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3 15:34: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

篇(1)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knowledge management; evaluation

1 引 言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水平。21世纪也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提升素质与竞争力、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策略[1,2]。高校体育教师是知识型社会中极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不仅担任着知识的传递、创造与学习,培养适应未来国际竞争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是体育技能的培训、鉴定和发展的重要角色,是要具有高尚品质、渊博知识、全面能力、健康体魄以及爱生重教的创新型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追求个人知识成长,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的需求,胜任体育教学工作[4,5]。同时,“科教兴体”是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和人才强体战略的关键是体育科技、体育教育创新,这是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灵魂,也是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必须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和掌握教育与体育的新知识和新变革,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因此如何认识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体系,并进行评估,进而针对性完善和更新,成为当今高等体育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国内外对教师知识的结构研究较多,针对体育教师主要集中在素质、能力、知识观、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体育教师的培养等角度进行的研究[8-14],而对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及其评估研究的相对较少。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完善,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队伍优化建设,提升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2.1 个人知识管理内涵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我们通常采用Dorsey教授与Frand的论述:“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1)概念层面的定义

个人知识是一种流动的、动态的混合体,随着刺激和学习随时改变更新,其具体组成元素包括经验、价值观、情境信息(Contextual Information)和专业洞察力,它能提供一个参考结构来评估与整合新刺激所产生的信息与经验,形成新的学习,并可以指导决策和行为。将个人知识管理看作逻辑概念层面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引用Frand 和Hixon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它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

Skyrme则对这种战略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包括:①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②设定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可以收取;③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手上的信息;④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⑤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工作;⑥生活和其它知识活动;⑦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⑧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

(2)实际操作层面的定义

将个人知识管理看作实际操作层面的技巧和方法,实际上是对知识管理所涉及的过程的概述。这些过程包括创建、分类、索引、检索(搜索)、分发,以及重新使用某项知识的价值评估,这些过程本身也是相互结合的。这些知识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处理日常工作中“知识维度”的一系列连续的动作和操作。通常将这些动作和操作概括为个人知识管理的七种技巧和方法:检索信息的技巧、评估信息的技巧、组织信息的技巧、分析信息的技巧、表达信息的技巧、保证信息安全的技巧和信息协同的技巧等。除此之外,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通常认为是为了增强个人竞争力。这是因为在现在以及将来的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个人知识管理帮助个人对知识进行的高效运作,就意味着个人竞争力的提高[1,2]。

2.2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管理至关重要,其重要意义具体如下:

①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培养良好的知识收集、整理、共享、交流、创新习惯

随着所需管理知识资源内容的增多和类型的复杂性增加,高校体育教师有计划地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系统地收集、加工、整理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资源,存储知识,挖掘体育活动和教学中的技术、技巧和能力方面的知识,可以养成收集、分类、整理、加工和应用知识的良好习惯,使个人知识网络更加科学化、条理化和动态更新化。

②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工作绩效

充分利用高校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快速搜索相关专家、专业机构、服务机构和相关资讯网站等个人知识网络,“知道谁能做的知识”和“知道哪里有的知识”,让个人思维得到最大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有效地提取、组织、整理、挖掘、利用所需专业知识资源,能在较短时间内增进体育教师个人经验和知识的质与量,提高实际教学效能和体育专业理论水平。

③有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和竞争力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创造性、发散性的特点,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体育技术和技能,而且需要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建立体育教师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对个人知识经验进行总结, 并对自己的重要知识行为、活动进行记录总结,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更好地认识、运用事物的规律、原理等知识,帮助个人有效地运用个人拥有的经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地学习、更新,提高个人体育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提升自己个人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④是我国体育创新教学的必然要求

我国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多层次、宽领域、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即人文知识基础、现代科学知识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学能力、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训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因此,实现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评估,能够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提升其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也是我国21世纪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综合素质在体育创新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

2.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进行的管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必须符合如下:

①科学性原则

体系的确定是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和评估的关键,任何指标体系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在保证指标完备性的同时,要兼顾指标的独立性和其特殊的属性和内容。本课题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指标的确定首先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师要求的特点,依据体育教学活动频度、难度、广度,特别是对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同时体系指标的数据应易于收集,其准确性、可靠性容易保证。

②以人为本,公正合理

由于受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加之教师本身的个人素质有很大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一致性评价。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评价既要考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又要看到体育教师个体知识的进步幅度,评价应能公正合理地体现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

③明确性与模糊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馈教师知识结构信息,调控教师个人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符合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了进行综合评价,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指标意义上的定义尽量做到清晰、直观、明确,对个人知识、技能评价应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过渡,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和激励功能。因此,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应合理化、科学化,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评价应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明确性与模糊性结合,调动高校体育教师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知识管理评价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

④符合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活动是由教学与科研等若干方面的活动和若干活动的环节共同构成的,如:体育教学任务、运动训练任务、组织竞赛任务、运动项目指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自我训练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活动等都有着可以被认识和掌握的环节,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基本领域和基本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从教育的角度探讨知识,改变知识观,充分把握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开放性、前瞻性、发展性,更新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教育观,通过对个人知识体系的本质进行研究,对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和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

研究对象:本文以江苏某高校体育部的体育教师和管理学院的管理方向专家,共计42名为问卷调查对象。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8名,讲师20名。

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检索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的资料,认真学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②问卷调查法:运用在查阅多方面资料和对4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基础上,拟定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的初步框架,然后进行特尔斐法调查,确定指标体系与评估数据的最后整理。

研究目的:建立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以期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2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包括: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三个部分。其中,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对个人知识存储量有直接的积极正向作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对个人知识的使用和创新有直接的正向作用;个人知识存量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绩效有直接的正向作用。这个三个部分也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中的知识采集、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更新、知识检索、知识转移、知识分享、知识测评和知识应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如下图:

3.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

结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和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和相关专家的意见,这里我们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并建立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框架,将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三个部分,以及相应的子变量和测量变量,详细信息如下表所示。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知识进行管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同时来源于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实践,存储在于各种媒介、实物和大脑中。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未经整理的信息无助于知识的累积,终身学习,高效的个人知识存储和积累是高校体育教师是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应对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越来越高的需求,赢得教学创新的关键。

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和运用各种工具学习新的知识,吸收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完善和构建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上。高校体育教师作为特殊的知识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知识氛围,实践环境多,创新情境优良,并且应用效果容易鉴别;然而,体育教学工作对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呈现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的趋势。高校体育教师大部分时间应该是用在创新工作,而不是应该浪费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和知识寻找上。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完善和构建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三,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别人的思想精华,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应用教学实践,激发创新出新知识。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目的在于提升知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效率和利用价值,用于实践,归纳检验并修正,在实践教学中创新,促进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提高个人以及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4 360度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估方法

4.1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概述

个人知识可以存在于各种媒介、实物和人的大脑中,一方面,一些可以表示出来成为显性知识,还有一些则是不易表达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个人知识的测试变量各个指标存在着相互关系的隐蔽性、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相关因素的随机性、子指标的分散性等特点;此外,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使得这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评估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如何准确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进行评估,成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60度绩效评价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Edwards & Ewen等学者在对一些企业组织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一种从多个角度获取组织成员行为观察资料的方法。在这种评价模式中,评价者不仅仅包括被评价者的上级主管,还包括其他与之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同事、下属、客户等,同时包括被评价者的自评。因此,360度绩效评价模式能够多角度、多来源地对组织及个人的效绩、发展需要等方面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促使被评价人员提高管理技能和工作业绩,改善团队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本文将360度考核方法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中。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综合运用了心理学、心理统计与评价、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科学理论,多角度、多来源地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体系包含的内容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促使高校体育教师提高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改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是一种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评价信息,从多个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知识考评并提供反馈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基于管理人员、同事、学生、高校各部门以及自身等信息资源的收集来评估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方法。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是将高校内外环境、了解和熟悉被评价对象的人员(如高校行政部门、高校教辅部门、同事、学生和专家等)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等方面提供客观、真实的反馈信息,找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劣势与发展需求的过程。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如图2所示: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如下:

(1)高校体育教师自我评价

让高校体育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科研以及工作期间,根据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并据此设定个人知识管理未来的目标。当高校体育教师对自己的个人知识做评估时,通常会降低自我防卫意识,从而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愿意加强、补充自己尚待开发或不足之处。

