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7 16:09: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园林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境内群峰耸立,高差悬殊(最高海拔1732米,最低海拔218米),山高坡陡,谷峡水急,加之雨量充沛,且在4-6月较为集中,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对坡耕地、残次林、荒山荒地等生态脆弱的地块采用造林、封育、补植等培育措施,增加林地面积,是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
2、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附加值的需要
我县的森林资源存在较大弱点,首先是资源分布不均,以山区为主的红岩、洗车、水田较多,而以丘陵为主的里耶、城郊较少;其次是树种结构较单一,天然林以枫香、栎木等为主,人工林以杉木、桤木、日本落叶松为主;再次是林分质量较差,单位面积蓄积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森林培育工作,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宜抚则抚、宜补则补、宜改则改、宜造则造,是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附加值的最佳手段。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通过造林、封育、补植等培育措施,可以增加林地面积,可以实现现有林分提质增效,进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其种类和数量将会逐年增加,森林的总体功能将得到加强。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森林经营、造林等培育措施,确保森林资源后续储备增加和森林质量提高,同时实行合理采伐,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将森林资源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实现森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二)我县森林资源培育总体概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的森林资源培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主要表现如下特点:
1、以林场为骨架,点面结合
县林业局1982~2001年以来,先后建立了永龙界、跑马坪、砂子坡、万宝山等12个林场,林业局局属林场林地总面积达18938hm2,占全县林业用地222368hm2的8.5%,活立木蓄积230327m3,占全县活立木蓄积3636240m3的10.3%。另外,我县有乡(村)级林场及大户林场1234个林场,经营林地面积18938hm2,我县多个林场广泛开展了造林、改培、森林经营等培育活动,规模大,标准高,有力带动了我县森林资源培育工作。
2、建基地,突出地方特色
2001年以来,我县建立了两大特色基地,一是成功引种日本落叶松,全县已累计营造日本落叶松15万亩,成为省最大的落叶松基地,目前长势良好,改写了南方千米以上为“难利用地”的历史,副厅长、唐苗生副厅长等领导多次现场考察、指导,得到了省林业厅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二是大力推广生物能源林—光皮树,全县已累计营造光皮树8.86万亩,为我省最大的光皮树基地,光皮树种子能加工生物柴油,具有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同时,加工的油可食油,营养丰富,前景广阔。特色基地的建立对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培植县域支柱产业、增强林业发展后劲,意义十分深远。
3、大力发展珍稀树种,提升森林价值
2007年以来,我县培育了大量珍稀树种苗木,树种涉及南方红豆杉、鄂西红豆、红榉、红稠、红椿、银杏、珙桐等,累计育苗株数达210万株,珍稀树种累计营造林达8200亩,因珍稀树种推广工作出色,2013年我县大黄沟示范场被省林业厅授予“省百个珍稀树种培育示范基地”。珍贵树种的推广,提升了森林价值,以闽楠为例,其木材价格为同规格马尾松的10-20倍。
4、造、改、抚、封结合,提升培育效果
我县森林培育工作中实行造、改、抚、封结合,2000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92.1万亩,改培0.1万亩,封山育林9.5万亩,抚育3.8万亩,森林经营10.6万亩,无节良材培育5.5万亩,因地制宜选择培育方式,提升了培育效果。
5、整合资金,为森林培育奠定基础
2000年以来,我县采用多渠道筹资,国家、地方财政累计投入森林培育资金达105131.8万元(含退耕还林补偿),同时馥生开发公司、现代中药材开发公司等企业投入资金1200万元,用于油茶、药材基地建设,为我县森林培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我县在建林业重点工程概况
1、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项目:我县于2001年秋季实施国家退耕还林二期项目,到2016年冬季止,共实施退耕还林70.8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5.4%。其中退耕地造林37.4万亩(经济林1.2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33.4万亩,退耕地按生态林补偿16年(前8年230元/亩.年,后8年115元/亩.年)、经济林补偿10年(前5年230元/亩.年,后5年115元/亩.年)、配套荒山造林补助50元/亩苗木费,累计国家投资达92361.5万元。
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项目:我县于2008年秋季实施国家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项目,到2014年春季止,共实施退耕还林2.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7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按人工造林300元/亩、封山育林70元/亩计,累计投入国家专项资金达308万元。
巩退项目:我县于2008年秋季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到2014年春季止,共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5.2万亩,国家累计投资2703.7万元,其中速丰林0.1万亩,投资32.5万元;光皮树造林2.4万亩,投资716.0万元;毛竹造林1.3万亩,投资1209.2万元;油茶低改300亩,投资16.0万元;油茶新造林1.4万亩,投资730.0万元。
2、长防林工程
我县于1990年开始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其中2000年至2014年春共实施长防林工程9.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4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按人工造林300元/亩、封山育林70元/亩计,累计投入国家专项资金达1695.8万元。
3、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工程
我县于2011年开始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至2014年春止,共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6万亩,累计投入国家专项资金达1020.8万元。其中人工造林1.0万亩,投资870.1万元;封山育林(含补植型封育)0.6万亩,投资150.7万元。
4、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工程
我县于2011年开始实施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工程,至2014年春止,共实施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工程3.8万亩,累计投入国家专项资金达380万元。其中幼龄林抚育2.3万亩,投资230万元;中龄林抚育1.5万亩,投资150万元。
5、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工程
我县于2013年开始实施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工程,共实施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工程2700亩(其中新造1500亩,改培1200亩),累计投入国家专项资金达135万元。
6、德援项目
我县于2005年开始实施中德财政合作造林项目,共实施中德财政合作造林工程21.0万亩,累计投入资金达2834.6万元,其中:人工造林8.0万亩,投资1813.2万元;封山护林2.4万亩,投资6.8万元;森林经营10.6万亩,投资1014.6万元。
(四)绿色工程实施概况
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实施“绿色”的要求,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全力以赴,2008-2013年累计完成24670.8亩(2008年度1590亩,2009年度6060.6亩,2010年度6904.2亩,2011年度4366.0亩,2012年度3250亩,2013年度2500亩),涉及里耶、召市、水田等28个乡镇。绿化涵盖公路(里耶-八面山公路、“209”国道、省道S305线等)、库区(石牌镇卧龙水库)、城镇(民安、里耶等)街道及可视山体、河流(洗车河、果利河)等,同时打造了惹巴拉、入城口等景点。共计用苗297.1万株,米径1.5cm以上的大苗栽植占32%,树种涉及樟木、深山含笑、木莲、杜英、拐枣、醉仙含笑、连香树、七叶树、兰果、毛竹、华榛、杨梅等30余种。绿化采用乔、灌、草相结合,实施整体绿化,并配有花台、水池、奇石、亭榭等,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我县2008-2013年“绿色”行动累计投入资金3890万元,其中2008年度投入资金130万元;2009年度投入资金507万元;2010年度投入资金1343万元,2011年度投资1100万元,2012年度投资959.3万元,2013年度投资85.4万元。2014年我县创造岩板、苞谷等林业生态村16个,完成四旁树造林82.9亩,公路绿化1.2公里(折合面积15.6亩),古树保护29株,封禁保护11579亩,造林树种为桂花、南方红豆杉、紫薇、深山含笑等,打造了特色生态村。
