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17 11:24: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篇(1)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所以,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高中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灵活,要深人到学科教学的精髓所在。在钻研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同时,需要我们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对我们教学人员自身素质的一个考验和提高过程。

    一、转变观念,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大保证。近几年我们学校特别注重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投人,先后投入资金已经超过500万,具有了一定的硬件基础。从而保证了几年来我们老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促使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成熟,充分调动了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性,迎接全新挑战,勇于创新实践。所以,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就要循序渐进,逐步转变自身观念,迎接挑战,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二、加强学习,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我们老师现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们学校就组织每个学期都要搞一次培训,包括一些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也是积极参与。我们学校上百台计算机都是通过10兆光纤连接到因特网,学校近期又给每位教师买了笔记本电脑,所以具有机器多、网速快、容量大的很多优势,老师们几乎是已经离不开网络,各个办公室、多媒体班级、公共教室、多媒体大厅、电子备课室等共有近三百个网络端口,上网查询、下载已经是老师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了,全校200名教师已经超过一大半能够自己熟练应用软件制作课件了,很多老师都是利用网络、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者优盘走进教室直接上课的。投影仪、大屏幕早已经遍布整个学校各个教室,老师无论在办公室还是教室都能轻松上网,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现代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使教育教学实现飞跃式发展,更有助于教师现代教育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不断钻研实践就能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适应课改过程中对整合的需求

篇(2)

自2004年以来,我县进行了新课程标准改革, 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有以前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向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在认真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创新活动,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动手参与,激发兴趣

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让学生来验证一些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如"盐水中浮起的鸡蛋"、"纸锅烧水"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物理实验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牙膏皮展开时和卷起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从而更好的理解轮船采用空心法能漂浮在水上的原理。

二、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科学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土电话、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密度计、杠杆、飞机机翼等实验仪器或模型、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并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的评比。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听收音机、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定期举办"初中物理报"专刊评比,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

四、举办科普知识小竞赛,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篇(3)

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最初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强调概念教学,要求讲透讲深;1992年提出加强“双基”教学,由前一段教学实践证明,单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还不够,还必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才能在实践中应用。近年来又提出抓好“双基”,“发展智力”教学,这是由于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仅仅抓“双基”又不够了,必须在抓“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

2 当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关于发展学生智力教学的重要性

2.1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现“四化”的需要。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工艺不断涌现。

篇(4)

一、机器人课程,现代教育的呼唤

我们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点及其对人才的要求进行研究的时候意识到,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经验的培养,注重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智能机器人教学非常有利于贯彻这一理念。

二、一边实践,一边思索:智能机器人教学模式的思考

1.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目标,培养专门人才

在机器人实践活动中不以竞赛为唯一目标,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多角度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轻结果,重过程,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功都及时给予鼓励,使自信的愉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正面情绪会促使学生充满兴趣,更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小组竞争形成竞赛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一些比较复杂的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小组间再进行竞争。竞争是触发激情的手段之一,能延续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在小组设置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一来形成互相帮助的氛围,增加团队凝聚力,二来把自己解放出来。

3.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机器人的制作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设计自己的机器人,并编写程序完成任务。实践中教师是指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主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进一步激发创造力,学生亲身体验由抽象的理论到触手可及的实物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发展。

二、机器人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效与思考

1.显性的成效——四年来学生获得的成绩

四年系统教学,我校涌现出一批有潜质的科技特长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全国、省、市各级竞赛活动,已获得全国、省、市多项一、二等奖。

2.隐性的成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教学思想上,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活动有利于处理好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即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智能,最重要的是发展其观察、思维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观察受到限制,思维受到束缚,很少有机会动手,能力很难得到发展。而在智能机器人教学实践中,学生真正实现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亲自观察、探索、操作,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都能得到较好发展,达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智力、能力的目的。

(2)教学内容上,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活动有利于处理好基础知识学习和现代新的科学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

常规课堂教学的内容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始终存在的现象,即使采取在课堂教学中加深难度、提高速度的办法,也难以消除这个差距,单靠课堂教学无法解决这个矛盾。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课外、校外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智能机器人教学课程的内容不受大纲、教材的限制,适于加进现代科学的新知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渗透着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内容。

