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7 11:24: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教学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言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不仅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系的桥梁[1]。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教”与“学”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因此语言在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2]。”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和知识性兼备的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语文这种特殊的特点和地位,需要讲究教学语言特点的运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情绪化变动相对较大,更需要采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语言。确切地说,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语言。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明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第一是语言必须标准化。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小打下坚实的发音基础,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也是其他所有学科学习以及未来个人发展的基础。第二是语言必须精确化。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对所用的语言高度的凝练,言简意赅,切忌废话连篇,让学生找不到重点[3]。第三是语言必须要艺术化。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慢慢的提炼。总之,让学生听完教师的讲课后要能够回味,愿意听。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改进策略
1.语言表达要以人为本。新课改的理念提出教学改革要以人为本。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改进策略首要的也要以人为本,包括教学进程中各个环节的安排,尤其是提问和课下交流的时候,更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语言运用的艺术。比如提问的时候,对于胆子很小的学生,教师适宜采用启发式、渐入式的语言方式;对于比较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适宜采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式的语言方式;对于性格刚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问题的本质。另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更多采用关爱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教师每一句话都是在关心着自己。
2.语言表达要区分对象。以往很多语文教师都是跟班走的,结果是各个年级所采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不区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也不区分学生的特点,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初步向抽象过渡,但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以形象思维主导,尤其是一部分发育稍晚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教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直观形象,这样才更具感染力[4]。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现在的社会信息发达,学生们智力发育相对要快,教师需要转变语言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力增强。
3.语言要富有情感色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伟大的,但之所以有些学生不愿和教师交流,主要原因就是感觉和教师有距离,而这种距离的来源又和教师平时教学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关。不少教师感觉自己是在为学生好,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就不说了,却把小错误夸大,批评多于表扬,目的在于让学生不犯第二次错误。想法是好的,但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需要更多的赞扬和带有浓郁感情的话语,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了,有话也愿意和教师说了。而当教育的交流一旦达成,课堂有效性也就容易形成了。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而且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科本身的特点加上学生年龄的特点,共同使教学语言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目前小学生的思想状态、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除了在传统教学语言基础上加以改进外,还需要注意新时期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性格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的教学语言。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浅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7).
在几年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很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比如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老师似乎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诸如此类现象时有发生。和其他同事交流后,大家共认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绝非个别。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中职学生现状,体现职教特色,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能力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基础语文能力,也就是语文素质的提升;二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即通过语文基础能力的提升,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为以后就业创造机会或条件。
1. 语文基础能力的提高
用朗读检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中职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差,底子薄。有许多学生识字量不够,句意表达不清,发音不准,写错别字,犯语法错误,写文章不通顺等现象比较突出,甚至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不会说。作为语文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笔者在三年的中职语文教学经验中体会到,朗读可以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心理素质较差的初中毕业生,通过竞争与淘汰,自信心受到强烈打击,进入中职学习时不敢表现,又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赞扬,为了使学生成为有自信的人,笔者在教学中用朗读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赞美别人,能使对方心情舒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赞美学生,如 “你的声音很好听” “你的声音很响亮”等。赞美学生能使学生知道自己得到教师的认可,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积极地走上讲台朗读,声音响亮,感情充沛,学生在语文课中“相信自己能行”,笔者的语文课成了学生们展示自信的小舞台。奖励在心理学方面来说,是一种有利的效能感应。在教学中,笔者常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训练。如加分,给学生加分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因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包括平时分和卷面分,其中平时分占了30%,学生主动上台朗读一次,加2分平时分,学生在分数的激励中,都变得主动而富有激情,争着上台朗读。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养成了朗读的习惯。于是语文课堂从 “满堂灌”到学生做主人的转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变得开心,在愉快中度过。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后续,然而大多数中职生都具有综合素质低、文化基础差,甚至有些学生是因为害怕语、数、英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才选读中等职业学校等特点。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像对高中生一样要求他们,要认识到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也是有生命力的,有朝一日也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耐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求急功近利、只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
2. 专业能力的提高
我们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即而来。试想如果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中职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作好准备,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安排这方面的锻炼活动。比如让学生做自我介绍,互相交流彼此的印象,放假旅行归来介绍自己的奇遇,读书后谈自己的感想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通过讲授课文,教师可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如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医患沟通与合作。这种技巧包括: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为对方打算、婉言相劝、先对方之忧而忧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学。
3. 中职教学的实用性