(五)在建种苗工程概况
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基础,为确保造林成效,我县强化种苗质量管理,规范种苗生产,截止2014年8月,全县办理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12户,苗木种类涉及造林用苗、绿化大苗、经济林苗等,树种有毛竹、马尾松、枫香等34个,近年来特别加强了闽楠、大叶榉、亮叶水青冈等珍稀乡土树种的培育,年产优质珍稀乡土树种苗木达50万株。全县良种使用率达85%以上,一级苗使用率达90%以上,为我县森林资源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种苗基础。
(六)国有林场森林培育概况
我县有国有林场两个(国有砂子坡林场、国有曾家界林场),经营总面积38000亩,2000年以来,国有林场开展了多项森林资源培育活动,完成人工造林5200亩,改培1200亩,封山育林1450亩,森林抚育25640亩,森林经营26410亩,无节良材培育350亩…,国有林场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森林培育工作,带动了全县森林培育工作,发挥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长远、统一的规划,以工程为单位,各自为阵。
县地处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每年林业工程项目规划较迟,较粗糙,省里的任务下达到县里后,县里通过一段时间,进行项目整合,再由县里下达到各部门或建设单位一般都要到年底,各部门或建设单位为了完成任务,未做到科学规划,只顾眼前,各项目单位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各自为阵。缺乏整体的、长远的规划。
(二)投入严重不足。
1、工程项目立项不全
县地处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难以与时俱进,建立合理、科学、全面的项目储备库,争资上项缺乏竞争力。
2、单位面积投资成本严重偏低,标准不一
缺乏国家林业专项定额标准,各林业项目单位面积投入差异显著,以长防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长防工程投入直接费300元/亩,而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近800元/亩。长防林实施过程中苗木费约需65元/亩,造林工资、抚育费、管护等约需590元/亩,资金缺口大,且长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无间接费,工作开展有难度。
3、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县属老、少、边、穷地区,财政资金困难,而国家下达的各行各业项目基本需要地方配套,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国家财政补贴、需地方配套的项目难以顺利实施,建议取消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州、县两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4、难以整合社会资金
林业周期性长,用材林一般20年左右方可受益,经济林一般5-8年才能受益,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如2008年冰灾、2013年特大干旱,同时面临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了林农、企事业单位的投资积极性,社会资金对林业投入少。
(三)森林资源培育手段不科学。
1、重造轻管
造林要取得成效必须是“三分造,七分管”,可在有些乡镇是“七分造,三分管,甚至没有管”,片面追求造林数量增加,忽视造林质量提高,在造林抚育培管上以点代面,忽视抚育质量,经营不合理,造林与政府力推的其他产业存在理解上的冲突,毁林开荒现象严重,打击力度不大,致使造林成效难以巩固。
2、重造轻改
县自2000年以来通过退耕还林、长防、德援、巩退、石漠化治理等工程造林面积达92.1万亩,再用来造林的土地空间不多了,林业的重点要转入到中幼林的培育和低质低效残次林的改造。近几年局属林场通过德援、森林抚育等项目进行森林经营、中幼林抚育仅达14.6万亩。面上中幼林培育、低质低效残次林的改造基本没有涉及,仅油茶低质低效残次林面积可达10万亩。
3、重利用轻培育
多年来县里的商品材指标集中在林场发放,面上基本上没有发放,导致面上木材黑市经营猖獗,各乡镇疲于林政管理,疏于森林培育。
4、应对自然灾害的机制不健全
面临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应对机制和机构不健全。
(四)特色资源培育严重滞后。
1、珍贵用材树种培育严重滞后
珍贵用材树种是指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特殊生物学地位、特殊生态功能的树种,多数分布在天然林中,少数为人工栽培。这些树种对扩大资源,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保存优良基因、增加生物多样性、维系生态平衡,均有重要意义。近2年来县林业局通过多方努力,珍贵用材树种造林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巩退营造林项目,市场引导农户在认识上发生转变。
2、无节良材培育刚起步
无节良材是树干无节、通直、圆满、匀称的优质木材,能大幅度提高林木经济效益,社会需求巨大。县林业局把无节良材培育作为健康森林科学经营,森林资源提质增效重要抓手。与大径材培育、木材战略储备、森林抚育、森林经营相结合,以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为中心、人工整形修枝为技术手段、获得优质木材为导向、促进高效林业发展为目标,采用高标准新造林与现有培管提质相结合方式,无节良材培育,在局属林场实施,效果好,面上林农开始接受,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3、珍贵花卉苗木培育不够
花卉在几千年的栽培与应用中,各地各时期都积淀了丰厚的花卉文化,在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解决农民就业,保持生态环境,发挥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县花卉市场主要依靠进口花卉,很少有长治的特色花卉和苗木。二是大多数经营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不能对购买者在养护管理方面做出专业的指导。三是一些经营者从南方运来的花木没有经过缓苗期和适应期,直接卖给消费者,大多以地栽苗充当盆栽苗,花木很难正常生长,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花店所销花卉,除干花外,都以外来花为主,极少有地产花。
4、名、特、优、新经济林培育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经济林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经营管理粗放,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供应时效受限,储藏保鲜手段落后,深加工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流通渠道不畅通。
(五)部分林业工程多头管理,行政干预大。
林业本属弱势行业,单位面积投入少,加之林业周期长,受旱灾、冰冻、火灾的机率高,再者贫困山区从事专业造林的公司、企事业单位少,因此要对有资质的造林单位进行招标,难上难,况且若有单位中标,也不可能用机械在山区作业,最后完成造林施工的是当地农民工。因此我县在实施该项目时,利用过来有造林经验的当地农民工,自愿组成专业队,每队10-20人,承包造林200-300亩,各队采用抽签确定施工地点,效果很好。故建议该项目若为当地农民工施工,可免予招标。巩退、石漠化等项目资金在县里基本上要进行一次整合,项目资金进行调整,项目的规模、整体效果均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县委县政府成立县林业项目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审计局、林业局等相关单位责任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督查、协调、监督相关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林业局。县财政局长、县林业局长为项目责任人。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林业局与实施单位签订实施责任状,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
坚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积极推行科技兴林战略,建立具有良种繁育、用材林培育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水土流失治理、现代林业工程管理等一整的科技支撑体系。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项目科技支撑组织体系,组建和充实省级、县级科技专家团队和技术咨询小组,组织、管理和协调项目的科技支撑工作;二是积极引进和培育用材林新品种、推广最新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三是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支撑活动,开展规范化的管理与技术培训;四是把科技支撑作为基地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制定现代林业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标准;五是建立通过国家项目的龙头带动和基地样板示范,提高我县珍稀树种和珍贵大径材基地建设水平。
(二)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加强示范项目资金管理,保证项目有序实施,一是要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挪用。项目资金要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挪用、截留和滞留。二是根据相关办法,严格程序,加强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三是抓好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是项目建设使用中央资金的先决条件,是实施好项目的重要保证。积极筹措地方配套资金,并保证及时足额到位。
