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31 14:40: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篇(1)

1 目前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药理学课程学习有一点难度,首先他是一门综合课程,需要前提有扎实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懂一些基本的病理生理学和疾病的基本知识,还需要联系药物化学课程的一些诸如构效知识等;其次药理学章节繁多,药物类别、药名繁多、学术术语多、记忆的知识点多,是四大药学核心课程中学习难道相对较大的。本课程基本涵盖了临床常用的大部门药物,教学内容多,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理解有一定难度,药名名称也不容易记忆。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单一,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枯燥难懂,降低课堂学习效率。

2 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和目标

针对目前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1)针对学时减少,前期基础薄弱特点,删减相关临床不常用的药物章节,删减难度较大的部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章节。

2)将难度大的章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讲解,力求生动形象清晰,同时讲部分机制简化。

3)增加多种教学方法,引入比较法、图表法、案例教学法。

改革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理解该药物为什么能治疗某类疾病,如何合理使用。

(2)识记了大量药名,为相关专业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提供一些专业基础。为后期药师、执业药师考试做好相应知识储备。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将药理学课程由抽象复杂转化为生动形象,丰富课堂教?W内容,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能切实提高实际应用能力[2]。

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拟对药理学的的教学方案做一些改革和探索。

3 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整合

按照药物的分类以及课程特点,删除临床不常使用的药物的章节,同时将临床常用的重要的药理学内容的几十个章节整合分成七大模块进行教学[3]。每个模板内部再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单元,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的掌握各个模块内部的知识,同时注意区分各章节药物的差别,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具体如下

3.1 药理学总论模块

1)绪论;2)药物效应动力学;3)药物代谢动力学;4)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2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模块

1)概论;2)胆碱受体激动药及胆碱酯酶抑制药;3)胆碱受体阻断药;4)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5)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3.3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模块模块

1)镇静催眠药;2)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3)抗精神失常药;4)解热镇痛抗炎药;5)镇痛药

3.4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模块

1)抗心绞痛药;2)抗高血压药;3)抗心律失常药;4)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5)调血脂药

3.5 作用于内脏系统的药物模块

1)利尿药和脱水药;2)呼吸系统药;3)消化系统药物;4)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5)抗组胺药

3.6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模块

1)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2)肾上腺素皮质激素药物;3)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4)性激素

3.7 化学治疗药物模块

1)β-内酰胺类;2)大环内酯类;3)氨基苷类;4)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5)人工合成抗菌药:磺胺类药、喹诺酮类;6)抗真菌药;7)抗病毒药;8)抗结核药;9)抗寄生虫药;10)抗恶性肿瘤药

4 教学单元的优化设计

对于每个教学单元,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总体设计中已经讲教学内容按照疾病类型分为七大模块,模块内部再将章节细化,每一类药物的学习设定为一个教学单元,采用以下方案。

1)导入:用该章节药物在药物发现历史上的故事,如诺贝尔奖的故事或者相关历史人物趣闻或者相关生活趣味点等导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4]。

2)通过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的讲解,解释清楚为什么此类药物能治疗这种疾病,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这个课程学的有意思。

3)介绍各类药物在临床上如何合理选用,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该课程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4)小结:总结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任务。

5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1)项目化教学法[5]:根据岗位需求特点,对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采用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掌握常见病几大类药物的合理选用,使学生能独立面对岗位。如高血压有常见一线五大类药物,通过图表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五类一线药物的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面对高血压病人能详细介绍各类药物特点,使病人用药放心,安心。

2)案例教学法:鉴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学生死记硬背,老师课堂独角戏的局面,在介绍完每类药物之后,给出具体病例,让学生针对病例,合理选药,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实际应用性。

3)比较教学法:对于部分内容相似度高,学生不易掌握的章节采用比较法。如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相似度高,不易区分的章节,适当增加学时,增加案例。哪些药物可以同时治疗三中疾病,哪些药物只能治疗其中一种疾病,进行区分。

篇(2)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色谱法; 免疫法; 同位素法; 微生物法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近2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用药物动力学方法研究中药在动物或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血药浓度法[1]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经典方法,是计算药代动力学最常用最准确的测定方法,所以血药浓度准确的测定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至关重要的环节。先进的测定方法是精确测定的前提,发展更先进、更合适的测定方法是中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1 利用原子和分子对不同激发光谱的吸收特性,来鉴别确定指标成分

1.1 分光光度法[2]

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及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仪器设备简单、投资少、成本低、操作方便,只要有一定吸收光谱的物质均能测得。曹蔚等[3]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花黄色素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红花黄色素在健康家兔体内为一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曲线下面积(AUC)为40 192.6μg·min-1·ml-1,半衰期为44.0min,消除速率常数为0.016/min,肾清除率为1.22ml/min。但分光光度法灵敏度较低,对体内许多内源性物质难以区分,所以分光光度法常与色谱法联用,目前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被广泛用作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手段。

1.2 色谱法

包括薄层层析法、薄层扫描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单维、二维、三维、荧光)液相-质谱联用。色谱法尤其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经过多年发展已趋于完善,其稳定性、可操作性、准确性、灵敏度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色谱法的代表。

1.2.1 薄层层析法

层析法是分析研究中最常用的分离手段,薄层层析是层析分离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周继红等[4]用HP-TLC法测定了血清中大黄有效成分的含量。薄层层析分离效率高,不易受溶剂和杂质的干扰,其缺点是线性范围较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1.2.2 薄层扫描法

薄层扫描法系指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经薄层层析后的层析板上,对具有吸收或能产生荧光的层析斑点进行扫描,用反射法或透射法测定吸收的强度,以检测层析谱。对于中成药复方制剂,亦可用相应的原药材按需要组合作阴、阳对照,然后比较其薄层扫描图谱加以鉴别。使用仪器为薄层扫描仪。贺浪冲等[5]用固相萃取-薄层扫描法测定兔血清中青藤碱浓度,他们用自制硅胶萃取柱及萃取仪,将血清中青藤碱净化后,点样于硅胶G硅胶GF254(2∶1)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19∶2)为展开剂,在岛津CS-930上,用双波长(λS275nm ,λR320nm)锯齿法扫描测定。结果表明:血清中青藤碱的固相提取回收率为(96.95±7.59)%,用薄层扫描法测绘了两只家兔静注青藤碱后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青藤碱的薄层扫描测定法灵敏、准确。

1.2.3 气相色谱法(GC)

GC是一种高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的分离分析方法。在生物碱的血药浓度测定方面应用较多,如郭军等[6]用GC-FID法测定人含服速效救心丸后血中冰片、川芎嗪含量。不同时间点取健康志愿者含服速效救心丸后的血浆并分别测定其冰片、川芎嗪浓度,经3P97软件处理数据得其药动学参数。测得健康人血浆中两种成分线性范围为20~420 ng/ml,线性关系良好,健康人含服速效救心丸后血浆中体内药时过程符合开放性一室模型,吸收、分布、排泄较为迅速。但GC法受样品挥发性的限制,实际应用的比例很小。

1.2.4 气相-质谱联用(GC-MS)

GC-MS联用分析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实验简单高效,适合于低分子化合物分析,尤其适合于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特别在中药挥发性成分的鉴定等方面。如杨赴云等[7]用气相- 质谱联用法测定大耳白兔中银杏内酯的血药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大耳白兔静脉注射银杏内酯A、B后代谢符合二房室模型。

1.2.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经典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分析技术,其采用高效固定相,以高压输送流动相,并配有各种检测器,使分离与测定组成一个统一系统。HPLC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分离效能好、分析速度快、流动相可选择范围宽、灵敏度及特异性高、高度自动化等优点,自20世纪80年代用于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来,现已成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手段[8]。其中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因条件温和、分离度好、适应性广、样品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一般应根据目标成分选择不同的检测器,最常用的是紫外-可见光谱检测器,若采用电化学或质谱作检测器则可使灵敏度提高几个数量级,但仪器过于昂贵限制了使用。

如李向阳等[9]采用 RP-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龙胆苦苷药物浓度,色谱柱为 Lichrospher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3∶67,V/V),结果表明:在1~20 mg/L范围内龙胆苦苷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最低可定量浓度为0.03 mg/L,绝对回收率为88.4%~96.2%,准确度为97.8%~104.9%,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Kontani A等[10]用HPLC-ED测定大鼠体内黄芩苷和黄酮的血药浓度,结果显示黄芩苷和黄酮的血药浓度与注射剂量分别在2.2 pg~4.5 ng,1.4 pg~2.7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孟宪生等[11]采用HPLC-FLU法研究家犬血浆中羌活提取物异欧前胡素的药代动力学,采用药代动力学软件DAS(ver2.0)处理,得到异欧前胡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色谱柱为Phenomenex ODS(4.6 mm×250 mm);流动相为乙腈-0.025 mol/L磷酸水溶液(1∶1);流速为1.0 ml/min;荧光检测Ex=310nm,Em=480nm。结果表明:异欧前胡素在家犬体内的代谢过程符合一室模型,吸收消除较快。

1.2.6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

HPLC-MS联用是将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用界面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仪器,实现在线检测[12]。HPLC-MS法具有高度的专属性,对多数药物的检测灵敏度超过其他分析方法,使定量测试速度显著加快,可以对混合物中的微量组分进行分析,已成为药物分析中的主流技术。如张蕾等[13]用HPLC-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血浆样品经氯仿液-液萃取后,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10:90)为流动相,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ESI)单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以选择离子检测(SM)方式进行检测。该法快速、灵敏、专属、适用于同时测定生物样本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的血药浓度。

HPLC-MS联用法对不同的药物分子,随着离子化程度的难易其检测灵敏度存在很大差异。对有机碱药物的灵敏度最高定量限可达ng/ml或更低;对酸性、中性药物的灵敏度依次降低;对烃类化合物则没有信号响应,这是该法应用的最大局限[14]。

2 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的基础是免疫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结合物。这种结合是疏松、可逆的,利用样品中待测药物与标记药物之间的竞争,使标记药物从标记的抗原-抗体结合物上被取代,其取代量与加入的待测药物的量相关,通过测定被取代的标记药物来定量分析待测药物。主要包括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免疫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操作简单,适用于对大分子物质的检测,但对于许多内源性相似物质的辨别能力有待提高。曲静伟等[15]采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地高辛的浓度,结果表明:在成年患者中84.6%例次的血清地高辛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0.5~2.0 ng/ml),7.5%例次超过中毒浓度,7.9%例次低于最低有效浓度。可以得到对于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成年患者,地高辛的日剂量不宜大于0.25 mg/d。

2.1 放射免疫法(RIA)

放射免疫法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与未标记的抗原,同抗体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的方法,研究机体对抗原物质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RIA灵敏度高,专一性强,取样量少,简单易行,可广泛用于体液及组织微量激素、蛋白质、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测定。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测定中也有较好的应用。如刘曙光等[16]应用了放射免疫测定法来测定口服黄夹次苷甲、乙和黄夹苷后的药代动力学。

2.2 酶联免疫法(EIA)

[17]EIA由于标记物的多样性,使其应用范围更广且无同位素污染。在均相酶免疫测定中,因不需分离使操作更方便、快速,广泛用于抗生素、抗癫痫药、平喘药、心血管系统药等多种药物的测定和药物滥用的监测。

3 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

3.1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放射性同位素与其它测定方法联用可以很好的完成中药代谢产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测定。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测量方法也简便易行,能准确地定量,定位且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但放射性同位素法对环境有污染,因而实际应用较少。

3.2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法

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色谱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但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4 微生物法[18]

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药复方制剂,如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大黄牡丹皮汤剂等,可以利用微生物法测定体液样品的浓度,然后拟合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潘嘉等[19]采用抑菌效应法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川芎挥发油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

上述测定方法多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测定,在某些情况下,有效成分可以代表中药复方,但大多数情况下中药复方中的成分复杂且不清楚,单一成分不能完全代表其作用。现在有很多人测定多种单体成分的血药浓度以避免脱离中医药整体观念思想,但是这种方法耗时耗力也并不一定能代表所有成分。为了更好的研究中药复方的药动学,中外学者提出了很多假说[20],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证治药动学”新假说[21],“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新假说[22],“辨证药动学”假说[17],“中药胃肠药动学”[17]和“血清药理学”[23]等。但这些假说都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的说明问题。

研究中药制剂的药动学是中医药发展的趋势,对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促进中药现代化和中药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能更好地为中药药代动力学服务,发展更高效、更灵敏的测定方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跃辉,杨永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04,20(2):66.

