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8 15:44: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

篇(1)

中图分类号:B82-05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2.0026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带给人类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伦理问题,科技伦理学研究日益成为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科技伦理学究竟研究什么?对此,学术界各种观点见仁见智,不尽相同。武汉理工大学潘建红教授的新著《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架构,充分展现了科技伦理学研究的新视界,进一步丰富了科技伦理学的理论体系。该著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分析现代科技与伦理的冲突及理论纷争入手,着重研究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历史溯源、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应然诉求以及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实践路径等重大问题。该著的出版在科技伦理研究领域无疑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一、科技伦理学研究的视角创新

科技伦理学是伴随着社会转型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既是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职业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从交叉学科的角度看,科技伦理学旨在研究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揭示科学技术的伦理本质,建构科技进步与伦理建设的互动机制[1]。《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正是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辩证关系的系统分析,强调科技与伦理互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力求从理论上厘清这个问题,在实践中解决这个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架构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

不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理想与幸福的生活,与之相伴而来的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日趋紧张,科技与伦理的冲突日益凸显。正如马克思所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换来的。”[2]如今,科学技术发展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正如作者所说:“迅速发展的科技与相对滞后的伦理道德体系的互动陷入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革命性的、可能为人类带来深远影响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常常会引发伦理道德的突出问题与巨大恐慌;另一方面,人类不能禁止某些新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因为,这样可能会使人类丧失美好未来的机遇。”[3]2如何使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优秀成果的同时,规避这些伦理问题,实现现代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就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时代性课题,更是科技伦理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科技伦理学研究,寻求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运行规律,建构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论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迫切。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伦理忧患的时代,怎样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发展能否取得“双赢”的效果?人类应该如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尺度,努力实现现代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这些问题在《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中找到了答案。

客观地说,在国内外的科技伦理学研究中,关于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研究相对薄弱,资料比较零散,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对于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实践研究不多,很少有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在该著中,作者直面问题,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诠释,深入探讨了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而提出了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应然诉求。在作者看来:“一方面,通过对科学技术运行中的伦理分析,有助于对科技人员与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科技运行合理化,实现真与善的统一,最终使人的行为趋于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对伦理的科学技术成分分析,能为伦理建设寻找合理依托。”[3]62

总之,科技发展对伦理具有正向作用,伦理对科技发展也具有正向作用,科技与伦理互动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现代科技与伦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时时处在一种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之中。科技进步促进伦理建设,并为伦理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伦理建设又推动科技进步,为现代科技发展把握前进方向。毫无疑问,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建构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运行机制,不仅是对现代科技与伦理关系研究内容的拓展,更是一种科技伦理学研究的视角创新。

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功范例

学术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重视多�W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研究同一个问题。当然,不同学科知识发展、交叉的结果是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学科知识来解释,但解释的结果却有很大不同,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这种现象提示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研究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客观事物,全面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研究也是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不可否认,科技与伦理互动具有必然性,但具体到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时空发展,科技与伦理互动的表现则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带来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这些不同学科的研究为把握科技与伦理的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立足历史视野与现实发展,强调问题导向和实践架构,把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水平。《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着力跨学科综合研究,从而科学把握了科技与伦理在历史发展中的不断嬗变以及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该著既强调吸收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又注意从文化学、人类学以及系统科学等多学科视野探讨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基础、规律及诉求。例如,从文化学维度对科技与伦理互动进行文化考量,把科技与伦理的矛盾看作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内在矛盾之一,揭示科学技术与人性之间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凸显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又如,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把科技与伦理互动看作一个系统,“通过对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内在关系研究,把握科技与伦理之间具有的逻辑关联,明确科技与伦理之�g具有的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强调科技与伦理的关系的应然诉求”[3]5。

纵观全书,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努力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重新审视科技与伦理关系问题,在高科技的辉煌与伦理忧患并存的时代,寻找科技与伦理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实践对策,从而“描绘出现代形态的科技与伦理相互作用的宏伟画卷,为把握现代科技与伦理冲突的热点问题及争论的焦点问题提供了一部可参考的范本”[3]4-5。

三、科技与伦理互动论的系统建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不仅表现在静态的相互联系,也表现在动态的相互作用,《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作为科技伦理学研究的新视界,就是要揭示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内在机理,建构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论体系。该著既注重学理层面的探讨,又针对现实,强调问题的针对性,为把握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提出应对之策,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科技与伦理互动论进行了系统建构。具体而言,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该著正是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切中时代脉搏,深入分析关于科技与伦理冲突的理论纷争,探寻走出困境、解决问题的实践途径,从而突破了从概念到概念的学究式纯逻辑推演模式。

二是清晰的历史脉搏。把科技与伦理的逻辑关系放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动态考察,揭示二者互动的抑扬轨迹,重点探究科技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从中把握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历史脉搏。

篇(2)

因此,科学共同体或科学研究机构背后的推动力已不能归为纯粹的寻求真理的兴趣,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在推动力方面承担着重要分量,科学权威的社会效用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治团体的权威和经济利益集团的权威。哥本哈根大会关于减排的协议难以协调一致,就体现了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标准的合理性问题的复杂性。现代社会关于“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成为科学技术哲学家们关注的对象。波普尔的“科学是批判性的”观念使部分人产生了科学(道德和思想的)自治原则来回应这个标准。自治原则本能地排斥外部权威,那么,“合理性”标准就需要强调每一涉及科学技术工作的公民的思想警察———责任和良心。作为公众心目中的知识精英,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权威奠定了他们的行为与主张往往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然而,另一方面,今天的科学共同体已经是相当强大了,它们和政治团体、经济世界相互链接,修整与外部世界的人际关系和回应它们的要求,然后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问题。大多数科学家的自治原则在极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的利益群体。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研究与使用者的思想警察———责任和良心往往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扭曲。所以在强大的科学团体中,若要坚持批判与反思意识和严谨实证意识,那么责任与民主意识作为它治原则的核心是很有必要的。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强大,人类逐渐膨胀了征服自然和干预自然的野心和能力。但与此同时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越来越重。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风险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无法一时确定其发展利弊,有时要经历一两代人后才能见到端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做科研想问题就要从全局出发,尤其在重大科研项目上要以人为本,尊重民众意见,发挥民主作风,让民众有知情权并表明自己的态度,而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要有责任率先听取民众,尤其是人文社科学者们的意见。毕竟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与日常生活、意识形态、未来发展无法脱离的状态下,只有将批判与反思意识、严谨实证意识、责任与民主意识构成有机的统一,才是科学理性在现代社会的完整诠释。而这三者有机统一下的科学理性才能引导科技人员完成科学技术活动的四个层面:求真———介于实在与表象之间提高真理的程度,一步步地接近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求智———探求各种思维手段和方法;求善———以分析、处理和解答诸多现象满足诸种便利,借能力上的自由支撑主体精神的自由;求美--以富有艺术美感的满足各种视觉需求的成品呈现科学探索的成果。这样,无论个体还是共同体,其科学行为目标才可自始至终都朝向科学技术文化的内在价值:在求真求智求善中得以最终完成与周遭世界的和谐一体,并自由开展活动,脱离科学生命的盲目性,即通过获取确定性知识与思维手段来促进人挣脱各种外物枷锁,以各种科学思维手段把“我透过科学技术可以期望什么”的意愿与“我应当做什么”的行动相互统一,使科学技术人员的自由从精神的领域走向现实的世界。