作为中专语文教师应该拓宽专业面,了解学校各专业的特性和学生就业方向,并以此为指导,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职业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上出有中专职业特色的语文课。这既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中专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淑霞.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策略与实施[J].河北师范大学,2006(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6-02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还需要借用语言充分表达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需要培养学生的答题技能还需要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突出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比较严肃的学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把最准确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小学生,引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念,在学习中同样规范自己的语言,促使自己使用科学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强调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准确表达教材中的内容和句子或者词语的具体含义,把真实性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问答的问题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性的语言进行点评,向学生明确传递自己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在科学观念的引领下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升。调查发现,在科学教学语言学习下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为全面,他们在传递自己思想或者感彩时会用客观的态度去表达,也会选择恰当简练的词语表达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例如在欣赏《落花生》文章时教师需要明确表达题目的意识,引导学生不被题目字母意思所迷惑,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意见肯定的同时还需要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给学生造成混乱。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摆脱传统教学语言的繁琐,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
其次,教师需要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造成影响。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强调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教师需要严格规范自己,用规范性的语言讲解具体的发音、语法和词汇。例如,年长的教师因为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讲课过程中会掺杂着方言,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教师在发音时会把“去吃饭”说成“吃饭去”,把“教师”说成“教思”。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那么他们之后的学习进度和答题正确率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倡普通话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正确规范的语言环境下成长,避免出现学生因听不懂老师讲话耽误学习的情况。
二、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局限在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还包括将对文学的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理解具体内容时感受其中的情感所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真正挖掘语文语言的魅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科目是一个感情饱满,并且洋溢着情感的教学科目。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需要读者置身其中品味美、欣赏美。小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理解力和接受力都比较差,他们在阅读书籍或者学习课文时不会关注文章的情感。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欣赏课文,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范读课文,用感情演绎文章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感情,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长江之歌》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唤醒自身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当时的爱国情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时摘录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并在课上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还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达过程中感受语言魅力所在,从而提高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发挥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时除了强调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还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发挥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以及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教条式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灵活性,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教学。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的事物或者好玩的事物都会产生兴趣。而语文教学课堂的总体氛围会影响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很容易因为书中繁琐的知识和枯燥的内容降低自己的学习兴趣,降低自己的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此,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讲解课文时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用最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语言表达文章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具体知识可以较容易的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中,让学生触及书中的情感世界,促使学生在跟随教师思想时领悟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效仿能力以及好奇心都非常强的时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生动性、趣味性以及艺术性和情感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帮助教师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促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陶冶情操。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特别是针对这样一群天真的孩子,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启蒙学生文学修养意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教师语言的规范性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语言种类也很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语言习惯受父母及生活环境影响重大,所以在他们内心深处,已经在上学之前有一种语言的定式和习惯,这种定式和习惯也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规范学生说普通话、语言规范化的需要。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文学修养、个人魅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敬佩之情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化,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说普通话,用
自己规范化的语言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语言表现更要规范化。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刻,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教学规范化的语言至关重要。
二、教师语言要具备科学性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活动首先是一门科学,其次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储备、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传情达意的能力,所以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性的突出标志就是语言的准确、情感色彩体现强烈。语言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教师高度的文学修养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用语言去阐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述要科学而准确,易于被学生理解。科学的教学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也能传递出教师要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性还要求教师不能说废话、病句,提出问题要准确,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对学生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要简约精练,不能冗长,更不能让人感到费解和模糊,这样的语言对教学是无益的。如果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说出的语言很难让学生理解,那么他说得越多可能对教学影响越坏。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在多,而在精,简洁明了的语言也是教师智慧的象征。
三、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感染性
