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6 14:38: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际贸易形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近几年来世界经济贸易高速增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率分别为4.9%和15%,2004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贸易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7%和17%。信息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快了和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使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快周期缩短,国际间投资和购并的增长速度加快,进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近几年国际服务贸易同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几乎齐驾并驱,成为推动货物贸易的增长的动力之一。
世界各国服务贸易部门的对外开放和服务业的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增长率为11%,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4%。
(三)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服务和货物贸易的主体,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占比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进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005年起连续两年中国和印度栖身于十大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国之一,到2006年中国居第8位,印度第10位,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四)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贸易的协调管理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各国间贸易摩擦逐渐减少,世界的贸易秩序在改善。
世贸组织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深,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屡屡发生,矛盾丛生,世界贸易秩序缺乏有效的调解等不利形势,它不负众望,为规范世界贸易的秩序,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世界贸组织的协调和管理下,世贸组织成员国发起反倾销案件从1995―2002年年均276件,到2003―2005年年均212件,下降了23.2%,世界贸易秩序大为好转,世界贸易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3.9%。
(五)区域贸易组织发展越来越快,区域内贸易量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2002年区域贸易组织有124个到2006年发展为191个,年均增长16个。由于多哈谈判的失败,世贸组织推行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暂时搁浅,而区域组织由于比多边贸易自由化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能带来更多的集团经济利益而为世人所关注,所以进展很快,区域组织内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加很快。欧盟东扩使得其经济总量增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超过美国上升为世界第一,东盟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对外贸易发展很快。
(六)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舞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发展中国跨国公司正在扩大对外投资,对世界贸易市场商品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2005年发展中国跨国公司总销售额达到1.9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迅速成长为世界贸易最活跃的力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国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断扩大,参加国际分工的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的出口占世界贸易比重从2000年的3.9%到2006年达到8.2%,扩大了一倍多,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3.4%到2006年增长到6.7%,也扩大近一倍。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使我国有实力带动和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进而对世界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使得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保持在很高的水平,2007年上半年出口依存度达到了40%,进出口依存度70%,带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投资的增长和储蓄的增加,大大增加了财税收入,增加了就业,降低了失业率。
(二)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加工贸易出口国,加工贸易继续保持第一大出口贸易方式地位,但进出口增长放缓,占比逐渐下降,而一般贸易增长加快,占比逐渐上升。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均呈现较大幅度顺差,加工贸易一直是顺差的主要来源。
尽管2005年起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放缓,占总进出口的比重略有下降,但新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使加工贸易结构的转型加快,技术含量增加,生产效率有很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大增加,加工贸易增值率也越来越高,据有关统计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已上升为10%至20%。2004年起一般贸易出口增长速度超过加工贸易,保持很高的增长率,占总出口的比重略有上升。特别是2005年一般贸易扭转了过去一直逆差的局面转为顺差,且顺差迅速扩大,2006年顺差额高达831.4亿美元,由此可见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和外贸经营秩序的改善使得一般贸易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
(三)近几年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使得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占比很小。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而初级产品贸易则逆差逐渐扩大。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比较优势最明显的出口产品仍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杂项制品(如服装、鞋类和家具等)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如纺织品、非金属制品等);过去比较优势不明显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贸易顺差迅速扩大,从2005年起顺差额已经超过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贸易,仅次于顺差主要来源杂项制品贸易,居第二位(见下表)。与此同时由于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对进口资源需求增加,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源性和能源性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油和有关原料进口增加,初级产品贸易逆差逐渐扩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饮料及烟草产品的出口情况,近几年出口连年减少,顺差下降,到2007年上半年我国变成了饮料及烟草净进口国。
(四)外资企业是我国外贸经营最大的主体,2006年起私人企业超过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第二大主体。
国企有业仍然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之一,但地位和作用下降,进出口的增长速度放缓,占进出口的比重下降很快,是我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外资企业早已悄然成为我国外贸经营最大的主体,从进出口占比重,到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国企,但是由于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2005年起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占进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外资企业成为仅次与私人企业的我国外贸顺差的第二大来源。而同时民营企业发展成为新的外贸经营主体,2004年颁布的新的外贸法彻底放开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经营权,自然人只要符合法律规定都可以从事对外贸易,大批的个体企业进入外贸领域为外贸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2005起民营企业进出口大幅增长,增幅超过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占进出口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5月出口843.3亿美元,占比已上升至19%,几乎和国有企业相等,而私企的外贸顺差超过三资企业,位居第一,是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之一。
