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2 14:53: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药发展的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医药发展的意义

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14

AbstractThe valu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ocess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Key words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ocessing

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下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方法较为原始,缺乏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是主要问题。

要实现药业高速、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尤其是近年来中药现代化发展迅速,中药材的加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有效地指导我国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以达到保护珍稀中药材资源,实现中药材商品的优质高效,以及中药原料的基地化、规模化、无公害生产,利用我国中药材资源和道地药材基地生产优势,建立发展绿色中药材产品,促进中药材生产和开发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引种合理化

根据野生药材的生态环境,选择适宜地点进行引种和栽培。中药材的引种应以道地药材为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重点地建立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保证优质、高产、高效地发展中药材生产。

①合作管理,分步种植,优化产业链,实现药材种植的规范化生产,种植各个步骤分别由专职人员负责管理,长期积累经验能更好地提高药材质量,所有种植人员应记录其种植期间各自领域的一切种植变化,多年比较可以总结出适合药材生长的最有效的方案。②加大科研力度,开创新的合理技术,调研药材有效成分,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有效成分。例如:人参有效成分是皂苷,用射线照射人参可以增加皂苷含量。种植基地培养人参可以适当控制射线照射增加人参皂苷含量。

药材生产和采收科学化

药材应适时采收以保证质量:管理与采收科学化。应加强对药材生产田间管理和人工驯养的技术指导,药材部门要做产量预测、市场行情及供求情况分析,尽量保证产、供、销均衡化,防止大起大落,引导药材生产走出无序的误区。药材应适时采收以保证质量。

野生变家种家养:濒危及稀有种动植物野生变家种、家养以及国内引种栽培进口南药等是药材生产中的一项技术难关。如“冬虫夏草的人工培养”、“石锄头的无土栽培”、“天麻的人工培养”、“西洋参的引种栽培”等已获得成功,应在此基础上增加科技投入,缓解药源的紧张状况。

高产、优质药材:加强中药材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建设药材生产基地等措施,提高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病虫害防治:防治病虫害是药材栽培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应以生产“绿色药材”为目标,采取适宜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近年来生物工程技术进行抗病虫害的研究对中药材生产具有特殊意义。

农药残留及药材污染:应制定科学的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如开展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环境污染等。

加工与炮制规范化

中药材产地加工指的是对药用植物或者药用动物的产地初加工[1],根据药材性质和商品销售运输保管的要求,在产地进行的初步加工处理,制成品是中药材。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所采取的一项加工技术[2],制成品是饮片。

二者处在中药行业的不同阶段:药用植物的生产药用植物(动物)产地加工中药材中药炮制中药饮片。由于二者的加工对象和加工成品不同,药材加工和中药炮制理所应当各自独立。

为了保证中药炮制后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中药材加工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是中药材采收加工的必要环节,中药材加工由于采收时间、季节不同,以及药材经水洗、加热、干燥等处理后,亦可使中药材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或发生变化,研究中药材加工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对评价中药材加工方法及其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作为中医两大特色之一的中药饮片炮制,更多地是为了适应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强调的是为中医临床服务,需要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用药知识来指导,和中医临床结合更加紧密,因此必须由具有丰富的中医中药理论和饮片调剂、炮制技术的专业人员完成。

中药材加工与中药材的炮制有其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产地加工后直接炮制是未来中药产业的一个趋势。为了确保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我国正在推行符合“GAP”标准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在“GAP”第五章“采收与初加工”里面规定了产地加工的步骤以及对加工设备和加工场地的要求,势必会让遵守“GAP”标准的种植基地建设自己规范化的加工车间。而中药行业推行的饮片生产规范化必然要求建立规范化的饮片厂,逐步通过“GMP”认证。通过“GMP”的饮片厂,应加强监督管理,加强与规范化种植基地沟通,保证药材在最佳时间通过加工处理,

讨 论

随着中药材产业链中采收加工环节的日趋完善,传统的药农的凭经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工艺标准化制定,质量标准化研究,将是中药材采收加工日后的主要工作,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将成为日后中药采收加工行业发展的关键。

篇(2)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医;发展;契机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76-02

中医药学研究进展缓慢,归咎一点,是缺乏自己有力的技术手段。新近,代谢组学的兴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代谢组学的技术特点显现出在中医药学研究中前所未有的适用性和巨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必将成为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契机。不少专家看到这一点,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其应用前景。读罢兴奋之余,仍觉意犹未尽,尚有不少问题探讨,故不吝管谬,试就代谢组学对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适用性及其重要意义作一阐述。

篇(3)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58-01

中医药是中国的卫生事业的重要部分,在国家的卫生信息化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中医药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是落实“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研究并制定:“十二五”中医药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年,也是其信息化进行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该如何将机遇抓住,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加强其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进行谋划,加强中医医疗的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慢慢地建立起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透明公开、统一高效的中医药学的信息系统,使得中医药的信息化能成跨越式的发展。这是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的课题。

