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优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0 16:42: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管理的优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旅游管理的优势

篇(1)

社区生态旅游加入当地居民这一新鲜元素,通过此项目让居民从中获利,使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也给游客造成一定的新鲜感,吸引他们前来,这也是社区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最大的不同之处。

社区生态旅游相较于其他旅游业来说更为高级,也更加人文化,它能让旅游者更好地拥抱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俗,促进当地经济和自然文化的开发。社区和居民是活动主体,居民作为旅游发展者和受益者,他们必须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必须在进行旅游活动的同时,进行环保活动。但是,由于社区生态旅游活动还处于刚起步阶段,许多管理机构都还没有完善起来,所以,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完善管理机构,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更好的,解决当前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社区生态旅游概述

1.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对于旅游,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走走停停,看看风景,人们更多的是想参与进旅游氛围,找到更活泼有趣的生活方式,从旅游中体验不一样的乐趣。随着你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生态旅游这一理念,应运而生。社区生态旅游已社区为承载体和开发体,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习俗,给游客以强烈的感官和心灵的冲击,让游客有不一样的体验。当然,此活动必须在保证当地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不被人类破坏,且可以保证当地人的收益的基础上才可以顺利进行。并且,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就又要求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继承且发扬传统文化,使旅游开发,具有低碳性,环保性,可持续发展性。

2.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在工业革命飞速发展之时,召开了第一届环境会议,得出的要想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环保的这一结论。人类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而且人的出生率远远高于死亡率,所以,新的生态环保理念,必须以低碳生活,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争取还未来一片青山绿水,给后世一片碧海蓝天。在此理念的引导之下,现代企业已经大大改变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减少了对自然的污染,倡导绿色生产。而且,为了环保,人们正在着重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减少依靠第一,第二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必须首当其冲的实施低碳环保理念,而且,旅游业推出社区生态旅游这一新型主题,让人们可以在环保中旅游,这一新型理念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从而吸引力越来越的人群加入,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的旅游模式,逐步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同时因为此主题为当地社区居民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使他们也正确认识到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也自觉加入到了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此模式加强了生态旅游的人文性,保证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正所谓,"樱桃好吃树难栽",生态旅游这一理念是非常的好,这一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客观,但是,实施起来,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容易,需要切实考虑许多因素,而且首要的四个内部因素就是:当地政府、当地社区、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这四个主体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尤其是利益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所以它们又构成了社区生态旅游的内部利益主体。如果平衡不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比如当地政府,制定法律,建立管理体系,这些都会影响管理模式的形成和规范。所以一定要调节且平衡好各个部门的利益关系,使他们得到平衡,从而可以推动管理模式的形成和规范,使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加适合市场需要和世界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旅游企业的素质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俗话说,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旅游企业,作为整个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火车头,自然要首当其冲的改变传统观念,利用手中的专业的旅游管理经验和充足的资金,大力发扬环保理念,注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并且保护传统文化,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给当地居民注入环保这一理念,同时使他们从中获利,从而可以与居民建立良好且长期的合作关系,使活动可以更加顺利进行。

3.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一个主题,要想吸引大众,博人眼球,必须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特色。毫无疑问,社区居民就是这一特色元素,他们可以让游客体会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所以,必须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旅游提供服务,使旅游产业可以长足发展。

4.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社区生态旅游中还有一个幕后推手,这个推手就是当地社团。当地社团绝对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组织,他们把各个主体联合起来,评估收益,公平的反应获利情况。虽然当地社团并不是直接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和经营,但是它通过调节各方利益这一作用,依然在管理模式的构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所以,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起着领导者和开发者、创新者的作用。

5.外部因素对社区生态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管理构建中,有内部因素,就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旅游者和非政府组织。旅游者作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消费者,他们支撑了旅游资金,保证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他们决定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非政府组织主要就是解答居民的问题,保障着居民的利益,带动居民参与活动且自觉保护环境。所以要想好好发展,不但要加强内部的修养,还要得到外部的支持。

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居民的主动性不强

社区生态旅游,以当地居民为主,社区为单位,确定旅游活动主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其得到人们的喜爱,从而更加有利于旅游活动的进行,所以这就是社区生态旅游与以往常见的旅游形式的不同之处。因为,现在的居民还是处于一个封建保守的思想,还是依靠传统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于这种新型活动,他们虽然好奇,但是却不会主动参与。决策者在管理之中,对于居民的参与,也没有提起过高的重?。这就导致,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时候,常常陷入被动的情况,最终影响它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社区生态旅游至今无法普及的主要原因。

2.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

生态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在我国,虽然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飞速发展,但是由于没有重视环境的保护,只是在意经济的发展,这就造成了生态的破坏,阻碍文化的多样性的形成,不但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反倒在实际意义上挫伤了我国的旅游产业。一些管理者,在社区生态旅游进行经济开发中,忽略当地元文化的发展和继承,过度开发生态旅游,只是牟取暴利,肆意改造。当地居民,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受限,只是从中看到了利益,从而积极参与,却并不懂如何保护自身长久的利益,导致,他们也不再注重传统习俗,使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是逐渐消失。长此以往,旅游业和传统文化,都会受到强烈冲击,所以,必须及时制止,依然从保护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社区生态旅游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3.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

旅游附加产品也没有过多的创新,使得旅游的内容比较单一,反倒令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持续走低。在旅游中,旅游者就是图个新鲜,找个乐子,体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社区生态旅游,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刚好满足了游客的这一要求,可是,进来,社区生态旅游确,早早就固定了旅游路线,而且所体验的项目,也是有了一定的安排,这样似乎,又趋向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使特色逐渐消失,导致游客有所失望。再加上,在管理方面也是多个部门同时进行参与,很是混乱,这就,又导致旅游区和社区有所摩擦,所以反倒使发展停滞不前。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在管理方面长期存在问题,使社区生态旅游无法得到重视,社区生态旅游的亮点和特色也无法发挥出来,从而令旅游业也无法得到均衡发展。