(五)东部地区是对外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对外贸易经济依存度很高,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来源地区,中西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很快,对外贸易经济依存度较低,同东部的差距继续扩大。
东部沿海地区吸收外资规模的扩大和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地区,近几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势头,对外贸易占比和利用外资占比仍具有绝对优势。同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差距继续加大,吸收外资的增长速度放缓,占比下降,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也很快,占比仍然很低。近几年西部大开发战略使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吸收外资迅速增加,出口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六)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市场仍然过于集中。
近年来,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进出口保持适度增幅,占比略有下降;我国对欧盟、东盟、中国香港、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在迅速扩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占比逐渐扩大。作为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成功地进行了经济改革为中印两国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2006年起印度超过加拿大成为我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三、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矛盾。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外贸规模扩大较迅速,但仍是粗放型的,我国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低,加工贸易链处于低端,这是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转型,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在短时间里我国企业因实力原因难以适应,三资企业加工贸易升级换代因我国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劳动力素质问题难度也较大,所以我们有可能失去一部分中低档产品的国际市场,同时失去一次参与新一轮国际间产业转移的机会,他们将把产业转移到我们周边的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同我们竞争市场的机遇。
(二)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与国际舆论的压力增大。
我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出口产品价廉物美竞争力很强,许多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居前列,因为担心我国出口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加大,国际上出现林林总总的中国。我国采取积极的措施扩大进口以满足国内市场和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的需求。西方国家严格限制高新技术对我国的出口。我国扩大初级产品进口,西方国家又提出口中国在搞新殖民论。
(三)进出口规模扩大和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矛盾。
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多年,世界上一轮又一轮的产业调整给了我们迅速发展的机会,也使我们对欧美日韩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互补性越来越强,我国和他们的贸易摩擦日趋增多,我国成为世界遭遇反倾销案最多的国家,我们遭遇的非关税壁垒和产品设限越来越多。虽然受到贸易摩擦影响的出口产品量少尚不足以大幅减少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但是对这些国家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使我国经济和外贸发展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这些国家经济衰退,就可能转而迫使人民币升值,或者大幅限制和减少从中国的进口,使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遭受挫折。
(四)中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和东部的绝对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与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的矛盾。
东部地区外贸经济依存度过高,资源耗费大,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而中西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水平落后,发展潜力难以发挥,这将阻碍我国整体对外开放的水平的提高,转变对外贸易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五)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矛盾。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世界服务贸易发展很快,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几乎同步发展,有的国家服务贸易增长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相比之下,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落后,差距很大,远远跟不上货物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保险、物流、银行、中介等,成本和费用高,服务质量差,已经不能满足外贸迅速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外贸转变增长方式的障碍。
(六)货物贸易规模扩大与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不断提高的矛盾。
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低价竞争、假冒伪劣经营行为增加,一些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质量下降,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声誉多次受到挑战,大规模退货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同时国外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对进口产品检验的标准不断提高,所以我国出口产品因检验标准问题而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多。
四、关于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转变调控外贸发展的方式,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不能过分强调国家外贸发展战略对外贸发展的影响作用,而忽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在国家外贸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和经济杠杆对我国外贸发展的调节作用。尽快取消出口退税政策,按照国际惯例实施零退税政策;进一步降低关税,对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给予优惠关税待遇,开放国内市场;进一步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使汇率政策成为调节对外经济的杠杆。
(二)搞好内外经济政策的协调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适度增长。
搞好对外经济政策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和指导作用。通过投资、融资和金融机构促进外贸战略转型,运用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外贸和经济发展,加强对出口企业在进出口市场和进出口产品结构方面的指导,促进外贸和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
(三)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进出口市场的质量、价格、经营秩序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发展,巩固和拓展现有的国外市场。
进一步加强对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推动企业完善产品售后服务。通过商会和各种中介组织加大对进出口产品的价格的监督协调和对市场经营秩序的管理。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对销价竞争,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经营行为的惩治力度,维护好中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声誉。
(四)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
财政、货币、金融、税收政策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这一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在高起点上发展。发展节能和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地开发当地的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保证中西部人民平等享受发展成果,避免由于对外经济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于外部需求。
