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5:38: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村级审计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年来,审计机关不断拓宽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从已经普及至县、乡镇一级,又延伸至加强对村干部参与农村经济活动的监督与约束上,积极推行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一、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薄弱。一是账簿登记不规范,账账、账表不符。二是原始凭证要素不符,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金额不符或没有原始凭证。三是账目混乱,无依据进行账记调整。
(二)财政财务核算不规范。一是违规收费时有发生,违规收入不入账形成账外收入。二是账外列支、白条支出较为普遍。三是往来款项不及时清理,导致往来户头多,且往来单位金额不一致。
(三)挤占挪用专用资金。一是一些村委将上级拨入的扶贫款、专项资金不单独核算。二是征地补偿费未实行专户管理且使用不规范。三是改制企业上缴的净资产及剥离资金未及时上缴市级财政专户。
(四)资产管理不到位。一是少数集体资产长期游离账外,存在管理风险。二是建设工程管理及核算不规范,手续不全,未经审计便自行结算。三是固定资产核算不合规,存在不入账和报废销账。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财经法规知识宣传学习不到位,领导干部法制观念不强。一些村干部平时不注重对财经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的学习,自身缺乏财经知识和基本的财务知识,对一些违规违纪问题认识不够,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和工作职责没有充分发挥。造成违反程序行事、不经批准擅自处置资产;乱收费、乱摊派;在资金管理和运用方面存在挤占挪用或滞留专项资金、账外设账等现象。
(二) 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少数村级财务人员的财经法规意识淡薄,对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意识不强,往往是被动的做账、做报表,村干部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对于一些明知是不符合财经法规的不加以制止,做“好好先生”,未能真正履行财务监督职责。毕业论文,村级。以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纳税意识薄弱,对取得的资产出租收入从不缴纳有关税费。毕业论文,村级。
(三)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制约机制乏力。一是一些村部财务管理不规范,不能有效控制财务收支。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重大事项没有实行集体审批决策;工作人员调离岗位也不及时办理清点、交接手续等。二是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但有章不循,如业务招待费,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格控制招待费,但在执行过程仍然超范围超标准列支。三是资产不实,资产管理混乱。添置的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未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清查盘点,时常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混乱状态。少数单位的资产长期游离在账外,对外长期投资的本息未按规定收回,一些应收未收的资产未及时催收,由于人动,极易造成“人走账不清”,“新官不理旧账”。
三、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学习,不断增强财经法纪意识。对于存在的问题,整改得到不到位,是否还会复发,其执行在于业务人员,但关键还是看领导认识到位不到位,贯彻有力不有力,因此必须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财经法纪教育。村级领导干部应自觉加强财经法规的学习,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改进和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财经法规意识,增强依法理财能力。另外,会计管理部门在会计业务培训过程中要加强业务指导,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加强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履行法定监督职责,促进和规范财务收支行为。
(二)加强监督,规范内部财务行为。应全面清理整顿原有的各项内控制度,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培育自我约束自控能力。毕业论文,村级。毕业论文,村级。特别是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规范建设程序,工程款支付和核算。毕业论文,村级。加强财务安全管理,确定财务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毕业论文,村级。专项资金切实做到专户核算,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保障财政专项资金安全,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另外,建议各乡镇有关部门加强对村级日常经费支出的合理、合法进行监督,特别是对工程项目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等方面,对监督结果在村级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培植财源,从严控制政府性负债。一方面各乡镇应适应经济形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各乡镇实际,因地制宜,挖掘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富村、富乡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做好节流工作,正确处理好负债与建设的关系,应合理安排制订建设计划,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更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一)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应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事项。成员由村民或其代表推选,被推选的人应具有财会或相关的管理知识。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发现,此项法律规定虽然非常明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形同虚设”,如村务监督委员会并未由村民推荐产生,而是由村委四职干部或委员担任,其印章却由报账员保管,监督委员亦未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逐笔审核及签字。这里在形式上,一方面实质上不符合财务内部控制的独立性要求,起不到切实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流程及权限不合理(如报账员保管印章,监督人员不复核签字等),都在形式上也使得监督工作完全没有展开,村务监督失效,导致农村经济组织财务工作混乱。
(二)财务管理不规范
由于缺少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掌握在村支书等少数村干部之中,村的大额经费支出不经集体研究决定,费用审批手续不严谨,报销凭证不够规范,有的是白条列支,有的是村干部自己领条自己审批,有的是重复报账套取资金。
