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6 15:47: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雕塑艺术的分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31-01
雕塑艺术从古到今渊源流长,他是人类历史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人们通过雕塑将自己思维中对现实事物的崇拜与对幻想世界的憧憬以物化的方式记录下来,将自己思想的永恒附着在材料的永恒之中。翻开历史,雕塑都是以显赫的方式昭示着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雕塑的语言和表现手段都被人们从各个方面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之后,雕塑上人们司空见惯的各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具象造型渐渐隐退,五彩缤纷的抽象、半抽象的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与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材料与制作在雕塑上出现了,雕塑语言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可谓应有尽有,这种跨越还包含了在艺术观念上的巨大转变,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变得前所未有地宽容。雕塑艺术在语言样式上的极端发展很快将它送到极致,雕塑艺术在形式上的原创变的几乎没有了,丧失原创也就仿佛丧失了它作为形式语言的意义,雕塑艺术的创作坠入了到空前的危机之中。
雕塑要发展,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创新。雕塑艺术应是最富于独创性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陈规和样板。为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雕塑家要积极吸收新的艺术手段,采取新的表现形式,坚持创新精神。当代雕塑应发扬“艺道合一”的传统,艺与道合,表示了艺术可符合天地自然宇宙的规律,可以揭示自然之理、社会人生之理。对境界的追求与人格的完善是分不开的。当代雕塑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素质雕塑人才的培养,雕塑家不仅要领悟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去研究构成学、符号学、材料学、工艺学、图像学等等理论,在实践上要增强对材料认识的敏感性,善于运用自然材料、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化合物材料等等,使雕塑得到新的发展。同时,雕塑艺术介入不同信息量的积累和不同学科的交叉、结合,可形成创造性思想、理论、观点和创造出新的作品。
在当今社会,雕塑艺术的地位和概念,在以前与现代主义是有相当差别的。它如同其它传统画种,如油画等架上艺术,以往视觉艺术中绘画和雕塑一统天下的格局永不再有。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多种视觉媒体的急速出现强烈地冲击着绘画和雕塑在视觉范畴中的影响,严重地削弱了它们在视觉艺术中的地位。进入当代,视觉欣赏的方式和手段也在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视觉习惯也不可避免地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雕塑艺术要正确的发展,就需要雕塑形态的概念扩展,雕塑可以吸收装置艺术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雕塑也可以学地艺术的环境意识与借景造物的手法;雕塑也可以结合一些多媒体的内容,使光、声、电的效果得以冲击一下单一体系与材料;雕塑也可以综合一些绘画的手法使得在色彩上有所突破,使得物体表面与主体发生多层次的结合,雕塑甚至可以学习观念艺术,增强作品在文化上的隐喻性、指向性方面的技巧,提高一些观念意识。总之,这样雕塑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它可能只是一个表达艺术观念的平台,平台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平台必须做宽,做稳,同时具有适当的灵活性。
这种雕塑发展中的多元展现,已经在雕塑界出现并发展着,目前,我国雕塑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具象、抽象、观念、装置各种形式无所不有。我们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从高科技的信息手段到大众传媒,从商业文化到观念艺术,从相关艺术门类到现代工业产品,我们就能最终完成这个转型。
雕塑艺术的探索可以大踏步地跨出去,只要能穷尽其发挥,雕塑也希望有其它内容跨进来,学科的相互渗透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特征应当是清晰的,雕塑艺术需要学习。
但雕塑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是无法或缺的。雕塑非雕塑化是雕塑艺术求变的自觉性进步,“变”是变革,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它不会变成其它,否则它将不会是人们所期望的结果。雕塑艺术立身之本的形态研究是不能放弃的,它是保证你能自如地在艺术殿堂里飞翔的翅膀。雕塑要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面向社会,以自身的文化思考与文化姿态担负起应有的文化责任。
关键词:“垃圾”;雕塑艺术;城市;生态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期待使用各种材料呼唤各种形式的精品雕塑来美化城市,丰富城市内涵,突出城市特色。“垃圾”雕塑艺术不仅体现了雕塑本身综合材料、综合工艺带来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别样的艺术形式;现代工艺融合发展,变废为宝的成功体现也给我们带来了另类艺术的享受;其本身的材料也随之带来相应社会公共价值的共鸣和启示。“垃圾”城市雕塑不仅美化了城市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城市对未来的呼唤使“低碳,环保,生态”的意识深入人心。
