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1 14:40: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看似简单,但是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切实符合学生需求却是繁琐与复杂的。在教学执行的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既要以现实为出发点,耐心去搞好学生工作;在实际工作执行的过程中又要求教师眼光长远,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规划,从而使现今所执行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适合新形势下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作为主体
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活动主体逐步转变为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制定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据笔者观察,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依然秉承着“严师出高徒”的想法,在班级管理中总是挑出班中的种种不足,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批评学生,而对班中所出现的积极形象却只字不提,在教学工作中总是从严去管理学生。而作者认为这种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过于陈旧,不符合新形势下学生的心理,往往不利于团结与学生成长。在新形势下班级管理工作的制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学生受到尊重,才能为集体着想,这样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才会规范,班集体才会有凝聚力。在实行过程中,作者将教育教学制度的制定,班级奖罚等的制定都在班级进行讨论,然后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的人性化制度,从而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体,享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的权利。例如,作者在班级管理中就高度重视学生与教师身份转换,在管理工作中逐步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在任命班干部时教师也给予其一定决定权,让其处理内部事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辅助作用,如在制定班规等活动中我会让学生来主持班会,我会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和他们处于同一层面上,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在得到信任的过程中,对班级事务也会更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更具备主人翁意识,对于班级活动参与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建设良好的班风
新形势下一个班级班风的构建对于一个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班风的建设是班级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学初作为小学的管理者就要开始着手去建设班风,使同学们一起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统一认识,从而树立学习目标,形成好的学习风气,还可以通过积极向上的班风来影响学生,使其学会做人的道理。笔者就曾采用如辩论会等班集体活动让学生说出自身的想法,逐步在探讨中形成班风精神。同时,在班风建设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对个别学生,如对单亲家庭等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爱。教师可以通过定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在班风建设时,作为教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如可在黑板报部分设计“大家说说话”等栏目,让学生将喜欢的格言写在上面,从而让学生互相分享激励自身的言语,解决学生间存在的困惑,使班集体更团结,最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构建向上的学风
学风是班级的立班之本,优良的学风应包含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有良好的学习目标、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强烈的学习兴趣等。在班级学风构建中,作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非常勤恳努力,但成绩老上不去。笔者经过探究发现他们主要是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一点,笔者在教学时会经常结合学生的需求给其讲授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习成绩好的分享学习经验,并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定期交流,从而使其逐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对后进生的关爱
根据“木桶理论”,一个班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学困生的表现。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这些学生的引导与帮助工作。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就从各方面给予学生关爱:在学习上热情指导,在生活上真诚帮助,有了错误耐心指导,有了进步及时鼓励。从而让其能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改正不好的生活习惯,逐步跟上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管理工作更为复杂,作为教学管理者要想搞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就要深入学生中去,以学生为主,结合学生的需求,从班风、学风建设等入手,并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不断结合学生的需求总结经验,从而使每一个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王守超 王颖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洋河样子岭小学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洋河镇中心小学
中小学实验教学科目很多,学生在高效的实验教学中通过动手实践,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而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是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前提,中小学学校应当重视实验教学管理工作,为促进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一、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中小学部分教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实验室、实验设备的有效使用,进而影响着教师实验教学效率以及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中正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使实验教学难以发挥最佳作用,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得不到重视,实验设施不够完善,甚至部分中小学实验室被当作教室使用,实验教学仅仅是教师一人在课堂中做实验演示,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部分中小学所有年级学生公用一个小实验室,由于实验室数量有限、空间有限,各个年级实验课程得不到有效的安排,很多班级几周轮不到一次实验机会,这些硬件设施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第二,缺乏优秀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部分中小学实验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甚至缺乏相关实验教学经验,将实验中简单的部分供学生操作,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不会将复杂的实验设置在学生实验范围内,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1]。
第三,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落后,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还采用传统的人员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内容繁杂,不仅包括实验设备、实验药品、实验安全还包括一些实验规范和法则等,这些繁杂的工作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仅仅依靠人员管理,很难做到全面性的管理。
第四,由于部分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在采购一些实验教学设备时没有严格按照设备购进准则进行,没有对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检验,最终影响了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还使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方法的优化策略
