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4:50: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经济现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藏语汉化的历史根源
(一)藏族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政权,松赞干布通常被认为是实际的立国者)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人民进驻,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拉萨地区)、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二)汉语与藏语
1.世界语系划分
汉藏语系。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克伦语、壮语、苗语、瑶语等。
2.藏语
古代唐朝以来汉族与藏族(吐蕃) 的密切交往及汉语藏语同属一大语系,彼此同源词相互交错有力地证明了汉族、藏族,汉语、藏语一脉连枝,藏语汉化的趋势、现象有章可循。
藏语族有300来种语言,包括10个语支。像这样复杂的语法形式主要表现在古藏文、羌语支、景颇语支、喜马拉雅、那嘎-波多、库基-钦等诸多语支里。
3.汉语藏语同源
我们设想原始母语的类型应该是一致的,经过长期的分化,类型开始改变,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类型上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历史实事,而这也可以被认为是使汉、藏语在语法结构上出现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
二、藏语汉化的现实原因
(一)国家对藏相关教育政策
1.财政与师资支持
为了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40多年来,国家为发展教育已累计投资11亿元,仅1987年就为教育投资6000万元,帮助建设了34个教育项目。1985年至1991年国家每年定额拨款200万元,作为班学生到内地上学的路费、伙食费、服装费、医疗费等经常费用,1992年以后增加到4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各有关省市还为选派教师6640余人次。
2.内地藏族班
(1)创建初始
1984年,中央发出(84)22号文件,要求在内地举办班并筹建中学:"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地省市办学,帮助培养人才。可考虑在北京、兰州、成都等地相对集中办班,其他有条件省市分配一定名额,选送10-12岁小学毕业生,以培养获得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其中少数优秀的可以选送高等院校深造。"
1985年,来自各地共1300名小学毕业生(拉萨400、山南200、日喀则250、林芝100、昌都200、那曲100和阿里50)被送往中国内地16个省份开始学制四年的初中教育(第一年学习汉语)。初中毕业后,他们回参加中考,随后在内地继续高中教育。
初中与高中教育并举的"北京中学"于1987年开班,随后几年其他城市的班也陆续建立。借鉴内地班的成功经验,2000年中国又开办主要面向维吾尔族学生的内地新疆班。
(2)发展经过
2005年底,共计29000人次的学生在内地22个省份求学,其中三分之一的内地班的高中毕业生继续升学进入大学学习,并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增加。
截至2015年,全国21个省市办有内地班,累计招收初中生4.32万人、高中生2.89万人,中专以上毕业人数达3万余人,约占总人口1%。
(3)历史回顾、变革新篇
最早的一批学生需要先读一年预科班,然后再进行三年初中学习。之后小部分毕业生进入三年高中学习,而大多数则在内地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例如教师培训等。
第二批学生初中毕业后,有更多机会在内地读高中,就读大学几率更高。1994年,内地班有5081名初中学生、2041名职业技术学生、866名普通高中学生和563名大学生,多数为三年制大专。
随着初等教育的改善,最新一批学生不再需要一年的预科班学习,越来越多学生在读完初中再去内地读高中,而且多数内地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
(二)教学环境
国家制定的对藏教育扶持政策(以内地藏族班为例)让一部分藏族同学走向内地,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汉语,但在在藏文课时较少,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藏族同学的藏文水平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在为汉语环绕的学习环境下,在和汉族同学的生活,语言、情感的交流中,藏语汉化有了必然性的趋势与条件。
三、探究影响(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反馈与分析)
(一)教育
本地生源:随着初等教育的改善,最新一批学生不再需要一年的预科班学习,越来越多学生在读完初中再去内地读高中,而且多数内地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
1.异地求学对综合素质的拓展: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生性活泼。从访谈中也得知,内地班的藏族学生大都喜欢运动,还有很多学生具有歌舞表演和艺术模仿方面的天赋。为了抓好这些远离家乡父母的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学校都比较重视其音、体、美方面的素质挖掘。在学生的记忆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素质拓展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了劳动技能课,让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比如,喜欢做饭的同学可以到厨房帮忙、喜欢做针线活的也可以得到任课老师的专门指点等。在此次调查中,高中阶段除规定的文化课程外开设的如艺术、体育、计算机、劳技或均无的所占比例如下,注:部分同学对高中开设多种课程。
2.异地求学中的藏文课程: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93%的藏族同学认为藏语课程所占教学份额少了,90%觉得会影响藏语的使用(其中被调查者中有两位在大学以前在区内上学,故认为藏语课程教学份额适中)。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藏族学生身处跨文化的环境,除了本乡本土的可以用藏语进行交流外,周边缺乏藏语言的使用环境;其二是藏语言的语法和使用在地区间都存在较大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的藏族学生也有交流方面的障碍,多数情况下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只能用汉语进行交流;其三是由自治区派出的藏语授课老师,也因为地区方言的差异,导致很大一部分藏族学生听不清楚或理解不了老师的语言,进而挫伤了一部分藏族学生的藏语学习积极性。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得知,在内地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的藏语言书面运用能力下降得越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内地班的学生存在藏语言书面应用能力普遍下降的趋势,而在对藏语言重要性的认可度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也充分说明了其跨文化特性。
3.对汉语的使用:
(二)就业
1.在此次问卷调查中,从反馈的样本数据来看,返乡就业率达100%,下表为他(她)们的理想职业统计:
2.我们也对进入内地班学习,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后返藏就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情况按学历的不同层次做了后续的调查:总计40人,其中一本20人,二本和专科20人,但同时也引入了在高校的本地毕业生20人的就业与收入的数据作对比分析。
2.所有受调查者就业时间均不超过五年。
分析:
(1)从表1-2和表1-3的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班的学子在返藏就业的过程中,他们的就业率相对较高,学历与就业收入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及学历越高,收入相应增多,但两者差距较小。
(2)不论是内地藏族班的毕业生还是本地的毕业生都对本地的公务员国考情有独钟,90%的受调查者都参加过自治区的公务员考试,100%的调查者都曾经怀有过公务员的想法和决心。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特殊的就业形势――针对公务员:公务员职业稳定,收入处于全社会的较高水平(平均上高于企业单位、自主创业的个体户),如表中所示,公务员的工资普遍落在(6500,8000)元这个区间内,并且会随就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3)除了表格中披露的稻荩在与受调查者的交流中,我们惊讶得发现:
①在,如果最终目标是考公务员,那么大学是在本地就读或者是去内地深造对最后的就业结果影响不大。
②在,公务员的工作地点距离拉萨越远,工资会有不同程度的逐级增长。
③在受调查者中只有不到5%的大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或创业自营,这个比率在实际上也远低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估计值。总之在,不论是内地藏族班的毕业生还是在本地毕业生的出国率和就业率都非常低。
(三)文化
文化这个角度是十分宏大而复杂的,所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这次采用访谈法,将目标对准两大主体:与藏族学子接触较多的汉族群体、交往互动较少的汉族群体,从他们的视角中去观察藏族学子的民族身份带来的文化意义及藏语汉化的趋势、现象在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究竟是怎样的体验。(访谈回放请见附录)
访谈分析:
1.基于与藏族学子接触较多的汉族群体的视角
这个汉族群体和藏族同学的互动是相对较多的(多为舍友、同班同学、非以上两类的好友),在他们的眼中,藏族同学有着热情爽朗的天性,彼此的交流:不论是在学习上――研讨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还是生活上――对电视、电影、音乐的兴趣爱好,都有着高频的互动。藏族的语言、文字、服饰、民族性格、艺术(建筑、音乐、舞蹈、)宗教、美食等文化符号令大多数的这些汉族同学也充满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就所有受访者就“会听见室友说藏语吗?会不会出现一些疑似普通话的词汇,瞬间有种听到中国方言的错觉?”这个问题上,都无一例外的与本小组有了一致的结论,由此可见藏语汉化这个现象在生活中的传播之广。
2.基于与藏族交往互动较少的汉族群体的视角
这个汉族群体和藏族同学的互动是相对较少的,从访谈反馈的信息来看,就“会听见室友说藏语吗?会不会出现一些疑似普通话的词汇,瞬间有种听到中国方言的错觉?”这个问题,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由于关系不是很密切,基本不会刻意去听对方的语言,即使听到了藏语也因为听不懂而不太上心。他们对藏族文化的知识大多数是从课本上涉猎的,对藏族文化的兴趣不如第一个群体那么浓厚,可他们却十分欣赏藏族同学真诚坦率的个性、能歌善舞的特长,尤其对他们信仰的宗教暗暗燃起了极大的兴趣,秉承着尊重差异、平等共融的文化理念,和睦相处。最后在谈及内地藏族学子孤独而艰辛的求学历程答,第二组的同学都纷纷表示对于他们克服了语言和生活上的不便 为了求学和建设家乡来到外地生活 这样一种刻苦勤奋的家乡情怀是十分珍贵而尊敬的。
(四)影响综述
1.藏语汉化虽然只是一种趋势、现象,但它实际上代表了国家对藏教育政策和藏族青少年在接受教育时走向汉藏文化交融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我们能够看到,藏语汉化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并不意味着藏族本民族语言的丧失,其实更体现了藏族同胞汉语水平(或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这可以为他们更迅速地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同时也为输送了大量人才,促进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藏语汉化这一现象所在的群体也夯实历史上汉藏两个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民族沟通桥梁。