(五)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
国家应鼓励和引导国产品牌企业和国内企业在加工贸易转型时期以兼并、入股、合资等各种方式参与加工贸易的生产和管理,学习加工贸易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法方式,加快国产品牌的升级换代和国内企业的发展。,
(六)加快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完善市场格局,拓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
为了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应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开放市场,组建区域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共同体,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共同市场使亚洲国家共享自由贸易带来的经济发展机会。进一步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的研究,拓展我国在中东、独联体、非洲和拉美国家的进出口市场。
一、国际贸易摩擦形势的新特点
当前的国际贸易摩擦形势呈现两个新特点:(1)正在上台阶;(2)日趋激烈化。上台阶是指正在上第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关税壁垒、行政保护措施;第二个台阶是世贸组织允许各成员国采取上到新的第三个台阶,即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是一国(地区)为维护本国(地区)公民、动植物、环境安全、防欺诈、保证产品质量和贸易秩序而采取的强制性的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将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商品、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进入该国(地区)市场产生影响。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正确使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维护本国产业的合法权益;另一种是过度使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两种目的使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使技术性贸易摩擦形势复杂化。
使用其他贸易壁垒手段也同样存在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贸易壁垒措施,就使得当前国际贸易摩擦更加频繁化、复杂化、尖锐化。这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一个总趋势、总特点。
二、国际贸易摩擦新形势
1.与我国有关的贸易摩擦的总体情况
(1)运用贸易救济措施情况
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摩擦形势,贸易救济手段也成为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手段之一。截至目前,中国对进口产品共发起反倾销调查44起,保障措施调查1起。案件涉及化工、钢铁、轻工、纺织、电子五大行业的42类产品,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案件集中在化工行业。国内参与案件申请的企业已近200家,遍布全国25个省(市、区)。
(2)我国遭受国外贸易救济措施情况
根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年~2007年,中国始终是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1979年~2007年,已有30多个国家(地区)发起了700起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案件,其中,反倾销调查近600起,反补贴调查5起,保障措施调查50余起,特保调查10余起,涉及商品4000多种。2004年,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59起“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
2.我国三分之二的机电出口产品将受到欧盟环保双指令影响
2003年2月13日,欧盟颁布了ROHS指令和WEEE指令,并于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欧盟双指令的实施将对我国三分之二的机电出口产品造成重大影响。这是国际上首批的应对欧盟两指令的行业标准。
3.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
2003年9月,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等组织提出针对中国针织布、胸衣和袍服实施保障措施的申请。2004年8月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正式受理该申请。2004年11月18日,美国政府启动了贸易保障条款。尽管目前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已经落幕,但类似的事件并没有终结。
4.美国将收紧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
美国商务部透露,依照近期将出台的新出口法,美国将收紧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禁运范围,同时“出口许可证”的受限范围也将从目前占全部出口的1.5%升至10%以上。
5.中欧鞋业争端
中欧成功解决纺织品贸易纠纷后的2005年6月,欧洲各地的制鞋业者举行示威,抗议自中国进口的皮鞋数量自2005年年初起激增近7倍。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向欧盟委员会建议启动针对中国鞋的“反倾销”调查。目前,欧盟延迟对中国鞋设限,主要由于中欧双方在贸易数据上存在着较大差距。
6.中美钢铁业争端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前不久向中国钢铁企业发出美国可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预警。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1~4月,中国对美钢铁出口同比增长247%。在中国等7个有“倾销”嫌疑的国家中,巴西、加拿大已经受到倾销指控。美国商务部开始就中国钢材“扰乱”美国市场搜集证据。
7.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争端
以打击知识产权侵权为主的美国“337条款”已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威力,2005年上半年,已有7种中国产品被立案调查,包括DVD、拖拉机、药品、汞电池、油墨打印机等。337调查耗时短、打击面广、应诉复杂、诉讼费用高(一般都在百万美元以上),单个中国企业应诉难度较大。而不应诉就视为败诉,产品将受阻于美国市场。
8.中日纺织品争端
日本在2004年制定了《应对中国纺织品特别措施》。该措施规定,以最近1年中国对日出口纺织品的数量为基数,其增长幅度不能超过7.5%,毛制品不能超过6%。一旦中国产纤维纺织品对日出口剧增,超过此幅度,就可能扰乱日本纺织品市场,日方将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数量限制。
9.反倾销应诉不断有新成果,这将增强我国企业反摩擦的信心
最近,欧盟对我国的铸铁产品,主要是井盖类铸铁产品作出反倾销终裁。我国河北等地有5家企业获得了市场经济地位并得到零税率。另有5家企业获得了18%~37%的单独税率。涉案企业积极应诉取得了良好效果。
10.总体贸易摩擦态势仍在加剧
2005年上半年,我国遭受的贸易救济措施已经超过了2004年同期。而且总体贸易摩擦态势仍在加剧,形势更加复杂化,花样也不断翻新。贸易摩擦除了针对产品及其价格外,已经开始涉及到中国的体制和制度,最突出的是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击,体现出贸易摩擦有深入和升级的趋势。
三、国际贸易摩擦新对策
1.战略上冷静观察,战术上积极应对
应该看到,出现贸易摩擦是必然现象。我们应当冷静观察,研究驾驭贸易争端的规律,制定我们的贸易战略。各地、各级政府贸易主管部门应该积极组织起来,加强应对指导,培训应对技能,提高应对策略,增强应对积极性,战术上做到知己知彼,不断打胜仗,开拓新局面。中介机构把产业界、法律界、研究界团结起来、组织起来,积极应对新的贸易摩擦义不容辞。
2.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外贸快速发展,但是粗放型的模式必然要受到中国自身的资源条件等限制,因此,必须向“效益导向型”转变,要以质取胜、以高技术取胜。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缓解贸易摩擦的治本之策。国家应当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引导对外贸易总体格局和出口企业加快向效益导向型转变。
3.加强商(协)会职能,加快中介组织法制建设
在应对贸易摩擦中,加强商(协)会职能,对于搞好行业自律十分重要。一是要制定商(协)会法,确立商(协)会的法律地位。二是确立商(协)会组织的进入制度。中介组织应分两类:(1)公法中介组织,企业必须加入,为义务制;(2)私法中介组织,为自愿制。由此可以全部覆盖企业面,使之全部进入中介组织,以利于加强组织和管理,还可使公法、私法中介组织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作用。公法中介组织强化管理,可彻底消灭多年来企业间出口“竞相压价、恶性竞争、自毁长城、损人害己、损害国家利益”的顽症。
4.善用规则,主动出击
应对贸易争端不仅要在既定的规则下解决已发生的贸易争端,而且应积极参与制定规则、改进国际贸易规则。从规则上消除对我国出口不利的根源,从源头上降低贸易摩擦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变后期应对为前期预防。
5.收集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制定我国应对策略
我国应建立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主要贸易国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特别是那些正在制订中的规则。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点的窗口作用,收集相关的信息,了解各成员政府、工商及经贸团体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体规则,及早得到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信息,制定我国的应对策略。
6.建立相关的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机构,为国内企业提供服务
