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科技成果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30 15:25: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航空航天科技成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航空航天科技成果

篇(1)

实验1:质量测量演示

“失重了,我们的身体质量是不是也没有了?”

失重环境下怎样测量质量呢?航天员用天宫1号上的质量测量仪现身说法。他们从天宫1号的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航天员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 kg。王亚平向同学们解释了实验原理后,还给同学们布置了1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2:单摆运动演示

“太空中的单摆小球松手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1颗明黄色的小钢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在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给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实验4:水膜演示

“天宫里有没有飞流直下的瀑布?”

王亚平拿起1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1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与天宫1号舱壁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更显得美轮美奂。接着,她把1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1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用力稍大才甩出1个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1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连声惊叹。

实验5:水球演示

“用神奇的液体表面张力变个‘魔法’!”

王亚平用金属圈重新做了1个水膜,然后用饮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1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还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气泡,仿佛银河系中的繁星点点。王亚平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2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水球也没有爆裂。紧接着,王亚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晶莹透亮的水球变成了粉红色,令人啧啧称奇。

宇宙无限,探索无尽,不知不觉中,航天员们要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说再见了。他们每人都为同学们送来了太空寄语——

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

张晓光说:“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

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太空授课活动的策划与设计

电视和网络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体。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国家级电视台,是中国受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从授课活动策划开始就高度关注、主动参与,并结合电视传播的特点对授课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很多建议。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了多角度的宣传,吸引观众的注意。授课活动中进行了同步直播,并组织了多个专题节目,邀请著名科学家对此次活动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地详细解读和阐释,进一步拓展了授课活动的影响。中国众多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视频直播,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授课活动。网络传播使得授课活动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并得以持续和多次传播,使得很多没有及时观看电视直播的观众得以通过网络观看活动的视频。此外,很多报纸、期刊也对授课活动进行了及时且翔实的报道。

为吸引青少年关注此次太空授课活动,今年3—5月,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技知识竞赛”。竞赛组织专家围绕太空基本知识设计了竞赛题目。全国30多个省区2 000余所学校的30余万名青少年积极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在授课活动前也举办了“我问航天员——太空授课大型问题征集”活动,收集中小学生对载人航天科技、航天飞行、空间科学及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等领域的提问,征集到数千个相关问题。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授课活动进行了预热,激发了很多孩子对太空授课活动的好奇心,为授课活动作了知识上和心理上的铺垫。

篇(2)

中关村科学城第四批建设项目签约揭牌大会上,北京市政府与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等9家中央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北京服装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2家北京市单位与9家中央单位的产业园项目共同揭牌。

根据协议,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将投资8.5亿元,以电子光学与离子光学、真空技术、新兴技术三大领域为发展重点,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12万平方米的研发试验技术孵化区和企业机构区。计划在5年内,建设科学仪器研发平台、科学仪器成果转化平台、产业自主创新孵化平台、国际标准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实验平台等六大平台。

北京中科科仪公司还准备在创新园内引入美国安捷伦、德国蔡司、日本电子、英国牛津仪器、上海天美、江苏天瑞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预计园区企业收入将达200亿元,税收贡献超过20亿元。

科学城将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打造“国际文化产业创新园”。该园区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中关村国际文化展示长廊,投资1.2亿元建设国际教育大厦,投资7亿元建设国际文化大厦,投资10亿元建设国际商务大厦。该园区预计2015年完工,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90亿元。

此外,中国科学报社将建设“科学传媒产业创新园”,在园内规划投资18亿元,建设3.2万平方米的中国科学传媒大厦,计划5年内引入央视科教频道、中数传媒、江苏汉森兄弟、奥林巴斯等行业领军企业。园区建成后,企业收入将达到100亿元,解决就业人数超过2000名。

中关村科学城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是中国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

截止目前,中关村科学城四批建设项目共纳入46家机构,推进建设了48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创新园项目。该区域汇集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上百家,航天科技、联想集团等6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两院院士523名,约占中国的36%。

此次揭牌的产业园特色鲜明,11个项目中包含国际文化产业、纪录影视产业、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6个文化产业领域的产业创新园,另5个则全部来自中科院,集中体现了北京市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战略要求,和高校院所参与、支持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重要性。

丁仲礼在讲话中强调,中科院非常重视参加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希望所属各研究所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契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政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赵凤桐指出,中关村科学城取得的成绩让人振奋,中关村科学城已经成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名片。希望中关村创新平台各成员单位通过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加速优质资源要素的聚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也希望在京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更加深入的改革和创新,把握科学城发展的历史机遇,释放更多的科技与空间资源,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据悉,部分产业园项目已经开工,将从今年年底至2017年底间陆续完工。科学传媒产业创新园、理化技术产业创新园、科技法律服务创新园、国际文化产业创新园、纪录影视产业创新园等园区预计投资额都超过15亿元。而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园除了以北京为主,建设总部、东郊、永丰、昌平、怀柔和丰台六个基地外,还将在深圳建设南方基地,总投资达110亿元。

盘活空间资源

2010年9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重大战略决策。2011年2月,中关村创新平台设立了中关村科学城工作组,协调推进科学城建设具体工作。2011年3月,市政府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明确将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地标。

一年多来,科学城建设全面开展,取得了良好开局。各有关单位以改造升级、盘活利用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和开放共享相对封闭的科技资源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引导、组织创新和项目建设,开创了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目前,航天科技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航工业中关村航空科技园、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技产业园、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北邮信息网络产业创新园等24个产业创新园已启动建设,推进科学城建设单位共实施新建或改造楼宇项目73个,规划总建设面积约68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00亿元,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平台130多个,组织制定了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农业生物技术、林业生物技术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建设方案,并推进实施。

北邮信息网络产业技术研究院感知大厦和网融大厦、牡丹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一期工程、印刷学院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办公楼、中国建材科技创新园绿色建材重点实验室大楼、北科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天工大厦等6个项目已建成,建筑规模总计20.2万平方米。

此外,科学城积极开展招商工作,一批基本建设项目已经投入使用。目前,中关村科学城特色产业园成功吸引了160多家重点企业和150多家共建研发机构,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感知大厦已入驻了赛伟网络等14家网络通信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网融大厦已入驻了5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6所部市级重点实验室,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北科大天工大厦)已吸引约30家企业入驻。

与此同时,一批科学城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快速推进。目前,普天集团三网融合园东区、北交大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业大厦、中电科十五所信息服务创新园物联网科技大厦(一期)、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北斗大厦、航天科技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卫通大厦等16家单位的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北航、北交大、中电科十五所、大唐电信、中国矿大、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和林业大学8家单位在建的基本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蓝天大厦、北师大教育科技产业园教育服务大厦等13个项目已取得规划意见书,其他41个建设项目正在协调推进中。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城深化技术与市场对接,目前已完成组建并实体化运营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有北航、北理工、北科大、北邮、北交大、人大等12所高校组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其中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邮信息网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家正在组建企业化的运营实体。北航、北邮等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联合共建了45家研发机构。

通过加强政策创新引导,高校院所主动转化科技成果的方式不断丰富。北理工、北交大、农学院等分别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各高校不仅依托与高校合作的企业、校企共建研发机构(实验室),还积极探索成立学科性公司、项目公司、加入产业联盟等,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层面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分别与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分院签署了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的合作协议。市教委和市经济信息化委针对车辆、新材料、低碳等领域分三批联合认定了12家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中关村创新平台组织了两次院校企项目对接会,梳理了科学城院校企产业化合作项目107项。目前正在推进实施的产业化项目共159个。已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和补贴等方式,对27家单位的59个产业化项目给予4.7亿元的支持。

科学城工作组组长梁胜表示,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之年,也是科学城建设的重要推进之年。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工作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市区联动和签约单位联动的科学城建设工作机制,分解落实好《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研究将相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纳入工作体系,形成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

篇(3)

与此同时,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在渤海某海域开展试验,这也是它今年9月份入役以来的第二次出海试验。文/法制晚报

中科院专家发明戒烟新方法

吸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球每年有大约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为解决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专家研究出一种祛除烟瘾的新方法,让吸烟者实现“边吸烟边祛瘾”。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保路研究团队采用现代实验技术,发现了抑制烟草和尼古丁成瘾的新物质——戒烟滤芯和茶氨酸及其作用机理,并研制成功戒烟产品。

“通过反复试验祛烟瘾效果明显,志愿者仍然可以继续吸烟,但烟瘾大幅度下降或消失。戒烟滤芯还可以明显降低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自由基,苯并吡、亚硝胺等致癌物和一氧化碳,降低吸烟引起动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致癌性,保障了我们的身体不受香烟侵害。”赵保路说。文/记者 陈永杰

信号系统故障

“现身”北京地铁

11月23日7时,北京地铁4号线中关村站至圆明园站区间信号系统发生故障,导致列车运营受到影响,缓慢或晚点造成部分站点乘客拥堵。持续到早上9时,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的官方微博才消息称,“8:53,信号系统恢复正常,全线运营秩序逐步恢复,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表示歉意。”

11月5日,上海地铁9号线因信号设备故障,导致部分列车延误。本月以来,深圳地铁多次被WiFi“逼”停,同样被我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指出是地铁信号设备自身的问题。信号系统故障成为了频频阻碍地铁运行的“罪魁祸首”。

本刊综合报道

内地将批准首批

人体试验研究机构

“国际新药研发与临床转化高峰论坛”日前在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举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即SFDA)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将批准一批首次人体试验研究机构,预计年底前公布入选名单。

SFDA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负责人李见明介绍,首次人体试验是药物临床试验I期试验的一种,涉及创新药物,是进入人体试验的开端。