1发展中医药的信息化意义

1.1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促进我国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信息化的建设能够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有利于中医药的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医药作为我国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传统医学,它承载了我国上下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在中医药的事业快速的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医的诊疗信息进行规范,对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对中医药的“辩证论治“进行新的创新体系的构建,建立起中医药的电子病历,对名老中医的思想和诊疗经验进行继承和创新;同时也要建立起中医药基础信息的数据库,能够提供多途径、多层次、多用途的关联的检索服务,能够为中医药的临床、科研、管理、生产、教育等提供出相对十分丰富的资料;对中医药的信息网络的服务平台进行建立,对中医药的文化进行传播,使得中医药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共享;提高其信息标准化的水平,对中医药的信息化体系进行健全,从而能够使中医药的事业能够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而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

1.2有利于深化医药卫生的体制改革,对中医药的信息系统进行完善。信息系统被刚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列为了主体框架,作为“四梁八柱”里的8项重要的支撑之一,提出大力建设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对医疗卫生的信息系统进行共享,对医疗保障的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建立并完善起国家、省、市3级的药品检测检验,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药品监管的信息网络,对基本的药物供求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建立。这为实现每个人都享有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医药的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为完善和建立中医药的信息系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1.3能够满足中医药的服务要求,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的质量。中国已经迈进了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健康的理念和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人们在中医药的服务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国家逐步完善了医疗卫生的服务信息网络,将服务水平进行了提高,使其服务的范围得到了延伸,质量得到了提高。中医医院能够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实现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减少看病者的排队与等候时间,使就医流程得到优化。通过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患者的异地咨询、医生的远程教育与在线调用,以及专家的远程会诊,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诊疗的费用,从而可以解决民众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可以更好的满足民众对于中医药的服务要。

2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策略

2.1进一步加强对政务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在通过了“十一五”的努力与建设后,我国的中医药的信息化进步明显。各个级别的中医药的管理部门,加强了政务系统的信息化的建设,开展了网络应用,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的信息交换,政府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起中医药的政府网站与网络的信息平台,可以及时的将政务信息在网上公布。山西、江苏、吉林、浙江、北京、河南、山西、四川、湖南、甘肃、安徽、陕西11个省市的中医药的管理部门他们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网站,而其他的地区在国家的卫生部门的网站上设立了中医药的专栏;天津、北京、湖北、成都等地方的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广安门医院建设了数字图书馆,山西中医学院,北京中医管理局等将传统博物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结合,建立起中医药学的数字博物馆。

2.2建设和完善的中医药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网络。通过对中医医疗的质量检测中心的建立。初步的实现质检数据上报的网络管理。设立院际、区域等可以共享的信息网络,开启远程的医疗会诊、用电话网络进行预约挂号等网络服务项目。很多的中医的医疗的机构都在不同程度的建立了具有中医特点的电子病历的系统,这其中包括了辩证、处方、四诊等中医内容。在这个阶段的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3完善和建立信息化标准,促进中医药体系的标准化以及信息化。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来说,在未来的发展路上应当积极推进其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要积极构建相应的标准体系,比如网络系统的相应标准、管理体系的相应标准以及技术规范标准等等,同时还应当和国际进行合作与教育,推进信息的标准化,真正掌握标准制定中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会使得我国的中医药发展有所进步。

3结束语

近几年,中医药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我国医疗卫生的改革以及提升整个医药信息化建设有很大的意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加强其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进行谋划,加强中医医疗的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的中医药建设来说,其发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以及长期性的工程,应当抓好这样的发展机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创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会促进我国医药改革取得相应的成效,才会使得我国的医疗改革有序进行,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贡献相应的力量。

篇(4)

传统的中医药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云南省人民的健康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教育观念的转变

1.1正视全才、专才与人才的关系

从全国就业的各种调查资料显示,医学院校的学生因为太过专业,其它非专业知识匾乏,择业时一旦没有与其专业对应的岗位,不象其它综合院校的学生容易重新找到新的岗位,这一问题在中医药院校中显得尤为突出。所以我们要重视专才,兼顾全才,才可能适应目前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

1.2教育要立足于服务

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认为:学校是神圣的殿堂、高贵的象牙塔、学术的权威地,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教诲,一向都是居高临下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淡化了学校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服务的根本场所,国外及国内的一些知名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3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

教育是对学生的特点、专长进行引导,促进其朝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育不仅仅只是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涉及的层面、领域及其宽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的教育理念。

1.4教育不能埋没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现在很多中医药教育人士认为,中医教育就是一种完全的继承,全盘化吸收,学生就应该改变自己已有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循规蹈矩地接纳传统的中医药知识。但个体会因为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认知角度的不同,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惑”,此者方为为师之根本。

