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13:10: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字组成句,句连成段,段形成文。从这样的逻辑来看,便蕴含了强烈的承上启下思想。字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钥匙,教师可以借助于让学生对字句进行理解,进而过渡到对整篇文章的阅读活动中来,也使学生能从深层次上去感悟课文。比如,在对《草原》这一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文章重点描写的是草原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的快乐心情。教师可以选择以读代讲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进行课文的范读,并让学生思考文章中描写草原景色的特点的词句有那些,同时做好标记。教师的深情朗诵,再现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学生迅速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一系列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并且也找到了“是……也是……”、“既……又……”、“连……都……”等的句子。如此,学生便迅速且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美丽风光,对草原的美好风景不禁产生向往之情,此时教师在顺水推舟,引导学生齐读并思考课文其他问题,学生因受到之前教师深情朗读及对草原美好景色的向往的影响,朗读的起来兴致勃勃,深情而动人。如此巧妙的过渡引读,感知文本,如此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全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与思想感情,并且起到了顺理成章带动阅读的目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二、掌握阅读方法,承接阅读内容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来,让阅读衔接更加自如,阅读活动更加高效。培根说:“有的书只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在语文课文中,编撰人员为大家编排精读与略读这两大类的文章内容。所谓的略读就是对课文加以粗略的、迅速的浏览,包括了文体、作者与说明等。略读文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总体了解课文,了解课文中的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但是精读则要求小学生对全文进行深入研究。在精读的时候应该注重语境的结合,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从深层次上理解课文的含义。其中精读的方法包括有:品读、诵读、写心得体会等。教师应该灵活指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阅读,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有目的的对课文进行阅读,促进阅读实效性的提高。比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批注阅读。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不理解之处、关键字词句、文章的写作方法、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等通过各种不同的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批注,同时相应地做好笔记。这种方式的阅读具有很强的衔接性,承上启下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变得秩序井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阅读水平。
三、注重阅读过渡的开放性,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需要充分放手,不能以自己的阅读分析来完全代替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自主阅读,实现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可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将自己的思维判断及情感活动融入到阅读中,从而深化自己对各种文本之理解。显然,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平台。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地阅读课文,激励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健全的人格。此外,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的阅读过渡语,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发挥。例如,在对《云雀的心愿》一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有心愿吗?如果有,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
学生立即开始议论开来。
生1:我的心愿是能够天天见到蓝天碧水。
生2:我的心愿是老师能够带我们去春游。
师:同学们,你们真有想法。那你知道云雀的心愿会是什么呢?请发挥你们的想象,然后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去阅读课文,借助阅读进行思考,而后再把云雀的心愿吐露出来。
Abstract: reading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s the primary school main link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to "with independent reading ability, learn to use a variety of reading methods. There are abundant accumulation and good language sense, on emotional experienc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ability.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 reading ability, good is the key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class.
Keywords: independent reading ability reading methods reading comprehension effective reading
中图分类号: H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课本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从而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考阅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要明确的问题。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落都属于阅读思考的范围。对不懂的字词、科技名词术语,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全文进行思考理解;最后总结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收获。随着阅读的深入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进行阅读。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理解“凝结”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诵读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三、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类句式的句子。
3.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知道句与句的内在关连;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内容,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培养综合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四、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使他们经过阅读实践逐渐领悟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培养有效阅读方法。教师要把有效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设计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把有效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二、栽下梧桐引凤来——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多彩的辅助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激发。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如认读生字时,可以组织开火车读、抢答等活动;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等活动。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再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练结合,授之予渔
“授之予鱼,弗若授之予渔”。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可以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理解和感悟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大量讲练结合的语言实践。要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要点,写心得。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和判断语言的能力。
