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4:41: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环境概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P31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1
To Improve the Network Experiment Environment with Virtual Technology
Xie Tao
(Ningxia Institute of Science&Technology,Ningxia 753000,China)
Abstract:Experimental 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but in teaching,many integrated device by the lack of experimental constraints that can not be,can not meet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can not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to use virtual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network of professional test environment.
Keywords:Virtual technology;Network;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一、实验室现状分析
目前,网络专业机房基本都是由普通PC机组成的局域网机房,相关专业设备欠缺,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往往不得不简化、降低或者舍弃某些综合性的实验内容,采用一些对实验条件要求低的实验来代替。这就导致实验和理论脱节,削弱了实验教学的效果。比如:网络安全课,课程实验涉及到计算机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内容,容易引起机房电脑故障,导致别的课程无法进行,很多深入实验不能开展。网络协议课,理想环境应该在一个有服务器、路由器的环境下,便于学生了解协议的应用,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只好在由多台PC组成的机房进行。特别是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内容,由于涉及到企业网络拓扑环境,只好降低实验难度,或者播放教师事先做好的演示录像,学生动手能力达不到职业要求。
二、虚拟化技术概述
虚拟化技术是90年代初崛起的一种实用技术,他通过软件的方式,在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上虚拟多台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提供多用户界面,供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互不干扰,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IT行业。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指令集架构层虚拟、硬件抽象层虚拟、操作系统级虚拟、用户级函数库层虚拟、应用层虚拟。在这几种虚拟化技术中,硬件抽象层虚拟技术应用最广。
硬件抽象层虚拟技术,模拟了计算机的CPU、硬盘、网卡等硬件设备,可以在模拟软件中同时安装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这类软件主要有EMC的Vmware系列产品、Microsoft的Virtual PC及Xen等。目前这几类软件已经广泛运用在IT领域,为各企业中心机房节省了大量服务器硬件设备。
三、用虚拟软件改进实验环境
如何用虚拟软件代替部分实验设备,有效实现网络课程实验呢?
根据网络专业的特点,可以把课程分成服务器配置类、网络设备配置类、网络管理类、网络安全类,实验机房根据这几种类别进行调整,每一类都有一个专业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配备一台服务器一台教师机,服务器安装相关虚拟软件配置实验环境,一台虚拟机可以允许255个用户连接访问,学生就可以通过远程登录虚拟机来做实验。教师只需要维护服务器就可以满足课程的实验环境,并且可以用虚拟机的还原功能达到多次重复实验内容的目的。
普通机房中的服务器Server1上安装Vmware虚拟软件Vm Server(是VMware服务器版的虚拟机软件,基于客户/服务模式),在Vm Server控制台上安装虚拟服务器Server2(Windwos 2003 Server),在利用Ghost功能复制第二台服务器Server3,用Server3的软路由功能实现模拟路由器,这两台服务器(Server2 Server3)就实现了虚拟的整个拓扑环境。通过Vm Server控制台分配的不同用户,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通过客户端可以访问服务器的整个虚拟拓扑环境。
通过虚拟软件实现了基本的实验环境,但还不能满足一些专业课对实验的要求,接下来要对这几类课程的实验环境分别进行分析。
(一)服务器配置类课程。目前企业网常用服务器操作系统有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Red Hat Linux企业版,这两个系统应用非常广泛。为了实现局域网模拟企业网拓扑环境,可以采用实验室服务器安装一套拓扑模拟环境,学生电脑上再安装部分模拟环境的方式。学生做实验时会重复安装操作系统,可以在学生电脑上安装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软件,虚拟系统中安装Windows、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便于学生练习。
实验室的服务器上安装Vm Server软件,实现企业网络的典型拓扑环境,需要作为企业网管理员管理多台服务器时,学生通过客户端访问服务器,实现在多台虚拟服务器机之间切换管理的目的。虚拟机可以加载多块网卡和硬盘,可以做各种服务器实验,如:DHCP服务器、DNS服务器、NAT服务、多硬盘纠错等,并且支持windows和linux系统的全部测试命令,配置起来非常方便。如果学生操作出错可以设置虚拟机恢复镜像就正常了,不会影响真实机房环境。
(二)网络设备配置类课程。计算机网络离不开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设备。学生在学习了网络互连设备的基本理论后,应该安排认识交换机、路由器设备的实验,并进行设备连接和简单设置。如果实验设备不足,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操作,可以先参观真实硬件,之后再使用模拟软件(如Cisco Packet Tracer或Dynamips GUI)完成实验内容。
Dynamips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后被编写成为中国计算机网络实验学习者的模拟软件,模拟功能非常强大。Dynamips路由模拟软件可以安装多种路由器操作系统,达到与买硬件路由器一样的操作环境,配置环境的真实程度非常高。
(三)网络管理类课程。网络管理课程需用在综合的网络环境下学习,可以在Vmware虚拟机中安装多款服务器系统,形成企业拓扑环境,在相关操作系统上安装Solarwinds、Sdm等网络管理软件,以实现企业网络的管理。整个拓扑环境都可以在一台电脑上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网络管理员。网络协议课程,可以在Vmware虚拟机通过安装Sniffer Pro协议分析软件来完成数据包的捕获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OSI和TCP/IP参考模型、数据帧封装和传输过程。
(四)网络安全类课程。网络安全类课程一向都是最难实现实验环境的,可以通过在实验室服务器上安装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软件,在虚拟机中安装Linux操作系统,在Linux系统中安装虚拟蜜罐软件Honeyd和入侵检测系统软件Snort。通过Honeyd模拟可以让黑客攻击的企业拓扑结构,让学生进行攻击,再用Snort进行检测,观察黑客入侵方法和攻击效果。因为整个环境都是构建在Vmware虚拟软件上,不会对机房做成任何伤害。
通过虚拟软件的应用扩充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可以很好的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教师科研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1.图书馆工作人员本身必需是合格的教师
为了更好地开展图书馆的资料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本身就必需是合格的教师,现在的大学生习惯用电脑和无线电话,他们希望图书馆能利用好信息技术平台,为他们提供高效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希望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能随时随地随用随到的,而不是被动地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决定他们的利用时间和决定他们的使用内容,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有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识,主动地把对学生有用的信息通过各种方法传播出去,帮助学生不但利用本馆资源,也可以得到其它学校资料,满足学生的资料需求。
2.读者、图书馆工作人员需共同培养
“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共同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也才能通过网络更快更便捷的提供资料给读者使用。一方面,我们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具备熟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快速获取信息资源并传递信息产品给读者;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培养读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巧,加强读者信息意识的培养,提高读者的获取信息素质的水平。
3.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
新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是展现个性,倡导创造力的一个崭新契机,使人们有可能在高水平的生产力的基础上重新恢复符合人性的、为个性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个性化服务。读者满意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就是根据读者提出的明确要求,对读者个性、使用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地向读者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能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信息,提高用户对量与质满足的强度,使用户对量与质满足的强度达到极限。