2教育模式的改进

2.1对理论与实践的次序应适当进行微调

目前云南省一直沿袭使用的中医教学模式“理论~实践~毕业”,本体系确实重视了知识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但这一模式的明显弊端是使中医药的实践与理论有了很大的脱节,没有体现出中医药实践对初学者重要性,很多学生由于对中医药的很多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造成对很多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着极大的障碍。中医药作为一种经验科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具有一定医药工作经验的人员学中医药感悟性高、进步大的原因。因此可以采用更适合中医药教育的方式,即部分基础理论~阶段性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一毕业”,或是“先实践一理论~再实践”,这对提高医药教育水平会有一定实践意义。教育水平的最终体现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学制安排的改变和调整应该围绕这一目标。

2.2注重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我省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实践的时间并不短,5年制的本科教育实习期为一年半,4年制本科教育实习期为1年,3年制专科实习期为半年,4年制中专则实习1年。由于很多实习医院或单位实习生太多,实习单位未能真正完成对学生的实习任务,不过是将实习生当“跑腿”来用而已。加之学校对实习单位没有利害关系和管辖权利,所以学校对实习单位的约束力非常薄弱。这些导致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的冲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义务,每一个与此有关的单位都应该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学校及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充分利用利益杠杆并调动管理机制,重新调整教育经费的分配,对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实习质量、成绩进行量化,实施奖惩措施,调动和提高实习单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3开创多层次的学生实践方法和路径

现行的基本方法都是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规定的单位、部门实习,实习内容多较为单一和枯燥,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可以调整为,大部分基本内容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实习,少部分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和部门。如此既让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锻炼,也顾及学生的特长和爱好。甚至还可以根据情况及市场的变化和学生的个人发展要求,重新调整所选择的实习内容和单位。

2.4课程比例的调整

目前云南省的中医药教育课程设置中大多是50一60%中医专业内容,35一40%西医内容,5一10%其他非专业课程。很多重要课程如数学、物理、科技写作、艺术欣赏等在医学类学生中没有开设;计算机课每周只有2学时,课程内容多为计算机原理(或语言程序),造成许多学生完成计算机教学后只会开机、关机。学校培养的对象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社会勾通能力,有一定的审美欣赏水平,有一定的生活情趣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学生,所以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议题。素质教育课程比例可调整为20%、西医课程为40%,中医课程为40%。

2.5教育资源的开发

2.5.1进行多种渠道的师资配置和选用。每个学校都必须配备有自己的优秀师资,为了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尽可能聘用该学科、该专业、相关课程的较(最)优秀的教师进行执教,可以把外面的行家请进来;自己的人员走出去,加强培养自己的专业队伍,同时需要人事部门及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给予政策倾斜。现在绝大多数单位仍然在吃“年龄饭”,缺乏竞争机制,极不利于提高劳动积极性,不利于新秀的脱颖而出。

篇(5)

传统的中医药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云南省人民的健康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教育观念的转变

1.1正视全才、专才与人才的关系

从全国就业的各种调查资料显示,医学院校的学生因为太过专业,其它非专业知识匾乏,择业时一旦没有与其专业对应的岗位,不象其它综合院校的学生容易重新找到新的岗位,这一问题在中医药院校中显得尤为突出。所以我们要重视专才,兼顾全才,才可能适应目前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

1.2教育要立足于服务

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认为:学校是神圣的殿堂、高贵的象牙塔、学术的权威地,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教诲,一向都是居高临下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淡化了学校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服务的根本场所,国外及国内的一些知名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3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

教育是对学生的特点、专长进行引导,促进其朝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育不仅仅只是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涉及的层面、领域及其宽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的教育理念。

1.4教育不能埋没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现在很多中医药教育人士认为,中医教育就是一种完全的继承,全盘化吸收,学生就应该改变自己已有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循规蹈矩地接纳传统的中医药知识。但个体会因为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认知角度的不同,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惑”,此者方为为师之根本。

2教育模式的改进

2.1对理论与实践的次序应适当进行微调

目前云南省一直沿袭使用的中医教学模式“理论~实践~毕业”,本体系确实重视了知识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但这一模式的明显弊端是使中医药的实践与理论有了很大的脱节,没有体现出中医药实践对初学者重要性,很多学生由于对中医药的很多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造成对很多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着极大的障碍。中医药作为一种经验科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具有一定医药工作经验的人员学中医药感悟性高、进步大的原因。因此可以采用更适合中医药教育的方式,即部分基础理论~阶段性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一毕业”,或是“先实践一理论~再实践”,这对提高医药教育水平会有一定实践意义。教育水平的最终体现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学制安排的改变和调整应该围绕这一目标。

2.2注重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我省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实践的时间并不短,5年制的本科教育实习期为一年半,4年制本科教育实习期为1年,3年制专科实习期为半年,4年制中专则实习1年。由于很多实习医院或单位实习生太多,实习单位未能真正完成对学生的实习任务,不过是将实习生当“跑腿”来用而已。加之学校对实习单位没有利害关系和管辖权利,所以学校对实习单位的约束力非常薄弱。这些导致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的冲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义务,每一个与此有关的单位都应该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学校及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充分利用利益杠杆并调动管理机制,重新调整教育经费的分配,对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实习质量、成绩进行量化,实施奖惩措施,调动和提高实习单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3开创多层次的学生实践方法和路径

