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9 16:55: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动物学研究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盐酸二甲双胍;药代动力学;相对生物利用度
Pharmacokinetics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in compound metformin capsul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in compound metformin capsule in healthy male volunteers.Methods A single oral dose of 500mg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in compound metformin capsule (CoMET) or in conventional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capsule (as reference formulation, MET)was give to 20 healthy male volunteers in a randomized crossover design. Drug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was assayed by reversed-phase iron-paired HPLC.Results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CoMET and MET were as follows: Tmax1.8±0.6h, 1.8±0.7h; Cmax2.11±0.48mg/L, 2.06±0.52mg/L;AUC10.87±2.61mg/(h·L),10.28±2.44mg/(h·L) respectively.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apsule formulas (P>0.05).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CoMET to MET was (105.7±11.0)%.Conclusion The two capsule formulas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are bioequivalent.
【Key words】 metformin hydrochloride;pharmacokinetics;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二甲双胍(metformin,MET) 是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它主要作用于胰岛外组织,抑制肠吸收葡萄糖,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原异生,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由于它降糖作用明显,不引起低血糖,可明显降低餐后高血糖,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它还改善胰岛素抗性等[1,2],因此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增加适应证,降低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将其与格列本脲合用,用于治疗各型糖尿病。笔者采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对口服复方制剂后血浆中二甲双胍的浓度进行测定,以研究其在健康志愿者体内药物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旨在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复方二甲双胍胶囊:(250mg盐酸二甲双胍+1.25mg格列本脲)/粒,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0723 。盐酸二甲双胍胶囊:250mg/粒,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207047。盐酸二甲双胍标准品: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207001 。乙腈为色谱纯,磷酸、三乙胺、高氯酸、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分析纯,水为三蒸水。
1.2 仪器 岛津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SPD-10AVP检测器;HS色谱数据工作站V4.0,CT-21处理器;SORVALL低温高速离心机。
1.3 试验对象的选择 健康男性志愿者20例,平均年龄22.8±1.5岁,平均体重60±8.5kg,平均身高1.70±0.12m。所有受试者在参加试验前均接受全面体格检查,包括心、肝、肾功能、血象等,检查结果提示均正常。受试者无药物过敏史,并在3周内未有任何服药史及吸烟史。
2 试验方法
2.1 给药方法及样品采集 2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A 、B两组,采用自身交叉对照,A组先给予复方二甲双胍胶囊2粒,经1周洗脱期后再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胶囊2粒,B组则相反。受试者隔夜禁食,试验当日,清晨空腹口服复方二甲双胍胶囊(CoMET,受试制剂)或盐酸二甲双胍胶囊(MET,参比制剂) ,并饮水200ml ,服药后禁食4h。受试者在受试过程禁烟、酒和高脂肪食物,全日服用标准餐。每位受试者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的0.5、1、1.5、2、2.5、3、4、6、8、10、12、16h ,从肘静脉取血3ml,肝素抗凝,离心分离血浆,置-20℃储存,待测。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二甲双胍10mg,置于10ml量瓶中,加入三蒸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1mg/ml储备液,再分别稀释成一定浓度系列。
2.3 色谱条件 色谱柱:Lichrospher C18 dp5μm,250mm×4.6mm ID,流动相:3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含0.5%三乙胺,用H3PO4调pH为3.8)-乙腈(65:35),流速为:1.0ml/min,灵敏度0.01AUFS;紫外检测波长为232nm,测定温度16~18℃。
2.4 样品处理 取肝素抗凝的待测血浆0.2ml,加入10%高氯酸0.08ml,涡旋2min,于18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150μl,再次离心后取20μl进样,色谱图见图1。
2.5 数据处理 采用中国药科大学新中新药研究中心编制BAPP2.0软件包对药时曲线进行模拟,并计算有关药代动力学参数。
3 结果
3.1 线性关系与检测灵敏度 取正常人血浆8份,每份0.2ml,1份留作空白对照,另7份分别加入盐酸二甲双胍标准液使成0.05,0.125,0.25,0.5,1,2,4mg/L的浓度系列,按前述方法提取进样,以MET浓度为X,峰面积为Y,得回归方程:Y=59290X+2690.6,相关系数:r=0.9995。MET在0.05~4mg/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有良好线性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MET标准品的检测限为2ng,血浆MET的最低检测浓度为20μg/L。
3.2 回收率和精密度测定 精确配制0.05、0.5、4mg/L MET血浆标准品,按样品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取20μl进样,并配制相同浓度的MET溶液标准品,同法处理,求得绝对与相对回收率。取上述3个浓度的MET血浆标准品,按样品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同一天内进样5次,求得日内变异,连续5天进样,求得日间变异。测得3种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96.62%、98.03%、99.43%,3种浓度的日内RSD≤3.55%;日间RSD≤7.63%。
3.3 血药浓度测定及药物动力学参数 20例受试者口服两种制剂后的平均药时曲线见图2,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1。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达峰时间在1.8h左右,峰浓度分别为2.11±0.48mg/L和2.06±0.52mg/L,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7±11.0)%,统计分析: Cmax、AUC0-16用双单侧t检验分析,Tmax 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方法),结果显示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的AUC0-16、Cmax、Tmax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此2种制剂中MET具有生物等效性。
4 讨论
有关二甲双胍的测定方法,文献报道有多种色谱方法[3~5],但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点,如血样量大,样品处理繁琐或灵敏度低等。笔者采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进行盐酸二甲双胍的血药浓度测定,10%高氯酸沉淀处理样品,简单方便,所用试剂少,成本低,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少,本法的灵敏度、精确度和回收率较高,并且每次测定所用的血浆量较少,适用于临床血药浓度测定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上述试验结果表明2种制剂的Cmax、Tmax 、AUC0-16及其他主要药动学参数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两药间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基本一致,也提示CoMET中格列本脲对二甲双胍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尤其是生物利用度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二者合用,有利于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1 Somogyi A, Stockley C, Keaf J,et al. Reduction of metformin renal tubular seretion by
cimetidine in man. Br J Clin Pharmacol, 1987, 23(5):545-551.