4.图书馆提供远程服务
现代技术可以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直接受理电子邮件咨询,或利用虚拟聊天软件“面谈”。这些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读者的精力和时间,通过远程资料服务,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服务传递模式的不足。甚至现在有一些图书馆之间相互合作,彼此提供远程资料服务,为读者提供全天候的、24小时的资料服务来满足读者随时随要随到的资料需求。
二、图书馆资料服务的发展方向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高度共享,读者的分布也更广泛、层次更高、需求变化更快;同时,读者获取信息也不再局限于本校、本单位、本地区的限制,只要能够上网,任何地方读者都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料与服务。所以说未来的图书馆资料服务会朝着服务范围远程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内容综合化、服务手段网络化、服务目标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1.服务范围远程化
尼古拉・尼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在对21世纪人类文明的预测时指出:“一网打尽全世界”,并指出“无论在字面上,还是实际运作上,推动变革的都将是互联网络。”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现代化信息存取和传输设备已开始在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将随着网络的发展而迅速扩大,不仅是本地区,而且全世界任何愿意使用图书馆的读者。由于互联网的容量大、速度高,并且能存储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资料,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使得读者能在短时间内十分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读者对图书馆的存取方式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网络中使用全地区、全国、全球的信息资源,从而使图书馆的资料服务具有更广范围的远程化。
2.服务方式多样化
未来的图书馆资料服务,是根据不同服务对象运用不同的服务手段,根据不同时空运用不同媒体。图书馆的资料服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是以数据库信息技术为利用对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文献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的交互服务。图书馆对用户提供的资料服务方式已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的借借还还、现场阅读等,而是多种方式的交叉进行,图书馆传统的一对一、人对人的传递方式将被一对几、机对人、几对机的多种服务方式所取代。
3.服务内容综合化
现代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得馆员仅具备一个专业、一门学科的知识几乎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网络条件下读者资料需求的多层次化,综合性、复杂性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配备一定素质的、各个学科的专门人才为读者提供资料服务。利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纷繁的、各门类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目的、有选择地采集、存储、组织和控制,帮助读者进行需求分析,指导读者在海量化、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中快捷、准确、全面获取所需信息;帮助读者从数不胜数的网络信息中查找出能够满足其学科需求的有效文献,获取相关信息、线索、文献书目数据或信息参考数据,真正满足读者综合化、专题化的资料需求。
4.服务手段网络化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料服务是基于数字化的收藏,电脑化的操作,网络化的传递,运用数据推送服务、智能技术、Web数据库技术及网页动态生成技术等完成。图书馆资料服务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转变到网络化信息服务,出现了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电子数据交换等形式的多种服务手段,读者咨询除了现在通常用的面对面、信函、电话等方式外,还可以利用终端机通过网络进行信息远程查询,在网上进行交互式问答,通过EMAI进行服务。图书馆资料服务手段的网络化,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快捷的资料服务,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整个网络世界的信息资源获得满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谷歌公司内部有数百名专业工程师专注于用技术战胜不良广告,并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搭建技术架构和精密的机器学习模型,利用机器和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去识别并清除不良广告,最大程度地为用户、广告主和商呈现良性和有益的广告。
据介绍,谷歌的广告审查系统分为广告审查、网站审查和广告账户审查三大部分。所有提交的广告都将进入自动化流水线,通过机器学习模式、规则引擎和登录页面分析等工具来进行广泛的广告审查。
谷歌的网站审查系统用于确认网页内容是否符合政策。其出色之处在于,它可以理解网页上的语言结构,从而可以对网站内容进行分类。一旦决定禁用某个网站,审查系统阻止任何账户中的广告导向这个网站。
账户审查系统则会不断检查单个广告主账户。广告主提交的广告和关键词、预算变化、广告主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广告主的IP地址等都会被纳入到考核体系,以便评估整个账户是否应接受审查或因违反政策而关闭。
如果自动化系统无法确定结果,谷歌还会将广告发送给工作人员来做出最终决定。谷歌相信,人工评估者的补充检查也是至关重要的,并且通过人工评估,能够不断调整和完善机器系统,校正机器评估的结果,使机器越来越聪明。
在2011年,谷歌独立清除了1.3亿个不良广告和82.4万个广告主,分别是2010年的2.4倍和3.3倍。“通过这些举措,2011年不良广告的数量相比2010年减少了50%以上。”谷歌表示。
二、远程英语教学模式特点
远程英语教学有很多优点。就分散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学习者而言,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学习者投入最少的花费,在灵活安排个人学习时间的基础上,掌握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甚至可以实现终身学习。
英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知识与技能,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学习。而远程英语教学有多种模块供学生选择,比如在线学习模块、强化技能模块、课程练习模块等,并有文字阅读、语音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输入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简单来讲,远程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 Learning)是指通过收集不同多样的学习资源并运用它们来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模式下,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完成学习目标,实现意义建构的主要依赖和基础,这相应提高了对远程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身处信息化时代,教学资源唾手可得,但如何在众多的学习资源中选取最符合学生特征和水平的教学材料,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同时能在处理资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远程英语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此外,教师还应及时更新信息、文件和观点,以确保学习资源的有效性。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下的远程英语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师的角色,从课堂控制者和教学信息的唯一提供者转变为教学活动参与者和学生的帮助者,教学方式也由以前的课堂传授转换为网络论坛、电子邮件、qq、微博以及虚拟学习社区等交流模式。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他们可以根据个人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还必须学会在各种学习资源中迅速、准确地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料,消化吸收以实现有效学习。
3.教学相长的交互式学习模式。远程英语教学通过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不仅促使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学习规划,增强其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者、教师与学习者甚至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实时和非实时的沟通与交互学习。通过各类模块的学习和辅助,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而参与教学的教师则能通过网络传输更快地获取学生的信息和评价,再给出相应的回复和帮助。对学习者而言,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其边学习边操练边巩固,最终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而教师,诸如在网络提交问题这个环节里,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并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和其他教师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步骤,修正教学方案。
