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9 14:39: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alysi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LIU Chunyan, WEI Haid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qi University, Linq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as a special class of vulnerable groups in society,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mo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issues, values,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should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community care and other aspects to ease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Key words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asures
农村留守儿童即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未满18岁孩子,①国家统计局2009年对农民工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大约有2.3亿的农民在外务工,并且打工者的数量还在以每年500多万人的速度递进。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短时期内还将日益增加。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家庭或某些区域的问题,而在不久的未来将是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②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迫在眉睫。
1 农村留守儿童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机制
1.1 易产生道德认识危机
对于父母都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留在农村跟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祖辈们文化水平较低,生活圈子狭窄,价值观念未免陈旧,在物质生活上往往下意识地给予满足,而在对孩子的精神和道德的管束引导上基本没有概念。另外,新时代网络、电视等媒体广泛普及,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种庸俗、低级趣味信息的泛滥,儿童自身还不具备是非判断力,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调查发现,31%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上网、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③
1.2 价值观易出现偏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心理上,常常因长期无法给予孩子日常的照顾而产生负疚感,进而不自觉地采取物质与溺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长此以往,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好逸恶劳、物质上互相攀比、摆阔气装大方、奢侈浪费等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家长因其自身在这方面没有过多的理论认识,因而对孩子的人生价值观也没有引起重视。调查发现,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加上父辈祖辈日常言行影响,只想混个初中毕业证就外出务工,很难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3 精神性格消极颓废
由于得不到关爱,缺少与至亲之间正常亲密的情感交流,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之情得不到满足,导致孩子易出现情绪情感上的波动,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之中。而亲子关系疏远,导致对父母怨恨日益积累,使留守儿童精神萎靡不振。再加上监护人不上心、工作忙等原因忽视了他们情绪心理的变化,农村留守儿童易自我感觉不受重视,从而致使精神性格上缺乏自信、自暴自弃,进而导致焦虑自闭、悲观消极。
1.4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温情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与人交流时小心翼翼、充满警惕,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同伴、老师产生怨恨甚至敌意,从而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加上幼小的心里对父母长日的积怨,容易演化为对周围人的冷漠,不听大人管教,盲目反抗。而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对他们的管理在能力和范围上都十分有限,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变得无人愿意管、无人敢管、无人能管,在逆反心理的驱动下极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1.5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适应不良,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并导致自尊下降,因而他们逐渐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即便是跟父母有联系和沟通,父母忙于赚钱往往只关心孩子的花费问题,导致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逐渐淡漠,就更加难以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形成感情。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将来终究要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社会学研究表明,由儿童逐渐走向社会,是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形成个体个性,习得社会文化,内化价值规则,学会扮演社会角色。而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父母对儿童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以及他们在父母亲情呵护下所形成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是个体心灵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条件,父母亲自教育与亲情的缺失显然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④为了让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农村留守儿童将来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能适应社会环境,需要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各方面充满爱心的帮助。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2.1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政府、学校和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住宿条件,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尽量凸显人文关怀,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这个“暂时的家”处处感受温暖。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2.2 充分发挥社区积极性
有条件的村、社区可利用村活动室开展一些娱乐、教育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玩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他们混迹网吧等不良场所。鼓励、调动社会力量,比如,退休的老教师,放假在家的大学生等,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社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构建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紧密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 家长充分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长长期不在身边,缺失至亲关爱造成的。因此,身为父母要充分重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留意孩子言行,多跟孩子交流谈心,表达爱意满足情感需求。学习生活上的事多加询问,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强的精神。其次,主动与老师、社区和社会沟通,遇到问题及时求助,充分保障他们需求得到满足。
2.4 呼吁社会共同关爱
我们社会应该携手共同关爱这些孩子。网络、电视媒体积极做好宣传,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组织城市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让农村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黄色、暴力的游戏、影像、现实现象的打击力度,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文明、安全与和谐的文化氛围。各社区要利用节假日深入调查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为家庭困难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另外,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团体,要倾情投入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中来,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帮扶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送知识,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照亮他们的心灵。
注释
① 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06(6):62- 64.