二、人文艺术特质:科技文化的灵性元素

科学技术始终受到社会人文文化氛围的无形塑造和潜移默化的滋养。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活动已经无法脱离由社会意识形态、伦理观念、行为方式、艺术性符号等构成的整体性人文知识环境。20世纪下半叶,高科技是伴随着批判性人文文化的兴起而出现的。这种批判性人文文化以个体人和人类为本,通过预测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险来规范和约束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规模和方向。这也导致人的“克隆”至今都是各国严禁之事。正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中国的三峡工程建设那样,整体性人文环境深刻影响着大型科学技术工程的形成和发展规模。目前文化产业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推动下日益成为国家利益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技术文化作为反映真实世界的猜想和验证,一直是由专门的解释共同体所制订或约定的产物。

一系列的科学术语其实是在社会环境、政治观点、经济刺激、军事利益和意识形态气候等构成的复杂人文环境网络中创造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者和技术使用者的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技术制度与伦理等内容是在基础性知识一统化趋势下构建的。现在具有创新力的科学技术队伍也呈现出多学科人员共处局面,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呈综合性发展,研究过程采用会诊方式考虑方方面面,研讨对象是自然界、人、社会三者的复杂关系,研究路径的突破以交叉学科为基础,这种整体化人文环境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人性和灵性的滋养,构筑了和谐的科学技术文化。人文特质赋予科学技术文化以人性化特点,满足社会和个人精神层面的终极关怀,是精神境界和未来发展的基础。1918年在《北京大学学刊》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之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自然科学者,局于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乎科学,即最超然玄学亦不能与科学无关。”[1]169对于科学技术活动主体来说,人文修养回答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问题,这是衡量人格高低的一把尺度,体现了个人度量涵养的深浅,影响主体对本研究领域、社会、国家,甚至对全球范围的见识远见。对主体思维的物质基础来说,人的右脑掌管语言知识和形象思维,人文底蕴对右脑的使用与开发具有直接的生理激发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了思维的智慧与愚钝。对于科学技术产品来说,其外在形式和内在寓意唯有具备符合社会进步及人类整体需求的人文因子才能促进事业发展、社会文明和人心和谐。对于高科技事业来说,唯有充满人文的活力,以人为本,处处考虑人的需要,才能被社会高扬,充分发挥其全面作用而非单纯的工具性意义。反过来,人文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内容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产物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方面的反映,是对时代科学技术生活的再理解和再塑造。人文作品直接关注人生与社会现实,着力挖掘日常科学技术生活表层下涌动的各种潜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催促人类用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与结果影响社会。虽然科学技术研发活动及其成果对国家与民族的综合实力具有提升作用,但是有时也会具有震撼性的破坏力。这种推进或破坏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文化之人文特质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影响到社会的进退,国际地位的高低,甚至直接关乎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存亡。

艺术特质赋予科学技术文化的灵性内容,贯穿在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客体和过程的始终。“科学就是一种发明,一种与艺术同样意味深长、同样神秘的创造行为”[2]。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无法分离。首先,它们两者之间具有共同性:都具有事实和假想两重性特点。无论多么逼真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假设和想像的成分,否则就丧失了美感;无论多么奇异的艺术创作都是具有真实的情感、内在思想和理性的操作过程,否则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科学技术也具有这样的两重性。既定的原理公式与现在的事实间存在着差距,促使人们去假想有新的原理存在以吻合现实,然后在理性指导下实实在在去追寻想象之新理论。正因如此,“想象力才能转到新的轨道上,以一种类似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要求,在科学创新中作出选择”[3]260。其次,在两者活动过程中具有互补性。艺术感强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捕捉力,对附在科学技术上的和谐性美感能快速把握,这常常能引导有意识的科学证明与技术革新。这其实就是大脑的无意识活动(灵感、直觉等)。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认为科学的探讨和研究本身就包含着至美。没有美感的人其实很难成为发明家和科学家。在科学技术实践中艺术的美学标准和科学的逻辑标准、技术的经验标准总是一起参与真理的探索,使科学真理与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260。

技术又有技艺之名,这本身就体现了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尤其对实用技术或应用技术来说,艺术的各种形式与元素从没有被忽略过。“应用艺术,或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与其说接近于高雅艺术,不如说更接近科学”[4]339。现代建筑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产物,但是它们中最出类拔萃的设计却更接近艺术。在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现代物质财富丰裕化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强调实用向审美、真实向虚拟、理论中心化向离散化多元化方向转化,人类更加需要“穿过实在世界之门,进入科学幻想、艺术建构和神思遐想的空间”[5]。从更高层次来说,艺术是解除大自然对人的束缚,因而科学技术对大自然的解放最终被归结为浪漫的艺术革命。马尔库塞受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启发,提出科学技术人员要在艺术因子的参与下联合科学技术力量,将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自然的解放”就是要恢复自然中活生生的向上的力量,恢复与生活相异的、消耗在无休止的竞争中的美的特性,这些美的特性表示着自由的新的特性[6]。如今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关注领域涵盖社会学领域的相关问题、生命科学中人与自然物的生存问题、技术操作和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关联研究、社会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技术的融合性研究等问题。这样的研究需以丰富且奇异的想象力突破常规思维,在比较全面的范围内实现人、自然、社会的解放。

篇(3)

近代以来,在以工业社会文化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背景下,西医东渐对中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冲击与影响,二是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在长时期的碰撞与摩擦下,中医渐次边缘化,挣扎在生存与废止的边缘,西医成为主流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后现代文化是一种解构性文化,它对于社会过度追求科学与技术的弊端提出了反抗与消解,提倡文化与技术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由以往更多地关注技术和物质而转为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的张扬。在此文化语境下,为重视自然、重视人性的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由此形成了中医与西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多元发展的良好契机和氛围。

1 过度追求科学技术的异化过程导致的生态危机给中医发展带来了转机与曙光

“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指出,科技的异化过程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过程,科学技术的异化的最终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1]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主要依循,技术是人类用于改造自然并且使之向人类设想的方面发展的有效工具。但它同时又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改变人类生存方式和质量的过程中,也带来了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后果。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全球生态恶化的现状已经在警示着人们,没有决对可靠与环保的科学技术。现代社会令人触目惊心的生态恶化所造成的恶果已经昭示人们:人们滥用科学技术,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异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西医是建立在科学主义的基础之上,是现代科学的组成部分。西医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西医无论从诊察还是治疗手段上,已经愈加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唯技术论使西医发展渐渐显露弊端和问题。过度依赖于技术,使西医没有太多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性,以生物医学模式而失去人性化,现代医学不得不关注面临的种种道德困惑。比如,在人类与细菌病毒斗争的过程中,人类过分相信了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抗生素的作用,在疾病治疗中大量使用了各种抗生素,最后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已经捉襟见肘。此外,在一些慢性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方面,科学技术再未发达,但是治疗的效果很难见到,凸显出技术在人类医学发展中的局限性。