(2)同事评价,是指由高校体育教师同事之间互评个人知识管理,来达到评估的目的。同事彼此间工作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所以他们相互间的了解反而会比上级与其他人员更多。此时,他们之间的互评,反而能比较客观;而且,同事之间的互评,可以让彼此知道自己在人际沟通、信息管理、同行交流、社会经历、体育交叉和边缘学科等方面的能力。

(3)学生评价

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并且高校教师教学和创新的主题也是学生,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认识。以通过学生对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体育教学知识、体育竞技知识、运动项目规则和裁判方法、优美体形的塑造知识、体育技巧诀窍等等个人知识水平的反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管理、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什么地方需要加强。若自我评价与学生的评价之间有太大的落差,则亦可针对这个落差,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改进个人知识管理,改善体育教学。

(4)上级的评价

高校体育教师的上级主要是系(学院)的行政和教学领导,也就是教研室主任、系正副主任和系党委成员。通过上级的多角度评估,会让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得到更客观的评价。同时身为上级必须熟悉评估方法,并善用其个人知识评估,如多元化思维、穿透性思维、竞技临场指挥能力、运动项目战术等的结果指导部属,发展其潜能。

(5)行政部门、教辅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评价

高校行政部门主要是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工会等各个部门能够对被评价人员的个人知识体系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项目研究情况、图书借阅数量、CNKI数据库查询次数、学术会议参与情况、体育竞赛成绩、社团活动等等。

(6)专家评价是综合以上评估结果,邀请专家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价。专家是知识管理方向的专家和体育专业的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子变量或者测量变量,如果能够定量处理则定量,如果不能定量则定性处理,有专家设定指标评价权重和隶属度取值原则。最后有专家综合评估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不仅需要完善的评价指标,更需要进行相应业务流程的重组与集成,以及良好的运行模式。所以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创新运用必须以知识管理为指导,以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为目标,以系统工程思想和管理科学为手段,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正确评价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

4.2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优点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通过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进行有效评价,对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错误进行更正,对误差进行修正,对正确的予以保持和发挥,通过评价认识到个人知识的优势和劣势,调整管理,才可以尽快实现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因此,本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具有以下优势:

(1)广泛、全面的信息: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有全方位的信息提供者,涉及高校体育教师生活、工作、教学内外环境的各个因素,涵盖被评价人员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各类特征,能使评价更为全面,评价结果更准确。

(2)多方位、多角度:从任何一个方面去评价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做出的判断都难免片面,运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则可以减少片面性及误差;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评价者来自不同层面,有高校行政部门、教辅部门、同事、学生、上级和专家等,这样得到的信息更准确,得到的评价信息角度更多,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3)误差小: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评价者不仅来自不同层面,而且每个层面的评价者都有各自视角和方法,且评价数据有专家综合评估,其结果更接近于客观情况,误差小。

5 结论和展望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7010703

作者简介:刘洋(1988-),女,河南新乡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胡玉婷(1990-),女,湖北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0引言

在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个人、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宝贵的资源,如何对教师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共享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可以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获取新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的不断创新,有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其教学的效能。

1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现状

何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是台湾学者陈美玉率先提出的,她是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观点出发,强调教师必须强化个人专业实践知识的获取、吸收、组织、管理、创新与活用能力,掌握多变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位具有实践智慧的专业教师\[1\]。关于什么是教师知识管理,梁占华等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运用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2\]。台湾学者孙志麟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能够结合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效地对知识进行获取、组织、储存、转换、分享、应用与创新的连续过程\[3\]。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教师个体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对其知识进行获取、存储、交流、共享、应用和创新,以系统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应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学校是一个知识的大仓库,而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来自于教师,教师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于教师整个团队以及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都有迅速提升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际情况,笔者于2011年10-11月针对武汉市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采取不同学校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分为纸质版和网络版。纸质版共发放110份,有效回收105份;网络版共发放11份,有效回收11份。有效问卷共计116份。调查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师对知识管理基本认知情况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现状。以下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教师对知识管理的基本认知情况调查

(1)从表1显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15.6%的教师“很熟悉,还使用过相关工具”,超过 60%的教师对知识管理工具只是有一定的了解,还不曾使用过相关工具,10.6%的教师“没有听说过”。这说明虽然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知道或者听过知识管理,但极少人真正懂得知识管理的科学概念并能非常自如地应用知识管理工具,大多数教师其实在平时工作过程中已经在使用知识管理工具了,但只是一种“跟潮流”,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做知识管理。虽然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已经有所普及,但知识管理概念还没有被中小学教师普遍认知。

(2)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都很关注自己在教学、学习等方面进行适当的知识管理,对于将知识管理运用实践的意识很强,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的觉悟很高,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结合表1我们不难发现,能将关注与理论学习联系起来并付诸实践,并能有效应用工具进行知识管理的教师很有限。因此,中小学教师对于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还有待提升。

(3)调查结果显示Word文档是最多被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选择为知识管理工具的,其次是博客。相比之下,选择谷歌文档、思维导图、OneNote等专业的知识管理工具的教师则很少。Word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用的知识管理工具,这种工具对教师信息素养要求不高,被教师群体普遍使用。然而,Word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就是很少能通过网络共享,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不利于教师之间知识的传递、交流与分享。

(4)从调查中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专业化发展的愿望很强烈。有106位教师(91.4%)表示愿意尝试通过个人知识管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反映出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总体上还是希望利用知识管理促进专业发展的。

2.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现状调查

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现状,主要从知识管理的3个方面来调查,即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交流共享,调查结果参见表2。

2.2.1知识获取情况

篇(3)

1.知识的概念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迄今为止,人们对知识都没有作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的人,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

纵观国内外对知识的定义,我们虽给不出明确的定义,但却可以总结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包括技能)的总和。从信息的层面来看,它是一种能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被人所利用的信息;换句话说,知识只是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对特定对象的人类个体有用的信息。尽管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不完全等同于信息。它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互相转化,是组织新知识产生的最大的源泉。

2.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只是到目前为止,这个词还没有一个定义明确而取得共识的概念。不同的领域、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的不同,对知识管理强调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至今对于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目前,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在知识管理认识上,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用信息管理的模式建构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关于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从上面这些不同的定义来看,有一点却是达成了共识的,那就是知识管理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对人的管理,也不是真正的对知识的管理,而是强调了以知识为核心和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更加倾向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创新。

3.个人知识管理(PKM)的概念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定义,我总结认为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owledge Management,PKM)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实质上就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更加深入的应用,它是个人在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将个人随机地或者有意识地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的各种不同的信息经过个人深层次的筛选、分析、加工、组织和评价,从而转化成可系统利用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侧面地辅助个人将隐性知识适当地、有效地转换成显性知识,构建起趋于完整的个人知识库,然后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持续性地进行知识的更新,最终达到知识的利用和创新,更加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解决问题,提升个人学习及工作效率,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增强个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因此,个人知识管理将日益成为学习者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是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一个过程,是适应信息时代网络远程教育学习和完善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迅猛之态带领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里,人类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如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人际交流、工作实践等。信息和知识的产出呈指数级增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信息资源分散,数量庞大,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内容与价值的相关性不如何迎接这一挑战,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管理这些信息,因为只有有效地管理好个人自身的知识,才能真正拥有这些知识,结构化这些知识,使得这些知识为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服务,更加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

三、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本身反对共享,从而推导出了个人知识管理不应该倡导的结论。但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绝对不是反对共享的。事实上,现在很火的blog(博客)就是作为一种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工具出现的。组织知识管理就是捕获组织内外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并将这些知识和信息进行最大效能的利用用,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同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更多的是要求知识的共享,使整个组织的竞争合力达到最高。因此,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而组织知识管理则更加关注组织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增强社会竞争力。

四、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比尔・盖茨认为:“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输赢。”因此,个人对知识的寻找、发现、筛选、获取、加工、存储、利用、评价、交流、创新的能力决定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通常是增强个人竞争力。这是因为在现在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它作为这个时代的第一生产力存在着,彰显着它独特并且不可取代的作用。个人知识管理帮助个人对知识进行的高效动作,就意味着个人竞争力的提高。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石,深入地挖掘个人需要的各种知识,将隐性知识最大化地显性化,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创新出新知识,从而为个人的创新能力和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更加明显地成为知识的消费者。个人追求知识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进而发展个人与组织的能力。此外,个人除了不断追求新知识外,也应积极创新,努力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而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人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学会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甚至最优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甘永成.e-Learni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6)10-0014-03