“垃圾”材料的综合运用丰富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使用;融合了现代综合学科的发展和工艺的运用;丰富了雕塑艺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为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雕塑审美情趣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为雕塑工作创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空间潜力。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城市形象的凝缩,更是城市文化品位不可或缺的象征。如何合理的综合使用当代各种材料建筑精品雕塑,建筑精品城市雕塑;改善人与资源的和谐关系,充分利用资源,提倡环保,低碳,生态的生活态鹿探索出一条城市雕塑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垃圾”雕塑指用特定材料如可回收的垃圾材料创作的雕塑作品,与其雕塑品味、格调等艺术价值优劣的评定意义中的垃圾雕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泛指雕塑制作过程中采用的特定材料:“垃圾”雕塑是利用各种材料或废弃的材料通过多种学科,多种工艺的融合通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创作出别具风格的雕塑艺术作品。后者泛指的是雕塑价值的“含金量”,泛指雕塑本身的制作质量,制作的工艺精度等;与之雕塑自身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优劣评定标准。“垃圾”雕塑不等同垃圾雕塑。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没有善加利用的资源”世上本无一无用之物,只有放错位置的垃圾――“垃圾”不是破烂。在艺术家的眼里所有的废弃材料都可以通过垃圾的分类、筛选出符合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材料,通过艺术再创造成为符合美学特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原来的垃圾经过这样的再创作过程,就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内涵,有了第二次生命,从而达到一种艺术境界。重新赋予了材料新的艺术价值。
一、垃圾
垃圾指不需要或无用的固体、流体物质。意义广义上的垃圾: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废弃的。
垃圾的分娄:
可回收垃圾:
纸类: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纸制品等。塑料: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金属: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玻璃: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织物: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日用包装:各种日用品的包装等。建筑垃圾:指建设、施工中产生,拆除,遗留,废弃的各种资源和半成品、成品等。
不可回收垃圾:有污染,再利用效能低的。
“垃圾”材料雕塑艺术种类:
“垃圾”雕塑在材料的应用选择上选择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的多余材料。“垃圾”具有材料的普遍性,可塑性,价格低廉,实用性强,加工难度低,可长期性发展,低能源消耗,经济回报大等特点。通过垃圾的分类选择需要的硬质材料或软质材料构建符合创作需求的室外、内雕塑的室外硬雕塑或室内硬、软雕塑等。
二、“垃圾”雕塑艺术现状分析。
“垃圾”艺术的兴起,其实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兴起,是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存在是文化、艺术、环境等发展的必然。虽然垃圾艺术的产生和存在也有许多具象的和抽象的偶然因素,但从客观的角度看,它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及今后可以预见的社会大环境下的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一点可以从它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出端倪。并且,垃圾材料的应用也正在与各个领域广泛发展与各个学科进行的潜移默化的交叉渗透也是它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借助新的工艺、新的材料必然可以极大地提升固有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很自然地催生出一些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手法,这也为这种艺术形式开拓出新的意境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提供了可能。由此可以断定,垃圾艺术这一新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还将继续保持其应有的生命力。
“垃圾”艺术在原材料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的原材料来源之一就是广泛采用了各种工艺和材料的工业制品。使用废弃的原料和工业制造的半成品或成品直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其重新焕发新的原本质感或保持原废品的肌理,充分发挥材料的固有价值。不仅使废弃材料得到了回收再利用减少了城市污染同时为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提供了新鲜的艺术的内涵、格调等艺术价值、使用价值等。
“垃圾”艺术由于其材料应用上自由和无序的先天特性,追求一种空间上的张力与活力,这与城市构成中的严谨和有序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采用垃圾艺术的构成理念和造型手法甚至材料特征来打造城市雕塑,必然能在给予一个城市鲜明个性的同时与城市完美结合。再者,垃圾艺术构成因素中各种关系的对比,各种视角的取舍,各种空间的展现所体现的释放空间、活化空间的独特作用力,也正符合现代城市人宣泄情感、彰显个性的艺术审美要求,所以它与城市雕塑是完全可以相互结合的。
“垃圾”雕塑艺术的特点在于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突破各种主流艺术的合围,还能借助各种艺术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和生存空间来充分挖掘“垃圾”雕塑艺术的发展潜力。当然,在向其他艺术形式渗透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选准方向,要充分考虑与对方的互补性。