(3)教学方法上,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活动有利于把传授法教学与发现法教学结合起来。

常规课程教学最主要的方法是传授法,是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应该说,对于刚开始接受知识的青少年学生来讲,这是完全必要的,有益的。但它也存在弊端,往往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阻碍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在智能机器人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内,以传授的方法为主,给学生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课外,机器人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进行科学知识的自主探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4)教学形式上,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兴趣爱好、特长发展的关系。

课堂教学对完成共性教育和全面的基础教育有很大的优势,但对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又存在严重的不足。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智能机器人教学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使学生在科技上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以发展。

三、机器人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思考

1.如何提高智能机器人研究活动的教学与社会效益

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它属于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以科技实践兴趣课为载体的智能机器人教学形式,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笔者在思考,如何让更多学生享受智能机器人课程?是否可以换一种教学载体:如可以把新课程标准下的“地方课程”拿出一部分来用于实施智能机器人教学,或把智能机器人教学与关系比较紧密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出适合本区域学生特质的校本课程。这样,可以让现有的机器人器材,尽可能提高使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取得更明显的教学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秀英.孙增圻教授谈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1).

[2]蔡鹤皋.机器人将是21世纪技术发展的热点[J].中国机械工程,2000(2).

[3]克来格.机器人学导论[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

[4]程马峰.小学机器人教学实践探索[J].东莞信息技术教研网.

[5]徐提昇.浅谈初中机器人教学[J],2010(1).

篇(5)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丰富,时代跨度较大,范围较为宽广,且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人文学科两大方面的知识,综合性较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多而复杂,采用传统的插图、挂图教学方法,不能很快地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知识慨念,很快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记忆难度。然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更改了教育模式,变动了教学的方式,很多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新标准的重要性,愿意按照改革后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准备,愿意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基本建设的逐步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使得社会经济日益腾飞,我国人口数量猛增,从解放初期的5.4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发展到今天的十几亿人口,国家生活资源、生存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实行改革以来,各校教师都注重改革教学新教材,都认为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思想理念,明确了教学目标,大多教师都表示支持新课改,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把地理学科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运用计算机软件、硬件,将现代科技融入课程教学中,激起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的生存影响的因素。现代信息技术把一些比较抽象理性的教学内容和比较难记住的图像,转化为学生很好理解和易于接受的知识,并且不断革新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流程,不断减轻高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精神负担,不断提高对地理课程的认识,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知识素养,不断提升认知地理学科,认识社会生活环境,不断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让高中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思维方式,具有初步探究自然奥秘的能力,提高运用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的能力,使高中学生在当今时代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教学的基本目的

现代科学技术教学的形式已经在各个学校广泛应用,大多高中学校均已建有多媒体教室,均已购置计算机、投影机等教学硬件和软件,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地图、挂图、动画无法连贯展示的难点,有了优美动听的文字表述,具有良好的视听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丰富的地产、物产,让城市学生了解地大物博的山川田野,认识地里的庄稼、蔬菜、果树,一些教师选择了优美的风景图片,麦田长长麦苗被风吹起了波浪,大片的油菜地开着黄灿灿的油菜花,苹果树挂满了红笑脸的苹果,这些绚丽的图片播放出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上课时注意力的重点,导致学生的眼球只看见漂亮的图片,脑海里留下的是美丽的画面,教学内容记不清,本节课基础知识概念模糊,完全忽略了教学的基本目的。

2.忽略了教学的精细设计

虽然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中加了不少现代科学技术教学课程,教学实例也越来越接近生活,但少数教师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学的认识不足,对新课改理解不深,没有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真设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案,没有好好进行课堂教学演练,以至于出现计算机发生故障、多媒体课件无法播放等问题无法自行解决,只能把授课时间改为自习课,占用了正常的教学课时。有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好,不用自己费口舌,准备很多的教学内容和图像资料,大量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失去了课堂思考的时间,节奏很快地播放图片,使学生视觉很快进入疲劳状态。一张图片还没看明白,还没理解其意义又放一张,学生无法正常理解课程知识内容,又无法记录,更无法复习和巩固前面已学的知识内容,失去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效果。

