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0 23:09: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们隔周的课标研讨一直在进行着,大家在学习课表的基础上,认真地进行课程试验,并且把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与大家共享。在课标研讨中大家积极发言,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
二、人人上汇报课,人人进行校本讲座,人人各有特色
我们洞台小学的语数组中,有年龄40的老教师黄永起老师,虽然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工作非常繁忙,但是还是积极的上汇报课,并且把自己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在汇报课时进行讲座。还有刚刚参加工作的刘娜老师,虽然只是半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但是也在兢兢业业的向老教师学,而且在本学期上了两节课。汇报课充分体现了自己学习的成果。
李建锋老师积极进行教研活动,共上了三次课,此次的数学汇报课,充分的体现了运用生活情境利用旧知引入新知。沈海燕老师的课朴实,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谢双丽老师的课让学生的学习在情境中探究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热情高涨,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踏踏实实的搞好教研活动。
6月4日下午,全镇数学教师在中心小学进行学习交流活动。首先听评研讨了王文龙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周德花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两位教师很好的把教育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请回来,和全体教师一起分享。高报、臧守金、周德花和王文龙四位教师的讲座,思想前沿,理念先进,让广大教师享受了精神大餐。
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模仿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能把华老师的课堂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在课堂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期待学生问题的生成。让学生在玩中慢慢的进入思考数学的境界,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王老师用了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年级的内容,有些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些不流畅。但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让我们收获很多。
一、指导思想:
全面、切实贯彻宁乡市教育局及白马桥街道、学校新学期工作思路和教学教研的工作计划安排,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和助力,以“减负高质”为基本原则,切实加强日常语文学科教学管理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辅导。力促全体语文教师语文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整体稳步上升;力促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达成。全面实施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加大力度继续努力营造特色书香校园、做大做强阅读特色工作、引领学生沐浴书香,快乐主动学习、健康茁壮成长。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地开展有效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精心组织好每一次教研课堂的听、评、反思活动。切实重视新教材理念下学生语用能力的引导、训练、提升效果,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文读写、领悟、表达基本功,努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石。
2、认真、细致进行每月的常规工作检查、督促,力促全体语文老师常规工作的落实与有效。
3、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务实开展好“师徒结对、老带新”互帮互助活动,积极为青年语文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期末对“师徒结对”开展效果良好的老师进行评优奖励。
4、继续坚持开展学校教研课题——亲子共读的深入探究研讨活动,切实为我校学生与家长的阅读开展做出实质性引领,力求成功揭题。
5、以“阅读梦飞翔”工作为依托,致力于开展有效、有趣的阅读教学工作。
6、落实集体备课,凝聚年级语文组的教学经验与智慧,力促每次集体备课有所感、有所获。
三、措施方法:
(一)、加强语文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管理督促、引领、指导。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辅导、学业检测与评价的规范要求,正确研读并落实新教材设计意图,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2、督促教师重视并落实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工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重点要抓好学生的听课习惯和自主预习、学习习惯。
3、强调教师课堂上,用好教材,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4、强调语文作业布置要突出层次性,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切实重视班级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提升。
5、利用每月的常规检查,细致阅览、评价、敦促语文教师高质量的完成语文教学常规工作,确保语文教学的落实有效进行。
6、实施推门听课制度,听课同时检查组员教师的备课情况,学生习惯、作业情况等。做到检查、督促随时随地进行。
7、做大做强阅读工作,做实做细集体备课。
(二)、拓宽教师专业培养的渠道,打造水平不断提升的、相对过硬的师资队伍
1、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我校教务开展的各种校本培训活动,和市级、各级教学教研培训活动、观摩活动。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业务水平。
2、继续开展师徒结对工作。要求教师主动听课学习、主动交流经验,分析教学过程的成败,并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反思;虚心向师傅学习,与师傅经常交流教学中的困惑和心得;善于吸收同行优秀的经验,充分珍惜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3、认真组织教研组示范课和展示研讨课堂的听、评活动。互相听课、交流经验,相互启发、开拓思路。不断提升组内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科学利用活动与平台引领提升
1、组织老师指导学生积极开展阅读系列活动、习作、征文系列活动等语文相关特色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开展中锻炼、进步、提升。
2、督促教师充分利用:贝壳网、人人通等官方教学网络平台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改进、提升,力做与时代同行的发展性型教师。
3、利用教师信息技术发展测评活动,继续切实提升组内语文教师的网络教学技巧,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4、组织、引领老师积极参与各类各级学习取经活动,开放学习途径,不断提升专业教学素质水平。
5、积极开展教师读书征文宣传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读书心得与经验文章,鼓励教师做阅读的先行者、实践者、引领者。
