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登月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1-26 18:58: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阿波罗登月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阿波罗登月计划

篇(1)

《从地球到月球》讲述了天真幽默的阿尔当、知错就改的尼切尔船长、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三人组成的探月队,在地球以及太空中发生的种种历险和趣事。这本书情节幽默有趣,许多情节还令人感到惊心动魄、出人意料!在这本出版于一百五十多年前写的书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先进的现代元素!我真是有点怀疑作者是不是先穿越到现在才回到以前写书的。

我认为,在这本书中,作者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称赞----文中的“炮弹车厢”并没有登上过月球,而是阴阳差错地落回地球,作者并没有给他们完美登上月球的机会。我认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并不是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并不完美。我们要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乐观地面对生活,不怕困难,执着自己的梦想,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你以后就不会再有人生的遗憾了!你看,书中的主人公面对突发的意外——当得知自己成为月球的卫星后,并没有沮丧,还乐观地做起实验来。

篇(2)

无线耳机

当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抛出“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名言时,他通话所用的无线耳机正是使用了太平洋缤特力公司(Pacific Plantronics,现更名为缤特力公司)研制的技术。从此以后,缤特力公司继续研制无线耳机技术,应用对象不只是太空计划和航空航天领域,还包括使用桌面耳机和手机蓝牙耳机的普通办公室员工。

太空记忆棉

泰普尔(Tempur)记忆棉早在1966年就被研制出来,用来帮助吸收冲击力,最初用于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座椅;如今广泛应用于众多产品,从橄榄球头盔、医院病床到鞋垫,不一而足。如今,连特殊的“记忆棉”枕头和床垫也使用了这项技术。

无绳工具

虽然美国宇航局并没有发明无绳手持真空吸尘器(Dusbuster),但是这种吸尘器的起源却可以追溯到百得公司(Black&Decker)为阿波罗登月计划研制的电池供电的月球钻机。类似的技术应用于平时家里用来修修补补的无绳电钻和无绳电动螺丝刀。

阻燃服装

阿波罗发射台(阿波罗1号)的一次火灾断送了三位宇航员的性命,之后研究人员就致力于为太空服和航天器研制阻燃纺织材料。此后,消防员、士兵和赛车手们使用聚苯并眯唑(PBI)这种材料制成的阻燃服装,帮助防火。

冷却服

太空服当初是专为宇航员设计的,目的在于在极端温度下为宇航员确保生命、抵挡辐射,并提供生命保障所以,使用的材料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氧气、压力、暖气或冷气,同时又能让宇航员保持活动自如。今天,冷却服(包括ILC Dover公司的降温背心)用于诸多工业环境,以调控工作人员的体温;还用于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患者,这种罕见疾病使得人体自身无法降温。

体液循环

肾透析机如今使用了当初为美国宇航局研制的帮助宇航员排出体内有毒废物的一项工艺。这项工艺既节省了电力,又不需要持续供水,从而为病患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健身器材

长期暴露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导致科研人员埋头研究“心血管失调”,这种问题可能会造成宇航员的心血管系统受到损害。这项研究的结果就是研究出了“卧式蹦床”(Shuttle 2000-1),如今许多运动队和医疗康复中心广泛使用这种器材。这种设备可通过闭链运动训练和增强式训练来促进心血管健康和肌肉力量。

反光材料

像丙烯或聚酯薄膜这些材料有助于保护宇航员免遭各种辐射和热量,这种材料如今经常应用于家里的普通隔热材料。其他的“真空电镀”技术应用于服装绝缘材料、食品包装、墙面涂料和遮光窗帘等产品中。下一回你在观看马拉松比赛时,要是看到选手们身上裹着闪闪发光的毯子,就知道美国宇航局的技术又派上用场了。

冷冻干燥食品

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宇航员在漫长的太空飞行期间的饮食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冷冻干燥处理,这种工艺有助于保留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味道,同时又能减轻食品的重量、延长保质期。

防刮擦镜片

篇(3)

The flight of Apollo 11 was the culmination[巅峰] of many years of planning, working, building and testing. Thousands of people had contributed toward this day of accomplishment.