(三)加强引导,突出特色。
近2年来县林业局通过多方努力,珍贵用材树种在新造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巩退营造林项目。无节良材培育,在局属林场实施,效果好,刚刚起步。油茶产业通过巩退、石漠化等项目营造1.4万亩,但由于农户的认识不足、项目投入太低、造后培育管理不到位,目前效果差。特色花卉苗木培育较少,农户小打小闹,没有规模,没有市场。大部分花卉苗木都是从外面买来又直接卖给消费者。三木药材主要集中在水田片区,农户有种植习惯。不成规模,林下种植全县均有,不成规模。基本上没有得到国家项目资金扶持。
基于这种现状,一是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搞好宣传,加强引导。使农户从根本上认识,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有专门机构。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项目科技支撑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推广最新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和技术培训。三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搞好样板示范带动,突出特色。
(四)理顺关系,争取项目。
2010年,海原县被确定为宁夏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试点县,在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林改办的精心指导下,海原县紧紧围绕“大生态、大县城”的建设目标,树立经营生态的理念,坚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林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反复研究论证、全面安排部署、强化政策措施、狠抓任务落实,着力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基本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目标。
1 基本现状
海原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在北纬36°06′40″~37°04′32″,东径105°09′45″~106°10′00″之间,原为固原市管辖,2004年3月划归中卫市,东与固原、同心县相连,南与西吉县接壤,西邻甘肃会宁、靖远2县,北濒中卫市。县境跨度东西宽80km,南北长约90km,全县总土地面积6584km2,其中耕地面积182666.67hm2;林地面积188848hm2(有林地2906.67hm2、灌木林地41073.33hm2、未成林造林地71753.33hm2、苗圃地126.67hm2、无立木林地31646.67hm2、宜林地59366.67hm2),其中集体林地144660hm2,占林地总面积的76.6%。海原县隶属中卫市,经过2008年行政界限调整后,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79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截至2009年总人口46.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分别占92%和69.2%。地区生产总值21.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43亿元,第二产业3.28亿元,第三产业10.9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111元。
2 主要措施
2.1 狠抓宣传培训,舆论引导到位
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政策,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该县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一方面广泛宣传动员[1],编印发放《林改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10万份、《林改政策宣传手册》2万份,挨家挨户讲解林改政策,发动群众参与。通过悬挂横幅、刷写标语、办黑板报等,大力宣传林改政策,努力营造林改氛围;另一方面加强业务培训,从政策法规和操作程序入手,通过召开林改工作动员会、党员大会、群众大会、业务培训会,以会代训、深化内容,使林改政策深入民心、家喻户晓。
2.2 强化组织领导,政策管理到位
制定《海原县县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四大机关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直24个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和行政村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坚持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评比,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积极开展调研,掌握工作进度,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并及时对林改工作进行政策指导和协调推进。各村民小组推选出3~5名熟悉情况、办事公道、责任心强、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代表组成林改理事会,积极参与林改,实施全程监督,同时,专门安排197万元林改前期工作经费,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启动开展。
2.3 规范操作程序,工作落实到位
坚持把阳光操作、依法实施林改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先行试点、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2],积极开展林改工作,做到群众不了解政策的不实施,情况不明的不动手,达不到2/3同意的不通过,张榜公示有异议的不审批,权属有争议的不发证,确保每个程序和环节扎实到位,各阶段工作不走样、不偏向。同时,坚持实行“四个公开”,即林改内容公开、林改程序公开、林改方法公开、改革结果公开;落实“四个到户”,即公开信发放到户、确权登记表到户、山林承包合同书到户、山林权证到户,自觉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让群众吃下“定心丸”[3~4]。
3 工作展望
3.1 进一步明确任务
在继续抓好林改试点工作的同时,全力以赴抓好全面推进工作,确保年底前确权率达到100%,发证率达98%以上。
3.2 进一步落实责任
按照阶段工作要求,严格把握林权证数据录入、登记、审核、发证等各个环节,确保每份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3.3 进一步强化纠纷调处
按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依规”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力度和林政案件查处力度,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于全县林改的全过程中,为林权证发放消除争议,确保全县社会稳定和谐。
3.4 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
把督促检查、跟踪问效作为一项制度,坚持长抓不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确保生态受保护、群众得实惠,为全区林改工作总结经验,树立典型。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基本情况
大武口区锦林托福幼儿园分为小班、中班、学前班、加强班四个班,共有儿童130人,均为日托。
2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 发病情况
首发病例:韩笑雨,女,2006年1月29日出生,现入托于大武口区锦林托福幼儿园中班。该患儿于2010年11月10日发病,11月12日10时被锦林社区服务站临床诊断为水痘,居家隔离治疗。
现场调查,该幼儿园每天实行晨、午检,定期消毒,但记录不规范。幼儿园因病缺勤记录滞后。截止2010年11月15日,该幼儿园一共有6名幼儿发病,无重症病例,对所有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1.1 罹患率:发病6例,罹患率为3.17%。
2.1.2 病例分布情况:
(1)时间分布: 11月12日4例,11月15日2例。
(2)性别年龄分布:男生2例,女生4例。男女性别比为1:2。年龄分布:4岁3例,5岁1例,6岁2例。
(3)班级分布:病例发生班级为中班3例,加强班2例,学前班1例。
2.1.3 临床表现: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
2.2 诊断依据及诊断情况:根据《全国疾病诊断标准》中的水痘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特征进行诊断,6例均为临床诊断。
3 暴发原因分析
3.1 传染源未被及时隔离。由于水痘潜伏期较长、早期症状不明显,尤其是开始发生的病例,没有及时到医疗机构诊治,未引起家长及教师的足够重视,没有及时隔离,在幼儿园引起传播。
3.2 传播途径易实现。水痘是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病毒。学校为人口密集的集体单位,每个教室学生密度较大,空气传播机制容易实现。
3.3 易感人数较多。此次发病幼儿年龄为4~6岁,幼儿园该年龄组人群对水痘的免疫力较差。
4 采取的控制措施
4.1 首发病例出现后,建议学校加强晨检、午检工作,落实请假事由;密切观察班内其他幼儿情况,发现类似病例及时与家长联系去正规医院就诊,同时报告市疾控中心。
4.2 所有发病幼儿必须尽快就诊,明确诊断后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隔离14天,至痊愈后方可返校上课。
4.3 加强消毒工作,对幼儿园教室、墙面、桌面、椅子、门把手及楼梯把手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教室与幼儿活动场所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
4.4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由学校通知幼儿家长,口服板兰根等抗病毒类药物进行预防。
