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对学生的影响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19 14:39: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园对学生的影响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

篇(1)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教育价值,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人生的喜怒哀乐、显示善恶观念,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在华夏大地,无论乡村还是城镇,皆有戏曲表演,无论引车卖浆者,还是王公贵族、商贾文人,皆多戏迷。时至今日,我们的中小学生在繁忙学习之余,也应接受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熏陶,戏曲进校园应该成为每所学校的必修课。

一、 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

我国戏曲最原始的雏形是古代歌舞和巫师表演,经过岁月的打磨和筛选,在南北宋之交形成“永嘉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形式,它拥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于一身,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戏曲具有高度审美价值。戏曲表演从化妆到衣着都有很深的讲究,不同的脸谱颜色表达不同的人物个性,不同的衣饰装扮表现不同的身份地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任何一件艺术品,从本质上看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对于中国戏曲而言,便更是如此。

戏曲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古典戏曲文学继承了中国诗歌的表达方式,“意在言外”,运用中国诗歌传统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采用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造境方法,包括借景言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抒情性渗透进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人物刻画,文字加工,以及舞台呈现,演员表演等一切戏曲组合因子。舞台设置简单,但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往往让观众身临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戏曲进校园”正是想通过戏曲这种具有深刻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给予学生美的欣赏,并通过表演者的表演理解其中的价值表现,获得思想教育。

二、戏曲进校园的教育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其次,在图案设计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说明功能,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色彩缤纷,美丽动人。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戏曲表演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表演,没有设置与场景相仿的道具,仅有的是伴奏音乐和演员的表演,其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主要通过演员的动作来体现场景。比如说骑马,演员有的道具仅仅是手里握的马鞭,他们通过肢体做出骑马时摇晃动作,使得观众觉得真的是骑着马在奔驰。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虚拟式的表演就要求学生在欣赏戏曲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戏曲学习能够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在这个学习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对一切的要求是要够简单,够快,但戏曲是慢的,悠长而平缓的。他需要观众静心去体验和理解,其中的奥秘也需要观众缓缓的思索,欣赏戏曲能让学生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正因如此,如果能让年轻人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性情。让当下浮躁的年轻学生,更沉稳、更专注。

三、 让戏曲进校园进一步发挥教育价值的措施

(一)明确戏曲进校园的意义

戏曲进校园是为了把戏曲这种传统而又独特的艺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收到美的教育,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要培养表演出色的演员。目前一些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往往是集中教授部分学生,打造一两个表演节目,再到校内外表演,显示戏曲进校园的成果。事实上,全面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才能为未来培养戏曲艺术观众与传承人。

(二)让欣赏美成为每个孩子的权利

戏曲进校园要以所有学生为对象,而非给少数学生创造机会。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仅要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还要体现在戏曲进校园中。对每所学校来说,应力争让所有学生都与戏曲结缘,要么能欣赏到多场戏曲演出,要么能参与戏曲学习与排练,让大家都能乐在其中,或学在其中,或演在其中。然而一些学校的戏曲进校园,往往只囿于戏曲社团,参加了社团的少部分学生才有机会参与,不曾参加社团的绝大多数学生则只能置身事外。

(三)创新教育思维,获得家长肯定

戏曲文化虽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但它毕竟没有纳入考试考核的范畴,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家长形成了一种考试成绩至上的思想,戏曲进校园,就要面临民众和学生家长的质疑:传统戏曲虽是文化瑰宝,但毕竟和学生当前的学业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学校要创新教育思维,多给家长宣传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和价值,成绩很重要,但远不及具有良好审美观念的未来,因为生活的美是需要发现的,这种能力是成绩替代不了的。

结语

戏曲进校园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手段,只要大家普遍认识到这一行为的价值,相信戏曲进校园发挥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将会更加明显。

篇(2)

