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6 10:07: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43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2006―2008年首次连续三年突破百亿公斤,其他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2009年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春旱和初冬雪灾,全年粮食总产仍达94.2亿公斤,为中等年景水平。园林水果、蔬菜全年总产分别达到38.3亿公斤和89.3亿公斤,同比分别增长12.6%和4.7%。肉、蛋、奶全年总产分别达61.1万吨、75.3万吨和7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7%、22.2%和6.3%。
(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全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经济区建设,启动实施了大同、晋中、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玉米丰产增粮、规模健康养殖、高效园艺建设、农产品加工增值“四大工程”,实施了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产业带和示范基地县,初步形成了粮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200家。通过重点抓300个示范合作社建设、分批开展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等措施,着力提高合作社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连续两年保持了在全国领先的势头,注册总数达到20945家,比上年增加8173家,增长64%。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了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方面的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了科技进村入户万人行动,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三)大力实施兴水战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7年实施兴水战略以来,通过全力推进应急水源、农村饮水、农田灌溉等六大工程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引黄北干线引水工程开工建设,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实灌面积2009年突破1610万亩,创历史最好水平。积极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首都水资源规划项目和淤地坝建设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2006年以来,4年解决了87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2009年解决了272万人。
(四)积极推进“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自2008年启动以来,集中实施汾河中下游河道生态修复、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汾河源头移民、河流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等“十大建设工程”,并扎实落实“四大整治重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积极做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选择确定10个试点县上报国家。继续实施省级造林绿化十大工程,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9年完成营造林530万亩,造林绿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全力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9年,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农村安全饮水等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深入推进,至年底两年全覆盖实现程度达67.5%。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重点支持了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富民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至2009年底,2000个重点推进村中95%完成村庄规划和“四化四改”建设任务,有70%以上的村形成比较明显的主导产业,“一村一品”发展势头良好。推进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至2009年底,全省共编制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50个,小城镇总体规划564个,全省115个农业县全部完成了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入了“示范带动、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六)大力繁荣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不断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全省农村启动了“零转移就业培训计划”,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06―2008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多万人,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以“两区开发”为重点,继续抓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工作,2006―2008年共解决了6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移民搬迁15万人。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措施,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2006―2008年累计对农民的直补资金达到37亿元。全方位的工作措施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44元,比2005年的2891元增长46.8%。
二、当前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制约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脆弱是山西省情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随着煤、焦、铁等资源型产业快速发展,耕地、水、植被等资源又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污染,更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更加突出。山西省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29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土壤瘠薄,60%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由2005年的6023元上升到2009年的975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08∶1上升到2009年的3.3∶1。同时,目前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依然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有限,而一些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还没有消除,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四是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近几年政府新增财力向“三农”大力倾斜,但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需求相比仍严重不足,“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一)全力支持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513工程”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大同、晋中和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抓紧制定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扶持政策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并抓好落实。按照批复的规划,认真对接项目,明确管理程序,做好省级专项扶持资金的落实。