出口贸易涉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越来越多,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机构,了解和掌握世贸组织各主要成员有关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出口企业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
7.尽快建立我国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
用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手段合法地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经济安全,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已经提前到了研发期。我国是一个大国,建立我国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具有人口数量基础和国际意义,要在标准制定权上“占天时、夺地利、掌握制空权”。
8.推行认证制度,整顿认证秩序
推行认证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获得国际市场信誉。要积极推行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认证,重视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工作。目前,我国的认证制度和机构需要整顿。认证制度与收费制度不规范,认证流于形式,受证企业质量依旧低下。此类现象越来越多,不符合国际规则,也不符合标准本身,需要认真整顿,保证认证制度的良好前景。
9.加强我国产业安全工作
维护产业安全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要加强对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研究,掌握新的贸易和技术标准。加强与境外同行的学习交流,总结经验、扩大思路、创新方法,制定一套能够适应我国产业安全工作并可以充分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和措施。
10.积极开展产业损害预警工作
加强产业损害、进出口秩序预警应对工作,设立预警协调机制。贸易救济措施主管部门要指导产业、中介组织和地方主管部门对未立案的产业受损情况定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预警工作,把产业安全工作前置化。
11.做好受损产业的跟踪工作
加强对受损产业的指导和协调,要把促进受损产业恢复发展工作作为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还要注意抓住国内重点产业(如化工等产业)和重点产品的安全工作;建立跟踪机制和统计制度,把指导行业开展产业安全的工作逐步提高和深化。
12.积极引导产业建立贸易救济联盟
联盟对企业的支持主要通过信息咨询、培训、科研支持以及贸易争端中形成合力等形式维护会员和产业利益来实现。联盟多以中小企业共同组建实体联盟为主,覆盖企业多,对产业保护力度强,及时对进口产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采取措施,保护联盟企业的利益。
13.创新市场准入制度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要在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工作中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落后技术产业、企业退出、转优机制,防止过度重复建设。要建立一套评估指标和技术指标,促进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有前途、有需求产品的发展。限制和不支持落后产业的进入和发展。有鉴别、有目的、有区分地保护和支持受损产业的恢复和发展。
14.建立受损产业扶持发展基金制度
实践证明,仅靠贸易救济措施并不能完全、快速地消除损害,而且一些受到损害的幼稚产业也需要大力扶持才能继续发展。此外,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必须拥有扶持发展基金的财力支持和引导,才能实现产业的恢复发展和提高。因此,建立受损产业扶持发展基金制度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和促进我国外贸发展的必要条件。
15.建立我国的贸易保护体系
要制定适当的配套措施,与进口限制相协调,适当保护国内特定产业。对高技术产业、汽车产业、重点农产品等要协调运用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加强合法保护。要制定适当的配套措施,与保留的补贴项目相协调,适当保护国内产业。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多项补贴项目,包括地方预算可以提供给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补贴,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用于扶贫的直接拨款和贷款,科研开发基金,部分基础设施基金,减免税和退税,重要能源产品补贴,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高科技企业以及贫困地区企业等所得税减免。要运用好这些规则,适当保护国内产业。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赵瑾:应对贸易摩擦的国际经验和中国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4,(9)
[3]王碧峰:对外贸易摩擦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9)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产生了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贸易摩擦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威胁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内部自身经济结构和体制方面也存在不合理,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一些新特征
1.我国多年来一直是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新形势下反倾销、特殊保障措施已是我国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
2.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输入产品要求非常严格和苛刻,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增大。
3.当前,我国贸易摩擦呈现出案件数量不断上升,摩擦形式多样化以及摩擦对象不断扩大的现状,贸易摩擦所涉及领域在进一步扩大。
在新形式下,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影响,并积极采取了预警和应对策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出口贸易多元化,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二、中国国际贸易摩擦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1.外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影响因素
(1)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受到“中国”等论调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古老的东方,一条巨龙正在苏醒,同时,我国经济实力也在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在不断改写在我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与比较优势。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一些西方国家故意散播“中国”,混淆公众视听,损坏中国形象,从而增加了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
(2)一部分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持有偏见。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已经有些年头,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依旧没有被一些国家承认,在“反倾销”案件调查时,经常会对我国采用“替代国”这一歧视性的制度。
(3)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国际贸易摩擦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各国的自我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的,在全球经济贸易时代,一些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还会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中一些不甚明确的规定大做文章,为自己谋取利益,设置贸易壁垒。
2.我国内部本身的经济结构和体制方面的影响因素
(1)巨大的贸易顺差。随着国外市场的开辟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保持着贸易顺差,此外,我国际贸易过分地集中在少数的国家与地区,长期且巨额的贸易顺差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更多贸易摩擦的发生。
(2)商品结构单一,市场过于集中。出口猛增和市场十分集中的产品,通常是产生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对象。大规模的商品出口会给进口国带来很大压力,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进口国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壁垒设置也在所难免。
(3)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国家标准中有近四成超过10年没有修改过,而国外很多标准则是三到五年修订以此,我国许多标准较为陈旧,食品检疫等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商品市场与技术进步的需求。
三、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宏观战略和微观措施
1.实施宏观战略,完善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加快贸易体制创新
(1)完善国际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与应对机制。中国需要参照有关国家比较成熟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经济贸易具体情况,较快建立国际贸易预警机制并不断升级与完善。我国从政府到行业组织再到外口企业,要认真分析国际市场经济形势,再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应对措施,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不断完善细节,提高我国抵御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
