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式教育的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19 14:39: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鼓励式教育的作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鼓励式教育的作用

篇(1)

分层教学和评估的教育模式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然而对于该教学模式下的主体——学生来说,心理上对该模式的承受力和认知力如何直接影响到该模式的成败,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从心理上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并积极参与其中时,分层教学和评估模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其受益者。因而我认为在该模式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分析与研究以及教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本人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阐术。

一、心理辅导在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实施准备阶段的作用

1.心理辅导先行,让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有个正确理解,为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和评估分层奠定基础

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以学生为主体,它的有效实施能让每位学生从中受益。所以,要在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实践中顺利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它,接受它。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教学和评估模式不是去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更不是对差生的轻蔑和歧视。分层不是目的,它是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间”获得最大成功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它的顺利实施必将让全体学生受益。因而在该模式实施准备阶段,我们教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宣传工作,以大量有说服力的理论和事例对该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论证和宣传,并根据问卷调查中学生所反映的顾虑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让学生和家长明白我们这样做的目的,赢得他们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心理,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

要想顺利实施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分层是关键,学生能否配合分层取决于最终的分层结果是否客观,整个分层过程是否公正、合理、透明。要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细致了解,我们的做法是先在全班做个摸底考试,在做完摸底考试后我们会粗略地根据学生的成绩大致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我们会再拿出两个星期的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包括对其听课、回答问题、作业以及接受能力、学习主动性等各个层面进行细致研究,调整分层结果;最后我们会让学生自己填一份意向表表明自己的分层意愿,然后综合考虑以上主观和客观因素,最终确定分层结果并把结果向学生公示。这样的分层结果应该是比较客观、准确的,学生也不会有什么情绪,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心理辅导在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阶段的作用

1.关注各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调整其心理状态

在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分层后,教师在该模式实施过程应注意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和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A层学生的心理压力,B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满足状态和C层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对A层学生的高负荷的压力和承受力,教师应正确引导,缓解其压力,让其“良性”竞争。从知识、能力的掌握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加大重视力度,让其在“减压”的同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潜力得到最大发挥。B层学生由于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特殊地位,教师的不停鼓励和加压是其前进的最好动力。既要让其客观认识到和A层学生的差距,也要让其明白这个“距离”不是无法跨越的,只要其调整好状态,付出多一些的努力是完全可以“晋级”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让他们继续努力,不敢懈怠。C层学生往往会由于自己在英语方面能力的欠缺而感到自卑绝望甚至更加厌学,因此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鼓励、帮助和支持。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适时的对这些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加以赞美,让其重拾自信,他们重拾自信的那天便是他们蜕变的开始,因为有自信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总之,“立足中间、抓住两头”,既注重全体“面”的共同发展与提高,又注意个体“点”的突破与挖掘的心理辅导是分层次教学和评估顺利实施的必备法宝。

2.教师应适时对出现层次变化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

等级制的分组应是流动的,进步明显者应调至上一个等级,成绩明显下降者应调入下一等级,以便教学具有针对性,也使学生有压力感。这种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成绩。可层次变化有时也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思想波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关注自己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去迎接自己人生中的每次挑战。

三、心理辅导在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成果阶段的作用

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是否有效要用实验结果来检验,而实验结果应既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包括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变化数据。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学生主要会以成绩论成败,倘若其考试成绩虽然比以前有较大提高但要在高考中胜出还是成绩差距较大时,他们往往又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对其只是个欺骗,他们的所谓发展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部分家长和学生还会对我们的分层评估模式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积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学生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发展的自主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其对于目标的不懈追求的源动力必然会让其终身收益,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总之,教师对学生适时的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分层次教学和评估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分层次教学和评估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态度决定一切,相信学生,给学生一片空间,使其身心和能力都得到健康发展,他们必将创造出自己的一片辉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关于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山东教育,2006.

篇(2)

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他们思想观念的体现、教学经验的凝结和教育智慧的展示。他们的工作精神和教学水平能够给广大教师以思考和启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集体成员的态度与素质。

课题组认为,先进教法及模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土壤和条件,也需要时间的锤炼,学校责无旁贷。善于发现和总结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功。因此,我校每学年都组织骨干教师至少上五类公开课,定期开展“课堂”展示活动,一是以“我的特色教学”为主题,开展“亮相课”活动;二是以“我追求的理想课堂”为主题,开展“研究课”活动;三是以“教学实验成果汇报课”为主题,开展“展示课”活动;四是以“我的绿色教学和生命课堂”为主题,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五是推广典型课,围绕“生命教育和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召开现场会。

