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18 14:36: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篇(1)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在1968年《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的。目前西方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要帮助孩子们树立一个正面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远离危险,如、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即珍视和尊重个体自身、他人、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命,人的生命价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广义的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全人教育”,它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生命价值的提高。而高校的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关注自身生命,同时学会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生命个体的完整价值。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是人之根本,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高校人文教育的最高要求,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高校中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那些越来越多地发生于、存在于高校中的自杀、他杀及其他犯罪行为,均说明了高校生命教育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所发挥的教育效果远远没能跟上社会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犯罪现象不容乐观:据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仅仅在过去的一年(2010年)中就有53名大学生自杀,还有一些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其他人群的2―4倍,并且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漠视他人生命,暴力伤人事件频频发生,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连杀四名室友事件,又如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事件等,这些暴虐对待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事件暴露出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此外,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常常会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症和敌对等症状,其原因包括就业、性和恋爱、社交不适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因为这些心理问题而导致自杀、犯罪的大学生人数和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

以上这些现象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是一项不得不开展的课题,而且必须很好地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起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因此,正视生命教育、重视生命教育是高校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加强教育力度。

目前高校制定了选修课制度,可以把生命教育作为单独的选修或必修课,独立开设课程,独立开始生命教育课程是一种必要的形式,能有效凸显其地位和意义,也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径。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程目标设置上,生命教育要回归到生命本身,不断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生命教育课程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现实需求,将这些内容融为一体;3.在师资选拔上,高校可以招聘或利用现有的师资,选拔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4.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时时让学生反馈真实经历和感受,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在体验中获得乐趣和成果;5.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应当采取开放式的评价,不能单纯用成绩或分数来评定,因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此外,在综合课程如心理课程、形势政策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或创业教育等课程中,可以单独设置一个模块――生命教育模块,让学生在接受常规系统教育的同时,能够多层次地接触到生命教育知识,能够真正重视生命教育,以点带面,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不断探索生命教育新途径,让教育更全面。

1.生命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各高校逐步重视起来,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已被异化,变成了追求形式主义和应付。一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关注个体生命成长与生命发展,以及生命自身的感受与体验。个体的生命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要把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这样才是一个双赢的组合。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将心灵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创作演出校园心理剧,以及组织开展心理活动月、活动周等活动形式都是很好的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要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创新与创造能力。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而摒弃了最终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成长中的生命力量,让大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同时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和心理咨询教师团队的建设,组织深入学习和专业培训,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生命教育要与贫困生教育相结合

贫困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这个群体的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与其他普通同学不一样的观点和想法。他们怯懦、自卑、孤僻、焦虑,可能虚荣、妒忌,也可能正承受着经济、学习及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待生命的看法是悲观的、绝望的,所以在贫困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让贫困学生明白,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贫富家庭也是无法选择的,能够选择的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你笑着看它,它就是和善的、美好的;你哭着看它,它就是凶恶的、痛苦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给你多少财富,而在于你能创造多少财富。在高校,用爱心去温暖这个特殊群体,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让他们真正地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不卑不亢、自强自立,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生命教育要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虽然目前传统生命教育实践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传统生命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对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误解,一部分大学生即使认识到自己有接受心理辅导的需要,仍对当面咨询存在一定的疑虑。向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寻求帮助与支持时,他们往往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这使得青少年对传统生命教育活动缺乏主动性。由于网络特有的匿名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具有了特有的优势: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大学生都喜欢上网,所以在网络上进行生命教育,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认同感;网络可以匿名,学生可以想说就说、畅谈无阻,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保护了学生脆弱的心灵;在进行生命教育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寻求帮助,增强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效果;网络教育形式多种多样,电子邮件、微博、QQ或MSN等聊天软件,普及程度很高;可以采取“一对多”的沟通方式,与传统的“一对一”相比,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4.生命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积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围绕大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把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高校各负责部门要经常组织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戒毒所等社会单位,去采访、体验,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生命的意义,看到还有多少人在为了生命、生活而努力着,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利用寒假和暑假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工厂学习,到红色革命基地走访,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艰难,体验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人的生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学生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如果有条件,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的产房参观,使其了解到生命的起源,认识生命的珍贵。并让学生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开展“珍爱自我,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等公益演出和活动,体会到随意结束生命或破坏生命是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不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该有的行为,从而变得乐观、积极,健康向上。