努力做好与国家正在着手启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粮食增产项目、节水改造项目,及其他支持服务体系项目的对接工作,力争取得国家更多的支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尽可能将林业、水利及农业支撑服务体系项目向示范区倾斜,推进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起好步,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围绕“513”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提出的各项有关扶持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工作,特别是落实省级扶持资金,并引导、督促各市、县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进一步完善政府资金支持龙头企业的方式,增加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以及对基地的带动作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支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水果蔬菜和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等三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山西的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股权改革,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四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利用投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支持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和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益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支撑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大力推进“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继续做好“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牵头协调工作,确保全省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一是尽快完成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部分实施项目的调整工作,并增加投资加快干流坝路林一体化项目建设,足额落实市、县配套资金,加快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和“四项整治重点”,确保年底前完成近期工程治理目标任务。二是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十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太原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力争2010年各项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结合粮食增产工程的启动实施和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0年山西省应继续加大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投入,并做好与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衔接工作,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和引黄北干线工程建设进度,并积极配合国家投资,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夹马口、大禹度等10个大型灌区和部分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力度,新建一批节水灌溉园区和集雨灌溉工程,启动实施西山提黄灌溉工程,扎实推进以淤地坝为主的水保生态建设,加快研究制定山西省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四)实施生态兴省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是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建设和治理任务。二是加大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试点和国有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2010年启动实施。三是继续抓好以“身边增绿”为主的省级造林绿化工程和管护工程,并合理安排省级投资,发挥好投资效益。四是配合林业部门,推进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改革工作,从机制上解决森林和林地的管护问题。
(五)全力支持“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一是继续全力以赴做好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的牵头、协调、服务工作,配合和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年内各项任务的完成,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二是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与国家项目的对接工作,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做好争取下一轮国家项目支持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全面完成“五个全覆盖”的同时,围绕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抓好新农村建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夯实基础。
(六)以推进小城镇和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步伐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继续加强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繁荣小城镇经济。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围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两大任务,突出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园区建设三个重点,加大力度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多途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尽快培育和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加快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通过近些年来的积极努力,湘西州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趋向协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24:43.3:32.7调整为2009年的16.5:40.0:43.5;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2009年,全辖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9.8%,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金融信贷对湘西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改善金融服务,强力扩大信贷领域。一是在贷款审批上“放权”。如2006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将县级联社贷款审批权限由200万元逐步扩大到目前的800-1000万。二是在信贷服务领域上“扩面”。2004年以来,辖区信用社突破传统支持的服务领域,在信贷投向上由侧重支持“传统农业”、“小三农”向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的支持“大三农”、“新型农业”等方面转变,全面开展信贷客户资源调查和评级授信工作。据统计,至2009年末,全辖信用社评定信用户约36万户,已授信20余万户、评级授信率达56%,授信金额为37亿余元,信用户贷款满足率达83.2%;对小企业评级412户,授信328户,覆盖面分别达20.2%、16%,小企业客户贷款满足率达69.4%。三是在信贷经营上“抓点”。2007年以来,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统筹运作力度,紧扣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大户、中小民营企业等优势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支持了辖区经济发展的转型。据统计,2007年-2009年三年间,全辖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05.93亿元。其中累计投放一产业65.73亿元、占比32%,二产业37.5亿元、占比18.2%,三产业102.7亿元、占比50%。从增量看,“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增长较快,与国家重点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政策相适应。截止2009年末,全辖农业贷款余额34.22亿元,新增7.76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38.2%;工业贷款余额10.9亿元,新增2.6亿元,占新增贷款的12.8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4.02亿元,新增10个亿,占新增贷款的49.34%。
