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社区养老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2 14:58: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能化社区养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智能化社区养老

篇(1)

[12] QuynhLê.Hoang Boi Nguyen and Tony Barnett,

Smart Homes for Older People:Positive Aging in a

Digital World.Future Internet,2012,4:607-617.

[13] Saposnik,G.,& Levin,M.(2011).Virtual

reality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A meta-analysis and

篇(2)

前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日益严峻,老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显出来。其中,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方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居家养老的热潮。然而中国绝大多数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技术设备非常落后,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非常低。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智能科技逐步在养老方面得到实践与应用,有效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得智能居家养老成为老龄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智能居家养老,是将智能科技应用于住宅建筑,并完美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养老居住空间。以居住小区为背景环境,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老年人创造居室内的空间与环境。居室内部的智能化系统与住宅小区的管理中心和小区内其他用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

“智能居家养老”(Smart home care)即“智慧养老”,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最早提出,被统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智能养老系统(Intelligent home care system)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在住宅中将智能芯片植入居家设备中,从而实现对老年人生活安全的远程监控。其核心理念在于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如传感网、云计算、3G 移动通讯、WEB 服务、智能数据处理等相关的 IT技术手段,使得政府、医疗社区和社区密切合作,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医疗保健、出行安全监控、娱乐等各项服务。在中国如北京和扬州等一些城市,智能居家养老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设计上的应用

(一)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室内环境上的设计应用

首先,公共部分环境:智能化设计体现在安装访客对讲装置,保证楼内的安全居住环境;配置自动感应门,刷身份证或卡片,实现无钥匙开门;公共走廊的地面与套内地面的高差不宜超过20mm;在水平走廊的墙壁上安装便于老年人借力使用的双层扶手、抓杆,距地高度分别为650mm、900mm;增加个性化的交谈空间。其次,套内部分环境:智能化会对室内空间形式的划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大多数的房间都是靠固定不变的墙壁来划分的,且功能单一。而在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出现了可以移动变化的墙壁,空间也可以自由组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是可活动的夹层玻璃,或者是高科技的液晶,乃至无形的“虚拟墙面”来代替单一的水泥墙面来分割空间,这将使室内空间的形式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二)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室外环境上的设计应用

首先,我们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户外空间活动,增加老年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锻炼方式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道路设计,使老年人散步不行多样化,提供坡度、难度和长度不同的道路以供老年人选择。如把步行道路设计成红色铺装,并禁止车辆的通行,方便老年人和儿童的行走与安全。其次,老年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其户外景观空间也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应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目标的。其主要表现在无障碍性、易达性、易识别性和易交往性。针对超高层住宅社区内的景观适老化设计而言,除了以上的问题外,最重要的是如何规划和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良好公共生活环境。景观空间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弱化超高层社区所带来的压抑感,充分利用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做精做细,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景观环境。

三、智能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社区医疗服务是智能养老的必然趋势

所谓的智能社区医疗服务,实际上就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社区医疗服务的各个方面,将社区医院的医疗设施、医疗手段、医疗流程全部实现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居民提供质量较高的医疗服务,同时提高了社区医疗的管理水平,还能及时获得上级相关医院的技术支持。智能社区医疗服务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节省患者看病的时间;方便对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患者的护理;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与减轻医护的工作强度;通过使用RFID感知技术、远程病情的监测、电子档案的建立等信息技术来提高就医的效率,避免重复检查与患者看病所花费的时间。不久的将来,将物联网技术普及应用在全国社区医疗服务中,是社区医疗服务和我国医改的必经途径。

(二)智能家居是智能居家养老的重要方向

智能家居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自动化、多功能性、适用性、交互性、高效率。起居的智能化促使研发出一系列服务于不同对象的新技术。智能家居主要由下面几个方面构成:生理监测、功能监测、安全监测和辅助、紧急状况与反馈、社会互助与辅助、认知与感知觉辅助技术。据研究表明,传感器是智能家居中最主要的技术,它在监测老人摔跤、梳洗、做饭等日常活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家庭温湿度控制、电饭锅等家电的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智能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由于存在巨大的服务需求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表现出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和经济潜力。智能居家养老必然是未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结语

综上,智能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随着今后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养老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智能养老下的住宅设计除了具有一般住宅的特性和功能外,更对舒适度和个性化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适老化的需求下,设计以“适老为老、因地制宜、低碳环保、智能高效”为原则,对室内、外观、景观等硬件条件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更多其他方面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舒适、节能、高效和健康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7.02.142

1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构成

社区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空间地理信息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是远程控制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一方面优先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庭关注的基本及重要的需求,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质量;另一方面要整合社区、社会、企业及政府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角色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1.1 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

我国医改提出要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其中“基层首诊”是关键。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通过对老年人日常指标监测数据的分析预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数据采集问题。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周边医院或健康机构的合作,为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跟踪档案,包括老年人过往病史、居住地址、身体状况相关数据等内容。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发病风险将老年人分为若干等级,根据需要,对风险等级较高的老年人应增加日常检测的频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身体相关健康指标数据的采集、分析,从而及时预警老年人身体出现的不适状况,提早发现、及时治疗,并随时记录进入健康档案。监测的结果将通过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处理分析,如果监测数据正常,将通过短信等形式告知老年人日常监测结果并发送医疗常识和医药健康知识。如果监测数据出现持续异常,将发送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老年人的子女或主要亲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结合老年人过往病史给出初诊意见发给老年人及其子女亲属,建议进行预约确诊。老年人可以进行网上预约挂号以及预约上门定时检查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

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的功能:一是日常生理指标监测:通过佩戴式设备或者社区固定式监测仪器对老年人的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指标进行监测录取;二是健康档案:存储老人详细的身体健康信息,包括基本健康状况、各项生理参数、生活质量情况、反馈信息;三是健康评估:融合分析多项生理参数,与历史数据做纵向比较,客观实时地评估当前身体状况;四是健康咨询诊断:老年人及家属、护理人员均可通过拨打协作机构的服务电话,咨询相关健康问题。医院在接收到老人数据后,对其中的预警数据给出及时的处理;五是健康指导:基于对老人健康档案的评估结果,对相关人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内容包括营养配餐、运动方式、睡眠改善和用药指导等方面;六是健康大数据:整个地区的老年人数据汇总至数据平台进行分析,生成地区疾病图谱等,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提供数据基础。

1.2 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

通过智能化服务终端发出申请,直接接通服务信息平台的人工服务或者网络自主下单,由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根据老年人的要求以及加盟企业预留的信息,经过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过往服务历史偏好以及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和综合评分进行智能化匹配,选择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人员或者商品进行服务。系统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的服务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由老年人对员工的服务进行评价,评价信息直接由老年人或员工的智能终端进行传输。避免了人为的修改,监督了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质量,通过对服务过程的监测也就减少了员工与老年人之间的纠纷。