3.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学的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认识地图,很难理解挂图,教师很难用黑板绘图表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无法真实反映事物动态表现,真实进展过程,无法表示地理的空间慨念等问题,比如高山流水、飞石走沙、江河回流、鱼儿水中游等现象均无法真实地反映。多媒体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其良好的教学条件,有视频、音响的结合,以色彩丰富、灵活生动的视听图像展示地球事物的动态表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直观效果较好,很多教师把此教学模式作为自己授课的首选方式,却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忽略了教科书的主导作用,忽略了板书的重要作用,忽略了教师授课时的肢体语言,忽略了教师对祖国山川真实的情感。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及途径

1.明确教学目的,坚持教学原则

高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学的模式时,应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认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熟悉和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认真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里的教学内容。应结合本校、本年级、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地理科学,社会生活需求情况,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基础水平差异的实际情况。编写出反映现实,体现大环境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方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幻灯图片。在挑选地理课程教学图片时,应注意不要选用美丽但与教学内容、教材要求无关的图片,所配文字表述应简单合理,重在说明问题,讲清什么样的土地适合种麦子、种油菜、种苹果树,讲清什么样的山会有什么样的矿产,什么样的河流会有什么样的鱼,讲清这些河流山川问题的来龙去脉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时,应注重地理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重点部分可重复播放,应摸清学生听、看时的视听疲劳规律,制作课件时应把握好播放时间,每节课应留出一段时间给学生思考、消化课堂内容。让学生不仅记得住漂亮的图片,脑海里还留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在了解和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记住地理知识。

2.精心设计教案,认真进行演练

高中地理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对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改革的认识。认真学习新教材中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课程、教学实例,加深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掌握新课标的设计思路。加强自己对计算机、幻灯机、投影机、录像机等设备的操作训练,使自己能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播放技能和简单的故障处理,保证教学时间被充分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设计、精心编写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案,改正以往过多准备教学内容和图像资料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选择设计由浅入深的演示内容引入教学课题,保证设计的每一张教学图片均真正属于教学内容范畴,应认真进行课前教学演练,控制播放图片的节奏,保证45分钟授课时间计算机不发生故障,多媒体课件能正常播放。应经常播放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内容重点,经常复习和巩固前面已学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正常认识社会、理解地理课程知识内容,打开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将所学知识形成新思想,热爱地球,热爱中华民族,愿意为国家,为民族努力学习。

3.建立传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模式弥补了一些传统教学中很难用黑板绘图表达的教学难点,弥补了学生难识地图、挂图的不足之处,图像声音的结合,直观效果较好,多数教师都愿意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些学校的公开课也大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模式。虽说优点较多,但仍代替不了传统教学教科书的主导作用,代替不了地理课程教师带着自己的真实情感、高超的业务素质和优秀的思想品德授课的作用。所以,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传授高中地理课程,才能更好地培养高中学生,使他们具有必备的地理知识和生存能力。建议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搞好师生关系,提高现代教育观念思想意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地理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现状进行自主分析、讨论,启发学生研究地球上客观事物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了解自然界的人地关系,进一步研究社会生产发展和我国国情等问题。建议教师在教授地理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教学优势,地理课程教师应认真学习新教材、认真学习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流程,很好地掌握现代科学教育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思想,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启发学生对所听、所见的问题自己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开动脑筋,使学生走进课程能真正地用心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向忠.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及注意问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08).