现行的基本方法都是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规定的单位、部门实习,实习内容多较为单一和枯燥,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可以调整为,大部分基本内容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实习,少部分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和部门。如此既让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锻炼,也顾及学生的特长和爱好。甚至还可以根据情况及市场的变化和学生的个人发展要求,重新调整所选择的实习内容和单位。

2.4课程比例的调整

目前云南省的中医药教育课程设置中大多是50一60%中医专业内容,35一40%西医内容,5一10%其他非专业课程。很多重要课程如数学、物理、科技写作、艺术欣赏等在医学类学生中没有开设;计算机课每周只有2学时,课程内容多为计算机原理(或语言程序),造成许多学生完成计算机教学后只会开机、关机。学校培养的对象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社会勾通能力,有一定的审美欣赏水平,有一定的生活情趣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学生,所以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议题。素质教育课程比例可调整为20 %、西医课程为40 %,中医课程为40%。

2.5教育资源的开发

2.5.1进行多种渠道的师资配置和选用。每个学校都必须配备有自己的优秀师资,为了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尽可能聘用该学科、该专业、相关课程的较(最)优秀的教师进行执教,可以把外面的行家请进来;自己的人员走出去,加强培养自己的专业队伍,同时需要人事部门及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给予政策倾斜。现在绝大多数单位仍然在吃“年龄饭”,缺乏竞争机制,极不利于提高劳动积极性,不利于新秀的脱颖而出。

篇(6)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88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29-01

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传统中药汤剂的基础上诞生的新型中药饮片,通过将传统中药汤剂的原料进行科学加工、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包装而得到的纯中药制剂,与传统中药汤剂相比不需要煎煮,少了许多麻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中医的地位,选择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因为传统中药汤剂在服用前需要煎煮,并且煎煮的过程需要格外注意对火候,时间的把握,还要注意不同药物的不同煎煮方法,并且中药的味道比西药要大得多,正所谓良药苦口,所以难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就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中药的服用显得更加方便快捷。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出,有利于中医药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是中医药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中医治疗是我国从古传承至今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中药由来也是较为古老的,因为近年来西医的盛行,并且治疗手段先进,越来越多的西医成为治疗疾病的主力。但是西药对于人体的副作用比中药大,制作工艺复杂,药物的价格居高不下。逐渐人们开始倾向于中医治疗,因为中药的副作用小,与西药相比价格更加便宜,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由于中药的煎煮方法复杂繁琐,煎煮时间较长,并且要时刻注意火候的变化,不如西药服用那么方便。从古流传下来的说法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从中体现了中药的味道难以下咽,相比于西药来说不容易被人们接受。中药配方颗粒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解决了传统中药汤剂繁琐的煎药过程,服用方便,便于人们接受。

1.2 中药配方颗粒的由来及发展现状。随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中医治疗,中药汤剂煎煮工艺繁琐,不利于人们接受,随之而来的是中药配方颗粒的产生。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传统中药汤剂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中药饮片,免除了繁琐的煎煮工序,服用方便,逐渐被人们接受。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传统的中药汤剂的原料进行相应的加工提取后得到的固体颗粒,其药效并未发生改变,但是服用方便。中医逐渐被外国学者接受,但是因为传统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煎煮方法不被外国学者认同,但是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中药逐渐在外国市场站稳了脚跟。

1.3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点。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传统中药汤剂的药物进行加工提纯,其药物成分没有受到损失,但是却免除了中药的煎煮时间,并且不用像服用传统中药汤剂一样每次都喝一大碗,降低了药物的服用量,减少了药效的损失。中药配方颗粒方便携带,质量稳定、服用简单,逐渐被人们接受。因为中药汤剂在药品监督上不容易进行监控,其质量、药效不能被明确,而中药配方颗粒在制作上可以受到严格的规范,有利于判定药物质量与药效。中药配方颗粒方便携带,免煎煮,服用方法简单,便于人们接受,这些都是中药配方颗在中药治疗中做出的贡献,为中医的普及提供了方便。

2 讨论

近年来中医治疗逐渐被人们接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中药的治疗疾病对于西医来说具有副作用小,安全的特点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传统的中药因为煎煮麻烦,服用量大,不容易被人们接受,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成为了转机。中药配方颗粒因为不用煎煮[1],携带方便服用简单,逐渐被人们接受。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传统中药汤剂的基础上诞生的新型中药饮片,通过将传统中药汤剂的原料进行科学加工、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包装而得到的纯中药制剂,与传统中药汤剂相比就不需要煎煮,少了许多麻烦。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中医的地位,选择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因为传统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2],煎煮的过程需要格外注意对火候,时间的把握,还要注意不同药物的不同煎煮方法,并且中药的味道比西药要大得多,正所谓良药苦口,所以难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传统的中药汤剂的药物进行了加工、提纯,浓缩,其药效并未受损,与汤剂的效果相同,但是却比传统中药汤剂便于服用,服用量小[3],不用煎煮,易于携带,让其得到广大选择中医治疗的患者的认同。传统中药汤剂在服用时要经过相应的煎煮方法进行煎煮,在煎煮时要注意火候的把握,还要注意不同药物用不同的煎煮方法,让人们不能接受[4],与现代经济快捷的生活方式不相符,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药配方颗粒应运而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还被外国学者接受,方便与国际接轨。在加工的同时也要注意监管力量的配合,严格进行质量把关,经过提取、浓缩后的药物能够保证其有效成分不丢失[5],让患者服用后起到应有的疗效。

