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4:37: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破坏生态的现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收稿日期:20120322
作者简介:吴春英(1967—),女,湖南怀化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13202
1引言
在城市建设中,绿化建设尤为重要的,做好绿化建设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市民的生态观念意识的植入,使市民能够在进行绿化工作的同时,发现各种问题的紧迫性,真正把城市绿化活动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
2科学化的生态学习空间
2.1科学引导法
对于绿化宣传者来说,为使市民能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生态知识,必须先将将这是进行系统,进行科学性的引导,给市民一个进行绿化建设的心理意识。
加强对市民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应该把市民清楚目前生态环境的各种不好的状况。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多数工厂在进行生产制造时,都会产生出许多废弃物,严重危害着周边的环境,比如工厂排除的废水、废气、废渣,致使大气污染、水污染加剧,不利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城市的建筑越来越多,致使很多可用的绿地消失,使人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而且城市的建筑建设造成许多污染,其中以噪音污染最盛,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使居民无法正常的生息作业。
应充分认识这样的社会现状,使人民群众愿意加入到绿化队伍中来,不断增强生态意识,用自己的行动来制止和打击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行为。
2.2生态知识的输入
市民应该转变观念,使自己的生存的家园更美好,必须先从改造现在的生态环境入手,从小我做起,再联合大众一起进行相应的城市绿化建设。
市民应该懂得更多的生态建设的知识。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人,应明白绿色生态的环境才是长治久安的生活状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人们应该加强防患意识,进行有效的环境破坏防治,在源头进行有效的治理,相互监督,真正对环境污染、破坏等问题重视起来。
2.3在社会实践中加强生态宣传
在城市建设中,市民应该加强对绿化系统建设的参与,在进行防治和打击环境破坏的行为时,应该督促他们进行有效的改善,改变当前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绿化更加完美。
进行生态宣传和制止生态破坏行为,要进行思想教育,给建筑公司或者工厂企业一个生态概念形成的空间,帮助他们走出破坏环境的怪圈。
让破坏环境的人明白他们在制造生产过程中,也进行了环境破坏,进行科学性的引导,帮助这些人找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理环境破坏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意识的培养,从心理上使他们认识到城市绿化的意义,并且从行为上督促和引导他们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使城市的建设向着绿色生态的方向进行不断的迈进。
进行城市绿化的宣传,重点还是在于对城市居民的感染度,使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把生态建设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对比,使人们真正意识到当前的处境。
3生态观念问题改变措施
3.1从身边环境得到启示
一般市民都会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就是不远处有大工厂的黑烟在空中飘着,进出是正在建设着的高楼大厦传出的建工噪音,在近处是小区公园绿地的垃圾成堆。这样的景象令人寒心,城市居民应该把这些现象都收集起来,让周围邻居看清社会环境的现状,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而且给城市绿色环境建设造成了危害,我们要从身边做起,督促这些环境污染破坏的行为。
年轻人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他们富有朝气,有思想高度和环保知识,如果把环保的重担都交给年长的人士,他们也是在短时间内想不出很好的治理办法,更不会进行很好的环保实践。所以年轻人应该在上班之余应该从身边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启示,使自己对环境保护重视起来,腾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和实践工作。
另外,市民应该把身边的绿色环境保护起来,如组织建筑商对身边绿地被破坏后,把绿色的家园进行修复,并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是保证我们有长远有效的生
态环境供我们使用。打消个人的种种破坏环境的意念,当我们在进行垃圾随意乱丢,或者浪费水资源的前一秒想到这样做的危害性,保障自己能够生活在一个自己建设起来的新鲜家园,这个家园就是生态环保的,使自己能够为城市绿化建设增瓦添砖,为生态环境的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3.2从大环境中发现端倪
人们应该发现世界环境破坏导致的危害性,各种地方性的破坏不但影响它的周边环境,还会带来沙尘暴或者海平面上升的危害,使整个人类的生活都受到破坏,不利于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重视身边的环境破坏现象。从根本上进行环境的治理,应明白社会的有效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
3.3加强绿化建设
加大对绿化建设的参与力度,就是要把城市绿地加大铺设面积,市民应该在居住地附近进行树木的栽培和绿色植物的养殖;利用科学化的防护绿地的方法,对现有绿地进行有效的养护,对原有的绿化地区的养护主要表现在:对其周边垃圾的清理,对绿地的适时灌溉,防治病虫害等;加强对季节性和地方性植物的种植,同时也要对稀有绿色植物进行适时种植,增加城市地的绿化植物多样性。
4结语
进行生态观念的学习和实践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城市绿化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大家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重视起来,转变生存发展思路,使环境保护真正能够得到实施。另外,转变现代人的生态观念尤为重要,大力进行环保宣传,积极打击身边的破坏现象,使大家能够真正为城市绿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军.以生态文化理念强化民族地区城市规划建设[J].科学发展,2009(7):112~113.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森林覆盖面积较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因此,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对森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认识。为实现对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生态意识重要性的规划,必须对森林保护现状以及人类生态意识进行了解,促使森林生态发展真正发挥其意义与作用。
1森林生态资源的功能
植物资源以及动物资源共同构成完整的森林资源,植物以及野生动物是森林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不仅可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还可提供多种原材料,同时森林资源还可对陆地气候进行有效调节。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与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灾害发生频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以及旱涝灾害等现象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森林生态资源可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改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具有强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时,可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为对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进行森林工程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同时阻隔污染以及净化空气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强大功能之一。一直以来,森林都有“天然氧吧”之称,因其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同时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路边种植树木可对噪音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森林资源有多种积极作用,一直都在对地球上的生物进行保护,人类也受到森林资源长期的给予,对人类生活以及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人类应该对森林资源进行正确认识,同时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促进森林资源生态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 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2016年我国南方有再次发生特大型洪水,受灾面积约为14个省份,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不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还对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过度开采森林以及乱砍滥伐是造成洪水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退化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占现有草地面积高达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森林资源匮乏是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森林工程建设,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努力。