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重要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18 14:36: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双减政策重要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双减政策重要意义

篇(1)

林地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目前,林地的保护与利用普遍存在着保护重视不够、管理相对滞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林地生产力不高等问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保障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空间,为实现林地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手段。宾县林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矛盾逐渐突显,如何编制科学可行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值得思考。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图斑落界工作,实现我省森林资源监管手段的重大变革,促进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1.规划编制工作情况

为了落实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及在新时期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落实好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等约束性指标,落实好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预期性指标,形成宾县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维护的职责,适应新时期下的林地保护利用调控与管理,宾县正式开展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1.1基础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技术人员深入到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收集与规划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现状资料,包括各职能部门的现状及相关专业规划资料和各乡镇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源进行整理与核实,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完善,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汇编,建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平台。

1.2专题研究

对节约、集约利用林地和分区、分类、分级、分等管理林地对策和措施进行研究。对可能影响规划范围内林地保护利用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区域林地生产潜力分析、林地保护利用战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保护利用的影响和提高林地生产率措施等有关问题的研究。

2.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林地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质量不高、生产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

2.1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土地供求关系紧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基础条件的改善,各项工程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相对于发达地区,我县社会基础条件薄弱,工程建设速度慢。特别是交通、城市等基础性建设对土地潜在需求量大,在耕地保有量不变的前提下,大量的项目用地将向林地转移,加之毁林开垦、吞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

2.2林地保护利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

长期以来,林业投入资金不足,社会地位较低,宾县的历史经验说明,当地方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发生冲突时多以前者利益为主,林地保护利用效果不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后,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规划的各项保护利用措施,更科学地管理林地,也是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2.3林业投入资金不足,林地保护利用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比较差,林地保护和利用水平低下,林业建设投资不足,吸引社会资金能力差,森林资源管理政策不活,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等,严重制约全县林业建设。商品林建设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商品林建设投入和产出体系尚未形成。

3.规划编制必要性

3.1保障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编制实施五常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对于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五常县又是林业大县,森林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固碳减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县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抗灾害能力弱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在此形势下,要实现方正县林地、森林面积“双增目标”,迫切需要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加强节能减排,提升林业地位的需要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减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除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力度外,还应充分发挥森林在间接减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森林固碳和净化大气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增加林地和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我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位于哈尔滨市的中心地带,按现有森林面积计算,林业每年可固碳约40万吨,在全省碳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提升资源监管水平,建设现代林业的需要

长期以来,林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森林资源管理还停留在“数字”上,林地的位置、界线尚无统一的图面资料,林地与非林地的界线难以确定,资源管理无据可查,给森林资源监管带来诸多困难。林地资源的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通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县“一张图”的建立,明确了林地位置和界线,为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加快了现代林业进程。

4.提出的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制定编制方案

规划占用林地限额在制定时,要考虑国民经济对各行业的要求,以及宾县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类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预测,测算规划期内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规模,在各部门预测自身行业用地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历年林地征占用相关统计数据和今后林地保护利用的政策导向,进行综合平衡分析后,征求多方意见及协调后确定。

4.2要节约使用林地

篇(2)

一、背景

我国自2012 年从上海开始,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营改增”试点。具体税率为: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营改增”是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部分企业税负增加的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对91家试点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有超过40%的交通运输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其他服务业企业对“营改增”推行前景的担忧。

二、“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理论模型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分为两种。第一,通过实施“营改增“可以实现实现进项抵扣,减少重复征税,从而实现减税,在此称之为抵扣效应。第二,实行“营改增”的企业适用的税率也会进行调整,税率升高会增税,反之会减税,在此称之为税率增(减)效应。因此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企业税负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在此称之为减税净效应=抵扣效应-税率增(减)效应。

以下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税税率增()税效应和抵扣效应进行分析,以探究“营改增”使交通运输业企业税负增加的原因。

设某个交通运输业企业的营业收入为R,“营改增”前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t0,则在“营改增“前,该企业应缴纳的营业税额为Rt0。“营改增”后,设该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1,那么企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为Rt1。设企业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第i种外购商品的价格为Pi,其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i,则此企业的进项抵扣额为∑Piti,因此“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负为(Rt1-∑Piti),税负变化为Δt= Rt1-∑Piti-Rt0=R(t1-t0)-∑Piti ,其中R(t1-t0)就是税率增(减)效应,-∑Piti是抵扣效应。

以下着重分析抵扣效应。为了体现产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和进项税抵扣全链条的完整性,需要分析企业外购商品的总价格即中间投入①占总成本的比重以及外购商品中可进行进项税抵扣的比重,因此引入进项平均税率 ,使 ∑Pi=∑Piti,∑Pi为企业外购商品中可进行进项税抵扣的商品总价格。设企业外购商品的总价格为P,则-∑Piti=-∑Pi=-P其中,表示外购商品总价格中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比重。(①企业中间投入指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之和)。因此Δt=Rt1-∑Piti-Rt0=R(t1-t0)-∑Piti=R(t1-t0)-P。

三、具体原因分析

(1)企业新适用的增值税税率t1过高。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税率为3%,但实施“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适用11%的税率,比较“营改增”政策实施前后,税率提高了8%,幅度过大,税率的增税效应明显。

(2)外购商品总价格中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比重 较小。在增值税抵扣全链条没有打通的情况下,

(3)企业中间投入P的特殊性。交通运输企业的中间投入具有特殊性,其所用的主要生产资料为汽车飞机轮船等,虽然当期购入设备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是这些设备使用寿命较长,一般不可能每年大批量购进,日常成本主要以维修费和燃料费为主,因此实际中可抵扣的金额有限,导致企业税负增加。

四、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补贴机制。在“营改增”政策实施的过渡期,对因税改造成税负增加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以弥补增值税全链条打通前企业的进项抵扣不足和税率提高带来的损失。但是在实际实行中一定要落实,透明化运作,简化行政手续,确保企业可以获得补贴资金。

(2)调整增值税税率水平与结构。但从长远来看,也应对增值税税率水平与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促进行业税负的优化。不同行业的成本结构和中间投入的比率即特点上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业的成本结构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不能实现进项税抵扣,同时其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会导致实际中可抵扣的金额有限。但是,目前其适用11%的增值税,相比原来的营业税率大幅上升,为此,可以适当增加几档增值税税率,但也不能设置过多的税率档次,否则会给税收的征收征管带来困难。

(3)解决增值税发票取得困难的问题。对企业财务部门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结合“营改增”政策进行相应的税务筹划调整。做好企业增值税发票的归集和管理工作,尽量选择可以开具专用增值税发票的客户。另外,为了解决开票据繁琐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中采购分散适用的措施,例如企业为了取得燃油费的增值税发票,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同意集中购买油卡,再发放给驾驶员使用。

篇(3)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这13亿人口中,有8亿多是农村人口。现在农村人口呈现老龄化状态,针对这一情况,实施有效的养老保险机制,有利于快速实现现代化建设。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运行,对于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保体系以及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而言之,就是新农保,基本目的是保障农村居民年老者在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建立个人缴纳费用法、集体资助、补助、政府进行补贴等相结合的多种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规定同时与个人的账号相结合,与土地的保障、社会的补助和家庭方面的养老这些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进行结合配套。养老保险是由社会统筹组织运行实施的一项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的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前的老社保相比,新社保所具有优势特点是:

第一,筹资的模式不同。之前存在的老社保主要是农民自己进行缴费,也就相当于通过自我储蓄的模式获得保障。而现在的新社保则是通过个人缴纳费用、集体进行补助和政府适当的津贴多种模式相结合,筹资渠道多样化。在其中,中央财政的补贴是直接可以补贴给农民的。在取消农民的农业税、农业进行直接补贴、新型农村的合作医疗等一系列的惠农利农政策之后,实施的又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惠农利农政策。

第二,老农保是农民自己建立自己的账户,自己享受自己储存的优惠。相比较新农保的支付结构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的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所储存的养老金。这其中基础的养老金是是由国家的财政进行支付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民在60岁之后都将可以享受到国家的普遍实施的惠民养老金。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及建立的意义

针对当前的农村社会的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有必要的。

应对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客观需要。近些年,我国的城镇化加剧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涌入到城市打工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一大批年老者在城乡的滞留。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性,这一客观严峻的形势,让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入到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险问题上。

