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4:50: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碳减排的必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用水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城市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等,其用水过程绝大部分是在建筑中完成的。因此节约城市生活用水必须搞好建筑节水。建筑节水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应制订有关节水节能的法律法规、加强日常管理和宣传教育、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水工作外,还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以保证建筑节水节能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
1.给排水设计的节能措施
????1.1 利用市政管网余压,采用分区给水方式
????城市供水中,般市政给水管网压力一般在0.2~0.4MPa之间。合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可以减少二次加压能耗。如市政管网压力为0.3MPa,一则五层及以下楼层可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五层以上采用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供水。这样即不浪费市政管网余压又不至于使低楼层管网压力过高,造成能耗及水量浪费。
???1.2 开发中水系统
????建筑中水是指建筑物或建筑小区内的生活废水、冷却用水及雨水等各种排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建筑物或建筑小区内,作为杂用水的水源。中水设施由原水收集、储存、处理及供给等设施构成,该系统是目前现代化住宅功能配套设施之一,资料显示,采用建筑中水后居住区用水量可节约30%~40%,废水排放量可减少35%~50%,在以上几种中水水源内盟洗废水水量最大,其使用时间较均匀、水质较好且较稳定等,因此其应作为建筑中水首选水源,但目前建筑中水技术具有运行效果稳定性差且造价较高等缺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综合技术、管理、投资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新的优良的中水处理工艺。
1.3 采用变频调速水泵
????高层建筑通常采用水泵水箱联合供水方式,由水泵将水提升到高位水箱,再向下供水,为防止一些用水点超压,需设置减压装置,造成不必要的能耗,而由于电机的启动非常频繁,也会造成电能的大量浪费。设计中可以采用变频调速水泵直接向给水系统供水,采用调节速度的方式来调节流量,根据水量需要自动调节水泵电机转速,水量需要大时电机转速增大,需要小时电机转速减小,避免电机频繁启动,从根本上防止电能浪费。同时省去了水箱、水罐,减少了设备投资费用。有调查结果显示,采用变频调速水泵供水,节电率可达30%~50%。如今变频调速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和成熟,具有显著的节电效果、方便的调速方式、较高的调速范围、完善的保护功能以及运行可靠等优点,因此推广变频调速水泵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对于减少电能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1.4 自动控制计最
????计量用水也是建筑节水的重要手段,采用该技术主要是为了避免大便器延时自闭阀延时器调整及故障的及时处理,调节水池水箱等水位上限无监控,一旦进水阀们出现故障进水水位超过滋流口却不能及时发现造成用水浪费等现象,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选用自动控制和质量好的产品及设计思路。
1.5 选用节水管材
????水在从水厂到配水点的输送过程中给水管道的流速及管道内、壁的粗糙度对水的水头损失会产生很大影响,管道内壁的粗糙度及局部阻力越小则水在管道中的流动阻力也越小,因此当管径确定后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应选用粗糙度小局部阻力小的管材,而对于需二次加压供水的给水系统,其工程管线越长其阻力损失值就越大,对于选用的加压泵对系统最不利点的供水压力稍显不足时可通过调整内壁较光滑的供水管材来降低阻力损失,并保证满足系统供水要求的目的。
1.6 利用太阳能制备住宅热水,节约电能和天然气
????现代的太阳热能科技是将阳光聚合,并运用其能量产生热水、蒸气和电力。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使其成为节能设计的首选。在给排水节能设计中,可考虑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或热泵热水器取代传统高能耗的燃煤、燃油、燃气热水器及电锅炉。
????太阳能热水器是由集热器、储水箱、给水箱、循环管、循环泵、配水管等组成的。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较长,适宜推广使用太阳能。太阳能一般分为平板型和真空管型两种。单幢建筑或多幢建筑合用太阳能热水器,并设置热水箱,用作户内热水器预热水源,单户内设置快速热水器。热水系统可安装在屋顶、墙壁及阳台等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集热器与建筑完美结合,但在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中应注意在寒冷地区应考虑其抗冻性能、抗热冲击性能以及其承压能力等因素。
1.7 使用节水型卫浴用品
配水器具和卫生器具作为水的最终使用单元其节水性能直接影响着建筑节水工作的成效,因此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节水节能型卫生器具,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使用小容积水箱来减少马桶冲洗水量,目前,我国普遍采用冲水量≥11L的坐便器,耗水量大。若全部使用冲水量≤6L的马桶,则住宅可节水14%,宾馆、饭店可节水4%,办公楼可节水27%。对于厨房、淋浴、盆洗等用水器具的节水则主要从改善给水配件的性能来实现,如采用充气水龙头、脚踏开关淋浴器、节水延时自闭阀等,该类配件均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节水节能的功效,并且节能效果和建筑高度成正比,即建筑物越高其节能效果越明显,对于公共卫生建筑内的冲洗系统应取缔传统的定时冲洗而代之以光电数控控制或红外线作用的器具等。
按照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所作的关于控制单位能耗和强度减排的承诺,可以从缩小分子和做大分母两方面下功夫。只要GDP增长明显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增长,节能减排目标就可以顺利完成。而在2011年德班会议上我国承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这属于硬约束,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方式将面临严峻挑战。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必要性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实施总量节能和总量减排的根本目的。而我国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百分之九十以上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化石能源又是不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石油消费的进口依存度高达57%,天然气的进口持续大幅增加,煤炭也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
因此,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既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可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四川将走在前列
目前,四川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要在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保持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左右的经济增速。因此,在国家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大背景下,克服能源瓶颈制约,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具有客观必要性。
四川的水电资源富甲天下,页岩气的储量高居全国首位,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也有良好基础。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四川常规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以水电和天然气为主体,目前四川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40%,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四川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具有现实可能性。
多方统筹,形成合力
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条件,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巩固四川作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地位。以“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四川作为全国第一水电大省的地位。在加快川东北天然气开发的同时,努力加快页岩气开发,保持四川作为全国天然气大省的地位。以薄膜电池和聚光电池为重点,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以生物柴油和沼气为重点,加快生物质能开发。