中药配方颗粒可以弥补传统中药汤剂煎药耗时耗力的缺点,并且易于携带,能够适应现今的快节奏生活。因为中药配方颗粒是将中药汤剂的原药材进行的加工处理,进行提取、浓缩,依然保持者原有的药物成分,药效并没有受损,可以保证患者在服药后的疗效。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中药治疗,符合时代的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克敬.浅谈传统中药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106

[2] 朱静,刘兴文,等.浅议中药配方颗粒[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3):7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99-02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概念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但“填鸭式”、“满堂灌”等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因此发展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早在1952年,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高等教育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在2012年召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即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对学习负责,而这一新问题的解决必须倡导“以学生为中心”[1]。

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和成才,因此教育也要遵循发展和成才的规律,任何知识进入大脑之后必须经过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变为个人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的就是受教育对象的知识内化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要求学习者由外部刺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也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而更加为大众所了解和接受。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种跨时空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和主动性。多媒体教学与互联网教学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通过这种交互式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新颖的数据存储和收集方式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管理,有利于学生发展探索知识和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现代技术和调整受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让受教育者构建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由于我国的教育理论长期以认识论作为教学的主导理论,至今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是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教师也以这样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学生在陈旧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养成了不爱问、不想问和不敢问的学习行为,不能发挥出认知主体的主动性。

随着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的长足发展,构建主义的出现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构建主义坚持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认知发展,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个体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所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是无法由他人甚至教师代替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被弱化。恰恰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意识到学习主体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活动应该更具艺术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的现状

一些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功利性较强,造成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缺乏人文教育,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不协调,这一矛盾在医学类专业也变得突出。近年来,医德医风问题和医患关系冲突屡屡被媒体作为关注点,也引起了社会对医学专业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是按照培养临床医生的目标来实施,实际上在短短的五年本科教育中,既要求学生完成通识教育、医学基础教育,还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现在看来是一种过高的要求。同样,在中医药教育中,现阶段的院校教育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而完成院校教育之后的毕业生能否真正开始中医药临床工作却还有待检验。同时,中医药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和现代医药成果结合不当,对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交叉的关注不够等问题也阻碍了中医药人才的发展。

现今我国针对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和长期以来中医药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途径,包括对中西医课程比例和时间先后的调整,对临床教学的改进,落实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等。同时也发展出了师承教育模式和继续教育模式等新的中医药教育改革模式,但从总体来说,在院校教育阶段仍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近年来,许多中医药院校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学分制改革,建立了递进式中医基础系列课程,建设了社会学类、方法学类、实验中医学等选修课程和新兴课程,结合中医师承教育和“三学期制”的临床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中医体验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临床能力的构建[2];部分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西医基础课程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上开展PBL教学[3];河南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上开展PBL教学和情景式教学并推行形成性评价[4];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剂学教学,通过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网络学习法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5]。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

虽然一直倡导高等教育阶段应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特别是在中医药院校中,很多课程对于学生存在很大困难,如《医古文》、《伤寒论》、《黄帝内经》等课程,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或素养都导致其难以产生学习主动性。

其次,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接受了12年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训练,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强,学生不喜欢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也不够,因此在教学上不能完全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逐步的进行过渡。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吸取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终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下的一些教学模式改革建议,也在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因材施教,节点检查教学效果

在课上应讲授教材重点知识,其余内容应主动放手给学生,但须制定考核方式检查自学效果。在课堂上也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定一些期刊或网站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形成性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因此在课程考核中也必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学生对于“一考定终身”评价模式的不满,认为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学生又对平时的过程考核有惰性,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设计合理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指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如动植物的饲养、操作和解剖等。如果要进行科学研究,那么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技能也都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通过实践也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得到更多的锻炼。对于课堂教学也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问题,老师也应该带着问题来上课,同时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的以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教学,必须掌握一个平衡度。

同时,由于医药教育的特殊性,不能忽视学生的社会属性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联系可以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医德医风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中医药院校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进步。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院校教育阶段现有的中医药教育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能力,为中医药事业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2]胡鸿毅,林勋,闫晓天,施建蓉,严世芸,谢建群.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继承与创新并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0,(6):5-7.