2.但藏语汉化的趋势、现象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的公务员考试大部分采用汉语出题并作答(部分地区可能不同),远赴内地求学的藏族学子在比本地就读的藏族W子接触了更多被汉语文化所包融的环境,也更为集中地吸收了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知识,可能会对公务员考试怀有更多的期待和信心,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然而这就使得为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工程师、自主创业者们的数量相对较少,他们在未来长期远低于政府体制内公务员的收入会削弱其在教育求学阶段内攻读自然科学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四、对传承古老藏族文明,促进汉藏文化的有机融合的建议
(一)开设内地藏族班的省、市、自治区可以在维持或适量增加藏文课程比重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如藏语发音的准确性,普及藏语普通话。
从文献回顾以及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来看,99.9%的藏族同学认为内地藏族班中藏文的教学份额有所减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母语―藏语的使用。同时自治区派出的藏语授课老师,也因为地区方言的差异,导致很大一部分藏族学生听不清楚或理解不了老师的语言,进而挫伤了一部分藏族学生的藏语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考试(笔试、口语)、成绩的手段和机制定期定量对藏文教学进行质检,督促远赴内地求学的藏族同学温习藏语,保持一定的熟练度。甚至在异地高考中也可以分出一定比例的分数考察藏语的使用。
(三)鼓励在校内开展多种藏语艺术文化节:可以让来自各个地区的学子彼此分享独有的地域文化,增进民族感情,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同时,也向其他民族的同胞学子宣传丰富而厚重的藏族文化,扩大藏族文化、文明的影响力。
(四)号召汉藏两族同学多交流、交往,分享汉藏语言、文字、风俗人情等,尊重差异,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理解,促进汉藏文化的有机融合。
(五)自治区的政府也应该采取更为积极合理的就业政策,如平衡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者们的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障,同时引导内地藏族班和本地毕业生自主择业、主动就业、努力创业,释放多年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将其更快速高效地转化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孙宏开.汉藏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节选)[J].汉字文化,2009(04):11-12.
[2]郭龙岩.内地班(校)藏族学生跨文化社会化的实证分析[J].研究,2008(05):100-111.
[3]中国新闻网[EB].2011.05.19 17:19.
[4]城读(笔名).内地班30年:过去、现在与未来[EB].2015.10.02.
[5]王珍.说说内地班(校)的教育成效[EB].在线,2015.09.08 16:19.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景观越来越关注。而纵观古今中外的城市景观设计无不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文化也深刻影响着我们周边的城市景观,它们相辅相成。城市景观,不仅仅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功能上的满足,而且也给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既要满足它的使用功能,同时又要保持它的历史精神和文脉价值,体现它的个性美以及深厚的精神内涵。
一、在城市景观设计的文化构建方面要着重关注几个问题:
1、以人为本,精神家园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景观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要以人为核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为人服务,并能为人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并具有互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城市景观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反过来,城市景观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
城市休闲文化设施作为城市景观的物质载体,是城市景观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公共场所的文化墙、广告版、艺术壁画、名家名作,到社区休闲娱乐设施、旅游设施、体育设施,再到歌舞剧院、博物馆、公园、广场、画廊、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等等,这些城市休闲文化设施数量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都是衡量城市景观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2、尊重自然,传承历史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是城市建设的本源,与城市相依共生。自然提供给城市最原始的特色风貌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条件。城市景观建设活动只有尊重自然,修复和重建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的良性的“共生”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孕育了城市的特色与风貌。城市文化底蕴并不仅仅依靠记载在各类历史典籍之中的文字和图画,它更具体的、活灵活现的体现在现存的许多名胜古迹、古建筑、自然遗产等方面。它们都可以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主题要素,并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建成主题景观,融入到现代城市空间之中,成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古远记忆,成为城市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象征,成为城市的永恒标志和不朽佳作。
3、地域精神,传统文脉
城市景观,应该具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特色,要深刻体现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成为这个城市的耀眼的明信片。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因山势,就水形,景自境出。当然,单单依山傍水而建是远远不够的,在设计中,要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源泉,积极从城市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脉络中汲取养分。这样,不仅能丰富城市景观设计的素材,促进城市景观设计的蓬勃发展,增强城市景观文化的内涵,而且也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可以使城市特色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在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深入的研究城市历史脉络,取其精华,还要在城市景观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新的形式,使城市景观在创新中得到延续。
4、现代语言,艺术手法
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语言。而现代艺术则深入地影响了景观设计的思想,并渗透到思维和设计的各个方面,轻视形式、注重观念的现代艺术,反映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体现了人们对繁冗生活的厌倦和对单纯理性生活的向往。如现代艺术中的抽象艺术、极少主义、波普艺术、观念主义等,都对城市景观设计起到了巨大的启蒙和推动作用,进而在城市景观设计的思维、设计理念以及表现形式上都产生了不同方面的深远影响。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当前的景观设计与西方国家较成熟的设计相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一些在往日生活中人们所熟识的城市景观设计风格都在没落, “广场风”、“草坪热”、所谓的“欧洲风格”、“现代风格”,无一幸免,这一切都因为社会历史文化底蕴的缺失。
二、中国景观文化缺失现象
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新兴, 而我国有着幅员辽阔的景观资源和悠久的华夏文明。然而受经济利益驱使, 每天在各个城市都在产生大量的人造景观, 而古典园林的园林设计理论受到了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质疑和挑战。文化缺失现象倍受设计们关注。如何解决文化缺失现象。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文化内涵在景观作品中的重要性, 如何对现代的景观形式语言进行创新研究,已属迫切的需要。这一问题研究和探索的滞后, 导致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呈现可怕的“千城一面” 的现象。另一方面, 在强调文化因素的同时, 不放过创新。避免一些“拿来主义”现象的产生。要准确无误的把我们文化的精髓融入景观之中, 弘扬地域性文化和民族特色, 积极研究历史文化、区域文化的个性化的问题。
三、城市景观中的融合与共生
时展到今天, 景观设计市设计师对形式的探究更趋向于一种更“经济”和“便捷”的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对景观设计语言的深层探究。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 全面地建构起现代城市景观的表面繁荣。因此批判与整合的能力有着明显地衰退, 景观设计出现了“缺失”的现象, 景观设计语言也变成了无聊的重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杂而不聚
在我国景观发展的历史中, 由于人口与经济的压力, 曾有段“见缝插针”式建设时期, 许多城市具有传统历史意义的景观建筑受到冲击, 不仅大量绿地被占用, 许多湖泊被填充, 使得城市景观及生态系统都受到影响。城市景观空间缺乏节奏与变化, 区域性的景观特色无法形成。四处的建筑景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2、同而不和
近现代的中国, 经济相对落后, 景观对老百姓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孔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建筑风格的雷同使得城市景观陷入同而不和的境地。当人们不把建筑视为有独特的艺术门类时, 建筑在城市景观空间中的地位也日趋消解。就会卷入城市变革的旋涡。
3、破而不立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变革之中。在文化层面上受“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心理影响, 其结果是既没有保留有价值的传统文化, 更没有创造有意义的跨时代的城市空间。
四、城市景观的空间整合
作为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在城市设计中, 整合的作用是创造一种优良的环境, 一种物质环境的设计, 以达到使用功能的效益和效能, 达到精神文化、艺术的表现和物质的、美学的、生态的三方面的要求。
城市景观空间研究的角度来看, 整合主要是指物质空间的整合, 即通过景观空间系统内部要素数量、质量、和结构关系的调整与组织, 来达到景观空间完整地目的。其中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时间维度关系, 这一点影响我们如何把握住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因素。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 其动态性不容忽视。城市景观是一定时间维度相关的, 城市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 城市景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化, 在城市中从来不存在的理想状态的“终极景观”。
