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4 17:01: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篇(1)

 

一、制定好复习计划,循序渐进地复习

 

政治学科第二轮复习的时间一般是两个月,时间非常紧张和宝贵。要充分利用好这两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就必须制定好切合自己实际的复习计划,安排好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内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有多少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复习各需要多少时间,都要认真写入计划。已经牢固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少安排一些时间,以加强复习效果,但不能不管不顾;那些掌握得不太熟练或者没有掌握的知识,要多安排一些复习时间,这些知识是复习的重点,应该多下工夫。有了复习计划,政治第二轮复习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复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无目的的现象。制定好计划,我们就要认真执行,按计划一步步地、循序渐进地复习,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复习效果。

 

二、抓好两个专题,注意二者密切结合

 

专题性是政治第二轮复习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有人把第二

 

轮复习称为“专题复习”。政治学科的专题可以分成两个类别:知识专题和时政专题。这两个专题都要复习好,并且复习时要注意二者的密切结合。

 

知识专题分为经济生活专题、政治生活专题、文化生活专题和生活与哲学专题。经济生活可分为:基本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和对外经济关系五个专题;政治生活分为我国国家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四个专题;文化生活可以分为文化与生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繁荣与创新等四个专题;生活与哲学可分为唯物论、辩证法、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论四个专题。对于这些知识专题,要牢牢把握和深刻理解其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关系)。同时,对于非主干知识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弄懂弄会,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不可忽视。复习这些专题时,要与时政相联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时政,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可以加深对时政的认识。

 

时政专题复习是指对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事问题进行归类,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锻炼能力的目的。首先,我们要对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做到了然于心,重点把握那些对社会、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时事,要从其产生背景、过程、影响和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掌握,如“十三五” 规划、和谐社会、两岸关系、联合国改革等。其次,要把这些重大时事进行归类,如把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的归为一类,把属于中外关系的归为一类等等。再者,在复习时政专题时,除了了解事件本身外,还要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看这些时事从哪些方面反映了所学的知识,是怎样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自己以这些时事为背景材料出一些题目来考考自己,或与其他同学相互出题、相互考,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时事的认识,巩固复习效果,还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科内综合,适当注意学科间综合

 

综合性是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的又一显著特点,专题复习本身就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本轮复习首先要抓好政治学科内的综合复习。在复习每个专题时,要联系到其他专题的知识,如复习经济生活知识时要联系到哲学生活、政治生活知识,复习哲学生活时要考虑到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知识。以知识点“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例,从经济生活上要掌握住以下内容: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宏观调控(即市场调节的不足与缺陷)?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手段和意义各是什么?从哲学生活角度来说,国家宏观调控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它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复习时就要全面考虑、多方联系,这样才能达到综合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注重政治学科内综合复习的同时,要适当注意政治、历史与地理三科之间的综合。在复习政治知识时,可以考虑考虑这个知识点与历史、地理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把这些有联系的知识点整理下来,经常翻看,可以更好地掌握政治、历史与地理三科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如复习政治学科的经济生活上的“三大产业”时,可以结合历史上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古今中外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有关发展农业的著作与发明等知识,结合地理上的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农业低产区的治理和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农业和工业以及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等知识,从而深刻理解三大产业的相关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应对高考试题中学科间综合题目的能力。

 

篇(2)

二、通过审题,首先要断定考的“知识点”是什么?答上知识点,就可以得一半的分

一般来说,命题人的问题设计,都有一定的目的,都考一定的知识点。

1.要分清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用《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知识来答题,大方向不能错

一般,高考38题第一问是两小问,要用经济生活知识来答;高考38题第二问是用《政治生活》知识来答题。39题(1)是用《文化生活》知识来答;39题(2)(3)是用《生活与哲学》知识来答题。

例如:2012新课标卷38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通过审题可知,此题考的是“分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政策性建议”,考的就是“怎样实现社会公平?”的知识。

再如:2012新课标卷38题(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政府为什么要加大民生支出的比例?通过审设问可知,要用《政治生活》知识答题,准确地说,要用“政府”的知识来答题。还如,2012高考39题第一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科技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审题可知,必须用《文化生活》知识答题,准确地说,必须用“科技作用”的知识来答题,而不能答“文化的作用”的知识。

2.对“知识点”判断正确,要背课本的“单元题目”“课题”“目题”“黑体字”

例如:09海南高考,请运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知识,说明你对“给志愿者物质和精神奖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就是一个目题。

三、要看问什么?