(一)加大力度完善实验设施。实验室不仅是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地点,还是学校进行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中小学应保证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为实验室配备齐全的实验器材,不断完善中小学实验条件,这就要求中小学学校重视实验室设施的建设,并加大力度投入实验设施建设,学校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实验教学创造优质的环境,配备高质量标准的实验设备与材料,保证实验室的数量,以及实验室具有宽敞、明亮的空间,并按照中小学生的身高比例设置相应的实验操作平台,方便中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此外,部分中小学学校经费紧张,可以为学生建设一些成本较低的活动板房以及简易教室等作为实验室,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实验环境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实践应用能力[2]。
(二)优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优秀的实验教师能够在实验教学中有效的发挥实验室、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材料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严格按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按标准量取实验药品,并注意实验设备的使用,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保证实验室操作规范性,减少实验安全问题,减少实验药品的浪费以及实验设备的破坏等,因此优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实现中小学实验教学有效管理的关键途径,学校要严格要求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前做好实验示范,并做好实验安全知识与实验操作规范知识的普及工作,教师要以身作则,在示范时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以此引导学生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实验。此外,学校还应对实验教师进行评比考核,将既保证实验质量又保证实验安全与实验教学效果的实验教师作为奖励对象,使其他实验教师向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实验教学效果[3]。
(一)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新课程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深,但是我国现阶段仍有许多教师没有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的教师即使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没有从实际工作中转变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评定还是通过考试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所以,要做好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首要任务就是革新教育理念。
(二)师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在新课改所规定的内容中,相关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认真审视自身情况,对于管理模式要进行全面的革新。但是当前许多地方院校的小学教师综合管理能力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自身也缺乏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经验,所以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显得格外重要。
(三)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对当前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明确的要求,要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探究更多创新的新模式,教育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对诸多教育工作者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有许多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盲目地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还会带来更多负面的作用。
二、创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方法
(一)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小学教育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受到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判定大多都以成绩来进行分类。新课改中明确要求了小学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管理中也要以学生为根本。认清每位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不能以成绩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管理工作中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课上课后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教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管理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革新人们对教学管理模式的认识,过去的管理方法以及不适应现在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从根本上进行革新。从诸多统计信息中得出论断,小学教学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角色就是教师,所以要不断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加强教师管理队伍的建设,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管理培训课,让教师们学习更多先进有效的管理方法。并根据学校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对教师队伍进行严格考核,确保教師自身具备良好的管理素质。定期开展各类管理工作的交流研讨会,促进对管理模式的全面了解。
(三)创新教育管理思想,明确教学任务
在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本质上改变教育工作者的管理理念,从而摒弃过去传统的管理方法。立足于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发挥出学生在课堂教育以及各项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并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阶段性地制定教学目标,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来激励各项教育工作。恰当的鼓励支持能提高教育教学的管理效率,从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各项工作。
(四)完善教师的考核体系
过去的教师考核体系中,都是以班集体学生的综合成绩来评定教师的工作能力。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此类评定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相关管理部门要出台更为全面的教师考核体系,以此来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这也更利于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更好地完成管理创新事务。对于考核体系的设置,可以采取多方面进行评分,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对教师进行评分,教师之间的评分,通过多方面的评定,使得教师明确自身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明确下一步的改进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加快,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受到格外的重视。教师的管理方法要适应时展的需要,明确管理目标,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更改,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国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7):53.
[2]曾祥伍.对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2):108.
[3]王静.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J].小作家选刊,2017(4):118.