The great Saturn Ⅴ rocket and the complex Apollo

spacecraft had been assembled[装配] together and moved to the launch pad[发射台]. The equipment and techniques and personnel had been proved in earlier missions, and now they were ready. The astronauts chosen for this mission had flown it many times in ground-based simulators[模拟器]. They had all been in space before, they had trained carefully and well, and now they too were ready.

Astronaut Michael Collins would pilot the Apollo command module[(航天器上各个独立的)舱]; astronaut Edwin Aldrin Jr. would pilot the lunar module, and astronaut Neil Armstrong would serve as mission commander. Armstrong would be the first man to step upon the moon. Other astronauts had made this journey to the launch pad, but never with such anticipation.

9:32 AM, July 16th.

Three hours later, the Apollo command module moves forward to extract[拔出] the lunar module from the third stage of the launch vehicle. Both are moving at more than 17,000 miles an hour. Docked[使(两艘太空船)空间对接] together, they will sail a quarter million miles across the sea of space and into orbit around the earth’s nearest neighbour.

July 19th. Apollo 11 slows down and goes into orbit around the moon. The bright blue planet of earth now lies 238,000 miles beyond the lunar horizon. Astronauts Armstrong and Aldrin, now in the lunar module, separate from the command module.

Astronaut Collins remains behind. The Eagle注1 is poised[作……姿势] and prepared for its descent[降落] to the lunar surface.

Aldrin: Twenty feet, down two and a half…kicking up some dust…four forward…four forward, drifting to the right a little…contact light…okay, engine stopped.

Mission Control: We copy[接收(无线电)信号] you down, Eagle.

Armstrong: Tranquility Base注2 here. The Eagle has landed.

Mission Control: Roger[(尤用于无线电通讯)知道了], Tranquility, we copy you on the ground. You got a bunch of guys about to turn blue. We’re breathing again. Thanks a lot.

Armstrong opens the Eagle hatch[舱口] and begins his climb down to the surface.

Armstrong: I’m gonna step off the LM注3 now.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Despite the bulky[体积大的] spacesuits and the backpacks containing oxygen,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the Apollo 11 crew found they could move easily about the surface. Through a specially made television camera, viewers in many

nations on earth were able to watch the astronauts as they walked and worked on the moon.

After two hours and 31 minutes, the first lunar explorers had completed their research on the moon. A night of rest in the lunar module, countdown

preparations, and they were ready to come home.

July 21st. The Eagle and its two man crew lifted off the moon perfectly, and climbed slowly to rendezvous[会合点] and dock with the mother ship, Columbia.

While Armstrong and Aldrin explored the moon,

Astronaut Collins had kept a long and lonely vigil[守夜] in the Columbia. The approaching Eagle was a welcome sight.

Dawn in the Pacific. Apollo blazes[燃烧] across the heavens, coming back to earth at 25,000 miles an hour.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who had talked with the astronauts by telephone while they were on the moon, was waiting aboard the recovery carrier to welcome the returning voyagers.

The President later expressed the nation’s response to this historic mission.

Nixon: Someway, when those two Americans stepped on the moon, the people of this world were brought closer

together.

To protect against any possible lunar contamination[污染], the astronauts put on airtight[密封的] special garments[外衣] before coming aboard the rescue ship.

They transferred directly from the helicopter to a mobile quarantine[检疫,隔离] van, in which they would be flown back to the Manned Spacecraft Centre in Houston, Texas.

July 27th. The journey was ended. They were home again. Ahead lay three weeks of isolation, medical tests and mission debriefings[任务报告], then visits to major cities of America and abroad.

The details of their unique mission would be relived and remembered, so that others might learn what they had learned, and that future travellers in space might build upon their experience.

Wherever man journeys tomorrow across the ocean of our universe, history will remind him that Apollo 11 was mankind’s first encounter[遇到] with a new world.

