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31 14:40: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众传媒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众传媒的特点

篇(1)

一、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

(一)大众传媒及其特点

大众传媒属于传播学名词,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媒介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按形式分主要有印刷和电子两大类,印刷类常见的有报纸、杂志等,电子类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这两种形式的媒介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印刷类发行量大,曾是受众数量最多、受众面积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介,而在当今社会,电子类媒介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迅速,越来越受到年青一代的青睐和依赖。大众传媒的功能主要包括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从大众传媒的功能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不仅能延续社会传统,还具有传播社会经验的教育功能,这种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降低了教育成本,使规则化的教育日常化,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它和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对整个社会的教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新闻传播及其特点

新闻传播要求能及时、有效地传播相关新闻,其选材过程把控严格,通过舆论、价值体系等各层次筛选后,形成一个信息总和,因此新闻传播内容对人们日常生活、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整体走向都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总的来说,新闻传播是一种有导向、有原则的信息汇总,它在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传承文化、舆论监督、大众娱乐等方面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传播的媒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人们快速了解各方面的人和事。

二、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

不同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会对新闻传播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的报刊、广播等会受到时间、版面、传播速度等的限制,信息传播速度不如互联网新型媒介更快、更广泛。但是不同的传播方式有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的媒介有固定的受众,比如党报新闻和娱乐八卦新闻的受众必然不同,传播中产生的意义也大不相同。

(一)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1.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

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具有舆论监督作用,不管是传统媒介形式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媒介,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它的公开性将内容直接地、客观地暴露在公众面前,能够彰显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这是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约束力的体现。传统媒介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进行的交流会受到各种条件制约。比如报刊只能通过读者来信作为沟通方式,时效性欠佳,易使思想碰撞和深度交流变得索然无味。广播电视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直播访谈等更为直接的方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虽与报刊相比略胜一筹,但是仍受到时间限制,而互联网给传统媒介开辟了新型网站,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爆炸性信息的集合地,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现在,互联网在新闻传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人们通过它直接对话,不仅可以营造一种宽松、热烈的交流氛围,还可以加深交流的深度、广度。在互联网中发表言论需要记住的是,公民虽有言论自由,但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网民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要知道,任何触犯法律的言论都要接受法律的惩处。

2.大众传媒公共性在新闻传播中的体现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是指大众传媒有一定的覆盖面,具备社会共享的基础,另外人民大众必须有相对公平、充分的媒介准入机会,需要通过大众传媒实现社会交往的目的。当下的新闻传播,除了需要满足以上条件之外,还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始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使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公开化,新闻报道透明度提高了,对各个行业的监管力度也会更加严格,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从世界发展角度看,大众传媒对国家文化、经济和社会形态的构成起着剂的作用。比如可以通过国际性合作寻求思想和精神上的同一,改变人的态度,稳定社会前进,使人们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更加关心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的改变。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传播,对受众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都有高水准的要求,对新闻的内涵和深度也有要求,这就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从事新闻报道,使所挖掘的新闻视角和洞察力得到质的提升。

(二)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有目共睹,如果利用不当就会对新闻传播造成不良影响。如将信息不经筛选地灌输给人民群众,就会产生新闻传播麻醉性负面效应。又如媒体为了商业利润故意夸大其词,或利用标题党吸睛、争取流量和粉丝,会使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慢慢失去感知能力。再如媒体对社会灾害或动乱信息做了不加解释的报道,就有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和不安,这时的大众传媒就会失去在人们心目中的可信度、可依赖形象,对整个社会结构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出现,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知识快消,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否认大众传媒在构建当代社会基本特征和社会关系方面所做的贡献,也不能一味地用大众传媒带来的新闻传播封闭人们的思考能力,而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区别对待新闻传播中的流行文化成分。

三、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篇(2)

新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简单理解即是利用视觉的效果,感悟美的传达,促进美与人的交流,视觉传达设计则包含了多种学科内容,例如美术、设计,在多种学科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利用视觉可观察到的文字、图形等传递设计中的含义。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促使视觉传达设计渗入的领域更加广泛,同时密切了其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在信息化社会的作用下,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以及创作来源,加快了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速度,目前视觉传达设计的流程是非常便捷的,其可直接通过计算机软件操作,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设计包含更多信息的视觉作品,向人们传达世界的视觉感悟,视觉传达设计在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朝向商业领域的方向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在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之际,增添了各种各样的元素,保障设计传递更多的现代化信息,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视觉传达设计的特点

大众传媒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不仅具备一定的公众性,更重要的是其在满足公众审美需求的同时,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在大众传媒中具备一定特点:

1.与时代共同进步

大众传媒是以动态变化的社会信息为基础的,由此要求其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同样具备与时代共同进步的特点,人们对审美的追求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站在人们精神需求的角度上考虑,其审美的意识、道德的追求以及对文化价值的欣赏,都是与时代的发展相关联。因此,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需综合考虑时展的因素变化,在时代的进步中,获取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特性。

2.设计的基础创新

大众传媒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基础性,视觉传达设计需在保障基础内容的情况下,做好创新的工作,人们在追求审美时,不仅只是想看到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而是希望看到视觉传达设计在基础元素上进行创新,既含有最基础的文化内容,又包含人性化的创新,在展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吸取世界各地的设计精华。

视觉传达与欣赏的双向性

视觉传达设计是欣赏的内容,同时欣赏是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因此两者之间呈现双向性的特点,视觉传达设计可在人们欣赏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设计灵感,而且人们对设计的欣赏即是对设计另一种方式的认可,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在向人们展示设计成果,供人们欣赏的同时,也在观察人们对设计审美的反应,以此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的新鲜性。

大众传媒中的视觉传达设计

1.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化底蕴

文化魅力是大众传媒中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大众传媒中的视觉传达设计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才可保障其在社会中持续的发展,传统时期,人们对审美的意识比较单一,并没有文化的特性,但是新时期的到来,促进大众传媒的发展,同时提升了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化底蕴。新时期内,人们对美学的理解促使其在意识上构建了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底蕴的框架,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理念的传递,例如:交通标志,其用最简单的视觉标志,传递最明显的交通用语,向人们传递一种行为上的约束和警惕。