(三)村务公开不规范
其一是村干部民主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够;其二还是由于其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作祟,未能认识到自身与村民的服务关系。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都不规范或者不完整,公开的内容也片面、单一,不够具体。从另一个角度讲,大多数村民对自身的权利也没有完全认识,对于村务公开的程度、形式不够关心。这样则导致了村务公开工作完全成了“形式”与“过场”,使村民只能雾里看花,对村级财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受到限制。
(四)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不到位
由村级建设的村组道路工程、小型水利工程、办公室装修工程没有实行公开招标程序或集体决策程序,工程未经公示,无工程预算、决算、验收等资料;外购建筑材料无购销合同和验收资料;材料款和工程款都是以领条或收据方式报销,工程建设监督管理随意性大,基本上由村支书和村主任共同操作和掌控工程项目。
(五)超额开支征地拆迁工作经费
涉及征地拆迁的村委会收到上级拆迁办拨付的拆迁工作经费,限额开支,主要用于征地的政策宣传、思想动员等相应费用的开支以及村组等征地工作人员的误工补贴及加班费,征地工作人员的就餐费用。由于村干部对拆迁工作经费开支无预算和计划,开支内容的随意性大,在没有考勤记录的情况下,村委会成员集体超额发放误工费和加班费,村干部采用领条和个人餐票方式报销大量餐费,导致拆迁工作经费大大超过限额开支标准,挤占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金。
(六)违规发放坐班补助和误工费
街道办按照上级规定对村四职干部的工资由财政统一打卡,其他职位干部工资待遇按照上级规定执行。村干部工资以外的差旅费(交通费)、电话补助、节假日值班费、其他专项工作补贴等限额报销(除征地工作外)。村干部不得再发坐班补助及专项误工费。村委会因征地拆迁收到大额的拆迁补偿款,村干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额资金,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如何使用。由于拆迁补偿款属于全体村民共有资产,向村委会全体成员发放坐班补助和误工费属于乱支滥补行为,损害全体村民集体经济利益。
二、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村级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缺失
由于缺乏必要的内控制度,导致村干部的审批权和控制?喙?大,未能从制度层面对村干部进行约束,存在自批、自领、自用、挥霍浪费、乱支滥补等情况。
(二)村干部的财经法规知识缺乏
村干部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缺乏学习,上级部门也未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致使村干部财经法规知识缺乏,遵守财经制度的意识淡薄,个人权力表现力强,对村级财务收支不按规章办事,不听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集体资金一人支配,造成管理不规范。
(三)对村级财务管理监督不力
一是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不力。村务监督委员会没有代表全体村民对村级财务收支、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等进行监督和落实,监督流于形式,给少数不廉洁的村干部提供有乘之机。二是村民监督不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忙于生计,不主动参与集体事业,对村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纵了村干部的违法乱纪。三是上级部门监督不到位。由于上级部门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越来越少,监管空白,疏于对村级财务收支进行检查和监督,致使村干部心存侥幸,违法乱纪的胆子越来越大。
三、加强村级财务收支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民主监督管理
一是坚持依法办事,完善村民监督。要从组织建设出发,由各基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各村民监督小组的组建,明确其成员构成、职责与相关办事流程,从形式上和实质上完善村级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二是强化外部监督。由于内部监督远非一蹴而就,因此适时引入外部监督也非常重
要。这里重点考虑以政府审计的模式,通过定期审计、专项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等形式对村级财务或重点收支事项进行审计或审查,并定期公布审计结果。结合审计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对重大违纪违规的人和事依法移送纪委或司法机关依法查处,真正做到查处一个,威慑一方的作用。考虑到政府审计力量的不足,有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外聘社会审计的模式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二)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财政部、农业部《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和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并结合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做到规范管理,同时强化执行情况的监督。
(三)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一是要完善村务公开形式。要求各村委会将一定时期的村财务收支进行公布。在形式上要明确公布周期,公布载体(如上网、张榜等),公布的同时要注明举报或反馈方式等。二是要明确公开内容。要求各村委会必须将所有收支、资产负债、工程建设、项目发包、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情况逐项进行公开。杜绝“选择性公示”的做法,使村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落到实处,使村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明白的答案,及时纠正不合理收支项目,消除村民对干部的疑虑,化解干群矛盾。
(四)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对拟参加村级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从资质、业绩、报价等方面进行量化评比,择优确定中标施工单位,并将中标单位的情况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双方签订规范的建筑业施工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将合同交上级部门备案。对建筑工程一定要按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先要设计、预算、招投标,订合同、聘请工程监理,完工后,完善工程验收手续,按合同分期支付工程款、暂扣质量保证金等。
(五)制定费用报销标准
关键词:
农村财务管理;财务审计;问题;建议
1村级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乡(镇)、村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比较重视,积极推行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改革,实行了农村会计委托制度,且财务管理制度比较健全,财务人员配备到位,会计核算基本规范,财务收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1货币资金管理不规范