2 Marchetti P, Benzi L, Cecchetti P,et al. Plasma biguanide levels are correlated with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patients. Clin Pharmacol Ther, 1987,41(4):450-454.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FB030284),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4C30),新世纪广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2009B012)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9-02
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我国教育界现在极力倡导的。根据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以实验为根基的动物学的学科特点,表明了进行动物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动物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成为必然。
1.研究性学习
1.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以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并相应地使研究意识、能力和精神得到提高[1]。研究性学习通常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探究专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本位的学习活动,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善于实践、自主学习、勇于创造的适应新型学习社会的人[2]。综合来看,其特点可以归纳为实践性、自主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3]。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在开放的过程中,学生主要进行知识的探究,其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探求出结论。
2.在动物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2.1整合内容,专题教学
根据动物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编排和整合,然后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整合为各种不同研究方向的精华内容,这些内容囊括了动物学的爬行类、昆虫类、灵长类、鸟类等领域。一门课程,如果自始至终都由同一位教师完成,即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很精彩,学生的兴趣也会下降、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根据动物学教研室教师的研究方向,我们安排了多位教师进行动物学教学工作,教师针对自己的研究特长进行教学,以专题形式进行,一位教师一个专题,这样有利于学生领略不同名师的风采和研究领域,同时有助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学习。
2.2媒体多样,激趣诱学
运用讲授、设问、课堂讨论、基本技能演习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动物学各分类的基础知识、实验和野外实习的基本技能,教师对这些基本内容进行讲述时,学生主要以倾听和训练为主。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物学的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以挂图、标本、幻灯、投影、录像、生物绘图等形象、活泼的手段。这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主要来自教师们长期积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生动形象。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与专题相关的一系列视频,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被激发,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为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2.3改革考核,增强效果
2.3.1评价方式多样,全面检查效果
为了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评定,我们采取了多样化、全过程的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两大块。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考核、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课程论文则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自愿组成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确定课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完成小论文。课程论文的成绩以完成论文的质量为参考进行评定。这种集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为一体的多样化、全过程的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全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进行。
2009, 479pp.
Paperback
ISBN: 9780521112925
Warren W. Bruggren等著
随着生物学家对陆生生物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陆蟹类的研究兴趣也迅速发展。本书在1988年第一版出版以前,还没有一本专门研究陆蟹类的专业性书籍供那些对陆生十足类甲壳动物的各个方面感兴趣的生物学家们参考。本书是一本关于陆蟹类的综合性专著,它包含了甲壳纲动物中异尾类和短尾类动物近期和长期以来所进行的研究结果。
全书共有11章,1.引言部分,编者从整体上定义了什么是陆蟹类,强调了陆蟹类的重要作用,并指明了本书的研究范围;2.Richard Hartnoll对陆蟹类系统学做出的十分重要的评论,尽管作者将讨论范围限定在了陆蟹类,但是,书中所提供的有关陆蟹的进化、系统学以及地理分布等内容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甲壳动物学者们都是十分有用的;3.Thomas Wolcott讨论了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都十分感兴趣的陆蟹类生态学,本章涉及陆蟹生存的环境条件、与其他动物及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繁殖生态学等内容;4.关于陆蟹类行为学的内容,包括取食、梳理、打斗行为以及听觉和运动行为等;5.研究了繁殖和发育,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理学的内容,而对于陆蟹类幼体的发育和特征却讨论的较少,特别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作者对这方面的介绍就略显单薄;6.讨论了陆蟹的生长与蜕皮,特别是自割与再生现象;7.很好地论述了陆蟹的渗透调节,作者对于陆蟹类动物的盐和水分调节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讨论;8.是由本书的两位编者撰写的关于陆地呼吸问题的论述,综述了有关供氧生理学及其机制方面的知识及其在陆蟹类呼吸系统中的应用;9.10.讨论了陆蟹的循环系统以及与动物取食、消化、生理代谢和运动有关的能量学的内容;11.总结了陆蟹类研究的现状及本书对于后续研究的启示作用和目的。
本书的一点小小的瑕疵就是在术语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统一,这将对本类群研究不是很专业的同行造成一定的迷惑。
