加有效。当然服务层与出行者和管理者的关系都是相互的,服务层不仅要为他们提供信息指导,还要从他们处获取信息,了解出行者和管理者最想要的服务,尽量为他们提供可行的并且符合他们要求的方案,提高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效率。

四、智能交通管理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方案

RFID技术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说,此技术的应用也能为其带来更为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它的物理性能高,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存储空间大、可对其进行加密处理,而且具有防水性,能有效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其次是该技术的识别能力强,对于一切动态信息它都可以进行精确的处理和消化,不管是从个体方面还是整体方面都能给出参考。由此可见,按照目前情况来看,该项技术的应用有着其他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并且和智能交通管理的流程最为匹配,优势最为明显。

1.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

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改进,使得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得以建立并广泛使用,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ETC的使用,不管是在高速公路收费站,还是在过江隧道等收费站,我们都能很容易的发现“ETC”的标志,主要原因在于其明显的优势上。首先,运用这项系统有效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司机不需要停车缴费,收费人员也不需要进行人工的收费流程,大大缩短了司机过收费站的时间,尤其是在车流量大的时候,该项技术的运用作用非常明显;其次,使用该项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交通管理成本,传统的人工收费被电子收费系统代替,不再需要花钱购买用于人工收费的相关设施,同时不需要像工作人员支付更多的工资,交通管理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最后一大优势体现在其公平公正性上,人工收费难以避免工作人员公平公正对待所有的过路车辆,有时候遇到熟人或者亲戚,难以避免会免收相关费用,但是电子设备是没有感情的,只要有车经过,它就会在程序的驱使下直接对过路车辆进行自动扣费。所以,ETC这项技术在国内外运用都比价广泛,我国也在加大此项技术的投入使用,在智能交通管理方面又进了一步。

2.城市交通调度管理系统(TMS)

RFID技术的另一大应用体现在TMS上,为了加强对车辆的管理,进而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效率。交通主要就是由道路和车辆等组成,所以要想管理好交通问题,首要任务就是管理好车辆问题。TMS同样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对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实现获取信息与分析信息集于一体的作用,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得对车辆进行管理,充分考量路线的可实用性以及车辆出行的最优路径,缓解了交通压力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

3.电子注册管理(EVR)

EVR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交通部门的管理难题,主要原因是它能有效对车辆进行追踪和智能化管理。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能力购买汽车,所以注册登记和再检查的工作强度不断在加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利用EVR技术来实现。首先,由于智能技术的运用,车辆在登记的时候可以缩短时间,并且每辆车都可以有一个“身份证”,只要是对车辆植入一个ID码,这个号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追踪,并且每一个号码都是不同的,甚至不能被修改,这样就可以实现两个好处,一是偷车的人很容易被追踪,假的车牌照因为不含此技术也很容易被查出,由此方便了公安机关打击罪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犯罪率;二是交通管理部门不需要开展流动检查就可以进行对车辆的管理,有效提高了管理部门的效率。当然这项技术目前还未被广泛应用,只利用到军用设备上,但是其应用效果显著,带来的的利益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兰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方案研究与设计[D].长安大学,2010:5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26-03

Practice of Add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ation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urse//Wang Yunling1, Xi Jianguo1, Zhang Xiangmin2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ur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al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ocess, suggests that adding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ation on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urse from teaching outline,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room instruction, practice, course examina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novation; action orientation teaching model

Author’s address

1 Vehicle and Motive Power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03

2 Law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更多的院校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依托高校专业教学优势,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失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发展方向[1]。本文以交通运输专业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为例,谈谈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高校创业教育。

1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主要内容[2-3]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简称ITS)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

1)ITS框架体系。确定适合交通体系的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国家进行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实施、管理、设计提供依据。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的组成部分主要有用户服务、逻辑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通信体系结构、标准化工作、费用效益分析及评价、实施措施及策略等七点。

2)ITS关键技术。该课程主要介绍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检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车辆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IC卡技术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都属于世界高端技术,研究深入,并且创造的社会价值很大。

3)ITS的应用。该课程主要介绍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公共交通服务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多式联运系统、都市集成枢纽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车辆系统、自动公路系统、紧急事故处理等应用,这些应用与国民息息相关,创造了高额的社会经济价值。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产品,占领市场份额。

