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破坏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3 16:08: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破坏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态破坏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 A

一、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研究背景

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高达70%以上,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3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仍处于粗放式开采阶段,大多未进行严格规划,环境保护措施不当,往往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如植被破坏、地面沉陷、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地下水枯竭等,其中很多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后果相当严重。项目规划阶段的环境影响预测、提出完善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煤矿开采的环境污染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而生态系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区别性大、多变性、难于量化、衡量标准模糊等,同时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规模、建设方案、内容、建设性质等差别较大,使得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确定和量化比较困难,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相较于空气、水体、固体废物污染的评价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且相关法规、标准、守则尚不完善,更增加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难度。

本文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等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识别、环境影响预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等角度出发,结合本人多年相关经验,探讨煤炭开采项目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要价值。

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2.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在充分收集和利用现有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可用路线调查与定位实测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评价。目前较为常用的生态现状调查方法包括:应用遥感图像处理、野外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

2.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应当结合上述方法,从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植被现状调查、野生动物现状调查、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土壤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质灾害情况现状调查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其中,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应包括生态系统类型、结构、状态、功能等内容;植被现状调查应包括评价区植被的类型、优势种、分布、覆盖度、生产力、生物量,特别是珍稀保护种的种类、分布、保护级别等内容,并给出评价区域植被类型特征表和常见植物名录表;野生动物现状调查应包括种群、分布以及保护种的种类、分布、生活习性、生境状况、保护级别等;

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应给出水土流失面积与分布,土壤侵蚀类型、侵蚀类型等;土壤现状调查应包括类型、特性、结构、侵蚀强度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给出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并明确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地质灾害情况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石漠化、盐渍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2.3 生态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生态现状评价是将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化,定量或者比较精细的描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目前生态影响评价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景观生态学等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描述,辅之以数学模拟预测。

三、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包括影响因素识别、影响对象识别、影响效应识别。其中影响因素识别主要是作用主体(建设内容,应包括主体工程和全部辅助工程)的识别,就煤炭矿区而言,作用主体主要是指工业广场、矸石场、道路、洗煤厂等;影响对象的识别是影响受体(主要是生态环境,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识别,就煤炭矿区而言,是指受煤炭矿区规划实施影响的生态系统及生态因子;影响效应识别是影响作用的性质及程度(正影响、负影响、累积影响、可逆不可逆影响等)的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可以从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不同时期分别进行,其中建设期生态影响识别包括:工业场地、风井场地、排矸场、进场道路、附属设施、洗煤厂等设施永久和临时占地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对区域植被分布、生产力、生物量及连续性的影响,对区域珍稀动植物栖息、活动的影响,对区域水土流失现状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工业场地、风井场地、排矸场、进场道路、附属设施、洗煤厂等设施建设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弃渣对区域植被、植物、动物活动及鱼类的影响;运营期生态影响识别包括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所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表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对区域土地利用性质的影响,对区域植被类型、生产力、生物量、连续性的影响,对区域动物栖息、活动的影响,对区域水土流失现状的影响,对区域敏感目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现状、景观等的影响;配套洗煤厂、煤化工企业、瓦斯、煤矸石发电设施外排污染物对赤水河保护鱼类的影响,对区域珍稀保护动植物的影响。

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根据现状调查、规划方案实施影响因素识别以及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可知,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工业场地、道路、辅助设施、煤化工基地等施工区域;煤炭开采项目煤形成的地表移动、变形是规划方案实施后生态环境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因此规划方案实施前制定相应环境保护措施,才能使规划方案实施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4.1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原则

①在规划方案编制阶段,遵循选址、选线“避让”原则,尽可能得避免方案实施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②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方针,通过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来尽可能地使开发活动对环境影响达到“最小化”。

③贯彻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设备等措施,对矿区内产生的固体废物、废气、废水等进行综合利用,做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④对于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对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来代替原有的环境。

⑤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建设单位组织专门的队伍,结合开采进度,对采空区上方出现的沉陷台阶或地表裂缝及时整平、填充。

4.2 生态环境综合防护、恢复措施

结合煤炭矿区规划实施中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按照“规避(避让)、减缓、补偿”以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

工业场地、矿区铁路线、公路等工程选址选线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居民区、二级以上等级公路、铁路、基本农田等。

(2)最小化措施

①合理选择科学的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应以采煤导水裂隙不破坏含水层为目的,对可能受破坏影响的含水层区域留设保护煤柱。

②在保护区边界留设足够的保护煤柱,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的影响降至最小。

③饮用水源保护区留设保护煤柱,保证饮用水源影响最小化。

④项目施工过程中,划定施工界限,将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最小区域。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教育,禁止“滥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

