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物流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30 15:25: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事业单位物流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事业单位物流管理

篇(1)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加剧,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在事业单位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有力地促进了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更新事业单位管理理念,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优化财务业务流程,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积极探索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运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精益六西格玛理论概述

(一)精益思想

精益思想是在丰田生产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批量生产与单件生产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消除浪费和降低库存以及缩短生产周期,力求实现低成本准时生产的技术理论。精益的指导思想是从顾客实际需求出发,精确地确定顾客价值,识别和优化产品价值流,并通过顾客需求拉动生产,追求完美。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流程整体优化,均衡物流,高效利用资源,消灭一切库存和浪费,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向顾客提供最完美价值的目的。美国管理学家于1990年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精益会计。即以价值流为核心,消除浪费为目的的精益会计观点。

(二)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是建立在测量、试验和统计学基础之上的管理方法,由摩托罗拉公司1987年首创。作为以全面满足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的现代质量管理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六西格玛管理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世界一流公司的管理范式。从实质上讲,它是一种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而来的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现在六西格玛已经发展成为以顾客需求为主体来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通过使用数据和流程分析来减少过程变差和缺陷,以改进业务流程,从而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利润的管理方法、管理哲学。

(三)精益六西格玛

精益与六西格玛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通过将精益和六西格玛进行有机整合,建立精益六西格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协调运用精益与六西格玛两套工具,将有助于在消除过程浪费、减少过程波动的同时,加快过程速度,提高质量水平,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顾客满意的双赢目的。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理财观念陈旧

大部分事业单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粗放型管理、对财务管理的职权不分等情况,财务管理部门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环境,理财观念陈旧,普遍存在着“等、要、靠”的现象。一些单位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职能难以发挥,违规违纪现象不断发生,而且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参与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部分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比较差,对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了解甚少,没有把单位财务管理作为议事日程加以研究和探索,致使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严重脱节。

(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强

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本行的财务会计各项法规、税收法规以及其他的财经法规制度。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管理观念陈旧,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对会计制度、法规不熟悉,处理业务能力不高,习惯于按单位领导吩咐办事,从而导致财务人员对不合理的财务收入及会计核算的违规事项无心监管,无力监督。

(三)财务分析观念比较弱,财务分析管理存有漏洞

由于事业单位所需经费一般由国家财政全部或部分补助,形成了事业单位只重视会计核算、忽视财务分析的现状。财务人员一般用季度会计报表或年终决算报表的情况来代替财务分析报告。即使进行财务分析的单位也存在着财务分析报告模糊不清、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等现象,采取的分析方法也不够灵活、创新。参与财务分析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参与单位管理的机会少,对本单位业务的现状、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缺乏全面了解,只能被动地通过财务收支来判断,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使得财务报告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的功能大大削弱。

三、实施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的策略

精益六西格玛是消除浪费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统一,是人、过程和技术的集成,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实用、最先进的管理方法理论之一。精益六西格玛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应从管理理念、管理人才、信息管理体系、财务分析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推进财务管理的现代化,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事业单位发展要求、科学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体系。

(一)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事业单位发展要求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理念

没有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就没有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落后是管理落后的重要根源。因此构建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是: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领导层要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单位发展要求、科学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理念。具体地讲:首先要树立创造价值最大化的理念,提高一次性把事情做对、做好的质量和效率,消除做错事的根源,在源头处消除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其次要树立注重业务过程的理念,通过过程控制PDCA循环法则和DMAI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业务流程改进的科学方法,反复进行标准化工作和持续改进,点滴积累,夯实管理基础;最后,要树立全局和系统的理念,从全局和系统的高度贯彻精益六西格玛财务定理理念,通过系统地优化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工作流程,最终实现以“最优的质量和最低的资源的产品,对社会需求作出敏捷的反应。”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人员队伍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成功实现需要全体财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需要全体人员自发地去工作、去运用。近年来,我国进行了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的财政体制改革。这些全新的财政管理模式要求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都应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除了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同时,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也对这支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1.思想观念新,要树立适应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观念、集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能自觉地进行自主的管理。2.要一专多能,能一人多岗位操作,并有能力参与管理工作。3.要有团体协作精神,依靠集体智慧去解决工作和管理中的难题。4.坚持效益价值优先原则,要求所有人员要把精益六西格玛付诸于行动,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因此,事业单位要有步骤、有策略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人员队伍,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满足适应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需要。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精益六西格玛财务信息管理体系

