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网络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8 14:5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教育网络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篇(1)

教育网站建设是整合教育资源,开展教育信息服务,促进教育与社会沟通,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重要窗口。多年来,我们秉承“贴近师生、服务学校、面向社会”的宗旨,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核心,着眼长远,瞄准一流,争创品牌,使之成为教育网络文化建设的第一窗口。

江阴教育网站自2002年9月创办以来,我们不断加强管理,丰富网站内容,强化网站功能,使网站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目前,网站信息已达6万余条,访问总量突破1870万人次,名列省内同类网站之首,并相继被评为江阴市2004、2008年度“十佳政府网站”。江阴教育网站根据受众需求,努力凸显了四大平台(信息平台、资源平台、教研平台和政务平台)的作用,网络文化在区域教育教学和师生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信息平台。网站开设了新闻中心、政务公开、教育看台、招生考试、教师频道、教育园地等50多个栏目,全面提供各类与教育相关的动态信息。特别是“教育新闻”栏目,以每日数十条的信息量向用户提供江阴本地最新的教育新闻。以全新的方式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展示江阴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实时记录江阴教育发展进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起到了激励、表彰、交流的作用,使江阴教育立足本地,走向全国。

2 资源平台。针对当前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核心――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我们依托江阴教育网站。建设了“江阴教学资源库”“方正数字图书馆”“教育视频资源库”“国之源教学资源库”“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中教育星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智能题库”和“江阴教育图片库”资源平台,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江阴教学资源库群”。提供了与现行教材配套、动态发展的各类优质资源达1100G之多,年访问总量达520多万人次。“江阴教学资源库群”不仅直接服务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教研和学习,更能充分发挥教学一线师生的创造力,不断将师生们创造的新的教育资源纳入到市级资源平台中来,实现校际资源的广泛共享,使之成为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断创新的资源体系。“资源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网站对师生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很好地体现了“合作共享”的网络文化理念。

3 教研平台。根据教育行业的特点和服务要求,我们在网上搭建了“学科教研网站”“江阴教育博客群”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三大系统,利用网络所特有的资源共享、即时反馈、动态展示、互动交流的优势,构建了网络教学研究和指导系统,使教科研工作能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打破时空与校际界限,加强了校际间、教师间的交流协作,进一步整合全市教育系统的优质资源,促进区域教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特别是21个学科教研网站,目前的教研信息、资源已达6万7千余条,访问量已达2380万人次。

4 政务平台。自江阴教育网站开通之日起,我们就随之开通了一系列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将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上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管理和服务。目前,教育系统已初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公文传输网络化和行政管理信息化。

二、精细管理教育网络,引领网络文化走向

在网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日益泛滥的网络病毒、频频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逐渐成为阻碍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威胁学校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首要问题。为阻断不良信息在教育网络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我们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

1 健全组织领导。教育系统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建立了由主管领导负责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专职机构,配备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的同志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安全措施,切实承担起教育网络安全管理重任。

2 开展宣传教育。通过专题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宣传、强调网络安全,增强机关工作人员和学校校长、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意识与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保密意识结合起来,树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特别是强化对学校师生的经常性法制教育,使他们懂得攻击他人网站,制造、修改及传播病毒程序,不良信息等都有可能触犯法律法规,引导师生应用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作对国家、社会有益的工作。

3 完善管理制度。本着“谁主办、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审核登记制度、信息监视保存清除和备份制度、病毒检测及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制度、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计算机案件和事故上报制度等五项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区域教育网络的安全运行。

4 加强督促检查。为将网络管理工作抓实抓细,我们建立了定期督促检查和考核激励制度,重点抓好责任制、应急预案、值班制度、信息审核制度的落实,促进区域内各类教育网站健康有序发展。我们每年都要召开学校网络行为管理专题研讨会,2008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009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了江阴市教育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工作,并对全市中小学、职业类学校和幼儿园的校内网站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学校联网目的、服务性质和种类,进一步明确网络管理职责和安全措施,规范了校园网站互动栏目的管理制度。

三、精良培养网管队伍,提高网络文化品位

教育网络管理和文化建设关键在人,因此我们始终将网络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常抓不懈。教育网络网管队伍主要包括网络管理员、网络评论员和网络领航员三个层面,他们是引领江阴教育网络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1 网络管理员。我们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主动建设,相对稳定”的要求,建立了一支具备较高政治素质、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网络管理员队伍,建立网络管理员的业务培训与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做到持证上岗,定岗、定责,强化网络管理员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篇(2)

在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一直被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工作。

教育部早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七大又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教育事业要在新的起点实现新发展和新跨越。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提出,要建立以实现终身教育制度和学习化社会为主要标志的区域现代化教育体系,要“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实施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社区网络教育顺应时代的呼唤而产生,成为一种新型社区教育形式。将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有机结合,既是教育手段和路径的组合与搭配,又是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必将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两者结合而成的社区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做些探讨。

一、社区网络教育体系构建的总体构想

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社区居民的学习平台,因此它是社区网络教育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来对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具体而言,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如下重要因素:

一是要考虑到社区居民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格特征、原有知识水平、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态度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上的区别。

二是由于社区网络教育构建中的一切活动都在网上进行,彼此很少见面,因此应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水平,使他们能互相交流和探讨。

三是社区网络教育构建应以社区居民为主体,通过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检索工具,主要采取个性化和协作化的自主学习模式,去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是考虑到保证网络教学质量,需要对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环节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事后评价。这一要求决定了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构建应具有以下主要功能:系统应允许教师、学生和一般用户在客户端通过Internet对系统数据库进行便捷快速的访问。同时,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在总体上应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理念,这就要确保社区居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自我组织和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并通过顺畅的交互机制不断获得信息反馈,从而能够有效监控自我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

二、社区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

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按照自主学习的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分别是:学习的计划准备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和学习评价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第一,网络学习计划准备阶段的设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帮助系统(操作演示、水平测试、学习帮助、课程导航)和课程导入(课程简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第二,网络自主学习阶段的设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资源点播、在线学习(分设课程的章节导航学习和知识点导航学习)和教学互动平台(自动答疑、在线答疑、教师博客、学员博客、网上论坛);第三,网络学习结果评价阶段的设计包括以下内容:自主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自主学习的总结性评价。鉴于社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较多,限于篇幅,本文只针对该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块进行详细分析。