2.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丰富表现

大众传媒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具备丰富的表现形式,目前设计方式、设计途径的多样性,促使设计成果也具备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元素,既有平面的设计方式,又有立体的设计思路,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类型,而且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局限于静态,更包括视频、音频以及影像等等,都是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例如:公益宣传视频,在达到公益宣传效果的同时,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的审美意识,可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丰富的表现,促使人们对大众传媒的理解。

3.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信息化

篇(3)

相对于我国公共管理而言,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具有预警性,能够对社会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报道,能够对涉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况进行报道,从而引发人们的警惕性,让人们对突发事件有所了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后,大众传媒对地震的现状进行了及时报道,并且将地震的情况进行了传播,不仅保证了地震事件的真实性,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实现了灾区现场报道的有效性。此外,根据大量的事实表明,大众传媒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公开性能够保证大众传媒发展与运行的基本准则,能够让社会产生一定的报道反应。此外,从效率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将涉及的公众利益的真实信息进行报道,能够避免灾难性损失,能够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增加公共信息报道的透明度,尽可能将不良信息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具有议程设置功能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议程设置是建立在环境监视功能之上的。议程设置功能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众传媒设定了议程日程的基本功能。在大众传媒中,新闻传媒所传播的基本信息能够以议程的方式进行展现,并且所产生的影响下能够对受众的思想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新闻传媒所选择的播报内容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并且传播媒介在根据现实环境中所选择的报道内容在经过加工之后能够积极呈现给广大受众。从现实角度出发,社会的现实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对于部分公众而言是不理想、不规范的,如果想让她(他)成为公共管理中的主要对象,则需要对社会问题进行转换,而大众传媒所具备的议程设置功能则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接触信息,并且能够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传播,使其能够连续性的进行报道,从而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大众传媒对社会事件的客观报道能够提高受众的认知程度,能够引发受众对社会的认识与思考,提高受众的认知度,从而将媒介议程积极转化为公众议程,形成焦点效应,产生强大的舆论引导,促使公共事务进一步调整。

(三)大众传媒在公共管理中具有监督作用

自古以来,监督是保证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应的,批评专栏使受众的参与意识得到加强,新闻传媒针对性的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进行报道与批评,从而提升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除此之外,各种社会中的而不良现象也会通过新闻传媒进行报道,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以及《中国质量报告》等栏目在全国受到了关注与重视,此类节目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其主要原因是该类节目将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进行了发挥。现如今,我国民众在表达自身意愿的时候要求自身权利的合法性,而大众传媒作为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关键因素,能够引导社会与民众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改变社会舆论监督现状。此外,近几年在科技的发展中,网络成了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网络不仅改变了媒介的生存格局,并且也从根本上促使新闻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传播速度的快速性,传播内容的全面性。网络的出现让广大受众拥有发言权与表决权,在形成双向互动模式之后,能够有技巧的对政府政策进行调控,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创新,促使人们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四)大众传媒具有参与政府决策的作用

通常而言,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始终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所具备的公共空间能够使政府决策具备有效性与实效性。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治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出现,能够将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抱负、思想性格聚集在一起,对其进行讨论与分析,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推动我国政府形成新的决策意见。此外,大众传媒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在传媒的平台中,不论是个人、团队、政府还是其他均可以针对决策问题进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大众传媒可以对决策的内容进行解读,并且能够深化受众的理解程度,提高受众参与决策的基本意愿以及参与能力。与此同时,大众传媒还能够通过公众群体将错误的信息进行取消,完善决策体制,将社会各个阶层的意愿进行充分反映,从根本上带动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时代,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日益凸显出其价值和意义,因此更应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现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指多种形式的大众传播手段,可分为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的特点有受众广泛、信息传播高效、内容的性质复杂。

(一)现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随着电视、电脑、互联网等这一系列新型媒体的出现,以其受众多、传播快、覆盖面广,不具有强制性、形式多样、操作灵活的特点,这种传播在时间上让人们实现了几乎同步,在空间上实现了和感觉同位的效果。

2.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借助不同类型的大众传媒获得跨越学校、家庭、社区、工作甚至国界的各种信息。大众传媒传播的各种思想观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

大众传媒提供了多样的教育形式,如新兴的互联网上的QQ、电子邮箱、博客、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交流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渠道。

4.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代大众传媒利用现代化的新型手段和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形式多样、丰富新颖的材料和信息。我们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利用大众传媒转变人们的观念、开阔眼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一种理想的效果。

(二)现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现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表现

第一,信息干扰了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量复杂而庞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有所增加。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传媒传播的信息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而且会增加对有效资源利用的难度。

第二,外来文化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如今,西方文化占据了我国大众传媒相当大的空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其经济、政治利益,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我国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实现他们的文化霸权、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

第三,大众传媒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电视相亲类节目为例,《非诚勿扰》等栏目在初期阶段,采取鼓励嘉宾发表另类言行、设计剧情、嘉宾身份造假等炒作的方式来宣扬拜金主义,直接挑战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引起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以达到较高的收视率。大众传媒中的这些现象,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当代广大民众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现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第一,信息量剧增的干扰作用。在信息社会里,受众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接触的信息面更广,接触的观点更杂,因而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呈多角度化;再加上很多受众社会经验缺乏、思想不成熟,就会严重阻碍和影响健康信息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外来文化与日俱增的冲击作用。形形的西方文化会严重侵蚀受教育者的思想,使其自身的道德规范、伦理认知发生更激烈、直接的内部冲击,甚至使其走向错误的极端,丧失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这些西方文化中的不良信息还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作用。

第三,大众传媒过度市场化的削弱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大众传媒在其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商业化效益,趋利性过于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受众的身心健康,而且使传媒队伍的形象日益恶化。

二、现代大众传媒影响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

大众传媒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这一优点,调动人与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同时要借助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形象直观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给受众,以增强教育效果。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媒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素质,快速处理大众传媒纷繁复杂的信息,根据性质和类型区分不同信息,并把有效信息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加强媒体自律