四、具体安排:附表
时 间
内 容 安 排
四、五月份
1、制定语文组学期计划,制定个人教学计划,读书征文撰写、上交参评。
2、开学语文网课学习测评摸底分析。
3、推门听课、随堂听课启动。
4、教研组开始开展教研活动、示范课听评活动。
5、贝壳网等教师教学资源下载使用。
6、中高年级“全民来阅读、书香促同创”优秀作品交市参评。
六月份
1、“阅读.梦飞翔”交流学习活动开展。
2、爱党征文、作品创作。
3、教研课听评活动。
4、开展集体备课。
5、教师素养大赛观摩学习活动。
6、教师读书征文作品创作上交。
7、书香校园验收。
七月份
1、学校研究课题——亲子共读活动的学期总结。
2、教研组集体备课总结。
3、梦飞翔阅读活动总结:书香班级、书香家庭、阅读之星评选活动。
4、教研组活动总结、评比,学期常规评优。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55-02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育在小学阶段中乃至对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为此阶段正是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思维体系逐渐形成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重视学生们在当前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在制定课堂教学内容时,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安排,循序渐进。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有三个阶段:学会教学――学习反思――尝试研究。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的偏差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活动而言,就是要教会小学生们更好的和他人进行语言上的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对两点进行综合把握,大多数老师对它的理解还处于一种盲目效仿的皮毛阶段,没有领会其精髓,生搬硬套,对简单相关问题之间的对比,缺乏科学合理性、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能够满足语文教学开展本身的要求。只求把课堂搞热烈,气氛搞活跃,让学生有话可说,避免冷场课堂极尽鼓动之能事,行章就草,浮光掠影,虚情假意掩饰了语文课的真正内涵,实现通气掩盖了学生的本真发挥,绘声绘色抛却了学生的个人感受。
2、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误区
对于教学语文活动的教师而言,语文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自身语言素质能力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在这一点上教师在表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们的感受,而不能只是单方面注重个人的表达,可以或理性地解剖文章,或激情的与人物共鸣,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结合学生们能够的思维点进行有效融入,而不是找几个具有辐射性的问题广泛讨论,草草了事,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提出往往容易是基于成人的角度进行提问,这就造成学生们理解和回答上的思维困难。
3、教师对学情估计的不足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必须要明白既定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是呈变化性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词、句到整片文章的阅读是一个逐渐增长提高的顺序过程,也是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能力变化;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许多教师在较高年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对教学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将重点内容进行段落讲解就草草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对每个阶段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估计不足,即使是小学生高年级在知识领悟接受上,也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4、教师课堂评价浮于表面
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许多教师大部分都是简单的一句带过,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丰富的语言交流表达学科,简单的评价无法形成对学生的激励。同时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各行己见,但是如果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也应当有策略地指出,有凭有据,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不应只从概念上理解,必须要结合实际开展的情况从根本上对其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对学习有困难者给予点拨,给表现优秀者在表扬的同时,帮助存在问题的学生知道他们尽快跟上正常的教学,延伸学生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与文化心理。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改进策略
1、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然要有一定具体的执行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可以是来自国家的或者是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最终的教学目标实现问为主的,使教师使用教材教授的知识技能更具实用性,还能成为评价教学的依据。因此,作为教学者必须科学、合理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规划,要考虑到学生们各个阶段的学习接受能力变化,确定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按照新课标要求,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2、选择有效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语言、心灵传递的过程,而小学学生正处于好动、好学的阶段,对许多陌生新鲜的事物都十分好奇,迫切的想要与外界交流,而这个时候正是语文教学者发挥语文魅力的时候。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中小学,听与说课堂教学中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安排中,听和说是十分重要的,积极让学生们提高改方面的能力,可以有效的让学生们的语音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获得较大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重视听说训练。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训练。例如,就听和说的练习在实际的教学中互相穿插交互。并坚持日常训练,关键要让学生养成倾听习惯。
3、落实有效的教学环节
一要教师要制定一定的阶段性教学计划。二要注重语文学科知识掌握的特性。这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过程。三要将课堂主动权留给学生。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味就不要过多的限制他们的参与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避免“一言堂”的现象,让学生们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4、有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过程对于教学者而言十分重要,如果不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那么后期再改进时,学生们往往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阶段性的对当前开展的教学活动总结经验、系统思考、捕捉问题、形成参照、改进缺点、发扬优点、综合分析,指导自己的教学。对于难点部分要额外单独的进行重点叙述