一般地,我校在开学初做出公开课计划,根据骨干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影响力,采取“内部指定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出人员、地点、课题和具体时间。有代表性的优质课积极推荐到上级教研部门,力争形成面向全校、全区和全市三个层面的优质课现场观摩活动。课前,学校调动一切力量,整合资源为教师搭建平台,提供备课和上课所需要的条件,如相关资料、教学设施等。课后,召开座谈会,组织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首先由主讲教师陈述备课过程,如教材分析、目标确立、教学设计和开课前后的心理感受等;其次,由与会教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评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邀请专家点评;第三,整合从讲到评的全程录像,形成文字性经验材料,以备其他教师学习、讨论和借鉴。从我校历年课堂展示活动情况看,主讲人认真谋划,备课组全程参与,听课教师兴趣盎然,每次活动对全体参与者的教学水平都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同时学校的知名度也得以提升。

二、科研引领,做校本研修的组织者

骨干教师在学校舆论中掌握着话语权,在集体中起着轴心作用,在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学校应依靠他们实现“教学研究、岗位培训、科学探索”三位一体的提升式教师专业发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校应借助骨干教师的优良表现使全体成员维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蓬勃健康的面貌与态势,塑造教师新的角色,使他们成为智慧者、反思者、研究者,促进其专业水平、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了骨干教师就等于掌握了教师全体。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选用认真负责,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学科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充分利用他们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组织校本研修共同体,形成同伴间互动、合作、对话和支持,带领集体成员共同发展。教研组长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一是思想引领,即引导全组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二是行为引领,即引导全组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改变教育行走方式,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方法引领,即引导全组教师学会教育科研方法,把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动员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学校应要求他们组建课题组,结合时代要求和自身发展实际来确定研修主题,承担起“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课堂”的“短、小、精、实”的课题研究任务,带领参与研究的教师经历开题、中期总结到结题的全过程,通过学习获取理论,再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最终是积累成功经验并传播和推广新成果,引领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另外,学校要为他们提供资料、经费和时间上的支持,保证他们有较好的研究条件,形成互动的学术氛围,进而激发起更多教师学习研究的内在动力,拓宽专业视野,提升理论素养。

(3)聘用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课题组认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个人设计和奋斗是一个方面,但名师的导引更重要。因此,我们可采取“双向选择,自由结对”的方式确立师徒关系,签订协议,就时间、内容、策略和预期效果进行约定,从而使双方都承担一定的契约责任。要本着“互帮互学、共促发展”的精神,深入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较快地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实力。导师要努力做好“四种人”,即做青年教师的精神楷模、心理调节师、终身学习的指导者、人生规划的领路人,高观点、宽视野、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对青年教师的“导”,在输出管理模式、交流教育思想、展示教学特色的同时,培养青年教师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使他们“脱胎换骨”,快速成长。

(4)举办骨干教师经验总结会或研究成果专题讲座。为了促使骨干教师对人生规划和关键要素进行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阐述他们的个人成长经历和专业思考,学校要建立经验推广体系,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师德论坛、研究性学习、教材分析和课标解读等专题讲座,或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撰写论文等方式展示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让广大教师从骨干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和教书育人及教育科研经历中,受到启迪和感悟,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增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树立勤业、精业的师德风范。

(5)选聘德高望重的专家型教师,领衔名师工作室。使工作室成为群策群力的智慧屋,信息交流的中心站,业务培训的大课堂。在这里,骨干教师首先要追求自身的完善,其次是为其他教师的成长提供专业服务、技术咨询和思想上的支持,第三是形成长期稳定的伙伴式关系,共同开展合作研究,建立实验研究共同体。骨干教师应成为“助推器”,主动帮扶其他教师,促使更多的教师重新认识职业内涵、重塑职业形象、充分挖掘教师职业内在尊严、快乐和价值,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爱心育人与责任育人的统一,最终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水平。

(6)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优质资源共享体系。骨干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如果借助现代通讯网络和传播技术,可以快速地将这些优质资源与广大教师共享。为普通教师提供备课所需的各类素材、视频资料、优秀课例、辅导用书和富有创造性的试题等,对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扩散式”流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利用骨干教师开展网络学习,创新网络教学模式,通过远程网络技术手段与异地多位教师同步互动,都利于优质资源的普及和共享。

篇(3)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实践教学系统来进行。既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那么其教学体系就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来构建的。因此,如何保证和提高实践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保证和提高实践课程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评估。

一、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教学评估作为高校加强教学管理,增强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实践课程评估方面还没有形成科学可行的理论和技术。为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评估方案。

二、我国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构建研究现状

在我国,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还是新领域。从国内目前文献研究资料看,我国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正在不断深入,但对实践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就论者目力所及还鲜有人为。我国高职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质量评估的内容、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体系。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对高职教学质量和高职实践课程提出了相应的评估内容和标准,但总的来说大多数的探讨还停留在定性层面进行评估,缺少操作性;评估内容还不统一,指标缺乏层次性和信度效度。