当今时代,知识已成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从而更新和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以及应变和创新能力。①因此,个人知识管理将作为个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知识基础较差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迫切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知识的方法。

(二)自卑心理较严重

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对高职存在偏见,高职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三)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

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动、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

(四)知识缺乏系统性,隐性知识有待显性化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公关协作、法律法规等知识。总的来说,高职学生的知识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同时技能型、经验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如何使之显性化,都需要一种方式将其组织起来。

二、高职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解决信息过量问题

如今,学生除了从课堂、实验、实习中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从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网、Intemet、学校组织的各种讲座、研讨会等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海量的信息,却无法判断孰优孰劣,更不知道如何整理这些信息并取其精华。解决信息过量的方法不是使信息减量,而是要学会如何将数据与信息转化为有用的知识。

(二)及时更新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现代社会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到5年左右,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只有不断学习、使用、创造、更新已有知识和技术,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高职学生将成为现代技术条件下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中间层次人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特别

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他们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将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知识的方法很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三、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个体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正确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将信息与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应用能力,信息道德意识,信息再创造能力。②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相对较低,表现为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差,不会利用网络和光盘获取信息。针对高职学生的这种特点,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第一,通过专业教育来培养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的同时提高读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搜集与整理资料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反思以前的学习经验与习惯,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第二,开设信息检索课。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文献信息源的特点、作用,重点介绍光盘数据库检索和网络检索的方法。第三,加强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场所,要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调整藏书结构,并发挥其集信息与教育职能于一体的文化功能。

(二)注重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管理

根据德普雷和肖维尔的有关知识转化的模型

(如图1)③,以高职学生为对象的教学过程,应以“社会化”(隐性到隐性)——经验形成的过程、“外化”(隐性到显性)——策略构建的过程,即个体获得在此基础上被其自身内化了的技能型或技术型能力为主,以“综合化”(显性到显性)——事实与概念的再现过程、“内化”(显性到隐性)——原理与论证的掌握过程,即个体获得在此基础上被其自身内化了的开发型或研究型能力为辅。概括地说,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及其教学过程应以内化(隐性到显性)为主,更多地关注职业行动策略的构建。因此,高职学生应该把隐性知识的管理放到第一位,善于挖掘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知识打下基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隐喻、类比以及建模来吸纳新知识,并逐渐培养自己运用新知识拓展独具特色的经验与策略的能力。在课下,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以及论文的形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教师、同学沟通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如演讲、辩论、讲座、项目实习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三)有效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能帮助个人储存、组织知识资源,方便与他人之间共享与协作。一般可以采用树形文件夹的方法构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它的特点是完全个性化设置,个人独立管理、自由调整,但功能过于简单。现在开发的专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在功能上扩展了许多,如网络日志blog。Blog基于网络,采用类似个人网站的表现形式,通过简单的张贴,将日常的思想精华、个性化的知识以及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进行链接,以“帖子”的形式在互联网上。④

blog技术门槛低,对于高职生来说,不需要太多地考虑技术限制。学生利用blog数字化学习笔记,可以随时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和思路记录下来,减少了知识信息的流失。同时,blog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形成一种师生交流与互动的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其他一些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如INota、维基百科Wiki、概念地图等都比较方便、灵活,在功能上也各有千秋,支持自动编码、自动分类索引、自动搜索/过滤等,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从现有的管理软件中遴选出适用于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四)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架构

知识系统架构,简单地说就是储藏知识的架构。系统的知识架构有助于有效地储存和未来快速索取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构建合理的知识系统架构,首先,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学习的专业科目来划分,也可以参照图书馆文献的分类方法。其次,选择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有助于储存、组织、标记、注解、共享与他人协作知识资源。最后,建立个人的知识库。在完成个人知识系统构架的初始设置后,知识管理的最大难度在于“持之以恒”,即在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对个人知识库进行更新和维护,根据个人需要增添新的知识,删除、修改和更新部分知识。当然,不能只关注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知识能量的释放。

(五)构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双模型结构

搭建个人知识管理模型有利于高职学生对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模型,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其方法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型有两种,一种是“信息一知识”模型,一种是“独立模型”,如图2所示。在“信息一知识”模型中,知识的产生是依据“数据一信息一知识”的顺序进行的,知识解决方案处在数据、信息、知识结构的最顶层,学生将信息综合之后得到知识,反之,知识分解为信息(当知识被解释了之后,它就成了信息)。在“独立模型”中,学生并不需要信息层来作铺垫,也能得到一个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例如,如果学生有疑难问题需要解决,他可以从现有的信息系统中去寻找答案,但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系这方面的专家,直接和专家进行交流,向专家寻求帮助。

在实际应用中,“独立模型”注重创造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以及分享知识的环境;而“信息一知识”转换模型则注重建立一个人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以便人能够从信息系统中总结出知识来。如果学生要获取和分享的是隐性知识,应选用“独立模型”;如果要获取的是显性知识,那么“信息一知识”转换模型更为合适。

总之,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成功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它涉及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等比较复杂的因素。在实践中,高职学生可以总结个人知识管理有效的方法,并多与他人交流,在知识运用和创新上找到更多机会,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个人的价值。

[注 释]

①黄娟。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2005,(6):18-21.

②李其港。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探讨[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6.

③[法)查尔斯·德普雷,丹尼尔·肖维尔著,刘庆林译。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杜,2004.70-71.

④孙莉。浅谈Blog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5,(7):104—105.

篇(5)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信息的匮乏,而是如何快速、有效地从泛滥的信息世界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知识,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媒体和个人知识管理

(一)自媒体及特征分析

自媒体是普通民众以一种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身份,运用现代化手段,想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和。

1. BBS。意为“电子留言簿”,也叫做“论坛”。BBS为公众进行话题讨论提供了便利,相比面对面的交流,BBS的交流少了顾虑,可以畅所欲言。

2. 博客。英文“Blog”,意为“网络日志”。网民以个性化的信息来面向大众传播,有互动性。通过交流思想、共享信息,对知识管理得以实现。

3. 播客。由英文“Podcasting”翻译而来,是利用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也叫聚合内容)技术传播视频文件的一种传播方式。

4. 公民新闻网。公民新闻网的内容不是由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们采写,而是由“公民记者”来提供的,每一位公民都能成为“记者”。新闻生产模式因此发生了变化。

5.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通过WEB、WAP等组建个人社区,以精炼的文字传播信息,实现即时分享。

6. 微信。微信是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通过手机联系人、QQ联系人组建通讯录,以文字或语音传播信息。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PKM)是指个人对知识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获取、筛选、整理、存储、学习、交流、运用、创新等方面。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逐步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建立并完善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大学生个人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创新的管理过程,致力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增强个人竞争力。大学生正确掌握应用这些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大学生要想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据相关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做的90%的所谓“创新工作”是重复工作。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1/3的实践用在了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上。造成个人工作中效率低下是因为没有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大学生更应如此,大学生进行知识管理很有必要。

(一)现代社会的信息超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正是这一情形的逼真写照,大学生不知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它们转化为知识,已经拥有的知识不知如何管理和有效地提取利用,造成了信息的浪费。随着大学生已经掌握和需要进一步掌握的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大学生要解决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两个方面的问题,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二)网络时代信息素养的要求

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在《教育信息展望》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个体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正确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将信息与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应用能力,信息道德意识,信息再创造能力。”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使学习成为更具自我导向和控制的过程。

大学生要想符合网络时代对人才信息素养的要求,必须具备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掌握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管理者,只有学会了有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进行批判性思考,熟练使用各种技术,才能具备信息素养,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三、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建立个人知识管理准则

一是简单而有效原则,个人能够根据知识管理方法独立对知识进行管理,并能感受到这种管理的效果;二是经济原则,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所需要的消费应在大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明确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与获取渠道

要实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知识需要与获取这些知识资源的渠道,大学生可以对所需的资源进行分类,并思考获取这些资源的渠道及如何实现,大学生要建立起稳定的、符合自身需要与习惯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个人知识资源库