1.网络学习计划准备阶段

由于社区居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不同,选择适合其需要的学习内容很重要。学习前的准备包括知识的准备和操作技能的准备。首先,在学习之前,学习者首先要熟练运用“帮助系统”中的“水平测试”功能,通过回答调查表中的问题,做到对自身的学习特长、学习能力和不足之处心中有数,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今后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利弊因素;其次,社区居民可通过认真浏览“课程导入”模块中的“课程内容介绍“功能,以此来确定自己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及课程难度,从而能够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再次,由于很多社区居民对网络知识不熟,可能会对网络学习环境产生距离感,由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遇到某些操作技术,这就需要学习者抽出空余时间,认真观看多媒体的“操作演示”,从而消除自身在具体操作上的陌生感。最后,查看“学习帮助”模块中会对学习者提供一些被普遍使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者预先对此仔细研读,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学习者就能够对自己今后的自主学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提前预知,从而有助于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选择符合于自身的学习策略,从而为后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网络学习阶段

网络学习阶段的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模块。

第一,构建“在线学习”模块。这一模块采用“学习――测试――再学习――再测试”的教学策略,其主要功能是要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顺序来实现有效监控,对网络学习的随意性加以必要限制。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第一步是依据导航系统中对学习路径的提示来进行在线学习,系统会在学习者完成了阶段性学习后对学习者在本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并根据系统内设计的阶段性评价标准对学习者的测试结果做出分析和评价,并以此对学习者提供诸如“祝贺您,可以进行后续内容学习”“还没过关,建议重新学习前一知识点”“结束学习”等后续学习活动建议,学习者再根据系统的提示相应做出后续的学习行动。

系统会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提出学习建议,使社区居民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学习目标和自我学习行为进行比较,促进自我监控的发生,形成最适合于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学习内容之间进行大幅度跳跃性浏览是被禁止的,这就需要学习者按照所学课程的章节顺序或知识点的先后关系进行学习。对于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学习者而言,如果想对学习内容作出选择,首先就必须先进行水平测试,通过测试后才能进行符合自己目前学习水平的课程内容,尽管这一设计方式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学习者而言显得略微麻烦,但系统的最终目的在于避免其学习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二,章节导航模块。该模块采用目录树的呈现形式,每一章、每一节都通过目录树进行跳转,按照章节的顺序来对学习内容作出合理安排,这就能够使学习者可以对每个章节的内容一目了然,从而准确了解学习内容的关联,由此能够方便地确定目前自身在知识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以便明确继续学习的方向。

第三,知识点导航模块。该模块采用导航菜单和浮动导航条相结合的形式来显示导航内容,是根据知识点特点来设计的导航系统。位于订单的导航菜单分别显示各章名称。学习者点击章名后,会相应弹出浮动知识点导航条,导航条中会明确地列出本章的所有知识点,目的在于能够使学习者按照知识点顺序进行学习。学习者学完当前知识点后,点击“后继知识点”按钮,就可以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从而在今后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后续知识,同时还可有效避免自己在今后去学习一些不感兴趣或无实际用途的知识。

第四,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互动设计。师生之间和学员之间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开展及时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合作非常必要,有助于消除学习者学习中的孤独感和乏味感,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提高相互间的合作意愿。总体而言,该模块的互动平台包括答疑、讨论、报告等项目,并采用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工具。以下分别从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这两个层面进行讨论。

第一,人机交互设计要做到灵活多样,随时帮助学习者答疑解惑是网络学习环境与网络学习者之间一项重要的交互活动,鉴于此,该模块提供在线答疑、自动答疑以及讨论答疑三种模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答疑方式作出选择。其一,“在线答疑”模式能够实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其二,如果教师无法对学习者的问题做出实时解答,学习者就可以求助“自动答疑”模块。具体而言,该模块对于某些特定知识点的讲解以及一些常见疑问的解答都会事先存储在一个答疑表里,学生通过“疑难”菜单提交问题,系统就能自动从答疑表中搜索相应的解答,并显示出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内容,从而确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其三,讨论答疑。假如学习者提出的疑问所对应的答案经系统检索结果为空,或者学习者对系统提供答案不满意,就可点击“自动答疑”系统界面的“提交疑问”菜单,系统会相应地把这些疑问自动提交到“网上论坛”的“专题讨论区”,通过群策群力来解答学习者的疑问,使大家共同学习和提高。

第二,人人交互设计要体现个性化。“博客”是师生和学习者之间行之有效的网络交流平台,对于具体设计而言,学习者点击“互动平台”的“教师博客”就可进入到教师的博客空间。教师在博客里把有关网络课程学习的资源、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日志,以供学习者了解到实时更新和有价值的各类学习资讯。此外,博客还能够方便学习者通过留言的形式把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在回复学习者留言的同时,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及时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3.网络学习结果评价阶段

该模块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对网络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二是对学习活动结束后总结性评价。由于社区教育教学过程具有非正规性和非强制性,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注重对自己学习效果进行经常性评价,以此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相关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断作出调整,强化对学习材料的掌握,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社区实际情况,针对现有社区教育个性化欠缺、教学模式单一等特征,进行社区网络教育体系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不同社区居民对知识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事实上,社区网络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的讨论只能作为一个设计框架,在今后还需要紧密结合社区居民对知识的持续需求,对社区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篇(3)

(一)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化社会的技术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社区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其面对的对象时全体社区的居民。正因如此,社区教育对象所处的时间相对分散,传统的社区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学习的需求。加之,受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所限,会导致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很难保证。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优势,提高社区居民学习的效率,对于提高社区教育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计算机网络教育作为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化社会的技术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学习的实际需求。

(二)计算机网络教育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在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分析中,计算机网络教育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这是开展社区教育必须明确的一个发展问题。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完善传统社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结合社区教育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前提下,深入开展计算机网络教育工作,对于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发展非常重要。

(三)计算机网络教育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社区教育工作中,计算机网络教育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极大的促进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完善发展。根据社区教育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社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的优势,丰富社区居民的学习资源,促使社区居民可以随时随地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发展社区教育工作中,重视计算机网络教育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一途径,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四)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的功能