四、改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

1.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性

在社区生态旅游中,我们必须重视一个重要的群体――当地居民。如果,当地居民不配合,那么,这个活动根本无法进行,工作也是根本无法展开。所以,要想完善社区管理,必须关注社区居民,支持他们提意见,并且进行筛选采纳。其次,可以建立一个社区交流平台,让居民可以坐下说话,围在一起探讨想法,并且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所的重大改革,这样大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且了解大家的想法,动态与发展方向。当然,也要建立一个问题协调部门,作为问题的最终处理之处。

社区生态旅游也要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武装自己,这样才能使其生命力更旺盛,更适合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社区生态旅游的顺利发展,必须建立在利益公平分配的基础上。公平性对生态旅游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管理之中,政府必须站在阳光下,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出来,让大家一起探讨。政府只有保证了居民的利益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所以,政府必须改变居民传统的坐吃山空的理念,让他们自己动手,行动起来,自己经营一些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当然,为了不让居民受经济的局限性,政府可以和银行合作,使居民顺利得到信贷服务。如此一来,既可以保证了旅游活动中的特色,又使居民没有压力的进行项目构造,使他们可以积极参与,服从管理。

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钱袋子,又使社区生态旅游更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3.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

社区居民的素质,对于生态旅游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旅游地区,虽然生态环境较好,但是地区闭塞,居民所受教育有限,意识不到利用自然优势。而且,在当地,青壮年都出去打工,留下的基本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可以说,他们对自然资源这一理念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他们旅游知识,提高他们对旅游的认知水平,

篇(2)

近年来,旅游业是非常热门的行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旅游,通过旅游能够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放松心情。所以旅游业是一项朝阳产业。但是由于目前旅游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遇到了阻碍,所以不断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促进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的保障。

一、现阶段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现状分析

(一)对旅游产业缺乏宏观管理

旅游行业也属于服务业,伴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其相关的一些服务企业,例如旅行社、酒店及饭店等也需要不断发展,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都是属于不同部门的,这样就造成为旅游业服务的企业不集中,管理质量参差不齐,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导致旅游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下降,不仅影响了旅游企业的形象,也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另外,很多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不惜采用恶劣的竞争手段,导致旅游市场混乱,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宏观调控。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伴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尽管关于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健全,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漏洞。主要表现在,我国出台的很多关于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都是暂时性的,一旦这些法律法规失效后就使得一些不法商家钻了空子,对于旅游市场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还有我国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对于酒店的职责没有明确规定,对于酒店的相关管理的法律法规也是缺失的,所以对于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酒店管理是不足的。

(三)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就旅游行业的总体现状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结构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旅游业的商品开发不足,旅游业有很大一部分经济来源是来自于旅游商品,相比较普通商品,旅游商品的优势非常多,成本低,利润高,劳动密集,但是旅游业并没有良好的利用旅游商品这一优势,对于旅游商品的管理从生产到销售都是缺乏有效手段的。这样就导致旅游商品缺乏创新性,不能有效的吸引游客,另外还有一些旅游商品的包装不得当也影响了其优势的发挥。其次,旅游交通不便捷也是旅游产业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伴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便捷的交通作为支持,但是国内旅游受到交通因素的制约非常大,另外还有一些旅游交通口岸存在配置不科学等等问题。

二、促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建立健全国内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保障是促进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需要不断促进旅游管理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提高旅游管理水平。依据目前的旅游业的发展形势,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法规首先需要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科学的定位,在确保旅游行业利益的同时,也要促进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其次,还需要制定一些与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防止其他领域对于旅游业的影响,最大限度的保障游客的利益,对不法商家应该严厉打击,保障旅游行业秩序良好。

(二)促进旅游管理体制模式的完善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的旅游管理存在很多不足,由于现阶段的旅游管理方式比较陈旧,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的发展了,因此需要结合现代管理模式的不足,针对一些细节问题展开创新管理,实现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到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需要明确旅游管理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促进旅游行业的完善,创新旅游管理模式;其次,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符合发展的、科学的管理模式。通过各行业的相互协调,结合管理模式的现状,形成特色型,区域性的管理模式,进而促进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三)对集权和分权的问题处理妥当

由于旅游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所以对于旅游行业的权利划分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其中重大的影响。只有妥善的处理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才能促进旅游行业科学有效的发展。特别是地方旅游局对旅游业的管理存在过分分权的现象,对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地方管理过分分权,就不利于国家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因此,只有以政府为主,各部门合理的进行分工和调控才能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改革的时候需要结合旅游业的实际情况促进集权和分权的合理分配,保障旅游行业的发展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

(四)制定科学的旅游计划

国家旅游总局是对全国旅游行业调控的最高机关,所以需要引导下属分局对于国内的旅游基础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促进管理的有效性,国家旅游局需要对一些旅游项目进行宏观调控,重点对于一些非营利性的旅游项目进行建设。另外,根据现在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生态旅游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所以对生态旅游的建设政府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篇(3)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何种教学能力

旅游业的就业门槛低,反映出了旅游业的低成本需求与技术含量相对低的特点。作为一位大学生,若在就业时被一位低学历者取代或超过,除了个人因素,某种程度上也是旅游教育的失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不被替代。如何通过系统地、专门地学习,增强其不可替代性,是学生和旅游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如何搞好教学,增强有效、有用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不可替代性,值得思考,其实质就是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比较优势。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相对优势