一般有三问,是什么?为什么?(原因、依据、必要性都是原因类主观性试题)怎么办?(建议、措施、如何、要求都是措施类主观性试题)

例如: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上,我国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什么?通过审题,问的是“是什么?”“新时期”是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理论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如: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政府和公民在治理雾霾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此题问的是“怎样”,政府怎样治理雾霾?公民怎样治理雾霾?

四、要看“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设问中的“主语”“关键词”“名词”,这样才不可能偏离“主题”,从而很好地贯彻命题人的意图。

例如:2012高考39题第一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科技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审题可知,主体是“科技”,关键是“作用”,要答“科技的作用”,而不能答“文化的作用”。再如: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国家的重要举措是什么?“主体”是国家,国家包括“政府、企业、公民”。关键词是“对外开放”。要答怎样对外开放?

例如:结合材料,说明政府是如何履行其职能的?如果审不清题,只答政府履行的职能,只能得一半的分;应看关键词“如何履行”?政府打击“不法商贩囤积居奇”,说明政府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职能。政府实施的“扩大生产,增加供应”举措,说明政府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履行经济职能。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诚信道德典范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此问是让答“为什么要发挥道德典范的作用”,而“道德典范”这个词在文化生活第九课“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问题。

篇(3)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1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

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2国际关系

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②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⑤国际竞争的实质;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②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④对外贸易的作用。

4、(哲学)国际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3企业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高考政治在《经济生活》部分经常考到企业的知识,而且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识之间关联度大。但是也有规律可遵循。

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知识如下: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因为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

②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③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④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⑥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⑦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⑧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⑨企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⑩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4公民

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⑶三大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⑷公民监督。

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⑵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⑶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⑸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⑵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

⑶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⑷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

⑸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5《文化生活》主要命题点

1、文化的作用:文化精神力量;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作用)。

2、文化发展与创新: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和具体途径);处理好两对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创新的主体—人民。

3、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核心;为什么要弘扬(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样弘扬。

4、先进文化建设:坚持的指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⑴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⑵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⑶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⑷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⑸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⑹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⑺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篇(4)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话阐述的是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对知识运用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要达到对某方面知识理解的广泛而深刻,并能够熟练应用,首先要以基础知识为根基,需要熟练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众所周知,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首先应该强调学生对政治理论基础的认识和把握,这其中不能离开对基础知识的大量识记,这也就涉及对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然而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牢固记忆,在记忆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这是一个双向促进,对知识进行知识动态掌握的过程。

二、常思则常新,培养理解能力

“我思,故我在。”“学而不思则罔。”对于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人们往往片面理解为死记硬背。而实质上,思想政治课程更强调的是要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记而且要求能够充分理解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是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扼要的提炼或框架的构建,以达到对知识点的透彻认识,甚至能够从旧的知识中获得新的见解及灵感。

在讲解《政治生活》部分时,我们可首先让学生理解学习有关政治常识的必要性,理解经济体现的是最根本的利益关系,而政治则是为了维护一定阶层的根本经济利益。其次,对于学生来讲,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必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政治团体、执政党、社会性质,理解执政党的各种执政理念,理解国际社会的格局与发展现状等。在激发学生对政治生活知识探究理解欲望的基础上,除了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的讲解,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利用图表和数字来表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为学生建立基本的认识后,展开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争辩,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点拨学生的思维,从而深刻理解、认识政治对于公民个人的影响,让学生充分认识作为国家公民理解政治生活知识的实际意义,并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