(2)深入研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积极参与国际公约协调。 在国际贸易摩擦逐渐增多,形式日渐多样化的背景下,我国专家学者应当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并善于将贸易摩擦案例整合到一起,参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寻找我国的制胜点。同时,我国要积极参与到国际谈判中去,使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以及贸易壁垒标准制定方面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更好地维护我国权益,提升我国在国际经贸市场上的地位。
(3)加快对外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我国经济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而存在,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对外制度的调整与创新,让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经过历练,不断成长。我国需要逐步开放国内市场,但不能是采用财政补贴扶持企业发展的形式,我国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扩大内需,积极保持国际贸易的总体动态平衡。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就要充分发挥巨大国内市场的优势,积极扩大内需,并将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这样的宏观经济战略可以增强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减少我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积极保持国际贸易的总体动态平衡,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2.实行微观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
(1)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之所以能够占据优势,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我国低廉的社会劳动力优势,这些出口企业生产的商品科技含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附加值较低,很容易将我国推向全球化产业链的最低端,也很难维持出口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我国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扩张,整合优势资源发展优质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大量任用创新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人才,促进企业产品的自主创新,增强品牌意识,推进出口多元化,全面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2)适应国际多元化需求,不断调整出口市场格局。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需求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我国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打造结构优化和层次合理的多元化产品格局,在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我国在潜在市场以及新型市场中的份额,深入分析国际市场多元化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实现出口商品的差异化。我国企业要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绕开国际贸易壁垒,减少经济损失,保证我国经济效益。
(3)增强出口企业凝聚力,打造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前中国国际贸易摩擦形式多样,涉及的商品类型和领域不断扩展,国际贸易摩擦已经逐渐由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时要充分考虑为贸易伙伴国创造利益,以减少民间壁垒,国内企业要在扩大出口的前提下,积极创新营销模式,努力在出口输出国当地建立各类商品的分销体系。中国企业可以雇用商品输出国的人力资源,解决一部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以此减少当地居民对我国企业的敌对意识和仇视情绪,积极打造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在全球贸易形势下,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交流中去,积极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据理力争,来保护我国利益。目前,我国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在经济交流中面临着诸多贸易摩擦,因此我国必须要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使“中国”不攻自破,并积极运用外交手段,消除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敌对情绪,从而减少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王耀宁,张强.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策略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1).
[2]高维新.直面贸易摩擦,我国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商业研究.2010(07).
1. 我国的国际贸易现状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世界经济正在稳步走向一体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它国或地区的影响。中国做为一个新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已纳人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gdp增长是靠外贸出口带动实现的。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影响日益增大,同时,也表明中国对它国或地区震荡的反应会更加敏感。
2. 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分析:从产业看,危机对制造业比重大的地区影响大于服务业比重大的地区(但生活业为主的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小于生产业为主的服务业)。从地区看,本次本文由收集整理危机对出口依赖型的地区影响大于内需依赖型的地区(但加工贸易比重大的地区相对一般贸易比重大的地区影响稍小)。从行业看,前几年发展快的行业,也是本次危机影响最深的行业。受房地产业、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不景气影响,支撑冶金工业发展的三个支柱倒塌两个,使冶金行业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以出口为主的纺织服装业影响较大,但对整个工业基础的摇动不如冶金、汽车、石化等行业强,这些行业以及航空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都有可能负增长。港口及运输受到的影响在服务业中仅次于房地产和金融(证券)等行业。受到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包括: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行业,基本生活类产品制造业(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生活业(医疗保健、康体可能有大幅提高)、机械加工制造业、电子、电器。在危机中出现机遇的行业:技术服务业、创意产业、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及再生资源等产业,以及教育产业等。
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性矛盾将很突出。首先,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世界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类似,某些传统出口商品特别是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与这些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竞争层次上。例如,我国的“两纱两布”出口,其出口质量是国际公认的免检商品,出口量很大。但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的质量和卖价已优于我国。而且,国际市场对“两纱两布”的需求量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谁的竞争力强,谁占的市场份额就大。这对约占我国“两纱两布”出口总量70%的大型国有企业是一个挑战。其次,我国出口的目标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例如,世界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07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份额,中国香港占40.77%,日本占13.08%,美国占9.28%,三者合计占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3.13%。同年,我国服装出口到日本的金额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32.46%,中国香港占26.42%,美国占12.82%,三者合计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71.7%。由于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将给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国出口正受到来自这些国家越来越激烈的挑战。