篇(6)

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与技能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对物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最低要求。技能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技能一旦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从认知角度看,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而知识的学习或获取则是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来完成。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不仅可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家严谨求实、不懈探索、勇于怀疑、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评估、表达、分析、交流、创造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教学始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物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有价值的要求,它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当然也是课程功能的转化标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求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和对输入信息从情感、态度、价值、行为等诸方面的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将其内化为情感素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构成包括情感等要求在内的完整心理结构。由于这个内化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成为课程目标中的重要部分。

篇(7)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物理课程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调整后的物理教学大纲,必修课的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比较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降低了难度和要求,缩小了初、高中的台阶,减小了学习困难。加之会考制度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改变了过去学生文理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但是“二、一分段”这种模式,仍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的内容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了,要求不能过高。重点校的师资、生源等条件好,多数学生感到必修课的内容浅,他们学有余力,高中的前两年“吃不饱”,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课的要求又不能降得过低,否则无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不能适应必修课的要求。“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高中物理教学。

必修课的内容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且学有所得,又要考虑与选修课的衔接,照顾到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学的情况下很难处理。1990年调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见。

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应当继续1990年的改革初衷,总结几年来实施“二、一”分段的经验,充分考虑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作进一步的改革。

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又要为将来准备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矗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的差异,要为有不同发展倾向或发展前途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物理课,明显地分开层次,便于分流,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解决“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且学有所得。

物理是系统性较强的学科,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论学生将来的流向如何,在高中阶段都需要学到足够的、全面的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的概貌有所了解。由物理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有普遍意义。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课,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知识面不宜过窄,程度也不宜过高。如果仍采用分段的办法,则现在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仍无法解决,不能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出路何在?与其分段,不如分为两类物理课,以便分开层次,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分流,这样对高中物理教学可能会更合适些。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物理课可分为两类。两类物理课的大纲要有不同的要求,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明显地分开层次。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科技 现状研究 信息技术

一、科学化体育教学的现状研究

体育科学化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如何科学的安排体育课时,怎样按照青少年身心特点来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怎样把握体育课的密度和强度,如何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另外,还包括运用电化手段教学以及简单的测试手段检查学生运动负荷等等。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体育课时安排、教学大纲制定和计划方面科学地展现了体育教学的运动。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还停留在比较原始阶段,只是简单的运动和锻炼,没有体育科学知识的教授,没有完备的体育仪器检测学生运动。譬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仅仅停留在室外活动,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休憩玩乐,没有科学长远宏观的认识。这样的教学现状有碍于整个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室内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认知和观念的更新、运动技能提高和思维素质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目前情况看,各高职院校多媒体技术主要运用在文化知识学科中,而在体育教学中却很少涉及。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身健体,是学习之余的放松方式。体育教师忽略了对体育基本常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播,就算有体育文化课,也只是在黑板板书和老师口头讲解,没有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现体育知识,这样会浇灭学生对体育理论学习的热情。另外,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式没有必要,浪费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发扬“生命在于运动”的精神。所以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面缺乏认识和实践。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各大高职院校也跟随科技步伐,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我们的调查研究可知,只有少数高职院校教师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比如让学生在电脑上观看各种复杂运动项目的示范动作,直观形象地呈现出体育项目每一个动作,或者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体育比赛,在提升体育锻炼热情的同时增强对体育精神的认识。还有通过电脑设计的程序来管理学生体育测试成绩,减少了人工统计的繁琐等等。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还没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他们认为作为体育教师,应亲身示范体育技术动作,如排球扣球、乒乓球技巧等等这些体育项目,教师应该亲力亲为。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教学方式,但若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会让体育课更高效更有吸引力。

二、科学化运动训练的现状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广泛用于体育训练,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训练的过程也是科学实验过程。从材料选择、系统培训、医疗监控、伤害预防、诊断、性能预测技术、食品营养、心理和身体恢复等等都需要科学技术来解决它。目前在高职院校全方面的科学技术还没有应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科学化的运动训练还没有全面的认识。从专业角度上来说,科学地训练需采取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手段,不仅有大量的测试仪器,而且使用信息反馈的原理,广泛运用声相技术。另外训练的各类辅助设备增加,逐步向电脑化发展。那么放眼到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运动训练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很缺乏。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欠缺。我们都知道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模拟训练,还可以制定计划,不断反馈,得出训练的最优方案。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于学生运动过程缺乏科学化的训练。一方面体育器材很原始,不能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运动训练过程呆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跟上时代步伐,让科学的训练方式深入到体育教学中。

