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的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6 14:38: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交通运输的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交通运输的发展

篇(1)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城市化

一、前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交通运输本身并不直接创造有形的物质产品,但它在现代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中却是不可缺少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日益发达,逐渐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的主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然而,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呈现连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相对应的交通需求也在急剧增长,交通需求结构在不断发展变化,交通供给的增长出现了滞后性,交通供需矛盾突出。尽管我国对交通事业投资巨大,但还是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必须对现有的交通运输状况进行改变。

二、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1)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纽带。社会化大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在一个极其广大的空间进行的,只有依靠运输这一纽带,才能将整个复杂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使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实现。从经济社会的空间来看,只有通过运输这一纽带,才能把矿山和工厂、油田和工厂、工厂和市场、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国内和国外等连接起来;从功能上看,只有通过运输这一纽带,才能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2)交通运输是经济布局形成的基础因素之一。经济布局既是经济发展的起点,又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从经济发展的起点看,经济布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带有基础性的。经济布局除了受制于经济地理因素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空间运输状况的概念。资源基地分布的形成、工农业布局的形成,中心城市的形成,都与运输枢纽布局、运输网络、运输通道以及运输能力、运输速度、运输效率密切相关。

(二)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

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是指运输刺激经济发展、充当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的作用。(1)交通运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带动了现代化大工业的出现,并促进了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建立,是由交通运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所带动的,而现代工业的发展,又离不开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2)交通运输业通过其自身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种作用在运输方式处于创新和成长阶段时,就更加突出。(3)交通运输业对于吸收新技术有着很大的潜力,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新的运输工具的问世,总是新技术的结晶,交通运输业以这样的潜力推动着技术进步。(4)交通运输促进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正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来往和交流,从而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在内的广泛领域的国际化。

(三)交通运输为经济发展提供积累

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体现在交通运输业的收入为经济发展提供积累。交通运输业的收入是一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在有些国家更加突出。而且,一国的交通运输业往往可以通过向第三国提供运输服务而获得外汇收入。再有,一些交通运输业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本国的交通运输业,改变对别国的依赖,可以节省大量的外汇支出。因此,交通运输业可以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财富尤其是外汇。

(四)交通运输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大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小城镇无法比拟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挥协调的综合优势。能否保持大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突破影响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实现资源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继续发展和提高。而建设高等级的公路网,促进城市群的发展,是解决大城市规模和效益问题的最佳途径。多个城市在公路网的串联下,所形成的城市群将拓宽原来十分局促的自然空间,使大城市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环境空间中取得更高的效益,获得新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对城市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促进大城市的增长上,也体现在推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上。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过程的差异,使不同产业对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在同一地方安置不同的产业会导致不同的产出率,形成不同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由于级差地租的存在,使得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地价相差悬殊。公路交通的发展将极大提高小城镇的交通区位优势效益和资源优势效益,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交通运输承担重要作用。这就客观上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按照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相应的交通运输政策。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制度,扩展政府资金来源与投入方式,以达到解决目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从发达国家成熟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借鉴经验,将交通运输各种方式的发展看作一个综合、有机、相互补充而又相互制约的整体来加以规划、建设和发展,变革并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存在问题的关键。

篇(2)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业发展通常是相互影响的,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会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一般来说,如果国民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作用大,那么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小,反之亦然。因此,可以把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形:当“推动效应”大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一国家或地区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交通运输业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即运输供给小于运输需求,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应该加速发展;当“推动效应”与“拉动效应”大致相当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发展是相适应的,即运输供求基本平衡;当“推动效应”小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运输需求不足,应优先发展经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应适当减慢,以求得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二、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与运输业的发展

在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和分析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这时,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工业化和市场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材料急剧增加,货运量的平均增长率接近或者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品和消费品的轻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所运送货物的平均价值明显增大的同时,它们的平均体积和重量却减小了,依次在这一进程中,货运量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其增长率会逐渐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而客运量则保持接近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由于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对运输提出了迅速、方便、安全等侧重于运输质量的高要求。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开始蓬勃发展,运输规模和结构有了很大变化。这种规律性变化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力布局变化的反映,也是运输体系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发展与完善的结果。

在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发达的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工业化及相应的对地域条件的要求给人口分布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人口转向连接原材料产地和工业基地的交通路线,这对各类经济活动和人员输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经济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了物质、人员和信息的交流。地区劳动分工取决于与地点有关的生产成本、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这样,一个地区劳动分工以及相应的交通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作用的区域中心。