二、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
过去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只重视对结果质量的考查,严重地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教学的质量并不是考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中创造的,因此,在管理上,学校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学整个环节加强管理。当前,我国对小学的教学管理,对学生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很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严格统一规定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各科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考虑各科作业的均衡度;一些学校课外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开展。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调整管理,还要协调各科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布置任务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安排和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众所周知,学校管理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而调动教师积极性无疑是实现这一宗旨的关键所在。要使每位教职工的个人意愿和能量与学校的整体目标统一起来,把学校意志转化为每个教职工的内在要求和实际行动,使管理效能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必须建设一支师德好、业务精、团队意识强的师资队伍。如何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他们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投人工作呢?教师激励应当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步跟进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人们的众多的需要大致可归结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大的类别。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出发,激励方法也理所当然地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两大类型。
物质激励是用实物或奖金等形式进行奖励或惩罚,以影响人们行为动机的方法。而精神激励主要是从精神层面来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的方法。精神激励包括的方式比较多,主要有表扬激励、批评激励、期望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等。
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孰重孰轻?有人认为,当前教职员工的待遇还不高,物质激励比精神激励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人认为物质激励不是一帖良药,尤其是对于具有安贫乐道、甘于清贫的优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更是如此。坚持精神激励为主是由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教师的职业特征以及激励效果的自身特性所综合决定的。
其实,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孰轻孰重的问题,而是一个两者需要同步跟进、不可偏废的大问题。尤其是,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还需要得到更进一步的满足。在这种背景下,强调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就可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因而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俞文钊教授,在长期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同步激励法的主张。这种观点强调,只有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地加以同步实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同步激励法的关系式可表达如下:激励力量=(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该表达式表明,只有当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都处于高值时,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激励力量。两者只要有一个处于低值,就不能产生最大、最佳的激励效果。同步激励法即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的一个简要的最好的表述。它不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简单拼凑和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
2.情感激励和制度激励相辅相成
情感激励,有人称之为关心激励。这种激励不是以物质利益或精神理想为刺激工具,而是通过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良好的感情关系,来调动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情感激励是一种人情味很浓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尊重人,使被管理者处处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教育系统是一个知识密集、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对于尊重的需要、关心的需要就更为强烈。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离开情感激励是难以达到其目的的。实施情感激励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人情味。一方面要坚持原则,按章办事;另一方面要三分含情,七分叙理,做到情理结合。(2)对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或者带有色眼睛看人。(3)学校领导者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处处做教师们的楷模,廉洁自律,不计得失,敢挑重担。
制度激励(竞争激励),是指通过教师任用制度和管理制度所产生的“危机效应”和“竞争机制”,激发和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全面实施教师全员聘用合同制。教师职务废除了“终身制”,教师出现了“危机感”,激励就会自然产生。从学校内部来看,必须注意发挥规章制度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与教职工一定的物质利益相联系,因此对教职工的消极行为是个约束。另一方面,规章制度又为教职工提供了行为规范和社会评价标准。教职工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还与自我肯定、社会评价等精神需要相联系,因此,其激励作用是综合的。发挥规章制度的激励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其次要有章必循,不管教职工愿意与否,都必须按要求去做,促使教职工养成自觉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最后,要贯彻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做到违章必罚。不论是谁,只要违章都必须受到惩处。只要坚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对教职工不但能起到约束作用,而且能起到激励作用。
在当前的学校管理活动中,重规章制度建设,轻情感激励的弊端比较突出。部分学校管理者成天忙于制定各种形式的规章制度,以至于乐此不疲而眼中无人。更有甚者,少数管理者拒绝与广大教职员工接触,不深人实际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要,把企图依靠手中的权力和各种限制性措施,来达到压服教职员工的目的。显然,这种管理很难取得高效率的效果。
3.正激励和负激励适时适度
正激励即奖励。负激励即惩罚。正、负激励是学校领导者依据学校和有关部门所制订的各种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所做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或否定和批评、制止和反对,从而有效地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一种管理方法。表扬、赞赏、晋级和批评、处分、开除等就是正激励和负激励的一些常见形式。正、负激励之所以重要并受到学校领导者的青睐,这是因它们具有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属性决定的。正激励和负激励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调整人们的行为动机,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