生命是可贵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成长过程又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不可重复性,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长是不可以用来实验的,教育应该承担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使命。本文从人的角度出发,寻找生命教育的途径:生命教育要以全新的理念,面对生命,面对生命成长,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存在,体验生命的丰富性,发挥生命的巨大的潜能,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的目标,从而使自身的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生命意义不断超越,最终使生命个体拥有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乔虹,陈家麟.网络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议[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12).

[2]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

篇(2)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教育界在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请关注几则案例:

《华西都市报》11月12日报道:今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豪,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第三,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第四,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第五,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一是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二是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四是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五是加强挫折教育。教育给了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知识、能力,教育营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不能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悲观失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篇(3)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57-02

长期的中职德育教育,使我深深的知道中职生对生命的藐视与无知,对自己身体的忽视与损害。自古以来,我们的先祖前辈们就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爱惜身体。而今我们的未来们却嗤之以鼻,一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就惊呼:至于吗?太夸张了吧?都什么年代了?为此,我和同行们认为:对中职生生命教育亟不可待,迫在眉睫。下面从两方面阐述其重要性。

一、对中职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篇(4)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段话曾使多少有志青年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也使他们的生命之光更加熠熠生辉。可见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对生命的珍视程度也越来越低。为了讨薪,农民用跳桥来威胁欠债者;因为感情变故,年轻男子可以跳江轻生;因为逃避作业,小学生可以服毒自杀。凡此种种,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尤其是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更是将学校教育和老师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在悲痛之余,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在痛定思痛,我们该如何让孩子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如何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贵,如何让孩子知道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他的长度而是宽度?我校是重庆市一所处在闹市但是生源不好的初级中学,学生的素养参差不齐,去年我们承担了一个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我有幸成为一名参研人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以为,利用好自己的学科优势,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必须的和可行的。

一、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苏霍姆林斯基也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教育——首先是人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体现了课程多元化自主化的趋势,而且使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了可供操作的载体,语文教学也成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过程。

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重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精确的演算能力,老师想利用教学间隙来进行生命教育的可能性不大;英语学科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和句型,能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老师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来进行生命教育似乎也无暇顾及;其他学科几乎都有着各自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唯有语文学科,它的“人文性”特点注定了它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而且编者们也有意识地将有关生命的文章编进课本。

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的第一单元就为我们安排了与生命有关的课文。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以后的各册中也适当地穿插了不少这样的课文,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鲁迅的《故乡》、《孔乙己》,教育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又比如,《华南虎》中那只老虎在绝境中表现的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既是对庸俗“观众”的谴责,又是对具有华南虎一样不羁灵魂的生命的颂扬。

语文教师一定要让语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可操作性

(一)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科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命。

语文教学关注生命,首先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认识,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特殊的生命体,用发展的目光看待他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传授多少知识,而应该着眼于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着力于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使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满足需要的过程。一句话,就是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我校学生中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的少之又少,由于学校地处拆迁地段,近似于一个“城中村”学校,所以学生多是租住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从农村来城里做小生意的,有的是来城里打工的,而他们大多小时候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都是上初中了才来到城里的。由于缺失父爱母爱,而且长期生活在农村,很多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在新集体中他们难以与人交往,往往封闭自己,内心的孤独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敢大声讲话,在运动场上不敢自由搏击。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就得利用好每一个契机,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让孩子知道生命是没有高低贵贱的。