从而可知,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变化。但同时,运输业又对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和更直接安全的服务作用。

三、美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美国认识到进入一个新的 21 世纪保持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运输体系的重要性。 2000 年,美国运输部颁布了《 2000~2005 年战略规划》。按照这一战略规划,新世纪的运输体系将优先保证运输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向国际延伸,以智能化为特征,实现个性化服务,营造一种创新开拓和科技导向型的运输发展环境。

美国将支持经济增长作为国家运输系统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并把运输业的合作、创新经营和财政健康定位到整个战略的重要主题,认为它们对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此,运输部将努力做到:充分考虑建设与维护运输体系的成本和风险;使现有系统的运输效率最大化;坚持激励创新的贸易规则与标准;通过及时分析信息来改进系统;加速新技术的应用。

四、对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启示

1. 运输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取决于硬件,更取决于软件

美国运输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0 年之前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硬件和运输企业发展;1980 年之后以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的运输政策体系为主的发展阶段――软件发展。运输业发展离不开道路、铁路、桥梁以及运输工具等交通运输硬件设施的发展,但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水平以后,运输业展的重点应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只有通过软件建设和完善,才能够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等硬件发展的优势,保证运输的安全、高效、舒适和便捷。目前我国交通应该注重运输业“软件”发展,通过运输组织和管理的改革,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企业发展,建立安全、高效、经济的综合运输系统。

2. 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应恰当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篇(3)

联合国欧洲经济理事会(UN/ECE)经过多年来的大量工作,于1987年公布了一套EDI国际标准,命名为UN/EDIFACT,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该标准制定了一套语法规则(SYNTAXRULES,ISO9735),UN/EDIFACT是联合国推荐的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的电子交换标准报文格式。EDI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统一报文格式。目前,UN/EDIFACT标准已占据全球EDI标准的主导地位。

集装箱运输是当今世界航运史上最先进的运输方式,而EDI技术是国际贸易、结算通关、数据处理等最佳通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目前国际航运界已广泛地应用了这一先进的科技成果。航运业大多数业务需要填制大量的卡片,而采用EDI技术后,带来了如下变化:

·提高处理速度,减少雇员;

·准确程度提高;

·功能趋向多样化。

在集装箱管理中,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把所有描绘集装箱的常用数据,如重量、号码、尺寸等存储后,再输入所有与信息相关的集装箱营运情况尤其是集装箱运行及修理情况,就很容易获悉集装箱在各地的数量。利用这些信息能使运力调配达到最优化。此外,利用EDI还可以进行统计工作,计算出成本、净利润、周转率、总收入并进行收益分析。进而对托运人、集装箱或运输距离作出评价。

EDI通信方式

运用EDI技术实现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信息传递有两种方式:

1、直接方式。这种方式是指计算机通过一条通信线路直接向另一台计算机发送信息,通信线路可以是租借的,也可以是拨号电话线。这种方式的通信能力受到线路通信能力的制约。

2、间接方式。这种方式是将计算机用增值网络(VAN)连接起来,即所有计算机的信息传递和接收都通过EDI中心完成。由于使用了增值网,可以使更多的计算机连到一起。

EDI中心的主要功能是:

·电子数据交换

·传输数据的存证

·报文标准格式转换

·安全保密

·提供信息查询

·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提供昼夜24小时不间断服务

·提供信息增殖服务等。

EDI系统一般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

1.硬件设备。贸易伙伴的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以及通信设施等。

2.增值通信网络及网络软件。增值网(VAN)利用现有的通信网,增加EDI服务功能而实现的计算机网络,即网络增值。通信网目前有如下几种:分组交换数据网(PSDV),电话交换网(PSTN),数字数据网(DDN),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卫星数据网(VSAT),数字数据移动通信网。

3.报文格式标准。EDI是以非人工干预方式将数据及时准确地录入应用系统数据库中,并把应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自动地传送到贸易伙伴的电脑系统,因此必须有统一的报文格式和代码标准。

4.应用系统界面与标准报文格式之间相互转换的软件。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代码和格式的转换等。

5.用户的应用系统。EDI是EDP(ElectronicDataProcess)电子数据处理的延伸,要求各通信伙伴事先作好本单位的计算机开发工作,建立共享数据库。