知识获取后,需要进行合理的存储,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有效地提取。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建立和完善个人知识库,在自媒体时代下选择网络化的管理工具,如上面提到的微博、博客。因为以往的手写形式很难实现对知识的系统化、层次化的管理,而且手写文件的保持也很难实现安全化和永久化。微博和博客这些网络化的管理工具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四)建立健康友好的人际网络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学习交往和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在学习交往中,大学生主要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获得学习信息、学习方法等,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大学生可以扩大视野,提高能力,逐渐形成对自身和他们的正确评价与定位。

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思考

知识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我们必须时常通过管理工具来持续更新陈旧的知识,汲取新的养分。在选择知识管理工具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因素

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工具也是如此。关键看使用工具的这个人的想法和意愿。怎么样做好个人知识管理工作关键还是看人,人是关键因素。

(二)多种知识管理工具协同作用

由于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不可能使用一种管理工具就能够解决学习上的所有问题。为了能有效的管理知识,通常要使用不同的知识管理工具协同作用。

(三)网络安全性

网络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工具选择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口碑好的、比较有实力的。这样个人的重要资源不会消失,为安全性提供保障。

(四)资金

作为大学生,资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选择工具的时候应尽量选择那些免费或者绿色版的软件或网站。

五、结语

在自媒体时代,利用知识管理工具来进行知识管理是信息社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全新手段。大学生应当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重视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借助必要的知识管理工具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有关方法有效地利用到职业、人生规划当中,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竞争能力,为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时宇石.论自媒体条件下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从),2008:92-93.

[2] 邢方,张林.网络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64-166.

[3] 尹元花,孙宁,杨凯.Wiki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教师成长,2010:38-39.

[4] 王亚楠.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基于大学英语的学习[J].成才就业,2011:9-10.

[5] 赖伟权.当代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90-92.

[6] 王佃冰.“自媒体”语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定位[J].学周刊,2013:12-13.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51-06

一、引言

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数字时代。“知识剧增与速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无限来说,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国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现代人更是感慨: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头脑充斥着各种知识,却缺乏必要的智慧:在数据中丢失信息,在信息中漏失知识。在知识中失落智慧。成为一种尴尬的数字生存窘境。因此,如何有效地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效率,成为数字时代的一项重要能力。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一种对浩瀚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理念与个性化学习的方法,为化解数字时代“信息过载”,整合“信息碎片”的困惑提供了洞见与方法。

二、个人知识管理

(一)个人知识管理(PKM)的要义理解

目前,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美国密西根大学的Paul A.Dorsey教授(2000)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这些是21世纪知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这一宽泛的定义描述成为许多定义衍生的发端。

许多学者从逻辑概念或从实际操作层面对个人知识管理进行了演绎,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概念框架,个人组织和整合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个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或知识碎片转化为一种可系统化的应用,实现个人知识增殖的策略”(Frand&Hixon.1999)。它“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甘永成,2003)。主要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最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发创造出新的知识”等三层含义(孔德超。2003),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学习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学习力和竞争力”(田志刚,2004)。

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文献的分析,以及综合上述各定义,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界定不一。但我们可以聚合其共性方面来理解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1)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网络的建构;(2)既关注个体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基础,更强调个体外部知识网络的建立与管理,主要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及人际关系的管理等:(3)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的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4)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自主学习方式,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对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效率,尤其是塑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对于数字时代的学习者来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资源,人脑存储的容量及连接的速度望尘莫及,一不小心我们就迷失于网络中的信息海洋。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或兴趣爱好建构个性化的学习网络,能对海量繁杂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贴上专属“标签”,进行有效管理运用,形成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减轻大脑的认知负荷。

2 获取新知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学习已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个体的内部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分布式的群体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成为与已掌握的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的获得有赖于个人学习网络,尤其是丰富多样的人际网络。个人知识管理正是通过整合所需信息过程中建立或强化人际网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获得新知提供平台。个人知识管理可从三种途径促进学习者获得新知:首先,根据个人学习需要或兴趣爱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评价、分析、比较、归类、加工处理、筛选,将客观信息与个体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同化和顺应,内化为自己的主观知识,促进知识的生成,储存于个人知识库中:其次,个人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流动更新。交流与分享是知识流动的基本条件,在交流与分享中。信息或知识得以流动,多样化的观点得以涌现。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来自他人或组织的显性或隐性知识:第三,将自身已有知识和他人或组织的知识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表达来实现知识创新。

3 促进有效的终身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它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使学习者能持续不断地获得新知,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持续一生地进行学习。此外,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活动,需要学习者较高的认知能力,因而,PKM的实施过程,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求解、决策、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交流表达、创新等高阶能力,而这些都是数字时代终身学习者必备的学习能力,能够极大地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

目前,虽然人们对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实际应用或实现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理论的支撑、系统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工具的盲目追求。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个人知识管理诠释的正是一种关联主义的学习活动,许多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方法都渗透着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作为一种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为我们审视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为理解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三、关联主义: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2004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关联主义”(Connectivism)概念。在他看来,关联主义是一种超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适合

解释和指导数字时代学习现象与学习需求的理论。关联主义认为。学习不再是个体的内部活动,知识也不再以线性的模式获得,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不仅发生在学习者内部,还可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组织、社群或数据库中,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

如果说行为主义的学习隐喻是“强化”,认知主义是“习得”,建构主义是“建构”,那么,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是“连接”。作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在确切定义和解释人们是如何学习这方面,关联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形成网络(network forming)”。任何理论的验证标准取决于它能把该领域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到什么程度,当学习被看做“一种形成联接(创建网络)的过程”时,以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中关于学习的种种悬而未决的问题便会得到很好的解答。

(一)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

关联主义主要有八条基本原则:(1)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2)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3)学习可存在于人工制品(artifact~)中;(4)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和保持各种连接;(6)能洞察不同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7)知识的现时性(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宗旨:(8)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人们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二)关联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于本文的宗旨,我们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从知识观、学习观、能力观对关联主义作如下阐释:

1 知识观

知识能被描述但不能被定义,它是一种组织,并非是一种结构。传统上,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静态的层级和结构,今天,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动态的网络和生态。(1)知识的类型:西蒙斯将知识的类型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ing 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do)、知道成为(Knowing to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 where)和知道怎样转变(Knowing to transform),“知道成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以及“知道怎样转变”将成为数字时代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2)知识的分布:关联主义引入网络的概念,认为学习网络由节点(Nodes)和连接(connections)组成,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外部世界的各种人工制品(如组织、社群、数据库)中,而这些皆可被视为节点。此外,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现时性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宗旨,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循环流动更新中才能获得精确的、最新的知识,而知识的流动离不开各种工具的支持,因此,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包括: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

2 学习观

关联主义诠释的是一种“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的学习观。关联主义认为,知识以碎片化的方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或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学习就是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来的过程。面对数字时代信息或知识的过载,我们并不用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学会将认知负荷卸载到网络中,正如卡伦·斯蒂芬森所说“长期以来,经验被认为是知识最好的老师。但我们无法经历所有的事。因此他人的经历,乃至其他人,都将成为知识的代名词,‘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诠释的正是一种通过创建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的公理。”

3 能力观

关联主义认为今天有效的学习需要不同的方法和个人能力,面对“知识激增与速衰”提出的挑战,人们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终身学习被认为是应对变化所必需的。在关联主义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具备如下终身学习的能力:智商与情商相结合的能力、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关联能力、搜寻能力、分布式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兼容和整合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决策与创新能力。此外,应变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可持续发展等高阶能力也是关联主义下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

四、映射:关联主义与个人知识管理

综合上述对关联主义的分析,反思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与意义,我们发现,无论是关联主义还是个人知识管理都关注个体外部知识的连接与流动,强调个人学习网络的创建、管理与优化,并通过与他人或组织的知识网络进行连接来深化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注重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塑造。因此,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关联主义的关照下。我们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旨在提高个体的知识力与竞争力,塑造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的五个基本要素“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其学习隐喻“形成或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中群体智慧聚合的个人学习网络的建构提供了方法指导,个体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在不断的动态循环中更新完善,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应是在“学习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与建立”,强调对人际、知识网络的建构,即创建基于人际、知识节点的各种连接。学习者应该更加注重于培养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对不同领域、观点与概念之间关联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当前知识的掌握。以下,文章将从关联主义的视域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及方法进行阐述。