本书的两位编者,Warren W.Burggren和Brian McMahon都是非常有名的甲壳动物生理学家,Warren W. Bruggren现为北德克萨斯州大学生物系教授,他主要致力于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生理学研究。
本书不仅适用于甲壳动物学家,而且对于一般陆生动物生态学研究者们也同样十分有用。
朱立峰,博士后
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推行创新教育,并提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观点。人的创新能力与四方面因素直接相关:首要的是知识因素,即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相关经验。其次是智力因素,是指人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还有就是技能因素,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最后是非智力因素,或称创造力倾向,指的是人的性格特征[1]。综合以上观点,个性特征明显、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性、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的强的人更具有创新能力。所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从以上四方面入手即可。
一、综合、优化的动物学专业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高等师范生物专业使用的动物学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占比重较大的是动物形态学和动物分类学的内容,而动物进化、动物生态学的内容虽然涉及却不突出,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学科实践的知识更少,有的几乎没有。于是在我的教学中通过综合和优化把动物学知识分成八个专题进行的讲授,内容是:动物的类群(主要介绍各种动物分类及简要特征);比较动物解剖学(从对比、综合的角度介绍各类动物的结构特征);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繁殖、发育与分化);动物的起源与进化;动物与环境;动物生理;动物行为;野生动物保护。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课时,还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课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更适应现代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宗旨。
二、在动物学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智力可理解为人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因素,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能力。由于高考扩招,现如今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高考分都相对较低,这些学生大多表现为学习能力较低。动物学是学生大一时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相对较简单,通过动物学的教学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自学是学习能力中最关键的内容。
在动物学的课堂中可运用三步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步,在动物学的第一个月的课堂教学中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对于刚升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特别是高职生,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更差,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至关重要。对于教材中较简单的内容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学给予解答,有疑问的可通过同学间或师生间讨论解决。第二步,在动物学的第二个月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下独立自学。教师通过批改预习作业可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课,这样既节省课堂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课下的自学能力。第三步,在动物学的第三个月以后的教学中除沿袭第二步外,还要留一些要借助其他参考书或网络才能解决的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动物学德兴趣,还可提高自主性,让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受益终生。
2.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运用进化比较法学习“动物的结构特征和动物类群”的知识[4];运用观察归纳图示法学习“动物的繁殖和发育”;运用探究法学习“动物生理和行为”;运用实地观察法学习“动物与环境”;运用实践调查法学习“野生动物保护”的内容。通过某一主题以一种学习方法为主多样化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领悟某一种学习方法的利弊,从而在今后的教学生涯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能更好的运用最恰当的学习方法教授自己的学生。
三、在动物学的教学中注重技能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升华。
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是最直接的途径。
动物学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实践教学几乎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一半,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学生能否胜任新课改后中小学教学的关键,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动物学的实践教学我是在充分分析中小学生物教师的需要之后,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把实验指导综合、删减、优化分解成八个模块的技能训练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这八个模块分别是:显微镜使用技能;生物绘图技能;实验材料的准备技能;动物抓捕技能;解剖技能;仪器操作使用技能;分类技能;野外技能。在动物学上完第一节课后,教师将提前做好实验准备的日程表向学生告知,并将学生五人分成一个小组,互相合作协管,教师带队首先进行实验材料的准备技能的操作学习,之后逐渐放手,让学生独立准备。比如,到校园外的小湖采集原生动物回来定向培养。在显微观察实验中,把有相同特性的类群合在一起。比如扁形动物和原腔动物大部分是寄生种类,把它们归在一起变成几种寄生虫的切片观察,包括扁形动物的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和猪绦虫,原腔动物的蛔虫等。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可以通过横向的比较更好的理解寄生虫的寄生特征,而且可充分训练显微镜使用技能和生物绘图技能。分类技能分三步训练。首先在实验室学习野外识别特点和技巧,野外技能,再到标本室室内实践,而后到校园周边和野外实地识别和野外技能的训练。
四、在动物学的教学中注重人格因素的培养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灵魂的保证。