“四,三,二,一,升空。”

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是经过多年计划、工作、建造和测试的顶峰。数千人曾为这一天的成就做出贡献。巨大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和复杂的阿波罗太空船已经组装完毕并移至发射台。设备、技术以及人员的素质均已在早前的任务中得到证明,现在都准备好了。入选这次任务的宇航员已经在地面模拟舱内进行过多次飞行。他们以前都上过太空,接受过严格而良好的训练,现在他们也准备就绪。

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驾驶阿波罗号指令舱,小埃德温・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而尼尔・阿姆斯特朗则担任指令长。届时,阿姆斯特朗将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其他宇航员也曾经踏上通往发射台的道路,但从未如此备受关注。

(1969年)7月16日,上午9时32分。

三个小时后,阿波罗指令舱向前推进,从第三级运载火箭中分离出登月舱。两者都以超过17000英里(27359千米)的时速飞行。它们完成对接,在浩瀚的太空飞行25万英里(402336千米),然后进入地球最近邻居的轨道。

7月19日,阿波罗11号减速,进入绕行月球的轨道。地球这颗亮蓝色的星球此刻正在距离月球地平线238000英里(383024千米)之外的地方。在登月舱内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与指令舱分离。

宇航员柯林斯则留守后方。鹰号登月舱已经就位,准备在月球表面降落。

奥尔德林:(距离表面)20英尺(约6米),向下2.5……搅起了一点尘土……向前4英尺(约1米)……向前4英尺,向右边飘移了一点……联系灯……好,引擎熄火。

指挥中心:我们收到信号了,鹰号。

阿姆斯特朗:这里是静海基地,鹰号已经着陆。

指挥中心:收到,静海。我们在地面上收到你的信号了。你刚才把一群人吓得脸都紫了,现在我们终于能回过神来了,非常感谢。

阿姆斯特朗打开鹰号的舱门,开始向下爬到月球表面。

阿姆斯特朗:我现在要从登月舱走下来了。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尽管穿着庞大的太空服,背着装有氧气、温度调节和通讯设备的背包,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发现他们能够在月球表面轻松移动。通过一台特制的电视摄像机,地球上许多国家的观众能够看到这些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和工作的情形。

经过2小时31分钟,第一批月球探险者完成了对月球的研究。他们在登月舱休息了一个晚上,进行倒数准备,马上就要回家了。

7月21日,鹰号载着两名宇航员从月球表面顺利升空,然后慢慢爬升至会合点,与母船哥伦比亚号对接。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勘探月球的时候,宇航员柯林斯在哥伦比亚号上度过了漫长而孤独的一夜。能看着鹰号逐渐靠近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太平洋上的黎明。阿波罗号的火光划破长空,以25000英里(40233千米)的时速回归地球。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时,美国总统理查得・尼克松与他们通过电话。现在,总统正在回收舰上欢迎宇航员们归来。

随后,总统表达了美国对这次历史性任务的回应。

尼克松:当这两位美国人踏上月球之时,这个世界的人们以某种方式被拉得更近了。

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月球污染,在登上救援船之前,宇航员们先穿上了特制的密封服。

他们被直接从直升机转移到一辆移动隔离车内,飞机其后将隔离车运回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的载人太空船中心。

7月27日,旅程结束。宇航员们重新回到了家园。他们要接受三个星期的隔离、医学测试和任务汇报,然后到国内外各大城市进行访问。

这次独特任务的细节将会被人们不断地重温和铭记,好让其他人可以学习到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让将来的太空探险者能够吸取他们的经验。

无论未来人类将穿越浩瀚的宇宙去往何方,历史都将让我们铭记,是阿波罗11号让人类首次遇见了一个新世界。

注1:“鹰号”是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呼号。

注2:静海是月球上的一处月海,位于宁静盆地之内。

注3:LM指阿波罗登月舱(Apollo Lunar Module),是阿波罗宇宙飞船直接登月的部分。

相关链接

阿波罗计划――20世纪最大骗局?