能源也是商品,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加快市场开拓。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和轨道交通,积极发展电动汽车,以电代油。加快气化全川的步伐,以气代煤。发展LNG汽车,以气代油。到2020年,使清洁能源占四川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利益驱动是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必须高度重视增加清洁能源的衍生收益。为兑现二氧化碳总量减排的承诺,我国已在7个省市开展自愿减排试点。通过开展碳减排交易,克服碳减排普遍任务与地区、行业和企业碳源分布存在的时空矛盾,可增加清洁能源的衍生收益,调动使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
(作者系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链接看点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须加强统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R184.1 文献标识码:A
一、人均累计碳排放权分配原则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现行碳排放权分配原则的问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福不能同享,有难却要同当”。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本国的污染,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将重污染制造
厂转移到工业化国家,而高排放量的发达国家却不需承担具体减排任务,这是其对过去责任的推卸与逃避,这是一种极其不公平的现象。
地球的发展是由发达国家推动,地球的灭亡同样也是因为发达国家,可惜的是目前经济发展仍然极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有福没能同享,有难却要同当”。
2.“碳排放权”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权”。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必然要控制石油和煤炭等矿物燃
料作用。而控制使用石油和煤炭,无疑就是控制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脉搏,降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用供需平衡理论分析可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间接控制了石油和煤炭的使用,使得一国工业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使本国物价上涨,进出口贸易逆差增大,本国企业相对于他国竞争力下降,严重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有多少的碳排放权,就意味着他有多少的未来发展权。碳排放权的分配无疑是一场对未来发展空间竞争的无硝烟的战争。
设定二氧化碳的减排方案,实际上是对各国经济发展结构或格局进行的一次调整。虽然对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在一定程度上工业化国家承担主要的减排任务是对其经济发展的抑制。这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性。
3.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去年全球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欧盟的排放,生产受到影响以后减少了对指标的需求,造成了排放权发行过剩。但同时有的工业化国家碳排放权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种不均衡现象,逐渐形成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是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消减碳排放权政策的权威性,使人们的责任性减弱,即使我的碳排放权不够,我还可以去买来进行碳排放,严重影响了消减碳排放权相关政策的效用。我们应谨慎使用。
(二)人均累计碳排放分配原则
一方面,按人均累计碳排放量来分配减排任务能更好地显示富国和穷国在排放上所处的位置和各自为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使发达国家负起了历史性过失的责任。只有其对过去高碳排放的负责,各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才能充分体现公平性原则和责任原则。
另一方面,将消减碳排放量的任务量化,具体化到每个人身上,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责任感,从自己做起,正如一滴水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无数滴水汇成江河湖海的力量则是惊人的。从使用节能环保冰箱到少使用空调,减少私家车等,每个人减少的碳排放是微少的,然而世界人口相加减少的量则是不可估量的。按人均累计碳排放量来分配减排任务可以发动群众,提高减排的效率。
另外,实施人均累计碳排放分配原则,公平分配发展权,使各国平均分摊减少碳排放所带来的巨额损失和成本,公平合理原则使各国更加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自己的责任,团结一致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这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很多国家来说都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竞争中才会成长。相对于强加的超额减排任务所带来的更加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人均累计碳排放分配原则推动了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二、人均累计碳排放分配原则的实施
(一)对发达国家施以压力,使其承担人均累计碳排放分配量的任务
由于当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资金雄厚,技术水平较高,只有他们实施人均累计碳排放分配原则,才会使其全球性推行成为可能。发达国家的领头作用具有积极的影响与意义。
(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在社会福利与人类福利面前,我们应该在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上发展经济
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大势所趋,必然的结果。碳排放的消减对工业化国家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不接受硬性减排放量的情况下,其应该根据人均累计碳排放量的比例来制定本国自己的减排任务,在不出现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逐步加大减排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均衡,并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逐步转型,既能保证每个人享受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又能让地球能够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和谐世界的理念。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当今碳排放问题的严重性,他已成为世界性,国际性问题。
世界各国应该团结一致,携起手来,制定合理公平有效的碳排放权分配原则――人均累计碳排放分配原则,避免现今所使用的分配原则的不合理不公平性处,同时应谨慎开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样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6
[2]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L].科技资讯,2006,5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6
1引言
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煤炭约占我国能源供应的70%。但这种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却是引起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当下中国85%的煤炭是通过直接燃烧使用的,主要包括火力发电、工业锅炉、民用取暖和家庭炉灶等。高耗低效燃烧煤炭向空气中排放出大量SO2、CO2和烟尘,造成中国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而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化石能源,与煤相比,可以同时解决碳排放和污染两个问题。我国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以逐步进入实质性开发实施阶段,“试点先行”将成为推动天然气体制改革的探索方案。
已有的研究较多关注经济体中短期的减排应急之策,聚焦于环境管制政策,例如碳税、资源税、排污费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等,研究认为长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在于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但是将长期内低碳经济与短期应急减排策略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的核心任务就是研究在环境管制政策下天然气和煤炭减排成本的经济可比性,考虑企业利润、社会福利等因素,探讨天然气相对于煤炭能否成为中国清洁可靠能源保障的合理长期选择。
本文以天然夂兔禾康奶寂帕课对象,在传统模型基础上做出一些调整,首先研究不同碳税,控制不同碳排量,天然气和煤炭的环境成本核算,包括碳税和减排成本;再综合企业供应利润,在单位煤炭天然气热值构成的约束条件下得到总利润函数,考虑经济损失,获得社会总福利函数;最后比较分析天然气和基于环境管制政策下的替代作用,从该角度实现能源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本文的研究为我能源企业合理控制环境成本、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和政府制定相关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已有大量文献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国家化石能源燃烧后的碳排放对经济影响。碳排放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考虑重要问题。