“垃圾”雕塑艺术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广泛的物质适应性以及较强的可操作性,但要使这些特性得以充分展现,使其转化为艺术生命力,还需要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垃圾艺术的创作过程和环保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垃圾艺术自身有环保的作用。如何让“垃圾”雕塑艺术摆脱人们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从而开辟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垃圾”艺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想办法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垃圾”艺术的出路在于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三、“垃圾”雕塑艺术在城市雕塑发展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城市雕塑应该与建筑、环境与人,审美情趣与大众意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与整个城市,呼应,交融,是城市雕塑一直所面临的难题。城市雕塑呼唤灵性和个性。 现代城市雕塑为城市增添色彩。不仅是早先的纪念性雕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城雕丰富了城市雕塑的内涵,传承过去,连接现代,展望未来:凸显个性,关注环境,与时俱进成为树立在城市的新城市坐标。展现时展中产生的新元素,新内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与审美情趣变化要求。丰富城市内涵,发扬城市特色,展现风俗特征,宣传城市文化等。
城市雕塑的最大共性就是其分布的地域性,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风格与个性,城市雕塑不仅要适应这些个性,还要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使它们联系起来能形成一个整体。因此,他们分布的松紧、疏密,排列的高低秩序以及各地域之间点、线、面各种构成的组合、穿插与分割,都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基本精神面貌这一大的整体。当“垃圾”雕塑艺术融入到城市雕塑中时,就不再是单一的艺术品,而是连接人与城市的一个有着象征意义的精神符号;它的创作过程也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所以,垃圾艺术与城市雕塑的结合必须要以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为前提。因为,任何一点细微的不和谐都可能引起整体失衡并造成整个城市的畸形。这也是“垃圾”雕塑艺术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融合的基础和检验标准。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37-01
陶瓷雕塑作为陶瓷与雕塑相结合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贯穿于艺术发展长河的始终。在火与土的交融中传达心灵的震撼,感动着生活在它周围的人们。陶瓷雕塑是我国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这是因为陶瓷的制造,是由于在编织的,或木雕的容器上面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恰同陶瓷雕塑表现形式之“堆塑”一脉相承。陶瓷雕塑――曾几何时悄悄地步入艺术的殿堂,使之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存在着。它是为数不多的艺术形式在发展中没有间断性的文化现象。它的不间断主要是由于它本身承载了太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历史使命。
陶瓷雕塑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美,再现美。古代陶瓷雕塑展现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美。这种美是对于生活的提炼.传统陶瓷雕塑是中国陶瓷与雕塑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保持着生动,直视的特点. 中国传统陶瓷雕塑,是一种雕塑语言介人到陶瓷艺术的新形式。既有石雕.泥塑的风格特点又有於材料和烧成工艺形成的独特形式。以实用为主的、质朴、稚拙、淳厚的造型的原始艺术,形神兼奋、场面磅礴、气势宏大的秦俑艺术,粗犷雄浑,充满气势与力量的汉俑,保满圆润,斑驳绚丽,集中外艺术之大成的唐三彩,清雅端庄、质朴大方的宋瓷塑,始终贯穿于艺术发展的进程之中。尽管受到材料和烧成工艺的制约,但其表现形式和手法还是多样的。 传统陶瓷雕塑作品中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以写意为主的内在气韵之美的审美倾向对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们来说,中国传统陶瓷雕塑仍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发掘它们历史的延续性,继续深挖其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现代陶瓷雕塑的综合性已经超出传统的陶瓷雕塑。现代陶瓷雕塑家需要有综合造型,色彩,构图及创新的能力。艺术家往往打破常规,将作品与人,与自然相互交融,体现社会中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现代陶瓷雕塑艺术追求的是人们内心的自然情感的宣泄和展现。
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的认识和人的情感为探讨的基点,突出体现人类的独特和天性,一开始就遵循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现代陶瓷雕塑作为现代艺术的衍生物,必然具有其所有特点。实际上,这些特点在它身上体现得更加鲜明。毕竟人与泥、火具有最原始的情结。中国的陶瓷史也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人文化的特征。
中国现代陶瓷雕塑经过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们不懈地追求与实践,呈现出相当丰富的文化景观。他们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异变”来追求陶瓷雕塑艺术的新意,充分体现艺术家的个人追求。他们打破了传统陶瓷雕塑审美的程式化模式,改变了传统陶瓷雕塑的完美性,而以各种手法、各种风格的取向,为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现代陶瓷雕塑制作工艺在继承传统成型、施釉方法的同时,艺术家们进行了多种新工艺的尝试,还时常有意造成一些釉面缺陷效果。并且把各种质地、成色以及剥釉、窑变的痕迹都纳入到审美范畴。