(二)创新金融产品,着力增强服务功能。2008年来,全州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活动,试点开办了旅游门票收益权质押贷款、“惠农卡+公司+农户”贷款模式、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模式、“龙头企业+农户”订单农业贷款模式、林权抵押贷款及商标权质押贷款,有效解决了民族贫困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经济发展成功转型提供了保障。至2009年底,全辖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信贷创新产品贷款2.36亿元。
(三)加强金融扶弱,增进经济发展动力。一是突出支持重点,用好政策。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各部门认真落实开办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业务,并创新形式,将其业务拓展到退伍军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工,以此促进就业保发展。2003年来,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促进就业贷款2.3亿元;二是扩大扶持,用足政策。加大对信用良好、产品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充分发挥湘西州比较优势的朝阳产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贴息力度,促进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3-2009年,全辖累计681家民品民贸企业获得优惠贷款利率贴息,贴息总额达1.32亿元,其中2009年获贴息企业家数169家,比2003年增加了85家、增幅达101.19%;贴息金额0.34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1倍、增幅达100%。
二、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够大使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遭受“硬约束”。至2009年,湘西州辖区生产总值完成268.97亿元,人均GDP10724元,仅是湖南省平均水平的53%、全国平均水平的42.68%;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仅是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2%。由于湘西州经济总量小,致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信贷投放总量、投放速度受限。截止2009年末,湘西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7.46亿元,仅占全省平均额的1.34%;贷款新增额20.28亿元,仅占全省平均新增额的0.84%;贷款增速18.9%,比全省平均增速低15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导致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投放”。湘西州产业结构单一、初级化,层次不高、链条偏短。主要表现为:一产不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产不优,工业基础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三产发展滞后、规模偏小,现代物流、商贸、中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整体服务水平较差。据了解,湘西州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比例明显偏高,其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了2.7个百分点,加之区域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少,如2009年末,全辖仅有228家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98个,且公司、协会和农户之间尚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80%乡村缺少支柱产业支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弱,致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投放难。据对湘西州2003-2009年各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放量的调查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放量中其份额仅占16%。(详见图表1)
(三)增长方式相对落后造成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准入”。湘西州特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能耗与污染的刚性较大,尤其是部分锰锌企业不仅规模达不到国家要求的产值,且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大型战略投资者的带动,使产业单一化、初级化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准入,新增存贷比逐年大幅下滑的现状。据对2000-2006年湘西州GDP与各项存、贷款增长情况及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额的调查统计,其结果是:2004-2006年,湘西州各年贷款增速小于GDP增速,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关联度逐步降低,新增存贷比由2000年118%降至2006年的19.5%,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详见图表2);2000-2006年(剔除贷款剥离因素),全州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年贷款实际新增额偏少,且逐年呈现大幅下滑态势,其贷款新增额分别为7.6亿元、6.4亿元、8.0亿元、5.6亿元、4.0亿元、1.5亿元、2.4亿元,占当年全部贷款新增比重依次为13.6%、10.2%、17.7%、9.5%、6.2%、3.8%、4.3%。这表明:受国家行业难准入和落后的区域增长方式的影响,一直以来发挥着支持经济发展主渠道作用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环境下其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主导作正逐步退出。
(四)信贷政策“一刀切”使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疲软化”。尽管各级各部门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出台了大量的优惠金融政策,但各金融机构在具体操作层面却没有对民族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甚至还设置了极高的信贷“门槛”,如商业银行除了落实担保抵押等基础性手续外,还设置季末最低存款余额、股东承担项目担保责任等多种附加性苛刻限制条件,大大降低了货币信贷投放量,弱化了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力度。据调查显示,2000-2006年,湘西州经济与金融相关系数分别为1.04、1.07、1.10、1.11、0.96、0.76、0.68,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自2004年以来逐渐萎缩,银行信贷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降低。(详见图表3)
三、对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一)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优质授信客户。一是不断巩固在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企业中授信主导地位,加强优质客户营销,认真分析相关集团客户持续发展中的问题,调整授信方案,最大限度维护存量大客户的授信份额。二是积极稳妥介入和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土地、水利建设、文教卫生、旅游业等潜在迅速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的信贷投放量。三是重点跟踪工业经济支撑性的项目,努力衔接州、县城市建设、土地储备等领域项目。四是进一步加大调整零售贷款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个人投资经营类贷款,继续完善直客式营销服务模式,做好传统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巩固较高的市场份额。