有研究者建立了对碳排放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计量经济模型,从定量角度分析二者相关性。武红(2013)等通过建立近五十多年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发现在这期间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从碳排放总量到GDP的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即高碳排放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会明显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另一方面,冷雪(2012)认为如果存在一个经济可以容易地使用低碳排放要素投入去代替高碳排放要素投入,就可以削弱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因果关系的显著性。同样建立近三十年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表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存在明显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即在不采取减排措施的假设下,我国碳排放量不会自然地减少,反而碳排放量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增加,因此采取经济手段和政治措施进行二氧化碳减排是必要的。
GDP碳排放强度也是对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一个方面。张友国(2010)认为,在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各构成因素种,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降低是导致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直接能源消费率的下降也对碳排放强度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随着电力对原煤的替代,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使碳排放强度略有下降。刘广力(2012)将煤炭消耗引入到了GDP与碳排放的关系之间,他认为从长期来看,煤炭消耗比重的持续增加必然会使碳排放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因此大大提高碳排放强度。因此,我国要降低碳排放需要从分子上的碳排放量入手,不断寻找清洁能源和提高各能源使用力度和效率的方法,降低煤炭消耗比重,从而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
在研究宏观层面的同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各类模型来研究碳排放问题,其中以CGE模型或者基于CGE模型的变形为主。有学者从能源环境经济系统出发,构建我国能源经济动态CEG模型,也有从二氧化碳减排、缓解常规能源供给压力的能源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另一种模型假设基础之上的CGE模型。大多研究的是环境管制制度背景下企业的减排行为和碳交易问题。在研究煤电行业实施碳减排的路径选择方面,叶斌等(2013)在参与开发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模型(CEEPA)基础上进行相关扩展和补充;在探讨影响碳排放减排成本因素方面,姚云飞等(2012)构建了煤电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模型和碳排放权资源影子价格模型,研究了煤电企业和煤电行业的碳减排潜力、减排成本及其影响因素。一些学者还考虑了其他因素,胡雅楠等(2014)加入了CO2排放减少的居民支付意愿;杨翱等(2014)还考虑了生产者和使用者角度的能耗责任归属原则,从投入产出模型内外部两个层面界定能耗强度系数,以此提出能源消耗外部性的测定模型。部分文献综合模拟分析不同碳税水平、不同能源使用效率、不同碳税使用方式对二氧化碳减排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部门产出及其价格、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变量的影响,娄峰等(2014)通过构建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DCGE)模型;任志娟等(2012)Sartzetakis的分析框架,用cournot模型将这三种减排手段统一探讨。
已有的与碳排放相关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献研究方向在减排方式的选择和影响减排成本因素宏观分析等方面,而少有文献具体针对天然气和煤炭减排时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进行探讨,包括比较环境管制政策下煤炭和天然气最优供应量、社会总福利、厂商的利润额等。而这个角度研究对于我国目前亟待解决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天热气改革极具实际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将针对该处空白进行研究。
3模型说明
4模型分析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供应商利润Ui与煤炭供应量Ci成负相关关系,同时,社会总福利U也与煤炭供应量Ci成显然的负相关关系。煤炭供应量的上升一方面会使得供应商利润因减排成本的上升和碳税的上升而下降,另一方面,会在供应商利润下降和环境外部性的影响下,使得社会总体福利下降。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在环境管制政策下,煤炭使用成本是高昂的,这恰恰是天然气替代煤炭的意义所在。
从供应约束来看,在一个地区以热值计量的能源总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对煤炭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燃烧产生相同热量时,天然气比煤炭产生更少的二氧化碳,使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可以减少供应商的碳排放,使得供应商的减排成本下降,提高企业利润;二是使用天然气所带来的较低的碳排放量同样会使得企业面临的碳税下降,从而进一步降低供应商成本;三是温室气体排放会对不同区域造成不同的环境外部性影响,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降低了能源使用的外部性,降低了社会总体成本,提高了社会总福利。综上所述,在环境政策管制政策下,具体而言,在政府设置一定碳税的情况下,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效用在企业利润层面和社会福利层面均产生正面的影响,这也从经济效益和福利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天然气使用的必要性。
基金项目:
河北省廊坊市科学技术局2015年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创新城市建设背景下廊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023104)。
5结论及政策建议
天然气作为一种单位碳排放量小、产热效率高的煤炭的替代能源,正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和使用,我国政府须重视天然气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以配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本文提出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现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一是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能源市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大对重污染企业的惩处力度;二是利用合理的碳税等政策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重视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三是增加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引导企业和居民正确、安全地使用天然气,促使天然气使用向普遍化、高效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环境管制与煤炭企业竞争力关系的理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3):303306.
[2]赫永达.基于能源消费的资本与能源替代效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郭正权,刘海滨,牛东晓.基于CGE模型的我国碳税政策对能源与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模拟分析[J].煤炭工程,2012,(01):138140.
[4]云箭,覃国军,徐凤银等.低碳视角下中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前景[J].石油学报,2012,(03):526532.
[5]孙慧,李伟.天然气如何在节能减排中发挥作用[J].石油规划设计,2009,(05):79,50.
[6]姚云飞.中国减排成本及减排政策模拟:CEEPA模型的拓展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7]王亚璇.中国重点污染行业环境绩效和减排成本估算及区域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6.
[8]单卫国.未来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方向[J].国际石油经济,2016,(02):5962.
[9]王建民,杨文培,杨力.双赢目标约束下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测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3):2736.
[10]申万,张广军.雾霾治理情境下的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研究[J].发展研究,2014,(12):6771.
[11]付俊.我国煤炭及天然气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5):1415.