三、关于远程英语教学模式改进的几点建议
尽管远程英语教学已是现代社会英语学习的主要趋势,并已取得一些成就,但实践证明,由于学习者的分散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对分离的教学特征,远程教学还有待改进。以下笔者将以远程英语教学模式特征分析为基础,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1.完善英语教学设备,加强计算机信息与技术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实现远程英语学习。这不仅要求实行远程英语教学的学校需要具备专业的网络设备条件,还要鼓励和支持参与教师和学生了解网络教学,并坚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首先,教师的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主讲教师一定要懂得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将课堂更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其次,我国大部分参与远程教学的学生由于身处偏远地区,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因此,为了全面开展远程英语教学,学校必须大力加强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只有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远程英语教学的优势。
2.提倡个性化、多样化教学,优化教学内容。远程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技能,因此,首先应以学习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为了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不仅需要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体现出多样化。即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个人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以此为依据给出必要的个性化提醒和建议,使学习者在得到情感关怀的同时,乐意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不能仅依据书本来设置教学活动,而应随时更新网络课程资源,如加入流行的英语词汇,提供一些热门图片、flash或者电影片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由于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不熟悉,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用中式思维解决英语问题的情况,因此,远程英语教师应考虑将英语文化背景信息的介绍融入到教学中去,通过可理解性输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目的语。
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料服务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
(1)专业的管理人员。图书馆资料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专业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障。移动通信及电脑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资料服务得到很好的利用,能够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服务,从而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时间来自由选择查阅内容。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专业的信息管理知识和资源共享的思想意识,利用多种方法将学生所需要的资料内容及时、便捷地提供出去,使本馆以及其他机构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学生的资料需求得到满足。
(2)读者与工作者素质双提升。图书馆资料服务不仅需要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型科技的应用技能,充分l挥现代化科学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的快速获取并及时传递的目的,还需要具备操作计算机基本技能和掌握信息获取技巧的读者参与其中,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可促进读者信息获取水平的提高。
(3)资料服务个性化。信息化时代为人类社会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人们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实现读者愿望,提高读者的满意度是信息服务个性化发展的主旨。对于图书馆来说,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尤为重要,可向读者提供优质的、大量的信息内容,使读者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4)完善的服务过程。现代科技在图书馆资料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可实现电子邮件的直接受理以及虚拟化的面对面交流,从而大大节约读者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电脑远程服务可以实现馆与馆之间的合作交流,借助完善的资料服务系统,可全天候为读者提供服务,极大满足读者对资料的需求。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料服务发展新趋势
(1)远程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不断普及,在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用于信息存取与传输的机械设备逐步现代化,其提供服务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全球化。互联网鉴于大容量、高速的特点,非常利于读者快速便捷地查阅资料,同时储存方式不受空间和区域限制, 图书馆资料信息远程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2)服务手段形式多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图书馆资料服务,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服务方式,依靠信息技术,将资料以电子邮件形式传输给用户,来完成交互服务。服务方式由原来的单一面对面、现场阅读等转变成多种形式交错进行,信息传递也由人与人之间的传递演变成人机相对、机机相对的多样化服务模式。
(3)服务内容专业复杂。网络环境下,读者所需资料不但层次多样、综合复杂,对图书管理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技术专业、知识全面的管理工作者才能完成内容广泛、纷繁的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存储和提供任务, 通过对读者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在诸多信息资料中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内容,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4)服务方式个性突出。网络时代,图书馆所面对的读者来源广,且个性突出。以馆藏为工作核心的传统服务方式被收藏、使用并存的方式所取代,针对不同读者和不同任务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图书馆通过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以及音像等方面,和专业知识丰富、操作实力强的工作者对海量信息进行整理,将其加工成有序的数字资料,然后向特定读者提供,以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个性化服务方式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发展目标。
3.结束语
事实证明,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存在的重要意义,更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目标。面对广分布、高层次、多需求的受众人群,采取有效措施革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是现代化图书馆持续化发展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004-02
1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学习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的完善,网络环境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是当前网络环境教育中研究的热点之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现实问题的精神。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枯燥,传统教学方法缺少互动和学生参与,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明显。本课题的目的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的构建,为《数据结构》学生个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接下来,该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网络环境下《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2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反映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基本原则如下所述:
2.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重视对于网络环境的应用,从而支持学生个体的“学”,与此同时,保证学生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较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并且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个体可以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来灵活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
2.2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对其加以科学有效的指导。
2.3重视协作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协作性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个体在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相关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考虑他人的观点,积极与他人进行协作,锻炼每一个学生个体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协作的学习精神。
2.4 重视评价的过程性的基本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其评价必须融入到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之中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评价系统,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加以全程跟踪指导。
3 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构成
除了课题、学生个体、研究合作小组等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之外,网络环境下《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的构成成分还包括网络环境下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环境下的工具软件和网络环境平台。
4 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之间关系
第一,网络环境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材料。这些教学资源涵盖了相关的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等等,它们为课题的确定提供了来源,而且,它们也和每一个研究合作小组中的学生个体的学习存在着非常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第二,在网络环境下的工具软件主要涵盖了浏览器、文字处理软件、个人数字图书馆等等,它们能够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支撑着课题的确立。每一个研究合作小组中的学生个体都能够借助于这些工具来实现对于信息资源的查询、共享、加工和传输等等。
第三,网络环境平台主要涵盖了教学支撑平台、协作教学平台等等,它们能够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阵地,借助于网络环境平台,每一个研究合作小组中的学生个体都能够参与平等的讨论、交流、和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课题的开展。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素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整体。
5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包括创设情境、确立课题流程;启发指导、协作探讨流程;课堂小结、效果评价流程。
1)创设情境、确立课题流程: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第一个流程是创设情境、确立课题流程,该流程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该流程主要涵盖了以下的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合作小组的确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确定研究课题。
2)启发指导、协作探讨流程:启发指导、协作探讨流程是课题研究的实质性进展流程,主要涵盖了下面的三个环节:资源搜索、网络环境交流与结论。
3)课堂小结、效果评价流程: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每个流程都离不开及时而有效的评价,课堂小结、效果评价流程必须体现出评价的多元化,主要涵盖了学生自评、小组协作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等。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该文对于网络环境下《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通过网络环境平台结合《数据结构》课程,能够实现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为在高校计算机学科中顺利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098-4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25
1 . 前言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现有艺术类学生2381人,主要包括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装饰设计和服装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人数众多,个性鲜明,成了广职院一道靓丽的风景。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承担着全校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近年来由于师生比严重超标(1:140左右),因此,只能把同系的两个(或者三个)班合班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艺术类学生跟非艺术类别无二致,同样也要按学校规定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唯独不同的是,艺术类学生期末考试采取的是考题较容易的试卷。
2 .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分析
2 . 1 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都需要灵感和意境,因此这类学生往往注重事物的直观性和美感。与非艺术类大学生相比,在认知方面,他们的思维较为直观,擅长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弱。在心理方面,这类学生性格较为开朗、表现欲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表现得与众不同,服饰和发型较为前卫和另类,他们更渴望得到认可,自尊心更强,性格也更为敏感。
2 . 2 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有的来源于艺术学院的附中,这类学校重视学生具备扎实的艺术专业基础技能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有的虽然毕业于普通高中,但他们的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加之高考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要比非艺术类考生低得多,因此艺术类学生入校的整体英语水平较低。他们进入大学后,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重视艺术专业课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乐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对英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
3 . 改革前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改革前我校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班级过大,教学内容偏难,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和评价体系粗放等问题。
艺术类专业每个合班人数大致在90~125之间,由于班级过大,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英语教程》和《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相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不仅难而且缺乏吸引力,尤其是视听说教材,生词多语速快,学生完全听不懂。课堂教学都在多媒体教室,由于人数太多,教师只能作报告式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参与极少,部分学生对教室中回荡的话筒的嗡嗡声颇为反感,有的甚至戴上耳机听音乐。
由于各种原因我系未重视艺术类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因为师资匮乏,我系首先满足了非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艺术类部分班级的英语教学则常年由外聘教师担任,他们主要是本科大学在校生、中职教师和一些普通中学教师等,缺乏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来带领这支队伍,师资力量薄弱。在评价体系方面,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鉴于班级太大,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凭学生的出勤和作业情况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因此,很难全面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4 . 网络环境下高职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特点,我系对2014级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改革,采取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即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伊始,我系就组建了“艺术类大学英语课程组”,成员都是我系专任教师,老中青搭配合理。每位教师大致负责3个班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合班。该课程组的成立有利于组内成员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4 . 1 网络自主学习