2 智能交通系统的学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课程,涉及车辆、交通、运输、道路、通信、控制等多学科。其基本理论框架从实践出发,经过抽象、概括、归类得出的科学实践的模型,反过来又结合各种技术措施用于指导交通运输实际问题。课程特点可概括为“概念多、理论多、内容多、理解不易深入”,而这也是学生在学这门课程中反映最多的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理论框架来源于实践,但不是推理得出,而是通过归纳总结、反复实践验证得出合理结果,有了框架理论才可介绍主要技术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在讲述时,虽然强调理论框架体系的基础地位,并要求详细讲解,但是学生仍显得似懂非懂。由此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认为该部分内容意义不大,也就是“学了没用”,从而严重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从学生的考试中也可看出一些问题,在回答主观性题目时,存在的问题较多。对于简答题和名词解释题的解答主要靠死记硬背,考试过后很快就忘了,无助于这门课的学习;反映学生理解水平的论述题,学生的回答要么空洞无物,要么就是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内容,灵活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较差。比如,论述题“谈谈你对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的理解”,学生一般将课本上智能交通系统概念、框架体系、车辆导航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内容死记硬背下来答上,并无自己的理解看法,对智能交通系统真正的应用并无太多了解。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就要想学生所想。如今的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心中所想主要是能够学一些有用的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就业。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与实践联系较紧密,可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课程中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这门课程。这样,不仅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增强,还训练了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有利于创造互惠双赢的局面。

3 如何在ITS课程中融入创新教育

在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中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授课方式,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经验。

3.1 教学大纲

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基本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大纲一般2~3年修订一次,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在修订过程中,可在教学大纲中有意识地逐步添加创新创业内容。

1)在“课程基本要求”中,增加“了解当前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经济技术产业”等内容。

2)在“课程内容”方面,在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两大部分内容中,增加先进技术的案例。最好能以某一个项目为例,介绍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工具等内容。

3)“习题”部分,可以形式多样化,增加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

4)“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可以适当灵活,应当增加创新创业的思想,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单纯的普通试卷考核方式很难体现学生的全面学习成果,而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人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3.2 教材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材比较多,大多是系统性、综合性的普通教材,如《智能交通系统概论》《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原理与应用》等。笔者建议可以选取这类教材作为主教材,系统介绍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增加智能交通系统有关创业实例作为补充。教师在授课时将辅助教材融入主教材中。当然,也可以自编教材,侧重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以教材结合创新创业思想,将案例编入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知识中去。当然,因这类教材专业目的性强,可作为教师、学生的重要参考教材。

3.3 课堂授课

课堂授课是在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授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的接受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和适当教材,选取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

笔者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已有4年的时间,授课对象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尝试研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1)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授课时,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模拟情景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等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是处在积极的、主动的地位,教师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来。学生需要动脑动手,亲手操作,进行观察、收集、分析资料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性的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大学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讲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两大部分内容中,引入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讲述一些世界前沿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智能交通系统相关技术及其应用时,教师可以引入当前国际或国内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产品,如智能车辆技术、车辆模拟驾驶技术、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智能交通控制、交通监控图像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不停车收费等技术产品。

2)授课顺序适当调整。通常的授课程序是先讲智能交通系统框架体系,再讲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最后一部分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学生普遍反映前面听着没意思,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行顺序调整后,先讲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联系国内及国际上实际的应用成果,接下来介绍要实现这些应用需要哪些主要的技术,最后介绍实现实际的应用效果不仅要有技术支持,还要有框架体系支撑。这样一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角色的适当调整。对于授课内容中比较偏重于理论、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甚至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述,而后让其他学生提出意见,再进行重复讲述,直到学生都理解了为止。另外,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部分,可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自行查询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并适当发表自己的看法。实践表明,这样做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学生验证学习内容、增加直观认识并进一步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可通过现有的教学设备开展课程实验,切实接触其核心技术。做实验时,不拘泥于参观、演示等被动的方式,可进行拆解观察、编程修改等模式。也可通过布置实践类作业,完成学生自主的实践环节。

智能交通系统这门课共开设了车型自动分类系统和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两个实验,可将这两个实验设计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前只告诉学生实验目的和必备的实验设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通过实验,学生不但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实验技能、方法,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布置实践类作业,如布置调查社会性停车场的智能控制模式、调查车辆智能控制设施等实际调查类环节,并衡量其社会经济价值,进而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创业的理想。

