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4 14:40: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医药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医药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在修订过程别强调要“凸显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传递”,这就需要教师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下面介绍一种“解释性方法”去理解和认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

1.解释性方法——重要概念教学的工具

1.1解释性方法

解释性方法是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解释性研究方法目前主要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强调从“理解”意义的角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因果说明的研究。它不是追求自然科学模式的科学化目标,也不是强调以实验的客观性为研究的方法,而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及人的精神与文化的特殊性,通过探寻某种规律来体验与理解人的生命,进而在解释其意义的基础上重构人的生活世界。

解释性方法起源于哲学,是经历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的影响,逐渐成为对一些研究领域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法。解释性方法主要是体会“理解”,它不是进行因果说明,而是把自己移入到另一个异在的生活经验之内,以“我”作为一个生命存在,重构地理解另一个对象化的生命,在体验中把握意义。而体验是“对陌生的生命表现和他人的理解建立在对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之上,建立在此两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体验不仅是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体验,而且是通过这种体验达到对理解他者生命与生活的重构。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一切个性都是普遍生命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在自身内与其他人有某种联系,因此理解可能通过心理解释来达到。狄尔泰把这种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去认识内在思想的过程称之为理解。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伽达默尔提出“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认为理解是普遍性的,理解的经验乃是“先于现代科学并使之得以可能的东西”。理解不是重建而是调解,把理解定义为一种“视域融合”,为发生在一切意义转换中的进程提供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图像。

“何种答案回答何种问题依事实而定”,这句话其实就是解释学能够被应用于教学中的一个原因,引中出一个必然,每一个想学习一门科学的人都必须学会掌握它的方法论。

2.解释性方法在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2.1生物学重要概念

重要概念是对课程内容中重要指示内容的提炼。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在众多的生物学事件、生物学事实、生物学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是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具体描述,采用完整陈述句的形式来表述课堂教学中期望学生掌握的概念。

2.2解释性方法在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应用的范例

解释性方法在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应用的前提,是一定要明确重要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作用。例如:

名称:生态系统。

定义: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内涵: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外延: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

重要概念: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

作用:传达给学生如下的信息,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具体范例一: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存在离不开环境,环境的生成同样离不开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3)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和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

在准备教学时,教师先罗列本节重要概念,围绕重要概念,设计这节的教学活动。例如,“生态系统”,重要概念是“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教师怎么帮助学生构建这个概念?先提供事实,先让学生去感知事实性材料,带学生到农田里,或者到池塘边走走看看。若是条件不允许,给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资料、以展示生态系统,反映生态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先了解该重要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作用等,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前状态、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内心反映、其精神活动以及他们认为异在的东西。教师在解释这个概念时,可让学生进入另一个异在的生活中,假设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离开空气、离开水等,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思考生物的存在离不开环境的原因。如果反过来说,环境的存在离开了生物,又将会是怎样的?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体验去“理解”,不要正面进行因果解释,最终通过这种学生自我体验达到对理解他者生命与生活的重构。

具体范例二:生物圈中的人。

生物圈中另一重要生物就是人,其实学习了各种生物,尤其绿色植物,无非就是想逐渐理解人体的基本生命结构。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使得人可以生存。人体的几大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理以及相互关系则是中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1)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氧气等以及排除废物。

(2)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胰、大肠和,其主要功能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以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

(3)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除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篇(2)

理解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概念需结合研发服务业的概念和生物医药研发的特点进行剖析。我们认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是指运用生物医药研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生物医药研发活动提供研发策划、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服务的产业。包括产业促进、行业规划、政策咨询、投资咨询、技术咨询、创业孵化、研发技术、成果评估、技术交易等服务内容。该定义是从技术的角度来下的,其核心是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其目的是通过为生物医药研发提供服务,最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服务的主体包括研究院所、高校、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医药信息咨询机构、研究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包括公共研发平台、综合园区、孵化器等)、临床药品研究基地、销售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知识产权事务所等;以制药公司、研究院所、高校、生物技术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专利持有人等为服务客体。

经过专家咨询、到企业实地调研并结合药物研发相关知识,我们得出以下研究成果。生物医药研发策划服务主要对生物医药研发活动进行宏观的分析、规划;生物医药研发项目服务则是对项目研发链条上的各环节提供具体的技术和知识的服务;生物医药研发成果服务为生物医药研发各阶段取得的成果的规划处理提供服务。

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个性特征

通过深入研究生物医药研发的特点以及专家咨询,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具有高度管制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与人的健康安全,甚至是生命密切相关的。在各国的生物医药历史上,都曾经发生过一系列的因使用化学药品而中毒,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鉴于此,目前,各国都已经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药品监督和审批制度。美国的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全球率先实施了临床研究者指导原则,即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后而形成的GCP。随后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也实施了GCP指南,并强制要求其所有成员国都必须执行这个共同的标准。

近年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国际协调会积极推动和倡导具有国际统一标准的规范,包括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新药的商品化必须经过漫长的测试和认证过程,在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前需进行药品临床试验申请,通过Ⅲ期临床试验后,为了能够上市销售,制药商还必须向药监部门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经过严格的审批后方可上市销售,而审批过程往往需耗费时日。药品获准进入市场后,还需定期向药监部门报告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或其他有关药品经历的报告,或接受药检部门的检查,一旦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药品就面临被召回的命运。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与生物医药研发息息相关,为生物医药研发各环节服务,必然受到政府的高度管制,如GCP、GLP、新药报批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重要内容,都受到严格监管。