阿波罗11号飞船的升空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然而,一直有科学家和科普爱好者对美国登月资料提出质疑,认为人类从未登陆月球,那些照片和影像是在地球上拍摄的“登月骗局”。2001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甚至制作了一个一小时的特别节目《阴谋论:我们登上月球了吗?》(Conspiracy Theory: Did We Land on the Moon?)那么,人类究竟有没有登陆过月球?一起看看双方争论的焦点。

疑点1:国旗无风却飘扬 月球上没有空气,不可能有风,但资料中宇航员在月球插下的美国国旗却迎风

飘扬。

支持者反驳:国旗旗杆有两个,竖的一个,横的一个,呈“7”形,便于展开旗帜。当宇航员插旗时,由于月球地质较硬,要用力扭动才能把旗插上,这个扭动动作加上旗杆本身弹性引起的震动,造成国旗的摆动。在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的缓冲,国旗反而可以摆动多时而不停。

疑点2:登月照片中看不到星星 月球没有大气层,因而也就没有空气折射的问题,应该能清晰看到月空中群星闪耀的图景,可是登月照片上却看不到一颗星星。

支持者反驳: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上的太阳光很强烈。为了成功拍摄照片,不会过度曝光,摄影机的快门速度必须很快,曝光时间短,因而收集不了宇宙远处的星光。

疑点3:太空行走跳跃和地球一样 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宇航员应该轻易地比地球上跳得高六倍,远六倍。

支持者反驳:理论上来说是没有错,但宇航员穿的宇航服又重又复杂,大约有100公斤重,在月球上相当于穿着16公斤重的衣服行走,而且宇航服是根据失重状态设计的,十分笨重,不可能像理论上那样轻松。

篇(4)

近代对于项目的定义有很多范本,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每一个连续的过程都是若干个项目组成。从个人的角度讲,我们更倾向于创新大师汤姆彼得的说法“一切都是项目”。

理论界通常把项目管理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古代项目管理”时期、“传统项目管理“时期和”现代项目管理“时期。

从古代人类产生潜意识的项目管理活动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称为“古代项目管理“时期,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等杰作都是古代人类成功进行项目管理实践的结晶。

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被成为“传统项目管理”时期。该时期的项目管理强调方法的运用,项目成功的标准处理完成任务外,还要考虑能否满足三重约束,即时间最短、费用最低和质量最好。20世纪30年代,在军事和工程项目领域出现了甘特图和里程碑系统等;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关键路径法和计划评审技术,在由42万人参加、耗资400亿美元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段时间被称为“现代项目管理“时期。该时期的项目除了执行任务外还包括了开发项目、经营项目以及项目完成后形成的设施、产品和其它成果创造必要的条件等含义,而项目成功的标准除了完成任务和满足三重约束外,还包括令项目利益的相关者满意。而在当今信息经济环境下,原本重复性的过程已经称为独特性的过程,灵活性成了新秩序的代名词。项目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项目管理的思想也应用到日常的管理中,而非只单纯的运用到项目中,由此便引出了项目化管理的概念。

但是项目化管理并不同于项目管理,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是运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项目进行管理,侧重于管理常规的典型项目;而项目化管理是对企业中所有一次性和复杂性工作的统筹和全面规划,协调组织企业内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将组织成员纳入统一的项目化管理体系。

在“十二五”的有利契机下,选择一个更优的方式进行采购业务管理,来满足公司对采购业务日益扩大的需求。同时,作为零部件采购业务管理的先行者,通过采用合理的项目化管理方式,在采购业务中进行改进和研究,使得交付的产品时间最短、费用最低和质量最好。

本课题是立足于 “十二五”规划对采购业务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下,顺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寻求一种与公司发展相结合的采购业务管理方式,通过管理方法的创新,找到一条更适合采购管理的道路,为公司的管理的发展增添新的色彩。

(一)主要做法

1、为了更好的进行项目运营,三个职能部门(项目运营、供应商管理和商务管理)按专业并结合产品特点进行分类,以项目运营为牵引,结合产品采购的工作量及特点形成项目团队。

(1)外协项目团队结构图:

2、项目团队的组建很好的发挥了各科室员工的优势,尤其在零部件采购计划制定的初期,外协项目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各团队的优势。

由项目室负责数据的搜集和协调数据的修改,同时结合其它两个科室的需求,由供应商管理科负责基础数据库的建立,综合商务科根据项目清单制定审批表手续,形成了外协项目团队。