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

校园网络文化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推进了校园文化形成的转型和跃升。依托高新技术手段,以数字化形态出现的校园网络文化,同依托传统载体(文字、纸张),以非数字化形态存在的传统校园文化相比,它具有极强生命力、辐射力、交往力、扩张力。它的产生首先带来学生思维方式的变革,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线性向非线性、由收敛型向发散性转变,促进了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及信息观、交往观、时空观、等级观、实体观的变革,催生了新的认知模式。这种新的认知模式与传统认知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它具有人机协同性、即时交互性和动态创新性等特点,促进了群体思想及其行为规范的创新。借助于网上交友、聊天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校园网络文化也带来了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电子邮件、网络调查、网上会议、电子银行、网上会客、网上书店与网上图书馆等现象和活动,都是网络文明呈现出的关于当代校园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新景观。作为新文明成果的网络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校园传统文化的产生、流通、传播和接受方式,而且促进了校园传统文化生成的转型和校园文化形态的提升。

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

校园网络文化引起了学生交往方式的变革,打通了与社会普遍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学生交往的大发展。交往作为人的社会本性,其方式和时空范围总是受到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交往工具、交往手段的制约,学生也不例外。但是网络化的交往却突破了时空限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交往效率,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拓宽了现实的社会交往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创造了超越现实的新交往领域――虚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和摆脱了已有现实社会关系对交往活动的制约,为当代学生同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往、对话创造了便利的平台。而且在“电脑空间”里密切了学生跨国度、跨民族的交流,强化了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多元文化的网上汇集,为学生借鉴先进文明成果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给他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粮,也给校园精神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学生交往的大发展。

促进学生主体素质的提高和主体地位的提升

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Impac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o Maintain a Harmonious Campus

WANG Xue

(College of inter-Korean Economic and Culture,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Dandong, Liaoning 118003)

Abstract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campus activities, between adults and minors, to promote "harmony Campus" has certain responsibilitie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s part of a harmonious campus, should get more attenti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impact of various aspects of mental states more or less there will be some problems, which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campus safety hazar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make relevant commen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building.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aintenance of harmonious campus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维护和谐校园的影响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它的目标不仅是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更是希望达到师生与校园制度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实现开放、民主的校园环境。这些目标的建设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校园活动的主体,其心理健康更是确保和谐校园的基础。所以高校建设和谐校园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肩负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所以高校建设和谐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2001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2 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参与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生是校园活动开展的主体,也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向上,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将会促进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使学生乐意参加一些校园活动,这对于高校开展和谐校园建设起到推动作用。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的教学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存在差异,虽然有班级但是除去上课学生彼此之间就没有别的固定的交往方式,加之课程设置比较少,这样一来就会有部分学生迷恋上网,缺乏人际交流、性格比较孤僻,这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让他们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1.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维护和谐校园稳定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对和谐校园的维护,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后,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行一些实践锻炼。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生活压力,自主调解一些不良情绪,而且还能够保证人际交往的协调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些不良情绪,在特殊情况下有可能就会导致情绪的失控,造成一些事故的发生。面对当前高等学校中频发的安全事故案例,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维护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重大。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 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原因

高等学校的重任就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状态是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但是,由于受到环境、恋爱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数量是逐年增多,甚至出现由于心理健康而导致的自杀事件。南方某高校在2006年的时候曾经连续发生了三四起自杀事件,在高等院校出现这样的事件真的令人震惊。在2010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报告》认为,“大学生中存在中度的心理健康卫生问题的学生约占28.52%”。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现状,分析原因有很多,既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性格有关,也和家庭环境以教育方式有关,还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3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3.1 社会各界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让很多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茫然,社会作为教育的大环境,理应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予重视。首先,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如今的就业压力让很多大学生感到茫然,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关注大学生就业,监督招聘环节的公平性、公开性。其次,社会各界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同时要设立相应的社会心理诊所,是社会性心理咨询机构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优势互补,建立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3.2 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环境

(1)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个学生设立专门的心理档案,这样就能整体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咨询。(2)大学校园虽然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是也应该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着想,应该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运动会等,通过活动的开展打开学生的心扉。(3)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心理网站。网络以其新颖、灵活、及时、快速、自主、自助、双向、虚拟、隐蔽等特点和优势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放心地进行心理咨询,拓宽了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渠道。

3.3 学生要提升自身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接班人才,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校中不仅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更应该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努力适应校园环境,通过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同时,大学生要树立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增加和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向教师、朋友寻求帮助。对于自己的付出要给予肯定、相信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为一件事情付出汗水和努力,但是却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这时候不能消极面对,要肯定自己的付出,认真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继续努力。另外,大学生大部分已经属于成年人,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冷静,为建设和谐校园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结束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各界及学校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保障设施,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效果以及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一、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内容