例如,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堂语文课《山的那边是海》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强调一点,山里的孩子向往外面的世界,说明他有理想有追求;山里的孩子不怕困难,敢于翻越一座座山,说明他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山那边的孩子最终看见了大海,说明他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让孩子们讨论,这个山里孩子为什么能看见大海呢?如果你是山里的孩子,你会问山那边是什么吗?你觉得你自己会看见山那边的海吗?因为学生们很多都是从山里来的,他们有一种亲切感,也打开了话匣子。最后我告诉他们,正因为他们是山里的孩子,所以他们才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因为他们是山里的孩子,所以他们才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正因为他们是山里孩子,所以他们才比城里孩子更能吃苦耐劳。虽然我没有明说他们是山里孩子,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孩子们心里的那份自尊与自豪。

(二)利用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体悟生命。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生命的文章很多。有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再塑生命》、《谈生命》等。有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伟大的悲剧》、《行道树》、《散步》、《音乐巨匠贝多芬》等。还有对自然及他类生命的关注的作品:《春》、《月亮上的足迹》、《斑羚飞渡》、《华南虎》等。

这么多现成的材料只要我们合理利用,三年的时间足以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比如我们可在教学《敬畏生命》、《谈生命》这样的散文的时候,采用朗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配乐中深情地朗读,让他们去体会生命的美好。在讲《音乐巨人贝多芬》、《华南虎》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评说贝多芬,让他们用自己去对照贝多芬,让他们自己在评说和对照中明白生命是什么样的。

(三)利用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生命内涵的理解。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灵、精神,尽情地释放人的才华、灵气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习作的主人,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

初中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有关生命的话题,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我就带领学生去“歌乐山”和“渣滓洞”等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让他们聆听先烈的故事,让他们学习先烈的精神。很多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到“小萝卜头”,他们说“小萝卜头”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烈士,他没能看看高墙外面的世界,他却用他年幼的生命谱写了生命最美的乐章。“小萝卜头”永远活在在他们心中。后来在讲评作文的时候,我再次让学生思考,生命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真爱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也能开出艳丽的花朵。

这样,通过写作训练,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关爱他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勇敢自信地面对,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四)利用多种活动可以让学生展现生命的价值。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这就需要扩充语文的体验渠道,变单一为复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概念,用多元的渠道,打开多扇窗户,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例如,结合学校开展的语文探究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组织各种社团,如戏剧社、诗文鉴赏组、外国文学组、对联组、书法组、朗诵组、创作组、摄影文学组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目觉地学会关心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同时还可以抓住社会实践的契机,让学生深入社会,参观历史遗迹,了解民风人情,体味社会变迁,这些无疑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言语交往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是“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承担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提升精神内涵,实现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马祥勇.语文生命教育.网络.

[3]应超.让语文更有活力让生命更有诗意.网络.

篇(5)

1.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看着顺眼,就可能不知不觉地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激起对教师的更真诚的依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学所期望的效果。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自尊心特别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其行为往往受到他人期待的影响。又由于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师生的接触频繁,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里总是带有褒贬奖惩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处处尊重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敬,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应态度和蔼,自然可亲,富有激情,就像是和学生谈心一样,以此创造出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变苦学为活学,同时还要不断鼓舞学生,坚持以鼓励为主,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鼓励要留有余地,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给予较多的关注,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的机会,以此来保持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我认为尊重学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2.1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英语学习中的"难记易忘"现象是师生双方都极为头痛的事情语音、词汇、语言点的记忆积累,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经过"初次识记――遗忘――再识记一再遗忘――最后巩固记忆"的记忆过程来完成。教师就须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耐心地向学生"导"之以"法",帮助学生找到最佳记忆诀窍如:从点到块记忆法、愉快白信记忆法、瞬间强化记忆法、集中注意专注记忆法、比较归纳记忆法、找最佳时刻加强记忆法、运用遗忘周期反复记忆法等、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自信,怀着成功感,激发了浓厚的热情,消除了英语学习中的畏怯心理。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