我国的GCP明确要求,一切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药实验必须无条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和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颁布的《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的道德原则。GCP还规定,进行药品临床试验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准备在人体试验前,必须周密考虑该试验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预期的治疗效果及可能产生的危害,预期的受益应超过可能出现的损害。选择临床试验方案必须符合科学和伦理标准。GCP要求进行试验前,必须以合适的方式得到受试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同时规定每次试验均要求得到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这样有助于受试者(包括健康志愿者和合适的病人)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可靠的保护。不仅如此,GCP还同时对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研究者、申办者(新药研究开发者)和监察员的职责;临床试验的制备、试验记录、数理统计与分析、试验结果的报告等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因此可以保证临床研究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中国SFDA(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临床试验必须在取得GCP认证的机构进行,从2007年1月1日起,创新药、生物制品、中药注射剂成为首批非临床试验必须在符合GLP要求的实验室进行的药品。为了监督和管理己取得认证的机构,药检部门还将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飞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机构将责令限期改正,对情节严重的收回批件,并予以公告。

SFDA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修订和制定了急需完善和使用的行政法规,其中与新药审批和上市息息相关法律或者法规主要包括:新药审批办法、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仿制药品审批办法、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进口药品管理办法、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法律或者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是对生物医药研发的管理与监督更加规范、系统和全面,无论是从新药品的研发到登陆市场的整个流程管理均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切实地做到了依法审评与依法管制。此举对加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宏观调控,减少低水平重复己经并将继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2.产业价值链长,分工细化程度高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E.Porter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所谓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活动。在产业范围内围绕某种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某种商品的上下游关系和功能作用关系即为产业链。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价值链包括从早期的策划到立项、基础研究、GLP、临床申报、GCP、生产许可、GMP、GSP和市场管理等多环节漫长的过程。

生物医药产业所具有的周期长、风险高和投入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相关产品附加值高、产业价值链长。伴随着生物医药开发水平与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在传统医药研发产业链的基础上,产业链在不断延伸,衍生出许多新的增值环节。如基础研究就可以细分为靶标确认,先导物的发现、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的筛选、优化等环节;GLP又可细分为实验动物模型、质量控制标准、药品的稳定性、药品的安全性评价等环节。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各阶段所需的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科研人员不可能擅长产业链上的每项技术,完成所有工作。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说,需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衔接。另外,从经营和投资的角度来看,由于价值链长,运作周期相应也长,所需资金巨大,决定了单个企业很难从始自终单独完成一个项目的产业化,还需要在研发各阶段都有经营和投资的接力。因此,医药研发服务的各阶段都必须由各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许多中小企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细分环节,从事专业的研发服务,他们分工负责又互相依赖,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灵活调整,迅速组织起来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定制式”产品服务,使得研发链条各环节都是由各专业细分领域中最优秀的服务供应商来完成,从而能够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药公司也容易控制预算。

3.服务模式多元化,以CRO为主旋律

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服务模式多样,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模式。按服务内容分,可分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成果转让服务等。按组织模式分,有合同研究组织(CRO)和科学研究管理组织(TMO)。按经营模式分,有虚拟经营和战略联盟,它们是研发服务模式发展的趋势。

目前CRO依然是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主旋律,2004年,CRO承担了全球l/3的新药开发的组织工作,在所有Ⅱ、Ⅲ期临床中,有CRO参与的占2/3。根据Frost & Sullivan的统计,2005年CRO的全球市场规模达163亿美元,2008年已经达到25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4.6%,远远高于同期全球9.5%的平均科研投入增长率。Qu1nt1les、Covanee、Kendle等CRO巨头已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建立了研究机构,现已形成实力强劲的跨国临床研究网络。

4.全球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量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能力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关键,作为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核心组成部分的研发资源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东欧、新加坡、中国、印度等国家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将成为新一轮研发投资的聚集地,各大跨国医药公司正紧锣密鼓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开发研发中心,同时北美、欧洲这些相对较为成熟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也渐渐的向着新兴市场转移。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医药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借力国外的企业或实验室被证明是一条可行之路。

但是,当前医药研发全球化的主流是从发达的北美、欧洲向亚太、非洲、东欧等地区转移,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的业务还很少,到目前为止,较为成功的是印度的企业。大多数印度企业企图在广大的国际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当他们在拓展新的市场时,大都依赖于当地公司的经济实力。

跨国制药公司依然是全球医药研发投入的绝对主导,2004年,投入最高的前十大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约占全球研发投入的80%,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是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向着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占重新配置和获取研发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新兴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跨国制药公司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以产品价值链的拆分与整合为依据,专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使其生产向着“模块化”方向发展。此外,跨国公司从事产品早期开发的项目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从小公司或科研机构购买早期开发的产品来从事后期开发。2005年Pfizer提交给FDA审批的六个新药有三个不是Pfizer内部研发的;EliLilly从2000年至今推出的九个药品,只有五个是内部研发的,一个是合作研发,三个是外部研发。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atamonitor的调查,目前跨国公司销售的产品20%来自于技术许可,4年后,这个比例将上升至26%。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提供了机遇,加速了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国际化、一体化发展趋势。