语文学习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作者为我们描述和叙述的故事场景、人物命运都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借助教材内容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教材内容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进行一次有目的的情感旅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助力,提高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常用绘声绘色来形容,这是对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褒奖。而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更要具有这样的功力,让学生喜欢听老师的讲解,喜欢教师的语言。学生在老师富有情感色彩的讲述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品的内涵,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工具之一,富有感染性的教学语言是有力的教学武器,可以吸引学生不断地思考,跟进教师的讲解进度,和老师的思维同步进行。
四、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学生天性喜欢有趣的事物,他们的兴奋点和笑点都非常低,
一句有趣的语言,就可以逗得他们大笑,而在笑声中,学生得到了快乐,身心得到了放松。趣味性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点,没有趣味的教学活动便无法保证教学效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保证教学效率就要让自己的语言富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用有声的语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教师要具有幽默感,善于将乏味的事物用有趣的语言表述出来。因此,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用儿童的思维和视角去看待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这样的心态下,老师的教学语言才会富有童趣。趣味性是小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趣味可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克服他们这个年龄段有意注意时间短的心理特点,保持一个比较长久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以便提高教学
效率。
现阶段语文界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便是高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上的模糊性特点
这种模糊并不专指抽象画等相关文学艺术当中的模糊含义,准确地说是一种模糊的现象。可以说,对于一件事情进行直白的描述,追求到这件事情的比较深层次之后,发现准确其实并无法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模糊的思维方式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在物理界中有不准确的原理,在微观世界当中有“海森伯测不准原则”等,那么在语文界中也有模糊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有4个量化的教学目标,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有七个量化的教学目标,六年级、七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有八个良好教学目标,在高中时期,只拥有两个教学目标。其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力培养、巩固、提高等方面都处于模糊状态,并没有准确的规定。
从高考的考试手册可以发现,针对语文的考试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也就是可以相对熟练地对简单浅显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阅读,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写出具有议论性、说明性和记叙性的文章,等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题和立意,具备布局等相关能力。可以这样说,高考的考试手册当中针对考试目标的规定是比较准确和清晰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掌握的程度制定具体的标准,从这种角度讲是一种模糊的规定。简单基础的语文知识,高中生已了解,教师可以对之前的基础知识进行不确定性的回顾和传授。高中语文习题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多种的,也就是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从高中语文范围看,它包括文化艺术、哲学、自然和人文科学等众多不同的知识,无法辨别出哪一个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可以说进一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模糊性”特点。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
教学目标、内容所具有的模糊性特点和教学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模糊性特点进一步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开放性特点。
1.教材开发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决定了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阶段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出版了全新的语文教材书籍,这些新出版的教材书都拥有全新的特色,体现教材开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并掌握了一部分教学特点,在相关课程标准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界定,在实践语文教学中,应当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的教学目标,不能只依据规定教学,否则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但不应当过于随意。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特点。我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性的教学方法,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学方法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自身的特点,了解自己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从而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增强学生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语句,提出全文最后一个“鸡鸣”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段,并通过一个你所学过的古诗反映出这一表现手法的习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情况,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证明高中语文的模糊性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
所谓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上海卷对于全国卷当中固定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进行了取消,增加了一部分立意题目,同时使用苏教版的省份也出台了一部分全新的考试评价命题模式,这便是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开放性的评价手段,培养并增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被考试手册而限制了教学行为,而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隐形性特点
所谓思想教育中的隐形性特点,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教育,但是又不能够从表面上要求学生过于重视思想教育,而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协调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时,应当应用这一思想观点,可以说这体现了各个学科的共性和语文学科的个性。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改善。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本学科,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明确初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创新型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更好地在课堂中互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环境,是促进初中语文教育进步的第一步。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代替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以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自居,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一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新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做课堂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第一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寻找课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边寻找一边总结,在头脑中逐渐联想出紫藤萝瀑布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参与与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合作学习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环境轻松性
学习环境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是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新特点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途径去改善教学环境,给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当代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互动。在课下,就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分享个人趣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能够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人文性环境的打造,会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以激发。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小,能够更加自如地实施学习行为。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云彩图片,让学生对其对应的天气进行识别或者猜测。在形象化的图形支持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会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扩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力量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像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就“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肯定,给学生参与的力量,让氛围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三、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活动开放性