据了解,过去我国科研机构开展首次人体试验,并无统一的认证体系。目前,SFDA已制定出有资格开展首次人体试验的机构认证指导原则,将公开征求行业意见。据悉,我国包括武汉协和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内的52家科研机构,已获得国务院新药研发项目经费扶持,SFDA将从中挑选出有资格开展首次人体试验的临床试验基地,以应对国内外企业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申请数量剧增的现状。

文/长江日报

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世界第一

一项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近10年翻了近两倍。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者总数已超过9000万,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同时,糖尿病前期的糖耐量受损人群达到了1.48亿人,患病率为15.5%。

数据还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为3.66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52亿,相当于每10秒钟增加一名糖尿病患者,或每年增加1000万名患者。为此,有关专家提醒,糖尿病是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不加以合理监测和治疗,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致全身多系统损害,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主要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性病变、糖尿病足及截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文/人民日报海外版

明年将进行16次航天发射

11月23日,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透露,根据目前已经确定的发射计划,2013年我国将进行16次航天发射。其中,在神舟九号任务成功的基础上,我国将于明年6月上旬发射神舟十号飞船,再次进行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据悉,神舟十号与神舟九号总体状态基本一致,只是将利用低轨空间环境开展更多的科学实验。文/央视网

手机紧急呼叫形同虚设

在没有SIM卡或信号不良的情况下,手机开机后通常会显示“仅限紧急呼叫”,但是这一关键时刻救命用的功能,却被指形同虚设。多位消费者证实,在信号覆盖良好的办公室,把手机的SIM卡取出,试拨紧急号码却无法接通;也曾有被困旅游爱好者爆料称,在紧急情况下,手机无法拨通110、120等紧急号码,让手机的“救命功能”关键时刻无法救命。

三大运营商的客服均表示,在无SIM卡状态下,无法拨通110、120、119等紧急号码。

在日前召开的2012年城市消费维权联席会议年会上,22家消费维权单位认为,手机紧急呼叫功能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危和财产安全,如果手机根本不具备或者无法实现这些功能,却在手机说明书中有所明示,相关生产企业可能涉嫌欺诈消费者,还将承担相关责任。

文/广州日报

北京推进城市垃圾

循环发电技术

日前,首都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成果对接与技术转移活动在京举办。

篇(4)

国家级高端创新资源数量全国第一

中关村拥有国内乃至全球最密集的高端科技研发创新资源,是我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民生改善,中关村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不断产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专利和标准,探索出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有效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源头,占据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目前,中关村有国家工程实验室37个,占全国总数的77.1%;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7个,占全国总数韵47.4%;国家重点实验室82个,占全国总数的37.3%;国家工程技术中心51个,占全国总数的36.2%;国家实验室8个,占全国总数的42.1%;1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6个建在北京;世界500强中101家企业和联想、百度、华锐、华为、腾讯、迈瑞等内领军企业都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博奥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企业化运作的国家工程中心;AMD在中关村建立了全球研发总部。

与此同时,中关村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北京市与在京知名高校、央企、军工集团等建立了11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园和创新园。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北京市政府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建了信息网络产业研究院。在新材料方面,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了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航空航天方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了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与中国航空1业集团共建了航空科技园。在高端制造方面,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了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国防科技园。在轨道交通方面与北京交通大学共建了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绿色印刷方面,与北京印刷学院共建了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

截至2009年底,中关村企业和大学院所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总计1100余个,涉及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新药创制等13个民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11个。例如,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中关村在综合大平台、单元技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对接任务数量分别占指南计划资助数量的40%、61%和49%,获得国家资助数量、金额均居全国首位。

一批中关村的产品和技术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民生改善工作中获得了示范应用。联想、水晶石等中关村企业的数百项自主创新产品为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任务提供了服务。碧水源的强化除磷脱氮MBR工艺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科兴生物公司的SARS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为国家应对突发灾害防控做出了贡献。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钢铁研究总院、有研硅殷等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中关利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按照“技术标准化、标准专利化、专利产业化”路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创制了一批国际标准,获得一批核心专利受权,抢占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由中关村企业牵头主导、参与制修订的国际标准已达100余项,年专利申请近15000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60%。闪联的IGRS是中国第一个“3C协同产业技术标准”,也是全球3C协同领域首个国际标准。由信威通信主导的SCDMA技术标准提案于2010年4月正式获得ITU的批准,成为宽带接入国际标准之一。由大唐电信、普天等中关村企业为核心制定的TD-SCDMA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电信国际标准。中国数字电视标准(DTMB)与美国的ATSC、欧洲的DVB-T、日本的ISDB-T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采用的4个地面数字电视标准。

在物联网方面,威讯紫晶研发了无线传感网收发芯片及网络技术,打破了此项技术被国际上少数公司垄断的局面,并取得多个国际标准;信威通信研发的McWiLL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效解决了智能电网对无线通讯系统的技术需求,成为宽带无线接人国际标准。

在云计算方面,百度推出“框计算”,其核心技术超链分析、中文搜索引擎是世界先进技术与中国特色文字结合的典范;曙光公司研发的基于龙芯芯片的刀片服务器及云计算产品,标志着我国服务器实现了全线国产化;奇虎360在国内首次推出了利用云计算技术的面向个人的杀毒产品“云查杀引擎”;龙芯中科研发的通用CPU,为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创毅视讯开发成功全球首款支持20兆带宽的TD-LTE终端基带通信芯片;网秦公司的手机杀毒软件已占领全球40%的市场份额,是迄今为止唯一当选为达沃斯论坛“全球科技先锋”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优视科技是中国第一家在手机浏览器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及完整知识产权的企业;易查搜索率先研制出了手机搜索引擎,国内手机搜索市场占有率第一。

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水晶石是全球领先的数字视觉技术及服务企业;数码视讯的数字电视设备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搜狐畅游是国内领先的在线游戏开发、运营商;开心网和人人网是我国最大、最领先的社区网络服务(SNS)提供商。

在节能环保方面,神雾热能高温蓄热式燃烧技术节能最高可达70%,在国内工业锅炉节能领域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碧水源的污水资源化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彻底改变了我国高品质中空纤维膜依赖进口的历史;嘉博文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生化工艺最先进,日处理400吨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站。

在生物技术方面,科兴公司研发出全球第一个获准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盼尔来福.1”;百泰生物自主研发的“泰欣生”,是我国第一个用于实体瘤治疗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奥瑞金公司研制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是我国第一例获准在国内市场进行商业销售的转基因玉米。

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方面,华

锐风电2009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市场份额排名国内第一,全球笫三,其研发的100MW海上风机已并网发电,填补了国内大型近海风机的空白;国能风电攻克了兆瓦级垂直轴风机研发制造方面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北大先行研发的“新一代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中信国安盟固利公司研发的大容量锰酸锂动力电池,2009年在北京市1000辆纯电动公交车和环卫车上得到应用,2010年在北京市1036辆电动环卫车、200辆电动公交车、50辆纯电动乘用车上大规模应用。

在新材料方面,安泰科技是全球第二家拥有万吨级非晶带材生产能力的企业;中科纳新的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解决了目前印刷制版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高端装备方面,北方微电子研制的“100nm高密度等离子刻蚀机”和中科信研制的“100nm大角度离子注入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上述企业大多出自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海淀强大的创新优势成为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中关村整合产业链各环节资源优势,组建了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等一批新的产业技术联盟,致力于关键技术研发、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提供整体解决力案和开展示范应用等,通过产业联盟的组织创新,将资源优势变成了产业集群优势。

目前,中关村已有产业技术联盟数量42家,参与联盟的企业数超过2000家。以同方、威讯紫晶、中星微为核心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存全球首次实现将“传感器”和IPV6技术结合全面服务于奥运会,承担了“奥运会视频监控”、“北京市智能交通”、“IPV6奥运网站”等工作,戚讯紫晶的定位、报警、设备管理等一体化特种技术防护解决方案已在本次世博会上得到成功应用。数字电视产业技术联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200余家国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主导创制了我国国家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DTMB标准),成功在南美、东南亚和非洲进行推广和示范应用。

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

中关村是我国信息网络产业的发源地,形成了我国基础最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产业链条最完善的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同时,在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潜力巨大;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

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按照“创新机制、多措并举;高端引领、抢占先机;统筹兼顾、警合资源”的原则,建立了重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的统筹机制,从2010-2014年,五年内拟安排300亿元作为统筹资金,通过政府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并带动战略投资者、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资本投入;同时,通过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充分调动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了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施。目前已有85个项目纳入首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范畴,支持资金34.74亿元,包括中科院龙芯CPU项目、中视中科激光显示、普罗吉抗癌药等重大项目。

为促进形成高端产业集群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北京市统筹行政资源,在中关村一区多园的基础上,实施了高端产业聚集工程,打造中关村科学城(中知学H型区域)和南北两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增强跨行政区的统筹协调服务能力,促进高端产业功能区与行政区的协调发展。

目前,在中关村科学城,形成了以联想、曙光、大唐电信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以同方、时代凌宇等为重点企业代表的物联网产业集群;以中国卫星、航天东方红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在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了以百度、搜狐、用友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云计算产业集群;以北京科兴、乐普医疗、普罗吉、大北农、中牧实业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以神雾热能、碧水源、仁创、嘉博文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以安泰、百慕航材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在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形成了以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以金风科技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中关村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优秀的海外高端创新人才聚集,通过核心人才引进核心团队、核心团队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与全球创新发展保持同步。2009年中关村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累计达1.2万人,占全国近四分之一,位居全国首位;中关村留学生累计创办企业5000家,是国内留学生创业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中关村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园29家,在孵企业1200余家。2009年中关村吸引外籍和港澳台人员达到7608人,增幅达34%。