3.5 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的考核可以总结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看到自己的学习程度,一个合理的考核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较为死板,尤其是理工科课程,多以试卷考试为主,学生需要死记硬背,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对于智能交通系统课程,在适当引入创新创业的内容后偏重于实际应用,概念等识记部分的比重相应降低,可采取布置论文、大作业、项目报告或者辩论口试等形式。考核形式亦可不局限于一人一题或一人一卷,可以分组协同,共同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具体选择何种考核方式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当然采用非试卷的考核形式,应做好考核计划并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以更好地考核每个学生的学习实践水平。

4 预想

通过融入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为创业积累一些理论基础。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可能终究只是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门课并训练部分学生的创业能力,可在课程考核中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对于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可组建创业兴趣小组,学生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模拟创业。考核时,可要求学生交付企业计划书、可行性报告、企业年终总结等资料,分别予以考核。对于创业兴趣不大的学生,可按常规进行考核。

通过以上课程改革,可望实现智能交通系统课程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篇(6)

智能交通处于快速发展期

目前,政府层面的监管要求是推动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主要力量,比如,随处可见的电子眼、集成交通指挥平台系统等。最近几年来,政府投资于智能交通的步伐开始加快,年均增速超过了20%,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智能交通的重视;二是城市道路和交通拥堵所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比如,北京因拥堵十分严重被戏称为“首堵”;第三,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智能交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城市拥堵问题。

从行业规模来看,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尚不足400亿,而美国智能交通行业的收入已达到1118亿美元,即便是面积与人口远少于我国的日本,智能交通行业的市场份额也达到了377亿美元,是我国的6倍。而从智能交通的发展特征来看,我国以硬件投入为主,占投入总金额的80%以上,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投入主要集中于软件与服务方面,两者发展水平的高低显现无疑。未来,我国智能交通行业也必然会向纵深阶段发展,北京、上海等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城市已经开始布局车路协作系统和出行服务。中金公司认为,2015年,智能交通行业是量变向质变转换的关键时间点,“十二五”末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

行业成长性优良

据了解,我国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于道路监控、收费站、GPS,以及系统集成等环节。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千万级智能交通项目数量为195项,同比增长了129%,项目金额合计57.9亿元,同比增长了180%,目前行业规模约在120亿左右。湘财证券该行业研究员朱程辉认为,未来3-5年,智能交通行业有望保持年均20-30%的增长,5年后有望形成千亿级别的市场规模。

由于需求旺盛,在过去几年内,智能交通行业的相关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实现了高增长,龙头公司甚至达到了30%的复合增长。与此同时,行业整体毛利率普遍高达25%-50%,整体净利率也有20%左右(参见图1),体现了良好的竞争格局和较强的议价能力。

细分龙头显著受益

智能交通行业产业链不长,主要涉及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和服务扩展几个方面。其中,硬件方面涉及采集、传输和自动化等;软件应用到控制、管理、导航等;系统集成由于硬件再与软件组成,涉及城市ITS和城际ITS;系统集成为服务扩展提供支持。在这条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参与者数量众多,相关细分行业龙头(参见表1)。

从海外发达国家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历程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硬件及系统集成有望受益最大。

大华股份(002236):公司是智能交通行业的硬件采集商,近几年来来受益于政府支持,获得了高速发展。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10年、2011年的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22.11%与45.21%,2012年的净利润增幅在60%-100%之间。同时,公司近三年来的销售毛利率均稳定在42%以上,净资产收益率也在20%以上。成长性与盈利能力均居高该板块前列。

篇(7)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飞速发展,汽车保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城市交通枢纽受建设周期长等因素,造成的交通压力逐渐增加,交通拥堵及事故频频发生,许多城市平均行车速度已经下降到20km/h以下,甚至更低。与此同时,由于车辆行驶缓慢,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大增加,使得空气质量大大下降,同时也使气温增加。为了缓解经济发展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巨大压力,使有限的交通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国加大了对城市智能交通的研究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1 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发展现状的介绍

目前,我国在智能交通的研究当中ITS领域的起步相对很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之内的智能交通体系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专家的重视,加强了对其的研究力度,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加快了对智能交通的研发力度。1999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同时交通部也在“九五”期间提出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段地开展交通控制系统、驾驶员细心系统等5个领域的研发,和工程化与系统集成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将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的交通发展当中,工程研究中心也在逐渐成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的基地。