三、体育科技创新成果运用现状

虽然我国目前体育科技创新水平还不高,但是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应用高科技手段促进短道速滑运动成绩提高、短跑“速度障碍”的产生与突破、间歇性低氧训练的运用等等。这些科技创新都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成果只是听闻,没有深入认识研究,并把这些成果的精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而且只有极少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宣讲给学生,没有很好地将体育奉献和创新精神发扬光大。虽然这些科研成果离现实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差距,但教师应当寻找其中有效的融合点,将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科学有效地利用新技术新成果,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科学进步给体育带来的变革。

四、总结

21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科技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体育教育也在高科技步伐下发生着变革。高职院校体育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关系着一大批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科学认识。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落后的体育教学方式和传统的训练模式会给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带来一定弊端,而且原始的教学也会降低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体育教育,用科学技术武装体育教学,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体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张忠秋.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

篇(9)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那么,如何进行物理课堂的趣味性教学呢?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例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初二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记得该老师所任教的其中一个突出事例是:有一学生因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物理基本知识。物理中考时取得了九十多分的优良成绩,而他的其他成绩都在七十分以下,甚至个别学科是“红灯”。

2.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插图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而国产卡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更让少年儿童们出神入化,这种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的表达方式何乐不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当然引用时要解决版权问题)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篇(10)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对地方文化产业有促进作用,高校方面和地方文化产业方面都愿意进行合作以实现双赢,但是从现阶段的实践来看,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想要达成共赢的目标还比较困难。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模式和地方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脱节。另外,由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往往以培养优秀人才为主,忽略了由于经济发展而造成地方文化产业的变革,这就使得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无法跟地方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文化产业及时建立联系,导致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无法真正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助力,使得高校和地方文化产业产生了一定的隔阂。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领域逐渐扩展至服装、建筑、新媒体、动画等方面。密切联系着我们生活中的各方面。其教学目的也不仅仅是培养某一专业或者某一方向的人才,而是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够熟练使用某些艺术专业所要求的辅助工具,并且其知识面也可以涉及艺术设计的其他相关专业,能够对地方文化产业带来积极影响的新型复合人才。这些接受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了艺术理论知识、设计工具基础技能以及文化基础知识,这些偏理论的文化知识虽然可以使学生对于文化艺术有一定的基础,但其实很难直接运用到文化艺术工作中。另外,由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建成体系,某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身兼多职或专注于科研项目,往往不会及时根据地方文化产业的变革进行更新和调整,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地方文化产业存在一定差距。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原本和地方产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和地方产业文化机制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共赢的效果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还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工作者和地方文化产业的工作者没有对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引起重视,下面笔者将会从高校艺术教学对地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三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对地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能满足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内容能够结合西方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从而实现快速发展。教学的进步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影响力的增加,使得地方文化产业也汲取了新鲜的成分,对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通过将创新的理念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加上政府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资金投入,使得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硬件设施和教学水平得以完善和提升,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应用平台,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这些优秀的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又将带着他们的文化知识投身于社会文化产业中去,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为地方文化产业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作为培养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主要院校——艺术类高校,更是应该注重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和知识文化储备,不断对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进行更新和调整,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最大能量,为地方文化产业和市场规模的扩充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为地方文化产业注入了活力。地方文化产业的专业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其服务和工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同时,这些新鲜的创新型高素质复合人才在进入地方文化产业后,能够使得文化产业和服务更具有功能性和娱乐性,由此衍生开发的一大批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将更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除此之外,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人们已经逐渐不满足于原有的相对传统和局限的文化产品,高校通过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研,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模式,再结合当今社会中最新、最热的主题词,经过不断地筛选和定位,研究出更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会发现本地的文化特色,并能够使地方文化产品与之结合。这样地方文化产业才能真正与现代科学技术产生联系,真正达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甚至影响世界的目的。所以,重视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和对优秀人才的培养,能够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活力,也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关系。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当地文化特色和经济特点,构建出更适合高校学生发展和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地方的文化传统融入日常的教学理论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加理论体系中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力量。

作者:侯路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税收筹划步骤 下一篇: 保险在财富管理中的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