一是现金账面余额及实际存放量大,白条顶库现象普遍。二是以现金方式收取的款项,未存入银行,直接使用,坐支现金现象严重。三是大额支出没按规定用转账支票支出,而以现金支付。
1.2对资产的核算不实,处置程序不当
一是应收款账龄时间过长,余额过大。普遍存在未对历年形成且账龄时间长的往来账目及时清理、追回及账务处理。其中个人借款最早形成时间已有30余年,至今没有追回。二是未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对村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项目工程已竣工验收的,也未及时转入固定资产管理。三是对一些资产的处置未按有关规定程序办理。如长期投资、内部往来等款项处置下账时,有的未召开有关会议通过,有的未附相关会议记录等凭证。
1.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民主监督不到位
一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制度不严格,村领导既是审批人又是经办人。二是村理财小组是否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没有记录,如大额支出无理财小组人员的审核记录、对重大经济事宜未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通过。
1.4审核票据不严格
一是原始单据不规范,如购买办公用品的单据无明细、无事由及用途。二是票据审核时不严格,无经办人、无理财小组签章,且有白条子入账现象。三是村级建设工程支出无预决算、无招标手续、无合同协议、无会议记录等。
1.5会计核算不规范
一是会计账簿设置不全,只有明细分类账,无总分类账,往来账及固定资产未设置明细账。二是账务处理中,有的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有的不按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核算,自行编制会计科目。三是更换村财务人员后,不进行移交手续,造成会计资料遗失不全,会计核算不连续。造成村级财务管理中问题的原因很多,如从思想上忽视财务管理、不遵守法律法规、不按制度和规定行事、会计基础薄弱、财务人员不稳定,更换频繁等等。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特别是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既是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和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显得十分必要。
2解决财务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2.1全面落实民主理财制度严格
落实民主理财小组人员组成,制定专门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使民主理财小组真正享有对本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民利,参与制定本组织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参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检查审核财务账目,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共同监督村集体经济活动,实现民主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2.2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
检查乡(镇)党委、政府要履行好村级财务管理责任主体职责,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和规范辖区内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2.3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一是要建立健全对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作用,让广大村干部时刻警醒,谨慎行事,确保对农村“三资”管理使用的正规合法。二是积极探索建立更加合理、更切实际的农村审计工作机构。在县区农业系统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抽调专门业务人员,保证审计经费,独立开展农村审计;加强农村审计队伍建设,加大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促进农村审计工作长足发展。
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越发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响应国家的号召与政策,在国家大方针的指导下,本县也积极的开展相关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工作与审计工作的效果不尽人意,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并对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一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本县所辖的部分村子所建立的管理制度不科学,由于缺少专业的人才,其所建立的制度完全是引用自其他地区,而没有充分的考虑本村的实际情况而照搬照抄,进而使得管理制度不符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因此造成了一些问题与矛盾的出现,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与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部分村子的管理制度完全流于形式,没有任何人遵守,甚至存在不建立管理制度的情况。二是缺乏监督力度,由于农村的文化程度与法律意识较低,对于相关的知识缺乏了解,导致了部分村子成为了村干部的一言堂,其对于集体财务有着绝对的权力,但这些村干部的能力与水平不足,导致了其对集体财务进行处理时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进而造成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面对这种情况,本应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与监督机构对其进行监督,但是部分村子却有所欠缺。三是财务人员素质低,由于农村的文化程度较低,导致了其缺少专业的财务人员对集体财务进行管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排外性,导致了这些财务人员大部分是本村的农民,且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因此导致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低下,对账务的记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四是缺乏专门的工作人员从事审计工作,部分村子的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即使其有违法、违规的行为也无法及时发现,进而使得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五是本县政府的审计部门与农村的审计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交流,进而导致了农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二、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问题的应对策略