森林覆盖率世界标准水平约为23%,我国与世界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努力,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森林资源覆盖率进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过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上述木材蓄积量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树木数量锐减,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树木使用量仅剩7-8年。因此,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是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该种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积进减少,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3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长期处于饱受威胁状态,濒临灭绝。野生动物身上带有多种传染病毒,人类食用后会导致该种病毒进行快速传播,一旦爆发将造成大面积危害,严重时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科学研究证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类食用森林中灵长类动物所造成的,最后导致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同时,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应对其进行保护,而不是肆意的捕食与杀害。禁止违法捕杀以及实用野生动物不仅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安全的维护。
4 森林生态保护和生态意识现状
4.1 森林生态保护的现状
我国政府以及人民已经逐渐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但保护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森立资源生态保护工作中。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给森林资源生态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忽视同样给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上述现象最终导致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与危机。粗放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类型之一,该种经济发展方式大大降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发速度与保护速度不协调是现阶段森林保护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滥砍乱伐现象更是加重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稀有植物与动物面临大量灭绝的现状,森林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问题与挑战。
4.2 人类生态意识的现状
人类生态意识单薄是导致森林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人类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城镇建设对大量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征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补的破坏。人口数量激也导致资源需求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传统的思想与观念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以及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意识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变换而更加适应时代,甚至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有增无减,大片森林被砍伐,变成荒漠,人们却仍然对森林生态大肆开发,即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森林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却很难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人类的生态意识更加有待强化。
5 保护森林生态和强化生态意识
森林生生态环境是陆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森林生态的保护,对人类长远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仅是保护了木材资源的储备量,也是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我国的自然c经济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森林生态与海洋生态一样,是孕育物种多样性的摇篮,森林的破坏导致了物种多样性也遭到破坏,而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的问题,为野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为我国带来很强的经济效益,由于生态环境长期被破坏,导致我国的资源产量严重不足,而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使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证开发和利用平衡,还要保证利用程度要低于开发程度,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长久稳定发展。针对强化人类生态意识的方面,重要性其实不言而喻。
6 结束语
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同时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人民生态意识进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转变发展观念,让森林生态更加能够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各类生态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环境修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水利工程施工会对周边的水土保持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目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措施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态修复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生态修复相关理论来预防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的水土流失。
1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指的是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能够向有序的方向发展,生态修复过程中一般不会人工干涉,但是特殊情况下可以辅助一些人工措施,帮助一些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系统,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帮助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称之为生态修复。学术界并没有界定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的区别,但是一般欧美国家采用生态恢复的说法,一些亚洲国家则更加倾向于使用生态修复的说法,其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帮助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所利用。
2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2.1以点或线状分布
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地面上的植被能够起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一般位于偏远的山川或者河流地区,且施工占用面积较大,导致水利工程施工不便利,难度增加。大兴水利,修建水库、大坝等设施,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地面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导致土地大面积的暴露出来,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一般呈现出点状或者线状分布。
2.2被破坏的植被难以修复
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需要修筑一些构筑物,这些构筑物的修建需要永久的占用部分土地,被占用的土地被构筑物长久挤压,导致该地区的土壤弱化,土壤的肥沃程度降低,水土保持性能降低,不利于植被的恢复。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降低,辅助人工措施后往往也难易恢复被破坏的植被。
2.3水利工程设计的多样化