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国际合作,国家科技委员会于1998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我国首届ITS应用研讨会,国家计委也将ITS列为100个重点科研的的领域。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组织成立了全国交通领域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起草了构建我国智能交通体系的基本框架,现今,我国在智能交通领域也取得了包括导航技术和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等成果,并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2 我国智能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发展,目前我国交通建设在智能化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然而由于受到时间短、技术基础力量薄弱等条件的影响,我国智能交通建设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2.1 我国智能交通的建立缺乏统一性,各个省、市和地区都各自为战,缺少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2 是固有的发展模式,科研与生产脱离。使得一些先进的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重叠。

2.3 是我国智能交通的建设仍处于不被广泛重视的境地,不被传统的交通业所接纳,许多的城市没有将智能交通体系的建立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录之中,而且各省市之间的发展内容不一致,这些都导致了智能交通技术不能够及时推广应用,制约了发展速度。

2.4 是我国目前智能交通领域的人才资源短缺,智能交通体系的构建需要技术为支撑,智能交通将传统的交通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于交通行业的人才要求增加,而我国目前对于这种人才的短缺,严重的制约了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

3 对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的构建规划与设计

现阶段,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建议政府更应加强对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研发与建设,与国际社会同步,建立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应对目前经济发展给交通带来的压力,积极推动智能交通体系的研发和建设的进程,建立全国统一的发展规划,加强区域合作。有效的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

3.1 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3.2 顶层制定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规划,为行业发展提供导向。建议结合我国交通、城市规划等部门的相关发展规划,并整合现有标准体系,制订《智能交通标准化发展战略》,系统规划,出台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标准战略。同时,建议将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作为省级地区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发挥各级标准化技术组织职能,争取标准话语权。一方面,要继续利用好ITS标委会等现有标准化技术组织,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在智能交通标准的组织制定、推动实施、效益评估、信息沟通等标准化公共服务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协调统筹、引导扶持有条件的省份积极成立或承担相应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更大范围地争取标准话语权。

3.4 注重人才的培养。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3.5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标准研发创新,研究制定推动企业研究智能交通技术标准的配套政策,在科研经费安排、工程项目招标活动、行业规划等方面对重视标准化工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的自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协会为纽带,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支撑,政府组织为支持,全方位系统化的标准化推进体系与工作机制。

3.6 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加强合作。我们国家有许多世界著名的交通大学,专业人才资源非常丰富。中国政府应该提供的学习环境,协调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技术改造所必要的孵化器,就能在将来推动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

3.7 凸显交通科技的先导地位。我们需要不断改进交通通信设备,依托数字化管理、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用科技解放警力的目的,提高交警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具体做法:一方面可以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置交通控制电子设备,并逐步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出租车呼叫调度系统,车辆导航系统,物流智能交通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来提高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以及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智能交通技术研究,全国已经有2000多个,应用发展非常迅速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规划设计,既要借鉴各国先进的发展经验,又需要从我国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优势的项目,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来发展中国自己的智能交通事业。这需要社会各部门的思想统一,积极配合,并制定分步实施的步骤,让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智能交通驶入快车道

智能交通作为当今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热点和前沿,它依托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通过对现代信息、通信、控制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以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充分满足公众出行和货物运输多样化需求,是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标志。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日本ITS协会等的相关负责人都在大会上一起探讨了中国ITS发展的经验、问题和最新发展方向以及面向未来的综合交通系统的交通管理趋势。

本次大会共举行了6场针对智能运输领域不同热点的高端论坛,内容涉及中日ITS合作纪念与研讨、路网管理与服务、交通运输物联网、城市智能公交、城市一卡通支付产品发展与展望、高速公路电子不通车收费(ETC),各个论坛既有精彩纷呈的新视角,也有新颖犀利的新观点和成功的经验介绍,充分展示了当今智能交通发展的业界生态,对今后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上的重头戏之一是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第一次向行业、向社会解析了《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此《战略》由交通运输行业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近期刚刚完成。《战略》提出“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引导、自主创新,市场驱动、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主动适应形势、需求和环境的变化,推进智能交通发展的战略调整。

即智能交通发展要在支撑交通运输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公众出行和现代物流服务;在为小汽车出行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出行服务;在关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要在借鉴国外、技术跟踪的基础上,更多面向国内需求,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集成应用;要由过去以技术引领发展的阶段,转变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优质资源,加快建立技术、应用和资本共同引领的智能交通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互利合作,推动信息开放、共享的市场化服务。