人格因素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也称为“创造力倾向”。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除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和提高他的智力水平外,还需要培养与创新能力有关的个性特质,主要包括意志力、乐观、自信、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在动物学的课堂教学我首先创设民主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增强自信,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感和满足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乐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动物学实践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各种任务,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并在合作中学会控制自我的情绪和能力以及认识他人的情绪和能力。良好的人格素质能够为一个人的一生提供源源不断地创新源泉,所以注重人格因素的培养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灵魂的保证。
创新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创新教育势在必行,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的生命力。高等教育只有贯彻创新教育,才能培养现代社会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王汉清,况志华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9:88-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试验稿)(200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郭自荣. 动物学教学中的“教与学”的探索.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66-167
当前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的交叉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并可能带来科学发展的新突破。学科交叉不仅推动了新兴学科的产生,而且也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动物学(Zoology)是一门古老而又内容十分广博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的规律。人类性学(Human Sexology)是跨学科的,蕴含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及人类科学几个学科的范畴,是以性生物学、性医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学学科为四大支柱所构建起来的一个复杂的、全面的和综合的体系。虽然现在对人类性学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学科仍有争议,但这并不妨碍本文探讨动物学与人类性学的交叉。人类性学作为华中师范大学动物学硕士点的一个研究方向,与动物学学科在知识和内容上有很强的交叉渗透。
一、与动物生理学(Animal Physiology)的交叉渗透
人类性学与动物生理学的联系非常紧密。人类生殖系统功能,性器官系统与性反应都建立在动物生理学基础之上。从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黑西菲尔德(Hirschfeld)、弗洛伊德(Freud)及其追随者、霭理士(Ellis)、桑格(Sanger)、金西(Kinsey)、莱赫(Reich)以及马斯特斯和约翰逊(Masters & Johnson)等一大批学者,在倾向于“性”的自然学科属性的基础上,陆续繁荣了一个“性科学时代”。其中,巅峰之作的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人类性反应研究在人类生理学基础上于实验室里完成。同时,人类性学与神经生物学也有很深的渊源,现代性学发轫于19世纪末,1886年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司法精神病鉴定专家克拉夫特·埃宾出版了《性病态》一书,标志着现代性学的奠基。同时,现在的人类性反应研究也借助了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陶林等,2010)用先进的脑电ERP(Event Related Potential)代替了主观自述报告,为阐明性冲动的激活机制提供神经心理学依据。(朱洵等,2010)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PET)的方法,得出了人类的群落结合方式不是典型的对偶结合的结论。作为与动物生理学相关的学科,内分泌学也推动了人类性学的发展。控制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性成熟,性周期等激素调节方面是人类性学的性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与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的交叉渗透
人的生殖是人类发育的起始和目的之一。发育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过程发展的机制。人类性学内容中的受孕、妊娠、分娩包含在发育生物学中。(李文京等,2010)综述的《性早熟发病相关因素的机制研究》归纳了性早熟遗传机制受Kisspeptin基因、LH受体、ER(雌激素受体)等调控。同时,发育生物学中的性腺分化和性别决定内容,将对于研究人类性别问题以及同性恋、易等都可能提供很好的参考。
三、与动物生态学(animal ecology)的交叉渗透
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的性有很大的影响。动物也是一样,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当然动物主要是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性生态学对于人类性学的学习研究以及解释人类性现象有很大借鉴作用。常常在大学校园里听到有人议论理工科学校的男女生比例,谈到理工科学校的女生有多幸福,有多少人追。人类的这点把戏在动物中早就有了。当然,费舍尔性比理论(Fisher’s Sex Ratio Theory)的出现并非用于解释人类恋爱的,它主要是用来解释雌雄两性对后代的投入的。但是,我们确实可以从很多动物生态学的理论机制中看到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子。再比如,动物的性选择和人类的择偶问题的关联。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性选择理论用来解释雄性优势和受精优势的进化、遗传和延续,同时也解释了第二性征的进化。虽然之后的研究表明,人类择偶受到文化、社会、心理、经济政治的影响很多,但在人类的择偶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动物性选择中的交换机制、求偶夸耀等现象。动物的性选择,为人类择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四、与动物形态学(Animal Morphology)的交叉渗透
动物形态学是研究动物内外结构以及他们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人类性学与动物形态学关系密切,研究动物器官构造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解剖学是了解人类生殖系统结构的基础。同时,通过比较解剖学,可以比较动物与人类生殖器官系统的异同,从进化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进化。
五、建议
学科交叉确实是一种历史现象,并非一蹴而就,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就学者的发展、科研角度以及外部支持等问题对学科交叉提出一些建议。
1.培养学者的跨学科背景,在学习与研究中放宽视野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那些复合型人才或者勤于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的研究者,最有希望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和突破性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学习钻研本专业,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更要抱着一颗不断求知的心,努力涉及邻近的领域,成为一名复合型交叉人才。同时,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多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参加相关领域学术会议和讲座,最好是能组成一个相关多学科的学习小组,让不同背景和专业的研究生能进行讨论交流,碰撞出学科交叉的火花。