中关村不仅仅吸引了李彦宏,邓中翰、陈杰为代表的新世纪成长起来的“海归”创业者,创办了百度、中星微、思比科微电子等知名企业,也引进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碧水源首席科学家关晶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人才,在生命科学、污水处理技术等领域攻克了一系列国际难题。由海归人才俞振强创办的普能公司收购了拥有全球顶尖钒电池技术的研发公司VRBPowerSystem,拥有钒电池领域15项专利及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应用技术,产品覆盖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

实现我国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

中关村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源地,通过技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以及先进管理模式的整体输出,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沿海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强大引擎。

中关村在软件信息及服务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引领着我国重点产业发展。中关村计算机整机制造、高性能计算机、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信息安全、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分别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疫苗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诊断试剂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均位居国内第一。在高效燃烧、脱硫脱销、水污染治理、噪声治理等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中关村的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近70%输出到京外地区,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2009年,中关村共输出技术合同28239份,成交额921.94亿元,

成交额占全市的比重为74.58%,占全国的比重为30.34%,近70%输出到京外地区。中科院在京科研院所在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实施的合作项目数达1473项,实现销售收入达329.78亿元。中科院在京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江苏省吸引外来销售过亿元的24个项目中22个项目来自于北京,广东省的9个项目中6个项目来自于北京。

一批企业通过分支机构建设等方式为我国各地就业、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关利154家上市企业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总收入达到7240亿元,其中京区收入1610亿元,京外收入(包括境外收入)达到5630亿元。绝大多数在京外地区设立了子分公司,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创造了就业岗位。

篇(5)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5年 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人类社会进步中的科技硕果展示,也是国家对科学技术成就的礼赞。此时,那些在科技进步中会当凌绝顶的科技精英的名字跃然纸上。邓宗全教授历时十年刻苦攻关所取得的成果“空间折展与锁解机构关键技术”获本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邓宗全教授继2011年“月球车移动系统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之后,再次荣膺的国家科技大奖。

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邓宗全197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最久的机械工程系,就把方向定在机械设计方向。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守,在探索和创新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

探索自然、探究宇宙的秘密,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与不懈的追求。我国古代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更使我们的民族渴望能早一天插上翅膀,飞向月球。邓宗全教授从1996年就开始选定月球车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个选择无疑具有“战略眼光”,他为中国人抢占了先机。他提出了多轮独立驱动、变悬架月球车移动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为我国月球车移动系统的设计确定了驱动与传动参数。所建立的“滑转沉陷模型”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的仿真软件Artemis所采用,用于解决“好奇号”等火星车的驱动规划问题。他是当之无愧的月球车专家。

他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相关科研机构长期合作,在月球车移动、转移、低重力模拟测试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并成功应用于“玉兔”号月球车。2007年,邓宗全主持研制的 “中国型”月球车在珠海航展闪亮登场并成为最吸引观众眼球的科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他发明了平摆联动式月球车转移机构,解决了月球车从着陆器上平顺转移到月面的技术难题,成为“嫦娥三号”工程的一大亮点。2013年12月14日,“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了月面转移,在万籁寂静的夜晚,“玉兔”号开始了它在月球上的巡视探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月面着陆探测的国家,这其中凝结着邓宗全教授多年来的心血和汗水。现在他又开始了载人月球车与火星车的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能把人送上月球,火星上也将会迎来中国的火星车。

空间折展机构是大容量空间通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空间站等航天工程的核心装置。其核心理论与技术问题是构型创新、大型化组网、轻量化设计、高精度锁定。在长期的坚守与创新中,他提出了空间折展机构构型创新与模块化组网方法,发明了一维、二维、三维等多种形式大型折展机构,研制出大型空间伸展臂、平面折展天线和空间曲面折展天线机构。成果应用于大型星载雷达天线的研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他主持“嫦娥五号”工程月面采样分系统总体实施方案,作为探月三期月面采样技术论证组组长,带领团队攻克了月面采样钻进取芯、高功率密度驱动传动、样品转移等核心关键技术。该方案已通过工程样机实验验证,进入初样实施阶段。

作为首席科学家,他主持的“××移动行为与机理研究”国防“973”项目。重点围绕系统附着移动机理、能量与运动调控机制两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成功研制了大型移动系统原理样机,现已经进入演示验证阶段。

从邓宗全主持的项目和研究成果中,能清晰地看到这种坚守与执着。他的研究视角不仅来自于他的战略眼光,还有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一定要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点什么,一定要瞄准国际科技的前沿……多年来,他丝丝入扣,咬住青山不放松,并在研究领域中不断深化与扩展、坚守与创新。在科技攀登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坚守,就不会登高远望;在科学研究中,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就没有“嫦娥”奔月,就没有“玉兔”在月面上行走,就不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篇(6)

一、“协同创新”对行业特色院校创新体系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特别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在原有“分散式”创新体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创新机制,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它可以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它有效汇聚了创新资源和要素,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了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1]。

“协同创新”思想的提出为我国行业特色院校创新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建国之初,为了满足各行各业的发展,组建了一批与“航空、航天、”、“海洋”、“石油”、“林业”、“化工”等国计民生行业相关的特色大学,这些业特色大学成为了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即使如此,国内行业特色院校依然存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5%,远低于美、日、德、英等发达国家的50%[2]。行业院校距离成为“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主要是因为行业特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长期以来各自成体系,研究工作分散重复,效率不高。具体来说,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资金缺乏且研究项目空泛,往往与产业需求相脱节;行业企业有明确的科研需求和充沛的资金供应,但缺乏质量高、规模大的研究团队。这种分散、封闭、低效的科技创新模式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障碍。因此,开展协同创新,既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要求、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现实需要。2006年以后,我国陆续启动“十六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行业特色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特别是2008年,作为工业桂冠的“航空工业”启动了“大飞机专项”,旨在2016年研制出单通道、150座级别的商用客运飞机。大飞机研制过程中的工程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同时技术创新主体之间需要跨组织协同合作,协调界面多,具有典型的组织协同性[3]。以波音飞机的研制为例,大型飞机的部件有上万个,科研小组不计其数,分布在波音公司、霍尼韦尔公司、达索公司、加州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等生产、教学和科研单位,正是这些科研小组之间充分沟通、通力合作,才使得波音飞机的研发周期为短短的5年时间。空客飞机的研制也是如此,科研机构和生产机构遍布欧洲4个国家,在各方协同创新、共同努力之下,使得大型客机的研发周期也为5年左右。2008年,我国启动“国产大飞机”研制,参研单位包括中航工业各个研究所,中铝、宝钢、宝钛等大型企业,当然也包含各个航空特色高等院校[4]。这种大型科研项目需要各个研究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的经济资源优势,共同推进大型项目的研究进展。同时通过民机大型项目各个研究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也可以提升航空特色院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更好的为航空工业输送人才,从而形成了“合作――创新――提高――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大飞机”专项背景下材料学领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根据创新的领域不同,“协同创新”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其中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是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针对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和转移。

在“大飞机”专项启动以后,航空特色院校中“材料学科”――这一传统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模式成为了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飞机性能的改进进程大部分是靠材料的改进推动的,材料的先进性决定了飞机的先进性。例如以波音747飞机为代表的第一代民用航空飞机的主体材料为铝合金和钢材;以波音777为代表的第二代客运飞机中钛合金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波音787为代表的新型飞机中,复合材料的用量提升到了50%,燃油经济性提升20%,所以业界一直存在着“一代材料、一代飞机”这样的说法。师昌绪院士一再强调“发展大飞机,材料要先行”这一理念[5]。这是因为航空材料的研制与发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要有很强的前瞻性,靠盲目仿制永远满足不了国产大飞机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早着手适用于大飞机的新型材料的创新与研制。师先生同时指出“目前大飞机领域内的材料研制并没有先行”,究其原因还是在创新过程中存在很多壁垒,各个研制单位都在部门分割的思想下互相牵制,没有形成创新的合力。一方面航空材料创新所需周期长、资金量大,主体行业企业不愿对科研院校进行大量投入;另一方面科研院校的研究方向没有很好地贴近行业需求,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师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大飞机领域材料研制存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使材料研制处于“先行”的位置,就必须在“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对航空特色院校的材料学科的创新模式进行改革,增加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对大飞机材料方面的研制进行顶层设计,明确重点研制那些类型材料、先研制哪些材料、主要解决哪些问题。主体行业企业提出研究任务,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持,在共同的研究平台上推进大飞机的材料研制工作。只有在打破各个创新要素壁垒,释放各要素活力,形成创新合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师先生提出的“发展大飞机,材料要先行”的理念。

三、航空材料学领域协同创新的现状

在某一学科领域进行协同创新,这一模式多年前在科技发达国家就已经得到了重视。例如美国硅谷就是以半导体材料和能源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托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等高校,以苹果、英特尔、思科、朗讯等公司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一体的“协同创新网络”[6]。除此之外,在美国的西雅图、法国的图卢兹等地区都依托“大飞机”项目形成了规模化的协同创新聚集群。201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7]。在教育部“2011计划”的推动下国内高校依托特色学科逐渐建立了涵盖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等各领域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与此同时部分高校自主挂牌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国内协同创新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国家级的“协同创新中心”中,与航空材料相关的创新中心备受关注。例如“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以中南大学为主导单位,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围绕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关键科学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成果转化等协作。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上,高校和企业之间打破了以往壁垒,签订保密协议,有了共同的研究目标,推动了大飞机铝合金、钛合金和高温合金方面的创新速度和应用进程。除了国家级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外,高校自主挂牌的“协同创新中心”中也出现了一批与材料学科相关的创新中心。例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与中航工业609所共建“航空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主要开展航空金属与非金属材料、航空制造与装备、电子技术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双方共享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共同开展预研项目和技改项目研究、共同开展相关的研究平台建设、共同推动学术交流、共同开展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东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建设“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人才、学科、科研”三个方面,在复合材料关键原材料、复合材料结构制造与检测、复合材料设计与表征等方向进行协同创新。另外,由西北工业大学牵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时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筹建“航空航天关键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确定在极端热环境材料技术、强韧轻质结构材料技术、特种功能材料技术和材料设计与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工作。与航空材料相关的国家级和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表明了材料学科在航空制造领域内具有很高的重要性,企业需要高校为其提供材料学方面的创新支持,而高校也需要与企业联合,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能力。