篇(5)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功完成首次人类太空飞行,人类进入太空时代。50年后的2011年,美国的“发现”号、“奋进”号、“亚特兰蒂斯”号陆续退役。

50年来,处于科技最尖端的航空航天技术实现了许多创新。我们今天很多日常应用其实都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技术衍生产品。

太空竞赛之投入VS产出

阿波罗登月计划

1958年建立

2011年最新太空技术应用

新式消防系统。受到NASA火箭设计的启发,与传统系统相比,能更快地扑灭火苗,保护生命和财产。

采用NASA创新工具开发的软件,帮助商业航班以更短的航线飞行,每年节约数百万加仑燃油,降低了飞行成本并有益于环境。

NASA专家协助开发的健康监视技术。穿上一件衬衫或系一条皮带,就能记录生命信号。这种技术目前用于监视专业运动员和部队成员的健康情况。

应急软件工具。这种工具能捕获、分析数据,并将数据嵌入地图、表格及其他信息,这些信息可用于山火、洪水和地震后的灾难管理。

你在用的太空竞赛遗产

1.防刮擦镜片

由于太空环境中有尘土和粒子,NASA需要一种特殊的涂层来保护太空设备,特别是航天员的头盔护目镜。发现这一商机后,太阳镜制造商福斯特-格兰特(Foster-Grant)公司获得了NASA授权,在太阳镜中使用该技术。这种特殊涂层使得太阳镜比不带涂层的镜片要耐刮擦10倍以上。

2.可调式烟雾探测器

20世纪70年代,NASA的工程师在设计美国的第一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时与霍尼韦尔公司合作,发明了第一个可调式烟雾探测器,它具有不同的敏感设置,可以防止误报火情。

3.安全槽

上世纪60年代,NASA兰利研究中心首次实验了安全槽,以此提高飞机在湿跑道上起飞的安全性。后来人们意识到了它非常实用,交通运输工程师们便开始将同样的技术运用到了公路中。安全槽可以分流路面的积水,减少车轮和路面之间的水量。这增加了车轮与路面之间的摩擦,提高了交通工具的安全性。

4.记忆泡沫

记忆泡沫塑料最初是为NASA的飞机座位设计的,用于减轻飞机着陆过程中的冲击力。如今除了用来做床垫,还有些公司将记忆泡沫应用到假肢中,让假肢看起来和摸起来都更像皮肤,还能减少假肢和关节之间的摩擦。

5.无绳工具

当你用手持无线真空吸尘器打扫房间内的尘土和碎屑时,你和宇航员在月球上使用的是相同的技术。尽管百得公司在1961年已经发明了第一个电池供电的工具,但是NASA的相关研究帮助改进了技术,由此诞生了轻型无绳医疗仪器、手持真空吸尘器和其他工具。完成了NASA的项目之后,百得公司运用相同的原理制造了其他轻便的电池驱动工具,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6.隐形牙套

隐形牙套由半透明的多晶氧化铝(TPA)制成。Ceradyne公司在与NASA制陶研究中心合作时发现了TPA,当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热追踪导弹跟踪系统的红外天线。该公司发现TPA坚固耐用而且是透明的,因此将它作为隐形牙套的首选材料。隐形牙套很快就流行开来,成为正畸行业中最成功的产品。

7.卫星电话

在人类进入太空之前,NASA就建造了卫星,卫星在太空运转的时候可以向地面传输信号,告诉人们外太空是个什么样子。每天有200颗通信卫星绕地球旋转,它们使用的是与NASA类似的卫星技术。

8.水过滤器

宇航员需要净化带入太空的水,因为水中的细菌能够引起疾病。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过滤水的技术就已经出现了,但NASA希望在宇宙空间的极端条件下实现水的净化和长期保存。将自来水转化成纯净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科学成就。

9.弹性鞋底

篇(6)

与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谓老态龙钟。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龄在30亿~40亿年之间。典型的阴暗区平原年龄为35亿年;最年轻的月球火山也有1亿年的历史。而在地质年代中,地球火山属于青年时期,一般年龄皆小于10万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只有3.9亿年的历史,年龄最大的海底玄武岩仅有200万年。年轻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跃,而月球却没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质活动迹象。