不断的实践工作表面,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的功能,并确保社区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优势,全面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及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并逐渐培养社区居民科学的学习方式,促使社区居民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更好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因此,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的功能,对于发展社区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的建议

(一)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定位

为了更好的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在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定位,强化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重要性,促使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便捷性、全面性、及时性进行具体的教育活动,可以更好的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因此,结合社区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定位也很关键。

(二)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开发原则

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开发原则,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的基本前提。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开发原则,主要是需要遵循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性能可靠、安全可控;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等几个方面进行工作。根据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重视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开发原则,也是确保社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三)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推广使用

篇(4)

一、新课改的发展呼唤资源建设的变革

(一)课程资源的广义观

新课程强调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在课改实验区,广大教师最迫切的呼声也是课程资源的短缺。对比传统教育中以教材为中心的狭义课程资源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中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明显是界定于广义的课程资源观,即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社会、学校、家庭和生活环境以及教师、家长、学生和学科研究专家等而形成大课程资源观,强调学校和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力量,学习者则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因此应摆脱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观点,形成广义的课程资源观。[2]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

作为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主要形式,网络教育资源的理念也随着新课改下课程资源观的广义定位需要而有所发展。通常提到的网络教育资源多指狭义的概念,即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然而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网络作为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不少学者认为广义的网络教育资源观应包括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环境资源三个重要的组成因素,[3][4]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则是由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组成的动态平衡体系。教育人力资源是指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用过程中各种人员的集合,如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应用者,其来源主要是教师(学科专家)、学生、社会人士(家长、学科爱好者、社区会员等)。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特别是互联网上传送的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教育环境资源是提供资源建设和应用过程所需的硬件设施和各类软件工具及应用平台。如面向资源管理者的资源管理系统,面向教学者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面向学习者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等,这些无不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这三者当中,教育人力资源是实践的主要施行者和开发应用的主体,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是建设的主要目标,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内容,是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要对象,教育环境资源则体现为软硬件相结合,作为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保障条件和实践基础。这三个要素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实践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过程,通过环境资源的构建和网络空间的资源共享,结合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资源应用中实现学习者所获取的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最终达到人员素质的提升。因此,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这三个要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地区教育信息化,区域性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都由这三个要素交互不足或某一因素的作用考虑欠缺所造成,例如资源应用效果低下可能涉及人力资源的观念问题,也可能是信息资源的有效性问题或者欠缺资源应用支持环境等问题所造成的,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课程改革强调从广义角度即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相结合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在开发过程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内生性价值的体现。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之一,面向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也应扩展到充分考虑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环境资源三者相结合的广义概念。从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的组成来说,与课程资源的组成内容相对应的是,教育信息资源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教育环境资源属于非生命载体形式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而教育人力资源则属于生命载体形式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之间的包含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 课程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的关系

二、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然而近年来教育信息化中重点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却普遍存在重复建设、应用效率低下、资源陈旧、应用面不广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缺乏科学、完善的教育理论做指导,欠缺站在人文主义高度上的建设理念,使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没有系统总体的合理规划,因而没有准确定位和把握应用者适应时展的需求。那么如何把握应用者的实际需求呢?这反映在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特征即资源的教育价值上面。笔者认为,从课程改革的观点来说,资源的教育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在于有效地促进作为主体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并充分发挥学习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者在资源应用的过程中积极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选择和挖掘适合自己的知识资源进行实践和创新,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并最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新理念──“人文发展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脱离为建资源而做资源的狭隘建设观,从广义的网络教育资源观出发,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与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环境资源、教育信息资源三者交互结合的“人文发展观”。此“人文发展观”认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是一个基于广义网络教育资源观的包含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教育环境资源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环境。资源建设的过程是知识价值在主体间的传递与转化过程,是体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人的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该过程兼顾面向人力资源开发(个体知识价值的传递与转化、区域人文关怀与资源共享文化的创设)、信息资源建设(优质信息资源的良性互动)及环境资源支持(技术开发与应用环境支持)这三个崭新的教育资源建设内涵,在基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围绕学习者的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环境资源配套、信息资源建设三者交互所形成的广义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来开发新课程资源,期待学习者在资源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能具备面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努力为社会培育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过构建这样一个有机的区域生态整体来促进资源的循环流通,体现知识价值的螺旋上升,在信息资源的实践应用中凸显学习者的发展潜能,同时学习者通过与这三者之间的交互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思想情感与发展价值观,并在实践过程中能动地创造出更大价值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符合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者与三要素之间的交互过程如图2所示。(1)学习者与人力资源的交互方式主要体现为学习群体的人文关怀和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的创设,资源型学习中的师生交互等;(2)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的交互方式主要是学习者开展基于资源的学习实践,如研究性学习、个别化学习、自主学习等;(3)学习者与环境资源的交互方式体现为学习者开展资源实践,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及技术支持(如规范化的教育资源建设标准、资源库产品间的互操作、多样化的学习工具等)。

图2 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

教育资源实践的“人文发展观”

(二)“人文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建设新模式──“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实践一般分为“资源开发、资源整理、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五个维度,它们通常是由不同的参与者从事实践,并随建设规模的大小和应用程度的深浅组合成不同的建设阶段,诸如大规模的资源整合阶段(资源开发、资源整理)、个别化资源的优化重组阶段(资源整理、资源共享)、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创新阶段(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等。而就建设应用过程来说,“资源开发──资源整理──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的线性组合过程是较为全面的资源建设流程,它代表了人们从事资源实践的完整周期,我们将在此完整建设流程的基础上提出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新模式。

1.“五维发展循环”模式的内容

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人文发展观”,应用知识管理及动机理论,我们提出资源建设的“五维发展循环”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建设“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源建设流程是资源在不同知识主体间传递和转化的动态循环过程,该流程就学习者认知发展而言是由资源开发、资源整理、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五个过程共同线性组合而成,这些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的五个维度。

(2)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这五个维度正好体现为学习者知识管理活动的不同阶段,五个维度的循环发展正好反映了学习者内在知识价值的螺旋式上升发展,从而体现其能够在资源实践过程中得到认知发展。