四、民航特色院校材料学领域“协同创新”的几点举措

2008年“大飞机”专项的启动以及教育部“2011年计划”的实施为民航特色院校的创新能力、学科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契机。民航特色院校应该紧紧抓住本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学科水平和创新能力,诸如“材料学科”等建设投入大、创新周期长、影响广泛的学科更应该优先进行“协同创新”。民航特色院校材料学领域的“协同创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选准“创新点”

发展国产“大飞机”,航空材料领域需要的创新点还有很多,例如发动机领域需要高温性能更好的合金材料、热障涂层材料,机身为了减重需要先进复合材料、轻合金材料,起落架为了保证强度需要屈服强度更高的超高强钢等等。每个院校在对“创新点”的选择上要兼顾自身的学科特色,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注意“差异性创新”。另外一方面,材料学科的创新活动往往需要价值昂贵的硬件设备进行支持,并且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因此高校在选择“创新点”时需要有比较深厚的学科基础和相关领域的科研活动的经验,避免“低水平创新”。

2.注意“联动性”

进行材料学科的“协同创新”,要注意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可以定期组织高校老师到民航企业中进行交流,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中进行讲座。企业需要高校的科研力量帮助其进行复杂、系统的技术攻关,而高校更需要企业技术人员将生动、丰富的一线知识带到课堂中来。高校除了需要和企业之间进行联动以外,也需要同具有类似学科的高校和研究所间进行联动。除了要打破校、企之间的壁垒,也需要打破学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壁垒,建立开放式的交流平台,让硬件资源共享,让人才在创新要素之间自由流动。只有建立具有“联动性”的创新机制,才能激发各方的活力,使得创新具有实用性和高效性。

3.提高“带动性”

进行“协同创新”,要注意创新工作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带动性”。材料学科的人才培养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理论教学一般在学校集中授课,由于理论知识难度大,授课老师缺少工程经验,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实践教学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企业不愿意接待等诸多难题,实践环节基本上以“参观”为主,学生受益很少。实施“协同创新”以后,可以借助协同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不同方向的科研题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加入不同的科研兴趣小组。如果学生在科研中遇到实际问题,可以及时到企业中得到技术人员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从而逐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协同创新”这一个“点”,带动学科建设这一个“面”。“协同创新”特色学科培养的学生到企业就业后,又能更好地提高的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高校和企业两个创新要素通过“协同创新”这一纽带联系在一起,形成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良性循环。

4.做好“产权保护”

民用航空产品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航空材料方面的创新往往会提高民用航空产品的竞争性,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航空材料创新方面的产权保护。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是为了鼓励交流与合作,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创新要素各方权益的保护,更要做好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是为了使合作各方的利益获得提升,绝不能使以一方获利而其他方利益受损。为此,在建立“协同创新组织”时可以要求各方签署保密协议,同时规定各方在创新成果中获得的经济效益比例,明确各方在创新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5.推动“学科交叉”

民用航空产品往往是多学科知识的结晶,因此民航特色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具有民航特色的学科之间的创新活动有很强的依赖关系。例如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方面的创新,需要了解材料的受力环境、电磁环境、辐照环境,需要得到力学、光学、电磁学、化学等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支持。随着民用航空器产品复杂程度逐渐提高,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力量进行创新愈发困难。因此“协同创新”在确立主体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在教学方面,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相关性比较强的教学课程可以作为开放性课程,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和老师互相旁听课程。在科研方面,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或教师组成联合科研小组,针对协同创新平台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联合技术攻关。

五、结束语

材料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工程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其学科发展的特色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协同创新”。“发展大飞机,材料要先行”,国产大飞机重大工程背景下,材料学科的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民航特色院校应该抓住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机,努力建设“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平台,优化材料学科等工程性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研创新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促进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

[2]甄红线,贾俊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48):35~41.

[3]王孟钧,刘慧,张镇森.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协同要素与协同机制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2,14(12):106~111.

[4]高智,李正锋,黄依.面向大飞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3(12):78~80.

[5]木易.中国材料能否支起大飞机[J].新材料产业,2007(10):1~5.

篇(7)

增强对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规划》,作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西安,自然而然要肩负起此“探索统筹科技资源整合、提高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历史使命;这同时也是中央为实现内陆地区协调发展而做出的区域战略调整。

此前,中央已先后批准了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渝城乡统筹、武汉一长株潭两型社会等综合改革试验区,每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心都不一样,而定位西安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进一步丰富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布局。

这意味着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不仅取得了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渝、武汉一长株潭城市群等综合改革试验区一样的国家级战略地位,而且还拥有了改革的先行先试权;也显示着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后,为进一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西部大开发战略水平的又一个重大举措。

在《规划》新闻会上,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回答了记者为什么要把“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放在关中时表示,一方面,西安是一个特大型城市,现有各类科研机构365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和平台16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两院院士44人,是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位。

陕西又是公认的中国军工第一大省,军工60%以上的能力和86%的科研院所都集中在西安,西安因此成为全国军事装备制造能力最强的城市,拥有其他省份无与伦比的军工实力,技术雄厚,门类齐全,尤其在航空航天、核技术、电子、船舶、兵器领域、通信设备、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良好优势。

另一方面,囿于传统计划体制的条块分割,这些科研技术和军工实力大多集中在央企、中央级科研院所和高校手中,比如有央企的、军队的、高校的、地方的、科技系统的等;从行业来讲,有民品、航空、航天、兵器等门类。数量看起来很多,但被分成许多块,形不成整体合力,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低;特别是军工产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度很低,各自为政,没有很好地统筹起来,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资料显示,陕西隶属中央的科教资源主要集中于国防科技系统,“九五”末以来,陕西承担了全国六分之一的高新武器装备研制任务;军品技术改造和条件保障投资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这种以国防系统为主,具有显著的“迁人性”特征的科教资源布局和管理体制,使得中央所属科教资源主要完成系统内下达的纵向科研任务,缺乏为陕西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动性。

陕西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此前担任陕西省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是陕西省最早参与《规划》调研和编写的人士之一。他介绍,这种“国家队”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结合不紧密,大量丰富的科技资源不能共享的传统经济运行体制下,许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散在不同区块,彼此缺少信息沟通和项目合作,合力优势很不明显,使陕西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包括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在内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颇显乏力。

同时,陕西和西安众多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成长缓慢,企业中新产品开发投入低,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投入不足,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开发的积极性不够,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协同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特别是高技术领域内缺乏龙头企业,这都制约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能力。

因此,在这样一个多元经济体制环境里,开展全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点,关中如果能有所突破,能够集中解决国防军工与地方经济、高校与企业、国企与民企、军品与民品的融合问题,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军民、学校科研院所和地方经济之间脱节的老大难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对全国来讲,也具有示范性意义。

寄希望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然而,拥有如此丰富的优势科技资源,陕西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却长期处于劣势,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很低。这种全国罕见、反差悬殊的现象被当地经济学家总结为“陕西现象”如何实现关中科技资源的统筹,促进和提升科技实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呢?

“关中要统筹科技改革,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核心就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李振平认为,但是依靠目前的管理机制和力量,远不能满足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需要从体制层面进行系统深入地改革。统筹科技资源的关键是协调各方利益,首先,政府就应该成立一个综合管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协调服务机构,全方位统筹整合配置资源,全面负责基地的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建设管理和内外协调工作等。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工作主要是搭建平台,以资本、技术为纽带,吸纳各种资金进入,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做大增量为重点,优化配置并加快兑现科技资源整合。为此,规划在第四章“构建创新性区域”、第五章“产业发展”、第十一章“政策措施”等内容中,明确提出了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政策、投资、环境、人才等方面的创新要求和政策支持。

具体到操作层面,西安市提出了在充分利用《规划》支持在统筹科技资源方面先行先试的机会,建议成立一个军民结合共建领导小组,加强与西安地区航天、航空、兵器、电子等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整合国防军工资源,探索创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体制新机制。

重点工作任务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新体系,整合科技基础资源,构建科技服务公用平台,建立创新服务共享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创新科技人才机制;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整合军工资源,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构建军民结合、军民共建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配套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整合社会资源,健全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产业、经济、文化、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争取用3年至5年时间,通过综合配套改革,突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配置不当的体制,率先建立高效整合利用科技资源的体制机制,为统筹科技资源、拉动经济发展提供制度支持,成为国家重大政策的试验基地,创新型城市的示范窗口。

篇(8)