篇(4)

一、前言

(一)交通运输系统评价的引出和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增长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铁路、公路、水运和管道几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进一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

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是把所要研究的对象当成一个整体系统,然后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设计,最后综合各种指标对系统的设计结果进行评价。系统评价是指从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对系统的投入与产出做出评审,从而进行最优选择与改进。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评价,有利于分析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的不足。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运输系统的评价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刘舒燕、喻漠南学者提出从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美国在制定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战略规划时特别强调:交通运输要保障货物的可达性,其本身的安全性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本文从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引出对策。

(二)可持续发展定义及理论探讨

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统筹发展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一)交通运输系统的评价指标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交通项目对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的影响。

(1)交通运输的技术指标。是指以交通运输的技术水平为标准,对方案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以及维护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以及评价。

(2)交通运输的经济指标。主要指送达速度、运输成本和用户效益。

(3)交通运输的社会指标。主要指就业率和对综合运输网的影响。

(4)交通运输的环境指标。主要指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1)层次分析法。层析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即AHP法,它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AHP法的主要步骤是;

确定评价的总目标。根据我对交通运输系统及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确定评价目标。

确定评价准则。

选定指标。首先设定指标,再根据经验初选。采用德尔斐法筛选出对系统影响最大的指标。

主要采用主观赋权法或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

进行指标的“同趋势化”,数据规范化,计算出系统的综合评价值。

(三)评分比较法

(1)也称为多项指标综合评价法,具体步骤如下:根据具体评价对象,确定评价项目X1,X2,X3,……,Xn;确定各评价项目的权系数W1,W2,……,Wn;确定各替代方案的评价基准A1,A2,……,Am;计算各评价值的加权和,即VI=WjVij(i=1,2,……,m;j=1,2,……,n)。

三、对我国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评价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因素,如何保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系统一级评价指标包括规模指标、效益指标;规模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效益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交通运输系统一级指标包括规模指标和潜力指标;规模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公路通车里程、铁路营业长度、水运通航里程、民航航线里程、运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潜力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有项目投资中,交通运输业平均每年递增55.10%,近年来加大了高铁等的投资力度,很多高铁线正在修建过程中,但修建速度仍无法及时满足人民出行的需求。交通运输成本补偿率,采用运输总收入与运输成本及费用的比值。平均利润率采用该方式运输盈利额(或亏损额)与运输总收入之比,铁路为-10.1%,公路为-6.7%,内河航运为-5%,其它运输方式为0.07%。从成本-收益方面来看,协调性仍有待于提高。

(二)交通运输与社会发展的相容性评价

交通运输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体现在安全性、出行速度、舒适度、交通实用程度、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客运速度等方面。

四、结论

经过对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我们认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还不能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其发展仍有待提高。可持续发展系统作为开放的复杂系统问题,其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钱学森于1989年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 或后来发展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体系”。虽然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内容很多,但研究方法还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综合研究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建立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需要交通运输来做保障,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及特性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人们进入全流通时代,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促使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飞跃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有利条件。

(二)交通运输的特性

1、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特性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命脉。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交通运输不仅是市场机制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物质前提,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倘若没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交通运输,就无法形成一个合理的、稳健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交通运输起着支撑作用。这表现为:经济开发区的交通路线日益完善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不断降低,加大了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流。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始终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一般而言,交通运输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完善,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加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相互联系;第二,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与整个社会快速发展、共同进步的保障,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利支撑,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根本需求。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般而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作出规划,合理调整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对于促进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属于基础性产业,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讲,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这样就加大了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对交通运输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倘若没有健全的交通运输做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不会长久。所以,交通运输的发展会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流动、资源的配置、信息的传播,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此外,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具有反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后,受国内外需求扩大的影响,运输需求也不断扩大,促使运输行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大投入,交通运输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状态,而且我们不难发展交通运输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相互吻合,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要想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有一个高效、安全、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做保障。这主要是因为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加强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能够弥补这个地区地理位置不佳的状况,从而实现各个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交通运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倘若交通运输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那么不但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还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的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缩短了不同经济圈及工业区之间的距离,能够逐步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了优越环境。与此同时,便捷的交通对人才的交流、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而且利于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加大了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更好地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工业化国家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我们得知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中级阶段,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是应该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发展到工业化的后期,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既有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有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就可以让交通运输的速度稍微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如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此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约为3000亿元,约占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二)切实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创新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行业包含很多种运输方式,而且不同的管理体制和不同运输方式的改革所具备的内外部环境都不相同。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严格遵守政企分开、权责一致以及精简高效的原则,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敢于打破行业之间的垄断,对市场经济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资源配置的作用,以便建立起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三)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调整

