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1 14:40: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特点概述
为了对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进行分析,本文给出了如下6个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特点:
①在决策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技术经济文件,都是行业性标准化文件,有着自身的定额。
②电力工程有着技术专业性和工程条件的复杂性,正是这些工程复杂度,决定了各个工程的报价预算有自身特点,造成了参考性较低的特点。
③在最终方案评选过程中,通常以输变电工程整体为单位,进行综合经济评价比较。
④由于工程本体费用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少,造成外界因素对工程造价影响越来越严重。
⑤项目投资回收期长。
⑥通常参照历史类似规模工程相应的指标设立。研究指出,电力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技术分析,还要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产业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专业设计规程,在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的范畴内进行。
2 电力工程决策阶段及技术经济分析原理
2.1 电力工程投资决策分析
通常行业的投资决策,是由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对可行性研究进行审计两个部分组成,前者的目的是进行方案的设计优化,后者的目的是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决策。一般工程类投资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由图1中一般工程类投资决策流程可知,在电力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需要确定影响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②对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投资进行估算。③针对电力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进行经济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基本要求和财务评价,在基本要求中,用到的技术经济方法有动态分析、定量分析、全过程分析、宏观效益分析、价值分析和预测分析;在财务评价中,可能用
到的技术经济方法有盈利能力分析、外汇效果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等。④对所研究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进行评价。⑤对电力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提出预案。
2.2 技术经济分析原理
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中,需要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进行分析,其估算项目从筹建施工到建成投产所需要全部建设的资金总额。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内容,主要有固定资产估算和铺底流动资金估算,而固定资金又由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两个环节构成,其中,静态部分包括设备和工具的购置费、基本预备费和工程建筑的其他费用;动态部分包括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涨价预备费和贷款利息。铺底流动资金的计算如下: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式(1)中,流动资产等于应收账款、存货、现金和预付账款的总和,流动资金本年增加额等于本年流动资金与上年流动资金的差值,各项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等于周转额与周转次数的比值。固定资产的动态部分相对静态部分是一个较小的量,因此,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固定资产估算中,主要针对静态部分进行估算,通常采用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和生产能力指数法:
(2)
其中,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主要用于新建项目或装置的估算,而生产能力指数法适用于只了解工艺流程及规模时未知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通常承包商采用生产能力指数法,进行固定资产静态部分的估算。对于流动资金的投资估算方法,主要有分项详细估算法和扩大指标估算法,其中,分项详细估算法在式(1)已经做了解释,扩大指标估算法如下:年流动资金额=年费用基数×各类流动资金率(3)财务评价的基本步骤:①进行财务基础资料预测,编辑财务评价的辅助报表。②编辑和评估财务评价的基本报表。③计算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分析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3 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阶段投资风险分析及基本策略
3.1 投资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行业对政府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市场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投资人来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因此,需要投资人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更加理性,在考虑效益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风险亏损,而在风险亏损的分析中,离不开技术经济理论的支持,运用该理论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亏损,为其所代表的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为了对电力工程可研决策提供合理的风险规避措施,首先,需要了解风险因素,本节针对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分析,以期为规避措施的提出奠定基础。①内部风险:该类风险主要包括工程建设、产品购买者的信用、运行维护和合作伙伴的信用等,若想避免这些风险,投资人可自行搞好工程建设与运行维护,选择信用好的合作伙伴并注重开发信用好的购买客户,因此,该类风险是可控制与转移的风险大类别。②外部风险:该类风险包括的内容主要是汇率变动、产品销售、融资成本、财务结构燃料供应、法律变更和环境保护等,由于这些风险是项目外部的类别,即市场风险,在实际的决策分析中,某些市场风险是可以通过商务合同转移的,也有一些风险是难以规避的。因此,为了在全新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需要对风险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规避风险,以期为电力工程项目的获利做出积极响应。
3.2 基本策略
由于在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阶段的技术分析中,存在如表1的五类常见错误,需要对其进行基本策略的约束,为电力工程提供更为规范和准确的依据。误,为做好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策略:①严格招投标程序,确保选出优秀的承包商。②从观念上提高对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视程度。③建立电力工程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平台。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出技术经济在电力工程的可研决策阶段,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为工程决策的风险规避提供积极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阿丹.电力工程在可研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9):120-121.
[2]王婷,华志武.基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7):80-81.
[3]印玺.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183-184.
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势在必行
2008年6月28日和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标志着我国“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基本建成。其贯彻实施将对企业防范风险、提升管理、应对竞争、实现战略目标和保障所有者权益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是政府部门以政策、法规、规范文件的形式,并制定计划进度,分步骤在各类企业中贯彻实施。自2011年1月1日起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已经开始执行《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2012年1月1日起又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由此可见,《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全面实施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二、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概况
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是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对于公司来说更需要夯实基础,经历一个从加强引导、深化认识、逐步适应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很可能事与愿违。
近些年来公司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充实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已从原来单纯的内部牵制、会计控制的范围中突破出来,正逐步向全员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方向迈进。公司内部控制的提升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公司首先组织认真学习《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有关内容,重点要理解其精神实质,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度。