1.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推进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积极引进或开发运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依次开发运用,逐步构建精益六西格玛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实现财务过程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和数字共享,保障事业单位的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益化、高效化。2.要从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手段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采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工,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对那些财务规章制度,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化排除人为因素干扰,变成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不力、滞后的问题。3.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的成本效益管理。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使单位及时掌握财务收支使用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有利于各部门和人员进行沟通协调,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和透明度又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增强财务管理水平。

(四)运用精益六西格玛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分析能力,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过程中,每一百万个机会中只有3.4个错误或故障。它将所有的工作分解成业务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价值的因素,找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它强调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为管理部门提供明确而清晰的目标。过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只是财务数据的记账、算账、审核、报销等日常工作,忽视对重大决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供决策依据。在实施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后,可以充分利用DMAIC优化流程,对单位的收支情况、支出结构等实际指标与其各项计划指标进行持续渐进的分析,找出各项项目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因素,得出指标之间关键的差异和主要变动趋势,这样形成的财务分析报告条理清晰、层次性强,而且得出的数据真实可靠。财务分析工作只有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分析手段,才能大大降低事业单位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五)运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提高财务业务流程质量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是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其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业务处理过程效率和出错率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经费的使用效率、资产的完整以及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有效性。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的系统方法可以很好地提升财务业务流程质量。具体实施过程:在定义阶段,确定单位绘制流程图和确定要改进的方面等,如事业单位财务日常业务流程常可分解成报账审核、付款登记、编制会计凭证、过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等,确定编制时间、出错率等为改进目标;测量阶段先明确进行目标的方法和测量指标,确定输入、输出指标和过程指标之间的关系,如可将财务报表的首次合格率、机会缺陷定为测量和计算指标等;分析阶段就是指出影响这些指标关键、潜在的因素,如在报账审核中,要分析预算安排、相关手续、金额等因素是否存在缺陷等等;改进阶段就是在分析阶段找出主要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控制阶段就是在实施新业务流程方案后,建立新的过程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不断地进行实时监控、调整和控制,直到改进的目标(出错率等)达到理想状态,最终实现提高财务业务流程质量管理水平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明坤.精益会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马林,何桢.六西格码管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随着人才价值的回归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坚持用人制度改革,是实现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人才管理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传统人事管理向新型的社会化人事管理过渡转变。作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结构,开展社会化人事管理和服务,如何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人事人才专业化的配套管理和规范的服务,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充分发挥人才管理服务职能,为人才社会化管理服务提供保证

人才的社会化管理就是单位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新的用人方式后,要解决人才和单位对人事档案依附关系的问题,让人才自由流动而没有人事档案管理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单位在自主选择用人上消除人事管理关系的顾虑,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

(一)发挥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的主渠道作用

按照规定,人事档案除可由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管理。组织人事部门赋予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人事管理职能,来保证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作为承担政府人事部门职能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起着联系政府人事部门、单位及人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专门负责为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人事人才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多年来,人事部门为人才的流动和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通过借助于行政职能,为配合企业改制和用人制度改革,为企业和人才个人搭建了社会化管理的服务平台,开展了相应的配套人事保障服务。

(二)转变职能,创新机制,拓展服务领域

1.变管理为服务。转变职能最重要的就是要从管理延伸到服务,由过去单纯的“管档管人”逐步转变到“为人才和单位服务”,贴近企业与个人的需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通过管理体现服务,实现管理的价值,增加服务附加值,使人才档案管理和使用发挥新作用。人才服务机构在人才档案的社会化管理中不断提升人才档案的使用价值,丰富档案记录内容,为企业用人提供必要的有效信息,以优质、高效、一流的服务,让人才满意放心,让单位减负消肿,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服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2.建立适应市场化、符合社会化的运行新机制。时代在变,管理也要变,适应市场化就是要有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要有市场的促销方式和手段,要有广为人知的宣传力度,要让人才个人和单位能接受和认可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方式。符合社会化运行的新机制就是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内部要有激励创新机制、调整分配机制、用人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工作动力等,激活内部管理和服务,来赢得客户。

人才进入市场,通过市场调节优化配置,实现人才效能的最大释放,单位用人到市场,人才求职找市场的市场化格局已逐步形成,人才服务机构在市场化经济环境中提供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作用更加显现,在推进人才市场化配置和人才档案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作为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也要调整定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人事政策和市场运行的机制。

