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5 15:17: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生 李雪 指导老师 张小梅
摘要:医药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被视为永不过期的朝阳产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进了人们生活水平质与量的双重提升,药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世界各国医药行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作为高技术密集的产业,制药行业有着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制药行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济规模;制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应提高技术转化能力和开发效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发展,应全面提高研发水平;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
关键词: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措施建议
由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从简单的准备和处理,以医药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作坊到新工艺,新设备,机械化的现代化厂房,医药行业发展迅速。本文将分析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就其发展前景和趋势预测。
一、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扶持,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对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2009年6月5日,国务院的若干政策,以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成立了医药产业,特别是生物产业。医药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医药行业的更具体的发展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在医药行业的发展努力,并增加从政策和资金投入。目前,具有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正在不断创造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制药工业集群增加行业集中的规模;并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中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的改善,这些都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药品监管机构的调整,连续出台的行业规范和政策,行业结构和药品流通体系的整体调整,鼓励制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式。此外,中国的物流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为医药行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医药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已进一步加强监管,也促进了制药行业的发展。
(二)资源丰富,技术设备快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它有大约26万种生物物种和2800种药用植物资源。它创造了种质资源在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和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制药行业开发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起点比较高,关键性设备均从国外引进,特别是在上游、中试方面和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这已经提高了中国制药企业有利的客观条件。随着推出的“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规划和医药内需的扩大,中国的医药R&d有所加快。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不能够产生或在过去的成本问题。生产高价药的技术问题,医药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即将来临。
(三)机遇良好,制药行业前景广阔
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容量。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药品市场增加了5000万美元,每一年的市场需求。如此巨大的市场足以支持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只在国内市场上依靠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大力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将其列为重点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医药行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化程度低
医药生产研发制造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了约八成左右的比例,这部分企业往往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大多以粗放式增长为主。以中成药行业为例,2010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没有一家中成药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到整体市场份额的10%以上,前十名的企业相加只占到整个中成药市场的23.7%。企业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使得企业管理和生产成本偏高,研发投入金额不足,市场竞争处于被动应对的地位。近年来上游原料供应环节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制药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价格谈判的资本和实力,所以每次价格波动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下游医药流通环节以国药集团、上药集团、九州通等为代表的医药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的垄断优势逐渐显现,流通企业开始凭借其渠道优势不断向制药企业要求更高的利润空间,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制药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五)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新药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新药开发能力弱,我国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仅为销售额的1%,而国外制药企业的研发经费一般占到当年销售额的15%左右,这也就导致我国制药行业创新产品少,重复品种多,产品创新度低,因而被限制在了低端市场。
(六)营销推广模式老旧
营销推广模式单一老旧也是现在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的特征,大部分企业的终端销售以代金销售和客情关系维护模式为主,缺乏专业和长远的规划同时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这种模式虽然在过去确实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企业的销售带来了较大增长,但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对医药市场监管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代金销售的模式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法律风险,逐渐被淘汰出局。
同时,药品的广告在公众媒体上投放密度较高,加之很多企业在广告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只追求广告效果而忽视了观众的主观感受,使得不少广告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进而影响整个行业形象。
(七)合作意识缺乏
我国制药企业快速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通过彼此分享优质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提高本地区本国家制药行业水平、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的好方法。另外,除了合作,收购、合并、参股等形式也都是合作意识的体现。
二、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趋势与措施
(一)注重自主创新意识培养
医药行业的高科技性,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革发展过程中,解决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这也需要中国的医药行业持续聚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例如,2000年,中国建成的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了“十三五”以来的生物制药计划。
(二)加大研发投资,保证产品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行业不注重研究和开发新药,它是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资性。因此,基于中国的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我们应加大研发力度,进行产品升级,并在部件,制造工艺,药品标准的条款进行的产品创新。在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复星医药和恒瑞医药的R&d投资排名中名列前茅,而上海医药,科伦药业,仁孚药业等企业也重视R&d投资非常重要。在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将不再是传统的模仿,而是会朝仿创移动。
(三)与时俱进运用多元化营销推广模式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代金销售和客情导向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新的营销推广模式随着媒体和信息多元化应运而生。以专业广告推广、学术推广为主要的推广营销手段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认可。专业广告推广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最终带动产品的销量提升;学术推广通过把临床实践中提取的产品核心价值传送给目标医生,再通过医生影响患者,达到建立学术权威和用药习惯的目的。很多外资企业在学术推广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中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许许多多的创新媒体工具也为药品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借助网络互动问答、微博、健康社区、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的传递企业产品信息和疾病相关健康知识,达到提升产品认知度和美誉度、教育消费者的目的。
(四)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监管体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产业整合,同时也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不仅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设备和药品的支持,而且还与教育,培训,技术转让和工业发展的联合行业。目前,中国已逐步推广的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建设,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以控制假药,并出现在当前医药行业的假药现象。
参考文献
[1]梁旭明,蒋渝,杨会全,等.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分析[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0:6(1):25.28.
一、问题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l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
“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6年,面Ω丛友暇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笔者父辈出身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一个民间中医世家的环境影响下,深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枝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所以奋发读书《医药、教育、哲学、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专业》。笔者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建设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报效祖国的心愿始终坚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医药、农业、企业经济、法学、科枝创新的发展而积极努力奋斗,时时想着,应积极投入楚雄彝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又时感知识智慧不足,因此,笔者考入澳门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民商法博士专业三年的学习毕业。哈佛有句名言称之为:“为增强智慧走进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笔者特别是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彝药市场新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目的是为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研发更好的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彝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楚雄州政府发展彝药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该产品健康有序地开发,努力把该产品培植成集天然药物种值、制药、加工和营销、彝药市场经济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生物医药经济支柱优势产业和做出彝药品牌。研究本课题的同时,笔者在认真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楚雄彝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州的市场经济繁荣做出笔者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的范围和限度
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国内医药产业市场经济呈现非常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世界处方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4%,而中国药品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26%。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药品将以8%的速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2013年整个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11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规模。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2017年中国化药总体市场预测已向1万亿元以上迈进。2015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63.02亿元;力争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和民族医药融资上市孵化基地。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经济轨迹中。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颈的市场潜力。随着楚雄天然生物彝药管理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药品种在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刚性需求将推动着滚滚车轮前行。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以后,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彝药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
