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1 16:44: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艺术与审美的区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参考答案
5.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区别,并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答:(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作“艺术品”。譬如,一朵怒放的花,一派秀丽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赞美它“风景如画”,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自然关”,而不是艺术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按照哲学的观点,人类劳动可分为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两类,它们的产品分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人的高级活动——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人工制品中的高级部分。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非艺术的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依凭抽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作出理论形态的概括,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并以此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艺术品的本质特征是:艺术,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关于体育的本质归属问题,历来是我国体育界辩论的一个焦点,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认识流派,一直没能达成共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大家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与认识正逐步趋于统一。体育是一种“增强体质,健全人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界定已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接受。
体育的本质特点规定着体育美的本质特点和内容,也决定着体育美的欣赏和创造的方向。由于体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体运动为表现形式的健身教育过程,那么,体育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感性体现,它反映的是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它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同时具有丰富可感的形式。它是体育运动实践的产物,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体运动,体育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融人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美的理想化的形态。
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高度融和统一的产物,是感性的东西经过心灵化了的结果,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从主观上看,艺术美是按照本人的审美理想,对已感受到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筛选和加工,再把个人的情感融人进去,从而使艺术美带主观性和表现性的特点。从客观上看,艺术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对现实中各种美的事物的真实反映和再现。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在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经过审美理想的过滤和情感融化,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集中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中,反映着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包含着一定的客观真理。因此,艺术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审美意识的集中化了的物态化形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理解的感性体现.也是人的自由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体现。
2体育美与艺术美的特征体现
事物的本质必然会由现象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审美属性,成为审美对象。体育美和艺术美的基本特征就明显反映出了各自本质现象的特征。
创造性是体育美与艺术美所共有的一种特征,但它与体育美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体育运动的创造是实践的直接产物,而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带有艺术家主观精神的外射。体育美一旦创造出来,就能与社会的进步和体育运动的发展相适应,反映出一种积极、进步和肯定的趋势。另外,体育的创造主体即是创造者,又是审美对象;即主体、客体都是运动者本人。这与艺术美的创造特征有明显区别。
形象性是体育美的又一特征。虽然艺术美也讲究形象性,但体育美的形象性主要是由人体表现出来的。在体育实践中,人体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以匀称的体型、健美的肌肉,正确的姿态充分展示出体育美深厚的内涵。如:一套刚劲有力的健美操;一套优美双逸的自由体操;足球守门员一次飞身跃起扑球的空间造型;跳高运动员腾身过杆的英姿,这些具体生活并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体育美具有变易性和易逝性的特点。它受时空的局限,它始终处在不同的时空中,不可能被人们自由地观赏。如跳水运动员一连串高难动作转眼即逝,留给人们的是瞬间之美和极大的振奋。艺术美则能把现实美和人们的审美意识凝固在艺术作品中,使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够欣赏它。如:许多古代的优秀绘画和音乐及雕刻艺术作品,至今仍能带给我们艺术上的享受,它们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审美价值,这反映出了艺术美具有永久魅力的特征。