中国农村儿童现象源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的贫困,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离乡背井去城里或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打苦工;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使广大农民工没有办法和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和工厂生活,这些可怜、孤独的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在14岁以下)只有与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个或者上辈亲人、甚至是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正如五年级学生张蕾在日记中写到:“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孤独无奈的留,丧心失望的守”。她的一位好友在日记后补充说“留守留守,留的辛酸泪水,守的是无奈寂寞”。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城乡差别极大。再由于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同时又在市场经济的猛烈发展的冲击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或背井离乡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打苦工。其中大部分人为夫妻一同外出,他们因经济等诸多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而引发“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在我国广大农村产生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社会群体,他们的物质生活也不很好,精神生活更令人担忧――因为这些孩子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上、心理上都急需关爱和帮助。然而此时此刻,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不能在思想上认识上和价值上给予引导与帮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很容易产生认识上、观念上、伦理上的偏差和个性心理活动的异常。正如失学儿童张小娃的笔记上所写:“妈妈爸爸,你要是在我身边,我的学习成绩也不会这样差,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我脑瓜子灵。现在我好想读书啊,可我就是读不进去。我这一生完了,谁能告诉我怎么办?我又能怎么办”?孩子们心理活动异常和人格出现偏差,久而久之会导致他们厌学、逃学、迷恋网吧、吸毒、偷抢、杀人等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少年犯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也不想这样啊,我现在才十几岁就成了犯人,这全是我的错吗?爸爸妈妈、老师、叔叔、阿姨请告诉我,难道你们就没有错吗?我一个人伤心过、害怕过、痛苦过、孤独过,也曾想自杀过……根据相关权威机构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5800多万人,57.2%的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务工,42.5%的是父母都外出务工,79.7%的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13%的儿童只好被迫托付给亲戚朋友抚养,7.3%的儿童是为不确定人或无人监护。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亲情的缺失和监护不力而使儿童产生不健康心理活动。
留守儿童大都是在14岁以前就与父母聚少离多,他们幼小的心灵极易存在阴影。某初级中学七年级一班学生在中秋节座谈上,由于全都是留守儿童,会上是异常的安静,孩子们表现出内心封闭、不言不语、情绪低落、自卑怯懦、淡漠,有的人发言也是语言粗俗,女同学也是行为简单粗暴,礼仪缺失。他们根本无视老师和领导在场。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男同学性格暴躁,易激惹,情感淡漠。学生陈丹丹说:“爸不管我,妈不管我,爷爷奶奶对我无奈何,我只有自己管自己,我是天地之间一精灵,说完就泪流满面”。这些留守儿童们多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父母监护教育的缺少和祖辈人监护的不力,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隔代教育(指由祖辈们监护孩子)问题在群体中尤为突出:根据相关资料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有80%以上由祖父母隔代教育和亲友监护,而他们都年事已高、文化程度低、教育方法简单、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基本无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们学习。再由于农村条件差,办学条件、师资条件、经济条件远不如城市,老师和监护人的教学理念也有局限性等,对孩子们的教育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学生,学校与学生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导致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表现在: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逃学、停学、辍学,而把精力转向上网、游戏、玩耍、赌博等上面。一位叫李艾艾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学习有啥用?学好了无人夸,学差了无人骂,爷爷奶奶年龄大,爸爸妈妈不在家,早点长大打工吧!”