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建设发展相关的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实践成果,经验总结。产业发展情况等从理论的高度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第三,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彝药产业经济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强州,农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具备产业研发的基础条件。
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38家中药企业全力以赴进行GMP技改,已具备产业的基本条件,研制开发的彝族新药数十种,彝州有关部门将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已形成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贸工农一体化,集科研攻关与彝药开发,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
第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种植农户GAP种植意识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畅,技改资金严重匮乏,三是制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和创新力不足,竞争能力脆弱,四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奇缺;五是市场开拓滞后,营销队伍力量薄弱,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六是种植、药制加工、市场开拓、营销等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2016年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对未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的三家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停产核查,防止药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
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种植链,使种植业形成大规模;二是改制认证完成GMP的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标准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三是尽快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创新体制为建立“彝药重点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药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发展提供大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六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产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战略,打入国内、外市场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H(huang)黄津孚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严诚忠主编.《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期论文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鸿鸣著《MBA毕业论文精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叶振东主编.《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5]L(liu)刘巨钦编著.《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畅编著《加入WTO就这样办好公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尔斯・希尔(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心(实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编著.《哈弗商典-经济管理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张卫峰撰写.《求实杂志》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
[11]M(man)《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晋著.《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
[14]M(man)[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问题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歭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笔者父辈出身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一个民间中医世家的环境影响下,深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枝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所以奋发读书《医药、教育、哲学、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专业》。笔者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建设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报效祖国的心愿始终坚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医药、农业、企业经济、法学、科枝创新的发展而积极努力奋斗,时时想着,应积极投入楚雄彝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又时感知识智慧不足,因此,笔者考入澳门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民商法博士专业三年的学习毕业。哈佛有句名言称之为:“为增强智慧走进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笔者特别是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彝药市场新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目的是为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研发更好的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彝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楚雄州政府发展彝药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该产品健康有序地开发,努力把该产品培植成集天然药物种值、制药、加工和营销、彝药市场经济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生物医药经济支柱优势产业和做出彝药品牌。研究本课题的同时,笔者在认真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楚雄彝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州的市场经济繁荣做出笔者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的范围和限度
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复合增长率为26%。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药品将以8%的速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2013年整个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11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规模。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2017年中国化药总体市场预测已向1万亿元以上迈进。2015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63.02亿元;力争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和民族医药融资上市孵化基地。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经济轨迹中。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颈的市场潜力。随着楚雄天然生物彝药管理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药品种在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刚性需求将推动着滚滚车轮前行。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以后,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彝药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建设发展相关的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实践成果,经验总结。产业发展情况等从理论的高度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第三,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彝药产业经济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强州,农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具备产业研发的基础条件。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38家中药企业全力以赴进行GMP技改,已具备产业的基本条件,研制开发的彝族新药数十种,彝州有关部门将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已形成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贸工农一体化,集科研攻关与彝药开发,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第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种植农户GAP种植意识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畅,技改资金严重匮乏,三是制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和创新力不足,竞争能力脆弱,四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奇缺;五是市场开拓滞后,营销队伍力量薄弱,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六是种植、药制加工、市场开拓、营销等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2016年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对未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的三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停产核查,防止药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种植链,使种植业形成大规模;二是改制认证完成GMP的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标准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三是尽快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创新体制为建立“彝药重点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药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发展提供大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六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产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战略,打入国内、外市场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昌盛。
作者:彭万泽 单位:昆明万泽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H(huang)黄津孚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严诚忠主编.《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期论文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鸿鸣著《MBA毕业论文精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叶振东主编.《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5]L(liu)刘巨钦编著.《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畅编著《加入WTO就这样办好公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尔斯•希尔(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心(实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编著.《哈弗商典-经济管理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张卫峰撰写.《求实杂志》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11]M(man)《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晋著.《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14]M(man)[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药学教育的人才需求,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层次、种类、数量有不同的要求。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发生变化,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必将出现供应缺口。传统药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市场需求反应慢,岗位指向宽泛而导致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弱,将很难适应新的医药市场需求,为避免产生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实际需求的时间差矛盾,保证药学毕业生就业率不受教育滞后现象影响,树立超前意识,科学预测未来新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类别,超前调整课程安排,使人才的供求尽可能同步。
目前有许多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机构对于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开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药学本科生近年来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在91%~100%之间[1-7];也有部分高校对药学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研究[8-10],认为未来生物药学、临床药学、医药市场营销学、循证药学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将会大幅度提升,对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指出应该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个人能力[11];对江西省6所高校药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创新能力培养、毕业实习及就业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应加大选修课及实验课比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药学专业培养方案[12]。上述研究工作未基于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药学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变化的新特点开展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根据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拟针对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变化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提高药学生就业能力。