在这样背景下,追求绿色无毒副作用的中医中药,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医重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达到去除病邪获取健康的目的,在恢复人体的内生态平衡方面成效巨大,这也是近时期以来,人们重视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后现代主义倡导文化的多元性给中医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医学体系,它们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医疗模式。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的,蕴含了东方的自然观、方法论和生命哲学。而西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是以科学主义作为评判基础和标准的。在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科学主义成为评判学科是否科学和先进的唯一标准,中医独特的东方哲学背景一直以来成为学界诟病的一个因素,其学术理论和诊疗模式被视为不科学而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缘由。

而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后现代文化是多元性的文化,后现代主义倡导多样性、差异性和个体性,它否定一元性的、同一性的、一致性的存在,它对固有的文化和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为此,科学主义不再成为社会的唯一不变的学术追求,对学科是否合理先进的评判标准也出现了多元化标准,科学主义不再成为评价学科先进的唯一标准。在此学理背景下,中医不再被人们张贴上不科学的标签,使人们重新认识和评判中医,在学术认识和思想领域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认可,因此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中医的发展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民主”等思潮的涌入和冲击,传统文化受到了批判和摈弃,经过近百年的中医文化碰撞和交融,中国文化正在大规模的高速吸纳西方文化等域外文化,中国文化中的西化因素在日益加强,中医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越来越贫瘠,中医因之进入到一个发展的瓶颈时期。上个世纪末以来,在后现代文化影响下,学界开始审视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发展的议题。“以1984年召开的建国以来首次‘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和‘东西方文化比较研讨会’为标志,全国范围内围绕着反思和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蓬勃兴起。”[2]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的出现直接助推了中医文化的研究,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与土壤的滋养。

3 后现代主义对人性的重视提升了中医以人为本治疗理念的认识

“技术实现了人性的升华和深化,但是异化的技术却正在不断侵蚀人类的生活世界。”[3]科学技术确实给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正在日益改变着世界和社会的面貌。但是过于追求技术,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较多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出现了人性的自由在技术困境中不断退化以致于堕落的境地。作为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的西医学也出现了类似的困窘。现代医学到了20世纪60年代步入了转折时期,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由于分子生物学、抗生素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医生相信现代医学什么都可以去做。技术的力量助长了医学的家长制权威,医学界普遍认为病人需要的是耐心配合医生的各项诊疗程序,治疗效果就是对病人最好的关怀。人们相信,医学技术的进步将逐步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过度关注技术所导致的现代医学所面临的危机和问题。由于疾病谱的变化,生物医学将对付急性传染病的策略应用于慢性病防治上不再灵验。伴随着高新医学技术出现的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日益增多。由此,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人们认识到虽然现代医学的基础更加理性,但原应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的医疗实践却越来越偏离人的价值。因此,需要反思现代医学,人本身才是医学最终的决定因素。在医学发展中,人文因素渐趋关键,学界应该考察医学与科学进步的良知问题,而不应该简单追问人的生存与存在,而是追问应是何种生存、如何存在。

在此文化背景下,学界对医学本质的定位由纯粹的治疗病理疾病进行转变,认为医学首先是一项社会事业,其次才是一门学科。医学从诞生之时直到今日,都表现为追求人的幸福这一道德责任。由此可见,以“人”为主要关照对象和诊治模式的中医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作为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医学体系,中医吸取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天人合一,最主要的表现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认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联和开放性,同时重视把人作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加以考究,对人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发展,以提升人的整体健康平衡作为主要诊治原则。这种诊疗原则,符合当下医学从以往重视生理状态下的个人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篇(4)

1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科学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伦理并不具有像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共同性。从科学的评价标准来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革命,是科学的巨大进步;但从中世纪欧洲的伦理观念来看,却违背了《圣经》的教义,不适当的伦理标准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伦理的这种保守性、稳定性、滞后性与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科学促进伦理的变革,使伦理更好地适应科学和时代的需要;伦理引导科学的进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科学界也有人担心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会不会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但实践充分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必要的适当的伦理规范非但没有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反而促进了科学顺利健康的发展。

2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种观点: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道德行为,反之,愚昧无知或盲目迷信是与道德无缘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甚至主张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3)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无关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社会作用,从来也不相遇,永远也不会发生冲突”,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英国思想家休谟把知识和科学分为“事实的知识”、“价值的知识”和“物理科学”、“精神科学”,认为道德价值观念来自趋乐避苦的情感,理性对道德价值无能为力。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科学的王国与正义的王国是不交叉的。现代西方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也认为道德不存在对错、真伪的问题,科学也没有善恶之分。

(4)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善恶并进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既非等同,亦非排斥,更不是无关的,而是善恶并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既能促进伦理道德进步,也能导致道德退步。我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道德思想却非完全直线发展,是苦乐并进、善恶兼行的。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既认定人类由新发现得到的利益将会比害处多,但又有些忧心忡忡。后来,爱因斯坦、维纳等人也同样表示了这种忧虑。这表现出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社会后果的关注和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当我们运用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①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也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伦理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前进的基本趋势,促进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深化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更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等等。同时进步的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因为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其它因素和中间环节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相互作用关系不是单向的、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复杂的。

3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4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

为缓解上述的科学技术与伦理冲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1)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包括科技工作者、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伦理责任。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多是受政府、企业集团和组织资助的,也就是说,科技工作者成为社会职业角色,科学已不再纯粹是为了探索自然奥秘,它成了满足社会经济、政治等需要的一种工具,更直接地为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赞助者(政府和企业)服务。科技工作者一方面以发现和发明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政治和军事控制。无论从研究手段还是从研究目的来看,科学家的行为时刻处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之下,受制于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和标准。科技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且事关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规范,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这就要求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不仅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客观公正地提交科研成果,更应该对某项即将诞生的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充分评估,向公众说明其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公众应当享有广泛的知情权。

虽然由于科技风险的不可避免性,科学家难于对其科研成果的负面效应有完全的预见性,但科学家应尽可能考虑到其成果的应用可能造成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科学家还必须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以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为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2)更新观念,包括科学发展观,文化观等。

传统科技发展观既割裂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割裂了科技与社会、自然紧密的互动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科技发展观的狭隘性,要么相对孤立地只是从科学系统内部“为科学而科学”要么只注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为经济而科技”,从而纵容了科技负效应的日益膨胀,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恶果。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科技发展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中轴,在此基础上探索真理。科学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活动,在其活动过程中正确处理理性与情感,功利与审美的关系。②对高科技的应用进行人本主义的规约。这样既可以克服科技双刃剑的特征,最大限度地遏制其负效应的作用,又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科技对人性的挤压。

