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5:59: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统计学调查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门急诊是医院面向社会服务的窗口,是患者接触医疗诊治的第一线,也是反映一家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病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时21世纪医院创新经营和应对卫生市场国际竞争的关键一步。
作为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遵循“一切为了孩子”的建院理念,努力为病人及病患家长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为了了解病人在门急诊就诊过程中对医院的环境设施、等候时间、服务态度、医疗过程和医疗结果等方面的满意情况,本研究从我院随机抽取100名门急诊病人家长在其就诊期间对我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不同人群的满意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以从中发现门急诊中存在的问题和病人不满意的原因所在并寻找对策,为医院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一定的帮助。
1.2研究步骤
1.2.1主题确定。依研究者工作背景有关的问题,确定研究目的、对象与范围,并且做研究主题的可行性评估,以便进行研究。
1.2.2问卷调查。通过文献探讨和实地调查的结果设计调查《SCMC门急诊病患满意度调查表》(附件),调查对象为前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急诊就诊患儿家长。
1.2.3资料整理与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χ2检验对门急诊调查问卷的频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2.4讨论与建议。根据统计的结果对产生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提升病患家长对此问题的满意度。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
本项目将由研究者实际参与患者满意度调查的过程,从中获得学习、观察、心得、实务上遇到的问题,通过文献的探讨与理论的分析整理,并实地对门诊病患实施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了解门诊病患对我院门急诊所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并通过相关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为有效达到上述的研究目的,问卷系由课题小组成员亲自在我院门急诊输液室内,以不规则、任意的抽调方式,进行不记名填写方式来搜集资料。
2.2研究对象与抽样方式
本项目的抽样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急诊病患陪同人员为对象,随机抽取我院部分门急诊病人为样本,采用在输液室(发热与非发热)询问的方式向病人家长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病人家长填写《SCMC门急诊病患满意度调查表》。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整理得有效问卷81份,回收率为81%。
2.3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就医背景、各项目满意度、填表人基本资料等内容,其中各项目满意度部分为主要调查部分,包括医院环境设施、等候时间、服务态度、医疗过程和服务结果等5个方面共计40道调查提问,要求病人家长根据就诊期间对这些内容的感受和体验按非常满意、满意、可接受、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来做出选择。
2.4计分方式
本问卷以填答者对我院门急诊的服务现况,依其就诊实际感受的满意程度为主。本问卷采取李克特尺度(Likert Scale)测量,依次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可接受、满意、非常满意五个等级,并依次给予 1、2、3、4、5 的分数。分数愈高,表示病患对该项要素的满意程度愈高。
2.5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在受访者基本资料中选取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就医背景中是否初诊、就诊科别、科室类别等信息作为人群划分的标准,继而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3.结果分析
3.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及其就医背景
3.1.1受访者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由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是一家儿科综合性医院,受访者身份绝大部分是患儿的家属和亲友(84%)。年龄结构上,21至30岁和31至40岁的人群占大部分(34.6%和29.6%)。教育程度方面,绝大部分受访者为高中及以上学历,可以完全理解本调查问卷的目的和题目的意思。
3.1.2就诊患儿的就医背景。本次调查受访者大部分是第二次或更多次前来我院就诊(86.42%),且大部分就诊科别为内科(86.42%)。科室类别方面,频数前三位分别为普通门诊(51.25%)、急诊(18.52%)和专家门诊(17.28%)。81位患儿家长绝大部分选择“当日现场挂号”(84%)。就诊原因方面未有特别明显的高频数,主要集中在医院名气(25.57%)、交通便利(25.97%)、医疗设备和医术高明(15.58%)等方面。
3.2门急诊病人满意度
根据公式“患儿家长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的人数/总人数”计算满意度得分,并对各项的满意度由低至高进行排序。
表1门急诊病患总体满意度
表1反映的是本问卷满意度部分四大项目的满意度得分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等候时间”是最不令人满意的,其次是“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而“医疗过程”的总体满意度最高。
3.3不同病人满意度比较分析
根据受访者所填基本信息和就医背景,将是否初诊、不同就诊科别、不同科室类别、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对各项目满意度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13.0作卡方检验,大部分为无显著差异,但在某些项目有显著差异(见表2)。
表2不同病人满意度比较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对于“座椅的舒适度及数量”、“叫号台人员服务态度”和“检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这三项的满意度有着显著差异(P
4.讨论与建议
4.1讨论
在满意度最低、问题最突出的“等候时间”方面,受访者认为等候时间最长和最不满意的均为“候诊时间”。这反映了我院门急诊病人数量多、医疗资源稀缺的现状,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优化整合,从而降低门急诊病人的等候时间,是提升门急诊病人满意度的重要环节。
在医院环境设施方面,受访者主要不满意的候诊空间不够宽敞、座位数量有限且不舒适,同时对自驾车不便利也表示不满意。候诊空间的不宽敞和座位的数量有限直接提升病患焦虑情绪产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其觉得候诊时间过长,无法忍受,影响其对候诊时间的满意度的评价。
通过不同文化程度受访者的满意度调查,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对“座椅的舒适度及数量”、“叫号台人员服务态度”和“检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这三项的满意度有着显著差异。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需求是不同的,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不同文化层次的病人(家长)对于医疗的需求和期望值是不同的,文化程度越高的病人,医疗需求的期望值也较高,反之,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期望值也较低。
4.2建议
4.2.1挂号方式多样化,优化预约挂号。我院自开始实行专家门诊预约挂号以来,极大方便了前来就诊的全国各地病患,但是本次调查显示,采用当日当场挂号的病患依然占绝大部分(84%),因此提供更多的挂号方式,优化预约挂号是很有必要的。方式上可以在现有的电话预约基础上提供网上预约和自助机预约;数量上可以提供专家门诊、照顾特需等门诊的预约,同时也可提供相关检查的电话、网上预约,方便病患自行选择,适时前来就诊。
4.2.2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服务意识。门急诊是医院工作的窗口,门急诊各环节的医务人员的服务代表着医院的形象,因此提高门急诊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是一项重点任务。通过相关培训使得门急诊医师了解主动说明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和保护病患隐私的重要性。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使“一切为了孩子”的办院理念深入人心,从而逐渐形成“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