4.1.1“朗文交互英语第一级别”网络课程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①提到:对于入学水平较低的学生至少应达到B级要求。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现行的高职英语教材,虽然内容形式不一,注重“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实质上仍然以传授语言共核为基本内容,没有与特定专业结合。因此,任何一套高职英语教材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都偏难而且缺乏趣味性,学生上课听不懂,学不会,更不愿意看课本。
课程组根据上述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大环境下,决定采用一套基于互联网的英语应用能力综合训练教程。“朗文交互英语第一级别”(Longman English Interactive,以下简称LEI第一级别)网络课程主要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中的日常生活用语,培养实际交往能力。它由主体课程、教辅资源和教学管理系统三个部分组成,无纸质配套课本。主体课程每个单元包括听力、口语、词汇、语法和阅读等部分,还有相应的测试。我们将LEI第一级别与“基本要求”的听力及口语教学要求做了类比,发现它能基本对应“B级要求”甚至更低,因此跟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匹配。它比较注重学生的听力技能的训练,但对于说、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缺乏写作方面的训练。其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进行“教材建设”,也就是对网站进行改进。我们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在形式方面,主要进行了网站的艺术化设计,增加了竞技PK和有奖竞答环节,开拓了云平台学习方式;在内容方面,主要针对艺术类学生添加了“中高职知识衔接模块”“翻译模块”“应用文写作模块”“音视频文件”“专业英语”和试题库等。
4.1.2 基于“LEI 第一级别”的网络自主学习
课程组在周课时数4不变的情况下,确立了以下教学课型:网络自主学习(2学时/周以及其余时间)+课堂面授(2学时/周)。学生每周可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端的“课程进度”部分会自动记录并实时显示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单元活动和测试成绩等情况,通过一定的成绩策略,最终生成汇总成绩。
在学习监控方面,教师通过教师端的“进度成绩”可查看每个单元的“班级学习进度”、学生的“单元详细进度成绩”“单元完成情况”和“学生参与情况”等。这样,教师通过实时监控可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出精确的网络量化评价。教师还可通过“发消息”“学校公告”和“讨论吧”等与学生互动或进行个别辅导。在课程管理方面,教师可以开通自主训练、历年真题;设置练习答案是否显示和是否允许重复练习;上传学习资源;设置单元隐藏;添加单元、备注、模块等。
为全面了解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情况,课程组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如下:
第一,90%以上的学生反映该课程内容较简单,学生基本能够完成。
第二,网络生动的页面、跳动的视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多符号模态的刺激可以增强知识的记忆效果。
第三,由于教师设置了显示练习答案和允许重复练习,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实现个性化学习,因此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输入的效用。
第四,LEI的“交互”功能实现了师师、师生、生生及人机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语言的实践运用,在运用中习得语言。如通过安装Java软件,学生可录音并随时播放以检测自己的口语水平。LEI手机Android版可实现电脑版的大部分功能,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听说训练的移动泛在学习应用,倍感轻松。
第五,很多学生苦于没有电脑,每次都要到机房或者借用同学的电脑,觉得比较麻烦。
第六,部分学生感到自律性较差,未能及时完成练习,不如课堂教学积极。
4 . 2 课堂面授
4.2.1 课堂面授的内容
语言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交际功能,在虚拟环境下的人机对话缺少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如果完全依靠网络课程来学习英语,对于艺术类外向开朗的90后学生来说是不适合的。他们需要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需要关怀与鼓励。LEI第一级别课程的欠缺也决定了课堂面授必须成为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面授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精心整合与组织。课程组教师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面授:英语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讲授、艺术类学生中高知识衔接、网络答疑、英语技能训练、艺术类专业英语等。所有上述内容都以模块的形式添加到网络课程中,一些音视频文件等则添加到“资源”中。
4.2.2 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英语课堂面授教学法
针对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并且参差不齐的特点,首先我们进行了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分组的依据是学生的高考成绩和性别,保证每个组的英语成绩高低和男女生所占比例大致均衡。合作学习可用于教学的很多环节:听说训练、词汇学习、理解课文、角色扮演以及合作写作等。它强调人人参与、合作共事、互帮互带、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我们主要采用了叙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适合于性格较为开朗、表现欲强的艺术类学生,他们喜欢通过表演彰显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对于一些口语训练项目,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另一方面训练了英语口语,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叙事教学法特别适合于运用形象思维,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类学生的词汇和语法项目的教学。如在学习“Mother’s Day”时,学生画了一幅小孩手拿康乃馨向母亲鞠躬的画并说道“Mother, thank you so much!”在学习“cheer”的时候,有位学生则联想到自己过生日时的情景:One evening, I hold a birthday party. All the people stood up, holding their cups and cheered, “Happy birthday to you!” 这样,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寓教于乐,学生的课堂抬头率大大提高。对于一些语法项目的教学,教师可要求学生即兴发挥,采取叙述性的话语,利用周围的同学、教室、校园环境等来完成。如在教授“现在完成进行时态”时,学生就旁边同学讲述了一则小故事:“He has been sleeping for 35 minutes…”,真实场景的叙述让学生对该时态所表示的内涵铭记在心。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现场教学。艺术类学生乐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训室里学习英语,不仅轻松而且学得快、记得牢,同时实现了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对接。如在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建筑陶瓷实训室”,教师一边指着实物,一边用英语讲解并用纸板呈现,学生尤其青睐。
在学习评价方面,课程组采取如下方式:网络自主学习(汇总成绩)占40%,课堂面授(课堂表现和作业等)占60%,由此教师通过网络和课堂的双向监控实现了对每个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
5 . 结语
课程组的成立是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网站改进、教学资源整合和共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需要转变教师的单一角色,发挥多元化功能,教师应积极参与并组织和管理学生全部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充当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教练的角色。
基于“LEI第一级别”网络平台的交互式教学法和泛在学习是对以往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革新。它以学生为中心,可调动学生的语言学习热情,实现个性化学习,符合当今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规律,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英语课堂面授是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教师应给艺术类学生更多的关爱,以鼓励为主,给学习提供便利,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逐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律性。
参考文献
Rost, M. Longman English Interactive, 1-4[M].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2003.
陈红莉.探究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4).