1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
1.1 综合性
生态园林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是这些学科相互作用渗透的结果。生态园林景观又分为自然和人文 2 大景观体系,其设计工作必须达到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1.2 发展性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会根据气候、时间以及时代的不同不断的变化。在设计时,既要把对象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与传统的延续,同时也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开看,充分考虑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1.3 多样性
景观本身蕴含的元素是丰富多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其表现形式和手法的多样性。设计者往往根据当地的景观环境特点,运用当地材料并融合现代工艺进行设计。
2 住宅小区量观设计的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景观环境设计的主体是人,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人文因素的提出,就是建立在环境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居住景观环境设计中物质空间形态的完成并不是环境设计的目的,它最终要供人居住,为人的生活服务。如果没有人的接受活动,没有人在其间的生活,居住环境犹如一个没有演出者的舞台,是毫无意义的。
2.2 生态性原则
家是人们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寻求宁静的精神家园,所以对于住宅小区而言,首先要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和美观的要求。要使现代住宅小区跟工作写字楼有一定的区别,跟繁忙的城市工作生活划清界限,就要使小区在生态环境上跟这些场所有所区分。
2.3 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景观环境设计的主要特征之一:居住小区环境设计中的所有内容,都以满足功能为基本要求这里的“功能”包括“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室外空间包含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两部分内容。有形空间包含形体、材质、色彩、景观等。它的艺术特征一般表现为建筑环境中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而无形空间的艺术特征是指室外空间给人带来的流畅、自然、舒适、协调的感受与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二者的全面体现才是环境设计的完美境界。
3 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小区绿化模式和植物种类单一
有一些小区绿化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大片草坪点缀少量乔、灌木的绿化方式。从种植模式上很难看到其地域特点;再者,植物种类也比较单调,大多囿于常用的几类品种。如此的绿化模式造成小区植物结构层次单一,绝大部分为乔草两层或灌草两层,难以形成有效的乔灌草复式绿化结构,失去了物种的多样性。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承包商的急功近利,仅仅为了达到所要求的绿地率和节省资金,未在小区景观设计和绿化施工管理上有更大的投入。
3.2 设计与施工脱节,绿地率较低,没有形成组团效应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对居住小区绿地率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开发商为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常常用绿化覆盖率一词误导消费者进而缩减绿地面积来扩大建筑密度;或是图纸上的绿地率在方案评审时已经达标,但因资金或施工等问题,投入使用后实际的绿地率常常达不到图纸要求。另外受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仍有许多旧小区绿化布置分散,只有零星的小块草坪点缀,既不能形成组团效应,也不能达到美化环境与净化空气的作用,使小区整体绿化效果大大降低。
3.3 园林景观小品体量小,缺乏艺术性
户外活动是住宅小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活动的场所也是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空间。园林景观小品作为它的主要载体,在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配套设施布置不全、设计不合理、缺乏艺术性等弊端。小品是设计的亮点,应结合小区的景观设计综合考虑,在设计上应注重人文内涵,创造充满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和欣赏空间,同时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以及居民体育健身等功能。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
4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对策
4.1 提高其实用价值
首先,要在设计前制定空间使用调查报告,根据前面的分析研究,作出详细的居民空间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上研究中所提到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社会和行为心理需求而产生使用要求;还有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气候等因素。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再结合设计的小区的人口密度、居民数、面积、容积率等,安排设计空间的内容和这些内容应当把握的数据。
其次,小区园林景观的总体平面布局应合理,虽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像规划设计那样有许多控制参数,但容量的控制依然至关重要。比如,根据每个小区个体的特点,整体上把握开敞与私密空间的比例,每个空间中软硬质景观的比例,这样才能促成功能的合理。此外,需实现不同规模的景观空间的合理分布,避免空间尺度过大或过小而带来的诸多问题(过大无法形成有精神的场所,并且在艺术和功能上无法控制,造成浪费;过小无法驻留,缺乏意义。保证各空间的独立性及连贯性,避免相互干扰以及避免空间的滞涩。另外,还要保证使用者的健康,比如对外界噪音、污染等不利环境的隔离,设计合理的健身运动场地。
4.2 绿化设计应从单一的平面化转向空间构成中的立体化模式
绿化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绿化不应该仅是绿色植物,还要充分利用点、线、面、立体式布局进行立体的绿化空间设计,配合人们观赏、户外休闲、提升生态环境的作用。如采用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绿化,形成强弱不同的空间分隔;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美化、彩化硬质建筑空间;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实施乔、灌、草、藤本等不同植被的搭配方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在合理的满足人们观景、亲近大自然的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同时实现空间层次的丰富多变。
4.3 景观小品设计添加创意元素,因地制宜的体现城市风格与人文特征
景观小品的运用不仅要结合小区的绿化满足整体环境需求,还应充分考虑住户要求,着重加入人文内涵,突出文化艺术品味。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主题风格与特色适当加入创意元素,通过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功能、完美的细节设计等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如:从人的生理、心理感受出发,优化景观小品的原材选择、造型设计、组合搭配、空间摆放,改进小区绿地的内部道线型等,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美学需求,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方便、安全、舒适、有趣的休闲空间。
5 结束语
总之,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之间的变化性和流动性都很大,这就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这样的景观才会结构合理,自然环境才会和谐美丽,从而进一步达到使居民的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引言:随着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对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也要求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一个中心绿地加上宅前绿化,单纯满足绿地率就可以了,而是要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在设计方面,还追求个性化,突出设计灵魂。
一、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对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小区景观设计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1小区绿化模式和植物种类单一