(3)减量化措施

①利用井下掘进矸石充填井下采空区和井下废弃巷道,延缓和减小采煤对地层结构的影响,降低采煤裂隙带高度,减少地下水资源流失量;矿井水全部处理,尽可能提高矿井水回用率和资源化率,用矿井水替代地表水源,从而减少矿区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提高地质勘探程度,对导水断层等留设保护煤柱,减少地下水的漏失。

②加强环境管理,取先进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和处理设备,提高项目污染物处理率,使建设项目运行各种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相应标准或无害化处理。

③最大程度利用矿井水,减少矿井水排放量和取水量,减轻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4)修复措施

①对施工期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对所占基本农田进行了异地补偿。

篇(2)

前言:

陕西省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陕西地质成矿条件优越。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3种;盐矿和煤矿两大矿产确立了陕西省矿产资源大省地位[1]。矿山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省交通、建筑、冶金、建材、化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断满足全省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但是,随着矿产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对矿山及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并诱发多种地质灾害,破坏了生态环境。

本文以作者以延安某大型煤矿(简称延安矿,下同)为例,对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相关方面做一些研究。

1. 陕西省主要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现状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矿山地质作用( 亦称人为地质作用)导致的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2]。陕西省目前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有: 地下采矿造成采空塌陷及其伴生的地裂缝、泥石流;露天开采造成的崩塌滑坡、矿坑突水;矿山抽排地下水造成水均衡破坏;废渣废水不达标排放造成水土污染;采矿占用破坏植被及土地、水土流失;岩溶塌陷、废渣不合理堆放等。

1.1 土地植被资源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矿业活动特别是露天开采破坏了大量植被和山坡土体,产生的废石、废渣等松散物质直接倾倒入河谷,极易促使矿山地区形成新的水土流失。

1.2 废渣不合理堆放及露天开采造成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过程中,工程活动剧烈,特别是露天开采的矿山,由于大量边坡开挖及尾矿残渣的无序堆放,容易破坏原来山坡植被和地质环境,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据陕西省国土资源厅2005年开展的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表明,全省矿业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为663处,滑坡111处、泥石流78处、崩塌43处[3]。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等突发性质灾害,是西北地区矿山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一般而言,规模越大的崩滑流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伤)亡、经济损失也越大。崩滑流灾害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破坏城镇、村庄、矿山、企业、工厂、工程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②破坏铁路、公路,威胁交通安全[4];③破坏土地资源和流域生态环境,加剧山区人民生活贫困;④影响和制约矿产资源正常开发和山区经济的发展等。

1.3 采矿废水不达标排放造成水土污染

水质污染是矿山开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矿业活动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矿坑水选矿、冶炼废水及尾矿池水等。众多废水未经达标处理就随意排放,甚至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使土壤或地表水体受到污染。地下水均衡受到破坏是采矿引起的又一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因采矿长期疏排地下水或矿坑突水,形成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水位长期不能恢复,导致矿区周围泉水干枯,农田严重缺水而无法耕作,甚至周围村民饮水都非常困难。

1.4 地下开采掏空造成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分采空地面塌陷及矿山开采诱发的岩溶地面塌陷[5]。开采固体矿产遗留的矿硐、巷道和残留矿柱形成了采空区,其顶板沉陷或塌落是地下采矿较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在陕西省陕北地区,尤其以煤矿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塌陷最为严重。

延安矿开采后预计最终下沉值达7.25m;在井田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将形成明显的下沉盆地;开采边界上方地面形成明显的缓坡地带。根据本区地下水位情况,以及附近周边矿区多年沉陷现状类比分析认为,开采后形成的下沉盆地大部分区域不会积水,但在河谷地带可能会出现局部积水,对生态景观的影响相对明显。因此,沉陷对该区域生态景观的影响较严重。

2. 陕西省主要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分布范围与地质背景

2.1 陕西省矿山开采现状

陕西省大部分地区地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矿业开发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数量多、危害严重。在不同类型的矿山中,煤矿山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为主;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以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为主,主要是开采金矿、铁矿、铅锌矿等诱发的;而非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主要是开采石灰岩、花岗岩、石膏、砖瓦用粘土等矿产引发的。其中,煤矿山的地质灾害数量最多,影响面积最大,经济损失最重,而金属矿山造成的人员死亡最严重。

2.2 矿山开采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现状

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等缓变型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比崩滑流灾害低。主要危害是破坏耕地、毁损地表建筑物,导致铁轨扭曲、公路下沉,危及矿山设施和人居安全等。在平原和低洼区,易造成地表大面积积水、农田被淹,或洼地积水沿裂隙下渗引发矿井透水等事故。地面塌陷、地裂缝导致地表水下渗而使流量减小甚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或井泉干枯,导致地表植被死亡,引发或加剧土地沙漠化,使本已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更加恶化。

2.3 陕西省矿山开采造成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陕西省矿山地质灾害的发育受地质环境背景的影响,具有分带的特点。南部秦岭山地降雨多且集中,是金属矿山泥石流、滑坡、崩塌灾害的多发区;而黄土高原和其他山地,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是煤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的多发区和滑坡、泥石流、崩塌灾害的发育区。