有着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有着相同的文化荣誉,又有着适当的物质积累,这是我对高校文化的解读。高校校园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及物质的文化构成。第一,观念文化也就是校园的文化精神,该校的办学思想是什么、教育观及思维方式又是怎么样的。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所谓的观念文化,这也是推动学校文化发展的精神驱动力。第二,校园的制度文化,就是对如何确立制度规范、如何明确教师职责、如何师生规范行为的条例措施进行书面的、官方的确认。规范文化的表达方式有:组织的形态、规章制度的规范。第三,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位置形态形式,它包括了院校硬件措施的甚至,学生生活资源的分布,但最重要的,它承载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明。是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的物质承载基础。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办校人有目、有意识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物,所涉及的领域广、功能强。第一,先进的校园文化有着教育人、引导人的功能:教育者长期在校工作,吸收了校园文化的精髓,提升了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教育者的这些思想、行为是教学的一个助力,反过来又是优质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素质水平综合上升;第二,校园文化的创造性、创新。为实现创新性,学校一方面要着力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主导文化,并以此来巩固校园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利用卓越的文化来提升学生的品位,用普世的文化来活跃校园的气氛,通过创新性和创造性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功能;第三,校园文化具有管理服务的功能。这一过程是管理和规范高校人基本行为的标准,负责人以此为标准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功能。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制度文化对学生行为具有引导性

校园制度文化是一种体制下的文化条款,是硬约束文化的具有控制力效应的建制。制度文化约束了教师的行为,要求教师要可行的教育思想,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并且规范自身的举止,塑造出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是学校育人的新风尚;制度文化就是要名师扬名校,创造良好教风的整合行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人都是需要普遍归属感的动物,从众的心理支持着学生的模仿意识,在模范意识的驱使下,学生会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缺失,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群体的定位和环境的要求并加以改正。

(二)高校行为对学生行为的强化性

高校的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在学校精神是指引,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下,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在准则影响下的行为表现,校园文化能否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最终是看是否落实到学校成员的行动中来。简单的模仿是不能满足文化的传承需求的,学生也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改写文化的外延,在所传承本校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共荣,这就是所谓的校园文化积淀。除了享有者外,学生又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是怀有强烈的时代要求和创造冲动的。他们受已有校园文化的影响,促使自己的行为既能体现学校文化又可以代表当代学生的时代特色,使自己承当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三)物质文化对学生行为的养成性

高校的校园是物质文化的集合体,这样讲的原因是高校的教学设备及生活设施的设置,是物质化的,校园中自然生态环境等实物性形态也是物质内容,优秀的校园物质文化,一定是在对校园文化积淀理解后的升华、改造、和建设。这是一所高校的独特气质,也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创新精髓,人才的培养质量与高校的校园物质文化息息相关,高校中的学生享受者优越的校园物质文化,体验着校园的物质文化所带来的便捷生活,这是提升修养的过程。

三、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促进良好行为养成

无论什么时代,总有少数学生的行为是值得教师担忧的。教师和学校的领导者应思索的,是我们的高校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来帮助高校的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我们的担子还很重。

首先,规范制度要落到实处。制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校园文化制度与强制性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相比起来,是出于对人的关爱为来制定的,校园的制度能使我们的学生由被动地“遵守”到主动自觉地领悟学校的文化精髓,并且让学生从心理的压抑状态转变到以骄傲的、愉悦的状态接受,这样的制度是成功的,具有先进性的、值得推广的。其次,物质设施的建设要尊重一个学校的人文价值及文化积淀。许多高校在校园的建设中,是建筑物的堆积,开发漂亮新颖的建筑群及商业圈,的确,这样的行为时市场经济的产物,但不要忘记了自己学校最初的定位。没有文化的构建,没有细致地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建筑毫无特色,盲目模仿,这样的建设不是我们需要的。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要记住最初的目的:进步校园,和谐人文,以此来实现物质文化功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5)