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交通运输需求及交通模式,特别是现代物流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业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据中国物流信息统计表明,在2012年上半年我国物流达到了83.6亿元,同比增长10%,可以支撑国内经济7%到8%的增长水平,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1万亿元,由于现代物流即第三方物流还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存在较大的市场潜力。简而言之,现代物流就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出发点到最终点所包含的一系列相关信息的有效流动的整个过程,有机的将运输、仓储、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等方面结合在一起,融入了当前最先进的供应链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物品生产和流通之间的时间,尽可能地降低物料成本,切实提高自身竞争力。

总而言之,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对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交通运输要想与经济发展相一致,首先就应该为经济发展起到先行官的作用。若我们只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忽视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就需要加大对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逐步降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流成本,这样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京,黄谦,吴照章.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06)

[2]王译.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

[3]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综合运输,2009(05)

篇(6)

二、区域交通规划建议

基于上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关系分析,笔者认为区域交通的运输规划必须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具有相当的协调和统一性,这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我国的交通运输规划仍然局限于自身的行业范围内,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充分协调。就上述情况,笔者对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规划,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地方政府要在充分分析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问题,不断提升交通的运输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不仅是根据区域经济活动特点调整运输结构,同时要合理配置区域空间的交通资源配置,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篇(7)

一、公路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战略转型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脚步,所以对交通运输体系进行完善是我国急需处理的首要问题。国内市场经济向全球经济转型,市场规模和市场业务流量快速扩张,运输需求量也开始迅速增长,经济运行体系中的交通运输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从全局上看,国内的交通运输仍然存在基础设备少,交通体制改革不彻底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小等问题。

 

致使交通运输体系结构存在交叉矛盾,矛盾包括:经济增需求和交通运输总量之间的矛盾,各种运输手段持续更新与交通运输网络结构均衡之间的矛盾,满足科技化、现代化、智能化的交通运输需求与普遍社会服务之间的矛盾。我国矿产资源和煤气能源资源紧张就是由于这些长期存在的矛盾造成的。

 

二、分析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趋势

 

1.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在各领域成本调节与控制中的发展趋势。大量的调研结果显示,公路运输在设施建设,运输工具以及运输路况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更新和维护,不但可以连接各个地区的网络信息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减少公路运输里程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从理论角度出发,做好一个地区的公路交通运输工作,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1)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运输中的应用过程可以使各个地区的所有信息和资源都能够进行合理的分配,达到均衡共享的目的。让经济落后的地区与发达地区进行合理的资金宏观调控,使公路交通运输成本与利润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状态。

 

(2)交通运输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一定会逐渐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改变交通运输的运行状况,各区域有效的联合在一起可以降低对货物供应商和售货公司的依赖程度,便利,快速的公路交通运输在降低积货程度和仓库管理费的同时,要更加人性化,所以要制定出最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案。

 

2.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中的发展趋势。公路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还起到优化行业体系和布局的作用。

 

公路交通运输在实践运行中显现出来的特点决定了其对行业体系和布局的全新需求,具体分析后,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当代社会是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信息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各个行业领域的结构和布局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这也就使相关领域对人力、资源等方面需求量不断增加,并以此作为基础,形成了现代科技操控下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

 

(2)各个地区之间交通连接网正在逐步进行完善,致使企业传统的产业链设施不能与现代化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需求相协调,严重影响了跨区域公路运输的循环格局设定。

 

3.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在各地区平衡调控中的发展趋势。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一定会实现先进地区到落后地区的人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渗透。这种渗透不但可以使资源和信息分配更加合理化,完成资源信息共享,还可以实现各个产业结构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依照渗透程度的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在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趋向性的发展会使更多投资人把目光投入到滞后区域,为其提供资金帮助和发展动力。为以后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交通运输工程的施工和建设会带动一系列与工程建筑相关新兴企业,现代的管理手段、完备的企业制度和丰富的职工经验都会有效的促进运输经济体系的平衡与发展。

 