3. 防治、规划及管理措施方案

篇(3)

生态旅游作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就要求在旅游开发时,不仅仅只取得生态旅游效益,更要注重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生态旅游区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生态思想,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盲目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的退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还有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修建宾馆、索道,引进、仿制、移植项目,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一、纵观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破坏植被,危及生物多样性。

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建设过程中大片砍伐树林,造成严重损失。如许多生态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占建设用地的50%以上,砍伐树木千余株。

2.对游客缺乏引导、管理,生态环境受损

由于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一些生态旅游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盲目开发之外,对游客数量不加以限制,加以引导,造成旅游高峰人满为患的现象,由此引发系列环境问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

很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等豪华设施的建设,大建楼、堂、管、所,盲目扩大旅游区,在旅游开发中市场定位不准,不注意生态保护和文化内涵,“贪大、求洋”,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为代价,修建过多的人造景观,进一步走向城市化、商业化。有的旅游区抛弃了自己独具的天然优势,盲目改造,造成大多景区景观的趋同。

二、新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了比较突出的问题

1)规划问题:缺乏科学规划,规划陷入了模式化;

2)基础设施问题: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3)管理与人才问题: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

4)产品与效益问题: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体系不完善,乡村旅游效益低下;

5)乡村旅游开发的环保问题: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环境破坏严重。

三、“梨园民街”建设中的处理手法

库尔勒市“梨园民街”位于库尔勒市兰干路以南,杜鹃河滨河景观带以北。现状为一片梨树园。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领导下,预将其打造成一个集生态与旅游一体的景观生态园。在其建设中,也遭遇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不相协调的问题,笔者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力避矛盾的突出点。

1.“梨园民街”园区内的各项人工设施都是经过规划与设计,建筑物的规模也加以控制,在位置上是必要的、合理的,在形体上是协调的、完善的,以达到为景观添色的目的,避免了发生人为破坏风景的现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及各项指标,最大程度地保护现状梨树不被破环。现状789亩梨园总用地面积,除对建筑、场地、道路等旅游设施的占地面积进行控制,对建筑的高度、色彩等进行要求,规划建议建设用地面积占到总用地的20%,建筑层数控制在3层以下,反应以蒙古族文化为主,其它民族文化为辅的多元民族文化。

根据游人活动需要安排相应的公共厕所,并保证厕所的清洁卫生。

旅游垃圾亦引起足够重视。游客废弃的包装、瓶罐到处乱扔,既不卫生,又碍观瞻。在各游人集中处、逗留点都设置垃圾箱,配备人员定期集中处理。强化管理,提高游人遵守管理规定的自觉性和道德观念。

2.重视“梨园民街”园区的环境保护问题。

“梨园民街”园区植被在景观和生态上都具有重要作用,规划中严格保护。通过生物、物理、化学和综合防治等多种方法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遇上病虫的发生,要积极有效地根治,确保林木正常生长;要积极做好林木的土、肥、水管理工作,防止冻害、干枯、霜害、风害、雪害。对树体进行必要的保护和修补,重视复壮与养护管理,设置保护设施,严禁砍伐和破坏。

现状园区内污水处理场污水夏天直接浇灌梨园,规划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并强制农民不可以用污水浇灌梨园,污水处理厂的防护绿地按国家标准进行设置。并处理好生活污水,农业相关部门和各村建立沼气池,实行秸秆汽化。园内河流,水质要求达到一级标准。

未经许可,不得进行砍伐、放牧、猎捕、采药、开垦、挖土、挖砂、采石、开矿等活动,禁止修建损害生态环境的设施和建筑物,已建成的限期治理或拆除搬迁。在“梨园民街”园区内进行建设时,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梨园民街”园区在游人集中的主要景区、重要景点和危险地段设置了卫生、环保、防火、安全设施和醒目的标志,配备专职人员,实行严格巡查、检查和管理。对游客进行宣传、教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游人的行为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对整个“梨园民街”园区实行了分级保护,把“梨园民街”园区划分为3个级别不同的保护区。

①一级保护区:.即严格保护的区域,在该区域内不得任意建设、改扩建,严禁破坏树木,区内的开发建设必须依规划而行,设计施工阶段应注意进一步合理利用现有条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建设活动。

②二级保护区:该区内可以规划设置与环境相适应的有关设施,其建筑形式、风格、体量应与滨河景观带环境相一致。

篇(4)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一、引言

在近期工作会议中一再强调环境保护的严峻性和重要性,提出重视环境问题,对保护生态环境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清醒的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治理的必然性,要有真正的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源的需求大大提升,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适当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政府、相关业界人士和百姓们关注的焦点。