五、小结
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地, 世界大同的趋势越演越激烈, 文化共享已是必然。我国景观设计中出现文化缺失只是众多挑战中的一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如何将其精髓发扬光大, 只有在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景观空间进行有效的整合, 达到文化和谐、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1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来到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也与日俱增。海外留学,是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最普遍、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并导致了不同文化的接触及文化冲击的产生。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是指个人或群体从自己的国家移居到另一个国家,突然失去所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行为特征,面对新的语言环境、新的文化氛围和新的生活方式,产生的一种突如其来的忧郁和焦虑情绪。本研究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文化交流学院为例,旨在对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经历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调查及原因探究,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并降低文化冲击对留学生造成的影响。
2研究设计
2.1被试
本次调查选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文化交流学院来自11个国家的50名留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中随机选取了10名留学生进行了访谈。其中有效问卷调查的45名学生中,硕士研究生7名、本科生18名、高级进修生4名、普通进修生11名及短期生5名。在所有被试人员中,男性占54.8%,女性占45.2%;平均来华时间10.5个月。
2.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8份,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90%。本次调查问卷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生活情况调查,学习情况调查以及人际沟通情况调查,每一部分有10个问题,共计30题。
3调查结果
3.1生活情况调查结果
海外留学,初抵异国他乡,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留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感到不适应。新的语言环境,新的文化氛围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必然会给留学生们带来新的生活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遇到的主要问题依次是交通出行,住宿和就餐。参与本次调查的留学生中,有72.9%的留学生都曾因为交通出行问题感到过困扰或不适。其中,56.2%的留学生在出行方面感到困扰的原因是由于道路交通拥堵,38.5%的留学生给出的原因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秩序混乱。在与留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有7为留学生对于行人过马路时严重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如闯红灯、穿越护栏等表示困惑。关于就餐问题的调查发现,仅有13.6%的留学生平时经常选择在学校食堂就餐。相较于学校食堂,大部分留学生更倾向于在学校周边的餐馆就餐,因为那里就餐环境相对较好,基本上可以避免拥挤、等位的问题。47.3%的留学生认为,在学校食堂就餐时,点餐及取餐秩序混乱,人多拥挤。相对于交通出行和就餐所遇到的问题而言,留学生们在住宿方面的不适应感或者困扰少了许多。大多数留学生在住宿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住宿空间小,尤其是住在学校宿舍的留学生们。
3.2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汉语在全世界的普及度也随之增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56.2%的留学生来中国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汉语。参与本次调查的45名留学生中,有4名留学生汉语水平较好,能写较多的汉字;有9名留学生可以与中国学生进行流利的交流;其他大部分留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中文交流。留学生们在华留学期间,学校除了会为他们开设与汉语学习有关的课程,还会开设其他的专业课程,如经济类课程、法律相关课程等,而且大部分课程的任课教师会选择中文授课。这样一来,如果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仅达到可以用中文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或更低水平,那么他们将很难顺利完成学业。由此可见,语言障碍是导致留学生学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中还发现,72.9%的留学生在课上能听懂的内容不到50%。其中,23.6%的留学生仅能听懂30%以下的内容。由于语言障碍,很容易导致课上学习的效果不佳,所以,课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将近一半的留学生表示完成起来有困难。另外,在与中国学生共同上课时,66.2%的留学生反映很难融入课堂氛围。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语言障碍,以及留学生们很难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在让留学生对现阶段所学的内容进行评价时,31.5%的留学生认为现阶段所学的内容对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帮助不大,基本没有什么用处。13.6%的留学生认为现阶段所学的知识完全没用。有研究表明(李群,2007),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乏味或无用时,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学校在为学生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
3.3人际沟通情况调查
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远离亲人朋友,远离自己所熟悉的本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进人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因此,似乎连如何与人交往,都成了全新的课题。调查结果表明,外国留学生与中国人交流的主要障碍依次为语言障碍,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差异。因此,扫除语言障碍是进行有效沟通的第一步。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于桂敏,白枚,苏畅,2006),所以,文化差异是导致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本原因。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外国留学生在与中国学生交往时,难免会对中国学生的一些行为举止感到不解。调查中发现,38.5%的外国留学生在与中国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对他们的很多行为举止感到无法理解。47.3%的外国留学生在与中国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对他们的一些行为感到无法理解,不仅如此,73.2%的留学生对于这些差异仍不明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留学生们不愿与中国学生沟通有关。调查结果表明,66.2%的外国留学生在
留学期间遇到困惑或者困扰时,更倾向于跟自己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交流,或者和与自己一同学习的其他留学生交流,而非与中国学生交流。虽然调查中发现,81.6%的外国留学生愿意与中国学生交流,但是他们认为与中国学生沟通的途经较少,而且,38.5%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学生对待留学生的态度比较冷漠,只愿意与其进行简短的交流。校园中的各类学生组织会时常举办校园活动,这本是拉近同学彼此间的距离,增进同学之间感情的好机会。但是调查发现,仅有31.5%的外国留学生经常参加或者偶尔参加中国学生组织的课外活动。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所发现的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现象主要有三类。日常生活方面主要体现在交通出行带来的不便,包括道路交通拥堵、公共交通工具时秩序混乱;就餐环境差,包括点餐与取餐秩序混乱、拥挤等现象,以及住宿空间狭窄。学习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业困难,导致留学生学习压力大,并且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以及对自身丧失自信;由于难以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以致难以融入课堂氛围。人际沟通方面主要表现为对于中国学生的一些行为举止感到难以理解,并且不知道如何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除此之外,部分留学生认为身边的中国留学生对待他们态度冷漠,不愿与其深入交流。通过分析得出,导致这些文化冲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个体差异。文化差异导致价值观及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而使来自于不同国度的人们对于彼此的行为举止感到不解或者困惑。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障碍会给留学生们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带来各种困扰和不便。每个留学生的国籍、性别、性格、经历等个体特征的差异,也会直接关系到文化冲击对留学生的影响程度的大小(亓华,李美阳,2011)。
虽然文化冲击是留学生们都要经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我们可以遵循其可预测的模式,通过对有关知识和素质的强化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减少文化冲击的影响。首先,应强化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尽可能扫除语言障碍。其次,在来华留学之前,留学生应对其留学国家的相关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学校方面也应尽力做好留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并且加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最后,针对留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国籍、汉语水平等,制定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Kalvero Oberg.Culture Shock:Adjustments to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176.