传媒人应该时刻保持自己作为党、国家和人民发言人的角色,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使自己的言论不偏离公共政策和国家利益,不热衷于传播低俗文化和物质文化。

(四)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我们要加快立法进程,以防止传媒行为失范,更好地完成国家对传媒管理体制的转轨。除法律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制衡机制就是对传媒进行独立的、严肃的和具有权威性的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缔造者;推动者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76-02

一、当代大众传媒

(一) 大众传媒的含义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它是新闻的传播工具,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大众传媒是以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和书籍等以技术或组织特征为标志的传播手段或者向大众的信息传递。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概论》中明确提到:“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二)当代大众传媒的特点

1.交互式传播

当代大众传媒打破传统传媒单向性的传播方式,有着交互性的特点。在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即以信息高速公路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电话等传播模式为主导的时代,它集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于一体,是对“交往传播关系的一种全新构造”。

2.高效的复制性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工具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然而这通过符号和影像传达给人们的“天下事”是通过媒体所接触的,媒体通过运用分割、重组、淡化、强化等一系列程序对现实进行编辑处理,这些只是媒体想呈现给受众的“事实”,而并非真正的事实。

3.娱乐化

当代大众传媒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娱乐功能的最大化。当今社会已步入了消费时代,人们不再需要政治味浓厚的信息,只想在紧张的工作后,获得轻松的娱乐消遣,大众传媒娱乐化正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这种享乐和渴求悠闲的心理需求。

二、流行文化

(一) 流行文化的定义

流行文化包含于大众文化,它是现代社会与工业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样式,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可以说现代的流行文化是多元化的,包罗万象的,有学者在归纳了大众流行文化,分析了其中的四种类型:“一是印刷媒介中的大众文化;二是电子媒介中的大众文化;三是电脑与互联网中的大众文化;四是日常生活习俗与器物中的大众文化。这最后一种尤为复杂,包括了趣味、心态、形象、行为、物品、语言、环境等多个方面。”

(二)流行文化的特征

1.商业化与消费化

流行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大众流行中的商业文化。在现今这个消费时代,人们欲望的膨胀和流行文化无处不在的商业性,使其进入市场变为文化消费品。

2.高度的现代性

流行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高速发展下的伴生物,它是工业社会发展下所生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因此明显地不同于前工业社会中的民间文化和其他文化形式。

3.强烈的娱乐性

现如今,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且慢慢地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当代美国学者与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借用麦克唐纳的话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

(三)流行文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与文化工业相结合的流行文化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表达的样式。与现代文化工业紧密结合的流行文化,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于传统的文化形式很不一样。而它的存在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首先,起源于西方的流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中国,并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下得以迅速扩散。现代流行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社会运作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我们国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

其次,流行文化极大冲击了文本的呈现方式以及传统“文本――阅读”的文化传播模式。传统文本都是以印刷品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阅读纸质文本是我们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阅读文化,而现在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受着流行文化的冲击。在网络日益普及,报刊书籍日益数字化的今天,“电子阅读”悄然兴起。不管你身处何处,只要有网络你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文本阅读,以解决你在没有网络情况下对文本阅读的需求。

最后,经典文化中的精英与大众的对立模式在流行文化中呈消解态势。精英与大众这个二元对立模式却在流行文化中趋于消解。在长久以来经典文化表达方式是一个“精英――大众”的二元结构,这个结构的核心是精英,精英们是文化的创作者,大众是吸收者,这是一个单向的基础维度。

三、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的缔造者与推动者

传播就是文化的载体,它承担着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全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的诞生,让人们感受到了新闻的时效性开始,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共时性传播与参与式收看先后登场,这使得现代流行文化有了其兴起的物质基础。

当代大众传媒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孔不入,就以广告为例,在电视节目播放途中我们会看到插播进来的广告,在收听广播时能听到广告,在浏览网页时能看到广告,大众传播以其强大的传播力量,在当代社会文化的流行过程中,担任着流行文化的传递者、倡导者、推广者与普及者角色。当代大众传媒作为现代流行文化最积极的制造者和推动者,卫星的全面覆盖,使不同地域的不同人在同时间收看到同一个电视节目,他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人们网罗在共同经验中,从屏幕出发,到达更为广阔的人群,参与式的收看将大众一一俘获。最具代表性便是2006年湖南卫视播出的真人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它用一个开放式的文本空间,利用短信投票支持、网络支持等现代传媒技术让观众参与进来,同时,作为主办者的湖南卫视以及全国各地的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几乎没有不对《超级女声》进行报道的,“超女”成为了大众口口相传的名词,一时间,全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狂欢时代,然而在这狂欢正是大众媒体精心包装的一场盛宴。随后,《快乐男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星光大道》等一系列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可以说是大众传媒让我们进入了“选秀时代”。

我们说流行文化是因为大众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有着共同的认识,使得其流行起来进而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种。大众传媒利用人们“沉默的螺旋”,营造流行文化的“意见环境”来扩大大众对这一流行文化的共同认识。同时大众传媒还利用潜移默化的功能,使大众心甘情愿地接受流行文化,从而加固大众对这种流行文化的共有认识。总之,当代大众传媒就是现代流行文化的缔造者和推动者。

篇(6)

大众传媒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链上的其他组织进行互利合作,达到共赢的效果。在“创意为王”的背景下,大众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了融合互动的趋势。

首先,从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来看,大众传媒与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相关。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是工业化大生产的结果,隶属于现代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城市生活环境及生存状态的相似性导致以产业工人为主要社会群体的文化消费非常相似,最终使大规模生产文化产品成为可能。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差异性成为推动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品被大批量生产和消费的现实并不能掩盖受众对差异化和个性化文化产品的追求。在雷同的大众文化消费造就的新鲜感退却之后,创意和差异化的消费成为受众追求的新目标。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与大众传媒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为紧密。大众传媒作为大众文化价值的守望者,如何更好地履行传播职责,如何通过参与大众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分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