大庆作为资源型城市,石油的开采和石化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草原的退化,动物的绝迹,水面积的日益减少等问题逐渐出现,而且部分水资源还被用作纳污泡,土地的沙化、盐碱化也日趋严重。大庆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气候本身问题和土地自身盐碱化等自然因素,更是因为油田和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为了大庆更好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保护并改善大庆的生态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对大庆这座油城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庆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庆市生态环境现状

(1)石油生态环境现状。大庆的石油勘探范围很广,包括黑龙江省全部以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在石油经济发展的同时,石油开采的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如土地沙化、盐渍化、沼泽化问题不断加重;乱占耕地、水污染等严重制约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油田开采区植被的破坏,土地在外,日积月累,使周边植被减少;其次注剂注水采油造成的水污染严重;据悉,目前油田区的草原“三化”面积达到84%以上,油田生产过程中的原油的泄露也对周边的植被、土壤、水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耕地生态环境现状。根据大庆市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计数据可知,目前全市的土地总面积为212.19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9.7l%,耕地面积所占比率较高,垦殖率高,这就保障了大庆市粮食的供应。大庆的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杜蒙自治县和肇源县的嫩江沿岸耕地,面积达到了70多万公顷,占大庆市土地总面积的33%。该部分地区的土壤性质为风沙土,较为松散,一到春天,受风力的影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全市盐碱化土地主要位于林甸县南部及大庆市大同区的部分耕地,面积达到3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土壤盐碱化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土地寸草不生。大部分土地的涂层厚度不断降低,垦前约为40厘米,垦后仅为15―20厘米,已经非常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有机质的含量也不断降低,垦前平均为2.6%,垦后40年有机质平均降为1.5―2.0%,且以每年0.01%―0.05%的速度递减。

(3)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大庆市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有各类湖泊、泡沼284个,天然湿地总面积约3700km2,其面积较大的46个,有“天然百湖”之称。全市湿地总面积为124万hm2,占大庆土地总面积的58.29%,是中国重要的湿地区域之一。但由于城市建设的湿地分割、工业生活垃圾的倾倒及自然气候等原因,使得大庆的湿地面积近年来不断减少,而人为因素还是主要的破坏因素。

2.大庆市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影响分析

(1)石油资源开发对大庆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①水资源破坏严重。油田的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巨大,形成了大面积的漏斗区,含油污水的回灌使得附近的水文环境遭到了破坏。高能耗使得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废水、废气大量排放,生活、生产污水使得大庆市的水体含有害化学物质较多。大庆市一共有208个天然湖泊,但已经有55个纳入污染湖泊,其中以赵家屯南泡、青肯泡最为严重。大庆市湖泊中部分湖泊已经严重被污染,导致湖泊的湿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②植被率减少。油田的开发以及各种管线、水渠等设备的建设占据了大面积的草原、耕地,使得草原被分离的支离破碎,大部分面积。油田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间接的影响了植被的生存环境,使得植被大部分被破坏。植被的减少,使得土壤沙化、盐碱化的程度加重,水土流失严重。全市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速度约为0.5%,全市水土流失率为32.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2%。

③影响空气质量。油田开发对大气的污染涉及多个环节和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涉及对大气的污染,导致污染的持续性。另外,由于大庆市的油田开采的面积大,开采过程和后续加工的各个阶段都会排放废气。大庆人均废气排放量3.5亿标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倍,废气处理率为78.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4%;二氧化硫排放量4.3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1.3万吨,污染仍较严重。

(2)耕地资源破坏对大庆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①生态系统的失衡。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污染和工业生产中化工原料的污染使得生态系统中植被等各种生物的原有格局被打破,将不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生态系统中平衡的链条无法更好的连接将导致生态系统失衡,会对生态循环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②土地沙化和盐碱化加重。由于湿地的破坏,湿地的调节功能降低,使得大庆耕地整体的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严重。土壤上植被的减少,无法发挥其涵养水源的功能,这就增加了水分蒸发的速度,加快了盐碱化的速度。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还没有认清楚耕地的作用,认为耕地的唯一作用就是种庄稼,忽视了其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

(3)湿地资源破坏对大庆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①物质生产功能下降。大庆湿地植物种类较多,共有469种,以沼生和湿生植物为主,他们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药用植物60多种。除了植物,还有很多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鸟类在大庆湿地上也有很多,其中有珍惜鸟类20多种,6种鹤类。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为的破坏,像鱼类的过度捕捞、鸟类的过度猎杀,导致很多稀有物种濒临灭绝,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使得湿地的物质生产功能逐步下降。

②大气调节功能减弱。湿地在水循环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蒸腾作用,可以提高空气湿度,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流失,这可以诱发降雨,增加空气的湿度,据调查,湿地周围的空气比远离湿地地区的湿度要高5%-20%,,降水量也较多。所以,湿地有利于调节地区气候,从而优化自然环境,可以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庆的湿地大量的被占用,从而使大庆更加干旱,土地的沙化面积不断加大,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威胁。湿地面积的减少也使得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③防洪蓄水功能的影响。湿地有着强大的蓄水、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维持水平衡的功能,就像是海绵一样,可以蓄水防洪。大庆地区降水分配不均匀,湿地可以调节降水在时间上的分配,从而有效的减少洪涝灾害,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