跨国的大型制药企业是全球领先的几家CRO的主要客户,比如说昆泰跨国公司,其仅仅凭借承接制药公司药物研发外包和处方药销售管理外包的业务便成为全球500强企业,昆泰跨国公司只承接全球制药公司前50位的企业的业务。再比如Parexel公司,其前五大客户为其带来了40%的营业收入。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全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4)

随着中报业绩的逐步披露,各行业及同行业中子行业业绩的分化较大,从中报业绩看,酿酒、生物医药、部分电子信息及节能环保行业业绩增长较为确定,生物医药板块中,部分个股业绩持续稳定增长,走势明显强于大盘,中线涨幅巨大,如创业板的红日药业中报业绩在一季报增长基础上继续持续增长,净利增长150%,未来三季度业绩也有望高速增长,该股从五月开始启动后,到现在股价接近翻番,本周五更是被主力大幅拉升,冲击涨停;另一中线牛股舒泰神,中报业绩也大幅增长,中报预增150%-180%,该股从11年中启动后,基本上没受大盘下跌的影响,持续上涨,股价已翻了3倍,未来经阶段性调整后,中线仍值得关注;小盘医药股尔康制药,中报业绩大幅增长,股价从一月底启动后,到现在也接近翻倍。我们经统计发现,能走出独立于大盘的中线牛股,很多来自医药行业,这跟我国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深度改革和大力扶持有相当的关系,行业空间广阔,下面重点分析挖掘一下生物医药及医疗保健行业中未来的潜力中线小盘股。

医药行业的运行情况良好。1-6月份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长19.10%,利润增长17.36%。1-5月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长20.15%,利润增长17.08,5月单月利润增长21.88%。各子行业中,化学原料药的利润负增长幅度逐步缩小,化学药制剂利润增速有所提升,中成药利润增速仍维持22.85%的较高水平,中药饮片和医疗器械分别增长36.45%和33.58%,生物制品利润增速较低仅有16.75%。所以从生物医药和医疗保健各子行业看,中药饮片和医疗器械等子行业利润最大,未来也最可能出中线牛股,其中上面所提的红日药业、尔康制药未来业绩仍有望获的高速成长,在技术上出现一定幅度调整后,未来投资者仍可逢低吸纳;另一医药股华邦制药,吸收合并农药企业颖泰嘉和,确立了医药、农药并举,旅游、投资相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12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实现高速增长,公司受益于对颖泰嘉和的吸收合并,农药、医药业务较快速增长及所持西部证券股权增值,未来业绩仍有望实现高速成长,可中线关注。

医疗保健及医疗器械行业,在中国医疗改革及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有望实现高速增长,其中迪安诊断、鱼跃医疗未来业绩高速增长可期,估值相对合理,也可重点关注。

除以上小盘医药股外,具备“护城河”概念的主板老牌中药股片仔癀,公司主要产品之一为同名中药片仔癀。片仔癀被誉为中药领域的"药王",由于产品疗效显著加之明显稀缺,使得公司在该领域经营具有宽广的护城河。具体体现为公司产品稳定的提价能力,这既赋予了公司业绩的稳定性,也是中线牛股的潜力股之一;另一具备类似“护城河”概念的云南白药,也极可能成为中线牛股。

由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节能环保是业绩最能确定和有望大幅增长的行业之一,其中创业板的龙源技术值得看好,具备中线黑马潜力,伴随脱硝市场启动带来的行业1-2年的高景气度,公司将凭借其在低氮燃烧领域领先的技术优势充分享受脱硝市场启动带来的高订单和业绩弹性,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另一公司东江环保公司专注于“废物处理及处置”、“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服务”三大核心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废物处理行业的领先企业,未来业绩成长可期,也具备中线牛股潜质,可重点关注。非小盘股中的节能环保股桑德环境核心竞争力雄厚,最具备中线牛股潜力,公司提前布局工业及医疗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泥处置、餐厨垃圾处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新兴领域,成为综合固废处理龙头,具备综合固废处理能力有利于公司获取区域性大订单,它是投资者挖掘中线未来牛股的理想标的之一。

篇(5)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篇(6)

北京协和生物医药化妆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隶属的协和生物医药集团,拥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及其附属机构。医学科学院下设19个研究所,6所临床附属医院,汇集了中国医学界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和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家、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并与国外合作开发中国的美容化妆品市场,已经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集团性企业。

如此高端的医学背景,使得协和生物医药化妆品公司拥有了强大的科技和技术后盾,她由协和集团多名皮肤专家、教授、生物基因工程专家组成,立足于研制生物基因以及开发中草药萃取技术,科研成果转让等,短短三年间,便研发生产了协和SHE. HER 生物基因系列化妆品、保健食品系列、协和专业线养生调理系列产品、协医维芙雅专业肌肤保养系列化妆品,协和生物医药公司不但以其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广泛服务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各类消费人群,还全程为OEM客户提供高水平服务,与同盟者共同成长。

成功源于自主精神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北京协和生物医药化妆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另辟蹊径,重点开发疗效型产品,于洁说,在这样大的竞争压力下,需求就是卖点。根据业界化妆品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未来十年,单纯保养型产品将不再是人们消费的主要需求,疗效型产品将占据70%以上的化妆品市场。为此,公司推出协医维芙雅系列化妆品,这个系列全部产品都以疗效型护肤品为主,几乎能够解决暗疮、干燥、暗黄、皱纹、早衰、敏感、色斑等肌肤问题,能满足市场最大的需求。