高校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就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相应措施进行阐述。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1)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增强,是高校师生教育关系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依赖于教师的监督与督促,师生之间更多表现为主导和从属的关系。但进入大学后,大学教育方式、思想理念的变化,以及大学生生理和思想上的日趋成熟,在使师生之间教育依赖关系大大削弱并降低的同时,他们本身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增强。他们能够学会如何更好地将学校的学习任务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2)平等、民主,是高校师生关系的又一大特点。自由、平等、开放、兼容并包的大学学术环境与大学生独立、活跃、向上的思想特征和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到互相学习,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目的。无数教学实践一再表明,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是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高职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差一些,针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英语教师更应该下大力气与学生相处,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帮助学生重塑自信。

二、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1)加强理解和沟通。要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对各自的角色规范有一定的共识和认同。然而,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而轻基础课的现象,基础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机会较少,还远未达成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对角色规范的共识,使两者关系趋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的心灵交流,相互之间缺乏合作与互助精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就英语教师来说,我们应给予每个学生充分自我展现的机会,积极帮助他们发掘和发现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自身价值。

(2)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权威这一概念。本质上来说,教师的权威基础取决于其自身的专业知识造诣、教育教学能力、思想德行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等,而非其地位。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拥有与时俱进的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在育人方面拥有敏锐深入的思想政治观点、个人风度修养和正确方法。作为新一代高校教师的我们应当用科学、进步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师生感情交流,化解固有的偏见思想和矛盾,消灭不和谐矛盾根源,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益者”,教育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结果是否理想,学生是直接的体现者。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善于理解学生,懂得尊重学生,学会热爱学生,和谐处理好师生间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尽力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出现。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就应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自己的言谈举止能够带给学生一种“亲和力”,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协助者和督促者,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英语学习,主动探索英语学习,快乐投入英语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综上所述,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英语教学产生变化,也会因为英语基础课在高校的特殊地位,而带动整个大学校园逐渐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为营造民主平等的大学氛围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文明,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自身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文明,校园文化不仅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育思想、课外活动、学校物理环境建设以及一切教学研究活动等共同构成的,它也是学校全体学生和教师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是全体师生智慧的结晶。校园文化的功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培育目标,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如何利用校园文化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服务,成了中职学校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不管是不是学生自愿的,学生只要置身于校园之中,总会被学校的文化所影响,学生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就会被校园文化所提倡的精神、所形成的气氛所感染,并且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逐渐接受这种文化,认同这种文化,最终内化成自身的思想意识,并且以行动表现出来。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场所就是学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强大和重要的。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无息的,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有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它们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首先,学校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气候、环境、位置、景观设计、宣传物、布局构造、教室环境等,这些都属于学校的物理条件。良好的物理环境在一定情况下也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校园的花花草草、舒适的环境可以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好的学习条件可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学校的名人塑像、假山小亭,可以带给学生理性的思考。总而言之,学校的物理环境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其次,校园文化中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校园文化中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理念、校风、班风、人际交往等。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可以有效地鼓舞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赋予学生敢于与困难斗争的勇气;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学习目的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和谐的人际交往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校园中能够获得一种心理安全感,获得一种心理支持感,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中,学生那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也能得到相应的缓解。而不友好的校园交际环境会带给学生一种焦虑和紧张感,这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

(二)校园活动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活动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载体,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的心理品质逐渐建立。而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也主要指学校的活动和交往,校园文化以校园活动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影响。校园活动多以学习、游戏、比赛、班会、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探究性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心理得到成长。比如,学校通过春游和秋游的活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和情感;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调查、参观和访问的活动,建立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工作意识;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帮助他人、热爱劳动的精神;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军训等锻炼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永不言弃的决心。所以说,学生的心理成长离不开校园活动,校园活动的开展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心理机制,而学生心理机制的逐渐成熟又进一步推动着校园活动的开展,丰富着校园文化,可以这样说,校园文化和学生心理成长是紧密相连的。

参考文献:

[1]姚玉琴.创造守候和陪伴孩子成长的本真文化[J].江苏教育研究,2008(3).