新文化观就是把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的大文化观。也就是说要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在科技理论中,同样蕴含着逻辑的、直觉的、价值的、审美的、道德的、信仰的因素,科技成果无法超越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前提。为此,要探究有利于科技健康发展的社会总体精神,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文化观。这种新文化观体现了科技中的人性、人道、人生等的人文指向和尺度蕴含,表达了人的情感世界,它为高科技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指导。

(3)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保持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进行两项立法:①立法律之“法”,即行政立法;②立道德之“法”,即自我立法。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约束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道德则是非强制性的规范,也是一种立法,以人类特有的内驱力的激励,达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道德和法律,一是“自律”,二是“他律”,二者缺一不可。

法律侧重在于惩恶,而道德侧重于劝善,防患于未然。从事科技活动的专家,违规或失范的行为大多不属于法律管辖的范围,要靠本人的自省自律和公众舆论的谴责去克服、防止和净化。但我们看到,由于道德规范的非强制性,它只能解决人们在科技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当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时,其规范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了。如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技术必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利,但是,也必然有人以基因技术为恶:如根据基因组工程学,达到治病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此技术使人致病,更有甚者,有些国家正准备或正在研制基因武器,如果使用这种武器必然产生可怕的后果。像这类问题仅靠道德是解决不了的。道德的下限就是法律,当道德的力量不足以律己或律人时,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的威严,通过立法禁止。

总之,科技道德与科技法制都是规范和调节科技活动的手段和机制,法制是通过法律制度,以强制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则通过道德教育和舆论教育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使人们遵守合乎道德的准则。显然,科技法制的强制性约束是不可缺少的,而道德的非强制性规范和教育作用,特别是它对科技工作者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也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雷毅.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N].科技日报,2000-12-15.

[2]詹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2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种观点: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道德行为,反之,愚昧无知或盲目迷信是与道德无缘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甚至主张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3)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无关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社会作用,从来也不相遇,永远也不会发生冲突”,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英国思想家休谟把知识和科学分为“事实的知识”、“价值的知识”和“物理科学”、“精神科学”,认为道德价值观念来自趋乐避苦的情感,理性对道德价值无能为力。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科学的王国与正义的王国是不交叉的。现代西方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也认为道德不存在对错、真伪的问题,科学也没有善恶之分。

(4)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善恶并进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既非等同,亦非排斥,更不是无关的,而是善恶并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既能促进伦理道德进步,也能导致道德退步。我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道德思想却非完全直线发展,是苦乐并进、善恶兼行的。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既认定人类由新发现得到的利益将会比害处多,但又有些忧心忡忡。后来,爱因斯坦、维纳等人也同样表示了这种忧虑。这表现出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社会后果的关注和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当我们运用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①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也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伦理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前进的基本趋势,促进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深化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更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等等。同时进步的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因为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其它因素和中间环节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相互作用关系不是单向的、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复杂的。

3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4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

为缓解上述的科学技术与伦理冲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1)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包括科技工作者、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伦理责任。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多是受政府、企业集团和组织资助的,也就是说,科技工作者成为社会职业角色,科学已不再纯粹是为了探索自然奥秘,它成了满足社会经济、政治等需要的一种工具,更直接地为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赞助者(政府和企业)服务。科技工作者一方面以发现和发明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政治和军事控制。无论从研究手段还是从研究目的来看,科学家的行为时刻处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之下,受制于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和标准。科技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且事关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规范,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这就要求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不仅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客观公正地提交科研成果,更应该对某项即将诞生的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充分评估,向公众说明其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公众应当享有广泛的知情权。

虽然由于科技风险的不可避免性,科学家难于对其科研成果的负面效应有完全的预见性,但科学家应尽可能考虑到其成果的应用可能造成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科学家还必须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以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为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2)更新观念,包括科学发展观,文化观等。

传统科技发展观既割裂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割裂了科技与社会、自然紧密的互动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科技发展观的狭隘性,要么相对孤立地只是从科学系统内部“为科学而科学”要么只注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为经济而科技”,从而纵容了科技负效应的日益膨胀,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恶果。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科技发展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中轴,在此基础上探索真理。科学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活动,在其活动过程中正确处理理性与情感,功利与审美的关系。②对高科技的应用进行人本主义的规约。这样既可以克服科技双刃剑的特征,最大限度地遏制其负效应的作用,又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科技对人性的挤压。

新文化观就是把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的大文化观。也就是说要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在科技理论中,同样蕴含着逻辑的、直觉的、价值的、审美的、道德的、信仰的因素,科技成果无法超越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前提。为此,要探究有利于科技健康发展的社会总体精神,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文化观。这种新文化观体现了科技中的人性、人道、人生等的人文指向和尺度蕴含,表达了人的情感世界,它为高科技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指导。

(3)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保持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进行两项立法:①立法律之“法”,即行政立法;②立道德之“法”,即自我立法。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约束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道德则是非强制性的规范,也是一种立法,以人类特有的内驱力的激励,达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道德和法律,一是“自律”,二是“他律”,二者缺一不可。

法律侧重在于惩恶,而道德侧重于劝善,防患于未然。从事科技活动的专家,违规或失范的行为大多不属于法律管辖的范围,要靠本人的自省自律和公众舆论的谴责去克服、防止和净化。但我们看到,由于道德规范的非强制性,它只能解决人们在科技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当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时,其规范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了。如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技术必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利,但是,也必然有人以基因技术为恶:如根据基因组工程学,达到治病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此技术使人致病,更有甚者,有些国家正准备或正在研制基因武器,如果使用这种武器必然产生可怕的后果。像这类问题仅靠道德是解决不了的。道德的下限就是法律,当道德的力量不足以律己或律人时,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的威严,通过立法禁止。

总之,科技道德与科技法制都是规范和调节科技活动的手段和机制,法制是通过法律制度,以强制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则通过道德教育和舆论教育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使人们遵守合乎道德的准则。显然,科技法制的强制性约束是不可缺少的,而道德的非强制性规范和教育作用,特别是它对科技工作者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也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雷毅.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N].科技日报,2000-12-15.