旅游管理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正因如此,它被教育部视为二级学科而植入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目录下。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旅游业管理专门人才就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从该定位中,也同样可以看出,旅游服务技能并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攻。或者说,技能服务者与管理者正是一般旅游就业者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区别。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具备基本服务技能技巧的旅游业中的管理者,能够参与相关管理活动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正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比较优势。

2.旅管教师应该具备的相关教学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相对优势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主要是两种:技能技巧培训能力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行业技能技巧培训能力是基础。学生应该熟悉所在行业需要的各种技能技巧并至少掌握一种技能。在此基础上,更多更重要的是学习行业环境特点、企业运转方式与经营管理过程,能够抓住每个环节的关键,能够实施管理,能够分析并解决突发问题,从而突出优势、增强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以外,还要熟悉行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具有一定管理知识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唯如此,才能顺利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

1.师资现状与教学能力现状

(1)师资队伍现状①以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专业为学科知识背景者居多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以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专业为学科知识背景者居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地理科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孕育的土壤,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地理学土壤中茁壮成长并绽放的一个诱人花朵。地理学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具有突出贡献。然而,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地理学并不是它的唯一学科知识背景。旅游业的行业属性是知识相对开放。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甚至化学、物理学等等都可以作为从业的知识背景。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专业植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目录下,就是强调其应用性,强调其商业的本质,从而也突出了管理学、经济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②以企业管理、经济学为知识背景的较少基于行业发展角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是不合适的。从旅游业经营与管理的自身需求来看,除了少量的技术服务提供者(比如资源开发与规划),需求更多的则是行业经营人才。正因如此,管理学、经济学对于旅游业的作用并不亚于地理学,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育部的旅游管理专业定位来看,管理学(企业管理)、经济学的地位还更加突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现状是以企业管理、经济学为知识背景的较少,需要进一步强化。(2)教学能力现状简评上述可以看出,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相关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有基础。然而,目前师资配备上相对缺少管理学、经济学的专门人才,这对于构建专业基础知识不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师资较多,可以充实技能培训力量,在熟悉行业运转流程与具体业务时有很大作用;地理科学背景则利于做资源开发与规划。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都是相辅相成的。看到这一点,应该敞开胸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然而,目前状况可能更多的是保守的相对多了一些。这点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会有所体现,也经常会出现捉襟见肘、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现象。由于技能培训是基础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而此种技能是属于行业的基本技能,有些甚至可以标准化实现标准流程管理控制,凭借此技能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优势,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中亟待提升的是经营管理理论水平与实践运用技巧与智慧。

篇(4)

21世纪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加,资源危机,工作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等,人们对环境的要求,生活的质量越来越高,城市的人们需要减压,需要优质的生活环境。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旅游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民族特色旅游的兴起。然而对比国外的特色旅游发展道路,我国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模式还存在着有待完善和改进的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与措施,从而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凭借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特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形势愈加良好。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都出现了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及乡村旅游产业。从定位的角度来说,乡村旅游依托于地区的文化与客观优势,其发展道路已经逐步完善,走上了正轨。但是民族特色旅游还依旧没能够转变理念,特别是在旅游管理的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目前对于旅游行业极为重视,不仅转变了以往的过多管制,而且更加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理念,政府职能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宏观管理、间接管理和行业管理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民族特色旅游管理的模式更加具有科学性,为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知道工作

 

民族特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其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包括管理模式与资金投入情况,都需要政府相关单位的介入与引导。所以在管理模式上,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可以保证特色旅游的问题解决与改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开展多渠道的管理模式建设,吸引更多的资金融入到项目建设当中。

(二)合理性构建,保护历史特色

 

“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是更适合民族特色旅游发展的选择。排除无序性、盲目性,强化统筹规划,可以更好的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突出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客观来讲,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第一,注重科学化的规划编制,在管理上综合考量,保障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展开;第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环境保护理念,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历史特色的背景;第三,切实做好协调工作,将管理落实到实处,以科学的规划确保区域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三)完善特色旅游政策

 

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人力上,地方政府都应该给予民族特色旅游更多的政策利益。政府需要做好指导作用,构建区域化的发展管理模式,发挥自身的智能,为行业发展制定有效的策略。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的风险性,可以从政策上为当地民族特色旅游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完善宏观、环保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强调区域化的环保工作,应该重视科学的管理理念,从宏观的层面来把控行业的发展,具体关注项目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工作。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绿色环保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所以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更要做好环保工作。在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同时,在管理模式上要加入环保要求,避免类似“香格里拉”式的破坏。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旅游区域,采取重点管理和监控的方式,短期内规避趋利行为。完善健全的环境保护法,能够为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提供有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

 

(五)协调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无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规律是一定要遵守的,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但是为了在管理模式上做到尽善尽美,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各类企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提升行业素质。除此之外,在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行业协会还应该积极的设立行业发展标准,促进行业的正规化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管理的模式在自主发展的背后,还应该强化品牌意识,以消费需求和旅游商品带动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策略,以规范性的市场来营造良好的发展大环境。

 

(六)构建全面的优质服务体系

 

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存在着相互依存性,优质的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对管理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民族特色旅游需要强化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定规范化的制度与体系,确保服务从整体到细节上的一致性,提升服务质量。

 

篇(5)

一、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慕课”的含义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大规模主要体现在教学规模的庞大,往往涉及几万甚至百万人。在线开放主要强调了教育方式的公开公平和网络化。全世界范围内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参与课程学习。慕课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双重变革,有两大特点:

(一)慕课教学模式是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彰显。从具体授课方式上,双向互通的教学代替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相长代替了以往的教师主体。从涉及授课内容上,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取代了教师“一言堂”。

(二)慕课教学模式是学习环境的全新改变和突破。传统教学一般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学习场所,时间、地点均相对固定,授课效果受空间条件约束较大。慕课则通过互联网的引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学习场域。学习过程和方式更加灵活自主,可以让学习者在任何空闲的时间与方便的场所进行。

二、慕课时代对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影响

(一)旅游管理教学的开展方式发生了变化”

智能随身设备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借助网络流行起来的慕课,悄然让学生的学习习惯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开始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另外,视频、图片、文字等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资源趋于立体,既提高了学生的教学体验,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旅游管理教学的信息传播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速度快和数量大上。慕课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学习,全世界各地的学生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得到信息的最快传播。同时,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其可用的知识素材。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无疑更加符合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更符合当下学生的教育诉求。

三、慕课时代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发挥“慕课”优势,合理设计特色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谈及旅游管理,学生头脑中首先反应出的是旅游六大要素有关的内容。但其实这只是旅游管理的冰山一角。慕课广纳天南海北各个领域教学视频的这一特点,恰能满足打开学生知识面的要求。从事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老师就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慕课学习,促使使其养成自发、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其次,可以尝试打破传统考核方式倡导创新性考核。如通过个人网站、微博等建立微型旅游网络课程,或通过各类智能平台模拟或创建旅游企业运行等。这些不仅可以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更能够开发思维、培养创新,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二)立足“慕课”教学资源,有效延伸高校旅游教学场域

慕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更加容易实现,符合当前提出的“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协同创新”的理念。

1、依托慕课教学的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于高校,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专业实践的开展,可以因为慕课的使用更加便利和高效。于企业,可以为在职员工培训提供教学和进修平台。

2、可以通过慕课将旅游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在线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企业员工与高校师生搭建了沟通、交流、讨论的平台,从长远看有利于构建市场需求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借力“慕课”潮流,科学搭建旅游管理网络教育平台

专业网络平台的搭建势必成为未来旅游管理教学的得力助手。我们可以从硬件环境、软件技术、教师培训三方面展开旅游管理专业网络平台的搭建。第一,在硬件上引进数量足、质量高的计算机、音响等设备,并随时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护。第二,外聘或组建专门的技术小组保障平台软件技术的合理使用。如对于文字、图片、视频等的处理,以及对平台数据资源进行随时的更新、优化、整合与分析。第三,通过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不仅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现代化和教师队伍先进化,而且有助于学生在紧跟时展脚步下,提高学习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实习定位不准确,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可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旅游专业的实习定位不够准确,有些学校都没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企业基本管理,只是进行一些与企业管理脱节的操作性实习,这就导致他们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甚至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1.2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制度不够完善

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长期以来责权意识不明确,实习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学校对旅游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程度还有所欠缺,使得部分高校的旅游专业没有固定的场所来进行教学,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不稳定而且流于形式,没有全面实施签订的实习协议,学生的权、责、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实习鉴定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只是根据实习鉴定表来鉴定实习成绩,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的动员工作和指导工作也不够充分。同时,有的学校给学生们安排的实习时间长达1年之久,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知识储备,在实习时间设置这方面也需要改善。

1.3教学计划与专业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

与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相比,高校的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有着明显的滞后性特点,很难跟上市场的变化和要求。需要较长周期才能调整的教学计划,反映不出当前行业运行的特点,也不能体现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特色。本科旅游专业大多采取半年制的实习模式,但短时间内,学生很难全面了解一个旅游企业。

1.4缺乏就业知识辅导,学生没能摆正就业心态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走上基层服务岗位,可是学校却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多数学生的就业心态没有摆正,怕吃苦,不想从事基层工作。所以,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很难安于实习现状,对基础技能的学习应付了事。这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情况,如果一直存在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在毕业之后就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构建措施

2.1积极建设突出特色的实习基地

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实习基地是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基础。这其一是为了实习学生与实习岗位相匹配,不让因为人多而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的情况出现;其二是由于校外实践有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不同形式,为了配合不同的实习教学计划,有必要选择符合专业实习条件的、一定数量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通过广泛选择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在各自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学校固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有选择地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实习地点,可以使学生在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接触到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实习基地,适宜于各种内容的实习实训;普通规模的新兴企业,适宜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某项课程的实习;中小企业,较适宜在不长的实习期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岗位训练。

2.2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可是,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型学科,必须要积极促进实习模式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还可以以相关企业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深入学习。

2.3改革对于实习学生的考核方式,合理的建立实习奖惩制度

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旅游专业培养方案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一是根据学校对实践环节的管理规定来制定《学生实践管理条例》。实行校企联合管理的方法,带队教师和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定期交换意见,鉴定学生的实践情况。每次实践结束后,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表彰,颁发“优秀实习生证书”,并进行物质奖励;二是将整个实习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注重学生每一阶段的实践总结。建立专门的实践档案,使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得到理论上的升华。通过实习报告和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总结,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学、用结合过程。

2.4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使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

学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与企业相结合,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而企业为了能够找到更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与学校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建立,还符合双方的利益需求,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友好协商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到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促进作用。第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要不断完善相关措施,给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从企业角度出发,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学校建立合作良好的合作渠道,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第三、从学校角度出发,应该加大实习内容的宣传工作,设置有关实习咨询管理部门,提高学生们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构建,还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篇(7)