[2]厉将斌,李海松,张 壮.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评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6):51.

[3]曹蔚,李教社,宋玉乔,等.红花黄色素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53.

[4]周继红,袁倚盛,杨俊伟,等.高效薄层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大黄有效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1995,15(6):36.

[5]贺浪冲,张阿慧,朱周才,等.固相萃取-薄层扫描法测定血清中青藤碱浓度[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2):110.

[6]郭 军,黄 熙,王骊丽,等.GC-MSD法同步测定人含服速效救心丸后血中冰片、川芎嗪含量[J].中草药,2003,34(8):730.

[7]杨赴云,王景田,金有豫.银杏内酯A、B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8):541.

[8]李淑芳,吴秀君.HPLC法在中药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1):36.

[9]李向阳,苏效东.大鼠血浆中龙胆苦苷的检测[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4,24(1):12.

[10]Kotani A,Kojima S,Hakamata H,et al.HPLC with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to examine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baicalin and baicalein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 Kampo medicine Anal Biochem[J].Analytical biochemistry,2006,350(1):99.

[11]孟宪生,王海波,曹爱民,等.羌活提取物中异欧前胡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69.

[12]孙毓庆.分析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1.

[13]张蕾,王志伟,廉建伟,等.HPLC-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J].药学学报,2008,43(8):843.

[14]钟大放.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4) :44.

[15]曲静伟,董文雅,洪中立.地高辛的血清浓度监测和剂量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2005,17(9):560.

[16]刘曙光.黄夹次甙甲和甙乙的放射免疫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J].药学学报,1987,22(10):730.

[17]郭立玮.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06,289,297.

[18]伍小波.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药,2004,6:51.

[19]潘 嘉,王家葵,邹文俊,等.抑菌效应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4):18.

[20]周丽娟,许利平,陈慧娟,等.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常用研究常用方法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5):1041.

篇(3)

[收稿日期] 2013-12-26

传统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方剂,而方剂的本质是各组分间的配伍。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中医药基础理论,为达到防治疾病目的,而将两味或两味以上具有一定协同或拮抗作用的中药配合应用的药物间联系或内在规律。方剂配伍规律内涵的揭示是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必备要素,可为我国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如复方配伍前后、不同配伍方法下药物化学成分[1-4]、药理作用[5-7]的变化规律和机制;采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揭示中药复方在体内发挥疗效的活性物质[8-10];复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11-13];中药复方谱效关系研究[14-15]等。而运用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等方法作为定量化分析与推断数据资料、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手段,从数学关系的角度对复方配伍规律进行阐述,既有助于科学认识复方配伍的实质,也有助于中药新药复方科学化组方,在揭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内涵的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数理统计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其中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挖掘、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实验设计包括:全方研究、撤药研究、直接实验设计、单味研究、药对研究、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析因设计法、正交与均匀联合设计法等。利用现代数理统计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和内涵,一方面可以促进处方配伍配比的优化筛选,充分提高中药材的药物疗效,另一方面还将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使中药方剂更易于被国际医药界所接受。本文就数理统计方法在中药复方配伍研究中的应用,从方药配伍剂量优化、中药配伍作用规律、中药配伍禁忌规律等方面进行综述。

1 方药剂量配伍优化研究

方剂疗效是复方药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综合结果。其中,影响方剂疗效的两大因素是复方的药味组成与药量配比。复方剂量配比优化不仅可以对处方药物进行优化筛选,提高药物疗效,同时也是中药新药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需求,许多学者利用不同的数理统计方法对中药剂量配伍优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1.1 实验设计方法

1.1.1 正交设计法 正交试验设计是为寻求最优化水平组合的一种高效的多因素实验。其特点表现在不仅消除了各效应间的相关性,使得药物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指标的影响大小和变化规律更易于估计,即正交性;而且可以通过部分试验的结果反映全面实验的情况,便于数据结果的分析,即代表性。基于这两方面的特点,正交设计试验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组分优化筛选等方面。赵学军等[16]采用正交设计法对温肾咳喘片各组分的最佳剂量配伍进行了研究,得出其提取物的最佳配比为厚朴-蛇床子-甘草提取物4∶3∶3,并且按此比例制成的制剂有明显的药理作用,说明该组方剂量合理。张万龙等[17]采用正交试验对泽泻汤加味方进行最佳组分配伍研究,结果得出了泽泻汤加味方最佳降压效果的最优药用剂量为泽泻 21 g,炒白术 9 g,泽兰、石菖蒲各15 g。姚干等[18]采用正交设计法配合多药效指标综合评价,筛选出具有保肝和免疫调节作用的二至丸有效部位群组方,其最佳剂量比为女贞子总皂苷-女贞子多糖-墨旱莲黄酮 58∶367∶18(质量单位以mg计)。汪珊珊等[19]基于正交试验对由麻黄、杏仁和甘草三味药组成的三拗汤进行了最优配比的研究,结果最佳配比为麻黄6 g,杏仁9 g,甘草3 g,其主次关系为麻黄>杏仁>甘草,表明优选配比三拗汤对哮喘模型各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作用。此外,许多学者[20-26]还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复方药物剂量配伍进行实验研究与数据处理,从而优化药味和药量的最佳配比,以一个新的角度为剂量配伍优选从饮片配伍研究过渡到组分配伍研究提供了数据依据和方法参考。然而,相比于复方剂量配比优化的特殊要求,目前的正交设计试验还未能实现多目标优化,并同时具备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以及完善的试验设计方法,仅限于研究药味组成较为简单的处方,这对复方优化的效果及其优势的发挥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2 均匀设计法 相比于为了实现整齐可比性而导致每个因素的各水平必须重复,从而使得试验点相应增多的正交设计法而言,同样作为一种筛选研究手段的均匀设计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仅考虑实验点的均匀分散性,因而不会受因素数、因素水平的限制,实验次数可明显减少,而不导致试验所反映的信息量减少,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研究。均匀设计法近年来被学者广泛应用于复方剂量配伍优化实验研究。兴等[27]采用均匀设计法对降尿酸方主效应中药的最佳配伍进行研究探讨,实验结果显示黄柏、秦皮及桑寄生三味中药组合是降尿酸的最佳配伍组合,而且实验明确了其最佳的剂量配伍分别为50,260,50 mg・kg-1。唐亚军等[28]通过均匀设计法对防治脂肪肝的复方中药“祛湿化瘀方”有效组分或单体(绿原酸、栀子苷、姜黄素、虎杖苷、白术多糖)进行筛选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均匀设计筛选获得的组分方(栀子苷、绿原酸)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脏脂肪沉积及肝损伤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贺燕等[29]采用均匀设计法探讨三七及山楂组合物中有效部位的最佳剂量配伍,实验结果得出山楂叶总黄酮与三七叶总皂苷的最佳组合比例为20∶15,并且在此条件下药效作用明显,说明运用均匀设计与药理学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是可行的。曾晓会等[30]采用均匀设计法寻找姜黄素与胡椒碱的最佳配比,结果显示在姜黄素为13 mg・kg-1和胡椒碱为5.81 mg・kg-1时可使姜黄素和胡椒碱有最大的降三酰甘油效应。高鹏等[31]应用均匀设计处理方法对丹心痛各味药所占比例进行筛选,从而确定川芎、香附、冰片、丹皮酚4种成分在复方中的最佳配比为5∶1.7∶1.4∶4.4(原提取物的质量比),剂量为138 mg・kg-1(折生药2.78 g・kg-1),证明均匀设计作为有效优化复方最佳剂量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均匀设计法可以更全面更充分地优化复方中剂量配伍的关系,许多学者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32-37],这为我国现代中医药优化剂量配伍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筛选手段与技术支持。虽然均匀设计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早期试验设计的诸多弊端,明显减少了试验次数,提高了实验效率,但其仅考虑了均匀分散性,并没有以正交性与代表性为基础,因此可能造成试验结果不稳定及导致分析误差增大。

1.2 优化方法

响应面方法作为优化的常用工具[38],是研究实验结果与实验因素关系的方法,包括实验、建模、数据分析和最优化过程。目前响应面设计多与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星点设计、Doehlert设计、Box-Behnken 实验设计等联合应用在方药剂量配伍优化方面的实验研究中。谢臻等[39]应用Doehlert设计-渴求函数-响应曲面优化法,研究枳实、厚朴和芒硝的剂量配伍变化对大黄蒽醌类成分在大承气汤中溶出的影响,结果显示方中各味药剂量配比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1∶4∶2.31∶2时,蒽醌类成分有较好的溶出率。这是Doehlert数学模型运用到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初步探讨,为数学模型在中药复方配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黄美艳等[40]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不同制法与配比的药对当归-川芎的抗氧化活性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先水提后醇提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最好。邱玲玲等[41]以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预测双黄连注射液组合成分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其最优配比为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黄芩苷107∶279∶7.99∶92。黄美艳等[42]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不同浓度当归-川芎药对配伍养血补血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归与川芎的比例从4∶1到2∶1,从小剂量到大剂量,均表现为相加作用。而其他比例则表现出小剂量相加,大剂量协同的作用。陈海燕等[43]采用响应面法对丹参葛根的最佳组合比例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显示丹参葛根的最佳组合比例为6∶4。王睿等[44]采用实验设计(ED)-非线性建模(NM)-多目标优化(MO)的三联法,简称ED-NM-MO三联法,对经基线等比增减设计的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药效学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和多目标优化,从而实现方剂剂量配比的非线性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对药效指标的不同要求设定不同的权重,获得各自药物相应的最优比例。这种适合复方特点的优化方法可用于多饮片多组分多成分复方药物的剂量配比优化。