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能够通过服务跟踪和评价对市场上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进行排名,进而在下一次的派单过程中实现优先撮合匹配,鼓励服务提供商服务质量,也为居家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实时提供数据支持。老年人过往使用服务的类型、使用频率、要求偏好数据、使用要求也将录入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为老年人提供最恰当的服务供应。

社^智能居家服务系统为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居家服务。

一是商品购买服务。通过手机App对纸质商品目录的产品条码进行扫描,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通过对线上线下商品供应商进行比价,自动选择推荐商家及汇报价格,一键下单,物流配送上门,实现老年人足不出户购物。

二是主动关怀提醒服务。通过有声短信进行发送,方便老人收听。例如:生日关怀(系统根据老人生日时间按照系统设置自动给老人发送生日问候和给子女发送生日提醒)、用药提醒、天气预报、保健知识、政府政策、集体活动等,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及子女对老人的关怀和爱护。智能提醒子女在老年人的重要日子送上关怀问候,或者定期提醒子女电话问候老年人。

三是心理咨询服务。老年人从工作到退休,从健壮到衰老,在身体转变的同时心理很容易出现偏差,如不及时调整心理,再经过外界事物的刺激容易诱发老年人的精神疾病。智能化养老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网上心理交流平台、定期心理疏导服务,帮助老年人调整心理状态。

四是老年人互相交流服务。在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的终端界面设置老年人交流群,并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老年人推荐有相同爱好的人员,与志同道合之人一同切磋、交流经验和学习心得。相同爱好的老年人超过一定数量,可组织成立老年人社团,设置专门的页面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社区进行集体活动。

五是老年人学习服务。通过在智能手机或智能电视终端界面开设课程,与本地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习网合作,建立老年人远程大学。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进行设置。在学习结束后,也应对老年人进行定期调查评估,反馈学习成果,以便对日后课程设计做出改进。

六是家庭照片推送服务。系统自动从老人子女或家人的社交账号中选择推送照片至老人的手机端,让老年人能了解他们的动态。

1.3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

滴滴打车的《2016年老人出行习惯调查报告》显示,50~70岁老人更容易觉得面临出行难问题,在他们看来,频繁换乘、大量步行和扬招打不到车,是出行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有近两成被调查老人在遇到出行难题时会放弃出行。公交车是老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老年人出行主要遇到的问题包括去哪里、怎么去和以什么方式去的问题,通过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一方面提供各类活动信息和场所信息,提供和拓宽老年人的出行选择;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能够合理安排老年人出行时间、线路规划和出行方式。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建立需要政府、交通运营企业及个人三方联动。政府设立社区内连接休闲活动场地、地标场所、社区服务中心的专门巴士循环线路,公交运营企业为每辆巴士安装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实现位置监控、视频监控、智能调度本地录像储存、3G网络视频传输、射频卡数据采集和传输、车辆运行信息采集和传输、GPS自动报站和位置提醒。同时在社区内建立一定数量的出行电子板,即使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刷身份证在出行电子板自己的位置信息和目的地信息。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

一是社区活动及定制活动推荐。老年人主要活动范围仍主要集中在所居住的社区之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对社区内活动获知较少导致参与度较低。同时老年人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定制活动通知,当有相关活动在本地市内举办时主动推动信息。

二是线路规划。通过语音等方式在智能终端设定好出发点和目的地,由系统自动选择合理出行路线。与百度或高德等地图合作开发导航系统,建立一键回家模式,通过语音规划路线,还可以让儿女随时获取老人的实时轨迹,给父母提供安全保障。

三是出行时间。针对采用公交出行方式的老年人,社区内公交巴士均安装智能车载终端设备,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会采集各个巴士的定位信息,结合行驶的路线及当前路况信息,预计到站时间,将预计到站时间表实时更新并显示在智能终端。智能系统可以根据预计到站时间、老年人的出发点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来建议出行时间。

四是智能打车。通过一键呼叫人工服务或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终端输入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到达地点、用车要求、联系电话等信息,接入打车软件或出租车平台,提前联系用车。或者利用出行电子板输入到达地点,接入打车软件或出租车平系用车。

五是智能顺风车。老年人通过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或者路边出行电子板自己的目的地,社区安装有该系统客户端的有车志愿者将能够实时看到的信息,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选择是否搭乘老人到达目的地。

六是智能支付。可以使用多种移动支付方式或者由他人代付等方式进行智能支付。

七是公交数据分析。通过对老年人在公交车上打卡的次数分析,找出老年人乘车出行的特点、出行比较集中的时段,为老年乘客出行提供参考。

1.4 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系统

老年人的人身安全永远是在第一位,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在记忆力、专注力和感知力方面不可避免会有衰退,身体其他各项生理机能也是如此。容易出现忘关煤气、门窗、外出走失等情况或者在家中摔倒昏厥等事故发生,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系统使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家庭内部设施和老年人行动的感知识别,使用空间定位技术对老年人的位置实时记录,通过智能化分析得出结果,利用网络化互联将信息及分析结果发送至指定接收端与接收人。

社区智能安防系统的建立一方面需要老年人家庭做好家居的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需要做好社区居民的参与,当警报发出的时候,老年人的邻居或者老年人身边的人需要参与核实或者实施救助。

社区智能安防系统包括:

一是智能门禁。使用智能门锁防止老年人忘记带钥匙或忘记锁门,通过人脸识别、刷智能卡或者智能手机开门,或者门未关闭也会报警提示。

二是微波防盗。在家庭中安装微波探测器或视频监视器,当老年人不在家,微波探测器检测或监视器到房间有人走动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及发出警报声并通知老人。

三是水电煤监测。家中配置煤气泄漏探测器和机械手,当煤气泄漏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自动关系煤气阀。安装电动水阀和更换智能插座,当老年人离家超过10分钟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老年人家中未关闭的水、电、煤气,可设置自动关闭或手动关闭。

四是物品防丢失。在重要的物品上粘贴电子防丢贴片,在10米的距离内按下手机App上的按钮,电子防丢贴片会发出声音。电子防丢贴片也可以实现对手机的反向搜索。

五是音频记录系统。在室内非私密区域(如客厅、阳台)安装360度旋转摄像头,老年人子女在紧急时刻调看室内画面。

六是摔倒报警。老年人独自在家中摔倒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通过安装带有微波侦测功能的智能插座或者老年人佩戴设备,在检测到老年人长时间没有活动轨迹或倒地时,系统将会自动报警,联系老年人及其子女。穿戴设备反馈信息至平台,平台计算后发送指令到其附近的邻里互助个人,实现邻里互助的智能化。