一、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变化
2010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随着国家“十二五”相关政策的出台,医药行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良机。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循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随着医药市场的迅猛发展,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及医疗机构药房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质量监控、物流销售、医院药品调剂及药学服务相关岗位是药学专业人才的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就业岗位群。针对医药产业结构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和国际化四大趋向调整,就业能力需求将随市场发生变化。
(一)药物研发岗位。新药研发的特点、现状、发展趋势决定了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我国的新药研发环节是医药产业链上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受研发投入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创新体系不合理等问题的困扰,我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低。但我国研发成本低、技术人员多,疾病谱和临床样本丰富,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药研究和开发阶段高层次的药学人才为主,但在新药研发申请和上市等环节,需要大批既懂药学相关知识又懂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层次要求不一定像新药研究阶段及临床前实验阶段那样高,药学本科生经过培训就可胜任。在临床试验环节,需要拥有基础医学知识、药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药学本科生也可胜任。考虑到我国医药专利环境的建设,还应加强对制药企业专利人或专利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加强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药品生产岗位。自2011年3月1日起,凡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均应符合新版药品GMP的要求。而目前相关人员素质、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版GMP要求。根据药品生产组织过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以判断药品生产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要求毕业生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熟悉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的就业能力。能够根据药品的性质,筛选出包括质量监控,检验化验,自动化仪表控制等合适的设备,设计出各种参数。
二是熟悉生产工艺设计的就业能力。具备将实验室的药物生产工艺中试、放大,直至确定规模化大生产相应条件的能力;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生产流程。在进行生产的同时还要进行工艺验证,采取周密的计划、严格的实验寻找出那些恰当的要素,包括最优的生产条件、操作参数、工艺限度及原材料的投入;何时、怎样对其进行评估;每一个重要工艺步骤应做的检测(中间控制、放行和特性)及验收标准,确保产品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
三是熟悉生产管理的就业能力。能确定生产计划指标、计算和核定生产能力、安排产品的生产进度、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任务、组织实施、总结计划完成情况;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控制生产进度、测算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之间的偏差,并纠正偏差。
(三)药品流通岗位。根据《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要求及药品流通情况分析,药品流通环节注重的是从业经验的积累,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并不高。《纲要》提出要加强药品流通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国内药品流通人才培训机制,支持和鼓励药品流通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层次多元、市场需要、企业欢迎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全国药品流通职业经理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药品流通领域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培训高级职业经理人2000人,中级职业经理人5000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5000人,药学技术服务人员10000人,其他重点岗位20000人。药学高等教育应紧密结合这些要求,培养适用于流通环节的药学人才。
(四)药学服务岗位。目前我国药师数量不到40万名药师,而2020年我国共需要药师100余万名,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工作显得任重而道远,成为药学人才缺口最大的一类。在药学服务方面,需要高层次人才要面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药学服务。这类人才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了解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善于与医生沟通和协作,可以作为医药结合的桥梁和枢纽。要熟知药物性质和作用,能够审核处方和指导合理用药,参与药物治疗决策并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临床用药利用与评价研究;参与查房和会诊;听取病情,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询问用药史,监测病人的用药。
除了医疗机构所需的高层次药学服务人才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社区诊所、零售药店,这些机构需要大量的药学服务人才。依据我国药师缺乏的程度和药学教育的现状,可以培养大批药学服务人才充实这些岗位。每一位走进药店想购买药品的消费者都希望从药店获得用药方面的指导,而实际上能够得到的正确指导不多。药学高等教育应该认识到这种潜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
二、就业能力需求变化,课程体系研究
药学类专业的知识结构经历了“化学一药学一工程学”到“化学一生物学一医学一药学”的过渡和发展。这类变化的动因是产业发展和产业需求,包括产业关联的发展和产业关联的需求。在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有许多相关联的理论和技术手段逐步应用的药学研究中,逐步形成在药学教育中新的课程,或者作为新知识被纳入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文献进行研究,归纳出下列的知识内容极有可能在将来的药学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临床药学服务方向开设药学心理学、药物基因组学、时间药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生物药学方向开设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药物代谢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医药市场营销学方向开设药物计量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循证药学方向开设循证药学作为选修课程。
三、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探索构建岗位技能培训模块
采用情景模拟或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中探索新增包括药房服务情景模拟、药厂制剂生产观摩及药品模拟营销等内容在内的岗位的技能培训模块,以适应不同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在《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模块;在《药剂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厂制剂生产岗位技能培训模块;在《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品营销岗位技能培训模块。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学生比较系统地联系用人单位药事活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药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①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扮演药房工作人员和患者,完成收方审方配药复核发药等药房调剂实践环节。②病区药房调剂情景模拟。由学生扮演护士角色,进行病区药品的核对,通过实战训练提高药房服务岗位的就业能力。
(二)药厂制剂生产岗位技能培训。以课外科技活动形势参观药厂GMP生产车间,制剂生产线,学型仪器设备操作方法等,提高药厂制剂生产岗位的就业能力。
(三)药品营销岗位技能培训。采用药品营销模拟实训,学生角色扮演药品推广销售人员、临床处方医生、药房进销管理人员等,拟设计两种情景模拟培训。①商务谈判情景模拟。学生两人为一组,自拟谈判课题,进行模拟商务谈判,最后撰写合同,拟定协议书。②医药促销情景模拟。学生自拟背景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电话邀约方案,并结合电话沟通的技巧按照邀约方案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并模拟药品销售场景。观察者对销售人员所提出问题的质量和问题的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掌握电话邀约的步骤和方法及拜访客户、进行产品演示的技巧。
四、在第二课堂环节增设拓展知识讲座
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临床药学服务进展、生物制药技术前沿、药物营销管理、循证医药学等前沿热点进行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药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质,就是解决高等药学教育供求矛盾、公平与效率问题。根据“十二五”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向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与教育模式,明确药学专业教育目的,才能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人才服务于大众,才能形成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药学生才能把学习作为提升自己人力资源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本文根据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的药学生就业能力完善课程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龙亮.药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J].华夏医学,2007,03:581-582.
[2]万忠兴,李荣科.我院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医教育,2009,05:20-22.
[3]李常玉,吕雄文,张媛媛,等.药学(临床药理学)专业本科已毕业五届学生就业状况及分析[J].安徽医药,2009,07:847-849.
[4]李刚,姜汪维,王露,等.石河子大学药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9,05:411-413.
[5]焦淑清,侯巍,于莲.药学系200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药学教育,2004,04:56-58.
[6]叶桦.历届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药学教育,2006,05:58-60.
[7]马晓匡.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研报告[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S1:154-155.
[8]王春玲,李民胜,黄贵华.广西药学类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03:55-58.
[9]陈雁,符崖,王羚郦.药科类学生质量追踪与毕业生需求调查[J].药学教育,2008,02:60-62.
[10]庞挺.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药品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药品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销售渠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对整个市场的实际考察调研,严格根据市场的发展特点出发,为了最大化满足社会的需求,合理地制定现代化药品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保证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伴随着国家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深入,药品销售市场变得更加宽松化,药品企业要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创新销售渠道,加强用户的服务体验,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
1我国药品销售渠道模式的概况分析
1.1目前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市场上升至全球的第三位,仅次于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1]。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未来五年内,我国极有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据权威部门调查得知,在我国投资的外资医药企业存在313家,外资药品制造企业则有389家,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药品需求是较高的。与西方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下的药品市场相比较,我国药品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优秀外资医药企业入驻中国市场[2]。随着市场新医药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群的慢性病例不断增多,这也导致市场对于先进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大,有效促进了慢性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1.2药品市场的销售渠道模式发展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的药品销售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方式单一,药品处于一种购销的状态。在整个药品市场中,药品得到总局的统一管理,购销坚决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3]。各药品商店需要得到上层的同意,才能得到所需的各类药品,导致市场药品流通效率偏低,药品的流通方式与销售渠道完全被国家所控制管理。各大医院要想获取缺乏的各类药品,需要加强与药品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因此,在计划经济时期,医药市场的药品生产企业,根本无需关注如何开拓药品销售渠道工作。我国医药市场是在近几年才迅速发展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药品分销集中度明显偏低。例如在美国医药市场中仅排名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就占据了整个市场的95%以上份额。而在我国医药市场的产品销售信息化水平落后,不具备完善的全国性药品网络,位于市场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只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市场上分布的大大小小分销企业高达上万家。然而,随着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推进,国家积极引导规模较大的分销企业收购较小的分销企业,争取将自身企业做大做强,带领整个市场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4]。