篇(7)

Bian Shuai; Zhu Min

(①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1,China;②Yixian Tanghu Junior High School,Yixian 074204,China)

摘要: 本文通过对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近期校园环境的改善现象,分析了校园环境中的物理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了校园物理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物理环境,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Abstract: By the improving of resent campus environment in 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en discussed how di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ha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heir behaviors, as well as how to promote and protect students' mental health by chang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 物理环境 心理 隐形教育

Key words: physical environment;psychology;recessiv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08-01

0引言

高职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定,易受外界影响,且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校园中度过,故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本文根据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园改造后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着重研究校园物理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校园物理环境的涵义

物理环境是指研究对象周围的设施、建筑物等物质系统。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主要包括校园主题建筑、校园文化建筑和校园艺术生态三个方面。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环境。[1]

2校园物理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2.1 教育引导功能学校的职责主要是教育和引导学生,这种职责不只表现在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方面,还表现在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其它方面。和有声的传统教学相比,校园物理环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通过学生在环境中的所见所闻,采用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在无意识过程中了解学校的精神理念。这种教育引导是隐性的,间接的,能够帮助学校达到“育人”的目的,以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2 陶冶熏陶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校园物理环境主要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场”,学生在“场”中学习、生活。通过无意识的学习和模仿,使学生在无声的教育中得到感染和熏陶。

2.3 调适功能校园环境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氛围,运用模仿、从众、暗示等手段帮助调适学生当中存在的违道德,偏离社会常态的一些现象。它使学生能自觉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般的社会行为规范。另外,优美的物理环境还能够缓解压力,调节心态,使学生能够消除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常态。

3校园物理环境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

3.1 校园环境的改善减少了学生之间的冲突学校改造后扩大了原有食堂等场地的规模,增大了学生人际交往空间的距离,减少了学生之间由于过度的密切接触而引发的冲突。根据空间关系学理论,人类有自己专属的个人空间,它仿佛一个便携式的大气泡,无形地环绕着人们的身体。在不同的个人空间里,我们会需要不同间距的气泡。[2]一般把对空间的需求分为四种模式,即:私密空间(半径为15―45厘米),与我们在感情上特别亲近的人或动物在进行私密身体接触时,我们才允许他人进入该空间;私人空间(半径为0.46―1.2米),这是熟人交往的空间;社交空间(半径为1.2―3.6米),在和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人们一般保持这个距离;公共空间(半径为3.6米以上),这种空间的交往适于大众演讲。可以看出,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需要不同的空间距离。如果和我们不很熟悉或是陌生的人侵入我们的私密空间,我们会感觉反感甚至愤怒。由此可知,如果在食堂等公共场合,由于空间的不足,学生人口密度过大而侵入了彼此的私密空间,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冲突。食堂等场地改造后面积扩大,这一矛盾便得到了缓解。

3.2 校园环境的改善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校园物理环境的改善另一个突出表现在于校园整体的整洁度有了大幅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破坏环境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这一理论提示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起到决定作用。[3]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之为从众。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因此,任何人对于群体的偏离都有很大冒险。如果一个环境中,到处布满垃圾,草坪被随意践踏,那么其他人也会不自觉地效仿,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环境越变越差,相反的,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够减少学生对环境的破坏。

4改善校园物理环境的相关对策

4.1 重视环境的暗示作用在现实中,越是整洁的环境越为人们所爱护,反之,越是污损的环境越容易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如果在“禁止倒垃圾”的牌子下堆着一堆垃圾,在“禁止踩踏”的草地旁布满脚印,那这种对行为后果的默认,就是对这类破坏行为的鼓励,其结果只能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对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任何消极暗示都应及时清除,这样才能消除消极暗示带给我们的影响。

4.2 注重环境使用者的特征和需求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校园中,学生是校园环境的主要使用者。那么在建设校园物理环境时,应该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他们对环境的需要。例如:可以将一些强制的禁止性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如“禁止吐痰”,可改为“为了你的健康着想,请不要随地吐痰”,这样可以把外在的要求与自身需要联系起来,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

5小结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表现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上,更重要的是,利用物理环境的无声教育,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通过物理环境的改善,发挥它的心理功能,这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校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离不开制度,制度文化作为校园的一部分,是将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作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规章制度、领导体制等,是规范师生行为,指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的有力保障。因此,制度的合理性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定期体检制度的实施,能够检查学生身体健康程度是否符合标准,充分证明学校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公平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请假制度、成绩考核占比制度等,都能够体现出学校基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角度,为其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公平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另外,制度的提出并没有结束,执行才是重中之重,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相关执行者要坚持依法治校等原则,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另外,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困难,实现平等受教育权利,学校要制定助学体系,并经过严格的审查后,适当减免学费,并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确保贫困学生能够共同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消除自卑等不良心理及情绪,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2]。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校园建筑、绿化等基础设施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在校园中,不同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校园绿化环境,让学生感受自然魅力,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压力、疲劳,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外,为了满足学生社交需求,还需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体育馆、图书馆等,为学生活动提供开阔的活动空间。另外,在现代社会形势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网络、电视等,合理使用这些传播媒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学校要将传统传播方式与现代传播模式有机结合,丰富校报内容,例如:新闻事件等,发表正确言论,深度影响大学生思想。另外,学校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一些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利用网络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向学生传播健康信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品质。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9)