根据龙川县的实际情况,要想进一步推动本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解决上述财务管理与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工作经验与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一)建设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要想解决财务管理与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更好的约束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使其更加规范有序。为了解决农村财务方面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因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收效甚微,但总体上来说,这些法律法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本县政府应该在国家的方针指导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引导农村财务管理体系的方向,从而使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其次认真分析现有管理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使相关的财务人员有制度可依,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另外,当前部分地区的农村财务部门是由农业部门进行管理的,虽然具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不具有针对性,因此要将其转移到更加对口且业务能力更强的财政部门,借助财政部门对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帮助农村集体经济进行财务管理,充分的整合各项资源,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的质量与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
除了建立起财务管理体系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审计体系,县及镇政府作为我国的基层地方政权,必须要保证所辖区域具有专门的审计机构并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相关的工作,保证该机构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切实的为农民的利益考虑,积极的解决农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保证审计机构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充分了解本区域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相关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体制改革对其进一步完善。二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监督机制可以确保相关的工作人员及村级干部不会发生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建立公开制度,通过财务状况与信息的公开不仅可以使农民了解到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的支出与收入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同时还可以保证财务人员不会出现懈怠、挪用资金等情况的发生,进而实现农村民主建设。
(三)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进行管理时,政府要积极的参与其中,充分的发挥职能作用,具体如下:一是开展培训工作,总体来说,本县的农村经济财务管理人员与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知识与经验,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进行管理时难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要详细了解财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不足,定期组织针对性内容的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财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为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其形成优秀的职业素养与良好的整治作风,进而切实的为人民考虑,为人民服务,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二是政府要充分的发挥领导作用,加强与农村基层干部之间的联系,定期开展相关的会议,在会议上不仅要向其强调与宣传财务管理工作与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加以重视,同时还要积极的与其展开沟通和交流,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重视其提出的合理建议并支持。三是本县的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作用,领导并管理村民委员会的换届审计,村民委员会换届审计可以保证财务管理与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保证其公平性与公正性,是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代表农民意见的一种新方式,受到农民的支持与欢迎。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农民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随着二者之间的沟通增加,农民会更加理解财务管理工作与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并加以支持,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在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审计时,县政府及镇政府要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与监督。在进行上述工作时,地方政府需要注意自己的职能,不要过多的干涉,而是要为其留以一定的空间,发挥好引导与管理职能即可。四是加大对两委开展财会知识培训,根据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及农村集体经济财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缺陷,组织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制定适当的奖惩机制提高参与培训人员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审计工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提高财务管理工作和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可以有效的促进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进而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加以重视,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农村经济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与分析并找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朝霞.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08).