问题的提出
随着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世界主题。到200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65.3亿吨,占世界的21.5%(石红莲、张子杰,2011),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这就意味着在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我国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和限排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至2011年3月,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累计核证减排量已经突破3亿吨,成为全世界最有潜力的碳排放权供应方。然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及相应的定价机制,使得我国所参与的碳交易活动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对于碳排放权交易问题,我国一直未能予以充分重视,制度上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理论研究上的不足。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研究虽然不断增多,但对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案、市场探索等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尤其缺乏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框架研究。因此,本文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入手,在借鉴发达国家制度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进行框架式分析和讨论。
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市场中各经济主体对二氧化碳排放权进行自由买卖,通过提供经济激励,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所采取的市场机制。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可以追溯至哈丁在《公地悲剧》一文中所提出的环境问题是由于市场的负外部性而产生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在分析社会净产品与私人净产品之间的差异时指出市场的外部性(高利红、余耀军,2003)。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通常是指企业)的生产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补偿,从而出现了外部性。它又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两种,外部经济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不仅给自身带来收益,也为他人增加额外收益的情况;外部不经济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在为自身带来成本时,也增加了他人额外成本的情况,亦称为负外部性。
环境问题是外部不经济性的典型例子,环境容量使用者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就是环境污染。环境容量使用者在由其经济活动受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消极影响,然而并未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治理,使本应由其承担的治污费用转嫁给了社会和他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要将环境容量使用者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其中,科斯(Ronald Coase)提出“非干预主义”的方案,他的观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在产权界定明确且可以自由交易的前提下,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法律如何判决最初产权属谁都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将达到最优。此为科斯第一定理。在存在交易费用即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 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此为科斯第二定理”(黄桂琴,2003)。换而言之,如果交易成本过于高昂以致于经济主体不能谈判时,产权的配置情况决定着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率地使用。由此可见,科斯特别强调产权明晰的重要性,主张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源于科斯定理,通过明晰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使其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构建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我国促进碳气体的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而言具有必要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性是现实存在的。
(一)应对严峻气候形势,缓解碳减排压力的基本要求
当前,整个国际社会的气候形势十分严峻。2007年5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提供的证据显示,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906-2005年来,全球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了0.74℃,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采取共同行动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由UNFCCC各成员国签订并正式生效,它是人类历史上首个以法律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条约,以期实现抑制全球变暖的目标。《京都议定书》中将签约国分为附件Ⅰ(Annex I)国家和非附件Ⅰ(non-Annex I)国家,为附件Ⅰ国家制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任务,即在 2008-2012 年的第一阶段将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的年平均排放量降低到 1990年水平的 5.2%,而非附件Ⅰ国家则没有减排任务(任捷、鲁炜,2009)。由于中国不属于议定书附件Ⅰ所包含的国家,在第一阶段不承担减排义务。但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一些发达国家试图抛弃《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出明确的减排承诺或开展减排行动,甚至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后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减排责任。
上述国际形势说明,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不承担减排限排义务这一待遇在后京都时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压力。因此,构建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积极实施碳减排,为下一阶段可能承担的强制减排义务做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中国于2002年8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并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承诺:到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45%。我国应根据承诺制定相关政策及法律,指导碳排放权交易实践,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人类社会的绿色贡献。
(二)发展低碳经济,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举措
气候变化问题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应对这一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就是改变当前粗放式、高碳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走向绿色发展。然而,在当今世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低碳经济基础制度之一,其市场及价格制定权仍掌握在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手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碳排放权交易初级产品,即:经核准的减排量(CER)的最大供应国。我国通过CDM与发达国家进行交易,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减排项目和指标,却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当前,国内企业由于找不到专门的人员和信息平台直接到国际市场交易,只能低价将碳排放权卖给国外中介机构。来自发达国家的买家在中国低价收购后,开发成高价的碳金融产品在国外CDM二级市场上流转,国内企业低价出售的损失就变成了他们的高额利润。这相当于中国为发达国家低成本实现了碳减排目标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巨额经济补贴。从长期来看,如果将来中国被迫承担较大的减排额度,碳排放权在国内将成为稀缺资源,其价格也将水涨船高,CDM参与企业将面临着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高价回购碳排放权的情况,从而使国家利益蒙受巨大损失。
因此,尽快建立普遍为世界各国接受的有关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用相关法律法规指导碳排放权实践,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碳容量配置,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获得更多话语权,无疑是当务之急。
欧美相关制度经验及启示
(一)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
2003年,为更好地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欧盟与国际环境委员会达成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以下简称《指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公法拘束力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的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即EU ETS)。2004年,欧盟对《指令》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京都议定书》的灵活机制连接的内容,因此,该修改指令被形象地称为“连接指令”(付璐,2009)。2008年,欧洲委员会提出了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的修改提案,其目的是完善和扩大现有的排放权交易机制。2009年4月颁布了“2009年交易指令”,确定了排放上限的规则,设计了公开拍卖排放份额的基本分配原则,并将一些新型产业(如铝和氨等)及氧化亚氮和全氟化碳两种气体涵盖在排放权交易体制之内。
EU ETS覆盖27个成员国,《指令》不能直接对成员国产生效力,成员国须根据该指令的内容制定相关的国内法使之生效。根据指令的规定,每个成员国必须按照附件三的规定,提交国家分配计划(National Allocation plan,简称 NAP),规定排放权的分配数量与方式(韩良,2010)。分配计划包括该国在某一阶段内所需分配的配额总量及分配额在该国境内的分配方法等。分配计划通过审核后,各成员国的相关企业会得到相应的碳排放配额。每个企业在分得排放配额后,或者通过技术改进等减少排放量,出售多余的排放配额;或者以从市场购买额外的排放配额的方式增加排放量。在规定期间内,企业只能排放与所拥有排放配额相等的碳气体量。EU ETS还设计出严格的超标惩罚制度,如果企业实际排放的碳气体超过排放配额,企业将受到严厉惩罚。