结论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从简单的字、词、段落到最终的通篇文章理解掌握,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者要根据学生们表达出来的感受和变化进行及时的关注,并通过一定的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们的看法,做出调整,从而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首先必须有服务意识,考虑让孩子们在哪些地方读书的问题,也就是课外阅读阵地建设的问题。我们觉得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阅读阵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就我校当前硬件条件而言,更应深入挖掘,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使其为学生课外阅读发挥应有的作用。
1.让校园环境浸润书香
一是让每一个班级充满书香。全校36个班级根据教研室统一安排组织了书香教室的创建活动,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保证每个学生手头有课外书籍,真正做到学生随手拿到书,随时有书读。二是让每一面墙壁蕴含书香。我们利用校园的长廊、过道、楼梯口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以及我们学校最具特色的书法作品。三是让每一处景点馥郁书香。早在1995年8月,校园精致化建设工程就已经全面启动。1996年,我们建假山鱼池,象征着浸润生命的理 念。2001年,我们给校园风景命名,开启文化生态的航程。2002年建校史室,浓缩风云历史,展示锦绣前程。2006年,我们设立书法展示窗,既让学生在走廊楼阁间欣赏唐宋诗词,又体现了我校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2.让学校图书飘溢书香
我们学校图书室简陋,缺乏快速借阅的设备,无法满足2000多名学生的借阅需求。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图书室送书上门,一月一个批次连同图书流通卡一起送到各个班级,再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借阅。第二种办法是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八个书友队,每队7~8个成员。各个书友队根据小队成员的喜好共同读一本书,读完后与其他书友队互换阅读。第三种办法是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个学生提供1~2本书,定期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借阅工作,使班级书架常换常新。
3.让电子网络丰富书香
首先我们加大了硬件投资。2006年8月,学校为每个教室添置价值15000元的多媒体设备,真正给师生带来了便利。其次学校构建校园读书网,设立了教学资源库,为教师的业务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2012年,学校及时在校园网上发掘电子读书信息,把老师、学生、家长推荐的好书不断补充,按类归并,既方便师生查找学习,又丰富了图书的种类与数量。
二、因地制宜,坚持开设阅读课程,使学生读有时间
1.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计划
学校每星期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列入课表,并要求语文教师指导课外阅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为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教导处规定语文教师尽量减少机械式的作业,每天的语文作业必须有一项是课外阅读,不同的年级有不同阅读量的要求,真正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孩子,使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
2.课外阅读列入校本课程
结合南通市重点资助课题《江海文化背景下的校本作文教材建设研究》,我校进行了校本阅读与表达的探索,汇编与学生年龄适合的江海文化课外读物。目前,我们已完成1~6年级单册材料的汇编,全部挂上校园网。课例《大桥,心中的梦》就是我们尝试的校本阅读的教学展示。
3.课外阅读列入课余生活
学校设周一、周三、周五中午为练字时间,周二、周四中午为读书时间。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学校的写字教学特色,又多方面地培养了学生阅读积累的好习惯。每到午休,轻柔的音乐在校园上空流淌,全校36个班级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或静心写字,或自主阅读。2000多名师生的校园,到处弥漫着翰墨之香。
三、反复论证,悉心编排阅读篇目,使学生读有内容
1.读中外经典名著
经典书籍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了学生较感兴趣的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等。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出较长时段、较宽领域的典型化生活场景,从中易于领悟人生的真谛、生活的酸甜苦辣。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讲,这些作品涉及众多的生活场景描写,运用了丰富的语汇,能体现出作家作品的风格,可以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所以经典书籍是我们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资源。
2.读配套书籍
语文老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需要推荐,形式上有两种:一是在课前推荐,一般是和教科书有相通之处的短小精悍的文章,为学生学习课文作好铺垫。二是课后推荐,一般是整本的书籍。比如,学完四年级《生命桥》等课文后推荐阅读《斑羚飞渡》;五年级上学期学完第二单元有关昆虫的课文以后,推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六年级学完《牛郎织女》可推荐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等,引导学生及时把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
3.读古代诗词
古诗文是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多读古诗文既培养了语感,又逐步积累了文言知识,不断丰富语言材料,对学生学好语文和提高写作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把《小学生必背七 十首古诗》和与教材紧密联系的诗词穿插在各年级,指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
4.读流行作品
在读书问题上,我们倡导传世经典与流行作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每学期初,语文教师应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罗列出丰富的书目供学生挑选,尤其是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时代新著、流行佳作。我们推出了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以及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哈利波特》《木偶奇遇记》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四、课题引领,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使学生读有指导
1.当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导读员