艺术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典型化,也就是说,艺术美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虽来源于现实美,但高于现实美;它集中和概括了现实美,从而表现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力量。
另外,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美的时候.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中的美,并在集中现实美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造,融人了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所以,理想化是艺术美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与体育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3体育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确认
3.1同出一源,相互联系
无论体育美或艺术美,探索其根源,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劳动。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在古代宗教礼仪中形成的原始艺术和体育萌芽,二者之间是没有区分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与体育、舞蹈、音乐之间没有界限。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的发展,体育和艺术才随着社会分工而分离,并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纵观历史,体育与艺术有过密切的联系和结合。古希腊奥运会的竞技场,为艺术家的创美活动提供了源泉,并由此创作出了许多流传百世的艺术珍品,如:《掷铁饼者》、(短跑者》等力与美、雄与健、韵与律融合的英雄形象。而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的技巧、风格的演变,又为体育美的创造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体育审美的价值。今天,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对艺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技巧、武术等。所以,正确地借鉴艺术,深人了解艺术,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对现代体育创美活动意义重大。
3.2本质迥然,不可替代
科技的发展不光带来技术上的进步,更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甚至引发艺术形式的革新。数字媒体艺术就是将计算机图形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并不断的引发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现阶段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数字影视、电脑动画、数字插画、数字特效、网页设计、网络游戏、数字音乐及视频短片等。
数字媒体艺术将传统的平面、静态化的传统艺术转化为更加动态和综合化的形式。由于在创作、承载及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数字媒体艺术在审美上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媒体,不像传统的艺术依据载体和材料,它主要依据计算机支持下的数字技术,它的特点具有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性、主动性、兼容性、使用性、参与性、互动性、游戏性。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大众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一)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字技术将艺术从传统的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改变传统艺术的静态化和平面化,向动态化、多元化发展,二维平面也延伸转向三维立体空间。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不断创新的视觉体验,进而导致观众产生不同于之前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等。数字媒体艺术借助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不断创新的艺术行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主动性
根据现在美学理论的潮流,只有缩短审美距离,数字媒体艺术才能加快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区域。数字媒体艺术必须改变传统的艺术感性创作形式,选择一个理性的创作形式,推动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相融合的发展。理性的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充分调动欣赏者生理和心里需求,进而缩短欣赏者与创作艺术之间的距离,只有消除这种距离才能让欣赏者真正走进艺术作品内,才能主动的参与改变作品,在审美的过程才能由被动变主动。
(三)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兼容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兼容了传统艺术的美学特性,同时对传统的艺术形式传播和表现形式产生了深入影响。从此传统美学结合数字技术的呈现出科技创新艺术的魅力形象,逐步形成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形式。数字媒体艺术的兼容性,是众多艺术形式美学体结合数字技术的形成的别具风格的审美。
(四)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使用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由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大多数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使用功能,这也是它强大的实用功能。比如:影视作品、网络作品等应用在各种被需要的产品。使用性也是数字媒体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最大特征,也是其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五)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参与性、互动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欣赏改变传统的单方面模式逐步向你走进,并向你作出回应,提倡你的参与。只有在情境中才能与欣赏者进行思维上的沟通,才能影响欣赏者的对艺术的思考和审美,进而实现了在艺术审美上的参与性。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不在是作者的作品,而是欣赏者参与艺术互动的“作品”。