(3)在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后续阶段,职工需要不断对资源渗透进行创新和保护,结合现代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科学经济发展的变化,把资源和信息从繁荣地区渗透到经济滞后地区,合理的对渗透内容进行调配,使之在符合公路交通运输规模建设的前提下,同时实现各领域之间和平衡调控。

 

三、有效保证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优先完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交通运输行业是基础性最强的产业,交通运输产业对经济发展实施杠杆原理,所以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如果忽视公路交通运输产业对经济产业的重要性,就会使经济发展遇到瓶颈。

 

2.加快交通体制的更新和改革,减少公路交通运输所需资源,提高交通运输网的运行速率。倡导和建立完善的机制和创新,对公路交通运输网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增加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优化运输结构模式,是我国未来交通法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结构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系统浪费资源的现象,促进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劳动力,达到增加其自己实力的目的。

 

篇(8)

一、从产业拉动角度考察交通运输业的经济贡献

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来源于对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而资源分配主要依靠交通运输来实现,因此分析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区域经济布局及产业结构的影响

区域经济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构,它是一种动态变化且层次丰富的框架体系。除了一个区域的地理条件和政策因素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外,当地的运输条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某区域的运输网络、交通枢纽站布局、客流量、货运量等都会对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直接的作用。交通运输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工业生产中,生产地越接近原料和能源供应地,则产品的成本就越低,所以这一类工业产品对于运输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石油、煤炭、粮食等物资的运输主要依靠铁路进行运输,因此大多数工业部门都会将生产地设置在靠近火车站附近,从而来获得良好的运输条件。

交通运输的健康发展除了能为区域经济布局带来推动作用外,更能够对当前产业结构转变有积极的调整作用。当交通运输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必然会在地理位置相对较好地点产生相应的交通枢纽系统,当枢纽站的运输量超过其自身运输能力时,就需要该地周边的产业结构为此作出调整,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枢纽往往会发展成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并且使得该地产业结构趋于规模化和集中化。产业集聚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将会引入大量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力。围绕这些产业衍生出的产业链也会沿着上下游不断发展,扩散成产业群。这种在交通作用影响下,随着资本要素的集中,产业规模从点发展到线,再从线扩展到面,最终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这种模式在我国很多沿海城市很常见,它最终将会促进城市化进程,带来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作用

交通运输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首先,交通运输业本身就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它能够有效减少生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其次,交通运输业能够为其他产业的高效运作提供重要支撑。因此,交通运输业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拉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于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分工将会越来越精细化,各个部门之间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紧密,这就需要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业进行支撑。从交通运输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从其与下游产业的关系来看,交通运输主要为其他部门进行物资运输和为民众提供客旅服务;从其与上游产业,能够消费重工业产生的生产资料以及催生先进的运输技术。

二、从需求角度考察交通运输业的经济贡献

(一)投资角度

“十一五”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国内消费需求,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其中,国家对于基础交通运输的投入占到了整个国民基础设施建设的很大比例。因而,从投资角度来研究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我国的投资规划、产业布局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交通运输投资主要用于道桥、隧道等的勘探建设,其首先会直接带来社会经济的增长,促进就业,拉动国内需求。其次,交通运输的便捷性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将会远远大于前者,其间接作用将会带动沿线的产业发展,形成高效的物流体系,从而加快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消费角度

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既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得益于国民经济。“要想富,先修路”的概念自古以来,就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可以看到,任何地区在任何时期发展得繁荣与否都与该地区的交通条件密切相关。从上述的第一个关系来看,发达的经济环境必然会催生出完善的交通系统,且为民众的生活出行提供便利的条件,是关系到民生条件改善的重要举措,也是任何一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从第二个关系来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大大促进社会的消费能力提高,促进上下游产业之间消费规模的扩大,也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需要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投入相当规模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员、规范的制度等,在交通运输体系形成规模后,需要投入后续的资金确保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运行。综上所述,交通系统能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但本身也需要投入资金来确保运行。

(三)净流出角度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这不仅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追求目标。交通运输的保障作用主要反映为两点:第一、交通运输业具有带动作用,交通运输的良性发展能够大大促进周边产业的进步。在交通运输业的成熟过程中,同样需要其他行业,如建筑业、钢铁行业、服务行业等。在投资交通运输行业的过程中,资金也会大量流入到上述行业中,为上述行业带来发展的空间,这同样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于消费品的流通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对于国内的商贸型企业来说,交通运输业是其发展的血脉所在。这是因为交通运输业的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商贸企业的成本高低。

