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感悟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6 14:38: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数学学习感悟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

篇(1)

(一)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而获得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有理数乘方的理解,减少运算中的差错,我提出了“(-3)4与-34有什么不同”?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表明了各自的见解:①底数不同;②意义不同;③结果不同;④一个有括号,另一个没有括号。对七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间的探讨,归纳出如此完整的结论,不但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 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中,学生不可能随时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需要停下来讨论、商量、请教、弥补漏洞,通过这种相互讨论的方式学习数学能起到互帮互益,互相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讲解和启发,这样能使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多一个学习和接受的机会,实现了生带生、生帮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达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二、当前合作学习存在的弊端

(一)过于简单化。在一次观摩课中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课一开始,教师提出问题“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和性质是怎么样的”?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结果学生小组凑在一块唧唧喳喳地自背了起来,热闹非凡。这种合作学习没有数学思维的碰撞,表面积极,实质上思维是消极的,还不如自己看书复习呢!

(二)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近几年来,作为合作学习重要形成的“小组讨论”犹如雨后春笋般推广开来,一时间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似乎一堂课不组织学生讨论就是落伍,就是“扎实有余,活泼不够”。合作学习确实值得提倡,但得理解其深刻内涵,发挥其真正的实效。有一次公开课中,老师把一个比较复杂的二次函数题目给大家,其目的是想通过同学之间的共同协作讨论来解决。但老师把这个题目一抛出就让学生讨论,试想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讨论起来会深刻吗?另外可能是老师怕超过时间,一再催促学生,草草收场,最后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解题方法。我琢磨有一部分学生恐怕连题意都还未真正领会,这样的合作学习只不过起到了“花瓶式”的点缀作用罢了。

(三)提出问题不明确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时,教师把大小不等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发给每个小组,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三角形,讨论它们有什么关系?其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得出三个角相等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特征。因为提出的问题含糊其词,让学生不明确方向,盲目摆弄。虽然有些学生说出了老师想要的结果,但也有很多学生的答案不着边际。其实应明确地指导学生测量对应元素得出三角关系和三边关系,从而导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定义。

(四)组织不当。比如成员间水平相当,认真水平在同一层次,起不到合作互助的效果;有的学生趁合作热闹之际,混水混鱼,聊闲话,互相吵闹;有的学生对产生的分岐争论不休,不知谁对谁错,把合作讨论变成一场“战争”。另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只问推理而不问道理。

篇(2)

1.传统的教育观念。部分教师“精英式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数学教学面向少数优等生,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脱离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工具性,题型设计过于强调技巧性,范例习题深奥难懂。迫于应试压力,一些教师大搞机械训练,学生疲于应付。这些现象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对学生心理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一些学生消极面对学习活动,导致习得性无助的形成。

2.不当的教育方式。由于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虎妈狼爸”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极端,过高的期望使孩子慢慢失去信心,他们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遇到难题时退缩不前、一味逃避,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

3.消极的教学评价。部分教师以考分评价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轻则辱骂,重则动手。消极的评价观念,导致学生在遭遇挫析时怀疑自己的能力,以致产生习得性无助。

4.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当今数学教学中“重智轻情”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情感教育缺失。他们常把成绩优秀的学生归结为聪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抗挫能力、自信心、学习毅力等方面的评价。以致后进生迷失方向,常把成绩不理想归结为运气不好,题目难度大等原因,消极应对自己的失败,放松对自己的鞭策,形成习得性无助。