强有力的医学后盾,高品质的产品,并不一定能获得市场成功。对于早期接触美容院线的于洁来说,从美容院经营中获得的营销灵感,也成为了她参与协和生物医院公司的助力。于洁认为,入世后,中国日化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终端销售网络的竞争更加激烈,但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概念炒作”只能是一时的,只有以先进的营销模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她与公司同仁一道开创了“模拟自选超市营销方案”,将产品按照肤质和价格进行分类,所有的宣传资料均围绕“自选”来设计,让顾客能够根据自己的肤质问题和经济条件来自主选择产品。这是一种充分尊重人性、人权、和个性化的销售方式,彻底改变了过去“顾客不会选择,营业员不会销售”的局面。没有讨价还价的尴尬,没有错误推销带来的纠纷和后果,一切都在轻松中完成。于洁相信,协医维芙雅“模拟自选超市营销方案”必将带来中国化妆品业的一场革命。

除了安全有效的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以及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协和生物公司还拥有成功运作众多知名品牌的经验,所有这些,造就了协医维芙雅非凡的品质和信心,营销网络遍及合国各大城市,在全国形成了很大影响。凭借自主精神的强大感召力,北京协和生物医药化妆品有限公司将有志于这项美丽事业的人士汇聚在了一起。

严谨求实,妙手丹心

于洁的办公室里高悬着爱新觉罗・毓人的题字:小财靠智,大财靠德。她说,做事先做人,智慧可能会让你抓住机遇,赚得第一桶金,但若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个人的品德和素养必不可少,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就优秀的品质。协和的品质就是永远追求专业+安全+有效。多年来,北京协和生物医药化妆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地研发了多个火爆全国市场的美容品牌,营销网络遍及合国各地,影响力辐射港澳地区,所有的成功,都是她非凡品质的见证。

无论是自创品牌,还是OEM加工,协和生物医药公司的专家们都根据中国多样化气候条件和地域差异,产品原料全部精选天然无害的生物、植物、矿物质添加剂,产品上市前,都经过了1~2年的动物活体和人体实验,以确保在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的美容疗效。

篇(7)

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办的20XX年医药工业创新论坛将于20XX年12月8~10日在上海举办。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医药大国,在迈向医药强国的进程中,创新建设已成为现阶段生物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在各种不同的创新需求中,医药工业创新关系到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控制,是企业共同的关注点。本届论坛着眼于研发立项、新药筛选、合成工艺关键技术、晶体技术、药品国际注册认证、质量检测与管理等诸多企业迫切关心的制药环节,邀请来自机构、院校、产业、科研、企业等领域的前沿专家和技术精英,从研发立项到生产实际面临的问题及案例入手,交流并探讨医药工业的创新价值。我们将致力于营造产学研无边界交流氛围、打造直面市场的医药工业创新论坛,更注重增强企业一线、产业一线、科研一线、生产一线的实战性创新对接。

中国医药产业正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生物医药的目标是推动企业实现国际认证与国际接轨,研制高端化学仿制药及新中药,新生物技术在欧美的注册,以及专利到期的重磅药物实现仿制生产,加快国产药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初步建立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和创新团队。

寻求技术创新,不仅是医药工业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医药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谁先掌握了创新技术,谁就拥有了竞争主动权。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企业,还在犹豫什么,欢迎参加首届医药工业创新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协办单位: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药物合成工艺过程工程技术中心

支持单位: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战略合作:医药地理

支持媒体:《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医药学术会议邀请函经典模板【二】

又是一年纯来到,下来就是最美丽的夏天了。七月,三湘大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丰收景致,一望无际。七月是红红火火的季节,更是让人向往和憧憬收获的季节!

火红七月,为答谢广大终端客户,真情回报各界朋友,7月X日,xxx将在美丽的xx召开公司成立以来的首次终端促销会,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您出席我们的终端盛会!

决战终端,客户至上!

20xx年,xxx公司秉承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经营宗旨,紧扣终端脉搏,致力于搭建一座服务终端的最经济、最快捷、最通畅的市场营销之桥,为此,公司充分整合各项营运资源,携手众多品牌生产厂商,精心组织上千种性价比优异的普药、新特药产品,直接配送至终端的药店、诊所和医院。我们深信:只有关注终端建设,构筑共享平台,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互补多赢的目标。

火红七月,关怀有礼!

此次终端盛会,我们特邀

等数十多家名优厂商在公司举行优惠酬宾活动,震撼的价格、心动的政策、丰厚的礼品,还有热情的xxx人,齐齐恭候您大家光临!精彩的七月

因你更热烈!

让我们相约,合力打造今夏湖南医药界最靓的一道风景!

再次感谢您对xxx的关注!届时,希望与您一同分享喜悦,品尝成功!

祝商祺!