4.2.3改善就医环境。门急诊候诊厅与就诊室由于病人较多,经常人满为患,环境嘈杂混乱。在原本就为患儿病情担心的家长心中,更添上一份焦躁的情绪。改善医院环境卫生,在候诊处添置宣传栏、多媒体设施、小装饰等,都可分散等候家长的注意力,缓解其焦虑情绪。增加候诊处的休息设施,同时通过宣传、告知等方式减少陪同家长的数量,使候诊患儿及家长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能有效减少病人对候诊的“心理时间”,从而减少医患矛盾,提高门急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朱晓燕、许劲松、周妹郭、黎安、陈卫东、杨武.医院门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医院管理杂志,2012(6)
【关键词】十堰高校 不同年级 大学生 AIDS知识 态度 行为 健康教育
AIDS的蔓延在全球已备受人们关注,而中国正处于AIDS暴发流行的前沿,且形式相当严峻,大学生HIV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迄今存活的HIV感染者中约50%以上为15-24岁的人群[1],大学生正处于此年龄组中。他们在生理、心理与性观念等方面均处于显著的变化期,正逐渐成为AIDS的易感人群。同时,受西方性开放影响,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态度,部分学生甚至发生过性行为或边缘性行为。本项研究是对十堰地区4所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AIDS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十堰地区4所高校(郧阳医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按照高低年级两个层次:郧阳医学院抽取高年级229人,低年级148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抽取高年级236人,大一新生39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抽取高年级135人,大一新生103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抽取高年级149人,大一新生100人。预计调查人数1200人,实际调查人数1139人,有效问卷1089,问卷有效率95.61% 。
1.2 方法 ⑴结合国内外AIDS的相关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级、AIDS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采用统一标准进行问卷调查。⑵调查方法:2009年6月对4所高校高年级学生发放问卷并回收,9月份对4所高校大一新生发放问卷并回收。
1.3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统一输入计算机,经整理后输入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对象均在17—23岁,大一新生390人,占35.81%;高年级699人,占64.19%。
2.2 相关知识掌握情况:⑴临床症状:不同年级的学生知晓情况在咳嗽、原因不明的喉炎,消瘦、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方面都有统计学意义。⑵传播途径:两个年级对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集中在母婴传播、输危险血制品、危险性行为等方面;在非传播途径中,二者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⑶预防措施:无论是高低年级的大学生均对预防措施持积极态度。
2.3 与高年级相比,大一新生对“12月1日为艾滋病日”的知晓率较低,二者分别为43.7%、30.4%,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96,P
对“HIV是艾滋病病毒”,高年级、大一新生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2.3%、88.2%,有统计学意义(x2=8.341,P
2.4 对AIDS患者态度调查情况“对被确诊的AIDS感染者”,有26.0%高年级学生,31.2%的大一新生同意“允许他们继续工作”;14.2%的高年级学生,6.4%的大一新生表示“应停止工作”。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在AIDS基本知识方面,高年级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大一新生,更多原因在于大学期间接触了许多关于AIDS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更加深刻地认识并了解AIDS。在对待AIDS患者的态度及行为方面,大一新生的表现却比高年级学生更为积极。同时,高年级学生对待性行为方面的问题较大一新生更为开放。整体上,大学生对AIDS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刻,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缺陷。
2008年十堰某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取AIDS知识的途径以电视、网络和报刊杂志为主,而通过学校、家庭教育来获得的却较少。本次调查中,电视广播节目、互联网、宣传展览活动仍为主要途径,另有35.5%的高年级学生和42.7%大一新生表示是通过学校教育、教师授课方式获取知识的。由此可见,社会的宣传,学校、家庭关于AIDS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更多的事实说明社会、学校、家庭关于AIDS的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的获取和素质的提高,更是他们心理、生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推动力。因此,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关于AIDS的健康教育对学生远离AIDS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2]。
本次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这是一个特殊人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资料显示,在对待AIDS患者的态度与行为方面,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同情和帮助AIDS患者,并愿意去了解更多有关AIDS的知识,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AIDS的积极心态与良好的道德素质。此外,医学院校学生对于AIDS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较非医学院校学生更为全面且更深刻。由此可见,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AIDS的宣传与教育。学校应当加强有关知识薄弱环节的宣传与教育,联系国内外AIDS研究的最新进展,开展合适的健康教育。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该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浅,表现在:仅有44.3%的高年级学生、27.1%的大一新生认可“校园内发放使用安全套”这一措施;甚至有极少数人表示“若自己不慎感染AIDS”会选择“隐瞒实情”。因此,在该人群中推广使用安全套十分必要,并鼓励他们积极地进行AIDS健康咨询及HIV自愿检测。同时,我们应在对该人群进行AIDS知识宣传及教育的同时,加快步伐探索对其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AIDS在全世界的蔓延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我国的AIDS感染率正逐步上升,不良社会风气、贫穷、较低的文化水平等被普遍认为是我国AIDS发生蔓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AIDS发病率难以控制的困难所在。在我国,不同地区AIDS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偏远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与外界信息沟通少,人们的文化水平明显偏低,从而对AIDS的认知较低甚至缺乏,致使其发生率较低。贫困地区还存在较多的非法卖血活动,这大大增加了AIDS感染的机会。沿海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不良的社会风气却使AIDS的发生率较高。由此可见,经济水平对其发生发展产生明显影响,进一步印证了社会环境因素的显著作用。另外,母婴遗传、性别、个人认知水平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等诸多方面都可能对AIDS的传播产生着重要影响。AIDS是一种经血液和性传播的传染病,而大学生在这两方面知识相对薄弱,这与解瑞宁等[3]的调查研究相符。目前,AIDS还没有确切的治疗措施,只有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蔓延。因此,加强AIDS的宣传教育及预防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人群,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监管与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帮助,以便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整体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远离AIDS。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R7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05-02