二、初中数学习得性无助的干预措施

1.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缓解习得性无助。(1)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探究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教学与动手实践操作结合起来,鼓励学生通过拼接、割补、摆放等活动主动探究,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如在“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出动物图案,并提出问题:“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边与边之间有没有特殊的关系?”有的学生拼出游动的金鱼、可爱的猫咪、戏水的小鸭……同学们兴致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感到数学学习轻松而有趣。(2)遵循认知特点,实施直观教学。虽然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实物、挂图、模型等教具开展教学,如在“从三个方向看”教学中,教师要就地取材,引领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实物,如篮球、笔筒、粉笔盒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物体,从而让学生感受空间物体,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提高教学技能,营造轻松风趣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努力提高提问、交流、评价等教学技能,增强教学魅力,用渊源广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扣住学生的心弦,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形成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成功的乐趣,从而缓解他们的无助心理。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缺乏文字描述、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不高,从而限制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1)注重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学生认为概念是枯燥无味、不易理解的。而部分数学教师过于追过数学的生活化,淡化了“数学味”,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缺乏深刻理解。教师要充分发挥表象作用,使学生从感知认识过渡到抽象思维,才能将概念运用于问题解决之中。(2)注重一题多解。教师要注重“一题多解”的训练,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不同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变式训练,将复杂的问题设计成若干个具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3)注重合作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将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迥异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通过同伴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共同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和平等意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让学生在同伴认同的基础上养成勤于思考、认真探究的良好习惯。

篇(3)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部分,在这其中,老师的教只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内容,而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主题内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众所周知,热情和激情是促使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原始动力,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热情、激情以及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科学性、思维性较强的学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技能以及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单单是学生一个简单地对知识的认知活动,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还包括学生的情感认知以及情感控制。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相关知识以及经验的欠缺,学习中往往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学生根本无法利用自己的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在情绪高昂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敏锐,对真理的渴望以及对老师的喜爱都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反之,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就会变得非常低下。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各种方法寻找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绪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创造出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数学学习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途径

1.老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基础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喜爱和关心所有的同学,老师除了要有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及道德品质外,还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育中去,因为老师的情感投入多少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就是说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以自己的情感为基础,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同学,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情怀,从自我的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可这位老师,并对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取得认同。这样老师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等情感因素,更好地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融洽、快乐的学习气氛中进行数学学习,这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敏锐,对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不断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组合学科,根本不存在任何的情感,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但事实并非如此,初中数学中的各类知识,如几何、三角函数、代数等都有着很长的历史,而且其中包含着很多政治、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不乏一些可以用来开展情感教育的内容,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寻找知识间的交汇点,最大限度地提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3.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篇(4)

在初中教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之一,而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学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支持.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析具有极为重要的教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提升教学主动性

提升教学主动性是学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在提升教学主动性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初中学生在数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掌握自己获得的知识.在这一提升主动性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主要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顺利的达到目的.除此之外,在提升教学主动性的过程中初中一数学教师应当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从而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可以构建多维互动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去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二、坚持教学创新

坚持教学创新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坚持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对注重在学案上的开拓创新,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在坚持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辩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加清水掌握知识创造的规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交给学生探究、发现获得知识的技巧和方法.教学不应再是以前的“填灌式”,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理解,找到问题就去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老师、向书本挑战,拥有自我探索,自我感悟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扩展学习者的视野,培养自主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最终可以让初中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由,并且能够自主探究和学习,与此同时还能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耐心对学生进行指导

耐心对学生进行指导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耐心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学知识上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意味着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并且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保证.除此之外,在耐心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指导,从而能够在帮助学生在形成了独立的知识网络后,再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学法体系,为学生创建出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条件.探究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一个知识或内容的理解源于他亲自对这个问题进行的探究.如此掌握知识更完整、更清晰,由此也能使他的思维能力得到磨炼和提高.

四、增强教学开放性

增强教学开放性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重中之重.在增强教学开放性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确保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应当是活泼灵活并且务实高效的,这意味着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避免形式化.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理解学案中太多的条条框框往往会极大程度上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通过增强教学开放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确保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心态应该是自由开放的,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且更加充分发展其数学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能够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率的持续提升.

五、提升教学民主性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离不开提升教学民主性的有效支持.在提升教学民主性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让学生能够处于一个不需要任何戒备心、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即从而能够在没有思维定势和过多的思想束缚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就是 通过人“心理自由”来营造民主的初中数学课堂.除此之外,在提升教学民主性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自由、融洽、轻松、无压力感的学习环境,并且不给予他们任何的压迫,从而能够让他们自由思考、自由发挥、毫无顾忌,那么,课堂的效率和学习的效率都要提高.