传统的艺术欣赏者的审美感知仅限于作品框内,因此只能为欣赏者提供一个单一的框架互动平台,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让欣赏者在欣赏的同时与作品联系在一起,欣赏的同时就是参与的同时、互动的同时,甚至完全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失”的状态,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六)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游戏性
数字媒体艺术逐步消解经典艺术的性质规范,追求一种调侃性的话语,网民进行网络艺术创作实则为了娱乐自己,再则才是为了娱乐别人。因此,只有在美学精神上消解来自理论和道德的压力,才能更多的趋向于游戏性,就像网络艺术中的网络游戏和FLASH都是以游戏为发展方向。
现在网络游戏的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逼近现实,凭借现代的科技含量逐步发展成为最富魔力的娱乐形式。现在网络游戏逐步朝向人机界面装置的艺术方向发展,加大人机交流的方式的多样化,进而消解人与计算机的距离。目前,FLASH也是具有突出的游戏性特点的网络艺术,比如:MV、网络广告等,其中动画短片和游戏等强调的是题材的创意和动画的画面处理与设计,进而呈现一种生动的形式来传达网民对自己生活的看法,从而减少商业性的约束,达到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做自己喜欢的作品的目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大众化
现代美学观念的存在,是因为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艺术产生的开始只是少数人参与,而如今艺术活动变成一种流行,这种流行是艺术形式的终结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意味着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审美意识已经大众化,但并非是数字媒体艺术大众审美意识的终结。现代美学的审美理论依据主要以传统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为媒介载体,这种传统的审美理论与现代文化中的数字媒体艺术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在我看来,中国由民族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国家,需要经历儒家文化阶段、经济学阶段与美学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现在中国与全世界正处于由经济学阶段向美学阶段转型的过程之中,美学价值观与生态世界观已突显为当今世界的普遍需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历史是通过信仰的培育和人性的不断改造而走向自由的进程。近代由民族国家纷纷迈向现代文明国家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启示我们:“变革社会要从变心开始”。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心的变革才是社会最根本的变革,而心的变革要从重建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开始。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就统一于审美价值观的一致。审美价值观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与整体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人性的共同根基,是人们内心最根本与最核心的导向系统;它具有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的功能、为人灌注人生理想的功能与为社会创造新文明的功能。就人的精神世界来说,情感与认知是构成人心理世界的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维度,而情感比认知更根本。我抱持的是“情感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我把情感划分为本能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它们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其中本能情感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是人后天由教化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比理智情感更根本,它是连接本能情感与理智情感的中介和桥梁。美是人类进化的产物,美是人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起点,美是人化程度的标志。人只有通过审美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审美能给人以丰富的自由体验并充分地解放个性,也就是说,人只有通过审美才能成为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一个人的审美层次决定了他的文化品味与人生境界,决定了他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及其创造性才能的发展水平。因此,教育的逻辑起点就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通过积淀,逐渐由审美情感内化为审美价值观,以主导个体的人生实践。这里,关于美是人的本质与人类文化的本质还需要作一些解释:人的本质控制着人的行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而不是物质。要认识清楚人的本质,需要我们回答两个问题: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人与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观察与理性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是,美既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又是人与人的根本区别。(人文学者与追星族的根本区别,就是审美的区别,前者的美感模式是高雅美,后者的美感模式是通俗美。)人性不只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重属性的统一,而是自然属性、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三重属性的统一。美不仅是人的本质,同时,美又是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说,艺术、哲学、科学与宗教等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其本质都是美,只是表现美的形式不一样。艺术用具体的形象表现美、哲学用抽象的理念表现美、科学用准确的概念、原理与公式表现美、宗教用“神”的理念与仪式表现美……这一结论需要用较长的篇幅来阐释,我把它放到我的《人的革命》这本书里作进一步的诠释与论证。在这里,美的价值充分地显现了出来:美是天地人的共同精神,是宇宙、人生与艺术的生命力的表现,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爱美是人类的共同本性,只有美的价值才是社会永恒的共同价值,只有建立在共同人性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才能使人们产生普遍的审美共鸣,形成一致的认同感;美是价值的本质,美的价值构成价值体系的根部,是各种价值相互渗透的中心,所有价值从某方面说都是审美价值;美的价值是评价社会一切价值的标准,是社会最基础的价值体系,所以,建立在审美价值基础上的审美情感就是人类人性的共同根基与建设大同社会的共同生长点。