此外,鉴于星点设计-响应面优化法有着操作简单、试验精度高、实验次数少等优点,其在工艺优化提取[45-48]以及制剂、食品、生化等[49-56]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药学领域有着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1.3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是对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数据挖掘[57]、回归分析[58]等。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从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特定的有意义的数据。基于此功能,许多学者都将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方药剂量配伍优化试验研究中。蔡文选等[59]应用化学计量学分辨方法-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对桂枝-茯苓配伍后挥发油成分中的共有成分、差异成分及各成分溶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少数组分配伍后溶出率显著增加,但大部分溶出率明显下降,甚至个别组分消失。这表明药对配伍后会改变其剂量。李伟霞等[60]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对当归-川芎药对中主要效应物质含量与其整合效应值进行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归-川芎药对1.5∶1水提物的整体补血效应最好,1∶1醇提物的总活血化瘀效应最好,1.5∶1醇提物的总调经止血效应最好。蒋海强等[61]以钩藤总碱和莱菔子总碱有效组分的降血压效应为研究对象,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钩藤总碱和莱菔子总碱的最佳配比,结果显示钩藤总碱25 μg・g-1和莱菔子总碱30 μg・g-1时得到最佳配比。表明采用正交设计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方法,能够消除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可用于中药的组分配伍及优化设计。施旭光等[62]采用非线性回归法分析不同剂量配伍所导致的乌头汤化学成分变化的内涵。显示不同剂量配伍的乌头汤各药味间主要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各因素间存在交互效应,不同的优化目标有不同的最优化配伍组合。商洪才等[63]应用多目标模糊优化法对丹参、三七不同剂量配比组合治疗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犬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观察到丹参、三七在最优配比10∶1和10∶3时可明显改善模型犬的病变,同时,丹参、三七适宜的配比效果在整体调节功能上优于2种药的单独应用(10∶0,0∶10)。

虽然目前应用数学方法对方药剂量配伍优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试验研究方法中还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的优势对中药复方药味组成与药量配比优化给予中肯的评价,同时数理统计方法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未能很好的揭示方剂配伍内涵。因此,无论从试验方法上或是对数学方法本身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 中药配伍作用规律研究

中药方剂并不是几种或几十种药物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药物各有所长的功用,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并发挥整体增效减毒调节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方剂经过配伍必然使得复方成分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与数学特征相适应的中药复方配伍药理作用和化学变化之间的相关规律,许多学者在研究复方配伍作用规律的实验中引入了数理统计方法。

2.1 药理作用变化规律研究

药理实验是检验药物配伍药效的途径之一,其中中药药理包括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4个水平。应用药理学的方法结合数学模型去探讨中药配伍的变化规律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余林中等[64]通过运用正交设计法对葛根芩连汤各配伍与解热药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讨其配伍规律。结果显示对于解热指标最佳的配伍是葛根黄芩。任均国等[65]构建以中药为节点,中药配伍关系为边的网络理论,将网络效能与不同配伍方剂的药效进行直线相关分析,采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研究加味生脉散中两两药物配伍规律,结果优化出药效最强、药味数最佳的方剂为4味方最高的是人参+麦冬+丹参+延胡索,三味方最高的是人参+丹参+延胡索。马秉亮等[66]应用正交设计法对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抗炎方面,大黄是方中的第一要药,黄芩次之,且两者有协同作用,而黄连没有明显作用和影响。万海同等[67]通过由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组成的麻黄汤对16种诱导的SD大鼠,出汗,缓解痉挛的豚鼠气管平滑肌,减轻疼痛与ICR小鼠动物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中草药的路径图的绘制,用阿摩司(Amos)软件和4个中药和治疗效果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关系。根据测量的标准通径系数结果确定了麻黄汤中的君药为麻黄,臣药为桂枝,佐药为杏仁,使药为甘草。说明结构方程模型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用于定量分析中药复方方剂组成原理。

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基点,将数理统计方法理论与技术结合药理学实验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综合评价,探讨复方中药味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的相关性规律,有助于对方剂配伍规律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

2.2 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中药数学模型的研究对象除了中药药理,还包括中药化学。方剂中各药味具有多部位、多组分、多成分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化学混合体,中药的配伍使化学成分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全面揭示复方中药化学在全方、有效部位、有效组分和有效成分4个层次上的配伍规律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学者利用数学方法对此难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李姝臻等[68]采用均匀设计法对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桂枝、大枣、生姜与白芍不同剂量配比中白芍总苷含量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复方配伍使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下降24.5%,生姜对其影响最大,占10.2% 。徐培平等[69]采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的方法,以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配伍组分为研究实例,分析了复方药物配伍规律和组方中各组分的相对关系。结果表明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虽然都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但两方的药味配伍比例不同,小承气汤中大黄和厚朴效应最大,而厚朴大黄汤以厚朴为君,大黄、枳实为臣使。陶静等[70]应用数据挖掘算法的频繁模式增长(FP-Growth)方法分析四物汤类方和药对、药组内部的组成关系,探讨四物汤的配伍规律。结果显示获得大于0.15置信度的四物汤配伍常用药有甘草、人参、肉桂和茯苓。王伟光等[71]采用正交设计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麻杏甘石汤不同配伍煎液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配伍对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麻黄碱、伪麻黄碱及苦杏仁苷的含量于全方去甘草组中含量显著降低,甘草次酸的含量于全方去杏仁组中也显著下降,其余各组含量变化不显著。周文俊等[72]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对麻丸仁的2种剂型进行化学成分变化比较研究,结果发现2种剂型之间有差别的化学成分,最重要的主要来自枳实。还有部分学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中药药对和方剂合煎液与分煎液中化学成分的差别,结果发现配伍合煎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较大,应该是导致中药减毒增效原因[73-75]。

中药复方虽然疗效确切但组分成分相当复杂,借助于数学方法对方药配伍规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试验研究不仅为复杂的配伍系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持,同时也对方药配伍规律内涵的揭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中药配伍禁忌研究

中药理论中的“十八反十九畏”是目前中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之一。虽然历代医药学家多遵信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但亦有医药学家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倘若运用得当,可产生较强的功效。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十八反药对配伍进行了较多实验研究,尤其是结合了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观察逐渐深入,对十八反配伍规律的认识也趋于客观、准确。卢丹丹等[76]用定量药理学方法评价甘遂与甘草不同比例组合对肠运动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小鼠肠推进率和肠质量为指标,观察合并液和合煎液对肠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并液可促进肠推进率,存在协同作用,两药合用大大增加肠推进功能。该研究为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由此可看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阐释中药十八反药物毒效与配比及剂量的关系。刘春芳等[77]分别以制川乌与生半夏的药理作用为观察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制川乌与生半夏的配伍药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川乌与生半夏配伍比例为10∶1时,拮抗作用接近最大,能降低制川乌的镇痛、抗炎作用。制川乌与生半夏为1∶1时合煎液对气管酚红分泌量的增加作用最明显,能增强生半夏的祛痰作用,且其作用强度随配比和剂量的不同而改变。王艳丽等[78]采用均匀设计法结合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探讨藜芦与细辛配伍的毒性规律。结果发现配伍后毒性并未随藜芦用量的增加呈严格的上升趋势,毒性由藜芦和细辛共同作用,且藜芦对毒性的贡献权重更大。当藜芦用量是细辛用量3~6倍时,毒性明显。当藜芦给药剂量低于临床安全最高限时,藜芦与细辛合用可视为安全的。当藜芦与细辛合煎,藜芦用量为5 g・kg-1时所产生的毒性大致与藜芦单煎所产生的毒性一致。表明藜芦和细辛配伍后毒性大小取决于两者的比例和各自用量大小。朱冠秀等[79]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不同比例配伍是否都产生相反毒性作用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煎煮因素与毒性是否相关。结果显示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配伍共同煎煮会使毒性增强,存在配伍相反的可能性。且在藜芦给药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南、北沙参合并液毒性明显低于合煎组,提示共同煎煮过程是影响配伍毒性的重要因素。这为南、北沙参反藜芦之说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80-85]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中药十八反配伍药效的变化及配伍禁忌的组成特点进行了探讨,为相关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同样作为配伍禁忌的十九畏,虽然现代对其进行了较多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应用数学方法对十九畏配伍特点进行研究的报道几乎没有。总的来说,目前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特点进行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揭示十八反十九畏药对配伍规律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 基于临床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中药方剂配伍研究的内容还包括基于临床处方配伍规律的挖掘。通过将数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处方分析中,挖掘处方用药的配伍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宋观礼等[86]应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点式互分析等方法对中医诊断冠心病发病规律、症状规律、辨析规律、治法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中对于冠心病治法用药规律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核心处方用药为黄芪、党参、丹参、当归、川芎、茯苓、赤芍、瓜蒌、法半夏、麦冬、桃仁、红花、陈皮、甘草。其中,桃仁-红花的互信息积分最大(67.996 99),远远高于其他2个药物间的互信息积分,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药对。妮等[87]应用复杂网络分析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药物为黄芩、甘草、红花、车前子、全瓜蒌、当归、龙胆草。核心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杜斌等[88]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方中白术、茯苓药对应用的频率最高,频数112次。而甘草、白术、黄连、茯苓、白芍、木香、党参、当归、黄芪、陈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10味药。这些研究工作不但对深入探讨临床用药配伍规律及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的实用意义,且对于解放依赖传统中医主观性较强的辨证论治和经验水平的思维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 小结与展望

中药方剂多组分、多成分、多药效的特点使得中药复方配伍成为一个复杂的组方系统。从方药配伍的剂量优化、中药复方配伍的药理效应、化学成分变化以及中药配伍禁忌这几方面进行实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对中药复方进行更好的优化筛选和对组方药物整体疗效进行综合评价,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中医药整体观与系统论的思维模式。近年来,随着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及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要求用精确的方式及准确的语言表达和描述中医药学,尤其对于如何全面、客观、准确地揭示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找到更好的实验设计方法和更好的数学拟合模型,如何更好的挖掘和发现复方中蕴含的丰富的配伍规律内涵,是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中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探讨设计试验研究从而掌握事物内在客观规律,具有数学化、定量化且准确简捷的特点。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不仅可以将中药方剂配伍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用数学语言定性定量分析中药复方配伍的相互作用规律,而且能够做到客观准确,更有利于药物之间的优化筛选和进行药效的评价。然而,数理统计方法在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应用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一方面,中药复方配伍在宏观上涉及药味的组合、剂量大小的变化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微观上牵涉到各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组分的改变,使得方剂配伍在多个环节上变得更复杂,这给全面准确地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的工作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另一方面,相对而言,虽然数理统计方法能更好的辅助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但目前的数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无论是方法上还是设计上都未能更好更完善的彰显出数理统计方法的优势从而导致无法更全面准确的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的内涵。比如析因设计法在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不但计算复杂而且难以解释众多的交互作用;正交设计法在多水平多因素的情况下试验次数较多,工作量亦大;均匀设计法须回归出与实际相符的定量方程式进行数据处理;响应面设计法得到的回归方程要求自变量必须是连续的而且需要被试验者自由控制;数据挖掘法要求试验者能深刻理解其所应用的领域,以便正确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试验;模糊数学方法的设计更多的是依靠试验者或专业人员的经验和知识,当缺乏这样的经验与知识时,很难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的解释矩阵中含有大量与响应向量无关的信息,可影响整个回归的效果;等等;其次,只是简单地套用数理方法和数学模型,还没有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的理论成果和科技发展技术对中药复方的剂量配伍优化给予全面、客观、准确评价的试验研究方法,没有针对具体情况作改进,以适用于不同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此外,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临床的研究较少[89-90],为了深入地阐明临床用药机制以及更好的为临床医师根据病理诊断提供用药参考,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特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在未来的方剂配伍研究发展中,如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同时引入数学模型,在现有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进行技术改进和方法创新,是当前建立客观科学技术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振巍,张娜娜,李月梅,等. 黄芩、黄连配伍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58.