另外,根据斯金纳强化理论,负激励应以过程性激励为主,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自觉克服不良行为。而在运用正激励方法时,为了避免人们对奖励的期望值不断增高或对奖励习以为常,管理者应采取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奖励。再者,由于负激励在运用中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不良行为,应该慎用。在实践中,应把正激励和负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般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正、负激励时,必须注意:
3.1关注时效性。奖惩的激励效应是与奖惩是否及时有密切联系的。行为修正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将行为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个人并给予奖惩,这样才能在客观上起到激励的作用。否则,就不能产生激励效果。
3.2把握奖惩度。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正、负激励时应谨慎考量,要特别注意奖惩是否适度这个问题。恰当的奖励,应使受奖者觉得受之无愧,教职员工觉得受奖者真正值得奖励。同样,惩罚的轻重也要与不良行为的性质及其危害程度相当。轻描淡写不对,从重从快也不行。前者难以引起教职员工的心理反应.是无效惩罚;后者惩罚过重,容易引发人们对受罚者的同情,导致教职员工的逆反行为,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3.3注意频率。频率即激励次数的多少。尤其是对正激励而言,频率不一定是越高,激励效果就越好。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教职员工对激励频率的适应性、学校经济承受力等因素来确定。如果对学校的各项大小工作,一律采用高频奖金激励,久而久之,奖金也就失去了激励作用。
4.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不可偏废
1目前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影响其效率的因素
1.1教学管理现状1.1.1采用系统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效果显著大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已采用了系统管理软件,有排课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毕业验证系统、实验教学设备管理系统、教学管理控制系统等,基本将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纳入计算机系统软件管理中,实现了现代化管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大量数据源的存贮与精确的统计结果,为监测教学动态与效果及监控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平台,不仅方便、快速,而且能减少数据计算统计的失误,有效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1.1.2逐步加大了硬件设施投入学校重视对教学管理硬件设施的建设,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购置办公设备,由于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校每两年给教学管理人员更换已使用一定期限的计算机,到2011年实现了各教研室教师两人配备1台计算机,行政管理人员每人配备1台计算机,同时还购入了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办公辅助设备。为加快信息传递,数次增加带宽,接入光纤,提高了网络传输速度,为提高工作效率打下了基础。1.1.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校于2007年初建立了南宁市卫校QQ群,随后又建立了班主任专群、外聘教师管理群等。教师通过QQ群,可及时接收学校下发的通知和文件,也可随时下载群共享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可通过QQ进行工作上的交流,及时通知和反馈,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利用电子邮件收发教学文件。目前教学计划、教案、学生成绩、教师论文、课件等大量的教学文件都通过电子邮件上交,教学管理人员只需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教学文件,提高了收集教学文件的速度,使日常教务工作变得条理清晰、简单快捷,全面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登录学校网站可进行学生管理信息、教学信息、实训基地信息、招生信息、就业信息等的网上查询,使教师、学生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通过畅通的网络化通讯平台,实现迅速、便捷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1.2影响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因素1.2.1工作方式陈旧,不愿尝试新的管理手段某些管理人员教学管理观念较落后,习惯以手工方式进行信息收集、管理、反馈和交流,不愿尝试新的工作方式,甚至有些管理人员不会操作计算机,仍沿袭落后的管理手段,不注重信息化综合技能的提高,工作效率低下。1.2.2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积极性教学管理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学校在招生形势喜人的同时出现工作量与人员比例失衡的问题,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有的人员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长期高强度、长时间以及繁冗琐碎的工作,易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1.2.3教学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十分繁重,除了日常工作外还有教学改革、业务学习、课题研究等,此外,教学管理人员还担负着各级部门各式各样频繁的检查及评估验收材料的准备工作。学校每年都有2~3次评估检查,这些工作几乎都由各岗位教学管理人员配合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在完成日常工作之外,他们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评估及检查工作的材料准备上,从而无法顾及学习和研究新的工作方法。1.2.4采用的管理软件存在缺陷,软件的适用性较差在教学管理中,大部分工作已采用了系统管理软件,但有些软件存在缺陷,各个模块不一定都适用于我校实际情况,使得软件的适用性低,达不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如我校教学管理双向控制系统某些模块的功能不是很完善,并不完全适合我校实际情况,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又需更换新的管理软件,而频繁更换管理软件造成一些文件信息及数据丢失,且每次更换软件要将大量的数据重新导入,工作量非常大,影响了工作效率。1.2.5管理硬件不完备尽管学校已加大了教学管理硬件投入力度,但某些岗位的硬件设施配置仍相对不足,例如一些工作量比较大的岗位目前使用的仍是单张送纸的针式打印机,打印速度较慢,导致工作效率低。
2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
2.1更新观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工作也要不断调整和变化,教学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树立创新观念,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固守着旧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应不断学习、探索、加强创新意识,利用科学的管理知识及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新的理念引入教学管理工作当中。2.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随着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教学管理水平与信息化建设的成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与工作效率成正比,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根据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其信息管理能力的训练,提高其信息意识和信息化操作能力。给管理人员提供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平台和时间,通过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等渠道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2.3克服职业倦怠,提高工作积极性职业倦怠的产生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可从工作和心理方面进行减压。可通过适当减少工作量,合理分配工作等方式进行调节,同时减少加班、避免疲劳工作状况。在管理上“以人为本”,加强上下级沟通,使教学管理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采取相应的业绩评价量化标准,给优秀工作人员予以鼓励,激发其工作热情和信心,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2.4积极开发或引进规范适宜的教学管理软件充分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和教务管理的特点,积极开发或引进规范适宜的教学管理软件。在教学管理软件的引进或开发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要全程参与,及时发现软件设计缺陷,并提出意见,使引进或开发的教学管理软件在结构、功能、使用上更加科学、合理、高效。要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探索更高效的工作方式,就要使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汇入计算机应用技术。一套合适的管理软件可以数倍提高工作效率。