1.3当前药品市场的主要销售渠道模式
1.3.1区域经销商制
制药企业在销售渠道管理中,往往会选择与市场几家大型医药企业进行合作,让它们作为自己在某个区域的药品经销商,负责药品的配送。各个区域的医药企业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强各类药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药品的销售量。当前市场上多数的制药企业都是使用这种销售模式的。按照我国颁布的药品管理法规定,市场上的药品制造企业必须在获得GSP证书后,才能够直接向社会各大药店与医院供应药品,但是获得此证书的制药企业毕竟还是占少数,为了降低企业运用成本,通过采用区域经销商制无疑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制药企业只需要关注到自身产品的质量,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药品价格,防止假冒药品出现,这样能够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维护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图1为区域经销商制的运作流程。
1.3.2制
制本质指的是制药企业通过委托市场的医药企业进行药品的销售,委托方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进行销售渠道的开发和管理,有效建立起完整的销售网络,提高产品的销售服务水平,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互联网宣传与广告宣传。目前市场上药品商多为中小型医药企业或者个人。制药企业按照商的选择个数,主要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家制,另一类则是多家制[5]。顾名思义,独家制指的是制药企业选择一家医药企业负责药品销售,而多家制指的是制药企业指定多家医药公司销售自身生产的药品,这几家企业必须有效完成药品的宣传推广以及分销回款等工作。制的采用有效降低了制药企业的销售成本,通过充分利用下游商的市场营销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3.3直销制
直销制指的是制药企业直接省略掉商的指定工作,通过自身将药品销售给社会的各大药店或者医院,甚至是药品需求者。然而采用直销制的制药企业必须满足取得GSP证书的条件,这样才能直接从事药品流通业务,这种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对于小型制药企业来说负担太重,只能够作为大型制药企业新的销售渠道。
2当前市场药品销售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先进的药品销售观念
由于我国新医改推行时间较短,药品企业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未能深刻认识到销售渠道创新优化的重要性。因此,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先进的销售观念,始终认为只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就能有效打开市场,提高药品的销售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严重忽视了社会大众的需求,在购买方式上过于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未能对整个药品销售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分析,导致销售渠道较为混乱[6],企业整体缺乏与市场销售渠道合作共赢的观念,思想过于保守,这样也就严重制约了药品企业的快速发展。
2.2企业药产品与服务落后于社会需求
医药企业过于注重自身的产品制造,忽视了与下游终端销售的联系与合作,导致自身的发展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特点,在医药产品制造和服务上落后于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医药市场上大部分的制药企业规模偏小,资金能力有限,无法引进先进的制药大型设备。因此,在制药过程中无法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相对落后,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那些规模偏小、生产落后的医药企业生产的众多产品不能正常得到GMP认证,它们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得不到下游商和销售商的认可,产品打不开市场销路,也就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3药品零售终端建设有待加强
众所周知,零售终端作为市场任何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核心环节。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制药企业中零售终端的发展较为落后,大多数的中小型药品企业未能认识到互联网销售与电话销售的重要性,仍在一味沿用传统的连锁商店销售方式,这样无法提高产品销售的效率,实现医药产品的集中化配送与购进。由于药品总部与分店之间存在空间距离,无法得到及时的沟通与联系,导致分店的需求无法得到解决[7]。一旦分店库存产品缺乏,就会使商店的声誉受到影响,相反,一旦库存量过多,就会增加分店库存的成本费用。
3优化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管理策略
3.1创新药品营销渠道观念
制药企业要积极引入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要对医药市场展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聘请专业人士对企业员工展开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营销技巧和市场竞争意识,要让员工认识到先进营销方式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要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员工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始终坚持以人文本,要将用户放在药品销售工作的主置,有效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最大化满足市场药品的用户需求,提高自身药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2加强销售渠道的开发
制药企业要加强与市场药品商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开发药品销售渠道。为了进一步优化药品销售管理策略,企业要积极建立起优秀的销售团队,定期的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制药企业可以采取与各大经销商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销售渠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激励市场零售终端创新药品的促销手段。要加强药品销售网络的完善建设,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的实施销售策略。企业要定期调配专业人员对零售终端进行销售业务的指导,不断提高药品促销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经营水平,从而促进制药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3.3加强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
当前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药品企业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营销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大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资金,借助互联网把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给社会广大消费者。互联网能够及时上传企业的产品各类消息,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充分了解掌握产品的信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购买药品。医药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药品零售,降低线下销售成本的压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伴随着我国非处方药制度的制定颁布,企业在生产非处方药时可以将此类药品直接零售销售给有需求的用户,促进药品企业的未来发展[8]。
4结语
综上所述,制药企业要想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渠道销售管理工作,先进的销售渠道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推动制药企业和谐健康的发展。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药品市场环境下,制药企业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制药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销售渠道服务,加强与市场药品零售端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了解掌握市场对于医药产品的需求,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作者:贾政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彭诗荣,吴惠芳,任吉民,杨悦.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商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药业,2012(08).
[2]陈红,武海斌,企业营销渠道变化与新型营销模式构建[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9).
[3]张广伟,郭晓曦.我国医药行业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5).
[4]刘伟宇.营销渠道管理理论发展及其重心演变[J].审计与财经研究,2012(08).
[5]屈伸,陈玉文.新医改背景的医药第三终端市场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药业,2013(02).
医药行业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行业,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作为医药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标志着我国中药产业在该类产品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一、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中药产业不断发展,栽培药材近200种,年产量30万吨,野生药材收购品种500多种,年收购量40万吨,全国中药材年收购总值160亿元人民币;中药制药业特别是中成药工业发展较快,中成药工业的产值平均年增长20%;中药知识产业是以技术创新和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总值2332亿元,其中中成药400亿元,占17.2%。
2.入世后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我国中药产业在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是现实而紧迫的,具体体现在:首先,从中药出口情况看,日韩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我国的中药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对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缺乏有效战略,经济效益不理想。其次,从中药进口情况看,“洋中药”生产工艺先进,质量标准与规范程度高,外观精美,而且定位明确,大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二、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竞争对手的因素
(1)日韩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已经形成一些优势
目前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而中国大部分中药产品由于与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存在差距,虽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中只占3%,而且大部分为原料中药材和保健药,其余份额为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四分天下”,并且我国中药进出口出现逆差。受中药产业发展前景的吸引,东南亚、韩国、日本等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抢占中草药国际市场。
(2)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发展天然药物,世界植物药公司大量涌现
天然药物的发展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世界上有170多家公司、40余个研究团体致力于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每年研究费用达110亿美元。中医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已被广泛应用,部分国家已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
(3)大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市场,一些进入国内中药市场
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外医药企业大量涌入。由于其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科研能力和管理经验,因而对国内企业形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种天然药物已在我国注册,每年进口的“洋中药”就超过1亿美元。
(4)技术贸易壁垒
由于中药材在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我国历史上传统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国产中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这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稳定性难以控制;还有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量等问题,远远达不到欧美有关药品甚至食品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成为各国对我国中医药出口设置技术贸易壁垒、阻碍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因。
2.我国中药产业自身的原因
(1)中医药传统文化发展、传播的限制
中药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之一,其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医药一直未能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医药文化包括草药、按摩、针灸等中医疗法几乎不为西方所认知,1980年WHO宣布了43种病症为针灸适应症,促使针灸登上了世界医学舞台,虽然情况明显改善,世界人民对中医的了解和认同正在提高,但要被世界广泛认同还需要很长时间。
(2)中药的质量问题
主要表现在中成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研制、申报、质量控制标准。国内中药的临床研究不是在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进行和完成的,安全性评价不是在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进行的,生产也不全是在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生产的。同时,又缺乏明确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规范的检验方法。此外,还有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量高、包装材料质量低等问题。
(3)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中药科研投入少,尚未形成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目前新药研发的机制,国家仍是新药研究的主体,在新药研究开发上,由国家招标立项并进行资金投入,研究单位是重点医药研究院、研究所及大专院校。面对WTO的挑战,我国的新药研发必须探求新型运营机制。
三、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已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达6亿多美元。然而,我国中药企业数量虽多,但产品集中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少,在国际植物药市场约占5%的份额。如何加快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是我国中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制定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