[2]詹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4102

1当代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定位和特征

对于什么是当代科技发展前沿问题,学界有一致的定位。首先,这些问题必须是决定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其次,这些问题必须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再次,这些问题是需要人们进行哲学反思的重大问题;最后,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其原因和后果有社会的根源。

科技发展带来的前沿问题,从横向静态视图,在当代科学的发展和前沿问题上,对新问题在各个领域产生,每一种人类都需要解决。以前沿问题在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例,器官移植,安乐死,试管婴儿,引起了世人在道德和法律上的讨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边界,问题是在当代或未来。它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永恒的前沿,如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当代及以前的问题,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当代科学的新问题和技术发展,如核技术,克隆技术,网络问题,虚拟空间,全球气候。

当代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持久和变异。科技发展的持续性问题指的是这些问题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存在形式,不能消失或消除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人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但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科学。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的问题,当然是不会产生问题的。变化的前沿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有问题的变体形式;第二,变异性的存在;第三,对社会影响问题的变异程度。

其次是时间和空间。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存在的时间,解决排序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包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前沿也涉及这些问题,只会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消除或解决。空间前沿的科技发展是指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特征的这些问题。即任何的前沿科学和技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的拓展,并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的存在。不同的社会空间提供了不同的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再次是复杂和多因。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多因性是指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有多种原因。可能会有必然的原因(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确定的,不可避免的原因),也可能有意外。有可能是直接原因,也可能是间接原因。有可能是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也可能是现实的原因。其原因可能是显性的(完整的,明确的,有基本的了解),也可能有隐性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是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有次要原因。复杂性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表现在:第一,问题是一些难以发现的,间接的,隐藏的。有许多具体的作用是不容易知道每一个原因因素的。第二,不同的人是不一致的,即使是对于同样的问题。一是值得关注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二是关注的程度不同;三是关注的具体内容;四是注重目的或不同的期望。第三,这些问题的解决比较复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和复杂问题的本质将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理解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反应,特别是有助于防止对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简单的、轻率的态度,但也有助于防止急躁的一代。

2对当代科技前沿问题的哲学思考

从当代科学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和科技伦理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关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正确理解的内在关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我赞同庞跃辉的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完善自己,正确引导科技发展要高尚的科学道德建设。在上个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对社会伦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产生了许多与伦理问题有关的科学――生命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所以,技术如何影响道德,伦理和如何对待这种影响?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会听到人道主义的声音的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首先,社会伦理与科技类,两者的区别及联系。从生成领域看,科学技术是经验知识,“真理”是它的追求。社会伦理调整人的行为,“善”是它的追求。同时,社会伦理和科学技术并不是截然相反的。由于人类活动、科技活动,都活跃在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虽然有很强的个人主动性和个人的创意空间,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孤立于社会,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和他人的联系。所以从根本上人的社会属性,两者都应辩证的相互联系和统一。

其次,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体现在不断完善。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变化,改进和完善,在很短的时间发展完善是不可能的。

再次,关键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正确引导高尚的科学道德建设。现代的“高科技”带来了福音和巨大的能量,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如核武器,化学武器,激光武器超出使用范围,能够在短时间内死亡的人,在同一时间的增加,提高生态危机和环境损害;一些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自我复制的技术,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制,将带来新的灾难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加快科学的人相应的伦理体系的建立,正确引导科学技术向有利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以促进发展和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虚拟空间与现实的时间内在关系如何实现,还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把握。由于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人们可以“打破”实时建立空间,要“建立”和“创造”的虚拟现实、超空间。虚拟空间和时间发生,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计算机和网络把文本,图像,声音等媒体集成在一起,是将对象的现实(物质)变成数字图像和符号”。这些数字和符号与虚拟更大自由的实际对象,在人机交互,交换操作环境下“超越现实的时间与空间”。虚拟空间的技术使活动所必需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扩大了时间和空间,创造更多的行动自由。这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正常的运行状态,给人以特殊的空间和感觉。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关系,差异首先必须区分两个。前者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有意识的倡导科学精神的不断发展。一个自觉崇尚科学的态度是最早发现的科学精神。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科学成为一种社会活动,科学精神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系范畴的理想。科学的组织系统及科学与社会与日俱增的相互作用,科学的精神文化价值判断,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科学方法是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类活动,科学必须遵守和使用所有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两个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它也可以分为科学的管理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表明,人类创造活动的实践,如果科学精神的指导和科学方法的缺乏是一样的。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是正确和客观把握规律的结晶。两者都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只有当人们有科学的真正的精神,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客观规律,获得对真理的理解。同时,科学精神是一种不断升华的过程,科学方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二,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人的创造。人们发明和有意识地使用在科学活动中理解和把握客观规律,方法和手段的活动成为科学的方法。事实上,唯一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人实现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成果,深化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真理的理解。

第三,科学精神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创造活动和调节人的力量。它的力量首先表现在对知识意义的启示。千百年来,以现有的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知识的奥秘的总和。同时,每一种新的科学思想和促进创新的理念,改变和科学技术革命将使人类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将世界的图景或大或小的变化。进一步提升科学精神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生命科学,造成信息科学,生物技术,不确定性和观念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复杂。这些新思想,一方面显示出理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和让人们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苦难。因此,人们的思想不断成熟,一方面,乘胜追击,继续进入微观和宏观的世界,认知和发现自然的更强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开始思考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融合,创建一个能够规范人们的科学和技术,现代技术的推广已走向一个更加有利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坚持主体性原则、人性的原则、诚信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前瞻性原则。强调当展的前沿科学和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添加一个诅咒。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是少数和少数民族的发展,也不是国家发展的一部分,而是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是否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应该得到公平的发展;人类发展也指的是不仅是现代人的发展,它应该包括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当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应追求局部和暂时的利益,而且应该追求整体、长远利益。短期利益的风险,应该记住,追求整体、长远利益和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我们永恒的方向。基于现实,着眼未来,依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并创造性地寻求非凡的应变策略和计划。人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详细分析,只要人们有目的的实现科技、系统控制和调整,合理选择协调新兴技术的自然环境,人类可以在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危险并没有演变成严重的情况下,以备不时之需,确保全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稳定和协调,并最大化有利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只要人类有监管的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适当的利用科学和技术,促进自然环境和谐,人们可以确保稳定和协调全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功能,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发展的科学和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和平.科学与伦理[N].科技日报,2009032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王金和.正确引导科技发展是永恒话题[N].科技日报,2010062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7.

[5]曾国屏.虚拟现实――一项变革认识方法的技术[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7).

[6]庞跃辉.论虚拟时空[J].东岳论丛,2002,(3).

篇(7)

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代科技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

一、现代科技引发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只不过由于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当事人对利益的不同考虑和追求,才导致了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现代科技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情况分为三种。

1.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类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和知识结构而间接地影响伦理道德。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揭示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而使人们原先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被不断更新。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不知道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了解生命的本质,认为人身神授,生命是上天创造的,进而认为生命神圣不可侵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命的本质被揭示,生命密码被破译,人们掌握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对生命不再感到神秘莫测。于是,早先被严加禁止的人体解剖现已成为寻常事,死后捐献遗体和有用器官被视为高尚道德。

2.科学技术作为人类一种实践活动和理性成果,它本身也包涵很多道德规范,因而科学技术发展本身会孕育出一定的道德观念。科技研究中的求实精神、创新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等,就构成现代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必须得到广泛的建构,才能形成以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规范,从而在科学研究中规范科学家的行为,加强他们的伦理责任感。

3.现代科技的一些新成果及其运用直接引起人们之间新的伦理关系,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新的道德思考。像“安乐死”、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克隆人”技术、网络技术等等,都带来了值得人们关注的伦理问题,引起涉及面甚广的伦理道德大争论。这些新的伦理问题,可能会引起道德混乱,如处理不当,就可能破坏社会伦理秩序,导致社会失范。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促使科学家对自身行为的理性反思,通过反思,力求使科学技术研究造福人类,避免使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和“牺牲品”。