当今时代,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让位于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国家间、城市间竞争越来越呈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不仅是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实现新阶段目标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中心城市的共同追求和发展目标。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竞争,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面临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世界范围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等。这些都为我市加快科技发展,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科技发展也面临着国内区域间和城市间竞争加剧,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跨国公司不断强化技术升级、知识产权保护和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及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等诸多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总体技术能力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较少;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障碍仍未完全消除,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健全等。这些都将制约我市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我市由科技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未来15年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破能源、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做更大努力,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构建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机制和体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今后15年,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创新,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发展。自主创新,就是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整体创新能力。整合资源,就是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科技资源,建立符合市场机制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提升产业,就是瞄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优势资源,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支撑发展,就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支撑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指导思想是面向未来、实现建设人文、活力、和谐的重大抉择,是未来15年科技工作的根本指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我市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统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把我市建设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环境好、支撑引领作用大的创新型城市。

(二)战略目标

未来15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

经过15年的努力,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掌握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重点行业和产业建立起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得到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四是现代服务业、旅游和文化等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五是重点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六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功能不断加强。

到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6%,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分别达到5%以上和3%以上;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4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到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增长,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三)总体部署

未来15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市情,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二是围绕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安排10个优先主题,实施10个重大专项。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并促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以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继续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加快军民融合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四是在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和人口与健康等领域,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

三、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重点产业和行业。

(一)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培育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软件为主体的战略产业;做大做强以通信设备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医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为主体的潜力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突出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材料和支撑设备协调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软件产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形成嵌入式软件、通用及行业应用软件发展优势;通信产业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自主创新项目产业化,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群体优势;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光机电整机系统,完善区域产业配套能力;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发展化学制药、中药现代化和医药中间体;新材料产业: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和重大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复合型材料,推进新材料技术向功能复合化、材料智能化、器件集成化方向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强生物质能、氢能、太阳能、地源水源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煤、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开采及清洁利用技术开发。

(二)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必须抓住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打造装备制造业新优势,大力提升全市工业化水平。

把掌握核心技术作为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的中心环节,提高重大装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5大产业链(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优势专用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和7大产业集聚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重型汽车、轿车及大客车、优势专用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引导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竞争力强的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

航空航天设备:结合国家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直升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制造、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等产品;电子信息设备:重点发展现代通信设备、集成电路、应用网络电脑等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重型商用汽车、大客车、轿车、汽车发动机以及其他零部件等产品;优势专用通用设备:重点发展大型工业风机、工业缝纫机、空调压缩机、重型机器成套设备及高精度带材轧制设备、炼油成套设备和高效节能型设备,以及筑路、矿山、冶金行业专用的工程机械等机电一体化设备;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特别是500-800千伏超高压、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

(三)农业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在新品种的自主创新、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设备等领域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推广,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使科技切实成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强大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结构,挖掘区域特色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和高效经济作物。推进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农业科研和生产中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保持小麦、玉米、果树、蔬菜等常规品种选育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生产和提供多样化的优质农产品以及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现代高技术产品。

研发和推广农作物、林木种苗和畜禽、水产品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技术。重点推广集约化栽培、设施标准化、优化配方施肥、节水旱作增产、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田水利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积极推广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努力构架节水型农业。

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发挥远程教育网的作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四)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智力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建立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高效现代服务业体系。金融业: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数字化业务安全防护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物流业:广泛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装备,在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射频识别、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交易平台;会展业:实现场馆设施智能化,建立统一的会展信息平台,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基础数据库系统;信息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相关技术装备、网络软件平台和软件外包平台技术,及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

(五)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两大品牌。必须大力研究开发文物和生态资源的保护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古遗址保护、古都风貌保护和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文化、旅游业的服务能力和品牌价值。在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和广告业不断导入科技发展要素,以文化产品创新为主导,优化旅游科技发展体系,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

(六)人口健康与城市公共管理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SARS、人类禽流感等突发、新发传染病的预警应急系统,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严重影响健康的传染病监测和控制技术研究;积极开展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和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认真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发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研究解决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现代管理等三个环节上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建立快速公交线网规划、综合信息平台、管理指挥和城市交通评估等智能管理系统。

公共安全是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加强预防性研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协同研究,建立公共安全预防技术体系和应急事件指挥体系。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测、生态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重大疫病防治及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的应急机制。

(七)资源、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为重点,集中力量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等,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和循环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四、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

加快科学技术重点领域的发展,必须围绕我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筛选出若干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战略产品,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符合技术发展方向,技术基础较好、急需发展且近期能够有新的突破和大的发展,可对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技术集群。确定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制约,提高产业技术升级和持续创新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重大专项,是指围绕城市发展目标,通过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工程项目。确定的基本原则:一是紧密结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对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二是有利于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具备支撑社会进步的能力;四是有利于加强基础平台建设,改善产业化环境。

(一)优先主题

1.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重点研究开发大尺寸硅和硅基单晶生长及外延技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技术、光通信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新型元器件关键材料和光电集成技术。重点开展半导体固体照明工程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超导材料和铌钛合金材料及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的性能、结构和制备工艺研究。

2.信息化支撑软件技术和产业化支撑技术

重点发展新一代软件中间件技术、嵌入式软件平台技术和软件外包平台技术(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数据库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调试环境)。开发新一代移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海量信息存储技术、空间信息处理技术、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化支撑技术、领域工程与应用集成关键技术、智能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新型人机交互技术。

3.光机电一体化设计制造技术

重点研究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推广应用柔性生产线、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重点开发高性能传感器、光电集成器件、先进扫描成像系统和测井系统等技术;开发模糊变频控制系统和快速成型制造等自动控制系统;发展射线、超声、红外、热成像等成像诊断设备及控制系统。

4.重大装备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重大装备所需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行业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领域,重点合作开发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技术、大马力高档次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和车桥技术、汽车安全和节能环保等重大关键技术;在电力输变电领域,围绕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开发,重点研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轻型直流输电、交流灵活输电用设备技术和超导开关技术,加强高压输变电领域中的系统研究与成套设计技术、输变电成套装备关键部辅件技术攻关。在优势专用设备领域,突破炼油成套设备绿色技术、三元流高效设备节能制造等重大关键技术。重点研究数控电动钻机、智能化节油抽油机、智能测井设备等关键技术。加强大型道路工程机械产业化成套配套设备设计研发、高效节能绿色空调压缩机设计和大型高炉用轴流压缩机设计研发。

5.食品安全与重大疫病防控技术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重点开展高压技术、微波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低温杀菌技术、膜分离技术、挤压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研制现代食品绿色包装技术。重点研究生物灾害及有害生物入侵的预警与控制,果菜类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及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措施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开展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技术研究,包括新型高效疫苗、疫病诊断技术与试剂盒、新兽药、抗药性检测与消除技术。

6.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与农业生物技术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和相关基因标记、克隆、导入等生物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小麦、玉米、蔬菜、果树和林木花卉新品种。研究和推广良种核桃、良种板栗等果品的抗旱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经济动物胚胎移植技术、体外授精技术和性别控制技术。重点开展目标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分离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开展动物胚胎技术、转基因动植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控技术研究。加强对农用畜用诊断试剂盒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新型沼气池建造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

7.中药现代化与生物医药

重点研究中药原料制备技术、现代中药新剂型及中药有效单体成分提取技术和筛选方法,开展重大及疑难疾病病症的创新药物研究。加强中药材加工、制药标准化及标准样品制备技术研究,以开发创新中药和大品种培育为重点,研究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生物反应器和大规模细胞培养等新技术。发展生物诊断及检测技术,支持以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生物药物研发和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药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建立生物医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平台。

8.航空航天技术

重点对新型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地面系统关键技术组织攻关,研发地面导航设备、地面飞行训练装置、航空仪表等航空机械设备及地面装置、飞机零部件和航空相关设备制造技术。发展全球卫星导航仪及定位系统、遥感设备与智能感知系统、遥感图像产品等卫星云图接收技术。

9.节水、节能和新能源技术

重点开展节水型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重点推进冶金、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研究推广农业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重点开展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能源节约和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地源水源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开采及清洁利用技术开发。开发太阳能发电蓄能和并网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组技术。

10.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建立区域水体污染监测、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突破饮用水保护和饮用水深度处理及输送技术,开发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河流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企业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城市大气污染成因与综合治理技术,城市垃圾分类处置技术、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技术、生活垃圾处置及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

(二)重大专项

1.集成电路设计及关键设备制造

加强核心设备制造、高端专用芯片和嵌入式控制系统开发。重点研发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设备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芯片,形成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设备业:重点发展面向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的核心产品;设计业: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数据广播、全球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航空航天电子、工业控制、智能终端与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芯片;制造和封测业:重点发展高压模拟器件、数模混合器件、功率器件、新型分立器件等产品,抓好8英寸以上集成电路生产线及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线的建设。

2.重大软件应用与产品

建立自主、完善的软件产业技术支撑平台;重点开发面向工业缝制设备、输变电设备、航空电子、交通控制等优势制造业或新兴产品的嵌入式系统软件产品;面向城市管理、综合社会保障、金融、旅游和文化资源库建设、能源、水利、交通、环保、物流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通用软件产品及其重大应用示范;支撑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内容与多媒体技术产品与服务;快速推动软件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发展的信息交流与市场互动技术系统。

3.网络及通信设备

研制新一代“虚拟现实——三维视景生成器”技术产品,突出发展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和接入设备、智能天线与基站、宽带接入网设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终端、射频识别、家庭网络设备及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重点发展基于TD-SCDMA的核心网和相关设备,加快通讯产业基地建设。

4.新材料及制品

重点发展特种纤维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及电子光电子新材料。加强金属纤维、碳纤维等特种纤维技术的转化以及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研制;加快碳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及钛酸盐等系列陶瓷粉体、瓷料和复合材料的规模制备;开发全系列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及液晶材料制品;重点发展轻质高强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和铌钛合金超导材料;加快油田化学品、高性能树脂结合剂、精细化工制品的研发生产。