之前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着缺陷。1992年,我国实施了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险,当时的资金筹集是以“主要是个人的缴费,集体的补助作为辅助,国家的政策给予支持”等原则。这实际上就是农民的通过储蓄的方式获得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第一,保障的水平不足以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第二,覆盖面狭窄,社会保险缺乏社会性;第三,政府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财政投入不够;第四,基金的渠道过于单一,保值增值难度大,存在极大程度上的贬值风险。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目前我国的农村养老依然着重于家庭养老,但是劳动力流动大,农村家庭出现空巢现象,这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一方面,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中发展,家庭凝聚力削弱,成员之间的互助能力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相当缓慢,家庭养老难以有效的满足养老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农民的养老问题既缺乏家庭的保障,又没有可靠的经济方面支持的“双困难”。

基于这些问题,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加快建立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实现农民的基本权利,有效实现农民的减贫和缩小城乡的差距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加快健全具有我国的特色的养老保险体系,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强制性

当前在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的保险制度,是采取政府引导支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但自愿选择的保险制度存在着“保富不保贫”的倾向。个人自愿缴纳的费用受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的制约。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保险制度覆盖率较广,参加者多是一些较富裕的居民;不发达的地区居民尤其是那些贫困居民缺乏投保意识或没有能力投保,这就不能享受到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而这些人恰恰是最需要进行保障的人。普遍的一些年长者的投保意识淡薄,不能清楚理解社保的意义,不能让社会养老保险产生真正的保障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新农保有清晰的认识,积极参与。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年老者很少有自愿参保的,进行强制性要求,让他们参保,对个人自愿费用的水平适当降低,能够让更多应该享受参保的居民享受到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实惠。通过现阶段的强制措施,逐步引导农民参保,让居民能够主动参保,真正享受到国家保障政策的意义。

四、结语

新型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险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保证其规范有效实施,让我们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实惠,促进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社会稳定发展,快速实现奔小康。

参考文献:

[1] 钱文亮.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篇(4)

F8316A

常文琪(1991-),女,安徽淮南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一、国际收支拐点

国际收支拐点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短期内总收支或个别项目由顺差变为逆差,或由逆差变为顺差;二是从长期看,收支变动总趋势发生改变,比如从正增长变为负增长或平稳增长,从负增长变为正增长等。通过准确把握国际收支变动趋势:外贸公司或投资者可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投资策略,从而促进产业资源合理配置;政府可及时出台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家合理进行宏观调控。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突飞猛进,国际收支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笔者根据2009—2013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了国际收支结构简表(见表1),同时根据1982—2013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相关数据,绘制中国国际收支主要项目的变动趋势图(如图1)。

从表1和图1中可以清楚看出: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总体呈现从2000年为界点先平稳增长后迅速上升态势,保持着高 “双顺差”,直到2012年首次出现“一顺一逆”状态:即经常账户继续保持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却出现了168亿美元的逆差。同时2012年国际收支报告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国际收支总差额较2011年上涨6%,国际收支调节自主性增强。但这种“一顺一逆”格局是短暂的,2013上半年的国际收支报告表明,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总体为净流入,顺差1187亿美元,恢复到“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那么2012年就可以看作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一个拐点。

三、我国出现国际收支拐点原因

(一)外在周期性原因

1欧美债危机未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反而变得更加复杂与难测,欧元汇率的不稳定性使国际机构投资者纷纷去杠杆化,即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同时为了规避风险将国际资本大量投向传统资产安全港,从而导致国际资本流向改变,而且人民币预期贬值造成短期资本大量从中国流出,致使2012年第二、第三季度出现了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现象。

22012年9月份以来,美国继续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各国又宣布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这些传统及非传统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本流动性泛滥,我国资本大量流出。但是2013年5月以来,美联储对量化宽松政策预期的减缓,伴随着美国长期国债等资产价格上扬,形成正利差,使我国资本又重新流入,所以2013年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又重归顺差地位。

(二)内在结构性原因

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渐市场化,资本项目逐渐开放,若其可自由兑换,国外公民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国际借贷等途径持有并储备人民币,从而使经常项目波动幅度下降,国际收支逆差、双顺差减少,国际收支平稳运行,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国际收支格局。

2随着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使劳动者的名义工资上涨要求也不断加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加上我国出口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导致我国出口商品成本不断上涨且出口价格上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持续顺差的贸易收支状况。

3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对国外奢侈品牌的追捧以及国际交通的便捷,推动了我国出国旅游消费和留学人数的激增。2012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已超过美国和德国,境外消费总额1020亿美元,旅游项目逆差520亿美元,2013年上半年逆差进一步扩大,达357亿美元(见图2),上半年就到。服务与旅游项目逆差的进一步扩大改善了经常项目的顺差,同时出国换汇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储备资产与金融项目顺差。

四、我国出现国际收支拐点带来的变化

(一)有利影响

12012—2013年的国际收支状况表明,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已经趋于平衡,资本与金融项目首次出现逆差,这是多年来我国一直追求的国际收支格局,虽是短暂的,但是说明我国国际收支自主性平衡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作用。

2“藏汇于民”初步成效。“藏汇于民”是指希望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过多的或是结构不够合理的外汇储备。目前,国内外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增加,人民币升值加速,“藏汇于民”可有效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避免国际贸易收支恶化。

3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可减少国际收支差额波动,提高国际收支调节的自主化、稳定化,形成合理的正利差,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的合理配置。

4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逆差表明国内资本从我国市场流出,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加强对外投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不利影响

1以劳动力为代表的国内要素价格上涨,服务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国外投资收益负值增大,表明国民福利水平下降,最终会导致国际贸易恶化。

22012年第二、三季度短暂出现的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在201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反弹,这种短暂态势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基础尚不稳定,国际收支稳定的内在动力不足,而外在周期性因素是主要原因。

3短暂的国际收支格局逆转表明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对外资依存度较高,我国资本流出大部分是通过“其他投资”项目完成的,而对外直接投资较少,直接控制程度较弱,我国企业还需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五、世界主要大国出现国际收支拐点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世界主要大国国际收支拐点出现的原因总结

国际收支出现拐点是世界各国都会出现的普遍现象,有可能是一种短期格局,也有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二)启示

研究世界主要大国国际收支拐点出现的规律与特殊原因,对于我国国际收支格局的进一步预期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我国除了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与国际金融态势,完善政策预警方案,更应按照2013年两会提出的“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思路方针,转变我国国际收支短暂外部平衡为长期内在平衡,建立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提高平衡调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永定,覃东海中国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31-41

篇(5)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6-0034-09

收稿日期:2017-01-25

作者简介:徐朗(1990-),男,湖北荆州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经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汪传旭(1967-),男,安徽安庆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373157,7140312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DIXM039;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6ycx074;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项目编号:2016BXLP005。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现。为了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能源节约和降低碳排放计划,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并逐步建立政府对绿色企业补贴制度[1-3]。企业在进行减排研发活动中承担了成本和风险,但往往无法享有研发的全部收益。如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面对消费者使用习惯和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成熟等原因,不易通过现有市场机制实现快速推广。从横向维度来看,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是提高减排能力的根本途径,但由于研发行为存在外部性,竞争对手可能由于研发投入的溢出效应而受益,从而造成研发投入失灵;从纵向维度来看,政府将低碳化作为一种鞭策企业改进环境绩效的策略,研发投入具有公共利益特征和不确定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往往提高了社会总福利而自身收益甚微。因此,减排研发投入在无政府补贴下,会大大削弱企业减排研发的积极性。近年来,为了引导消费者的低碳理念,政府制定了相关补贴、减免措施,如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动实施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那么,选择何种补贴策略才能保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如何选择最优的补贴政策以促进企业减排研发,并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技术外溢和产品差异情况对政府补贴和企业决策会产生什么影响?上述问题的回答,将对实现全面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政府实施各种环境补贴策略以及制造商进行减排决策提供参考。