提高课堂活动的开放性,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许多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活动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加充实,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教师可以利用比赛活动或者参观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比如在讲解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内容时,只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与死板的背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年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场古诗词背诵大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古诗词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词背诵中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视传统语文课堂不足,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开放性与轻松性,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得以显现,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真正对语文科学化提出反思的是韩军老师。他的出发点就是从对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来反思语文教学的弊端。他以为人文性与语文的科学性相对立,语文是人文性的课程,语文教学不应该像其它科学课程一样去施教,而应该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特点。韩军老师的论述无疑是振聋发聩的,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思维。但是,后来,人们对韩军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他们以为语文课程既然是人文性的课程,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语文课程确实具有人文性,但是,具有人文性并不意味着就是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韩军老师张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目的是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特点。不能以科学的方式去教语文,而应该重视人文的因素。但是,后来人们在对人文性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许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是以人文性内容为单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进行严格的语言的学习,而是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重在对教材人文精神的发挥与拓展。课堂内容看起来丰富多彩,但是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却起不到根本的作用。
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语言素养。新课标把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教学中的混乱局面。那么语文教学回到语言的路上,是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就要像过去一样进行语言训练呢?显然不是。的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学习语言需要同思维能力一起进行培养。而思维的对象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人在面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时候,是需要心灵化的。对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带有主观认识的特点,这种主观认识就使得语文教学具有了一定的人文色彩。学习语言既有对语言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对语言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语言才能学到手。那种单纯的从语言到语言的学习方法是不会学好语言的,也是背离语言的特点的。
因此,学习语言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去感悟语言,理解语言,感悟作者使用语言的匠心。文本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要真正理解语言,理解文本,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凸显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文本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生活中,学生就在语言的海洋中遨游,但是,学生使用语言却非常困难,这种困难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障碍,更多地是认识上的障碍,也就是说,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深,不透,理解的不深刻,他们在对事物的反应过程中就不会深刻。因此,语文教学我们不仅仅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主要的是透过语言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而且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教育之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本,认识为本。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如何教,更主要的是要研究让学生如何学。当前,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如何学,却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郭思乐教授说要在语文教学中放牧学生的生命,关键是如何放牧。放牧生命,就是说要让学生的心灵充分的融入到文本之中,去感悟文本,体验文本内在的东西。达到学生与作者的同频共振的效应。
1.母语环境差异
我州牧区低年级学生初入校园时,大部分来自基层牧区,由于从小在本民族母语文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再加之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对汉语文的认知水平较低,甚至根本都听不懂汉语。因此,教学授谭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语言障碍。
2.学前教育差异
由于社会发展的制约,牧区的民族教育发展严格滞后,小学义务教育普及率低,学前教育除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州、县所在地开展外,乡、村一级基层教育根本就不存在学前教育,汉语文教学就缺少了学前基础教育这一重要环节,汉语学习的起步基础不同。
3.教师能力差异
牧区民族教育由于汉语文起步基础水平不同,也就决定了民族小学的教学中同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双语授课的特有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用民族语言翻译和诠释授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但这必然要求教师要较强的双语授课能力,而现实教学中,目前教师水平和能力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教学水平有限。
4.教学条件差异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必然导致文化教育滞后,对基础教育投入非常有限,教学设备和条件难以更新,像诸如多媒体教育等先进的电教设施和新的教育器材,难以在教学实践推广应用,教学硬件条件较差。
5.接受教育的差异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特别是牧区的少年儿童,学前教育启蒙时间和各种环境信息接触面,均要少于内地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的学生对母语还在学习掌握的情况下,就又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存在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
从我州目前教育环境来看,这些矛盾和差别归根结底是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距,要从根本上解决和缩小这些差异,有赖于以下条件的改善:
(1)是要依靠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为果洛的教育振兴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州”战略,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覆盖面,切实把教育工作作为地区党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政府制定的各项教育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落到实处,为教育工作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3)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自身,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想尽办法,积极主动地改善教学条件,争取国家、省、州等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关注支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和各项教学实验活动,探索有益于教育长远发展和适合州情的教学模式。
三、牧区汉语文教学方法探索及体会
牧区藏文学校的生源,基本上来自基层的牧民家庭,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汉语文教学环境差异的几个基本特点非常突出,因此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教学的方式方法应该有别于常规教育模式。
(1)对新人校的小学新生,应进行摸底考试,根据学生汉语水平高低分别班组,汉语文基础较差的班级,在教学中从任课教师和课程安排上,以双语教学法为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以培养汉语听说能力为重点,读写为辅助,不作过高的要求。
(2)初入校园的低年级学生,在新环境下行为举止都会有一些异常, 再加之语言障碍,表现对学校的环境和谭堂约束极不适应,在汉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因材施教,势必造成学生听不懂、概念模糊,滋长对汉语的压学情绪。因上,就要求任课老师多用其熟释的母语开导,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交流感情,因势利导。