月球形成初期火山活动剧烈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在月球形成后的一段时期,其火山活动剧烈,月球表面的陨石坑会很快被火山喷出的岩浆所掩埋,因此在火山活动停止越早的区域,“积攒”下的陨石坑越多,而在火山活动停止越晚的区域,其表面的陨石坑密度越低。日本科学家借助升空的“月亮女神”探月卫星,能够拍摄到月球表面直径200米至300米的陨石坑的高分辨率特征。研究人员据此详细分析了月球背面陨石坑的分布,并推算月球背面各区域在火山活动完全停止后形成的年代。推算结果显示,月球背面最大的月海(即月球上的广阔平原)“莫斯科海”的西北部分形成于距今约35亿年前,而其东部形成于距今约25亿年前。这些科研人员据此认为,“莫斯科海”东部至少在大约25亿年前一直有火山活动。

科学家早先的几种解释

月球上为何无火山爆发?科学家曾做以下解释。首先,月球的地心引力仅为地球的1/6,这意味着月球火山熔岩的流动阻力较地球更小,熔岩行进更为流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月球阴暗区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同时,流畅的熔岩流很容易扩散开,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岩平原。此外,月心引力小,使得喷发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够落得更远。因此,月球火山的喷发只形成了宽阔平坦的熔岩平原,而非类似地球形态的火山锥。这也是月球上没有发现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其次,月球上没有溶解的水。月球阴暗区是完全干涸的,而水是激起地球火山强烈喷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学家认为缺乏水分,也对月球火山活动产生巨大影响。具体地说,没有水,月球火山的喷发就不会那么强烈,熔岩或许仅仅是平静流畅地涌出地面。

最新的科学解释

近日,科学家对月球为何无火山爆发的原因又有了新的解释:月球核心的岩石中含有惊人的钛。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让人类第一次踏上了神秘的月球表面,并带回了360千克的月球岩石。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地质研究小组以阿波罗登月时宇航员带回来的月球岩石作为蓝本,一直致力于月球无火山爆发之谜的研究。该小组的研究人员通过法国格勒诺布尔的欧洲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对岩石施加4.5GPa的压力和1500开氏度(相当于1226摄氏度)的温度,以复制月球核心的情况。然后通过同步的X辐射线测量月球核心岩石在固体和熔解时的不同密度及化学含量。测量结果发现,月球核心岩石在固体的时候密度较高,而月球核心的岩石的钛金属含量也非常惊人。

这就揭示了为什么月球上一直无法监测到火山爆发的原因。因为月球在早期的大型火山爆发中,将月表大量含丰富钛金属的岩石带到月核,这些钛金属化合物与其他矿物产生化学反应并形成岩浆,但这种岩浆因密度太高,重得无法冲上月球表面,所以火山爆发不再发生。

月球未来会出现火山吗?

科学家并不排除在未来的月球表面上出现火山爆发的可能。现在,月球的温度仍然在降低,其内部也在融化。低温将改变月球核心的岩石成分,这些成分可能再次冲上月球表面,形成活火山爆发。

相关链接

太阳系行星有火山吗?

水星、金星、火星有火山存在。

水星在历史上存在过火山,“水手号”探测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

篇(7)

印在轨转发器数2017年将翻番

近日,印度国家发展委员会批准了印2012年4月到2017年3月的第12个五年规划。规划为6个科研部门拨款1.2万亿卢比,其中航天部所获经费最多,为3975亿卢比(72亿美元)。规划提出要使在轨转发器数量翻番,增加对地观测卫星数量,并部署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印航天部“十一五”预算为3080亿卢比,但实际开支只有1583亿卢比。

按“十二五”规划,从现在起到2017年3月,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共将发射14颗通信卫星,使在轨转发器数量从195路增至400路。印空间研究组织还计划建设一个由7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构成的区域导航系统,将实现对印度洋的连续覆盖。其中4颗卫星将采用静地轨道,其余3颗将采用沿一个南北轴线来回移动的轨道。另外,印将在“十二五”期间发射8颗对地观测卫星,包括分辨率可达0.25米的一颗卫星和用于支持灾害管理的“静地成像卫星”。