2.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学科交叉发展
学科交叉不仅推动了新兴学科的产生,而且也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和协调发展,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生在研究中,应该就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归纳总结,在研究选题时,同样的不应该局限在本专业领域中,应该善于交叉学习,交流意见。
3.高校重视学科交叉研究,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通过组织跨学科研究来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使得学科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因此,从管理者的层面来看,关键是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工作平台,为推动学科交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现代化的教育要把培养复合型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上,要设法营造有利于复合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大保,孙悦.生命科学中的学科交叉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1997.
[2]薛澜.关于学科交叉问题的一些理论探讨[J].中国科学基金,1997.
[3]刘凌云,郑光妹.普通动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贯彻4R原则的基础是转变学生对实验动物学的认识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生物医学研究者和研究生对实验动物的重要性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加上由于课程设置时间和内容的不适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很多情况下,实验动物是解决和阐明生物医学科学问题不可替代的实验材料和阐明生物医学问题的最主要手段之一[4]。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内许多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很多来自于实验动物,这一点已被许多事实所证实。美国政府资助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中,70%以上课题要使用实验动物;历年来三分之二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是从动物实验中得来的。而要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就必须在实验中自觉遵守动物伦理保护制度,减轻动物疼痛或痛苦以减少动物应激。熟悉实验动物学基本理论,掌握动物实验基本技能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保证践行4R原则是其重要保证。通过对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作用进行剖析,使学生了解实验动物学的重要性,转变学生对实验动物学的认识,激发其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和动力。只有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激发了其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进一步的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接受并遵循4R原则,才能提升其自身的科研素质,为其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提到4R原则
医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不仅仅表现在掌握娴熟的实验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科研思维能力的提升、对科研项目整体规划的设计能力和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大多数医学研究人员如果没有基本的动物实验基本能力是不可想象的。随着现代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和4R原则被大多数研究人员所接受和普及,在现阶段的实验动物教学中,从始至终贯彻4R原则,使学生在今后的动物实验中自觉并乐意遵守4R原则已经是一线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同时,遵循4R原则,不仅是保证动物福利的需要,也是提升医学生自身科研素质的必然要求。因此,一线教师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提到4R原则,使之深入人心。刘恩岐主编的《实验动物学》教材中将动物实验定义为“以科学实验研究为目的,在动物福利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对动物进行各种处理,获得新的、科学的实验数据。”首次将保障动物福利列为动物实验的前提,而4R原则是保障动物福利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之一[2]。这样在学生上本门课的第一次课堂上就接触到了而4R原则,在接下来的常用实验动物介绍、四大控制(遗传、微生物、环境和营养控制)、动物模型、动物实验设计和动物福利等章节均通过实例,并结合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经历进行讲述和讨论。这样,在理论课教学中使4R原则贯穿教学全过程,并有机整合到各个教学章节,潜移默化的使学生认知并自觉接受4R原则,提升其自身科研素质。
3在实验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4R原则
实验教学是实验动物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再认识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一线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4R原则的好机会。正人必先正己,只有一线教师以身作则,自觉在实验教学中遵循4R原则,才能做到言传身教,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每年在做实验教学计划时,一般会结合本实验室的动物需求和了解到的部分研究生需求,将实验结束后的动物不进行安乐死,而是在其状态恢复后用于本实验室或一些研究生的预实验,以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同时开放实验室,对于有特别需求的学生,欢迎其参与我们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使之有更大的收获和对4R原则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专门增加了一节标准动物实验操作及动物中心常规工作参观,使之了解标准的操作不仅能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和减轻实验动物痛苦,而且更能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同时,也要求学生参加每年在我校实验动物纪念碑前举行的实验动物祭奠,加深其对实验动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和奉献生命的可敬性的认识,更加坚定在今后科研工作中践行4R原则的意志,为其进行高水平和更加科学性的动物实验提供保障。
4在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其遵守4R原则