校园文化首先应该从文化说起,关于“文化”的内涵,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1986年出版的《原始文化》最早提出“文化”的概念:“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对于校园文化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一,前文己谈,在此不再赘述。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存在于高校校园中,由各校园主体(含学校老师、学生、学校管理者、服务者)创造和实践的、在长期发展和演变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是一种亚文化,具体包涵了以下几层涵义:第一、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场所在高校校园;第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和实践者是校园的主体即在校园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学校老师、学生、学校管理者、服务者;第三、高校校园文化不是短时间形成发展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创造的;第四、高校校园文文化体现了学校的全面素质和整体教育水平,显示出该校特有的精神风貌;第五、高校校园文化是所有文化形态的总和。

2、高校校园文化的分类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有机文化整体,它可以分为三大类: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景观、校园硬件环境等,如校园建筑、基础设施、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设备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在规章制度上的体现,如各种管理制度、行为规范、文化仪式等;校园精神文化,是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在几类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外在表现,制度文化是运行载体,精神文化是文化核心。精神文化通过各种有效的制度文化规范和约束,将具有本校特色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物化在一些具体的校园文化景观中。因此,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

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给全体师生的身心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更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较强的催化与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在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多方面的,关涉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各种素质的培养”。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目的性较强的亚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所需大学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专业、身心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起着全面育人的功能。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导向功能。校园文化对校园主体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到引导作用,使之符合学校所确定的教育目标。一个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规范标准。这种价值和规范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们在这个标准下学习、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第二,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对每个学校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在整个校园中形成,所有成员就会在自己的思想、行为中自觉遵守和继承这些精神文化。同时当校园主体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标准产生不和谐的现象时,校园文化也会通过规章制度、群体舆论等力量,强行修复这些与整体文化不和谐的观念和行为。

第三,融合功能。校园利用其强大的环境氛围和自我调节机制把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学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发展。在统一的校园文化影响下,大家、和谐相处,发挥各自的优点使之与这个整体文化相融合,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

第四,凝聚功能。当某种共同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共同接受和拥护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介质,把所有成员团结起来,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这种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推动下,全体师生就会自然地为这种向上的精神添光增彩。使分散的力量转化为一种整体的力量,从而学校得到发展,自我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激励功能。校园文化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积极进取和发奋向上的精神。在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的校园精神的鼓舞下,上进的所有学生都会求得自身的提高和发展,与整体的文化氛围和谐统一。良好的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是一种启迪,促使他们改变陈旧的观念、消极的情绪,达到转化的目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联系

第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施平台。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特征可以看出,校园文化能够通过耳濡目染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影响和规范校园主体的成才环境和塑造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可能弥补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的不足,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力,在筛选各种信息和进行相应选择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创新行为,塑造学生创新人格。

第二,大学生创新素质作为大学生素质当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其培养任务同样可以通过特定的校园文化中来实现。创新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如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周末学术讲座、“挑战杯”学术科技大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2、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精神导向。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将成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精神导向。一所高校最珍贵的文化就是该学校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柱,指导着学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当一所学校将创新教育作为自己的大学精神时,它就会在办学的全过程逐渐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每个校园主体的头脑中,促使学校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的校园文化必将营造一个人人争创新、处处有创新、时时有创新的环境氛围,受这种创新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争取创新行动,树立创新人格。科学家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指出: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因此,在当前,高校将创新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迫在眉睫。