2.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其分级管理,增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并妥善解决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兼容扩展等问题,公司在2010年建成了ERP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公司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公司全面贯彻实施内部控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在公司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项管理措施,并于2011年从外部聘请了专业人员为公司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
4.在完善企业内部环境,加强控制活动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包括公司机构改革、增强企业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等。
三、风险应对策略的认识与实践
风险应对就是在风险识别和衡量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点采取定性、定量分析并进行风险排序,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整体策略,以达到消除或降低风险的目的。《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前期竞争中获胜的企业纷纷进入到“复赛”阶段,尤其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不确定性也日趋严重。尽管世界经济目前已步入后危机时代,但全球经济也仅在缓慢复苏中,其基础还尚不稳固,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并谋求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提升自身防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稳健应对风险。
下面通过案例来谈谈风险应对策略的认识与实践:
(一)风险规避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规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完全放弃
完全放弃就是采取完全放弃项目的方法。这样风险是没有了,但同时也失去了项目及其可能带来的收益,所以这种做法并不常见。一般有两种情况例外:(1)某些特定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较高,后果损失十分大,甚至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如人身伤害等;(2)如采用其他风险应对策略,处理风险的成本均大于其产生的效果。
2.预防性风险规避
预防性风险规避是指采取预防性措施将风险源消除的方法。措施之一是加大项目成本使风险源消失;之二是改变项目的某些条件使风险源完全消除。
例1:从20世纪90年代起,叙利亚成为公司重要的纺机出口国。为完成规模为24万锭的杰布莱棉纺厂交钥匙工程项目、哈马棉纺厂的设备技术改造项目等,公司及设备供应商等派出人员一批批前往那里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最终圆满完成,双方都很满意,之后那里的项目发展势头还很不错。
前些时候谈过一个项目,对叙方来说是新工艺新设备,所以价格和市场前景都很好,但安装时需我方派员指导等,这就有了问题。因为如今叙利亚局势动荡,死伤人的事情时有发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鉴于叙利亚的局势,公司领导对项目的风险评估十分重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风险识别和分析,结论是人身安全的风险概率较高,后果十分严重,结合企业风险承受度,确定了采取完全放弃的风险规避方式,即谢绝了该项目。这样中断了风险源,使风险降为零,但同时公司也失去了从风险源中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所以它也是一种消极的方法。
而如上述项目,没有要求我方派员指导安装的条款,那么人身安全的风险就不复存在了,并且对应收款也已采取了预防发生风险的措施,则该项目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是预防性风险规避,它是一种积极的方法。
(二)风险降低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指把不利的风险事件的概率或后果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限度内的风险控制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仍不失赢利机会,相对风险规避而言,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应对方法。
风险降低的措施大致可以分成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两类,其实质均是通过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及程度、缩小损失发生范围。
例2:2008年之前公司80%的业务为出口贸易,自公司成立以来发展了一批忠实的客户。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企业如果仍然仅仅固守在之前最擅长的出口贸易领域,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于是公司在稳步维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在国别政策项目的拉动下,大力发展其他非国别项目的进口业务,公司的营业利润及贸易额均维持了较好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对企业的风险管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随着资金需求量的增加,对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的要求也更为迫切,除了对资金的收付制订详细的计划外,外汇的统一筹划(例如将出口业务收到的外汇直接用于支付进口业务的货款,这样可减少买卖汇差的损失),进口押汇及海外代付的灵活运用等,都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风险。其次,根据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控制好存货等两项资金的周转速度,使其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在企业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降低了经营和财务风险。
(三)风险分担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分担也称风险转移,是将自己不能或不愿承担的风险,采用保险、信用担保、租赁经营、套期保值、期货交易、票据贴现等方式,以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为代价,让其他人(或组织)分担的一种方法。风险分担又可分成保险类风险分担和非保险类风险分担两类。
1.保险类风险分担
保险类风险分担是指以投保的形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以前公司投保主要是海运的货物保险,近几年来投保更多应用于应对国内外客户拒付或不能及时付款的风险。
2.非保险类风险分担
非保险类风险分担是指采用中和(期货、套期保值)、履约保函、保证人等工具,将企业自己不能或不愿承担的风险让第三方分担的方法。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持续贬值,公司出口主要用美元交易,并且一般都采用远期信用证的结算方式,这样就存在着汇率风险。公司通常采用套期保值的方法,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3:公司作为印尼、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的主要纺机供货商,在提供机械设备及安装服务的同时,近年来也为上述客户提供越来越多的融资支持。例如我公司出口纺机成套设备,客户希望发货前先支付20%的预付款,其余款项将在发货后2年内分4批还清。这样的支付条款假如公司能接受的话,那将大大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并为出口业务开拓出一个更宽阔的前景。但是巨大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公司预先支付了如此多的采购款,营运资金能否正常运转?发货后由于政治风险或者其他商业风险货款收不回来怎么办?两年内美元兑人民币大幅贬值怎么办?无论哪一种风险其后果都是严重的,目前公司采取了两种措施来分担上述风险。其一,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当货款到期无法收回时,可以得到约80%~90%的保险赔付,大大降低了此类业务的收款风险。同时由于有保单的支持,客户承兑后公司可以以更优惠的条件去银行获得融资,而且保险承保部分的银行融资还不需占用公司的授信,这样就极大地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并且可以较早地进行美元结汇,使得该笔业务的汇率风险也得到了分担。其二,叙作银行的远期结售汇业务。该业务属于套期保值业务,其目的是为了降低汇率风险,保证合同的一定利润及现金流。公司只需承担一些贴水点,即可将未来某天的结售汇汇率锁定,使得外币汇率波动的风险进一步得到分担。
(四)风险承受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承受也叫风险接受,是指企业自己承担由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它是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项目风险损失不大,在企业承受度之内,而且没有其他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可选,它是唯一可行的应对策略。
风险承受有两种方式:主动和被动风险承受,其区别在于前者是计划性的,而后者是非计划性的,究其实质均为企业自己来承担损失。
公司针对一些传统出口产品,由于制造商稳定,质量和交货期等有保证,往往造成的损失不大,如补缺损件等,故而采取风险承受的方式。而当客户对产品质量、检验方法等有特别要求,并在合同中约定质保金时,公司将对制造商提出一系列要求,如在供货合同中也列示质保金条款、增加试验次数、派员赴现场质量监督等以防止违约造成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一、民航客舱安全管理的内容和安全管理的现状
1.民航客舱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民航正常运行依赖于安全,客舱安全对飞行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涉及航空器、飞行员、乘务员以及旅客在特定环境下的安全管理。虽然飞机仍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交通工具,但是旅客乘机安全意识薄弱、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仍成为航空安全的一大隐患,这就给客舱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严格的规范流程,确保旅客在正常、非正常情况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客舱安全水平直接影响民航的整体安全水平,不应孤立地看客舱安全,而应从整个民航安全体系的角度来看待客舱安全的重要性。
2.民航客舱安全管理的基本现状
当下民航客舱安全管理中的基本内容比较健全,但是乘务员的安全意识和机组人员的沟通协调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从而出现了一些本可以规避掉的风险,例如,在飞机颠簸过程中的厨房设施未能固定牢固,导致了物品跳出砸伤乘务人员;再如,由于机组人人员的沟通不畅,导致了驾驶舱发出的颠簸预警信号未能及时传达到乘务仓,最终造成了乘客未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安全措施的预防。这些都是民航客舱安全管理的细节中存在的基本状况,只有提高航班上每位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才能够有效地规避飞行中的风险,为乘客营造一个安全平稳的航程。