针对技术溢出效应下的企业研发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数根据Aspremont′s和Jacquemin[4]的文献分析双寡头决策。Femminis等[5]基于溢出效应下研究了企业研发策略,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的研发方式下,吸收能力对企业R&D决策行为的影响。Veldman等[6]从研发投入出发,引入市场竞争因素,用动态博弈方法分别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分析,得到企业利润均衡解。Kamien等[7]基于多企业竞争情况,构建两阶段研发合作动态模型,并比较不同合作机制的效果,发现在溢出率较大时合作研发能够带来更大的技术进步。杨仕辉和魏守道[8]基于产品存在差异化竞争,建立了三阶段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并求解得到最优企业研发水平、政府管制水平和社会总福利。Qiu等[9]比较了企业先进行完全竞争的过程R&D活动后在产品市场上竞争的两阶段博弈中当产品市场分别为价格和产量竞争时博弈的均衡解。可以发现,上述文献大多主要集中于双寡头市场下双方博弈策略,并未分析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其决策的影响程度。

目前,企I减排及政府补贴策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Clara和Jessica[10]研究了政府不同环境政策对企业技术投资行为的影响,并通过算例分析发现排污权交易条件下,技术投资水平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特征和政府补贴率。Ben和Georges[11]假设寡头市场上企业进行产量竞争,但通过从事研发活动来控制污染排放,并将企业的研发努力分为原始研发努力和提高吸收能力研发努力,发现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手段来实现社会总福利达到最优水平。宋之杰和孙其龙[12]在碳税和碳限额机制下,讨论了双寡头制造商的最优碳排放量和定价策略,为企业主动碳减排最优策略选择以及政府财税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Petrakis和Poyago[13]在碳排放权和碳税限制下,研究政府对减排投入的最优补贴问题,并比较分析采取补贴和鼓励合作两种技术政策后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社会福利。Ana等[14]构建了寡头制造商与政府组成的博弈系统,研究企业在碳税和碳补贴机制下的决策行为,并且探究了政府如何通过财税政策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简言之,企业在减排研发投入决策和与政府进行博弈的过程中,现有的研究文献仅将政府补贴策略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进行讨论,且仅考虑生产产量和消费者环境偏好的影响,缺乏综合因素的分析。

鉴于此,本文系统地考虑了产品差异和消费者环境偏好等因素对双寡头制造商市场竞争的影响,假设两制造商对减排进行投入存在技术相互溢出,建立政府与双寡头制造商之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在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条件下,通过逆向求解法得到制造商最优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并分析了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最优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与描述

本文在Aspremont′s和Jacquemin(1988)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市场上存在双寡头制造商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减排研发投入博弈问题。假设博弈双方均为理性的经济体,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前提进行决策。具体地:第一阶段,进行减排研发投入,随之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第二阶段,两制造商对产量进行决策。假设市场中存在两制造商,且生产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所以,消费者需求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Uq1,q2=q1+q2-q21μ21-q22μ22-2σq1q2μ1μ2(1)

其中,q1、q2分别表示两制造商的产量,μ1、μ2分别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对消费者碳减排偏好的影响。由于双寡头制造商生产产品是差异的,故假设σ∈0,1为产品差异性。当σ0时,表示两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是相互不影响的;而当σ1时,表示两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替代的。可以发现,消费者需求的效用函数Uq1,q2是关于两制造商各自产量的函数,所以通过一阶偏导条件可以得到逆需求函数为:

piqi,qj=Uqi,qjqi=1-2qiμ2i-2σq3-iμiμ3-i,i=1,2(2)

假设双寡头制造商通过加大减排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质量,刺激消费者市场需求。同时,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与双寡头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是相关的[15],且存在:

μi=ε・I1/4i+ρ・I1/43-i(3)

其中,Ii表示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投入;ρ∈0,1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的正向溢出程度,且当ρ0时,表示两制造商研发投入没有相关性的,当ρ1时,表示两制造商研发投入具有完全互补性;ε表示研发投入对消费者碳偏好系数的影响程度。

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投入,在迎合消费者碳偏好的同时,也会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环境效用函数ω表示制造商在一定的研发水平下对降低生产碳减排做出的贡献[16]。所以,环境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ω=θ・I1/21+ρ・I1/22(4)

其中,θ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且θ>0。

三、无补贴下双寡头制造商决策

双寡头制造商之间的市场行为是完全对称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因此可以通过子博弈逆向归纳法求解。针对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的双寡头制造商决策,按照逆序归纳法的步骤求解,即第一阶段企业确定最优减排研发投入,以使得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第二阶段企业进行古诺竞争选择最优产量,最终得到双寡头制造商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Ii,i=1,2(5)

(一)双寡头产量竞争

第二阶段博弈过程中,双寡头制造商在既定减排研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古诺竞争确定最优产量qi,以实现各自收益Ri最大化,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收益函数分别表示为:

maxRi=qi1-2qiμ2i-2σqjμiμj,i=1,2(6)

由于2Riq2i=-4μ2i

(二)双寡头研发竞争

第一阶段,两制造商以自身利润最大化进行减排研发投入。由式(5),分别对两制造商利润函数求减排研发投入的一阶偏导条件,可得:

πiIi=RiμiμiIi+RiμjμjIi-1=ε2-ρσ2μi-σμj4I3/4i4-σ22-1=0,i=1,2(7)

由于两制造商是信息对称的,可以发现当μ1=μ2=μ时,两制造商利润函数关于减排研发投入的二阶偏导存在2πiI2i

假设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的社会福利可以表示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减排研发投入所造成的环境效益之和,即:

SW=CS+PS+ES

=ε21+ρ2-ρσε21+ρ22+3ρ-σ1+σ+ρσ+4θ2-σ2+σ282-σ22+σ4(8)

引理1: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均随着技术溢出率ρ增强而增大①。

由引理1可以发现,在两制造商进行博弈过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溢出率的增强而增大。随着技术溢出率增强,制造商的减排投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大于自身利润,有利于制造商提高产量、增加减排投入,提升自身利润,这也充分说明溢出效应越强越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引理2: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产品差异性σ增强而减小②。

由引理2可以发现,在两制造商进行博弈过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溢出率的增强而减少。随着产品差异性增强,制造商的减排投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小于自身利润,造成竞争逐渐激烈,制造商往往采取减少产量、降低减排投入,从而保证自身收益,这也充分说明产品差异越强越不利于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四、政府对制造商的补贴策略

在现有的双寡头制造商三阶段博弈模型中,并未考虑通过政府行为调控市场,往往这种情况所产生的均衡并非是最优的,市场易产生局部“失灵”状态,所以需要利用政府财税手段实现资源重新配置。而对政府部门而言,由于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投入的社会效应远远大于自身利润的增加,再加上环境效益的高风险性,会大力支持制造商的研发投入行为。政府对研发投入的支持主要表现是对制造商的补贴,在补贴方式上政府主要有两种选择:投入补贴和产量补贴。

(一)政府对制造商投入补贴

政府对两制造商的投入补贴是指对制造商研发投入进行直接补贴,刺激制造商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社会总福利。在投入补贴情况下,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最大的目的,对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按照s的比率进行补贴。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1-sIi,i=1,2

st0s1(9)

1.双寡头制造商的产量决策

如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由制造两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消费者碳偏好的关系,可得均衡减排投入为IISi=11-s2INSi。将其代入式(3),可得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为μISi=11-s1/2μNSi。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均衡价格、产量和利润分别为pISi=pNSi、qISi=11-sqNSi、πISi=11-sπNSi。

2.政府的补贴政策选择

在政府投入补贴策略下,社会福利不仅要考虑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碳减排的环境效益之和,还要减去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减排投入补贴,即:

SW=CS+PS+ES-s・I1+I2

=ε21+ρ2-ρσε21+ρΔ1-σΔ2-σ2Δ3-4θ1-s2-σ2+σ281-s22-σ22+σ4(10)

其中,Δ1=21+3ρ-6s1+ρ,Δ2=-1-ρ+s1+ρ,Δ3=-1-s1+ρ。由社会福利函数SW关于两制造商投入补贴率s求一阶条件SWs=0,可得:

s*=ε21+ρ22+5ρ-3σ-σ21+ρ+4θ2-σ2+σ22-σε23+σ1+ρ2-σ3+2ρ-σ21+ρ+4θ2-σ2+σ2(11)

(二)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碳减排产量补贴

政府对两制造商的产量补贴是指对制造商生产数量进行补贴,鼓励制造商增加产量,提高社会总福利。在产量补贴情况下,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最大的目的,对双寡头制造商的单位产品价格按照每件g进行补贴。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g-Ii,i=1,2

st g0(12)