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
美既是走向真、善、爱的基础又是真、善、爱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美才能进入真、善、爱的结构。
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真是什么?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真是科学的美。
善是什么?善是一种利己与利他合一的行为意识与行为实践。善是道德的美。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给予、一种分享、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爱是利他的美。
人有美、真、善、爱与丑、假、恶、恨的两面,美是引导人抑制丑、假、恶、恨走向真、善、爱的伟大道路。美、真、善、爱构成了人类健康的精神世界,是健全理智与完整人性的象征,所以,作为生命最高价值的人的最高使命,就是永远追求合目的性的美与合规律性的真以及合完美性的善与爱的和谐统一。
参考答案
5.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区别,并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答:(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作“艺术品”。譬如,一朵怒放的花,一派秀丽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赞美它“风景如画”,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自然关”,而不是艺术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按照哲学的观点,人类劳动可分为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两类,它们的产品分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人的高级活动——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人工制品中的高级部分。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非艺术的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依凭抽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作出理论形态的概括,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并以此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艺术品的本质特征是:艺术,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两者的界限有日益模糊的趋势。
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比如,自北宋以来就闻名于世的景德镇陶瓷,它原初也只具有某种实用价值,以后人们在劳动创造中加强其色彩、图案、外形等审美价值,力求做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到今天,景德镇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意义的艺术品而存在的,其审美价值已超过其实用价值。可见,审美和创造可以使一部分非艺术品和人工制品进入艺术品的行列,从而扩大人类的审美视野,充实人类的审美经验。
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艺术门类、品种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有许多艺术品种,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如西方的风景画,是迟至17、18世纪才形成的。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广泛地辐射到物质技术领域。物质产品除保持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也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海的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称它们为“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就这样慢慢地渗入非艺术领域,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有了艺术的品质,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更富有情趣。
5.2.论述艺术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以一件艺术品为例。
答: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由此出发,艺术品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结构: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下面试以中国国画为例,论述这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比如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如果不是用宣纸而用别的纸张,就不能造成那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即使同是用宣纸,还有生宣熟宣之分。所以说,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栽体和媒介。
现代设计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方面都还没有定论,可以说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框架还没有树立起来。对于一门新兴学科的建构,我们不能急于去树立确定的理论和框架,而是应该针对新学科领域的各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对于现代设计美学学科的建构,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探索的。
一、现代设计美学与美学