我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大部分已采用了系统管理软件,在继续完善现有的各子系统管理功能的同时,建议增加以下的教学管理系统。2.4.1教材管理软件教材征订可采用教材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我校年征订教材数量约为13万册、710种,征订教材的班级平均为61个,教材种类繁多,数量大,给教材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如采用软件管理,可使教材采购、入库、教师和学生领用处于计算机监控之下,使订、收、发、存环节合理清晰,减少大量手工录入及统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4.2教师档案管理软件中职学校评估检查工作较多,教师学历、职称的不断提高,各种技能、获奖证书的增加,给师资情况统计工作增加了工作量,如采用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可对人员增加、教师调动、职称提高、证书管理、教师培训、获奖情况等进行快速准确统计;也可以图片的形式将教师档案(如学历学位证、职称证、教师证、技能证、获奖证书等)信息扫描入系统,解决了评估检查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问题;同时便于对教师档案及时更新,随时掌握最新的师资情况,也避免了人员变更交接不清的问题。2.4.3评估材料可使用电子文档系统管理每年的评估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材料整理,若能实现评估材料的系统化管理,可将各部门的材料定时更新,以图片或文本的形式存入系统,系统自动将各评估条目的内容归类。此外,也可进行无纸化评估,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2.5加大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经费的投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学管理经费的投入力度,更新教学管理硬件配套设施。2.6寻求更快捷、更便利的网络资源优化校园网,应用网络实现迅速便捷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通过网站信息,让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人员可以从网上获得相关信息,从而解决通过打电话或亲自到办公室进行了解或咨询的问题,提高办事效率。学校网站可以开通问答式或交互功能,如留言板、E-mail等,建立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平台,实现网上评教评学。通过校园网的辅助功能,使教学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质量。总之,要紧扣中职学校的特点,深入分析和总结当前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管理工作摆脱落后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体系,推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作者:庞伟勤 单位:南宁市卫生学校
现实社会中,最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薪酬分配。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20%~30%,甚至可能达到相反的效果;但在适宜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潜力的80%~90%。学校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还有结构工资和各类福利。结构工资以课时或工作量为系数,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学校还可以修订《教职工奖励实施细则》、《教师带队训练、指导补贴标准》和《关于教育科研经费的申报、管理的暂行办法》等,对教师各种付出和努力兑现回报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育教学事业,不断进取。
但在用薪酬待遇激励人这一方面,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因为员工随时都可能在企业中成长而薪酬不可能紧紧相随,没有人总是对自己的薪酬满意。从师德建设的角度说,教师的努力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教师所取得的成果,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是学校多年培养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将教师的付出事无巨细均“折合”成薪酬,看上去是公平了,但往往会造成个别教师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反而适得其反。
2.用学校文化鼓舞人
作为思想意识的学校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教育者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的是学校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教师的工作在本质上不是靠规章、程序的制约进行,不是依赖校长的指令,规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是主要依靠他们的认识、觉悟和能力,依靠他们的事业心、使命感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工作目标和自身修养目标的执著追求的热情,以至于最终形成一种较稳定的思想、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当学校的文化和教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充分体现到对教职员工的尊重时,教职员工会与学校融为一体,为自己的学校感到骄傲,愿意为学校奉献智慧。良好的学校文化必须彰显教职员工的主体地位,尊重教职员工的首创精神,弘扬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鼓励勇于创新的奉献精神。出色的学校文化营造的人文环境,对教职员工的吸引力是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注重积极探索“党工共建”的路子,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把党的一些工作任务、要求变为工会的决议和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做好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爱岗敬业,不断增强使命感,并对学校产生强烈的认同,从而为学校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3.用感情关怀温暖人
国外有远见的企业家从劳资矛盾中悟出“爱员工,企业才会被员工所爱”的道理,因此他们一般采取软管理办法,营造员工与企业间“家庭式”的关系氛围。如果一个学校是一个家庭,那么管理者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家长”要把教职员工的事当做学校的事,关心、照顾教职员工,使之心无旁骛地工作;关心有困难的职工,使他们对学校更忠诚。
作为教职员工“保护人”的学校管理者,必须竭尽全力地维护员工的种种切身利益,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法律利益等,这是许多员工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比如学校在教职工生日时会有所表示;当教职工结婚时,领导会到场祝贺;生病或亲人去世时,工会、行政都会上门慰问,等等。这些都会让老师们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4.用事业发展凝聚人
从人力资源的要求来分析,高职学生毕业后要服务于社会,在人才竞争中获胜、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因此高职院校主要应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保证其能够胜任工作。学生们首先要掌握知识,有一定的技能。因此,我们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模式加强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升华。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作用
1.有助于教育趋势的大众化
大众化教育主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使其可以适应各行各业所需,所以要让学生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术,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企业所需。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从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出发,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管理的艺术与真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到提高,挖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保证学生进一步适应企业所需。
3.有助于学科体系的完善
我国高职学校在近几年才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这几年中不断积累经验,直到今天大多数高职学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因此,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逐步完善教学手段,使学科体系趋于完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在不断进步,然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在内容、手段与体制方面仍有些落后,简而言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理论性强,实践性差