(二)全面落实金融扶贫困政策。进一步认真落实民品民贸优惠贷款贴息政策,切实做到应贴尽贴,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利用湘西大开发政策,支持更多企业进入省项目库,享受省专项贴息;进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信贷服务,金融机构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返乡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有效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转型能力。
(三)加速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据统计,2009年全国新型融资工具、融资方式的筹资额已经占到融资的11%左右,沿海发达城市为16%,而湘西州目前还不到2%。所有这些都有待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清除金融支持的障碍。一是金融机构要成立中小企业业务部,进一步加大与省、州、县三级担保集团合作力度,以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新模式为契机,加快发展小企业授信业务,解决好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二是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利用开行金融产品开发项目资源和先进的项目评审技术,认真做好银团贷款业务。三是广泛开辟融资渠道,积极开办应收账款、知道产权、仓单质押、出口押汇、商标权质押以及股权质押融资贷款;积极探索开办农户住房建设、农村林权和土地流转等抵押贷款。四是加速经营转型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速网点转型,加快网点和电子渠道建设步伐,加大网点装修改造力度,加大ATM等自助设备投入,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95566客服中心等为核心的服务支持体系,为客户提供温馨的环境和便利、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五是完善金融组体系,加快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步伐,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一、切实增强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提供法律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少数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困难。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体法律服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危机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和我市经济形势,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所、处要把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企业重整重组、努力为企业化解危机提供法律服务作为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充分发挥法律知识和法律实务经验的专业优势,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做好相关法律服务工作,推动我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工作在参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当前,针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市委、市政府和各工业企业正采取积极措施,着力做好防范、化解工作,全力维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些措施涉及大量的法律关系调整和法律事务处理,迫切需要通过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协助政府和企业有效实施企业资产重组和债务处理,提高化解矛盾和防范风险的能力,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成立一个专门组织
为加强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工作的领导,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有关职能科室、各法律服务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法律服务机构都要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一次集中服务
近期,全体法律服务工作者要深入顾问单位,开展一次全面走访,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切实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做好事前防范、事中化解、事后处理工作。要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弥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漏洞,提高抗风险能力。要参与制定危机化解方案,协商化解办法,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三)组织一次专题研讨
要组织各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公证处主任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讨如何为企业应对风险、化解危机提供法律服务。要针对银行欠贷、民间负债、职工欠薪、企业担保承担连带责任以及资产重组、知识产权保护等共性、关键性问题,认真研究对策措施,提出意见建议,努力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法律支持。
(四)开展一次法制宣传
要紧密结合职能,开展一次“送法进企业”宣传活动,通过以案说法、法律咨询等方式和途径,加强《公司法》、《担保法》、《合同法》和《公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说服、引导有关企业、债权人通过合法的程序和途径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要引导运用公证手段,规范公司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更好地发挥公证的事前预防功能。
(五)规范一项收费行为
严格收费规定,适当减少法律服务收费,减轻困难企业经济负担,与企业共克时艰。严禁乱收费或变相提高收费标准。
《意见》提出,为进一步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紧密对接实体经济,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继续推动众创空间向纵深发展。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意见》强调,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创业主体协同聚集,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重点区域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优势,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园等共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先进创业孵化机构开展对接合作,提升众创空间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意见》要求,要从财政资金支持、税收政策优惠、金融手段创新等方面支持众创空间的专业化发展。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要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引导、分类指导和宣传推广,为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在全社会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布 轩)
中国铁塔新建及改造存量基站2万个
通信产业网讯 近日,北京市政府与中国铁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提升首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信息化服务能力,快速推进“宽带中国”和“互联网+”行动战略。中国铁塔将北京市作为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区域,加大铁塔、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十三五”期间预计共投入资金50亿元,新建及改造存量基站2万个,实现北京市的无线覆盖率居全国领先地位;加强与北京市“互联网+”相关产业合作,推进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铁塔相关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领域融合。(高 超)