美学是什么?设计美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而变动,感性具象而又理性抽象的问题。美学是关于美的学科,关于美的思索。但是,仅仅“美是什么?”这一个问题就有千百种答案而无定论。因而美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总是在变动,美学所研究的对象既需要切实的感性审美体验,又需要抽象的哲学思辨和逻辑归纳。
在这里我们认为,美学研究就是对于美的思索,是对于美的特性、美的创造和欣赏的思索。美学思想就是这些思索所得出的,关于如何审美,如何创造美,如何保持和维护美的思想的集合。作为一个学科,美学就是这些关于美的思想的系统、逻辑的表述和组合。因而,设计美学研究就是对设计之美的思索,设计美学就是在设计过程、成果、产品、使用中关于美的思想的系统、逻辑的表述和组合。
美学这一术语,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次使用。他的《美学》(1750年)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确定。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三种代表性意见:第一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第二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第三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当代的国际美学研究更倾向于艺术研究,甚至将美学称作艺术哲学。
美学的研究任务除了应揭示和阐明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外,它还要提高人们的审美感觉和品位,促使人生审美化,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在这方面,设计美学有特别的优势,因为设计就是在设计着我们的生活物品和生活环境,设计美学就是将“诗意”赋予周围的物品和现实物质世界,为人们生活塑造一个美的世界。美对人们心理和情感的影响总是通过特定的感性形式,无论是色彩、声音、还是描写和表现的情节、画面,让人们在感性直觉中感受到美。设计之美同样也是通过感性形式来传达美,而且是通过更加实际可感的物质形式,直接诉诸人的感官感知,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感。[1]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设计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美的思想的学科。但设计美学同时是一种应用美学,是与设计实践和人的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是对生活和设计实践中的设计之美的思考。事实上,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有很大的不同,自身具有很多独特性,有的几乎已经超越了传统美学学科的界限。
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异同。
同:都是一门学科,(美学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可以说设计美学和美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设计美或者一般的美,也可以说,因为美的直觉性和感受性,美学不可能完全科学化,而是一种对美、美的感受和创造的描述),用逻辑的方法,尽量清晰、系统地研究和描述美、美感和美的创造。
异,或者设计美学的独特性:设计美学是一种实践美学和应用美学,有自己所偏重的美学理论(功能论设计美学、形式设计美学、心理学设计美学、进化论设计美学和符号学设计美学等)[2],即使是和艺术美学所共有的美学理论,如心理学美学,设计美学所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不一样。设计美学必须研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设计实践,更多地着眼于人类感官感受之美,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审美感受,设计品与人们交互的感受。
二、现代设计之美的特质
现代设计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诞生之初,就是为了美化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从而美化人们的生活。可以说,现代设计理念的核心就是美化生活,就是追求美。只是由于设计的技术性和实用性,设计产品的审美离不开创新、便利和实用。而设计正是通过这些创新和实用改造和美化人们的生活,关爱人的舒适、便利和心灵情感。
现代设计之美是一种人类发展到现代工业化社会,现代设计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美。[3]设计实践活动横跨科学与艺术、理性与直觉、物质与精神、哲学与生活的综合性、独特性,决定了现代设计之美的一些特质:
1)是人工创造的,而且必须具有创新性(与艺术美相同)。
2)必须与功能实用性、科学技术性完美结合(与艺术美的根本区别)。
3)主要诉诸于视觉的形式感,以及触觉、味觉、运动觉等的感官知觉,这是一个快速、直接的体验,包括本能层面和行为层面的感受。
4)设计之美的载体具有实体性、直接性、物理性,具有存在的现实性和持久性,不会像一般艺术那样更多地借助于想象。
5)经由感官刺激,通过心理暗示、记忆唤起、情感引起、符号意义传达和文化内涵等,设计之美同时诉诸于心理、情感、反思和精神等方面。
6)功能实用性使设计之美融入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塑造美的生活环境,进而改变人们生活和人类自身。因而,设计之美是以人为中心,体现对人的关爱(肉体与精神)和人性的美。[4]
因此,我们可以把设计之美的特性归纳为:人工性、实践性、科技性、创新性、功能性、生活性、感官与精神结合、人本主义、人性美等。相对于设计产品,音乐、绘画、戏剧和文学等一般艺术在形式后面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和精神的内容是更主要的。而设计产品除了丰富的感官感受,传达的更多的是功能使用信息,只有一少部分的情感、精神、文化的含义。然而,设计产品的使用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体验和情感积累,这和一般艺术纯感觉感受和精神思索是不一样的。当然,设计的精神和文化层面的美感也是设计之美很重的一部分,设计之美,可以仅仅是造型、质感、色彩对感官的愉悦,也可以是一种隐喻的和文化符号代表的身份的象征和自我的确认。
三、现代设计美学要思考的问题
现代设计之美的独特性,决定了现代设计美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模式和学科定位,设计美学研究必然会面临很多全新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现代设计美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应该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设计与艺术,设计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区别问题