3.做好基础管理服务,不断拓展新服务项目。基础管理服务工作是原来已建立起来的传统人事管理业务,包括档案管理、人才调动、身份保留、工龄计算、职称评审、出国境政审、辞职审批等管理服务,在做好基础管理服务的前提下,挖掘和发展的新服务领域和项目,使传统业务与现代管理相结合,扩大管理和服务面,以解决不断发展的新需求,通过人才档案管理提供新的服务,如注册资格审查的存档证明、合同鉴证、代办社会保险、人才派遣、人才引进、人才测评等,使管理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人才档案的社会化管理才有生机和活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

人事服务有其自身的专业属性,又具有政策性强、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度高等独特性,但传统的人才管理条块分割依然存在。人才档案受不同部门、行业管理在全国较普遍,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在管理人才档案,各行业主管部门成立的人才服务机构也在管理人才档案,涉外人才服务机构作为一个企业也在开展社会化人才档案的管理工作,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改革进程需要逐步推进,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需要规范,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管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发展格局。对此,作为政府人事部门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可发挥自身优势,联合行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实现优势互补。

(四)运用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脑化管理已相当普及,各人才交流机构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提升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水平和手段,加快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使服务方式更为便捷,办事环节和手续更加简化,从而提高服务标准和服务效率。

二、营造社会化环境,加快社会化公共服务进程

(一)以政策为导向,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铺路搭桥

人才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进程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以及人事行政部门的政策性支持。随着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促使人才服务机构为单位改革和人才进入社会化提供配套的人事人才服务保障。这一切都是政府在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既有其行政手段,又有其社会特征,既依靠政策导向,又依赖于市场实现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二)挖掘服务潜能,树立服务品牌

篇(3)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物流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从事物流管理与运作、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分析与应用等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物流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物流企业、运输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科研院所、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物流管理工作。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中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交通、互联网、贸易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交通/运输/物流;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贸易/进出口;

4 新能源;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仓库管理员、物流专员、采购主管等工作,大致如下:

1 仓库管理员;

2 物流专员;

3 采购主管;

篇(4)

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要求,对Delphi应用程序设计,Delphi数据库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学习和应用,主要完成对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数据库模式分析,并由此设计了数据库结构和应用程序。系统运行结果证明,本文所设计的物流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客户、运输人员和高级管理员三方面的需要。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该系统的项目背景。第二章介绍了物流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并分析了物流的主要设计任务和开发方法。第三章结合具体的要求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需求分析,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关系和组织模块等信息。第四章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对登陆系统的用户访问权限进行了设计和实现。第五章主要模拟真实的使用过程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最后介绍了开发整个系统的心得体会。

本系统为用户提供强大的数据操纵功能,界面友好、使用简单方便,系统维护成本低。

关键词 :物流管理系统 , 查询 ,结算, 数据库

:17000多字

有中英文摘要、开题报告(2000字)、流程图、界面图

有完整可直接运行的程序

篇(5)

2影响因素二———院校所在区域物流状况

不同区域的物流发展阶段和侧重点不同,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中本地(或就近)生源以及毕业后留在本地(或就近)就业的学生比例一般较高,所以物流管理方向设置应考虑与区域物流发展形态及用人需求相衔接。以下通过表2来说明这一点。

3影响因素三———院校的行业背景

很多高职院校曾经附属于某个大型企业或者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因此相比本科院校其行业背景特征更加明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方向设置和课程设置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背景,这样能在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占据优势(如表3所示)。

4影响因素四———物流技术进步

从学科属性上看,物流管理属于应用性非常强的边缘叉学科,因此课程当中应该将最新的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涵盖进去,以帮助学生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并获得认可。尤其是对于高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更是如此,因为高职毕业生工作单位多为民营企业,利润至上的观念和“跳槽”的高频率使得民营企业不希望招到“生手”,所以不能给毕业生像国企和事业单位一样长周期的“适应期”,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当中考虑实习课程和工作岗位的“接轨”。表4即说明课程内容应和物流技术进步保持同步。

5影响因素五———师资和实训条件的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课程(或某些课程内容)有开设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师资条件和实训设施设备的限制不具备开设条件。主要是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本身没有接触过实际的工作,仅凭临时的理论学习而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很难讲出来有用的知识,更不用说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能力;另一方面即便教师具备了讲授该课程的能力,但是该课程的实作性很强,不通过身临其境的实际工作环境的感知、实际设备和实际软件的使用难以掌握相应的能力。