二、风险管理模式在民航客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风险识别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洞悉潜在的未知风险,将预计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种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识别出能够导致客舱安全的风险。通常情况下,风险的识别要经过汇集材料、预计潜在风险和分类识别风险三个阶段。关于材料的汇集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搜集,例如,通过对机组的工作人员和机修工作人员以及乘客等参与民航飞行活动的人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汇集成为材料册。关于预计潜在的风险可以对材料册中的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从而知晓对客舱造成危险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客舱安全的危险指数,进而能够对客舱的安全管理有初步的全面的认识,最终能够确定当前客舱的危险程度。关于风险识别和分类可以分为直接可识别风险和间接可识别风险。对于直接可识别风险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预防方法来消除安全隐患,而对于间接可是别风险,要有其间接判据以供日程排查风险参考。
2.风险分析
通常情况下,风险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利用与之匹配度较高的模型来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对风险性质进行分析,同时也能够对潜在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实现风险分析兼顾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此外,风险分析中还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即风险产生概率)和风险发生的可变动性(即风险变动的随机性)进行深度分析,从而能够依据潜在风险事件的产生原因和风险走向来编制风险规避策略,进而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高质量的处理。在飞机的安全管理中,客舱安全管理的难度最大,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客舱中人数基数大、公共设备多以及空间设计系统复杂。
3.风险评估
一般情况下,风险评估要经过三个阶段,依次是明确风险评估的基础准则、明确潜在目标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依照评估基础准则对潜在目标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的分析。根据相关的风险评估理论来确定风险水平,即风险水平等于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风险严重程度两者的乘积。风险类别确定则需要以单个评估基础准则和整体评估基础准则为评价准绳,将潜在目标风险事件与系统风险水平与之对比,从而能够确定风险的类别和规避风险以及处理风险的方法和策略,进而在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对系统进行深度优化以提高民航客舱的安全指数。
4.风险控制
所谓风险控制就是规避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被定义为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手段来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减缓风险的严重程度。预防风险发生即防患于未然,是风险控制的最佳方式,也是风险控制的最高水平。但是在实际的飞行工作中发现,不可控制的自然环境变化会造成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这时能够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的降低就是最优风险控制方法了,这样可以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接下来对防患于未然的规避风险方法和降低风险的损坏程度两个方面来对分线控制进行讨论。关于风险的预防工作,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第一,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知识要随处可见,从而能够保证乘务员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从而能够积极影响到其工作的质量,进而能够在日常工作的细节上规避风险。安全文化的宣传活动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员工安全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持久的安全文化宣传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安全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第二,完善乘务员管理制度,这里主要强调两点,一是保证现役乘务人员有扎实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保证乘务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避免神情恍惚而造成的风险判断误差。
关于风险损失的减少工作,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第一,要制定风险发生紧急预案,依据潜在的风险的性质和风险的严重程度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能够在风险发生时工作人员有据可循,进而能够提高短时高效处理风险的能力。第二,要准备好应对风险的基础设备,在风险发生后,如果某些设备的运行工况出现紊乱,可以切换到备用设备,从而能够让飞机正常航行,进而避免系统瘫痪造成飞机失事,最终降低风险带来损失。
三、结语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245-02
1 PPP融资模式概述
PPP融资模式,亦即公私合伙制,起源于英国,已流行于全球,这也为我国的城市基本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众多的城市轨道交通融资,北京的鸟巢融资等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PPP融资模式具有很多种类,美国政府会计将PPP融资模式分为12类,PPP国家委员会则将之细分为18类,世界银行则将它分为6大类,我国学者杨卫华等则将之细分为4大类9中类22小类,这些分类主要是根据设计、建设、经营、移交、外包、租赁(含回购租赁)、持股等方面进行了考量,为不同的基建项目选择不同的PPP融资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2 PPP融资模式存在的风险
由于PPP融资模式通常都是应用于比较大型的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量巨大,建设的周期较长,因此,其风险也比较大,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风险。
2.1 政治风险
由于政策改变或者审批需要授权等问题,或者由于政治原因导致项目不可继续实施的风险,其中包括获准风险、税收政策变化风险、新法律产生、总统选举等导致政策变化等不可预测的风险。其中,特许经营权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一旦发生变化,将会给PPP融资项目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导致项目的失败。例如,由于鸟巢的运营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成本分摊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使用权被政府收回,项目终结。
2.2 金融风险
PPP融资模式通常应用于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因为建设周期长,可能面临金融市场的巨大变化,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常见的有外汇和利率风险,当经济运行出现异常的时候,央行可能会调整利率,对于巨额投资项目而言,利率上调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汇率也是同样如此,外汇市场也是经常出现巨大的波动,其风险也会导致外资利用风险。另外,还有国内通货膨胀风险,物价的快速上涨也会导致原来预期的投资额出现巨大缺口,可能导致项目实施的资金链断裂。
2.3 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都是政府和投资人无法控制的风险,有些可能还可以监控,如天气预报等,有些则具有突然性,且破坏力巨大,如洪水、泥石流、战争、地震、罢工、甚至极端势力的发酵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风险。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的各种风险,以上是主要的几种风险。
3 PPP融资模式风险评估
正因为PPP融资模式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对风险进行评估,并进行规避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
3.1 识别风险
首先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并进行分析和研究,采用一些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描述,也可以通过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其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都需要考虑进去,一般要求使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识别与估计。因此,在对PPP融资模式进行风险估计时,应当确保项目中投资回报率的稳定性,在进行风险估计的过程中,将其融资模式开展中的投资回报率进行分析,然后再对风险发生后的投资回报率进行分析,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从而在确保误差相对较小的基础上,实现对融资风险的估计。
3.2 风险评价
利用理论化基础知识,对PPP项目当前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具体包括风险的影响水平及可造成的整体损失,对评估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为风险评价提供出有效数据支持。同时,也应当对PPP项目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分析,确保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两方面的综合考虑,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评估,最终实现对PPP融资模式风险的规避。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对其日后是否会影响到城市规划前景等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确保其在风险评价的全面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程日后的预期营业成本,实现对风险的系统化评价。
4 规避PPP融资风险的建议
在分析了风险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尽量规避PPP融资风险。
4.1 针对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融资种类