2017年香港旅游竞争力在世界排名第11位,在亚洲的排名仅次于日本①。香港旅游业的发达与香港旅游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香港旅游教育经验和模式进行研究(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大陆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国内关于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宋海岩等(2015)以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为典范,分析了香港旅游教育院校在教学、实践的各方面的创新之处[1]6-9;黄松山等(2016)对包括香港在内的多个境外高校旅游管理学科设置做出介绍和分析[2];何立萍(2011)对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WIE教育模式的内涵、方式深入分析[3]。本文将具体介绍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时对大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香港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课程设置

香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发达,学科发展时间早,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系也较为完善②。1.发展历程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机构管理及餐饮研究系,创建于1979年,其创立可以称之为香港地区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鼻祖”。1992年更名为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系③。香港理工大学的教育理念独树一帜,树立了亚洲旅游院校的标杆,验证了学院的座右铭“开创酒店及旅游新纪元”[1]6-9。2011年,成功开办的唯港荟,秉持了香港理工大学的信念“凝聚智慧、实践创意”,构建了一个开放和独立的学习平台。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成立④。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与香港理工大学基本保持一致,相异之处在于香港中文大学致力于培养“旅游+金融”复合型人才。2001年,学校创立专属教研酒店,香港沙田凯悦酒店和郑裕彤楼[4]。郑裕彤楼作为实地教学研究处,负责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研究所等教研。郑裕彤楼除了有齐全的设施,还有由学生具体负责营运的实践餐厅、配备有标准化的现代厨房、专为学生学习品鉴酒品而设置的实验室、凯悦培训中心等。香港地区旅游管理的教育层次一般被分为两阶段。初级阶段是为中学毕业生设立的职业院校,如香港教育学院;高级阶段为高水平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如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初级阶段主要培育的是酒店及旅游行业基础从业人员。高级阶段的教育注重培育精英管理人才和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学者。香港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以较均衡的素质所著称,广布行业各个部门;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以出色的酒店行业管理技能而被认可,较多的从事于酒店行业的管理工作。就研究生培养类别来看,研究生层次教育分应用型硕士和哲学硕士两种。除全日制和在职制研究生,还设有一年制和两年制的研读期。全日制的教学主要为大学毕业生所设,学制通常为一年;两年制课程适合有工作经验的从业者。由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性质,学校在招生时就十分看重申请者的工作实践经历,因此申请者工作要求年限为最少一年。就招生层面来看,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均形成了国际化招生体系,很多的生源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才。2.课程设置①香港中文大学的酒店与旅游学院的课程设置。首先将课程确认为必修或选修,再依据课程所对应的教学特点和行业需求细致划分研究方向。例如,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开设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和节事会展管理三个方向,并且在不同培育方向下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课程中实习是一门专门课程,根据学生以后的就业需要而设置,只有通过实习的学生才能拿到相对应的学分;学院内部研讨会将会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呈现,根据学生的个人职业目标所开展;强调管理类学科的实践,减少基础理论的学习时间,因此专业硕士的核心必修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应用型课程。②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学院课程设置。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应用型硕士从类别上划分为两大类,酒店管理类和旅游管理类[5]。各专业对应的培养目标和特点都有差异,包括不同专业的入学条件要求、学制长短、就业培训等。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型硕士课程在设置上侧重为酒店及旅游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层人才,这与学术型硕士希望培育具有科研水平的理论型人才是互补的;在课程设置特点上,专业型硕士的主要课程都是通过对行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行业人才需求所定;在学分制上,专业型硕士实行弹性修学方式,即学生自主决定在三年弹性时间内修满学分毕业[6];在毕业方式上,专业硕士可根据自身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在几种毕业模式中做出自主选择,例如修读各种课程、完成一份毕业设计或调研报告等不固定的形式,这与学术型硕士完成毕业论文的单一方式相对比显得更加灵活,效率更高。香港理工大学开设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国际葡萄酒管理、环球酒店业管理四个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并对专业设置过程安排了严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这种机制还运用在监控开设的课程当中,学院能在各个环节都严格把控[7]。学院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使其他院系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应用都受到这种制度影响,沿袭了制度创新的形式。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学专业以专业独特的战略视角与行业实际情况的结合,各个学科之间的优势科目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用系统、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院课程设置的另一大特色是与一流的三大酒店一起创办了环球酒店业管理学的硕士课程,由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及美国休斯顿大学康拉德希尔顿酒店及餐饮管理学院互相合作[8]。这项世界首创的课程项目是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表现,真正做到“立足本土,纵横世界”[9]。基于香港发挥着国际葡萄酒商贸枢纽的作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加大了开拓葡萄酒市场的需求等原因,学院还开办了亚洲独一无二的国际葡萄酒管理学的硕士学位课程。实习课程的特点是实习过程分时间段进行。在实习过程的第一阶段,学生们在基本的日常事务中学习酒店管理与营运的知识;在第二阶段则是转入管理阶层实习,在此过程让每位同学都能由一位唯港荟经理负责。唯港荟为学院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唯港荟被称为“明日客房”的酒店概念客房,是由学院特意准备的酒店管理新型研究项目。学院可以通过“明日客房”深度挖掘酒店管理领域新概念的实际作用,推动整个酒店行业未来的转型和发展[10]。在香港理工大学,专门的就业辅导课程并不再是辅助普及就业知识,而是作为学生个人职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就业工作坊”,这样的一种方式已经推广到了各个专业,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制存在。