五、理解: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一)要素

在关联主义看来,学习就是形成或创建网络。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要素组成,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一旦连通,知识流就在各节点之间传递。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也会是一个连接。因而,在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亦可以分为: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工具。

1 节点

通常,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资源不外乎五种:人际交往资源、个人通讯资源、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网络资源、个人知识库资源。在关联主义的视域下,这五类资源皆可视为节点。根据关联主义的原理,学习和知识不仅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还可储存在人工制品中,因而,我们把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际节点。包括学习同伴、专家学者、学习组织及社群等;另一类是知识节点,包括各种数据库、知识链接、数字图书馆、主题学习网站等等。

2 连接

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知道知识在哪里”并与之快速建立连接的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连接指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联,是个人学习网络建立的关键。连接一旦建立,信息、知识便可在各个节点之间传递流动。关联主义视域下个人知识管理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人际节点之间

的连接,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好友之间通过情感建立的联系,学习同伴通过学习任务或共同的学习兴趣建立的联系,与专家学者建立的学导联系等等;(2)人际节点与知识节点的连接,即个体获取外部知识的连接:(3)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指个体头脑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以及个体已有知识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连接。

3 网络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和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和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无数的网络中穿行,不断地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生活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适应、连接新网络或学习的过程。当我们获得新的节点,形成新的连接,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我们就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

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两类节点通过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网络分为: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人际网络,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这一公理的诠释:个人知识网络的建立包括两个方面:(1)个体头脑中已有的内部知识网络,存在于个体的心智结构中,可通过各种思维导图工具软件绘制概念地图(脑图),使学习者明确学习需要,以便与外部知识建立快速关联;(2)个体外部知识网络,建立在个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认知加工处理来获取新知识。吸收内化为自身内部知识。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创造出新的知识。

4 知识流

知识流动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并且能提升建立网络所需的能力。网络一旦建立,信息、知识流就可在各个节点间流动。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使知识循环流动,从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创新。因而,知识流亦是个人知识管理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知识是动态的、流动的,拥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只有在不断的流动循环中才能不断淘汰旧的知识,产生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建立个人知识库,存储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网络的建立,使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流动,实现知识的动态循环更新。

此外,知识流的流动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有关,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清晰的知识结构,愿意改变固有心智模式,训练思维能力来促进知识的流动。

5 工具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知识激增与速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为我们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根据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人际网络与知识网络,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也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类是社交工具,一类是知识工具,如表1所示。

(二)方法

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学习即形成连接、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构视角和方法参照,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相关原理理念映射到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即是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人际、知识网络,实现对各种人际或知识节点及连接的管理、在知识的循环流动中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进学习者各种高阶能力的发展。至此,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步骤分为:选择节点,确定知识需求:建立连接,通过各类工具软件获取知识并与之建立连接;组织连接,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存储,将外部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维系连接,保持知识流;利用网络,运用知识:最后通过综合各节点处获得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

1 选择节点:明确需要

没有知识就谈不上知识管理,因而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就是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节点,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差异性与个性化,个体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明确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对节点进行选择和过滤。此外。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习得的知识就是常识。而常识无法提升你的竞争力。因此,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期望并可以在该领域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

在此阶段,个体可以针对自己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结构或某一兴趣领域运用MindManager、Mindmapper、Inspiration等思维导图工具绘制概念地图,进行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表征,了解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优势等,明确学习方向,从而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获取什么知识,期望并可以达到何种程度。

2 建立连接:获取知识

确定了自身的学习方向,也就设置了人际、知识节点的“过滤器”,接下来就是与需要的节点建立连接了,连接的建立有助于我们随时了解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保持自己不落伍。技术的发展,为连接的建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人际网络的建立,我们可以通过人立方关系搜索网站,了解各领域学者专家之间的联系,找到需要的人,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飞信、阿里旺旺等)或者手机、e-mail、微博及博客等与他们建立连接,并可通过微博、博客、开心网、人人网、校内网、QQ空间等社会性网络关注好友、学习同伴或专家学者的动态,此外,还可通过关注的人际节点,找到“朋友的朋友”。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建立的连接越多越好,因为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会交往关系的人数最大值是150人,即150法则。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人际网络的建立,同样也适用于知识网络。一个有效的网络,节点数不宜过多,过多容易产生信息过载,无效信息增多,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从而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浪费学习精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与其他知识节点和人际节点建立连接。

3 组织连接:编码知识

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组织是指按一定目的进行编排、组合,形成有组织的实体,或实体内组成要素间的关系。通过建立连接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而只是凌乱的、无序的知识碎片。知识只有经过个体深层次的理解,思维加工处理,按照各节点性质或作用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储存起来,并能随时为自身所用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

影响组织连接的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

(1)已有的知识结构: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是组织连接的基础。个体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建立的有意义的实质性联系,有助于个体消化吸收新的知识,通过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将新知识内化为个体自身的知识。知识半衰期的缩短,更新周期的加快,都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夯实原有的知识基础,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适应外部世

界的变化。以便迅速建立起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的连接。

(2)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是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转的既有认知。心智模式受我们的惯性思维、定势思维以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我们理解吸收新知识、新观念以及做出决策判断等。因此,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心智模式的改善有助于个体组织连接,促进个体消化吸收外界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改善心智模式,所谓“理性思维”,通常指深层次理解知识与运用(迁移)知识时的心理活动状态和信息加工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坎贝尔认为,“理性思维”有分析、提问、归类、交流、比较、联系、对照、精细加工、评价、推测、解释、测量、观察、运作、发现范型、预测、排序、总结、综合、确证等20种,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促进个体理性思维的发展。

4 维系连接:交流分享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每个人都是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者连接,知识流在各节点间的连接中流动,可能在某些节点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间衰减或消失。通过各种社会性软件,与学习同伴、专家学者或者组织的交流分享,如通过微博、Blog(博客)发表分享自己的知识、学习体会或经验等,通过QQ、BBS论坛等与学习同伴或组织就某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等,这样不仅可以使自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更加重要地,还可以使隐性知识社会化,获取更多来自他人、组织或社群的隐性知识,如学习方法、经验、各种高阶能力等。

影响保持和维系个人学习网络中各节点间连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任:彼此信任的节点,信息才会在二者之间流动。一个节点信任另一个节点,它才愿意接受来自该节点的信息,并给以积极的反馈:它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其他节点或专业网络。并融入到专业网络中去。

(2)交流与分享: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人便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其他思想。”如果节点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互动,则两者之间的连接将会减弱,甚至消亡,反之,则会增强。因此,积极参与交流、分享知识,才能加强节点之间的连接,保持维系知识流的流动。才能获得并创造更多的知识。

(3)节点价值:关联主义认为,在社会网络中,各种活动中心就是那些建立起良好连接的人,他们能够培养并保持知识流。因此,不断提高自身节点价值,与网络各节点间建立良好牢固连接,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流才会流向你。通过交流分享知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才拥有更多的机会,从而也能提升自身节点的价值。

5 利用网络:使用知识

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唯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价值。建立了知识连接并不意味着学习就发生了,保存在各种数据库中的知识只是静态的知识链或知识块,只有将知识表达出来,运用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与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创建、管理、维系学习网络,使知识流在连接间保持顺畅流动,最终利用网络中的资源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6 综合节点:创新知识

创新知识,是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建立的最终目的。通过个体知识的动态更新以及个体心智模式的完善来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分析、归纳、总结其他节点的知识,积极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的表达来分享和使用知识,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新知识。

篇(7)

由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所在,强调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动态特性,提升能力的特性。

关键词:知识管理、个人成长

知识价值观

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许多者都把目光放在企业知识管理方面,并希望从研究中发现商机,一些软件公司也为知识管理开发了许多管理系统,不管这些系统是不是真正能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但新的概念已经为包括咨询顾问业在内的行业带来发展的机会,知识管理不再是一个概念,一些企业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以求能对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就来讲,任何知识管理系统或知识管理平台其实都只能起到文档记录的作用,要发挥知识的作用,最终还得靠发挥个人的作用。那么关心个人的知识管理,更能在知识运用上找到更多的机会,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个人的价值。

我们从读小学到大学,几乎都听命于老师和家长,大学毕业后我们才真正开始建立自我发展的方向,而从此开始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情况,便会很大程度地人的一生。一个人在大学里所研修的专业固然重要,但我们清楚进大学选择专业时,还有许多盲点和误区,完全可以通过工作以后的时间进行新的调整。