陈洋.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分类号]G254.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是我国目前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图书分类法,被图书情报机构广泛应用于信息资源,特别是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成为学术资源标引和检索的通用标准。然而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信息组织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图法》这一在印刷时代产生的综合性分类法在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中显示出力不从心。然而它毕竟是一部经过了近百年发展的具有良好基础的综合性分类法,需要对其进行修订和改造,使其具有灵活的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让这部传统知识组织工具焕发出新的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将以《中图法》为例,探讨图书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应该具有的特性以及如何加以修订和改造的问题。
1 网络环境中的《中图法》需要脱胎换骨
随着信息环境向网络平台的迁移,数字信息资源成为主流,社会大众“即刻满足”的信息消费习惯使得搜索引擎成为泛在的检索工具。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种类和数量的不断扩大,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关键词检索方式在日益发展的电子环境下表现出了简便易用、但检索效率低下的特点。实际上各种传统的知识组织工具与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相比,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性,都是不可或缺的语义工具。
分类法作为经典、成熟的信息组织工具,对于网络信息组织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便于用户浏览检索和导航,特别是在检索目的不是特别明确的情况下;对于非文本信息(如声音、图像、动画等)的组织、对于跨语种的信息获取,均有其独特的优势等。
传统的图书分类法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拥有良好的知识分类基础、权威的管理机构和众多的长期用户,成为众多学术资源组织的首选工具。然而图书分类法是在传统文献信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其体例、形式、编制方式、面向的受众等与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用户、网络资源及网络信息环境的剧烈变化,分类法要适应于网络环境,需要结合数字化信息环境的特点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2 网络环境对《中图法》修订和改造的要求
2.1 国际化
在数字时代网络信息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图法》的编制与修订也应考虑全球化共享,注重与其他分类法的兼容性。目前《中图法》在分类表编制上仍残存着意识形态的倾向,在一些类目的划分和设置上仍以中国类目为主,使得像《中图法》这部国内主流分类法难以走出国门和境门,无法在港澳台和世界其他地区使用。最为典型的就是关于和一些社会科学类目的列类和处理。此外,还有“国际时代表”中时代的划分,采用我国学术界几十年前者所认定的历史分期,但与国际学术界的期差异太大。
2.2 描述粒度细化
早期的图书分类法服务的对象是对物理实体特征的揭示和信息内容的粗略揭示,组织分类排架和编制分类目录以供读者使用,是文献分类的两大作用。这种分类方法不能详细、准确地揭示文献主题在人类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从而妨碍了检索功能的发挥。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载体的虚拟化打破了物理排架的界限,信息描述的粒度的细化,正从传统的实体(文献单元)描述发展到文本中的内容(知识单元)描述。这就要求分类法在组织学术信息资源时不仅能够多角度揭示信息内容,而且还要能够适应计算机自动处理各种文献单元、知识单元、概念单元的需求。
2.3 多元化
《中图法》一方面应做到内容描述粒度的细化,逐渐转向细小专深的知识单元描述,这是其作为综合性分类法的特色,然而另一方面作为一部权威分类法,除了深入描述之外,还应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向着分类法结构和功能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需要逐步推出专业版、大众版、搜索引擎版、自动分类版等多种版本。针对大众需求,可结合普通网民的特点,与Web2.0发展中出现的大众分类法(Folkson-omy)、标签云等结合,在社会化标注(Tagging)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颖的分类体系;也可以对类目进行大众化处理,减少学科分类特色,满足个性化的个人信息资源组织。针对机器自动处理,可对《中图法》结构进行适当扁平化处理,减少类目的数量,降低过多人工分类规则和思维的影响,使其更适合机器自动分类等自动化处理的需求,以便更好地与各种搜索引擎、检索系统进行整合等。
2.4 网络化
网络环境中的《中图法》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线性表现形式,采用网状结构表示分类法中各种主题概念的语义关系,真正实现“以网对网”(以语义网处理因特网的信息资源)的知识组织。此外,其构建、展示、维护、更新和应用,都放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各项最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协同构建、及时更新、联网展示以及与web服务集成等。
2.5 机器可处理化
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组织工具,网络环境中的分类法需要打破传统的数据库或HTML语言形式的存储方式,采用基于RDF为基础的描述语言,对语义关系进行精确描述,使得分类法不仅可以供机器阅读,而且具有机器可处理和数据交换的能力,便于各种知识组织系统的集成、复用和共享。
2.6 社会化
用户参与是Web2.0的重要特征,网络环境中的图书分类法要打破过去单一的由专业人员(诸如专家、学者和编表人员)构建的模式。这种模式容易造成过于严谨呆板的分类体系,同普通用户的使用相脱节。网络时代分类法的修订需要向广大用户敞开门来,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分类法的修订和改造。一方面可以及时吸收更多来自用户的智力资源和使用信息,减少分类法修订的时滞,提高分类法信息的时新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分类法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分类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
3 《中图法》修订和改造的具体措施
3.1 对马列大类进行适应性改造
《中图法》对马列大类的改造可以参照DDC(《杜威十进分类法》)曾经在宗教、政治等大类的修订经验,注重《中图法》的国际化,对类表中有中国偏向的术语名称、类目划分以及偏好设置等进行修订,主要集中在与政治、社会和宗教相关的类目,以马列大类尤为明显。对于马列大类的修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国际十进分类法》)、LCC(《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等分类法中有关对类目体系的设置与处理方法,对A大类进行实事求是的改造。应
以中性原则取代分类法中的“党性原则”,类目设置减少中国特色,采用国际通用的术语。
・降低马列大类的意识形态倾向,以适应图书馆的现状,同时满足其他国家或地区图书馆图书分类的要求。
・发行世界主要语言的版本,以满足其他国家类分图书的需求,这是提高《中图法》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需要考虑与其他学科如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的交叉,采取设置交替类目等措施,以解决相关资料集中和分散的问题。
3.2 以学科一主题分类为主的多维分类体系的构建
・对主表统一采用以学科一主题分类为主的体例。目前《中图法》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部类存在着分类体例不一致的地方,表现为《中图法》社会科学部大类中,不少大类都是先按照地区分,再按照学科一主题分,这样就导致了文本内容相似却分在不同大类的情形。例如,中国的金融制度与美国的金融制度是两个相同的主题,但是在分类法中却要先按照地区分在不同类别(F832和F837.12),然后再在各自类别下细分。这给《中图法》分类标引,尤其是自动分类带来诸多不便,并降低检准率和检全率。相比而言,《中图法》自然科学部类的分类体系就比较合理,主表一律按照学科一主题细分,地区复分、时代复分、民族等复分一律放在分类号末尾。
・对主表进行分面改造。《中图法》大多数类目按照单一的分类特征展开,对复合主题的浏览和检索只能从一个途径进行,这极大影响了《中图法》在网络环境中的使用和推广。《中图法》的改造要借鉴UDC、BC2(《布列斯书目分类法第二版》)、CC(《冒号分类法》)等半分面或分面分类法,结合网络用户检索途径的多样化特征,设置多重分面列类。充分利用电子环境下超文本链接等技术,通过类目重复反映来增加分类表的多维分类角度。分类表仍以学科一主题分类为主,采用多重列类时在每个类目下增加适当的分面标头,把因学科分类而分散的相关主题集中起来,如同《中图法》“J95/97各种电影、电视”下按照内容、表现形式和技术、题材和观众等多种分类标准细分,这样可以实现在原分类表结构基础上的分面改造。
3.3 对通用复分表进行全面修订
在数字环境中,通用复分表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多维分类以及分类表分面改造的重要手段。复分表能够实现对资源除了主题分类之外的多维分类,例如面向对象、关联区域、资源类型、媒体类型、语种等。这些组面也都是信息分类的标准和维度。因此,网络环境中,加强分类表附表的建设能够有效加强资源的分面揭示,在网络分类中有着较强的应用前景。
・扩大类目复分范围,增加类目组配的自由度。简化复分表使用的规则,用户可根据需要自由使用通用复分表,复分号均需要连同其专用标识符号一起加在主类号之后,改变以往时而使用,时而不使用专业标识符号的做法,提高标引的一致性,降低复分的难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自动分类的发展,也有利于自动分类及基于分类的分面浏览和检索结果的精化,主表展现学科专业属性,附表则从其他特征揭示,展现其他属性。
・增加通用复分表的种类。目前《中图法》已有9个通用复分表,仍需增补其他通用复分表,如环境复分表、人员复分表、文献体裁复分表以及语种复分表等,这是加快《中图法》分面改造的必由之路。此外,还应考虑网络信息中经济、生活类信息偏多,可考虑增加行业表、产品表以及在主表中增设的专用复分表(如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皆可建立专用复分表)。
3.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信息技术,尤其是语义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图法》的升级换版以及全面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工具。《中图法》的改造应朝着知识共享的方向发展,综合运用超文本技术、可视化技术、标记语言等新技术。