5.新药创制及制药装备

重点开发化学制药、中药现代化、医药中间体、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为基础的创新药物。加强针对疑难病症的创新药物开发、肽类及蛋白类药物开发及创新基础平台建设。研制现代制药装备、分离提纯装备和自动化成套制药设备。研制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糖类、蛋白质多肽类、天然产物、合成化合物等创新药物。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类、二类化学药和生物药。形成以天然药物为基础的产业新集群,成为全国中药、新药加工基地和重要的药品科研创新基地。

6.汽车制造

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技术总成及零部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重型汽车、商用汽车和家用轿车,形成具有以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为主体的汽车产业链。重点研发电动汽车及重型汽车变速器、大型客车底盘、重型汽车发动机等。打造中国一流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7.大型飞机和支线飞机

坚持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发展大型客货运输整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形成成套生产能力和总装能力。攻克先进发动机、飞控、航空电子、导航系统、机轮刹车、起落架等配套产品的关键技术和生产。

8.高压输变电设备装备

加快发展高压输变电设备,提高输配电设备装机综合能力。推进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的产业化、小型化与智能化。重点发展500千伏以上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及其试验装备、开关设备等支撑技术的研发制造能力,提高电力制造业的集成能力,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

9.农产品加工、贮藏及保鲜

围绕粮食、畜产品、蔬菜、水果的深加工,培育完善食品工业体系。发展粮食加工业,推广乙醇、变性淀粉、柠檬酸和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发展蔬菜果品加工业,支持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研发。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支持低温肉制品加工、生物发酵等制品的研发。重点发展液态奶、保鲜奶、无菌奶及各种酸奶饮料,开发牛奶甜点等高附加值产品。

10.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为依托,以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为重点,统筹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设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网、覆盖全市、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公共平台。

支持一批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且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重点实验室。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建设区域特色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搭建专利、标准等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类科学数据资源及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构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完善技术市场网络信息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人口健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快速测试技术标准平台。

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并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区域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一)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扶持力度,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成为科技成果的最大吸纳者、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支持大企业集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力量,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行业工程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各类技术创新研发机构,探索和创新企业研究开发组织模式,提高企业自主技术配套和创新能力。全力支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活动,引导科技企业及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

(二)完善区域创新机制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为引领,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研发任务,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切实整合科技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地方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鼓励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支持科研机构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国际科技中介机构在建立合作、合资或独资服务组织,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计划体系,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保障服务。建设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平台,实行开放共享的机制,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发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优势,整合资源,集成创新,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发展完善中小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资本要素的市场体系。

(四)建设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围绕产业发展目标,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围绕建成“打造中国技术创新中心和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通信、集成电路、软件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化的高新技术创新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建成功能齐全的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商用汽车、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加快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要建成中国最具实力的航空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航空高技术研究、设计、试验中心,形成国际性的航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要建成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通过航天特种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五)建立军民技术和产业的融合体系

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重点围绕民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发特色民用产品。加快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进程,促进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和扩散。建立军民技术合作创新组织,协调解决军民技术创新体系融合中的重大问题。

六、保障措施

为保障本纲要各项任务的落实,必须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以更加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更加有利于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一)增加科技投入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投入的法规和政策,加大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依法确保政府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保障财政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配套投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国家和省、市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

建立和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考评体系,健全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及立项,执行和结果实行全程控制。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二)落实税收激励政策

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对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给予必要税收扶持政策。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协调机制,支持我市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对高科技企业在采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要运用政府采购手段,加强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三)引导金融支持和社会资金投入

在国家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努力为科技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为高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跨境资金运作创造更加宽松政策环境。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创造条件,支持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全国性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行业自律组织。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要引导社会资金对科技的投入,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依法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推进高新技术股份转让,建立健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法治环境。制定和实施我市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文化,让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并优先采用。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重要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

(五)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抓好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快实施《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集成电路产业十一五发展实施方案》和《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实施方案》。抓紧制定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及大学科技园等发展的政策,发展各具特色的、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给予政策扶持。

支持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技术工程化平台和中间试验基地建设,重点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鼓励多种模式的、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支持农村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六)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

通过多种途径扩大与国际、国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大力引进国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项目,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建立我市与港、澳、台的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提供优惠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发组织在我市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引进国际著名科技中介机构到我市投资发展。

(七)加强科普工作

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合理布局并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建立科研院所、大学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集成,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各类投资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逐步实现投入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八)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未来15年,要认真落实人才强市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根本,建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优秀工程技术、成果推广、科技创业和科技管理等科技创新型人才,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企业领军人物,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到我市创业。建设一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合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提高我市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重视高级人才工作,高度关注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关心学科带头人、科技管理专家和创新团队的工作和生活。积极支持落实对国家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实行的特殊政策。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高层次人才辅助支持制度,使优秀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篇(9)

作为率先挂牌建设基地的两大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是中关村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通过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上述两大中关村主导产业将实现地理意义上的集聚,充分发挥上下游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打造2至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这两大专业产业基地将与中关村科学城形成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

据悉,在中关村的优势产业领域,未来还将建立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云计算等专业产业基地。

中关村: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心

此次挂牌的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位于中关村软件园和上地信息产业园,以环保园与温泉园地块为产业拓展区。首批签约入驻的企业包括华胜天成、朗德华信、云端时代等移动互联网产业企业。

记者了解到,中关村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已形成完整的综合性产业集群,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心。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关村示范区聚集了产业链相关企业6000余家,从业人员约40万。

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完整,取得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聚集了移动终端软硬件、移动娱乐、移动资讯、移动商务、移动社交等各个领域重点应用的领军企业。中关村是TD-LTE通信标准诞生地和三大运营商总部所在地,聚集了我国最多的移动应用开发者,百度、新浪、搜狐等用户数最多的互联网企业,联想、爱国者等国内最大的数码品牌,奇虎、网秦等最大的安全服务商等。

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将充分利用中关村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关应用领域的显著优势,围绕中关村软件园和上地信息产业园,形成与中关村科学城“南北呼应、定位差异”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将致力于把中关村软件园和上地信息产业园建成国家级移动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翠湖环保园和温泉园打造成移动互联网产业制造中心,在中关村科学城形成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智库。基地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将中关村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示范性标杆基地,力争到“十二五”中期,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全面建成影响全球、辐射全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

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优势明显

中关村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位于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结合中关村壹号园及其新扩区,以“北清路-七北路”为轴线。首批入驻企业包括四维图新、华力创通、和芯星通等企业。

中关村聚集了北斗和空间信息产业的战略资源。不仅有总参测绘局“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总参测绘局卫星导航办公室)、卫星导航定位总站等政府机构,此外还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二代导航专项总体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斗导航应用重大项目办公室”、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等丰富的研究资源。

同时,中关村还聚集了一批北斗系统民用研发和产业化的领军企业,北斗星通、华力创通、四维图新、超图软件、合众思壮等5家企业已经成功上市。在全国研制北斗芯片并中标总装备部北斗民用产业化芯片项目的6家单位中,有4家在中关村,分别是华力创通、和芯星通、泰豪联星、中科院微电子所;拥有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理服务资质的单位中,中关村有6家,分别是神州天鸿、北斗星通、国智恒、中寰卫星、航天东方红和中兴恒和。

中关村在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方面全国领先。在科技部和国家测绘局“2011年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评奖中,中关村企业的创新成果占获奖总数的65%。在芯片研发环节,和芯星通的“多系统多频率高性能导航定位SoC芯片”获得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东方联星的“高性能多模兼容卫星导航芯片”获得卫星导航定位优秀工程和产品奖一等奖;在数据处理方面,四维图新和高德软件的互联网地图调用量占我国互联网地图调用总量的90%以上;在终端方面,北斗星通开发出国内首款多系统多频率卫星导航高性能SoC芯片,华力创通成功开发出北斗/GPS多频精密导航基带芯片。中关村企业在空间信息领域有关北斗芯片技术、嵌入式算法及软件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及制造、地理信息与导航地图、应用软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遥感对地观测设备研发与制造、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国内领先优势。

中关村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将充分利用中关村在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领域的显著优势,致力于把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建成国家级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中关村壹号园及其往北新扩区打造成为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制造中心,在中关村科学城形成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人才智库。

基地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产学研合作推动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的机制;集聚一批国内外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龙头企业;产生一批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搭建一个国内领先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一个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示范基地。

培育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移动互联网、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具有集聚发展的鲜明趋势,中关村在这两个产业领域已集聚了关键环节的领军企业、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适时在示范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是中关村示范区促进重点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未来,基地将进一步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标准创制、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有效发挥移动互联网、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领域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和整合基地内产学研用资源,探索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模式,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有效发挥基地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首都创新引擎的重要作用。

四维图新副总裁张亚飞表示,当代社会的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以导航产业来说,在产业链上有芯片、电子地图、软件、硬件、服务等多个环节,仅靠一家企业无法上下游“通吃”。这就要求产业链上的企业分工合作,专心致志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入驻产业基地,上下游的企业形成了地理意义上的集聚,这有利于上下游的企业分工合作,形成集团作战。”

朗德华信、云端时代等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入驻产业基地,主要是看中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人才、技术集聚的优势。合作和协同,将壮大中关村产业集群的实力。根据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将分别实现5000亿元和1000亿元的产业总收入。

记者了解到,未来三年,中关村将进一步加强特色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和布局。在中关村的优势产业领域,未来还将建立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云计算等专业产业基地,壮大产业集群的实力。最终的目标是在中关村示范区培育2至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近期,中关村创新平台拟推出和全面实施“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程”。将中关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三个层次有所侧重地、重点突出地促进发展,形成“641”的产业培育格局,即支持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下一代互联网、生物、轨道交通、卫星及应用等六大优势产业引领发展,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跨越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