[2]卞新荣.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措施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3).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村级财务管理政策性强,难度大,加强领导是关键。各乡(镇)、村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协调,组织这项工作,切实加强对村财务管理组织领导,同时,把村财务公开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范畴,严格按照“政府主抓,部门配合,纪委监督,群众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纳入整体工作部署中,努力营造一个领导重视,部门自觉,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做好了农村财务计算机网络化监管工作,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强化村级财务的监督和控制力度,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规范了村级财务支出。县经管站财务负责人可随时查询,实现了上级对村级财务监管的无缝对接。通过查询监管系统“农村集中记账监管中心”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并责令改正,有效杜绝了公款私存、白条抵库、库存超额及贪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确保了村级资金安全。这样,既增强了村级财务的透明度,又杜绝了村干部乱支乱花现象,使村级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现在对全县111个行政村都进行了网络化管理,对账薄、凭证进行了规范。
(三)建立县乡两级联动的监督检查体系,强化审核力度和公开力度。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专题印发了《关于强化农村经济审计监督、全面提高财务管理和财务公开规范水平的通知》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是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机构。
二、村财网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农村财务管理的新路子,开展了村级财务“网络监管”工作,即推出了村级会计委托制、县经管站网络监管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不落实,公开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的各项功能还不尽完善。监管网络系统中包括全县各村的全部财务数据资料,信息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为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但目前系统的加工处理、统计分析的能力还不够强大,功能不够完善,造成了资源浪费,如用在集体资金管理上,还不能随意设定资金的额度来分类查询,还不能对大额资金的变动实行及时监控、自动报警,与强化管理的需要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进行开发、完善。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财务管理监管制度不健全,运作程序不规范,集体资产管理混乱及财务监管方面审核审批程序不统一,监管力度不够等。
(三)财务管理混乱。由于网络管理不全面,存在大量账外资产。少数基层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挥霍浪费资产,公款私存、白条抵库、库存超额及贪占挪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助长了农村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出现村民或村干部无手续借支公款、虚开发票报账、拖欠承包金、白条抵库等现象;有的村干部将吃喝玩乐的费用全在集体资金里面报销,甚至贪污受贿,集体资金几乎成了村干部们挥霍的“小金库”。
(四)执行制度不严。有些村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违法乱纪现象增多,选拔村报账人员任人唯亲,全凭个人好恶,致使一些素质低下、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到会计岗位上来。
三、网络监管中村级财务审计风险
由于村级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审计过程中取证相对较难,审计往往会费时费力。因此经管站要面对业务繁琐的情况,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制定审计计划,作出周密的工作安排,对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在审计实施阶段,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及时与村委会沟通,以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规避审计风险。
(二)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可靠。
(三)选派业务素质好、政策水平高、职业道德好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进驻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过程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
(四)不能仅查账,多与村民接触,并对有关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摸底和分析研究。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开展农村审计工作,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已成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村审计的特殊性
与一般的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开展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相比,农村审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农村审计与典型的国家审计不同。农村审计是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农村审计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涉及农民负担的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督,不属于国家审计范围之列。
农村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开展的社会审计不同。农村审计机构是靠国家财政拨款,不交纳税赋的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农村审计以审计监督为主要职能,是有计划安排的例行审计、受委托或根据群众举报进行的审计,不管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是否同意,都有权对其进行强制审计。
农村审计与内部审计不同。农村审计所审计的部门和单位都不是农村审计站所在部门、单位及所在部门、单位的下属单位,农村审计机构是在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而不是在被审计者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农村审计机构设在被审计者的外部,农村审计人员也不是被审计者的组成人员。
二、农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审计法律地位模糊
农村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国家目前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农业部1992年颁发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中的个别条款,已不适应农村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地方出台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又不能作为法律依据,这样造成农村审计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工作中存在极大的不便。