1.发挥比较优势,注重现代化发展道路
(1)突出品牌优势,做强做大主业
中药行业上市公司拥有“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有7家,它们是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九芝堂、桐君阁、广州药业、中新药业。发挥品牌优势,已成为企业规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2)利用现代工艺,打造中药现代化
一些中药上市公司虽然没有“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却通过科技手段以及先进的工艺,在新药和特药上下功夫,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天士力集团的核心技术是在中药提取方面,应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等技术,首次实现了中药复方制剂的定性、定量以及有效成分可控,填补了药典空白。主要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已成为我国心脑血管药品市场的主导产品之一。
(3)发挥资源优势,提升竞争力
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提升竞争力,也是一些中药企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资源的竞争在中药行业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利用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品,提升竞争力,已经成为中药企业的共识。
(4)通过并购、规模扩张,提升业绩水平。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跨国集团,对于中药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三九集团、华源制药、太极集团等上市公司正是通过并购,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升了业绩水平。
2.通过政府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1)加大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
政府对内在上市融资、兼并收购等方面,对外在市场开放、外资并购等方面,都应提供积极政策予以扶持,引导资金合理流入中药产业。特别应发挥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在促进要素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在中药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管理等方面应采取积极政策,抓住新一轮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佳机,在中外合资的中药产业投资基金方面首先取得突破。
(2)加大中药科研力度
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发新药,促进中药产品升级换代,优化中药产品结构,特别是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
(3)加强中药质量管理
提高质量标准,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应包括药品研发、药材栽培、采集加工、剂型开发、产品包装等全过程的管理。另外,在产品质量立法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打假保名牌等执法方面应加大力度。质量标准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药标准对于保证中药产品安全稳定、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可以制订既符合中药特点,又符合国际细分市场特点的标准,从而引导企业按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规范运作。
(4)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地的80%是香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诸国及地区,只有20%左右出口到全球其他地区。为此,政府应从整个民族产业的角度组织推动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5)采取民族工业价格政策
政府目前的价格政策对于刚刚踏入现代化之路、还需要巨大投入的中药产业发展十分不利,至少应采取市场定价原则,特别是对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保护品种应予以扶持,帮助其做大做强。
(6)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护国宝
要研究学习利用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权等有力武器,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挖掘和保护好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使我们的民族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全面推动和发展中药产业体系
(1)中药种植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但是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和国外企业的低价掠夺,以及国内企业低水平重复生产,一哄而上,连年无序的狂采乱挖,造成部分药用资源紧缺。另外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相当数量的种子资源正在迅速减少和消失。因此,合理利用、发展中药资源已刻不容缓。目前要加大中药材产业化栽培,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中药饮片
规范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和标准,应用现代技术建立生产中切实可行的饮片的质控方法和标准,保证饮片的真实度和优良度。目前国家药监局将配合中药种植的GAP标准,推出饮片的质控标准,并发以批准文号强制执行,未获得批准文号的饮片将停止生产。
(3)中药新药开发
由于中医开发中药有理论指导,有规律可寻,比西药开发简单得多,目前开发中药新药,要发挥中药治疗的优势,针对国际需求来开发中药。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单位开发这六种中药:大川芎丸、冠心Ⅱ号颗粒、抗感泡腾颗粒剂、风湿平、大承气汤颗粒剂、参麦饮,分别按德、美、澳、日等国要求加以研究,争取有两、三种中药以处方药身份进入这些国家。从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在治疗癌症、艾滋病及心血管药物等方面对中药有期望,而西欧多希望用草药治疗慢性病,如神经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以及妇女病,特别是经前期综合症。
(4)中药生产
急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制备工艺、高新技术和装备。近30年来,中药提取工艺及设备基本没有明显的改革和突破,水提醇沉除杂的方法仍是主导工艺,致使我国的中药制药技术及装备技术已经落后国外先进水平近20年,尤其是中药提取、精制工艺不够科学,工艺条件客观化程度不高,制造工艺及装备缺乏集成化。此外,有必要以加速中药高技术产业为契机,实施大品种、大品牌战略,扩大中成药的生产规模。
(5)中药销售批发、零售
全面整顿医药商业企业,逐步消除我国医药商业多、小、散、乱、低的格局,实施医药商业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市场来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集团公司,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6)中药专利保护
目前,其他国家无偿占用我国中药方剂,还抢占了国际中成药市场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加强中药专利的保护已刻不容缓。而截止目前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规,除《专利法》外,还有1992年10月14日国务院的《中药保护条例》、1987年3月24日卫生部的《关于新药保护及技术转让的规定》。有关的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充实。如建议加快中药发明专利审批进度、加快专利侵权诉讼审理时间、提高侵权赔偿额度、成立中药领域的中介及仲裁机构。不断加强中药专利保护的战略研究和探讨,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由于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在选择具体的路径问题时,应从政府、企业和市场三方面入手,认真剖析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在对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和探索适合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策略。
参考文献:
[1]洪政贵:WTO与中药产业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18期
[2]吉训超王祥:中药质量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刍议.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03年12月第11期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一、 国内外药品物流现状分析
1.西方发达国家药品物流配送系统现状
据统计,美国医药商业市场经过自由竞争,目前已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产业格局。医药分销的前三位即占到整个医药市场的95%以上,麦卡森公司(McKesson)和卡迪诺健康有限公司(CardinalHealth)即是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公司,分别占据全美市场30%以上,排进世界财富50强。其中McKesson公司一年销售额就达368亿美元;日本最大的75家药品批发企业也占了业务量的95%以上。诸如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药品物流已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可以说产业垄断化、企业寡头化、经营规模化是国际医药物流产业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趋势。
2.国内药品物流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改革和 OTC 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作为架接制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重要通道――药品物流, 国内首家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北京医药物流中心、西部规模最大的医药物流中心――成都医药物流中心区、新疆新特药民族药业物流配送中心等已正式投入使用。随着医药物流热的兴起,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一直由国有企业垄断的格局也正在改变,实力型国有企业凭借其几十年的资本、网络积累雄踞一方;一些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机制迅速崛起;外资企业也密切关注国内市场的变化,伺机进入。
二、吉林省药品物流配送系统存在的问题
1.吉林省药品物流组织方面的问题
现行医药流通企业商业运作模式不符合现代流通企业的要求。吉林省现有医药流通企业在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区域全国化、流通技术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多数医药流通企业缺乏市场开发和服务能力,这阻碍了医药流通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现代医药流通企业必须通过业务的整合和流通配送环节的优化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2.吉林省药品物流专业化方面的问题
物流专业化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是物流设施短缺,而另一方面是现实当中有许多码头、仓储、专用线的利用率很低,例如目前全国仓库面积平均利用率不到40%。由于医药企业也不例外,既怕失去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于是纷纷自营物流,从原料药采购到成品药销售,这一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都由企业内部组织自我完成。
3.吉林省药品物流市场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从事医药生产企业约有近60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有1.7万多家,在册登记的医药零售店约有14万多家。医药流通企业多而小,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集中度低,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较低。省内的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以及医药零售企业多半各自为政, 造成医药物流资源浪费严重; 信息化水平低下,网络技术应用不广泛,电子资料交换(EDI ) 、企业资源管理( ERP) 、分销需求计划(DRP) 、有效客户反应( ECR) 、电子自动订货(EOS) 、卫星定位技术( GPS) 等围绕物流信息交换与管理的技术并未普及。企业又大多没有物流信息系统,信息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远远没有达到物流运作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
三、吉林省药品物流配送系统的发展思路
1.由“分散竞争”向“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近年来,我国医药商业前10名销售合计的市场份额从2002 年的33%增长到2003年的38%,2004年达到了 58%,其中利润占据 整个行业的一半以上,这说明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正逐步增加,已有向寡头垄断方向演变的趋势。
2.实现医药流通业的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
物流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企业物流系统内部、外部的物流数据资源,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市场化;利用信息技术指导物流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运输、仓储、加工、整理、配送、车辆调度、路径选择 等;物流信息化同时可对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决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发现市场的新机会。
3.发展社会化医药物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医药企业成立的物流公司,由于其上游企业生产的产品有限,因而除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外,必然会其他企业的产品。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专业化分工才更有利于提高效率,所以医药物流公司有必要向第三方转变。第三方物流,其一般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只是在物流渠道中,有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向用户提供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企业引入第三方物流后一方面可以从非核心业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比如新药研发。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实行社会化混载运输降低流通成本,减低仓库养护及库存成本。
4.打造配送中心,整合社会运输资源,降低运输费用
随着连锁药店的普及,以及医疗集团连锁诊所的开设,建立配送中心不可避免。建立配送中心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化流通体制与合理高效的现代化物流运作方式,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压缩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实现少库存或零库存。目前,全国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费用率将近11 % ,国家计划通过5年的时间把这个数字降到6 %。数据表明在流通领域通过物流来整合运输资源从而降低总成本的空间和潜能很大。因此,吉林省大型医药企业可通过组建配送中心对药品进行统一的在库管理、周转、分拣以及配送,从而加快药品的流通速度,提高药品流通效率,实现整个医药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加快医药行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申志华.360度的医药物流平台[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12:26-28.