房地产市场经历重大调整将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自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为了筹集现金,国内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已开始降价销售。8月份,反映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可以预计,伴随商品房成交量的持续下滑,购房者持币观望心理增强。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进一步导致开发商面临现金流短缺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也将大为提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鼓励投资的领域,而且受关税政策调整影响较少,现在应当加强创汇农业利用外资的力度。据联合国数据显示,主要商品价格在金融危机之后下降5.9%基础上再下降3.9%左右,其中食品平均价格将下降8.3%,小麦价格降3%,玉米价格降2.5%,大米价格降6%,食油价格也在下跌,羊毛、棉花、木材等价格均有所降低。但是茶叶、咖啡和可可的价格将会上升。因此,我国可适当进口需求多而价低的小麦,扩大出口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农产品。以利国际收支平衡。纵观农业国家农产品对外贸易,泰国的谷物出口量较大,但以稻米为主,还有天然橡胶和鱼贝产品出口,对我出口影响不大,而该国的成衣与鞋类出口与我乡镇企业的产品有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
1.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表现是清晰的,更加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与更加频繁的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同时,在发生贸易摩擦的同时,全球也在积极地进行有效的经济合作,在这个资源越发紧张的时代,各个国家的资源有效合理配置是地球经济发展的的必然途径。在现今阶段的中国,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深,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引领而发展迅速,但是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加工与生产能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必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调整自身贸易策略与产业结构,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带来的贸易战争,并且在全球资源市场整合的大环境下,提升自身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2.国际间贸易竞争更加自由
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世界分散的市场逐步整合为大的市场,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品。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全球化将会使得世界各国内部市场的竞争逐步开放,在最终整合为一个大市场的方向下,世界的贸易竞争则变得更加直接,也变得相对更加自由化。随着人类不断的工业与技术革命,科学带来高生产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的过剩,因此国际贸易则变成了各国释放产能获取市场的最有效途径。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工业体系与国家发展模式的特点,其贸易的发展更加成熟,并且对于市场的依赖更加强烈。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市场的获得也是极为重要的,虽然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经济规模的限制,并不能够直接的参与世界竞争,但是,这些国家的贸易企业也在积极的获取市场或是间接地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已经脱离了原始的商品与货物交易的范畴,现代的国际贸易涵盖了金融、服务、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在非物质性的产品。贸易的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将各个国家更加紧密的联合了起来,是资源在整体上更加合理的配置,对于人类来说,地球一体化的经济模式是自身发展延续的最佳模式。如图一所示,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时期,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我国的境内贸易输出数量更加巨大,我国贸易企业竞争形势严峻。
二、 我国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贸易策略
1.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
如图2所示,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货物比重之中的国家,其大部分为发达国家,并且这些货物之中大部分都是高薪技术产品的贸易,因为这些贸易是我国发展建设的必须条件,其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了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竞争力是薄弱的,在国际贸易之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现状。因此,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还有后经济危机时达国家迫切需要市场支持的机会下,必须积极利用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过程中的技术溢出与资本溢出效应,实现自身技术与生产加工业的大发展。只有生产出了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够客观地在国际竞争之中获取胜利。
2.扩展服务贸易空间
我国的产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发展服务贸易对于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优势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图3所示,我国的服务贸易整体数量上处于井喷式的增长,这是由于服务服务性贸易属于第三产业,其产业的发展的条件是国家需要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与竞争力,并且能够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所以带来了大量的服务性需求。而全球一体化在20世纪后期带来的是世界性的货物与产品,而在新世纪的初期带来的则是全球性的服务。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爆发之时,我国的服务性贸易的进出口额受到影响而轻微降低,但随机强势走高,这说明了,发展国际性的服务贸易能够规避风险,同时,第三产业是利润率最高的产业,因此,发展全球的服务性贸易是我国取得世界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3.建立完善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
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造成的损害和冲击,制定应对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修改,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防止一些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参与国际性与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利用国际组织稳定与维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磋商与合作关系,防止一些贸易伙伴国单方面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某些削弱贸易伙伴国在国际贸易领域、某些意识形态领域的垄断解释权与使用权,防止这些国家利用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工具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和可能性,同时积极主动地改善我国在这些领域的不足。(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汉林,李计广.中国外经贸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中国经济的崛起与有管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J]. 国际贸易. 2005(07)
[2]赵晓,柳阳.再论中国崛起之“国际经济摩擦时代”[J]. 国际经济评论. 2005(02)
[3]丁学良.中国经济再崛起的薄弱环节[J]. 国际经济评论. 2005(02)
[4]庞中英.对“中国”采取新姿态[J]. 瞭望新闻周刊. 2005(09)
[5]罗良文,阚大学.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岭回归分析法[J]. 世界经济研究. 2011(04)
1.倾销与反倾销定义
倾销,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使得另一国国内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受到损害的行为。它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为世界贸易组织所禁止,因此反倾销也成为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扶持本国企业强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根据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的规定,一成员要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遵守三个条件: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我国现状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而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也成为这种摩擦的焦点之一。除了贸易方面的原因外,许多世贸组织成员还将反倾销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以便其在国际事务中获取政治利益、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因此,当前世界的贸易斗争是普遍和复杂的,这种情况给各国带来的影响也是广泛和微妙的。