七是外出定位。通过手机App或者佩戴设备,系统可以快速定位老年人所在位置,防止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走失。如果老年人在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一键紧急求救,系统会自动上报服务中心、家属。

八是周界报警。老年人活动区域一般相对集中,可以选择设定活动边界,超过活动边界,系统将会预警并提示。

九是急救二维码。系统将为每个老年人生成一个急救二维码,当老年人在外晕倒或者需要救助的时候,社区内的成员只要扫描该二维码就能了解其主要联系人,医务工作者通过专门的终端或App扫描,就能马上了解该老年人的过往病史、过敏史、基本个人情况、过往的日常监测数据。

2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与社区组织、个人及设施的融合

社区各类养老设施部分由于距离较远常存在利用率不高或处于闲置状态,部分设施则由于人手不足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通过智能出行系统能够大大提高老年人出行便利性,拓宽出行半径,增加社区内各类设施的使用率。利用智能安防系统能对活动设施进行远程的监控和对区域内活动的老年人进行监测,有利于提高社区设施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社区组织可以通过智能居家服务系统为老年人活动信息和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未来系统更能通过认知学习技术识别哪些老年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

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设有健康小屋,老年人可以日常到健康小屋测量身体各项基础指标,依靠智能医疗服务系统,日常数据将汇集到一起,长期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作为未来疾病诊疗的依据。

通过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能使社区内更多个人参与到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志愿者队伍,关注社区内老年人的生存状态。社区内的个人可以加入智能出行系统为区内老年人提供顺风车服务,也可以接收智能安防系统的指令,第一时间关注住在隔壁或附近的老年人状况。

3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准备

3.1 消除数字鸿沟

智能化养老服务应具备以下内容:更灵敏的智能感知、更便捷的信息交换、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更灵敏的智能感知是指可以随时随地快速感知、获得信息的机器设备,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到老年人的需要,迅速地做出反应和安排;信息交换是指通过一个服务中心平台集中管理老人的档案和信息,并实现和政府的户籍人口信息之间的联动和信息共享,使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要通过不同部门的相互协助更好更快地完成;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是指数据和信息获取,以及服务的提供过程更多地依靠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技术来支持,从收集的数据中分析老年人的潜在需求。

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是基础,各主体间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不可或缺。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运营涉及包括民政部门、医疗部门、公共交通部门、公安部门、智能终端企业、平台运营商、各养老服务提供企业或机构,运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老年人动态数据。动态数据的分析要结合老年人静态数据进行,静态数据包括老年人的基础信息。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一起成为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数据基础。

3.2 技术层支持

平台及系统建设及软件开发。社区智能养老体系建设应按照统筹协调、分步完成的原则进行建设。以社区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核心,整合互联网、物联网、呼叫器、智能感应装置、热线服务等功能,形成系统的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及系统的建设应与国内外在智能养老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合作开发,例如国外的微软、IBM及国内的华龄集团等。

基础网络建设。社区智能养老体系中各系统的联结主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大型通信企业应充分发挥优势作用,依靠自身的技术基础,推动无线网络和高速光纤的覆盖范围,特别是老旧社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提高网络信号传输质量,保障互联网网络的快捷通畅。

终端a品供给。发挥我国制造业优势以及结合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孵育扶持本地企业生产符合技术要求的智能终端和各类感应器,由行业或政府统一产品标准,推动本地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

3.3 资金层支持

社区智能养老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和系统的建设项目,项目具有半公益性质,初期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主要集中在各系统平台的建设维护、部分社区的基础网络建设升级(老旧社区)、部分公共智能终端的安装(如公车的智能车载终端设备)、部分佩戴设备的无偿提供、人员招募培训等。

首先政府应对现有的养老投入进行重新的投入比例调整,将原先的部分资金投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公共智能终端的安装。其次通过多渠道筹集社会慈善资金和发动社会人士资助项目建设。最后鼓励企业与政府采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进行合作,建立系统平台。

3.4 政府扶持与监管

智能养老产业发展迅速,但在顶层设计、制度政策支持方面尚有不足。目前智能养老产业制度碎片化严重,而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严重束缚养老企业间的技术合作、行业市场的向外拓展。有些产品及服务标准则尚未建立,例如在智能产品特别是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的设计、生产应当设定行业标准,现有的产品参差不齐、价格不一,许多佩戴式设备系统平台的技术不成熟却打着智能养老的旗号,消费者购买后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产品最终沦为摆设。这种情况一方面严重打击消费者对于社区智能养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智能养老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坏。

完善政策扶持,推进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建立初期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而我国老年人养老金收入现阶段普遍较低,市场消费能力较弱,属于微利行业且时间持续较长,给相关企业的运营带来压力。对于加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建设和运营的企业,政府应当在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审批、行政收费、水电气收费标准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或者组织予以持续性的补贴。鼓励包括交通、医疗、居家服务、安防等行业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参与到智能养老体系中。

设立市场准备准入门槛及市场监管。老年人市场的培育较难且较脆弱,同时老年人群体具备其自身特征,政府应对进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中的企业及组织设立必要的资质要求,确保提供有质量保障的产品和服务。做好市场监管工作,跟进企业或组织的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3.5 市场化运营管理

社区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应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进行。越来越多的养老项目打出“智能养老”旗号,但由于在市场运营管理上重视不足,缺乏足够的养老服务意识、缺少有执行力的养老服务团队,目前不少智能养老产品和系统只是表面光鲜,实则无用。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要发挥应有的功效,技术不是最大的障碍,服务才是关键。系统平台企业要建立成熟的运营团队,要对老年人及其家人进行培训使其认识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有用性以及形成合理的产品预期,同时重视服务响应速度和跟进服务质量以及客户使用感知。通过对老年人的数据分析,系统提供优化解决方案,提升老年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刚桥,张良桥,吴卓.顺德老年人养老状况的调查分析――基于顺德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31-36.

[2]郑俊亮.广东顺德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建议[J].价值工程,2015,34(398):43-47.