(3) 学习者具体参与到资源建设流程的全部五个组合过程,体现其为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的主体和资源型学习过程的主人,而教师是资源实践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情感因素的正向激励者。

(4) 在资源实践的每一个维度,都要通过广义网络教育资源三要素合理的相互作用,即人力资源开发、环境资源配套、信息资源实践这三者相结合,为学习者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的具体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 新课程改革强调资源型的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广泛开展为本模式中资源更新过程的知识创新和资源的滚动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6)内外因素相结合的动机影响是推动学习者持续参与资源实践各个组合过程,实现动态循环的主要动力,而学习者自身价值内生性的充分发掘,创造比自身原有资源更大价值的教育资源,是资源更新过程中实现资源滚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转贴于 2.“五维发展循环”模式的知识传递与转化过程及其本质

表1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分析该模式中学习者信息资源实践的知识传递与转化过程。

表1中所述的知识转化过程,表面上是信息资源在不同的学习主体间的流转(即形成了资源流),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其实质上是依附于不同主体的知识价值的传递转化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我们称之为“知识流” (Knowledge Flow)。 “所谓流是一个形象的动态概念,指一个实体或抽象事物的不停顿的运动状态。”[5]在“五维发展循环”模式中学习者参与了动态流程的各个阶段,这种动态过程是由具有知识价值的资源在经历了不同主体的知识外化、中介、共享、内化、创新等多种处理过程后最终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知识,从而形成了“知识流”。

表1 “五维发展循环”模式中学习者的知识发展过程

资源建设流程

知识管理内涵

学习者的实践角色

信息资源实践

资源开发

知识外化

建设者

学习者个人资源建设(个人知识积累、个人学科专题网站建设等)

个人内在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并进行结构化的信息管理

资源整理

知识中介

管理者

资源按标准优化改造、审核入库、管理等过程

对外在显性化的信息按资源标准审核和重组并进行属性编码入库的过程

资源共享

知识共享

交流者

资源、浏览、推荐、评价、社区交流的过程

对结构化的显性知识资源进行、浏览、评价及知识导航的过程

资源应用

知识内化

应用者

资源型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合作学习)

显性知识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最终形成内在隐性知识的过程

资源更新

知识创新

创新者

(学习者)

对原有的信息资源进行知识挖掘、优化改造或资源创新的实践,实现资源的深层应用和知识创新

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发现知识的内在价值);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知识流”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作为知识主体的学习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知识主体在实践不同维度的动机因素起到促使知识传递和转化乃至创新的主要驱动作用。学习者在参与前述不同维度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实践时,若其应用模式不同,则其参与实践的动机因素也有所不同。例如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采用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整合资源的方式,则对于参与资源整合的单位和个人来说,其动机因素也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一种是内在的认知内驱力的作用,即实践主体希望在参与过程中开展项目研究提升自我,这种因素占大多数,另一种是外在附属内驱力的作用,作为服从上级部门安排的被动的任务式整合,这些内外的动机因素往往会联合发挥作用。其实无论何种动机因素,我们在资源实践的“五个维度”设计广义网络教育资源的三要素对学习者的相互支持作用时,应主要考虑有利于正面激励并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动机作用,以求最大限度地鼓励更多的学习者自发地参与到资源实践过程中来,从而让学习者自身建设实践转化为其自觉的行动,使知识资源的应用者、实践者自觉成为资源建设的开发者,在实践中产生资源、创造资源,让“知识流”形成持续不断的循环,最终实现了本模式的目标和本质──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般的网络教育资源实践,通常此“知识流”是单向线性的,即一般到知识共享阶段或知识应用阶段就结束了,无法实现资源的创新发展。而本模式的突破之处在于实现资源建设流程的发展循环(即“知识流”循环),其中资源更新(即知识创新过程)是实现整个“知识流”循环的关键,也是促进资源增长的重要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大力开发,基于资源应用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已成为可能,即面向师生的基于资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资源型学习模式的广泛开展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探究并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将产生大量如主题知识、课程整合资源、学生电子作品集等知识创新型的学习资源,为资源的增长创造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本模式中各个实践过程所形成资源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共享文化氛围的形成、人文关怀下虚拟时空里学习者地位的提升、资源应用和开发工具的易用性、学习者自身的认知发展的需要及知识创新的激励与评奖机制等都可以促进学习者在资源更新阶段价值内生性的充分发挥、激发优化改造和创新资源的主观欲望,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创新的实践,最终实现资源的增量滚动发展。与一般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相比较,本模式更能体现对新课改的有力支持。(如表2)

表2 两种不同的资源建设模式比较

资源建设模式

一般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网络教育资源的定义

狭义观(即只重视教育信息资源)

广义观(重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

资源建设观

为资源而建设的简单信息资源观

人文发展观(学习者认知发展与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相结合)

资源建设主体

教师

学习者(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科资源网站会员等)

资源型环境

工具型环境(重视技术支持,忽视人员交互)

学习型环境(重视资源的应用实践和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

资源内容

内容教材化(以教为主)

内容多样化(学教并重)

续表

资源建设模式

一般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资源流

信息流

知识流

资源管理模式

信息管理(显性知识管理)

隐性/显性知识管理并重

资源实践

重开发轻应用

实践的“五个维度”共同发展

资源应用目的

辅助教师教学

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

资源的传播方式

单向展示

多向交流

资源型的教学结构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

资源服务

单一服务(信息检索、获取等)

多种服务综合(资源共享、资源应用、知识创新等)

资源建设流程

单向线性过程

“五维发展循环”过程

3.实践案例

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广东省佛山市同样面对与课改教材相应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一方面是随着课程资源观广义定位的发展,原有的教育信息资源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新课改下基于资源的新型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协作学习等)的变革,又能让更多的学习者在资源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参与到资源收集、整理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二次或多次开发。综合以上情况,我们采用广义课程资源观指导下网络教育资源的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教育环境资源三要素同步配套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以学习者(即资源应用者)为中心的“人文发展观”,应用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五维发展循环模式”开展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实践,通过基于知识管理的资源应用环境设计,成功地将资源建设过程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知识应用与创新结合起来,实现有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成功地支持区域性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该模式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信息资源实践前面已详述,下面主要就佛山地区级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环境设计谈一下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1)基于知识管理的资源应用环境设计。