福建省 面推进三网融合
通信产业网讯 近日,经福建省政府同意,福建省三网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福建省贯彻国务院三网融合推广方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福建省三网融合,壮大信息消费。《意见》指出,各地政府应将信息通信设施和广电设施纳入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协商电信、广电企业,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预留所需的管线通道及场地、机房、电力设施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应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开放,并为网络的建设维护提供通行便利。此外,《意见》还就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尽快投入使用、加强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沟通协调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婉 蓉)
河北省政府出台 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
通信产业网讯 河北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在创业创新、制造业、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现代金融、政府服务、民生服务、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11个领域重点推进“互联网+”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到2018年,河北省各市城区家庭普遍具备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到2020年,省会及有条件的城市家庭具备10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将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晓 燕)
泰安铁塔 成春节通信保障工作
通信产业网讯 今年春节是存量资产全面接收后第一个重大节日,通信保障迎来一次大考,为确保春节期间通信网络安全畅通,泰安铁塔公司提前部署,加强调度,多措并举确保网络运行稳定,顺利完成节日期间维护保障工作。
(讯)电子行业成经济转型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工业化接近尾声、投资空间受到挤压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转型日益紧迫。战略新兴产业能够解决成本上升、环境问题严重、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子块,是战略新兴产业其他子块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性显着。预计在“十三五”期间,电子行业仍是第二产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
“十二五”期间电子行业成长明显:十二五期间,电子行业产品总类不断丰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业链上下游日渐完善,总体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整个行业的景气指数多数时期高于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并明显高于100,凸显行业成长性。整个行业营收达到、净利润增速高于工业企业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平均值。预计“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的战略实施将会促使电子行业进一步发展,行业景气度依旧高企,整个电子行业的收入水平、利润水平、技术水平将会上入一个新台阶。
“十三五”聚焦“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新形势下,互联网已经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延伸到人与物之间的范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领域都有显着的增长,预计“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将会贯穿整个“十三五”始终,成为电子行业的行动纲领。基于此推测,我们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物联网和传感器、汽车电子、3D打印、集成电路四大子板块。
投资建议:“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任务更加紧迫,战略新兴产业的对于促进经济转型意义重大,也真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今年先后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行动指导意见》,指明了未来五年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预计“十三五”期间电子产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电子制造领域的投资机会。物联网和传感器领域建议关注鼎捷软件、苏州固锝、汉威电子、华天科技;汽车电子领域建议关注欧菲光、长信科技、鸿利光电、得润电子;3D打印领域建议关注光韵达;集成电路领域建议关注设计环节领域的同方国芯、国民技术,芯片制造环节领域的中芯国际,芯片封装环节领域的晶方科技、华天科技、硕贝德。
风险提示: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消费信心低迷风险,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风险,国外竞争者价格、技术竞争风险。(来源:平安证券 文/刘舜逢 编选:)
③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先选择若干基础条件较好、专业特色突出的机构进行试点,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
④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教社科〔2014〕1号),全文分为“服务国家发展,明确建设目标”、“聚焦国家急需,确定主攻方向”、“整合优质资源,建设新型智库机构”、“发挥人才关键作用,着力培养和打造高校智库队伍”、“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打造高端平台”、“改革管理方式,创新组织形式”、“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等七部分,详见http:///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
⑤此外,兰德公司和伦敦战略研究所定期互派访问学者,野村综合研究所和斯坦福研究所等也经常进行人员交流;通过这种人才交流机制,不仅可以使人尽其才,更能够使智库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增强活力,使智库保持旺盛的思想活力;因此人员培养交流机制既可以为智库带来大量的思想火花,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安淑新,2011、2012)。
⑥出自南宋大儒朱熹(1130~1200)《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David Smith,1998,“Think Tanks:Who’s Hot and Who’s Not”,Management Today,Vol.5,pp.56-61.
(2)Donald E.Abelson,2002,Do Think Tanks Matter?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y Institute,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pp.17.
(3)James G.McGann,2015,“2014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Scholarly Commons.
(4)John L.Campbell,Ove K.Pedersen,2014,The National Origins of Policy Ideas:Knowledge Regimes in the United States,France,Germany,and Denma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Paul Dickson,1971,Think Tanks,New York: Atheneum.
(6)Raymond J.Struyk,2006,Managing Think Tanks:Practical Guidance for Maturing Organizations, 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
(7)Susan D.Conway,2006,The Think Factory:Managing Today’s Most Precious resource,People,John Wiley & Sons Inc.