不同种类的PPP融资模式,对经营权、所有权的要求不同,首先从大类上来选择是外包型、回租回购型、特许经营型、资产剥离型,然后再选择具体的中类和小类,这需要充分考虑不同PPP融资模式下,政府与投资人之间的合作程度,根据项目特点,从招投标、设计、融资、建设、经营和移交等环节进行考虑,从信任、共享、沟通、协作、承诺多个方面来测量合作程度,预测存在的风险,选择相应的PPP融资模式,规避相应的风险。
4.2 管控PPP融资规模,规避财政风险
国际上PPP融资应用比较成熟的国家,PPP融资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金额,仅占全部公共部门投资的15%~25%,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建议政府在审批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其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目前财政部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2015年4月)要求不超过10%,认为更保守一些,控制在5%以下应该是可以的。在应用比较熟练、制度建设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慢慢提高这个比例。
4.3 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PPP融资项目建设周期长、金额大、不确定因素多,因此,可组织学者和国资委、规划、城建等专家对PPP融资模式展开研究,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考察,建立科学、全面、完善的风险监管技术和方法,并完善相关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并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对项目的审批进行论证,提供参考意见,规避各种风险。
4.4 组织政府审计部门和民间审计机构全程跟踪审计
对于国家财产物质的安全需要得到相应的保证,民间资金的安全也应该得到保证,能够按照合约认真履行,各尽其责,这就需要国家审计部门和民间审计机构对项目实施的全程进行跟踪,保证合作行为的合理合规。对于日常的建设、经营、移交等活动并不干预各方决策,但必须最大程度上保证各方按照合同认真履行。对于出现的突发重大事项,两方审计人员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出具审计报告与建议,最大程度上规避各种风险,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4.5 合同中应预先约定风险分摊机制
PPP融资项目,私人参与的目的是盈利,政府参与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不能因为国有产权的虚位,就承担大部分乃至全部的风险,也不能因为私人的逐利,大部分盈利都归结于私人。因此,对风险与盈利都应该在合同中予以约定,规避项目风险,共享项目成果。
⒖嘉南
[1] 叶晓d,徐春梅.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PPP)模式研究述评[J].软科学,2013(6):6-9.
[2] 严晓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应用及审计重点探讨[J].审计研究,2014(5):45-51.
[DOI]10.13939/ki.zgsc.2016.38.153
1 引 言
工程投标是指具有合法资格和能力的投标人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提出实施方案和报价,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标书,并参加开标,中标后与招标人签订承包协议的经济活动。工程招标、投标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招标人通过招标活动从投标人中选定报价合理、工期较短、信誉良好的承包商来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而投标人则通过有选择地投标,竞争承接资信可靠的业主的建设工程项目,以取得较高的利润。在目前我国投标的过程中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分析的方法,笔者通过建立层次矩阵评标模型来分析风险的大小,从而达到规避投标风险的目的。
2 项目施工投标中规避承包商风险的层次矩阵分析法
2.1 投标层次矩阵分析法的理论与步骤
投标层次矩阵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评价目标,再明确方案评价准则,然后把目标、评价准则和行动方案一起构造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目标、评价准则和行动方案处于不同的层次,彼此之间有无关系用线表示。我们将投标过程中的评价目标、准则、行动方案和风险因素用层次矩阵分析法来分析和规避承包商的风险,建立了层次矩阵投标模型,用层次矩阵评标模型来分析风险的大小,从而达到规避投标风险的目的。
层次矩阵分析法的信息基础是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利用排序方法,可以得到各个风险因素重要性的排序。层次总排序即在单准则排序的基础上,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称为层次的合成权数。这一过程是自上往下进行的。
层次矩阵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定义问题,确定要完成的目标。
第二步:从最高层(管理目标),通过中间层(判断准则)到最低层(方案)构成一个层次结构模型。
第三步:构造一系列下层各因素对上一层准则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第四步:在第3步里建立判断矩阵所需要的n(n-1)/2个判断。
第五步:完成所有的两两比较,输入数据,计算最大正特征值,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
第六步:对各层次完成第3,第4,第5步的计算。
第七步:各层次合成计算。
第八步:如整个层次综合一致性不通过,要对某些判断作适当的改善,例如修改做成对比较判断时所提的问题。如一定要修改问题的结构,则即要回到第2步,不过只要对层次结构中有问题的部分作相应修改则可。
层次矩阵分析法的基本计算问题是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与此对应的特征向量。
2.2 层次矩阵分析法在项目施工投标中规避承包商风险的应用
2.2.1 建立判断矩阵
通过进行专家咨询,统计综合后可得到下一层因素相对与上一层因素的判断矩阵,在此给出建设工程项目承包商风险评估的层次判断矩阵。
2.2.2 进行层次矩阵单排序
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或权重)W,并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以表1 A承包商风险评估比较矩阵为例计算方法如下:
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远小于0.01,表明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模型是可靠的。对于向量Wb中的五个数从评价目标“风险评估”的角度,其大小顺序即代表了它产生风险的大小,由此可判断产生风险的各因素的顺序。
同理可计算表2承包商自身方面的原因B1判断矩阵各指标的权值,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2.2.3 进行层次矩阵总排序
层次矩阵总排序就是用上一层的排序数值对下一层各有关因素单排序权值进行加权,得到下一层对上一层的总排序权值,对于最高层的主层次,其层次单排序也就是层次总排序。
各项指标对总目标的权值计算结果为:
承包商的风险评估:
对于向量 Wc中的 n 个数从评价目标“风险评估”的角度,其大小顺序即代表了它产生风险的大小,由此可判断产生风险的各因素的顺序。
2.3 承包商风险评定等级和标准
具体见表9。
3 结 论
承包方首先可分析各种风险因素的来源,然后通过投标层次矩阵分析法来确定各种风险的大小,从而可以作出正确的决择,达到规避投标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金融工具按照基础性与否可分为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两者互为对立但也存在紧密联系,基础金融工具是存款凭证、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基础性金融工具,期权和约、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和约、利率期货和约等从基础性金融工具派生出的新型金融工具则可被归类为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相对基础金融工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例如跨期交易、杠杆效应、高风险、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等。其价格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金的有效流动,有分割,转移风险,提高金融市场经济效率的作用。
总体而言,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起到以下几点良性影响:其一,提升资金流动率,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提升资金运营效率,其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灵活的交易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收益;其二,能够降低当前阶段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预防和处理,其中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是风险的本质成因,而处理风险问题的根本方法是通过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衍生工具的高杠杆特性正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其三,有助于改善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是可以量化和测量的,企业在风险承受范畴内参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对财务风险管理的优化,因此可帮助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范围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向,分别是融资、投资增值和常规经营管理。
其一,融资。衍生金融工具最直接的作用辨识融资,其形式内容多属于融资渠道。衍生工具融资相对于传统的直接、间接融资产品而言具有融资效率高、操作灵活、资金成本低、交易配置灵活等特点,但同时也对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有一定要求,且不适合中长期融资需求。
其二,投资增值。企业的管理除了要求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现金流进行管理优化,企业资金的有效运用、实现保值和增值也越来越重要,企业的投资往往较为谨慎保守,由于主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在金融产品上的投资需求也越来越大。银行对公理财产品以及信托产品在往往很难达到高收益与低风险的完美组合,企业参与金融市场的欲望愈发强烈。
其三,常规经营管理。在经营管理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所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避利率风险,二是规避汇率风险,可见都是用于应对货币市场风险而产生的。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方案
前言
建筑消防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受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使整个消防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以及费用等在可控范围之外。因此,对建筑消防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进而如何应对和监控这些风险是我们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