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比较注重,在应用方面却不够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实践性、应用性的要求较高,老师要创造理论基础的相关条件对实践问题加以解决。然而仅仅借助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动手能力、思维习惯的培养存在欠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易出现眼高手低现象。主要表现为能听会、学会,应用中却出错较多,出现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不协调现象。
2.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限制
因为教学管理体制的不足,教师对课程教学未做到大胆创新,致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背过答案就可以考出高分,然后盲从于教师、过分依赖教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限。
3.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陈旧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然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陈旧,仍处于原始状态,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信息网络技术软件。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需要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方法策略
1.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现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因此其管理课程教学要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提问与分析来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得到发展;活跃课堂气氛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相关案例来锻炼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并促进团队协作能力。
2.不断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要求教师要借助校内外资源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以培养,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一是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加强课程训练,通过专业课程来提高实训课时比例。借助相关案例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具体运用。另外,还可以借助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企业,按照专业要求合理安排学生实习。为使资源得到共享,高职院校要不断向企业派遣实习学生。这样不但企业的管理成本有所降低,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保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思维才会活跃,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例如:员工招聘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模拟的招聘活动,让学生通过员工招聘活动对这项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加之所学的只是基础知识,因而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这个快节奏社会的发展大潮,必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老师除了要对基础知识进行传授以外,还要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
在高职学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注重可操作性能。只有把这一理念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才会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王道理.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
【中图分类号】G712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课堂教学的好与差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士的工作除了给予病人治疗护理,病员管理以及物品药品医疗抢救器材的管理外还包括病区的管理控制。护理工作琐碎繁杂,护士的计划性也是直接反映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近年来,护理管理学这门护理学科,已经成为每一位护生完成护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必修课。由于中职卫校的学生主要由初中毕业升学而来,普遍年龄偏小,接受能力有限,生源素质不太理想,加之管理学理论知识枯燥等因素给护理管理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由于目前我校护理教师队伍中年轻老师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更谈不上管理经验,这样使护理管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对护理管理学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认为讲授起来力不从心。加之该课是考查课,教师们也就没有下工夫琢磨教材,琢磨教法,以及琢磨学生,以至于该课程讲授几乎就是“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然,教师讲的也了无兴趣。笔者有二十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经验,深知一个护士的优秀与否不仅仅是她的穿刺技术如何高超和是否拥有仁爱之心!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知识,为应对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甚至是今后个人的生活及未来的人生,是我们每位护理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护理管理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教学方法种类多样,选择何种方法应以教学任务、内容和实情而定。对护理管理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记忆。只有不断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简称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S.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McMaster)大学首创,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2]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笔者将8-10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有主持人和记录人,然后将设计好的问题告诉学生。学生通过教材,网络,文献等分头查找资料,课堂上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PBL以问题为单元,打破了学科界限,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一体,是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培养的有效方法。[3]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已经在尝试使用PBL教学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找内容,找答案。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刺激。笔者的体会是问题要设置得贴近生活,有新意,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努力能找到答案,但答案不一定是一目了然的,可能还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那么在讨论中学生们会为了自己的观点想法找论据,对知识又是一个重新梳理和消化的过程。
1.2 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4]该方法可按呈现案例,学生讨论,集中发言,教师总结四个步骤进行。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并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4]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五年一贯制护理管理学教材及习题里有很多的案例。笔者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从最开始的沉默,不发言,不关注,到最后的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以及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增强这些真实有效的改变,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1.3 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每堂课要结束前的几分钟,教师都要总结本节课内容,然后要布置作业。笔者并没有依葫芦画瓢完全布置课后的习题。而是将课本中一些复杂的没有展开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找答案。并强调第二次上课笔者抽问。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时候,我故意一带而过,课后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关的内容,并告知他们看懂且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能举例。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主动学习的欲望被激励起来了。