庄稼大师说过:“师古不陷前辈窠臼,创新要有前人的脚印。”我们应当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当然,传统文化对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家们来说既是个优势也是个包袱。所以,我们应该直面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艺术有秦汉的雄强,有唐的大度,宋的严谨,元的豪放,明的幽雅,清的精巧等。但是如果直接拿来表述今天的生活,肯定是词不达意。传统的陶瓷雕塑适用而流行,是民间的信仰,是人们消灾、祈福、延寿、求财的利益之渴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艺术流派出现,陶瓷雕塑不再只是用以满足人们的信仰。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开始进入纯艺术的审美范畴。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14-01
现代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化文明城市的重要因素,美化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大家的审美品位与艺术修养,是提升市民精神文化修养的重要元素。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从文化内涵、人文地理、丰富的色彩、艺术语言的多样化,反映了城市环境的变化。本文就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与形式进行分析,阐述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魅力。
一、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的多样化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城市环境中最具文化品质的构成要素之一,得到众多的建筑师、规划师、公共艺术家和政府决策者的高度重视。21 世纪,人们必将对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雕塑艺术风格开始多样化,这一过程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产生。西方艺术经历了现代与后现代,并影响到雕塑艺术的发展,雕塑从传统的写实转移到了抽象、意向、超现实、观念性雕塑等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现代科技的应用与雕塑材料的多样性,使现代城市雕塑丰富多彩,雕塑色彩的变化也更加时尚与现代,因此现代城市雕塑风格变得多样化并与现代化人文城市融为一体。
二、现代城市雕塑具象写实风格
中西方雕塑艺术传统以写实为主,现代城市雕塑写实风格依然重要,广泛应用于小型城市雕塑和园林景观灯设计中,如广场、绿地公园、步行街及各种公共场所。写实造型的现代城市雕塑圆满地再现了人类的美好生活和对理想的追求、对艺术的向往,是雕塑艺术对生活的再现,进一步增强了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一件好的标志性雕塑在设计时首先应该了解当地的人文精神, 结合地域文化,在艺术美观与精神含义上达到相同的高度。
三、现代抽象城市雕塑
抽象艺术的产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从具象走到了抽象,并影响到了其它的艺术门类。抽象艺术是现代化的标志艺术,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吸收了抽象艺术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现代城市雕塑带来了新的情趣和新的艺术语言形式。位于青岛五四广场的著名雕塑《五月的风》就是抽象雕塑的代表,鲜艳的红色,抽象的螺旋上升,代表了城市的品味,提升了城市的档次。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艺术流派,如:把雕塑的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状态,追求一种绝对统一的秩序美感和整体感,以使之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上坐落着一个由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创作的纯红色巨型雕塑《火烈鸟》,它形似一架弯下了吊臂的起重机模样,高达15.9 m,整个作品用钢板铆接而成,人们可以在它的身体下穿行。《火烈鸟》是以斜线和弧线来展现形体的,在整个造型中几乎没有一条垂直线和水平线,其庞大而又空灵的形体与周围的立柱形现代建筑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但是作品的线性造型又与建筑的直线感构成一种内在的联系,故又显得协调合拍,创造了一种富有生气的环境氛围。如《拱门》、《躺着的人》等,已成为美国城市景观的标志。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大胆的设想、野性的力量、牛仔的开拓精神。而野口勇的彩色抽象雕塑《红色立方体》,仿佛一颗在转动中被“定格”的大骰子,保留着它那“金鸡独立”的奇妙姿态,在四周的几十层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在由现代建筑群的直线织成的巨网笼罩之下,它的斜线和圆形孔洞显得那么的生动活泼,冲破了它所在的环境空间的压抑气氛。
四、现代城市雕塑的超现实风格与观念性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现代化城市雕塑风格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的技术与材料的产生也促使城市雕塑风格的多样化,超现实表达形式展示了更加现代化的思维与观念,展示了人类现代的生活方式。极少主义、观念雕塑的城市雕塑作品以简洁凝练的艺术语言为雕塑的主体观念阐释和艺术表现形式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无论是小区建筑群或广场街区仍然存在着样式单调、风格雷同或与环境不协调等不足之处。城市现代雕塑的设计风格趋势是多样性的,不同的设计风格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应有包容性,应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和民族、地域特征,现代城市雕塑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里德.现代雕塑简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J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8-01