二、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

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到世界一流水平,为香港酒店和旅游业培养了许多高质量的人才,推动了行业多个方面的发展,其中的许多经验是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借鉴的。1.课程设置的理论化与实务化合理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间接的推动了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外界之间的协作,师生合作双方通过各类学术刊物或者研讨会议传播成果,而学院与行业内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了强大的行业教师资源和对行业洞悉的能力,专业课程能够保持与行业热点的联系,同时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顶尖的单位实习。2.课程注重教学的国际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大,与世界接轨的定位,直接的表现在教学模式上。香港理工大学以教研酒店唯港荟为核心,香港中文大学以郑裕彤楼为实践教学核心,二者都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准。3.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为了将实践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的环节当中去,香港理工大学将教学科目重新修订一番,科目都能在实践培训中得到恰当的运用。学院安排的实习项目在酒店中进行,学生在不同的部门接受到锻炼。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进入学院创办的“菁英管理项目”。4.旅游教育专业质量的认证化2003年国际旅游业教育者协会颁发给香港理工大学“最佳教育学府大奖”;同时学院成为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知识网络的成员单位[11]。香港中文大学在2005年8月根据《酒店及旅游研究学刊》的统计,当时学院在方面全球排名第四,亚洲排名第一,而2009年11月时学院全球的排名已经上升到了第二位[12]。5.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化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动力,学校的教师队伍被称之为“梦之队”,清楚的说明研究生导师必须拥有过硬的学科素养、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等。6.学校标杆的高水准化两所大学均将自己的发展标杆确立为世界的顶级酒店和旅游管理院校,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标杆院校就包括康奈尔大学、萨里大学等在旅游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院校。通过与标杆的对比,学院能够在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基础上学习标杆做法。

三、对内地提升研究生旅游教育的启示

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1.培养目标要清晰、可行、实际香港院校对于硕士的培养定位精确,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中以实际操作为主,辅助以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课程报告或毕业论文的选题开始就与行业实践紧密联系,并在以后的调查、撰写等过程中保持关联性。学术型硕士重学术理论培养,因此课程设置的转变也会较大。相较而言,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准确,许多的学校仍在科研与应用的界限中摇摆不定,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生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2.扩宽国际视野,加快学科的国际化程度香港理工和香港中文的生源国际化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渠道,而课程设置方面借鉴国际一流旅游院校的经验,能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习前沿知识,保证持续创新。内地高校应关注教学体制的改革,根据旅游学科的最新动态修改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际,使课程体现创新性和国际化的特点。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教师结构上看,学校一直在努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例如聘请一些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担任高级职务的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行业导师,既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师资结构,也可以促使行业导师在课程教学、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香港理工大学还专设了企业发展机构,能够帮助将知识和技术快速转移到应用层面上。4.多元化的实地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的环境研究生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环境,当前专业型硕士的发展对多元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企业”培养模式看似正确,但长期以来固化了教学方法,毫无新意,与之对应的措施则是提高新型课程设置标准,这种标准是实务性与应用型的高度结合。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竞争优势提升路径及效应研究(GD17XGL46);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基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两岸四地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以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为例(2016JGXM_MS_33)资助。

参考文献:

[1]宋海岩,杨惠君.开辟酒店及旅游教育新里程———以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15(09):6-9.

[2]黄松山,陈钢华.境外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J].旅游学刊,2016(10):19-21.

[3]何立萍.香港理工大学旅游高等教育的WIE模式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52-55.

[4]胡志毅,罗仕伟.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旅游论坛,2012(04):113-116.

[5]苗莉,蔡利平.美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生教育概述及其对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几点启示[J].旅游科学,2009(23):67-72.

[6]尹晓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7]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8]刘爱利,张一凡,姚长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42-46.

[9]李红英.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6(02):76-77.

篇(8)

前言

中国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人们的旅游观赏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因而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兼顾到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世界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旅游业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就开始盛行。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旅游业给国家所创造并带来了较为稳定的高收入,为地方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发展。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旅游业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产业更是为稳定发展的势头持续的保持增长,一些景点开始使用地方文化特色进行地方景点景区的发展。地方文化软实力让景点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与游览人数。同时把地方文化作为景点景区的特色可以更好的发扬地方景点的文化特色,是一种较好的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手段,令地方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带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同时,使得民族文化也可以得到更大的繁荣。

一、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现状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让景区的景点可以吸引得到更多的游客,只有保持景区景点文化的特色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地方文化的发展,他们希望通过文化的发展让国家与地区的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案例,把地方文化的发展作为旅游业的发展的要素之一。当地的民族风情与信仰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所有的民族文化与特色都应该把旅游的发展置于首位,把景区的硬件建设与文化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民族文化信仰与地方民族风情等都要与景点融为一体。地方景点还应该组织当地的民众生产与景点相关的旅游用品,具有特色的旅游饰品可以更好的提高景点的经济收入,景区景点的特色装饰品可以激发出游客更高的购物欲,让景区增加收入。此外,很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风味美食,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们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问题

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与开发它们的关系十分的不明确,在地方文化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地方文化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利益的驱使,很多的地方文化被过度的进行开发,地方的景点的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同时很多的地方文化节目开始出现粗制滥造,缺乏新意,很多文化在内容上大同小异,没有太多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节目在制作水平上处于低下水准,进而破坏了地方景区景点的有效管理。

在中国也有很多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得不到足够资金的投入与保护,因而很多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到现在还没有被许多游客所熟知。旅游景点不能够形成统一的品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成熟,不能够进行较高水准的策划与包装。具有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必须要坚持在景点里的进行适当的开发与保护,把民族民间的文化放到景区景点的开发与保护中去。很多景区景点的地方文化得不到足够的宣传与保护就进行上市以求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很多进行表演地方文化的民间艺人,甚至还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就直接进入地方文化的表演中去。所以缺乏地方文化的旅游管理的专门审核部门是对地方文化缺乏的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