1.双寡头制造商的产量决策

如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由制造两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消费者碳偏好的关系,可得均衡减排投入为IQSi=1+g2INSi。将其代入式(3),可得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为μQSi=1+g1/2μNSi。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均衡价格、产量和利润分别为pQSi=1-gpNSi、qQSi=1+gqNSi、πQSi=1+g2πNSi。

2.政府的补贴政策选择

在政府产量补贴策略下,社会福利不仅要考虑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碳减排的环境效益之和,还要减去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生产产量补贴,即:

SW=CS+PS+ES-s・q1+q2

=ε21+ρ1+g2-ρσε21+ρ

SymbolQC@ 1+σ

SymbolQC@ 2+σ2Δ3+4θ2-σ2+σ282-σ22+σ4(13)

其中,

SymbolQC@ 1=22-3ρ+g,

SymbolQC@ 2=-1+gρ,

SymbolQC@ 3=-1+ρ。由社福利函数SW关于两制造商投入补贴率g求一阶条件SWg=0,可得:

g*=2+σε21+ρ1+3ρ-ρσ-σ+4θ4-σ22ε21+ρ2-ρσ(14)

引理3:政府对投入进行补贴时,最优补贴率随减排研发对环境影响程度θ增强而降低,随碳减排对消费者偏好影响程度ε增强而增加;政府第产量进行补贴时,最优补贴率随减排研发对环境影响程度θ增强而增加,随碳减排对消费者偏好影响程度ε增强而降低③。

由引理3可以发现,政府基于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目的制定最优补贴率,技术溢出率和产品替代性是决定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对消费者的偏好提高,这时政府应降低补贴率;随着产品替代性的增强,两制造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往往会选择减少研发投入,这时政府应提高补贴率。政府通过对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进行补贴,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导市场达到最优的均衡状态。

通过对无政府补贴模型(NS)、投入补贴模型(IS)和产量补贴模型(QS)的均衡解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的均衡产量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qIS>qNS、qQS>qNS;(2)投入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单位产品的均衡价格与无政府补贴情况相同,而产量补贴策略下单位产品的均衡价格低于无政府补贴和投入补贴策略,即pIS=pNS、pQSINS、IQS>INS;(4)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πIS>πNS、πQS>πNS;(5)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SWIS>SWNS、SWQS>SWNS。

在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下两制造商作为利益主体,其决策目标往往是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而这又与社会福利目标相违背。而两制造商进行减排投入的社会福利远远大于制造商自身利润,再加上投入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政府会通过补贴策略支持制造商进行研发投入行为。对制造商而言,获得补贴是为了平衡研发投入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对政府而言,进行补贴是为了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无论是投入补贴还是产量补贴,都能有效地使两制造商加大投入,并增加其利润。同时,在补贴方式的选择上,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合理制定政府补贴率,选择更为有效的补贴方式,在保证制造商利润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提高市场减排研发投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算例分析

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使用Matlab作为算例分析的工具,对加拿大境内的通用和福特两家汽车制造商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数值仿真来求解不同补贴模式下的两汽车制造商的最优决策和政府的最优补贴率,分析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对决策变量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政府补贴策略下最优补贴率随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情况。根据调查发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偏好的比例大约为总数的1/3以上,且经过减排技术改进后的汽车排放所减少的COx、NOx约为1/20左右。鉴于此,假设ε=3、θ=005。具体分析主要集中于,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对双寡头制造商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为研究参数变化对决策的影响,根据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程度分为高、中、低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所以取ρ=01、05、09,σ=01、05、09进行分析。

(一)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产量和价格的影响

根据前文模型,可求解出不同政府补贴策略下制造商的均衡产量、产品价格,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1)在无政府补贴策略下,产品差异性与制造商的均衡产量和产品价格成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随着产品差异性增强,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得制造商不得不采取减少产量降低价格。而技术溢出率与制造商的均衡产量成正相关关系,与产品价格保持不相关。这是因为,随着技术溢出率增强,使得其他制造商减排投入对于在位制造商而言可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对产品价格无直接影响。(2)当产品差异性增强时,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均降低;而产量补贴下的制造商产量和单位产品价格均降低。当技术溢出率增强时,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不变;而产量补贴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降低。同时,当产品差异性较弱技术溢出率较强时,投入补贴的产量低于产量补贴的产量;但产量补贴的单位产品价格始终低于投入补贴的价格。这是因为,政府进行投入补贴策略时,主要是刺激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活动从而提高其积极性;而政府进行产量补贴策略时,主要集中于制造商生产产量。虽然不同的政府补贴策略对制造商都能带来好处,但产量补贴策略是对制造商生产行为的补贴策略,并未对制造商减排投入产生明显效果,而投入补贴是对制造商研发行为的补贴策略,主要将补贴转移到环境效用中。

(二)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利润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根据前文模型,可求解出政府不同补贴策略情形下制造商利润及社会总福利,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1)无论政府对制造商的减排投入补贴还是生产产量补贴,均能增加制造商利润并提高社会总福利。但是,产量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润总低于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润;同时,当技术外溢率和产品差异性均较小时,产量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高于投入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这是因为,政府对产量补贴仅仅是改善制造商生产活动的补贴,不仅不利于制造商加大减排投入力度,甚至会出现制造商隐利提高,降低其减排研发的积极性。(2)在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变化下,社会总福利的变化与制造商利润的变化趋势相似。因此,无论何种决策情况下,制造商利润和社会总福利依然是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当技术外溢率较强产品差异性较弱,亦或是技术外溢率较弱产品差异性较强时,投入补贴策略相较于产量补贴策略更有效。这是因为,在强调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条件下,政府对制造商产量补贴往往是次优策略,实际上相当于将消费者剩余通过产量补贴再分配给了生产者,从而导致局部资源错配。

对制造商进行产量补贴时,政府的补贴支出相对于减排投入补贴往往更多,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从而导致企业得到更多的隐藏福利。

(三)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减排研发投入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的影响,如图1所示。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技术溢出率呈正相关关系,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关系。同时,产量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最大,投入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次之,无政府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最低。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投入增加,而减排研发投入作为社会公共品的特征就越强,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需要提供更高补贴率对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进行弥补,保证社会总福利实现最大化,从而反过来更加刺激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两制造商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减排研发投入并没有起到显著提高自身利润和社会福利的效果,政府需要通过其他财税手段调整市场,对双寡头制造商进行,引导带动更多的减排研发投入。

(四)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如图2所示。消费者碳偏好与技术溢出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与产品差异性的变化趋势相反,且技术溢出率对消费者碳偏好的影响强于产品差异性。也就是说,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也同时增加;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却降低。同时,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弱于产量补贴策略;而其他条件下,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于产量补贴策略。这是因为,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两制造商都很难利用“搭便车”现象提高自身利润,而市场竞争程度很激烈,政府通过产量补贴能够更为直接地刺激两制造商加大研发投入,从而提高两制造商利润和社会福利。

(五)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政府补贴率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如图3和图4所示。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的最优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的变化是不同的。在投入补贴策略下,无论产品差异性如何变化均衡补贴率与投入溢出率呈正相关,随着投入溢出率的增强而提高;而当技术溢出率较低时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当技术溢出率较高时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正相关。在产量补贴策略下,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U”型,即随技术溢出率的增强先减少后增加;而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而降低。

六、结论

本文基于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构建三阶段政府与双寡头制造商的博弈模型,求解制造商最优生产产量和减排投入以及政府最优补贴率,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对比三种补贴情景下的制造商利润和社会福利差异。算例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第一,不论政府采取减排研发投入补贴还是生产产量补贴策略,在短期内均能刺激制造商加大减排研发投入,从而增加制造商利润以及社会总福利。所以,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双寡头制造商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策略,推动减排研发技术的进步,实现社会总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第二,在政府以最大化社会总福利的目的下,投入补贴策略的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正相关性关系,而与产品差异性不确定;产量补贴策略的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U”型关系,在技术溢出率较小或较大时补贴率较高,而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关系。所以,在差异化产品市场竞争中,政府应加强对减排研发投入的保护。

第三,消费者碳偏好与技术溢出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与产品差异性的变化趋势相反,且技术溢出率对消费者碳偏好的影响强于产品差异性。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也同时增加;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却降低。同时,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弱于产量补贴策略;而其他条件下,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强于产量补贴策略。