[2] 许妍妍,程丽丽,李遇伯,等. RRLC-QTOF/MS研究不同比例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J]. 中草药,2013,44(17):2372.

[3] 陈婷,宿树兰,钱叶飞,等. 乳香-没药配伍前后汤液理化参数变化与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J]. 中成药,2012,34(8):1529.

[4] 陈婷,宿树兰,段金廒,等. 乳香-没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溶出变化及其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79.

[5] 王茜,钟赣生,王宏蕾,等. 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癌性腹水模型大鼠生物效应影响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4):177.

[6] 谢臻. 大承气汤方药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7] 王红梅,赵怀舟,张玲. 丁香配伍郁金对胃肠运动影响的药理实验研究(I)――丁香与不同品种不同比例郁金配伍[J].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9):513.

[8] 张建永,晏仁义,王岚,等. 丹参山楂有效组分配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987.

[9] 向阳,陈楠楠,张德杰,等. 复方黄黛片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建立[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7):1594.

[10] 李静. 基于均匀设计的三首补肾阳类的配伍优化研究[D]. 广州:广东药学院,2011.

[11] 成龙,王岚,王彦礼,等. 金铃子散不同配比方对大鼠肝药酶CYP450 3A4活性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2):117.

[12] 吴艳萍. 葛根芩连汤配伍主要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D].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6.

[13] 汪玉梅. 肾气丸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及组分优化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4] 谢臻,王术玲,高峰,等. 大承气汤配伍变化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1):57.

[15] 成龙,王岚,王彦礼,等. 基于吸收-代谢模型的金铃子散复方配伍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0):3130.

[16] 赵学军,李卫民,熊天琴,等. 温肾咳喘片组分的正交法优选及其主要药效学实验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56.

[17] 张万龙,张树峰,范洪亮,等. 泽泻汤加味方治疗高血压最佳组方配伍的正交试验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128.

[18] 边洪荣,赵河山,王宇黄. 芪桂枝五物汤中不同剂量配伍对白芍总苷煎出量的影响[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14(6): 779.

[19] 汪珊珊,范欣生,徐立,等. 基于正交试验的三拗汤配伍关系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149.

[20] 戴开金,罗佳波,谭晓梅,等. 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3,34(6):506.

[21] 谭晓梅,戴开金,罗佳波,等. 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3,34(7):598.

[22] 陈金月,王力宁,刘倩,等. 麻杏二陈煮散汤剂质量优化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J]. 中国药师,2013,16(3):342.

[23] 戴开金,罗佳波,吴昭晖,等. 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3,34(12):1084.

[24] 吴昭晖,奚林明,戴开金,等. 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4,35(1):33.

[25] 姚干,何宗玉,闫光凡,等. 正交设计法配合多药效指标综合评价筛选二至丸有效部位群组方的最佳配比[J]. 中成药,2009,31(9):1444.

[26] 胡金芳,刘静,冯,等. 正交设计筛选独一味和高乌甲素抗炎镇痛作用的最佳配比[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5):53.

[27] 兴,李晓刚,段君毅,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降尿酸方最佳配伍及其抗小鼠高尿酸血症效应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87.

[28] 唐亚军,孟胜喜,冯琴,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防治脂肪肝中药有效组分复方筛选与验证[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4):53.

[29] 贺燕,温富春,纪凤兰,等. 均匀设计法筛选三七、山楂有效部位组合物剂量配比[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9):248.

[30] 曾晓会,赵自明,陈玉兴,等. 采用均匀设计法研究姜黄素与胡椒碱降脂作用的最佳配比[J]. 吉林医学,2009,30(9):772.

[31] 高鹏,安宁飞,赵明宏,等. 均匀设计在丹心痛最佳配比筛选中的应用[J]. 中草药,2003,34(2):123.

[32] 陈明珠,陈崇宏,卢惠萍. 均匀设计法在筛选丹参与黄芪最佳配比中的应用[J]. 海峡药学,2010,22(11):28.

[33] 胡占嵩,乔卫,金桂红,等. 均匀设计法优选酸枣仁合欢方抗抑郁作用的最佳配伍[J]. 中药材,2010,33(4):603.

[34] 李雪梅,甘雨,尤献民,等. 均匀设计法优化月安煎处方最佳配伍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2012,27(3):197.

[35] 杨东亮,马桂芝,滕亮,等. 均匀设计法优化杜麻方最佳配伍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2013,28(1):46.

[36] 傅琪琳,胡义扬,冯琴,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健脾活血方改善酒精性肠渗漏的主效应中药分析[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1):1234.

[37] 王秀凤,邓树泳,张磊,等. 基于粗糙集理论及均匀设计拆方的右归饮配伍规律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263.

[38] Bezerra M A, Santelli R E, Oliveiraa E P, et al.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as a tool for optimization in analytical chemistry[J]. Talanta, 2008, 76: 965.

[39] 谢臻,曹骋,曾元儿,等. 基于Doehlert设计法的大承气汤配伍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9):1090.

[40] 黄美艳,唐于平,尚尔鑫,等. 当归-川芎药对不同制法与配比抗氧化活性相互作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4.

[41] 邱玲玲,陈龙虎,鄢丹,等. 基于响应曲面设计的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组分中药筛选――以双黄连注射液为例[J]. 药学学报,2012,47(4):466.

[42] 黄美艳,尚尔鑫,唐于平,等. 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对当归-川芎配伍养血补血效应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4):516.

[43] Chan H Y. Development of the quant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Radix et Rhizoma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Puerariae Lobatae and the herbal formula of Danshengegen Tang(DGT)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chemometric techniques[D].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0.

[44] 王睿,商洪才,王永炎,等. ED-NM-MO三联法对丹参三七配比的多目标优化研究[J]. 天津中医药,2006,23(3):242.

[45] 谢臻,曹骋,曾元儿,等.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大承气汤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的提取工艺[J]. 中成药,2011,33(5):889.

[46] 谢臻,陈勇,曾海生,等.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地桃花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2):27.

[47] 施俊辉,杨军宣,赵成城,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栀子的提取工艺[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3):667.

[48] 蔡恩博,张崇禧,朱启光,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的提取工艺[J]. 药物分析杂志,2011,31(9):1808.

[49] 杨勇,奉建芳,张慧,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50.

[50] 汤秀珍,王承潇,张皓,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关节止痛膏贴剂处方[J]. 中草药,2012,43(1):86.

[51] 周绚,傅超美,黄逸维,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三七总皂苷生物黏附型缓释片处方[J]. 华西药学杂志,2010,25(4):406.

[52] 白艳杰,孙国祥,王平.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小檗碱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63.

[53] Moreira N, Meireles S, Brando T,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HS-SPME-GC-IT/MS method using a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for volatile carbonyl compounds determination in beers[J]. Talanta, 2013,117:523.

[54] Hasana S H, Srivastavaa P, Talat M. Biosorption of Pb(II)from water using biomass of Aeromonas hydrophila: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for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variables[J]. J Hazard Mater,2009,168:1155.

[55] Firlbeck D, Faulstich M, Urmann C, et al.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for optimal technology of concentrating vanillic acid using foam fractionation[J]. Sep Purif Technol, 2013,119:28.

[56] 赵应征,鲁翠涛,梅兴国. 星点设计结合效应面法优化红豆杉细胞同步化条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25(5):291.

[57] 尚尔鑫,李文林,叶亮,等. 药对研究(Ⅱ)――药对的数据挖掘[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4):4191.

[58] 田茸,陈丽,杨延婷,等. 近20年心病中药用药规律研究及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4):541.

[59] 蔡文选,王贤亲,于晓敏,等. 交互移动窗口因子方法在桂枝-茯苓配伍前后挥发油组分及溶出率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8):2056.

[60] 李伟霞,唐于平,尚尔鑫,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当归-川芎药对整体功效与化学物质关联性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35.

[61] 蒋海强,聂磊,周洪雷,等.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钩藤总碱和莱菔子总碱组分配伍优化研究[J]. 中草药,2013,44(18):2531.

[62] 施旭光,王沛坚. 非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剂量配伍对乌头汤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1):55.

[63] 商洪才,李梢,高秀梅,等. 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多目标模糊优化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28.

[64] 余林中,伍杰勇,罗佳波,等. 葛根芩连汤配伍与解热药效关系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63.

[65] 任钧国,马晓斌,林成仁,等. 基于网络方法的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规律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8):2469.

[66] 马秉亮,马越鸣,严东明,等. 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比较研究[J]. 中草药,2007,38(11):1690.

[67] He Y, Gai Y Q, Wu X B, et al. Quantitatively analyze composition principle of Ma Huang tang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J Ethnopharmacol, 2012,143(3):851.

[68] 李姝臻,边洪荣,刘晓龙,等. 均匀设计黄芪桂枝五物汤中不同剂量配伍白芍总苷含量变化比较的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97.

[69] 徐培平,张奉学,符林春,等. 基于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J]. 中草药,2011,42(4):819.

[70] 陶静,范欣生,张欢,等. 基于FP-Growth算法的四物汤类方配伍规律及应用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909.

[71] 王伟光,施旭光,翟理祥,等. 不同配伍对麻杏甘石汤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 中药材,2007,30(5):602.

[72] Zhou W J, Song J Z, Fu W W, et al. Chemical comparison of two dosage forms of Hemp seed pills by UHPLC-Q-ToF-MS/M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J]. J Pharmaceut Biomed,2013,84:59.

[73] 马增春,周思思,梁乾德,等. 基于UPLC-TOF/MS分析人参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J]. 药学学报, 2011, 46(12):1488.

[74] Li S L , Song J Z , Qiao C F, et al. UPLC-PDA-TOF MS based chemical profiling approach to rapidly evaluate chemical consistency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dispensing granule decoction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combinatorial formulae[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0,52:468.

[75] Wan J B, Bai X, Cai X J, et al. 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of Da-Cheng-Qi-Tang, a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prepared by traditional and modern decoction methods using UPLC/Q-TOFMS-based metabolomics approach[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3,83: 34.

[76] 卢丹丹,卞勇,李,等. 基于均匀设计法评价甘遂与甘草反药组合对小鼠肠功能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43.

[77] 刘春芳,谭淑芳,华,等.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制川乌与生半夏配伍药效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3):2169.

[78] 王艳丽,王宇光,梁乾德,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藜芦与细辛配伍毒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4):2139.

[79] 朱冠秀,王宇光,李飞,等. 采用均匀设计研究南沙参、北沙参配伍藜芦相反的毒性作用规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5):686.

[80] 张玉华,华浩明,范欣生,等. 基于关联规则方法探讨胸痹心痛方中十八反药对的应用规律[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4):3544.

[81] 李怡文,钟赣生,柳海艳,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模型肝脏功能及病理形态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295.

[82] 尚尔鑫,范欣生,段金廒,等. 基于关联规则的中药配伍禁忌配伍特点的分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421.

[83] 孟莉,向绍杰,乔敏,等. 均匀设计法考察藜芦对人参的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的影响[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2):20.

[84] 李芸,范欣生,尚尔鑫,等. 基于关联规则等方法的十八反藜芦类反药配伍方剂特点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8):332.

[85] 杨亮,王宇光,梁乾德,等. 藜芦与人参配比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中草药,2012,43(8):1574.