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时一种严重威胁其健康发育的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给予疾病的防治,加强健康教育措施,我院对210例学龄前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地区偏远地区2010年2月~2011年12月210例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年龄在3~6岁,平均(4.95±0.37)岁,男110例,女100例;其中就读幼儿园者141例,未就读幼儿园69例。
1.2 方法:根据《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止方案的技术规定》对其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测。收集所有儿童的新鲜粪便,采用改良加藤法对蛔虫、钩虫和鞭虫等进行检验,使用透明胶纸拭肛发对蛲虫进行检验
1.3 数据处理: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0例学龄前儿童肠道感染者101例,占48.10%;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地与外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学与未入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蛔虫感染人数最多,为97例,占96.04%,与钩虫及粪便吸虫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均无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感染者。详细结果(见表1)。
3.讨论
肠道寄生虫感染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蛲虫、带绦虫、鞭虫、结肠内阿米巴虫、溶组织阿米巴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等。此外,还包括肝毛细线虫和人芽囊原虫等。
从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肠道寄生虫感染较多,占48.10%。患儿无性别差异,但外来人口的发病率高于本地人口,p<0.05,其可能是由于外来人口对我地区的环境不适应,儿童居住环境有一定差异,流动人口卫生习惯较差等。而入学与未入学的儿童发病率并未存在差异,这与部分报道结果相反,其可能是由于我院本次实验调查对象较少,出现误差,加之部分幼儿园对儿童寄生虫感染认识不足,学生集中等,容易导致对学生的健康指导效果降低,学生之间相互传染造成幼儿园内儿童发病率也较高。
从感染寄生虫调查发现,蛔虫感染例数最多,与国内大部分调查结果类似。主要是由于蛔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其经过粪口途径感染,导致传播广。蛔虫类似蚯蚓,一般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幼虫会钻入到肠道粘膜,甚至经过淋巴管和微血管进入肝脏等,引起各种疾病。患儿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其可能会呈现脐部周围的腹痛、食欲降低、消瘦、哭闹、烦躁、易惊醒、磨牙等。如不进行治疗,可能会引起各种肠梗阻等并发症,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肠道寄生虫感染发病率较高,其需要我们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给予预防,并积极治疗。
健康指导中,首先要积极控制传染源,对已经携带寄生虫的患儿给予普查和广泛治疗,对容易发生感染的人群进行集体的驱虫。其次,要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改善儿童的卫生条件,并改变其不良的饮食习惯。不饮生水,不吃未经过清洗的蔬菜和水果,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此外,还要鼓励儿童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患儿的免疫能力,降低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发生率。家属还要重视家庭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积极消灭家庭中的苍蝇、蟑螂等,避免虫卵入侵。第三,对发现患儿有此疾病后,要积极给予治疗,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甲苯咪唑咀嚼片、复方阿苯达唑片等。
参考文献
[1] Scherrer AU,Sjoberg MK,Allangba A,et al.Sequential analysis of helminth egg output in human stool samples following albendazole and praziquantel administration.[J].Acta tropica,2009,109(3):226-231.
[2] 吐送托合提·肉孜,古丽鲜·巴依孜,阿布都卡依木·阿布都拉,等.某县3~18岁肠道寄生虫感染监测与驱虫药效果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208-209.
在调查中,调查者把学习状态分成了四个等级,其中“不想学习,一到学校就觉得浑身不舒服”的占29.31%;“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占32.41%;“谈到学习就头痛、烦,但不学又不行”的占30%;“不厌学,觉得学习很快乐”的仅占8.28%。
一、职校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表现
1. 课堂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瞌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吵闹,实行“四不主义”: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
2. 在文化课学习方面,部分学生的练习、作业或者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在技能课学习方面,一些学生或者装模作样弹几下、画几笔,或者张张嘴巴充充数蒙混过关。有小部分学生期中、期末文化课考试时,10分钟就交了卷;技能课考试时,往那里一站,低头说不会,更有甚者干脆拒考。这些学生既不耕耘,更不问收获。
二、职校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成因
1. 缺失内在驱动
这类学生在调查中的比例为26.48%。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无法启动学习。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教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这类学生占了其中的16.89%。
深层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不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广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喜欢追求享乐。“负动机”的影响非常大,它导致学生逃避学习,无视教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课堂上“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其实不是不“发”,而是不想“发”。这类学生占了其中的9.59%。
2. 注意障碍
这类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易分散,观察力不敏锐。他们平时在课堂上或是东张西望,或是低头做小动作,心不在焉,总不能与教师的讲课合拍,也不能认真思考。一旦教师提问他们时,总是先一怔,然后不是答非所问,就是低头不语。这类学生在调查中的比例为26.56%。
3. 自我认同感低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些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挥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现象。
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还不错的成绩,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教师的表扬,长期被教师忽视,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有些教师教育观念存在较大问题,常常违背教育规律,如学生入学不久,就在心中人为地将他们分成几个等级。教师心目中的那些“差生”,往往自认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学校中抬不起头来,慢慢丧失了自尊。
失助感是“习”得的,不是天生就有的,是经过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形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约占4.76%。
4. 师生关系紧张
这类学生在调查中的比例为10.75%。“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现象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因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的“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