后续研究可以关注以下问题:第一,讨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双寡头制造商的决策问题,分析政府应选择何种补贴方式;第二,基于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研究供应链的研发投入决策,分析供应链系统如何影响政府补贴策略。

注释:

①证明:对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减排投入和产量分别求技术溢出率ρ的一阶偏导,得πNSiρ=

ε41+ρ2-σ4-σ+2ρ2σ2-5σ+6-2ρ2σ4-σ82-σ22+σ4、qNSiρ=ε41+ρ26-σ-4ρσ82-σ2+σ3、INSiρ=ε41+ρ4-2σ1+3ρ+ρσ21+2ρ82-σ22+σ4。由于00,即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是技术溢出率的单调递增函数,随着ρ的增强而逐渐增加。证毕。

②证明:对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减排投入和产量分别求产品差异性σ的一阶偏导,得πNSiσ=ε41+ρ23+51-σ2+ρ41-σ3-2σ-σ21+2σ+2ρ21+1-σ34-2+σ32+σ5、qNSiσ=-ε41+ρ341-σ2+ρ+3ρ2σ82-σ22+σ4、INSiσ=-2-ρσ1+ρ21+ρ2-σ-σ1-ρσ42-σ32+σ5。由于0

③证明:对不同补贴策略下的政府最优投入补贴率和产量补贴率,分别求碳减排对θ和ε的一阶偏导,有s*θ=-16εθ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θ=22-σ2+σ2ε21+ρ2-ρσ、s*ε=8ε2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ε=-4θ2-σ2+σ2ε21+ρ2-ρσ。根据假设条件可知,s*θ0、s*ε>0、g*ε

参考文献:

[1]Porter M.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 1991,264(4): 1-5.

[2]Geffen C, Rothenberg S. Suppliers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0, 20(1): 166-186.

[3]曹柬,吴晓波,周根贵. 基于产品效用异质性的绿色供应链协调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 17(6): 1279-1286.

[4]Aspremont′s C, Jacquemin A.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5): 1133-1137.

[5]Gianluca F, Gianmaria M. Irreversible investment and R&D spillovers in a dynamic du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11,35: 1061-1090.

篇(6)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44-02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全县总人口87万,辖12镇1乡2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714个行政村,总面积960km2,耕地面积6.7万hm2。嘉祥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等,曾3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1 嘉祥县粮食生产现状

嘉祥县种植粮食作物常年稳定在11万hm2,其中,小麦5.3万hm2、玉米4.1万hm2、大豆0.8万hm2、水稻0.4万hm2。小麦平均单产7 224.0kg/hm2,总产38.3万t;玉米平均单产8 259.0kg/hm2,总产33.9万t;大豆平均单产2 857.5kg/hm2、总产2.3万t;水稻平均单产9 475.5kg/hm2,总产3.8万t。截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实施农业部小麦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6个,面积2.6万hm2;实施山东省粮食(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3个,建设面积2.0万hm2。2015年高产创建示范田内小麦、玉米每hm2分别达8 353.5kg、8 809.5kg,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建设辐射带动下,全县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7 618.5kg、8 289.0kg,粮食总产突破80.0万t,实现粮食产量连续14a增产,进一步奠定了嘉祥县产粮大县的地位。

2 主要经验做法

2.1 加强行政指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 嘉祥县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始终坚持政府强力推动不动摇。牢牢把握“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总产”的工作思路,把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体内容。近年来,嘉祥县委、县政府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供给,每年都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农业生产特别是加强粮食生产的工作意见。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嘉祥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实施方案》,把粮食生产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生产暨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2.2 实施政策扶持,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 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把发挥政策、项目、资金在粮食生产中的扶持作用,作为拉动粮食发展的重要措施。全面落实农业耕地地力保护、小麦统一供种、农机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等强农惠农项目,2015年全县落实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1.4亿元,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做好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山东省“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大方”建设,利用高产创建平台,整合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2.8亿元,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同时制定了《嘉祥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双百”行动实施方案》,加大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嘉祥粮食生产的发展。

2.3 强化科技支撑,推广配套关键技术 嘉祥县始终把提高科技贡献率作为带动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积极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按照“健全县级、强化乡级、突破村级”的工作思路,健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帮扶网络。在县电视台开辟了跟我学种田、农业直通车等专题栏目。同时,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等项目,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生产现场会、巡回技术报告、印发技术明白纸等进行多层次、全覆盖技术培训。组织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氮肥后移、玉米精量播种、“一防双减”、“一增四改”、适期晚收、秸秆还田等关键高产栽培技术。截至2015年底,全县关键生产环节技术推广率达95%以上。

2.4 借助“种子企业+”,实现粮食生产共赢 在粮食生产中,实施“种子企业+”合作模式。嘉祥县是种业大县,全县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作物种子企业11家,其中,山东圣丰种业注册资金1亿元、山东祥丰种业公司注册资金3 000万元。县内小麦、大豆、玉米种子繁育田面积达到1.3万hm2,种子生产量8.1万t。通过“种子企业+合作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户”联合发展模式,实现各方共赢。种子企业在种子基地推广繁育自己的优良品种,专业合作组织负责“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械收获”,农户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剩余劳动力给种子企业、服务组织打工挣取劳务费。为保证“种子企业+”模式的有效运行,建立长效机制,种子企业和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分别签订种植服务、良种回收合同,实施“订单农业”,保障各方利益。比如,繁育的小麦种子,种子企业的收购价格一般比当年同期市场价格高出0.32元/kg,按照2015年小麦单产7 618.5kg/hm2计算,能多收入2 437.9元/hm2。借助“种子企业+”模式的推广,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有效解决了销售难、缺服务、种粮效益低的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

3 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3.1 农民种粮热情降低 连续多年粮食增产增收之后,粮食单产增长困难加大,粮食产量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农业丰产丰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受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影响,引起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抵消了一部分国家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减免税和其他政策效力,再加上粮食价格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各种因素,造成种粮效益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没能真正改变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的局面,影响了粮食稳产高产。

3.3 技术装备陈旧落后 传统种植模式没有根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高产栽培先进技术还没有真正得到推广普及,农业装备落后,机械化作业水平偏低,专业化服务组织力量薄弱,大型植保机械作业面积偏小,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满足不了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文化方面的需要。

篇(7)

现代多级循环农业模式是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优化构建,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优化管理,着力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的循环利用,力求达到农业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化的产业目标。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可控化和再修复“5R递进”为指导原则,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发展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重要任务。在发展策略上,应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与经营创新,科技协同创新与集成开发;注重生产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三产有序融合与合理链接;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生态保育与经济并行发展;通过强化系统性设计,实现统筹兼顾与高效经营;通过强化高效性经营,实现提高“四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污染防控率)与“五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产业化)水平;通过强化创新性技术,实现协同攻关与集成推广;通过强化统筹性管理,实现政策引导与产业扶持;通过强化长期性规划,实现“三产”融合与农村建设。致力于构建循环技术体系,引领区域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实现区域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福建省多级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进行综述。