一、建筑消防工程风险
(一)风险与风险的分类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是在工程目标规定的条件下,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按来源分可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按风险对象分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按影响范围分,风险也可分为基本风险和特殊风险等。
(二)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特性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具有下列特性:
1.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客观性。建筑消防工程的风险始终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事件是否发生、何时发生和发生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均是不确定的。但人们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对其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预测。
3.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可变性。当风险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后果等发生变化。
4.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阶段性。它包括潜在阶段、发生阶段和后果阶段。
二、建筑消防工程风险识别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风险识别是要确定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存在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工程产生哪些影响,并将这些风险及其特性归档。
(一)风险识别的原则
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先怀疑,后排除;⑵排除与确定并重;⑶由粗及细,由细及粗;⑷严格界定风险内涵并考虑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⑸必要时,作实验论证。
(二)风险识别的过程和方法
建筑消防工程的风险识别方法往往是经验数据资料分析、风险调查、专家咨询和实验论证等方式。在经验数据资料分析中,要注意对类似建筑数据的收集,包括过去建设过程中的档案记录、工程总结、工程质量、工程验收资料与安全事故处理文件等,找出相关的参考数据。在风险调查中,通过风险分解的方式,建立建筑消防工程初始风险清单。在初始风险清单建立后,仍需根据建筑工程自身的特点进一步识别风险,并在实践中做出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专家咨询一般可召集有关专家开会,对特殊建筑的消防方案提出各自的意见,也可采用问卷式调查,在独立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再由风险管理人对专家发表的意见加以归纳分类、整理分析。
三、建筑消防工程风险应对与风险管理
建筑消防工程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自留和风险利用,以及这些策略的组合。
(一)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就是以一定的方式消除风险或消除风险产生的条件,或者保护工程的目标不受风险的影响。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风险规避从源头上消除风险,是一种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方法。
1.风险规避的方式
风险规避的方式有如下两种:(1)规避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2)规避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有的损失。
2.风险规避计划系统
在建筑消防工程中,风险规避计划系统可由预防计划、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三部分组成。
3.风险规避的局限性
风险规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在某些条件下,风险规避会丧失一些机会或阻碍创新。(2)风险规避受信息的制约较大,当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还没有充分把握时,风险规避的策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3)采取风险规避的策略有时不太现实,付出的代价比较昂贵,回避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从风险中获得收益的可能性。
(二)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将某风险的结果连同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他方,是由各方承担风险。转移风险仅将风险管理的责任转移给他方,并不能消除风险。风险分担的原则是:任何一方风险都应由最适宜承担该风险或最有能力进行风险应对的一方承担。因此,符合这一原则的风险转移是合理的,各方可取得双赢或多赢的结果。
(三)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亦称风险接受,时一种由工程主体自行承担风险后果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它不改变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的客观性质,即它既不改变工程风险发生的概率,也不改变工程风险潜在损失的严重性。风险自留是一种风险财务技术,明知有风险而不去控制。风险自留用于残余风险的处置,面对众多的风险,总会有一些难以把握的风险及造成的损失,工程的主体自己承担或保留。
(四)风险利用
风险利用是建筑消防工程风险应对更高的一个层次,它主要针对一些投机性质的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把握和驾驭,可以化不利的后果为发展机遇。
(五)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决策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决策,就是风险管理者在占有一定的信息基础上,从若干可能实施的方案中,通过分析、评价和判断,选出满意的方案。
四、综合评价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仅仅对其中的每个步骤进行研究是不能满足建筑消防风险工程管理的需要的,它需要管理者将从风险识别直至风险应对的每个步骤融合成一个整体,综合运用消防工程学、风险管理学、统筹学、经济学、保险学等多种知识进行管理和决策。
(一)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将会最终决定风险应对方式的选择,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和风险,风险评估方法也有所不同。
(二)风险应对方式选择
风险应对方式的选择是与风险评估紧密相连的,风险评估的结果直接决定了风险应对方式的选择。不同类型的风险要选择最适合的风险应对方式,而正确的应对方式的选择,正是风险管理的目的所在。通常最基本的风险应对方式是风险规避,因为风险规避从源头上消除风险,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方法。但对于不同的情况也要具体分析。
(三)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十分重要的,前一个步骤是后一个的前提和基础,但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其轻重缓急也要具体的分析。一般来说,对于发展比较成熟的建筑消防工程,由于其风险评估系统比较完善,而且经过了国外多年的经验总结和论证,那么对风险应对方法的选择就比较重要;而对于发展不够成熟的建筑消防工程及其分支系统,其风险评估系统的发展尚不成熟,我国几乎没有一套成型的风险评估体系,也缺少相应的法规,而无法对风险的比较准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风险应对,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因此,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就尤其重要。
五、结束语
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是消防上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在整个建筑消防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建筑消防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有效的避免或减少建筑消防工程的损失,对消防的性能化设计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为综合消防分析理论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对建筑消防工程管理的过程只是做了初步简单的阐述。
[参考文献]
[1]雷胜强.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王卓甫,邱德华.工程项目管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进入2007年,有人称其为“全面开放元年”, 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WTO五周年,至此中国已经全面兑现五年前入世的承诺,建立和推出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包括新《证券法》、新《公司法》、新《会计准则》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对于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面对如此高密度、高频率法律法规的推出,对于企业实务界来说,即使是专业律师跟上这些变化已属不易,而并不以法律为专业的CFO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驾驶着企业这艘巨轮闯过这段急流险滩,稳稳地驶向宽阔的海洋,恐怕不能不引起CFO们的深思。
本文将从法律风险的分类、识别和规避这三个角度,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体会,来分析作为企业的CFO如何来应付这些变化。
一、CFO如何面对法律风险
在决定如何识别和规避法律风险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企业到底面临哪些方面的法律风险,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采取一定方法去识别它,然后去思考如何规避它。
对于企业的法律风险,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角色将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作为企业的CFO,主要的工作并不是法律方面,因此也没必要对法律的各个方面都非常精通。
那么CFO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将本企业的法律风险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并能够将这方面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呢?