・标记语言。在《中图法》的改造中要注重《中图法》与其他知识组织系统的互操作,解决的途径就是采用统一的知识组织系统的标准和规范,目前可采用W3C提出采用SKOS语义模型来描述《中图法》的术语和语义关系,为《中图法》提供一套简单、灵活、可扩展的机器可理解的描述和转化机制。
・可视化。信息可视化领域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中图法》的改造可利用可视化技术成果,改变过于单一的二维表现形式,将《中图法》中的语词、概念及其关系转化为图形、图像等比较直观的视觉形式,增强知识组织系统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其中可借鉴欧盟的Renardus项目、OCLC的OverView项目等经验,此外还可以利用本体的编辑工具。
・多维显示。大量使用超文本技术,增加类目间横向关系的揭示,以交叉列类和超文本链接把相关主题联系起来,实现非线性的跳跃。对原有类目结构实现一个类目的多重划分,增加检索人口,例如,“能源工业”的类目,在展示的时候可以把《中图法》中所有与“能源”有关散列在其他大类中的类目进行有效链接。
3.5 加强与知识组织工具和应用系统的集成和融合
随着信息环境、信息数量、信息需求的变化,人们发现,必须多个知识组织工具配合使用,才能发挥信息组织的最佳效能,因此,网络环境中的《中图法》要注重同其他知识组织工具的兼容互换,即互操作,同时网络环境中的《中图法》只有更好地应用到各项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分类法的模块化成为各项应用系统能否方便集成的前提。
・与其他知识组织工具的兼容。国外LCSH(《美国国会图书馆标题表》)、UDC等大型分类法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时候,将DDC的类号与OCLC数据库统计匹配,实现DDC与LCSH的一体化,为每个DDC分类号提供5个最常用的LCSH标题词对应起来,提供附加的标引用词。因此,在进行《中图法》对网络环境适应性改造时一方面要以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为基础,加强与《汉语主题词表》以及其他主题词表的联系,促进利用各种检索语言之间的兼容性,及时地为分类法增加一些新的主题概念;一方面要及时更新分类法类名用词,及时增加时新的人口词,方便用户从自然语言角度使用《中图法》;另一方面,《中图法》要努力实现对DDC、UDC以及其他专业类表的兼容互换,脱离语种的限制,更好地组织和检索网络信息资源。
・与应用系统的集成。《中图法》在适应性改造中要注重分类表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精心设计分类表的接口,使得分类表能够方便地嵌入到各种应用系统中,同时也能够为各种Web应用服务所集成。例如,可以无缝地嵌入到网络数据库的信息资源组织,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方便地为其进行二次协作开发,为社会团体和企业提供共建共享服务。
3.6 推出图书分类法的网络版
《中图法》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国内各类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著录中,但是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中的应用还寥寥无几。这说明以《中图法》为代表的传统分类法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认同,当然除了《中图法》自身存在的问题外,尚
未有网络版问世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中图法》电子版的问世已经为网络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借鉴DDC、LCC和UDC等国外大型分类法的经验和做法,尽快推出网络版,这将有利用促进分类法在数字图书馆和因特网中的推广和应用。
《中图法》网络版必须对现有的结构、体系、标记等进行重大改造。
・为分类法的浏览和检索提供完备的解决方案,提供丰富的自然语言检索入口,综合运用多种检索方式,提供形式多样的结果显示,结合网络用户的特点,综合运用超级链接、不同颜色和可视化技术来设置更加人性化的界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允许添加类目评注,提供有关数据的显示和隐藏。
・提供便捷的标引界面,也即号码配置功能。众所周知《中图法》的复分、仿分往往容易出错。在网络版中,可以提供智能的分类号编辑区,加强主类表同复分表之间的联系以及类表内相关类目的联系,如遇到复分、仿分的类目可以智能跳出相关的结果供用户选择,或者给用户提供相关类目,降低使用难度。
・加强《中图法》网站的建设,定期更新和维护。在网站中增加关于《中图法》的交互式动画演示系统,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如建立用户讨论区,建立相关的博客等。网络版更新较快,可以不断推出对印刷版的更新和补充内容。
・可以考虑在网站中推出繁体字版和多语种版本,便于海内外同行了解和熟悉《中图法》。
・在《中图法》网络版中增加链接OPAC的标引和检索接口,便于查看相关的标引记录,供标引过程中参考。
3.7 构建维基式的开放服务平台
《中图法》与其他传统分类法一样,修订周期长,速度慢,成本高,难于满足网络信息环境的需求。网络环境中的《中图法》的修订必须从用户的认知角度、思维方法和使用习惯出发,使得《中图法》逐渐走出“阳春白雪”,能够更加“亲民”为普通用户所接受。因此。通过广大用户的协作式参与其改造和修订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维基百科从开始创立到形成规模,用了仅仅4年的时间完成了109种语言97万条目的建设,主要是因为它强调了用户的参与性和制定了规范的模板,方便各种层次人员的协同操作,充分调动广大网民的参与积极性。因此维基模式为分类法的修订和维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是针对于数控专业而设计的一门课程。它是需要有全局性思维和执行性能力特别强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唯有经过这门课程重点的实训内容进行实际的演示与操作,数控专业的学生才能懂得和把握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和编程技巧。然而,在教学本课程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好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感到这门课程知识的呆板单调,就会产生这门课程很难学的心理。因此,怎样启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单调,这是教学改革的一大方向,也是教育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模式形成的背景分析
在当代的教学改革中,对于交互式教学模式在很多不同的课程中被普遍的运用,而且运用的效果比较不错。那么什么是交互?“交互”的一般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相互作用,那么教学交互的关键是在于学生,其目标是在学生学习知识懂得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彼此沟通和相互作用来转变学生的某些行为,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当前,交互这一词在教学改革和高职教育中已受到普遍的关注。
根据招收学生的地方广阔性,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均衡,教育软硬件的严重缺乏等状况,通过我在《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课程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的教学实践中,建立了针对《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这门课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二、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实施策略
这门课程现在实行的教学模式,大体上还是普遍运用以课堂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和强化基本的操纵技术能力的练习。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代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各项课程的特色发展的需要。通过这几年的钻研和摸索,我觉得教学改革应从下面的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内容上的教学改革和学习语言的方法是一样的,首先要进行项目法和情景化的教学。具体的步骤就是先要让学生有产生感性认识的实际案例,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就是把刚刚分成的模块进行一个组合,为引入某些综合性的案例进行一个铺垫,这样更有利于大型的并且复杂的案例进行教授。对于这类的教学,在教学的设计方面要注意进行教学的前后内容的一个衔接,不需要像以前的教学内容的模式,对于讲解数控专业的课程不需要把一个加工手段全部讲完再讲另一个加工手段,应该采用综合性的讲解,让学生系统的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经过一个阶段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反馈情况的观察与研究,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觉性、踊跃性以及新意性。不可避免的,也会有一些问题会出现。比如,选择案例模块的时候,难易度选择的把握一般是没有确切的依据,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接受教学模式的能力不同是比较明显的,针对这一情况可采用分组学习的解决办法,改变环境使学生积极性提高。然后,在教学的这一过程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与鼓励,还有就是要多关注和指导学生,并不仅仅给予学生一个结果,而是要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这样可以深刻地影响到学生,造就学生的散发性思想能力,增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鉴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参差不齐,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教学场地的限制,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网络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办法,采用真实实践实习与虚拟软件模拟的操作教学相结合的办法,达到互为补充的教学目的。通过笔者试验,发现网络化教学的优势在于灵活、公开。通过网络平台,不仅仅可以实现双向交流,而且为学生的协同式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通过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形式,随时调控教学进度,检测学习效果,基本接近于一对一的教学。比如,在介绍建立坐标系、设置刀具补偿、运用循环指令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时,学生通过网络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拟软件的练习加强其理解和记忆能力,教师则可以通过平台的信息反馈,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