水利工程的设计范围较大,主要包括防洪、港口、农田等多种类型的区域,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的水土流失类型不同,因此水利施工过程中生态修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水土流失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水土在重力作用下可能产生滑坡、塔防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作用
3.1减少自然灾害发生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使得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植被得以修复,同时能够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和蓄水能力,避免在在水利工程施工和运行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水土保持还能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3.2促进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
水利工程的兴建就是为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控制和调配水资源,但是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属兔流失现象,水资源的含泥量较高,导致水资源数量减少。在水利工程施工时,同时进行生态修复,能够保证水库中的水资源充足,提高水资源的需水量,延长水利工程相关构筑物的使用年限,提升其经济效益。
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4.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有很多,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生态破坏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一些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条件,采取引地表水或者打井、禁止放牧等措施帮助构建利于植被恢复的环境,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应当对不同的区域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实行分级分块的生态修复,确保生态修复的质量和效果。
4.2过渡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针对过渡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需要退耕还林。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对于25度以上的坡地,都应当退耕发展生态林草,严格控制坡度大于25度的农田的开垦,做好坡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对于15度以下的坡地,根据坡地周围的环境,在靠近人、村和路的地方进行改造,在保证农民基本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水土保持耕作。针对由于樵采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可以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对遭到破坏的地区进行一定时间的封闭,封闭时间一般可以为3年、5年或者8年,具体需要封闭的时间参考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地区等因素综合确定。除此以外,封山育林还可以辅以补种植被等措施。
4.3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不断减轻导致生态破坏的驱动力,对生态系统加以修复是沿河生态系统修复的重点工作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避免河流生态环境的单一性过高,单一性过高的河流生态系统容易出现破坏,应当保证河流朝着多元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且要确保河流的连续性和连通性受到破坏后能够及时恢复。必要时可以设置复合断面形态,包括主河槽和护堤地,如果施工条件允许,也可以提前设置马道或者季节性河道。
4.4经济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对于由于经济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可以采取粮果、林果间套种植的方法帮助恢复土壤原有的肥力,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坡度进行植物的种植,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采取植物轮作的方式,提升植物的产出率。对原有生态系统生物链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措施模拟原有的生态链,逐步建立农田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生物链的良性循环。
4.5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水利工程的施工会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由于早先的水利工程对于环境修复这部分并不重视,并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针对这种水利工程项目应当立即停止施工,找出生态环境破坏产生的原因,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防治。比如,施工范围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种植一些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生态修复,能够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的作用。适当加强区域的生物覆盖,避免出现施工过程中大量水土流失的现象。
4.6减少生态植物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对于矿业资源来说,属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把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磷、铁、钛、大理石等,其中以磷矿的储量非常丰富,云南省磷矿列全国第一,矿石量40.2亿t,P2O5量8.94亿t,平均品位22.2%,云南矿业也以磷矿的开采为主。而云南省的林业资源也是比较喜人的,国家也在推动实现云南从林业资源大省向绿色经济强省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要重视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 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矿业资源丰富这个特性就使得矿业开发对于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磷矿资源的开采,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说,矿业开发是云南省优势非常明显的工业项目之一,也是云南省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但是,依据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因素,可以看出磷矿资源的开发对脆弱的林业生态系统又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淡薄
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封闭保守的开采观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也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但是云南省部分地区在磷矿资源开发过程中,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在磷矿资源开发和加工过程中,一些尾矿和废料覆盖了地面的植被,直接导致植被被破坏,并对林业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毁坏。导致林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部分磷矿企业为了短期经济效益,就会以牺牲林业生态环境效益为代价,一味追求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对林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不闻不问;部分磷矿企业的粗放式的经营管理,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采行为;矿山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其宏观调控能力上存在不足,没有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在矿区林业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的时候没有制定相应的恢复措施,加上治理资金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就使得矿区林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1.2 矿业开采引发水土流失,加快荒漠化趋势
云南滇池周围磷资源总量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磷矿石产量占全省的98%,而且全部是露天开采。在磷矿资源开发过程中,把矿体表层的土壤大面积的破坏掉,对地面的植被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水土流失的现象加剧。而且在矿业开采的时候对于地下水位产生的影响也会导致地下水位的平衡被破坏,毕竟在磷矿开采过程中需要高强度的疏降地下水,导致整个矿区的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地表水体会因此而逐渐萎缩,进而对地表土壤的水土产生不利的影响,地表的土壤开始变得疏松,树木不能生长,使得裸岩面积一步步的增大,进一步加剧矿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土地荒漠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3 林地面积小,布局和树种结构不合理