(2)缺乏爱慰使孩子们产生自卑感和恐惧感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据不完统计:70%的父母在同一城市打工,一年回家不满3次,50%的父母在不同城市打工,要几年才回家一次,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率不足1次/月。由于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孩子们又是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更加渴望父爱与母爱来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要。而此时,他们既得不到亲情的呵护,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疏导,日积月累极易使孩子们产生自卑感和恐惧感、无助感。严重的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还会导致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行为习惯差。严重的右能走上犯罪道路。三年级学生吴昊在日记中写到:“爸爸妈妈,我不要金山银山,只要你们平平安安;我不要高楼大厦,只要一年中有一次与你们一起玩耍;不要汽车别墅,只要爸妈常听孩子倾诉。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儿有时感到好累、好无助、好苦啊!我总觉得自己远不如别人,总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我好象是多余的、无用的人”。
(3)疏于照顾使留守儿童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2.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作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1]。
根据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和2000年的2000万数字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3.内心失衡。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感。然而姚芸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中调查显示,家长出外后半月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60%,甚至一年节日见一次的也占到10%。有关数据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2.学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2]使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这个需要政府在户籍制度方面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稍作调整。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教育部门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这样家庭既不用担负民办学校的高额费用,孩子们又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学习成绩,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环境的不适应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以及课外辅导、校车接送等方面更有针对性。第二,在农村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机构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员以及教育设施配置;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为留守儿童配备一定数量的监护老师和心理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调查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随时通报给其父母以及监护人。第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
3.社会方面。第一,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见面,社会可以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农村当地政府可以探亲,城市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日。第二,社会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通过有组织有规模的方式,来传递爱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亲情缺失,同时也有教育缺失,监护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监护也主要是学校监护和家庭监护。对于未成年人,亲情、教育以及监护都离不开家庭,学校也负担着部分的教育和监护,而学校和家庭必然离不开社会,所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解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隐患,这不是哪一方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倾注关爱,更需要有关部门给出具体的措施。这是可持续发展、以人文本、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增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3]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177-179.
[5]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6]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落实,也跟随社会发展的潮流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农业为主转化为社会经济结构为主体的时代潮流。我镇外出打工人员的数量逐年提高,大批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拥入到务工行列,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增多,新的问题――留守儿童随之突出,留守儿童已成为我镇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种脱离亲情的特殊环境氛围之中,缺少第一监护人父母的体贴、呵护及教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就涌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呈现焦虑、烦躁、悲观等系列消极的情绪感,使其对学习失去进取心等心理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我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一)亲情脱离
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爱、呵护及监督,使他们经常感觉有一种情感欠缺的现状,使其该学到的知识而学不到,该拥有的亲情关系却无法享受。和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学习的机会受到限制,得不到父母的督促,久而久之就形成焦虑、悲观、消极的情绪感,失去对学习的进取心。看来家庭亲情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缺失
根据问卷抽查,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厌学的较严重,并且成绩较差。造成的原因是长时间父母分离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疏导。然而学校是育人之地的处所,可见也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主体,理应承担起全面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念。
(三)村委会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欠缺
据调查,多数村级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他监护人父母的私事,他们背井离乡打工到外地,必须得先把家里的一切事情妥善的安排处理好。这种不良意识的存在,从各级部门来看,则是提倡农民打工,提高当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所以实施一些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将产生的问题却掌握甚少,更提不起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应重视家长教育辅导,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通过言语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首位的。虽外出务工,但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务工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或发邮件等方式经常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情况,掌握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同时家长也经常与所任学生的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在校情况和学校发展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和子女沟通时,既可采用鼓励,也可以批评等方式来教育监督他们,但具体方法的使用特别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家长应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尽全力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还能感受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经常伴随着自己健康成长。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教育。现代化社会日益紧张和繁忙,给我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压抑感。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导致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们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使教师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应用科学的知识来调整自己心态是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健康心理状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常主动靠近他们,抽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谈心联系,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精神素养的需求给予关注。使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乐意与教师交流,将心中的苦恼和悲伤对老师说说。平时要多创造一些愉快的专职的场合以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厌学。留守儿童大多跟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祖父母年岁大,文化水平低。辅导孩子学为力,还有的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留守儿童一旦对当时所学的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又不能从家庭得到帮助,很快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马虎,学习效率低,渐渐地对班集体的活动也会失去兴趣,产生厌学、逃学等现象。