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爱一个人,也会爱他的优点、他的缺点,甚至他的派生物;恨一个人,既恨他的缺点,也恨他的优点,包括他的派生物。这种情感迁移与发散,如果调控不当,常常会产生负作用。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使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由此而影响教学或学习。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的课也不感兴趣,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我校有一个姓张的学生,因迟到几次,语文老师当众批评了他,他心存不满,发展到后来拒绝认真听讲,不完成作文练习,语文成绩一落千丈。这名学生之所以变得厌学语文就是“恨屋及乌”的心理在作怪。当然也与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关,那些专业底子薄、教学水平低、师德素质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树立良好的威信,影响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矫正职校生厌学心理的策略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原因,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1. 激发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人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为的。动机的激发,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
2. 转变观念,淡化“苦味”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于是许多教师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不放,一方面强化“苦观”,常念“苦经”,大讲特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另一方面让学生常做“苦事”,倡导苦干,用时间加汗水的方法来推进学习活动。于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这样,学生对学习哪能产生兴趣呢?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往往有着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境,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4、情感补偿
情感教育是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教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教师。因此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要想办法建设好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大家庭,营造“情感场”,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牢牢吸引住学生。
5. 成功强化
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以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预防习得性失助感。
(1)创设成功契机,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扬其所长,抑其所短。
(2)适当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方法。
(3)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它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需要奖励,当然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如此,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6. 正确归因
目前通识教育实践存在一些问题。就学生而言,文科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缺乏科学的认识,容易认为通识教育与自己的专业教育相冲突,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文科学生觉得自然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难度大,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就通识教育课程本身而言,目前还存在着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课程资源不足、任课教师队伍不理想、通识教育课程不受重视、大学组织结构中缺乏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等问题。
例如,数理统计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广泛而深刻的应用性,非常适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文科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其量化思维的理想课程。我国大多数中学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实行文理分科,很多文科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以后就不再学习数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在大学学习数理统计课时遇到很大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提高文科学生的理科素养,把数理统计设置为所有文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其教学实验效果怎样,文科学生对数理统计课的学习态度如何,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二、研究方法
笔者以SF大学(北京的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数理统计课为该校文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3个数理统计课程班的文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开课3~5周后以匿名、自愿的方式进行态度调查,最后收回有效问卷共计413份。
本研究调查的文科学生来自四类专业:汉语言文学(110人)、历史学(101人)、艺术(127人,包括书法、舞蹈学、艺术设计、音乐学和影视学等专业),以及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74人,以下简称“社工思政”)。97.3%的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少数为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男女比例约为3:7。
笔者根据关于学生课程态度的既往研究,结合文献资料编制了调查问卷。问卷共有四部分: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数学基础和专业类别;选课现状,包括选课动机、对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期望;对课程的学习态度;对课程的建议(开放式问题)。
三、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91.5%的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居于高中水平,少数居于初中甚至小学水平。
1.文科学生学习数理统计课的动机
文科学生选修这门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课程安排”(82.3%,学生人数百分比,下同),属于外部动机,而“喜欢数学科目”的不到1/4(22.0%),被动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占绝大多数。有一小部分学生(6.8%)坦言自己是“凑学分”。另外,“看重它很实用”的学生并不多(13.1%)。从选课理由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学习主动性。
文科学生逃课,最主要是因为“太难学”(64.6%),有近1/3的学生的逃课理由是数理统计课“对自己没用”(34.1%)。“本来厌学”的比例也很高(30.0%),因为“教师教得不好”而逃课的只占少数(9.9%)。可见,数理统计课本身的难度给文科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积极性。
2.文科学生对数理统计课程的期望
关于数理统计课的授课方式,文科学生认为最适合的是“边讲边练”(63.4%),其次是“教师讲授”(40.7%)。可见,这门课最好是小班教学,否则难以指导学生练习。另外,教师要重视讲解,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再结合其他方式,如增加媒体资料、安排参与式讨论和指导来增强学习效果。
关于数理统计课的作业形式,文科学生认为最适合的是“尝试实际应用”(53.3%)和“做教材上的练习”(51.3%)。关于如何才能学好数理统计课,大多数文科学生认为“加强应用”(66.3%)和“多做练习”(58.4%)是真正掌握数理统计的根本途径,但同时又不愿意增加课时(97.3%)。可见,学生既有愿意多做练习的倾向和学到实用技能的迫切心理,又有不愿意增加课时的不切实际的理想化要求,交织着想拿学分、学真本事,但又不愿付出的矛盾心态,这是一种幼稚心理,需要教师加以疏导教育。