六、结 语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增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对于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的进行来促进我国初中数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数学学科是一门十分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和发展的学科,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未具体形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未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动态生成式教学是一种坚持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发挥重要作用。

一、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原则与条件

动态生成式教学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学定教”,相比于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机械性,动态生成式教学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更为重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灵活地安排课程内容,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沟通讨论的时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处于一种动态生成的状态。动态生成课堂具有全面性、开放性、多元性等多种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预设与生成相统一,也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创设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从而充分把握教材的内容价值,并且在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创设。(2)坚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初中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考虑在内,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培养数学能力和思维。

二、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深入研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动态式生成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更好地传达给学生,并在其中灌注新的理念,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就是说,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建立切实可信的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方案。

2.实物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很多知识点具有抽象性,学生在理解和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就可使用实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其中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如何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这时教师可运用事物模型给学生展示几何图形,在实物演示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从而对这一抽象问题产生比较具体的认识。

3.提升感悟

初中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密切相关,并源自生活,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将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初中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对生活场景展现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其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与实用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形状进行观察,然后就三角形这一特殊形状进行描述,最后引出勾股定理这一教学内容。这样实例列举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在动态中发展完成。动态生成式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动态生成式教学方法能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已经确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整合。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成为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探究课题。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就初中数学课程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这一课题谈谈认识和体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思路不断拓宽,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等等。因此,在当前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初中数学课程与多媒体技术有效整合显得意义更深远和重大。这就要求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将课程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整合。

一、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

理念是一种上升到理性化的观念,它具有稳定性、长效性和指导性的特点。构建科学的数学课程理念是高效地从事数学教学的起点,那是因为理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学理念中专门有一个专题阐述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理念也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不仅被视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且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时首选的考虑因素。从而重新思考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多样性,以及如何在多媒体技术辅助下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在学好基础知识和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我们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内容、框架、运用和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初中数学发展的必然。

二、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能够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条框框,使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等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使其融会贯通。初中阶段,新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知识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分成四部分,然后按照不同学段融入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新课标只给出了具体目标,没有对教学具体内容、教科书编写、教学编排等问题作出直接统一规定,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富有弹性和选择权。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人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获得信息,尤其是一些数学信息的处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会显得快捷方便,使数学知识显得更具有应用价值。即使那些繁琐的数字计算,也能在多媒体上加以实现,使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高效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利用多媒体能够更方便地寻找数学学习中的学习规律,使学习规律的观察与验证得以有效进行。正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才使现代数学知识能够及时进入课堂教学中,同时才有可能将原先那些繁琐的计算进行简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进行探究与创新,开展有效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了初中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和发展,因此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

三、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会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多媒体技术下,能够引起数学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反思与课堂教学变化的关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所带来的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及作用的转变、学生地位和学习环境的变化,我们不再是课堂教学知识的唯一提供者、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伙伴、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不单单是从听与写中获得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进行有效学习;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中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体验者。这样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7)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设计中,教师应该按照设计数学背景的模式进行数学目的的引导,使得增强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初中数学课程的设计中,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进行相关知识模式的设计,比如在《勾股定理》的课程安排中,可以先讲述一个故事:小明买了一张底面边长为260cm正方形的床垫回家,回到家之后才发现按照他们家门高250cm,宽100cm的距离并不能将床垫送到房间内,在传送的过程中,还不能将床垫进行弯曲,对于该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让同学们按照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想象,并对相关的结果进行比较。使用这种问题设置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将学生们的思维进行充分的调动,并且,还可以将数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针对性的展现,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学好数学知识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这种习惯的培养会使学生对于数学的知识接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由于初中的学生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本身就属于一种比较枯燥的学科,想要将学生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就应该按照学生的个性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课程优化,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程度。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设计中,可以使用学生好奇心的特点进行相关数学问题的设计,比如在讲述乘方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使用折纸的方式进行相关数据的累计,这种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展现可以较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在相关课程问题的设计中,还应该进行问题悬念的设计,使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从而保证初中数学高效学习目标的展现。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课程优化中,可以按照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内容进行分组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更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还可以按照学生自身的优势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充分的展现,将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提升。小组教学的模式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氛围中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按照相互知识交流的模式进行相关内容的结合,在最终的结果完善中,也有比较全面的展现,在该学习状态的培养中,教师就是一位引导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在新课程的要求中也有针对性的展现,将课程的主体变成学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课程中进行自我思维的发挥。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光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间接性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篇(8)