医药学术会议邀请函经典模板【三】

一、大会主题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引领区合未来

二、大会时间

20XX年10月15-16日

三、大会地点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协会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

中关村美中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联盟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合作媒体:生物谷、中国生物器材网、亦庄时讯、丁香通

五、本次会议内容

为加速推进区域内产业上、中、下游的衔接以及相互间的分工合作,实现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形成更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避免地区间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实现区域内互补共赢、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组委会拟召开第二届北京亦庄(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大会暨20XX年第六期北京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大会旨在推动开发区区域合作工作,为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交流展示平台,帮助医药企业及时了解国家药品标准变化和改革发展趋势,促进企业对新版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提供项目对接机会,整合产业链资源,共促产业发展。大会拟设置三个板块:高端论坛、精准医疗论坛和京津冀企业投融资对接会。

(一)高端论坛

为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国药典》20XX年版的有关增修订内容,保证《中国药典》20XX年版的顺利实施,拟邀请国家药典委员会领导介绍《中国药典》20XX年版编制概要;对《中国药典》20XX年版进行宣贯,传达和解读执行的相关政策与技术要求;解读主要增修订内容,并对影响面较大的增修订内容进行重点提示和告知。拟邀请国内知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印祥博士,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吴以岭院士以及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就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产业战略布局、区域合作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深入地研讨和经验分享。

(二)精准医疗论坛

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20XX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精确医学计划,计划20XX财年投入2.15亿美元,以个性化治疗引领医学新时代。20XX年2月,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国家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共19位专家组成了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今年3月科技部召开首次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中国式的精准医疗计划正在启动,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并拟被列为十三五健康保障发展问题研究的重大专项。

本次论坛拟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负责人詹启敏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吴祖泽院士、博奥生物集团总裁程京院士、泛生子首席科学家阎海教授、安诺优达CEO梁峻彬博士等专家,共同探讨我国的精准医疗计划、产业布局及京津冀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机遇等问题。

(三)京津冀企业投融资对接会

面向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征集融资项目,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定制化、高端化的金融对接会,整合产业链资源,促进产业发展。考虑到企业在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本次特设一对一投融资项目对接会。拟邀请国泰君安、亦庄国投、博泰方德、中关村现代医药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关村科技租赁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海软银、中国建投、厚朴投资等多家投资和服务机构,分别在科技金融政策、产业基金、新三板、国际化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给予企业指导和进行案例分析,搭建项目对接平台。

六、20XX年第一届大会回顾

20XX年11月20-21日,第一届北京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大会暨20XX年第六期北京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成功举办。大会共邀请到30名行业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报告;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开发区管委会等相关领导出席;包括百奥赛图、安诺优达、永瀚星港、百泰生物、大基康明、奥咨达医疗器械、亦庄国投、国泰君安等在内的共计105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产品、技术、项目、服务和团队的展览展示,汇集了化药、中药、生物制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及设备制造、临床试验业务、医疗检验、投融资机构等所有相关行业。企业各显风采,使本次大会成为一场新区生物医药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会。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行业权威专家、研发和生产型企业、国内外知名厂商、投资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新闻媒体等逾700人参加了本次盛会。通过本次大会,新区生物医药企业展示了近年来的发展成果,拓展了信息渠道,加强了区域内合作;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链的构建,合理配置了区域内资源,发挥了产业聚集优势,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七、参会费用

本次论坛所有参会人员免费,主办方将在园区餐厅提供工作午餐,餐费自理。

篇(8)

据介绍,由于本届南博会国内外展商踊跃参展,南博会展位“一位难求”,为满足企业需求,本届南博会首次重新启用了老馆,室内展览面积增加了770余个展位,室内展位近3200个;室外展览面积增加了500余平方米,室外展位近7500平方米,尽管如此,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为扩大南博会影响力和外向度,招展工作按照“先国外后国内,先省外后省内”的原则进行。截止目前,境外参展国别(地区)近50个,国内参展省区市也达20余个。

博览会期间,来自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老挝、泰国、菲律宾、柬埔寨等东盟国家食品、家具、物流、建材、商务咨询等行业商(协)会负责人、企业家代表,以及中国全国性行业商(协) 会会长、云南省内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代表100 余人将出席第五届中国――东盟行业合作昆明会议,共同探讨中国――东盟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设置主题国馆

本届南博会展览展示内容更加丰富,首次设立了服务贸易馆和主题国馆。其中包括尼泊尔主题国展区、主题展区、服务贸易展区、优势产业展区、机电展区、境外商品展区、台湾展区、云南展区、食品展区、礼品展区等10个室内展区以及工程机械和家居建材等2个室外展区。

本届南博会的展览展区初步实现“展与会”,“展与销”、“专业买家与普通观众”三个适度分离。

昆明生物医药首次亮相南博会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昆明最具特色和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也将首次亮相南博会,以“生物医药”为主题,以创新招展方式,首次尝试与高新区、省医药商会合作,突出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

目前,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滇虹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龙津药业有限公司、云南龙润药业有限公司、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近20 家优秀生物医药企业将集中亮相昆明馆。

昆明馆设计匠心独运

昆明馆位于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老馆一楼主通道人口处,面积312平方米,5家专业会展设计公司参与特装设计,昆明馆将围绕生物医药产业这一主题进行精彩展示,力求在造型上突破以往的传统表述,引用生物分子的概念,通过抽象的几何立体元素形成富有一定气势的展台大造型,赋予昆明馆的都市感、时尚感、现代感、未来感、科技感,彰显昆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憧憬和希望。

展台内部通透、简洁、大方,贯穿于展台内部的艺术设计,不仅形成一定的美感,也拥有较强的功能性。对主通道进行了简单装饰,用于展示昆明生物产业基地优势和昆明生物制药企业的品牌形象。昆明馆将充分体现动与静,传统与现代,立体与抽象,艺术性与功能性结合。