(8)安淑新:《国外智库管理运行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5期。
(9)安淑新:《加强我国智库内部管理的对策建议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58期。
(10)陈朝宗:《智库型人才的素质结构、资本投入与培养渠道》,《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11)戴慧:《英国智库考察报告》,《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1期。
(12)杜静元:《高校智库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管理观察》,2015年第6期。
(13)李伟:《关于政策咨询研究工作的思考》,《管理世界》,2011年第1期。
(14)李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光明日报》,2015年1月22日第02版。
(15)李伟:《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光明日报》,2015年12月3日第16版。
(16)林辉煌:《如何留住智库人才》,《IPP评论》,2015年8月18日。
(17)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智库报告: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
(18)王辉耀:《中国新型智库功能定位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市场》,2014年第19期。
(19)王文:《重构中国智库理念:咨政、启民、伐谋、孕才》,《文化纵横》,2014年第10期。
一、引言
对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但30多年的时间过去,我国的经济转型的问题还是人们讨论的热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与出路究竟在哪里,本文对各理论观点加以综述分析,并对转型出路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基本理论问题
1.转型经济的内涵的研究
当前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内涵的界定主要有:第一种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即由经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模式,这也是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内涵的主流理解。早在1994年石磊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1991年以后投资需求的回升、加速扩张、膨胀和收缩,就集中暴露了数量扩张型经济增长的弊端,发出了强烈的需求信号,要维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实现经济增长型态由需求拉动型数量扩张向常规增长转换[1]。第二种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即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胡晓鹏和马蕾通过中国和俄罗斯经济转型的比较,认为改革首先是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从至核心, 由易到难, 逐步推进[2]。第三种是指经济体制与社会形态转型的结合,即一方面是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时,以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性质以及上层建筑性质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经济转型的特征研究
李桂花认为,经济结构特征可以反映经济体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而经济发展又时刻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并随之向前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应包括三个构成要素:目标模式,运行条件和过程方式,最终形成“大陆性经济”的模式。[3]洪银兴则认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战略是渐进式的。其特征一是先推进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或者说是在经济改革中相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二是先进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后推进所有制改革,即使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也是先进行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双轨制后并轨;三是对所有制改革,也是先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后推进公有制内部的改革。
三、经济结构转型存在的问题
1.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国际竞争中我国一直以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吸引国际投资,促进出口贸易,推动有效需求增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模式造成我国资源的严重浪费,并且是依附于国外技术的生产,没有独立性,缺乏创新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出于不利地位。
2.经济基础薄弱
纵观中国近代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时,我国却遭受了深重的侵略,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往往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而后经过资本的不断积累,生产技术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金的自由流动,逐步波及重工业。因此,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在薄弱的经济基础上进行是非常困难的。胡晓鹏和马蕾在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比较中指出转轨前,俄罗斯已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落后于苏联,俄罗斯的改革进程主要是改造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而中国的改革主要是在一个农业社会中进行的。因此加大了经济转轨的难度。
3.体制因素
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前,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计划经济确实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后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至今各级政府依然掌握着一些重要资源配置的权力,特别是信贷、土地等重要资源,市场的力量受到很大的压制。张毓峰和胡雯认为,制度因素中的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现有的行政区空间组织基础是中国二十多年来体制改革的逻辑结果,已经难再满足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的需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组织基础从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转换, 必须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建立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制度支持系统。
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1.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阶段,应扎实打好工业化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促进信息化发展,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徐雪认为,中国在内外经济失衡与国际压力显著增大条件下,必须转变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重新建立国家竞争优势。其中培育创新体制,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基础,因此一方面需要发展科技,另一方面通过协调国际关系克服能源约束和外部冲击。