(二)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美国是最早创立排放交易制度的国家,发展较为全面,在排污权交易中进行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功,美国通过的《1963年清洁空气法》及其修正案(1900年)是一部直接涉及排放权交易的法案。该法案通过采取鼓励企业参与市场买卖二氧化硫排放权的方式,初步建立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制度,从而达到有效防止酸雨的目的。事实上,《京都议定书》所采用的一些基于市场减排限排温室气体的交易机制,甚至包括强制性的减排任务以及补充性灵活机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虽然《清洁空气法》并未将二氧化碳归入污染物范围,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法律颁布、政策实施等多个层面都有所突破。2007年4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马萨诸塞州等诉环境保护署”一案做出最终判决,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应受到美国《清洁空气法》的规范,这对于具有判例法传统的美国来说,意义深远。2009年12月,美国环境保护署进一步做出裁定:把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纳入《清净空气法案》管制,这无疑奠定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法源基础 。在立法方面,仅2007年美国国会引入的涉及气候变化法案就有七项之多。之后较为重要的提案有:《利伯曼-沃纳气候安全法案》、《丁格尔-布歇尔法案》、《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2010年美国能源法》、《美国电力法案》。这些法案表明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迈向联邦立法。
同时,美国建立了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的一个由企业发起,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合法交易平台,即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CCX交易的气体包括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 6 种气体。CCX要求所注册的会员自愿做出减排承诺,并通过减排或购买补偿项目的减排量实现减排目标,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6年),每年在基准排放水平基础上减少 1%的排放量;第二阶段(2007-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基准排放水平基础上减少6%的排放量。会员的排放基准线是基于其过往排放量的平均值等所制定。同时,允许那些已经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会员国,将自己多余的减排份额有偿地转让给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国家。CCX用市场经济模式推动全球碳减排,对我国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及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欧盟和美国相继通过立法和相关政策的颁布,加快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善,以期实现碳减排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但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争夺世界经济控制权和国际规则主导权。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框架构建
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国在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框架构建:
(一)碳排放总量控制
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模式主要有绝对控制与相对控制两种。我国应当借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采取绝对控制的管理模式。具体而言:首先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区域大气质量的考虑,通过科学分析,设定一个时期全国性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调控范围内所有企业在规定期间内的最大排放量应控制在该排放总量内。然后各省级环境主管部门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把碳排放量分派到县市,直至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从制度上来说,现有的环境法律及制度体系中没有统一的关于总量控制的规定,仅仅是在一些政策中有所体现,因此,应当在相关法律中对碳排放总量进行原则规定,为碳排放权交易等制度的总量限制的政策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二)碳排放权初始分配
为实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国家对其拥有的碳容量资源在各碳排放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就是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在解决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的问题后,交易制度运行的核心就成为如何公平地对碳排放权进行分配。目前世界各国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主要有无偿分配与拍卖分配两种类型,而选择何种分配方式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无偿分配的标准是基于企业的历史排放量或者其他历史参数,采用此种分配方式可以减少行业和企业的反对,大大增强碳减排实施的可行性。但无偿取得方式也存在很大弊端,由于无偿取得碳排放权的成本极低,企业用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实际上是零成本获利。同时,无偿取得碳排放权的分配方式使其他生产者和碳排放人在同等条件下失去无偿获得这一资源的机会,有失公平。而拍卖分配利用市场机制分配碳排放配额,更为公平、高效,不仅符合“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也奖励了那些提前实施减排措施的企业。其弊端是可能导致大企业进行市场操纵,囤积居奇,损害小企业的利益。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在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运行之初采取无偿分配方式为主,逐步过渡至拍卖取得。这样既推动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又体现了资源有价的市场经济观念,最终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有完善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才能激活碳交易市场体系,提高碳容量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想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真正发挥功效,必须制定相关规定,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发挥现有的排放权交易所、CDM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构建碳排放权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作用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为依托,实现具有权威性、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平台。只有建立有地区代表性的区域易平台和统一的国家易平台,才能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市场交易机制的最大作用。
第二,选择建立现货交易为基础、期货交易为主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由于碳排放量具有信息透明度低、地域分散性强等特点,导致现货价格变动频繁,不能形成真实有效地反映某一时期的碳排放份额的供求关系。而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所特有的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功能则有利于弥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因此,我国可以在碳排放权现货市场不断发展并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建立以碳排放权现货交易为基础、期货交易为主的交易体系。
第三,完善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的金融服务产业,即《京都议定书》中所提到的“碳金融”。。“碳金融”产业的发展不仅活跃了整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且有效减少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增加其实际收益。
(四)碳排放权交易监管机制
市场机制虽然通过利益刺激、竞争激励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仍摆脱不了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碳排放权交易决不能离开政府的有效监督和适度的行政管理,政府在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中应当肩负起以下职责:
第一,建立全面的申报登记制度。需要取得可转让排放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首先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自己所拥有的温室气体排放设施、处理手段以及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气体的数量和浓度,并提供有关技术资料(白洋,2010)。申报登记为环保部门对该地区碳交易的监督管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第二,健全政府监督机制。在碳排放权交易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对碳排放权交易双方履约的真实性、持续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禁止非法交易或幕后操纵;同时要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秩序,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规制处罚并且要进行信息公开,以期对相关企业和个人起到警示作用;还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巡回抽查交易企业的环保设施与碳排放情况,监督交易合同履行。
参考文献:
1.石红莲,张子杰.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排放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4)
2.高利红,余耀军.论排污权的法律性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黄桂琴.论排污权交易制度[J].河北学刊,2003(3)
4.任捷,鲁炜.关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想[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付璐.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之立法解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
6.2008欧盟委员会建议案.改善和扩展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机制
低碳会计实质是环境会计的一个分支,是在生态资源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会计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计量为主,实物、图表和文字的多重计量方式为辅,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学科。