关于数理统计课的考核方式,文科学生的态度比较分化,除了选择“闭卷考试”(31.5%)外,“希望考试容易些”和“开卷考试”的略显优势(44.3%),希望进行“实际操作演练”的比例也很高(28.8%),这表明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比较矛盾。“实际操作演练”并非首选,可能因为学生担心实际操作考试很复杂,难以顺利拿到学分。
3.文科学生对数理统计课任课教师的期望
大部分文科学生认为数理统计课教师最好是“专职任教这门课的老师”(66.6%),而不是“数学专业的老师”(32.7%)。看来文科学生并不关注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准,而更关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和跟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衔接。
文科学生希望教师“减少比较难的教学内容”(46.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46.0%),以及“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应用”(44.1%)。可见,难度适当、教法正确和增加应用是文科学生对这门课的主要期望。
4.文科学生对数理统计课的学习态度
该部分由9个1~7级的里克特评定项目组成,1表示“非常不赞成”,7表示“非常赞成”。内容包括3项:对数理统计课“有用性”的态度;对数理统计课“合理性”的态度;对数理统计课的情绪感受(见表1)。
在数理统计课“有用性”评价方面,文科学生特别认同“数理统计课学好了能够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弥补自己数学基础的不足。本专业教师也较少有负面评价,总体上对数理统计课的功用持很肯定的态度。但是,标准差比较大也揭示出学生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在数理统计课“合理性”评价方面,学生很倾向于“不同文科专业,数理统计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甚至赞成“不应该要求所有文科学生都选修数理统计”。在数理统计课的情绪感受方面,学生都“非常担心考不到自己期望的分数”,并且觉得难和枯燥。
鉴于调查对象来自四类不同专业,为了对比专业差异对数理统计课学习态度的影响,本研究以专业类别为自变量,数理统计课学习态度的9个项目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在9个项目中,除“学习数理统计能够弥补我数学基础的不足”和“不同文科专业,数理统计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7个项目都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学生因所学专业不同,对这门课的认识和态度有所不同。
5.学生对数理统计课程的建议
问卷的最后部分要求学生就数理统计课写下建议,本研究进行了简单归类(见表3)。如表3所示,“降低难度”“增强应用”和“教学应该生动有趣”是文科学生目前对数理统计课最强烈的愿望。
四、分析和结论
文科学生总体上肯定数理统计课的价值,认为数理统计课能够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加强自己的数学基础。但落实到这门课的细节,学生的态度又是矛盾的,如,在问及选修这门课的理由时,看重它很实用的学生并不多;在问及逃课原因时,有近1/3的学生认为数理统计课对自己没用。综合来看,文科学生对数理统计课普遍有一种畏难情绪,学生接受数理统计课大多是对教学安排的顺从,缺乏主动学习这门课的内部动机。
四类专业的学生数理统计课学习态度的差异表明,学生因所学专业不同,对数理统计课的需求和期望不同。文学和艺术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和素养训练与理科生迥然不同,加上向来对数学就很排斥,基础也非常薄弱,对数理统计课唯恐避之不及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历史学和社工思政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中更多涉及社会调查的内容,对数理统计方法有更多的需求。
鉴于学生被动接受数理统计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诉求的现实,教学管理部门一方面有必要加强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全面了解这门课的特点、功用和实际价值;另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上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培养定位,提供差别化的教学内容,适当划分课程难度等级,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接受和认同程度。
(一)为了解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于2010年6月29日上午9时与会计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实践课程开设模式、系部与企业协作方式等方面展开。
(二)为了解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笔者从教师群、学生群两个层面进行分别调查。首先于2010年6月29日下午14时与会计系三名专职教师(其中讲师一名、高级讲师一名、高级实验师一名)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内容围绕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的看法以及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是否发现问题或存在困难等方面展开。其次于2010年6月29日下午16时通过辅导员向学院2009级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4个班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计80份(该问卷从调查客体的状态与事实、态度与意见、行为与活动三个方面设计调查指标,并通过因素展开,设计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程度、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生对就业影响因素这四方面内容,共由16道半封闭型问题组成),于2010年6月30日上午9时全部收回,经检验,其中有效问卷68份,有效回收率85%。
二、调查结果阐述
(一)实践教学课程模式方面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采取分阶段的模式进行课程开设的:首先,在《基础会计》等专业课程中进行相关单项实训;然后,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进行技能综合实训;最后,与相关单位协作,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对于这样的实践性课程安排模式,3名接受访谈的专职教师和89%的有效问卷回答学生表示非常赞同,但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一是教学时间安排感觉紧张;二是由于会计专业性质的问题,导致校外实训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实训目标。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面
1、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看法
(1)实践教学并不只等同于对实训环节的教学。而是在整个知识体系的传授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以会计专业课程为例:在《基础会计》中,教师是教学生怎么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理解会计工作的流程;而在《财务会计》中,教师则只是讲“为什么”,对于“怎么做”则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讨。以此系列的引导性教学,来培养学生独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的最大特色是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传统的会计教学几乎是单纯的文字教学,对于业务处理,最常见的方式是教师说文字题目,然后教学生在作业本上做出上借下贷的会计分录。但等到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他所面对的,并不是系统的文字题目,而是一堆杂乱繁复的票据。为此,本次接受访谈的三名教师均提出,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以票据化的方式展开,强调原始凭证的作用性,提升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识别、填制、分析能力。
(3)搞好实践教学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完善实训资料。本次接受访谈的一名的教师专门提到,在本期所授《财务会计》课程中,她采用的是分岗教学的方式,将教材内容按照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所规定会计工作岗位进行整合,在每个岗位下设工作职责、业务流程、业务实例和实训练习四个小单元,从而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分岗业务技能。这样的方式受到学生欢迎,但也带来问题:学生手上拿着的仍是学校统一订购的传统教材,而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习惯按着教材顺序来学习,老师这样的教法打乱了教材内容的顺序,使得学生在课后自习时产生茫然。为此,要做好实践教学工作,贴合教师教学特色的配套资料是必须要加强建设的。
2、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看法