1.直观性的呈现方式
多媒体课件可以向学生展现出课本无法展现的内容。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情感基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纯粹的思考”过渡为“观察后思考”,从而利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不同的信息集为一体,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比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简化了收集素材的方式,不必再提着收音机,拿着烦琐的教具进入教室;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所提供的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角度地展示声像图文,使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取知识,丰富想象力。
3.高效性的信息传递
教师上课前事先准备好课件,在课堂上只需简单地点击鼠标,就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演示,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此外,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没有听清楚教师的问题、笔记记录不完全甚至是走神等情况,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屏幕的展示,学生就可以快速地跟上教师的步伐,更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4.多元性的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使师生间的互动从单一的课堂交流向随时随地交流转变,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开设了网上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提供学习资料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向教师请教问题。此外,处于不同地方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后一起讨论问题,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二、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辅原则
我们应该清楚,多媒体只是教学中的一项辅助工具。既然是辅助,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一定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以及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运用多媒体的时间也应合理把握,不可以超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
因为课堂的主体部分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改变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以及展示的人性化,使课件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真正使课件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2.互动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可以进行预设的,但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往往是无法通过预设实现的。课堂教学的精彩,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并有新的东西生成。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最太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同时激发自身的创造欲,进而展开讨论,以实现思维的拓展与深化,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对象,餅备舡作。在谋堂上运用多媒体时要灵活,根据学生的反应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有机结合,使两者相互配合,进而彰显多媒体的魅力以及传统教学的特点,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信度和效度原则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特点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教学,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认知因素,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语文情感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组织等作用,根据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设作品情境,以教师生动讲解、学生深情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产生生活和学习的动力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教育活动。语文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挥调节情绪,组织和作用的力量,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知情统一,形成健康的人格的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感化
在语文教学中用情感打动人心,通过美好的事物,激发人们的情绪,唤起情绪的反应,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使人达到精神的塑造和升华,达到音乐教育,音乐教学领域,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效果。在教师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喜欢的课本,但更多的被教师情感投入的感染,然后将各种情感表达的情感体验,引起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各种情绪,情感,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学生学习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教学充满了教学和学习的成果,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生动化
生动化是指在语文情感教育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参与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特性,使之生动形象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始终活跃着课文的形象,教师通过教法和描绘性的语言教学,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形象,这些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不断生成,不断变化,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可使用的视觉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的形象,比在想象、联想、重组或创建一个文本语言来形容的形象,更生动丰满、真实感人。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的课本的生动形象,体会出语文学习中的美感。
(三)审美化
语文情感教育包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有其他学科无与伦比的审美功能,语文课程的审美目标给语文情感教育增加一种美妙的魅力。语文情感教育的美育目标:一是要培养对美的感知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感受到美。在教学中,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语言形式的经典名句和当代艺术作品。使学生充分体验色彩的美,美的形式,结构之美,美的力量,美的过程;二是培养对美的理解力。应与审美材料相结合,传授必要的审美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种自然美景,社会和艺术美;三是培养对美的创造力。制定美的创造力,是最高审美目标的水平。应鼓励美和创造美的追求。在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把他的想法和感受,看到和听到的,整理出来的想法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语言,对学生本身这是一种超越,一种创造。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以境启情,挖掘情境感染因素
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情感活动,也正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的体现。教师借助音乐,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创设某种情境,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情感。比如在《春望》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师可以放一段有关安史之乱时战士们浴血奋战和国家状况的影视片段,并对当时的情况做一些补充介绍,从而引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作者的感情变化以及主旨句的理解,指导他们对良好的人生观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可以运用语言来描绘情境、用多媒体来展示情境、用体态来模拟情境等方法,启发、唤醒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认知。
(二)以美传情,挖掘情操陶冶因素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它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社会上的某些社会现象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具有直觉性,即物体的颜色、形状、线条以及声音方面的特点在美感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感和道德感一样,也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教师教学时要联系各种各样的事物,所有这些都能引发学生的美感,正确陶冶学生的情感。比如可以进行慷慨激昂的诗歌朗诵,可以激起学生内心豪壮之情。教师在授课过程合理地运用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以带动学生在课堂上思绪的活跃和跳动,也能更好地融入到语言学习中。当学生通过吟咏、诵读,用心灵去领悟时,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三)以情激情,挖掘情调升华因素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有时比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在语言的激发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将这种感情和表象进行扩展和升华,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地去感悟、领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能够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