篇(4)

1.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养老服务业发展法律保障。完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措施办法,让更多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取得许可证。

2.构建分类施养、各尽其责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基本职责定位,按照政府托底、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家庭支持的原则,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二是建立可操作的社区居家养老的绩效考评机制。三是养老服务中心(站)要围绕服务网络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制度建设、服务成效等内容开展评比检查监督,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3.优化老龄疾病防治护康体系。一是建立完善老年保健服务网络,在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科,增加老年病房数量。二是转变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建立社区的全科医生、家庭签约医生等制度,推进面向养老机构和社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三是继续做好新农合的制度建设,扩大参与范围,提高筹资水平。四是鼓励和建立专业的老人医疗康复和护理机构。

4.利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养老”建设。一是建立统一的智能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鼓励养老服务企业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二是通过软件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紧急呼叫监控服务设施;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信息共享互动服务平台,提供老人智能看护服务。

篇(5)

在智慧养老方面 海南省走在了前面,从2013年起,海南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中心成立,这意味着海南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顺利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据了解,海南省于2013年投入216万元建设全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并为全省“低保”、“五保”等困难老人免费发放1万部手机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免费为困难老人发放手机,并提供政府话费补贴。老人可以通过手机拨打12349热线电话,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获得24小时紧急救助、走失定位、政策咨询、精神关爱等信息服务。

据了解,海南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今年要重点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该服务平台可为海南省老年人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具体包括24小时紧急救助、走失定位、健康管理、社区志愿、社区生活、文体活动等基础服务及后续的各类增值服务等内容。该平台将服务热线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将老人家属、急救中心、服务企业等资源全部纳入平台体系,形成一条居家老人专属的安全服务平台。

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不论是意外摔倒,还是煤气忘了关,这样的事情不用担心身边是否有人扶、有人关,一个电话就能够让老人充分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海南省最初在海口、儋州、文昌、三亚、定安和琼中6个市县的203个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海南省智慧养老试点模式经过两年多的良好运营与快速成长,获得了政府、行业、公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告知家人,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立即通知此前协议约定的医护人员和老人亲属;如果正在煮的东西长时间无人问津,那么,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提醒健忘的老人家,或者万一老人已经外出,也没有关系,“如果报警一段时间还是无人响应的话,这时煤气便会自动关闭。”

除了这些突况,物联网“智慧养老”的关怀还体现在细节之处,比如老人住所内的水龙头一旦24小时都没有开启过,那么报警系统就会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看看老人是否外出,还是出现了其他的意外。

据介绍,如果老人想休闲,系统会告知老人当天的电视节目、社区开展的活动等内容。如果家中房门上安装了娱乐传感器,老人进门时,便会自动播放主人喜爱的音乐,并适时调节室内暖气和灯光。

“智慧养老”不仅将时刻保护老人的安全,还能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比如,借助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GPS定位仪等,不仅能随时随地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做一个随身携带的“药匣子”,同时,还能知晓他们的活动轨迹,发挥“隐形伴侣”的作用。

“互联网+”行动

从三个方向出发

廖毅敏,清华大学硕士,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业和经济研究部主任,他对智慧养老尤为关注。他认为,养老O2O成为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新模式。互联网给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服务方式。

一方面,社区是社会与家庭的中间纽带,老年人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有利于建设和整合社区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可以极大提升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智慧养老的新理念正成为当前机构养老发展的重点,通过软件管理系统,能够优化养老机构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和治疗。例如,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家属能够随时了解老人的日常护理情况,查看各种测验报告,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支付;在护理方面,通过定位技术,可以对老人位置信息进行捕捉,当老人出现异常情况时,还可以自动报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空气净化器、空调和加湿器等设备进行智能化管控,给老人以舒适的室内环境。

廖毅敏认为,基于我国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需求,“互联网+”行动将重点从智能健康产品、在线健康服务和智慧化养老服务三个方向出发,强调互联网在健康养老服务领域的融合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健康养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消费成本。

一是推动智能健康产品创新。随着应用技术的不断小型化,可穿戴设备品种多样,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穿戴产品的融合创新,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激发个人创意。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融合型新产品标准建设,在确保产品安全可靠的同时,加快可穿戴健康设备走向市场的步伐。

二是壮大在线健康服务产业。鼓励医院和体检中心等各类健康服务机构共同搭建个人健康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集合生命体征检测、医疗化验、医疗病历和用药记录等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鼓励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健康测评,面向广大亚健康人群提供慢病医治、健康预防等方面的咨询建议和服务。积极探索、有序推动个人健康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发挥数据创新潜能,培育大众创业的广阔空间。

篇(6)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要达到4.8亿,因此我国对养老服务需求也在逐年增长,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有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等方式,这几种方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关爱需求、安全保障需求及生活照料需求等有着一定的差距,同时空巢老人、社会加速转型、农村人口外流等问题都加剧了养老问题及其矛盾。为了解决养老瓶颈就出现了智慧养老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理念,其核心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对老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远程监控,并将老人、医护人员、医疗机构、社区等进行紧密的联系,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养老模式。

1养老服务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普及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养老需求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养老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目前智能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及虚拟平台在国内多个城市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由于养老地点不同,相应的养老服务内容也不同,可获取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下文就对养老服务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展开探讨。

1.1居家养老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居家养老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采用先进的手段提供智能化、便捷性、高效化的养老服务,不仅可以满足老人的多元化需求,还能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如为家庭老人提供安全服务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及各类传感器,对老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远程监控,使老人处于远程监控的状态,一旦老人在家中摔倒或是其他事故发生,地面传感器则会立即通知亲属及其协议约定的医护人员,以便于对老人进行及时救治。如老人在家中做饭,如这一过程中长期无人问津则由传感器发出警报,以便于对健忘老人进行提醒;或是老人在做饭途中外出,煤气仍处于开启状态,这时传感器在警报发出一段时间仍无人响应的情况下,煤气则自动关闭,确保居家老人安全。此外,江苏某地区社区居家银行老服务中心采用紧急救援系统和一键式呼叫服务,来为居家老人的安全提供保障,在家庭中也采用了红外线扫描仪,通过该机器对家中进行波段扫描,如发现老人在家的状态但连续十几个小时无干扰或无走动的现象,则说明老人可能患病或是有突发意外状况。此外,还有多个省市已经初步建立了信息化的养老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为独居老人提供电话关爱、紧急救援呼叫等科技服务,还针对失智老人提供防走失定位服务,避免老人走失。浙江某社区居家社区中心为居家老人提供远程健康监护,通过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对居家老人提供血压跟踪测量、远程心理治疗、远程心跳监控、远程倒地报警等多种服务,保障居家老人的安全,并对其进行健康管理。

1.2机构养老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我国多个养老机构中均对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新的尝试,如为老年公寓建设云端管理和实体服务的信息化系统,通过智能感应系统避免老人走失现象,还可以通过可视系统让老人与家人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打造人性化的养老机构。如北京某老年服务中心通过研发智能化的老年公寓系统,让住户体验到智能化的服务,如通过平板电脑,老年人可以在房间里预约服务或订餐,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将老人的病程医嘱、病例信息及病情观察信息集中展示在老人房间,实现移动式医护保健。如在合肥某养老物联网示范单位中,向老人免费发放具有一键呼叫功能的手机,并提供24h服务,对智能养老示范工程与呼叫中心进行整合,并向养老机构的所有老人提供卧床检测、自助体验、行为智能分析及跌倒自动检测、运动计量评估等多种服务。