在磷矿资源开采过程中引起土地的沙漠化和盐碱化,这类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大,植树造林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加上植树造林的成本比较高,就会造成林业机构的不合理,分布也不是特别均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对于水源的涵养以及气候调节等方面的功能。加上矿区湿地面积不断的缩小,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矿业资源的深度开发,范围在一步步扩大,林地面积小和布局不合理会直接影响林业生态环境。
2 协调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转变观念,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矿产资源管理
矿产资源是稀缺性的资源,但是人类的需求是不会停止的,磷矿资源的稀缺性就决定了要转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子,也不能用“严格限制开发”的模式,要两手抓,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生态效益,要全面、协调发展。要实现云南省经济持续发展,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走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路子。要严格规范矿业权人的矿业开采行为,推行新型办矿理念,推行矿业资源开发新模式。针对云南省磷矿开发的现状,可以跟外面一些大型磷矿开采企业进行联手,利用这些大型矿山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进行自身矿山资源的开发。比如,擦洗脱泥技术,该技术提高的磷矿品位一般≤3%,这样就能在资源有序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优化布局,提高产业的层次。
2.2 认清状况,落实“在保护中开发”的办矿方针
矿业资源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假如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林业生态保护措施,环境破坏就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的办矿方针,对于需要开发的磷矿资源项目,制定相应的林业环境保护方案、水土保持方案、森林植被保护方案等相关制度。要坚持磷矿资源的开采跟林业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施工投产使用的“三个同时”制度,这样能更好的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林业生态环境与矿山开采协调发展。
2.3 协调布局,建立多元化生态保障机制
在磷矿资源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磷矿设施建设、生产以及闭坑、废渣的丢弃等问题的调查,要把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减少到最小,有效制止正在形成的破坏现象。要建立相应的矿业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破坏补偿方面的机制,本着“谁开发、谁补偿”的原则,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全面纳入到矿业生产与开采的成本预算中去。合理布置森林资源,种植那些容易存活的树种,控制湿地面积缩小的局势。
3 结语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与水资源,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极强的优势,能够平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1.1人为因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全球自然环境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非常突出。在部分落后地区,经济条件非常差,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来源,不惜破坏森林,使得植被生长环境被破坏,最终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如此,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率非常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土地失去肥力后就盲目再开荒,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导致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1.2自然因素
在某种情况下,特殊的自然环境也会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我国很多地区沙漠化现象非常严重,非常容易受到风雨破坏,还有部分地区降水量非常多,也对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带了不利影响。
2.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施要求
2.1及时调整开发模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生产建设活动都极其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资源浪费。在落后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给土壤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在耕作的过程中,其顺坡耕作,陡坡开荒,使得深松面积非常少,土地长时间缺少植被,抗蚀能力非常差。这些落后的开发模式,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植被都缺乏必要的生长环境,整个生态圈的平衡被打破,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所以,在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人们应积极转变思想,改变开发模式。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水土资源保护工作,改变以往掠夺资源的模式,积极培育资源,现实水土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从而逐步恢复水土生态环境。
2.2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向生态产业化与商业化融合的结构模式转变。基于此,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起。各项具体的治理措施应与经济建设协调好,不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应从小流域水土治理的具体状况出发,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概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优势
3.1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客观条件非常差,经济水平非常低。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改变贫困的现状,人们对水土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导致土地结构恶化、水土资源浪费、生态环境被破坏,最终致使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出现。所以,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广各种典型的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经验,结合自身所在区域的具体状况,构建起独特的治理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自身的优势出发,着重打造特色产业,比方说依托生态化发展模式而形成的水果、蔬菜、畜牧产业。这样一来,在满足消费市场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过程中,应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健全各项治理措施,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3.2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在生态环境中,水土资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各项具体措施应能够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程度,使得水土资源与社会发展两方面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绿化植物的覆盖面积应不断扩大,从而减少沙漠化的影响,避免沙漠化面积的持续扩大。我们可以采用层层设防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控地表径流和降水量,使得暴雨与洪涝灾害产生的不利影响达到最小化。在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这对于改善土壤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及时恢复与改善被破坏的土壤,使得土壤结构趋于优良,不但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能够为各种绿色植被的生长创造有力的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