如学习“草原”一课时,当讲到描写草原风光美的句子时,让学生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并进行仿写的练习。课堂教学中必须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除大作文以外,更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巧设问题,促进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定的导向性,如导向文化感,导向品格修养等,促进学生的思考。如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当教到用“精疲力竭”这个成语造句时,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造了不少生动的句子。为了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感恩教育,即对学生进行导向品格修养的教育,我对学生进行了提示:“你们有没有发现过爸爸妈妈精疲力竭的时候?”立刻有许多学生举手发言了,有的说:“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累得精疲力竭。”还有的说:“妈妈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每天累得精疲力竭……”我趁热打铁:“爸爸妈妈这么辛苦,所以我们要爱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回到家我们要怎么做呀?”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二、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三、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四、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或者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
1 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2 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2.1 理解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课标》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2 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2.3 理解自然段
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2.4 理解篇章
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3 常用的阅读方法
3.1 边读边想的方法
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
3.2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
3.3 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
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4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4.1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首先是获取信息,有些信息特点突出,会自然而然地在读者脑中留下印象;有些信息是因读者关注点差异,体会有所不同,才会留下不同印象。课标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要给学生设定“需要”,引导其搜集信息。有些信息是文本要告知读者的,有些信息是为进一步感知感悟文本而要把握的,有些信息是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具备的……在复习时应通过梳理这些知识信息,以竞答的形式让学生把握,使其在今后的文本阅读中学会关注。
1.梳理阅读文本要把握的信息。
课文涉及的内容有人、事、物、理,不同的内容需要把握的信息有所区别。如第十册第一单元围绕“走进西部”,介绍了西部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西部建设者,能体现这些事物特点的重点句段,在复习时有必要再赛读一番。如教师可以提出:“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你能背一背、读一读吗?”“背一背最能突出白杨特点的句段。”“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有些信息分散在文章各处,不能简单地找出,需要进一步分析、整合、加工。如“蒙古族人民的民俗风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这需要浏览课文,抓住迎客、待客、送客环节,关注穿戴、食物、文化等要点进行综述。“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文中提到了“复杂冻土层、恶劣天气、极度缺氧”三个困难,但未用到“困难”等提示词,极易被学生忽视,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关注阅读信息,捕捉敏感字眼。复习时,提取信息不是局限于提问题、找答案,而是通过复习时罗列的一个个例子,得到方法的回顾与潜移默化的巩固。
2.梳理阅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本册教材涉及的名著、名家较多,还出现了新接触的文体,复习时有必要进行梳理,加深印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①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剧本是《____________》、相声作品是《____________》。②《猴王出世》《景阳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分别选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课文是《____________》。③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课文《____________》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④《草原》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我们以前还学过他写的文章《____________》。
二、文本梳理,整体感知再获方法
课标就第二学段阅读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进入第三学段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应更加娴熟。除了整体把握,本册教材还将感知文本中描述的场景作为训练重点。复习中应精选例子,引导学生复习梳理已经学到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尤其注意以下两点:
1.抓阅读印象,促进较知。
阅读文本留下的信息包含着读者对文中景物、人物、事情等的突出印象,将这些重点印象用短语简单概括,再把这些短语联成通顺的句子,这样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桥》一文,“读了《桥》这篇文章,哪些人物、情景给你较深印象?”请了几个学生回答,大致都说“老汉”“指挥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老汉和儿子都牺牲了”。学生再用这些短语概述主要内容就显得更加容易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选读课文《一件运动衫》《丰碑》或尚未接触过的文本,进行尝试训练,使方法得以巩固。
2.文图互换,捕捉事件场景。
纵观第十册教材,感知文本具体内容,呈现事件情景和图像场景的阅读训练有不少。复习时,有必要进行归类训练。《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提出:“将《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设想为一部微电影,再让你当导演,剪辑一些童年林海音的精彩、有趣的镜头,你会如何选点抓拍呢?”经过讨论,使得“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想为骆驼剪肚子底下的毛”三个画面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可提出:“跟随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街头,或进入德国人家,你会用相机拍下哪些画面?这些相片有什么奇特之处?”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将文字还原于图像,以此来感知事件情景和画面场景。《祖父的园子》一文,课文中哪些情景,让“我”不能忘怀?……这样的复习引导会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想象画面,捕捉镜头,寻找奇特,并掌握相应的读书方法。
三、人物梳理,评价能力再获提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复习时进行针对性梳理,特定的阅读能力提升便会有效实现。第十册教材涉及人物的篇章较多,文章的阅读提示或文后练习纳入了许多关于评价人物的训练。第一次是在《童年的发现》,“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地说说理由。”而后对晏子、老汉、武松、严监生等人物评价的习题也陆续出现。复习时让这些人物“相聚”,引导学生在热闹的聚会中回忆辨认――“本学期认识的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学生再次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回忆人物事件,罗列人物品质特点,陈述评价依据。在系列的人物评价中,学生不难获得评价方法与评价能力。当然,教师尚需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人物,有的用典型事例足以说明主人公的特点及读者的喜恶;有的评价,还需从主人公的行为细节入手。此外,也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事例与人物特点的关系”――事例典型,特点才突出;让学生悟到“细节与人物特点的关系”――刻画细节,人物才鲜活。
四、写法梳理,表达方式再获领悟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领悟表达特点的例子众多,有准确的用词、生动的句子、精妙的文章结构、恰当的叙述语气、传神的细节描写……梳理本册教材,复习时这些表达方法有必要再提。
1.人物描写方法。
第七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选用不同的方法刻画人物,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复习时可以列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整理,自主体会写法之妙,然后再做交流补充,使得上述所提的方法都能再次呈现,刻下印象。