2养老服务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瓶颈

2.1资源分布不均

根据相关社会调查显示,对于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中部地区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相对较为完善,中部地区其次,而西部地区相对发展较为落后,除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相对良好。由此可见,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种类及数量上的差异。

2.2覆盖面狭窄

对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的受益覆盖面比较来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设备配备水平及信息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南京市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安装呼叫中心联网作业,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生活帮扶、紧急救助等24h服务,而青岛市智慧养老项目仍在社会福利院及其相关试点小区中展开,仅有几百位老人受益。又如上海某老年公寓中将移动计算、云计算、面部自动识别等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加强老年公寓的智能信息化系统建设,使住户可以体验到智能样养老服务,但这作为商业化产品只能在类似养老机构中得以推广,且受益率相对较低。因此在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中智慧养老服务的建设仍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对养老服务行业的产业化及专业化发展水平产生限制。

2.3缺乏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标准

随着智慧养老等新型理念的提出,在智慧养老系统中也发明出了多种新型产品,但由于我国养老服务智能化及信息化建设相对不足,市场中缺乏对智能化养老服务建设的统一标准,导致养老智能化产品缺乏稳定性,而对于智能化养老产品的使用效果及等级划分标准都缺乏明确的规范。如浙江省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中,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中为老人提倡远程居家养老、情感关怀、医疗保健、远程教育、远程文娱、网上商城及虚拟社团等服务,而在对居家养老服务中主要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法律维护、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服务,由此可见,在同省中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是显然不同的,所提供的智能服务也不同,主要是导致智能养老产品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从而导致智能养老产品的质量不同,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对养老服务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

3养老服务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策

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在民生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在养老服务行业中应用现代科技产品,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还体现出信息时代和养老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技术的创新可以确保养老机构、社区及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确保老人安全,从而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3.1加大对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

为了解决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实践经验,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试点工作,并扩大试点范围,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中,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老人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并对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使养老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虽然部分省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但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及科技水平的影响,在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时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并没有充分利用,难以满足老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因此针对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国家或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扶持地方养老失业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到中央或地方的财政预算中,为智慧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个人或单位参与到智慧养老中去,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或是信贷优惠等政策给予照顾,充分整合社会有效资源。

3.2大力推广优质智慧养老项目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发出老龄服务产品也是时展的必然,但目前针对已开发的优质智慧养老项目缺乏充分有效的利用,而对于这些优质的智慧养老项目如何进行充分利用则是当务之急。首先,对于这些由政府所主导的优质养老项目应对其试点单位所取得的效果及时总结,并对其应用的关键条件进行评判,并将其树立为典范,通过新闻媒体对其成功的应用经验大力宣传。其次针对企业自主研发的老龄服务产品,在确保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肯定,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本地区养老服务行业中加以应用,提高该地区养老服务工作水平及科技水平,企业还可以借助政府进行口碑影响,从而激活更大的优质指挥养老项目的社会效益及市场价值。

3.3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标准

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受到党政部门的重视,并形成了一定的标准和法规,但从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态势来看,当前的标准规范并不十分完善,因此还需要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制定。首先在养老服务领域中对只能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设计和规划,并对其进行合理布局,尽量避免短期行为及重复建设行为,并将多方力量进行整合,从而打破行业壁垒,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其次,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如美国的长期护理机构所展开的照护业务改革项目,针对特定人群开发的综合健康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的评估指标对不同保健机构医护人员个性化综合照护支持能力及业务连贯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满足其养老服务需求。这项评估体系设计理念及其实践操作对于我国的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标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在我国养老服务信息标准建设中可以借鉴其设计理念,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养老服务标准。

4结语

在信息化时展背景环境下,为了满足我国的养老服务需求及时展需求,在养老服务行业中就需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等多种优势为我国的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对养老服务行业进行科技创新,使养老服务行业的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从而实现智慧养老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新循,袁维勤.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准入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06):136-140.

[2]梁春艳,袁翠红,汪蔓,何伯红.养老服务行业慢性病护理人员培养方案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5):130-131.

[3]俞爱平.养老服务行业B2B+B2C双层众筹融资模式可行性研究[J].中国市场,2017(11):95-96.

[4]吴慧,竺杏月,狄昌娅.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6(10):16-17.

[5]黄佳豪,孟昉.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治理问题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1):49-52+88.

[6]张岩松,阎永胜,赵焕成,康茂长.加强大连市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学理论,2014(29):51-52.

[7]张乃仁.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10):74-78.

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并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2亿人。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而且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将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建立老年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不仅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内容。

我国沿海地区,老年人的比重快速提升,各地在实践中也进行了许多养老方式创新。政府主导、社区互助、居家养老、企业专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很多地方在近几年相继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农村老年人互助中心,多模式养老服务正不断夯实养老惠民基础。同时,各地养老服务市场化、多元化实践,也面临着养老服务如何法治化、信息化的现实课题。加强养老服务的法律规范与保障,加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信息化网络体系,培育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是养老服务实践的呼唤,也是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就苏南发达地区近几年养老服务实践看,养老服务的需求快速上升,家庭子女养老与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养老事业供给仍然是主要方式,但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增多,但由于缺少法律规范与信息技术支撑,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总体缓慢,养老机构内护理员工“待遇低、留不住”的问题相当突出,而且经营发展中权益纠纷也在增多,有的因为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内去世而产生“闹事”,甚至引发复杂的法律诉讼。政府掌握的养老信息不及时、不充分,居间调解的法律援引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的主动性,也难于有效规范引导各类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直接制约了养老服务产业的持续发展。据此现状,我们建议:

1、加强法律规范与法律保障。繁重的养老服务任务,单靠政府投资兴办,或单靠家庭子女养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元主体去兴办。市场化、社会化兴办养老服务事业是必然趋势。政府吸引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又要引导各种养老机构有序竞争、合理赢利,还要及时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双方的权益纠纷,有效保障养老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政府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养老机构的传统方式,更多地运用法治方式来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的合法有序运行。目前,对养老机构管理的现有法规过于笼统,已经严重不适合多元化、市场化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实践要求。国务院要尽快出台《全国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条例》,便于指引与保障各类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发展。要通过法规条例,进一步明确养老机构的性质、法律地位与监管组织,养老机构设立的条件、等级、退出的情形,养老机构责任的强制保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养老护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与职业道德,参与养老服务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养老服务的格式合同与服务收费调整依据,养老安全保障与免责范围,责任事故认定与赔偿条件、额度确定规则,养老权益争议解决方式,接受社会慈善捐赠的监督制度等。政府要通过购买服务、财政补贴、项目支持、政策优惠(如贴息贷款、用地优惠、税收减免、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措施,大力扶持各类养老服务社会组织,鼓励民办机构从事养老服务产业,不断开发和完善各类养老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在农村,对农民自发组织的互助养老服务中心或农村养老协会,也需要加强法律规范,以促进农村老年人自我管理、互助服务。政府的法律规范与法律保障,是促进市场化、多元化养老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基础前提,这项工作必须由中央政府来顶层设计与提速推进。

2、加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利用现代网络通信以及信息科学技术,建立高效、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平台,对于帮助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互助养老为支撑、民资企业养老为主体、政府公益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许多养老服务权益纠纷案的多发,固然与法规不健全有关,但也与政府所能及时掌握的养老信息不充分、老年信息服务不周到直接相关。要及时总结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养老机构信息网络化运行的实践经验,由政府出面鼓励引导,加大养老信息网络化平台建设的力度。可以采用企业投资、政府补贴、智能运作、信息共享的方式,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在运行中改进优化,积累经验。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鼓励并指导民办养老主体,全面规范地采集、登记区域内老人基本信息,建立社会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以此作为养老行业管理的基础条件;社区居民服务信息系统与农村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要主动衔接各类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统一管理老人健康档案,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企业养老、民政公益机构养老服务的信息衔接,互通共享,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并使之成为社区基层的“惠老工程”、民生工程。企业化养老机构都要全面建立信息网络智能化养老服务监控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移动通讯和“受控一键通”或者“求救器”等智能终端产品,全天候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支持、信息查询、远程医疗等服务项目,并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管理,从被养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主动关怀、日常管理到与家属联系、紧急救援、信息咨询、保健服务等,都要运用信息平台来运作,全面提高养老服务效率和水平。甚至可以将社区内老年人的志愿服务、保健服务等也用信息平台加以规范,也可以直接服务居家养老对象,通过市场化方式为各类老年人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还要将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建成老人家属、急救中心、养老机构三方面资源整合的智能化服务信息平台,成为便捷、快速、高效的老年专属服务安全信息通道。实践表明,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有助力于克服养老关怀“刮风”现象,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被养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确保他们有一个幸福的老年生活,也是各级政府应当着力推进的“民心工程”。

篇(8)

一、 引言

在老年人高达1.37亿的中国,养老需求已经成为刚性需求之一,能否成功有效的解决养老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与此同时,养老需求的侧重从原有的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且呈现个性化(刘宏等,2011),但现有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自身养老等养老模式不但不能很好解决现有的物质需求,更无法满足爆棚式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养老新需求(张川川等,2014)。因此,急需可行的养老解决方案,满足原有需求、解决新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探索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在传统养老模式上引入大数据智能概念,搭建大数据智能平台,但多数仍是借着智能化的噱头销售地产项目(张苏等,2015),少有的智能化养老社区也只是针对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少数人,不具有可推广性。因此,本文认为搭建可实施性强、可推广的大数据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是解决社会化养老问题的有效方案。

本文认为资源整合是搭建综合养老服务平台的核心环节,养老问题未能解决是因为养老需求方的需求与养老产业的供给未能均衡,而未均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欠缺整合以及渠道对接难,因此本文基于资源整合的视角,通过政府的社会责任性、号召性以及强制性充分调动政府资源以及民间资本,将以上各类资源、各种技术,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搭建平台服务于社会。另外,预测其未来的需求及变化是平台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认为需要建立以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能化为基础的综合养老数据库和监控中心,才能有效整合老人的需求,数据化并存储,形成和完善老人的信息数据库,预测老人的未来需求,从而解决养老服务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本文提出构建一个以政府为引导、以PPP模式为依托、以整合各类资源为手段、以线下“托老所”为支撑、以线上大数据、云计算为信息枢纽的智能化综合养老服务平台。

二、 平台构建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1. 总体思路。平台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将各类社会资本、政府资源融入到平台的筹建和运行过程中。主要参与方: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政府投资公司、各类型企业和养老需求方。平台主体包括五个职能中心和两个技术支持中心。职能中心分别为医药中心、餐饮中心、住宿中心、出行中心、个中心,提供各类服务;技术支持中心是智能监控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各中心通过招商引资、PPP模式等合作形式整合社会资本以及政府资源。具体而言,医药中心包括: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医校、急救中心、药企等;餐饮中心包括:食品原材供应商、餐厅、营养师等;住宿中心包括:线下为失能老人以及有需求老人提供环境优质的托老所等;出行中心包括:出租车公司、滴滴uber等专业出行服务公司;云计算中心包括:云计算数据公司、数据库管理公司、互联网运营商等;智能监控中心:智能产品供应商、远程医疗中心等。

平台的主要运作机制:智能化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为指挥核心,通过平台的智能监控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接受各参与主体相关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划的手段对数据进行识别和处理,形成服务指令,指挥信息、服务、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理、高效分配,最终达到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多方共赢的可持续运转模式(具体见图1)。

在筹建和运转期参与的政府部门、各中心的参与企业、提供实体服务的各类企业等资源,都将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PPP合作模式吸引和调动,形成多种资源的线上、线下同步运行的运转模式。

2. 平台设计原则。养老问题不单单是老人等需求方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的问题。且单个个体或组织力量是有限的,无法解决我国数量庞大、内容繁杂的养老问题。同时,养老虽然带有公益性质,但是各参与方也需要有长久利益保证,权力寻租或非市场化机制会有损平台构建与运营参与方的长久利益,会造成不公正、不公开、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本文认为,平台的构建与运营需要建立在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整合各方资源为手段、以“三公”为基准、以多方共赢为目标的四大原则之上。

三、 平台的构建方案

1. 各主体职能。政府职能。平台构建分筹划、搭建和运行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政府职能不同。①平台筹划期政府的主要职能:通过与需求方沟通、多次信息交流反馈,了解各地市老龄人养老需求,制定惠民政策;与可能参与平台建设及运营的社会资本、各类型企业沟通,了解市内相关资源现状,并制定针对涉及企业的优惠政策,为平台搭建奠定政策基础。②平台搭建期:招商引资和试点运行。招商引资,指根据平台需求,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公平、公正、公开的择优选取服务供应商。试点运行,即在招标完成、资源合理配置后,在市内选择现有养老社区作为平台运行的试点。③平台运行期:监督和制定优化政策。监督平台运行的科学性、高效性、透明性、公平性。由于平台参与方众多,各参与方多数以自身盈利为目标,而政府作为平台筹建发起人,虽然参与其中,但是并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其立场中立,且无重大利益相关,因此政府完善监督职能能够保障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并确保PPP模式下各参与方的利益,提高经济活力。优化民生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利用智能化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反馈,政府可以了解现有政策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优化。