一、兽药行业的基本情况
(一)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兽药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逐渐健全。确立了兽药注册评审、监督检验、生产经营许可、行政处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兽药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建立了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兽药检验体系;兽医卫生执法体系。
(三)行业发展初具规模
三十多年来,兽药生产、经营企业不断增加,产能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3 年底,我国兽药生产企业1 804 家,其中兽用生物制品企业77 家。现有兽药经营企业5 万余家。从业人员16.5 万。
根据兽药协会统计,2013 年,全国1 661 家兽药生产企业完成生产总值437.46 亿元,销售额401.83 亿元,毛利120.27 亿元,平均毛利率29.93%。资产总额1 155.48亿元,资产利润率10.41%,固定资产477.62 亿元。近六年来,产业整体规模逐步扩大,产值、销售额逐年增长,2013 年趋于平缓,产值年复合增长率为13.64%。
1. 生药企业生产销售情况。72 家生药企业2013 年完成生产总值104.56 亿元,销售额99.33 亿元,毛利53.05 亿元,平均毛利率56.24%。资产总额216.43 亿元,资产利润率24.51%,固定资产65.93 亿元,从业人员1.81万人。
2. 化药企业生产销售情况。1 589 家化药企业2013年完成生产总值332.9 亿元,销售额307.5 亿元,毛利66.78 亿元,平均毛利率为21.72%。资产总额939.05 亿元,资产利润率7.11%,固定资产411.69 亿元,从业人员14.69 万人。
(四)行业结构趋于优化
1.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2. 兽药行业资源集中化趋势初步呈现。集团化、现代化兽药生产企业出现,2013 年全国销售收入过2 亿元人民币的生产企业45 家,33 家兽药生产企业上市。
3. 行业布局发生变化,兽药生产优势带逐步形成。
山东(280 家)、河南(235 家)、河北(147 家)、江苏(108家)、四川(106 家)、广东(102 家)六省生产企业数量占全国的54.2% ;以上六省产值238.02 亿元,占全国的54.2%。与畜牧养殖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禽药、大牲畜用药、水产用药、原料药等优势产区初步形成。
4. 生产企业规模以中型为主。根据工信部最新划分标准,1 661 家兽药生产企业以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为主。其中,微型企业143 家,占总数的8.61%;小型企业610 家,占企业总数的36.72% ;中型企业863 家,占企业总数的51.96% ;大型企业45 家,占企业总数的2.71%。72 家生药企业中大型企业18 家,占生药企业总数的25% ;中型企业46 家,占生药企业总数的63.89% ;小型企业8家,占生药企业总数的11.11%。589 家化药企业中,大型企业27 家占化药企业总数的1.7% ;中型企业817 家,占化药企业总数的51.41% ;小型企业602 家,占化药企业总数的37.89% ;微型企业143 家,占化药企业总数的9%。我国兽药企业总台上以中型企业为主。生药企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中坚力量,化药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五)市场规模与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1. 生物制品。2013 年,生物制品市场规模(销售额)94.33 亿元。按照使用动物分猪用生物制品和禽用生物制品,是生物制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猪用生物制品的市场规模48.22 亿元,占生物制品总市场规模的51.12%,禽用生物制品市场规模35.74 亿元,占生物制品市场规模的37.89%。猪用生物制品中,强制免疫疫苗市场规模35.96 亿元,占猪用生物制品市场规模的74.57%。禽用生物制品中,强制免疫疫苗市场规模14.21 亿元,占禽用生物制品市场规模的39.76%。按照疫苗种类分,活疫苗市场规模35.39 亿元,占生物制品总市场规模的37.52% ;灭火疫苗市场规模53.81 亿元,占生物制品总市场规模的57.04%。
2. 原料药。2013 年,原料药市场规模(销售额)81.7 亿元。按产品类别分类, 抗微生物药市场规模73.06 亿元,占市场份额89.42% ;抗寄生虫药市场规模8.04 亿元,占市场份额9.84% ;解热镇痛抗炎药市场规模0.31 亿元,占市场份额0.38% ;其他原料药市场规模0.29 亿元,占市场份额0.36%。
3. 化药制剂。2013 年,化药制剂市场规模(销售额)179.7 亿元。按照产品分类,抗微生物药市场规模131.72 亿元,占市场份额73.3% ;抗寄生虫药市场规模17,13 亿元,占市场份额9.53% ;水产养殖用药市场规模8.72 亿元,占市场份额4.85%;消毒药市场规模9.46 亿元,占市场份额5.26% ;解热镇痛抗炎药市场规模3.52 亿元,占市场份额1.96% ;调节组织代谢药市场规模3.07 亿元,占市场份额1.71% ;其他类别化药制剂市场规模6.09 亿元,占市场份额3.39%。
4. 中药。2013 年,中药市场规模(销售额)46.1亿元。按照产品类型分类,散剂市场规模28.56 亿元,市场份额61.95% ;注射液市场规模6.33 亿元,市场份额13.73% ;合剂(口服液)市场规模6.73 亿元市场份额14.6% ;片剂市场规模0.57 亿元,市场份额1.24% ;颗粒剂市场规模3.43 亿元,市场份额7.44% ;酊剂市场规模0.03 亿元,市场份额0.07% ;浸膏剂/ 流浸剂市场规模0.36 亿元,市场份额0.78% ;其他制剂的中药市场规模0.09 亿元,市场份额0.19%。
5. 进口情况。2013 年进口兽药销售额13.67 亿元。按照产品类别分类,生物制品8.8 亿元。占进口总额64.37% ;药物饲料添加剂3.11 亿元,占进口总额22.75% ;抗微生物药物0.95 亿元,占进口总额6.95% ;抗寄生虫药0.67 亿元,占进口总额的4.9% ;其他化学药品0.14 亿元,占进口总额额1.03%。按照使用动物分类,猪、牛、羊用品8.96 亿元,占进口总额的65.54% ;禽用药品3.25 亿元,占进口总额的23.78% ;宠物及其他用药品1.46 亿元,占进口总额的10.68%。
6. 出口情况。2013 年兽药产品出口额为38.57 亿元,其中生物制品出口额0.51 亿元,原料药出口额18.99 亿元,化药制品出口额9.07 亿元。生物制品按照使用动物分类,禽用生物制品出口额0.61 亿元,占生物制品出口额的31.37% ;猪用生物制品0.35 亿元,占生物制品出口额的68.63%。原料药出口52 个国家,按照产品类别分类,抗微生物药物出口5.37 亿元,占原料药出口额的18.8% ;解热镇痛和中枢兴奋药出口0.05 亿元,占原料药出口额的0.26% ;化药制剂出口48 个国家,按产品分类,抗微生物药物出后5.92 亿元,占化药制剂出口额的65.27% ;抗寄生虫药出口3.08 亿元,占化药制剂出口额的33.96%。
(六)兽药产业集中度相对合理
2013 年,生物制品总销售额为94.33 亿元,销售前10 名的企业为48.06 亿元,占生物制品总销售额的50.95%。2013 年,原料药总销售额81.7 亿元。销售前10 名企业的销售额为39.95 亿元,占原料药总销售额的48.9% ;销售前30 名的企业的销售额为65.16 亿元,占原料药总销售额的79.76%。2013 年,化药制剂总销售额179.7 亿元,销售前10 名的企业销售额为38.12 亿元,占化药制剂总销售额的21.21% ;销售前30 名企业的销售额为67.83 亿元,占化药制剂总销售额的37.75% ;销售前50 名的企业的销售额为85.71 亿元,占化药制剂总销售额的47.7%。2013 年,中药总销售额46.1 亿元,销售前十名的企业的销售额为7 亿元,占中药总销售额的15.18% ;销售前30 名的企业的销售额为12.48 亿元,占中药总销售额的27.07% ;销售前50 名的企业的销售额为14.99 亿元,占中药总销售额的32.52%。
(七)兽药生产经营趋于规范,产品质量逐年提高截止2013 年底,全国共批准设立1 820 家兽药生产企业,其中兽用生物制品企业82 家,兽用化学药品企业1 738 家,兽用生物制品兼化学药品企业8 家。
(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相对化药企业,生药企业更注重创新。在研发投入方面,2013 年兽药生产企业研发资金总投入25.19 亿元,占兽药产业销售总额的6.27% ;生药企业研发资金投入7.16 亿元,占生物制品企业总销售收入的7.59% ;化药企业研发制剂投入为18.03 亿元,占年总销售额的比重5.86%。
二、兽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显现
1. 企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兽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管理差、效益低。
2. 产品结构不合理。
(1)按照产品剂型分类,我国的兽药产品分散剂和预混剂产量最多,一些高科技剂型,如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剂等却十分稀少。这当中的主要原因是以上提到的,我国兽药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分散剂的生产技术含量低,生产设备投入小,所以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首选,而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畜牧生产亟需的剂型,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不够,所以被拒之门外。
(2)按照产品功能分类,还是以抗微生物类药物为主,一些慢性、传染性疾病用药和预防用药很少有企业问津。(3)按照使用动物分类,主要为常规的家畜家禽用药,而大家畜、特种动物、观赏动物、宠物等动物用的品种非常缺乏,特别是宠物用药主要为人用药品。生物制品中,水禽疫苗、水产疫苗和诊断试剂比较缺乏;从工艺角度分析,耐热保护疫苗、稳定可靠的多价苗、多联苗以及佐剂等尚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3. 产业结构不合理。
(1)从技术研发角度,主要为粉剂、散剂、预混剂等大众剂型和常规产品,而一些新词那个的现代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中药提取技术等新药筛选技术应用甚少。
(2)从生产角度,绝大多数企业重生产、轻工艺、轻制剂、重销售、轻服务;同时,由于未形成专业的兽药设备与配套设施生产体系,对兽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严重滞后。
(3)从产业环节,现阶段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比较严重;兽药出口主要还是以化工原料为主,制剂较少,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企业制剂的品牌。
(二)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1. 产能过剩严重。目前我国兽用活疫苗的产能利用率33.62%,粉、散剂的产能利用率38.37%,注射剂的产能利用率30.33%,都仅仅达到国际上产能利用率的最低限。
2. 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我国单个兽药产品批准文号超过800 个的就有16 个品种,其中粉散剂13 个,很多企业都在生产相同的产品。
(三)市场规范程度不够
1. 流通秩序混乱。经营企业小、散、乱的问题相对突出;无证经营行为占据一定的市场比例;个别生产企业诚信缺失,非法制假售价行为屡禁不止;使用环节混乱,存在根据养殖需要组织生产,一些兽药市场已经成为制售假劣兽药的窝点;竞争无序导致合法的兽药流通企业步履艰难。
2. 区域监管失衡。
(四)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
1. 兽药法规已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2007年颁布《兽药管理条例》的时候主要是针对生产乱、审批乱、使用乱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畜产品安全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当前的兽药法规已经无法适应的行业发展。
2. 行政管理体系不健全。
3. 兽药标准化工作有待加强。
4. 监督执法体系不健全。
5. 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
三、兽药行业发展展望