1多级循环农业模式的构建与技术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战略,研发和推广应用农业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创立福建省现代多级循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并实施集成推广应用,不仅是解决东南地区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举措[1]。东南地区是我国农业高度集约化的重要区域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生产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的巨大压力[2]。以福建省为例,全省食用菌年产量达230万t[3],同时养猪业快速发展,年出栏约2000万头[4]。研究探讨将大量的菌渣和畜牧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刻环保意义。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循环农业科技工程”项目的研究任务,从农牧结合、秸秆菌业、生态循环、固碳减排等方面深入开展生产经营模式探讨与关键技术研发,创建了农-牧-菌-肥多级循环的技术体系与生产实践范式开辟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废弃物再利用型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道路,取得明显进展与良好成效。在对东南地区农牧菌废弃物循环利用潜力、农田环境承载力、多级循环能值、循环利用效益和食用菌栽培多级循环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攻关,集成构建大中型养猪场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多级循环利用、规模化养殖场微生物发酵床及其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以牧草治污与饲草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菌业生产与增值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菌业生产碳减排为目标的农菌立体栽培多级循环利用、以农牧菌废弃物制肥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菌渣高效转化为核心的多级循环利用等7种具有东南区域特色的多级循环农业模式,同时重点突破28项关键链接技术,主要包括:攻关环保型生猪饲料及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粪便污水污染物快速减量化技术、猪粪渣代料栽培食用菌技术、利用废渣与沼液栽培蔬菜技术、养殖场废弃物微生物降解技术、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关键技术、养殖场发酵床废弃物作为生物肥药发酵基质及产业化技术、养殖场发酵床废弃物作为种苗培育基质及产业化技术、养殖场发酵床废弃物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及产业化技术、狼尾草草地消纳养牛场废水处理技术、饲草新品种选育和牧草加工技术、奶(肉)牛高效利用牧草技术、以狼尾草替代常规料栽培食用菌技术、草生菌培养料微生物助堆剂筛选及三次发酵技术、小型隧道式摆头进料机的研发与应用技术、双孢蘑菇新菌株选育和栽培技术、食用菌菌渣二次栽培食用菌技术、麻笋壳和稻草垫料代料栽培食用菌技术、菌业加工废弃物增值循环利用技术、草生菌栽培过程碳减排调控技术、农作物(木薯、芋头)套种竹荪技术、茶园套种灵芝技术、设施菌-菜共作栽培技术、特色农牧菌废弃物生物炭制备和应用技术、高效发酵菌剂组合构建和菌-畜业废弃物堆肥技术、菌-畜业废弃物制肥质量控制与制肥成套技术、低养分双孢蘑菇渣做肥料造粒黏结剂技术、功能性肥料研制与施用技术等关键接口技术。

2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推广应用成效

近五年来,依托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通过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取得科技成果与科技推广奖励8项;授权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获得福建省专利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10项,福建省地方标准2项;研发新产品30个,筛选并获得各类微生物菌株(剂)22个,筛选适宜栽培的食用菌菌株5个,认定新品种2个,筛选食用菌代料栽培新配方11个;出版科技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139篇;举办学术会议5场次。在福清市建立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2000m2菌蔬共作温室复合系统1套,构建以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多级循环,以垫料(猪粪渣)再利用的多级循环,以菌业生产与增值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以菌业生产碳减排为目标的多级循环,以制肥工程为纽带的多级循环等示范基地近30个,并通过现代循环农业园区的建设,实现循环农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将传统农牧菌废弃物多级循环向现代设施化多级循环转型,5年累计辐射推广20多万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深化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的对策

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多级循环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农村产业链为主,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5]。

3.1要突出地域性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就是要合理利用环境和资源,着力优化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特色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也是特色现代循环农业的支持系统。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在生产上局限于特定的生产区域范围,其产品必须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容量,并在区域内形成专业化生产。

3.2要强调独特性

发展独特的现代循环农业就是要体现品质差异、时间差异、季节差异和营销服务差异。独特性还包括区域传统的生产与产品部分,要继承和发展祖辈们在种植、养殖、加工方面创造的有自身优势特色的产品。富有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板块,还须加入循环环节与现代元素,着力提高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水平,着力提高绿色化与高优化产品质量。

3.3要体现规模性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就是要通过种养加有效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管理,将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再生产过程作为优化开发系统,即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稳定、持久的规模经济。同时,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反过来强化其区域优势和产品优势,形成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

3.4要讲求效益性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在选择发展项目和品种时要统筹兼顾,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市场需求,更要考虑多数人的消费能力。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是针对市场需要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经营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重要意义就在于有利于提高粮食(农产品)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5要注重持续性

结合南方区域实际,继续优化构建与完善提升现代多级循环农业科技园、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现代循环农业产业聚集区等“两园一区”的发展新格局,力求提升现代循环农业产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与污染防控率,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循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高优化的开发成效。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是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重要途径[EB/OL].(2017-06-05).

[2]秦志伟.福建,现代循环农业的“特区”[EB/OL].

[3]翁伯琦,雷锦桂,王义祥,等.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与低碳农业的发展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1):1-6.

篇(8)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环保督查制度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重点排污单位开展了系统的环境管理工作。随着垃圾分类等国策的实施与推动,人民群众越来越感觉到绿水青山深远的战略意义。环保管家作为新时代生态环境领域重要的参与者,已经开始从生态环境服务工作的浅水区向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的深水区探索。如何精准地提供重点排污单位清洁生产服务、强化管家专业能力摆在了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眼前[1]。

1环保管家的背景

2017年8月,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环规财函〔2017〕172号),鼓励第三方治理单位提供包括环境污染问题诊断、污染治理方案编制、污染排放监测,以及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及维护等活动在内的环境综合服务。伴随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环保管家”这一概念应运而生[2]。环保管家作为一种“合同环境服务”的新型治理环境污染的商业模式,主要为企业提供检测、监理、环保设施建设运营、污染治理等一体化环保服务和解决方案,以解决企业环境问题。在企业运营工作中,环保管家可以和大气、水、固废,以及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同步开展,通过监控管理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环保领域涉及更多的专业化问题,在污染处理过程中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企业采取不同的环境治理方案,满足不同环境治理要求。企业实行环保管家的优势在于企业自身监督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自身环保水平的提高、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的公开。印染行业环保管家的服务思路是开放的、创新的、包容的、协同的,是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的主动服务、以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服务。目前企业环保管家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服务理念逐步形成,服务内容也逐步丰富,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总结和推广[3-4]。

2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领域发展现状

清洁生产在不用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废物减量化”“污染预防”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的清洁生产为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生态效率,降低人类及环境的风险。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以来,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2012年修订以后,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的节奏明显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于2020年3月再次修订,以垃圾分类为代表的资源化利用思想已成为国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但相比于政府的高要求,部分重点排污单位的执行却受到了很大的掣肘,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以下问题。

2.1资源化利用意识相对薄弱

企业职工清洁生产意识薄弱,缺乏垃圾分类等资源化利用培训,环保管理人员配置不足,业务能力和素质不高;企业原辅材料台账记录不完善或记录内容不真实;产污设备、污染治理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现场管理执行不到位。

2.2清洁生产审核流于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7条要求,重点排污单位需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应将审核结果向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报告。但在实际审核过程中,审核组织对企业基本情况了解不明,产排污判断失误,清洁生产方案趋同化,严重影响了审核报告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环保压力日趋提高的当下,部分企业为了应付考核甚至伪造清洁生产审核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2.3减量化措施考核无法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8条要求,国家定期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名录,但部分重点排污单位对此名录不够重视,出于市场经济利益,仍选择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设备。对现有推荐的节水工程则“选择性失忆”,以企业效益不佳等市场因素对抗减量化措施。

2.4清洁生产审核机构良莠不齐

随着清洁生产审核机构资质的打破,大量的环保咨询机构在未进行有效培训的前提下探索清洁生产审核领域,野蛮生长严重,审核质量严重下滑。此种现象给企业判断国家形势带来了严重的误导,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我不知道什么淘汰产品”“今年效益不好明年再说”“反正政府对我没有要求”是部分重点排污单位面临减量化考核无法落实的托词。因此,如何让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专业人员和机构进行一对一帮扶,环保管家服务就成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3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在清洁生产审核中的应用

3.1环保管家参与清洁生产工作

(1)环保管家有捕捉科技前沿及行业领先的嗅觉与能力。(2)环保管家具备了解目标企业原辅材料、工艺、设备、产品等各项静态运行情况的能力。(3)环保管家可以掌握目标企业的过程控制、废弃物、管理、员工等动态运营方法。

3.2环保管家开展资源化利用全过程服务

(1)定期开展企业原辅材料、产污设备跟踪,推荐优秀供应商。(2)以查找环保隐患为手段,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3)以污染治理设施排查为切入口,定期开展废物减量化考核,把节水、节能、减废作为根本目标。(4)以环保培训作为突破口,定期对企业员工开展清洁生产、垃圾分类培训,通过加强教育训练,不断强化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5)以制定环保各项管理制度为依托,完善企业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管理,实施奖惩机制并监督落实。

3.3环保管家自身建设的要求

(1)积极掌握重点排污单位的行业动态,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并结合合规性评价积极完善自身行业特殊属性。(2)通过问题导向,从污染治理设施倒推产污环节,并熟悉其产污工艺原理。(3)积极培养沟通能力,成为企业实施全过程管理的好帮手,搭建政企交流的桥梁。