2. 逆反。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无处倾诉,而致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同学之间因一点小事而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受到一点误解或不公平的待遇时,更容易生气、急躁、发怒。
3. 自卑。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来说,留守儿童就是一个父母双全的特殊的“孤儿”,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无法适应没有父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还没有成熟,他们无法理解父母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遇到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心中的失落就会使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整天沉浸在忧虑、悲伤中,长此下去,他们就会拒绝老师,拒绝同学,进入自我封闭的空间,这对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4. 不良行为。处于特殊年龄段,留守儿童还不能理解父母,只是天真地以为,自己这样的“苦日子”就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在学习中也会把这种“怨恨”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学习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别人的长处,反而对其挖苦讥笑,对比他成绩好的同学怀有敌意。有少数学生,看到别人有好的玩具,不是占为己有就是对其破坏,常有小偷小摸行为发生。拉帮结派、早退旷课、打架斗殴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时有发生。
二、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首先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终生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行了。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2. 学校原因。虽然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但落实到学校,大多还是在处于应付检查的层次上。学校只负责把留守儿童之家的资料做完全,但真的让留守儿童参与的各种活动却很少开展,图书室、电脑、电话也只有检查时才对孩子开放。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和家长通话的次数平均一学期不到两次,更别说视频通话了!还有多数学校没有这些设施。
3. 社会原因。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很弱。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信息缺乏分辨的能力,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对孩子是一个具有极大诱惑力的地方,孩子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关爱和发泄,似乎都能在虚拟的网络中找到,又加之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监管,使得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三、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举办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讲座,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2. 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与学生勤沟通,弥补由于亲情缺失带来的失落。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促使学生的性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3. 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应正常开展,“亲情话吧”和“视频聊天”能让孩子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对一些生活、学习乃至生理上的烦恼和困惑,可以对父母及时地倾诉,使一些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缓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重留守儿童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4. 父母出门打工是迫于生计,要纠正“给孩子留下更多钱就是疼孩子”的错误观念。对孩子负责任就要从多方面关心孩子:第一,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让老师及时和自己沟通,共同协商对孩子的教育办法。第二,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及在生活中的困惑,及时排解压力,缓解不良情绪,要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终生发展有重要意义。而留守问题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甚至导致出现心理危机。年幼时缺失父母关爱,儿童很难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性格容易变得孤僻。尤其在心理启蒙阶段,当遇到困难,由于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引导及鼓励,留守儿童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甚至陷入自暴自弃的困境中无法自拔。
(二)学校教育不完善
家庭生活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困惑,这时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学校教育应该降低亲子关系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帮助与疏导。但限于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各种因素,学校在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等诸多方面存在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引导。另外,师资匮乏,导致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很少有时间与留守儿童进行单独沟通,这种被家庭及学校双重忽视、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政府缺乏有效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也与社会大环境有密切关系。地方政府部门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但对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却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机制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搭建与外出父母的沟通桥梁。一是必须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其教育意识,将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外出打工的家长意识中,为孩子赚足够多的钱,让孩子在物质上获得满足,就是为孩子负责、关爱孩子的表现,同时也是自己作为父母的价值体现。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外出打工的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在心理及情感上对父母的需要。对父母来说,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榜样,并在必要时对孩子进行有效引导。二是慎重选择委托监护人。外出家长必须重视与委托监护人的沟通,对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了解。不能一托百托,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不闻不问。三是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提供便捷的沟通途径。务工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创造父母与孩子联系的便利设施、渠道及机会,在儿童放假期间积极提供住宿条件使其与父母相聚等。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在意识层面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制定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教育工作。同时,建立专门的督导小组,实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及生活,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各方帮助引导下“感受关心,学会用心,建立信心”,实现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首先,村委会要对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调查,以便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委托监护人及学校,实时了解儿童学习、生活及思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教育指导;最后,为留守儿童举办丰富的公益活动,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以活动为载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及爱心,并鼓励其发扬自律、自强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课题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广大农村,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字逐年在增长。这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说谎,沾染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讨论的热点。