[2]李群.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
二、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应用都是简单地将传统吉祥文化元素照搬,很难与现代环境相协调,给人以刻板的印象。由于传统吉祥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隐性语言,因此需要研究传统吉祥文化的组成元素,需要深入挖掘传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涵,将其隐藏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思想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谐自然地相融合。
(一)图形的重构
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图形、纹饰和符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以创新性的形式运用吉祥图案元素,重新构图整合成新的图形,以融入时代特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吉祥图案的主要手法有分解转化、打散再构和变形。分解转化是指,根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将吉祥图案进行分解、提炼,创造出新的图案;打散再构是对吉祥图案的原型进行分解、移动、切割、变换位置,重新构成图案;变形是指,运用现代审美观对图案进行整体或局部改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将传统吉祥图案按照现代审美要求,对其进行重构,以满足现代设计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如家居设计中最常见的玄关,通常采用回纹以起到装饰、分隔空间的。回纹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代表富贵不断。玄关中的回纹经过了放大变形,以减少材料使用,同时满足玄关的功能要求,并且富贵不断的寓意也表达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融合吉祥思想
动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早期动画作品《大闹天宫》、《七色鹿》,国外作品《老鼠与猫》、《唐老鸭》等,都是按照传统绘画进行逐帧绘制,最终合成。经过多年的技术更新,动画专业也从最原始绘画需求演变为多种知识的融合。现今的动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动画、电影、电视、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动画、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动画设计和漫画设计的有机结合,是影视动画专业的深化与延伸。要求学生在动画设计的理论基础上,掌握或了解漫画设计的原则及表现技巧、影视及媒体领域的发展方向、一定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较强的视觉感受功能里和视觉表现能力;掌握动漫画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并能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掌握动漫画的各种表现语言和表现技巧,有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专业的辅助设计和创作。
中国动漫产业巨大的市场被外国动漫产品所占领,原因是国内动漫人才的奇缺。据央视统计,2004年上半年我国有151家电视台播出动画片,保守估计每家电视台平均每天播出20分钟,以20%首播来计算,那么中国动画片的需求量将在13万分钟左右。按中小制作标准,我国动画制作人才需求量近4万人;如果以实际需求量25万分钟来计算,人才需求则将近9万人。
二、何谓3+1教学模式
3+1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而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必须重视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常见的模式有:校内建立专业实验室;赴校外参观考察;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等。而使实习实践环节实施得更具体、更完善,可以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引入3+1教学模式。“3+1教学模式”是针对本科教育提出的一种创新的办学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第四年赴企业进行实践实习。是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为教育理念,以面向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系列的教学改革。按此教学模式,有利于形成“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的环境,搭建了“实验班+实验室+实践基地”递进的教学平台。在该教学平台上,形成了“3个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企业要求对接,培养出校企无缝连接的“零适应期”优秀本科生。“3+1教学模式”最早是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中得以体现,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早在40年前,对于汽车、航泊专业都已经实施3+1教学模式。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应该进行“3+1教学模式”的实践。我区九所独立学院从2002年办学至今,已历十年;而动画专业的创办也只有五所院校开设,且都是近五年开设的。而对动画专业进行“3+1教学模式”实施的,仅有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一所,我院动画专业于2012年9月与广西千年传说动漫影视有限公司进行协作,共同实施该专业的“3+1教学模式”。经过三年的实践,达到了预期效果,使校、企、生三方都受益。
三、实践研究
开展校企合作,实施“3+1教学模式”是一项长期务实的教学工程,合作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要共同探究出一整套适合双方实际状况的教学实施模式。
(一)考察调研。前期需要校企双方互相进行考察、调研比较,学校需要寻找颇具规模、有服务教育意识、回报社会的企业。企业考察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洽谈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经过双方考察调研,进行深入合作,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内企业”等模式,开展试点教学工程;由校企利用现有条件,共同制定服务于东盟,适应泛北部湾经济圈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动画人才的教学计划,最后引入第三方(行业专家)进行评估,综合测评教学计划。
(三)“3+1教学模式”的实践实施。经过前期的各项工作,最终开展3+1教学模式的实践实施。
四、教学效果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自身特色与实力的基础体现,有助于大学精神的传播与发展,同时在思想教育相关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互相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大学文化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大学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大学文化的含义与构成
自古代教育史起,“文化”一词一直延续至今,是指对懵懂的人进行教养的培养。文化与教育的本质关系为:文化是教育的基础与方法,教育是文化的有效载体。大学作为传播知识、培养社会接班人的关键机构,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
所谓的大学文化,是大学教育的精华之一,也是其对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推动力。它包含了大学内部行为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与传承、历史经验以及自身发展的精神总体,可以体现大学本身的特色,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创新性及全面性。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为基础、制度文化为保障、行为文化为方法、环境文化为载体的综合性文化整体。它通过办学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以办学传统、校风校纪、校园活动等相关的文化风格,与师生的行为与思想价值观有一定的关联。
从文化角度看,大学文化附属于社会主导文化,是具有校园综合性、教化性的一种青年文化,集合了大学的制度体系、建筑系别、师生语言行为、价值观念等等;从属性角度看,大学文化的群体构成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大学师生”,通过传播、继承、管理、创新来形成的特殊文化系统;从层次角度看,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物质、大学体制、大学环境、大学行为等多种文化,其中的中心为精神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观念、传统、思想等等。其中的基础为物质文化、支柱为体制文化、外在形式为环境文化、具体体现为行为文化。由此可见,大学文化所涉及的多个方面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二、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信念。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处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其心理仍处于不完全成熟时期。大学文化在相关的教育活动中的首要作用就是通过社会文化知识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坚定的发展理想。它囊括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对大学生的顺利成长有关键性作用。这样看来,就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良好的大学文化。大学生通过参加此类教育,也是对个人文化素养及品质的提高。
(二)帮助大学生培养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稳定沈村与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大W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对民族文化及精神的建设与传播需要重视起来。大学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素,加强其工作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大学生通过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与领悟,进一步建立民族精神。将大学生作为民族精神培养的主体,对民族的未来建设起推动作用。在大学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团结友爱、和平共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涵。
(三)养成大学生良好公民道德。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公民意识较弱,在个人观念中对权利与义务不是很明确,导致公民道德水平有限。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各类利益化、多元化的复杂观念共存发展,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大学文化可以说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主体,是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与传承,在增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培养大学生良好公民道德的作用。大学除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作为学生思想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道德品质的养成对其未来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四)保证大学生文化建设发展。文化反映了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理念,而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际的氛围。从一定意义上填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单一、教条等问题;为相关的政治课堂增添吸引力、说服力等等。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形成,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政治化发展,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校园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政治文化的氛围,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形势的多变性,有利于对大学生坚定信念、理想、社会责任感、素质精神的培养。