篇(6)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教育情况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物流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理论界和产业界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越来越重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就开始了全面提速,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开始启动,很多学校设立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少数高校开展了物流管理的研究生教育;二是物流管理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在这支队伍中,既有一直从事物流管理教学与研究的老专家,也有国内培养和海外学成归来的优秀中青年者,他们专注于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建议和发展,倾心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我国物流管理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了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发育和健康成长;三是不少物流企业也都加入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中来,对内对外提供物流管理的培训服务。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现状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物流社会服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本科的教育重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将来能够在流通管理部门、内外贸公司、物流企业和相关部门部门、物流政策研究部门等各类组织中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将来能够在政府机关、流通管理部门、内外贸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大中型物流单位从事物流管理与实务工作。

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其自身的广泛性,市场适应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就业空间。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二是进入各类物流管理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物流业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后两类的具体就业方向有: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内外贸物流公司、物流配送中心、物流设计与规划部门和大型超市等。

(二)物流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状况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属于理科、文科并兼性专业,相对其他专一类毕业生来说,其就业难度面就要困难得多,就业机会也就难得多。因此,总体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不是很乐观。尤其在我国物流管理部门刚刚从原来的仓库管理、运输部门管理转变而来,对其需求量的不大以及竞争程度的激烈,该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各类物流管理相关部门的比例很小,大部分毕业生将在各类企业单位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或其他管理性工作等。

三、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难的原因

(一)当前物流行业发展不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不完善,从事物流业各项工作的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以及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大部分都是从运输业和仓库转变而来,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大部分都停留在招运输工和仓库保管员及搬运工概念,真正的物流人员等工作都给一些非专业性人员来做,从而导致了工作的低效率。但现实条件又不允许这些企业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因为要考虑到很多相关因素。因此,这些不足还有待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造就招聘的员工必须具备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

(二)人才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由于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所带来的需求关系的变化使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这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的下降,还表现在就业单位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这也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就业。根本说来,这种扩招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没有以市场的就业行情为参考而及时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方向,这就导致了人才的供给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

(三)学生的价值判断盲目

当下,很多学生的攀比与求高心理十分强烈。这种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与很多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四)学校在实践环节的重视度不够

在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这种现象势必造成学生在实习方面收效甚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与企业高要求的脱节最终影响了企业对此类学生的聘用。

四、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几项措施

(一)关于学生自身方面

针对学生的价值判断盲目问题,需要学生认识到社会就业的整体趋势,自觉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其次,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既懂物流专业知识又懂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关于学校方面

1.首先,学校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做到整体优化,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其次,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改变教师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

2.学校要切实重视与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实习渠道,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参与物流业调查等工作,并且推荐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3.学校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用人需求特点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反馈情况,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和反馈信息,调查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即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应具有哪些知识和能力,了解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并把以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在政府政策疏引、学校教育培养结构调整、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综合引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但是,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要在政府、学校的帮助下,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自觉深入物流企业单位中参加实习性劳动,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实际环境和岗位技术的要求,争取早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irst som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ourse seting up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were analysed, include changes in employment market、rising curve of occup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regional logistics status、industry background of school、logistics technology progress、the limits of teachers conditions and training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that make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then three advic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course seting up; employment; rising curve of occupation; logistics technology progress

物流管理专业是新兴的热门专业,目前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不少,但限于开设时间短等诸多原因,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课程如何设置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分析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及其中的不合理现象,并提出建议。

1 影响因素之――与就业市场变动趋同

和本科院校不同的是,高职院校依靠就业来吸引生源,就业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在就业以及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高职院校必须要确保就业率。因此其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也概莫能外,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及时调整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当然不论如何调整核心课程都是要保留的,因为这些核心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是多数物流管理岗位都能够用到的。比如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热门就业方向与对应的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

2 影响因素二――职业上升曲线

由于自身素质及学习基础等原因,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工作后的起点较低,职业上升曲线比本科生更平缓,图1能够说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有不同的职业上升曲线。