现代设计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化大生产,是一个与经济、科技、生活结合的实践行业,因而设计之美与艺术之美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是这二者的区别最初并没有被清晰地意识到。现代设计诞生之初为了美化工业产品的初衷,和人们已有的传统的艺术品的观念,让人们更关注于现代设计美化产品造型的方面,而忽略了产品是经过批量化生产出来,而且完全是为了市场销售而设计的特性。因而有些人会认为,设计产品也是艺术品,认为“工业设计是二十世纪的艺术”。后来人们把工业设计的经典作品放在同样展示艺术品的艺术博物馆中展览,把现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像艺术品一样解读和欣赏,就更进一步模糊了设计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界限。
而事实上,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设计与艺术、与工艺之间的区别。艺术是纯精神的享受或纯情感的体验,是非功利性的,创作是个人化的,不能复制的。设计是精神享受、情感体验和使用功能的满足需求性紧密结合的,是功利性的,是实践性的,是批量化生产的,标准化的,可复制的。工艺品,处在艺术与设计之间,是可使用的,但是它的生产是个人化的,手工的,非工业化、标准化的。因而,设计之美不同于艺术之美。
然而,设计之美和艺术之美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界限分明的,二者其实是有交汇的地方的。比如一些设计产品的功能可能就是为了快乐,用来装饰,作为身份和品位的确认等,已经脱离了纯粹的使用功利功能,因而和艺术品已经接近。同样,有些艺术品也会走入人们的生活,用来装饰和提升人们的品位,用来标识人们的身份和地位等,因而可能应用于房间和服装的装饰等。我们可以说,艺术品一旦被应用于房间或服装的装饰,成为图案,成为可复制的商品,就变成了设计产品了。不过,事实上,现代室内装饰和服装业,已经在追求和出现了为特定的客户制作独一无二的设计和装饰了。这就更模糊了艺术与设计的界限。
(二)设计之美的实用性的问题
大家知道,传统的艺术之美或者自然之美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非功利性,非实用性。这里的美是一种纯精神享受,纯情感愉悦的体验,审美体验者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和企图。而且这非功利性,正是审美体验者能达到审美体验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设计之中,所有设计产品的美的体验都是建立在产品的良好功能基础之上的,都必须是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而这一点正是设计产品与艺术品的根本区别。如果一件人工制品,仅仅带给人们审美享受,而完全没有实际应用功能,那么它就是一件艺术品,而非设计产品。
因此,我们就碰到一个谜题:设计产品充满实用性的美的品质,是一种美吗?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个迷惑,是因为我们传统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美就是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主要是艺术之美,就像传统的美学研究一般等同于艺术哲学一样。因而,我们传统的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主要是对艺术之美的体验的分析,对艺术创作的探讨。
而事实上,设计产品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设计之美的切实存在,是无可争议的。只是,不同于艺术之美,设计之美是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一种美。设计产品不仅会像艺术品一样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因为设计产品都是遍布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实用物品,所以设计之美的体验是全方位和全天候的。它打破艺术美与生活的清晰界限,将美融入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处处受到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说,设计是在美化人们的生活。
注释
[1] 王维、安文亚:《关注触觉的产品设计》,113~115页,《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2)。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数码图形艺术中的审美
李勋祥 陈定方
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是数码图形艺术审美中的一大特征。迈可尔·海姆把人们在虚拟数码图形艺术中的活动方式概括为模拟、远程展示、身体完全沉浸、身临其境、互动、人造性、网络化的交往等七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多通道的,这七个方面的活动几乎涉及人类身体的所有部位:二是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完全自主的,享有最高的审美活动权限。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方式成为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主要区别,开拓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新视野,必将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一,多通道参与的审美。这种崭新的交互方式大大拓展了审美的体验方式。人类的整个意识活动离不开身体的眼、耳、鼻、舌、身各个部位的分工合作,它们分别对应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眼视、耳听是人类几千年以来欣赏艺术的两大主要审美通道,如绘画以视觉为主导,音乐以听觉为主导,电影、电视或戏曲则为两者的综合。在虚拟现实艺术审美领域,全方位多通道的交互方式大大突破了这一局限。除了常规的眼、耳方式,鼻、舌、身都可以实现共同参与。虽然嗅觉、味觉和触觉只占人类从外界获得信息总量的5%左右,尤其是触觉,主要靠皮肤、肌肉和体内器官与外界直接或间接接触所产生的痛、冷或热等感觉的交互审美方式,在传统艺术的审美领域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在虚拟现实的艺术领域,触觉反而成为交互审美方式的主要通道,这势必大大丰富人类的审美感受。
第二,数码图形艺术是一个可以完全自主的审美梦工厂。由于真实的个人生存从来就是建立在他的有限性上,真实的人际交往,从来也是建立在彼此的有限性上的。但是,人们对自身完善、发展的要求是无限的,这就形成了人的现实存在的有限性与人对自身发展要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有各种主观愿望,如改善自身或自然状况,追求完美的理想人生境界等。但由于人类个体力量的局限,这些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于是产生了通过求助他人或借助其他方式达到实现理想的愿望。虚拟数码图形艺术往往是这种情形下所能求助的最佳方式。