个人知识管理绝对不是简单地选择进行充电,重新按照大学以前的方式其他知识,要能理解学习的动机、社会的需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是管理不能只是进行阅读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找到知识增值的有效,建立长期的发展能力。

知识资本的新观念

不断学习、传播、创造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一过程变得更为迅猛,我们称当今经济为信息化经济和知识经济时,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个知识的转播和速度前所未有,过去几百年的知识积累和转化到应用的过程,现在只要十来年的时间;知识转化为应用的程度,决定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能力,知识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价值日异提升,成为重要的资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被人们高度重视,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项目,特别在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存在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正是这种观念的兴盛,企业的人才战才愈演愈烈,拥有知识的员工的价值也得到体现。

技术入股、员工期权的演变基础便是知识资本形成的重要例证,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权、著作权,以及他所有用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已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资本的地位,形成与资金等价的发展贡献点。

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便是这一知识资本得以体现和增值,使我们不仅懂得积累知识,更要懂得知识的运用和衡量其价值。

知识管理的个人动机

知识增长对于个人价值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培训与学习也因此成为企业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个人知识管理的运用也就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知识增长,包括如果选择学习机会、调整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应用的能力等等。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结构调整的正确动机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呢?

许多人会认为最佳的知识结构来自于社会需求,从职业场所观察热门行业所在,电脑热的时候拼命学电脑,MBA热的时候又拼命学MBA。从宏观上讲,以市场为导向的这种知识结构调整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能是人才的供需得到更好的平衡,但就个体而言,更需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来安排,性格、气质在职业生涯中的影响甚巨,个人知识结构也与之配合,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潜能。

所以,在个人知识管理这个上,不能简单地出市场需求出发,发挥个人潜能,把个人的兴趣爱好融合在事业之中才是更好的管理目标,也就是说个人知识管理的动机应该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潜能。有一些职业或岗位,并不是市场既存的,开拓性的思考甚至能创造新的工作职位,形成对企业的有效贡献。

正如伟大的家、经济学家都是要创建自己的研究方向,才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一样。任何人都有机会,在职业发展为企业规划出更有意义的职位,个人知识管理也就应该为之服务。

对个人知识结构的认识

管上有一条很重要的定律是木桶定律,描述一着水桶所能装的水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在个人知识结构方面,这条定律也同样成立,无论是专家还是知识面极宽的人,其知识的发挥机会与其知识结构直接相关,并且总是存在瓶颈,在能力发挥方面会受到其制约。

个人知识之价值评估

知识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发挥价值的基础,对一个人的知识进行评判至少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在知识积累方面需要考察的是,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包括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以及与个人兴趣的契合程度,另外也要考虑其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在知识应用方面,则需要考察面对实际问题时,其解决的方法,是单一地从学科方向中找到答案,还是能综合应用,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动态地组合应用。

个人知识价值评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历证明、技能认证、面试评测、案例、沙盘演练中,都能得到关于个人知识价值评估的信息,出来便是对个人知识价值的评估报告。这些评估方式更需要与其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便能对其调整知识结构有所帮助。

我们要强调的是,个人知识的价值评估是综合性的,不能简单地从学历证明或技能认证或其中任何单一的手段中得到完全的结论,编制工作计划、撰写报告、主持会议、讨论发言中能会映射出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底蕴。

知识结构与知识这两个重点,分析知识评估的手段及表现的用意是为知识管理提供以及,知识管理不是简单的文档处理过程,需要更全面的对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才能达到知识增值的目标。

有效的知识积累方法

我们大家都看到一条知识积累的金光大道,那就是“学而优则仕”和“书中自有黄金屋”,因此而出现学历至上的现象,上的单位或个人都失去了一个人知识含量的眼光,而只会翻看学历证明中的文字和审查其真伪。

不能否认正规的创造的知识积累过程,也不应该只把知识与学历挂钩。古代的存在隐士,以自我观察和而形成其观点、方法,社会中通过自己的而形成思想者也同样存在,许多改行而取得成功的个案,可以证明他们取得知识的途径不是靠正规教育之途。现在所倡导的终身教育也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人对知识的不断的析取,而不是进入课堂。

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需要分析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对个人发挥潜力的帮助所在,也需要考虑对动态的积累过程进行管理,对知识结构进行年度分析、,并提出目标便是很有效的管理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知识积累方法。知识积累方法的好坏,就反映在一定的时间里知识积累的有效性方面。

关于知识积累方法,我们所要强调的有两点:一是非正规教育的知识积累过程同样重要,而是应该动态的规划知识积累过程,并予管理之。

知识增值是最重要之处

有一条管理上的黄金定律是“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以最短的木板为准的,要提高木桶的装水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短的木板加高,另一种是把木桶倾斜。加高最短的木板对提高装水的容量肯定是有效的,而把木桶倾斜是否能取得效果则要看这块短木所在的位置,及比例,因为把木桶倾斜最多只能装半桶水。

其实个人知识的增值管理也可以用“木桶原理”来考虑,而且比较有效的价值判断是把自己作为集体或社会中的一块木板来看待。一个人的突出价值往往表现在集体中只是独有者身上,这个人便是其中唯一的专家,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团体在职位设立上独特技能的人往往有更高的地位,比如中的翻译、机专家都能有比较高的地位。

就个人知识来讲,更优先吸纳的也应该是知识结构方面的短项,其实知识积累过程中对于个人最大的贡献是思维能力的提升,知识的有效应用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同专业往往有不同的视点来观察同样的,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便于驾驶汽车需要及时加油和维修保养是一脉相通的。

也就是说,横向观察自己的知识结构,纵向规划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是知识增值的最重要之处。

专业知识的更新管理

在计算机芯片制造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其运算速度每18个月就可以提升一倍。而人类知识的积累速度比之古代已不知快了多少倍,计算机软件的新技能也大约18个月就需要更新。

篇(8)

1概念界定

在传统的管理学三层含义中,第三层含义指: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条件下,组织都会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而环境则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组织管理学理论日益成熟之际,管理学家意识到:管理学虽建立在对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上,但员工反而被局限在单个组织中而被当作组织人来对待。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使得知识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前文提到的知识管理是指广义的知识管理,当人们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而需要将个人拥有的资料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时,则需要引入个人知识管理(PKM)这一在国际上流行的理论。PKM是指个人在日常活动中收集、分类、存储、搜索和共享知识的过程(Grundspenkis,2007),以及利用这些进程来支持日常的工作(Wright,2005)。它的产生来自智力工作者对个人提升日益增长的需求(Smedley,2009)。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管理方法,而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Pollard,2008)。

2理论延伸

PKM集成了个人信息管理的思想,但侧重于个人技能,并与知识管理相结合,从不同的学科,如认知心理学、管理和哲学等来获得输入(Pauleen,2009)。从组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研究已发展到扩大人类的认知能力和组织边界渗透性的领域。从元认知的角度看,它比较了基于能力和效能在内的人类认知的各种方式(Sheridan,2008),它是一个发展中的研究领域(Pauleen,2009)。近些年来的研究已经开始探讨“个人知识管理在Web2.0技术背景下的潜在作用”(Razmeritaetal,2009)。