国际动保联盟(IFAH)数据显示,2013 年,除中国企业销售额外,全球兽药销售额为230 亿美元。2004-2008 年,全球兽药产业销售额逐年增加,年复合增长率为5.93%。2009 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导致销售额略有下降,2010 年开始至2013 年底又呈上升趋势。与我国兽药产业发展态势比较可知,2007-2013 年,我国兽药产业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3.64%。同期,全球兽药产业在不包括中国的情况下,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仅为5.14%,国际兽药市场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我国兽药市场增长速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5-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是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自1997年以来,随着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行业的广泛关注。医药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般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国药品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保持稳定发展。因此,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一、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与发展现状
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作为一门课程传人我国后,国内各大学已普遍开设了该专业。目前国内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四种:综合性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财经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理工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和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各个模式特点各异。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开设课程除了经济管理类之外,还涉及医药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对医药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的医药行业营销人才。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强化医药营销方向,突出医药行业特色,但由于医药院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间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达到医药企业用人要求。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医药企业营销及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要求从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双方面的行家。但作为新兴产业,一方面由于准入条件较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个医药企业的薪酬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学科教育的交叉性不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医药产业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营销及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因此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据最近的调查,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0余万人,其中医药企业营销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人才。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是为适应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学制四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系统掌握管理、营销理论知识及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与医药卫生科学管理有关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医药企业管理有关的经济学、营销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研究的能力。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设在管理系,开设于2008年,属于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二、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背景及可行性分析。从长沙医学院背景看,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较晚,该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很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调查。长沙医学院地处湖南省府长沙,因此,就业单位的调查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本论文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对就业单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另一份是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对上述两方面的调查对象,本调查分析对于他们都意义重大,保证了这两项调查的可行性。
2.以“本专业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当今医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就是需要好的医药管理人员。因此,好的经济市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此,笔者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
3.以“就业单位”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笔者又对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严重的错位现象。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短缺,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而是懂得建立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医药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
4.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及评价。在开展本次调查时,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询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为使制定的探索结果更加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广泛征求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意见,尤其是征求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等部门的领导意见,然后对前期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三、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统计。按照科学的方法挑选了一部分长沙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医药企业的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为代表填写问卷,本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然后收集调查资料并且严格按照统计原则对结果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80份,答卷的有效率为95%。
2.调查问卷的综合,比较与分析。通过对本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发现普通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在长沙市场上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多为2500~3500元,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对医药卫生管理方面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湖南省内目前很少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而通过对“医药企业对本科市场营销类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尚不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弊端。作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市场营销专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医药企业的很多高级市场营销人员没有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知识学习,做市场营销完全靠经验的摸索,市场运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国际不断提高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医药企业急需具备系统营销知识和医药医学背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当前,世界著名的医药公司已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及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既可以满足医药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医药院校的持续发展。
总之,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现有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医药企业各方面人才普遍缺乏的前提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着我国医药企业能否在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医药企业对既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营销售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学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耿冬梅,谭巍,汪晓凡.高等中医药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08.
[2]董圆圆.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管理素质培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3]潘金云.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D].沈阳:东北大学,2006.
[4]刘振华.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刘颖,贺加.探讨医学本科教育开设管理课程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
[6]洪炎生,王春雷.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7]戎华刚.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6).
[8]岳海玉,商广喜.浅谈医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新战略”[EB/OL].中国医药营销网,2006.