电影《上帝也疯狂II》是由著名导演杰米•尤易斯(Jamie Uys )于1989年拍摄完成的。 这部电影具有浓郁的非洲风情,是在美国、南非、博茨瓦纳三国联合拍摄的。与当今的好莱坞喜剧相比,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老片还是具有一种无法阻挡的魅力,美丽的非洲草原、淳朴的土著民风,幽默的剧情设计,还有穿插于片中的爱与和谐,在轻松快乐中也会让人陷入思考。
影片为我们讲述了在非洲沙漠中生活的卡拉哈里人远离现代世界,在干旱的环境里自有一套谋生方式。卡拉哈里人奇哥的两个孩子女儿奇沙与儿子奇尔在父亲寻找食物时被车厢的露水吸引,登上了偷猎者的卡车,却被不知情的偷猎者带走。奇哥自此踏上了追寻孩子的旅途……来自美国的法学博士安泰勒经一位心血来潮的飞行员邀请,登上了他的飞机游览非洲的美景,却由于恶劣的天气影响,和动物学家马歇尔一同被困在沙漠的深处,两位博士术业有专攻,但野外生存肯定不是安泰勒的强项,女博士出于本能保护自己的忙乱表现为这次历险平添了轻松幽默的气氛……古巴战士与非洲士兵为双方阵营而战,两个人一把枪传来传去,他们也先后做着对方的俘虏……这群人在沙漠深处的动物天堂穿插互动,上演了一出温馨轻松的喜剧。
一、爱的赞歌
导演杰米•尤易斯是天才,他建造了一个场景,让不同世界的人碰到了一起,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他们有隔绝、对立,但最终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在《上帝也疯狂II 》这部98分钟的影片中,我们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深刻感受到爱与和谐的主题。
(一)人类最原始的爱――父子之爱
故事里的主人公土著人奇哥,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失踪后,就立刻出发寻找孩子。他从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一直走,一直跑,茫茫大漠上一个一直移动的渺小黑点,日息月升,月落日出,他就那样只是抱着找到自己孩子的简单想法,日夜不息地奔走。前方路途迷茫,直觉和动作就是方向。当他获知了自己孩子的下落,竟然流下泪来。当他终于在广袤而荒无人迹的大地上看到自己两个孩子的身影的时候,他们兴奋地相互叫喊着跑向对方,紧紧抱在一起,爸爸倒在地上,两个孩子倒在爸爸身上。他们抱在一起,哭着,笑着。眼泪源源不断汹涌而出,而被泪水浸湿洗涤的脸上,满是快乐的笑……奇哥,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人性中最原始的光辉,一种最简单、最伟大的父爱。
(二)手足情谊――兄弟之爱
故事里最可爱的就是这对姐弟,赤足,大大的眼睛,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姐弟俩在回家途中被停在路上的卡车和它上面的露水所吸引,他们认为露水是上帝晚上放在树上的,但他们却在白天看到露珠。 出于好奇,他们便在卡车上寻找,于是他们找到了这辈子也没有见过的那么多的水。卡车开动,姐弟俩不幸被偷猎者的卡车带走。于是开始了姐弟二人的卡车之行。虽然在卡车上他们都很担心害怕,但姐姐一路照顾弟弟,给弟弟摘野果子,找水喝,晚上唱歌哄弟弟睡觉。姐姐担心弟弟着凉,睡觉时帮他盖好。当姐弟二人掉入偷猎者卡车上的水箱里,他们互相帮助,虽然闹出了不少笑话,我们却在欢笑之余感受到了浓浓的手足之情,姐弟之爱。在卡车的路途中,姐姐在车顶被树枝绊到了地上,只剩下弟弟被带走,幸好司机把方向开错了,才停车。弟弟就此下车往回跑,于是弟弟找姐姐,姐姐找弟弟,父亲找孩子,当弟弟和姐姐在巨石垒起的山坡上相互呼喊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是那么美,非常有旋律和韵律感,语调和语速非常柔美而且具有一种特别的穿透力,这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之一……弟弟从山上飞到姐姐的怀抱里,两人的面孔挤在一起,泪水伴着相逢的喜悦,姐弟俩幸福的笑声清脆而干净地在沙漠边缘的石山上回响。
(三)广博的爱――对他人的爱
在这部电影里,对他人的爱主要是通过原始土著人奇哥表现出来的。他在自己孩子失踪的情况下,依然记得告诉别人去寻找那只可以作为食物的死象;他急着找自己的孩子,但是,当他遇见在沙漠中脱水的动物学家,依然停下脚步,帮助他;他被枪指着,却毫不犹豫地夺下,因为那对于他毫无威慑力,那不过是根棍子;他在偷猎者报复性地放火想烧死所有人时,毫不犹豫地救了所有的人,包括曾经攻击过自己的另一个偷猎者;奇哥,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人性中最原始的光辉,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思想成就了一种最单纯、最善良的行为――对他人的爱。
(四)搞笑、浪漫的爱情
在这部影片里,女主人公――漂亮的法学博士由于要做一个报告而来到非洲。一个心血来潮的飞行员邀请她观赏非洲的美景,并保证半个小时返航。到达目的地后,女博士和男动物学家返航。由于受恶劣天气的影响,两人在非洲草原上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女博士在看到蜥蜴或者犀牛的时候就往男主角――动物学家身上跳;女博士装扮成雌性鸵鸟的模样来转移雄鸵鸟的注意力,两个人一起偷鸵鸟蛋的过程;两人轮流睡觉,其中一人站岗,防止土狼的侵袭。动物学家以脚代替飞机轮子起飞,结果被丢下,两人又开始了在茫茫的非洲大地上相互寻找的过程。两人历经磨难相遇后,又共同对付偷猎者的过程……两人由偶遇到分分合合,在一起历经磨难,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五)偷猎者对金钱的贪婪与热爱
偷猎者的形象和那些非洲土著人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偷猎者为了金钱和利益的驱使,杀戮象群,破坏自然。他们猎取的象牙怕被别人看到,不惜开车轧过那两个可爱的土著孩子,还绑架了他们的父亲。那个偷猎者的头子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同伴的死活,一把火想把同伴和其他人一并烧死。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是金钱,根本就没有友情和爱的存在。在片中,土著人骑自行车带着女主角的方式虽然很滑稽,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土著人乐观开朗善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对于土著人来说,钱是买不来什么的,在那个环境下钱是没有用的。他们付出不是为了想到要回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现代人的思考,衣不蔽体的纯朴居民,和所谓的现代文明人,物质层面上,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可是,在精神层面上,对现代文明一无所知的土著人的行为却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纷繁复杂的“文明”社会里,每个人都互相防范着别人,甚至攻击着别人。人们总是用最复杂的思维思考着别人和自己,不停地在互相地兜圈子,为了金钱和利益渐渐迷失了自己。
二、大自然的幽默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很聪明地引入了很多动物,这些动物的喜剧效果比人类要大得多。例如发出怪笑声,留着口水的土狼,只敢攻击比自己矮的动物,所以你不能躺下让土狼认为你比它矮;只要你躺下,鸵鸟就看不见你了以及鸵鸟奔跑的姿势;咬住一个东西就死也不放的小蜜獾,无论如何也要咬住动物学家的一只靴子来报一脚之仇;长颈鹿居高临下,神态悠闲地看着两个士兵玩捉迷藏;为保护孩子拼命撞树的母犀牛;和女主角抢水喝的狒狒;拼命扇昏迷的动物学家耳光的猫鼬;搞定盗猎者的狮子…… 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编剧极高的技巧和对幽默的驾驭能力,使人在幽默捧腹之余陷入深深的思考。
影片中的非洲大草原以及当地的土著居民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通过影片画外音评论我们可以感受叙述者对原始文明的赞美:“可爱小巧而又优雅的布希族人”;“最知足的民族”;“这里是和平的世界”:“没有犯罪、暴力、法律,没有日历、没有法官和老板”;“没有所有权意识”;“他们所见过的最硬的东西是木头和骨头”……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善良可爱的奇哥父子证明了这一切。广袤的非洲草原上也如同我们似曾相识的场景,有可爱的蜜獾、鸵鸟、长颈鹿,甚至连土狼都变得幽默了。其实大自然一直都是和蔼可亲的,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可以欣赏到非洲大陆的风光以及生活在那里的百态生灵。在碧蓝的天空下,水牛成群地迁徙,斑马奔跑跳跃,长颈鹿悠闲踱步,还有橘红色的云彩,随风摇曳的莎草,闪闪发光的沙粒。好一派和谐美丽的非洲风情画!