2.乡镇经管站失去了对本乡镇村财的审计职能
在全面实行村账委托后,由于乡镇(街道)经管站大多兼任了村会计,属于《福建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规程》第五条第三款第五点所规定的情形,在对村财审计时必须主动回避。乡镇(街道)经管站失去了对村财的审计职能。
3.农村审计缺乏独立机制
现在虽然有不少地方的乡镇已经设立了审计机构。但是这些农村审计机构与农村经管机构通常都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既要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审计,又要承担农民负担、集体资产管理等工作,一身二任,难免顾此失彼。
4.农村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从目前农村审计人员的素质结构上看,业务水平不高、原任职结构单一,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从后续教育培训上看,作为承担国家内部审计管理职能的审计机关,对基层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更新知识结构、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力度远远不够,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
5.农村审计结果无法有效落实
本来,审计结果既是对审计事项的总结、评价,也是对被审计对象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并对以后的管理工作提出整改建议和要求。但由于农村审计工作起步较晚,进展较缓,没有建立起一套就运用审计结果的方式、要求、责任和考核办法等方面统一明确的规范,没有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起联动机制,以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农村审计结果报告运用时大打折扣:提出的整改建议和要求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相关责任人应当承担的个人责任得不到追究,审计结果报告被束之高阁,审计结果只是走过场,根本发挥不了监督的作用。
三、对策
1.加快农村审计条例的制定和施行
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和与之相配套的审计取证、报告、档案管理等办法,进一步明确农村审计的定性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也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听取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使农村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2.农村审计工作实行回避制
在村账委托制的情况下,对村账审计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将村级财务记账职能退回村级自己记账。乡镇经管干部不再担任会计;二是继续实行村账委托制,乡镇经管干部不担任村级会计,有条件的乡镇由乡镇政府从现有干部中,调整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担任村级会计;现有干部中无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乡镇,可以从原村会计中聘请持有《福建省农村财会任用证》的优秀人员担任会计服务中心村财会计。以解决村财审计中,经管干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自己审自己的问题。三是经管干部继续担任会计,在村财审计时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县(市)级直接审计,县(市)级直接成立农村审计事务所,配备一定数量懂审计业务、会计业务、能熟练操作微机的人员组成审计组,对乡镇或村进行定期或随机的审计。第二种方式是委托中介审计未列入县(市)级直审范围的乡镇,可聘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进行审计,接受县(市)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审计工作质量检查,并报县(市)级经管部门备案。第三种方式是乡镇交叉审计,由县市)级经管部门牵头,组织基层审计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乡镇之间的交叉审计。如果坚持运用以上这几种方式的审计,一定能大大提高农村审计的独立性,进而也就提高了农村审计的质量。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审计队伍
农村作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都是一号工程。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之国家的扶持改善资金与项目上马,农村的经济状况逐步向好发展。由于农村人口的基础素质不高,在财政资金及村集体资金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发挥作用,帮助指导农村财务基础工作逐步提升,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改进农村发展现状,实现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一、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执行力的必然选择
农村是各级县镇政府管理的基础单元,国家的农村发展扶持政策、项目建设、资金拨付一般由县镇政府面对各管辖农村进行。国家政策是否能够落地,关键在于各县镇政府是否将政策贯彻落实到位。而各县镇政府在资金拨付之后,项目能否按期建设,或是取得应有的实效,则在各个农村的执行上见效果,落脚点还是在农村层面。因此,加强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监督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到位,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执行力。
2.倒逼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
财务审计是对各经济组织财务核算与管理的审计,通过审计将发现各经济组织在财务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审计的监督职能有利于各经济组织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与水平。对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而言,由于村集体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持续加强改进,农村财务审计是对农村财务管理监督和改进的有效方法,将逐步提升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提升农村财务管理的职能。
3.关心和保护农村干部的必要需求
农村作为比较敏感的区域,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的素质普遍不高,在对农村的管理中,国家的重金投入,能否使资金用到实处,并发挥实际作用,这对于农村干部是一项挑战。不可否认,一些农村干部确实在对农村资金的管理中,出现了经济问题,造成家国有资产损失,从这一角度出发,需要不断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力度,在经济方面给农村干部加上一道“紧箍咒”,增强其红线意识,进而起到关心和保护农村干部的目的。
4.推进村“两委”换届选举的重要抓手