低碳会计在国际上的最早提法是“碳会计”。20世纪90年代,环境及生态领域的相关学者就国家、地域及全球范围的碳存量和流量进行核算,不过,其技术路线均是采用物质流分析手段,实质为碳实物量的核算,那时与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内的价值核算和信息反映并无实质上的关联。到2002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京都协议书及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的发展,使得企业CO2等气体排放、交易及节能减排等特定环境问题的会计处理规范探讨也愈加热烈,日渐引起会计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如《欧洲会计评论》、《会计、组织与社会》、《会计、审计与职责杂志》等相关国际知名会计期刊在近期推出与排污权、碳会计及披露、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会计等专题,因此低碳会计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能源问题、碳排放问题和温室效应问题无能为力时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而拓展开来。
一、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
(一)建立低碳会计是改善目前全球气候威胁的必然要求
温室气体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使全球气候受到威胁,这引起了人们对低碳文明的思考。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一文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其中二氧化碳占90%,并且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中国科学家预测:2050年将升高2.3~3.3℃,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工业化时代的浪潮下,经济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发展,各个企业疯狂掠夺资源,含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大量消耗,就导致碳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如CO2、CO等),致使全球气候温暖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避免全球气候灾难的出现,世界各国需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中国也将逐渐从承担相对减排义务转向承担绝对减排义务。2011年2月“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为了应对气候威胁,中国企业实施碳税征收具有紧迫性,将“碳减排”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引导企业改变观念,提升对碳资产和负债理念的认可度,将碳资产纳入财务报表体系,进行“碳会计”盘查,鼓励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碳减排科目。为此,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职能,建立低碳会计核算模式,试行低碳会计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企业的年碳排放总量,改善目前全球气候。
(二)低碳会计是改善我国未来能源紧张问题的必然趋势
中国未来能源短缺的势头很严重,有专家测算出中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专家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中国煤炭资源虽比较丰富,但是探明程度很低,2011年在线国际商报对我国能源发展指出以下问题:
1.我国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资源能源不足。与资源约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保障能源供给的任务十分艰巨。
2.煤炭仍将长期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
3.国际能源形势复杂多变,利用境外资源面临巨大的挑战。
面对如此严峻的能源问题,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引进或研发低碳技术,高效利用煤炭、石油等高碳燃料。优化能源结构,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可靠的能源。风能、太阳能、核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低碳排放。因此要提高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的比重。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必要改变传统工业企业会计计量模式,采用新型的低碳会计模式计量。如企业需要在附注中列报诸如能源消耗强度等非财务信息,以便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碳足迹。
(三)低碳会计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压力正在转化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传统技术和产业衰落将为新技术新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以绿色、低碳、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和行业成为跨境投资新热点。新技术研发和扩散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09年仅流入可再生能源、循环再利用和环保产品三个主要低碳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就达到900亿美元,其前景不可限量。“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到:2010年主要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要求上市公司需采用碳会计新准则,大型企业要执行碳披露计划。到2015年重点耗能企业要纳入“十二五”减排目标,新建筑物需经碳审计。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各国的会计准则已经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国外的会计体系发展非常完备,早就把碳排放问题纳入会计规范和准则中。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早采取行动成本越低”。如果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和低碳会计体系的构建不跟上世界其他国家的步伐,在未来的出口贸易中,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很可能会遇到低碳贸易壁垒。并且,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中常常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实施低碳会计核算体系,那么将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低碳会计以一种新型的面孔出现,与传统会计相比具有独特的积极一面。下面将从发展背景、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目标、企业效益和报告模式七个方面比较传统会计和低碳会计的差异,如表1所示。
综合上述差异的比较,更加清晰地表明当前经济环境下实行低碳会计的优势,虽然低碳会计的产生建立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但是弥补了传统会计的缺陷。从而更加论证了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
低碳会计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长远利益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更加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会计职能更加注重控制职能,控制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在生产中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低碳会计的目标增加了社会责任,效益从私人效益扩大到社会效益,使有关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充分,更加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准确分析企业经营风险,从社会的角度全面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三、结束语
总之,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背景下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低碳会计的产生是会计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会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低碳会计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低碳会计准则标准和法律保障体系,在企业会计制度及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中很少涉及碳排放问题。这就意味着国家相关部门与企业需通力合作,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低碳会计理论与实务、推进低碳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制定、推进碳会计信息监管与披露、加强低碳会计审计监督等等。在此也建议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多多关注低碳会计的发展动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低碳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36-02
一、低碳理念
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会排放二氧化碳,比如学习用的多媒体设备、照明日光灯、电风扇,如果不及时关闭就会浪费电能,而电能的生产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那么为了控制二氧化碳的产生,近几年就产生了一个新鲜词“低碳”。“低碳,英文为 low carbon 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地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我们能从身边小事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就是 “低碳生活”。因此了解和理解低碳理念是引导学生实践低碳生活的关键。
二、校园低碳减排的必要性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本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从中学生了解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热门话题,那些化石能源企业整天整月的向空气中排放一团团黑烟,它们是罪魁祸首吗?有谁想过这些企业最终把生产出来的能量输送到了哪里?谁又是他们的消费者?学校里的空调,电扇,电灯,教室里的电脑,学生老师用的手机.....哪一样不需要消耗能量?那些升入空中的二氧化碳,学生“贡献”了多少?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一位学生必需参与的行动。为了倡导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绿色低碳生活行动,树立节能低碳环保的意识,学习和寻找节能低碳小窍门,养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全校倡导低碳减排,让学生学会低碳生活,为绿色校园的创建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
三、学生对低碳生活,绿色校园认识的误区分析
学生对低碳校园建设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通过学校“绿之光”低碳生活社团向全校学生发放问卷做了一个详细的了解。社团共发放了100张问卷,回收100张,有效问卷95张。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知道“低碳生活”,对这方面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生活实践上,做得还不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一)认为低碳生活就是环保