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流砥柱和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之一,中国所面临的贸易争端是巨大且重要的,这种争端又尤以反倾销和反补贴为甚。从1979年欧盟对我国的糖精钠提起反倾销指控以来,截至2001年3月底,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422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位居全球之首,至少影响到1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 。而加入WTO以后,我国仍然频遭反倾销:截至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连续3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仅自2008年11月以来,中国就遭受超过100项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占同期世界各国各地区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三分之一强,名列世界第一。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
今年美国、加拿大、印度、墨西哥等国均在对原产于我国的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调查;欧盟、美国、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及地区分别对我国产的聚酯高强力纱、粘胶纤维等纺织原料展开反倾销调查;欧盟、阿根廷、印度等国家及地区对我国的铝合金轮毂、钢轮毂、前轴传动杆和转向铰链等汽车零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
应对措施:1政府:1.1积极发挥政府的外交职能,充分利用WTO 这个平台。
中国政府应调整以往的忍让态度,对于国内企业的反倾销诉讼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参与,必要时可通过外交手段进行两国政府高层间的直接对话和斡旋,例如与美国或西欧政府谈判,对不合理的歧视性行为进行抗争,向其施加压力,用更大共识和国家利益的共同基础来解决小争端。或者在国际贸易中让与对方部分利益以换取某项反倾销调查的终止。同时,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可以依靠世贸组织这一平台争取利益,积极利用WTO框架内的双边、 多边谈判和争端解决机构DSB(Dispute Settlement Body),在其允许的规则范围内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利益,使对方停止不合理的、恶意的反倾销行为。1.2加强和完善国内反倾销方面的法律。
政府一方面应加强立法,规范出口市场,打击恶意竞争,积极引导国内出口市场合理、有序的发展,从根源上防止倾销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已有法律条款,政府也应进行完善。例如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与国际反倾销法律接轨。对于条例中某些内容(如累计评估等)应做出明确规定以提高其可操作性;缩短反倾销调查期限;设立一个专门负责处理倾销调查的机构,从而简化反倾销主管机构和流程以节省资源、提高效率等。1.3为国内企业的反倾销应诉提供技术、资金、信息支持。
我国目前在国际贸易诉讼人才方面有很大缺口,缺乏通晓国内经济法、西方经济法和国际贸易法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情况在反倾销案件诉讼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导致我国政府不得不依赖国外律师进行反倾销应诉。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的贸易安全和信息安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和人才在国际竞争、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为一个快速发展和高度依赖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更应该加快培养自己的人才,从而在贸易纠纷诉讼方面占据主动。因此应由政府牵头,培养一批从事反倾销应诉的人才,组建起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反倾销专业人才团队,掌握最新国际动态,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政府还应建立反倾销诉讼基金,鼓励企业参与反倾销诉讼并为其提供保障。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反倾销案件的信息库,收集各类相关案件的信息,为国内各个面临反倾销诉讼的企业提供信息便利,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以上举措,可以大大降低反倾销应诉的成本,提高其效率和成功率。
2企业内部:2.1改变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和观念,与国际接轨,实现经营的战略转移。
我国出口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成本产生的价格优势占据国际市场,有时可能造成倾销的现象。所以这些企业应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当然,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需要国家的合理引导和宏观把握),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升级,以技术和质量优势重新打开市场,从而避免低价竞争带来的麻烦。另外,出口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完善会计资料,使其与国际规则接轨,进而在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中能够提供完善且符合规范的相关资料。2.2形成出口企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这种联合组织的积极作用。
这种联合体在组织协调各企业利益,整合资源、利用集群优势对抗反倾销以及与政府进行沟通中有着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反倾销诉讼,行业协会一方面集中更大力量,聘请更加专业的团队进行有效的自我利益维护,避免其会员企业因不合理的反倾销造成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企业联盟也可以针对无理的反倾销控诉进行集体性反击,形成合力在必要时依法对诉讼国进行联合贸易抵制,起到威慑作用,从而迫使其他贸易体不敢轻易对我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
综上,在全球化背景日益加深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贸易保护成为各国政府必然采用的维护国家利益的措施,由此带来的贸易摩擦(包括倾销与反倾销、补贴与反补贴的斗争等)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的焦点之一。作为新兴经济体中保持高活力、经济高增速的中坚力量,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环境,中国必须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针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外部和内部制约影响因素,我们应该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进行改革。处理好当下的问题,对于未来的世界市场格局和国际贸易形势,我们可以持谨慎的乐观。
[1]雅各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沈春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条例问答[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1
马 琳.中国出口商品被反倾销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
吴 瑞.略论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策略[J].岭南学刊,2009.1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 .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 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 .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 .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 .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1?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现状
1.1中国贸易摩擦事件数量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个角落,自此之后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阶段。现阶段,全球经济处于放缓的新形势,而国际贸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源动力,通过合理地各国、各地区的劳动力和闲置资源,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部分国家却没有意识到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对我国实施贸易限制,我国的国际贸易摩擦形势十分严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频发,已经成为经济领域内不成文的定律,我国的贸易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乘机抬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和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相互叠加,中国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案件的数量将会继续保持高位,需要政府重视。
1.2贸易摩擦的发起国