运载方面,印“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将是实现卫星发射的自给自足。印拥有低地和静地轨道发射用的火箭,但其最大的通信卫星还需依靠国外火箭发射,到2017年,印希望使其采用国产低温上面级的“静地卫星运载器”全面投入使用,该火箭将具备4吨的静地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规划还涉及载人航天和可复用运载器研制方面的技术开发和验证工作,并包括两项行星探测任务,即“月船”2探月任务和印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印火星探测器拟在2013年发射。

(阳光)

“亚马尔”402卫星抢救成功

泰雷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2012年12月15日凌晨对“亚马尔”402卫星成功实施了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轨道提升机动,将卫星送入了预定的静地轨道。泰阿空间公司是这颗卫星的制造方。该卫星2012年12月8日由质子M/和风M火箭发射时因上面级在最后一次点火工作时过早关机而被留在一条偏低轨道上。抢救工作需利用卫星自身的远地点发动机和燃料储备实施4次提轨机动,而正常情况下只需3次。“亚马尔”402配备46路Ku波段转发器,拟用于为俄罗斯、独联体国家、欧洲、中东和非洲提供通信服务。据称,虽抢救成功,但由于多消耗了星上燃料,卫星使用寿命将从原定的15年缩短到11年。

(阳光)

太空探索公司“蝗虫”火箭第三次试飞

篇(8)

要不要在书中穿插企业广告?不要――那样会媚“商”。

在策划、编辑、出版《与世界如此相遇》过程中,采编和主创团队不断地否定自己,坚持己见,最终为读者呈现出一本有品味、有品位、有品质的大雅大俗之作。在汽车企业纷纷推出以老板创业故事、媒体报道集锦等为主要内容的图书营销时代,东风乘用车公司赞助出版的《与世界如此相遇》新人耳目!

一年前的5月15日,6名怀揣梦想的中国人,在互联网上发起环游世界的活动号召。他们驾驶东风风神S30和H30两辆车,用223天的时间完成了环球之旅,足迹遍布亚、欧、非、澳、美五大洲的21个国家、134座城市,行程总计51000多公里,创造了华人驾驶华系车环游世界五大洲零故障的奇迹!

2010年底,东风风神和《汽车消费报告》杂志商定,将这次“东风风神征服五大洲品质之旅”一路的经历和见闻整理成《与世界如此相遇一一6个人和2辆车的5洲环球自驾笔记》一书交由国内著名的凤凰出版集团出版,希望将这份圆梦的经历与更多正在实现梦想的人一起分享。

车队出发之际,东风风神就在酝酿如何记录这一被东风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李春荣所称的“仅次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壮举。最早的计划是收集媒体的报道,结集出版。问题是,新闻是易碎品,谁会对一本“新闻剪贴本”感兴趣?出书计划被搁浅。

2010年7月,公关公司把以车手日记以蓝本的书稿交上来。日志倒是很翔实,但谁会对流水账式、充斥品牌和产品信息的笔记感兴趣?出书计划戛然而止。

《汽车消费报告》提出要给我们出―本雅俗共赏的书:这本书要有各国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地标,要有汽车生活、汽车文化和人生感悟,可谓雅:这本书要有自驾游路书、驾车必备,要有注意事项、温馨提示,可谓俗!这个提议,得到风神的共鸣和认可。

在采编出版团队进一步的沟通中,大家认为,东风风神征服五大洲是一件充满挑战和风险的事儿,一定要把个中的艰难、危险、悬念说出来,增强故事性、趣味性。简单地说,如果说车顺顺利利地开出去又开回来,没有跌宕起伏的场面和描写,一定也索然无味!讲故事成为本书的主要特色。

篇(9)