其次,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大众传媒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工是其寻求经济最大化的必然要求。按照媒介经济学的观点,大众传媒是将“各种资源投入转化为信息产品的组织”。在社会效益目标的约束下,媒介利润的最大化是经营的目标。创意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已被纳入大众媒介经营的范畴,并成为获取利润的“制胜法宝”。

创意是文化产品的灵魂,没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很多的文化创意产品具有“新经济产品”生产成本高、传播成本低的特点。因此,大众传媒要尽其所能,通过丰富的传播手段赢得尽可能多的受众。但是,在文化创意产品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一个问题,即文化创意产品中的核心价值是基于个体经验产生的创意,它能否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大众媒介作为传播文化创意产品的媒介,在创意多元化、宣传细节等方面上,需要认真的思考。

篇(7)

当下我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阶段,面临着体制大转变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任务。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社会思潮的活跃、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大众媒体作为社会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的重要载体,必须要面对时代提出的新挑战,明确自己的目标,不断突出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力、提高理论透析,不断扩大大众媒体的辐射力、强化预见力,积极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1 大众传媒对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中的控制功能与作用机制分析

1.1 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实现对社会的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

大众传媒舆论导向机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最主要的载体和工具,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主要通过导向与监督的途径来完成。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主要通过向公众传播和宣传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规范、行为规范来促进社会价值的塑造与思潮引领;通过宣传法律、政令来呼吁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社会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宣传国家提倡的价值体系、认识信仰的方式来实现在价值形塑造中引导社会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方式。大众传媒通过自身优势的媒体传播路径,号召全社会模范遵守社会秩序。

1.2 大众传媒通过舆论监督实现对社会的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

舆论监督对价值形塑造与思潮引领的途径主要是向社会曝光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违法、违纪行为,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另一方面是对一些不法、不良行为施加舆论压力。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增强价值形塑与思想引领的功能。

1.3 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对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的作用机制

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手段,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主要依靠两种机制对社会形形塑造与思潮引领发挥作用。一是:通过舆论导向与监督在社会公众自发形成导向监督机制,这种舆论机制体现为社会中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具有社会成员认可程度较高、控制成本较低的优势,同时存在控制范围较小、方式手段单一的劣势。二是在社会组织体系中形成一种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机制,也就是大众传媒舆论机制。这种机制是通过大众传媒发挥对社会成员与社会运行的导向功能,具有主动把握社会成员、主题明确的优势。

2 大众传媒在社会价值形塑与思想引领中的特征分析

大众传媒对社会形塑与思潮引领表现出以下几点特征。首先,大众传媒重点从舆论学、传媒学的角度来强化传媒的宣传作用与价值导向功能;其次,大众传媒注重在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中注重研究信息获取方式、途径、以及传输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伦理价值取向。再次,注重从大众媒体的文化特征入手,加强文化研究,对大众传媒在构建表达社会价值与思潮引领中的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取向。最后,大众传媒紧跟时展,紧扣社会特点,通过关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中最新动向实现对社会价值和思潮引领的控制。

3 大众传媒对价值塑形与思潮引领的路径分析

3.1 不断突出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力、提高理论透析

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力和理论透析度。做为思潮引领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必然会体现出强烈的阶级性。因此大众传媒必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在舆论导向中坚持对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导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进行科学发展观与促进社会和谐导向的力度,发挥大众传媒在促进社会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中的积极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大众媒体能够准确的运用合法途径,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全面反映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引导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潮环境。

理论透析力,就是要大众媒体能够准确分析我国处在的特殊历史时期,仅仅握住社会思潮极为活跃的时代脉搏,在各种思想文化大碰撞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坚持提高认识的主动性,运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来研究社会价值塑造中问题,运用的立场和方法来解决思潮引领中的问题,积极寻找因对社会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中的对策。

3.2 不断扩大大众媒体的辐射力、强化预见力

大众媒体一定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洞察预见能力。因为社会思潮在社会变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一切社会变革都是由前期隐形或非主流的思潮逐步引发的。作为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大众媒体必须要强化预见能力,要强化社会思潮的各种细微变化,坚持用敏锐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提升洞察社会思潮的演化趋势,对一些前期的、隐形的社会思潮要向国家相关部门及时通报。扩大大众传媒的辐射力度,就是要求大众媒体在社会价值形塑与思潮引领的过程中提高目标锁定的能力;在媒体辐射中坚持媒体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到传播到人民群众心中。在辐射过程中,大众媒体要不断提升辐射的风格、提升辐射的水平,坚持用独特的触角仅仅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及时搜集社会思潮的源头与动向。只有坚持大众媒体在社会价形塑与思潮引领中的预见力与辐射力,才能重发发挥大众媒体的强大作用力。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其文化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地提升我国文化消费水平,使其能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创意与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介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时代与文化创意的概述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处于大众以及职业传播者之间的一种媒介体就是所谓的大众传媒,包括对信息进行复制和传递的广播节目、影视节目、出版物、团体和组织等。一般来说,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杂志以及报纸等,而且这些传播媒体具有较大的影响、较广的范围及较快的速度等特点。

创意人通过对自身天赋、技能以及智慧的利用,并且对高科技进行积极地借助,创造兵提升文化资源,从而最终生产出的产品就是所谓的文化创意。必须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够进行文化创意活动,然而创意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传统的文化,其必须要通过对人的想象力和灵感的借助,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立足于产业领域方面来讲,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立足于文化创意产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知识产权,从而最终将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出来的这样一种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中被认为必须要囊括智能产权、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产品这三项主要的内容[1]。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广播、杂志、报纸、电视等各个媒体在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积极的开展与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合作,从而能够保证实现共赢的目的,总之,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和大众传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融合互动的关系。文化产品的灵魂就是创意,如果一种文化产品没有创意,其就不具备生命力。与新经济产品相同的是,很多文化创意产品都具有较低的传播成本以及较高的生产成本等特点。所以大众传媒必须要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地利用丰富的传播手段从而能够将更多的受众吸引过来。然而在传播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够真正的使广大受众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作为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播的媒介,大众媒介必须要立足于宣传细节以及创意多元化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