导读主要是在学生阅读一本书的开始,老师向全班学生隆重推荐这本书,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接着引导学生从封面、作者、目录、主要人物、故事内涵的介绍入手,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一本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地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逐渐对推荐书目产生浓厚的兴趣,直至爱不释手。
2.当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
我们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课外书的基础上,做了如下引导:一是摘录与积累。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于一些精彩片段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圈圈点点,不知不觉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二是背诵与随想。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把摘录下来的词句及片段有选择地背诵,还要求每读完一本书要写下读书笔记。三是精读与略读。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其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精彩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3.当好学生课外阅读的点拨者
我们利用阅读推进课和汇报交流课引导点拨学生学会思考,不应只停留在“读”上,而应在设疑善问、熟读精思、理解感悟方面下工夫。我们分年级专门组织了“如何做好读书笔记”的专题讲座。一段时间后,选择部分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展示和表彰。在此基础上,每学期开展主题阅读研究课的教研活动,组织学生阅读之后的讨论交流,学会欣赏文章的精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明晰是非与善恶,深刻地理解生活。
五、周密策划,有效开展读书活动,使学生读有兴趣
1.以个人为单位参与阅读
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演讲会、故事会、设计读书格言、手抄报竞赛、知识竞赛、现场作文比赛,让一大批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促进个性的最优化发展,保证教学面向全体的原则。各年级师生热情高涨,都积极投身到活动之中,在全校掀起了争当读书之星的。
2.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
学期初,每个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主题读物,并制定好读书计划。学期中,根据各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兼顾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要求各年级自主开展不同形式并具有一定特色的读书学习活动。学期末,对读书活动总结评比,相关成绩为“书香班级”“十星级文明班级”的重要依据。
崔峦老师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格外重视树立人物形象。” 沈大安老师也强调:“形象大于思维。”不难看出,领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然而,审视当下的阅读教学,一旦需要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教师往往会建立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式讲解。十有八九会迫不及待地提问道: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则以堆砌形容词类修饰语回答了事。稍好些,不过再让学生把这些修饰语当作标签贴到文本相应位置。至于人物言行举止所透露出来的心理都不去揣摩,言语特色更是无暇品味。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教学?何以使文学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呢?鉴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想具体结合《桥》一课教学案例的分析,就“阅读教学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误区诊断”与“人物形象有效建构的基本方略”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教学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误区诊断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对人物解读形象化,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教学热点。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有效教法,树立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教学误区的存在。
(一)抽象演绎。我们都知道,写人记叙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突出人物形象,把人物形象分析具体,让人物品质呈现出来,把人物形象读丰满。但是,由于写人的文章大多是为了赞扬文本主人公的品质,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将文本中人物品质的抽象分析作为了阅读的重心。
2009年3月至4月期间,笔者参与了由特级教师费蔚组织的区级语文教研活动,并有幸执教了《桥》一课。这篇课文作者――谈歌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整个故事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老汉从人群中揪出一个青年,呵斥党员应该让村民先走。村民及时逃离了这场灾难,只有老汉和那个青年被无情的洪水夺去了生命。而他们是一对父子。
作者用极其凝练的文笔,将一位普通老党员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但遗憾的是,初次试教,笔者就过于理性的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上,忽略了对老汉这一鲜活人物形象的构建。课后,一位前辈的话令我受益匪浅。她说:人物教学应当留给孩子的是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不应该只是几个抽象的概括人物品质的词儿。
(二)重心偏移。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感受和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领悟作者的心境,从而走进人物形象,这是毋庸质疑的。但以情感见长的教师,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往往会将情感目标凸显,甚至作为了教学的终极目标,致使整个课堂教学徘徊于情感的表面。在《桥》一课漫长的备课、上课与磨课的过程中,有一幕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第一次试教,我分外卖力。通过自己富有诗意的语言渲染,将课文的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极具煽情的结课处理也让许多学生潸然泪下。
课后,我自信满满地向费老师请教,但她的一席话给了我深刻的启示:“语文阅读教学,归根到底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这堂课让学生真正研读老汉言行的有效时间不足15分钟。脱离了语文实践的煽情,不要也罢……”