二、伦理道德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指导作用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传统道德造成了冲击,引起了一系列的伦理危机,因此,加强伦理道德对现代科技的规范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1.伦理道德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感建构的指导作用。伦理责任感对科技工作者的规范和引导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伦理责任感是非常强烈的。爱因斯坦就曾经向准备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青年人发出过这样的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他一生发表的关于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言论就有上百万字。伦理道德虽然并非科学技术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学技术外部的一种控制手段,可以通过内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径,成为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一种内在力量。它作为一套具有道德涵义的规则系统,可以告诉和教育人们:“什么样的科技活动是善的或者是恶的;什么样的科技行为是应该做的或者是不应该做的;人们应该通过科技活动为人民、为人类造福,而不应利用科技去作恶。”

2.伦理道德对科技理性的不自觉的负面影响的消解作用。在科学研究中,不仅会产生有用的成果,伴随着这些有用的成果,还会产生出很多其它的附加产品。这些附加产品,一旦应用于社会或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就会产生危害社会的恶的结果。所以,对于这些科技理性的不自觉的产物的应用,我们必须以伦理道德来规范和引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面临能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大气严重污染等环境问题,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科学技术造成的后果,但其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却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扭曲、错位造成的。要解决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只有通过伦理道德的价值分析,促使人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3.伦理道德对科技运用的指导作用。对于科技成果的运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广度、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赋予了人类几乎能随意摆布自然的本领,使得过去许多做不到的事情现在都能做到。然而能够做到是一回事,该不该做又是另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能够做到的事情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去做。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不断增强,共同生活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产生协调相互关系和行为准则的道德标准。对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为,被认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赞赏和表彰,给予某种荣誉;而对那些不利于或破坏共同生活的行为,人们就会加以鄙视和惩罚。

三、现代科技的伦理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途径

然而,很多时候伦理道德的规范、调整作用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仅靠行为个人的自律是不行的,还必须建立全球范围内的伦理评价体系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1.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活动,以此来增强对科技主体的道德引导作用。道德教育可以帮助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促进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双重发展,树立科技主体良好的职业道德。科技主体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和伦理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促使科技主体从事道德的科学研究,从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会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

2.强化社会赏罚的道德引导作用。由于社会赏罚具有权威性、规范性、针对性与强制性的特点,它对于规范个体道德行为具有很强的调控作用。社会通过物质、精神等多种手段来对科技主体实行“奖励”和“制裁”,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达到强化科技伦理引导的效果。

3.推进伦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伦理道德只是一种规范,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只能起到倡导作用,要加强它的强制性力量,还必须靠管理、法律等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把伦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科技活动中的失范行为。管理的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从不同层面对人们的科技行为进行硬性约束。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要更好地利用它,就必须重视伦理道德在其中的作用,必须把科技伦理所蕴含的精神贯穿于科技活动的全过程。

篇(8)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在探讨体育科技与伦理现状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明确体育科技与伦理的关系的实然状态是什么?对此,学界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普遍的看法是:作为工具理性的代表――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使用不应该是自由的、无限制的,而须有一定的限度。确立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再来审视体育科技与伦理的实然状态即现实存在的现状,就应要求体育科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达到统一,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科技力量的滥用对体育造成的消极作用。

现代科技在体育中的运用,其正功能的表现主要是:促进了运动训练的发展、为运动员改善合理的营养膳食结构、推动比赛场地器材和服装的不断改进、提高比赛场馆的技术含量、使竞技体育赛事的传播力度加强、促进了大型运动会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行、为体育运动选才提供依据等。

但现代科技不仅有正面功能性作用,也势必影响人的主体性,给人类带来种种负面作用。

(1)导致新的不公平竞争

体育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给不同竞争者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这意味着人们在参加体育比赛的时候基本权利具有一致性,以及在参与竞争时获得的机会平等。但是在现代社会,当体育已经被技术重构后,技术成为决定训练和比赛成绩的决定性因素的时候,技术的主导性就否定了人们原本期望获得的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因为不同参与者对技术的占有是不一致的。“为准备第27届奥运会,美国奥委会投资220万美元,除了25名专职生物力学专家、生理学家、工程师和心理学家之外,主要依靠耐克公司、阿迪达斯公司、GT自行车公司等体育器械制造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参赛的美国运动员研制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器械和装备,为保障美国在第27届奥运会上的优势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科技水平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因此运动员得到技术手段的支持方面机会也是不均等的。

(2)导致运动成绩承载者身份的缺失

随着大量新技术运用到体育领域,人们变得越来越把提高成绩的希望寄托在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上,人对技术的依赖阶段到来。例如,基因注射技术,“对于体育运动来说,基因注射技术或许是一场潜伏的灾难,因为在基因技术的帮助下,运动员可以改变自身的组织细胞来激发潜能、提高运动成绩,这与服用兴奋剂如出一辙,而且更加防不胜防。”这里的关键性问题是,新创造的比赛成绩究竟是应由人类自身承担还是由新技术来承担?在这样的复合体中,成绩的承载者已经不再是人类本身,运动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技术的附庸和改造之物,世界记录的诞生是一次又一次新技术革命的结果,这俨然已经违背奥林匹克的宗旨和目标。

(3)导致运动员健康受损

人类自身不是一个能无限扩大的资源,因此,比赛成绩不是仅靠运动员自身的努力就能无限提升,而超强度的训练也不能带来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唯一的途径,只能是靠现代科技的力量获得支持。但科学技术本身有着两面性,“科学技术也强化了竞技运动的无限张力,增加了竞技运动的风险性和危险性,从而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运动伤害,成为健康的破坏因素。”因此,当运动员开始依靠技术手段实现比赛成绩的大幅度提升时,其身体处于科技控制下的一种超常状态,这种状态成为运动员健康的直接杀手,这给竞技体育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4)导致观众审美观的错乱

奥林匹克精神要求运动员通过艰苦的磨炼锻造出顽强刚毅的品格,而磨炼本身就是充满“血、汗、泪”的过程,正是这种煎熬铸就的完美形象,具有强大吸引力,是体育的魅力所在,更是观众欣赏和钦佩的原因。对竞技体育说,这是宝贵的价值,对观众来说,这是传统的审美标准,是体育正能量的源泉。但是,高科技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切,例如,当基因技术运用到运动员身上,观众们会欣赏一群被现代科技改造的动物表演的游戏吗?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并反思的问题,科技无限度使用,必将带来观众审美观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将是一种错乱和无序,意味着对体育正能量的巨大冲击。