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心理才能根据这些来制定和调整教学方案!有些学生不想学英语,在课堂上会开小差或者干脆睡觉,听课不积极,觉得听英语课的过程就像在听天书一样,即使再怎么努力听也都无济于事,因此而又更加讨厌英语课。有一些学生,他们的口语不好,因而不想开口读英语,或者一开口读就会被取笑,这让他们很有挫败感。还有一些学生,他们的学习信心不足,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害怕犯错误而干脆放弃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好好考虑过这些问题,在学生成绩下降或者无法提高时有没有从自身角度反思,是否一昧地责骂学生,处罚学生做更多的作业?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解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为什么?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太多的难题,还是偏科了?教师在平时应该多友善地和学生交流谈心,将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对学生好,让他们在对自己喜爱的情况下愿意听自己的课;平时教师不宜布置太过多的作业,学生最怕作业负担了,有些学生面对老师铺天盖地的作业,也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抱以埋怨的心态。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个心理,在布置作业时尽量按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教师在教学时,是否经常用英语教学呢?是否注意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要让学生敢说,爱说,教师就该多给学生创造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课堂上可以采用英语对话交流,可以进行英语演讲等等。多给学生练听力,让他们注意纠正自己的发音!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多加以表扬,让他们感受的学习英语成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对于成绩在慢慢提高,不断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多加以指导,让他们有更多更快的进步!还有,教师不宜轻易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学生学不好,教师自己有一定的责任!教师要多给予他们关心和鼓励,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从不同角度指导他们进步。总的来说,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步!

篇(6)

一、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素质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文明礼仪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针对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中学生的自身健康成长。开展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豁达、健全的人格,才能让中学生更好地发挥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提高中学生自我能力的内在需求。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接受道德熏陶教育的过程,有利于社会化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文明礼仪教育应成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怎样用礼仪规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营造和谐心理氛围的基础。文明礼仪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同时,带来了丑陋的现象和一些不良风气。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于中学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有着丰富而宝贵的文明礼仪遗产,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明礼仪。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文明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做到讲文明,有礼貌,所以文明礼仪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学生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掌握,能帮助中学生满足社会规范的发展需要,进而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利于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规范,从更深层面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另外,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改善学校风气,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学校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开展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一)开展文明礼仪课堂教学活动

根据教育的不同阶段的要求,定期文明礼仪教育的宣传材料,精心组织,丰富内容,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水平。加强,校园文明管理,营造教育校园环境,提高文明礼仪教育质量。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育内容,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性。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开设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课程,教学礼仪知识。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的过程。文明礼仪教育课应根据时代特点,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实现文明礼仪教育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营造愉快的活动氛围,结合具体学习情况,给予细致指导。按照激发兴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调动中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积极性。注意及时引导和挖掘文明礼仪教育因素中的具体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与此同时,学校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从文化的本质特性来看,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本质部分。因此,以礼仪教育为契机,开展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文明礼仪行为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的有机融合,文明礼仪习惯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充分展示礼仪的文化内涵,发扬人文精神,才能使礼仪发挥更大作用,优化德育方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是渐进的过程,做到常抓不懈,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结合实际,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逐步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达到二者教育效果的相辅相成。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广泛征集学生家长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更新和改进文明礼仪教学方法,从而建立一个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文明礼仪教育平台。同时,促进礼仪教育进课堂,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合理确定教育内容,作为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对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等关键领域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礼仪教育逐步形成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挖掘整合各种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文明礼仪教育。

(三)营造校园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校园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规范指导、示范激励和约束作用。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形成文明礼仪教育合力,培养中学生合理的审美情趣和美德,加强文明道德建设,合理发挥教师的作用,形成文明礼仪教学示范效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行为。加强对学生意识和行为文明的培养,通过树立典型与校园争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明礼仪的魅力,追求内心境界的提升,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只有教育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文明礼仪教育卓有成效。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完善学生文明礼仪教学管理系统,结合学校教育和学生课堂,让学生理解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学校建立必要的文明礼仪规章制度,加强学校文明礼仪管理,积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号召学生不断总结自己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不足,帮助中学生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结语

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促进人际沟通的行为规范。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塑造中学生的良好形象,进而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本文结合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从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入手,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文明礼仪学习活动,接受文明礼仪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需要通过创新文明礼仪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开展文明礼仪课堂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和配合,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文明礼仪教育的信息和资源,营造校园文明礼仪教学的良好氛围。在中学阶段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断丰富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实施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进而推动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田玉洁.礼仪教育: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J].学理论,2013(03):261,262.