自1979年以来,中国在国际间进出口贸易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众多国家、地区构建贸易合作。不过,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不断发生贸易摩擦。1979―1994年、1995―2001年和2002―2015为三个阶段,根据中国商务部历年的数据资料显示,1979―1994年间,和中国发生贸易冲突或者贸易摩擦的国家、地区,美国、英国、印尼、巴西、意大利等1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为西方经济发达国家;1995―2001年内,和中国发生贸易冲突或是贸易摩擦的国家、地区,经统计主要有德国、加拿大、印度、法国、巴西、美国、英国、印尼、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数量高达31个,比上一阶段整整多出13个;2002―2015年内,这一指标高达59个,比上一时间段整整高出28个。2014年,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涉案国家总计22个,而在这些国家中,美国、印度、欧盟、阿根廷、土耳其5个国家,为中外贸易冲突中最主要的国家,这5个国家、地区与中国形成贸易摩擦事件几乎占了中国全部贸易冲突事件的半壁江山。最初,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摩擦事件,但是在中国国际贸易发展初期,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因此未能够妥善地处理这些冲突。这在无形中促使不少发展中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影响,而不断地对中国贸易行业施加压力,设置贸易壁垒,限制我国商品出口,对于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形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1.3贸易摩擦涉及的商品种类
对近年来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产业依据贸易救济调查进行分类研究,近一半以上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涉及化工、轻工及机械产业。为此,从中国商务部官网上收集数据,对中国近三年来遇到贸易摩擦事件涉及的主要商品种类进行总结,2013―2015年,中国贸易摩擦事件的产品分类中,以纺织产品、机械产品、化工产品、冶金产品、造纸这五类为主。2013―2015年间,纺织产品类的贸易摩擦事件发生次数依次为7起、12起、14起;机械产品类的贸易摩擦事件依次发生11起、11起、13起;化工产品类的贸易摩擦事件发生次数依次为5起、7起、10起;造纸类的贸易摩擦事件发生次数依次为3起、5起、6起;冶金产品类的贸易摩擦事件依次发生5起、7起、9起。总的来说,这五类产品年贸易摩擦事件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以纺织产品最为突出。综上所述,我国机电、纺织、冶金、化工、轻工这几类劳动密集型优势产品是频繁遭遇贸易摩擦事件的重灾区。
2?我国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特点
2.1表现形式多样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随着贸易摩擦事件数量的攀升,在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初级阶段,贸易摩擦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技术性的专利壁垒和反保障、反倾销、反补贴这四大类。正是因为存在上述贸易摩擦,极大地制约我国贸易活动的发展,此外,也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经济复苏。
2.2贸易摩擦涉及产品范围广
国际贸易摩擦中所涉及的产品范围有所拓宽。根据商务部的统计结果显示,从1979年开始到现阶段,我国总计有4000多种产品被其他国家发起贸易调查,所涉及行I包括纺织、机电、轻工、医疗保健、化工等,此外,高附加值产品也被纳入贸易调查案件中。尽管中国在加入WTO后,极大地加快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进程,但是,大量的贸易摩擦也接踵而至,且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典型特征。根据商务部的结果显示,在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该年是我国出口产品面临贸易壁垒最为严峻的一年,在2009年里总计有126起贸易经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约为134亿。近年来,我国遭遇贸易经济调查的产品范围有所拓展,即从原有的纺织品、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拓展到高新技术产品。同时,我国农产品、机电产品受到其他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制约。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迅猛发展的态势并且锐不可挡,而欧美各国也基于世界性和战略性的高度对待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与矛盾将日渐突出。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与外部世界出现摩擦的多发期和逐步相互适应的磨合期。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
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二、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
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三、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
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
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四、结束语
有贸易就需要融资,要融资就一定有风险,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发展,进出口企业和银行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加迫切。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作为促进贸易发展的一种金融支持,既能有效提高银行和企业的业务量,提高盈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银行和企业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积极探索,创新融资业务,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运作机制和预警机制,规范各项业务操作,从而把贸易融资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促进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黄蕴洁,肖新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今日财富,2012(2).
0前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的发展,加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银行业的竞争,国际贸易融资因独特的优势而成为银行和企业重点发展的一项金融业务。但是银行和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中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的环境下,更应树立起融资风险意识,努力探索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以有效规避风险,帮助我国银行和进出口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进而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实现稳定外需的目标。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尝试。例如荷兰银行开发研究出MaxTrad技术,通过Max-Trad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它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我国银行业和企业的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它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方式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且我国银行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雄厚,国际竞争能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往往设定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的条件,从而缩小速效的范围,限制了融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银行和企业的服务质量、融资产品的创新以及融资风险的管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认真面对,重视融资风险,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进出口企业度过金融危机,也拓展了自身业务量,促进了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做好贸易融资贷中的审核,把握好贷中的决策和管理,细化业务风险审核,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所以要依据贷前的调查结果,加强监管,进行事后跟踪,以及时做出融资决策,降低风险。
3.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这一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急需一大批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和企业务必安排好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且要明确权力与责任,贯彻落实到位,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另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和防伪能力,增强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3.6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