随着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与演进,产业链外延的不断扩大以及具体的市场需求方向转变,ITS CC已经得到了众多厂商、运营商、用户及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交通运输业将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作为智能交通构建和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对于促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去年,交通运输部颁布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将建立更加全面、纵深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全网联动、协同应用程度,在保障畅通运行方面取得显著实效,在提升运行效率、服务公众出行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在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全面提升,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与保障。

与此同时,就智能交通发展趋势而言,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推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虽然对这一领域技术的理解不一、称谓不同,但在交通运输领域,通过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更智能的分析处理的手段,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具、交通环境、交通参与人之间的广泛连接、交互,通过大规模交通状态信息传感,对海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进而为出行服务、决策监管提供支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社会上对“车联网”、“船联网”的广泛而热切的关注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二是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绿色的智能运输反映了当前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注重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促进交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比如欧洲就提出了发展“生态智能交通”理念。我国交通运输业仍是全国能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保障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

三是产业化突破成为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任务。世界智能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推进智能交通发展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充分利用市场规律,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因此,“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推进智能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推进成熟适用的智能交通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形成应用、资本和技术共同拉动智能交通发展的新模式,为我国智能交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开辟可行的道路。

智能交通“新”在四方面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新”大致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更新的理念。新一代智能交通将以“服务更符合人的应用需求”、“管理也是为了服务”为导向,“让公众享受到智能运输带来的便利服务”为目标,面向人认知、可信任的和无处不在的应用服务重造为发展的重点。

二是更新的技术。以下一代移动通信、宽带网、传感器网络、RFID、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与服务于公众的需求深度融合,由此带来应用功能重构。

三是更新的机制。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将围绕技术、应用和资本共同拉动,以产业化突破为重要标志,构建和完善标准化引领机制、市场化促进和推广机制,初步解决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机制问题,为我国智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环境。

四是更新的应用。与过去独立的信息采集和应用不同,信息采集和应用进入更高阶段。我们将以交通要素身份识别和认证为突破点,通过更为全面透彻的状态信息采集系统,更为智能和透彻的信息处理系统,更为人性化的信息分发和服务系统建设,加快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应用系统建设步伐,积极推动国家新一代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综合运输网络状态感知和数据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

重点关注六大领域

综合考虑“十二五”期间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的需求,针对智能交通下一步发展,社会各界将重点关注以下6个方面。

第一是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公路、航道、城市道路、枢纽、港口)的状态感知、数据应用和监管服务体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可视、可测、可控。在这一方面,“十二五”期间的一个目标是,国省道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要达到70%以上。

第二是构建综合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城市客运、综合枢纽等)的状态感知、数据服务和监管服务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运行协同和效能提升。“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其中对于重点营运车辆要实现卫星定位监控系统的全覆盖,对于中国籍运输船舶要实现船舶电子标签的全安装。

第三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应用及公众需求的深入结合,重点在城市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等方面实现功能重造,使公众享受到智能交通带来的便利服务。我们将在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等领域开展一系列示范试点工作。

第四是努力减小和消除不同运输和出行方 式、不同交通网络、不同地区以及城乡间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差异,使得各类交通运输参与者公平和可靠地享受到同质化、一体化的基本交通运输服务。我们将加快智能交通技术从特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普及和推广,积极探索在农村路网地区开展低成本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

篇(9)

DOIDOI:10.11907/rjdk.162356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8203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

1.2大数据应用现状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数据成倍增长,现有的数据处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据统计, 2014年,中国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为80.54亿元,同比增长3.2%,2015年市场规模约增长37.3%,至110.56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 019.58亿元[1]。

大数据时代最大意义在于利用大数据及大数据技术创造价值。大数据应用可分为企业应用和政府应用,其关注点有所不同。企业主要应用在医疗、生物技术、金融、零售、电商、农牧业等领域;政府主要应用在交通、天气预报、农牧业、医药卫生、宏观调控和财政支出、社会群体自助及犯罪管理等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的全局、准确、高效的数据,政府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以前政府都是使用数据作为管理依据,但由于缺乏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平台,只是完成了数据的堆积,并没有从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完整性、规范性不足,这些数据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相关技术已逐渐成熟,政府可通过应用这些技术和平台对数据进行加工,从中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政府对这些信息加以利用,则可以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精细化配置和宏观调控[2]。