农村换届选举是农村政治管理的大事,如同企业股东变化一样,将对农村的管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各地的农村管理改革当中,换届选举都是农村财务审计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如果财务审计不到位,将遗留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人问津,使得农民利益受损,国家政策难以落地。因此,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之前,往往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农村财务审计,将财务事项清理完毕,以为下一届农村管理建立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财务审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县镇一级没有成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领导组织,只是依靠几个县镇会计人员,进行财务审计,使得财务审计的组织性不强,权威性较低。二是没有建立系统的审计安排,县镇缺乏对每个农村现状的实际分析,审计重点不明确,审计效率难以提升。三是财务审计监督机制缺失,对于各审计人员对农村的审计结果缺乏复核,完全依靠审计结果判定农村的财务管理水平,使得审计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审计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财务审计组织者对审计事项没有概念,没有在审计前进行审计人员的集中培训,对于审计重点、审计安排等事项,信息不对称较为明显。二是财务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能力较弱,对审计内容不明确,不知道审计应该审计哪些内容,盲目性较强,审计方法单一,仅仅是查财务账,使得审计掌握的信息极少,缺乏稽核,审计效果下降。三是财务审计人员缺乏创新,在农村的反审计措施面前,束手无策,难以发现问题,起不到指导改进的作用。
3.审计问题整改有待进一步督查
一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与被审计农村进行沟通,只是在审计报告中披露,使得农村对审计问题并不明了。二是没有督促被审计农村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计划编制,使得财务审计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效。三是对农村列示的审计问题整改计划,没有建立督查机制,没有定期落实整改进度是否按照整改计划进行,造成财务审计问题长期存在,措施了整改良机,审计的权威性下降。
三、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的主要做法
1.进一步加强审计组织领导
县镇政府应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建立审计领导班子,并聘请审计事务所专职会计师,对全县镇各村的财务账目、财务管理情况逐村进行审计。特别以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加大对国家各种奖励补扶资金的审计,加大对非生产性资金的审计力度。制定审计计划,完善审计督查的整体流程和关键环节,明确工作原则、审计督查内容、实施步骤方法、组织领导等内容,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2.进一步提高审计专业性
在全国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不断加强审计业务、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加强对本地经济的思考和分析,以逐步排除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为地方经济列车驶入高速轨道献策、献言是每一名掌握一定经济知识人员责无旁贷的义务。
关键词:农村经济审计问题和对策
永平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东邻漾濞和巍山,南靠昌宁,西接保山,北连云龙,下辖博南镇、龙门乡、杉阳镇、厂街乡、水泄乡、北斗乡、龙街镇4乡3镇72个行政村、1个社区、1230个村民小组、1543个自然村,全县人口近18万,其中90以上为农业人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20__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60500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102900万元的58.8,农业经济成为全县经济的基础。在全国掀起新农村建设之际,大理州按照“基础带,项目扶”的思路,率先推出了以“866”为主的扶贫开发、千村推进工程,加之县、镇、村三级对农村发展投入的不断加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导致农村经济审计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本文对该县农村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做粗浅地分析,并针对性阐述解决这些问题的个人意见。
一、现状与问题
1、“四个不适应”。一是组织机构不适应。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由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即农经站)承担。县级农经站为股所级单位,机构规格低,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乡镇农经站在全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合农科站、农机站并建农综站,其机构规格更进一步减低,至使工作职能削弱,农村经济审计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工作手段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目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没有处罚权,影响审计执法。其次,通过调查全县的农村经济审计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变向成为作账式的审计,即对不符合财务制度的会计账进行重新作账,审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变为会计职能。三是工作条件不适应。由于县镇地方财政困难,审计经费无法保障,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加之,办公条件极差,严重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民主监督不适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各村应设置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组集体资金进行监督。据调查全县大多数村委会设置的村民理财小组多为形式主义,理财小组监督职能完全没有发挥。另外,“民主管理、村务公开”的内容普遍不全,实效性不强,公开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被监督的效力。
2、“三个普遍偏低”。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审计、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农村经济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职业道德,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及管理滞后,承担农村经济会计、审批、审计工作的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农村经济会计的承担者多为各村副主任,没有受过良好的会计业务培训,会计处理极不规范。二是各村财务收支的审批工作多由村委会主任承担,村委会主任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多数不熟悉经济工作。加之,忙于各种中心工作,从而忽略了对经济管理的学习,工作上侧重于“批”、而忽略于“审”。三是农经站审计工作人员进出较杂,继续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审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发展,据粗略统计,全县约有专职农经干部50人,其中取得专业资格的不足25人。
3、“二个不规范”。一是单据管理不规范。支出单据不规范,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及其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导致村组在经济支出时多数面对没有规范单据的个体户,导致各种单据多为手制收条收据,甚至还出现部分以经济支出主体开列的经手单,管理漏洞较大。收入单据不规范,近年来,收入单据虽由财政部门核发,但在核销时只核对存根联,对入账联监控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收入不上账的情况发生,审计工作对此类违纪现象的核查难度较大。二是做账不规范。各乡镇,甚至各村在做账过程中所开设的会计科目较为单一,并且会计科目设置各有千秋,这影响了农村经济收支的客观具体反映,同时也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对专项资金的审计。