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创意的影响。从大众传媒的层面来说,不能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进行创意,必须要真正的在实践中对创意进行利用。现在创意在大众传媒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首先是创新传播技术,也就是通过对现代传媒技术的充分利用从而能够将更多受众的眼球吸引过来;其次是创新传播内容。大众传媒通过对具有较强创新性文化产品进行积极的传递,就可以将很多受众吸引过来,同时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这样就能够实现采用吸附力经济的方式来取代注意力经济;再次是积极地整合大众传媒的内部资源。大众传媒通过对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积极整合,将信息资源的协同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保证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最后,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制度,从而使自身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2]。

三、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创意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对符号性信息和商品的消费就是所谓的文化消费,其包括图像、声音、文字、名胜古迹、自然山水、体育赛事、文艺传播、电视、电影、音乐唱片等。上述的这些都属于理性认知以及情感的符号性载体。人们利用这种消费就能够使自身的知识水准、认知能力以及情感体验 等得到充分的满足[3]。

各种新的媒介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开始迅速的对接各种文化艺术,因此也使得大众文化也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受众范围,精英文化的话语权已经出现了逐渐被消解的趋势,这样就将一定的群众基础提供给了大众文化的精神消费。由于大众文化教育的商业特征,因此其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现在文化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文化的消费逐渐取代的愉悦式的消费, 现在人类除了对工业产品附加愉悦功能的追求之外,同时还通过消费对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行积极的追求. 比如人们对瑞士表的佩戴,其除了属于一种商品的消费之外,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价值和品位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人们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开始对在维系社会中媒介发挥出的作用具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文化符号的方式对归属感进行寻求,而且文化创意在大众传媒时代下的特点适应了现代文化消费的趋势,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产品将更多的眼球吸引了过来,因此其在文化消费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在受众追求的一个新目标就是创意和差异化的消费,比如最近几年上海的创意产业就出现了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其通过大力开展国际设计展、艺术节、音乐节、世界级电影节,因此其现在的创意产业已经颇具规模,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创意设计集聚效应。

四、结语

大众传播媒介在大众传媒时代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媒介利润的最大化在社会效益目标的约束下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创意已经被大众媒介经营的范畴全面的囊括,而且已经成为大众媒介获取利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而文化创意也会对文化消费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大众传媒文化;大学生;影响;对策

一、当代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的含义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它是信息的传播工具,是传递各种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影和杂志的总称。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概论》中明确界定:“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的发展

大众传媒文化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原始传播、手抄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四个阶段。原始传播阶段书写工具尚未问世,人们主要靠语言、肢体动作、图形标记、火把等方式来传递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随后,出现了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报纸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但是早期的报纸依旧存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后来,电报发展开来。电报的诞生让人们感受到了信息的时效性,成功的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开启了大众传媒的新纪元。当时的人们认为电报的产生是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他们根本无法预料到以后的多元通讯工具能超越电报这让人叹为观止的发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广播、电视等利用现代化电子技术进行传播的媒介的高速发展,它们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登上了传媒文化的历史舞台。大众传媒是以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为发展基础的,激光照排技术、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技术的普及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迅速到来并风靡全球,有力的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使得大众传媒跨入了新的时代。

二、大众传媒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由于受到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早已走过了埋头苦学的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具有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特点,对大众传媒文化更是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望。但是,与之并存的还有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面前,这一新时代群体又有缺乏辩证能力,无法准确的选择正确的方向。大众传媒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文化并不是单一的,也并非全都是对我们有益处的,它是多元复合、良莠不分的,真、善、美、假、恶、丑,各种各样的因素以五花八门的形式掺杂交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无法及时有效地辨认当中的真善美。无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1、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大众传媒文化在每个时代相应都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性,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大众传媒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愉悦效果。大众传媒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得到拓宽,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变得宽广,视野开阔。大众传媒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军事、伦理道德、法律、恋爱婚姻、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旅游、审美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大众传媒以其广泛性、新颖性、多样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内、课外知识,同时,先进传媒文化对旧观念的冲击,衍生了新的生活观念和特立独行的生活风格。当代大众传媒文化改变了传统社会认知的单一性。传媒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在各种文化场所和网络、影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中进行交流的机会,从而使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加宽广,同时也能激发艺术灵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更好的适应社会。社会化是指个人向社会、他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大众传媒文化中包含的礼仪、风俗、民族、艺术、法律、道德和价值理念等各种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通过对大众传媒文化的接触,可以提前了解并适应社会。有学者指出,“个体也正是依托一定的文化价值理念、行动规范的引导而使自身上升成为类的存在,成为德性的存在,成为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境遇之中的自由自主的‘人’”。

2、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不良文化导致盲目跟风、攀比、非理性消费。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当今中国的消费水平正在飞速提高、消费观念变革异常迅速,消费主义文化氛围愈加浓厚。大众传媒文化发展趋于商业化的特征使它倾向于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长此以往,大众传媒文化必将受到消费文化的荼毒,从而使大学生走向浅薄、粗俗的一面。 当代大学生多数从小衣食无忧,节约意识单薄。再加上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问缘由便为孩子的各种消费提供不限量的经济支持。种种原因的叠加累积造就了当代大学生在不具备高消费能力的情况下崇尚个人享乐主义,盲目的追求所谓的个性生活。从而引发非理性消费,忽视了合理的消费理念培养。不良文化导致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低俗化。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少的关注中国古典文化,凡事追求视觉效果,使得当今文化更倾向于直观表现,而忽视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朦胧美、内涵美的含义。视觉感知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感知方式。部分大学生认为对名著、经典论述影视化、光盘化、漫画化可以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严肃的学术著作进行图解。他们更加倾向于浅显直接的视觉感受,快餐文化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标志。

三、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大众传媒文化

篇(10)

Abstract:withthefullandevenovermuchmultiplechoiceofmediachannel,theinformationthatreceiverscouldachievebecomemoreandmore.Thusitisanecessarychoicetointegratethemarketingcommunicationfoundationandreceiversinformationtouch.Traditionalmarketingcommunicationusesmassmediatorealizeitsvalueeffect.Theabsenceofmessmediacouldcausethefailureofmarketingcommunication.Withthechangesinthemediaworld,acertaindegreeoflimitationappearedinmarketingcommunicationbyusingmassmedia.Thereisnaturaldisadvantagestousemassmediaasthemainsupportofmarketingcommunicationwhichareunilateralism,compulsionanddisseverationtocommunicationandmarketing.Integratedmarketinghasnotonlythecomprehensiveutilizingtoeverymediaandinfluence,butalsochoosethebestcommunicationmodelinmarketingcommunication.Therefore,operationtomassmediacommunicationmaynotbethebest,butitmaybethemethodwithhighestbenefitscosttomanyproductions.