[86] 宋观礼,刘保延,王映辉,等. 基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的冠心病诊治规律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247.

[87] 妮,李真,徐立然,等. 李发枝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配伍精要[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497.

[88] 杜斌,沈洪,王军,等.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2554.

[89] 方朝晖,罗云,陆瑞敏,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探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8):670.

[90] 杨小波,张钢,梁兆晖,等.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主症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87.

篇(4)

2、定量研究法: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数量规律的方法。

3、历史研究法: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篇(5)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42-01

1 数学公理化方法概述

1.1 数学公理化方法的内涵

纯形式公理化方法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形式化和抽象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关系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命题由符号组成的公式表示,命题的证明用一个公式串表达。一个符号化的形式系统只有在解释之后才有意义。同时,作为一个符号化的形式系统,可以用来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提供数量分析及计算的方法;提供逻辑推理的工具。

公理化方法的具体形态有三种:实体性公理化方法、形式公理化方法和纯形式公理化方法,用它们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分别为《几何原本》、《几何基础》和ZFC公理系统。

1.2 公理化方法的基本思想

数学是撇开现实世界的具体内容来研究其量性特征形式与关系的。其结果只有经过证明才可信,而数学证明采用的是逻辑推理方法,根据逻辑推理的规则,每步推理都要有个大前提,我们不难想象到,最初的那个大前提是不可能再由另外的大前提导出的,既是说,我们的逆推过程总有个“尽头”,同样,概念需要定义,新概念由前此概念定义,必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原始的概念无法定义。

因此,我们要想建立一门科学的严格的理论体系,只能采取如下方法:让该门学科的某些概念以及与之有关的某些关系作为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与公设或公理,而以后的全部概念及其性质要求均由原始概念与公设或公理经过精确定义与逻辑推理的方法演绎出来,这种从尽可能少的一组原始概念和公设或公理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原则,建立科学体系的方法叫做公理化方法。

2 数学公理化方法的逻辑特征

2.1 协调性

无矛盾性要求在一个公理系统中,公理之间不能自相矛盾,由公理系推出的结果也不能矛盾,即不能同时推出命题A与其否定命题,显然,这是对公理系统的最基本的要求。如何证明给定的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呢?若想通过“由这一公理系作出全部可能的推论并指出其中没有矛盾”来证明是不可能的。

2.2 独立性

独立性要求在一个公理系统中,被选定的公理组中任何一个公理都不能由其他公理推出。独立性其实要求的是公理组中公理之间不能有依从关系,若某一公理被其余公理推出,那它实质上就是一个定理,在公理组中就是多余的,所以,独立性要求公理组中公理数目最少。

2.3 完备性

完备性要求在一个公理系统中,公理组的选取能保证由公理组推出该系统的全部真命题,所以,公理不能过少,否则就推不出某些真命题,这是关于完备性的古典定义。现代数学常借助模型的同构给公理系的完备性下定义,即如果公理系T的所有模型或解释都彼此同构,就称这个公理系是完备的。

在上述公理化方法的三个特征中,无矛盾性是最重要而又是非有不可的。独立性从理论上讲,从完美简炼上讲,应该要求,因为公理和定理在整个系统中处的地位不同,公理是出发点,定理是推出的,不能混在一块。但是,独立性要求有时可降低。现行中学几何体系就放弃了这一要求。至于完备性,要求就大大放宽了;而且“从研究完备的公理系确定的对象转向研究其公理系不完备的对象”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特征之一。

3 数学公理化方法在研究数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3.1 表述和总结科学理论

公理化方法使有关的理论系统化,把它们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构建成一个系统,因而便于人们系统地理解知识体系,便于掌握理论的本质。它是应用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它为认识世界提供了演绎推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理性证明的手段,它是表述科学理论一种比较完善的方法,它为各门科学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上的示范和有效的表述手段,有利于促进理论的完善和严格化。它赋与数学内在的统一性,有助于人们了解数学各分支、各部门之间的本质联系。

3.2 完善和创新理论

公理化方法的应用要求一门科学的充分成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一定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对该门学科知识结构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因此,实现公理化的过程也是深入研究理论体系的过程。采用公理化方法还可以发现和补充理论系统中的缺陷和漏洞。从而有利于完善已有理论,创建新的理论。

3.3 培养和熏陶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只是记住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而在于学会如何去获得这些知识,即学会正确地进行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正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成分之一。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而公理化方法使逻辑思维在数学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大大提高了数学教育的成效,实现高度的思维经济,这无疑对培养和熏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其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由于公理化方法可以揭示一个数学系统和分支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使它系统化,这也无疑有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

4 结语

公理化方法是是建立某些抽象学科的基础,是加工、整理知识,建立科学理论的工具,公理系统的形成是数学分支发展的新起点。公理化方法有助于发现新的数学成果,可以探索各个数学分支的逻辑结构,发现新问题,促进和推动新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对各门自然科学的表述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同时公理化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公理化方法本身及其在数学理论和实践应用中的巨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的建立都与理想(思想)实验和理想模型有关。建立这些理论的科学家都是一代巨人,他们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无疑是划时代的,但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他们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所用的思维方法。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结论总不免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但正确的方法却能给人们提供独立探索的合理途径。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一切哲学家那里,体系都是暂时的东西,但包括在体系中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法都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思。思维方法又是一切方法手段的灵魂。笔者试图通过展示大师们设计理想实验和创立理想模型的过程来揭示他们所用的思维方法——理想化思维方法,以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

一.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

1.理想实验

作为力学基础的惯性定律,不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而是从理论实验中得出的一个科学定律。伽利略曾经注意到:当一个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又滚上第二个斜面时,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同在第一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近似相等。他断定这一微小差异是由于摩擦的结果,如果将摩擦取消,那么第二次的高度完全等于第一次的高度。他又推想,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不管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多么小,它在第二个斜面上总要达到相同的高度。如果第二个斜面的斜度完全取消,那么球从第一个斜面滚下来之后,将以恒速在无限长的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当然,这个实验室是一个理想实验,无法真正地操作这个实验,因为永远也无法把摩擦力消除尽,也无法找到和制作一个无限长的平面。伽利略是理想实验的先驱,后来牛顿把伽利略的惯性原理确立为动力学的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论文修改。

牛顿继承了伽利略的传统,在思索万有引力问题时也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抛体运动实验。一块石头投出,由于自身重量的压力,被迫离开直线路径,如果单有初始投掷,理应按直线运动,而这时却在空气中描出了曲线,最终落在地面,投掷的速度越大,它落地前走得越远。于是,我们可以假设当速度增到如此之大,在落地前描出1、2、5、100、1000英里长的弧线,直到最后超出了地球的限度,进入空间永不触及地球。这个实验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不能实现的。牛顿在真实的抛体运动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力量把抛体的速度推到地球引力范围之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理想实验的卓越大师。爱因斯坦的侠义相对论源于追光理想实验。爱因斯坦创建广义相对论的突破口——等效原理亦源于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虽然也称实验,但它与真实的可操作的科学实验是有区别的。可操作性的科学实验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通过物化过程而进行的实验;而理想实验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设想出来的,是现实中无条件物化的实验。理想实验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有其客观基础的。理论实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客观对象的实际过程进行更深本质的探究。

2.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是为了便于研究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对象。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理想模型的建立必须有真实实验或客观事实作基础。二是理想模型既是模型又是概念,是科学抽象的产物,反应事物的本质属性。三是运用思维把事物的某些属性引至极限的结果。论文修改。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理想模型之一。1907年卢瑟福为了验证他导师的原子模型,建议研究生盖革和马斯登观察镭发射出的高度a粒子穿过薄的金属箔片后的偏转情况,结果出人意料。卢瑟福以a粒子实验为事实根据,发挥思维的力量建立起了类似太阳系结构的原子有核模型,开创了原子能时代。论文修改。

原子有核模型建模过程:

(1)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

1)绝大多数a不偏转,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2)少数a大角偏转,说明原子核的存在。

3)极少数a被反弹,说明a粒子在原子中遇到比它本身质量、电量大得多的物体并发生正碰

(2)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设想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从以上这些里程碑式的科学史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师们跳动着的思维脉搏——理想化思维方法。

二、理想化思维方法

理想化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抓住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剔除次要方面,塑造理想化实验过程、创造理想模型而从事科学创造的一种思维方法。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曾经就卡诺研究蒸汽机的基本过程方法,对理想化思维方法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卡诺提出,在理想情况下,热机循环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的,这就撇开了工质温度的变化以及工质和外界热量交换等次要因素;又提出理想循环是可逆的,这就略去了摩擦等不可逆的因素;还提出理想循环式封闭的,从而忽略掉真实热机工质在循环末了被系统抛弃、使循环非封闭的情况。经过这样的简化和纯化,就以纯粹的形态显露出热机的内部过程。尽管这样的理想循环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恩格斯指出,卡诺“发现蒸汽机中的基本过程并不是以纯粹的形式出现,而是被各种各样的次要过程掩盖住了;于是他撇开了这些对主要过程无关重要的次要情况而设计了一部理想的蒸汽机(或煤气机),的确,这样一部机器就像几何学上的线和面一样是绝不可能制造出来的,但是它按照自己的方式起了像这些数学抽象所起的同样的作用:它表现纯粹的、独立的、真正的过程”。

理想化思维方法包括在“假象实验”、“理想实验”、“抽象实验”和理想模型的具体的理想化过程之中。

1、理想化思维方法的特点

(1)理想化思维方法的客观性

理想化思维方法主要贯穿在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之中,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的客观性决定了理想化思维方法的客观性。

由科学抽象得到的理想模型,在现实世界中是找不到的东西,但不能说它是纯粹思维的创造。理想模型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近似的反映,它突出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一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完全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矛盾和特征,因而使物质的规律具有比较简化的形式,使人们易于认识和掌握它们。

(2)理想化思维方法的逻辑性

它的推理过程,是以一定逻辑法则为根据的,而这些逻辑的'格'是在千百次实践中形成的结局。理想化思维方法可以加深人们对真实实验的理解,克服具体实验的局限性,进一步揭示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3)理想化思维方法的创造性

理想化思维方法的非逻辑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毫无物理知识、一个不从事物理方面科学实验活动的人,是绝对不会进行斜面思想实验的,也不会总结出惯性定律。

2.理想化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1)理想化思维方法是科学抽象的重要手段

现代科学积累了与日俱增的、数量庞大的经验材料,如何从经验层次的认识上升为理论层次的认识,是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理论建构需要科学抽象,科学抽象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科学抽象就是抽出和排除事物非本质的次要因素,通过思维揭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在一般的实验研究中,不可能完全排除次要因素和外来干扰,而在理想化过程中,可以发挥理想化思维的力量,经过高度抽象得到理想客体,把对象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以纯粹的理想化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深刻地揭示自然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2)理想化思维方法有助于指导进行理想实验,从而直觉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事物具有质的多样性,事物的质又具有隐蔽性。对于事物的本质不可能一次就认识清楚,当认识到事物的初级本质之后,还有二级、三级本质,因此,就需要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可以运用可操作性的观察和实验,但是,比如认识了万有引力,无论怎么做操作性的观察和实验,也无法得到物化的结果;又比如,无论做多少操作性的观察和实验,也无法得到'时间是可疑的'物化结果。可是,理想化思维指导下的思想实验可以克服客观条件限制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可以超脱逻辑思维的束缚,可以充分发挥非逻辑思维能力,构想理想化的精神客体,进行意念性的操作思维,剥开种种现象的迷惑,直觉地把握事物更深层的本质。