[2]刘元春.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完善中学生素质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7):19.

[3]罗卫东,邓文梅.关于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4)44,45.

篇(7)

作者简介:张柏森(1985-),男,辽宁营口人,小学高级教师,中科院心理所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学校管理与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81-02

2004年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改善未成人思想建设的意见,使我们中小学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小学是生命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小学时形成的生命观会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也会关系以后学校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关注生命教育掀起新一轮热潮,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小学的生命教育相对落后,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文将深入研究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1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生命教育是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们意识生命的可贵,使人们珍爱生命,使人们尊重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他倡导教育者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生命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当生命教育提出后,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研究。小学是受教育的开始,加强小学的生命教育关系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1.1提高小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终究是为人服务的,简言之,教育就是使关爱生命的教育,是关怀人的成长与价值的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对生命的认识还很浅薄,甚至会存在一些误区。我国很多小学还意识不到生命的重要性,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使他们更懂得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提升他们生活的责任感。通过生命教育使小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认识,提高他们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的重要性使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小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不太懂,通过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使他们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1.2提高小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我国小学生命教育的不足,家长对孩子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我国小学生不珍惜生命现象越来越多。在我国当前的青少年中,由于不珍爱生命,不懂得尊重他人,意外伤害、自杀率不断提升,甚至现在小学生的暴力倾向增强。据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6 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1]。由于中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生存技能不强,导致意外死亡已经成为危及他们生命的因素。

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腐朽思想和有害信息严重影响小学生的思想。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目前小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在家里有求必应,抗挫能力低,容易想不开,容易受他人误导。小学的生命教育不足,导致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偏差,面对这种现状,加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2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现状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关爱生命教育在很多小学已经开始实施,很多地方通过政府的相关文件对小学生命教育进行了规定,要求小学加强对小学生命的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有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一些小学的生命教育开展得很好,使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定期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生命教育只是偶尔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形成常态化,导致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很片面。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生命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很多小学根本没有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生命教育在这些学校只是空白。

我国一些小学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够,生命教育的开展效果不理想,对生命教育中的内容也把握不好。在大多小学开展生命教育通常是告诉小学生生命如何可贵,要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尊重他人,却很少涉及死亡教育。生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是人类不可改变的生长轨迹,但是在很多小学的生命教育中却存在重“生”轻“死”的现象。由于缺少相关的教育,使小学生无法意识到生与死的变化,无法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生命的可贵。

3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对策

社会在不断发展,使生命教育的意义不断丰富,小学生命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小学阶段是生命教育的基础阶段,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认为小学开展生命教育需从意识、内容、老师三方面努力。

3.1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只有学校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才会注重小学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意识到生命教育重要性,但是在实施中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学校一个学期只开展一两次生命教育活动,一些学校从来没有生命教育活动。由于生命教育意识的欠缺,导致生命教育作用无法发挥。小学的生命教育是学生生命教育的起点,做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关系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国小学一定要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使生命教育活动定期化与常态化,提高小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其次小学要加强老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最后学校要通过各种宣传,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小学生增强对生命的认识,使他们懂得关爱生命,关爱他人。

3.2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要使小学生命教育有效果,一定要丰富与完善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定。小学要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全方位提升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1)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在小学的生命教育中,首先要使小学生认识生命,知道人类生长的自然规律,会经过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去。只有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才会更宽容地对待他人,更快乐地生活与珍爱生命。在生活有不如意时,会更好地调整情绪,以一种珍惜的态度更好地应对生活。

(2)尊重生命

交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在学校,小学生要与不同的人沟通。由于每个小学生的认知不同,在交流中会存在差异,通过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会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个体生命的价值,从而学会理解、支持与包容他人,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3)保护环境与自然