实际上环保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任何直接和间接涉及到保持和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的措施都可以称作是环保。而低碳生活是环保的一部分,是我们通过自身的生活习惯来控制个人的碳排放,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低碳生活”理念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二)认为低碳生活离自己很遥远,现有的条件无法实现低碳生活
北京大学教授吕植曾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气候变化,不仅仅和南极的冰、北极的熊有关,更是你身边的事儿,你怎么出行,怎么吃饭,都有关。”开车、用电、吃肉、装修等都会增加碳排放。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每一个人践行“低碳生活”来减少碳排放。
(三)言行不一是目前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现状
如今学生通过媒体可以快速地了解很多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理念,也能够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但真正地把这些科学理念贯穿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并作为良好习惯坚持下来的学生很少。我们知道水、电、衣、食、住、行构成每个人每天的碳足迹,学生也不例外,但在这些方面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种行为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
四、对校园低碳行动调查建议
低碳生活虽然被广大师生认可,但真正实施的人却不多。这样怎么才能创建绿色校园?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球,校园更是我们学生长期学习生活的场所,我们应该坚持养成一种低碳习惯,这样才能创建一个时时刻刻都非常“绿色”并且让人感觉温馨舒适的校园。因此,我们希望广大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注意以下细节:
(一)倡导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方式
让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逐步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不断提升校园文明程度。节约用电:如光线明亮时不开灯,离开时随手关灯;手机充电器在充电后及时拔掉,手机屏幕亮度调到省电模式;学校所有的教室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扇停,空调开时门窗风扇关闭。节约用水,洗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现在供水还是需要电力系统的支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节水就是节电。废物和垃圾分类回收,对于有回收价值的用品如旧的报刊,不用的书籍建议集中回收或捐献给图书馆。
(二)爱护花草树木,多多植树种草,少攀折花木
花草树木不仅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出氧气,起到净化环境的效果。还能装饰校园,给我们带来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每年的植树节是植树的绝佳机会,学校可以乘此机会组织师生到郊外种树。或许大多时候学生没有条件去户外植树,但至少我们能够做到少攀折花木,践踏草坪,让身边的花草树木因为我们的爱护而变得更加茁壮成长,从而为低碳贡献一份力。
1.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
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一种污染税,在我国开征已势在必行。
(1)开征碳税是减缓国内生态环境压力的需要。我国资源分布的显著特征是“富煤、少油、缺气”,这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我国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严重约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有所行动。碳税作为公认的最有效的节能减排的经济手段理应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开征碳税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节能减“碳”,实行低碳经济已在国际社会达到基本共识。我国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减排的国际压力与日俱增。既然减排是有益人民和子孙后代的事业,我们自然应该寻求主动。因此,开征符合我国国情的碳税,将其作为我国主动进行二氧化碳减排的行动之一,不仅符合国际环境政策的发展趋势,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形象。
(3)开征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节能减排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而碳税作为重要的环境政策工具,既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也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还符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
(4)开征碳税是完善环境税制的需要。碳税作为一个独立税种或者作为环境税的一个税目,配合其他环境税的开征,可以弥补环境税的缺位,构建起环境税制的框架,加大税制的绿化程度。此外,通过开征碳税,减少其他扭曲性税收,还能够实现整个税制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对深化税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计税依据
碳税的征税对象是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理论上以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最为合理。但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难以监测,技术上不易操作,征管成本高。实践中更多地是采用二氧化碳估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
(5)计征方式
碳税有从量和从价两种计征方式。从量计征是指以征税对象的重量、件数、容量、面积等为计税依据,按照固定税额标准计征。从价计征以课税对象的自然数量与单位价格的乘积为计税依据。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对生态的破坏与其数量直接相关,而与其价值量无关。因此,需要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
(6)纳税环节
一是在生产环节征税,由化石能源的生产、精炼、加工企业缴纳;二是在消费环节征税,由化石能源的销售商缴纳。从充分发挥碳税政策效应的角度考虑,在消费环节征税,更有利于刺激消费者减少能源消耗。但从实际管理和操作角度考虑,在生产环节征税更有利于税收的管理和源泉控制。
(7)优惠政策
碳税的税收优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优惠。为了保护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时期对受影响较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业建立健全合理的税收减免与返还机制。但是,享受税收 优惠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如与国家签订一定标准的二氧化碳减排或提高能效的相关协议,做出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努力。
二是对二氧化碳减排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于积极采用技术减排和回收二氧化碳,并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减免税优惠。
三是对居民个人的优惠。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从促进民生的角度出发,对于个人生活使用的煤炭和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暂不征税。
3. 开征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关于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众说纷纭。
第一种观点认为,开征碳税对我国经济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高鹏飞等应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建模工具MARKAL-MACRO,建立了一个用于评价我国能源系统碳减排政策的模型,研究了碳税对我国碳排放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指出征收碳税将会导致较大的GDP损失,当碳税水平较高时,减排的效果并不显著,而GDP损失却急剧增加[7]。魏涛远等利用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定量分析了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征收碳税将使中国经济状况恶化,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有所下降[8]。张景华认为征收碳税会扩大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9]。
第二种观点认为,开征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甚微。发改委能源所近日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称,如果考虑中国减少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减少国内对能源产业的投资而增加对一些新兴产业投资所带来的效果,征收碳税对GDP带来的损失非常有限,甚至可能成为正面影响,并且对抑制能源价格产生积极作用[10]。据相关部门测算,开征碳税10年内,对GDP的影响大概在0.4%左右,这一影响随后将趋缓。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采用ERI-SGM模型,结合我国实际试算了两种碳税税率方案,即100元/吨碳和200元/吨碳。其结果初步显示:征收碳税可显著地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长,改善能源的消费结构,并能有效地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虽然实行碳税政策的同时,也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采用较低强度的碳税政策对我国的未来经济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11]。
第三种观点认为,开征碳税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会产生负面影响,长期内会负面影响会降低。林桢以河南省为例,论述了碳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开征碳税在短期内会使生产成本提高、资金减少、就业下降,长期而言负面影响将逐步降低[12]。
第四种观点认为,开征碳税在短期内造成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说影响会加剧。苏明等在2005年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分析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对碳税的经济效果给出了科学的预测与评价。其研究结果显示,静态角度来说,开征碳税会带来GDP、通货膨胀率、投资、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大,且农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幅度比城市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幅度大。从动态角度来说,开征碳税的影响后果会随着时间流逝,对经济影响程度不断加强,并且随着税率增加,影响幅度加大[1] 。
第五种观点认为,开征碳税应该因地适宜。彭红枫等从基本的投入-产出模型出发,运用2007年地区投入产出表以及各省统计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样本地区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随着碳税水平的提高,地区越不发达,税负增幅越大,所承受的税负越重,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13]。
4.结论