理想化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中显示出突出的作用。但是,由于理想化思维方法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和公理,仍然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它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来验证,并由实践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3)理想化思维方法有助于建立理想模型,形成科学预见

理想化思维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理想实验(思想实验)和理想模型。建立理想模型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殊本质,形成科学预见。〖JP2〗例如,在固体物理学中,常把普通金属当作没有'缺陷'的理想晶体来研究,科学家根据理想晶体的研究,作出预见,减少金属结构的'缺陷',可大大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人们根据预见,用技术手段来减少金属的'缺陷',研究一些极细的金属丝,其强度逐渐接近理想晶体的强度。又如,在数十年前,人们发现104号以上的元素都有极强的放射性,寿命极短 ,为了预测后面的元素的稳定性,科学家们分析了已有元素的质子数、中子数与稳定性的关系,建立了一个类似立体地图的理想模型,用该模型预测到114号元素将极其稳定。1999年1月俄美联合小组合成了114号元素,4月美国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合成116、118号元素。

参考文献:

【1】陈毓芳、邹延肃,物理学史简明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

【2】【美】阿特·霍布森著,秦克诚、刘培森、周国荣译,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与方方面面的关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

篇(7)

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规定,临床药学部门的出发点应加强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提高临床疾病的药物性治疗方式。本着“合理用药”为核心,全程参与临床一线观察及参与用药,本文以1例真菌性肺炎患者为例,在其治疗过程中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监护,对监护实施过程与结局进行归纳,总结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体会。

 

1.病例概况

 

患者,女,26岁,就诊于新乡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曾就诊多家医院,目前症状控制。2014年11月15日,因“股骨骨折”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因“咳嗽咳痰伴发热1月余”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8.2℃,脉搏90次/min,神志不清,精神可。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双侧锁骨中线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可闻及湿哕音,无胸膜摩擦音。降钙素定量:0.85ng/m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6%;白细胞:11.3×109/L;血红蛋白:92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71×109/L;嗜酸细胞百分比:0.4%,偏高,考虑有肺部感染;人院诊断:(1)肺部感染(真菌性肺炎混合感染);(2)精神分裂症;(3)肺结核。

 

2.主要治疗过程和药学监护点

 

2.1患者主要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抗结核等治疗,在住院期间存在细菌、真菌混合性感染,持续发热,感染控制过程比较复杂困难,先后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莫西沙星片、硫酸依替米星针、伏立康唑粉针、万古霉素针、美洛培南针、伊曲康唑胶囊。抗感染及多索茶碱、氨溴索、氨基酸营养支持等对症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主要治疗药物见表1。

 

2.2药学监护点

 

2.2.1抗菌药物的药学监护 患者入呼吸内科后血白细胞增高,持续高热,在没有细菌学依据前治疗时选用B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菌药,联用左氧氟沙星、硫酸依替米星抗菌药物合用有增强抗感染协同作用,其治愈率高。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与细菌学依据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做出合理调整,将耐药菌控制到最低限度,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便将抗菌药物改为降阶梯治疗。治疗第3天,患者仍然咳嗽,痰量少,体温最高达40℃,患者目前诊断明确,为混合感染。需覆盖革兰阴性菌及非典型病原体,且患者病情重,不能进食,在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加强抗感染治疗,可更换抗菌抗感染药物,临床药师建议将左氧氟沙星改为莫西沙星。理由如下:(1)莫西沙星是广谱和具有抗菌活性的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抗菌抗感染谱方面相对于左氧氟沙星的抗菌能力更好临床应用更广。莫西沙星对厌氧菌同时具有较高的抗菌作用,可以不经过细胞色素酶P450代谢,并且对其他药物的代谢过程不受影响。(2)莫西沙星防耐药变异浓度比左氧氟沙星低,选择莫西沙星可缩小突变选择窗。盐酸莫西沙星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硫酸依替米星及伏立康唑针联合用药治疗,观察病情变化。病情改善后可进行降阶梯治疗。第6天患者仍发烧,体温39.2℃,患者右膝关节原手术部位出现一破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请骨科医生会诊,考虑右膝关节化脓性感染。建议:行脓性分泌物的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临床药师根据经验性治疗肺炎来看,广谱青霉素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常为病情较重者的首选药物,在依据患者的原学检查结果酌情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案。肺炎的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阴性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中耐药率最小的是碳青霉烯抗生素。根据抗菌药物PK/PD理论来看,碳青霉烯抗生素表现出时间依赖性的特征,抗菌疗效一般在T>MIC超过给药间隔的40%时比较良好。对提高美罗培南的疗效,临床可通过增大给药剂量、延长输注时间以及缩短给药间隔三种途径来实现。万古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是无效的,主要用于肠球菌和耐药金葡菌的感染,对各种革兰阳性菌和杆菌均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给予升级更换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是合理的。治疗当天患者体温有所下降,经过12d抗菌药物序贯治疗,患者体温、感染得到控制。

 

2.2.2抗真菌药物的监护 真菌性肺炎患者以咳嗽、咳痰、黏液丝状痰、发烧为主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同时也可伴有呼吸困难、胸疼、胸疼等症状。多数肺部有湿哕音,多数有中度发热,以肺部为原发灶或并发肺部感染者最为常见,多发于免疫功能低下、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念球菌和曲霉菌最为常见,在把握好真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的基础上,还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及时、有效的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明确感染后治疗。念球菌首选氟康唑。亦可选用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患者入院后咳嗽、咳痰、持续发热,不排除真菌感染的可能,因此使用伊曲康唑胶囊抗真菌治疗,治疗3d后效果不佳,临床药师会诊查阅相关资料,建议选用伏立康唑针。对于拟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症患者,我国《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指出,在这类患者的病原学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可考虑采取经验性真菌治疗。面对不断升高的抗菌药物耐药率,黄隽敏对COPO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7例的药敏试验进行了观察分析,其中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的总耐药率分别是19.3%和12.3%,两性霉素B仅为0.2%,氟康唑耐药最高,为26.3%。这可能与临床使用较频繁有关。两性霉素B的剂量越大疗效越好,但同时其毒性也会相应增加,不良反应严重,且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治疗剂量是个大问题。特别具有较严重的心脏和肾脏毒副作用,故目前使用较为限制。氟康唑虽对白色假丝酵母菌具有切确的效果,但由于抗菌谱并不宽,长期使用后耐药率比较高,对大部分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以及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表现为无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应用受限。而相对于氟康唑来说,伏立康唑是对其结构的优化,作用机制为由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a甾醇去甲基化,可对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具有抗真菌的活性,不仅对曲霉菌、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活性比较良好,同时也还对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这很好地弥补了氟康唑的不足,具有广谱抗菌、耐药率低、安全可靠的优点。因此考虑选用伏立康唑粉针继续治疗,患者发热症状有所改善。连续使用伏立康唑至第5天,患者痰培养结果显示无真菌感染,这表明抗真菌治疗理想,患者病情逐渐改善,仍序贯服用伊曲康唑胶囊,鉴于患者为混合感染,共治疗12d,感染控制效果理想,症状显著改善。

 

2.2.3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 患者入院后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护是重点,其中监护的重点是抗菌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还更应重点监护各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如下。

 

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护:临床药师考虑美罗培南在c.位侧链导入二甲基氨基甲烯吡咯烷,虽然使得碱性降低,减弱了对肾及中枢的毒性,但是还是要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情况进行紧密的观察,注意患者有无发生头痛、失眠、抽搐等症状。在本次监护过程中,患者未发生以上不良反应。

 

肝功能监护:伊曲康唑主要通过影响肝脏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3A的活性,引起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进而发生肝毒性。伊曲康唑引起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出现肝酶增加、肝炎和胆汁淤积性黄疸,密切—监测肝功能。

 

肾功能监护:万古霉素可引起肾功能损伤,应密切关注尿素氮、肌酐、尿量等,有条件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篇(8)

[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151-04

Dose study on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warfarin use based on pharmacogenetics

FU Yongping1 ZHANG Ziyan2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Hez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dong Province, Heze 27403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trengths of warfarin based on pharmacogenetics or defined by clinical indicators. Methods Either from outpatient or inpatient department, 220 patients who needed anticoagulative treatment by warfarin were recruited. These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arfarin use method of one group was determined by pharmacogenetics, specifically, CYP2C9 and VKORC1 genotyping were carried out to ascertain and adjust use dosage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nuclease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 As for the other group, therapeutic regimen was defined by the stable and qualifying time, the frequency of drug adjustment, absolute difference between initial and eventual dose and the proportion of anticoagulant overdose. Additionally, the severity and incidence of hemorrhagic events were closely observed during half year’s following up. Result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warfarin use regimen defined by clinical indicators,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pharmacogenetics, including the stable and qualifying time, the frequency of drug adjustment, absolute difference between initial and eventual dose, the proportion of anticoagulant overdose(1.8% compared to 16.4%), and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hemorrhagic events were unanimously better and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P

[Key words] Warfarin; Atrial fibrillation; CYP2C9; VKORC1

我国心房颤动患者数接近1000万,心房颤动的主要危害是脑梗死,而脑梗死的致残率高,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抗凝治疗能够减少心房颤动的栓塞发生率,但由于医患双方对其出血副作用的担心,使用华法林抗凝人数很少。虽然有新型抗凝药物的出现,但新型抗凝药物价格昂贵,尚无针对性拮抗剂,在肾功能不全病人使用的局限性以及在瓣膜性心脏病应用的局限性,大规模应用新型抗凝药物并不适合我国国情。相比之下,华法林价格便宜,每日服药一次,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所以华法林在抗凝治疗中的地位尚无可替代。为更好地探索我国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使用剂量的个体化差异,本研究以门诊或病房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CHA2DS2-VASC评分≥2分以上需要华法林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心内科门诊或病房需要使用华法林抗凝的心房颤动患者220例。其中男123例,女97例,年龄35~97岁,平均(57.5±12.5)岁。入选标准:(1)汉族;(2)≥18岁;(3)心房颤动患者;(4)CHA2DS2-VASC评分≥2;(5)签知情同意书并能够配合临床随访观察。排除标准:(1)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甲状腺疾病;(2)近期手术史;(3)急性心肌梗死1个月内;(4)活动性消化性溃疡;(5)感染性心内膜炎;(6)必须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7)必须使用试验药物以外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8)恶性肿瘤;(9)处于妊娠期;(10)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缺乏症;(11)不能定期门诊复诊条件或治疗过程中不能规律服药;(12)拒绝随访。

1.2方法

由专人收集临床资料和随访登记,与患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药理遗传学组(110例):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提取基因组DNA,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片段长度的多态性(PCR-RFLP)给患者进行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分析,根据计算模型(http://)确定的华法林剂量用药,并进行调整。另一组为临床指标组(110例):根据临床指标确定的华法林剂量用药。华法林片由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1314,每片2.5 m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病史及合并用药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3 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分析材料与方法

1.3.1 试剂 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Taq DNA聚合酶、10×PCR缓冲液、10 mmol/L dNTPs、25 mmol/L氯化镁、DNA 标记物(采购自加拿大Bio Basic Inc.);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提供;限制性内切酶AvaⅡ、Nsi I、Msp I及琼脂糖(均购自美国Promega)。