三、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就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主要利用“两课”来进行相关的文化教育,但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效果。主要原因为:
(一)新社会时代多元文化受网络媒体等快速传播的影响,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育早已无法满足对学生思想理念与行为习惯的规范与统一。
(二)社会生活实践了学生通过普通课堂学习到的相关理论。一些大学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关注较少,使学生身上出现功利、拜金、个人主义等现象,缺乏社会责任感、思想意识浅薄、缺少梦想与信仰等等。
(三)“两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文化学习的要求,出现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性,学生反映,该课程与未来发展与就业关联较小,认为这门课程只是学校课程安排中的一门必修科目而已。
四、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
想要将大学文化作为载体,良好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四项基本内容作为国家党政领导通过长期实践所提出的思想文化精髓,是具有科学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文化方面的一个新型建设,是为国家未来培养品质优秀的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包含了科学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文化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指导。大学生处于心理及思想变化较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对新文化思想快速接收的时期,坚持指导思想是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向上的引导与培养。
(二)弘扬传播优良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民族精神。民族团结是国家社会稳定进步的关键因素,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精神素养,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提高其素质、民族自尊心及爱国主义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具有推动作用。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使其能够从精神上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的了解中国传文化,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解读。同时传统文化有助于滋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对大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培养。
(三)科学借鉴外来文化,构建开放性大学文化环境。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冲突时,应培养学生建立正确认识与处理二者关系的意识。不可全盘否认外来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对外开放,与外来文化进行适当交流,吸收其长处为己所用,有助于我国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这一点也需要提起注意,可以建立中外文化的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丰富与发展已有文化。
(四)丰富校园生活,整顿周边环境,创建良好文化环境。丰富校园生活可以从增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创新观念、提升社团活动层次、构建各类文娱或体育活动、开展艺术节、构建教室及寝室新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建设,使大学生拥有更多贴近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机会。另外Υ笱е鼙呋肪车恼顿是势在必行的,学校附近一些经营的市场对学生思想品德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应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加强周边环境管理、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来建设良好的周边环境。从学校内外双重管理,使大学文化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五)创新文化,培育良好精神,建设和谐校园。大学文化的创新可以从教育理念、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来实现,使大学文化的层次得以提高。另外培育良好的大学精神,对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包括了学校的传统、校风、观念、特色,如健康网络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等等。在大学文化与精神的创新与培养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使学校内各部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是实现丰富大学文化的良好途径。
结束语:文章通过对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功能的简单分析,深入讨论了其实现的途径。希望可以为阅读者带去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使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可以对相关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参考文献:
[1]郭秀丽.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J].黑河学院学 报,2015.
一、水环境与古民居群落的依存关系
(一)水环境文化和古民居总体布局的相互协调。按照一般村落或者古民居群落的发展规律,发展初期,主要以因水而定的择居因素引导下,无序自由的形成原始聚落,并不断完善。在这一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水环境网络则是村落扩张发展的重要引导因素。其形态格局的不同对古民居群落空间结构和肌理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反映着这种水与古民居群落空间的协调关系[1]。
(二)日常生活中的水形态与古民居空间格局的相互融合。从古时候对自然水环境的被动利用,到现代对自然水环境的主动改造;从因水而定的择居法则到设坝建渠、户户联水的便利生活,都无不体现出人类对水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又通过人类聚落自身发展和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反之也促使着古民居群落自身水环境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三)商业发展背景下水形态与古民居空间层次的相互完善。人们择水而居的聚落发展不仅满足了生活的需要,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从最初的生活取水,到农耕灌溉,在到利用水上交通进行商业贸易。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其中伴随着的也是人类对水环境不断利用与改造的发展过程。而人类对水环境不断的利用与改造的初衷,也是为了使其能够更好的造福苍生,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无论是良田灌溉还是水上交通,他们所反映的客观实质都是人对自然水环境资源的运用。在生活生产和交通贸易因素相互激励的作用下,让人们更加注重对水环境的合理利用,使得古民居群落水环境文化日益丰富。
(四)伦理体制下的水形态与古民居总体布局的相互升华。随着村落经济实力的累积,宗族也逐渐强大起来,各方面的需求随之而来,住宅中辟出专门的书斋、花厅;住宅群中修建宗族祠堂等等,村落的规模由此不断膨胀。在快速生长的阶段,村落整体形态的变化就会遇到限制条件,制约的力量来自宗族管理,而制约的依据就是风水中的趋吉理想。在这种宗法伦理的暗指下,不仅指导着古民居群落水环境文化和总体布局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也提升了水环境文化在古民居群落总体规划布局中的人文哲学内涵[2]。
(五)风俗民情下的水形态与古民居空间格局的相互拓展。在民间,不同的节日常伴随着有多样的纪念性活动,比如端午节赛龙舟等。农业社会中,大型的群众性游行活动往往伴随着具有地方色彩的庆祝活动。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这些传统风俗活动对使用场地的要求,在古民居群落内部保留宽敞的水道和集会的广场。让这些社会习俗也促使着古民居群落水环境与空间格局的发展。
二、古民居群落水环境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的运用
(一)水环境对现代城市的实际功能作用。在快节奏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似乎已经抛弃了养育我们的母亲河,遗忘了河流、水系和湖泊等等水环境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而在现代城市发展和人们“返璞归真”的生活追求促使下,又重新赋予了水环境新的实际功能作用:
生态廊道:城市河流是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流动通道,是各种乡土物种的栖息地,在现代景观生态学意义上,河流廊道具有维护大地景观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遗产廊道: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常常和城市河流密不可分,历史故事与名胜古迹往往都是沿河而生。休闲通道:城市河道是未来城市居民步行和自行车的最佳通道,也是未来郊游的最佳场所。景观界面:城市河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城市与自然交流的场所,从视觉和景观认知的意义上讲,是一条不可或缺的边框,如同一幅风景画,绿色的河流廊道使得城市有一个清晰的画框,她也使美丽的城市有了边幅和生动。
(二)传统与现代水环境设计的融合与渗透。在当代的文化、文化、景观设计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景观空间模式并没有被完全否定,传统意义的文化观念、文化构建方式仍是当代景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环境文化的历史沿袭性,倡导环境文化必须遵循时空与地域的限制,承认审美活动中的怀旧成分。对于传统元素的运用应该辩证的去理解,把传统的精华通过一种“精炼”的方式延续下来,使传统的景观环境与现代极简式手法融为一体。现代水景设计既有对传统理论及方法的继承,也突破了传统水环境的形式及内涵,体现出现代环境文化的成就,体现了现代人的哲理思考、精神状态、生态及人文关注。
(三)古民居群落水环境对城市水景设计的启迪。(1)因地制宜。大水体虽然在视线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但它前期的设计、施工,后期养护之困难可能是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所没有考虑到的。由于水量大,水体一旦发生污染,就会变成“死水”,另外耗电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出于经济考虑,有些水景在建成之后几乎没有使用过,大多数仅在节日期间开放一两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是另一种“环境的破坏”。而小水体正好弥补了以上缺点,易于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2)师法自然。我们古典园林营建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师法自然”,尤其是在居住区中更易于设计成仿自然的曲水,让居于其间的人们感受到自然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人工规则式水体以其简洁的几何形赢得人们的青睐。(3)因势利导。设计的水景最好遵循自然中的万有引力的作用,用尽可能少的能量与资源来形成尽可能美的景观。这是需要考验设计师创新能力的。(4)虚实相生。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虚的水景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此处的虚的水景是相对于实际水体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园要素如石块、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体的形状而成的。对于如何在缺水的今天去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正如约翰・U・西蒙兹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总之,人类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而且水的美感也逐渐被人类认识、强调和运用。人类在建筑作品中表达对水的依恋和热爱,水也逐渐成为人类进行建筑文化创造的重要使用元素。本文对古民居群落的水系的研究,主要是希望从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通过对古民居群落水系的分析,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自然生态因素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84-03