三、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策略

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管理是传承地方文化与提高旅游收益的基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使得旅游从业人员可以更好的形成地方景点的文化软实力,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人才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旅游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旅游教育机构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质量。地方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宣传与实践,因而在地方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旅游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要更好的完善地方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严密审核,对已经具有较好的地方文化水准的文化节目进行鼓励,同时加设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机构,力求更快更好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与从业素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教育与文化素质更好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民族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较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维护,旅游从业人员的民族文化需要较高的旅游经营者管理水平,地方政府与旅游部门可以大力的培养大专院校与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同时根据旅游景点当地的文化特色设计出相应的工艺品,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建立好维护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推广的新体系,使得旅游人才的资金与从业人员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

地方旅游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地方文化一旦脱离了宣传与广告就会变得没有说服力,更加没有公信力,因而很有必要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民族文化的推广力度可以把品牌进行整合起来,把民族文化的旅游形成较大的文化软实力,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具有重要的作用。把地方文化打造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是十分重要的,地方文化的品牌需要在地方文化本身上下足功夫,推出一系列具有旅游价值的项目。旅游景点的在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需要本着以游客的需求为根本的经营模式进行旅游业经营。地方的旅游业必须把文字、图片以及动态的宣传片等手段相结合,形成有层次全方面的宣传与推广。通过这些手段逐步把地方文化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都非常吸人眼球也非常具有特色,但是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地处于中国较为偏僻的地区,因而不能够让游客进行更多的参观与了解,但是这些极具地方民族的文化特色完全可以被附近的景点进行引入与吸收,形成更好的地方特色文化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便于管理。

总结

地方文化性的旅游承载着地方的文化与历史,通过大力的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可以令地方景点更加具有特色与竞争力。地方文化旅游还需要把地方文化进行加强,把地方文化转化成为文化商品进行转化为市场经济商品,所有的景区环境与景区文化都要呈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景区景点的商品必须与景区景点的相协调,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了解必须与当地的风景与产地进行相对应相适宜的发展。旅游风景宣传画册、地方文化特色的小工艺品与小修饰品等,都是旅游景区进行地方文化旅游管理的重要策略。旅游的纪念商品在外观上要小巧精致,这样一来就既能够便于游客的携带,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的让游客认识到当地居民的灵巧的手工,感受不一样的艺术,从而为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当然旅游纪念商品还要注意拓展商品的用途,增强纪念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宏.传统“旅游文化”对旅行社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1,(14).

[2]廖洪泉.文化旅游的变迁对我国景区形象的影响[J].天府新论. 2008,(S1).

篇(9)

专业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确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能否构建科学合理、高效运作教学体系,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问题。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目标应该是:为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首先,旅游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和旅游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要求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经过旅游教育的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学术界对旅游教育的应用性形成了共识。应用性教育门类,都应该与某一领域相适应,与某一行业相适应,与某一职业相适应,而且要在相对稳定中依据实际需求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1]。旅游教育作为一种应用型人才教育,其培养的人才要面向旅游业的各部门及其企事业单位,学校应在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旅游产业自身的不断变革,要求旅游教育为旅游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旅游企业依靠自身的创新素质形成独立的研发优势与自主创新机制提供人才保证。

其次,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和旅游学科的知识复合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服务产业,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构成旅游产业的主体,他们各自的运行规律和其内部的管理关系是不同的,其业务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同时,旅游管理学科本身是建立在旅游产业实践基础之上、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产物,它所涉及的知识与理论非常广泛,其自身的知识复合性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

第三、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由于旅游企业是以顾客活动为纽带,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的服务型企业,其业务活动的无形性、综合协调性、强文化性、生产与销售的同一性、脆弱性、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其工作需要,其综合素质结构应包括思想品质、职业素质、管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操作技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二、实践性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育作为体现人的认识规律的重要形式之一,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的实践性和交互性,是一种教与学相互密切作用的实践体系,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诞生的旅游教育同样要遵守教育的这一本质规律。在旅游管理专业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深化、升华,并将理论应用于旅游实践。实践可以很好地检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生自己选择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否合适,将来谋求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等等。同时,旅游产业的应用性、综合性且变革迅速的产业性质要求旅游教育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技能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较宽知识面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旅游教育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并提供旅游管理人才成长良好的实践环境,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实现知能转换。因此,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适应和满足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必经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实践教学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地位的同时,我们应把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使实践性教学应避免两种偏向: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理论上的高层次,在本科阶段就细分专业方向,拔高本科教育,误导学生似乎旅游管理人才不需要从基层做起,忽视基本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一种是重实践轻理论,以实践操作、技能学习代替专业理论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本科教育等同于大专教育,降低本科教育的层次,使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三、基于实践性教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要求

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其终极目标。具体来说,基于实践性教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旅游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的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和知识、素质结构,确定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旅游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旅游教育作为旅游理论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其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也离不开旅游学科理论的指导。

2、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较强,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能力训练平台、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等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3、以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与创新。一方面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任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师生互动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重视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注重用信息化带动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优化实践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问题

旅游教育不能只讲纯理论、纯知识,理论教学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知能转换,必须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2]。要实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应摆脱传统的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影响,改变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坚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次,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衔接及其时序安排上,应根据学习过程的认知本质和本科学年的周期,在奠定学生初步的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建立专业技能课程模拟实践课程专业理论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实践和训练专业战略理论及知识拓展课程综合实践的培养程序与阶梯式提高机制,及时地通过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并由此融会贯通。第三、鉴于旅游教育的应用性特征,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还应考虑与业界的有效结合问题。在学校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实施等各方面紧密依托旅游企业,跟踪旅游企业最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发展,紧密贴近就业市场,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旅游产业业界的动态变化保持高度一致。