城市雕塑作为一座城市的地标,其历史价值,审美倾向,人文素养都应体现当代城市的风貌,城市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城市的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雕塑。然而,城市雕塑作为烘托城市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地标正在逐渐丧失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
一、城市雕塑应该注重原创性,凸显其美学价值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开始由过去被动地附属于城市的建筑变为主动地在城市空间寻求自己的文化表达。”然而近些年来的城市雕塑设计中的挪用,组合拼凑的现象日益明显。不注重艺术创作的原创性,忽略其美学价值成为了城市雕塑向着良性发展的一大障碍。从西方国家雕塑发展面貌来看,城市雕塑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艺术史发展背景,这样的背景为城市雕塑审美提供了理论支撑。国内的城市雕塑发展理论准备尚且不足,而东西方审美差异以及传统雕塑风格差异巨大,使得当代的城市雕塑在一边效仿西方一边又要吸收本国优秀的营养同时丧失了自身的审美独立性。
二、城市雕塑建设不能与当代艺术发展脱节
城市雕塑的发展应该与整个艺术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当今的城市雕塑,似乎已经与当代艺术的发展脱节。前卫性和批判性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而当代城市雕塑建设并未遵循艺术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许多城市雕塑设计师,甚至并不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把城市雕塑视作工厂化地生产,而丧失了艺术创作本身具备的创新和批判等精神。这势必会导致城市雕塑与当代艺术发展的脱节。
(一)西方国家城市雕塑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20世纪以来,雕塑更多的考虑到了与自然环境,以及公众之间的联系。莫尔的雕塑,巧妙地运用雕塑的副空间将雕塑与自然结合,雕塑中的漏洞,很好的成为了自然景观的载体。使得雕塑的观看方式较过去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出现的金属焊接雕塑,从雕塑的使用材质方面更加紧跟了时代的步伐,工业化的雕塑艺术作品也同时体现着这个时代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气息。自极少主义以来,艺术家门提出了雕塑的“场域”概念,这又一次将雕塑与公共环境联系起来,凸显雕塑在其三围空间中的公共性。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件城市雕塑,同时也具备了该时代应有的特征,与当代艺术的观念联系紧密。后现代主义中所涉及到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对雕塑以及其现场意义的阐释做了理论性的铺垫。
(二)城市雕塑中公众概念的缺乏
雕塑作为一个三维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其本身具备的物性之外,其特点还在于,他与公共空间建立的联系,这是区别于平面绘画的根本体现。公共艺术在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的借用,也不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的同义词,公共艺术应该有它自身的规定性。公共艺术的概念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它在当代中国的出现和使用不是偶然的,它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公共事物中所呈现的开放性和民主化的进程在公共空间的反映。
(三)城市雕塑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应体现其当代性
城市雕塑,在体现城市历史精神、文化风貌、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具备时代感。当代的城市雕塑,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理应体现其当代性。而当今国内的城市雕塑,从形式上来看,不管是历史写实风格,还是抽象的装饰风格,其内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一个看图说话的层面。没有深入的雕塑本体语言探讨,也无对雕塑观念的思考,城市雕塑等同于装饰,缺乏观念性和当代性。因此,如何构建中国城市雕塑当代特征?笔者认为,城市雕塑,也应当体现当今艺术发展的风貌,媒介的多样化,观念的深刻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这是当代艺术的特点同时也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风貌,具备着时代的气息。
三、结语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73-01
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发生一个重要的变化,但这一变化却并未因其的普遍性而为更多的人所关注,不得不说,它到目前为止还只是艺术家和批评家们之间的一种“共识”。而由这一“共识”联系起来的艺术家们虽无意掀起一场有明确主张的艺术运动,不过他们在各自取向的艺术实践、艺术展览中不约而同地显现出的对于“视觉感受力”的兴趣,却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了某种有别于上一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征候。面对画面,或进入装置作品展场,这时,我们是在与作品进行对话?还是在放纵自己惯有的解读作品的方式?通过体味画面的形式语言、或者是装置作品的展场让我们逐渐感知到作品。具体到绘画中,集中体现为对画面的符号化解读,具体到装置作品中,集中体现为对作品观念的发现欲望。
为了强化这种所谓的“感知力”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在创作中使用更加具有震撼力和能够带来真切感受氛围的现成品作品。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在西方已经有了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当今国内国际展览也更大可能性的考虑了装置、新媒体和行为艺术的展出,以美国圣地亚哥现代艺术馆为例,1969年到1996军期间,就学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例如,美国缅团美术学院2000年10个硕士生的毕业展有9个捅的是装看作品,美院也开始设置装置艺术课程和部分学校还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位。