有一些小区绿化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大片草坪点缀少量乔、灌木的绿化方式。从种植模式上很难看到其地域特点;再者,植物种类也比较单调,大多囿于常用的几类品种。如此的绿化模式造成小区植物结构层次单一,绝大部分为乔草两层或灌草两层,难以形成有效的乔灌草复式绿化结构,失去了物种的多样性。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承包商的急功近利。仅仅为了达到所要求的绿地率和节省资金,未在小区景观设计和绿化施工管理上有更大的投入。
1.2绿地率不高
没有形成组团效应现象,虽然对小区的绿地率有规范标准和要求,但在城市中心区特别是老城区,受开发面积的限制,没有布置绿化或只是零星点缀在小区的各处,不能形成相应的组团效应,景观效果大打折扣。
1.3草坪铺设和种植比例过大
在住宅区的绿化上,目前有一种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倾向。单一大规模进行草坪铺设并不科学、也是不经济的。因为在草坪生长旺盛的季节,每3天要进行一次浇水,15天左右要对草坪进行修剪,由此产生的的养护管理费用是一般乔、灌、草组合绿地的3至5倍。
1.4园林景观小品体量小,缺乏艺术性
户外活动是住宅小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活动的场所也是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空间。园林景观小品作为它的主要载体,在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配套设施布置不全、设计不合理、缺乏艺术性等弊端。小品是设计的亮点,应结合小区的景观设计综合考虑,在设计上应注重人文内涵,创造充满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和欣赏空间,同时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以及居民体育健身等功能。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
2、景观的艺术观赏性和文化性不能很好体现
首先是不重视多方向观赏效果,多数园林景观与建筑外立面相谐调,注重其室外观赏效果。对于住户来讲,在室内欣赏室外的风景的感受也非常重要,但是在调研的很多小区内室内观赏效果非常不让人满意,主要是鸟瞰效果、色彩搭配、植物组合布局等方面。许多是草草处理景观和道路、停车位的关系,导致混乱一片,视效果较差的景观,规划师和园林景观设计师需要合理布局绿地、合理解决好停车功能、活动集散功能,同时同林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合理解决景观观赏角度、观赏层次,使作出的景观设计才能达到园林上良好的俯视效果和立体效果。
其次是有些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滥用园林雕塑小品,园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住宅小区园林景观中很普遍,在景观设计中,合理的设置一些雕塑小品,往往能起到点缀和组织空间,烘托主题、意境的作用。有一些住宅小区内泛滥园林小品,或者设置过于密集,没有主次节奏;或者与环境格调不相融合,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割裂感。
3、“虎头蛇尾”的设计误区
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对销售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开发商在一期时,会把园林做得很好,但随着销售的好转,二期,三期会减少投资,园林景观越做越差,形成了“虎头蛇尾”的设计误区,其实这种设计思路是不正确的,因为楼盘的景观没有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至使一二期之间的设计断层,导致楼盘整体景观质量下降,或呈现出一种“狗尾续貂”的效果。
这种对后期园林景观的不重视,是得不偿失的。园林景观不仅仅是小区的形象,更是对住户的一种承诺,因为住户会这么认为,后期的房价高了,而园林景观下降了,这是一种对住户不够负责的表现。开发商应有大局观念,不能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后期的景观设计,其实,在二、三期工程建设中,继续继承一期的设计风格,保证园林景观效果,对开发商来说,不仅可以得到住户的信任,更有利于提高社区的知名度与公司品牌的打造。例如广州推出的“时代廊桥”楼盘,该楼盘在园林设计上就从整体把握了设计的风格及连贯性,强调东南亚风情,除了首层全部架空4-6米,令楼盘更为通风外,还选用了可降温的大面积水景,在水中修建了11座形状各异的带顶廊桥,为业主营造了一种放松舒适,又别有风情的“家”的感觉,使得该楼盘从开始销售就呈现出火爆的卖场,全面房屋很快就销售一空。这不仅仅是销售,是信任,更是品牌。
二、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建议与方案
通过上面所分析设计误区或不足之处,以下将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其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的特点,在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方面提出以下应对方案。
1、实现功能价值
园林景观的设计往往会出现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情况,一个合理科学的园林景观设计,首先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功能的需求,应该在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符合现代住宅形式,适合不同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的住宅小区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
首先,要在设计前制定空间使用调查报告,根据前面的分析研究,作出详细的居民空间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上研究中所提到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社会和行为心理需求而产生使用要求;还有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气候等因素。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再结合设计的小区的人口密度、居民数、面积、容积率等,安排设计空间的内容和这些内容应当把握的数据。
其次,小区园林景观的总体平面布局应合理,虽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像规划设计那样有许多控制参数,但容量的控制依然至关重要。比如,根据每个小区个体的特点,整体上把握开敞与私密空间的比例,每个空间中软硬质景观的比例,这样才能促成功能的合理。此外,需实现不同规模的景观空间的合理分布,避免空间尺度过大或过小而带来的诸多问题(过大无法形成有精神的场所,并且在艺术和功能上无法控制,造成浪费;过小无法驻留,缺乏意义。保证各空间的独立性及连贯性,避免相互干扰以及避免空间的滞涩。另外,还要保证使用者的健康,比如对外界噪音、污染等不利环境的隔离,设计合理的健身运动场地。
2、提升观赏价值
在满足住宅小区的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园林景观就需要在文化与艺术的美学的层面上进行创造,这个创造的过程应当是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并且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因为园林景观最终是为人的使用和欣赏而服务的,如果住宅小区的景观缺乏观赏价值,得不到认同感,那么园林景观也就失去了活力和动力,无法吸引人们向往。对于如何的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需要从整体和细节上全方面着手去考虑。
首先,要创造多层次的美感体验;美是人类居住生活永恒不变的主题,人在景观中的审美体验是多层次的。在多层次美感体验中最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视觉体验。住宅小区中的不同位置,比如室内或室外,高处或低处,视觉感受都是不同的,除了要考虑室外处于环境中的审美角度外,还要考虑在楼上外望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景观单体的艺术化处理;景观单体是实现景观效果的基本元素,因此细节上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单体由于其涉及范围广,具有一定复杂性,在如何达到与整体环境风格统一又不失个性上,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景观单体在设计上首先应当贯穿着环境所具有的品性,与环境协调统一,如天津万科水晶城中的入口雕塑,通过以传统材质为主表达空间归属感和空间意义,又结合现代的样式暗示高品味的住区生活。
3、要保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作为人们生活主要场所的住宅小区,对于环境的要求就更高,保证住宅小区生态效益的均好,内部物质流动的良性是至关重要的。住宅小区中的生态设计要考虑不同地域特点的通风、采光、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必须适应场所的自然条件,将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生态,并尽可能地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而消耗的能源,保留当地的地域性特点。通过这些手段维护居住者身体健康、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态美,实现住宅小区自然系统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的局面。
三、结束语