(新沂市王楼中学,江苏  徐州  221432)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然而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许多同学都很困惑,学习效率不高。而我们教师能做的只有在课堂上做文章,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吸收和运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研究;课堂教学

学生合理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的教学目的。看似轻松其实不然,目前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是初中数学教育质量不高,而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加强课堂教学,其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不同的教学活动过程往往会达成不同的教学效益。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高效课堂的建立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用心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如果说数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教师上讲台,充其量是“信口开河”,决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教师,传授知识是我们的责任,优秀的备课也是我们实行责任的前提。那怎么去用心备课呢?在此我只谈谈自己的感悟:首先,选好合适的起点,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其次,明确重点,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在课本上做标记。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最后,注重联系,即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作为教师,切记备课的重要性,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备课开始,优秀的备课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教师主导,重视合理处理教材内容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材变得越来越薄,同时教材也降低了要求,删减了内容,其内容要求是对所有学生的最低要求。可是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线索,教师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师依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通过适当集中内容,积极前进,用较高的速度来换一更多的时间,用循环来赢得效益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态度。教学活动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应该摒弃一切形式化的模式•要求,即所谓的“教学计划”。因为每—个学校,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经验也是不同的。如果仍用统一的教学速度约束教师的教学进程是不恰当的,这也是造成初中数学教学效益低下一的重要原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着教学活动的进程,前进有“度”才能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提供支撑材料。在初中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接受性学习,在接受性学习有关联性的基础内容,如运算法则、基本性质、公式、定理等内容可适当集中,对比练习。只要学生能够基本领悟,可以操作,就应该前进,搭建起较完整的知识平台,然后再梳理知识,巩固提高。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积累,在某一个点上停留过多的时间,企图讲深讲透是与数学学习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相悖的。对初中数学教材如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如何掌控前进的“度”,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我们不能刻意地去追求某个进度。某种进度,但对于教师来说有一种积极的心态,通过相对集中内容、积极前进,用速度来获得时问,有了时间也就有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梳理知识的空间;有了时间,也就有了效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更有效地掌控,才有更多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机会。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大知识的理解

    我们清楚,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堂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系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初中数学教学不以数学知识点的积累为终极目标,其基本目标是在获取必需的、有价值的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思维能力。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巩固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过程,这些过程实现上是在一定的符号或现实材料的支撑下,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对相关事实、现象产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反省、归纳、重建认知体系的过程。所以知识平台搭建后的数学活动不能过多、过久地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该适度的形式化。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但低层次的活动并不能形成数学能力,只有这种低层次活动的内容又成为更高层次活动的题材时,这种数学活动才是更有效的,所以说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活动,是师生认知活动中合作建构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必要手段,是学生感悟和体验数学的重要步骤,是教师设计教学、主导课堂的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通过教学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微观的知识宏观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便于学生的掌握,便于高效课堂的建设。

篇(9)

0引言

初中生智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尚不成熟,而数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初中生接受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已不再将理论知识教学作为重点,而更多的关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法将使得数学知识形象化、立体化,大大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感知能力,以此改善初中数学学习效果。

1 关于动手操作和思维拓展在初中数学中的作用

1.1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参与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将以初中数学中立体几何的教学为例加以分析和说明。初中数学中关于立体几何的数学知识较为庞杂,图形种类繁多,图形变换复杂,对学生的抽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初中生恰好欠缺该方面的能力,以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影响了实际的数学学习效果[1]。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其中,平面图形主要包括三角形、矩形、梯形、菱形、圆形等,立体图形主要包括椎体、圆柱体、球体及其他不规则几何图形。例如,在对三角形全等问题进行求解时,学生可以将题目中给出的图形制作出来,用铅笔标示边的长度及角的度数,对制作好的图形进行旋转、平移等操作,以此验证两个三角形是否满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将更加形象直观的观察到图形的形状及位置关系,从而对三角形全等需要满足的条件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此外,在对椎体、柱体、球体或不规则立体图形进行表面积或体积的求解时,如果学生难以较好的掌握求解方法,可以将图形模型制作出来,通过实际的测量得出问题的答案,降低数学问题的难度,而学生也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模式