(1)企业职能。①平台筹划期企业的主要职能:企业需根据政府筹划方案给出参与意向,若愿成为筹建主体,将与政府形成PPP模式,共同筹建平台。②平台搭建期:首先,由于平台是根据需求方需求划分中心部门,在搭建期间,企业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平台需求,反应可提供服务的程度,进行竞标;其次,企业若成功竞标,还需提供企业在平台运行中的期望,为政府政策和福利的制定提供参考。③平台运行期:首先,也是企业最根本的职能,即根据需求方需求和平台规定,在政府政策性条例鼓励下,实现服务的一站式对接,为老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养老服务;其次,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通过平台形成信息化数据,搭建养老服务数据库,为政府相关政策和法令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企业在反馈自身营运状况的同时,还将反应养老的实际需求,为政府制定新一轮养老政策提供依据。最后,企业根据运营的实际情况,调整经营预期,实现企业―平台―需求方,三者更好的对接。

(2)需求方职能。从供需的角度看,平台是为需求方解决需求的,有供给方参与的阶段,应先有需求方的需求,因此在上述三个时期,也均有其不同的职能。①平台筹划期需求方的主要职能:需求方需在咨询、评估、统计人员的帮助下对自身需求进行全方位评估、汇总、反馈给政府部门,为政府养老惠民政策的制定和招标企业的选择提供参考。②平台搭建期:由于该阶段主要侧重企业的选取,而选取是根据需求偏好进行侧重的。因此需根据需求方的需求拟定企业招标标准,为政府招标提供参考。③平台运行期:需求方在该阶段主要是接受服务,并将服务效果反馈给企业和平台,为企业服务的调整和政府新一轮养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2. 平台运转模式。从资源角度看,平台是一个需求整合、投资整合、数据整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因此平台的运转模式可以从筹建期(筹划、搭建)和运行期两方面进行论述。

平台筹建和运行的发起和服务提供方主要为政府和企业,其中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由于该类型养老平台在国内比较罕见,没有比较典型的可借鉴案例。就民营资本的角度来看,利润的保证、政策的落地效果、回本期的预算等均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而这些都是平台筹建和运转初期无法预计和保证的。因此如何打破民营资本的疑虑,实现共赢的格局,是平台筹建和运营遇到的瓶颈问题。本文拟通过平台的分步筹建解决该问题。

(1)平台的筹建。筹建方案。本文认为从筹建难易来分有两种。①一步到位的方案。由政府牵头,通过制定政策吸引社会资本与其组成利益捆绑式的PPP模式,并签署明确的权利与义务。②分步式方案。考虑到上述利润难以保证、政策落地效果未知、成本回收难以估算等问题,前期民营资本参与度可能不高,上述一步到位构建PPP模式的方案具体实施可能存在难度,本文认为平台筹建可以分步完成。首先由政府牵头,通过与地方国有企业合作形成筹建小组,对现有但无法满足的需求方需求进行招标,搭建、运行平台。然后,通过现有模式的运行打开利润空间,给民营资本创造可参考的样本,再以国退民进的方式,组建新PPP模式下的平台主体。这样可以调动民营资本积极性,提高整体经济活力。

筹建期的资源整合。即通过整合企业需求、需求方需求等信息资源,为相关企业的扶持政策和养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可行性依据。同样为保证平台的顺利搭建,整合政府、企业的资金等资源,为平台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又打破原有投资路径,为企业投资公共养老事业提供新渠道。并根据需求以及投资的具体情况,汇总并数据化,形成筹建期需求―投资的数据库,为平台的推广以及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数据支持。

筹建期资源的流动。平台筹建期主要是信息、资金等资源的流动,确保实现两方面目标:政策制定、招商引资。第一方面,通过信息的流动,实现政府政策的有效制定。政策制定主要包括政府从平台获取需求方需求,制定养老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以及政府从企业获取企业预期与发展现状,制定相关企业鼓励政策。在此环节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①“政府―平台―需求方”。需求方以信息流的方式向平台反应需求方需求,平台汇总后反馈政府,最终以政策等信息流的形式颁布。形成政府、平台、需求方三者之间的信息互动,有效整合。②“政府―平台―企业”。在上述信息互动中,政府明确社会养老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将通过信息流的方式向平台反应其实际经营能力、服务范围、参与积极性等,平台接受、整合、处理、汇总信息后,将信息流文字化反应到政府,政府再根据以上情况制定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和补贴,分别以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方式反馈企业,形成因地制宜的政府、平台、企业三者之间资源、信息整合的无缝衔接。第二个方面,通过信息、资金等资源的流动,实现政府的招商引资,初步完成平台的筹建工作。其中,信息流、资金流的流转主要依靠PPP模式的合作,在此环节,政府将为自己寻找平台筹建、运行的合作伙伴,也将通过招标的方式为需求方寻找提供服务的企业,具体包括两个环节。①该平台采用PPP模式组建“政府―民营资本”的筹建团队,这样既能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能进一步的提高社会经济活力,为民营资本运营公共领域提供新渠道。由于PPP模式是政府将部分责任以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移给民营资本,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因此,在该环节平台筹建团队的建立主要通过政府、民营资本明确签署的权利与义务等信息流的协商完成。其中民营资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政府面临的社会焦点,以信息流的形式提供合作意见,政府再明确两者间权利、责任后,以信息流的方式与民营资本进行协商,最终实现双方认可的合作框架,构建成平台筹建团队。②平台根据政府―平台―需求方中的总需求与政府以信息流的方式协商制定招标准则,进行招标。最终,经严格筛选确定中标企业。并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等形式与企业确定合作关系。

(2)平台的运行。平台运行期主要是信息、服务、资金、人力、物力各类资源的协同运转,主要达到两方面目标:解决需求方需求、信息反馈优化平台运转和政策制定。

第一方面,通过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服务流等资源的流转解决需求方需求。具体而言,①需求方通过智能穿戴产品或电话向平台提供需求等信息流;②经平台云计算数据中心接受、识别、处理、指令化最终以信息流的方式传递到企业;③由企业根据平台传达的信息指令,整合自身人力、物力、服务等资源,为需求方提供服务;④当需求方接受资源后,企业、需求方与平台间存在信息反馈,需求方将通过信息流的方式反馈给平台和企业,促使企业能更好的制定发展规划,平台能得到一手的养老需求,企业也将通过信息流的方式与平台反馈服务的实际情况。

第二方面,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的运转,优化现有政策以及平台运转模式。具体而言,①平台将实际运行中企业、需求方反馈的信息进行汇总、甄别、处理形成信息化报告,传递给政府;②政府对养老的实际需求以及原有政策的不足,进行平台和政策的优化,再通过信息流的方式对外公布。

四、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养老需求、养老现状搭建了整合各类资源的大数据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为养老“供给”“需求”的再平衡提供参考,而该平台的有效运行依然需要监管部门实施的过程中提供保障,即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各方力量,同时优化行政流程,加速政策落地,另外还需要各参与方共同加强平台监管,确保信息安全,保障平台的持久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川川,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 经济研究,2014,(11):102-115.