3.考核的改革
数控技术是涉及多门学科的,对于考核这门课的目的应该是测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考核形式才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知识的踊跃性,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然后发现其学习知识的潜力所在之处。假如说考核只重视考核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评估,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建立一套适合与学生有效的考核方法,是完成整个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举措,对于《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这门课,依据其特点,我划分了四个阶段,即基本的一个模块的评估、综合性的训练的评估、最后的一个评估、实际操作性的一个评估。通过这四个阶段的考核,既可以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评估,也可以对学生各方面进行考核,比如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的态度、能力以及参与实际操作的能力等,每一个阶段评估完成后,要学生对自己进行一个总结,要对学习的知识写一个实习报告,最后由小组的组长和老师进行分别的一个评价,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考核,最终达到了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三、改革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不但是老师与学生在教学模式认识上是一样的,而且表现在教学的配合上也是一致的。在教学这一活动中的相互的支持与沟通,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乐于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以及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创新的能力都会有显著的提高,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2]高觐悦.基于UDDI的语义Web服务匹配算法的研究[J].信息化研究,2009,10.
[3]管秀君.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一、会计信息系统及内部控制概述
(一)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可以收集(输入)、操作和存储(处理)、传播(输出)数据和信息,并提供反馈机制以实现目标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集合。随着电脑、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也获得了迅速发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其重要的一个分支)、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递,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用的辅助信息的人机系统。其组成要素为:计算机硬软件、数据文件、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其核心是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有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二)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西方国家和我国在内控制度上均有较为明显的缺陷,国内外理论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改变这种局面的关键是对内部控制概念重新进行界定。内控制度首先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是一种最优化、最简捷和最理性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内部控制其中还包括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且彼此配合的子系统。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衡量组织风险的基础。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与企业会计业务和流程相结合,随着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环境变化而变化,通过实施特定措施和机制保证会计信息系统产品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完整与安全,确保会计及其他数据的可靠,保证国家及企业所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以及查错防弊加强管理等为提高经济效益所采取的一切制度、方针措施和管理程序,均属于会计内部控制的范畴。
二、网络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第一,网络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完善。在企业管理中,交易授权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所有重大交易都是真实有效,业务实际发生而且符合管理当局目标。交易授权是企业主要内部控制手段。网络环境下多数交易授权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实现,但无法完全避免计算机软件自身的漏洞,这种漏洞若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并解决,则会导致企业相同会计业务重复出错,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危害极大。网络环境下,通过在线测试及时发现现行软件的漏洞并尽快修补,防治会计业务处理错误不断累积,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第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各要素面临的挑战。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内部信息流动、业务流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型扁平式组织结构之中,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更加通畅,决策信息无论处于哪个层次,相关人员均可实时获取,企业每个组成部分都成为决策和行动中心。网络技术要求企业经营组织更具伸缩性,企业管理层需要准确把握分权和集权的“度”,充分发挥各业务部门主观能动性,学会在动态环境中管理企业。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构建和实施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构建
第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构建。建立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立、加强或削弱的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建立健全会计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利用网络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利用网络技术改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指令执行的政策与程序,是针对实现组织目标所涉及的风险而采取的必要防范或减少损失的措施。除了职责分离外,内部控制活动还包括批准程序、审核确认与复审等及资产安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内部控制活动有绩效评估、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工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增强内部控制系统的预防。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实施
第一,实施方案的设计。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不仅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功能,而且具有自己的目标,并不断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要深入到计算机技术层次上,控制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应紧密联系、相互结合,达到水融的地步,应处于一个由里到外、有多个层次嵌套形成的体系中。要形成长远目标管理控制、责任管理控制、程序管理控制、数据管理控制、日常管理控制体系。
第二,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是整个控制系统中的重点,决定着整个业务活动各项控制目标的实现。新经济、新技术使企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企业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控制风险的机会与工具。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断趋于完善。内部控制是动态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会计理论界不断深入研究,需要企业界强化认识、予以重视。在传统的控制观念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内部控制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白仲林.会计信息系统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