1 老子无为思想的综合性分析
伴随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社会中人们思想矛盾日渐明显的同时,人们逐渐重视发展自身道德修养。老子思想作为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精神财富,为现代人们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学习资源。现代人们通过对老子哲学研究学习,有效提升了自身道德情操,也为社会法制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而对老子思想展开的现代化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社会现实与老子思想融合,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探究实现老子哲学现代化发展。
1.1 老子思想内涵
老子思想核心内容在于“无为而治”,无为,是对行为内容加以定义。传统意义上无为是指不作为,无所作为,含有贬义色彩,而老子思想中无为,实质是在对不为进行强调,不为即不去作为,是指不以自身思想为依照随意为之。无为是对自身行为进行强调,强调自身思想对行为有效约束力,通过自身意志控制使行为内容顺应自然发展,不随意做出违反自然规律的举动。无为虽是建立于人主观意识之上,但行为内容不完全受主观支配,而是更加注重与自然发展和谐统一,通过顺应自然事物发展规律,进而实现对事物有效引导与控制。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实质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的遵守,以顺应发展规律的手段进行管制,达到有效治理目的。
从更为广阔意义分析,无为不仅是对人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更是对个人精神建设中思想方向有效指引。在思想精神领域,无为着重强调个人心理状态,以平常心态对待任何事物,不因事物好坏影响心境,也不因得到或失去产生悲喜,淡看实际事物价值,注重充盈内心世界。无为实质是强调在个人生活中,不把物质追求作为生活主要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追求,通过精神充盈健全个人内心,提升自身对事物领悟能力,建立起独特处事方法,丰富自身经验,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1.2 老子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不仅要认清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与社会思想发展实际相结合。社会现实行为中,无为即无所作为,是思想消极的直观表现,是个人精神状态的一种病态形式,病态心理对实际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使个体脱离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而这恰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建设进程中一种阻碍形式。对老子思想现实意义开展学习是对消极思想摒弃,对正确思想内容展开学习。结合现实发展意义上的无为是指在社会发展中,注重对个人内心修养,通过隔离外界浮躁,喧嚣状态,建立起独立内心世界,以平和充盈精神状态进行发展,追求个人思想与精神顺应社会正确方向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方面矛盾,现实意义中无为则是指对社会中思想价值实质的追求,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节制自身行为而实现有利于他人进步与促进社会发展,不以个人私利谋求为最终目的,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他人,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他人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重矛盾与冲突,应注重对人心中思想实质进行教育开导,在事物中懂得合理取舍,以自身行为对社会中现存现象进行影响,在随别人教育同时注重思想内容传播,进而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整体进步。在社会中,思想多样性以及欲望追求使得社会中事物实质不为人们所认清,多数人在对事物狂热追求的过程中迷失无法认清事物本质,进而迷失自我。老子思想在现实中传播学习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精神思想问题,通过对人们自身心灵思想进行指引,使人们从本质上对事物展开认知,在有效分析事物实质与价值基础上做出行动,这是老子思想对现代人们行为的指导意义所在。
2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有效保证企业运营并获取效益成为企业建设发展主要目的。为有效保证企业稳固发展,始终以盈利状态不断进步,就要针对企业各部门能力进行提升,在客户维系中注重建立起长期稳定客户合作关系,在产业运营中强调经营细节,通过对交易各部分展开职能细化而进行全面掌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效经营手段固然重要,但有效展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文化素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科学建立起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长足进步中更为有效促进手段。
2.1 企业文化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基于长期稳定的企业运营模式下对企业及其员工进行企业整体观念与企业发展观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企业运营,不是对企业提出物质要求,而是注重在企业运转中,对组成具体人员进行思想侧面统一,在企业运营中以个体高度自觉性组建起企业稳定文化系统。企业文化建立,实质是对企业精神发展与建设,通过在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建立起共同精神素养,来实现对企业工作进一步规范和企业运营传统有效维系。就现代市场中企业建设规模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企业建立伊始形成的固有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企业运营体系,在企业体系建立基础上展开更大规模企业发展,以此继续巩固企业运营体系,巩固过程不仅是对企业发展有效促进,也是企业运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二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精神文明风貌,这一点无法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得以展现,但却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一旦企业整体发展中忽略对企业团体精神风貌建设,企业发展就会失去中心凝聚力,团体力量就会形如一盘散沙,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期稳定发展。注重在企业运营中建立稳固文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运营,还能通过对企业中精神思想统一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与进步。
2.2 企业建设中文化建设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现代市场竞争竞争形势日趋激烈,面临同等能力水平上企业竞争,如何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具备高层次文化底蕴与企业精神,而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在企业中树立建设起集体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开展素质水平建设,通过提升企业综合素质水平保证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能够具备稳定文化素质。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自身发展中建立起企业精神的传承与维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向管理人员及员工灌输企业精神,使其在企业运营中逐渐融合到人们内心中,并在个人价值观中得以确立,这样就能有效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稳固性与基础性。不同于企业经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侧重点在于: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员工精神面貌塑造,通过以经营中的良好精神文明面貌来赢取客户关注,以此有效维持企业与客户关系。企业发展中良好精神面貌,是企业活力的直接体现,不论市场竞争形势如何发展,企业运营面貌所吸纳客户量不会因此改变,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稳定客户群体有效保障。
2.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伴随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现代企业运营中更加注重趋从国际发展形势,以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有效管制。企业发展历程中逐渐注重多元化发展方式,通过将科技进步与信息网络建立科学应用到企业建设中,提高企业业务处理效率。其次,现代企业通过对市场管理手段开展全方位学习,并以此为基础依照企业发展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加以利用,企业科学发展方式及运营理念融入,都是企业文化建设范畴,通过企业各部门间共同努力,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效落实,并为企业运营发展发挥更为重要作用。
在现代市场中,企业之间竞争究其根本是企业综合实力之间竞争。在企业运营竞争中,不仅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能力考察,也是对企业产品性能测试,通过市场中企业各方面能力对比,评定出企业发展形势,其间,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素便是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建设企业文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建设与发展,即使现阶段企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保持对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良好发展态势,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逐渐建立起企业稳固发展方式,并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业务办理能力和产品性能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注重对文化建设与发展,实质是在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丰富企业发展底蕴,只有企业建立起稳固浑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切实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有效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综合竞争力与发展动力。
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问题