链接:

中关村前三季度总收入超1.5万亿

据2012年1至9月统计数据显示,中关村示范区经济总体运行保持良好增势,总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产业规模扩张速度虽略有放缓,但利润和税费等产业效益指标的增长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收入规模超过1.5万亿元,自年初以来一直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中关村示范区工业总产值为4212.4亿元,同比增长13.9%,占全市近四成,自年初以来增速一直高于全市10个百分点左右;利润总额991.9亿元,同比增长22%;企业利润增长带动税收增长,实缴税费1068.8亿元,已超过2011年全年925.8亿元的规模,是中关村示范区批复前2008年全年规模的2.1倍,且保持了连续四个月70%以上强劲增长。

篇(10)

中图分类号: F272;F276.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15-06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建设企业加速器的热潮。美国建设最早,建设最多,据不完全统计,美国23个州建设了企业加速器,共计47家。企业加速器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加速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亮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对企业加速器组织及其功能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企业加速器的发展定位,目前也是政府、学界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企业加速器的基本功能是加速企业成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衍生功能是拓展国际市场、技术创新与应用。这里通过对美国10家企业加速器的功能剖析发现,企业加速器的三项基本功能并非并列关系,其中加速企业成长是核心功能,也是企业加速器创建的最终目标。企业加速器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创业环境、地理区位是影响企业加速器功能定位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加速器衍生功能的决定因素。因此,企业加速器的创建要以基本功能为中心,综合区域影响因子和组织形态确定功能定位,不可本末倒置,偏离企业加速器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企业加速器功能定位的背景理论

对于企业加速器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界定。美国学者Russ Price认为,企业加速器(Business Accelerator)是为具有良好的业务发展方向的企业提供短期服务的组织。它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新界定产品/服务内容,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或为企业的生存与未来的合作兼并做准备,最终促进企业快速发展。[1]中国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先生则提出,现代企业加速器是一种以高成长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充分满足高成长企业对于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个性化需求的新型空间载体和服务网络。[2]仅从企业加速器概念界定,便可对其功能窥见一斑。这里将从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成长等理论背景探究企业加速器的功能。

(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三螺旋理论是目前国外学界关于产学研合作的主流理论。1995年,亨利・埃茨科威兹和勒特・雷德斯道夫提出了基于政府、大学、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创新模型的非线性国家创新战略模型。在此创新体系中,其参与主体主要为大学―产业―政府,通过三方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形成动态三螺旋,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3]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专业化的不断升级,国家创新体系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企业成为三螺旋中的核心螺旋线。

企业加速器的出现丰富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企业加速器的客户对象均为具备高成长能力的企业,即高技术、高成长型企业,其对于培养高技术企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企业加速器将科技与市场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形成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循环。为实现其总体目标,企业加速器联结科研机构、专业服务机构、企业界、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构建一个多元主体的创新网络。在这个创新网络中,企业加速器做为关键节点,连接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风险投资家、政府官员和学者,形成“技术学者社区”,为企业提供针对性、专业化的“一站式”高端服务,其主体多元化、服务多元化、功能多元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加速器、政府、大学、产业界、科研机构、专业服务组织共同构成一个“多元创新系统”。

图1多元创新系统

(二)企业成长理论

根据格雷纳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成长一般要经历创新成长期、规模扩张成长期、成长准备期、企业多样化成长期和企业成熟期等5个阶段。[4]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企业的成长环境,资源需求亦有差异。企业孵化器是企业进入成长期的“第一辅导站”,为入孵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等服务,帮助入孵企业实现从“110”的转变,但当其迈向“110”,甚至“1100”的成长期时,企业孵化器就与企业发展需求难相匹配,基于科技型高成长企业对环境的依赖性和成长的艰难度,必须有更先进的服务机构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支持。[5]

图2 企业发展图

作为企业孵化器的高级形态,企业加速器针对从企业孵化器毕业的企业、高成长的高技术企业,为其提供公共技术平台、融资、市场、人才、信息、专业管理咨询、合作与网络等资源和服务,帮助企业突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实现入驻企业加速成长的目标。[6]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有机耦合、功能对接,形成“孵化器―加速器、加速器―产业化”两个耦合,“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从而为不同成长阶段的高成长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专业化服务,有利于形成企业健康、快速、持续的成长机制。

图3企业加速器功能对接图

二、企业加速器的基本功能

按照企业加速器的组织形态,其可分为(1)非盈利性企业加速器,其功能定位于加速企业成长,创造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如Stage2企业加速器(Stage2 BA)的功能定位是,为富尔顿地区高成长、高潜力的企业提供商业扶持、促进就业、拓展税源、提高区域居民生活质量,最终将富尔顿地区打造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休闲”地区。[7](2)技术性企业加速器,其功能定位于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例如休斯顿技术中心(HTC)力求“加速新兴技术企业发展,至2012年成为国家顶级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中心”。[8](3)营利性企业加速器,其功能定位于为目标客户服务所得的利润。例如国际企业加速器(IBA)。(4)学术性企业加速器,其功能定位于追求科技成果转化,为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提供观摩实验的基础平台。例如波特兰企业加速器(PSBA)将之定位于“为高成长科技企业加速,扶持波特兰州主要工业发展,为高校师生提供观摩实验的实验室”,[9]等等。这里研究分析美国10家企业加速器的功能定位,认为企业加速器的基本功能为加速企业成长、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三个方面。

(一)加速企业成长

企业加速器的根本目标是加速企业成长,从而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企业加速器聚集了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全方位、多层次资源,宛如企业成长的“栖息地”。在企业快速成长过程中,企业可以从企业加速器这块“肥沃”的“栖息地”汲取其发展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加速企业的成长。如,K3 Enterprises公司初入驻国防安全技术加速器(DSTA)时员工仅有3人,2008年6月30日毕业时,其员工已增至40多名,并于费耶特维尔附近新建了4,645.152平方米(50,000平方英尺)的工厂,获得美国有线电视协会的“21世纪小科技公司发展奖”(NCTA 21 Award for Small Technology Company in the Stage Development Category)。[10]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政策导向,企业加速器更倾向于选择符合区域高技术产业特征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如素有“世界能源之都”之称的休斯顿地区因地理位置和石油资源蕴藏导致能源和石化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占据优势。因此,休斯顿技术中心(HTC)企业加速领域界定为能源、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和NASA/航天科技等,从而使入驻企业搭上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快车道,获得政府政策性支持。在其9年的运营过程中,休斯顿技术中心(HTC)成功地为1,000余家公司提供管理咨询,带领200余家公司完成加速计划,为他们提供发展资金共计5亿多美元,并创造了3,000多个就业机会。[11]波特兰企业加速器(PSBA)则关注波特兰州的关键工业发展,筛选绿色技术、IT软件、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类型的产业,已成功加速Aptiv、BlueVolt、Compiere、Devon Way、 Eleven Wireless等16家企业,其初创企业的加速成功率高达84%,而传统的初创企业成功率仅为20%~40%。[9]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从传统的“以大吃小”转变为“以快吃慢”,速度就是企业的生命,微弱的领先就可能带来压倒性的优势,而小小的失误也会带来致命的失败。企业加速器拥有资本优势、人力优势和信息优势,具有极强的反应能力和较高的运作效率。它可以应用联结点创造竞争优势,配合特定目标区域,控制入驻企业成本,缩短进入市场时间,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

(二)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加速器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服务机构和制度体系,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有重大作用。[12] 企业加速器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其发展需要办公室、研发实验室、中试基地、标准厂房以及商务、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需要金融、法律、销售、财会、咨询顾问、猎头公司、技术服务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机构,企业加速器的创建可促进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多样性。

企业加速器入驻企业多属于高成长的高技术产业,如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此类企业的集聚到一定程度时,有利于调整区域产业机构,使区域产业朝着生产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实践证明,毕业后大多数企业留在所在区域,由此逐渐积累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企业加速器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上、下游产业,形成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的环境,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企业加速器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多样化,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如休斯顿技术中心(HTC)致力于使休斯顿地区以创造工作机会和发展经济为目标的科技公司得到发展,期望到2012年,成为一股带领大休斯顿地区成为全世界科技创新和商业化的顶尖中心的驱动力量。

企业加速器可以有效整合市场拉力和技术推力这两股企业创新来源的基本力量,强化科研成果与供应链和顾客端紧密连接,消除高新技术与经济领域的脱节,成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发展。当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可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甚至有助于开发新一代产品,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带动若干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3]如2008年,国防安全技术加速器(DSTA)成功申请了500万美元的政府资金,运营该资金资助入驻企业,签定了90多项合同,增加工作岗位150余个,为北卡罗来纳州增税高达31,800万美元。[14]

(三)创造就业机会

在西方体制中,大公司是资本的主要利用者,而小公司是劳动力的主要雇佣者。[15]企业加速器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特性决定了其目标客户大多为中小企业,因而,创造就业机会自然成为企业加速器的主要功能之一。新技术往往能够支撑增长最快的产业,提供更多的高薪就业岗位。如2007年度,SPARK企业加速器(SPARK BA)共完成了38项合同,吸引投资10.2亿美元,增设岗位2,268个。此外,其中3家入驻企业承诺为安阿伯地区持续创造就业机会,Cayman Chemical计划在以后的5年内雇佣208个员工;Aernova许诺聘任600个高技术员工,并且增加1,800万美元的投资;MediaSpan Group希望在以后5年内为安阿伯地区增加170万美元的投资额度,并增设82个新岗位。[16]SPARK企业加速器增加区域经济投资、创造就业机会的功能,有效缓解了2007年辉瑞制药公司关闭安阿伯实验室带来的2,100个高薪技术人员下岗问题,维护了安阿伯地区的社会稳定。