而这些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比当年没有自己思考的“拿来主义”标签而更具号召力,使得不少人认为这样的艺术才是“当代的”、“时髦的”甚至“经济的”,正是由于当代艺术在资本市场的高价泡沫仍在滋滋作响这种过分的炒作和媒体效应开始让更多的人误解“当代艺术”。“艺术到底是不是有钱人的游戏?”艺术家会因为经济的问题会更加的关注市场,看什么作品有市场,看哪种创作手段和什么样的画面流行,为了引起新闻关注而改变了自己本有的立场,或者说他们更加的想树立一种“时髦感”,而拿这种“时髦感”去限制自己作品的创作。好的艺术或许只有在很大程度的忽略市场的思考里才能放弃什么流行,什么先锋的选择而真正考虑到能够最好展现自己意图和反思的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只有真正适合自己“观念表达”的创作才是感染观众,震撼内心,起码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作品。
装置艺术使材料与传统雕塑对接,而它的发展却是从平面绘画而来——现代之前的画家们普遍更注重对绘画本身的探索——也就是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绘画理论——自我批判,形式简化,回归艺术本体。但是1961年斯特拉一幅空白的画布作品的出现使得格林伯格的理论以悖论收场。而极少主义艺术家的出现,则引发了格林伯格理论体系的崩溃。反对艺术的自律和不需要观众的局面。从平面到空间,打破了格林伯格的艺术与非艺术的临界点,将“物”从二维空间转移到三维空间,创造剧场感,便需要观众亲临的体验。
被飞苹果在《新艺术经典》中分类为装置艺术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Serra)的一系列金属作品非常成功地改变了作品体验者对空间的理解。塞勒说:“我所感兴趣的是,通过构建空间,有助于得到我们究竟是谁的体验,以此为我们大家提供机会成为有别于自身的人。”这句话中透露了一些讯息:艺术家做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在提出问题,而受众不仅是自己,而还至少包括和自己同时代的,共同感知世界的人们。在他艺术创作生涯的前期,他的雕塑作品还停留在对材料质地的关注上。在“艺术的终结”发生后,查德·塞勒的作品有了变化——“我发现物体在空间移动的概念非常重要。”这里说的物体就是体验者,这种体验者参与的必要性被艺术家所重视。“我决定拓展空间的延续性。你必须围绕作品行走才能看清它。”通过查德·塞勒的这句描述,我们就不难理解他那件著名的雕塑作品《扭矩的螺旋造型》如何被创作出来了。“他们不断走进去观看。我想这些椭圆雕塑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在自然界和建筑艺术里都没有。这是全新的体验,而他们就是想弄明白这究竟是怎样的体验。”这件让所有体验者大吃一惊的雕塑作品,也完成了塞勒对“体验”的要求。
现成品的使用,材料角度也是对现代艺术的一个拓展,杜尚告诉我们小便池也可以放在美术馆,用现成品直接表达对传统艺术的反叛。他提出“真正的艺术是大脑的艺术”、不必“局限在画布上”。在他引起争议的同时也让当时的艺术家们开始反思。装置艺术的出现、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理论,都让雕塑家对创作产生了自省——艺术不可遏制地打破传统,模糊了类别和界限——如果除开三维体量概念的、可触摸的的架上雕塑、景观雕塑,当不可触摸的行为、影像、气味……都被囊括为雕塑的时候,如此剧烈的艺术形式的突破,对于雕塑家来说是机遇,亦是挑战。另外,雕塑家们开始重点关注作品的现场,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艺术表达方式的探索。
2 当下再也没有界限的形式
在艺术的形式并无明确界限的当下,创作所使用的材料早已不再是问题。而如何使用材料、如何呈现给作品的体验者、如何表达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才是重要的问题。
当今创作的手法和材料已经丰富得让作品体验者们大为惊叹。这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让当今的人们实现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比如2009年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展出的《会说话的蒙娜丽莎》,这件视觉作品采用了全息影像技术、3D与语音互动技术,这些技术让体验者们不仅看到了这幅“活着”的世界名画,与蒙娜丽莎进行互动,甚至听到了蒙娜丽莎本人的声音(由科学家们根据面部骨骼的分析而得到),与她进行对话。新的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当下,科技非常有力地支持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然而艺术的方式不同于科学的方式。科学让人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体验世界。而艺术则是在精神上唤醒体验者。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家博丹诺特·斯迈尔德斯(Berndnaut Smildeas)的作品“云”。这位艺术家利用自己发明的烟雾机,将室内空气中的水汽凝聚起来,再辅以特殊的照明效果,制造出室内的“雨云”。他称:“我想象自己进入一个空旷的古典博物馆中,里面什么也没有,除了漂浮在室内的雨云。我想让这个场面变得更清晰,并由此获得灵感。”
雕塑逐渐失去了传统概念中空间与体量的衡量标准,也不能以架上或架下来界定作品的形式,甚至在艺术创作的当代,我们直接模糊了雕塑和绘画、装置、建筑、环境、气味、声音……之间的明确分界。雕塑这一明确概念在当下已不复存在,采用跨界、开放的态度迎引进其它学科的进入。而这种现状带给艺术家们当下及未来更多更广阔的创作自由。
参考文献
从上面的分类可以看出,雕塑艺术所涉及并辐射的范围非常广泛,然而,在这些作品中,雕塑往往被视为一项技法或工艺附属于材料或实用目的本身而未能成为独立的艺术,也正因此,雕塑作品在拍卖市场没有取得非常独立的地位,雕塑作品往往分散在当代艺术西画板块或玉石家具等按材料分类的拍卖专场中。不过近年来,一些拍卖行已经开始了对雕塑的探索。如嘉德的中国雕塑专场,成交量一千多万元,成交率近九成。
目前当代雕塑市场表现弱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当代雕塑在当今的艺术品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规范化的价格,而在中国画方面,许多画家已有一个可操作的价目表,甚至有的画家花鸟画一尺多少价、山水画一尺多少价,都十分明确,而且随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但是在雕塑上,却只有创作价,没有市场价。这使得有意购买雕塑的人因心中无数而望而却步。二是由于雕塑是可以复制的,使有些人认为,雕塑没有原作,不值得收藏。其实,对于雕塑的原作,或者说真品,在国际上是有规定的。比如一件青铜雕塑翻制数量在20件之内的都视作原作,超过限定数量翻制的雕塑只能称为复制品,而不能叫原作。三是雕塑的可复制性,造成作假比较容易。应该说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但是艺术品作假,在书画、古董等方面也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不同的是高明的书画作假者本身也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绘画技巧,而雕塑的作假则只要由熟练的工匠即可完成。