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而动手操作将使得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大脑的发育,使大脑发育更为健全,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模式[2]。下面将以三角形中“三线合一”性质加以说明,初中数学教材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加以证明,那么如何将该问题的求解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呢?首先准备若干张白纸并剪出几个三角形形状的模型,将三角形模型分别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进行问题的解决。下面介绍一种较为有效的操作方法:将三角形三点进行固定,测量出底边的长度,找出底边的中点并做出标记;用量角器沿三角形顶点与底边相连做出角度为90度的直角边;使用量角器测量顶角的度数,将顶角分为两部分并在半角处做出标记,将该标记点与底边相连;此时,三角形的垂线、角平分线、高皆已作出,观察三线是否重合,如果重合,这说明结论成立,如果不重合,则结论不成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误差,因此三线可能不完全重合,此时需要反复进行操作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1.3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维拓展的过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操作方法以及思路可能不尽相同,此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谈论,以此引导学生相互间进行学习,多多借鉴他人的创新方法,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调动学生建模及分析问题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研究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将书本结论教授给学生,但深层次的数学原理学生并不了解,以致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缺乏灵活性与变通性。此时,学生可将函数图像画在纸上,而后对图像进行平移、旋转、对称等变化并画出变化后的图形,再对变化前后的图形加以比较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此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

2 结语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和思维拓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动手操作和思维拓展教学方法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的配合与努力,大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动手实践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知识系统化、模块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科学自主的思维模式。

篇(10)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古板、严励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笔者认为,只有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方能让学生们心甘情愿地全新投入到老师的教导中,课堂的学习中,这样便能更好地提高我们当前的教育水平。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将旧的观念转变成当代社会教育事业所需要的新观念、新思想,全面注重孩子们的情感教育,注重师生间情感世界的沟通,是我们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教育的当务之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情感沟通的优与差,直接影响到我们数学教育全新改革与创新纲领实施的优与劣。只有师生们建立了朋友般的友谊,良好的感情,方能更加激励学生们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还能将部分比较内向的初中生逐渐转变成开朗、外向。

二、数学课程的改革强调将数学游戏引进课堂

将数学游戏引进教学课堂,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是一种利用数学娱乐知识,技巧性的思考,适合所有人智力开发的娱乐活动。在我们现代化新课程的改革中,也强调了将数学游戏,放入教学课堂是数学改革教学的重要学习方法,它不仅可以改变数学教学与知识的呈现形式,还能提高学生们无限的兴趣。

三、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数学课程的改革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新课程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平台。新教材在编排上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标要求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数学课程的改革不可忽视学生的反思、感悟

课改后广大教师重视数学活动开展,但存在忽视学生的反思引导的问题。缺少通过数学活动来体验、感悟、反思、升华,忽视解决问题的通法、通则、策略的指导。学之道在于“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思、感悟对于学习与理解数学是十分重要的。自我监控、调节、反思、升华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反思的内容包括:回顾、总结、联系、整合、拓广、创新、凝缩等。学生的反思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在教师引导下不断经历反思活动才能形成自觉的反思习惯与意识。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学习中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是我们学生“会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反思我们学生要做到听课反思、解题反思,进而深化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反思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提出问题,形成观念,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升华思想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学会反思,理解所学习的数学,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的目的。

六、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中教师角色需要转变

多年来在传统初中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以教师、讲台为中心。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记,教师的教学生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用说还敢提出质疑了,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新教材与之相比则更加注重了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要敢于放下教师的架子,亲近学生,注重同学生的沟通,改变已往的一言堂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多用激励性语言;客观认真分析学生现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总之,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也是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思路和方法发生蜕变的一个过程,希望学生能从数学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活力,能够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大家在这种宽松氛围下积极快乐的学习,获得不同的发展。只要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这就是所有教学工作者所要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文侠.《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感受和困惑》.

[2]袁云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3]喻新春.《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

上一篇: 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 下一篇: 国际贸易形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