通过交流,笔者发现在研读“老汉言行”过程中,忽略了最基本的品词析句和朗读等语文实践,将教学的重心倾向到了文本外的拓展延伸上。如课堂上多处抒情音乐的使用,教师大段煽情话语的浸润和文本外感性文字的引用。从课堂呈现的表象来看,在感受人物形象过程中的这一系列煽情举措,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人景分离。写人记叙文一般都非常注重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都会花一定的笔墨描写环境,力求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通过坏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特征,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然而很多老师在文本解读时,即便熟谙作者的此番写作用意,课堂教学依旧停留在就景析景的层面。
以《桥》为例,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洪水的来势之凶猛,以洪水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能很清晰地发现洪水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危急。故事情节也在这样的环境烘托中,一步步地走向。站在木桥前的老汉是有逃生的机会的,可他就纹丝不动地站着,一站就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老汉一次又一次地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而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那么无私无畏,那么坚定不移。可以说,洪水如魔的影像与老汉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交织辉映,就是《桥》一课教材编写的精妙之处。
(四)缺乏通感。我们都知道,写人记叙文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要具体。但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面面俱到的分析就是具体,结果常常导致人物形象在蜻蜓点水式的“解”读下,变得支离破碎。
在二次试教时,笔者一心想把老汉的光辉形象分析透彻,结果从一开始就努力让学生说尽老汉的优良品质,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自读课文,从文本中寻找依据。交流反馈时,学生关注的都是自己所阅读出来的一些单线形的人物形象。加上缺乏矛盾点的牵引,难以适时地将学生所获得的一个个零散而肤浅的人物画面有效整合。最终整堂课看似很热闹,人物形象分析得很全面,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二、阅读教学中人物形象有效建构的基本方略
语文阅读教学强调从品味语言入手,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借此,笔者想通过《桥》一课老汉形象有效建构的案例研究来谈谈自己的点滴拙见。
(一)从生本角度考虑归纳式教学,在品词析句中构建人物形象。笔者认为“归纳式教学法” 就是教师先用自已真切的文学体验营造文学欣赏的情境和氛围,对筛选出来的文字进行个性化的体验教学。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认同、共鸣后,文字所承载的形象也随之得以立体呈现。
以《桥》一课为例,在试教“萃取言行,感悟老汉如山品质”版块时,笔者试图从主旨出发,集中呈现教学内容。希望通过反复扣击主旨,在学生心中形成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从而感受文章深刻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学设计中,笔者让学生找到中心句“他像一座山” 而后再找哪些语句看出老汉像一座山?教学每一处老汉的言行时,又不忘时时回应中心句,希望形成一唱三叹的情感基调。从教学内容看,能围绕目标选定,主次比较得当,但试教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教学内容的呈现出现了偏差。
从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不难发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比较理性。教师先从文章主旨出发,然后寻找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所采用的是演绎的方式。由于此时学生尚未经历情感体验,即以道德灌输。因此,教学过程机械转化为找句子论证“老汉如山”的过程。即呈现教学内容而非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亦在意料之中。
斟酌再三后,笔者改以“老汉的哪一处言行引起了你特别的关注”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朗读,交流自己感动的句子。从学生的阅读情感切入,贴近学生的情感起点。重点句交流版块时,笔者也未提及老汉的品质,而是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环境,你觉得老汉会怎么喊?鉴于学生的朗读实际,随即追问“你为什么喊得如此有力?如此急切?”基于文本的阅读,学生从字里行间构建起老汉镇定、威严的如山形象。
记录优秀人物的文章,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人物,让单薄的文字活化成有血有肉的真人。我想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走进人物的“读”,才能真正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形象!
(二)聚焦思维与情感的融合点,在对比体验中丰满人物形象。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目标达成的作用不同。聚焦重点就是要特别关注对目标达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认真研读从中摄入语言的、情感的、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信息,让学生得以熏陶、滋养。
例如《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段话中一个“揪”字可谓传神地刻画了老汉的高风亮节、不徇私情的党员作风。
(三)集中梳理文本的侧面描写,在回文引读中提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指通过对相关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活化人物形象服务的。侧面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正所谓“细微处见精神”,写人的文章一旦少了侧面描写,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四)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在回应板书中升华人物形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语言的表达特点,许多教师往往将其从课文中剥离出来,孤立的进行传授。难以与形象的感受、情感的领悟相互渗透。而理性的解读和程序化的讲解更是充斥课堂,进而直接导致了对文本表达特色的独特体验缺失。
《桥》整篇文章萦绕着悲壮的情绪,作者走笔至“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几句时,这种情绪被推到了极致。而悲壮气息又是通过短句成段这一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那么,如何将文本语言表达特色的体味与感受人物形象有机地融合?笔者以为,在教学时可以凭借上述教学内容,连带出对文章整体的回顾,通过师生合作、回文串联、重塑意像,真正形成教学的“通感”,使得所有的学生对于文本人物都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形象认识。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物形象的感悟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中,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不是截然割裂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穿插运用,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所蕴涵的思想感情逐步感受、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文中人物情感的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人物形象一定可以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