[2] 高宝华,陈军清.对整合资源发展我国养老产业的路径思考[J].金融经济,2015,(14):9-11.

[3] 曾敏刚,朱佳.环境不确定性与政府支持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4,(9):79-86.

[4] 皮建才.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下的区域市场整合[J].经济研究,2008,(3):115-124.

[5] 张苏,王婕.养老保险、孝养伦理与家庭福利代际帕累托改进[J].经济研究,2015,(10):147-162.

篇(9)

行动计划共提出“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先进制造”等13大类内容,并提出2017年和2020年两个目标。2017年的目标为互联网创业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互联网与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应用与服务基本普及。

具体包括,全省建成互联网创新孵化基地5个,培育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超过1000家,建成互联网经济创新示范区5个,初步建成珠三角国家互联网自主创新示范区。

互联网新业态快速发展,全省形成产值规模超10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4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互联网骨干企业达3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6万亿元,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600亿元。

全省网络购物普及率达68%。网络贷款总额超过3000亿元。县级以上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5%,社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75%。医疗机构信息共享率达80%。

“互联网+”使社区生活更便捷

行动计划提出“互联网+现代交通”,推广电子不停车收费、公共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电子客票和电子检票,提升交通支付智能化水平。开展城市“潮汐车道”、“掌上车管所”、“智能停车场”等便民服务,推广广州“行讯通”系统,开展在线交通信息、出行路线规划等服务。

篇(10)

“9073”模式下的智慧养老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中国社科院的《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统计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亿人,2025年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国家。现在“421”或“422”的家庭越来越多,从家庭结构看主要是呈现倒三角形的模式,传统依靠儿女养老模式是支撑不起来的。这就意味着社会化服务需求会大量释放,养老服务产业未来可能是指数级增长。

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养老服务就业岗位将超过850万个,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

传统上,我国养老主要关注硬件投入,比如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截至2013年底,中国的养老机构大概有4万个,床位近400万。民政部提出,到2020年中国每千名老年人养老机构存位数将达到35-40张,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这个数字无疑不让人兴奋,无论从需求数量还是质量看,健康养老产业的供求缺口越来越大,现有的投入方式、运作模式已显得非常不足。

由于普遍的倒三角家庭结构和机构养老的不现实,各地政府也提出了“9073”的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人在机构养老,将来绝大部分的老人会在自己的家中养老。一些能够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帮助的智能化产品也开始进入老年人的视野,养老智能化的市场需求也在快速地打开。

目前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较大,行业也面临着用工难,靠技术提升服务的品质、降低成本,就变得非常重要。在智慧城市的七大构成中,其中有一个叫智慧生活,智慧养老应该归入其中。

目前阶段,智慧养老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对养老机构进行信息化改造,增强其辐射力,让周边老人在家就能享受智慧养老服务。为研究探索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民政部正在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智慧养老的平台式创新

智慧养老产业创新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其创新集中于三个领域。第一是养老平台经济和相关企业。平台经济提供一揽子服务,一些具体服务可由各个企业来做,直接面向老年客户,这种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的手段建起来。第二,需考虑PPP模式的实现路径,养老产业和社区、基层政府能够合作建立起这种模式非常关键。第三,是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个性化医疗问题。

在智慧养老的商业模式中,智慧养老平台是一个核心。这个平台其实就是一个虚拟养老院,利用呼叫中心的技术,建设了一个相当于一个城市的网络社区平台。老人只要注册到这个平台上,把一些信息录入进去,当老人有需要的时候只要给虚拟养老院的平台打电话,接线员的面前就会显示这个老人的各种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给他配置各种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老人如果有什么服务需求的话,平台这边就会有很多加盟商或者他们的自营商提供比如买米、买面等各种基本的生活服务,甚至是陪聊也都可以。这种虚拟养老院,成本较低。如果去投资建设一个床位,代价太高,按照养老机构目前的床位建设费用估算的话,大概是15万到25万一个床位。

智慧养老平台,是将传统的机构养老搬在了网上,将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和生活监护资源从固定的时空范围内释放出来,让老人触手可及。其核心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线上是网络平台,线下是社会化服务。

有了这个平台后,老人或者家属虽然不在养老院也进行登记注册,同样享受养老院的服务。护理人员可以到家里进行护理,床位分散到每个家庭中,通过智能养老平台进行管理。

其实这个养老平台就是解决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把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

智慧养老平台还与线下实体养老院进行合作,青岛百灵就是这样一家智慧养老平台,目前该平台跟青岛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已经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第一步,青岛百灵对养老院进行智能化的改造,比如打造网络、信息化平台,提供医疗、监护、定位、点餐等服务;第二步将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家政公司、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整合,为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被忽略的“银色人才”

除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层面,智慧养老的内涵还包括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层面。智慧养老可以让老年人的智慧也得到再次的利用和发挥,通过网络技术以及社交网络平台,利用老年人的经验智慧,发掘银色人才的价值,使老年人焕发人生第二青春。通过利用老年人的智慧、经验和知识,去帮助解决一些政府、企业乃至各行各业遇到的难题,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价值。

比如国内第一个针对老年人情感交流和知识分享的平台――老友帮网站,在这个平台上,有微博、博客,可以写回忆录。实际上那些低龄的老人,他们有很多的经验和很多的智慧。如果用的好的话,可以有效帮助解决我国即将出现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如果是某个企业遇到一个技术疑难问题,它可以把这个问题发到这个平台上。比如一个化工企业遇到技术问题,而一位老人本身是一个在化工领域有多年技术积累和经验的人,或者是化工方面一个具有组织能力的专家,他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老友帮这样的经验分享平台把全国的化工专家组织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理念的创新,借助这样的平台,这些老人资源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

上一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下一篇: 光合作用的现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