“乌铜走银”等特色工艺亮相

2007年15届昆交会上首次设立了服务贸易馆,时隔7年,本届南博会将再次设立了服务贸易展区,昆明市的国家级优秀文化出口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将参展。

截止目前,已有昆明憨夯民间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昆明难看工艺礼品厂、云南乌铜走银商贸有限公司、石林县普氏民间绣品厂、云南禄劝诱诗手工刺绣品有限公司等10 余家服务贸易企业参展,展示昆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刺绣工艺品、民族娃娃工艺品、乌铜走银工艺品等,昆明成本届展会服务贸易展区的主力军。

本地众多知名企业参展

篇(9)

二、文献回顾及概念界定

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创新网络”的研究,使用“创新联网”这一概念表示创新过程中企业的联网行为。Imai 和 Baba(1989)提出了系统创新、跨边界网络等概念。Freeman(1991)沿用了 Imai 和 Baba 的观点,认为创新网络是应对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这是创新网络理论的首次提出[2]。此后学者们对创新网络理论一直关注度未减,在概念、构成、功能、利弊方面形成了很多新的理论和看法,但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系统研究尚不广泛,只是一些学者在对创新网络进行探讨时加入了协同的理念。Hadjimanolis(1999)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和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等通过形成垂直或水平的关联节点所构成[3]。解学梅(2010)认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同供应链企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和政府等行为主体形成的协作关系[4]。汪秀婷(2012)认为随着创新过程各环节的并行化、创新资源的集成化和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并维持一个有效的协同创新网络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5]。本文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由大量组织(节点)参与,通过资源的高效共享,彼此间实现技术、知识、信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深度合作,以增强节点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区域性网络系统。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成是出于增进区域创新活动,发展地区经济为根本出发点,但在实际中,网络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Grabber 对德国鲁尔地区钢铁业集群衰退的原因进行考察,得出产业集群网络化负效应可以从功能锁定、认知锁定和政治锁定三个方面来理解。以上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网络化协同创新带来的风险,无论是社会网络视角、知识视角还是复杂网络视角都只涉及其中几种风险类型,如何从全新视角展现“风险地图”的全貌将对该项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三角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梳理了现有的风险类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风险的形成过程。

三、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风险与风险形成

1.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三角结构”与风险的嵌入

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首先应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系统的范围。 Corning 在分析复杂系统进化的过程中,将协同定义为“自然或社会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要素或者人之间通过相互依赖形成的联合效应”。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很容易局限于区域内,前期很多研究也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区域外部网络对整体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核心协同网络(C网络)、辅助协同网络(A网络)和外部协同网络(E网络),前两个部分是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现,后一个部分是系统具有开放性的体现。

相应地,该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核心协同网络子系统、辅助协同网络子系统、外部协同网络子系统,其中核心协同网络子系统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企业、客户企业、竞争对手、其他相关企业。辅助协同网络子系统包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及大学、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技术市场。外部协同网络子系统也有着相类似的结构,只是在空间位置上不同于该目标网络。由此可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本地区域创新要素的协同运作,还取决于跨区域创新协作网络的建立[10]。

在分析风险时结合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重点考虑四个方面的风险:核心协同网络的内部风险、辅助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外部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辅助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如图1所示。

核心协同创新网络一旦形成,如要切断某一合作关系而另寻其他合作关系,需要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与创新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知识氛围的变更也不利于企业很快地投入到新的协同创新合作中去。创新合作关系的积累和升级往往使双方彼此更加适合,加强了资产的专用性[11]。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负作用即合作关系锁定风险。此外,辅助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之间也存在合作关系锁定的风险。合作关系锁定会进一步造成知识锁定风险。择优连接风险是指在网络形成过程中,新入企业或组织优先选择与创新能力强的节点建立合作的现象。例如核心协同网络内部新创企业会优先选择依附创新实力强大的大公司。在辅助协同网络和核心协同网络之间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企业更容易获取银行贷款,政府为追求整体经济实力和彰显政绩,将优惠政策向大型企业倾斜,重点关注纳税大户的政策需求等。相继故障风险是由于网络本身缺乏稳定性、网络结构不健全,风险在网络中扩散以致多个节点发生故障而造成。

2.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形成的动力学模型

围绕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C网络、A网络、E网络的两两交互关系(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以及企业合作关系度、网络无标度特征(网络特征指标)建立风险形成的因果关系图,如图2。

模型中包含四条主要的回路:

(1)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合作对象单一化程度→ +合作关系锁定→ +知识锁定→ -创新能力→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该回路反映的是由于核心协同网络内部企业合作关系度偏小而引发的风险。由复杂网络的概念可知,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的度是指该节点企业所引发的合作关系数目。度偏小即企业没有与周围的企业充分展开合作或者是合作路径单一。王国红(2011)等认为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交易对象固定、知识趋同和制度文化的自我强化机制,可能导致产业集成创新过程中的合作关系锁定、技术锁定和区域锁定,进而引发产业集成创新的路径锁定风险[12]。企业自身认为现存的合作关系是最好的状态,失去了探索新的更好的创新合作关系的机会,久而久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引起协同创新网络的衰败,更不利于企业拓展合作关系度,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创新扩散→ +创新“搭便车”现象→ +创新惰性→ +创新“柠檬市场”→ -创新能力→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C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