只是,人类却一直以敬畏,恐惧,以致想要战胜的心态去对待大自然。面对打死大象却取走无用的象牙,土著人很困惑,他们不知道,在这茫茫非洲大草原之外,是一片利益之地。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叫家人来,共享象肉盛宴,当然,他们法则的定义域是非洲大草原。面对从来没见过的车轮印子,非洲小孩第一次接触现代产物,却发现它是个危险的东西,车上除了有见也没见过的水之外,全是废物。他们惟一的想法是,逃离车子,远离现代文明,只要和家人团聚就行。或许这些孩子是这世上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最后产物。法学博士的一肚子法律在这里统统变成了无用的东西,碰到犀牛,不管三七二十一爬上树再说。导演在人物设定的问题上也颇费心思。紧接着出场的是水火不容的战士,经过两人的追逐、打斗到最后与共同的敌人――盗猎者搏斗之后,他们之间的隔阂似乎消失了。最后,士兵帮助两位博士的小飞机飞离非洲大草原,还有美国当局派出二百多人寻找两位博士的行踪等都突出了影片的主题――和谐为贵,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后,当女法学博士找到动物学家,当土著父亲找到土著孩子,我们看到了纯真的笑容。其实影片也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反映,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和物,珍惜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拼命去找,不要等到没有了自然才去想念自然。
三、结 语
这部影片中故事的笑料如同在黑夜之后流在叶子上的水珠那般闪亮,解渴;故事中的人物如那些可怕却又可爱的动物一般让人不可思议,走出故事时,发现故事在沙漠中走出的那条弧线如同沙漠中的一切事物留下的印记一样,清晰可见,耐人推敲。
这是一部关于上帝来到人间的故事,这个上帝就是奇哥,他在剧情三条线索巧妙的纠缠中扮演了一个救世主的角色,而这个救世主的角色那么真实,那么简洁而自然,没一点做作的成分,没一点说教的成分,没有一点沉重和伤痛的感觉,没有一点讽刺的感觉,那么真诚而自然,而这个救世主居然是一个几近原始人的土著人,而不是文明人类的博士或者士兵或者飞行员。奇哥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他怀着的只是一颗简单的善意的心和一种对爱的执著和坚持,没计较任何得失利害。人类真正要的上帝其实不是神,更不是高高在天上,而就是像奇哥这样的在人间,在我们身边,而这个上帝居然是个原始人,难道我们人类文明下生长的人除了相互利用、争夺、利害,就只能像个机器人一样活着?现代文明的悲哀。偷猎、战争在人之初的善良中自我嘲笑。现代的文明请放慢脚步,来一次深刻的思考。
这样的电影,永远不会过时。时代越发展越显得珍贵。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statistics in the atmospheric and earth sciences
2012,384p
hardcover
isbn9780470684443
n. balakrishnan著
1.实现对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在生态环境方面,人类的乱捕、滥猎和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全球的野生动物资源急剧下降,某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或灭绝的境地。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各国已逐步立法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仅有相关立法还是远远不够的,以动物法医学为理论基础的野生动物司法鉴定是相关立法得以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技术支撑,换言之,动物法医学在实现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2.有效解决与动物相关的各类纠纷目前按照动物学者一般的提法对动物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宠物动物、实验动物、其他动物(包括马戏表演用动物,影视、广告拍摄用动物,体育竞技动物,特殊工作动物)等5大类。宠物又称为伴侣动物,目前豢养宠物成为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很多宠物价值不菲,因宠物买卖、医疗等行为而导致的纠纷屡见不鲜。因经济动物及其制品所引起的纠纷也常见报端:农贸市场销售死因不明的猪肉或者注水猪肉、以质次猪肉冒充价高的牛肉、以鸭肉冒充牛羊肉等行为。在金额和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可能仅为民事纠纷或需工商管理管理部门进行相应处理的行为;金额大、数量多时常常还要涉及刑事责任。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上述这些都是人们需要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责任的划分是离不开动物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的。3.促进立法、有效执法动物学者认为,动物也有感觉和情感,虐待动物就会给动物造成痛苦,具有优势的人类应该善待处于劣势的动物。动物福利立法最早起源于英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制定了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在我国动物福利的理念也已逐步为人们所理解,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的《反虐待动物法》即将出台,在该部法律(意见稿)中规定了反虐待(杀)动物的各种措施,虐待动物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笔者认为,在法制社会为了真正遏制虐待(杀)动物的行为,立法仅是一个方面,一部法律的完善和有效执行绝对离不开相应科学理论及技术的支持,针对《反虐待动物法》,就必须对虐待(杀)动物的行为进行科学的鉴定,这是立法和执法的基础。由此可见,动物法医学在促进相关立法和执法的两个方面均会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动物法医学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但不限于)以上几个情况,与动物相关的各种法律关系都有可能牵涉动物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二)动物法医学的研究范围
1.动物种属识别对一个动物的了解,确定其所属的种属是很重要的,在涉及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更是如此。野生动物贩卖走私除了少部分完整的动物外,大部分走私品是野生动物的制品,包括皮毛、骨骼、爪子、角和牙齿等的加工品,有时甚至是加工后的一瓶粉末,此时确定走私品的物种就成了关键,所属物种常常决定了案件的性质以及刑事责任的大小。在动物司法鉴定实务中,动物种属的鉴定占据了绝大部分。由此可见,种属的识别是动物法医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2.动物个体识别在解决某些法律问题时,仅仅查明其所属种属还是不够的,有时还要具体明确不同的组织块是否属于一个动物或者几个同种动物。以走私熊掌为例,假如在一起案件中查获3只熊掌,该3只熊掌是属于1只熊?2只熊?还是3只熊?不同的结果对于案值的确定将大相径庭,对于涉案人员的处罚程度也会有着很大的区别。通过这个事例,使我们认识到动物的个体识别在动物法医学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个体识别也是其研究的内容之一。3.动物死亡原因从动物法医学萌芽至今,动物(除少数经济动物外)的相关死因尚未引起动物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动物死亡原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死亡的机制相对复杂,以及牵涉的学科较多、甚至跨领域等原因,其成了动物法医学研究的瓶颈,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和完善,新的法律关系的形成,动物死亡原因的研究定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动物死亡原因亦是动物法医学的研究内容之一。4.动物损伤程度、伤残等级评定“动物损伤程度、伤残等级”是笔者借鉴人类法医学的相关知识而设定的,关于“动物损伤程度、伤残等级”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均未见有报道,但其重要性确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伴随着《反虐待动物法》即将出台,以及反虐待动物的措施细则的颁布,如何认定某一种行为系虐待动物的行为,以及该行为导致后果的严重程度如何界定,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再比如,在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案件中,猎捕者导致野生动物的损伤如何认定,这可能关系到对涉案者处罚的轻重。笔者预测,不久的将来,“动物损伤程度、伤残等级”将是动物法医学的另一个研究重点。
二、动物法医学体系的分科
(一)动物法医病理学
该学科是研究动物涉及法律有关的伤、病、死的变化及发展规律,运用动物学、兽医学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解决动物暴力死亡和非暴力死亡现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以及致伤物推断为相关纠纷的解决或案件的审理提供科学证据的一门科学。
(二)动物形态学
《动物形态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外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动物形态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该学科又可细分为几个小学科:动物解剖学、动物比较解剖学、动物细胞学和组织学、古动物学和胚胎学等。我国近期的发展战略是重点开展动物形态学的研究,特别是我国特有、濒危物种动物和经济动物。综观动物形态学发展,形态与功能多样性、应用形态学、发育形态学、生态形态学和神经生物学中的形态学成为较为前沿的课题。
(三)动物分子生物学
《动物分子生物学》是研究动物大分子的结构与性质,DNA的复制、转录与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动物的基因组以及相关技术运用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包括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技术、DNA序列测定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转基因克隆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及信息资源等。该学科在目前及以后的动物法医学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动物损伤学