3.3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水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更为科学,水土流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农业生产所面对的各项条件有了明显改观。在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水土资源能够被合理的利用,以往的坡耕地被改造成梯田就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在提高农业产值的过程中,梯田的抗灾能力与蓄水保土的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4.结束语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是基于我国具体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而做出的重要举措。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学习与总结经验,规划出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路线,使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和谐统一,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改良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一项艰巨的复杂任务,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要求相关部门及时引入先进的技术,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2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1.2.1生长量远远小于消耗量我国对森林资源的过量砍伐,造成了森林资源枯竭,甚至出现森林砍光的现象,由于林业的建设还不到位,集中采伐使森林资源迅速减少。
1.2.2非计划用材量过大一些居民用柴、城乡工业烧柴都不是国家计划用材,消耗森林资源已经占全国森林资源的35%,大大影响了林业的发展。
1.2.3森林病虫害和火灾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很大,火灾是森林的天敌,并且一旦发生火灾都必须要8~10a的时间去恢复。病虫害也是导致森林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发展农业,选择毁林开荒,大片森林被砍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3森林资源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森林资源减少破坏了生态结构,生态平衡严重失调,随之生态功能减弱,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大面积的森林被采伐,气候发生改变,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水土流失,土质沙化,还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森林在生态平衡起决定性的作用,森林资源的破坏引起生态环境的质量迅速下降。
2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
森林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森林是全球生态系统的核心。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森林资源,反之,没有了森林资源,就没有人类,更没有人类文明。由于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大,引起了温室效应,而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森林可以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很少,仅仅是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于滥砍滥伐的现象比较严重,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水涵养的功能也就随之减弱。据测定,森林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涵养水源,保水能力极强,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因此,森林资源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森林资源还可以防风固沙,我国有很大的荒漠化的土地面积,而对于治理荒漠化土地,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种植大面积森林,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其生态环境,并且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调节气候,改善小气候条件。森林资源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林业与农业相结合,建设农田防护林,土地的生产力提高,因而作物产量逐渐上升。森林资源现在也逐渐发展为可供观赏旅游的产业,人们可以在森林这个大自然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我国的生物具有多样性,许多物种都要在森林里栖息,森林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地,在热带雨林中就有上万种的生物,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基因库和宝库。
3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
国家应对森林资源现状做好勘察调查,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并落实到位,做到森林资源的效益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四者协调平衡发展。国家应完善有关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年度计划。禁止对森林滥砍滥伐,过量采伐,禁止为了经济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而毁林开荒。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计划用林,对于一些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加以制止。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要做到计划造林,扩大森林的种植面积,增加森林资源。国家应大力宣传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高人们对森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生态环境的意识。号召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的行动中去,同时充分发挥人民对环保工作的监督作用,促进其落实到位。
中图分类号:X2;F426.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我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也相当丰富,是享誉全球的煤炭大国。煤炭的需求量也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增加,相应的,我国的碳排放也随着煤炭使用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空气也直接受此原因影响,变的更加浑浊,虽然说我国现在已经在降低对煤炭的使用需求,但是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仍旧成为当前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环境污染在煤炭经济发展中的重视必要性
煤炭资源一方面成为高速发展中国经济中所需求的主要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机遇往往离不开挑战,也就是说,煤炭经济也迎来了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既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又为国家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我国人口一直在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国家经济也在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这也就成为矿产资源越发紧缺的主要原因,加之开采煤炭资源的方式长期不合理,致使不仅水和大气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被污染,还出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以及污染环境的地面塌陷、煤矸石和噪音等现象。既从生态平衡上对煤矿周围造成了破坏,还从生存和生活环境方面对周围居民造成了严重威胁,进而为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通常这种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长期而不易恢复的。因此,倘若不能够从持续、有效和多元化的角度出发针对煤炭经济的污染和安全问题进行改善,那么随时都会由于国民经济、环境保护和煤炭经济三者之间的不协调而制约可持续化发展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由此也可以看出,围绕安全生产的降低污染为核心对煤炭经济发展制定安全高效的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煤矿区存在的环境问题
1.土地污染
露天开采是目前开采煤炭较广泛使用的方式,地表植被在这样的开采方式影响下容易被严重破坏进而对其地质地貌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农业的土地也会由于过量开采煤矿资源而出现下陷、裂缝情况被严重阻碍发展,另外,灰尘噪音是煤矿开采时会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使生态环境变的脆弱。尤其是开采东部平原的煤矿资源时,积水和土地盐渍化的现象更是尤为突出,而在西部,也因受其影响而相继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各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在不合理的开采下已经被影响的格外严重,也严重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水资源污染