2008年度,国防安全技术加速器(DSTA)为北卡罗来纳州注入3,000万美元资本,创设就业岗位150多个。据国防安全技术加速器《2009年度报告》显示,国防安全技术加速器(DSTA)在其3年运营期内,招募并帮助了30余家企业,增加就业岗位180余个。休斯顿技术中心(HTC)在其9年的运营过程中,创造就业机会3,000多个。[17]

三、企业加速器的衍生功能

(一)拓展国际市场

伴随着企业不断发展长大,建立跨国公司,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由于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差异,部分企业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企业加速器通过与当地公司合作,协助外国公司在当地迅速开始经营并与当地公司或个人合伙以进入国内市场,或将企业加速器作为基地,对第三国市场出口。如2007年,休斯顿技术中心(HTC)启动了HTC-美洲计划(HTC-Americas)为墨西哥或拉丁美洲的科技公司提供企业指导、创业培训,通往美国市场之路。[18]国际企业加速器(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celerator )致力于协助其他国家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美国开拓市场,目前已经为瑞典、芬兰、罗马尼亚、以色列、日本等16家公司在美国市场建立基地。同时,国际企业加速器实施国际市场的发展计划项目,帮助本国公司在欧盟、拉丁美洲和东欧开展贸易、开拓市场。[19]

为帮助芬兰科技企业快速在美国国家和国土安全领域开拓市场,美国国家技术局与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制定特殊的加盟计划,委托切撒皮克创新中心(CIC)为芬兰的科技公司提供市场培训。切撒皮克创新中心(CIC)是美国第1家旨在保护国土安全的企业加速器,与美国国家安全局、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波音公司和ARINC公司等业界技术领先公司有战略伙伴关系。围绕美国商业惯例和规范,国家和国土安全领域的技术、效益以及潜在陷进,切撒皮克创新中心(CIC)为目标客户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与美国政府签订合同,协助企业进入美国的国土安全市场。2003至今,CIC成功完成了对PharmAthene、Inclinix、Exemplary Performance等11家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加速计划。[20]

(二) 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创新服务是指企业加速器和入驻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加速器为企业提供改进现有的产品、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生产流程精益化、改善物流流程、开发市场营销战略等专业服务。[21]美国制定了推广合作伙伴计划,通过技术援助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加速器倾向于商用技术的研发,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获得经济利润。如休斯顿技术中心(HTC)、波特兰企业加速器(PSBA)、START科技企业中心(START TEC)等。自2003年创建以来,START科技企业中心(START TEC)为多家企业提供加速服务,引导其技术创新,已研发新产品70余种,申请专利100多项。[22]

为了激励军用技术创新,提高美国军事实力,美国于1990年开始实施先进技术计划(The 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通过法律加强政府与产业界的关系。通过竞争的方式由政府提供资金,同时鼓励产业界提供配套资金,以开发那些具有巨大经济潜力但高成本、高风险、长投资回收期的技术。[23]如美国国防部与国防安全技术加速器(DSTA)入驻Archangel Armor公司签订110万美元的合同,用以激励并购买其品牌产品“原始装甲承载系统”(initial load bearing armor system)及其升级产品的使用权。[18] 在政府斥巨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加速器亦出资扶持入驻企业的技术创新。2009年,国防安全技术加速器(DSTA)为Immersion Media公司注入4.4万美元的融合资助金(Fusion Grant),帮助其成功研发出视频采集技术,并转化为军用技术,用于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高级空降学校的空降兵培训。[18]

随着技术开发过程日益复杂和跨学科、技术开发成本逐渐增加,单个公司很难承担得起新技术开发的成本和风险。企业加速器通过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产业领域的目标客户搭建技术中试平台,以市场导向,构建企业自主、公平竞争的机制,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四、启示

美国的企业加速器建设始于1999年,是新经济时代的产物。美国企业加速器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且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国企业加速器建设渐兴,美国企业加速器的功能定位对我国企业加速器有着以下启示。

(一)明晰功能定位

企业加速器应明晰功能定位,即明晰企业加速器的加速产业类型和地域辐射范围。企业加速器地域服务范围忌求“大而全”、“多而同”。 企业加速器建设不是在一张白纸上重新规划,而应“要根据自身情况,把科技企业加速器的建设与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结合起来,为高速成长企业提供高品质服务”。 [24]企业加速器建设应根据自身实力和资源优势、服务增值空间、地域辐射范围,科学准确功能定位。根据地域服务范围,企业加速器可建设国家级企业加速器、省市级企业加速器、区域级企业加速器等。

不同级别的企业加速器,功能定位的依据和内容亦有区别。“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国家级企业加速器应以国家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发展目标、总体部署为导向,立足我国国情和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这“十二五”七大新兴产业,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25]同理,省市级、区域型企业加速器应以政策为指向标,深深嵌入现有社会资本、商业关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巩固现有优势,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二) 明确服务行业和服务主体

企业加速器的服务行业和服务主体应具有地域根植性。中国幅员广阔,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具有较大差异性。企业加速器的选址和功能应根植于当地特定的社会资本、产业结构和文化传统。如我国长三角的船舶制造业、珠三角的汽车制造业、京津唐地区的大飞机制造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床制造业,四大区域皆以制造业见长,产业类型却有明显差异。企业加速器建设应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特色,甄选产业类型相同、相关的高成长企业,发挥产业优势,拓展增长空间,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此基础上,企业加速器建设应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多样性,以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为“增长极”带动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的高技术产业链及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因此,同一区域企业加速器建设应强调服务领域的异质性、差异化、互补性和兼容性。

企业加速器服务主体应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发展潜力的“瞪羚企业”。企业加速器甄选入驻企业有着较高的标准且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入驻企业一般需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已成立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二是处于成长阶段的高技术、高潜力企业,一般要求入驻企业的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或是刚孵化毕业的高成长企业。此外,企业加速器所在地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科研文化背景与企业加速器功能定位亦是制约入驻企业的重要因素。企业加速器筛选入驻企业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空间布局相结合,机动灵活制定企业入驻模式、入驻标准和入驻流程。企业加速器搭建资源信息平台,入驻企业加速成长,促进区域资源、科技成果资本化,实现企业加速器和入驻企业共赢并保持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

(三)服务专业化、网络化

随着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快速成长就更加依赖高效、优质的专业化服务。美国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地区拥有完善的专业化商业服务机构。硅谷栖息地最显著的特点可能在于,在这里,新的高技术企业的支持服务一应俱全。[26]在提供办公空间、实验室等物理基础设施服务的基础上,企业加速器应注重提供具有差异化和竞争力的专业化“软件服务”。入驻企业的需求具有专业化、多元化的特点,仅靠企业加速器自身的力量很难满足其快速发展的要求。企业加速器需与地方的咨询顾问、律师、猎头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关系建立网络服务联盟,形成互惠互利、共存共荣的良性格局。企业加速器无法也不能全揽所有的服务项目,部分加速服务可以实行“外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加速服务质量,还可以降低企业加速器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

网络化联盟是企业加速器发展的主要趋势。如美国密歇根州四家企业加速器服务各有侧重。Ann Arbor SPARK 以“高技术企业加速成长”为其发展宗旨;Tech Town以“为初创企业提供培训服务”而著称;Automation Alley提供出口援助、国外市场运营、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策划等独特的服务;Macomb-Oakland University incubator则是孵化―加速一体化的企业加速器,尤其是为防卫类型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这四家企业加速器具有独特资源互补、竞争力共生等特征。美国新经济计划斥资300万美元助其组建加速器联盟,不仅实现了资源互通、优势积累,提高了企业加速器的竞争力,也使密歇根地区成为初创企业成长的理想栖息地。[27]为整合资源优势,带动地方构建企业加速器网络的积极性,2010年,奥巴马政府也有意为区域经济发展集群提供基金支持。[27]因此,我国企业加速器建设应统筹规划,立足区位经济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企业加速器―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等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共同营造充满创新活力、服务类型多样性、竞争共生性的良性“企业加速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Russ Price. The Role of Service Providers in Establishing Networked Regional Business Accelerators in Utah[J].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4,27(5):465-474.

[2] 李景峰,马文良,王德禄,等.创新管理模式,催生规模产业――MEA:现代企业加速器发展论坛纪实[J].中关村, 2006(4):38-46.

[3] 亨利・埃茨科威兹. 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东方出版社,2006:1.

[4] Greiner, L.E..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th[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1993:37-46.

[5] 钟书华.科技园区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79-181.

[6] 程 郁,王胜光. 企业的成长动力机制及“加速器”的作用机理[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5):130-135 .

[7] Stage2 Business Accelerator.Stage2-the Bridge Between Incubation and the Real World [EB/OL]. [2010-03-24].

[20] The Chesapeake Innovation Center. The Chesapeake Innovation Center Ccmpletes Affiliate Program with Finland[EB/OL]. [2009-04-

20] .

[21] 大卫・史密斯.创新[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52.

[22] START Technology Enterprise Center. START Technology Enterprise Cener[EB/OL]. [2010-03-20] ,2010-10-11/2010-

12-20.

[26] 李钟文,等.硅谷优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

[27] Welch, Sherri.3M Grant to Help Unify Four Business Accelerators[J]. Crain's Detroit Business, 2010,26(25):6.

The Function of Business Accelerator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10 Business Acceleratorsin the United States

Wang Yanxia ,Zhong Shuhua

上一篇: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下一篇: 茶文化的起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