2.转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最终要依靠国内需求去拉动,我国的投资已经达到一个顶峰,继续靠投资拉动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要靠需求拉动,就要增加人民收入,促进收入平衡,人们敢于消费,才能最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6]谢琦认为,持久性收入过低抑制了当前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预防性抑制居民消费需求,暂时性收入的不确定性降低居民消费需求,因此应着重建立合理的再分配机制,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调节能力。
3.改革政府职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我国有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政府对于经济的干涉影响了市场的配置,因此,需要改革我国政府的职能,建立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秩序是一种合作效率的秩序,并具有一定规则约束,从而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8]钟清流认为中国当前经济转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发展效率问题,而市场主导的经济模式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主张由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主导或政府指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长处。
参考文献:
[1]石磊.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研究[J].1994(4)
[2]胡晓鹏,马 蕾. 中、俄两国经济转型的比较研究. 社会科学[J]. 2002(8)
[3]李桂花. 大陆型经济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经济问题探索[J].2011(8)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0-0491-02
一、工业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不足
(一)工业经济转型中财政资金使用分散
很多县级地区在进行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想面面俱到,想一次性的全部提升经济效率,因此,资金使用比较分散,不管是重点项目还是前景一般的项目,都进行扶持。但是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采用“撒胡椒面”的方式来进行扶持,是不利于工业经济健康转型。
(二)创新方式的效应不高
为了缓解县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县级财政会选择和当地金融机构合作,提升金融机构的放贷金额,拓宽放贷条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县级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所带来的效应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于银行来说,放宽放贷的条件,就会承担更大的风险,再加上本身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也有风险考核要求,导致贷款进度并不会比预期的顺利。此外,政府扶持政策对很多企业来说并不清楚,这样企业就不会主动对接。
(三)縣级财政扶持基金处于起步阶段
县级地区财政扶持政策相对省市级来说还不太成熟,扶持基金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创投基金公司更喜欢在创新性企业多的城市设立公司,可以投资更有前景的公司,很少会有创投基金公司会在乡县地区设立。这样以来,县级地区创司少,对企业的扶持不够,导致县级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县级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不能吸引创司入驻,久而久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此外,县级地区入驻的创投基金公司在投资进度和决策上的速度也会影响工业经济转型,再加上很多投资基金公司更喜欢投资成熟的、有前景的项目,对初创型的企业处于观望阶段,具体落实到实际投资的很少。
(四)融资难、用工难问题凸显
很多创业型企业会采用贷款的方式作为前期资金运转,但是在实际贷款过程中,部分企业会因为自身信用问题、银行抵扣单一等各类问题,不能顺利从银行贷款,只能通过民间资本的方式来借贷,这种方式会增加融资成本,同时也存在资金风险。此外,很多县级地区的工人会选择去大城市打工,大城市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等都比县级地区完善,县级地区的资金支持不足,企业各项制度不完善,导致当地劳动力市场不足,从而影响县级企业的发展,无法让工业经济顺利转型。
二、优化工业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优化资金投向
根据我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在进行县级工业经济转型的时候,要突出产业发展导向,让财政资金的投入更科学。根据十三五指导思想,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在新能源、机器人等新型领域中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新的主导产业。而农业产业方面,则要推进现代化发展,加强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传统农业发展,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拓展了网络经济空间,因此,也可以在这方面进行资金投入,构建高效的信息网络,推动科技创新。工业经济的转型要优化资金投向,改变无重点的财政扶持方式,重点发展科技、创新领域的产业,调减扶持不明显的项目。
(二)转变财政支持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财税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而县级工业经济转型也要对接国家财政制度要求,根据国务院对财税方面的改革建议,不断优化和转变县级财政支持方式,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来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直接干预逐渐弱化和“放手”,取消竞争性领域的优惠政策,减少无偿专项资金的支持,通过优先扶持创新性项目,财政支持倾向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投资、基金的方式改变以往拨款、资金的支持方式。
转变财政支持方式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对现有的产业基金做进一步的完善,设立创新、高新产业的发展基金,通过补助政策结合投资方式来进行财政支持,并联合专业投资机构投资方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断吸引外部资本投入,逐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设立企业培育产业基金。通过国务院对财政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和要求,让县级和区市共同设立企业扶持范围,通过对县级企业的政策优惠调整,让税收与政策相结合,从而发挥企业产业基金的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发挥资金乘数效应
县级财政支持工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对于新兴企业、创新性技术、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可以重点定向扶持,扶持对象可以与科技局、发改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确定,此外有较好市场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企业也可以重点扶持,以保证县级财政运作基金能精准扶持到项目。有了扶持政策,还应该加强宣传,将县级财政扶持方式和利好政策通过会议、讲座、培训等方式宣传给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让企业充分了解财政支持政策,并主动对接,从而加强资金支持效应。另外,有了财政支持的具体政策,还应该将金融工作列入到工作考核中,以此来激励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并且也能促进金融机构有更多的信贷资金优惠,可以支持更多的企业发展。
(四)对接省市级投资资金
县级财政可以通过对接省市级投资资金,及时抓住产业发展的机会,通过省市级政府来推动投资机制的改革,让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更有效率。比如设立省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再由省市级的投资基金向各类产业进行出资。同时,在基金出资方面,要采用创新的模式,比如直接拨款的形式改成贷款的形式,比如对投资回报不高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可以适当倾斜,比如对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加大投资。
〔3〕山西公布2010环境状况公报 地表水近半重度污染〔EB/OL〕.中国新闻网,http:///ny/2011/05-31/3080742.shtml.