(5)导致竞技体育组织成本增加

由于诸如兴奋剂使用的泛滥,大型竞技体育比赛都加大了对药检的力度,而这种检测势必要求竞技组织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上演一场科技对弈科技的大比拼。原本单纯的体育比赛,却为了维护体育最真实的价值而不得不另外进行巨额的投入。例如,每一届奥运会,人们除了关注场内比赛之外,最多的目光都集中在严肃而紧张的药检环节上。所以,用科技来确保比赛公平对主办国来说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这种巨大投入无疑导致了组织成本的增加,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为例,兴奋剂检测数量达到了空前的6250例,超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5600例,成为历届奥运会检测规模最大、监控力度最强的一届奥运会。

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科技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形成了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促使科学技术在竞技体存领域的广泛使用,使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使用限度模糊,造成体育科技主体的价值断裂,影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追求科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用人文精神保证科技在体育中运用的方向与程度,最大限度的减轻科技带来的消极作用直接冲击竞技体育本身的价值,树立正确良好的体育伦理观。

参考文献

[1] 杜利军.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J].中国体育科技,2001(3):6.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47-03

21世纪化学科学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化学科学所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更加严重,在化学研究以及化学教育的现实中关于化学科学伦理道德的探究对化学相关工作越来越重要。化学的发展只有借助于化学科学伦理准则的规范和化学工作者道德责任的担当,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化学的社会课题

现代化学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另一方面,空气、水体以及土壤污染的现实警示着人们对现代化学科学技术的实践进行反思。我们检讨造成这种结果的各种因素,减少、克服、预防化学科学技术实践中负面效应,使化学科学技术实践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1]。

二、科学技术伦理道德

1.科学和技术的理解。有学者主张科学无,技术应慎重,技术造成的后果不应归结于科学探索;科学只有认知价值,而技术则是负荷功利价值。有人认为,科学研究活动正在经历着由个人的事业向社会的事业转变过程,一项研究成果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利害,以及如何兴其利避其害,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应用才能被不断认识[2]。

2.伦理和道德的辨析。“伦理”与“道德”这两个概念长期处于模糊状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迷茫困惑却日益来源于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实践中面临愈来愈多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应用等社会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将两者区别使用。当代伦理蕴含着理性、规则、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蕴含着更多具体、行动、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为了更突出表达伦理的社会性、客观性之特质,亦表达为“社会伦理”;与之对应,道德侧重于个体,强调主观内在操守,亦表达为“个体道德”。个体道德以崇高与神圣为主旨,社会伦理却以公正为主旨[3,4]。

3.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产生了很多社会道德问题。一些科学成果被滥用,给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科学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发表以及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频频发生,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探究自然、宇宙及生命秘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人们不停地追求新的发现,从而又可能给自然和社会带来新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应重视科学活动的伦理规范,注意技术应用的负面影响,加强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5,6]。科学伦理是人类科学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关系及其调节,它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发展、应用的伦理评价与规范,科学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伦理冲突及调节,以及科研人员在科学活动中的道德规范这三个方面[7]。科学伦理可以理解为是专门针对科学家及技术专家而提出的道德要求,从而探讨了科学家作为个人应当担负的道德责任,也可以将其解释为是把通常的道德标准应用于科学中某些出现了问题的理论与领域,特别是科学中的应用范围、科学与社会的联系、科学的组织与机构等[8]。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是指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们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人员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是科技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恪守的行为规范。科技工作者需提高对新时代科学伦理的本质的认识,避免狭隘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使伦理认知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对知识不断追求,对技术不断创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9]。

三、化学伦理和化学家道德

化学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化学在解决粮食问题、战胜疾病、解决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新材料和发展新技术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发展至今也带来了生态危机。如“滴滴涕”最初被认为是很好的杀虫剂,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后来才发现对环境有害。另一方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品的危害,但却没能进行很好的控制,给社会也带来了危害,如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泄毒事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未来从能源到材料、从日用品到医药、从生命过程到宇宙演化等,都将更紧密地依赖于化学。因此,化学家不但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要担负保护世界的责任[10]。将来化学科学技术成果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利,同时与人类伦理道德之间也必然会产生新的矛盾。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代化学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探讨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确定当代化学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协调发展所要遵循的原则,找出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正确路径。当代化学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经济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和伦理道德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1]。化学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合理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指导和规范。当代化学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对社会发展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需要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因此,在处理二者关系时,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让当代化学成果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四、化学的伦理道德教育

(一)化学伦理道德

化学伦理道德,是指化学工作者在从事化学科学技术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化学工作者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

(二)化学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要在创新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主要是年轻的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技术伦理教育应立足于树立科学技术是工具,科学技术应受人的主宰而造福于人类,人不应该受科学技术的控制而贻害人类的理念。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要求科学家的简历里有伦理培训经历。伦理教育的首要使命是开发学生的印证分析伦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具体问题交替展示主体面对的问题以及主体采取的决策对人类或环境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12]。当前,国内集中于研究和教育的宏观层面,将科学伦理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还较为薄弱,科学伦理研究有必要深入到更具体的研究领域,提高其实用性。伦理教育不仅要包含生物伦理学,而且要扩展到所有的科学和专业教育中[13-15]。在科学技术伦理的分支中,与人的生活生产、生命生态息息相关的化学相关问题都是最受关注的宏观对策。化学工作者的培养往往需要经过数年的化学科学技术教育,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道德教育,使其崇尚化学敬业精神,让其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加自觉地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珍惜与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加自觉地规避化学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承担起对化学科学技术后果评估的责任,这些是解决未来的化学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的化学科技伦理教育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对化学科技伦理教育给予专门关注,伦理教育往往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这使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如果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对科技伦理不甚了解,对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应用后可能带来何种社会伦理风险一无所知,将来工作中面临各种复杂的化学科技伦理问题,就会不知所措,相应的化学技术事故和应用中的不良后果也就难免发生。因此,化学科学技术伦理教育必须通过专业教育的途径加以强化或解决[16,17]。

(三)化学伦理道德教育内容

开展化学科学技术伦理教育,需要使学生具备识别、分析和解决化学科技伦理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其化学科学精神和促进学生化学职业道德的养成,使其能够全面了解和正确处理化学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自觉地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能从社会、伦理和法律的层面规范化学科学行为[18,19]。化学科学技术伦理教育内容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化学武器。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是非常不人道行为,会严重的伤害战争所在地区人员的健康安全,也是对全人类伦理道德底线的挑战。为自身的利益而挑战人类的伦理道德的做法是卑鄙的,是对人类的伦理的无情践踏和蹂躏。科学家与人民应一道反对战争,反对科学成果滥用于损害生命的行为。

2.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化学物质,有害物质在农作物或水中聚集,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到人体健康。近代工业使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使得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科学伦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面临着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问题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科学的伦理问题以及科学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全球环境变化带来了伦理挑战,理解这些伦理挑战需要一个批判的、前瞻的框架。环境挑战通常被解读为要付出的代价和要探索的技术,而忽略了它作为做出严肃道德诺言的机会和它带来的共同利益。