3.大庆市现行生态补偿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1)大庆市现有补偿手段

①石油开发补偿政策

《黑龙江省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制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应当明确生态保护、地质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应当依法对油田勘探开发以来造成的生态破坏逐年进行生态恢复。从条例中可以看出,政府将石油开采后进行恢复的义务赋予在石油开采企业的身上,这对大庆的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

②耕地资源破坏补偿政策

《黑龙江土地管理条例》对耕地的占用有了具体的规定,该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耕地保护,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个别市、县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针对这一条例,大庆市人民政府深入开展对耕地的保护,使耕地的数量不在减少。

③对湿地破坏现有的补偿政策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不得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得超出资源的再生能力或者给野生植物物种造成永久性损害,不得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该条例只是规定了利用湿地的审批手续,对湿地已经造成破坏没有给出补偿的主体和补偿标准,未提出明确的原则。

尽管大庆目前已经出台了相应生态保护相关规定及政策,但对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

(2)大庆市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生态补偿认知不够

通过对生态补偿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人们对政府是否实施了有关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清楚,不知道的人群比例高达97.3%,政府对这一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的太少,这样会导致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②补偿途径的单一性

目前的石油资源、耕地资源、湿地资源的生态补偿方式只有现金,石油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直接关系着国家和当地民众的利益,国家补偿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仅靠国家补偿是不够的,其补偿途径过于单一。

③补偿标准过低

合理的补偿标准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的补偿标准普遍比较低,国家在补偿上不分具体情况,基本上统一制定,平均分配,也就是“一刀切”。再次,只有数量补偿,没有质量补偿。

三、建立健全大庆市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1.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

首先,要加强有关耕地生态补偿的立法建设,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立法方式来确定补偿的主客体、补偿的标准以及补偿的方式等等内容,将这些内容具体化,防止在实施过程中有责任混淆问题的出现,这样可以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不会出现补偿主体不明确,补偿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其次,在对生态补偿法律完善的同时,还要督促下一级政府积极配合上面的规定,在总的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使每一个地方都能更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最后,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还要对立法的执行进行监督,保证立法有效的执行。不仅要做到事中监督,还要进行事前监督以及事后监督,使监督体制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激励方式

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之一为资金补偿,资金补偿可以平衡保护者的成本,防止各地保护者只是投入而没有补偿,这会大大降低保护者的积极性。对于资金补偿的多少,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实施“多投多补,少投少补”政策,弥补破坏生态环境的损失。除了资金补偿外,我们应该给更多的物质补偿、技术支持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补偿,这样可以降低资金的浪费,防止资金的不合理利用。通过对生产技术的支持,可以让农民学到更先进的耕种方法和管理农田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提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对执行好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的人员进行惩罚,这样才能建立高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才能有效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公民主体的参与程度

要实现生态补偿的目标,就要加大公民的参与程度,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大庆市在完善生态补偿的规划与执行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其的宣传,使生态补偿意识深入人心。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其中来,生态补偿制度就要构建“谁保护谁受益”原则,这样可以使每个付出努力的的人都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生态补偿问题,还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群众来参加生态保护,使每个人都了解并且建立生态补偿意识,有利于环境的恢复。同时,要提高对农民耕地的培训,培训农民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避免耕地质量下降,使耕地可以得到长期的保护。

4.加强湿地生态补偿监督管理机制

篇(5)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制约因素;有效路径

一、生态旅游管理现状

(一)管理决策不权威。目前,我国仅存一部1994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难以解决旅游管理中现存问题,可谓管理决策毫无权威性。

(二)未科学规划。当前,各旅游区更重视开发销售旅游产品的工作,而不重视环保问题,这种重效益轻环保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

(三)生态保护措施差。由于旅游产品期间较为严重的破坏环境,加之相关部门对环境破坏监测缺乏足够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来说,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均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我国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虽达到70%左右,但受限于技术因素,还无法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各项指标。

二、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种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然而开发期间受人为不合理因素影响,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长期发展受到制约。首先,部分地区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过于盲目粗放,欠缺更深层次和缜密的调查论证,对开发规划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全面考虑旅游环境与资源的接待能力和承受能力,仅受到利益驱使而盲目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严重削弱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由于理念的不准确,部分开发单位错误的认为景区精品化建设,结果不断改造宁静小路、古朴茅屋,造成景观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和人文化现象,从而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对人们毫无吸引力。最后,还有生态旅游庸俗化、招牌化,以及低效化、理想化的惠民功能,均会制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路径选择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首先,规划地方旅游事业发展方向时,可聘请相关专家全方位调查研究当地环境质量、地质特征及生物资源,合理评估环境资源的承载开发力,避免盲目规划,并评估可能造成的资源环境损耗与污染,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其次,建设开发旅游区时,严格遵循按步骤分层次的原则,坚持绿色开发,并做到因势就地的取材造景,开发过程中应采用体现景观自然风格美感和原生态的色泽、材料等,尽可能开发对生态影响最小值的项目,坚决避免开发需要破坏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的旅游项目。