三、从技术进步角度考察交通运输业的经济贡献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同样息息相关,这是由于技术创新往往对于产业有着跨域式推动的作用。而随着交通运输要求的提高,交通运输业也会对技术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技术的进步。这种相互作用于关系主要表现为:

(一)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交通运输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技术装备水平能够加大交通运输的能力,提高运输的效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生产率水平。

(二)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组织、管理、决策水平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开始成为交通运输的管理、组织水平提高的重要工具,令交通运输业能够应对更复杂的交通需求,及时获取、处理各种突发的交通状况,从而形成更为良好的运输环境。

(三)技术进步可以优化交通运输业内部组成结构

技术水平的突破必然会给生产部门带来更高效率的生产能力。同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进步会大大提高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率,随后随着成本的降低,各个生产部门也会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从而完善交通运输业内部的组成结构,为交通运输业塑造出更合理,更可持续的内部结构组成模式。

(四)技术进步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大量投资的发展模式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这是因为这种发展模式往往伴随着资源浪费。然而,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通过改善交通运输业的技术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输成本,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作者单位:长春市地方道路运输管理局运管处)

参考文献

[1]童玮,许峰.推进交通投融资平台改革转型[J].宏观经济管理.2012(06)

[2]王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SWOT分析[J].现代商业.2012(06)

[3]刘徐方.现代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02)

篇(9)

中图分类号:F5文献标识码:A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因此,本文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的区域影响因素做出较为细致的分析。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生产及其发展的基础,同样也是交通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如交通线路、车站、港口和机场等,都修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各种交通工具,如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等,也都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行驶或飞行,所以自然环境状况如何,必然影响到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分布,只是其影响的性质和程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就中国自然环境而言,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幅员范围:我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既是一个陆上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这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需求。

(二)地理位置: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我国东部和东南部,可通过海上交通方便地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相联系,因此这里也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联系与交往的主要门户和通道,现已有90%左右的外贸货物经这里外运。

(三)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和工程地质等等自然要素。它们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对交通网构成、线路走向与径路与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等产生影响。

二,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潜在的,但一经开发利用,除部分就地加工消耗外,其余均形成外运量,从而也对交通运输提出需求,甚至还对交通线路的兴建与布局产生影响。自然资源种类很多,对交通运输具有重要意义的是那些可行成大运量或较大运量的自然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磷矿、铝土矿·钾盐矿、硫铁矿和森林等。

(一)资源保证程度对外贸运量和对外交通发展的影响。资源保证程度是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程度,它的余缺,通常都将影响到外贸的进出运量,以及对外交通线的相应建设布局,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潜在的内在关系。

(二)资源的分布特点对运量和交通干线网分布格局的影响。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相对集中性。它们绝大多数都处在我国北部和西部。而其消费或加工地的地理分布却相当广泛,其中又相对集中在我国东部和南部沿一带。因而,必然形成潜在的大量货运量,随着它们的开发,会给交通运输造成很大的影响;而这些资源产品的流向,对我国交通干线网的分布格局也有重大影响,例如我国交通网中,货流密度大或较大的交通干线,有很大部分的走向都同这些资源产品的流向一致或相似。

三,人口和城市

人口是客运形成的基本条件,人口的数量对客运量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另外人口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从而也必将产生一定的货运量。所以人口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客观上存在有一定的内在关系。人口的多少及年龄和职业的构成等特征,也将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和结构。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第二、三产业发达,人口密度也大,同时又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同所影响的地区联系紧密,因而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远大于非城市地区。再从路网上看,城市往往又是多条交通线路的交汇处,为不同层次交通结点或枢纽的所在地,同时不少城市还是各种交通航班或运输车次线路的起讫点,所以城市在整个交通运输网络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连接与沟通作用。

四,工业发展与布局

现代的各种运输方式,是随着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和蒸汽机的出现才一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生产是机器大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则工业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量都很大。在我国这部分运量已占到全国货运总运量的85%左右,从而工业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布局的主要基础和依据。工业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工业发展的规模对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于工业品货运量占全国货运量的绝大部分,因此工业发展规模对交通运输的总体发展水平影响也较大。