现代激烈市场竞争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文化建设,但由于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多方面受到市场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发展又无法紧跟世界经济进步趋势,这就导致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中文化建设进程中多方面出现问题。问题出现不仅阻碍企业文化建设,也严重滞后企业经济发展,为企业现代化进步带来诸多困难。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3.1 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
在世界经济建设潮流推动下,如今我国众多企业竞相模仿国外企业发展模式,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而形式上跟从不意味着本质上认知,市场经济发展虽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却无法使企业真正领会精神文化建设本质,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文化建设本质,在社会发展影响下,加之以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不深入了解,造成现代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象,如在工作日中建立起工作口号,平时加一些员工问题活动等,而这些表层行为无法对员工进行更为深入的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切实落实,造成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仅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企业文化发展实质,不能够切实反映企业发展中价值取向和管制风格,对企业自身价值取向无法全面认知使得企业长期文化建设无法跟从企业发展实际,甚至与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背离。企业文化建设一旦无法与企业发展切实相关,就会直接造成企业资源浪费,资源投入却无法达到预期时效,这在企业运营进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上阻碍。
就企业文化建设实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实质集中体现,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在企业文化中表层活动只是表象,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只有通过丰富其内涵,才能有效实现表层现象下的实质意义,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落实与发展,不仅丰富企业运营实质,也在员工工作得到有效普及,使得企业运营更具时效性意义。现代市场中面临文化建设形式化是文化建设一大弊端,对表层现象进行实质改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3.2 文化发展不具备兼容性
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逐渐带动企业经济进步。在市场经济发展作用下,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由于现代企业中多种发展因素制约,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只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建设,而忽略企业文化素养提升与塑造。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企业着重强调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确保企业运营发展。而将重心全部投入经济建设,虽然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却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被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进步两者之间不均衡发展逐渐降低企业经济增长速率,也为企业发展带来诸多发展中问题,二者不均衡发展严重限制了企业进步发展。
现代企业发展中对于经济增长片面性追求导致企业建设中缺乏兼容性,激烈市场经济竞争虽对企业经济发展提出挑战,但市场经济对企业促进目的是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企业经济一时增长并不代表企业经济能力水平,真正能够说明企业经济水平发展是企业长期稳定运营,在此基础上获取稳定经济收益,促进企业建设与进步。这正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兼容性展现。现代企业在发展中过多注重眼前发展态势,没有对企业将来发展做好完备规划,使得企业发展过多看重当下经济效益增长,忽略了文化建设在其中重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中重要软实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均衡才能有效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济增长与发展,因此,解决企业文化发展兼容性问题有效处理方式是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4 基于无为思想的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4.1 增强企业文化超前化建设
现代化企业发展中,无一不在对经济效益进行强调,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提升使得企业忽略了对文化与精神建设。现代市场中企业发展普遍形式是通过最初经济进步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后,才发觉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而这使得企业思想建设严重滞后。在企业中,应注重充分发扬老子思想,在对经济进行发展时,注重与企业思想建设和谐统一,以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无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实际意义是指不刻意强调企业中文化建设,过分注重对文化发展只会使企业在文化发展中注重表象,无法对文化建设实质进行理解。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中与老子思想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建设,还能够有效带动企业文化发展。
老子思想中强调思想意识超前于现实行为,因此,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应注重首先发展文化建设,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来奠定发展基础,以精神文化发展为指导展开企业建设,不仅明确企业发展方向,还能对经济建设起到稳固促进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将其思想文化有效融入到企业文化管理中,通过此方式在企业建立之初便确立稳衡企业价值观,以此鞭策企业之后的建设发展,以信念与文化传统作为企业传承内容进行延续并在经济建设中发展,以此方法有效调动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提高工作热情,主动为企业建设贡献力量。
4.2 无为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之根本,是企业从建立到发展中不断增厚的底蕴,对企业发展方向指导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老子思想内涵中包括极为丰富的文化建设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将文化建设与老子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基础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着重加深对老子思想内涵分析,将老子思想中“道”的建立应用于企业实际建设当中,对企业文化建设,应顺应市场中企业发展规律,以现实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老子思想中,道的概念具有一定笼统性,要根据不同适用环境进行相应改变,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盲目学习不能够解决文化建设根本问题,通过对老子无为思想与道的概念进行综合后,对企业文化建设方法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顺应市场客观发展规律,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建立起相应文化建设,抓住市场文化建设弱点进行改进,在企业中建立并发展,定会使得企业文化得以快速建设,并有效促进企业经济进步。
4.3 对老子思想辩证开展文化建设
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企业发展进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凭老子思想与建设融合远不能对企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进作用。老子思想中蕴含丰富辩证思想,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对辩证思想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企业实际经济发展中面临问题。老子辩证思想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来得出问题实质,进而以有力方式加以解决。在文化建设中,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应用还包括对事物矛盾性分析,老子思想中,矛盾现象在事物发展中普遍存在,对矛盾进行辩证分析能够深入了解矛盾实质。在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思想矛盾分析方法应用,是对辩证思想实际性质应用,通过对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矛盾进行哲学分析,将问题形式进行有效转化,制订有效解决方案,通过此方法进一步丰富企业运营经验,稳固企业发展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学习,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对市场实际问题处理,以老子思想内涵为有效指导,不仅保证问题处理方式哲学性,还能针对问题分析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建立。因此,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辩证思想学习与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综合能力提升。
4.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职能授权
市场发展需求带动企业运营,而并非每个企业都具有处理每项业务能力,因此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建立起职能授权机制,能够将企业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在各部门处理业务同时,共同为企业文化建设而努力。企业中详尽部门职能规划也是老子思想“道法自然,善利万物”实际展现。这一思想内容本质是指在依照“道”自然发展规律对待事物,以自然之道处理,定会有利于自然中事物发展,顺应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实现管理。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着重对企业部门职能进行合理规划,依照市场与企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职能管理,进而在企业发展同时展开文化建设,使企业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形成统一发展体系。就企业发展实际意义上讲,依照老子思想中善利万物观点对企业职能进行有效授权划分,并以此方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企业文化发展一大时效性策略。
5 结 论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大瑰宝,所包含哲学内容值得当今社会研究并学习。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老子思想内涵科学性融入,不仅有效解决企业现实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也为企业今后文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当下市场经济发展逐渐使得企业建设偏重与经济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应用,是对企业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企业保持高速科学发展的思想原则,强化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环境下的护身符,能够使企业不被激烈的商业竞争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周止礼.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管理思想[M].北京:中国学林出版社,2006.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一、研究背景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城镇为4631万人,乡村为9930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城镇为3102万人,乡村为6667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为11.69%,乡村为14.9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为7.8%,乡村为10.06%;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城镇为1.35%,乡村为1.8%。这说明与城镇相比,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更高,高龄化程度更严重。