该回路讨论的是核心协同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较大时的情况。显然,核心网络企业合作关系度越大越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创新扩散可能会引起创新“搭便车”现象,它与制度的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成反比。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在创新市场领域,同样也存在柠檬市场,是指由于创新合作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倾向于低沉本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创新的长期利益,在极端的情况下,创新市场会面临萎缩的风险。另外还需注意的是网络连接冗余带来的消极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创新合作伙伴的数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13]。因为过多的合作创新网络连接会造成网络监管和协调成本加大,使企业陷于不断的利益冲突和关系协调的事务中,无暇专注于企业创新。其次,过多的创新合作连接也会导致企业在创新时被大量噪声干扰,增加决策的时间和难度,因此可能延误创新的最佳时机[14]。

(3)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C网络与A网络的合作程度→+A网络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A网络服务质量→+创新要素的投入→+企业创新收益→-C网络衰退→-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该回路反映的是辅助协同网络如何有效地为核心协同网络提供服务。一个平均聚类系数高的创新网络意味着企业结点之间集团化程度大,大量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社会或经济关联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类似小集团的网络结构[15],这种结构又称为模块化。在许多学科领域都认为,模块化能更高效地与周围的资源实现连接,核心网络平均聚类系数越大,说明网络中的企业展开创新合作相关性越大,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都在开展同一个领域的创新活动。这样一来,辅助协同网络能够根据核心网络的创新特征以及不同创新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更加专业,贴合企业创新实际的服务。

(4)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C网络与E网络合作程度→ +创新资源的互补和整合→ +市场适应性→ +创新产品产值→ +企业创新收益→ -C网络衰退

或者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C网络与E网络合作程度→ +择优连接风险→ + C网络关键节点的缺失→+核心技术迁移→+C网络衰退

该回路讨论的是核心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之间的关系。核心协同网络的平均聚类系数越大,该网络的目标越统一,更趋向于模块化,便于与外围的协同创新网络建立联系。随着核心协同网络和外部协同网络的合作程度加深,可能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由于单个创新网络内的节点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大型的创新活动,所以加强与外部协同创新网络的联系,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和网络进行创新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企业过分依赖外部协同网络进行资源的整合,很可能导致择优连接风险,在极端情形下,企业迁离该网络,入驻外部网络而使该区域创新网络受损。还需注意的是辅助协同创新网络与外部协同创新网络也应保持适当的联系,Davies提出了所谓的“负协同”,即区域政府间制度障碍导致协议的缺乏,会产生“负协同效应”[16]。

四、案例对比分析:国内外生物医药基地

生物医药行业属于创新密集型行业,建立起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十分必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由于我国产业创新的历史较短,如今发展起来的国内高新技术园区成绩显赫,处于产业发展的上升期,缺少能够反映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导致区域集群经济走向衰退的一手资料,所以本文通过国内外案例的结合来证明上述因果关系。

1. 意大利伦巴迪生物医药业

伦巴迪地区是意大利生命科学研发的中枢,曾经一度获得过欧洲专利办公室的专利授权达到整个意大利的43.9%。同时该地区集聚了意大利49%的生物技术企业、36%的研究机构和42%的实验室,并且还吸引到国家对生物技术产业支持资金的29%。为该地区构建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领域的研发传统[17]。但其后的发展遇到问题。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核心协同网络构成的缺陷。伦巴迪地区新创企业数量较少,且大都不涉及药物的研发,而是从事中间产物的生产或是试剂的供应。这些本该充满活力的新创企业往往被大公司兼并收购,成为制药公司的分支机构。同时,小企业由于被兼并,其合作对象变的单一,只为集团内部的企业提供加工,造成了合作关系锁定,降低了创新能力。成为分支机构的小企业不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灵敏触觉,以致彻底失去了创新能力。这一过程验证了回路(1)的因果关系。

二是辅助协同网络中政府的力量薄弱,导致不能匹配核心网络的发展,陷入回路(3) 的风险。研究机构众多是伦巴迪的优势,但是政府支持不够是它的软肋所在,意大利政府曾由于财政拮据削减科技投入3%,并在此后几年,依然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对科研的投入连年下降。资金的短缺,丧失了许多创新的机会。

三是内外协同网络沟通不畅。尽管意大利在免疫学、基因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但是从整个生命科学基础和相关学科基础来看,其总体实力不强。也就是说伦巴迪地区的生物医药技术链并不完整,需要加强该区域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的联系,而伦巴迪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陷入了回路(4)第一方面的风险。其次是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相互联系很弱。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该地区只有很少几个高校建立了专门系统来处理科学研究的商业化问题以及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问题。因此,在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分割传统以及高校组织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很多学术上的成果无法商业化,没有建立起企业和高校互利共赢的系统。这一过程也是回路(3)所要反映的风险。

2.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

张江高科技园区1994年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计划,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成功开发张江生物医药基地,集聚和发展了一大批实力较强的生物医药企业。目前,张江作为国内目前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标志性区域,被誉为“张江药谷”[18]。可以说张江生物医药园区已经建成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雏形,正处于成长和快速发展阶段,通过自身的优势与努力已经避免了一些风险,亦面临着新风险。