篇(8)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

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篇(9)

中药作为几千年来人们在疾病治疗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一直受到患者的大力推崇。中药对治疗疾病、保健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医院中药房是综合型医院中药必不可少的服务窗口,也是综合型医院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维系着医学合理用药工作的发展与医院的健康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医院中药房的具体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较为滞后。

1 医院中药房发展现状

1.1中药"西化"阻碍了医院中药房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多数医院重视西医的发展,忽视了中药的发展;对中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误解。中医药在我国迄今并没有得到文化上的真诚对待,一直处在被验证、被怀疑、被审视和被改造的阶段。中医"西化",中医药成为辅治疗方式,且可有可无,缺乏了良好重要文化环境的中药房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1]。

1.2中药房工作方式的滞后 目前,多数医院中药房工作方式以保障医院日常药物的供给和调剂为主,医药师日常工作重点内容是负责审方、调配、核实和发药等。推行以药物为核心的传统供给模式,主要围绕药物进行被动型管理。此外,医院中药工作人员的临床医学经验不足,导致了医院医药学发展停滞不前。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医药市场竞争日益严峻,以药物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所以医院管理人员需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进而为患者提供优质地服务[2]。

1.3中药房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就我国医院情况来看,医院高层领导对中药房工作人员的要求并不高,而且对中药调剂工作有一定的误解:多数医院工作人员认为中药调剂并不需要较多的专业性知识,只是依靠工作人员的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工作;工作内容重复性较高、技术含量减低;只要不会发错药物、不写错药物用量和用法即可。此外,医院执业医药工作人员的闲置,医药工作人员并没有较多机会去深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一些中药工作人员只是掌握中药的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临床实践经验,并不能为患者提供很好的应对咨询服务,从而导致了中药调配出错、服务质量偏低等问题[3]。

2 医院中药房的科学化管理

2.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中药医学作为和人体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体系,是我国具备独创性与原创性科学,它存在于现代医学科学与西医的范畴之外。学好中医药知识需要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基础。现阶段,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弱化基础性教育系统的基础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中医概念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医疗市场竞争日益严峻,医院中医房服务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这才是中医药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医药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规范中药房的管理,全面提高中药的质量;药库看管人员需要定期翻动和查看库存种药品,当出现潮湿、蛀虫或是发霉等情况时,需要及时晾晒[4]。

2.2转变管理模式,严把质量关 作为医院中药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操作规程,保障种药品的处方安全和用药安全。中药调配属于一项仔细而又复杂的工作,调配准确性直接关系着医药品的治疗效果。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责任感与崇高的职业道德[5]。此外,中药工作人员还需要严把药品处方关,对每张处方进行严格地审查、核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安排专人进行监督,并定期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检查[6]。

2.3在技术方面进行科学化管理 随着我国医学的高速发挥在人们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高度重视,要求医院中医药工作人员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工作技能。在中医药业务培训上,能够利用各种方式来更新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有计划性地、有目的地参加科研活动[7]。医院高层领导应该将中医药工作和职工的岗位晋升以及奖惩报酬等直接挂钩,激发中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作为在医院中药房工作的员工应该主动参加各种学术性活动,加大对自身基本操作能力、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3 结语

医院中药房的科学化管理属于一项长期性、复杂的工作,而中药饮片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患者身体健康。因此,医院高层领导要对中药房进行科学化管理,全面提升中药房工作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丹阳,李齐森,孙振华.论"医药分业"与"医药分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0(03):121-145.

[2]辛耀中,王云霞,赵永良.医院中药房的发展现状和科学化管理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09):112-130.

[3]李群芳,欧阳树,陈春燕.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对如何振兴中医药的反思[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1,21(07):145-163.

[4]任继荣,赵刚著,王力军.综合医院门诊中药房的精细化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06):1121-1130.

篇(10)

樟树市位于赣江中游,面积1280平方公里,水陆空交通发达,素称“八省通衢”,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粮丰林茂,水产丰富,经济作物多。建城设治历史悠久。樟树药业肇始于东汉末年,明末清初达到鼎盛。那时,药材行、饮片店已遍布樟树三街六井七十二巷,有大小药店二百多家,药行四十八家,三分之二的人“吃药饭”。樟树被誉为“南国药都”,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盛名。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南国药都开创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樟帮”工艺。“樟帮”用丰富的理论、精湛的技艺及实践的积累铸就了“药都”品牌。由此,“樟帮”中药曾被明清皇室钦定为“国药”,成为我国三大药帮之一(另两大药帮是“京帮”和“川帮”),对我国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樟树仍以“药都、酒乡、商埠、盐城”而名重江南,药业仍被地方政府视为第一位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樟树药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与药都之名很不相称。振兴药都,已成当务之急。