2.教学内容的改进
2.1 去繁就简,帮助学生建立管理学“框架体系”
众所周知,现在的楼房都采用“框架结构”,不仅抗震能力强,而且各层楼之间干扰小,有利于按居住者不同的需求进行装修使用。那么,在护理管理学教学初期,不妨先给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框架结构”,即向学生反复详细介绍管理的概念,内涵,五大要素,五大职能,以及常用的管理理论方法等等。让学生从框架上熟悉各章重点内容,使学生思路清晰,脉络明了,有利于今后学生对管理学的记忆和掌握。
2.2 利用生活细节连接管理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到管理的目标控制,时间控制时,笔者就举学生感兴趣的考前如何复习的例。以一天的复习为例,首先确定目标看哪一门或几门科目,其次确定看哪些章节,最后确定在哪个规定的时间段完成哪些内容的复习背诵。只要是计划好了内容,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规定的内容,甚至是超额完成的就可以休息玩耍。在讲到时间管理的策略如连续性,学会拒绝,学会授权,ABC法则,四象限法则等内容时,都举生活工作中的例子,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小事情背后还有大道理。笔者常举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取得学生共鸣的基础上,再将管理学中的原理,法则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管理学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习,并不定时不定期评价他们的管理成果。
2.3 找到契合点,在整个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贯穿
护理管理学作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没有太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度困惑,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怎样让学生听懂?怎样让学生觉得有用?经过反复实践,笔者在护理管理学的教学中找到了一个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习的点,那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费管理。而且在整个学期的护理管理教学实践中都围绕这个点展开,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身边的管理细节主动探究,以期待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开学第一堂课的导入起,笔者就抛出问题,询问学生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是多少?有没有超支?有没有结余?并询问学生们愿不愿意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费用?想不想学习管理的法宝?笔者先抛开枯燥复杂的概念,从学生们感兴趣愿意深入讨论的生活费的管理开始,然后慢慢引入正题,效果很好。笔者让学生们先计划好一个月的总费用,然后再归类,甚至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零用钱多少,电话费多少,吃饭多少,买学习用品多少等等,然后让学生将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的基本职能运用到生活费的管理中去,一个月后检验自己的管理成效。最后让学生上讲台来分享交流,效果很好,学生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大大增加。笔者告诉学生,不仅生活费是可以有效的计划和管理,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任何一项事物都可以纳入管理的范畴。管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自我管理(控制打游戏上网的次数),寝室的管理(是否干净整洁有序)以及班集体,兴趣小组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等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控制。管理学的知识不仅仅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们常说的“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等都是管理有效的结果。通过巧妙地把这些管理学知识与生活管理密切结合,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学生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管理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4 以学生为本,运用激励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工作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或课堂气氛,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作为刚人校门初学管理学的学生,本身对管理学就一无所知,甚至还有些抵触,再加上管理学内容枯燥,案例相对复杂,难免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恰当运用心理学规律和语言艺术,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例如重视情景创设,课前予以一段"导学”宣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课中穿插诙谐幽默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张有弛;课尾适时抛出小思考题,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时时鼓励激励学生。“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等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关爱少漠视,要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值”,善于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总结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护理管理课.取得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护理教师不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积极研究和尝试上述几种做法,并使之不断成熟、完善,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不适用于合班的教学,因为合班人员太多教师不好管理,甚至会适得其反,而且对教师要求也较高,护理教师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得相应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常都拥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较弱,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习和成长齐头并进,稳步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小学语文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往往有着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和学生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简单。班主任只有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制订相符合的学习计划,因材施教。
一、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
语文学科是学生学其他科目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就能对其他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部分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安排的语文课时相比于其他学科的课时要多,语文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会更多一些,对于学生的个人情况也会得到更全面的了解,这对其日后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另外,小学语文教师传授的内容包括识字、写作以及古诗词方面,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拥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全面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对于管理班级也会更加的轻松。