学生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最好检验者,为此,在本次调查中,充分听取了学生对于教师实践教学实施的态度的意见:75%左右的有效问卷回答学生表示对专业课程感兴趣,并认可学院现设的专业课程模式,但也有少部分的学生提出专业课程“内容枯燥”、“没意思”,其中不乏有三校生提出“与中职学的差不多”;在对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上,83.82%的有效问卷回答学生选择了“满意”,并在“喜欢的教学方式”这一备注中填写了“互动型”、“活动为主、讲授为辅”这样的字句;对于专业课程对就业的影响,96%左右的有效问卷回答学生表示影响非常大,也希望将其学好,获得相关资格证书为找工作做准备等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中发现问题的分析,结合专业特色、学生反馈,笔者认为,要将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实践教学落到实处,需加紧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优质校内实训基地
建立优质的校内实训基地是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设专门的会计模拟实训室、完善实训硬件设备,给学生修建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尽量使教学资料贴合高职就业岗位需要;三个加强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同时加大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将这三方面工作做到、做好,就可以在校内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弥补专业校外实训不到位的缺陷。
(二)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力度
对于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而言,与企业的协作方式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教师队伍的“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通过将企业的财务主管、高级会计师请进校园开展活动,加强学院与企业的联系,提升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程度。同时,专业教师也可以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指导培训,这种方式也是企业非常愿意与学院联合采用的;二是学生的校外实训,虽说不能完全进行会计工作流程操作,但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能明确企业的工作环境、业务流程,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特性,这对于高职学生能力培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会计工作的特点是“持证上岗”,对于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拥有相关的资业资格证书,能提升其在就业时的竞争优势。为此,学院应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中,按照考试要求要安排课程,与此同时,考证的压力也能带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双嬴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60例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25例。60例患者中, 5岁以下患者18例, 5~10岁患者22例, 10岁以上患者20例。
1. 2方法
1. 2. 1检验技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最短性的形态学特点就是细胞大小差异, 同时其外形表现没有规律, 胞浆形态丰富, 充满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容易看见Auer小体存在。染色质较粗, 有2~5个核仁, 通常存在一型M3是变异型, 主要特点是外周的粒细胞核表现为双叶、多叶或者是肾形。大部分没有或者仅有少量的嗜天青颗粒。临床表现的典型性免疫学特点是:CD33+、CD13+、CD9+、HLA-DR-、CD34-、CD7-、CD14-, 儿童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CD2+以及CD34+相比成年人会更高一些。图1为一个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象图。
图1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象
1. 2. 2诱导治疗所有患者确诊之后全部使用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以及复方黄黛片或者联合使用, 直到病情缓解。全反式维甲酸的使用剂量为30~40 mg/(m2・d), 在治疗的过程中, 无法全反式维甲酸的患者, 多加入使用复方黄黛片。三氧化二砷的用量为5 mg/(m2・d), 另外添加进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做静脉滴注。连续使用28~50 d。每周对患者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做一次常规检查, 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患者, 可以使用泼尼松5 mg/(m2・d), 3次/d, 并且可以用碱化水化、保肝以及输注进红细胞悬液等方式做支持性治疗。
1. 2. 3缓解后治疗待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之后开始做巩固方案的治疗, 化疗的方案选择柔红霉素加阿糖胞苷、弥陀蒽醌加阿糖胞苷、高三尖松脂碱加阿糖胞苷, 严格的依照药物的具体用量和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每2个月进行1次, 每次持续半个月。最少进行3疗程的强化治疗。序贯化疗之后使用三氧化二砷做15~20 d的连续治疗, 全反式维甲酸使用20~30 mg/d, 之后对上述的治疗方案做重复, 2个月1次。患者有所缓解之后, 对于所有髓内复发的病例, 使用三氧化二砷进行二次的诱导缓解, 并且给予其甲氨蝶呤、地塞米松以及阿糖胞苷的治疗。
2结果
2. 1临床效果60例患者中, 56例患者实现了血液学缓解, 缓解率为93.3%, 完全缓解的平均时间为(30.2±4.3)d。另外4例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进行诱导治疗后2周患者恢复正常。连续进行半个月的诱导治疗后, 所有患者出现白细胞升高的情况, 其平均峰值在52.9×109/L。
2. 2不良反应在本次接受诱导治疗的过程中, 有28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 20例患者出现轻度的转氨酶升高, 在进行保肝治疗之后, 患者的转氨酶全部降低至正常水平, 另有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 对其只是用全反式维甲酸做诱导, 停止使用三氧化二砷, 并且做保肝利尿对症治疗之后, 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正常。见表1。
表1各种不良反应症状(n, %)
症状 例数 占比
肝功能损害 28 46.7
转氨酶升高 20 33.3
肾功能损害 1 1.67
3讨论
白血病是一种异质性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程经过凶险, 患者通常会因为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颅内出血而导致死亡[1]。
在临床治疗中, 使用全反式维甲酸的概率较高, 临床效果也相对突出, 可是全反式维甲酸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会造成可逆性肝损害、高甘油三酯血症、肌痛等, 发病的几率儿童和成人类似。而在临床使用过程中, 减少全反式维甲酸的初始剂量会不会降低其造成的副作用还不是十分清楚。治疗儿童急性粒白血病有一定的特殊性:①儿童口服药物相对困难[2]。可以选择试用脂质体全反式维甲酸的复合药剂, 但是目前还没有对儿童治疗的具体疗效的临床报道。②能够在静脉使用三氧化二砷, 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其对心脏造成的毒副影响。③全反式维甲酸对10岁以下的儿童有更重的神经毒性, 有较高的头痛以及假瘤性脑病出现率, 使用时能够减少全反式维甲酸的使用量, 改用地塞米松有效减轻临床症状, 如有必要, 可以选择停用。全反式维甲酸对儿童造成神经系统的毒性主要原因是因为成年人和儿童对全反式维甲酸在末端的器官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维持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的开展眼科治疗[3]。
总之, 现如今在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还没有特别突破性的治疗方案, 可是就目前的治疗情况分析, 还是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 会让更多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得到康复治愈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向阳,王晓波, 孙淑君, 等.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93例疗效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9, 30(7): 440-442.