由于地底会在不断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而被逐步挖空,从个人导致地下水资源当中可被利用的部分也被破坏,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极其严重,即便是人为的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强制改变也并不会发挥多大作用。除此之外,矿区外也会由于开采煤炭而产生的大量矿井水被排放,极大的破坏了水资源。有报道数据显示,每年有高达22亿吨以上的矿井水向外排放,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攀升,另外,大量的矿井水并不能被完全通过净化而实现重复利用,大概只有不超过20%的矿井水能够实现净化重复利用。水资源也在这些没有被净化处理过的矿井水影响下呈现出严重浪费的趋势,还对矿区周边固有的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可以说,煤炭开采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当中也包含洗煤水和矸石淋溶水。
3.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财政投入在拥有煤炭资源的城市呈现出严重不足的现象,以致于对于净化处理污染物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在煤炭企业一直得不到有效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匮乏和技术支持不到位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经济生态环境的恶化创造了条件。人均耕地面积由于不断增加的采空塌陷区和矸石山的影响下越来越少,风中漂浮着矸石灰、煤尘等物质,严重污染了周边的空气环境,并且地下水系统以及地表都会受其影响而严重的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除此之外,建筑物也会在过度开采煤炭所造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表下沉影响下而出现歪斜甚至倒塌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阻碍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的脚步。
三、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思考
1.对资源进行整合,将经营联合化
我国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已逐渐养成先破坏再治理的恶习,这种不能够将管理做到提前预防的方式,很难真正的解决环境受开采煤炭资源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问题,所以,需要相关环保机构根据煤矿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构建能够促进其长效发展的管理制度,对多元化发展煤炭经济大力推进,运用管理制度对煤矿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监督,同时通过相应的设施建设来加强其保护力度,进而实现对具体生产开采矿山的情况进行掌控,对于排放出来的各类污染物质进行严格管理。
2.加大对污染管理的治理力度
煤泥是煤炭生产中所大量产生的物质,除了浮选药剂是煤泥中所大量包含的之外,还有聚凝剂也是煤泥中的主要包含物质,而环境就会在这些物质超出规定指标的情况下被严重破坏。有数据显示,三百万立方是煤泥每年在我国的排放量,因此,治理煤泥是治理开采煤炭污染的首要工作。对此可以通过煤泥的价值最大化利用来有效将煤泥污染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说可以通过烘干机对煤泥进行处理,使其可以作为原料加工成为煤泥型煤炭,最终提供给居民生活或者锅炉燃料使用;为了能够从生产成本上对火电进行节约,可以将其作为燃料供电厂使用;水泥的性能也可以通过煤泥的添加而显著提高。
四、结语
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对其监管不到位,必将会为环境带来极其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加之煤炭资源的最大特性就是不可再生利用,并且它已成为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对其进行开采、开发应用的同时,要格外注意其多元化发展,由此才能够对过程中所出F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应对,并且能够实现更为健康持续的煤炭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近年来,由于全球生态环境越来越不规则的现象频繁发生。对此,国家加大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高度重视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工程,多次强调对西部地区包括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加快速度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对黄土高原的绿化、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就目前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引发对其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考。
一、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分析
由于黄土高原其特殊地理位置的存在,致使其生态系统显得格外脆弱,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低。在众多地貌特征中,黄土高原处于由沿海向内陆、由平原向山地高原、由森林向草原、由湿润向干旱的过渡,其自然条件多样复杂、相互交错,导致黄土高原缺乏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易引发地质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及水旱灾害,从而导致频繁的发生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泥沙淤积等自然灾害现象。然而,由于人类不科学的采集、开发与利用,对地表植物进行大规模的滥砍滥伐、过樵过牧,致使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黄土高原引起强烈的自然环境反应,极大地增加了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究其以上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来看,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已然遭到了破坏,并且恢复起来极为困难。据历史资料详细记载,黄土高原本是沟壑稀少、原貌广阔、植被茂盛的地区,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以及人类大量的开采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环境的恶化,由于其植被的日渐减少,气候开始变干、土壤大范围的遭到侵袭。显然,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对植被的大量开垦导致其植被大量减少,使黄土高原的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要想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综合治理使其恢复原貌,仍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及挑战,必须从根本上对黄土高原的植被进行保护与修复。
二、对黄土高原植被保护与修复的生态学思考
1、必须坚持保护与修复并举的治理方法,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
根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现状分析,必须坚持对黄土高原植被保护与修复并举的方法,才能加快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修复。
(1)对黄土高原植被保护的生态学思考
所谓保护,就是首先应停止人们对植被大量的开垦和采集,加大力度停止人为的破坏和负面干扰,并通过相关部门加强对黄土高原现有的植被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利用,维护其向良好的方向进行转化,避免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2)对黄土高原植被修复的生态学思考
所谓修复,就是通过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重新建立一个原始的、适合其发展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这种方法也正是当前国际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当然,要想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找出原始的生态系统,凭借当今的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很难实现,就算有充分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要想找到黄土高原原始生态系统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更不用说重新建立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原始生态系统了。因此,应该把保护放在首位,把修复定位在对生态功能被破坏或生态功能受阻的情况下,实行保护与修复并举的方法,加快其生态系统的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黄土高原植被的修复方面,没必要一定要修复到最佳的原始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也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只要我们将其整个生态系统恢复到某个相对稳定的适中状态即可帮助其整个生态系统自身迅速、持久的提高生产力,靠自身生态系统的维护与发展,最终营造适合黄土高原自身存在及发展的最佳生态环境。
2、制定黄土高原植被保护与修复的规划,并符合客观自然规律