住宅小区作为人们在工作之外接触最多的场所,其景观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景观设计的一些手法,在小区建筑群所形成的虚空间中合理地把握绿化系统、道路系统、户外空间结构等方面,不仅实现对住宅小区建筑与景观的视觉延续,也对城市的生态人文环境起到健康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住宅小区景观系统作为城市生态大系统的子系统,应该本着尊重自然的态度,从实际地形地貌出发,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中的住宅小区既能体现城市的同一性又能各具特色,实现住宅小区的多样性,满足住宅区的功能要求,创造环境优美,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住宅区环境的质量。建造一流的绿色居住环境,从而为丰富城市风貌,推动城市景观系统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每学期是48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36,实践课时为12。课程设计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都是在学习完一个章节的相关理论课程后,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在讲理论基础,最后的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在一两天内全部结束。最后的考核方式也比较简单,一般以最后提交的材料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考核内容简单,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能力和体现教学效果,最后的考核成绩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实践表现技法的考核,而忽视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2考核形式单一
忽视笔试与口试考核的结合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考核,主要是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或者项目为题,考核学生的技能表现手法为主,而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在考核过程中往往处于次要地位,起不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作用。这种假设命题性的随堂考试方式,由于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抑制了学生对实际场地的调查、场地测量和场地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考核主体对学生与教师的结合
不够重视在考核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利,学生往往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作为学习对象与考核衡量的标准,关于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课程对学生考核还是教师对学生考核的界限模糊不清。在接触一个实际项目时,公司里面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完成的,很少一个人去完成一个项目。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式的影响,在考核过程中,往往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而非团队的形式来完成考核作业,只注重学生个体素质与能力的考核,而关于学生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的考核重视度不够。
4成绩评定忽视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的结合
在课程考核中,缺少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关于该课程的考核项目、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成绩的划分等环节上缺乏整体构思和设计。园林设计初步的考核总成绩由70%的课程设计成绩和30%的平时表现成绩两部分构成。反映在成绩评定上,更多地注重期末的设计作品成绩,而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创新思维、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不能很好地在最后的考核成绩中得以体现。
二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索
1课程考核模式改革
总体思路首先观念的更新,该课程考核与其教学目标相一致,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将该课程的教学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把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创新思维、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团队合作和实践动手能力作为教学过程评价,纳入考核范畴。最后,在成绩评定和考核内容方面实现考核模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成绩给定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指标。考核内容的多元化,结合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进行考核。
2改革措施
2.1确立园林设计思维能力
培养为导向的课程考核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考核内容框架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考核内容框架的构建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的框架。首先,教学内容应基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能够随时考察学生对各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构建该课程考核的试题库、项目库,并根据行业动态随时更新;最后,考核内容既能体现该课程的知识与其它专业课程的串联情况,又能体现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层次、综合化的考核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由一般抽象逻辑思维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为后续学习园林专业课和掌握本专业核心知识奠定基础。
2.2强调多元化的成绩考核
构成根据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性质,其考核模式将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并增加形成性考核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突出其重要性。首先,将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两类,其中理论课程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实训课程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其次,平时考核的形式大概包括出勤率、理论和实训的课程作业、调查报告、快题设计、课堂笔记、项目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对于理论课程的平时考核,主要考核课程作业、调查报告、课堂笔记,3种考核形式之间的比例为30%∶50%∶20%。而实训课程的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快题设计、专题讨论和项目汇报三种形式,三者之间的比例为50%∶20%∶30%。从这些角度来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从而科学地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状况。
2.3科学制定期末考核测评
指标系统科学合理的期末考核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的考核,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根据课程特点,期末考核题目以组为单位,对学校一块实际的场地,通过调查分析,写调查报告,做一套方案设计,最后进行方案汇报。期末考核目标是在园林设计思想指导下,掌握园林设计专业表达的规范性、园林设计基本方法、基本表现技法,提高项目的分析能力、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能力。评价指标的制定既要考虑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高,又要加强个人素质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根据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目标,期末考核设定为五大考核环节:理论考核、调查报告考核、设计方案考核、能力考核和提优考核,最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按照相应的权重给定成绩。
三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考核模式
改革成效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在2012级中实施考试改革新举措,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和课程作业的完成变被动为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由原来的大量讲解理论知识逐渐演化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设计,考核改革的新要求促使同学们在理论知识学习之余不断的加强自己实践能力的锻炼,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园林设计思维模式的形成,拓宽了专业眼界。期末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避免了以前“一纸定乾坤”的考核模式,有些学生最后提交的作品并不是很精彩,但他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很积极,具备很好的组织协调、团结合作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会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中有所体现,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通过整个考核过程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学习兴趣。新的考核模式改革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实践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也活跃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带动了课程教学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达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为保证绿化成果,提高树木栽植成活率,采取多种提高园林树木栽植成活率的措施,对各个施工单位所有栽植树木进行全面统计,计算出各施工单位的树木成活率,评定栽植效果。对新栽树木进行成活与生长调查,分析成活与死亡的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指导今后的实践。