3已有研究成果

多西确定了PKM的几个重要方面:信息的检索、评估、组织、分析、表达、安全和协作,提出了21世纪智力劳动者必须掌握的7种PKM的技巧,并且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结合,有选择地使用。赖特的PKM模型则包括了4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分析、信息、社交和学习。分析维度包括演绎、构想、应用、创建和语境化的能力。信息维度包括获取、评估、组织、整合和信息沟通。社交维度涉及寻找、合作、直接社交网络和间接社交网络的同步发展、对话等方面。学习维度包括扩展模式识别和意义建构的能力、发展新知、提高自我并惠及他人。在野中郁次郎等关于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中,知识可以是隐性或显性的,并且这2个方面可以互相作用而生成新的知识。知识既然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那么PKM也应该可以分为显性的知识管理和隐性的知识管理,将显性的知识内化到个人知识体系中,经过大脑的处理并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斯梅德利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利用专家建议和社区实践来帮助个人知识的创建。PKM也可以分为2个主要维度:个人知识和个人管理(Zhang,2009)。他将PKM模型发展为组织知识管理(OKM),并将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属性”和“管理”作为这一理论的重要两轴。这些组织化和个人化的知识通过OAPI进程(Organizationalize-Aggregate-Personalize-IndividualizeProcess)进行交互,这样,组织化的知识通过个性化进程转为个人知识,而个人化的知识通过聚集处理转化为组织知识。米塔尔(Mittal,2008)认为目前的知识管理理论是由知识创造、细化和执行、转型、话语所组成的循环。现代的组织因为不同的地域造成的多样性问题在专业的工作日益凸现,所以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体系必须适应这种多样性并反映到过程中。组织能够获得、分享和应用合适的知识系统是其在知识经济中竞争获得成功的根本。她的研究侧重于各种知识活动的所有者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创造价值,并且建议将某些类型知识习得行为输入组织的日常管理中从而促进组织的知识管理。米塔尔还进一步指出,知识的共享牵涉到知识在人群中的转移。组织不仅应保证所有的知识编制成文,而且也应该准备好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不同类型的知识共享,以促进将员工的知识共享至整个组织。隐性知识的共享通过人们在一起合作或在工作场所相互的激发来实现。显性知识是通过专业系统来整合专家和他们的知识资源(Snowden,1998)。知识是动态的,它通过人类的大脑来会意、创造、传播、融合、概括和解决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章是专业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之间最好的媒介(Zhuge,2006)。知识流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新知不断加入到生成的知识中(MacMorrow,2001)。传统上,知识储存分为内化的隐性知识和通过专家报告、演示文稿、视频和文档等形式外化的显性知识。专业人士的隐性个人知识很难以文件和报告的形式存储,因此很难检索和访问。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是使知识和专门知识能够以明确的形式呈现,并能够融入学习组织的知识库中。知识管理强调能够使用先验知识来判断新信息的价值,并吸收和应用它以创建新的知识和能力(Alavietal,2005)。信息可以被分析以创建新的知识并使消息升值,导致下一步的行动。根据Oluic-Vukovic的研究,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为它通过合成数据和捕获不同来源的信息来促进新知识的创造,但具体是哪种类型的信息技术对知识创造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目前还在探讨中。Ortrun在知识管理理论下提出了一个“软方法论”模型以解决访问和管理一种特定类型的知识:个人隐性知识。利用个人的能力来编辑和演示隐性知识是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一步。显性知识的表达框架就是文本。文本可以通过转码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信息一旦由个人智力的内化变为知识,这种知识就是可以编辑和展示的,而且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展示的前提是深入的知识理解和更好地沟通效果。知识要外化必须借助于结构化和编辑,这样才有储存和展示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尽管PKM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和阐述,但其实质都是在于如何提升个人的能力。

4研究现状及展望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PKM就是对个人信息管理(PIM)的新包装。Jones认为可以将个人信息作为一个有形资产进行管理,而个人知识不行。Snowden则声称大多数人不能在传统意义上进行知识“管理”,并主张意会,而不是用PKM进行思考。PKM的目的是帮助个人在个人、组织和社会环境中更有效率(Pauleen,2009),并且经常使用网络软件等技术来实现。然而,有人认为通过技术实现的PKM已经限制了它的价值和效用(Pollard,2008)。通常来说,知识的应用可以按照这些规则进行。首先,需要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找到,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找到相关的问题;然后进行第二步,也就是消化、吸收找到的知识,如阅读资料,向专家请教;最后建立模型,设计出比较及评价的方案,在这些模型中挑选出支持决策或得出结论便是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头脑风暴、专业会议、沙盘推演甚至聊天都是知识应用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个人进行知识的加工整理,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意识。在信息时代,PKM必将成为知识工作者获取、管理、利用信息的全新、有效的手段,也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有效的PKM可以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开阔视野,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儒,侯英,李红波.Web2.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1):32-35.

[2]李奕.数字化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篇(9)

1引言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通过对知识的捕获和共享.是实现将知识转化成创造力的重要过程,其目的是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于组织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做出最恰当的决策。所谓个人知识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知识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知识转换可系统利用的和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它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目前,关于图书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相关技术来实现知识的科学管理:张良图研究了图书馆员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式、框架及实施途径;冯亚萍等研究了图书馆员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技能与管理战略及其管理的潜能;王勃研究了图书馆员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架;王琼研究了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及学习型图书馆中的图书馆员;石建等研究了学习型图书馆对馆员“应变”能力的培养。这些研究对图书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建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它描述了组织中知识分布情况并贯穿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它用于帮助知识用户方便、快捷地找到相应知识.其实质是利用知识管理相关技术生成的组织中所有知识的导引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一个综合体,是组织中进行知识管理协调和知识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于知识地图的研究中,王君等人研究了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共享框架;薛求知等研究了企业运用知识地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及应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知识地图为工具,探讨塑造学习型图书馆员及其途径。

2学习型图书馆员的界定

图书馆员是向人们提供信息、获取知识的服务执行载体,其业务素养和知识结构将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信息环境下,学习型图书馆员应有效地组织知识、控制和传递知识信息,建立自己知识管理系统,提高知识信息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专业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1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个体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最早是美国教授Forrester提出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他在《A New Corporate Design))中提出的一种组织形态《第五项修炼》中,并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组织成员不断突破能力上限,培养全新而开阔的思考方式,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来构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必须不断学习,以求精进。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可细分为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组织学习。只有个体的学习和全面提高,才能确保组织的创新发展。

2.2学习型个体——图书馆员

据调查表明:对管理工作影响最大的管理理念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成为得票最高的选项。学习型图书馆员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型图书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逐步适应组织的价值观,使图书馆工作者具有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的思考方法,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建立与组织一致的共同愿景,创造性的工作,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学习型图书馆员是指把图书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通过采用系统思考为核心的五项修炼方法,促进自身的创造性学习,并获得不断创新的能力,从而增强图书馆工作的活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怎样界定,学习型图书馆员都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个体,其核心是“学习”,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有它特定的涵义,即强调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与团队学习。

总之,学习型图书馆员不只注重个人的学习,还要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的信息平台.以获得持续的学习资源。

3学习型图书馆员的知识地图构建

根据前述,塑造一个信息时代的学习型图书馆员,需运用知识地图作为工具来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

3.1学习型图书馆员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针对图书馆员的工作性质与特点,主要承担着向读者提供知识、技术、信息等服务,因而其个人的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KMS)作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平台,对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KMS不仅是一个具有知识管理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软件系统,而且是一种融管理方法、知识处理乃至决策和组织战略规划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知识发现和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进行知识发现和学习,我们需把知识挖掘的技术融人到知识管理框架中。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应该包含两大块:第一块是知识的利用包括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重组。知识的重组是指当知识发生改变时生成新的知识地图;第二块是知识的挖掘,可以利用知识挖掘技术来发现隐性知识。

3.2学习型图书馆员的知识地图构建

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是以概念图来表示知识库。它包含描述概念属性与描述概念关系的概念阶层.能清楚揭示组织中知识的类型、属性、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而图书馆员的个人知识地图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其自身知识共享的工具,它是对个人知识的一种描述方式,以及知识、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员不仅向人们提供知识和信息等基本服务职能,而且还要在浩繁的信息中发现知识、过滤知识、阐释知识,更要在各类信息资源中采集、存贮、组织、控制及提供利用的综合职能。因此,学习型图书馆员的个人知识地图应体现其多维的知识结构属性和特征。

如图2所示,结合图书馆员的工作内容,在提供服务的不同环节针对知识需求的不同特点,如果将上述综合服务职能的知识进行多个维度展开,可以分别建立起能够反映其业务素养和技能的能力型知识地图;为规范图书馆员服务流程,所需组织安排知识的流程型知识地图;体现其借助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信息技术型知识地图;反映其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技术运用手段的技术型知识地图;表现其核心服务内涵与外延的理念型知识地图;针对服务对象(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完成信息、技术、知识等汇集和整理加工的集成型知识地图;面对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趋势,具有对图书馆资源、设施、服务等要素组成为一个有机综合体而具备的整合型知识地图;以及能够反映知识门类,帮助读者快捷地搜集到所需知识的概念型知识地图。这个多维的知识地图能够适用学习型图书馆员在服务工作中的不同知识需求,提高自身知识管理的效率。