生命教育不仅要关爱人,更要保护环境与自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与自然的破坏日益加剧,环境与人类是相依相存的,小学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2]。通过生命教育使小学生明白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环境与自然,要与环境、自然和谐相处,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4)升华生命

因为死亡才让短暂的人生更要活出意义,所以小学的生命教育有死亡教育,使小学生意识到生命升华的重要性。小学的生命教育要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却是无限的,小学的生命教育要使小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创造生命的价值。

3.3提升教师的素养:小学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老师进行传播的,老师的素质与意识关系着教学成果。因此,学校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使老师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当老师意识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才会更用心地关爱小学生,不体罚学生,用心感动学生,用爱温暖学生[3]。小学老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用知识提升自己,才能更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当小学老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才会更宽容,更有爱心地对待学生,才会通过行动实现小学生命教育的教育学目标。

生命教育是关于对生命认知的教育,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提高他们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贯穿人一生,是一种终生教育。小学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小学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对生命的认识,影响学生一生的生命认知。因此,本文建议小学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老师方面,不断加强小学生命教育,提升小学生命教育质量,使小学生在教育中更好的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璇.生命教育:中小学生的必修课[J].成才之路.2011(16)

[2]付进,钟振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和途径[J]. 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3]侯虹霞. 关注生命教育——为中小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J].山西教育.2008(09)

篇(8)

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各个学科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那些涉及到儿童情感与精神等的艺术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特别是艺术思维模式日益不受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也较为不利,所以,在生命语境下,学前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开展学前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价值。

2.生命语境下充分利用其哲学根基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深厚的哲学根基,根据人的生命特征,从儿童的生命出发,采用恰当的系统性教育,激发其生命意识,拓展精神世界,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健全人格,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命,还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追求生命为本体,尊重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为前提,以人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生命的存在。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死亡进行解读,对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依据,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生命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念。

3.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意义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多层次认识的教育,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真爱生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局限于儿童关注自身的命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热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要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包括珍惜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活动中,生命是教育的追求与价值,应该对其多层次方面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4.重视德育教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

目前,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属于德育研究范围,德育的研究而往往以生命为主题,所以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中,需要重视德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在学前艺术教育过程中,各级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从而提升生命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特别是人的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篇(9)

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学科理念以及社会人文学科理念的综合性学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育者通过向学生讲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包含的哲理、知识帮助学生感悟生命、敬畏生命,进而实现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如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升华学生生命活动,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等。在高中地理教育中落实生命教育重要且必要,然而当前阶段,高中地理生命教育存在问题,不仅影响生命教育效果,更制约了地理教育发展。

一、当前阶段高中地理教育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让人可喜的是,现阶段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者都能够响应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我国的地理生命教育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然而从细节角度看来,高中地理生命教育仍然存在问题,且以如下三点最为严重:

(一)生命教育形式化问题严重

虽然当前阶段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者普遍比较重视在自身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内容,然而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以至于很多地理教育者开展的生命教育“徒有形式”,地理生命教育呼吁生命教育,却没有将生命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非正常原因死亡率居高不下,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生命不够重视问题异常严重。

(二)生命教育内容不科学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虽然高中地理教学对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约束,以指导学生了解人生意义、建立正确人生观为核心,但很多教育者却难以将生命教育在此基础上实现升华,地理生命教育因而容易陷入教育僵局,生命教育内容严重缺乏多样性,在对待生命事件方面能够给予的指导、引导力极为微弱,学生掌握了较多的生命教育知识,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很难懂得善用生命教育内容维护生命。

(三)生命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主流形式,高中地理生命教育亦是如此。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灵活性较差,师生互动较差,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生命教育对实践教育要求较高,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要求较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本难以满足生命教育的客观需求,教育实效性极差。

二、优化高中地理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地理生命教育氛围

良好的地理生命教育氛围有利于教育者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合理切入生命教育,能够在提高地理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升华生命教育内涵。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地理教育者应向学生有意识的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确保学生有配合教育者进行地理生命教育的思想和认识,为开展地理生命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二)深挖生命教育素材