一、大力发展南国药都中药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中药产业是一项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朝阳产业”。据2003年2月9日的《光明日报》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产值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高于世界主要制药国的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有制药企业6000多家。中药工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中药加工为主体,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不断提高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中药以其确切的疗效和副作用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但就全国而言,江西的发展处于中下水平,而樟树药业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振兴“药都”樟树,加快“药都”的发展,对于振兴江西中医药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入WTO以后,我国药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整体上讲,有利于我国医药产品尤其是中药产品的出口。西方国家对中药的进出口政策的松动,为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若干年后,中国医疗消费将成几何级数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必然拉动医药经济增长,为医药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化学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21世纪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人类疾病谱和医疗模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医疗模式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不断改变治疗思路,重新认识评价中医药,传统的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积极促进中药的合理运用,参与中药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中医药的治疗特色受到世人前所未有的重视。此外,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纳米技术、电脑技术以及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由于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倍受青睐,中药产业出现了百舸争流、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日本、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等都非常重视中草药的生产和研究。国际中草药市场已达300亿美元销售额,其中,我国仅占3%,剩余份额都被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给瓜分了。我国的中药进出口已经出现逆差。据有关国际组织估计,最近10年,全球植物药的销售市场大约会以平均10%的年增长率递增,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面对世界中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广阔前景,国内其它省区的中药行业正在重整旗鼓,快马加鞭。如浙江省医药行业将现代中药产业作为其三大重点工程之一,规划投入30个亿,争取到2005年,中药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四川省也制定了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计划,争取国家的项目资助,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很显然,药都必须尽快实施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依靠科技,开发利用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勇敢地迎接挑战,否则,将会导致樟树的中药产业长期游离于国际、国内的主流医药市场之外,振兴药都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大话甚至是假话!

二、樟树药业现状及其发展优势分析

樟树药业的现状是:一是许多质量标准还不统一。二是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例如中药传统饮片的生产,目前大多还是采用手工操作的炮制方式,劳动强度大,过分依赖经验,炮制质量因人而异,与工业化大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虽然采取了一些新技术手段,但从整体来看,生产仍很分散,集约化程度差。三是优质道地药材没有发挥生产优势,不仅未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拳头产品,还出现了明显的萎缩、蜕化现象。四是药材育种程序不规范,种源混杂,多数药农使用自己留用的原种,药材遗传性能、稳定性能无法鉴定。五是药材种植没有统一标准,药材质量控制力薄弱,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六是药材市场拉动力小,市场经营范围窄,不规范,企业和公司收购药材只求便宜,不顾质量,不利于药材的资源配置。七是药材资源特别是野生药材资源无序利用和粗放性开发现象还较普遍。八是缺少中药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九是中药材市场信息不畅,药材种植专业化程度弱。九是财政和信贷扶持力度不够,在高科技产业投入、良种培育、规范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上还缺乏拉动力。

由于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所以目前樟树的中药材生产优势还没有转化为质量和效益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益低。

但是,樟树发展药业还是具有其良好的发展优势的。具体体现在:

(一)市领导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视其为支柱产业。

(二)樟树地理位置非常良好,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利。樟树地处赣中腹地,是江西的心脏。京九铁路纵穿南北,浙赣复线横贯东西,昌樟、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及清高(清江―――高安)、清宜(清江―――分宜)省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赣江水道直通长江。市区距南昌昌北机场90公里,全市开通程控电话2万门,并开通了无线传呼、移动电话,实现了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药材资源丰富,是有名的中国药都和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之一。1985年药材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樟树有野生药用品种500余种,常用的有236种,采集样本216种,估计中草药总蕴藏量约10539担。

(三)在药材市场建设以市场带动生产方面有一定基础,在以信息引导药农生产方面也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初步具备了实现中药材生产规范化的基础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投资软环境大为改观。

(四)基础设施迅速发展,投资硬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例如,已建立起了占地15.5公顷功能齐全的新中药材专业市场。

(五)“药交会”在樟树举行已成惯例(自1980年以来,一年举行了一次)。每年十月举行的“药交会”,全国各地医药同仁、代表蜂拥而至,数百家企业之展品各具特色,是我国中药企业界相互交流的盛会。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可进行最大限度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

(六)樟树具有一定的药业品牌优势和产品优势。如大活络丸、史国公药酒、养血当归精、参茸黑锡丸、石斛夜光丸、肾宝、VC银翘片、乌鸡白凤丸、樟树儿宝(颗粒)、健脑安神片、眼神口服液等。

(七)有一批掌握了现代化高科技的知识型人才和一些知名企业(集团)。如隶属于樟树医药集团公司的江西药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新药开发、中药免煎饮片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医疗器械、中药鉴定、保健食品、化妆品、中药材引种栽培,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是江西省两家从事中药研究的机构之一,有着较雄厚的科研实力。药都樟树医药集团公司中药研究所则是江西省惟一一家从事中药、中成药开发研究的省级企业。自1995年组建以来,该所引进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等高新技术和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质量检测仪器,荣获多项国家、省级科研成果奖。同时,还有一些世代相传、身怀传统制药绝技的经验型人才,在中药新产品开发和医药制剂等方面在国内都具有领先水平。樟树集团、仁和集团等都是省内外有名的企业。