企业的CFO只要重点关注三类法律风险,并针对这三类法律风险设计不同的识别和规避流程,就可将整个公司的法律风险处于一种有效的控制状态。这样CFO既可以避免阅读枯燥的法律条文以及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又可以将整个公司的法律风险处于可控的状态。
企业的法律风险其实不外乎三类:第一类涉及企业做为法律主体存在的法律风险;第二类涉及企业运营环境的法律风险;第三类涉及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法律风险。
1.涉及企业作为法律主体存在的法律风险
企业无论从事任何经营活动,必须要合法存在,这也是企业运营最根本、最基础的要求。
这些内容主要是在涉及企业主体方面的法律法规中进行规范,如《公司法》、《合资企业法》、《合作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
这些法律的共同特点就是规范企业做为一个法律主体合法成立的经营范围、设立条件等相关规定。企业需要保证自己的经营主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涉及企业运营环境的法律风险
这类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企业整体运营环境方面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是针对企业所涉及的特定市场、产品等方面的法律风险。
涉及企业整体运营环境方面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针对各项企业都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风险,像《劳工法》、《公司法》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改变。
针对企业所涉及的特定的市场、产品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包括与能源企业相关环保法规的变化,与广告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变化等等。
3.涉及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法律风险
这类法律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具体法律风险。这类法律风险涉及了比较详细和具体的内容,比如企业在实际融资过程中,需要关注融资是否符合《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是否有重大的变化;企业在出具财务报告时,需要关注《企业财务报告》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变化。
以上三类法律风险基本涵盖了企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法律风险。
二、如何识别和规避法律风险
在我们熟悉企业的几类法律风险之后,在法律法规快速更新的今天,作为企业的CFO,如何能够快速了解这些法律的变化,并迅速识别这些变化对企业造成的法律风险?并且在识别这些法律风险之后,能够较好减轻甚至消除这些法律风险呢?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法律风险采取不同的识别和规避方法,以便使相关法律的变化迅速地被了解,相关的法律风险迅速被识别,将由此引起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一)企业法律主体风险的识别和规避
识别的层面
这类法律风险涉及到企业能否合法存续,对企业的影响很大,这类法律风险的识别层面,需要公司高层对于相关法律的修订有足够的敏感度,作为CFO,尤其要关注这方面法律的变化,及其对于本企业的影响。
识别的方法
在识别由法律改变而引起的法律风险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如何能够知道这类法律发生了修改,然后才能判断由此引起的法律风险。
一般可以通过下述途径了解法律的变化和更新:订阅一些新法速递之类的电子邮件,一般专业的法律网站都会提供这些订阅服务。只要有涉及这方面变化,稍微专业一点的网站,都不会遗漏这方面的内容;公司法律顾问也会经常给法务部发一些类似的邮件资料,让法务部的同事同时抄送一份,基本上也可以达到这方面的需求。或者要求公司法务部只要有类似的法律修改,就第一时间给予通知,做为法务部工作的一个部分。另外报纸、杂志一般也会对类似的法律变更进行及时的报道和宣传。
规避的方法
法律的变化一般会在下述两个方面产生一些法律风险:
(1)合法性、合规性的法律风险
这个方面的规避方法比较简单,这方面法律的修改,在工商或税务部门一般有一个详细的操作规范,只要关注并督促相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就可以将这方面的风险降到最低。例如新《公司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至二名监事,不设监事会。这条与之前的公司法相比较,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或监事成为了必须的一条规定,那就只需要根据要求,增加相应的机构就可以达到合规性的要求了。
(2)筹划性法律风险
所谓筹划性法律风险,是指在原有法律主体的构架下,根据各种利益诉求,利用原法律主体的特点而设计的方案。
举例来说,原《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
但在现实情况中有许多投资人不想实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投入资金之后,想获得更大的分红比例,许多公司为了获得这部分资金的支持,同时又为了满足公司法规定的要求,通常会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来配合达到这一利益要求。像在股东协议之外,单独签署的债权或服务类的合同。
新《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根据该规定,对于原先有这些结构性筹划和安排的,就需要及时根据新法的要求去修改原先的一系列协议,之前的方案虽然有一定的保障,但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在新法实行之后,只要通过一个全体股东的约定就可以达到这一要求。
由于纳税筹划方面的需要而根据不同的法律主体之间的差异进行纳税安排的集团公司,关注这方面的及时更新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以前规定可以按总分机构汇总交纳所得税的公司,按照新的法规要求,所有分支机构必须在当地交纳所得税,如何规避这方面的法律风险就需要一些特别专业的建议。
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程序来对这方面的法律风险进行较好的识别呢?