第二,校园制度文化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文化的建设将为创新素质培养的提供重要保障。在高校,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校园主体的行为,就必然导致纪律涣散、秩序混乱,滋生各种不利于创新的因素,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放任和过分自由都不利创新素质的培养。严格有序的制度能保证教育顺利实施,同时,灵活弹性的制度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各种规章制度的制约和引导下,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才能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当然,不可否认,太过死板的制度文化也将成为约束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障碍,这就要求相关的部门应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三,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物质基础。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是显性的、直接的。物质文化的内容包括校园文化景观、活动建设及教学科研硬件设施等,优美的校园使人精神振奋、启迪想象、触发灵感,合作互动的第一课堂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先进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备为教师的创新教学、科研人员的创新研究、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实践证明,很多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硬件环境,如实验设施,教学、科研资源、校园环境等,因此,校园物质文化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物质基础。

三、基于校园文化下的大学生发展策略

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大学创新精神的表达与传承。因此,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充分体现大学创新精神,传达创新理念,彰显创新特色,丰富创新内涵,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孕育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导向功能

校园环境可以浸透、体现高校行为主体共同创造和设计的文化理念,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校园环境的导向作用就是它能以校园环境的自身创造性激发和带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集体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没有良好的创新性环境,便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不能培养出最佳的创新能力。所以要通过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的良好氛围,为他们创新提供环境帮助。

2、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具有创新特点的校园环境体现着大学创新精神,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学生构成、地域特征均有不同,学校在进行校园规划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本校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和创新精神,确定合理的校园布局,科学规划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同时要在校园各种文化景观中体现优秀民族传统、现代科技气息和高校学术特色。这种融入了创新特质的“文化载体”,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中影响和熏陶着学校各主体,使其对这种创新环境产生认同感,容易激发人的创新热情,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另外,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迎合了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塑造出个性多样化,避免了高等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和统一化的倾向,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正如我们张院长说的:“让校园的没一面墙会说话,让每一个空间都成为育人的场所”。

3、充分发挥校园学术环境的熏陶功能

浓郁活跃的校园学术环境,可以促使师生科学思想的浸润和熏陶,从中不断吸取创造性的养分。因此,学校应树立宽容的校风,提倡风格多样化与个性化,创设学科之间互相融合的环境,为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提供有利条件,形成师生在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氛围,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气氛。这就需要学校要经常不断地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学术沙龙、成果展览等,使师生了解到最新科技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引导师生共同开展以课题为载体的科学研究,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通过这种创新学术氛围的熏陶,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帮助。

大学校园是知识形成、传播的主要社会场所,也是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为引领现时段的主流价值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和形塑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善于发现校园内外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要素,通过总结、积淀,形成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让大学生感受、认同并深深习得这种文化,将此种和谐校园文化的烙印带入日后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汪子为等.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2]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篇(10)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一项极重要内容。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但能促进管理活动、科研及教学活动的增强,还能够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还能让学生及教师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纯净与高尚。校园文化越是先进,其吸引力与凝聚力就越是强大。不仅能够提升群体意识,激发集体主义情感,还能对学生进行激励与调节,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与进行自我约束。有了这个前提,也就有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此外,以优秀的文化建设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当这些人才走向社会之后必然会成为国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一、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是按照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所营建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育环境。这不仅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反映,更是个性与性质的反映。校园文化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人际关系、舆论文化、网络文化与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精神文化现象即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对不生的思想行为加以规范,还可以提升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综合能力与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不仅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不仅包括课余活动、课堂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了审美观念与科学知识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人战略意义一直以来从未中断过研究,而且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且其中的魅力是无穷的。当今世界在大的背景上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由军事、科技与经济等硬实力的激烈竞争,向着文化与意识形态等软实力方面发展与转化。所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中可见一斑,日益清晰。文化是民族向世界迈进过程独有的识别码、符号与标志。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与集体记忆,而且在今天它已然成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所具有的内涵变愈加丰富多彩,其重要意义也格外突出,其作为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最重要的源泉其体现得也越加强烈,文化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撑其作用也越加明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民族复兴之梦已经成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动力源泉。中国的高等学校以对知识进行传播,对人才进行培养为任务,需要体现出对社会进行服务,对科学进行研究的功能。高校师生作为一支主力军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任务,高校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一前途,更关乎到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前途与命运。如今的中国发展变化是急剧的,如今的世界思想的交锋是空前的,这些都已经表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推进者必须时刻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状态。要使时代特色之鲜明、传统文化优良都能得到体现,既要立足国情对未来加以展望,又要立足本国实际发展面向全球的新的文化。要凭借着较高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与文化自信,以更加主印⒒极地推进校园文化,使之大繁荣与大发展。为使我国文化软实力得到真正的增强,使中化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弘扬,使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发扬,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两条腿走路,一是抓好物质建设,二是抓好文化建设。仅凭物质建设是不可行的,因为这样会使一个国家经不起考验,没有长远的发展动力与方向。软实力建设跟不上,这个国家注定是没有明天的,也是在大风大浪面前经不起打击的。中国必须要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民族的百年复兴之梦,离不开坚实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整体之中的重中之重,意义既重大而深远。这是因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只能标志着一个国家在经济上的宝贵,而不能意味着一个国家在文化上与精神上的强大。只有文化上与精神上实现了强大,这个民族才够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三、校园文化建设所凸显的的育人功能