二、调查研究过程和方法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是在刘知新所着《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一书中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态度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成,重点选择了该量表中3道针对性强的单选题、多选题以及填空题组成了本问卷。
2. 调查对象的确定
本次调查抽取高一两个平行班,高二化学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时共发放问卷163份,回收问卷163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98.7%。数据分析时,将调查对象的期末考试成绩按降序排列,取高分段的前30名学生(高一20名,高二10名)为学优生,取低分段的后30名学生(高一20名,高二10名)为学困生,作为本次调查结果分析的对象。
3. 调查结果分析
(1)单选题结果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喜欢化学并对化学感兴趣,因此学习起来觉得较轻松,学习成绩也较好。相反,学困生由于不喜欢化学,对化学缺乏兴趣,因此学习感到困难,从而导致成绩不好,而成绩不好也是导致学生对化学没有兴趣的一个原因,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2)多项选择题结果分析
上表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喜欢化学的原因都是因为化学实验有趣和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这些优势,激发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促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原因中,“化学是一门必修课,我必须及格才行”这一选项的得分率学困生比学优生高得多,说明大部分学困生学习化学是为了高考,他们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习的过程。
在“我不喜欢化学或促使我不想学化学的原因”这一项目中,仅有1名学优生作答,因此不做分析。学困生中,不喜欢化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又以“成绩不好,努力后也没多大的提高”和“学习负担太重,各门功课压得我无力对化学增添兴趣”以及“化学学习太枯燥”为主要原因,说明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薄弱,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或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的讲课方法不当等原因使学生对化学学习缺乏热情,因此导致学习成绩差。
(3)非选择题调查结果分析
在“我最喜欢的课”的调查项目中,30名学优生仅有2人没有将化学列入最喜欢的课,而30名学困生中也仅有3人将化学作为最不喜欢的课,表明绝大部分学困生虽然不太喜欢化学但也没有到讨厌的地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正如学生最后一项“你喜欢老师怎样上化学课”中这样写道:“多用多媒体教学”、“多做实验”、“不要只是老师讲,要多进行师生互动”、“上课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老师不要太严肃,要幽默一点”、“课堂上要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调节课堂气氛”……
三、结论与思考
1. 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关联,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是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学困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化学没有兴趣,他们也想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也想对化学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根据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师生配合,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2. 几点思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何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挥情感效能,焕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为真理的追求。”一般来说,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没有可靠的情感基础,不仅不会有成功的学习,甚至连一般的学习也是不可能的,积极的态度体验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与学生的谈话中,经常听到学生说:我基础很差,我也曾经努力过,但还是不行,无论我怎样努力,总是学不好。很多学生由于经常遭受学习失败的打击,逐渐失去了自信心,学习上提不起任何兴趣,逐渐变成了学困生。转化这些学生首先要运用情感激励艺术,创设优良的教学情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学生热爱某一个老师,也会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但是要想让学生热爱老师,老师必须热爱学生。学困生从表面上看,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他们都有较强的自卑感,更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更在乎自己在老师、同学心目中的位置。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往往故作轻松状。因此,教师对待学困生应倾注更多的感情,应着力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和自尊,对他们千万不可冷落、歧视。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要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要多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等语气鼓舞学困生,发挥评价情感,将含有尊重、信任、希望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这一点对学困生来说尤其重要。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了亲近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消除了自卑感和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必然会树立起必胜的信心,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效果必然也会逐渐提高。
(2)发挥实验魅力,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都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学困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对任何事都想亲身体验一下,因此,实验是学困生产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源泉。
化学实验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往往无法摆脱“教师演示——教师归纳”的公式化进程,学生对操作细节和现象一晃而过,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避免学生只是看热闹,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通过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每次观察实验都要要求学生有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演示完成后,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来做,较复杂的实验操作可以协助他们做,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要结合学校的实情组织好实验,有条件的话都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共14张实验桌,每班学生不超过56人,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做实验时,一个学生亲手感受实验的过程,其他三人认真观察这位学生的实验情况,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能够发现多少就记录多少,在做完实验后指出并且提出改进的建议。一个实验完成后,再换另一个人操作,其他人观察、记录,如此循环,每个人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取长补短,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再是旁观者,自然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保持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2-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许多高校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并新设不少新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科)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在原有相关专业基础上调整后建立起来的。由于光电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就山东省而言,有10多所。我校光科专业是在原物理学专业多年发展的基础上于2007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由于是新设专业,没有经验可循,因此,避免不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已成规模的行业,光科专业所面向的光电信息产业规模已有很大发展,但就业去向依然存在不少问题[1]。同时,山东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省内生源为主的高校,学生就业主要在本省,但相对于一些光电信息产业发展较为发达的省市,省内与光电产业相关的企业相对较少,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就业压力大。这使得许多光科专业的学生出现出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学校转专业的政策,转到其他专业。
专业认同感是指一个人表现出的对所学专业的认可情绪。专业认同感强的人会坚信自己所学专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本文通过对山东理工大学光科专业在校学生专业认同感调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为切入点,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专业认同感现状及分析
(一)研究对象
以光科专业所有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问卷形成中,除基本问题外,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大一至大四级各年级学生共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71份、61份、72份和67份。问卷分年级进行统计。
(二)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调查主要从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专业选择动机、专业学习环境、专业前景展望、专业坚定性等方面展开。
1.对专业的了解程度。问及报考(选专业、转专业)之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如何,各年级均有6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本专业不了解,30%以上的学生表示略有了解。这实际上是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所填报的专业了解甚少, 对于本专业学什么、将来能干什么以及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都不是很清楚。事实上,当问及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学习,目前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时,各年级依然有15%以上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即便是大四学生。这说明对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专业选择动机。问卷中提到的动机有:个人兴趣;就业前景;随波逐流;父母亲友的意愿;被迫来到这里等。大三和大四学生有一半左右的同学是出于个人兴趣,20%以上的学生是考虑到就业前景,12%左右的学生是随波逐流选择了本专业。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调查结果为:个人兴趣(37%;28%);就业前景(5%;23%);父母亲友的意愿(8%; 13%);被迫来到这里(27%;30%)。就专业选择动机来看,大家都是凭借着一种兴趣和对未来工作的要求来做出选择的,即大家选择本专业的动机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功利性倾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本专业不是个人意愿,他们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情绪不稳定。对那些由于专业调剂而进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则应给予特别关注。
3.专业学习环境。对大三和大四学生问及对本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满意程度时,70%以上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实验室的建设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但对四个年级就学校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满意程度时,各年级均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认可。由于学校所处的城市不是省会城市或一般大城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投入还是让人满意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校所在的城市环境影响了自己的发展。
4.专业前景展望。调查的问题是“毕业后您是否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对本问题的回答存在一定的差异,选择“愿意”的情况为:55%;43%;68%;45%。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不希望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总的来说,大家对于专业前景还是看好的。