(二)严格执法,加强管理。生态旅游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强化建设立法与执法,不断健全各类实施细则。此外,依法处罚破坏性、盲目性建设行为,严重者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严格处理惩戒旅游过程中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以生态旅游促进我国国民生态教育。另外,还应加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提高景区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

(三)提升服务,加强宣传。生态旅游更适宜高品质追求人士,是当前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急需专业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来运转,故而有必要进一步增强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尽可能提供给客户高品质的旅游咨询服务。为此,应加强生态旅游相关的普及教育,鼓励旅游领域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习,使之深入了解传统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本质差异,才能正确地向客户讲解。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现与国民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的形成巩固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相关教育宣传。这就需要,既加强旅游工作者生态道德的教育,提升其环保意识,以此起到规范游客行为的导向作用;也要强化培养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借助各类媒介及学校教育,普及宣传环保知识,使人们更加热爱自然,进而参与到自然保护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原本的教育示警作用,使旅游者在游玩中亲近、感受并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从而爱护、保护大自然,进一步提升环保的生态意识。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管理决策不权威,规划建设不科学,以及缺乏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等,但作为较强系统性的一项工程,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2生态林业发展和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去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林业被提上了日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尽管采取了诸多的措施去完善生态林业这方面的管理,但现实中森林破坏率要比我们见到的多,十几亿的人口对坏境的危害持续时间久,所以在生态林业的管理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2.1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和精确度

现代社会中有些管理者放弃了前人的精益求精,开始追求在任何事情上面的随意效果,管理中不专心。比如,认为已经管理了就一定会收到效果,不注重细节。使得那些偷偷砍伐树木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获利,在一定成度上破坏了生态林业的建立。

2.2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只注重眼前利益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今天,人们的目光变的肤浅,只重视眼前的利益,没有从长远利益考虑,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环境保护这方面表现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及自然资源的极度浪费。

2.3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

尽管我们处于科技发展的时代,但是面对我国广阔的土地,不同类型的质地,人类面临的难题很多,技术不能得到广泛的普及,技术无法很好地利用,面对在生态林业中遇到的问题,人们无法形成一个非常适合的发展模式。这是生态林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问题。

3承德市生态林业管理现状及发展建议

3.1承德市生态林业管理现状

提到生态林业管理,笔者比较深刻的是承德林业管理措施,承德市是北京近郊的林业发展地,目前林业发展比较优先,克服了长期以来的人们忽视生态环境观念,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不断改进和发展。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承德县对广大党员进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教育,围绕着“美丽承德县建设”的这一新兴主题,并且充分发挥的所具有的一切社会和自然优势,着力打造“民生林业”,建设“绿色银行”,并且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产品,这些措施促进了承德生态林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经验。

3.2发展对策

3.2.1观念的转变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转变人们的观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比如颁布一系列促进林业建设的法律法规,防止偷盗者不断增加。

3.2.2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生态林业的多功能建设,使得在保护生态环境时可以使本地区的特色产品得到很好地利用,实现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2.3科学的管理

笔者认为,要改变以前的管理方法,促进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在每个生态林业区都应有专业的技术和专业人员,并且要加大监测的力度,使得林业管理系统有效。

篇(7)

在建国初期为了有效地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部分地区对资源的开发远远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林业资源也没有幸免。林业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环境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以及人类的活动。通过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保护不仅能够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林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要注重加强对林业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开发,提升林业资源的管理效率,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1.过分注重眼前利益

我国森林资源一般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通常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实施管理。但是,在具体工作中,管理部门只注重眼前利益,为了追逐经济效益,以牺牲森林资源获取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进行滥砍滥伐,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森林资源的消耗速度明显高于种植速度。因此,难以实现生态林业建设目的,森林资源损失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森林资源管理多是依靠政府方面出力,仅仅单凭政府方面的能力,难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必须加大对森林保护的宣传,号召更多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然而,由于对于森林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因此,社会公众的森林保护意识并不强,如果仅仅依靠森林管理部门实施管理工作,工作效率低下,不仅制约了生态林业建设和发展,而且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加强林权管理,提升林业资源涵养水源的作用

我国一些地区受当地地质以及地貌的影响,林业资源会遭受严重的破坏,进而造成水土流失,威胁生态环境的发展。林业资源本身具有保持水土以及涵养水源的作用,通过林业资源的恢复、补植等手段能够使水土流失的情况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使得整体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都得到提升和维持,所以必须要注重对林权的管理,进而保证林业资源涵养水源作用的发挥。