1.3.2 仪器 HH-W21.420型电热恒温水箱(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DYY-6C型稳压稳流电泳仪(北京六一仪器厂);多功能暗箱式紫外线分析装置(北京赛百奥公司);FerroTec基因扩增仪(杭州大和公司);LX-100手掌型离心机(江苏海门)。

1.3.3 基因组DNA提取及PCR扩增 取外周抗凝血液2 mL,使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20℃保存。PCR反应的引物设计参考有关文献[1-3],VKORC1基因检测的正向引物为5’-GCCAGCA-GGAGAGGGAAATA-3’,反向引物为5’-AGTTTGGACTACAGGTGCCT-3’;CYP2C9 *3基因检测的正向引物为5’-AATAATAATATGCACGAGGTCCAGAGATGC-3’,反向引物为5’-GATACTATGAATTTGG-GACTTC-3’;CYP2C9 *2基因检测的正向引物为5’TACAAATACAATGAAAATATCATG-3’,反向引物为5’-CTAACAACCAGACTCATAATG-3’。PCR反应体系包括基因组DNA 0.2 μg,2.5 mmol/L,dNTPs 4 mL,10×PCR缓冲液5 μL,25 mmol/L的MgCl2 4 μL,10 μmol/L的引物各3 mL,5 u/L Taq聚合酶0.5 μL,加超纯水至50 μL。CYP2C9*2反应条件为:先94℃预变性5 min,然后94℃处理45 s,再50℃处理45 s,最后72℃处理1 min,共35个循环,接下来72℃延伸5 min;CYP2C9*3的反应条件为:先94℃ 预变性5 min,然后94℃处理45 s,再56℃处理45 s,最后72℃处理30 s,共35个循环,接下来72℃延伸5 min;VKORC1-1639G>A的反应条件为:先94℃ 预变性5 min,然后94℃处理45 s,再59℃处理30 s,之后72℃处理30 s,共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5 min。

1.3.4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取用VKORCl、 CYP2C9 *2、CYP2C9 *3PCR产物各10 μL,然后分别加入限制性内切酶AvaⅡ、Msp I、 Nsi I各0.5 μL以及牛血清白蛋白0.2 μL和缓冲液2 μL,再加入超纯水至20 μL,37℃水浴4 h。酶切产物在2.5%琼脂糖凝胶电泳,最后紫外灯下观察条带。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达标稳定时间(从给予首剂华法林开始到INR值在达到治疗范围(2~3)且INR值稳定所需要的时间)、药物调整的次数、终点剂量与初始剂量的绝对差值、抗凝过量的比例(INR初次超过4的比例),并观察随访过程中出血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随访时间约半年。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计量资料均先进行单样本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分析

药理遗传学的方法组共对110例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进行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分析,CYP2C9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在基因编码区和非编码存在许多单碱基突变,最主要的有3种: CYP2C9*1、CYP2C9*2和CYP2C9*3, CYP2C9:*1型102例占92.7%;CYP2C9:*2型0例占0%;CYP2C9:*3型8例占7.3%。VKORC1发现有AA、AG、GG三种基因型,VKORC1:AA型81例占73.6%;VKORC1:AG型26例占23.7%;VKORC1:GG型3例占2.7%.

2.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的差异

患者随访时间半年,半年后对两组患者在达标稳定时间、药物调整的次数、终点剂量与初始剂量的绝对差值、抗凝过量的比例、严重出血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药理遗传学的方法与临床指标组相比,各项指标均具有优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

表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的差异(x±s)

注:药理遗传学组与临床指标组相比,各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分析结果

对所有抗凝过量和严重出血患者都进行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分析。出现抗凝过量共20例:基因类型为CYP2C9*1,VKORC1:AA共10例,有4例出现严重出血,基因类型为CYP2C9*3、VKORC1:AA共6例,有3例出现严重出血;基因类型为CYP2C9*1、VKORC1:AG共1例,基因类型为CYP2C9*3、VKORC1:AG共2例,基因类型为CYP2C9*3;VKORC1:GG共1例。10例严重出血患者的VKORC1基因型均是AA。

3 讨论

华法林在抗凝治疗中的地位尚无可替代。但华法林治疗窗很窄,而且用药的个体性差异和种族差异也很大,要达到相同作用效果,最大剂量与最小剂量相差可以达到10倍以上。目前发现影响华法林药效学的基因主要有2个,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2C9(cytochrome P-450 2C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VKORC1)。华法林全部由肝脏代谢,CYP2C9是人类肝脏中一种重要药物代谢酶系统,是华法林代谢最关键的酶,CYP2C9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在基因编码区和非编码存在许多单碱基突变,其中研究最多也是最主要的有3种,即野生型CYP2C9*1、突变体CYP2C9*2和突变体CYP2C9*3,这几个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可以影响华法林药效,导致个体对华法林的敏感性不同以及华法林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出血的危险性,对华法林的使用剂量密切相关的两个等位基因分别为CYP2C9*2和CYP2C9*3。基因型CYP2C9*2和CYP2C9*3的患者所需的华法林治疗剂量小[4,5]。VKORC1是人体内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生成的限速酶和关键酶,华法林通过竞争性抑制此酶的作用而达到抗凝效果。VKORC1发现有AA、AG、GG三种基因型,AA基因型为华法林剂量敏感型,所需的华法林治疗剂量小。AG、GG两种基因型为华法林剂量抵抗型,所需的华法林治疗剂量大[4,5]。纳入药理遗传学的方法组的患者CYP2C9和VKORC1基因型见2.1。本研究中发现:CYP2C9基因型分布CYP2C9*1占92.7%,CYP2C9*2占0%,CYP2C9*3占7.3%。CYP2C9基因型分布以CYP2C9*1为主,与西方人相似[6-10],可见CYP2C9基因型分布无明显种族差异。本研究中:VKORC1基因型分布AA占73.6%,AG占23.7%,GG占2.7%。与文献报道我国汉族人VKORC1基因型以AA型为主,GG、GA型少见相符[6-9],而西方人以GG、GA型为主,AA型少见,提示VKORC1基因型存在人种差异[6-9]。已知CYP2C9*1、VKORC1-AA型基因的患者,所需华法林剂量减少,这可部分解释我国汉族人所需华法林剂量低于西方人群的原因。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间临床观察指标(表2)的比较,药理遗传学的方法组与临床指标组比较,稳定达标时间更短,药物调整的次数更少,终点剂量与初始剂量的绝对差值更小,抗凝过量的比例更低,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更低。药理遗传学的方法组各项指标均具有优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

本研究中观察对象共发生抗凝过量例数20例,抗凝过量患者中基因型表现以CYP2C9*3或VKORC1:AA为多见,抗凝过量患者平均年龄(72.4±9.4)岁,也较大。观察对象共发生9例严重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病人中7例抗凝过量,另外2例并未出现抗凝过量,但年龄较大,提示抗凝过量和年龄是出血的重要因素[4,11-14]。严重出血患者的VKORC1基因型均是AA,VKORC1基因型表现为AG、GG的严重出血病例没有观察到。CYP2C9*3且VKORC1:AA的患者严重出血发生率较高,应重点关注此类患者。严重出血患者平均年龄为71.5岁,高于本研究观察对象的平均年龄。药理遗传学的方法能够及早发现这些出血高危患者,避免严重出血的发生。这也是药理遗传学的方法指导华法林使用剂量组严重出血发生率低的主要原因。

基于药理遗传学的方法指导华法林使用剂量比根据临床指标确定的华法林剂量用药方法使用剂量推荐剂量更加精确,剂量调整小而少,能更快到达INR治疗范围,而且严重出血发生率低,对患者更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磊,贾玫. CYP2C9 1075 A>C和VKORC1-1639 G>A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用药剂量差异的相关性及检测方法研究[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11):1010-1015.

[2] YASAR U,ELIASSON E,DAHL M L,et al. Validation of methods for CYP2C9 genotyping:frequencies of mutant alleles in a Swedish population[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9,254(3):628-631.

[3] SC0NCE E A,KHAN T I,WYNNE H A,et al. The impact of CYP2C9 and VKORC1 genetic polymorphism and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upon warfarin dose requirements:Proposal for a new dosing regimen[J]. Blood,2005,106(7):2329-2333.

[4] Home BD,Lenzini PA,Wadelius M,et al. Phannaeogenetie warfarin dose refinements remai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genetic factors after one week of therapy[J]. Thromb Haemost,2012,107:232-240.

[5] Obayashi K,Aomori T,Fujita Y,et al. Influence of CYC2C9 and vitamin K oxide reductase complex(VK0RC)1 polymorphisms on time to determine the warfarin maintenance dose[J]. Pharmazie,2011,66(3):222-225.

[6] dbSNP Short Genetic Variations. [2012-10-12]. http://ncbi.nlm.nih.gov.

[7] Maurice CB,Barua PK,Simses D,et al. Comparison of assay systems for warfarin-related CYP2C9 and VKORC1 genotyping[J]. Clin Chim Acta,2010,411(13-14):947-954.

[8] Choi JR,Kim JO,Kang DR,et al. Proposal of pharmacogenetics-based warfarin dosing algorithm in Korean patients[J]. J Hum Genet,2011,56:290-295.

[9] Zeng WT,Zheng QS,Huang M,et al.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VKORC1,CYP2C9,CYP4F2 in Bai ibetan Chinese[J]. Pharmazie,2012,67(1):69-73.

[10] Limdi NA,Wadelius M,Cavallari L,et al. International warfarin pharmacogenetics consortium. warfarin pharmacogenetics:A single VKORC1 polymorphism is predictive of dose across 3 racial groups[J]. Blood,2010,115(18):3827-3834.

[11] 何水波,郁水华,孟锐,等. 华法林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风险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3,18(4):268-271.

[12] 李小鹰.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的出血风险、影响因素与预防[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285-288.