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前中国农村老龄化压力下养老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在一些偏远落后的乡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质问题更加不容乐观。乡镇部门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在为本地区老年人生活考虑的同时,也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的综合考量。良好的养老惠及政策,既可以有效的保证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趋于平稳,又能够为当地的社会事业建设奠定安稳的后方。在此种情况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目光投向老龄化压力下的老年人物质生活改善方面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容易被忽视。
文章正是基于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脱节现象严重。虽然现在外界对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关注度逐渐升高,但政府及各有关组织的实际措施依旧贫乏。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深入了解,总结得到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需求聚焦所在,对其进行探究并提出对策方案,期望为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提供参考资料。
二、关键概念说明
(一)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一般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居家养老主要是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的,服务对象只限于较小的范围:“三无”老人等,其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一些地方鼓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对此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二)精神文化生活
认为:“真正的人=思维着的精神”,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人的根本需求。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指提出,一个健康的、幸福的和成功的老龄化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积极的老年文化的发展和支持。精神空虚为部分老年人的真实写照,尤其在农村地区,处于老年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限,文盲率偏高,进入老龄后,基本无事可做。尤其以农村空巢现象突出,精神生活更为匮乏,宗教迷信因之盛行开来。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亟需正确的引导,并帮助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性。老年人自身也应清醒认识到自身能力和不足,扬长避短,热情拥抱社会,化老龄压力为社会再发展的新动力。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访谈的20位老人年龄均在65岁以上,他们基本上在健康方面都存在着各种高位病症的隐患,而且基本上都是以独居为主,十分缺乏子女的关怀和照顾。但即便这样,他们不愿意住进养老院中享受专业的照护。我们可以看到被访老人基本处于独立生活状态,在经济上也较为宽松,可以过上一个舒适的晚年,而且即便是有较多子女的家庭老人也已自己生活为主。而且老人本身健康状况都存在令人担忧的方面,需要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的人数较多。
(二)老年人自我生活评价
老人普遍表示虽然缺少了子女的陪伴,但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他们的晚年生活基本上是可以达到衣食无忧的。所以,除了对于子女因工作忙碌而无法抽空回家看望老人略有微词外,老人对自己现今能过上的安稳生活,总体来说还是非常满意的。
相比于另外长时间单独生活的老人所表现出的自我封闭和不愿交流,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的健康状况也更为良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良好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老人的晚年生活品质,尤其是精神心理状况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些独居老人基本上都属于单身、失独或子女长时间未回过家甚至在较远地区打工,只留下老人在家中。再加上子女工作忙碌的原因,老人甚至会长达数月与子女间断联系。这种长期的寂寞环境与不被关心的失落感都造成了这些老人逐渐形成的自我消沉意识,缺乏融入周身环境的积极性。
(三)老年人内心向往和真实愿望
对于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文化生活项目措施以及对自我发展实现的要求方面进行问谈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在镇政府的主引下,各村庄都相继建立起了与城镇相契合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各类配套的健身设施。硬件的发展实际达到了一个高度齐全的水平。各个老年活动中心作为村庄文化娱乐活动承载体,近年来也有计划举办了系列教育宣传娱乐活动。对外文化引进有力度又有效度。教育宣传类活动更是让老人们觉得自己没有被社会淘汰,有能力融入年轻人的生活。这带给了他们极大地鼓励,帮助提高了他们对于社会文化的汲取,保持了一个健康先进的思想观念。
四、存在问题
农村老年人往往局限于封建迷信思想,他们注重为儿女考虑,习惯于为家庭延续状况感到忧心。在他们的思想中,自我需求始终不是最重要的一端。近年来,虽然社会各界对老龄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养老保障举措的施行力度日渐增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了更为优质的保障,但是对于精神赡养这一方面,政府政策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社会组织为之付出的努力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成效。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改善还存在着巨大的弥补空间。
在生活中能够实现的程度往往止步于物质生活的改善,而精神文化的严重脱轨似乎已经成为了难以改变的现状。人力物力的贫乏,农村居民养老观念的一时难以转变,乡镇政府的实践经验累积不足等因素都使得一系列养老服务建设的滞后。在政府主导的社会养老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力量很难自然的融入到养老体制建设中,甚至很多社会组织无处安放。这些都成为一整个体系共同作用影响着农村老年人晚年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只有综合考量各方面利弊轻重,整合有效力量,共同推进农村老年人精神养老,才能真正活跃老龄社会力量,转变社会发展中的老龄化压力成为社会进步的再生能量。
五、对策与建议
前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还存在许多方面的缺陷,亟待调整与改善。老年人精神生活中的情感依赖显而易见,而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方面则是老年人自我意识不够强烈,他们在晚年几乎更加轻怠慢自我的生活质量,一心为子女的想法长期影响他们的生活。这一因素不仅使政府工作开展缓慢,更使得各方面措施施行受阻,力量介入困难。而且,农村老年人尤其重视安居故乡,搬离农村与子女生活在城镇中并不是其诉求所在。因此,文章不想重提已经被论述过多次的政府举措、社会力量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在此,本文希望可以将本次调查后所得体悟,并参照日本养老方式,给出参考建议。
在日本,他们鼓励老年人以自我管理的方式加入养老管理行列。积极投身完善法律政策,推动养老方式的渐进式改革,日本政府通过此种方式,逐步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
文章借此提出如下建议:在着力推进政府居家养老服务,改善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同时,各有关组织部门亦可以适度的考虑启用老年人群众的行政组织能力者进入到养老管理体系的管理中。这不仅能够在实际中帮助老年人寻回社会价值和归属感,更好的保持与社会的并行发展状态,另一方面,社会的需要感也可以减轻其对子女的观念,在精神上找到依靠,促进老年生活的积极乐观向上。目前农村中的组织管理群体基本以中青年管理为主,老年人的组织参与少,活动的开展与举办,老年人也经常是盲目的被推着走,不能够从老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致使老人实际参与热度不高,自然其目的达成度也低。
同时志愿活动或者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组织活动都应该更好的统筹协调老年人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发展服务计划目标。通过衡量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情感关系,健康状况,能力水平等要素,合理安排服务内容,小而精的开展有关活动,更好的照顾到每一位老人的精神心理需求。不过分量求的实现,逐渐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蔡茜,向华丽.我国农村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
[2] 李成龙.从精神文明建设看老年人精神文化诉求现状及解决[J].青春岁月,2012(10).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94-01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神要素(包括先秦哲人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表现形式要素(语言、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共同作用并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要素是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的基础。每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生产技术条件制约着环境艺术设计建造的规模、建造技术、新材料开发使用等。艺术设计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总之,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就是要体现出本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体现出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体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不少现代设计师自觉地在自己的设计中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英国设计师吉尔设计的新英文字体就是基于传统字体的造型。
在我国的传统审美系统中,禅宗意识有其极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禅宗,渗入了浓烈的审美成分,具有深厚的审美追求的内涵,成为审美追求的创构,培养了设计师独特的审美观,因而,形成了“禅意”风格的当代众多设计艺术流派。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除了考虑设计师个人审美理想外,还必须要考虑到人们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的思维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郁民族精神的、意境深邃的设计作品,才能形成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