佛山市在资源型环境设计上主要针对课程改革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特点而设计,采用基于知识管理理论指导下的“资源管理与教学应用”的一体化方案,通过学科群资源网站这一网络平台将课程改革实验中学习者的学习实践与资源建设和应用结合起来,使其知识发展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相联系,最终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前端学科网站会员的发展、交互式模块的设计及多种激励机制能促进网上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动态网站的生成和维护,“站点化”和“页面化”管理则凸显管理的个性化,有效吸引学习者(应用者)主动参与资源管理;通过与资源库的实时交互,实行分布式资源建设,集中式资源管理的开发模式;互动式信息和交流、有效资源导航和评价可促进资源广泛共享;模板化在线教学设计、网页课件生成器等支持基于资源的电子备课等教学应用;高效的资源搜索模块、自反馈式交互试题、动态文稿演示等支持基于资源的学习等。以上设计方式无不应用知识管理理论,通过“知识流”在学科网站会员间的有效循环为知识创新创造条件,从而实现资源的增量发展,并且在课改实验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产生适合新课程所需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知识管理的佛山市学科群教育资源网及其应用平台环境设计

(2)实践成效。从2002年到2004年,佛山地区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特色教育专题网站展评”活动中“面向新课改的佛山市学科群教育资源网站”整体项目以其完整性、规模化、丰富性两次荣获最高奖“全国优秀特色教育网站”奖,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及中央电教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该学科群资源网站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科会员达十八万人,运行三年以来超过六百万的点击量,本地经过质量优化的总容量超过600GB的海量学科资源库。现已完成“支持新课改的学科群教育资源网及其应用平台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项目科技成果荣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教育科研吴汉良二等奖,并入选国家科技部2004年度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据2002—2004年的统计,佛山市共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教育信息化考察团近200个,其信息化应用成果与实践探索经验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相应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也要作出多方面的调整、如上述技术支持的资源型环境的调整、信息资源内容的及时更新、人力资源开发构成的变化等。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五维发展循环”模式能在系统方法上为面向新课改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已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此观点的应用,新课改课程资源观的发展变化只需要对广义网络教育资源的三要素做相应调整并应用到资源实践的“五个维度”即可,因此有利于推动新课改下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

篇(5)

引言

网络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收集、贮存、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也得到巨大的提升,尤其借助于网络这个便利的工具,极大便捷了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积极解决授课模式单一等弊端,丰富教课方式及内容,尽可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数据的不断更新进步,促使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不断丰富多样化。大数据能够很好的缩短传统教育的弊端,体现大数据教育的优势。

一、大数据时代是什么

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不断渗透到人们的一行一动中。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官方解释,大数据就是数据,海量的数据。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数据蓬勃壮大。作为这个社会飞速流转的产物,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大数据时代是依赖于全部数据中,提取重要以及针对性信息。通过大数据,掌握大体方向,不再疯狂的执着于精确度,把微观的视角适当移到宏观层面上来。抛弃曾经近乎牛角尖的因果,以更开阔的眼光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大数据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看世界的高度。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相比起现有的其他技术而言,大数据的“廉价、迅速、优化”这三方面的综合成本是最优的。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它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虽然很多企业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数据爆炸性增长带来问题的隐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来台演讲中就提到,未来的时代将不是IT时代,而是DT的时代,DT就是Data Technology数据科技,显示大数据对于阿里巴巴集团来说举足轻重。篮球比赛当中利用大数据对球员的个人在比赛场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比赛变得更加精彩。一分钟内,微博推特上新发的数据量超过20万;社交网络“脸谱”的浏览量超过500万……这些都是大数据在我们身边的体现。它神圣又亲切。渗透了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它,离不开它。大数据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的不断发展对大数据也有重大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区域网络建设对教育的意义

教育大数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大数据泛指所有来源于日常教育活动中人类的行为数据;而狭义的教育大数据是指学习者行为数据,它主要来源于学生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和课程管理平台等。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对人们思想精神状态的影响巨大,而大数据时代区域网络建设可以促进教育的实施,便于人类接受教育。大数据时代区域网络建设将教育化解为数据,更加易于理解和吸收。通过数字、文字、图片、音频各种各样的形式传递给人类。相对于之前枯燥的文字解读,人类更愿意接受丰富多样的大数据。

大数据改变教育。大多数对于课堂的评价,基于课堂的完整性,层层结合,逻辑清晰等表面的审视。并非从内去评价这节课是否起到了它所该起到的效果,是否生动活泼,是否被学生理解接受,被教育者是否从内心真正接受教育。听课果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假设学生的体验,而学生真正的体验如何,却没有强大的技术与数据源可提供分析与实证。传统的教育研究往往是经验式的,总是以第一方的角度去认为某些因素对学生很重要,对课堂很重要,比如提问有效性,课堂的节奏等。这就显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无法很好的落实事件真正的效应,这就更加突显大数据教育的便利与平易近人性。

课堂网络教育不仅丰富课堂文化,增添课堂乐趣,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无论在知识专业方面,还是人际关系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大数据的到来,恰恰正是能从技术层面让体验者的感受紧以量化与显现。

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教育行业更应顺应时展潮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教育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大数据无声无息却有模有棱的进入了教育行业。各种Office、PPT、Word被轻松的运用于课堂,网络。学者不仅可以在课堂接受教育,还可以仅仅通过一张屏幕学习知识。教育的传播途径被极大扩展,教育事业将更好的前进和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正在成为推动教育系统颠覆性创新与变革的科学力量。大数据所带来的,并非源于我们电脑的硬盘变大了,CPU处理速度更快了,而是在我们的教育中的地位更在稳固了。大数据带给教育的意义是非比寻常的,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与运用,使教育形式多样化,增大被教育者人群,强化教育者能力。时代在进步,时事新闻,身边小事乃至国家大事都在不断变换着。在风云骤变的时代,不能仅限于传统教育。