如果企业在根据法律主体的差异而设计不同筹划方案时,需要对这方面进行单独记录,在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之后,及时复核每一笔记录,考虑法律法规的变化所产生的法律风险。比如设立A子公司,主要是考虑了子公司在当地税务的原因;设立B公司主要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利用债权或服务合同来规避按出资比例分红的限制等。针对这些记录,可以安排法务部或法律顾问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专门的法律建议。
(二)企业运营环境法律风险的识别和规避
识别的层面
因这类法律变化而引起的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将涉及企业业务能否得到正常运行。负责业务的VP或类似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需要随时关注这些法律法规的变化,因为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经营游戏规则的变化。
识别的方法
第一类识别风险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此,由于这类法律的变化而引起的法律风险比较重要,可以采取定期会议的方式来识别,由法务部或公司法律顾问根据这个专题采取定期会议的制度。这类会议不用太频繁,每季度一次就差不多,会议主要针对这些领域新出现的法律法规进行探讨。这类法律法规的变化一般不会太频繁,通过这样的制度,基本上可以识别出重要的法律变化。
规避的方法
这些法律的变化,一般涉及企业游戏规则的改变,如果企业不对其做出回应,将会产生较大的法律风险。
为了规避这方面的法律风险,一般会牵涉到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涉及到业务操作、财务处理等各个方面。
企业CFO在识别这些法律风险之后,需要作为一个牵头人的身份出现,来规避这些法律风险。针对这些变化专门召开相关部门的会议,针对这些法律变化对原业务流程的影响,研究原业务流程需要进行哪些修订,才能够符合规定。
例如,《广告法》将审核广告的主体,由最终的媒体,变为所有媒体的渠道均牵涉连带责任。
针对这个变化,进行广告业务的公司,就将面临所广告的合法性的问题,如何保证广告的合法性,首先需要业务部增加广告合法性审核这一流程,其次财务部门在付款的时候,除了需要考核广告后才给予付款之外,还需要增加广告审核人员,确认广告没有违法这一情况后,再安排付款。那些业务系统自行开发的企业,技术部也需要修改相应的技术流程来适应这一变化。
(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法律风险的识别和规避
识别的层面
这方面的法律风险一般由法务部在审查合同盖章的时候进行控制和识别。但是法务部识别的仅是一般法律层面的风险,对于因合同引起的财务方面的法律风险一般关注不足。所以需要财务部的参与,共同识别这方面的法律风险。
多数的合同必然伴随着企业现金的收付,法务部在审查合同的时候一般只注意常规的法律风险,而对财务方面的法律风险考虑不足,做为企业的CFO需要考虑将财务等各方面的筹划和风险控制前置到合同签订环节,否则等到合同签订后再进行财务方面的筹划,就已经晚了。
识别的方法
企业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交易发生,每一笔交易都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作为企业的CFO如何及时识别这些法律风险呢?
一般企业的财务人员被动地接受业务部门签订的各种合同,然后根据该合同进行收付款等财务核算或筹划。其实等到财务人员拿到已经签订好的合同的时候,财务方面筹划或设计已经为时晚矣,合同一旦签订就只有严格执行了,财务的筹划空间非常小。
作为企业的CFO需要将所有财务筹划前置到合同的签订环节,对于企业签订的每一份合同,甚至企业每盖一次章,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不但可以控制一般的法律风险,同时也可以降低因财务筹划而引起的法律风险。
一般企业都会有一个制订得非常详细的合同管理制度。有效的合同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明确签订合同应遵守的原则;确定各类合同的分级管理和各级职责;明确具体对外签订合同的部门、权限以及审查报批制度;明确各类合同的具体要求等等。
许多企业的合同管理制订得非常详尽,但是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的却不多。主要原因是,除法务部之外,其他业务部门很少有时间仔细阅读这么多的规定,再加上执行的时候,即使是法务部的人员也是凭感觉或印象在执行审查合同,这些因素的存在将会导致越详尽的合同管理办法越难有效地执行。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我们将合同管理办法由文本修改成表格的方式,将需要审查的内容以及关键点全部在该表格中列示,并且一一进行签字确认,这样就可以确保重要的内容全部处于认真的复核控制之中。
举一个合同审核表的例子,见表1。
该表格有两个特点:
(1)将法律审查与财务审查合并在一起,加强财务对于新业务第一单的审核,因为是新业务,财务部需要对其税收、财务核算等各方面进行通盘考虑。
(2)将所有需要审核的要点全部详细列明,审核人员只需要判断后打勾确认即可,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审核人员的主观随意判断,也可以加强审核人员的责任感。
企业如果能够将审核过程通过IT流程来实现,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益处。
规避的方法
二、出现税务风险的原因
(一)会计人员的水平有限
企业在发展当中离不开各个专业人才的支持,在企业财务部门,会计人员、办税人员、核算人员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财务人员,在处理财务工作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企业办税人员主要负责一些基本的税务工作,比如税务沟通、纳税筹划、计算等。虽然这些工作看似非常普通、非常基本,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办税人员都不能掌握最基本的业务知识,还有非常多的人员没有足够的办税经验,在遇到一些突发事故以后,不能有效解决,还要依靠上级主管领导。办税人员的主观意识上也缺少规避风险的意识,缺少对风险的洞察能力。很多工作人员都在办理各项业务当中走捷径,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缴纳税金。为此,企业办税人员的基本税务知识与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二)税收筹划方面存在问题
企业的税收筹划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税务工作,其风险主要由于未事前筹划或筹划失败引发的。出现筹划失败有诸多原因,比如税务筹划目标、组织策略、具体实施方法等存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税务筹划方案设计存在不足,没有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最终导致企业无法顺利完成筹划目标。在企业经营中,这些隐藏的筹划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为企业带来风险。
(三)企业在应用收税政策过程中不够科学
企业税务缴纳一般都是按照特定的缴纳标准实施的,并会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发展情况确定税率比例。但是企业在发展鉴于会计人员的水平有限,导致在利用税收政策过程中,后期工作就处理不好。一旦企业的行为被相关部门发现,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使企业的利益受损,并破坏了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声誉。
三、企业税务风险会计规避方法
伴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与贯彻,国家在税务法与税务准则的制定上存在越来越多的差异,企业在进行税金的缴纳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对纳税的调整。比如,在申报纳税时,如果不能对税金缴纳做好调整,一旦出现了缴纳漏洞,将会对企业实施处罚,为企业造成不好的影响。为此,企业管理者要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上述问题进行规避,从而使企业能够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
(一)不断对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进行完善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企业在发展当中鉴于诸多因素会出现税务风险,并且还会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企业制定新的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会计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企业在发展当中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体制上做好实现突破与变革,对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进行创新与发展。此外,企业的管理人员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征对税法规定与企业财务会计存在的差异进行控制,将两者的距离缩短,这样才能使企业税务风险降到最低。企业要在开展正常纳税过程中,做好风险的规避,而这一过程离不开企业办税人员的支持。为此,要不断对相关业务人员做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并使其管理水平提升。要充分认识当前的税务法规,在出现了税务风险以后,要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
(二)事前做好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应该在事先进行规划、设计和安排。税务筹划可以贯穿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但决不是事后才进行筹划。在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通常滞后于应税行为,如果等到纳税义务已经发生或已被税务机关查出问题时,才想起税务筹划,才想办法寻找少缴税的途径,无异于亡羊补牢,并非真正税务筹划。其次,好的税务筹划方案并不一定是纳税最少,税务筹划的目标是选择低税负和递延纳税,以获得税收利益,所以税务筹划不应只局限于个别税种税负的高低,而应着重考虑整体税负的轻重。其三,企业管理人员只有掌握更多的税务优惠政策和税率,应用低税率缴纳企业税金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税种具有的税率差也是不同的,企业管理人员要应用好这些税率差,使企业能够顺利缴纳最低的税收,减少税务风险。
(三)对税务制度进行完善
一般来说,税务就是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按照纳税人、纳税扣缴的委托,为企业办理好各种税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税务办理机构能够与国家税务局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此,税务机构要能够进行统一管理与筹划,在范围以及质量上建立起规范化的监管机制,使税务机构能够科学服务、独立办事,使税务能够自负盈亏,实现自我约束。
(四)构建出税务风险预测系统
鉴于企业税务风险的出现是不可预测的,为此,明确纳税人的自身权利是非常重要的。税务人员通常能够自觉履行自己的纳税业务,但是却容易将他人的权利忽视,并且企业在发展当中受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大,为此,企业管理人员要首先保护好纳税人员的权益。此外,要做好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只有做好风险评估才能将企业风险降到最低,可以通过会计规避方式使企业风险降到最低。评价工作要以控制税务风险为基础,在纳税前要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分析,从而构建出科学、合理的风险预测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全球各企业公司商业竞争加剧,使公司发展呈现竞争主体多元、客户来源复杂、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内部管理弊端明显等状态,这些都使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公司面临的愈来愈加剧的风险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并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公司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公司进行风险管理,规避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目前风险管理的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基于内部审计视角,运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探索、研究、构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和框架,是风险管理的新趋势,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方向。