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开征碳税都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对碳税的税制框架进行合理的设计,发挥碳税积极的影响力,最大限度的降低其负面影响。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实施了碳税,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碳税方案。
参考文献
[1] 苏明,傅志华等.新形势下我国碳税政策设计与构想[J].地方财政研究,2010(1)
[2] 高萍.开征碳税的必要性、路径选择与要素设计[J]. 税务研究2011(1)
[3] 张晓盈,钟锦文.环境税收体系下的中国碳税设计构想[J]. 武汉大学学报,2010(6):852-858页
[4]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碳税的中国路径》,《环境经济》2009(09)
[5] 钟锦文,张晓盈.关于我国碳税征收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59-60页
[6] 郑雪梅.从欧盟国家的实践看我国碳税的引入路径[J],中国财政,2010(05):72-74页
[7] 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0):1335-1338页
[8] 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08):47-49页
[9] 张景华.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0(02)
[10] 盛中立.碳税“猜想”.环境[J],2010(01):45-47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低碳经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有必要开展低碳会计的核算,低碳会计作为新兴的会计领域,其含义为“主要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既满足国家对企业低碳责任的要求,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1]碳排放、碳交易及报告披露均离不开低碳会计,它的出现是低碳经济的需要,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碳排放权是资产还是费用的问题,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根据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IASC)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资产的定义,碳排放权应当做资产,而不能作为费用核算,但是碳排放权是何种类型的资产,学者们一直存在争论。[2]Wambsganss和Sanford认为,购买的预期用于补偿以后实际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权可以划分为存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应被当作有价证券,如Sandor和Walsh。然而Ewer是这样认为的,碳排放权应该被当作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因为它具有无形资产的一些特征。[3]而法国企业运动联盟(MEDEF)却认为,排放权的几个特点明显符合存货的定义,不能够因为排放权不具备实物形态这一事实就认定其为无形资产,而不是存货。而对于计量,Stefan Schaltegger和Rogerburritt(2000)认为,应运用现行市场价值进行计量。
我国的研究大部分参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在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上,王艳、李亚培认为,碳排放权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应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张红梅则借助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可交易排放权的概念,认为应当把可交易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并采取多重计量属性;郝玲、涂毅建议抛开排放权的问题,直接把与CDM相关的费用成本等都纳入其他业务核算。
(二)碳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低碳会计的核算,首先离不开碳资产,碳资产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和社会性,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价值,而低碳会计的核算,有利于了解碳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今的社会,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各个国家都着力于研究低碳经济,探讨低碳经济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我国,低碳经济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碳资产会计问题的研究,关系着我国的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着在国际上承担碳减排任务的重大使命。具体来讲,碳资产研究的意义如下
1.为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011年2月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碳减排”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引导企业改变观念,提升对碳资产和负债理念的认可度,将碳资产纳入财务报表体系,进行“碳会计”盘查,鼓励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碳减排科目。因此,如何在会计核算上对碳资产会计进行确认和计量,怎样做会计分录,如何在会计报表上对碳资产进行列示及碳资产的披露等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试图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建立低碳会计核算模式,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制定碳资产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提供参考依据,促使全球节能减排目标的更好实现。
2.有利于企业对自身价值的正确定位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时代,企业是作为一门科学的会计学所关注的主要组织形式,它们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然而,当今是时代是低碳经济的时代,企业必须正确的衡量自身的价值,不仅仅是报表上的数字,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节能减排的任务,更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更新观念,明确定位,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而如何进行定位,碳资产的会计处理至关重要,通过碳资产的核算和计量,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状况信息,客观公正的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全面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达到对自身价值的准确定位。
二、碳资产会计问题初探
(一)碳资产的定义
一、我国碳交易的发展现状
1.从交易量来看,其增长速度非常快。预计2008年~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2.从交易对象来看,在京都议定书中所规定的迫切需要进行减排的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中, 碳化物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二氧化碳和甲烷就占到了其中的一半以上。
3.从参与机构上来看,中国企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有显著提高。在市场形成初期,外国企业比较活跃。时至今日,碳交易获得了广泛重视,备案机构中的大多数都已开展碳交易,还有很多未获得资格的机构也在积极争取获取此项资格。
4.从流动性上来看,其现状有所改善。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
5.从碳交易市场的基本框架来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易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实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碳交易;国内市场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具阶段:过渡期――初级阶段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交易方式。
二、我国建立碳期货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我国作为二氧化碳第二排放大国,虽然目前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很有可能会即将面临减排的要求。所以我国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方面积极促进减排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就是积极推进碳排放权的交易。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该市场应建立在总量管制和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之上。根据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交易经验,该市场风险较大,需要引入碳期货等衍生产品。根据法国电力交易所的数据,碳排放权的价格最高可达30欧元,最低可至5欧元以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将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建立碳期货交易市场也可以依靠其价格发现功能,指导现货交易也为国家及相关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价格信号。
三、碳的跨期价差套利定价
碳交易在我国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在这样具有商机性的巨大潜力条件下,通过期货价差的套利我们不但可以规避风险,还可以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我们知道期货定价原理研究的是期货绝对价格形成的机理,而价差套利是在买进(卖出)一种合约的同时卖出(买进)另外一种合约,利用不同合约的价格差别,以无风险或较小风险获取相对较小利润的操作,获利基础取决于期货合约间的相对价格变化,而非个别期货的涨跌。
碳交易的跨期价差套利定价假设:
(1)商品是可以储存的。(2)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任何一个交易者皆为价格接受者。(3)市场没有摩擦,既没有交易成本(佣金,买卖差价,赋税等),没有保证金要求。(4)市场的参与者都是风险厌恶者,且希望财富越多越好。(5)不考虑违约风险。(6)卖空标的资产不受限制。(7)市场价格可以自由调整,既无套利机会假设。若市场上存在获取无风险利润的机会,套利活的就会进行调整直到套利机会消失。
短期内无风险利率、存储成本可以认为是固定不变,且不考虑便利收益,根据持有成本理论,则t时刻,到日期为 T1的近期合约的价格为:
则投资者可以在t时刻卖出远期合约,买入近期合约,在近期合约到期时交割,Ft,T1以价格获得商品现货并继续持有到远期合约到期日T2进行交割,这等同于正向市场的期限价差套利操作,是无风险的。由于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存在,使得近、远期合约的价差不会超过T1~T2的全持有成本。
当市场为反向市场时间,由于商品供需紧张,库存量减少,持有商品可获得便利收益,使得近月期货价格上升大于远期合约价格,则上式需要进行修正,借用期货定价的便利收益这一称呼,在式(4)中加上便利收益:得式(5):
便利收益的计算和持有成本定价原理相同,当时,则可进行熊市套利。模型的修正与持有成本定价原理修正相同。
这里只是简单的给出了碳在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过程,但通过简单的定价我们能过更好的了解碳的市场和碳价格。
四、小结
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仍以CDM项目的场外交易为主,碳交易市场亟待完善,仍需破解多道难题。在笔者看来,利用碳交易市场机制,借助绿色利益驱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