三、对南国药都中药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振兴药都药业,必须注意突出樟树的特点,抓住重点,在“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的俗语中,“灵”和“齐”是核心,应在这两字上作文章。恢复历史上的“药墟”,做到品种齐全,应有尽有,长年不断,努力把“药都”樟树建设成国内(以至国际)具有重大影响的药材商品基地。同时,加强中成药工业的建设,提供尽可能多而好的中成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理、提高和创新,将“樟帮”的加工炮制技术发扬光大。为此,我们认为应在下述几方面作努力:

(一)充分利用我国中药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国家科技部已经制定公开了我国新世纪中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六大发展重点。这就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速中药标准化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加快中药产品创新、培育优势产业、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要紧紧抓住国家对中药饮片市场实行清理整顿,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有利时机,加快扩大樟帮中药饮片厂的生产规模,加强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香港“中药港”工程及相关地区、企业的联系,争取在“十五”计划期间通过招商引资或其它方式兴建较大规模的中药饮片加工中心。

(二)切实搞好樟树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扩大中药材种植养殖规模。

目前科技部已认定樟树的“三子一壳”(黄枝子、蔓荆子、车前子、枳壳)为我国中药材的重要生产基地。要建立起优质化、标准化的中药材种苗基地。对全市的药材种苗市场、种苗基地实行统一、规范、专业化管理。在种苗基地的品种选择上重点建设枳壳、黄栀子、吴茱萸、车前子、葛根、山药、蔓荆子、厚朴、辛夷、白莲、瓜子金、金银花等,到2005年力争种苗基地达到500亩。在品种结构上,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长线品种与短线品种相结合;坚持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相结合,以道地药材为主;坚持草本、木本、藤本药材相结合,以木本药材为主;坚持种植植物药材与养殖动物药材相结合,以种植植物药材为主。种苗基地与商品药材基地同步发展,在近期和中期突出发展道地药材“三子一壳”,远期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引种发展名特优稀及其它药材品种的种植。

为此,要切实抓好“三大基地和五个中心”的建设(三大基地是:符合GAP标准的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国内外中药工业企业原料药材基地和全国中药材出口商品基地。五个中心是:以各地道地药材为主、品种齐全的全国中药材集散中心;以发展中药材加工、深加工为主的全国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中心;以本地科研机构为核心,充分利用社会科研力量为主的中药科技研究和培训中心;以樟树医药集团销售网络和种销大户营销网络为主构成的销售中心;以市中药材系统为主的信息服务中心)。

(三)尽快组成振兴药都顾问团(或智囊团或其它名称)。

应坚持科技兴药方针,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成立樟树市中药业产业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市中药业产业化建设。樟树市委、市政府可以考虑聘请省委党校省情资料中心、省中医学院、省科协等科研院所等有关专家学者做顾问,发挥他们信息来源广,研究专等优势。

(四)进一步做好中药业信息工作,办好“药交会”。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中国药都信息网”和“药都国际商务网”以及“农村经济信息网”,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市内产业政策方面的信息,市场经营和技术成果方面的信息,科学地安排网络内容,搞好网络建设。同时,应加强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做好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作。必须对一年一度的全国药交会进行改革,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办会宗旨应由原来的以赢利为目的转变为吸引客商参会、弘扬“药都”品牌为宗旨。二是要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办会逐步转向为政府和企业合办,或由政府主办,企业或个私业主具体承办。三是丰富药交会内涵,将药交会由原来的单纯开展合同交易、现货交易转变为既开发合同、现货交易,又开发中药业技术研讨、信息、GAP标准研究等内容丰富多彩的大会。

(五)挖掘和提高“樟帮”的传统加工炮制技艺,充分发挥老药工的作用。对经验丰富的老药工要在生活上重点关爱。建议建设“樟帮”大厦,既作为老药工生活栖息、切磋研究的空间载体,也可为境外人员了解“樟帮”情况提供便捷的途径。

(六)切实搞好中药饮片的药材加工和产销。江西樟树中药饮片厂是在百年老字号“长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中药饮片厂年加工中药材近200余种,年生产销售饮片3000多万元,每年的增长速度约为10%,但还远远不够市场的需求。根据该厂对市场的分析调查:全国医院的药店临床用饮片年需求量约为8万吨。而目前这部分饮片绝大部分为医院制剂室自己生产或从作坊式企业购得,随着国家对医院制剂室的规范化管理和生产企业“市场准入制”实施,中药饮片必将逐步走向大中型中药饮片厂生产供应的道路。所以,“樟帮”中药饮片的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潜藏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目前传统饮片的主要需求在国内市场,现代饮片(配方颗粒和微粉饮片)在国内外正方兴未艾,且主要被日本、台湾的企业所占据。药都药业在继承革新传统饮片的同时,也应适度发展现代饮片,既可满足国内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又可用于出口,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振兴药都樟树研讨会文集》,江西省清江县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药学会江西分会樟树中药研究会1986年编。

2.《清江县志》,柳培元主编,1989年。

3.《千年中药史,百年老字号》,药都樟树医药集团工业销售公司主办,2000年第1期。

4.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许檀,《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上一篇: 智慧交通综述 下一篇: 机械电子工程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