在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林权管理以及采伐的权限设定等是对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最佳手段。由于部分地区的地理环境受限,交通不通畅,所以经济的发展会相对落后,而经济水平低也使得当地的居民更注重眼前的利益,通过对林业资源的砍伐获得经济报酬,改善经济环境。而由于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也使得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越来越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形成经济和生态的恶性循环。通过林权管理和采伐的限制工作开展,有效的制止乱砍滥伐的情况。而且通过法律的约束能够更好地规范当地人对林业资源破坏的行为,为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2.林业管理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

从当前林业管理现状来看,在不久的将来,森林资源的管理方法会逐渐趋于完善,生态环境也会逐步优化,同时林业管理工作也会科学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林业将会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利用综合性的林业发展模式,促使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使林业产业的结构趋于合理。因此,林业部门要加强林业建设,这样不仅实现了林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为人类创造了更适宜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因此,林业管理在未来发展势必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国家应重视森林资源,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得环境保护与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深深刻印在人们的思想中,让社会公众参与到森林保护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林业管理工作效率。

3.提升城郊林业管理,减少工业污染

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得当地的水、空气等被污染和破坏,林业资源能够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时释放空气,对大气环境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被誉为大自然的肺。同时林业资源也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速,有效地降低空气中的含尘量。通过对城郊地区林业资源的合理规划以及原有林业资源的合理保护,能够将城市的生活区域与工业区域进行有效的隔离,对工业环境的污染進行阻断,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4.跟进林业资源保护同步措施,提升林业资源保障物种多样性的作用

林业资源中不仅有林木,同时还包括一些野生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资源,这些物种都依附于林业资源生存,由于过度的砍伐,不仅林业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也使得很多物种失去生存的环境。所以在林业资源保护中,不仅要注重对林木的保护和恢复,同时也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保证其他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比如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捕杀和采摘的限制等,进而保证物种的多样性。

篇(8)

Abstract: Kashi is located in the edge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the unique eco-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an effective and unifie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fairly severe.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Kashi existing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omote Kash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 Kashi; ecological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喀什地区处于我国中纬度大陆腹地、西北内陆干旱区,三面环山,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绵亘东西的喀喇昆仑山,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全国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并且远离海洋。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喀什气候呈现干旱、降水量少(年降水量200mm以下)、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干燥度>4.0)等特点。随着国家在喀什成立经济特区政策的确立,各兄弟省市援喀力度的加大,极大的促进了喀什的开发与建设。但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1喀什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1.1土地资源现状

喀什土地总面积1394.79万公顷,现有耕地57.5万公顷,后备耕地资源58.81万公顷,年均开发约2万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在1%以下。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但多是粗放种植。近几年随着棉花价格的高涨,土地开荒面积逐年增加,很多开荒土地因水资源缺少又弃荒,造成边开发边弃耕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2草地资源现状

喀什草地总面积16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 11.48万公顷,其中改良草场2.96万公顷,围栏草场1.38万公顷。草地总体结构不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土壤肥力差,生物生长极为不易;植物稀疏,种类少;生物量低,食物链简单,植被呈现荒漠.荒漠草原景观,草原生态系统脆弱而不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差,极易遭受破坏。

1.3林地资源现状

全区现有林地面积35.5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 22.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2.75%。植被总的面貌是低矮而稀疏,且分布极不均匀。

1.4水资源现状

根据喀什水文资料,喀什地区水资源总量逐年呈下降趋势。喀什地区的河流都是季节性河流,流程短,水量小,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随着雪线上升,河水流量逐年递减。喀什地区的帕米尔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冰川分布很广。全区有叶尔羌河流域和喀什噶尔河流域,大小河流共有10条,其中较大河流有叶尔羌、提孜那甫、克孜、盖孜、库山等5条。全区河水年径流量11445.7亿立方米,还有地下回归水10亿立方米,河流的来水特点是枯、洪期差异较大。6~9月洪水期的径流量为年径流量的60%~80%,此时水位涨落急剧,昼夜变化明显。喀什地下水的储量约在50~60亿立方米(包括上层滞水)。

2喀什地区生态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

2.1喀什地区土地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7% 、沙漠戈壁占23%,平原绿洲面积仅占20% 。由于受地理,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恶劣,干旱少雨,沙漠.戈壁广布,植被稀疏,风沙灾害频繁。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后的抗逆性和承受能力相对小,大多数县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受到外界干扰后修复能力差,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较突出 。

喀什地区虽然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农田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近年来,受世界气候变化影响,加之盲目开荒、生态用水不足等因素,导致河流下游绿色屏障胡杨林大面积减少,土地盐渍化加剧、沙化草场退化日趋严重,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制约了我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不是免费的午餐,它是有代价的。