尽管如此,雕塑艺术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它能使观赏者多角度地欣赏,能够在不同的环境里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还能使观赏者感受到触摸的,这些是绘画作品无法与之比拟的。
雕塑不同与绘画的一点是雕塑作品本身的成本价值就可能相当高,如紫檀木雕,其所使用的木材就有很高的价值和保值功能,这使得雕塑作品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起步价的跨度也更紧密。
雕塑市场不同与绘画市场的另一个方面是雕塑市场除了一级市场(画廊、艺博会)和二级市场(拍卖),还有一个定制市场。一些超大型的雕塑往往是为配合市政建设和公共空间而特别创作。也因此,雕塑作品对其所在空间会产生巨大影响并创造更多的衍生价值,如一些地标性雕塑可以带动相关商业地产,也可以通过比例缩小开发衍生品来满足旅游纪念需求。因此,对于机构来说,收藏或投资雕塑作品比书画作品在商业上更有传播力和衍生价值;而有些雕塑作品因为尺寸和题材原因也更适合被机构纳入。
市场价值被低估
国际雕塑市场约占全球艺术市场总成交额的10%左右,国内雕塑市场依附于西画板块,刚刚起步。四大拍卖行(保利、嘉德、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的拍卖数据显示,高端当代雕塑占西画板块的比例在4%~9%。2011年当代雕塑在四大拍卖行的成交额达1.98亿元,比2010年上涨了50%,成交率保持在73%~82%的稳健水平。2011年当代雕塑在四大拍卖行的平均价格达到了155万元,比2010年上涨了55%。
西方雕塑市场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整体价格上扬,高价频出。著名艺术家贾克梅蒂1960年的雕塑作品“L′homme qui marche I”(行走的人I)于2010年2月3日在伦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场拍得6500万英镑,打破了当时的全球艺术品拍卖纪录(目前排在第三)。该艺术家5年内作品涨了429%,其所代表的雕塑板块也在当年取得了14%的涨幅,高于绘画的涨幅(8%)。 2010年全球十大拍卖高价中有4副作品是雕塑。
总体上来说,雕塑市场化程度还是不高,一些在学术上十分成功的雕塑艺术家的作品流转率和价格远不及同级别的绘画类艺术家。传统审美型的雕塑家如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其作品多次获国际大奖并被各大美术馆收藏,但其上拍的作品数量仅为十几例,虽然作品百分百成交,且均价不低,但与之头衔和地位相比还有极大的空间。再如当代观念型的雕塑家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隋建国,其作品早已在苏富比佳士得的当代艺术夜场亮相,但目前的总规模亦只有4000多万元,而同级别的当代油画艺术家单价早已过千万元。这两位领军人物的流通市场尚且被低估,更不用说其他的雕塑家了。在中国雕塑学会的700多位会员中,职业发展能够兼顾学术和市场,即以雕塑作为主要创作方向且有一定拍卖纪录的不足百人。
投资收藏有技巧
中图分类号:J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58-01
一、特效化妆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特效化妆。特效化妆也叫立体化妆,它是结合雕塑、翻模、造型等多种技巧与一身的一种艺术,大量运用于电影制作当中。在电影准备拍摄的初期,艺术家根据剧本概念以及概念设计师设计的角色来创作实体化的电影角色模型,为导演拍摄电影,构思镜头画面提供一个最直观的视觉依据,电影雕塑模型体现了角色在真实环境中的的比例,体量大小,表面质感,细节形态,情绪性格等视觉特征,并作为此角色在拍摄过程中的化妆。
通常国内所说的特效化妆其实就是塑型化妆的意思。一个基本的特效化妆要经过前期的设计,翻制演员的身体模型,雕塑制作,用发泡乳胶等材料翻制并制作假皮,化妆粘贴,上色,毛发制作,假牙制作等一系列专业的技巧,同时也是需要大量时间和手工技巧来体现的。当今的特效化妆师也要掌握色彩绘画只是,既是雕塑家也是翻制工人,既是绘画家又是化妆师。但在属于特效化妆的所有艺术门类中,雕塑在其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雕塑艺术在电影特效化妆中的体现
雕塑在特效化妆环节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化妆师首先要有精湛的技术,塑造一个特定要求的形象,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塑性就要要求化妆师有着相当扎实的雕塑功底。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根据角色在真实环境中的的比例,大小,细节,质感等视觉特征来完成工作,它要求化妆师不光在造型上要准确,细节也要做的相当的好,有些连毛孔都要做的极为逼真,并作为此角色在拍摄过程中的化妆。特效化妆就是用特殊的手段、特殊的材料,而不是普通的绘画化妆方法,比如毛发绘画方法需要织的眉毛、胡子、头套。但是特效化妆与雕塑其实也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同,电影的特效化妆当中不需要对于这些雕塑作品赋予任何表情和动作,它只需要是静态的物件,因为演员或动画师会赋予它们生命。在电影特效化妆工作中,雕塑师也需要按照导演和主创作团队的意见来进行创作,是一项需要服从大型团队制作需要而进行的创作的工作。
三、雕塑在扩展
近年当代雕塑边界有着不同程度的扩展,不仅有材料,观念,技术上的扩展,更有跨行业、跨领域的扩展,雕塑越来越多的渗透进入到了媒体空间,比如网络、录像、电视、电影中。
对于雕塑家来说艺术几乎可以是无所不为,全在自己选择和运用中。虽然雕塑的基本框架还在探索中,这不仅是一个材料的转换问题,而是雕塑家对新的现代工业材料的重视。它带来了雕塑界对材料语言及雕塑观念的转变,使中国雕塑从传统的手工塑造向现代制作转换,当然雕塑家与材料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雕塑家在选择材料,同时材料也在启发着雕塑家。因此,作为一名从事雕塑创作尤其是环境雕塑创作的艺术家一定要尽可能多地熟悉材料、研究材料、善于运用材料,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材料的材质美并把材料运用到极致。同时,材料在很多方面也制约着艺术家,就看你是否有能力驾驭它了。
四、特效化妆在中国的发展