为了响应国家对加强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重建的号召,在对其进行植被保护与修复之前,应制定一个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生态建设规划,使其在黄土高原的植被修复、生态建设、退耕还林的全过程中,有据所循,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整治中可能存在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更加全面的应对措施和解决途径。例如:黄土高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在类型表现上的多样性以及空间尺度上的多级性,都反映了自然界是一个多级的物质系统,并且各级物质系统都有其独立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进行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重建、植被保护与修复的治理前,应制定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植被保护与修复规划,确保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重建及整个治理过程中的科学性、决策性。
结 语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球的生态环境频繁发生着不规律运行的现象,近些年,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等在全世界频繁发生。挽救全球生态系统失衡现象是当前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加大对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建设与投入,也正是在为挽救全球生态系统失衡现象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为我国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现如今,我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要想改善其生态环境必须从根本上加大对植被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然而,要想恢复黄土高原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一项久远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学习以及加深对其植被保护与修复的思考,才能绿化我国的荒山、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前提。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10-12-31
作者简介:尹伶俐(1981―),女,安徽巢湖人,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93-02
1 引言
近年来煤炭生产迅猛发展,大面积开采造成地下矿层采空矿层上部的岩层失去支撑,平衡条件被破坏,随之产生弯曲塌落,以致发展到地表下沉变形,形成采煤沉陷地表变形开始形成凹地,随着采空区的不断扩大,凹地不断发展成凹陷盆地,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土地荒芜等,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1]。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会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造成无法想象的破坏和影响。塌陷区的形成也跟自然因素有关,像淮南煤矿区位于江淮平原区,下伏岩层多为砂岩、泥质岩等,当遇到构造断裂时,容易造成地层塌陷。除此之外,人为活动的因素也非常重要,高强度的开采加剧了塌陷区的形成,同时人类工程的活动在采煤疏排地下水时,破坏水系统的平衡,也会导致塌陷。
2 塌陷区对环境的影响
2.1 塌陷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煤矿生产过程中无废水排放,在旱季井下很少有地下水涌出,但在雨季,由于地表渗滤,井下开采中会有地下水的涌出。地下水随地势的高低,由高处流向低处,造成局部区域地下水环境发生变化。另外,由于煤炭开采中大量煤矸石堆存及煤炭露天堆放造成雨季淋滤下渗,使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超过地区背景值,对当地地下水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虽然采煤废水尚未构成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有害物质污染,但由于悬浮物质增加,使地表水体生态功能下降;同时,由于采矿作业使浅层水被疏干,使区域饮水井干涸,耕地失去灌溉条件,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导致居民被动搬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区域性塌陷,山体倾移、下沉、裂缝,导致严重缺水,建筑物下沉等[2]。
地表塌陷可以破坏土壤的结构、土壤成分,使地表发生一系列的变形和破坏,造成土地贫瘠化,特别是对耕地的破坏,同时造成土地地表水流失,加剧土地干旱。地表塌陷的形成改变了原地面形态,塌陷区范围内特别是塌陷坑、塌陷盆地周围水蚀和重力侵蚀加剧;沟谷、岸坡的塌陷可诱发崩塌、滑坡;槽状塌陷坑若形成于沟谷两侧,且走向与沟谷平行,必然使沟谷进一步下沉和拓宽,而槽状塌陷坑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沟道,流水侵蚀会不断加剧其发育;塌陷发生的特殊区域会出现垮坝引起的山洪、水库渗漏现象。
2.2塌陷对水资源的影响
当地下煤层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范围后,移动与变形将波及到地表,使地表产生大面积塌陷,从而导致塌陷区内水系遭到破坏,引发农业地质环境的变化,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布局重新规划。长期的水体采煤,易造成采动范围内重要的水体发生河道变化,严重影响区内农田的水利灌溉;受水体下采煤影响的堤坝可能产生裂缝,甚至最后导致坝体直接产生沉降[3]。
2.3 塌陷对生态环境和植被的破坏
塌陷区地表裂缝处植物生长环境被破坏,植被明显减少,塌陷坑深度为2m以上,出现地表塌陷导致植物根系拉断,枯萎死亡;其次,地表张口裂缝、塌陷漏斗、塌陷盆地造成地面大量土层松散,加剧水土流失,破坏植物、生长环境,如不加以治理甚至招致植被大面积死亡,加剧风蚀和沙漠化,塌陷破坏了地下水体,降低了地下水位,使植物的生长明显受到影响,甚至死亡,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4]。
2.4 塌陷对居民的影响
采煤塌陷和村庄搬迁用地导致耕地日趋减少的现象十分严重。以淮南市为例,自1960年建市以来,全市仅煤炭建设一项耕地面积就减少1.7hm2,市辖3区农业人口20.37万人,仅有耕地0.8hm2,人均占有耕地仅0.04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的最低临界点0.05hm2。造成人均耕地0.01hm2以下农民15.32万人,25万多农民无地可种,而且随着煤炭开采量的不断增加,采煤塌陷地还以每年近万亩的速度增加[5]。
我国矿区多位于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基础条件较差,建筑物及道路地基的变形能力小于采空区地表塌陷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值,故塌陷区域内的村庄应及时搬迁,道路应加固地基。被征地的农民虽然可以获得补助,但毕竟数量有限,这就促使这一部分农民涌入城市,客观上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1]。
3 塌陷区的治理对策
3.1 科学重建塌陷区生态环境
人类耐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显然非常重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综合效益为中心,按照把塌陷区建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发基地的总体思路,本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注重效益、规模治理、分步实施的原则,编制地方性塌陷区治理规划,为矿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打下良好基础[6]。
3.2 以政府为主导,全面落实采煤塌陷区治理责任
(1)政府明确采矿企业对采空区的现实危害及潜在危害的责任,组建采空区地质监测,采空地质灾害赔偿、安置、动迁实施条例,规范采空塌陷土地治理、复垦和土地资源的再配置行为。
(2)把采空塌陷土地治理纳入国土资源开发规划之中,引入市场机制,将“以企业为主”的治理模式转变为“破坏者赔偿、社会化治理”的新模式。
(3)建立采空塌陷区地质灾害赔偿和治理保证金制度[7]。
3.3 积极探索治理新思路
在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种植经济树种、农作物;在由塌陷区形成的塌陷塘内养鱼;这不仅解决了塌陷区周边的环境问题,也给塌陷区周边的群众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这一点淮南地塌陷区做的非常之好,潘集区的潘一矿建立了后湖生态园;八公山区的新庄孜煤矿建立了农业和畜业区,农作物长势良好,鸡肥牛壮。
3.4 坚持以人为本
塌陷区形成后,随着塌陷区面积的增大,治理和恢复势在必行。塌陷区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也要考虑,像淮南市对塌陷区的治理专门成立了“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将那些居住在受塌陷区影响和即将受到影响的居民转移到安置房,这些安置房由政府牵头外加矿上的支持,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保障和实惠。
4 结语
煤矿资源毕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随着煤矿的开采,塌陷区的面积也会越来越大,如何对废置的塌陷区进行综合有效的利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只有对塌陷区的整治和恢复工作进行统一规划,这样才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走和谐社会的必然之路。
应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有序开发、优先保护、注重效益、规模治理、分步实施的原则,真正地重建矿区的生态环境。对具体的塌陷区要做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建立示范单位,学习先进示范点取长补短,从而进行田、塘、水、林、路综合治理,切实做到5业并举。
参考文献:
[1] 刘荣琼.浅议我国煤矿塌陷区的生态转型[J].科技创新导报,2008(6):77~78.
[2] 郑希伟,宋秀杰.北京西郊煤矿采区及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03,5(4):164~166.
[3] 徐良骥,严家平.煤矿塌陷区地表水系综合治理[J].煤炭学报,2007,32(5):469~472.
[4] 庞乃勇.煤矿地表沉陷综合治理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7):204~205.