教育大数据在辅助科学制定教育政策、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大数据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大数据的应用基础是对海量数据的拥有,这就涉及数据存储技术的挑战,以及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挑战。对于高科技人才以及专业数据人才,我国仍处于欠缺状态。其次,大数据的教育应用中,数据采集和问题解决分析是核心环节,应用开发者要面对的就是数据采集技术和问题解决分析技术的挑战。这就需要技术工作者不仅要有强大坚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并存强大的心理。要不断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大数据的应用。

在教学方面,将从数字化教学走向智慧教学。智慧教学是教师在智慧教学环境下,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展的教学活动。较之传统的数字化教学,智慧教学更加高效、开放和多元,教学活动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通畅,互动更加深入,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更加智能化。

我们要将大数据运用到教育中来,但是,在应用大数据的时候,要权衡利弊,用适当的方式淋漓尽致的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使大数据能够发挥在教育事业中的巨大能量,丰富教育事业的同时,不断创新思路发展大数据。

四、结论

教育行业要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教育数据网络的构建常以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纽带进行整体架构。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大数据时代,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和数据量化研究方法,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化水平。

大数据”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意义并不代表其能取代一切对于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科学发展的逻辑不能被湮没在海量数据。在社会进步的洪流中,教育事业要加快步伐,适当的摒弃传统教育的弊端,利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面对未知的将来。

参 考 文 献

篇(6)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的应用,促使公众阅读阵地由纸质阅读逐渐向电子资源、网络资源转移。社交网络是基于互联网的非正式交流平台,为公众阅读提供了在线交互场所。目前利用社交网络开展信息服务,成为图书馆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促进社会化阅读的发展,我国相继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虚拟阅读社区,如无书网、豆瓣读书等,为数字图书馆拓展阅读服务领域提供了启示。高校数字图书馆基于社交网络构建阅读社区,能够消除读者、图书馆之间的诸多阻碍,为用户提供自由共享的阅读环境,也是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必要方式。

 

1社交网络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1.1社交网络的定义

 

社交网络即利用各种社交软件提供的网络服务,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与他人的人际交流,如Facebook、开心网等。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由信息渠道、信息源共同决定,信息传播手段更加多样。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设备,对社交网络进行访问,自由文字、图片等信息,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推荐并分享感兴趣的内容。社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模式,也改变了人与人、人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社交网络用户基于相同的活动、爱好聚集在一起,形成以虚拟网络为背景的交际,也促进了社会信息交流模式的变革。

 

1.2社交网络的特点

 

社交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搬到网络上,拓展了用户的日常交际圈,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开放、高效、信息传播迅速的优势,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社交网络相对私密,用户可以自行设置个人资料的开放程度,确保信息交流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1]。社交网络相对封闭,也具有庞大的用户基数,方便用户之间自由建设群组,自由开展信息讨论和知识分享活动。群组成员可以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或根据需要接收、筛选所需信息,自主寻找具有共同爱好的朋友进行交流,以积累更多人脉和经验。

 

1.3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

 

目前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更趋多元化,从其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来看,社交网络的发展十分迅猛。根据Marketer公司的关于社交网络的调研报告,2012年全球社交网络的注册用户超过14亿[2]。我国网络信息中心通过分析统计指出,2015年我国社交网络用户在全国网民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0%,更多的网民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分享与检索信息。社交网络深受网民喜爱,与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希望利用社交平台拓展人际交流圈有关,也为他们获取个性化服务、展示才干提供了舞台。我国图书馆领域社交网络的应用也很普遍,常见的应用包括开发应用程序、建设服务平台等。

 

2社交网络应用于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与个性化的服务功能,使高校数字图书馆引入社交网络技术建设阅读社区成为必然。社交网络不仅方便图书馆嵌入用户阅读环境中,也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真正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1扩展数字图书馆服务领域

 

互联网时代公众阅读资源的获取途径发生了变化,也改变了单纯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拥有更多获取新知识的方式。高校数字图书馆作为重要的阅读场所,通过不断扩展服务领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社交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集成虚拟咨询、虚拟收藏、在线预约等服务的综合性平台,方便用户检索信息和借阅图书,为用户获取馆藏资源提供了便利。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络构建图书资源推荐栏目,根据用户需求采购图书,不仅可以满足阅读社区用户的需求,促进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也能够实现馆藏资源优化,深化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2.2促进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

 

社交网络在阅读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频繁互动,帮助图书馆吸引更多忠实用户。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交流共享,具有开放、交互的特点,必将改变高校数字图书馆在阅读服务方面被动的模式,促进图书馆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社交网络在阅读社区中的应用,能够拉近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为用户提供收藏、分享、传播阅读资源的场所。同时,高校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新书通告、文献介绍等信息,建立虚拟社交圈和虚拟讨论小组,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员之间的及时互动交流,让用户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

 

2.3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

 

社交网络在阅读社区建设中的应用,方便用户利用移动设备随时获取信息,丰富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有助于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当前很多高校数字图书馆依然将资源建设作为重点,而用户的多元化阅读需求迫使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社交网络的应用,作为资源传播与分享载体,为用户之间分享阅读信息提供了条件[3]。通过对用户信息的整合分析,不仅可以丰富图书馆馆藏,也可以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效率。同时,社交网络的应用可以对阅读社区中的用户信息进行“标签”分类,将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用户汇聚起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导致信息混乱无序,也可以帮助用户获得更多优质资源。

 

3基于社交网络的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构建依据与要素

 

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要求高校图书馆结合相关理论依据,全方位挖掘用户的动态信息,分析阅读社区建设的相关要素,保障阅读社区建设的功能完整性。

 

3.1构建阅读社区的理论依据

 

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构建,应该结合信息行为学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内容,主动掌握用户的需求动向,保障阅读社区建设的功能完整性。信息行为学理论指出,信息主体为获取所需信息,表现出查找、交流、加工等行为,而这些行为不仅与其主观意识有关,也与外界作用的刺激有关。这就要求阅读社区建设不仅需要关注用户主观上对信息的获取与吸收,也需要关注外界因素对读者的影响[4]。认知负荷理论指出,阅读是基于用户认知的知识生成过程,不同个体由于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对待具体任务时存在多重认知负荷。这就要求阅读社区建设不仅要关注阅读社区功能建设,也要关注不同用户在阅读期间的认知水平,采用心理负荷评估等方式进行引导。

 

3.2构建阅读社区的用户动态依据

 