“不久的几年内,人们将看到一份描述人类自身的说明书,它是一本完整地讲述人体构造和运转情况的指南,届时危害人类健康的5000多种遗传病,以及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等,都可以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杨焕明补充说,一个新生儿出世时,如果法律允许,他的父母也愿意的话,就可以拿到孩子的基因组图。这张图将记录一个生命的全部奥秘和隐私。它不但能显露 出这个孩子成年后 ,是不是一个色盲,大概长多高,会不会秃顶、发胖,还可准确地告诉父母:是什么病,会在什么时候可能要这孩子的命。

不吃药能治病

不吃药也能治病?基因专家杨焕明说可以。他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基因组工业”方兴未艾,可以用鸡来生产人的血清白蛋白,用鸡、牛、羊、猪来生产人的红细胞促生素。这样的鸡、牛、羊、猪被转进去了基因,就叫“转基因动物”,这个技术叫“转基因技术”。

如今,转基因技术已用在植物上,把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绿油油的田野里,可以长出含维生素A、C的小麦,含动物蛋白的菜……“不用几年,到超市买水果、蔬菜就得留神一点:抗感冒的苹果,防肝炎的梨,不能乱吃。”

刷卡便能知基因

杨焕明还告诉记者,未来会有记录个人基因的身份证,这样的身份证用处很多。警察查验身份时,只需用随身携带的基因检测仪,像刷卡那样一刷,是不是你本人,需要了解的相关问题便都解决了。

不过杨焕明还提醒,基因图还需要保密,过多地知道自己的未来,未必是件好事。如果让保险公司完全了解你的身体状况,比如知道你40岁时会生何病,你的某些保险将会被拒绝;有的公司还会根据你的“说明书”决定是否雇用你。“今天公布天书草图还是第一步,未来将有更多科学、社会、伦理、文化问题,等待全世界去关注。”

活500岁没问题

要不了多少年,人便可以根据“基因图”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处于最佳的生命环境中,这样活150岁不成问题。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拨动”人体的“生物钟”,如果“生物钟”问题攻克了,人可以活到500岁。

可是如果地球上都是老人,这又将如何是好?杨焕明笑了:“过于追求长寿,对人类本身没有好处。所以说科学家还要负起人类的整体责任,有的事不可以做。”

(摘自《新民晚报》作者:张弘)

仿生健身操

仿燕展翅 趴在床上,两臂靠在身体两侧伸直,然后头和肩以及双臂向后上方抬起,与此同时,双腿伸直向后上方抬高使整个身体像飞燕展翅,反复做10次。对腰腿是个极好锻炼。

仿猫拱腰 每天清晨睡醒后,趴在床上,撑开双手,伸直合拢双腿,蹶起臀部,像猫儿拱起脊梁那样用力拱腰,再放下高翘的臀部。反复十几次,可促进全身气血流畅,防治腰背酸痛。

仿狗行走 像狗走路一样,将四肢着地,右手和左脚,左手和右脚一起伸出去移动身体前行。每天坚持走20步,可以防治由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而引起的腰痛、胃下垂、痔疮及下肢肿胀等,对防治腰痛尤其有效。

篇(10)

把现实的物理世界完整地搬到互联网上,并与虚拟世界实现融合,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继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最伟大的人类工程。但是,如果只是这样,那这仅是复制我们的现实世界和控制我们的现实世界而已,人类最伟岸的力量——创新,将在这时候显示出如同魔法一样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工程必将通过众包的模式(即“维基百科模式”)来实现,通过把整个世界划分为一个个小的零碎的生活区块,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块中的人或者相关人士来设计创造这个生活区块的新面貌.最后再把分散的生活区块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人类现实的完整的梦幻世界了。

AR的第二步会是帮助产品设计者开发出连接机器和人的新途径.这些机器包括我们所使用的电脑、手机及一切我们喜欢的常用工具,这些工具可以让我们方便地实现人与生活的无缝对接,这种对接可让生活随心而转。人的七情六欲可以随意地、自然地反应到自己的生活情境中.比如开心时,整个房间的天花板是蓝天白云的飘渺境界,窗户是山花烂漫的美丽景象,房间内是香飘四溢的喜爱味道……

上一篇: 硕士研究生自我鉴定 下一篇: 法律管理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