3.化学品的使用不当。兴奋剂的使用有悖于体育运动的道德和伦理基础,也不利于使用者的健康。人类利用药物增强需要综合考虑人身的健康与安全、人的自主与尊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未来人的权益,综合考虑现行的伦理和法律因素[20]。麻醉剂可以用来做外科手术也可用来谋财害命。食品添加剂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等。食品离不开适量的添加剂,但不能滥用添加剂。使用食品添加剂所产生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和伦理问题,都是由人追求经济利益所引起,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自觉地维护共有的公共健康安全。

4.纳米科技。纳米等高新技术技术迅猛发展,既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可能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一方面,人们对纳米技术的经济前景充满了期待,科技界和企业界更是寄希望于纳米技术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的革命;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未知的纳米新技术的恐惧与日俱增,包括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纳米技术的利益与风险的公平分配、纳米生物技术对人的隐私和自的挑战、纳米计算机的自我复制可能毁灭世界的问题等。新的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涉及伦理道德层面越来越复杂,已经从科学技术共同体拓展到社会、文化、人与自然之间等各个新的领域。有更多领域的伦理问题需要研究,有许多道德亟待人们做出抉择。科学界日渐意识到,在运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应主动担当起日益增长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相应道德责任。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化的加深,科学和技术高度融合,社会公共行为伦理和个人道德的理解愈来愈清晰,科学技术行为的伦理规范日益完善。化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部分,需要研究制定化学特点的行业伦理规则。同时,加强化学技能型大学生人才的科技伦理教育,能够促进化学工作者未来能自觉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地探索化学科学的奥秘,不断创新化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达到化学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雯.科技风险、灾难与负面效应的实证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2]金吾伦.百年科学伦理的演进与当前的论争[J].求是,2003,(22).

[3]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尧新瑜.“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J].伦理学研究,2006,24(4).

[5]谈际尊.“科学伦理”研究范式的转换[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4(2).

[6]李文潮,王国豫.共同应对现代科技对伦理的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7]刘国云.中外科学伦理发展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2).

[8]李文潮.高科技中的科学伦理问题[J].哲学研究,2005,(10).

[9]路甬祥.关于科学伦理道德的思考[DB/OL]..2013-10-8.

[13]徐祥运.科学技术伦理教育的困境与途径[N].学习时报,2011-11-14(007).

[14]李祖超,魏海勇.中美工程伦理教育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15]陈爱华.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0).

[16]王前.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0).

[17]果秀敏,牛延锋.简论加强化学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J].化学教育,2007,(7).

[18]本刊编辑部.践行科学理念承担社会责任――两院院士观点摘编[J].民主与科学,2007,(2).

篇(10)

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不仅仅是世纪转折点,更是一个对人类自身命运如何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也愈向纵深方向发展。人的欲望膨胀,人们向自然界的索取,也愈来愈无止境:无限制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追求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过于重视在最短的时期内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种通过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远远比不上被破坏的环境和资源的代价。环境的问题,已经从资源的破坏、水和空气的污染,发展到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

环境只有一个,资源极其有限,人类在为了生存发展而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大自然也能够更好地发展。《老子》中有句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前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应当成为我们重视生态环境的一个契机和动力。因为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使人和自然能共生共荣。因此,除了从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上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外,还必须从伦理道德上关心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问题,强调整个社会对保护环境所应担负的道德义务,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从而有助于环境保护这一基本要求的贯彻执行,有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

生态伦理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帮助人们在价值观上确立了新的自然观,使生态伦理思想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而且以实现生态伦理思想为直接宗旨的各类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这些组织对推进环境保护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生态伦理学有效激发了人类感性思维的作用,尤其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具有浓厚的感性色彩。它通过塑造自然人格,要求人们对自然尊重和关爱,采用了具象思维,带有一定的童话甚至神性的色彩。并且,并非所有的人都习惯或者能够用理性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感性的东西对实践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生态伦理学的现状也充分说明了这点,充分利用感性直观来培育人们良善的行为也是非常有效的。

与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伦理观念不同,生态伦理观是建立在对工业文明反思的基础上,是对长期统治人类主导价值观的反叛,它主张人应该善待环境,人对自然环境负有道德责任,第一次把伦理道德的范围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以崭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拓宽了人类行为的道德评价范围,把人类行为的道德评价置于社会大系统的发展中。它提醒我们,只有从社会伦理的视角以人为唯一目的和尺度,将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必须认识到人以自然环境的存在作为自己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前提,确立自然界的道德价值的概念,明确当一个事物对保护生命共同体和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有利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善的,具有价值的;而当它破坏生命共同体和生态系统的和谐运行的时候,就是恶的、负价值的,应当否定和谴责的。生态伦理不仅承认人的价值和权利,而且承认自然的价值和权利,人类只有在承认并尊重自然的价值和权利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生态伦理学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和生态系统的责任、义务的关系。我们之所以要保护自然,并非是因为自然物有存在的权力,也非人对自然物有义务,而是由于保护自然生态的稳定和平衡对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具有价值。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自然环境。这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利益所做的明智选择。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核心与本质是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协调一致,求得一种互动平衡,强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整个人类发展控制在确保生态平衡的范围之内。这样在发展上,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

历史和现实进一步告诉我们:生态系统遭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只有以伦理信念为基础,以伦理机制为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肤浅走向深沉。那么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人们在不断探索,但有一点是坚信的:除了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其他各种社会力量的协调配合之外,还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持和推动,尤其需要有新的道德观即生态伦理道德观来支持。

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学科,在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生态伦理思想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人的责任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的研究。而且,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传统伦理思想和生态伦理学说采取了科学的整合态度。一方面,它汲取了生态伦理思想中关于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改善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意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既纠正了传统伦理思想对自然价值和权利的忽视,又避免了生态伦理思想在实践中所带来的困难,使之更具有适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伦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包括“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要求人们在发展中兼顾自然、后代和不同域际主体的利益,自觉树立人类意识和全球意识,每个群体在追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同时,都应自觉维护人类整体的利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在整体意义上实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高度整合与协调。

可持续发展呼唤着生态伦理,而生态伦理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加强生态伦理的建设成了人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是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破除“人类中心主义”,摒弃传统的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重新构建一种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进、统一发展的全新的文明观和价值观,以此来调整传统的生态观念、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其次是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生态伦理调控。强调“绿色科技观”,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务必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生态伦理调控,把科学技术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下,减轻科技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再次就是要提高生态伦理素质。生态伦理是人对自然关系的伦理学认识,是当下人类素质及人类高层次能力的一种发展,是人类科学素养、精神价值和道德水平提高的体现。实行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有赖于道德和法律的作用。道德的“自律”和法律的“他律”是相辅相成的,在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观念决定着人们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道德水平的提高会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会使法律的实施有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支持,会使法律的作用更强大、更有效。

一个道德行为高尚的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应具有崇高的德行。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把当前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生态伦理是人类对待自然所特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的价值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和内在驱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伦理,而生态伦理又推动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责任与生态环境[J].道德与文明,2000(1).

2、.刘湘溶.生态伦理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周兰珍.生态伦理学三究[J].与现实,2007(2).

上一篇: 企业税务筹划的必要性 下一篇: 税务筹划的角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