最近几年中国逐渐致力于森林的保护工作,不过即使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中国的森林采伐率仍然在逐渐的减少,木材的输出量也在一年年的下降。以前在对森林进行采伐时对整个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正因为如此使得如今更加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可能的保护生态平衡。对森林进行采伐的过程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采伐区清理,这与以后森林的生态坏境质量是息息相关的。不过,如今在采伐清理这方面还是有很多的难题,对其进行清理时,务必要确保生态平衡以及整体生态的功能作用。
1 伐区清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许多有价值的树种被砍除
在的企业进行采伐的过程中,使得部分具有一定价值的树木遭到了破坏,这与采伐企业进行采伐后的清理工作关系是很大的。企业为了采伐方便,通常采伐单位都会对森林中的灌木、藤条与较小的乔木坎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采伐过程中的方便,不过,在砍伐灌木乔木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不能够准确的分清树种,这样会造成多数价值高的树种被劈坏。
1.2 陡坡、跳石塘清理不规范
在进行采伐区清理工作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清理较小的树木,一些陡坡地段也是采用这种清理方式,不过使用这种方式使得当地出现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小树木对水土流失想象的防护作用。对其进行整理清除之后基本是不可能恢复原状,这样会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不能够恢复原状。
1.3 靠近公路、溪流、农田的伐区清理方法不当
对于接近河流、公路以及农田地段的森林区进行采伐的时候必须留下一段宽度的距离,这段距离不能够进行清林的工作,这样对于当地水土的流失情况也是一个保障,减少了农民破坏林地的现象。不过在对其进行清理的过程中,针对河流、公路以及农田滴管,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其预留的地段给予重视,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使得水土流失的现象更为严重了。
2 产生问题的原因
2.1 没有树立生态优先的伐区清理意识
对采伐地段进行清理工作的时候,工作人员也不会去重视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对于野生的动物与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不关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作人员没有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对其进行清理的过程中,也不会关注清理之后的水土的流失情况,没有保护生态资源的概念。
2.2 对清理过程重视程度不够
对森林进行采伐的过程中,管理与生产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给予清理工作高度的重视,都是认为对森林进行采伐这一项工作的清理是并不重要的,造成了清理的总体水平落后,这样在采伐的过程中不能保障采伐工作顺利。
2.3 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到位
大部分的企业在对采伐的区段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并不针对其制定相应管理措施,造成采伐地段的清理环节止步不前。对其进行清理的过程中,认为只是将采伐地段中不相符的树木清除后就完成工作了。如此的清理对整个生态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不过因为大多的林业单位都没有对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约束管理的工作,忽略了对于清理工作的管理程度,造成了对采伐区进行清理的工作非常随意。
3 伐区清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树立生态优先的现代林业理念
中国的森林产业在逐渐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森林产业的采伐理念也在逐渐的更新换代。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生态的问题,只有重视了这个问题才能够确保生态的整体环境。对森林进行采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个观点,也就是维护整个生态的平衡,这对于整个森林来说是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做到的。这种观念的转变,也会使得清理的工作得到本质上的变化,对其进行清理的时候必须格外注重对具有价值的资源进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在清理中保留好乔木树种资源和有利用价值的藤本、灌木资源,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要认识到当前全球性气候异常变暖、洪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质量不高、可采资源总量下降的现状,更要认识到伐区清理能够最大程度减少伐后森林的水土流失,保护国土安全的重要作用。
3.2 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伐区清理规定
我国的重点国有林区大部分伐区已进行了二次或三次采伐。以前采伐的伐区清林过重,很多伐区内幼苗、幼树、小乔木、灌木保存量少。由于当前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林内放养牲畜规模越来越大,对林区的幼苗、幼树、灌木和小乔木破坏极大。大量放牧造成大部分林班内幼苗、幼树极少,灌木和小乔木更为稀少,形成了大面积的单层林。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保护有价值的植物资源,需要监督与管理部门积极创新,探索出适合的伐区清理方法,适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伐区清理规定,充分发挥伐区清理对伐后森林生态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
3.3 做好伐区清理,需要明确的工作
伐后清理要把保留幼苗、幼树放在首位,要明确规定需保留的树种资源。保留的树种不要只保留珍贵树种,对于那些乡土树种,以及所有的乔木树种,都应列为保留的范围,使伐后林分形成复层异龄林;同时,要详细规定具体哪些有价值的灌木、藤条需要严格保留,便于林下综合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应该使伐区清理人员明确哪些树种应保留,哪些灌木需要砍除,避免不分树种随意砍除,破坏幼苗、幼树。对清塘林、半闹瞎塘林和闹瞎塘林要做具体规定。对靠近公路、溪流、农田的伐区清理时,要留出一定宽度的保留带,不进行任何清理。靠近公路、溪流的伐区留出保留带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靠近农田的伐区留出保留带可以防止农民扩边展沿蚕食林地,有效地减少国有林地的流失。对陡坡、跳石塘的清理,应遵循其原有生态状态予以保留,促使其尽快恢复森林的多种效益。做好集材道的简易挡水坝。应该根据坡度大小设立挡水坝,间距宜随坡度、雨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变坡点或山脚处宜做排水引流沟,便于集材道的水向两侧排出,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森林采伐造成水土冲刷,给植被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4 结束语
要想更好的为林业的发展做贡献,森林的采伐地段的清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订立,在对其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制度的内容工作。尽量的减少采伐对于生态的破坏,这样做能够确保生态的平衡,同时对于森林树木生态整理的作用也是一个保障,确保了生物的多样性,对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真正的做到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