因目前尚无关于动物损伤程度和伤残等级的评定研究,《动物损伤学》也是笔者根据以后的发展需要而设定的,笔者认为,《动物损伤学》是应用兽医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技能,研究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各种暴力性损伤(包括虐待、机械性暴力、投毒等)对动物生理机能的影响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动物活体。亦如前述,《动物损伤学》将是今后动物法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且该学科和《动物福利学》是相互交叉的,二者在很多方面还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56-02
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开拓进取,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1]。创新教育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2],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参加科研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完整的科研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因此,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必须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教育力度,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供和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制定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客观评价的激励制度,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4],对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合教师的专业教学,引导切合实际的大学生科研活动
结合教师专业教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有活力[3]。近年来,在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设计课题研究内容、选择和实施可行的研究方案、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撰写及修改论文等一系列科研工作中,逐步引导把学生进入科研殿堂,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野生动物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把野生动物学的基础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如举办创新活动课题申报动员大会,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题目和研究方案,编写和修改申报书,并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在获得创新课题立项后,学生在教师耐心指导下,逐步完成创新课题的各个阶段任务。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所有课题一一顺利结题,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在此过程中,既能培养了学生对野生动物学的兴趣与热爱,又加深了他们对动物学科学研究严谨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教师的及时正确指导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科研素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把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4]。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科创导师的关键性作用不容忽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师介绍与自我介绍中,灌输专业课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进展,介绍每位专业课教师的研究领域和专长,并定期举行学术报告,让学生对专业课学科的起源和特点、研究背景、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因此,科创工作要求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另类”观点,帮助学生把握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的判别选择,特别是科创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瓶颈给予及时分析引导,维护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相反,如果仅凭学生的兴趣和学识,离开教师的专业指导和跟进,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局限于低水平重复,甚至无法继续开展[5]。
三、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与专业和指导教师的研究相结合
如何选题是大学生科研新活动的关键一环,选择既有新意和价值,又符合实际、适宜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路线和方案在后续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学院的具体做法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尽早让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工作中。这样既便于教师的指导,又可增强科创活动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如在2013年广州登革热灭蚊活动调查中,我们结合教师土壤动物学方面的在研课题,引导学生就灭蚊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申报了大学生科技创课题。获批之后,师生共同努力,项目顺利结题。有了前期的工作基础,近两年,我们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大学生创新课题有“模拟氮沉降对树木园土壤动物的影响”,“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野外控制试验”等两项省级课题。
四、建立传帮带、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研团队
具有广泛学生基础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尽可能吸引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科创活动中来,在科创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是大学生科创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3]。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队参加科创活动,实行组长负责制[6]。归属于指导教师的学生,来自高低不同年级,高年级学生无形中发挥传、帮、带低年级学生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梯队逐渐形成,这样,教师培养学生与自己的科研相得益彰,逐步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大学生科技活动队伍,表1为近年参加技创新团队的情况:
五、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科创活动的积极性和潜能
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创活动的积极性和潜能,既是大学生科创活动持久性和连续性的保障,也是国内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尚存在一些问题:
1.科创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具体参加的大学生人数不多。通过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不少学生希望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因缺少适当的引导而让相当多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举棋不定,真正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热情的学生只占少数。
2.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学习活动局限于书本和教师,认为科研是研究生的事,参与积极性不高。
3.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参加科创的大学生过度依赖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或研究思路,很少独立思考,达不到科创的真正目的。
4.建议高校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管理、设备和经费管理、使用制度等,以保障科创活动涉及的实验设备和经费高效合理使用。
5.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宣传指导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影响;明确科创活动的激励制度并落实到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完善该制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等多方式完善和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3-5.
[2]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48-515.
[3]宋东杰,任源浩.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47-248.
[4]耿倩.以科技创新活动带动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究[J].教育管理,2016,(2):13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