3.4环保管家实践清洁生产审核案例展示

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于2019年开展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公司领导层与环保管家积极沟通并下达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至全员。环保管家依托专业背景,从合规性分析、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污染因子排放、药剂组合选型、设备效能出发,利用《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要求,系统开展了全公司员工清洁生产培训,从而导入理念。在审核过程中,环保管家结合日常环境隐患排查与污染因子达标性分析,从清洁生产方案探索的八个方面,总结整理出7套可实施的无低费方案和2套中高费方案。随着清洁生产评估的开展,专家组肯定了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一致同意实施方案。环保管家在实施方案管理方面发挥了日常巡查、诊断的优势,督促企业开展改造并在审核后期进行环保绩效核算。在审核尾声,企业通过投资50.8万元,当年取得经济效益35.845万元,通过后道水处理工艺改进、超滤设施优化改造等中高费方案的实施,实现中水回用16.79万t/年,COD减排2.13t/年,污泥减少委外处置250t/年。在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的清洁生产验收过程中,环保管家对企业取得的环境绩效进行了汇报,得到了验收专家组的认可并顺利通过验收。

4环保管家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化利用实践的意义

4.1是提升企业内部清洁生产管理软实力的重要保障

环保管家可以很好地满足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化利用的考核要求,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并化解企业盲目抵触的情绪,为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环保管家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4.2是地方环保管理主管部门实施监管的重要补充

环保管家可以作为企业内部清洁生产监督员,发挥地方环保主管部门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的监督管理作用,让企业从被动的监督检查转变为主动探索实施清洁化管理,缓解环境主管部门的工作压力。

4.3是清洁生产审核过程的重要支撑

环保管家是企业环境管理的吹哨者和监督员,在“双控双减”要求下,可以更大限度地为企业开展资源再利用提供技术手段,带领企业探索市场动态和引入先进技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的建设依然是我国发展的千年大计,有着重要的意义。环保管家服务模式的运作,对我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当前环保形势下,相关人员应当提高对环保管家服务的关注,应该将清洁生产监督管理纳入环保管家服务工作,让环保管家可以在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桂茹,王宇佳.新环保形势下“环保管家”服务内容综合分析[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21,44(2):79-83.

[2]蔡德明,任雁.基于环保管家的发展模式与价值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2):174-175.

篇(9)

一、“新货币现象”的产生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一次性上调2.1%以来,人民币一直处在对外升值的通道中。2007年人民币汇率全年上涨了6.4%,2008年1月2日至2008年4月24 日三个多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率升幅达4.3%。至2008年4月24 日,相对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8.11元每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累积升值了13.8%,为6.9890元每美元。

依据“一价定理”(law of one price),在经过汇率折算后,除去运输成本,以及其他必要的交易费用,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应当一致,这是由货币作为特殊商品的同质性和流动性所决定的。然而,在人民币一路升值且有加快趋势的状况下,人民币的对内却在不断贬值。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7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了近5%,2008年一季度CPI总体涨幅约为8.0%。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5%的CPI 水平是一个显著通胀的标志。这种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且两者的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新货币现象”。

二、“新货币现象”的成因

目前人民币对外升值加速的预期依然炙热、对内通胀的压力同样丝毫未减,我国人民币“内贬外升”的特征显然与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不符,然而,经过分析发现,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却相互关联。造成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际收支双顺差, 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外汇占款大幅攀升

在中国经济强势增长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大幅度攀升。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料,1999年我国外汇储备为1546.75亿元,而截至2008年3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增加到16821.77亿美元。

一方面,从汇率决定理论的角度分析, 国际收支双顺差,以及巨额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经济原因,同时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提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也使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 促使了人民币升值。

另一方面,巨额的外汇储备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占款。外汇占款是指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比较近年来我国M0、M1、M2的增速和GDP的增速,可以看到,不论何种货币供应口径下,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相比,货币供应量都显得偏高。当过量的货币追逐物品时,物价会上涨。引发国内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大。

2.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

从二战后到冷战结束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悬殊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形成了高低相差悬殊的两种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冷战后,阻碍资本与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政治堤坝崩溃,由于生产要素价格悬殊,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开始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转移,以获得在本国生产中所无法获得的巨大利润。当全球经济体系趋于融合时,市场的力量必然会对这种极不正常的扭曲情况进行校正,其基本方向就是通过资本与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发展中国家外部创造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不断拉升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

人民币的“内贬”是中国的货币对本国的商品和生产要素贬值,而“外升”则是外国货币在对中国货币贬值,也是外国的货币在以更大的幅度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贬值。因此不论是中国的物价上涨,还是中国的人民币升值,从发达国家看,都是中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在提升,通胀率与汇率的变动方向也由此从以往的互逆变成了同向。

3.中国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倡导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这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综合国力的迅速上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没有做出很好的调整。目前, 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是“高投资”和“高出口”,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最终消费在我国始终处在较弱的地位, 而由此引起的“高储蓄”, 又促使了“高投资”和“高出口”。大量出口产生的顺差使得人民币一直处在对外升值状态, 但由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起步不久,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一段时间实际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汇率的调节灵活性较小,这时人民币升值压力无法通过调整汇价释放,而升值预期产生的国际游资的大量进入,对内的通胀压力就同步积累,压抑的对外升值加剧了对内贬值。

三、对人民币“新货币现象”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人民币的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已经成为近几年我国货币领域的一种新现象。这一新货币现象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威胁, 同时也给我国的货币政策乃至宏观调控带来新的挑战.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速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新的货币现象主要是由经济的外向性质以及派生的顺差导致外汇流入形成的,政策的着重点应该在对外经济方面。一方面,在目前有管理的汇率机制下,加快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期间,短期内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另一方面,应努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可以考虑逐步在周边地区实现有条件的流通,将对人民币的投机冲击和升值预期逐步地分摊到周边地区,用疏而不是堵的方式化解流动性过剩危机。

2.加快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促进国内经济均衡发展

如上文所述,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失衡,“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出口”必然促使对外经济发展的失衡。经济发展规律表明: 一国过分地强调以出口为导向, 必然加大该国对外的依存度, 长此下去,必然会不断削弱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剧本国产业结构的“洋化”, 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内需潜力很大的大国来说既是不相匹配也是不能持续的。所以我国应加快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减少对外出口的依赖, 提高国内国民的消费率, 优化本国产业产品结构,促使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贝多广朱晓莉: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J].经济研究,2007,(9)

[2余永定:全球经济不平衡与中国的调整[J].中国金融,2005,(12)

篇(10)

点评:对此业内人上表示,北京市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商品房的政策已经发生明显作用,“链家地产”市场总监金育松认为,《通知》出台后,局部典型区域二手房市场冲击较大,但对整体二手房市场影响甚微。日前境外人士购买二手房比例仅占交易总量的2.6%左右(其中外籍人士占比约为1.5%,港澳台居民及华侨约为1.1%),但今后影响预计会进一步加深。

福州:二手房交易代征税费指导价上调30%

近日,从房管部门了解到,为适应市场变化,福州市公布了最新二手房交易代征税费指导价,即日起执行,包括别墅在内的二手房交易代征税费指导价普遍上调了30%以上。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点评:对于新规的出台,福州朝阳房产总经理刘强表示,二手房可能会再次受到震荡,但从长远来看,税费上涨所带来的影响将只是短暂的。对此地产专家王阿忠博士也表示,新规最终的目的是让“房地产市场最终回归理性”。他表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新建商品房住宅单价上涨趋势已经在逐渐趋缓,但是二手房的销售价格却还在上升。所以这次调高指导价,实际上也是在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另外一个拳头一一二手房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海规范外资流入房地产加大短期异常资金检查

2月9日,在上海举办的2007年上海市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中国外汇管理局有关官员指出,今年要多管齐下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大力强化资本流入管理、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切实规范外资流入上海市房地产的管理,并加大对短期异常资金流入的检查力度。

关键词: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点评:中国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局长西在会议上表示,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上海经济金融发展将步入新阶段,外汇管理部门要客观全面认识当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影响和趋势,切实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当前外汇管珲的重中之重。

商品房销售“电子合同”福建省今年试点推行

日前,据福建省建设厅透露,为深人开展房地产市场整治工作,完善市场信息系统,2007年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4城市将率先推行商品房销售“电子合同”。