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都为智能家居带来了春天[9]。

随着智能家居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可通过手机或移动终端经互联网在任何地方对家中电器进行远程控制[10]。智能家居系统还具备安防报警、远程监听等多种功能,智能家居前景不可限量

高新科学技术手段组成的、旨在改善交通状况、缓解交通问题的各种高科技系统统称,相关的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智能交通改善交通状况主要指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提高汽车行驶性能,缓解交通问题主要指减少交通事故和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3]。

2.2智能交通系统发展

智能交通系统(ITS)1994年正式认定为国际术语。在此之前,美国称这类技术或相关研究项目为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VHS,Intelligent Vehicle Highway System),日本称之为UTMS、VICS ,欧盟则称之为道路交通信息技术(RTI)。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ITS设立的专项称为ISO/TC-204,使用的术语是“TICS(交通运输信息与控制系统)”[3]。

2.2.1美国ITS发展历程

美国在60年代末就已研究开发电子导行系统ERGS(Electronic Route Guidance System)。1989年提出制定IVHS战略计划;1991年和1992年分别提出新一轮的道路交通建设法案(即简称ISTEA的《陆上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化法案》)和IVHS战略计划;1994,美国把IVHS改名为ITS,形成现在的ITS 研究构架。“ITS 2015-2019 Strategic Plan”是美国在2014年提出的,该计划对美国2015-2019年这5年的智能交通发展指明了方向,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成为该战略计划的核心,成为美解决当前一系列交通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4]。

2.2.2日本ITS发展历程

1991年,日本警察厅、建设省、邮电省开始联合开发VICS系统(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1993年完成,1994年在东京试运行获得成功。UTMS’21系统是以ITS为基础的综合系统概念,由NPA(National Police Agency)等5个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开发。日本在1992至1997年间在全国设置14000台左右,2000年时已扩展到30000台规模[5-6]。UTMS’21系统如图1所示。

2.2.3欧洲ITS发展历程

德国、英国、瑞典、法国等国家在80年代初期先后开发相关系统,欧共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这些国家研究的系统进行了调查,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显著改善道路交通。早期主要有DRIVE计划和PROMETHEUS计划,其中DRIVE计划旨在实现移动无线通信的动态路线导行系统、交通事故自动检测系统等综合性研究。PROMETHEUS计划则在1986年提出,是欧洲EUREKA联合开发项目的一部分[6]。进入21世纪,欧洲在智能交通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如CVIS(Cooperative Vehicle Infrastructure Systems)项目,它的目标是开发出集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综合交流平台,该平台可提高交通管理效率,涉及诸多应用层面。Navteq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共同开发定位平台,解决交通通信问题。欧洲还有另一PREVENT综合项目,它是欧洲第六届系统项目(the 6th Framework Programmer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的一部分[7]。

2.2.4中国ITS发展历程

1999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ITS)协调指导小组及办公室,同年,全国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启动 “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目前我国在智能交通领域已拥有智能公路磁诱导、车辆自动保持车道控制、安全辅助驾驶等自主知识产权成套技术成果。国家ITS中心还承担了一系列相关科研项目及行业标准制定,涉及智能道路、环境感知、智能标识、道路灾害信息等[7]多领域技术研发。

3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系统

3.1智能交通需求与大数据契合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交通工具不断增多,交通堵塞、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各大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是改善交通必要的技术手段。智能交通系统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及时、准确获取交通数据,据此构建出交通数据处理模型,大数据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智能交通整体框架包括物理感知层、软件应用平台及分析预测及优化管理的应用[8],如图2所示。

3.2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面临的问题

(1)交通数据的完善。目前我国交通数据存在几个问题:①数据收集量存在较大差距,较多智能交通设施未部署交通数据感知设备;②收集的数据格式存在差异或不完整,缺乏统一标准;③数据存在孤岛现象,数据来源复杂。

(2)交通数据的整合。目前缺乏完备的网络化交通信息环境,跨区域、大范围的交通数据处理存在困难,这些困难有技术上的,也有与政府部门职能相关的;对文本、图像的检索及分析的关联性、实时性处理还需不断加强;需建立完善的交通数据信息安全体系。