2.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选出了《盘州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课题。
二、课题立项情况
本课题在2017年3月底选题后,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经过设计论证,先后报层层主管部门审批,于2017年8月中旬得到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
三、课题组成员详细情况一览表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承担任务
手机
胡鹏鹏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二级
协助负责人完成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负责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研究报告
18785845480
向克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收集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研究报告
13708588996
胡玮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高级
负责审查、编辑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报告
13985928316
何梅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编辑、装订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研究报告
15329184370
支成贤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中学一级
负责制定调查问卷、负责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研究报告
13984605706
四、课题研究时间表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1
准备阶段
(2017年3月—7月)
1、申报表的填写;2、制定出具体研究计划,实施方案;3、开题报告
书面材料和电子材料
2
实施阶段(一)(2017年9月--12月)
1、准备阶段工作总结;2、各子课题调查分析报告;3、各调查报告论证
领导和专家评估
3
实施阶段(二)(2018年2月--12月)
1、课题专题研究报告;2、总课题研究推广报告;3、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周边乡镇学校推广结论
4
结题阶段(2019年1月---4月)
1、课题研究成果实践运用总结;2、讨论结题报告的形成;3、结题阶段工作总结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 同时,留守儿童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致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容易走极端。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体贴照顾,出现害羞、内向、孤独的心理倾向。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害怕与人合作交流等。 本课题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课题组成员从盘州市一些中小学选取留守学生近400余名,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留守学生的学习、交往、偏执、逆反、虚荣、羞怯等心理问题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快乐成长。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先后编写了盘州市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编印成书作教育系统内部资料赠送盘州市境内学校使用。也写出了各种心理特点的研究报告如:《对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交际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均被我校心理咨询室收存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培训使用,同时也被一些相关学校引用。
【关键词】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心里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内容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做法,本课题正是基于此,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挖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制定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同时,通过关心爱护,使其留守儿童能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好转,表现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心里素质明显增强,学业成绩稳步上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力、自理能力都不段增强,身心健康不断发展,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已对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不断出现, 打开电脑搜索“留守儿童”就能搜索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各地出台的有关关心留守儿童的政策。
1.国内研究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留守儿童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概念随着社会进步而嬗变。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的衍生群体,其关注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焦点。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体质、学业、社会性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结论大相径庭。留守儿童将长期存在,教育关爱工作任重道远,须避免留守儿童个体标签化,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宗飞《任性冷漠内向孤独 “留守孩子”令人担忧》探究了留守儿童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消极情绪。黄应圣、刘桂平在2004年的研究中,也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迟希新在2006年的研究中也道出了留守儿童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偏差……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暴躁、极端的性格。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盘州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2、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学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盘州市“留守儿童”的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分析
a、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现象
b、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现象
c、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交际心理现象
d、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现象
e、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现象
f、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现象
g、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现象
h、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异常行为
2、对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及建议
(三)研究方法
1、 抽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学生主要心里现象。
2、行动研究法:结合盘州市部分中小学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的过程,分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步骤、具体研究策略。
3、 个别谈话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 教育文献法:查阅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变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完成区域内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提取数据,对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类。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开展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设计调查问卷等。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主要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
2、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3、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4、 根据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转变策略。
5、 对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整理材料,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统计
课题组通过对盘州市八个中小学约400余人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详见各种心理问卷调查统计报告),主要数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占89%,没有的占11%,其中:
(1)认为交际心理有困难的占20%,一般的占65%,没有困难的占15%;
(2)认为学习心理有困难的占30%,一般的占70%,没有困难的占10%;
(3)有逆反心理的占40%,一般的占50%,没有的占10%;
(4)有偏执心理的占30%,一般的占60%,没有的占10%;
(5)有羞怯心理的占45%,一般的占40%,没有的占15%;
(7)有虚荣心理的占50%,一般的占30%,没有的占20%;
(8)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占40%,一般的占25%,没有的占35%;
(二)调查数据分析
从第一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在交际心理方面有问题的不是很多,一般地占多数,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第二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学习心理困难的也不太多,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行的。
从第三个问题可看出: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很需要帮助和指导他们,以减少出现的逆反心理。
从第四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偏执心理还是较多,很需要我们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从第五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儿童羞怯心理人数不算少,很需要我们采取引导措施;
从第六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虚荣心理还是挺严重的,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的。
从第七个问题可看出: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也很多,很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三)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组长胡兴担任主编,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六个月的时间,编写了盘县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在课题实施学校推广试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为我们课题研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题组长胡兴设计制作的课件和撰写的论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架起友谊桥-----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分别获得《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全国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及“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二等奖。为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
3、自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长胡兴为盘州市英武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培训了五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英武乡中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二级培训》、《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男女生交往》。
4、课题组成员何梅所做的课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化分析》、教研论文《浅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盘州市红果片区小学得到了推广。
5、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写出了各类心理问题的研究报告。其中:
(1)课题组组长胡兴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交际心理”和“常见异常行为”的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胡玮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胡鹏鹏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
(4)课题组成员支成贤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
(5)课题组成员何梅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
(6)课题组成员向克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
【实践成效分析】
1.通过农村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据所获数据资料,分析造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的各种因素。
3.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学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适的解决策略。
5.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和总结。
【研究体会】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健康问题则需要政府、家长、学校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研究实践后的几点总结与建议:
1、政府方面
就社会政府而言,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高的重视。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家长收入并不高难以承受高昂的择校费。所以,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方便家长携带孩子去打工。农民工将子女留守而不选择举家迁移,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难有直接联系。由于户籍所造成的二元体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这成为农民工子女不能随迁的一大障碍。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流入地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进一步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同时,在公办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特别要把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好,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受教育的成本,使留守的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共享城市文明。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家乡创业,在相对落后乡镇、农村发展更多的产业,为农民在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财力扶持、制度倾斜、生活保障,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尽量确保“后天平等”。
2、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部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学校对他们要倍加关注和关心,每一位教师要有一颗爱生如子的爱心,有计划的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父爱和母爱,得到大家庭的温暖,做到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学习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积极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有效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关心和教育好“留守儿童”责无旁贷,责任重大。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实践,现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要调查摸底,分类管理。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定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①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②父母一方不在本地,为团聚而外出务工:③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④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气暴躁,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进行重点跟踪,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要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要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心灵沟通。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我校课题组成员则组织本校部分留守儿童与浙江大学“1+1爱心工程”结对子的活动,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爱心工程以大学生牵手留守儿童为中心,让孩子们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组织留守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以书信进行交流,因为对于老师,孩子们有警戒,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但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种让社会人士参与到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机制或模式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
四要加大硬件投入,搞好寄宿制建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好寄宿制学校,优先安排“留守儿童”住宿,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安排好“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生活等问题,使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有很多好处,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教师及同龄儿童之间的关系和谐、亲密沟通。