Keywords: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MassMedia,Re-valuation

信息技术和多元竞争正在给现代社会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蜕变,反映在营销传播领域一个明显的标志便是,以大众传媒为基础的营销传播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而随着媒体管道的充分多元化甚至趋于过剩,受众的信息获得可能越来越多,因此通过整合营销传播建立与受众的信息接触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整合传播是一种把构建稳定关系作为核心价值的传播形态,因此追求互动交流是衡量媒体价值的基本标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在营销传播中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在新的信息传播背景下各种媒体面临着一次全面的价值重估。显然对于大众传媒而言,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适应新的挑战,就必须对自己的传播行为和传播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传统营销传播对大众传媒的依赖

传统营销传播是相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营销传播而言的,它代表了营销传播领域的一种信息传播惯性。其本质就是以往所说的促销(Promotion),而广告和公关宣传则是传统营销传播的主体。传统营销传播通过大众传媒相关信息,依赖大众传媒作为主要途径实现其价值效果。可以说大众传媒是传统营销传播的基本传播管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缺位完全可能导致营销传播的流产。因此在营销传播的作用模式中,作为信源的营销传播者和作为信息管道的大众传媒,往往出于共同的利益追求达成某种默契,然后向作为接收者的市场对象发送经过特别设计的信息,而信宿方向则相应的处于被动接收状态。

传统营销传播得以盛行的一个前提是,由于营销和营销传播的主导权主要控制在制造商和中间商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它们对市场营销和营销传播资源的占有和控制,从而形成了营销和营销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垄断和信息不对称。所谓营销和营销传播的主导权,这里主要是指的营销中的四大基础:数字化、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和传播系统,这些基本上都掌握在市场上游的卖方手中。他们控制着数字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并决定何时何地何种背景下在产品和服务中运用这种技术;知识产权本身也掌握在制造商手中,他们利用这种所有者权益开发新产品、获取专利并行成独特的技术优势,从而转化为无法抗拒的销售能量;至于传播系统则更大情况下是受到制造商影响或者操纵的,大众媒体的结构本身就是为了迎合营销机构的需求,它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目的就是为了将其转租或者卖给营销组织以获得利润。在这种背景下,处在市场下游的受众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在上游信息的驱动下表现出相应的信息追随。而生产商和销售商则总是利用大众媒体告知客户相关信息,表现出对大众媒体极大的依赖性。

在这种营销传播模式中,大众传媒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首先,它具有其他任何传媒形态所不具备的广泛性特征,这使得它可以尽量多的保持营销传播对受众在数量上的要求。因为传统营销传播很大意义上追求的是规模效应,不论是无差别营销还是差异化营销,都试图通过受众总量的增加实现营销传播效果;其次,大众传媒在长期的信息渗透过程中通过对受众的信息统治,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影响力,伴随着这种影响力而来的是其超出一般传播手段的公信力。而这点又正是营销传播的基本目标之一;其三,由于大众化传播模式所具有的公众性特点,相对于它所带来的影响而言,营销传播的发起者使用媒体的相对成本并不高,在平均概率之下通常送达信息给一个受众的绝对成本要远远低于其他传播途径。除此之外,相对于大众媒体而言,营销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程度也有一定的欠缺,这些或可看作是传统营销中,以大众媒体作为主要形式的广告成为营销传播主体的基本原因所在,可以说长期以来,正是这种必然性关系导致了传统营销传播模式受到极大追捧。

通常情况下所说的传统营销沟通主要就是促销组合模式,它一般包含四个主要构成:广告、公关宣传、销售促进以及人员推销。而广告在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无论是就广告传播模式和传播方法而言,还是就广告在传统营销传播中间所占的比重来看,它都具有相应的代表意义。公关宣传也不例外,虽然公关宣传无法像广告那样可以通过媒体购买,达成比较自由灵活的媒体操作,但是它对大众媒体的依赖程度却一点也不亚于广告。而正是这种契合与依赖,进一步凸现了传统营销传播在运用大众传媒过程中的传播特征。简单的说,这些促销手段在运用过程中强调的是单向度的对销售对象的促销,注重于“推”(push)。表面上看传统营销沟通方式分属于不同的营销传播工具,它们的特点和应用特征也各不相同的,同时每一种方法也都有自己相应的特色和天然的局限。但是如果对这些传统手段加以普遍性抽绎,从其依赖大众传媒的信息来看,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统一关注的地方。简单地加以归结,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一些共性因素:

其一,直线沟通。这是传统营销传播运用大众传媒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传统营销传播在以大众传媒作为工具的传播过程中,都表现为一种直线型传播。所谓直线型传播在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其信息传达中信息目标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它毫不回避自己所包含的利益追求,一切信息传播的目标都是为了影响受众的态度或行为;另一方面是指在传播环境的设定中,把信息与信息对象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垂直对应关系。这种垂直关系实际上也是媒体现实所决定的,因为大众传媒本身并不具备多重性的互动特征,它只能够简单地对既定信息性传播。

其二,行为第一。传统营销传播在衡量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中,一个显著的指标就是促成目标对象的行为反应,因此它也成为媒介选择和媒介使用的基本取舍标准。建立在这种追求基础上的营销传播侧重于对象的直接行为反应,把促成交易达成作为单纯目的,简单地以目标顾客的购买行为考量营销传播和大众传媒的价值。简而言之,行为第一的营销传播建立在简单的交易关系之上,忽略了品牌与顾客之间的更进一步关系,其假设的前提是“信息促成顾客反应”,而不是“顾客选择性的评价各种信息”。