高中地理课本为教育者落实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蓝本,教育者应善用教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在潜移默化之中落实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如在落实《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育时,教育者可以就问题“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日常用水、水污染等,引导学生重视水资源,感悟水资源对生命的重要性。

(三)多样化地理生命教育方法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这些意外伤害来自于青少年打架、群殴、自杀等。其中,不满14岁的意外死亡已占0-18岁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到31.3%,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的3- 11倍;2003年我国卫生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至少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致使自杀成为我国死亡排名的五位,尤其在15- 34 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死亡的原因 。据华东师大心里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徐光兴博士透露,我国中小学生患忧郁症的比例正在上升,截2010年6月1日,这一比例已达5%-6%,患忧郁症人群的最早年龄提前了8-12岁。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从中国共青团网的调查问卷显示,64.7%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不开展(10.9%)或偶尔开展(53.8%)生命教育活动,说明我们国家生命教育的滞后,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作为人这一社会存在的基本的物质载体,是我们解读人、把握人,乃至最终超越人的物性的局限,是实现人的存在的终极价值的重要依托。20多年来,我国的学者们围绕何为生命教育、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以及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提出“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的活动。” 这一观点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生命教育根据不同的学龄阶段的特点,具体内容有所差异。小学阶段重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提高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及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 中小学生开展命教育的重要性

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直面生命是教育的前提,敬畏和尊重生命是教育的关键,提升、完善生命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凸显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实现生命的超越性。” 教育使人安身立命,其深层次价值在于使人成为人,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幸福的境界。生命教育就是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使教育对象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情怀,进而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教育应以生命为起点和终点,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2、开展生命教育是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必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丰富了中小学生生活和心灵。同时,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学生容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失衡现象。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对自己生命绝对的处置,对他人生命缺乏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对健康保障的无知,导致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危及中小学生生命。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初中生掌握自我保护、提高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及接纳他人;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正确的生命观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3、生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生命教育是“树人”的教育,是满足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成长得更好”的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个党的十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来看待和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性、个性,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学生热爱生命、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

四、 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现生命认知、生命实践和生命自省的统一,把握生命的意义与知识、学习经验和体验、国际共同体、自然界和生活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开展生命教育有如下途径:

1、 构建生命教育理念,承载生命教育的责任

推行生命教育理念,是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予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增设关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系列课程,不断的提高这些课程在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监督相关课程在各中小学的开展。学校教育应形成以生命教育的育人理念,制订生命教育实施计划,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实践研究,积极讨论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以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信任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前提。积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主阵地作用

2、 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认识自己与其他生命的重要性,更要以行动去真正加以履行,热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培养个体正面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并且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及他人的关爱。教育者要重视发挥学生在生命教育中的主动作用,让学生谈经验、看影片、讨论新闻、做专题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展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让学生从做中认知生命、从体验中感悟生命、从学习中提升生命。使学生在具体体验中感受到积极的生命情感及巨大的潜能和成就感,从而激活生命、体验生命乐趣。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观念,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3、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是教师传承知识的工具。践行生命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完善教育过程。教师应具有“师德高、理念新、业务精”等教师素养,更应该处处以学生为本,“在生命教育课中,告诉学生生命的来源,讲解生命教育的目的,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教师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要建立新型的生命互动与交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来提升对生命的认识,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 整合各种资源, 促成生命教育途径多元化

生命教育除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之外,还要积极开发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组织者应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的联系,采取开办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方式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吸引家长参与学生的生命教育;采取开展社区合作、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建立生命教育基地等方式,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只有社会各界不断的关注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教育问题,共同为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形成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在理解生命的基础上,引导生命的自我发展,促进生命的精彩与辉煌。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落实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的生命为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让学生学会感悟生命、仰视生命,实现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池墨:生命教育不容忽视[N],中国教育报,2007 -08 -01。

[2] 中国共青团网,.cn,2011年05月14日。

上一篇: 双减政策重要意义 下一篇: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