五要关注特殊群体,进行个别辅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六要经常沟通家长,家校互动。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但是,家长因为工作问题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所以,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同时让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努力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共识,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七要提高教育人员的素质。除了在教学方面提高要求外,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尽量充实。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形成的极端思想或做出的极端行为。
八要学校和班级要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家庭方面
就家长而言,在做出外出打工而留下孩子的选择时,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弊。虽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距离孩子很远,但是,现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及时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留守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更多地与留守儿童深入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扰,减少隔阂,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留守儿童。家长绝对不可以因为留守儿童成绩落后而一味指责其不用功学习,而应该尽量帮助他们利用假期及时地弥补空缺、跟上进度。
我们想强调的是,父母不只是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上的寄托者。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有母亲温馨的话语来安慰,可以有父亲宽厚的肩膀作为依靠,从而帮自己正确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我们需要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敲醒警钟!你们可以少加几个班,可以少赚一点钱,可以不用给孩子买什么高档的礼物,但是,一定要记得经常打电话跟孩子聊聊天,一定要记得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煮一碗面或买一块蛋糕,道一句生日快乐。
4、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农村或者农民工的问题了,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热情的双手,形成爱的暖流,温暖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呵护的花朵。从以上这些爱心人士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我们相信,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绽放笑容。
【研究收获】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材料,也比较摸清了盘州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对于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队伍庞大,加上学校各种条件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当然,我们会努力渐渐扩大我们的队伍,更不会因为课题的结束而停止研究。我们将继续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问题,真正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以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廖继昌、韦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及建议》,广西教育,2008年25期 .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的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和弱化的部分。而在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长久性教育。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并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阶段内,一般都自始自终伴有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使得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往往会形成孤僻、不合群、厌学、易冲动等问题,在学习上他(她)们不愿意(也没有机会)张扬个性,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看客”。能力得不到训练,教育得不到实效。往往是学校几年工作还不如游戏机房的几分钟。形成了非智力因素的后进生。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关爱每一学生,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深思的问题。鉴于此,提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目的在于让这部分留守儿童能乐于学习,生活与学习上都不至于孤独。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题实施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将依据课程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育心理学。遵循中小学教育的规律,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并将优秀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概括,努力建构起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
通过研究,力求让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 、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课堂,形成自己独具的教学特色,学生能产生乐学的情绪,能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体验,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主要在盘州市的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生中组织实施。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反映该类学生学习素质与个性心理以及其它素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现状与实践研究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对该类学生的发展实施可行性的研究,并运用与实践中,尝试形成可操作性模式。
3.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素质和活动评价研究。
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发展,应及时的适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此类儿童对待评价感觉敏感,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多维素质的评价,要将检测和其它的评价放啊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主要选择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并进行跟踪评价的研究。
(2)建立合适的学习小组,将他们融入进集体学习生活中去。
(3)课间活动与放学后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跟踪研究法: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跟踪研究,运用必要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适时的记录每一个有效的数据。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以点到面,层层推开。按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2. 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合理的搜集与运用各种文献和资料,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及时的制定相应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
3. 行动研究法: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地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做出总结和反思。
4.经验总结法:是对教育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是自己或其他老师教育实践中的直接感受,实践性强、简便实用。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9月——2019年4月
第一阶段;初步开展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1. 研究课题前期准备;
2. 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3. 确定跟踪研究的对象。
第二阶段:重点研究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进行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
2. 不定期举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状况;
3. 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评价活动,探索教育与发展的操作方式;
4. 积累研究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5. 撰写案例和论文,展示优秀颗粒、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9年2月——201年4月
1.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 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研究成果展示:
1. 课题实施方案