其三,信息单纯。由于营销传播对大众传媒的有偿使用这一特征,决定了它要充分考虑大众媒体信息传达的使用成本。因此在运用大众媒体过程中,为了能够突出信息的价值,并减少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影响,把传播重点放在了信息本身的设计之上。这一点在传统营销传播中格外突出,可以说传统营销传播的许多经典理论都多少与此相关。比如罗斯·瑞夫斯所倡导的“独特的销售说辞”理论,就着力于为产品找到一个独一无二的诉求点。而各种创意理论也基本上都是围绕这点进行的。

二、大众传媒营销传播的局限与极限

当然,建立在大众传媒传播基础上的营销传播理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有效。但是随着媒体世界的变化,仅仅依赖这些在整合营销传播中却远远不够。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以大众媒体作为营销传播主要依托,其间存在着某种天然不足,简而言之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点:即单向度、强制性和把传播与营销相互割裂。所谓单向度是因为运用大众媒体信息传达,没有考虑到营销传播是公司及其产品、品牌与顾客之间的一种交流和对话,任何单纯的诉说完全可能只是对牛弹琴;强制性是因为在适应于大众媒体的信息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以公司自身利益作为考虑的前提,各种为消费者设计的利益点其实都是一种变相诱惑消费者接受的强销说辞;与此同时由于营销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处在不接触状态,而媒体虽然是可以通达的管道,但是仍旧只能承担简单的信息传达作用,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营销与传播是相互割裂的,传播只是整个营销过程中的一种促销手段,而忽视了整个营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沟通传播。

可以说传统营销传播依赖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传达过程中,在突出大众传媒强大的营销传播动力的同时,也暴露了在新型营销传播环境中,其达成新的传播目标的缺陷和不足。以广告所代表的传统营销沟通方式边际效益递减现象正日趋加速。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最为突出的事实便是,依赖大众传媒的传统营销沟通在新的市场背景和信息环境下,其功能模式由于某种不适应性而受到了严峻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具有一种深刻的普遍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了对大众传媒营销传播的怀疑。有关大众传媒效果的怀疑,最重要的当首推“有限效果模式”。早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的先驱卡尔·霍夫兰就已经已经发现大众传播媒介虽然在信息传递上非常有效,但是却未能改变人们的态度。[1]其后在60年代由传播学家克拉伯正式提出的有限效果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是:

大众传播通常不作为受众效果的必要且充分的原因而发生作用……由于存在着中介的各种因素,大众传播在强化现存各种条件的过程中,不是唯一的原因,而往往是构成促进的作用原因之一……作为促进作用因素、或者直接产生效果的作用因素的大众传播,其效力受到来自媒介和传播自身以及传播状况的各种层面的影响。[2]

由此可见,在运用大众传媒实施营销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中介因素和媒体的自身因素是限制传播效果充分发挥的基本原因。这表明了营销传播中大众传播的极限所在,即它最多只可能是促进传播效果达成的众多原因之一。从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在营销传播中,运用大众传媒形式所必然产生一定程度的传播局限,我们把这种传播局限概括为几个方面:

其一,营销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延伸限度的局限。所谓大众传媒的营销传播延伸限度,在这里指的是处于信源方和接收方之间的大众传媒,在送达信息过程中由于双方互联间存在着某种广泛性和特殊性,由其大众化特性所必然导致的特别受众的媒介可得性差异。

其二,营销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稳定程度的局限。所谓稳定程度这里是指由于大众传媒的普遍性质,使得它在营销传播过程中很难保证与公司或者品牌的目标顾客或者相关利益者保持一种紧密的联系,进而使这种联系达成一种稳定关系。

其三,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大众传媒完整性的局限。完整性考虑的是一种传播形式是否准确地全面地把营销传播信息送达目标接收者,显然大众传媒在这方面的局限十分明显,通常由于信息资源的限制,信源方向只能够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编码,而接收方也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选择性态度,这就导致了原本并不全面的信息受到更大程度上的损失。

其四,营销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信息可靠性局限。正如克拉伯所指出的那样,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受众效果的充分条件,往往只是构成影响的众多原因之一。在营销传播过程中,通常顾客和利益相关者所接受的信息,除了媒体信息之外还有非媒体信息,一般情况下大众媒体信息是经过信息发送方精心设计的信息,虽然具有概括力但是并非同样具有可信度。很多情况下,顾客和相关利益者还会接触到来自其他方向的信息,这些信息并不受公司方面控制,但是他们却往往对此表现得更加信任。

[page_break]

这种现状的存在,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在营销传播过程中,如何全面把握可以影响客户和相关利益者的信息接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仅仅着重于大众传媒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营销传播效果,因为客户和相关利益者的信息接触并不主要来自大众传媒,而且大众传媒在营销传播过程中,本身也存在着上面所说的各种传播局限。结论是:要想达到合理的营销传播效果,必须从客户与相关利益者的现实出发,分析各种传播接触,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实施接触点管理。在营销传播现实中,从接触意义上看,客户和相关利益者得到的很多关于品牌的信息并不是来自大众传媒,很多情况下它来自于非媒体形式或者是其他意义上的媒体。非媒体接触通常是指的品牌与客户和相关利益者之间,通过一种非常规的甚至是偶然性的关联实现了信息接触,这种接触的中介形式往往不是固定的管道,也不具备某种普遍性。比如,某一个品牌不经意间被其消费者的亲友提起,也许说者无意,但是听者却十分有心,往往随便一句话就很可能改变后者对品牌的态度。这种传播接触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也不具备固定性和公众性,几乎不包含任何技术性质,但是其影响力却毋庸置疑。