高校数字图书馆用户依托社交网络开展阅读活动,是以自身兴趣爱好为驱动的。用户进入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后,可以在线检索所需的阅读资源,并与其他用户在线讨论,或者根据在线推荐系统获得更多信息。当然,用户通过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检索信息后,经过筛选、分析与判断,可以利用图书馆检索工具查找相应资源,也可以选购纸质版本。通过阅读社区,用户可以开展资源上传、写书评、寻找读友等在线交互活动,或者参与线下讲座、学术会议等活动。可以说,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所有服务项目,均是以用户动态需求为依据的,结合用户动态行为进行深入挖掘,将为阅读社区功能设计提供参考。

 

3.3构建阅读社区的基本要素

 

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的建设,就是利用先进技术搭建在线阅读交流平台,突破地域、系统、领域的界限,将阅读服务延伸至任何用户存在的角落,为用户提供持续、渗透、动态的信息服务,主要包含读者、社交网络、资源、服务功能与服务模式等要素。笔者结合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特点,构建了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结构模型(见图1)。由图1可知,高校数字图书馆阅读社区以读者为中心,以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为背景,通过资源建设、社交网络和服务内容设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服务。其中资源是阅读社区的基石,社交网络是阅读社区的展示平台,服务模式与服务功能作为支撑,只有不同部分协同作用,才能体现并发挥阅读社区的价值。

 

4基于社交网络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社区的构建策略

 

高校数字图书馆与社会化阅读相比更有优势,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领域的阅读社区建设依然存在交互性差、缺乏读者参与等问题。高校数字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社交网络,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搭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不断完善和优化服务功能。

 

4.1建设一站式交流合作平台

 

高校数字图书馆通过引入社会化软件与社交网站设计技术,如Wiki、RSS技术等,建设一站式平台,结合用户需求设置服务内容,实现与用户的无障碍在线交流。这样用户登录后,就可以在线检索感兴趣的内容,方便随时收藏阅读资源、在线交流并发表评论[5]。图书馆员在平台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不仅需要做好阅读资源、专家资源的整合工作,也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兴趣群组,为用户创造良好的交流沟通渠道。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依托社会化软件与信息技术,自行研发建设的虚拟阅读社区(见图2),开创了我国基于社交网络自主研发的先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它基于社交网络服务形式,通过对馆藏资源、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图书馆、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拓展了用户获取阅读资源的方式,促进了阅读资源的共享与知识创新。

 

4.2制定统一的阅读资源标准规范

 

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该制定统一的阅读资源标准规范,解决由于不同资源提供商阅读格式不统一,给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带来的困扰。一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用户的阅读需求,寻求统一的阅读社区资源格式标准,明确规定期刊、报纸、文献的基本格式。另一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该制定合理的信息检索规范,通过标准化的检索流程,方便用户迅速检索所需内容,并且能够在多个资源供应商之间进行对比选择。此外,借鉴谷歌公司的开放链接模式,制定统一的调度系统链接规范,方便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调度与共享,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将更多用户吸引到阅读社区中来。

 

4.3加强与商业阅读社区合作

 

高校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尤其是特色文献资源与连续出版物,而商业阅读社区资源相对欠缺。通过与豆瓣读书等商业阅读社区合作,高校数字图书馆可以依托商业化社区的已有技术与设施,促进二者在阅读服务方面的优势互补,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减少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的资源浪费。由高校数字图书馆提供纸质文献,安排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将商业虚拟阅读社区作为用户获取阅读资源的媒介。同时,高校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在科技查新方面的优势,在用户利用社交网络获取相关期刊文献时,采用信息计量、数据挖掘等工具,为他们提供相关文章链接。高校数字图书馆也需要做好社区用户管理工作,借鉴商业阅读社区的品牌营销方法,增强用户对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认可度,通过个性化阅读服务提高用户忠诚度。

 

5结语

 

篇(7)

社区护理又被称为社区卫生护理、社区保健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和护理相结合的一种健康教育,其一健康为中心,以社区的人群为对象,重点在于预防疾病、延长人群生命,并控制慢性病进展[1]。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看病难已经成为公众的话题,慢性病患者也正呈逐年上升趋势[2]。如何有效地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是社区工作的关键。我院在社区护理干预中,使用网络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社区2011年1月~2011年6月180例慢性病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排除有失语、认知障碍、严重肝肾疾病、肿瘤、严重心肌疾病的患者。纳入对象:患者有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疾病从首次诊断至今在3年以上。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在33~78岁之间,平均(41.26±4.28)岁。患者疾病包括:糖尿病16例,高血压29例,冠心病20例,脑卒中11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个人经济收入: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44例,2000元以上者46例。

实验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在31~81岁之间,平均(42.78±4.58)岁。患者疾病包括:糖尿病19例,高血压27例,冠心病23例,脑卒中7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个人经济收入: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40例,2000元以上者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月收入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给予网络社区健康教育,建立QQ群,通过QQ、邮件等方式,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给予不同的饮食、用药、运动等健康指导,并及时跟进患者的就诊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半年的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焦虑抑郁状态采用国际通用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半年的网络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比较

3 讨论

使用社区健康教育,是对社区患者进行管理的必须方式,以往在健康教育中,我们多采用讲课、宣传册等方法,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存在有较多的弊端。患者由于工作较慢等,没有时间参加小讲课,而宣传册并不能做到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更不能及时跟进患者的病情变化。

使用网络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对社区每位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是用QQ等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为其制定更好的健康教育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等方方面面。护士能够对患者的情况随时地了解,患者有各种疑问时,也能够及时地与护士交流和沟通。而QQ群还能够使社区内慢性病患者彼此交流和沟通,无形中为患者建立了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其能够相互鼓励,共同积极地,面对疾病。

通过网络健康教育,社区内慢性病患者得到了更好的照顾和护理,其能够得到更多的信心积极地面对疾病,并形成良好的遵医行为,其焦虑和抑郁状态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进一步说明了,护理管理使用网络健康教育能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给予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篇(8)

会议指出,要遵循网络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明确推广思路,引领带动高校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增强校园网络吸引力。要以把好正确导向和强化内容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内涵,加强互动性、增强黏着度,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篇(9)