虚拟视景中的各种交互活动都是属于安全的冲突、无害的危险和不必担心的死亡,只要相关的虚拟数码图形艺术软件的设计条件和交互功能允许,体验者可以任何方式,任何目的,扮演任何角色,体验任何方式的生活。总之,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可以在这里集中而短暂地得到体验,并且找到了一种能够让自己打开心扉的方式,让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善良与险恶、残忍与仁慈都在这里得到实时的剖析,在长期、不断的交互体验与审美欣赏过程中,身心、性情有可能因此而改变,其审美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落实。这些都是其他的审美体验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观看电影、电视、戏曲或小说,欣赏者也有某种程度的角色“代入”感,但欣赏者意念中的代入角色只能被动地跟随情节的进展而进展,没有自主余地,更谈不上与视景中的其他角色互动(交互)。由此可见,虚拟数码图形艺术才是一个可以完全自主的真正审美“梦工厂”。(选自《美学研究》2012年第3期)
1.下列关于不是围绕“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区别”表述的一项是( )
A.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方式成为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主要区别,开拓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新视野。
B.眼视、耳听是人类几千年以来欣赏艺术的两大主要审美通道,如绘画以视觉为主导:而音乐则以听觉为主导。
C.触觉在传统艺术的审美领域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在虚拟现实的艺术领域。触觉成为交互审美方式的主通道。
D.观看电影、电视、戏曲或小说,欣赏者没有自主余地,而视景中的其他角色可以互动,完全自主的真正审美。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的、多通道的,活动几乎涉及人类身体的所有部位。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可以说是完全自主的。
B.多通道参与审美的交互方式大大拓展了审美的体验方式,人类整个意识活动离不开身体的眼、耳、鼻、舌、身各个部位的分工合作。
C.真实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彼此的有限性上的,而人们对自身完善、发展的要求是无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与解决的矛盾。
D.虚拟视景中的各种交互活动都是属于安全的冲突、无害的危险和不必担心的死亡,只要条件许可,体验者可扮演任何一种角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多通道的,是因为其可以概括为模拟、远程展示等七个方面,并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
B.解决人现实存在的有限性与人对自身发展要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借助虚拟数码图形艺术这种方式,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c.人们在虚拟视景中,我们可以扮演人类或动物、侠客或盗贼、皇帝或贫民,可以驾驶汽车或轮船、坦克或飞机,可以体验富裕与贫穷。
D.欣赏者也许穷其一生的努力都无法实现的梦想,却可能在虚拟数码图形艺术中实现,于是,他(她)的心愿得到了满足,自我得到释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8-01
一、与自然科学相比,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表现
自然科学同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与艺术不同的是,自然科学这种形态不存在阶级性,其可以为社会任何阶层服务,而艺术则有明显的阶级之分,艺术是对世界的审美价值的改造和创造,其价值是属于其所建立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艺术是人们的精神产品,是满足社会精神消费的需要,萨特曾说过:“所有的精神产品本身都包含它们所确定的读者的形象。”艺术的阶层就可以从这句话当中表现出来。诚然,艺术审美价值存在着客观性和功利性,审美价值的判断受着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
自然学科在形式上可以是主管和客观的,但在内容描述对象上,必然是客观的,自然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而艺术则不同,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根据创作者自身的意念来表现,艺术家可以将主观因素渗透到作品中,例如地理艺术家马萨斯·梅里安曾经创作过一幅描绘巴黎圣母院的风景画,他并没有按照现实中的巴黎圣母院来描述,而是加入了自身的主观意向,描述出了自己心中的巴黎圣母院。这幅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从而自然科学与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区别在于,艺术创作对象包括主体因素,但自然科学中只有客观因素,没有主体因素参与。
二、艺术审美价值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差别
哲学社会科学属于对人类自身认识活动的研究,与艺术这种形态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更大的理性,其主要是研究人与社会的精神层面,考察人和社会生活的精神活动,而艺术则是把其作为实践对象来掌握。简而言之,哲学社会科学强调的是人们对世界与社会的理性认识,其目的在于认识人与社会的活动,没有任何情感或者 欲望等主观因素的参与,而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则恰恰相反,艺术审美价值表现在情感与意志上,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对于审美反应想象的改变和创造,其主要表现的是情感价值理性,反映的可以是现实的世界,也可以是可能的世界,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则是现实的世界。
与哲学社会科学相比,艺术的审美价值表现在自身情感参与的感性上,艺术审美功能表现在艺术作品的感染性,艺术作品能够给予欣赏者情感上的满足,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艺术作为对美的事物的表现,不受社会客观的事实的制约,不受逻辑限制,因此,人们在艺术的世界里感受到的不是实体而是内心的情感。情感是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大差异。另外,哲学社会科学与艺术还表现在一般性和具体性,艺术的表现主要是把情感与事物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整体的表现反映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哲学社会科学则是从各个点入手,重视对规律的研究。
三、艺术本质审美价值与伦理道德的区别
伦理道德是善恶标准,是非观念,其对象主要是那些用社会舆论以及信念来评价人和社会现象,伦理道德用原则与规范来批判与激励社会道德行为,而艺术反应的范围则广泛的多,人与社会各种事物都能够成为艺术表现形式的载体,并且,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艺术注重的是形象的思维,主观的意向,而伦理道德则是靠信念道德观念来反应,这也是伦理道德和艺术的最大区别所在。