(一)物质文化所表现出的育人功能

校园的物质文化凝聚着社会、文化与历史等方面的基本信息,是对学校文化价值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反映,特别是能够对教育的宗旨及价值取向得到很好地反映。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美好心灵进行塑,还能激发学生对不良风气的约束与开拓进取意识的激活,有益身心,可自由地对心理情趣加以调节。

(二)能够凸显文化的育人方面功能

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其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校园的精神作为建设的核心内容的,有助于校园精神的弘扬。特别是在对行为的规范上,对情操的陶冶上,以及对个性健康与集体意识的养成的都具有明显的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优良校风的形成,而校风又是校园环境中最具特点的因素,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全校的整体风貌。校风的再现主要在于校旗、校徽、校歌和校训等方面。优良的校风其感染力是强大的,会让那些与环境不协调的行为与心理因遭受压力而难以存在。优良的校风还具有激励功能,让人积极向上。

(三)网络文化所具有的育人方面的功能

所谓的校园网络具体而言是管理、科研与教学,以及因通讯需要而组建的局域网。校园网络的宗旨在于促进办学过程的智能化、信息化与数字化。这是对校园内诸多信息数字化,对改进教学方式和增进交流较为有利。通过强化与家庭、社会及学校间的沟通,真正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使命。校园的网络文化,不仅具有社会文化的内容,也具有技术层面的内容。在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许多人都是通过校园网的方式增进对学校的了解,进而对学校进行关注。校园网络已成为对学校形象进行更好地展示的重要载体。

四、以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育的具体举措

(一)积极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系整个校园文化最关键的内容之一,更是重要的支撑。作为辅导员应该与学生一道成为物质文化的建设者与设计者,同时更要引领学生自觉地保护好校园的环境。要时时处处把自己置于主人翁的地位,对校园环境的净化、优化与美化尽心尽力。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新新形势下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

(二)不断强化优良的校风建设

校风的内容涵盖了学风与教风,但是学风是最关键的,因而是主体。教风是很主要的,它起主导作用。如果想建设好优质的校风,前提是必须建设好优良的教风。因为高校教师承担着人才培育的使命,他们在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主力。高校教师只有真正地树立起进取与开拓意识、创新求实意识、严谨细致意识、勤于治学意识就一定会在教书育人方面更好地为人师表,也一定能铸造优良的教风。在优良的教风基础上,也必然会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也必将会使学生更加遵章守纪、尊敬师长、文明向上、求实严谨、勤于进取,才能形成更加优良的校风。

(三)注重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

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强化行为准则意识与道德规范意识,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化引领,促进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要使学生的文明习惯与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要激励学生使之对祖国、生活与生命产生热爱之情。要使学生对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要使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团结,同时要积极发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要让学生真正培树起强烈的责任感与进取精神,进而形成较强烈的事业心。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以自身的影响感化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与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要使W生在自我服务上下功夫,在自我管理上提升能力,在自我教育上提升境界。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课内容的传输,更要将人生理想与道德情操融会贯通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传递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进行人生哲学教育。

五、结语

作为老师在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为主导作用,这一作用地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进行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性和高端性,也才能充分彰显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冷文勇.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情感教育渗透的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7(04).

[2]黄东明,曾娟,陆梅.高校校园文化理念的整合与落实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02).

[3]严雯嘉.移动社交平台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17(08).

[4]王一川.大学“创新型”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培育[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1(01).

上一篇: 养老战略规划 下一篇: 网红经济现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