篇(9)

【关键词】 结核分支杆菌;尿素酶;耐药性

Abstract Objective:To determinate drug resistance of tubercle bacillus by employing urease test.Methods: The observed purified mycobacterium were inoculated into the specific autoclaved fluid mycobacterium medium with urea and Phenol Red, and incub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anti-tubercle bacillus drugs until the corresponding negative and positive results became apparent.Results: The results became apparent at 3 to 7 days when mount of the incubated mycobacterium is more than 500 cfu/mL, and 7 to 10 days when mount is less than 500 cfu/ml. To avoid the fake positive samples, the positive mycobacteriums were heating-killed and all tested as negative by urease test.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bsolute concentration method, urease test method had no statistic differences (χ2=2.25,P>0.05)。Conclusion: Urease testing is a convenient and rapid method to inspect drug resistanc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Key word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Urease;Drug resistance

尿素酶是一种胞外酶,多数细菌含有该酶,可分解尿素,使环境变碱,所以,常用尿素酶试验来进行细菌的鉴定。分枝杆菌多数菌种含有尿素酶,如结核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胃分枝杆菌均为阳性。而这些分枝杆菌是临床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尿素酶的存在是结核菌具有活性的标志之一,如果在培养中加入某种药,控制了该酶的产生,则说明某种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杀菌效果。否则尿素酶继续产生,利用该机制我们设计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尿素酶测定试验。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本室保存的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临床标本常规处理后,分离培养鉴定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对照菌株购自中国生物药物鉴定所细菌室(菌株编号H37RV)。

1.1.2 培养基:绝对浓度法采用豆浸液改良罗氏培养基[1];尿素酶法采用含尿素和酚红指示剂的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基(苏通氏培养基)。

1.1.3 抗痨药物:14种抗痨药物均购自上海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信宜制药总厂,其中利福平(RFP)、 异烟肼(INH)、乙胺丁醇(EMB)、 利福定 (RFD)、利福喷丁(RFPD)、吡嗪酰胺(PAZ)、立刻肺疾、卷曲霉素(CPM)、环丝氨酸(CS)取得该厂的纯品药物;而卡那霉素(KM) 、对氨柳酸(PAS)、丁胺卡那、奥复星、链霉素(SM) 使用该厂的注射用瓶装药,取得了该厂此批药物的药物效价,并严格按照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中,抗结核药物溶液配制及稀释的方法进行计量的折算[1]。

1.2 方法

1.2.1 含尿素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基的制备:成分:天门冬酸4.0 g,枸橼酸2.0 g, k2HpO4 0.5 g,MgSO4·7H2O 0.5 g,0.1%酚红25 mL,枸橼酸铁铵0.05 g,甘油 60 mL,蒸馏水1 000 mL,尿素 12 g(0.12%)[1],另外采用固体方法进行药敏试验时,培养基可选择改良罗氏培养基。其制备方法略有不同。

制备方法:将上述成分混合于蒸馏水中,加温溶解,调pH为6.8,过滤,分装三角烧瓶,每瓶装99 mL,121.3 ℃15 min,高压灭菌,4 ℃~8 ℃冰箱保存备用。

1.2.2 琼脂绝对浓度法培养基的制备与药物的浓度:绝对浓度法严格根按照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的方法操作[1]。

1.2.3 试验菌液的配制:将试验菌接种于豆浸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基培养20 d,待生长至培养基斜面的1/3以上时,刮取菌落,粘磨,并用硫酸钡比浊管比浊,用Teen-80生理盐水配成5×105/mL~5×106/mL菌悬液,采用10倍递次稀释,待用。

1.2.4 药敏试验的操作方法:将分离培养、鉴定,并稀释配置成5×103 cfu/mL的浓度的结核分枝杆菌,分别接种在已分装好的,含有药物的14管培养基中,每管接种0.2 mL,使每管培养基中的细菌浓度约为500 cfu/mL,每种药物分别作高低两种浓度的试验,设空白对照各1管, 尿素酶阳性菌株对照1管,37 ℃培养7 d~10 d, 以阳性菌株的培养液呈现红色,为终止培养的判定终点。同时用传统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测定法-绝对浓度法,进行接种作为对照,观测其该方法(尿素酶法)与传统法在耐药性检测中的相符性或有无显著的差异。

1.2.5 结果判断:培养基呈现红色为耐药,培养基呈现黄色为敏感,培养基呈现淡红色为中度敏感(或中度耐药)。

1.2.6 质控方式:每次均用结核分枝杆菌H37RV药物敏感株作对照,进行质量控制。

1.2.7 数学统计:采用配对资料的卡方检验以及符合率的计算。

2 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临床鉴定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结果分析,见表1~表4。表1 两种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14种抗痨药物耐药结果从表1的结果分析,尿素酶法检出耐药菌株173株,总耐药率24.3%;传统绝对浓度法检出耐药菌株180株,总耐药率25.7%。经卡方检验,尿素酶检测法与传统绝对浓度法,在对上述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检测中,差别无显著性(χ2=2.25,P>0.10)。说明尿素酶法在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检测方面具有可靠性,其检出结果与传统绝对浓度法具有可比性,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表2 两种方法检测167株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定耐药性结果的比较表2的结果分析若以传统绝对浓度法检测的结果为判断标准,则尿素酶法检测RFD耐药性符合率为96.4%。 表3 尿素酶法检测50株对吡嗪酰胺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重复性试验结果比较

对临床分离鉴定的并用绝对浓度法测定的50株耐吡嗪酰胺的结核分枝杆菌,用尿素酶进行了耐吡嗪酰胺的重复性试验,首次检测耐药菌株数48株,敏感2株;再次检测,敏感菌株为1株,耐药菌株49株,符合率94%(47/50)。

武延隽等.利用尿素酶试验测定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的方法学研究表4 两种方法检测5种规定必作药敏结果

药物尿素酶法测定结果传统绝对浓度法测定结果敏感株耐药株符合率(%)异烟肼(n=50)敏感株350 耐药株015100乙胺丁醇(n=50)敏感株450 耐药株05100链霉素(n=50)敏感株52 耐药株04396对氨柳酸(n=50)敏感株355 耐药株01090利福平(n=50)敏感株350 耐药株51090

用两种方法检测50株临床分离鉴定的结核分支杆菌对5种必作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见表4。检测异烟肼药敏结果相符50株(100%)。不符0株(0%);检测乙胺丁醇药敏结果相符50株(100%),不符0株(0%);检测链霉素药敏结果相符48株(96%),不符2株(4%);检测对氨柳酸药敏结果相符45株(90%),不符5株(10%);检测利福平药敏结果相符45株(90%),不符5株(10%)。

3 讨论

尿素酶试验是鉴定性试验,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检测,主要是通过恢复性试验,观测尿素酶检测结果的敏感试验管和耐药试验管中细菌的存活情况,本文结果显示,在耐药试验管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在无药的豆浸液罗氏培养基中生长,而敏感试验管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在该培养基中不生长。特异试验进一步证实,处死菌尿素酶试验均为阴性,而未处死菌均为阳性,表明通过尿素酶方法所检出的药敏试验的特异性。

在对结核分支杆菌的耐药性检测中,用两种方法检测异烟肼、乙胺丁醇相符率为100%;检测链霉素相符率为96%;检测PAS和利福平相符率90%。尿素酶检测法与传统绝对浓度法差别无显著性(χ2=2.25,P>0.10);说明尿素酶法与传统的绝对浓度法检出的结果具有可比性。然而,尿素酶法是利用细菌生理状态的改变,来确定细菌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的,这种方法比绝对浓度法时间短,绝对浓度法的结果需要30 d的时间,而尿素酶法最长时间10 d;尿素酶法在培养基的制备,具体的操作上都比较容易,有利于临床推广使用。

应当指出的是:因有些分枝杆菌的尿素酶均为阴性,如戈氏分枝杆菌,蟾蜍分支杆菌,鸟分枝杆菌以及胞内分枝杆菌,尿素酶方法不能用于这些分枝杆菌株的耐药性的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与噬菌体生物裂解法有一定的近似性,在500 cfu/mL时以上时,结果在3 d内显现;在500 cfu/mL内时,其结果在培养7 d~10 d内显现,所以当标本中菌数较少时一般不要做直接的尿素酶法的耐药性测定,直接对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耐药性测定的条件有待进一步研究;该试验所用的培养基的pH值对试验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用弱酸弱碱处理过的试验菌一定要进行pH值的调整,应将pH值调整至6.8,否则影响试验结果。在试验所用的培养基中不可用天门冬素(L-天门冬酰胺),有该药的培养基经高压消毒灭菌后L-天门冬酰胺可破坏产生胺可使培养基的pH值改变,显示红色。

总之,尽管有多种因素可影响该试验的结果,但因本方法操作简便,省时,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所以将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中国防痨杂志,1996,18:28.

[2] 李舍花,武延隽.豆浸液培养基快速培养结核分支杆菌的研究.中国防痨杂志,1998,20(3):135.

[3] 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9~511.

[4] 屠得华.耐药结核病及防治对策.中国防痨杂志,1997,19:140~141.

[5] 马曾鲁,邹级谦.肺结核患者耐药问题.中国防痨杂志,1991,13:43~45.

篇(10)

1.遥感专业的特点与本课程内容分析。遥感专业属于测绘类大学科方向,主要培养具备遥感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各层次专业人才。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卫星遥感平台、传感器技术、遥感信息获取与数据处理、多传感器数据匹配和融合、图像自动解译技术等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在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水利、地质、测绘等各类遥感领域,从事遥感电子设备与系统研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工作[1]。因此,对遥感专业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是一门必备的技能。针对面向对象程序课程的教学任务量和教学特点,我校在制定遥感专业教学大纲中安排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学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2]:①程序设计基本概念与语法,包括数组、函数、类和对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输入输出流、异常处理等,以及C++14标准中包含的模版、泛型、匿名方法、lambda表达式、新型智能指针等。②程序设计方法,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弥补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一些缺点,但其可以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函数、数组等基本理论。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同时要求学生采用规范的程序设计风格,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素养。③程序调试技巧。④专业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转化能力。

2.教学目的。教师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能够熟练运用C++语言解决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大型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3]包括:①程序编写与调试能力,熟练掌握VC++的编辑调试工具,能够快速编写程序代码;掌握程序排错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快速进行程序调试。②专业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转化能力,对实际专业对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抽象,设计出结构合理的对象关系图,并能进行求解。③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给出合理解决方案;能够独立阅读参考代码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结构。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大一学生们普遍反映该门课程的概念和知识点太多,课程内容的风格与其他课程差别很大,不易理解,一些学生甚至对编程产生了畏惧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①学生对遥感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关系不清楚,学习的热情不高,比较茫然。②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部分学生不注重对编程基础知识的掌握。③本课程是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多、学习任务量重。④C++中蕴含的计算思维方式不容易掌握[5]。部分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后,不善于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⑤编程环境VC++相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快速掌握。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老师具有多年的程序设计经验,容易惯性地认为所讲授的知识点比较容易,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再加上缺乏有效沟通,最终导致老师讲台上讲的很有激情,学生在下面一脸茫然。具体来说有如下问题:①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使得原本就不吸引学生的课堂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②没有因材施教。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在教学中若进度偏快,就有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讲的偏慢,会在整体上影响教学进度。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研究

遥感专业开设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目的并不是要每个学生将来毕业了都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7],而是让他们学会利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工具,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针对以上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表面上看起来,面向程序设计课程本身是一门很枯燥的课,课程内容不是概念就是代码,课程中很多内容又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如果不和学生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很困难,而且其学习的成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C++的教学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学生一直都能保持一种亢奋的状态,做到“乐于学、勤于练、善于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从简到难,稳扎稳打。C++的知识点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在课堂上和上级实习中,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每一步都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②课堂上,对重点、难度知识点要尽量形象、生动地进行讲解,有时可以借助打比方、讲故事,也可引入UML或Visio绘图来辅助。③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集中起来进行类比讲授。④引导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精心设计实习题目,全面覆盖专业问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重现,又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考虑专业知识的覆盖,又要增加趣味性,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和调试,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引导和辅导作用。通过多次实践,学生不但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而且还可以在其基础上创新。着眼于学科体系内的课程衔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实习题目的设计:①从大一所学的高等代数中出一些关于矩阵、行列式运算方面的问题进行训练。②从遥感专业内容本身寻找题目,诸如遥感图像处理、影像显示和影像分类等问题,来让学生体会C++解决专业问题的巨大威力。③通过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既要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学会分工协作。C++语言基于面向对象思想,无论是微粒度的代码级的设计模式,还是软件模块的设计组织,都能很轻松地应对。指导学生在大模块软件设计编写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同时在自己的模块中精益求精。

上一篇: 大众传媒的特点 下一篇: 现代教育的好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