诚然,艺术与伦理道德的最终表现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反应的最终目的都是现实善恶美丑,但道德伦理更为注重的是“伦理”,注重的是一个“理”字,道德观念始终伴随,而艺术则没有“理”可言,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反应和创造,艺术具有审美的价值与观念,而道德伦理则主要表现的是社会批判性和歌德性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艺术的审美价值理性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最终的审美价值是具有很大部分的自主性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客观性和功利性,艺术创作的直接目的是生产出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艺术作品,其目的是满足人与社会的审美价值需求,但艺术不一定能带来实质的物质成果,其主要是精神世界的表现。
艺术作品是对社会活动形态的改造和创造,其讲究的是艺术性,这些是自然科学、伦理哲学社会科学与宗教伦理道德所没有的,因此,与其他相比,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最大特点表现在“艺术性”这三个字上,艺术价值的体现,是人与社会精神的体现,是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
参考文献:
当我们听到“请把桌子搬过来”这句话时,语言符号的音响本身并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的注意力迅速抓住,几乎无法觉察的这句话传递的指令性信息,继而迅速付诸于实际行动。当我们听到“那边有一个人”这一指称性话语时,我们同样不注意这句话的发音等因素,而是迅速滑向了那边有一个人这一客观的事实。
因此,在上述情况下,“不见文字”指文字、语言的目的要么是引发一个行动,要么是传递认知性信息,文字本身在传递信息后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诗词等文学作品语言中,“不见文字”既非指文字要导致的是行动,也非指文字的目的是传递认知性信息,因为诗词等文学作品的语言既不是指令性的,也不是指称外物的,而是表达审美情感的,因此,“不见文字”指的是沉浸在审美情感之中。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还是没有否定文字,我们在吟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时,与其说是否定了、忽略了文字而进入审美情感,还不如说是对文字符号本身的感受与审美情感的感受是合而为一的,感知前者即是感知后者。
对读者来说,“那边有一个人”这句话的音响是听到后当即失去意义的,而“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几句诗却是被反复吟诵的,如果否定了这几句诗的音响,那么审美情感也就同时被否定掉了。
为什么有这种微妙的却又是本质的区别呢?答案还得从苏珊•朗格对艺术符号与普通符号的区别中去寻找。
苏珊•朗格反复强调,在艺术符号中,符号与所表现的情感是合而为一的,情感不是被符号标示出来的,而是符号等于情感,而不象一般的符号那样所指和能指可以分离。“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表现性形式,也就是一种符号,但它并不是那种超出了自身的、而且使人的思想转向被标示的概念上去的符号”。
符号与情感的直接溶合是基于情感结构与符号结构之间的同构成对应性,它使得情感“看上去是直接包含在艺术品中”。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28-01
一、审美经验及其一般规定
一般而言,审美经验是指人在现实和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觉,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感受,是一个逐渐展开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它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他是经验的一种状态,但无疑他是一种特殊的,完美的经验。审美经验离不开感觉和知觉,它与审美感知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审美经验参与,对美的欣赏一般无需思考而直接作出判断。
二、经验的本性与审美的生成
审美经验与一般的日常经验不可截然分开,但一般经验却被遮蔽于日常生活中,只有经过审美化才能成为审美经验。而且,指向艺术与指向自然的审美经验也是有有区别的,“而正好不容忽视的是:审美经验在这里(指自然)正如我们所观察多的那样,没有像在艺术作品面前那样纯”。阿恩海姆强调接受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主动性,在他看来,欣赏者的激动的参与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经验。同时,经验要成为审美的,还必须与认识的经验,道德的经验向区分。因为,审美的经验具有不同。
美感不同于生理,生理是一种占有,它以对象的消失为满足,是一种片面的感觉,而美感则是让对象自由存在,在本性上是非功利性的,是一种自由而完整的感觉。同时,审美经验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如此,它有一个自身的构建,发生过程!审美经验的构建以艺术创作或鉴赏活动为基础,但创作于鉴赏也不是主体的随心所欲,它们都必须合乎艺术自身的道。审美经验即是对作品自身经验,也是对艺术之道的把握,也即审美经验有作品区敞开艺术自身。
经验的本性的显现,离不开对各式概念和形而上学的克服。而对主体论,本体论与形而上学的解构,是审美经验得以生成的前提!经验的审美化是一种生成性的,他不仅涉及视觉,听觉,还与触觉,味觉与嗅觉等相关联,而且还涉及到各种感觉之间的打通与互相。
三、作品的审美生成与审美经验
不同于传统美学与艺术哲学对艺术家的强调,现代艺术更看重对作品的审美生成的问题。作品自身的存在时是审美生成的前提,“作品是可以进行客观研究的,是学校的或者非学校的分析练习和解释练习锁瞄准的对象。而且,谈论作品,这已经是谈论审美对象了”。同时,作品也不是一个外在于欣赏与审美的对象世界。作品是存在的,也是生成的,这是作品得以审美敞开的前提。审美者在本性上是此在,即在世界之中存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主体。而且,作品与受众或审美者都处于世界之中,它们共同存在着,因此,不能用主客二分的一般认识论去经验作品。
对艺术而言,无论是作为仪式还是娱乐,艺术都责成人们参与,加入其洪流,进入最佳状态,感觉良好。人们陶醉于艺术的审美时,审美的主客体交融在一起。但是,这种主客体之融为一体,并非是一种现在的自然给予,他即使审美生成的前提,也是审美生成的结果。
那么,作品的审美生成是如何产生的?这种生成既不是主动的生成,也不是被动的生成,而是相互生成。也就是说,不管是作品还是审美者,都不能在主被动的意义上来把握,他们相互敞开自身,并发生存在的论上关系。而且,这种相互生成克服了形形的偏见和形而上学。
相互生成的游戏表明,审美生成了审美对象或作品,而审美对象或作品也生成了审美。作为一个自为的世界,作品即敞开自身,也有此敞开审美者的的审美经验。同时审美者也是既敞开自己的审美经验,有敞开一个作品的世界。“但是,艺术作品并不是任意的东西,或如同人们所说的虚构的东西。”
同时,并不是任何对作品的审美观照,都能敞开或经验到作品自身,尽管审美对作品的显现或许是多元的。当然,这个所说的审美经验,不是一般所说的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让基于主观二分的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