4、“一个不健全”。即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全县各乡镇均设立专职的农经员,但农村的财务审计制度存在很多漏洞,部分乡镇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集体资金的管理失效,随意开支的空间较大,外调工作的难度加大,民主公开的内容不全,会计处理的规范性不强。
二、具体对策
1、树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农村审计作为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的延伸,是政府职责和行政执法职能,应当有职有责,有职有权,以确保把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落到实处。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应向
二、审计风险的三种形式
1.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所评估的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评估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是客观的存在,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
2.可接受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控制:①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可以越高。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事务所的规模、经济实力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能力等。②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③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低。可接受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主观确定的,其与评估审计风险的差异,即为需要主观努力的程度,是决定审计项目取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3.终极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所实际形成或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得越好,终极审计风险就越低。终极审计风险在数量关系上、理论上应与可接受审计风险一致,但实际上,它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可接受审计风险,因为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中,应尽量按计划规范操作,以使终极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审计风险范围内。
简而言之,评估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可接受审计风险是主观确定的,而终极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果。因此,审计人员在决定是否承接某一审计项目时,可以将评估审计风险与可接受审计风险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取舍。如果接受该项目,在审计过程中应尽量严格执行所设计的审计程序,使终极审计风险等于或小于预先设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虽然终极审计风险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后者,它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的关系
1.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
性》第二条指出:“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简单地说,审计重要性就是错报的可容忍程度,其量化标准即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在重要性水平之内的错报,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因此,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反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越低,这样才能保证终极审计风险在一定水平内。反之,评估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的审计风险指的就是评估审计风险。这一反向关系也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计划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对审计工作质和量的要求就越低,在此条件下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风险因而也就越低。
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正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保证审计成本的节约。反之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控制。因为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说明审计人员要求的财务报表错报的可容忍程度越低,则其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才能满足较低的审计风险的要求。
(二)管理粗放,审计作业不规范。有的审前调查走过场,仅了解一些人员、机构及资金总量等基本情况就编写审计方案。主管领导审核把关不严,致使审计方案编制简单,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操作性、指导性不强。有的项目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有的审计证据摘录多,无原始复印件和其他旁证材料,证明力不强;有的不重视实物监盘,往来账款缺少函证及详细分析;有的在复核方面,审计组长复核不到位,科室负责人复核走过场,兼职复核人员疲于应付审计项目的查漏补缺,更是徒有虚名。
(三)审计方法缺乏创新。拘泥于从会计账簿、报表上就账查账等老方法,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不够。
(四)对审计整改重视不够。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书发出后,只重视罚没款的收缴入库,忽视了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及审计意见、建议的采纳。
(五)不重视审计成果转化。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只要将审计报告及审计决定书发出,任务就算完成,审计信息可有可无,致使审计成果质量难以提升。
二、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针对性,开展质量风险责任意识教育。要在审计机关内部开展质量、风险、责任意识教育活动。针对部分审计人员传统财务审计意识浓、工作中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及质量、风险、责任意识淡漠的现状,采取各种形式,教育引导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增强责任感。
(二)突出宏观性,科学编制年度计划。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宏观性,坚持“服务大局”的方向,审计工作要紧密结合政府中心工作。其次,项目计划要突出重点。在确保上级审计机关指令性任务的前提下,将政府交办的事项及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予以安排。再次,在编制项目计划时要注重前瞻性,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的原则,编制中长期滚动项目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使计划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目的性,减少随意性。第四,在数量和时间上,要按照“压数量、留余地、保质量、上水平”的思路,抓重点项目,减少一般性项目,保证审计质量。第五,在审计项目的安排上,要注重将专项审计、行业(系统)审计以及审计调查三者合理搭配,以确保审计成果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