〔4〕李玉梅.围绕主题主线新要求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J〕. 学习时报,2011.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098-01
一、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
煤炭,是现阶段国际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煤炭,是现阶段国际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山西省素有“煤海”之称,煤炭资源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山西省的煤炭产业长期以来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能源供给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煤炭)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结构。前些年,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猛增以及国际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升,使得质量上乘、价格相对合理的山西煤炭日益受到青睐,从而让山西省的能源基地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大量资金投入到能源、重化工建设中,而第三产业、新兴产业、轻工业产业投入不足发展
缓慢,经济发展呈现出过度依赖煤炭的发展现象。因而,可以用“黑色”、“一煤独大”等字样来形容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山西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以煤炭为主导的资源型产业, 近年来,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市场普遍低迷,煤炭行业的不景气使得山西省在经济发展遇到瓶颈,财政收入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山西省也因对煤炭的长期依赖和过度依赖一直处于经济发展中的被动位置,为了突破对煤炭的依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刻不容缓。、
二、促进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1、突破思想束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的产业转移发展己日趋成热,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都有一定的承接经验,山西省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抓住国家给予的有利政策机遇,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一级。一方面,通过积极改善创业环境,破除思想障碍,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氛围。另一方而,建立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通过加强和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交流,加快构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良好机制,制定出整体规划,建立全面的政策支持体系。第三,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有选择性、有重点的实施。通过对比选出条件好的开发区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通过主动承接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转移企业,以外力来增强山西省经济结构升级能力。进一步深化,让我省承接产业转移不只停留在承接简单工业制造方而,而是延伸深化到研发和设计环节,积极承接具有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技术知一识密集型的产业转移。
2、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是资源型经济发展地区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山西省应进一步培育壮大成长性良好、竞争力较强的接续替代产业。第一,山西省可以继续壮大发展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配置。第二,继续加快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底蕴,提高配套建筑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业的集约化水平,树立品牌效应,形成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第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特色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金融业对农业的重点项目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资金支持。第四,优化现代物流发展,建立起山西省煤炭交易平台,继续大力加强第三、四方物流建设,对山西省物流产业的发展层次、水平和规模进行提升。
3、优化经济发展布局,完善产业园区建设
第一,继续完善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等条件的前提下,加快各地区产业园区建设,通过互利合作等手段,不断加强产业集聚。第二,继续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在新、特、精、群等条件下,依托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发展壮大资源低消耗、低污染、有市场、有潜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第三,提升相关项目在区域内的集聚度。对相关项目施行组团发展,实现区域内集聚。通过集聚促进产业链延伸、加快产业集聚、改变原有经济增长模式。
4、鼓励各方资本投入制造业和加工服务业
山西省拥有充裕的民间资本,尤其是煤炭行业集聚了大量的闲置资金,为山西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在资源型厂‘业经济效益下滑和煤炭企业需要另寻出路的背景下,以推动转型发展为目的,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再创业,引导民营企业把资金投向非资源型产业,如:旅游业、现代物流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继续完善创业政策和信息提供,提供民间资本投资的相关政策咨询、有关投资信息、市场行情变化、优势项目推荐以及劳务供需等信息。完善政策支持,对资源枯竭衰退产业实施转型发展的接续产业,应给予税收的减免、信贷采取低息或贴息等。对资源型企业接续产业设立专项基金,井建立起相应的转型发展补偿机制。
5、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
全面进行产业转型发展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新型产业体系。
从供需结构、技术升级、分工与专业化、交易费工月等多方而肴手,打破原有对资源型产业过度依赖的局面,递进产业要素与层次,促进演进产业关联和组织,让原本的产业结构缺陷得到弥补,继续推进产业重组,促进产业升级,捉升产业支撑能力,继续提高要素生产率和综合使用效率,产业结构追求多元化、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发展,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6、完善环境保护机制
进行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建立资源集约型和建设起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在加快推动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绝不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的治理与修复,完善市场机制中有关环境保护这一块,通过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一体化发展,恢复山西省的秀丽风景。
7、完善资源节约机制
山西省要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坚持走循环经济道路,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通过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促进完善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深化价格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