2.2矿产资源未综合开发,浪费严重。

2.3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环保部门无法有效履行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

2.4 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人员。

2.5 生态监测能力急待加强,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2.6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3.搞好喀什地区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

3.1转变发展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唯一途径。事实证明,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不牺牲环境和未来的方式来实现。喀什地区应坚持生态立区。以规划为龙头,产业为支撑,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污染减排,低碳发展,环境责任三条主线,实现绿色增长。

一个地区发展,有其资源承载,环境容量,气候变化等生态制约,在这些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才是科学的增长。喀什地区生态脆弱,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如果环境污染了还可以治理,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在现实中,污染问题容易受到关注,而生态问题往往易被忽视,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直观的.直接的,而生态问题具有滞后性,不易被察觉。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都是在大气遭受污染多年后才逐渐显示出来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环境污染一般可以治理,而生态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就很难,将会引起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生态系统想要回到和原来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并且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生态问题影响范围很广,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尝到苦果。即使是在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篇(9)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45-01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乎民族未来和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同时,也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使得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是,由于近些年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构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是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一)森林植被逐渐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虽然近些年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但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威胁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刻不容缓。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导致森林植被逐渐消失,耕地的肥沃程度不断下降,一些地区在工业生产中不注重环保,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同时,有害气体及飘尘不仅污染了环境,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还严重破坏了土壤,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有害气体随着大气进入空气中,产生酸雨腐蚀土壤,不仅影响原有的植物生长,会导致森林面积的锐减。城市防护林的减少,会导致空气污染、城市沙尘暴日益严重。一些地方还将一些没有进行处理的废弃物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不仅污染了土壤,还污染了农作物,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另外,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气温的升高以及温室效应都影响着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二)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威胁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种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走入灭绝的边远,然而,伴随着一些物种的绝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都在下降,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日益恶化的化学污染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和可吸入颗粒存在于空气、土壤、水中,进而污染着植物,影响着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人体的健康,那些有毒产品,有机化合物等,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导致土壤肥力减弱,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严重者引起癌症。城镇化的无序扩大,是文明的新弊端,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还会导致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影响到生存和发展。不仅人类生存的土地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恶破坏,近些年,由于过度捕捞,海产品、渔业资源大面积缩减。沿海地区生存环境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机制,如: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生态恢复评估、生态脆弱区评估等,加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建立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引导社会经济发展转到资源协调发展上来,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变为注重环境建设与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挂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等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研究,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并对重点生态系统和敏感区开展时时监测,建立生态状况监控系统以及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在此基础上,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建立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

在新的时期里,为了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市场,不断拓展生态保护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仅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及社会团体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保护生态效益,建立健全生态审计制度,实现生态治理工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还要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倡导生态文明,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弘扬环境文化,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机制,奖罚问责机制。把住环境质量关,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企业,下大力气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减少生态环境损害,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做好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1)植物绪论中讲到什么是生物?可结合花木丛生的秀丽山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张挂图说明人类生存和发展依靠自然资源、自然环境。

(2)讲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时应给学生讲明植物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品、能源、氧气;植物的根可固土防沙防风等。

(3)在讲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到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4)动物教材中海洋鱼类一节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困境:近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由于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沿海、近海海洋生物物种减少,渔业资源衰退,质量下降。

(5)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中,让学生探讨“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生物教师,应不断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环保内容,进行扩充,适时的渗透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剖析我国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以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著称于世。我国土地面积约等于40个英国,17个法国,26个日本,位居世界第三。然而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亩。为了生活,我们与植物争夺地皮,与动物争夺食物,使我国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为了生存大力发展工业,使淡水、海水污染,使土壤、大气污染。结果,当今地球雨林正以每年175公里的速度消失,40多种鱼类因污染和过度捕捞濒临灭绝,每年约有2.8亿人沦为生活在空气混浊的城市。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人们在深受自然生态破坏带来的苦难之后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环境保护日趋注重,1992年我国就出席了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每年6月5日定为环保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以一定主题宣传人与自然。通过对环境现状的分析和环境保护的措施介绍,使学生懂得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样一个环境,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关于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决心和举措。

三、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们周围环境现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调查生活周围生态环境,在调查基础上,撰写“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或在学校内设立“环境宣传专栏”。通过这些活动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思考。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实际确定“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主题,确定调查的地点、时间、要求,让学生实地调查,把调查结果和调查中自己的认识、体会以“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形式书写出来。调查中可以请家长参与,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调查,另一方面达到环境保护宣传目的。例如在耿马县,可对糖厂等进行调查,了解污染物、污染源对水质、土壤、植被、农业的破坏和影响,并访问环境保护局,了解我县主要环境问题,防污措施及执行情况,从而写出有据有理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呼吁全县人民重视环境保护。通过环保主题的各种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接受生态观教育中,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在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生态意识。

上一篇: 城市治理的重要性 下一篇: 医养结合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