2.借物喻人与象征手法。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导入,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新课的认知度,也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一堂课导入部分新颖突出,就能牢牢地把学生抓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本人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导入方法,愿与广大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共勉。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内容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尽快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例如,奥运会上,女排姑娘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五星红旗在高昂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我们激动兴奋,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但同学可知道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夺得了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的桂冠;1982年夺得第九届世界杯女排锦标赛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再登冠军奖台,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三连冠”宏愿。那时的女排令全国人民为之热血沸腾,女排的精神鼓舞着亿万中国人。女排的精神就是敢于拼搏的中华民族精神。女排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离不开当时的女排队长孙晋芳。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她,看看她究竟有什么法宝,让女排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长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在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导入的故事要跟课文有一定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过渡到课文中来,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图画导入,制造悬念
利用图画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许多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飞着两只燕子,好像在亲热地说话。”这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对这一课有了很高的兴趣。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例如,教学《惊弓之鸟》。师: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件东西,你们看看画的是什么?(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生:老师画的是一张大弓。师:我们把它叫什么呢?(师指弦。)生:叫弦。(师又画了一支箭,学生作了回答)师: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惊弓之鸟》,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明白了。
老师从画画入手,画弓画箭,同学们既理解了什么是弓,什么是箭,什么是弦,又制造了悬念,引人入胜。上课刚刚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画,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下课的自由活动状态转入到上课的专注状态。导入语起着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它将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三、用猜谜或者设计有趣的板书导入
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例如,在教《荷花》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同学们谁反应快,猜得准。“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撑船不用桨”。学生们听了,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荷花》引入新课。
设计生动有趣的板书,也是一种趣味性导入方法。例如,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在黑板上描绘出有趣的图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课前首先制作好两张珍珠鸟的大图片,然后悬挂在黑板上,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猜猜珍珠鸟究竟长什么样的,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鸟儿的颜色,随后再挂出第二张图片,等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再请学生用彩笔根据课文所说的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来填颜色,这样具有强烈对比的板书设计,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的内容。
四、用歌曲渲染激情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性思维才会活跃。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导入,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多新课的认同度,也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一、趣味导入法
指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板书、直观教具等表现手段,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新情境中。运用趣味法必须做到所使用的表现手段与施教内容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趣味性就起不到辅助导入新课的作用,相反会分散或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影响新内容的学习。趣味性表现手段有以下几种:
(1)语言生动有趣
上课时,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讲述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关系密切的幽默和笑话,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可先讲述一个缺乏维生素C的病人的传说,都能起到趣味性的作用,以便顺利地导入新课。
(2)板书生动有趣
设计生动有趣的板书,也是一种趣味性导入方法。例如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在黑板上描绘出有趣的图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课前首先制作好两张珍珠鸟的大图片,然后悬挂在黑板上,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猜猜珍珠鸟究竟长什么样的,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鸟儿的颜色,随后再挂出第二张图片,等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再请学生用彩笔根据课文所说的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来填颜色,这样具有强烈对比的板书设计,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的施教内容。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当然,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做老师的认真总结分析,并且灵活运用,任何的导入技法都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良好的导入方法肯定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孩子求知的天堂。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如学习《锡林格勒大草原》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被图片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时我说:“这些图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锡林格勒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美景的课件,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的兴趣。
二、语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多,思路越广,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因此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产生联想,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力发展了又将促进知识的掌握,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
默读是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用手指文章)、不动唇(小声叨念)。因此,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1.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
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2.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代讲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