关键词:电子合同

点评:根据要求,购房者与开发商所签订的合同,都必须使用统一的电子版本,双方签订后就立即存入房管部门的电子档案库,除了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况外,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更改“电子合同”中的内容。同时,福建将着力推行修订后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研究推行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备案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的全过程监管,加大检查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及时如实公布销售状况,规范房地产中介经纪行为。

厦门:开发商捂盘中介炒房市民可上网投诉

目前,从厦门市国土房产局获悉,今年厦门将建立房地产行业网上投诉、反馈管理机制,公布市场不良行为,并设立房地产企业减信档案,作为其年度资质、资格考核的依据。

关键词:网站投诉

点评:开发商捂盘惜售、延期交房、中介虚假房源,都将遭到严肃查处;市民一旦发现这些行为,均可登录“厦门网上房地产”网站进行投诉。

福州:不协助购房者办理产权证开发商被判违约

某开发商在交房后,未向产权登记机关办理权属登记,也不向购房者徐先生提供购房款正式发票和购房证明书等材料,导致徐先生无法办理产权证:徐先生为此提讼。目前,福州市市级人民法院对这起案件作出终审判决:开发商构成违约,支付违约金19余万元并履行协助购房者办理产极证的义务。

关键词:办理权属登记

点评: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出,开发商在交房后未在约定期限内将办理权属登记的相关材料报产权登记机关备案,构成违约,应按照约定承担按购房款9%支付违约会的责任。此外,双方虽然没有约定开发商为购房者提供购房发票、购房证明书等证明材料,但开发商作为卖房人,应当确保购房者及时办理产权证,协助办证是开发商的一项法定义务,不论是否住合同中写明,开发商都要履行该义务。

福建:物业费统一实行类别定价3月1日起施行

近日,省物价局最新的《福建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目前已制定完毕并出台,已从3门1日起正式施行。新《办法》将彻底取消政府指导价的个别定价方式,统一改为类别定价全省各地物价部门将会同地产管理部门根据物业类型、服务内容等制定统一的物业服务收费等级标准及各等级下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业主或建设单位在与物业公司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时只须参照对应的等级标准即可,无需再向物价部门审批备案。

关键词:8年来首次

点评:这是我省物业收费政策8年来的首次大幅度调整。新《办法》新增了一系列细节上的规定,物业公司将不再为其他单位代收代征费用的义务。按以前的规定,代收代征水费、电费等是物业公司的义务,但住《办法》施行后就无须再履行。若还订其他单位委托其代收代征费用,物业公司可向其收取一定费用?

南台大道南段年内动建将成南大门又一重要通道

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福州将在今年内动工建设南台大道南段,目前正在开展勘测设计、招投标等各项前期工作。该大道北起二环三期南台高架桥,南接二环二期螺洲立交桥,并与今年拟建的螺洲大桥对接,把福州市区、南台岛与青口投资区直接联系起来,将成为福州南大门又一重要通道。

关键词:改善交通

点评:福州南大门跨乌龙江通道主要足福泉高速公路、福厦公路、浦上大桥,以及正存建设的湾边特大桥。规划建设南台大道南段,可使二环路与三环路快速对接起来,并通过规划建设螺洲大桥,打通福州市南出口通道瓶颈,改善南出通状况。另外,南台大道南段和螺洲大桥将承担福州市区、南台岛与青口投资区的直接交通联系,能够使福银(福州、银川)高速主干线与福州市区快速道路连接。

建设部:“双限双竞”确定开发单位增添房供应

近日,建设部负责人明确表示,为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要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项目,政府应按照价格法的有关要求,采用“双限双竞”方法确定开发建设单位,增加政府指导价的住房供应。“双限双竞”指的是:限套型面积、限控制性价位,竟房价、竞地价。

关键词:社会保障

点评:根据建设部的部署,各地从今年起将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廉租住房,逐步把覆盖面扩大到低收入家庭。汪光焘同时表示,将改进和规范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使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到低收入家庭。因为他认为,住房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从十多年改革和探索的实践看,仅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住房领域的社会公平问题。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职工低价获单位售房应缴个税

2007年3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单位低价向职工售房有关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对于单位按低于购置或建造成本价格出售住房给职工,职工因此而少支出的差价部分,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关键词:减少房产需求平抑房产价格

点评:显然,在单位福利分房依然普遍的现实情况下,这项政策对于减少房产需求、缓和供求矛盾、平抑房产价格具有重要意义。《通知》实施后,由于许多购房人面临巨额的个人所得税支出,消费者的房产需求会因此出现一定的回落。

厦门:新版不动产发票启用买房下定金记得要发票

日前从地税局获悉,从2007年3月1日起,凡从事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在销售不动产收取预售定金、预收购房款、售房款等款项时,不能再开具收据,而应直接开具与所收款项金额相符合的新版《不动产发票》。至于原先只拿到收据的购房者,从即日起到4月30日,可以直接拿收据找开发商换取发票。

关键词:买房下定金记得要发票

点评:新版《不动产发票》为电脑版四联式发票,较之旧版,它增加了由房管部门留存的“办证联”,原先办理房产证时必须上交的发票联就可由付款方即购房者自己留存。以后市民办理子女上学转学、迁户口、职工住房津贴等事项需要用购房发票,就不必再发愁了。

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房贷门槛或将提高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2月25日起,再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自2007年以来第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关键词:准备金率房货

点评:一方面,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冻结各银行的部分资金,这将直接影响到各家银行可发放贷款的数量,削减银行放贷规模,而对于房贷市场来说,可贷金额供给减少而买房者的贷款需求却有增无减,这样一来,各银行很可能会提高贷款的审查力度,加强对贷款者的筛选,将钱借给那些资信更为优良的贷款者,在某种程度上会促使银行提高房产贷款的门槛;另一方面,随着准备金的提高,央行有可能再次加息。

建行推出直贷通业务贷款买房能打折

建行推出了让“贷款买房能打折”的“直贷通”和让“客户房产能变活”的最高额抵押贷款、个人信用贷款以及助业贷款。

关键词:个人住房贷款

点评:该产品从客户需求出发,主动地对个人住房贷款进行梳理,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开发富有生命力的产品,如固定利率房贷产品以其贷款利率在个固定期限内保持不变为最大优势,在当前利率上升可能性增大的市场环境下,客户能有效规避利率上升的风险,减少利息付出。个人住房最高额抵押贷款是客户以自有房屋设定最高额抵押,在有效期问(最长30年)和最高额度(最高七成)内循环使用的贷款,该产品主要特点是“一次抵押、循环使用、手续简单、支用方便”,让客户不动的房产真正变成流动的资金,实现客户购房、装修、买车、旅游、教育等多种消费用途。

全球各地写字楼投资量增幅可观京沪居首位

目前,跨国物业顾问服务机构世邦魏理仕最新的报告显示,去年全球写字楼投资继续升温,在纽约、伦敦、巴黎等12个主要市场中,写字楼投资量同比增长超过30%的超过一半。其中亚洲市场表现突出,如新加坡以吸引投资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1.6%居涨幅榜首位。而我国两大一线城市的吸引力更强,北京为37亿美元,同比增长78.4%;上海为28亿美元,同比增长3.2%。

关键词:8%首位

点评:就在2006年全球性房地产泡沫的话题趋于热烈之时,各大主要市场内的写字楼投资丝毫没有冷却迹象。去年全球各地写字楼投资量增幅可观,而我国的北京和上海脱颖而出,以8%的收益率并列全球12大写字楼市场的首位,远超纽约等城市

亚洲出现首笔“房地产掉期”交易

据悉,荷兰银行和新鸿基金融日前宣布,双方已基于香港住宅市场价格,进行了一笔“房地产掉期”交易。这是亚洲首笔房地产掉期交易,此举令全球房地产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入一个关键阶段。

关键词:掉期交易房地产衍生品

点评:所谓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交易形式。更为准确地说,掉期交易是当事人之间约定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等价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交易。

此笔交易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它表明此类产品市场已开始在全球得到发展。房地产衍生品对许多房地产投资者都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能让投资者立即接触到房地产领域,而不会受到实物资产交易中成本滞后的影响。

北京迎来开盘高峰一季度预计140个楼盘入市

上一篇: 工业废气防治 下一篇: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