首先,对于核心协同网络,到2013年,基地集聚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企业400余家[21]。此外,与生物医药有一定关联的精细化工类企业集聚度也比较高,主要由国内外大企业组成。从产业链角度看,研发类、生产类、销售类企业齐全,数量适中,从研发到市场能够形成完整回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回路(1)的风险。有数据显示,2010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实现工业产值155.74亿元,占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9%[19]。这和国家对张江的投入相比还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很多有商业前景的项目被转让,转让项目主要集中在缺乏生产能力的研究院所以及中小企业,转让地区主要是上海之外的其它省市。从客观上讲,张江作为创新的源头为全国各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张江本地产业投资与回报体系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是较大的冲击。如何促进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创新成果商业化是下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2013年,张江欲通过生物医药CMO试点破解中小创业主体产业化难题。

其次辅助协同网络功能有限。到2013年,张江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40余家[21],形成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生共荣的研发创新产业群。完善的科研机构以及平台的建设是该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和发展的支柱,这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需求相契合,增强了回路(3),避免了辅助协同网络的不配套所引发的风险。还需看到的是,企业中有约20%的企业提出了明确的产业化空间需求,需求土地空间总量约在51万m2以上。基地已基本完成规划的一期、二期地块开发工作和基地房产的规划[21],政府如何响应企业需求,结合生物医药业用地特点,进行配套服务至关重要。另外生物医药业研发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大,给风险投资商提出了考验,导致了专业化风险投资匮乏[20]。

综合以上案例,作出总结,如表1。

五、结 论

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入手,建立“三角结构”并嵌入风险,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形成过程,运用国内外案例的对比验证了因果关系回路,得到如下结论:

(1)核心协同网络内要保持创新主体的多样化,既可避免创新合作关系锁定,知识锁定等积累性风险又可以防止关键节点崩溃导致的相继故障风险。一是大小企业的比例要适中,这样才能保证大企业的活力和小企业的竞争力,伦巴迪案例中大企业吞并小企业,导致创新网络节点的减少,创新网络的规模和功能相应减弱。在创新层次方面,大小企业应该各司其职,大企业可以主持大型的、新领域、难攻克的创新项目,小企业则可以主攻生产流程、原材料创新、产品改善等方面。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新创企业,新创企业为协同创新网络带来新鲜的血液,保持了网络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2)辅助协同网络的同步运作可以避免由于供需不匹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创新效能低下等一系列风险。地方政府容易倡导自上而下的“创新”,由于缺少市场需求的引导,这种口号式的“创新”最后收效甚微。在张江案例中地方政府通过调研发现企业的需求,应及时制定科学的政策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中介机构也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商业化。金融市场通过创新模式,解决融资难、时间长等问题,例如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OTC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以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

篇(10)

恐慌性下跌不代表熊市来临

面对市场连续下挫,投资者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对投资布局更为困惑。一方面是一季度宏观经济和企业业绩的耀眼数据,一方面是政府相继出台的针对地产调控和流动性收紧的宏观政策。李涛表示,现在谈熊市还言之过早。“经济正处于上升周期,企业盈利将会改善,基本面因素不会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按宏观经济的恢复态势,预计全年GDP增幅在10%左右。无论是已经出台的新国十条,还是传言即将出台的物业税,针对的是高房价及房地产投资中的投机需求,长远来看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至于令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

本次准备金率上调,规模相当于回收3000亿元流动资金,李涛更愿意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此次准备金率上调,已接近历史高点,进一步上调空间有限,加息政策可能进一步推后。在当前市场信心较为低迷的情况下,可能进一步利空地产和银行板块。由于实体经济尚属稳健,市场悲观预期可能会有所修正,预计短期内地产相关板块、中小盘及创业板风险仍然较大。一季度政策和诸多不确定性带来了市场震荡,我们在基金操作上也采取了低仓位规避震荡的策略。下跌只是短期调整,板块轮动机会已经凸现。”

翻看历史,令人恐慌的下跌之后,指数上涨却是大概率事件。2007年6月4日,上证综指暴跌8.25%,但之后3个月间指数上涨了44.2%。2008年10月27日,上证综指跌幅6.32%,之后不到3个月指数上涨16.7%。2009年8月31日,指数跌6.74%,到11月末又上涨16.73%。

生物医药值得长期看好

一季度,建信优选成长股票基金表现可圈可点,问及操作策略,李涛总结为4个字:攻守平衡。十大重仓股中,既有防御性布局,也不乏对区域板块、市场热点的追逐。在他看来,2010年操作的关键是确定性,而生物医药板块,正是他认为的确定性板块之一。

尽管估值已不低,李涛仍然认为生物医药可长期关注。“医药可以归属于大消费范畴,具有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景。随着民众养生保健及健康意识大幅增强,对大医药的消费比例将不断增加,有利于促进医药行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发展。新医改对医药行业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而民众对医药支出的增加,将增厚相关公司的业绩。生物医药行业被国务院定位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意味着生物医药行业除了负有治病救人的传统责任外,还被赋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历史重任,对于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在内,国家将在财政、税收、银行信贷等相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未来生物医药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随着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陆续产业化,生物医药行业的整体估值将得到持续提升。”

回首二级市场,医药指数自2008年底以来一直稳步上涨,波动性明显小于大盘但收益水平却远远大于大盘,显示其收益风险比具有极强的吸引力。随着2009年此类板块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完毕,业绩提升将冲淡之前政策紧缩的担忧情绪,重新唤起市场的做多热情。相对于其他板块,医药板块2009年业绩增长无疑最具确定性。

关注非周期性行业

上一篇: 动物学概念 下一篇: 地震勘探的原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