三、分析与评价,升华运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刻理解的重要性。揭示了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互相融合的深刻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更要强调的就是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应用体现在能够对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价,将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将其付诸书面形式或口头表述。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时,涉及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以及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哲学概念原理及相关理论的应用能力,可以从课堂知识、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题目分析、情景辩论等多个方面展开,让学生在分析与表述、斟酌与评价中锻炼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篇(5)

考纲是命题的依据,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千变万化的考题,不是随便一猜便能猜着。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变化了的考题终归离不开考纲的知识范畴,离不开对具体知识点的考察。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以纲为根本,以本为枝叶。

高考越来越侧重能力,可是我们应该清楚,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知识又何谈能力。简而言之,高考就是要求你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社会问题,这种能力首先建立在熟练的基础知识上。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70%的选项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主观题,在阅卷流程中,则采取的踩点给分和快速扫描关键词给分原则。因此,综上所述,在高考复习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考纲》,把握基础知识。

2 把握命题趋向,准确应对

高考试题虽然每年都不一样,但是总是有共同的地方,也就是说总体上是“稳中有变”。就2012年全国新课标考题同2011年相比来说,“稳”是第一位的,第一,四本必修所占的分值大体上是稳定。《经济生活》占30分左右,《政治生活》占24分左右,《文化生活》占16分左右,《生活与哲学》占30分左右,这给我们呈现的最直观的信息是,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掌握主次,《文化生活》的复习战线不能拉得过长,而且文化生活考的内容层次也比较浅,要求学生掌握好书本上的内容即可。第二,主观题的组合与分值基本稳定。2011年主观题38题是两小问,分别是《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组合,分值分别是14分与12分,39题三小问,分别是《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的组合,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命题中不变的地方,强化此类题型。第三,试题题型保持稳定,开放性试题仍然保留。2011年,39(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分);2012年39(3)结合材料,就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都属于开放性试题中的政策,建议类型。试题仍然属于小切口范畴。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一个个知识点的突破,而淡化教材知识体系体系的建立。

“稳中有变”变的地方也要深思和推理。2012年考题与2011年相比,在选择题方面变得还是比较大,首先是难度降低——取消了计算题和漫画题两类题型。这两类型的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2012年的政治选择题得分率要远远高于2011年。其次,混合类型的试题出现。2011年考题中,学科的分界线还是很明确的,但是2012年的考题中我们发现同样一道题,既考查《经济生活》又考查了《政治生活》内容,这就是说,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角度去分析一些时政内容,拓宽思维。第三,学科内编排的顺序有所变化,2012年之前的选择题考题是按照《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顺序编排的,但是,2012年,除了混合类型的题之外,把试题的顺序有所变动,把《文化生活》的选择题插入了4个《生活以哲学》选择题的中间,这就给我们反映出一个信息:选择题以往的编排顺序很有可能逐步打破。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要形成思维定势。

3 强化训练,掌握基本技能

3.1 图表类。此题作答时学生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不去分析图表所反映出的现象,直接点出问题。因为问题是概括出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从现象中看出问题;二是:不能看出图表所反映的问题,不能从现象中看出问题的本质来;此外就是不能把握住两个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回答图标问题是,一般情况下要遵循以下原则:三读四解法。读表头、读内容、读注解;解答时要做到:横看趋势,纵比差距;先看整体,后看部分;先读现象,后揭本质;先说成绩,后说问题。这类题型,需要我们寻找一般的解题规律,总结答题技巧,在复习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总结一些答题方法。

篇(6)

二、 梳理“线”

明确知识点的联系,建立知识线。所谓知识线,就是把知识点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或共性,以一条主线连结起来,形成基本线索。知识点的联系越清晰,共性特征越明显,知识点组合连结的角度就越多,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更能得到发挥,可谓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在复习《政治生活》时,全书始终以“国家”为中心呈线状辐射展开,即从整体来看,国家可以用国家制度、国家政策、政党、公民、国际社会 (外部环境)的主线连结起来;从局部来看,国家制度可以用国体、政体、国家机构、国家结构形式的主线连结起来,国家政策可以用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外交政策的主线连结起来。复习《文化生活》中关于文化的规律性可以用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主线连结起来。复习到《经济生活》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时可以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主线连结起来等。通过类似此种对知识联系线的梳理,从主干线索中串联知识,使学生思考问题或解答问题时清晰地再现知识点之间的渊源关系,顺藤摸瓜,水到渠成。