(二)工业分布及其产品的产销联席对交通网分布格局的影响:我国各地工业的发展条件互不相同,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工业在各地分布也不均衡。我国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多集中在北部和西部;而我国加工业,特别是轻纺工业、机械和电子工业,又大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于是能源与原材料工业产品便大量地从西部流向东部和由北流向南部,而加工业产品的主要流向,则大体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修建走向和运输能力相适应的交通线路。由于这些线路货物流量大,建设技术标准和等级也高,从而构成了我国主要交通干线和整个交通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业结构与生产形成对交通运输规模及其部门结构的影响:一定工业产值所形成的货运量,是随着工业部门和工业产品的不同而又很大的差别,因此工业部门结构不同的地区,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也不一样。

五,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调整地区间发展状态、差异和分布而制定的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施加影响的政策和措施。进入21世纪,国家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即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根据我国“十五”地区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应当是一种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非平衡增长战略,即在东部和中部实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同步型”的发展战略,在西部实行交通运输“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以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整体交通运输发展水平。

篇(10)

前 言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完善的公路网络日渐形成,运输行业突飞猛进,给社会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动力和保障,并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快速发展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交通运输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为人们所认知,它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日益突出。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效应,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是完善交通运输业的财政保障,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个别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与其交通沿线和周边区域之间的可达性,使它在地理上的经济效益优势不断地显现出来。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区域内企业的原材料以及货品的运输带来极大的方便,在短时间内可以收集生产资料和销售出自己的产品,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扩大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和途径,大幅度提高了区域的开放性和区域之间的共享性,使区域内企业在更大的平台和空间内自由发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然而,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能够帮助交通运输业顺利发展、完善。

 

二、交通运输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1.拉动经济内需,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点,它可以有效地拉动区域经济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由于产业链的效应,在交通运输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某些相关产业部门经济效益的增加,最终引发联动效应,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区域交通的发展,大大拉近了区域与区域的距离,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区域内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为本区域赢来了更多的投资招商的机会,为本区域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公路的修建可以促进沿线资源的整合,激活沿线经济的发展,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

 

2.促进区域经济结构化调整

 

优化产业布局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区域运输设施,提高运输效率,有助于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市场,并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的优化整合,促进区域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在产业结构上,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便利,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提。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具有产品体积小,附加值大,运输频繁和时间性强等特点,对运输条件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交通运输的便利与快捷是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知识型、技术型产业对高速公路的依赖性更为突出,因为两者对于人才需求是极大的,只有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才能使新技术企业与各城市人才高地之间形成频繁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3.降低区域内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

 

区域内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将大大缩短区域之间的相对距离,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特别是以交通运输为主要成本发生点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当某一个区域具有良好的交通状况,往往可以促进资金和人才的流入,有句老话这么讲“要致富先修路”就是这个道理。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本地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从而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促进了企业间在物资、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仓储费用,便于生产者在交易过程中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更加快速的反应。

 

4.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的发展提高了企业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加大了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本地生产要素效率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成反比。前者的提高将会降低后者的需求。完善快捷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到企业中,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组织效率。而且,在流通环节上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范围,在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上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竞争机制的不断引入,促进了企业加快组织效率的重组。企业在经营环节中任一环节效率的提高,都会引发连动效应,推动各个环节的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的整体进步。

 

5.激活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生活

 

发达便利的农村交通枢纽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可以在时间上保证产品的鲜活度,促进农村与城市消费的一体化,消除中介环节,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善城市内部的消费水平。而且,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大保证了农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及时调用,扩大了农业的信息交流,起到了帮助农民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改善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商品化进程,是实现乡镇城市一体化经济建设的关键,起到了激活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的重大作用。

 

三、发挥交通运输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1.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区域经济是交通运输业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服务对象,交通运输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区域经济的各企业部门原材料和产品都需要交通运输实现流通和流动,而区域经济的效益和发展水平都是由区域交通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

 

2.充分利用区域周边的交通运输资源

 

促进本区域的发展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相对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区域间发生空间冲突的主要领域,各地方由于交通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导致区域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的混乱。因此,应加强中央部门的宏观把控作用,充分发挥协调引导作用,是区域与其周边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改善这种现象的办法则是要求各区域充分利用周边交通运输资源,将本区域和周边区域的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强大的交通运输网络,扩大区域经济贸易,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

 

上一篇: 生育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 下一篇: 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