关键词:

农村教育;成人教育;网络资源;社会文化

一、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资源网络发展的背景

1.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新的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同样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此背景之下,农村成人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自然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无论是教育资源的分配,还是教育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农村成人教育在新时期的新繁荣。

2.终身学习观念

21世纪是知识时代,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在新的时期需要保持活力,必须要积极投身时代,在时展的过程中汲取营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农村成人教育一直处于落后阶段,终身学习观念的出现,使一些成人开始逐渐接触新的知识,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促进了成人教育的不断发展。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被提上新的高度,在80年代小康社会提出之后,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成人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文化水平和氛围,同时也可以为整个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促进农村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二、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说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在不得不承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相关意识树立不到位

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农村成年人相关思想意识树立不到位,比如说过分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实践,忽视自身文化建设,导致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理念作为指导,使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持久的活力,比如说缺乏使用网络技术资源的意识,导致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时代感。

2.农村成人教育缺乏经验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在农村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再加上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缺乏经验,在农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导致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走了不少弯路。比如说网络技术的使用,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导致在实践中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使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3.农村成人教育资源缺乏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地区来讲,信息资源流动效率和质量都比较低,在整个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支撑,城市和农村信息资源流动方面的差异导致农村成人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差距较大。比如说在网络信息资源方面,农村地区就比较落后。

三、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资源网络建设的具体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其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时期我认为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

1.全面推广,投身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实践

在新的时期,社会转型期间,要积极投身实践,全面推广成人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要积极投身成人教育发展的实践,要在农村发展的实践中不断的接受新的时代内容,在时代中汲取营养,找到合适的方法,比如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接受新的知识,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同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积极宣传,为农村成人教育扫清障碍

21世纪是媒体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宣传,加强宣传力度和强度,全面解放农村地区居民的思想障碍,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支撑,从而不断促进整个农村成人教育网络资源得到不断开发和利用,以此来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的建设,为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3.广泛借鉴,为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建设提供经验

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调研,广泛借鉴,不断吸收其他地区优秀的经验,在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成人教育网络资源建设,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农村地区,要充分挖掘当地人才资源,在实践中让农村地区的一些人才来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成人教育发展,树立模范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小结

农村成人教育在新的时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下,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关注。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之下,农村成人教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虽然说在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必须要在实践中,寻求正确的方法,积极推广网络信息建设,以现代化手段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作者:李岱谦 单位: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水平.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的转型[J].中国农村教育,2011,08.

篇(10)

一、网站建设中坚持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为了更好地顺应21世纪网络科技空前繁盛的客观要求,利用网络建设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高校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发展时期,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网站内容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努力满足学生成才成长的各种需求,其中,不仅包括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物质性和精神性需要,更包括他们的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性需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在学生中更好地开展开来,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网站建设要尽可能的发挥其与众不同的教育功能。因为是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教育对象都是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心理都不成熟,个性分明,对于自己喜欢的就会不顾一切的坚持,自己讨厌的就会毫不在乎,鉴于这一原因,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必须考虑这一重要因素,尽量摒弃学生厌恶的传统说教灌输的死板形式,而采用丰富多彩的引人注目的教育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站的特殊功效。

二、丰富网站内容,充分发挥网站功能

(一)网站内容要具有时效性

如今的社会正处于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网络信息更日益凸显其信息迅速、简洁、丰富的特点,所以,我们的网站内容要最大可能的利用网络这样优势,实现网站内容的时效性,紧跟时事,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对此产生兴趣。为更好地实现这一要求,我们可以采取网站轮流值班表的形式来落实这一政策,根据平等自愿原则,选择网站管理员,其职责就是及时按要求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完全动态运行和管理机制,由管理员对网站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筛选,按要求进行管理,并补充参考目录,及时更新网站内容,真正实现网站内容的时效性。

(二)运用多媒体,寓教于乐,增强吸引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死板,对学生已经没有了吸引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一特殊的教育工具,发挥其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优势,特别是网络虚拟技术,利用它将现实生活场景复原,并在学生面前重现,努力调动学生听、说、看、触等各种感官,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网络文化娱乐中,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利用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必须丰富多彩,生动形象,例如,我们可以编写电子教材,利用课件生动形象的特点,并在其中加入Flash、动画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经典课程制成光盘,以供学生随时进入网站进行学习鉴赏。为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专门建立一个网站,其主要内容就是红色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播放红色影片给学生看,与此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我们也可以剪接电视中的相关内容,这种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效果也会更好,切实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打造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BBS社区

而今,在众多网络形式当中,最受高校大学生欢迎的当属BBS社区。对于仍处于相对闭塞环境当中的大学生而言,BBS社区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讨论的天地,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不受任何干扰,可谓真正实现了言论自由,因而,高校BBS是网络虚拟社区中最受高校师生关注和喜爱的一块乐园。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努力发挥BBS社区的优势,尽可能把BBS打造成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战场。我们要采取专业人士对BBS社区进行规范化管理,努力发挥BBS的作用。例如在BBS中开展在线谈心、心理咨询等活动,为学生传达信息和提供服务,成为他们的好助手;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并时刻关注学生对网站信息的反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博客和微博客齐上阵,共同发挥作用

21世纪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经济繁荣,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出现,人的自我价值、自我追求更不断的要求实现。而且,虽然网络提供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这种自我实现的渴望,逐渐的扩展到网络中。特别是博客和微博客的出现,网络自身组织的自由特性逐渐突显出来,他们作为网络的代言人,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的欢迎与喜爱,因为他们既具有其他载体的共有功能,又个性鲜明,且便于使用,功能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高校师生的要求。

目前,最受学生欢迎的网络交流方式主要有BBS论坛、QQ、MSN和博客,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很便捷很方便,但QQ、MSN有一个缺陷,要求及时进行交流。而微博客和博客则不受时间限制,它们可以是长时间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多是使用者对自己个人思维的表述与反思,是自己与自己心灵的交谈。而BBS的工作环境更复杂,需具备一定条件才行。在一定程度上,博客更像一个资料库,围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收集和整理资料,这为资料的查询提供了便利。我们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的特殊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博客和微博中,这有助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广。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媒体产品策划 下一篇: 口腔数字化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