篇(7)

一、“任务驱动”法的理论概述

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而言,采取“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途径,“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环节中,思想政治教师将会带着一个“任务”努力创设一个完美的教学情境模式,主动带学生参与知识学习,这样就能够克服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心理障碍,进而激发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1]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的主体及课堂教学的操作者,以此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的能力。

“任务驱动”最基本的就是将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点穿插在已经设定的问题中,这也就是情景的创设;中学生在这一任务的带动下,评估自己的能力,进而确定学习任务;在执行环节上,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详细地厘清该任务的知识体系,仔细分清新知识、旧知识,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够提高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师的带动下,可以善于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等。[2]经过任务的实践,可以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实施有效地构建。这样学生在充分实践环节上,中学生再也不会认为思想政治的苦闷、枯燥的现象,积极投入学习中,主动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一般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一是情景的创设,二是确定任务,三是执行任务,四是任务的完成,五是公正合理的评价。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析“任务驱动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情景的创设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包括四个必修模块:经济生活常识、政治生活常识、文化生活及哲学常识。课本中的经济生活的一般规律、政治生活常识及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哲学常识等是学习的重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情景创设的素材,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对此,教师可以依据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创设一个与知识点紧密结合的情境,如你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看不见的手,通过分组讨论,让中学生自己运用自己的历史、生活经验等知识分析这一经济行为。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课堂上认真模拟这一情节,进而指引中学生参与这一个情景环境中学习。

(二)确定任务

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而言,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给出一个确切的任务,透过这一确定的任务指引学生学会学习。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驱动法”中,一个思想政治教学任务的一经提出,就需要分析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是主动还是被动。对于“任务”要明确这几点:一是综合性,在选取一个知识点之中,还应当包含其他的知识点,进行知识点渗透性教学,以此构建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针对、实践性强,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任务驱动法”中,就是要让学生在明确一个任务后,能够经过实践找出答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实践的能力,设计一个有针对性、实践性强的任务。笔者确定这一实践性任务时是这样做的:例如在讲到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多角度、层次分析,让学生围绕着“什么是宏观调控?为什么要宏观调控?怎样进行宏观调控?”三个层次来进行分析思考。最后形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综上所述,透过以上任务的提出,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及认知规律,这样就能够正确引导中学生发现新的知识点及运用知识点等。

(三)执行任务

在以上两个步骤实施完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执行任务的环节。教学任务的执行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来讲就是一个监督、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过程,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这正是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一个思想政治知识的实践。

(四)任务的完成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也就是学生学习、交流以及讨论的过程,在这期间,学生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在一个公平合理有效的平台上,鼓励这些观念进行交流、争锋、补充,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当前任务的认识和理解。[5]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要掌控课堂节奏之外,还应当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失误之处,帮他们指正出来,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些帮助。经过这些培训,可以强化内容、信息输出效果,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识。

(五)公正合理的评价

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收尾环节,这是不能够省去的,它应当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完善教师对学生评估、促进学习的机制。著名的赫洛克实验就表明:教学中适当表扬效果明要显高于批评;但批评比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效果好。在此环节上,高中政治教师要充分表现柔性的一面,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褒奖,少批评与责骂,并将其适当的结合在一起,在鼓励中可以委婉指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不足,批评时应当肯定学生学习上的进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姜越,王春玺.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主要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03)

[2]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04)