(3)建设高度集中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从日本的UTMS’21可以看出,必须建立高度集中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将各交通管理子系统有效衔接,形成一个完善的智能交通系统。

(4)需进一步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目前智能交通领域缺乏有效的市场推进机制,也缺乏相关领域的创新技术,基于大数据的交通信息服务产业链、价值链尚未真正形成。

3.3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系统措施

(1)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水平,建设完善感知体系[9]。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交通智能化建设处在不断改进完善过程中,车辆动态组网、状态实时获取、环境智能感知、车路信息交互等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要加大交通路网智能化建设投入,形成全路网智能监控体系,实现各类交通、交管、气象、治安反恐、消防部门的信息共享,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2)制定交通数据描述规范,整合现有数据资源。数据类型在不断变化、数据内容不断增多,急需制定一套可扩展的数据描述规范。交通数据描述规范建设主要内容是数据交互接口规范的制定,要设计面向多维数据的本体描述框架,全面描述多维语义内容,为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互奠定基础。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和规范,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尊重和保护部门、组织及个人的机密和隐私不受侵犯。对现有的交通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综合性立体交通信息体系,形成智能交通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提升交通数据资源的整体服务能力,为后续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3)新交通大数据分析应用,建立新一代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高效集中控制管理。通过应用分布式智能全文检索技术、基于图像识别的检索技术、关联网络可视化分析等技术,有效缩短系统响应时间、提高系统性能、满足用户业务需求;找出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关联性信息,在不同信息之间建立公共元素和联系。建立高度集中的交通控制系统,将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应用于交通管理子系统,统一协调与管理,实现高效联动的交通管理机制。

(4)加快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体系,联合智能交通科技产业创新联盟平台、企业、高等院校,进行技术攻关创新,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利用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2016年中国大数据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预测[EB/OL].http://.

篇(10)

在“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之下,我国互联网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物联网,也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从数字医疗的构建,到智能交通的实现,都是物联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体现出物联网的应用价值。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物联网发展,是物联网应用及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从国家、社会等层面,搭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1互联网视域下物联网的应用

1.1物联网在数字医疗领域的应用

在医疗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当前,构建信息一体化“数字医疗”体系,已成为医疗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一体化手术室、智能就诊服务,进而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并切实提高医护工作的效率。因此,物联网在数字医疗领域的应用,是新时期智能医疗发展的有力支撑。如图1所示,基于物联网下数字智能医疗体系图。从中可以知道,在物联网的应用之下,构建更加完善的智能医疗模式,“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效率,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智能化医疗服务。

1.2物联网在数字物流领域的应用

在电子商务时代,构建更加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是物流领域发展的重点。当前,物联网已应用于物流领域,并未数字物流的构建,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技术支撑。如图2所示,是物联网在数字物流领域应用的拓扑图。从中可以知道,互联网视域之下,物联网在数字物流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字物流与车队管理”方面,进而为新一代物流信息细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跟踪。企业企业不再需要为找物流、找货源、找车辆等琐事烦恼,数字物流系统可提供“Stop-here”的一站式服务。

1.3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需要交通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构建智能交通,成为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实际来看,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交通诱导系统平台,强化交通运行的疏导及管理;二是视频监控系统平台,构建一体化交通视频监控,提高监控效率;三是智能终端设备,构建更加便捷的交通设备工具,这是新时期智能交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2互联网视域下物联网的发展

2.1互联网为物联网行业提供了载体保障

当前,物联网已应用于医疗、物流及交通建筑等应用,充分体现出物联网的应用价值。在笔者看来,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互联网提供载体保障,进而推动物联网的层次化发展。首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涉及制造业、物流、交通及医疗等领域,而这些领域的互联网发展,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互联网+”的战略推进,为物联网的应用及发展创设了条件,也实现了物联网发展的战略化规划,是物联网迈向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保障;再次,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智能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基于载体发展下物联网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

2.2新时期物联网行业标准发展

物联网的发展困境,在于行业标准不统一,进而导致网络与终端配置存在问题。一方面,行业标准尚未统一,重复开发等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维护开发成本高,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进而制约了物联网的应用发展。为此,推进物联网行业标准发展,是新时期物联网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应推进物联网行业标准建设,消除行业标准不统一所造成的发展壁垒;其次,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建设,是物联网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构建良好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和作用 下一篇: 焚烧法处理垃圾的优缺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