5.专业坚定性。对大三和大四学生的问题是“如给您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您是否会继续选择本专业?”对大一和大二学生的问题是“您有转专业的打算吗?”调查表明,这四个年级依次有30%、42%、54%和79%的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本专业。虽然各年级的情况略有不同,总的来说,学生的专业坚定性还是不容乐观的。由于没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专业坚定性弱,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转专业的倾向。当进一步问及“重新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进行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填写的是学校的一些品牌专业。不难看出,学生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加强入学教育与专业认同感教育的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光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总体偏低,这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专业建设时间短,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实验室建设及开放程度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省内本专业的就业没有什么优势。专业认同感普遍偏低这一状况,将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结合与学生所进行的座谈,若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必将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加强入学教育,稳定学生情绪,打造第一印象
新生入校后的入学教育是各高校普遍进行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一般都是学生所在学院安排相应的教育环节。但目前在系或专业这一级别上安排的入学教育较为薄弱。我们认为,加强系这一级别的入学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系里各专业教师的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为学生讲解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专业思想。学院的入学教育使得学生知道他是某一学院的学生,而系里的入学教育将使得他知道自己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的学生。通过与专业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稳定入学后的恐慌茫然情绪,初步具有一定的专业思想。
(二)加强对专业学生的“系爱”关怀
目前的新生入学教育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爱校”和“爱院”,而与此相对应的“校爱”和“院爱”似乎都被忽略。从系这一级别说,在对学生强调爱自己专业的同时,系里的各位教师,也要做好“系爱”工作,把系里的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去呵护。系里每一位教师应对系里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向,并及时疏导,突出对本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认真对待学科导论课,加强专业指导,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学科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继续。山东理工大学光科专业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进行过类似的早期教育,但并没有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因此,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学科导论课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环节中去,教学效果很好。但也应当看到,目前对该课程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安排上较随意。除了学科导论课,平时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请专业教师来给学生讲一讲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分析、预测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所学专业,树立专业信心。在专业思想教育中,山东理工大学其他学院的一些经验也值得借鉴[2]。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专业认同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各个阶段,专业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将专业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一是通过实验室平台激发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二是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校园科技活动,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邀请本专业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家介绍本专业当前国际上的研究前沿领域或行业发展动态与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使学生对专业充满期待和希望;四是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既可以从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的专业热情。
(五)引导学生树立大专业的思想观念
不可避免,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认为某某专业才是真正的好专业。对这类学生要循循善诱,不要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而是让他们逐步建立大专业的思想,那就是在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向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转变。喜欢电的,可以多学点电子方面的知识;喜欢通信的、喜欢物理的可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涉足这些领域。大专业思想与我们一直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全相符的。已有的成功实例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已毕业的考研学生中,除了继续本专业学习外,也有学生考取了诸如通信、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生。
总之,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把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于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的整个过程。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才能不断提高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新设专业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般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对应付生活中多种领域中的问题的自信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它作为一种人格变量,能够对个体在不同任务领域中的成绩有一定的预测效果。成就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动机,指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成就动机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个人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程度。国防生是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军队干部,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后备军官,国防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针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研究还很少,本文拟就国防生与高校普通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进行探讨了解和比较分析。为国防生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为长沙市三所重点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随机抽取的334名在校国防生和298名普通本科大学生,全部为男性。
(二)测量工具
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等人编制,共有10个项目,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即非常不符合、有点符合、不确定、大部分符合和非常符合,依序给1-5分,总分愈高者,表示一般自我效能感愈高。
2. 《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 The Achievement Motive Scale. 简称AMS),由挪威奥斯陆大学Gjesme,T和Nygard,R于l970年编制,由叶仁敏和Hagtvet,K.A于l988年修订而成. 量表共30道题,分两部分,每部分l5道题,分别测试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f)这两个维度。量表采用4点记分,完全正确记1分,完全不对记4分,得分越低,表明这类动机越强。
(三)研究程序
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把两份问卷装订在一起发给被试,统一指导语,测完统一收回问卷,主试逐一审查,剔除无效问卷。所有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6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对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国防生与普通本科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者显著差异((t= 3.213,p0.05),在避免失败维度上差异也不显著(P>0.05)(结果见表1)。
三、讨论
(一)国防生和普通本科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本调查从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这两个心理变量进行研究发现,发现国防生与普通本科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
班杜拉及其同事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做了大量研究,他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并一再指出,个人的自我效能信念,不论是准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建立在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评价及情绪与生理状态这四种信息根源之上。本研究中之所以国防生的自我效能感比普通生要高,原因在于:首先,作为后备军官,较高的招收条件和军地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其不仅能够和地方普通本科学生一样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促使他们在平时严格的军政训练也造就了他们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毅力,昂扬的士气以及过硬的作风。同时,国防生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体,在学校和部队组织的各项比赛中经常摘金夺银,崭露头角,这些成功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肯定和自我素质的认可以及走向基层工作岗位的信心。其次,在管理过程中,选培办(选拔培训办公室的简称)的干部作为国防生走入军营的第一任老师,其突出的能力水平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替代性地强化了国防生的自我效能感,让每一名国防生都看到了榜样,看到未来自己的身影。再有,国防生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其特殊的身份使其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媒体的宣传、老师的好评、同学的羡慕,家人的期望。这些良好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国防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另还有研究发现国防生较普通本科生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过度焦虑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判断,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需求,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也使自我效能判断发生变化。国防生较好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素质,提升了其自我效能感。
(二)国防生和普通本科大学生成就动机比较
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变量:成就动机是个体对活动追求成功的倾向,具有更多的情感色彩,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稳定的认知和评价,认知是主要成分。本调查研究发现,在追求成功维度上国防生得分高于普通本科大学生,但是差异不显著。在避免失败维度上,国防生得分低于普通本科大学生,但是差异不显著。成就动机更倾向于情感成分.虽然国防生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普通本科大学生,即在认知方面,对自我的能力有更高的自信。但是,由于少数个别国防生与部队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后,滋生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认为“签了协议盖了章,就业进了“保险箱”,因此在主观情绪上产生了懈怠,缺乏奋斗和拼搏的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追求成功的动机,产生了怠慢懒散,安于现状的消极情绪。因此,这些方面都可能是造成国防生与普通本科大学生生之间成就动机无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对国防生教育和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国防生作为未来国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对于国防生的自我人格完善和整体心理素质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推动新时期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针对国防生的心理动力特点,在培养教育过程中,我们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强化和改进:一是:合理安排任务和设置目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防生综合考评系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采用合理的成败归因方式;三是:坚决淘汰处理不达标的国防生等方式,以强化国防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国防生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的意识,为军队输送高素质,高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晋萍.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4.
[3] 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高建江.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 19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