篇(8)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分四个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人们认识事物应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做到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就这四个模块的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离学生认知水平最近的应是文化生活。所以我认为所开科目的次序应该是: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但在我们绝大多数地方所开课的次序都是按教材上是1、2、3、4来做。高一的第一学期开经济学,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尤其是课程的后半部分,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生活感知基本上是空白。更为不适的是高一第二学期开设政治生活,对学生而言,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政治方面的认识近乎盲点,我们也觉得这个时候开设政治生活有点荒唐。那么现有的次序是谁安排的呢?能否变通一下呢?据有关专家介绍,新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后,尤其是课程标准出来后,有关方面就组织人力编写教材,先编出了《经济生活》,于是当年的各学校就都先开《经济生活》。以后又陆续编辑出版了其他几本教材。由此可见,我们高中政治的四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四块,任意先开哪一块都行。没必要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地按教材上的次序来上,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合理地安排模块次序,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能顺畅、舒服,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知识点的编排方面的问题。

总体感觉是知识点太多、太乱,并且那些知识点的出现都是“蜻蜓点水”式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据说是体现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结构。所以好多地方都只是出现了概念或名词,再没有任何说明或注释,我们感觉教材的编写离学生实际有点远。另外,该套教材分正文与辅助文两块。正文没得说,辅助文设三个栏目:“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按照专家的说法,辅助文属于学生自学的部分。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高考必考的重点、难点等正好都在辅助文中。比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及与价值量的关系等。这种知识,放在正文中尚且需要教师花大力气才能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更不要说是放在辅助文中了。我们感觉这一块的许多知识点根本不是学生能够自学解决的,高一的学习只是生吞活剥式地粗略认识,要适应高考的需要这是远远不够的。

三、部分章节的编排不符合认知秩序。

以前我们的课程章节一般是先讲共性,再讲个性。比如国家职能,就先讲国家的公共职能,再分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新教材不再怎么说资本主义的事,重点说我们自己的事。这应该是适应我国外交政策转向的需要。但有些知识章节的编排欠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让人感觉很别扭。比如《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节——市场配置资源,通过比较计划和市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学生自然会得出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所以我国由原先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块学生接受和理解都很顺畅,但刚说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接着讲市场秩序,说规范市场秩序要靠法律规则、道德、诚实守信等,叫学生感觉很别扭。如果把这一块放在后面,先讲市场的缺陷,再讲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手段,而后把规范市场秩序,除了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之外,还要靠道德、诚实信用等必要措施,这样就顺畅多了。

四、综合探究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

通过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获取知识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特色。新课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的内容,我们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新课程后安排的探究内容根本就不符合学生实际。尤其的政治生活,第一课安排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第二课安排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这些题目每个都离学生实际甚远,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在网上瞎找相关资料,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意见是能不能安排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近些的事例,比如就从班级管理的民主说起,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民主,什么叫有序民主,什么叫无序民主,它们各自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由易到难的梯级式上升的目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双方总是相互依存的,有盾就有克盾的矛。按有关专家的说法,新课程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要靠我们聪明的一线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一找到克服的办法。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确实针对那些问题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也有些自己的体会:

篇(9)

1.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

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生活甚至哲学生活的知识来回答。

2.基础知识不牢固,概念界定不清

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

3.知识应用不准确、不全面

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人民民主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等,导致学生失分过多。

4.答案缺乏新意,没有创新

高考试题答案的编制,虽然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如果答案只是囿于教材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分析,缺乏必要的拓展和延伸,缺乏新意,这种答案也不符合高考试题的答题要求,从而失去提高分。

5.答题模式陈旧,答案条理不清楚

许多考生组织答案时仍然沿用传统的答题模式,比如第一自然段全是原理、第二自然段全是对材料本身的概括或描述、第三自然段来一个总结这种“三段式”,使材料与观点出现“两张皮”,事理分离。这在主观性试题答案编制中是十分忌讳的。

二、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针对学生答主观题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要准确解答政治主观题离不开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

1.首先要弄清回答该题所依据的知识范围。政治学科的考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生活与哲学又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四个部分。

2.要明确设问角度是“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原因)、“怎么样”(结果,意义,作用,影响),还是“如何做”(对策,措施,方法,建议)。

3.明确设问主体。主体不同,答案则不同。经济生活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消费者,哲学生活主体通常是具体的哲学观点,政治生活主体通常是国家(国家机关)、党、公民、国际组织等。