为确保图书馆员应用知识地图的效果,按照其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框架结构,针对图书情报服务各环节的知识需求特点,确定完整的图书馆员专业服务构成。例如,可选构成图书馆员综合服务的集合记为,满足不同服务需求的子集为:信息采集,信息存贮,信息组织等等。左边文字表示图书馆员服务要素名称,右边集合表示满足读者需求的要素子集知识点,集合中图书情报服务提供过程中,图书馆员职能要素组合与要素衔接,需要图书馆员的各种知识与技能资源的配置,才能完成完整的图书情报信息服务。同时.为满足读者对信息情报服务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将提供服务的各要素进行任意的组合.并运用ANP方法对不同的组合进行评价,确定最优的图书馆员知识与技能的要素组合。

4学习型图书馆员塑造的主要途径

众所周知.图书馆的服务包括三大领域:文献资源、图书馆组织布局与服务传递。图书馆员是提供服务的主要执行载体.塑造学习型图书馆员,必须以个人知识管理为理论依据,以知识地图为主要手段,且自始至终将服务作为学习型图书馆职业的核心理念。以下我们将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为分析对象,并结合图书馆员服务意识、质量、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塑造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型图书馆员的主要途径。

4.1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

图书馆员只有在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的情况下,个人的知识管理才变得有意义。因此.馆员只有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当今数字图书馆的蓬勃发展给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所掌握的知识要从传统的图书馆学知识为主,转变为网络时代的集图书馆学知识、信息知识和网络知识以及过硬的外文知识于一身的新型知识结构。因而,图书馆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例如:采编人员必须掌握《中图法》,关注文献采购方面的媒体的新信息、新动向,及时了解时代热点,并利用人际交流、网络、媒体、专业网站等途径进行学习;参考咨询馆员必须加强信息检索、数据库维护知识技能的培训;学科馆员必须要学有所专,成为某一学科或某类学科的文献信息专家,等等。

4.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图书馆服务取决于馆员与读者,二者之间的互动影响服务结果。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需要在职业道德层面达到较高的层次。具体表现在图书馆员自身的道德操守和职业信念.对图书馆组织的高度的责任性与对事业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因此,图书馆员的职业观应是“读者永远是对的”的信条,以及对图书馆组织的忠诚与服从的精神境界。此外,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对馆员的工作标准也有了新取向,表现为更注重能力型、智慧型、精专型图书馆员。这些新特点和要求反映出了社会对图书馆工作的重新认识,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者以正确的学习观去迎接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员就要培养不断学习、热爱学习的职业习惯.应把善于学习看作是与自身修养、能力培养、学识提高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性格特征之一.并能自觉将其内化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

4.3终身学习,不断超越自我

篇(10)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前知识管理能力的考验更加突出,管理学界及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围绕知识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需要从知识管理的体系结构构建中来探讨与总结。

一、开展知识管理学构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知识管理是与企业管理及研究机构对知识管理项目的实践中初步形成的。从实践来看,对于知识管理思想的探讨,需要从现代企业及组织管理中来分析和梳理,尤其是从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更需要从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中来完善和充实。可见,对于理论的出现始终滞后于实践。我们从知识管理项目中来分析,对于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局部研究或微观研究较为成熟,而对于整体研究或宏观研究则相对落后。开展个人或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需要从各行业、各组织机构及学术研究领域中,从实践的科学指导中来提炼零散的知识,以建立完善科学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理论是基于实践的总结与回归,对于国内外管理学者来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系统性的研究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特点及要求,从观点、模型及框架中来积极整合,从理论上来探索知识管理的本质与规律就显得尤为必要。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就其实践总结与概括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升华,这种经验的局限性很难适应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由此可见,加强对知识管理学理论研究,不仅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上来改进研究方法,还需要从技术上来构建完善、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统一思路,明确研究主体,促进知识管理学的健康发展。

二、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不开。在以市场化进程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使得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和组织只有从自身的环境中来整合资源,才能增强应对非线性变化环境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知识组织技术、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出现,为知识管理注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撑,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归纳与演绎;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对知识矩阵、知识内容的层次分析;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来实现对知识可视化分析与知识资产化管理等。当前,通过对全球500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的探讨,从其组织及机构的评估中可见,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并成为当代组织机构管理实践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知识管理理论是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知识及知识管理诸多学科领域知识的总结与创新,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知识经济理论的逐步完善,在企业管理实践与改进中,不断形成了管理理念及思想,也促进了知识管理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知识管理学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科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更是从技术手段的更新上来获取知识的组织、存储、传播及应用。经济学者与管理学者分别从知识的利用效率上来提升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还有学者从知识资产视角来讲知识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从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中来凸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二是从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一方面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人文、社会及经济管理领域来探讨知识管理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实体性上,将知识的管理、维护及应用与研究者学派展开对应,促进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如技术派学者从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上,结合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来促进知识管理系统、重组与群体等技术的建构与设计;行为学派将知识管理对人的影响上,利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及商业管理思路来探讨人类个体在管理中的行为及表现,并从知识管理过程中来探讨学习与管理的关系,从而改进组织的学习水平和整体能力。由此可知,对于知识管理学科的深入研究,从信息技术和人的行为及心理研究中,来把握知识管理对信息处理及人的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并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全面认识和应用知识管理,促进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总体来看,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当前还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不同领域内各知识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上,由于当前知识管理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足,对知识系统工程学研究还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跨学科性上,借助于系统工程思想及方法,来完善和建立“知识系统工程”学科体系,逐步构筑成完整的“知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学”工程。

三、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它是集知识、理论、技术、方法和规律等为一体的新兴学科,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知识资产、人力资本及知识设备等资源。从层次上来划分,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宏观上的知识管理和微观上知识管理。对于宏观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资源的配置、管理、调控与开发、利用;对于微观上的知识管理主要侧重于对组织机构、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无论是广义的知识管理理解还是狭义的知识管理学宁日,对于知识管理中的各种资源及知识资产来说,都需要从组织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中实现对知识的组织、知识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从知识管理学的构建上,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管理内容出发,就其一般理论、方法及规律践行总结,以促进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跟进。

(1)知识管理学的管理内容的设定。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管理范围来看,知识管理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应用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对于知识管理学科构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任务、研究内容体现及学科性质,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等;二是从知识的研究中,来设定知识研究的定义、知识的属性及分类,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共享及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评价等内容;三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管理的特征及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中来探讨知识管理的范围及内容,研究知识管理的目标、模式、原则、思路、评估方法等。对于知识管理学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管理的技术性研究,重点从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分析上,如何发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知识数据库技术来提升知识管理的技术水平;二是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性和工具性上,探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各知识组织的分类及获取,如知识的组织方法、知识的获取途径、知识的传播模式、知识的应用方法等;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上,需要从知识仓库、知识地图、以及知识管理系统与知识创新中来实现知识管理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成功实施。

(2)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的组织与理解中来完成对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首先从知识管理学的宏观与微观分类上,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分支进行划分,在宏观上,把握好知识管理政策、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创新与知识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知识资源配置、知识系统工程等学科的联系;在微观上,将知识管理组织及政府,以及个人作为知识管理的对象,并从知识管理对象评定中来实现对应。其次从知识管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划分上,明确国家创新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并能够从知识管理研究范畴上明确企业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结构变化。如政府知识管理要从政府视角来进行知识获取、发现和表达、组织;企业知识管理应该从企业知识资源的存储、检索、传递、开发利用中来完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则需要从个人自身知识管理学水平和能力上来完成。

四、结语及意义

知识管理学从内容及建构中,需要从理论上、技术上、应用上加以划分,并从知识管理理论、知识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系统工程上加以研究和总结,以必要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对知识的挖掘、对知识工程、知识仓库、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形成,以促进其在各类行业及领域内的有效发挥。可见,从知识管理的本质及规律上来探讨学科构建问题,并能够从知识管理成果及方法上,就其理论价值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分析,以从知识管理学科建设中来促进本学科的完善。知识管理学所涉及的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涵盖了当前众多的学科领域与实践,其研究重点和实践内容也不一致,也需要超越它们的界限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研究空间,来缝合这些研究和实践中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这是科学学赋予知识管理研究者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胡秋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11,(01).

[2]储节旺,孙晓宁.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9).

上一篇: 茶文化发祥地 下一篇: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