由图1中能够看出,总体来看高职生由于职业上升曲线的限制,对战略规划与决策管理以及较为复杂的管理层次的知识能力需求较少,主要还是初级操作和简单管理知识,因此课程设置中此类“实务操作”性质的课程较多,而在本科课程中常见的规划类(如物流系统规划、交通规划)和数学及数据类(运筹学、数据库原理)的课程内容在高职层次课程中一般没有。同时,尽管有些课程名称高职和本科的相同,但是其讲授深度和内容相差很大。当然也会有少数的高职生其职业上升曲线也能达到甚至超过本科生的平均水平,但是课程设置针对的是大多数高职生,因此这少数优秀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需求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满足。

3 影响因素三――院校所在区域物流状况

不同区域的物流发展阶段和侧重点不同,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中本地(或就近)生源以及毕业后留在本地(或就近)就业的学生比例一般较高,所以物流管理方向设置应考虑与区域物流发展形态及用人需求相衔接。以下通过表2来说明这一点。

4 影响因素四――院校的行业背景

很多高职院校曾经附属于某个大型企业或者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因此相比本科院校其行业背景特征更加明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方向设置和课程设置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背景,这样能在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占据优势(如表3所示)。

5 影响因素五――物流技术进步

从学科属性上看,物流管理属于应用性非常强的边缘叉学科,因此课程当中应该将最新的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涵盖进去,以帮助学生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并获得认可。尤其是对于高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更是如此,因为高职毕业生工作单位多为民营企业,利润至上的观念和“跳槽”的高频率使得民营企业不希望招到“生手”,所以不能给毕业生像国企和事业单位一样长周期的“适应期”,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当中考虑实习课程和工作岗位的“接轨”。表4即说明课程内容应和物流技术进步保持同步。

6 影响因素六――师资和实训条件的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课程(或某些课程内容)有开设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师资条件和实训设施设备的限制不具备开设条件。主要是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本身没有接触过实际的工作,仅凭临时的理论学习而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很难讲出来有用的知识,更不用说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能力;另一方面即便教师具备了讲授该课程的能力,但是该课程的实作性很强,不通过身临其境的实际工作环境的感知、实际设备和实际软件的使用难以掌握相应的能力。

7 综合分析

综合上述影响因素,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驱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选择课程的最主要目的是就业;与本科课程差异化的因素是不同的职业上升曲线;选择课程的自身基础条件是院校所在区域物流状况及院校自身的行业背景;限制条件是师资和实训条件;同时课程内容要跟上物流技术变动的步伐。根据上述分析课程设置还应该考虑如下问题。第一,应注重物流教师师资的培训才能实现课程设置的初衷。上述分析提到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就业驱动”特征,需要根据就业市场调整课程结构,同时还要与新的物流技术保持同步,可见相比其他很多专业高职物流管理课程设置的变动性很突出,要求教师能够有充分的培训和再教育机会来保持与行业发展的同步。如果师资培训滞后,以上很多设想都难以实现。第二,逐步改进实训条件,增强实训基地建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相比,对实训条件和实训基地的要求更高。没有合格的实训条件,没有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实训基地,课程设置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当然相比校内实训条件的改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充分利用好校外基地才是难点,这牵涉到政府的政策支持。第三,在一些共性问题上提供更多理论性的公共研究产品。对于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成长曲线以及物流管理领域的就业市场变动,本文只是做了定性说明而没有条件做数据调查统计和定量分析。但另一方面全国几百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真正需要此类研究成果,因此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投入。

篇(8)

1、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货代公司、配送中心、港口、货物集散中心和物流基地(园区)、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采购、仓储、包装、配送、运输、规划等物流业务运作管理、物流服务咨询与策划、供应链管理以及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工作。

2、主干课程: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职的专业中属于制造大类,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就业率也一直不低。对于普通考生来说,要求不高,属于相对大众化的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专业:本专业培养有工商企业管理、经济贸易和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物流管理基本技术技能的,能在工商企业从事与物流相关的管理、经营工作的大专层次的人才。学生经过基本训练,从而具有在相关企业承担物流管理、经营工作的基本能力。

5、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可从事船舶修理、船检与制造等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在船上作业。就业方向:航运企事业单位从事远洋和近海船舶的轮机管理工作,也可在航运机务部门、港务监督、船检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6、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着重培养能从事铁路线路勘测设计和施工组织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据业内人士称,这个专业在铁路里是最吃香的主干专业,学好了很有前景,但工作非常辛苦。

7、药物分析技术专业: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属于生化与药品类中食品药品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比较多,可以做医药企业做医药代表,工作会比较辛苦,但是收入也会相应教高。到医院的药房或者药剂科工作,工作较稳定,福利待遇也非常不错,唯一一点就是会比较枯燥无聊。