第二步:审材料。

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从材料中提取与设问有关的重要信息,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和与设问有关系的关键词、关键句子,从中提炼出材料所体现的原理,然后明确答题的方向。

2.如果是表格材料,要全面解读表格的题目、材料、数据、尾注等,任何地方都不要遗漏。

3.回归教材。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

第三步:调用知识。

1.依据关键词、关键句子直接调用。政治学科中的关键词本身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可以直接调用。

2.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依据关键词,通过演绎、推导,找到课本中有用的知识点。

3.概括材料中的具体信息,归纳调用。关键词比较具体,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的,就先归纳然后再调用。

4.依据设问,有效调用。知识调用要根据设问的要求进行取舍、重组,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

第四步:确定答题思路。

1.确定大逻辑: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

2.确定小逻辑:要点自身的逻辑,包括要点如何展开、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等。

3.确定答案要点:根据分值确定答案的详略程度,一般来说分值能提醒我们答案要点的多少,分值高意味着要点多。

第五步:组织答案。

高考中答案书写一定要整洁,逻辑要严谨,层次要清楚。要用学科术语,标清序号,达到规范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同时要确定采用演绎式(从原理入手结合材料说明)还是采用归纳式(从材料分析到概括原理)的答题方法。一般回答时坚持先原理、后材料的答题顺序。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34-1

一、构建知识体系,提炼主干知识

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二遍复习,决不能搞简单的重复。高考的主观题设问一般会涉及到两个模块,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小问涉及两个甚至三个模块,比如2011年高考试题中的“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2013年苏锡常镇一模试题中的“试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餐桌浪费严重的原因。”等等。因此,二轮复习要重点解决第一轮复习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性、综合性不够的问题。

知识体系可分为宏观体系、中观体系和微观体系。宏观体系是整合五本教材内容构建的大框架,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一般在训练综合探究题时用到;中观体系是指一本书(即一个模块),主要是按单元和课的结构形成;微观体系是最小的结构,按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而成。一开始要求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体系有点难度,其实每本书的目录是最值得借鉴的东西,从课题到框题再到目题,就是从大到小的体系结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整理出主干知识,试着把它们变成树状的知识体系,然后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整合知识,促使答题更加完整。

在某一次《文化生活》的课例研修中,发现学生经常会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两个知识点混淆,问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有一半的同学会回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明显他们对单元和课的体系不够清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用批判的态度对待文化,是在文化继承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自然联系到对象应该是传统文化。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环节,不是简单的批判继承。学生在对这两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后,对照体系结构巩固,在后面出现类似的题目时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

二、结合时政热点,精选综合专题

大部分学校的二轮复习都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专题要结合时政热点,不能搞得太多,一般10个左右,而且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的选择、归纳、整理。课堂上的时间,老师对热点的讲解不宜过多过细,只需要对热点的背景材料作概括的整体介绍,点出关键词即可。

例如在讲“食品安全”这一专题时,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和快速进入复习,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温州的硫磺竹笋事件,问题奶粉事件,皮鞋果冻,某饮料砷元素超标等等,然后从事例中引出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相关知识点。同组的老师在看过我备的课后给我提出了这样的意见:这是二轮复习课,不能像新授课一样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大量地例举生活事例,应该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于是在二次备课中,我用了一段在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话作为背景资料,让学生读完材料后找出中心思想,即国家有关部门准备加大打击力度,从而先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热点材料。接着再以地沟油事件为例,变换角度,让学生从《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来分析。这样一来,不仅课的理论高度提升了,作为文科生对国家政策和会议文件等多多了解,多关注一些专业术语也是好的。

三、强化答题技巧,训练解题思路

答题技巧首先要注意的是试卷的分布和时间的掌握,我们经常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这就需要在二轮复习时在客观题的训练上下功夫,不仅要准确率,还要有一定的速度。现在的主观题材料的阅读量很大,需要学生分配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理解、思考,因此时间只能从做客观题那儿调配过来。由老师在备课时综合教学资料,精选典型的客观题,数量不需要太多,每节课坚持训练,长时间下来肯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上一篇: 工程建设管理思路 下一篇: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