2.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分配比例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整个专业体系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进度等,有效防止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冲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属边缘学科,开设的课程多,不同的课程又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时,应注意该课程的特点,灵活实际地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不可一概而论。例如:餐饮管理、客房管理、导游概论等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理论知识较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应3∶2比较适宜。实践的比例过少,学生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再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应根据其特点,适当加大理论教学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实践和理论的比例按4∶1或3∶1进行为宜。

3.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问题

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旅游行业调查和旅游企业业务实习10~12周。但一些旅游企业出于对利益的考虑,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接收实习期半年以内的学生实习。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方面,不应该局限于旅游企业第一线的实习,而应该寻求模式的多样化。如,建立模拟实验室,通过对旅游管理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培育学生对计算机、仪器设备等与实际工作相仿的环境、程序、设备的适应能力;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实验酒吧、客房、餐厅、实验旅行社等,学生在实习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双赢、互动”为指导思想,与一些大宾馆、酒店、旅游景点、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建立巩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熟悉旅游企业的具体操作过程。另外,还可以采用假期服务实习、积极参入地方旅游节会、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方法手段,熟悉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企业具体运作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江.关于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

篇(10)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和模拟的场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是围绕着旅游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相比,校外实训基地因更能提供系统的技能训练环境,其地位和作用更让人关注。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场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满足专业技能所必须的施展才华的场所,又能为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活力,为旅游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以及技术管理上的困难,便于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人才。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便于学校和旅游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实训教学的计划能顺利开展,保证实训教学的规范化。多年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是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羁绊,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学校在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和维护上存在问题

1.学校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能力有限

学校从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教学目的和责任出发,多在努力地通过多种途径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例如大多酒店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酒店实习必须达半年以上,为了满足酒店和学生的要求,有的学校特意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四年级上学期本应一个学期上完的课程安排半学期上完。但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要走出象牙塔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多,特别是需要投入的经费多,投入的精力多,这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使得实训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

2.学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没有计划,缺乏梯度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既要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规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在这些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考虑到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四星、五星级饭店中都有实训基地。但很多院校对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实训I基地,要建几个、几种类型的实训基地,缺乏计划,考虑不周,他们大多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设置实训基地,有的与旅行社联络多,相应的旅行社实训基地就多一些,如果与饭店联络多,饭店的实训基地可能就有好几个。而且只要能和这些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不管他是规模大的旅行社还是小旅行社,还是五星级的饭店还是三星级饭店,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多方面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严重缺乏梯度。

3.学校对校外实训基地没有充分利用和维护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和维护历来是校方实习环节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难题,因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虽然建立起一些实训基地,但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需要一两家旅行社或饭店、景区,其他的实训单位因院校长时间没有与他们联系,没有花时间和精力、经费去维护,自然也就缺乏热情没有音信了。

(二)旅游企业在为学生实习安排上存在问题

1.积极性不高

实训单位接受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到单位实习,实训单位既要抽出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大学生,也会影响到单位原有的工作流程的安排。一些实习单位虽然出于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或出于个人感情接收了学生实习,但仅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来应付,安排学生打打杂或干晾着,一两个月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2.实训安排的空间不够

虽然学校在选定实训单位时,与实训单位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训单位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实训单位的场所、规模发生了变化,限于办公条件的限制,留给实习学生的实习空间就很小。一些企业虽然理解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他们不敢放手让大学生在一些重要的岗位实习工作,害怕打扰他们既有的管理秩序和工作流程,而且担心商业秘密被泄露等原因,造成学生实习的空间很有限。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教师应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者,承担着指导教学实习的重任,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在旅游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大学旅游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要求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实践经历,对所教内容十分熟悉。但考察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甚至部分教师的学术背景是非旅游和管理专业者。当他们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都很欠缺的情况下,当然无法圆满地担当起实训基地建设组织者和指导者的重任,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一)学校提高认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校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先考虑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努力培养出符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应超越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僵化模式,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在有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所占的比例。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学时分配上,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各占一半,所有实习实践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观念,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真正下功夫,很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二)实施校企合作,建立诚信合作和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和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这种合作的模式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企业为学校提供对学生的需求信息,使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企业委派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学校的客座教授,把行业中的新发 展、新业态、新问题带进课程中。当然校企合作是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进行,学校如果一味希望企业无偿提供实训条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是无法长久下去。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为旅游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规划、市场调查、员工培训等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使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要真正做到双赢、共同发展,还需建立良好的信誉与协调机制。首先旅游院校要与选定的实训基地签订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协议具体要涉及到事项安排及实训教学的目标,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满足实习要求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的实习生活补助等内容,双方都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旅游院校要与实训基地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虽然签订了双方合作的协议,但一旦双方人员变动、旅游企业转制等情况出现,就很难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稳定,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机制。例如可以建立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共同组成董事会的联合办学机制,董事会定期对学校的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培养与使用等问题做出决策,使教产结合实现更为实质性的合作,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也可以建立政府层面的学校企业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调控促进校企合作、教产结合。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实习能进行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老师应做到:一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博览群书,积累知识,特别是对所授课程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要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运行能力;二是通过挂职锻炼和调研,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旅游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职业性等特性,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和学习的亲身经历,教师很难在教学实践环节给学生以具体的启发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虽然实训基地会选派有实践经验、技术过硬的员工作为学生实习时的指导教师,但如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旅游企业完全缺乏感性认识,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示范,会直接影响学生上岗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分布式商业模式 下一篇: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