8、市场营销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了解贸易相关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实务,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具有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熟悉市场营销管理的应用性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市场营销的调研与策划、市场开拓、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咨询等工作。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demand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s increasing, and the school itself to carry out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mechanism reform,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base, teaching staff and a series of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cabl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nee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solve to mak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further, so that can better be a 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role to otherprofessional.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1.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和信息等功能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将物流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各地的产业转型升级,势必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但是与物流业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物流人才非常紧缺或物流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1.2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

我国物流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各高职院校从2002年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自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从全国现有1 000多所高职院校中遴选出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第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即“国家骨干校建设”。与此同时各省教育厅、财政厅也在相继开展“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各批次与层次的建设院校中,有部分院校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示范性建设专业,这说明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与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的系统规模基本具备,物流管理专业办学规模、办学理念和特色、仪器设备、双师比例、报到率、就业率、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专业培养目标上,各高职院校大同小异。在专业规划、开设课程等方面大体相似,缺少自身特色,没有做到人才培养多样化。这一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物流专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2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吻合度不高

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招生对外宣传和在学校制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可为企事业单位选择所需人才提供重要参考。为满足上述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至少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特点;(2)体现学生毕业后适合的就业领域;(3)体现本校(专业、方向)特色;(4)体现对专业人才的层次定位;(5)体现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然而,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所体现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存在着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2.2课程体系设计未能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然通过科学、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的学习上,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性必然会影响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1)课程体系设计不系统,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已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变革专业课程体系。(2)课程开设时序不科学,缺少服务于本地经济发展特色课程。(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不衔接,而且实践课程安排上存在课时数量少、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实践教学内容与所学理论相关性不强等现象,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衔接。

2.3师资队伍专业程度不足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物流管理专任教师大体可分三部分,一是40岁左右以上老师,这部分老师绝大多自己所学专业并非物流专业,其中一部分是经过不断自我学习“转行”而来从事物流专业教学工作,另一部分是在工作中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与深造转入到物流专业教学工作中。二是40岁以下年轻教师,在这部分教师当中有的是本科与硕士都是学习物流管理专业,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实际工作中这部分年轻教师数量较少。有的是本科学习其他专业,硕士学习物流专业;还有一部分所学专业为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实际工作中这类年轻教师较多。因此师资队伍当中专业度还不理想,由于职称、待遇等各种客观情况所限,那些专业度高,又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还不能真正充实到这个教学团队当中,高水平教研活动开展次数有限,高层次交流不多。

3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分析

一是经过10年来的办学实践和探索,各校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方向、目标有了很好的理解和认识,基本理清了思路。二是培养一支基本适应本专业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经过10年来教学实践和人力资源开发,使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壮大,有利于今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开发。三是课程体系建设有一定进展,专业设置、目标管理、教学和课程安排等环节在实践中有所加强。能根据授课对象的差别,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课程与专业科目的连接。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由理论知识储备转化为实践效果,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效地促进课程体系建设。四是国家政府对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十分重视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物流产业的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物流专业方面专业人才,对此,政府将会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解决了专业建设中资金的困挠。

4物流管理示范专业建设对策措施

4.1明确示范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明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特色为主线,加强专业建设;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通过示范专业建设为其他院校起到辐射与带动作用。专业建设目标虽然各院校在建设方案中有不同表述,就其根本还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等满足企业需求人才标准,服务于物流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

4.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增强职业操作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具体体现为:

(1)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始终,分别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职业素质,面向地区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该体系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一线实际工作能力等。

(2)课程结构设计合理,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按照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建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的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知识面较宽广、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

(3)实践课程体系要突出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该整合的整合,该重组的重组,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门具体课程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加强实用性基础知识教学,削弱较深理论内容。重视多种实训实验,使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实效,并形成校企联合办学、产学结合的实践办学模式,保证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实现。

4.3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根据物流产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及时改革授课内容,删除不适应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适当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革传统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和创新现代化教学方法。在仓储管理实务、物流运输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市场开发等骨干课程或核心课程中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4.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提高当前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教学质量、专业技能、科研能力,要从院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培养和努力引进双师型人才。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师德高尚、教风优良、学历与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学校要积极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或到物流管理部门实践体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

上一篇: 风险规避概念 下一篇: 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