二、将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有效结合的策略
(一)通过语文教材内容加强德育教学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课本的基本内容,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展,结合德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如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近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还有很多经久不衰的诗词歌赋,这些作品里蕴含着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情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不但学到了语文基础知识,还从教材中汲取出了额外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提高了自身的认知水平与道德素养。例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于永正在文中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富丽堂皇,以及被毁之后的残垣断壁。语文教师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历史,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一道理。
(二)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外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养成从课外读物汲取知识的良好习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读与写,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读与写的能力。以《三字经》为例,《三字经》是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是古代经典中较为浅显易懂又具有哲理的读本之一,文中有诸多的历史典故,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借此让学生更加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印象,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文章写下来,同时,要保持端正的坐姿,用正确的笔画进行书写,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通过亦师亦友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都是需要靠学生的想象力去解决的,尤其是在遇到非命题作文时,理解不同,那写作的方向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会更加轻松、和谐,学生也会觉得班集体很亲密、温暖,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非常重要,第一,对教师来说,和谐的班级氛围能让整个班级团结在一起,更加便于教师管理,降低了工作量。第二,对学生来说,和谐的班级氛围能使学生之间拥有更亲密的关系,在学习时不断进行良性的竞争,共同进步,也会产生集体荣誉感,会更积极地响应学校召开的集体活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第三,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差,会有很多疑惑需要教师去解答,如果学生害怕教师,就会闭口不言,长此以往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建立更融洽的关系,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也能知无不言,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班级的管理工作会更加顺利开展。
(四)通过构建趣味课堂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据调查,部分学生比较反感家长和教师告诉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很有必要。教师应当构建趣味课堂,这不仅能建立起更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也能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以及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听完后要给予肯定的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避免学生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因为在生活中能学到更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将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紧密结合。
(五)通过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来解决的问题,集思广益,这样不仅能给出合理的答案,还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分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集体荣誉感,让所有人都积极地参与进来,为同一个目标努力,从而感受到团队合作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在分组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性格与特点进行分组,并在每组中选择合适的人选作为组长,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在团队中实现的自己价值。分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还让学生学会聆听其他人的见解,学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六)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很多来源于生活,文字是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因此,语文课程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课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同时,有利于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充分的理解,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有全面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特性制订与其相符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可以征得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同意,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去野外郊游,让学生在不同的季节去认识大自然的变化,以及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同时,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语文课堂的高效运行。
(七)明确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并让学生在担任班干部的时候学会与人合作。教师要注重实施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班级管理制度,把之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载体。例如,教师可以增添部分班干部职位,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班干部,不分大小,重在职责的把控,把学生的能力展现出来。好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让学生轻松地学好语文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总的来说,教师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建立规范的班级管理活动制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更加自信。这样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重视班级管理活动,这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的责任不仅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以及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更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格与素质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时,要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性格和生活环境,剖析教材,拓展课外阅读,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稳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杜琳.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探讨[J].新智慧,2020(8):50—51.
[2]吴华平,周大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新智慧,201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