1 树种规划原则
1.1树种选择的原则符合森林植被的分布规划;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抗性强的树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1.2树种规划原则的具体应用一是要调查本地原有树种的生态习性,对环境的适应性、抗污染性、生长状况,发挥的效益等。同时,也要了解外地引进树种的生态习性,对现在环境的适应性、抗污染性、生长状况及发挥的效益等。二是在广泛调查研究及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本地自然条件选择骨干树种,包括城市干道的行道树的骨干树种和其他骨干树种。三是制定主要的树种比例包括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应以乔木为主,一般占70%,灌木占30%左右),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比例,草坪的比例。四是树种的抗性选择通过各地树种的分析,根据各地区不同环境、地理特点,以科学性原则、经济合理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合理选择不同树种的种植,以便形成一个良好的地理生物群落。
2 树木栽植方法步骤
2.1抢抓时间,适时早栽 早春温度较低,苗木处于休眠状态,土壤比较湿润,加之土壤温度逐渐回升,有利于早生根,容易成活,这是提高树木成活率的关键时期。为提高树木成活率,各个施工单位紧抓春季植树的有利时机,抢抓时间,抢抓树木栽植工程进度,争取在夏季来临前完成绝大部份树木栽植工程量。
2.2狠抓栽植质量,保证栽植成活
抓质量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措施:
2.2.1植前保湿,保证栽合格苗木 据调查,生产实践中成活率的高低与植前苗木是否保湿有着密切关系。苗木出圃后,如不栽植要及时进行假植,以保证苗木体内水分的平衡。若苗木需长途运输,要对苗木根部进行保湿护理,避免风吹日晒将根抽干。对失水苗木,存在病虫害的不合格苗木,坚决予以清退,保证栽植合格的苗木。
2.2.2进行苗木处理,按实际情况适当修剪 苗木栽植前要进行根干修剪,用剪子把烂根、残根剪掉,烂根剪到露白为止,好根也要稍剪一部分,一防病根处传播病害,二利愈合,刺激萌发新根。同时修剪枝、叶、干,减少水分蒸腾,枝干剪口处涂漆以防抽干。有条件的工地树木栽前根系可浸水,使苗木充分吸水,这也是保证成活的有效措施之一。
2.2.3严把栽植技术关 栽植树木要求按要求挖坑,穴深应相当于苗木根系长的1.5~2倍;同时表心土要分开,尽量不打破原土层分布。苗木扶正人穴回土时,适当上提树苗,使根系舒展与土充分接触,再踏实千周的土。苗木栽植深度一般比在原苗圃内埋土深度略深。
2.2.4栽后及时浇水 苗木新植后,立即浇定根水,要求浇透浇足,待树盘内略干时,可加细散土或杂草覆盖,
减少蒸发,四月份可浇二遍水,五月份再浇一遍水就能够保证树木正常需水,提高成活。
2.3栽后养管保成果
2.3.1扶正培上 对于倾斜的树木应采取措施扶正。如果树木刚栽不久发生歪斜,应立即扶正。否则,落叶树种应在休眠期扶正,常绿树种在秋末扶正。
2.3.2水分管理 主要是灌水和排水。多雨季节要特别注意防止土壤积水,高温干旱时注意抗旱。对于枝叶修剪量较小的名贵大树,在高温干旱季节有必要通过树冠喷水增加冠内空气湿度,从而降低温度,减少蒸腾,促进树体水分平衡。
2.3.3抹芽去萌与补充修剪 在树木移栽中,经强度较大的修剪,树干或树枝上可能萌发出许多嫩芽和嫩枝,位置不合适的应尽早抹除;对受到损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枯梢应及时疏除或剪至嫩芽、幼枝以上。
2.3.4松土除草施肥 按树木实际生长情况,可结合松土进行除草,每20~30 d/次。在移栽的第一个夏季可以在土壤中施用化肥稀释液,但施用的肥料不能太多、太浓,防止过量。
3 结论与建议
在施工单位计算出自己所栽植树木的实际成活率后,分析树木生长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按树种统计成活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分清属技术原因、责任原因还是不可抗力等原因,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进一步提高移栽成活率的措施与建议。
对调查报告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如下:树木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栽植材料质量差,根系不发达,挖掘时严重伤根,假土坨,根量过少;其次是土壤干旱失水或渍水;第三是人为活动的影响。
针对以上结论建议如下: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将心理学引进建筑或环境,一门跨两个领域的边缘性学科。一方面研究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建筑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调整改善提高环境质量。本调研报告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作用,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该公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可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1 公园简介及周边环境分析
丽阳门公园是1个综合性公园,它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始建于1993年6月[1],南临罗马步行街,西至中山街,北到丽阳街,东至城东路,总占地面积20930m2,主要由园林建筑、时光隧道、硬质铺装以及绿地等组成[1]。
丽阳门公园主要由广场区、绿地区、休闲活动区、儿童游乐区和成人锻炼区这五部分组成,主要景点有主副广场、凉亭、时光隧道、弧形廊亭、儿童游乐区和成人锻炼区。
中心广场地势最高,与副广场一前一后用两条台阶相联。中心广场呈圆形,圆中心是一座城雕,圆圆的莲座上有代表着丽水在乘风破浪前进的不锈钢造型,高耸尖尖的一高一低两个角刺向空中,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县级丽水市的城标。副广场由石板铺垫着,整体也呈圆形。
广场区四周为绿地,用矮墙隔着,但有缺口和通道联接,各区块高度不一,错落有致,呈立体感[2]。
在休闲广场区有凉亭、相框组成的时光隧道、弧形廊亭。闲来无事的时候,老人们可以坐在凉亭里下棋、喝茶、聊天。凉亭的左前方就是所谓的“时光隧道”,它的顶由多个斜三角形组成,下面是一条由石子铺成的河,河上有成排的大方石,人们可以踏着大方石通过这条河,同时也穿越了“时光隧道”。再往东边一点,就是供人们休息的弧形长廊了。它的顶是蓝色的,由多根圆柱子支撑着,具有圆形的艺术美。长廊的旁边是1个圆形大水池,里面种着类似于睡莲的植物。人们可以在长廊凳上休息,同时能欣赏水池里美丽的花,别有一番滋味。
2 问卷结果
本次问卷共发放了40份,男、女各占50%,其中问卷中各年龄段各发放了10份,回收率100%。
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的游客认为公园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而在各种基础设施中,桌凳最受大家的欢迎。同时,从问卷中我们知道丽阳门公园的环境有待改进(问卷结果见表1和表2)。
3 结果分析
3.1 休息坐凳
该公园的休息坐凳很多,随处可见,这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的要求,还成为外地游客暂时停靠和交流的平台。坐凳不仅多而且形式多样。有没靠背的、有靠背的。其中没靠背的有石质长条的、有石质正方形的、有石质圆形的、有木质的,有靠背的有木质的长条型的,还有木石结合的。更有甚者,是老人们从家里带来的。坐凳的摆放位置也很多样独特。有在园路边上的,有在树篱间的、有在门旁的、有在广场周边围1圈的。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在树篱间的(如图1)。把坐凳融入于环境中,让游客更加亲近自然,更加体现生态性,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私密性空间的需求。
3.2 广场
丽阳门公园有很多广场,有中心广场、连接中心广场的副广场和入口广场等,这些广场是人们休闲娱乐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人们在这里组织各类娱乐节目,能够引起其他游客的围观行为(如图2)。这为有共同兴趣的人们提供了主动交流机会,使围观者通过认真观察活动的进行情况而产生旁观式参与的愉悦感。
3.3 环境
3.3.1 设施破旧
公园靠城东路的区域显得太过破旧,有些砖块年代已久,而且已经生出了苔藓(如图3)。这或许与该公园多年失修有关。最近1次修建在2002年[1],距现在已有10a时间。
3.3.2 环境脏
植物叶子上有厚厚的灰尘,让人不敢触摸。地面有很多植物落叶没人清扫(如图4),椅子的后面是大面积的枯黄竹叶,没人敢坐在这里。
3.3.3 植物种类不多,四季花色不明显
走进公园,我们只能看到清一色的绿色,其他的颜色很少。没有色彩的丰富度,满足不了人们对视觉色彩上的需求。
改进措施:政府出资修复公园靠城东路的区域;政府出资请环卫工人来打扫公园的卫生,以保公园环境的整洁;补种一些四季植物花卉,丰富公园的色彩感。
4 总结
丽阳门公园地处市中心,是1个综合性公园。它满足了人们很多的需求,如休息、聊天、健身、娱乐。它的许多地方很有特色,比如时光隧道、弧形长廊;它有令市民满意的基础设施,如坐凳、广场;同时,它也有需改进完善的地方,如环境。
参考文献
[1] 金敏华.丽阳门公园环境改造方案探讨[J].安徽建筑,2007(4):42-43,52.