电影特效化妆历史现状研究探索实践创新我国电影特效化妆的设计和制作与好莱坞等外国同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缺少叫得响、有影响力的佳作。国内实体影视特效技术与好莱坞相差几十年,包括技法、材料、工艺等。很多著名导演纷纷重金谋求好莱坞等国外团队的配合,而一些资金不足的剧组只能回避特效化妆效果。我们国家很多人想了解这套流程,但国外并不输入,尤其是材料部分,一直是保密的。中国电影市场之大,不是一个公司能独占的。我们自己现在应该抓紧时间培养化妆特效人才,而不是被好莱坞的力量完全控制。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82-01
一、传统雕塑材料
雕塑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表现手法区别于其他艺术,主要凭借三维空间表达其观念,在此前提之下,使雕塑的材料更为丰富化,并更具有可研究性。纵观雕塑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出,雕塑材料的发展和人类材料的革新是息息相关的。从历史中的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从原始社会——玉器时期到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器,从封建社会时期——铁器,直到当代,技术革命的创造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使其产生了大量化工材料,在现今社会,新科学、新技术、新观念、新材料的不断丰富,同时也赋予雕塑创作者形式多样的表现方法。
二、现代雕塑对材料的创新
以20世纪的法国艺术家毕加索为先河,雕塑家们开始运用多种材料来探索雕塑的各种表现形式,其中初期的现代主义对当代的雕塑最为卓越的贡献就是“拼贴”和“现成品”的理念。“现成品”同样也可以成为雕塑家手中的材料。因此又产生了一种新的雕塑形式,并成为了雕塑史上一个重大的拐点。随后,在一次伦敦艺术展览会中,《裹着裘皮的咖啡具》极其引人瞩目,这件作品在当时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代名词。
在此之后,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又出现如复制、挪用及借用等手法,而正是这种新观念、新手法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对以往的审美观念产生质疑,也使当代艺术家对材料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愈来愈重视。
那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雕塑材料的转变呢?
(一)社会背景及新材料的出现
影响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无论亚洲还是欧洲,古代艺术中会更倾向于抒情、纪实,这也可能是农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亲近,使人在其中较为悠闲的缘故。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迅猛发展,使得像合成材料、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被大量运用到生活中。
(二)艺术自身发展的要求
艺术的自身发展包括观念的变化以及形式的创造。对雕塑而言,突破和创新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一直以来,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雕塑材料媒介,可分为不同的形式,如:陶瓷、蜡像、石雕、木雕等。在同一种材料下,使用不同的技巧与制作手法,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例如陶瓷,既能制作出瓶罐器皿,又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动物与人物形象。这种与众不同的效果,极大程度上揭示了材料潜在的性格和丰富的表现力,这便使物质和技术上的积极准备对雕塑材料的转变做了充分的铺垫。
纵观雕塑材料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不论哪种艺术材料的发明、应用和发展,都预示着新的艺术语言的诞生,也都表明着人类对艺术材料旧观念的改变。
(三)生活节奏的加快改变审美接受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与普及,使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步入大信息时代,从而使生活的节奏飞速加快。互联网使全球变为一个地球村,人们无时不刻地都能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心态变得与从前大相径庭,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改变,已经不是细水长流式的慢慢品味,而是追求即时的愉悦和感官上的刺激,从而纾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
(四)现代及后现代艺术观念思潮的影响
现代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主要的艺术形态。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到现代文明时期,出现了近代艺术与古典艺术两个完全不同形式的现代艺术。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后现代艺术已经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性的艺术潮流。纵观这些艺术现象,我们明显感受到后现代艺术的价值观。所以,现代艺术与具有反叛的后现代艺术相融合,便出现了传递信息与表达思想的新方法。
三、雕塑造型中材料功能转变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一)拓宽了材料媒介的范围
雕塑作品表现力度的提升归功于材料功能的转变与更宽广范畴的材料媒介的应用。雕塑创作中材料媒介的选择变得空前的综合和宽泛。雕塑者们为了要求造型的内在必要性,同时也可以使用多种完全不同的材料。所使用的材料既有传统雕塑材料,还包括如反光金属、蜡、玻璃、塑胶、电、绘画颜料等。
(二)对人类审美观念的影响
当今,人类进行艺术创作无时不刻地使用着材料,而现代在材料的使用方式上产生了重大的观念性改变。它与之前的艺术创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手法愈发自由,材料的选择愈发广泛,所表现的主旨也囊括了各个领域,表现了观念性的特点。
从审美接受方面来看,体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传播与其被社会所接受的这样一个动态循环的运动过程,在艺术活动中,审美接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