2. 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论文集
3. 学生学习日记、周记,小论文展示
4. 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5. 课题实验经验材料汇编
6. 建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QQ群。
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课题主研人员均是市、县教育骨干,具有很好的科研经验。
(3)区位优势明显。我校处于县城周边。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形成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的可操作性方式,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加强组织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者:刘丽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环球时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作者:青永红 、周林;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现代交际》2011年01期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作者:李雯婷,载《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作者:段成荣、周福林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作者:吴帆、杨伟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载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二、课题开题论证结论
课题开题论证专家组论证结论:
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研究目标明确. 旨在通过研究了解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内容具体,方法得当;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计划全面;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多样化。
建议课题组应进一步修改并完善开题报告,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合理分工,展开课题研究并定期交流研究心得与成果,还要根据时间顺序分阶段对研究过程性材料及佐证材料进行归档与整理。
专家组一致同意本课题按开题报告进行研究。
2017年 9月 12日
三、开题论证专家名单一览表
参
加
开
题
论
证
专
家
名
单
序号
姓 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 作 单 位
专家签名
1
操明良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2
支坤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教育局
3
蒋泽山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马场中学
4
张春明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5
向永健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6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一般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敏感内向。在广南县的多数留守儿童中,留守儿童往往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监管,而部分年龄相对较大已经上初中的留守儿童或因为爷爷奶奶无力抚养,或爷爷奶奶去世,而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即便是有爷爷奶奶来监管,但也往往力不从心,毕竟爷爷奶奶和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生活习惯上有很大差别,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无法为孩子解决,长期处于这样状态下孩子的不信任感就会增强,变得敏感多疑,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
(2)自卑。无论是儿童还是大人都会有攀比心理,儿童的攀比主要集中在物质方面,而物质往往都是由金钱所带来的。而留守儿童家庭基本都是物质相对匮乏的家庭,在和其他物质相对比较富足的孩子进行比较时,往往会变得自卑。而这种自卑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他们就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其他物质相对富足的孩子,而产生自卑感。
(3)暴躁不安。长期处于监管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被欺负而变得敏感,在长期的欺压中就会形成极端的心理压力。而在没有得到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就会通过打骂小动物、践踏农作物甚至是欺压其他比自己年龄小的低龄儿童来排泄自己的情绪。
(4)逆反心理严重。在学校里,有些学生往往喜欢和老师对着干,总感觉时刻被其他人欺负,与其他人交流时充满警惕性和敌意。
(5)沉迷网络世界。许多留守儿童在上课时候依然沉迷于网络世界,特别现在是网络发达的时代,这个问题显特别突出,很多孩子无法分清网络世界里的危险因素,甚至有些还会把游戏世界里的暴力带到生活中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而这些年来,类似的问并不鲜见。2016年3月起,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从各省摸底的情况看,一些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体,而且容易被等恶性犯罪行为伤害。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监护人问题。家庭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第一因素,家庭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就比较少,反之,则容易出现心理缺陷。而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人不是父母,而是由隔代的祖父母来监管,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农村的老人多半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既无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督导的问题,也没有科学的办法来引导孩子的心理问题。而当孩子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多个问题积压在心理无法排泄,就会导致心理压抑。
(2)教育问题。如今农村的父母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尝到了因为缺乏教育所带来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父母不得不离开家到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务工,由此带来的就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增多。而父母离开孩子长期分居两地,最重要的是教育监管孩子问题就无法解决。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心理教育就很难开展和有效实施。另外一方面,乡村教师因为待遇差,环境艰苦,教师负担过大等原因也无法对学生进行特别细致的教育,特别是生活上的教育。因此,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完善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这也成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重要障碍之一。
(3))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而这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极度自卑,不喜欢说话。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上过于简单粗暴,认为孩子不听话就得打,久而久之孩子为避免被暴打就会直接不说话,以冷暴力对待。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调皮捣蛋,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主要原因还是在家庭教育上过于放纵和溺爱,孩子犯错误总喜欢以年龄还小不懂事为由而不进行管教,而孩子在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是不敢管教而更加放纵。隔代人的爷爷奶奶虽然能够在生活起居上对孩子进行照顾,但在学习和心理问题上却无法给予正确指导,这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缺陷比较多的原因。在广南县,农村留守儿童中超过一半都是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因为历史原因,父母特别是祖父母依然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依然是简单粗暴,甚至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
3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
(1)政府和社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是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是靠单个家庭力量或个人是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政府在这方面也在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特别是鼓励返乡就业和创业,部分过去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都开始返乡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儿童处于无人监管和得不到有效监管的情况。另外,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父母需要在城市务工,而政府方面应该要加强对于其子女入学和生活上的照顾,特别是入学经费等基础问题,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孩子的家庭来说会减轻很大的压力。
(2)家庭和学校。家庭方面,父母即便不能在孩子身边共同生活,也应该要重视孩子的成长问题,特别是生活问题,可通过电话、视频等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同时也要保障孩子的物质生活。学校方面,乡村教育对于心理知识方面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学校方面可以设置心理方面的活动室及相关活动,由专人负责,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来共同解决。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