三、传播转型与大众媒体价值重估

从广义上说接触当然也具有媒体性质,任何传播都是通过媒体作为中转的。只是这种对媒体的宽泛理解,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麦克卢汉在他令世界为之震撼的著作《理解媒介》中,曾经天才性地断言“媒介即信息”,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一切媒介在把经验转化为新形式的能力中,都是积极的比喻”,“我们发现自己日益转化成信息的形态,日益接近意识的技术延伸。”[3]麦克卢汉的理论尽管受到这样那样的不同的阐释,但是他这种对媒介延伸人体且本身包含信息的论断,从营销传播角度有利于我们解读不同形式接触状态。从中我们显然可以发现,在营销传播的信息接触中大众传媒的绝对优势正在不断丧失。一切正如传播学家沃纳·赛佛林(WernaerJ.Severn)和小詹姆斯·坦卡德(JamesW.Tankard,Jr.)所说的:

我们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传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者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的窄传播。我们正在从单向的(one-way)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interactive)传播媒介。……至少三个方面传播思路发生了变化:自变量由说服变量(比如消息来源的可信度)向表述概念(即所用语言的本质)和结构概念(在媒介中事件是怎样包装和表现的)转变。因变量由态度(对一个对象或反对或支持的评价)向认知(关于一个对象的知识或信念)转变。对传播效果的强调重点由改变(比如态度改变和行为改变)转向重构(包括建构关于事件的图解或模型,或者对真实的社会建构)。[4]

媒体和传播形态的变化来自于信息技术以及市场的转型。市场的转型是一个深刻而又广泛的转换,实际上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市场结构转换,也是社会结构和技术手段发生转换的一种反映。可以说营销传播的转型与市场的转型是相伴随着发生的,市场的转型在本质上表现为市场控制力量的转移。营销系统的复杂化和不断裂变,使得传统的制造商驱动的市场逐渐发展为分销商驱动的市场,并且进一步趋向于由市场的需求终端即消费者驱动市场。相对而言渠道商不仅承担制造商的任务,而且原由制造商所扮演的角色很大一部分转由渠道商扮演,在整个市场结构中渠道商在直接向消费者兜售的同时,又把自己所拥有的对消费者的兜售能力转卖给制造商。在大多数比较成熟的市场上,形形的中间商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诸如大卖场、加盟连锁、各种专业市场等等,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严密的市场控制体系,这些体系不但进行营销控制,而且也进行营销传播,也就是说它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使营销和传播相互统一。

显然在这里传播管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往制造商在传播管道上主要依赖的是大众传媒,这种传播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在渠道商驱动的市场传播中有所改变,一些有效的更加有利渠道商的传播手段开始受到注意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诸如直邮、服务电话、会员制等等。渠道商为此做了大量投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一些相应的数据库和目标传播管理模式开始建立,于是随着市场格局的演变,新的市场传播体系也逐渐形成。这个新型市场传播体系打破了大众传媒的传统垄断控制,它建立在市场中各个部分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之上的,因此各方在市场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平等的和对话式的。

虽然制造商仍旧一如既往般地依旧保持着与消费者的交流,并且运用多种方法试图增加这种交流,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它们惯于运用的大众传媒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艰难,而本来就缺少反馈的线性传播又因为渠道商的介入效果进一步衰减。可以肯定的是,新型市场体系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上的。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大规模介入,使以往市场的基本构架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最为突出的标志是以传播手段作为代表的。随着市场控制权力的下移,原来由制造商和渠道商所垄断的市场控制力量,分散为市场各个部分共有的权利,而处于市场之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需要一种权利平衡,并且也因此而形成了相应的全方位的信息交换流向。对此舒尔茨教授的看法是:“所谓交互式就是指: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流在整个系统中无所不至,而不只是输出系统,就像制造商驱动的市场和分销商驱动的市场那样仅向一个方向输出。信息是基于各种成员的需求流动、组合、分拆”。[5]毫无疑问,这种控制权的变化也彻底导致了营销传播的革命。如果说以往的营销沟通都是单向的线性传播,那么现在则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其间包含着各种沟通层面的互动式交流。

市场转化也导致了营销商的传播角色转化。对于原始的传播者制造商来说,它已经不只是单纯承担商品生产者角色,它也负有向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交流的任务;渠道商也不能简单地控制上下游沟通连接,它只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多重需求和可以实现这种需求的多重选择中的一个角色。过去它们只是简单的制造信息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这些信息加以输出,现在它还必须学会聆听除了制造信息也要接受信息。也就是说在信息传输系统中,大家互为信源同时也互相接收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这个新的营销传播体系中,来自消费者的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信息。因为传统的线性营销由于其封闭特征,只要开发出有价值的产品将其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即可以实现营销目的,但现在却必须首先学会在聆听中发现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开发然后在将其传达给消费者,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反馈。所以新的交互式市场中的传播流是双向沟通的。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大众传媒在与新兴的互动媒体和各种接触方式比较中,表现出了它的天然不足。无论是从媒体的有效性、适应性,或者是媒体本身使用的成本价值来看,大众传媒的优势都不复存在,这必然导致营销传播中对媒体价值的重新评价。所谓媒体价值评价,在这里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媒体的任务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要实现与顾客或者相关利益者对话和交流。

这就使营销传播中的媒体观念也发生了彻底改变。因此整合传播既包含着对各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和发挥集合影响,也不排除在营销沟通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传播沟通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媒体传播运作未必是最佳手段,对于很多产品很可能还是效益成本最高的一种手段。因此整合营销传播在保持各种沟通渠道协调一致过程中,都在选择属于自己的最佳传播沟通手段,这一点很多卓有成效的公司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功的经验,比如位居世界500强的物流行业的沃尔玛公司,以及新技术领域的微软公司、日化行业的安利公司等,它们的基本沟通传播渠道显然就不是大众传媒和广告。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沟通传播形式,以此为主导并与其他沟通传播形式完整结合,进而达成与消费者稳定的关系,实现营销中传播,传播中营销,这才是整合营销传播的根本所在。

注释:

[1]参见[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396页

[2][美]约瑟夫·克拉伯著:《大众传播的效果》,见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第332页

上一篇: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 下一篇: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