[9]傅兰英,左玉华,林克明,朱小平.高等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
[10]陈洁.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11]林超岱,陆建伟.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
同仁堂采取合资、独资、特许加盟、连锁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与国外公司共同开拓市场,既缩短了合作的磨合期,又大大降低了投资的风险性,对加快海外布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药在社会观念、质量标准、工艺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冲突很多,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在市场前沿研究各国文化历史的差异、药政法规、医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用药习惯、产品进入方式及竞争对手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老产品的二次开发及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为真正与国际接轨预热。
为在合作中趋利避害,同仁堂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一向非常谨慎,香港的泉昌公司从50年代就开始了与同仁堂的合作,印尼的海鸥集团、台湾的统一集团也都是在当地有较强实力并可以长期发展的企业。“合力起飞”成为同仁堂加速“走出去”步伐的一种现实选择。
目前,同仁堂海外药店的销售对象主要以华人为主,面向亚裔人。同仁堂在短期内并没有专门面对非亚裔人之外人种的销售,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比较难接受中医的理念,开拓这方面的市场投入太大,而取得的效果太小。
同仁堂每年都投入上亿的资金搞老产品的二次开发。例如,服用一颗传统的乌鸡白凤丸,可能要花上半个小时,吃得很辛苦,二次开发后推出的水蜜丸、浓缩丸就比较适应市场的需要。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需求,同仁堂还设立了专门的生产车间及生产线,从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地进口设备,以保证出口产品质量检测过关。此外还有专门的原料生产基地,以保证原材料的绿色环保,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同仁堂在海外的每一家药店都秉承了老传统,设有医馆,每天保证有2至4名医生坐堂,这些医生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各科名医,为海外的中药服用者提供专业指导,为中药在海外的推广助力。以医带药是同仁堂走出国门占领海外市场的一条成功经验。”同仁堂股份副董事长梅群介绍道。
对于海外终端零售店的建设,梅群表示:“同仁堂海外战略的第一个10年是比较成功的。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通过终端药店和分公司的建立,提高了同仁堂和中药在当地市场的知名度和民众的认知度,出口品种也从1993年的不足30个发展到现在的130多个。”
梅群认为,同仁堂在海外建店除了可以推广同仁堂的产品外,还可以培育目标市场对中药的认可度,这实际上是一种宣传。
眼前利益不是第一位的,文化上的渗透更为重要。但是,文化间的沟壑难以短时间填平,这也是中药不被欧美市场所接受的一个病灶。文化不同,造成法律法规的不同,进而又形成标准的不同。众所周知,标准的不同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最大羁绊。看来,同仁堂在海外发展还将有一个长期的、渐进式的开发市场、培育市场的阶段。按照中医理论,只有时刻掌握好火候,方能煎出一剂好药。在目前标准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同仁堂选择随势而动,运用各种现代国际营销手段,挖掘新的销售渠道,从而带动出口创汇的大幅度增长。目前得到西方国家认可的是那些成分单一、质量可控的单味草药,而同仁堂生产的多数品种均为复方中成药,一般所含成分都在8种以上,很难按西医理论来检测有效成分,能以药品名义被接受还有待时日。如此看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同仁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天士力以疗效启动市场
天津天士力集团是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主要业务领域,以制药业为中心,由药物研发、标准化种植、生产制造、现代营销与服务等产业链条构成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天士力的国际化进程起步于产品的国际化。在1997年12月9日,天士力的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以药品形式正式通过美国FDA的IND审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复方中成药,也是世界第一例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成药制剂。这已成为中药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
在国际市场,天士力已经完成了美洲、欧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布局,复方丹参滴丸在全球28个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以药品身份进入韩国、越南、阿联酋、俄罗斯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市场。
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说,天士力“走出去”本身就是一大成功,这是一个融合国际化资本的过程。时下资本市场开始关注天士力这支股票,他们分析判断股票的走势本身就是对天士力所搭建平台的关注,说明国际资本已经将视线投向了天士力。但天士力的国际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还要做许多工作,比如:专利体系的建设、知识产权的保护、研发产品链的建立、产业平台的健全等。闫希军认为,除了产品国际化,更重要的是标准国际化、产业国际化。标准国际化要通过科研国际化来展现,要把科研实验室建到国外去,在保证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共同研制现代中药产品,缩短国际化进程。
据悉天士力国际化策略是,首先以主导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以一个品种来开拓市场。目前,已完成俄罗斯,阿联酋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销售布局,对欧盟、大洋洲的准入注册也正在进行中。
其次,寻求国际联盟和战略投资。天士力已经对荷兰神州医药公司实现控股。并通过荷兰的神州公司,完成与美国一个公司的合资,这为天士力开发北美市场奠定了基础。
最后,拓展业务领域。从原来的单一自有产品为主,逐步扩大到现代中药、保健品,提取物等更广泛的领域。
一个产品用了以后有疗效再推广中医理论,然后再用中医理论带动其他产品,这种“滚雪球”式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被天士力运用得炉火纯青。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国际市场上中药销售额每年约有160亿美元,其中日本、韩国的“洋中药”所占份额达80%~90%,而他们所用中药原材料有70%~80%是从中国进口的。目前我国出口中药多以原料药材廉价出卖,成药比例不足30%。
在这种情形下,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中药企业里的一名“新兵”,却用其实实在在的业绩为我们提供了打破中药行业发展的坚冰、实现中药国际化的一种新思路,给那些徘徊在传统经营藩篱里的中药企业带来了具有非凡意义的启示。从这个角度上说,天士力的国际化策略不仅仅是个体的,而应是我国整个中药行业应充分借鉴的宝贵经验。
两种策略异曲同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中药企业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国人普遍思考的问题。同仁堂、天士力国际化的经验,为中药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理士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一位一直从事企业国际化研究的高级咨询师对记者分析说,目前中药企业国际化的做法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做法是以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为代表的倡导主动适应国际化学药标准,尽量做到单一组分明确,质量标准客观可行。说白了,就是用西药的标准来套中药,让中药西化。目前依照这种思路,复方丹参滴丸已经通过了FDA的IND(临床研究申请),可以进行临床试验。走这一路线的还有上海杏灵科技的杏灵颗粒和杭州康莱特药业的康莱特注射液,它们也都分别通过了FDA的IND,待临床研究获得通过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NDA(新药申请)阶段。
第二种做法以北京同仁堂为代表,走中医中药并行不悖,同步发展的路子。让人理解中医理论,推广中医药文化,借助海外华人市场逐步打开世界大门,这种模式强调中医理论,强调自己创建中药标准。
天士力集团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天士力在国际化道路上坚持了六条原则:第一,提高中药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能力;第二,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规范标准建设;第三,建立中药产业信息系统支持;第四,加强培养中医药人才;第五,建立中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第六,医药并举走向国际。他分析说,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文化差异、法律障碍、技术与标准壁垒和巨额费用。中药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是中药国际化中一个很现实的矛盾,一方面很难把中医理论灌输给人家,另一方面又要让人家接受这个药。因此,我们对策就是以产品带动,一个产品用了以后有疗效,你再推广中医理论,这样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同仁堂采用的则是直接通过销售终端突破的方式,来冲刺国际市场。同仁堂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与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的合作,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和黄在欧洲的千余家药店,将产品打入欧洲市场。同仁堂股份副董事长梅群曾公开表示,同仁堂国际化的初步设计是,在2008年之前,海外建店达到100家,出口创汇争取达到6000万美元以上;在具体操作上,同仁堂将加大终端零售药店的建设;出口产品在现有的100多个品种的基础上增加到200个,两个生产加工基地建成两条完整的出口产品流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