应用文写作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通过对常用性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训练,教会学生掌握常用性应用文的特点、格式和基本写法,以满足当前企业对高职人才语文能力的需求。因此,应用文写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我院自升高职以来,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应用文写作为主,笔者在探索应用文写作教法上也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一、理论教学为主导阶段
这一时期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探索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大多延续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形式,教学内容的推进采用“蜻蜓点水式”教学。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受限于教材和学时,教学“缩手缩脚”
一方面,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教材体例模式主要是“应用文种类-概念、特点-注意事项-例文-练习”,教师就根据这一体例模式开展教学,结果高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得到发挥,导致了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涵盖了五六十种不同文种,常用的文种也有20多种,而开设的课时为30-36学时,要想在这么短的学时里学会这么多文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教师只能“满堂灌理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只能是初步掌握结构和基本写法即可,至于“会不会写、怎么写、写什么”在短暂的课时中无法讲清、讲透,其结果变成了“走马观花式”“囫囵吞枣式”的教学。
2.受限于教师的专业“不对口”,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均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擅长文学类作品的分析、鉴赏和创作讲授。而且,我国也没有应用文写作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或培训体系,教师只能从现有的教材中自我吸收应用文的相关知识,然后作为上课讲授的基础。同时,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所以,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如同鸡肋,乏味无力,教学时往往是一晃而过,犹如蜻蜓点水。
二、研究性学习为主导阶段
在高职院校高度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培养基本能力的课程,势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生“唱主角”,强调学生能动性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
1.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重新设计了教学计划,着重突出“调查报告”这种研究性学习文种的教学。根据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的全过程,将一个学期30学时分成5个阶段来开展分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教师讲授调查报告基本理论及调查问卷设计基本原理为主,为学生确立有关调查报告及问卷的模板;第二阶段,讨论及确立调查主题,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一部分的实施,加强了课堂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确定主题时很少再使用以往的老、旧命题,做到了命题的创新,一定程度上也杜绝了学生抄袭的想法和行为;第三阶段,确定调查主题后,各个小组主要在课下讨论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成电子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通过课堂全体参与者的点评,逐步修改和完善调查问卷;第四阶段,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信息,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制作成电子版课件,并在课堂上对调查数据进行演示和讲解调查数据汇总分析;第五阶段,要求各个小组根据调查主题及前期的数据信息进行符合调查报告要求的论文写作,论文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全班汇报及评选。
2.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下,让学生边学边做边练,又通过课上的演示和讲解展示学生课下的活动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考核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思想——高职生通过在校3年的学习,应该逐步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
这一阶段的教学,既体现了高职学生长于动手、动口的特点,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但这是以牺牲其他文种的讲授为前提,教学内容单一,适用范围狭窄,与应用文使用范围广泛的特点不相符,也不能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
三、以求职就业的需求为导向阶段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区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等区党委、管委会决定的城市创建工作及城市管理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本办法所称问责,是指被问责的区属部门、驻区机构、管理处、社区、学校等机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在创建工作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和后果,依照本办法对其进行责任追究。本办法所问责的工作,是指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等区党委、管委会决定的城市创建工作及城市管理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所制订的各项任务分解体系布置的工作任务。
第三条对影响创建工作行为的责任追究,应当坚持权责统一、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
第二章问责的情形和方式
第四条各创建职能单位及其责任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问责:
(一)在创建工作中,对上级指令、政令执行不力,不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创建工作部署,未能完成分配下达的创建工作任务,导致测评丢分,影响全区创建工作的;
(二)在创建工作中,工作举措不力,相关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虚于应付,敷衍塞责,导致工作落后、被动,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牵头单位不负责,配合单位不尽责,工作推诿、扯皮,配合不力等,给创建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工作中弄虚作假,群众意见大,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五)瞒报、谎报、迟报工作资料和工作情况,对全区创建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不落实督办工作事项的,或存在的问题经督办仍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七)在创建工作的各类考核评比中成绩排名落后,有关职能部门提出问责建议,需要问责的;
(八)在创建工作中,其他需要问责的行为。
因客观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不能按要求履行职责的,向区“四城同创”活动总指挥部作出书面说明,经调查核实无误后,可以不按上述情形问责。
第五条各级创建工作机构及其责任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问责:
(一)组织工作混乱,直接影响和妨碍区创建工作开展的;
(二)弄虚作假,应付上级检查,或指使、授意、纵容被检查单位弄虚作假应付检查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执行上级机构要求纠正、整改的意见和建议;
(四)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检查职责,致使管辖范围内发生影响我区文明形象的行为得不到发现和及时纠正的;
(五)对检查中发现的不文明行为予以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六)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
(七)其他需问责的行为。
第六条在创建工作中采取下列问责方式:
(1)通报批评,并在媒体上公开说明;
(2)行政警告;
(3)行政记过;
(4)停职检查;
(5)免职或建议免职。
问责方式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
第七条在创建工作中,因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经专业督查组、有关职能部门移送,区“四城同创”督查组提出问责建议,交由有关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处理。
第八条在全国创建工作检查和验收过程中,因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加重处理。
第三章实施问责的程序
第九条区“四城同创”各督查组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创建工作各项指标的落实检查,对责任单位在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下发督办单,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工作推诿、扯皮、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职能部门或督查组提出问责建议报送区“四城同创”督导问责领导小组,同时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区“四城同创”督导问责领导小组依照程序进行问责调查。
第十条在创建工作中,上级领导要求查办的、区部门转办的,群众投诉举报的、媒体曝光的、暗访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区“四城同创”督查组组织调查,分清责任,视情节,实施问责。
第十一条问责线索初核后需立项问责的,由区“四城同创”督导问责领导小组办公室作出立项建议并报送区纪委批准。
第十二条区“四城同创”督查组完成调查核查后,向区纪委提供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是否问责和采用何种问责方式的具体建议,经批准后由区纪委在听取被问责的单位和人员的陈述和申辩后作出问责决定,并报区党委审定。
第十三条对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调查核查的或情况特殊的,可直接作出问责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