一、公司风险管理意义
1.风险管理是保障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风险无处不在,它是可能对一个组织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组织必须针对风险的特性与大小,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管理和控制,这就是风险管理。在公司面临越来越大风险和危机的今天,开展风险管理可以帮助公司对现实与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是保障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2.基于内部审计视角是构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指出,内部审计活动应帮助机构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帮助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它包括监督、评价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价机构在治理、运营方面的风险因素;查找、评价机构的重大风险因素。《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审计的定义。因此基于内部审计视角,引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理论,运用系统、规范的内部审计方法,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规划、识别、分析、评价、控制,是构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领域。
二、公司风险管理
1.公司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在竞争加剧的现实环境下,公司面临的风险加大,遭遇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经营运行风险(如政策法律风险、社会环境风险、市场竞争风险)、行政管理风险(如体制改革风险、内部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公司人员培训教育风险(如培训项目设置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安全保障风险(如食品卫生风险、公司环境风险、人身心理风险)等。
2.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公司在运行与发展中面临诸多现实和潜在的风险,而目前我国却少有公司开展风险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淡薄,未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应对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风险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的理论才被引入国内,但直到今天,风险管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研究,并仅在一些特殊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管理中应用的起步阶段,远未达到推行普及、广泛应用的程度。
其次,公司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我国公司虽然逐步转向自主化、市场化,生存与发展的风险压力也逐步增加,但是原有的体制带来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加之风险管理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我国公司的风险意识普遍薄弱,更谈不上进行风险管理。
再次,公司尚未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在公司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因此,亟待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控制和规避风险,实现公司生存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安全保障。
三、构建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开展风险管理是公司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可以借鉴的模式、方法不多。但笔者认为应基于内部审计视角,运用内部审计的方法手段,发挥其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制约、防护、评价、鉴证、参谋等作用,构建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开展风险管理和审计。
1.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组成架构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子系统、规范标准子系统、风险评估子系统、实施执行子系统等:
(1)组织保障子系统:包括专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完善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等。
(2)规范标准子系统:包括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与科学的风险管理标准等。
(3)风险评估子系统:包括广泛的数据收集网络、客观的风险评价平台、可靠的结果反馈机制等。
(4)实施执行子系统:包括恰当的应对策略方案、高效的执行监督措施、全面的效果评估审计等。
2.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工作流程
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工作流程一般由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应对策略、效果评估等若干主要环节组成,这些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对公司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
(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是公司开展风险管理活动的首要步骤,公司应根据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分析内外环境及管理现状,运用内部审计的控制职能,发挥其防护作用,计划和设计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措施和应对手段。这个规划应该包括准确的目标定位(如承受风险目标、规避风险目标、控制风险目标)、具体的实施计划(如风险形势估计、风险管理计划和风险规避计划)、有力的组织机构(如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评估组、风险项目执行组)、完善的制度保障(如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因素标准、风险警戒标准、风险结果标准、风险评价标准)、合理的经费预算、科学的技术手段(如抽样调查、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决策树模型)等内容。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就是必须运用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发挥其鉴证作用,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绘制流程图、制作风险档案、开展风险调查、财务报表分析、建立风险清单等方法,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感知和统计,识别和辨认所发现或预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以及这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发挥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和作用,运用各种评价技术手段,包括采用风险概率、期望值、均方差、风险度及财务杠杆等定量方法与幕景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定性的方法对所有不确定和潜在风险的成因、发生概率、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损失大小、预期时间等要素进行系统地分析、判断与评价,得出风险评估结果,并决定是否风险预警。
(4)应对策略。应对策略是指运用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发挥其制约作用,按照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大小等方面要求,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控制、风险承受和风险应急等风险应对策略或技术手段中,选择并提出适合的规避与控制风险的处置与应对意见,供公司决策层选择并实施,这对于消除与降低风险事故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5)效果评估(风险管理审计)。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对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及工作成效进行效果评估能有效地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改善风险管理效果,是保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稳定的基本前提,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崭新领域。
首先,对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计划安排、目标设定、程序步骤进行审计,以此促进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其次,对公司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规范程序、标准设计等状况进行审计,以此评价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安全性和完善性。
再次,对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中在数据收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方法措施是否实用、先进、可靠等状况进行审计,以此监督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稳定性和效果性。
最后,对公司在风险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资金预算、运行成本、降低的损失或带来的收益进行审计,以此鉴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总之,基于内部审计视角构建完善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是公司有效预防、规避和控制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公司健康发展,推动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姬志刚: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社会.科技咨询导报,2006(20)
[2]李文耀:人才资源管理之关键. 商场现代化,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