三、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前首先要确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本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如下:

3.1遵循培养目标的原则。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3.2科学性原则。设定每一项评定指标时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使每项指标都有科学依据,同时得到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认可,能直接反映高职实践课程特性,各指标名称、概念要科学、确切。

3.3系统性、可比性原则。实践课程质量评估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评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首先明确评定目标,在此前提下,按评定目标要求,全面系统地设计、确定评定原则和评定要素。整个实践课程评定指标体系要有系统性,要能成为一个体系,各项评定要素应有可比性。

3.4可操作性、真实性原则。设定各项评定指标时,指标必须可以实施,指标定义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便于指标数据采集,保证相对真实可靠。评定方法选择要具有合理性,使评定结果能反映真实性结果。

3.5全面和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指标都要从一个侧面反映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状况,各独立指标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指标的最佳组合,从而使指标体系优化。

四、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主体

4.1学校领导(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管理者,需要高瞻远瞩地对实践课程的整个过程有一种高层次的掌控。这有助于管理者更全面地分析与改善基础条件,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更好的软硬件保障。

4.2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使用者,对实践课程有更全面的了解,与学生直接接触,可以了解学生对实践课程的一些想法。任课教师对课程的评估有直接的发言权,通过教师的评估可以了解多方面的因素。

4.3学生。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直接作用对象,这里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4.3.1已学学生。已学学生是指已完成某一阶段的训练,但尚未毕业的学生。让这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程作出评估,可以检验实践课程是否使学生感兴趣、难易度是否合适,能否让学生觉得实践课程内容有趣、实用、易学等等。

4.3.2毕业生。通过毕业生评估,可以了解实践课程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影响,主要检验实践课程的作用性和实践性。

4.4行业企业专家。传统的理论课程评估主体主要是领导、同行和学生,而实践课程评估主体除以上三者之外,还应包括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因为,后者是行业的专家,是内行,他们对该行业领域所需要的技能最熟悉,因而最有发言权。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他们参与实践课程计划和毕业实习指导书的制订,担任学生实训、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对学院的实践课程进行指导和评估等。

五、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体系的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对实践课程目标的评估、对实践课程计划的评估、对实践课程过程的评估以及对实践课程结果的评估。

5.1对实践课程目标的评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目标即实践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实践课程实施的指南,也是衡量实践课程最终质量的准绳。它是实践课程实施的总纲。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目标的评估是实践课程评估的基础。

5.2对实践课程计划的评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计划是实践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对实践课程的一个总体安排。包括实践课程项目、门类、次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课时安排、重点难点、教学手段、考核的方式、方法或途径、达到的效果等方面。

5.3对实践课程过程的评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过程是指教师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策划和具体实施的情况。包括设计思路,操作内容设计,实施方式方法,课时安排,效果反馈途径等方面。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核心。

5.4对实践课程结果的评估:这是对实践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包括平时项目训练熟练程度、操作考核成绩、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证书以及终结性考核结果等方面。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关键。

这四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课程有序、有效的开展。

六、结束语

目前,教学评估作为高校加强教学管理,增强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积极探索出一套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便于操作的实践课程评估体系和实施办法,是确保实践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1 暗示的内涵

暗示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在有形或者无形中,对他人产生影响。使被暗示者朝着暗示者期望的方向发展。在暗示的过程中,暗示者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意图,而是以比较委婉的方式或者是旁敲侧击的方式,对被暗示者进行教育。被暗示者则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暗示的影响。在暗示的过程中,暗示者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对被暗示者没有强迫的意味,这样对于融洽暗示与被暗示者之间的关系,化解被暗示着的心理防御,有着很好的作用。把这种方式应用于幼儿,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 暗示教育

2.1 暗示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其内涵

我们所说的暗示教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委婉、间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图,使受教育者在能力、爱好等方面受到影响,产生变化,朝着教育者希望的方向发展的教育形式。换句话说,暗示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暗示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倾向,让学生自己领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暗示教育的方式比较含蓄,给幼儿营造的氛围比较轻松和谐,可以在幼儿无意识的情况下,对幼儿产生影响。教育方式比较简单,幼儿容易接受。

2.2 暗示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暗示是在幼儿无意识中形成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或者是其他形式,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传身教,就是一种很好的暗示教育形式。由于暗示教育不具有强制性,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所以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1 暗示教育尊重幼儿的身心。由于教师和幼儿之间思维的差异性,很多情况下,教师并不能按照幼儿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而简单的以强制命令代替和幼儿之间的沟通。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损伤幼儿的自尊心,对幼儿将来的发展不利。暗示教育以非强制性的教育特点,以含蓄的方式期望幼儿朝着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可以很好的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持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

2.2.2 暗示教育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多种教育,发展比较全面和健康。幼儿时期,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时期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教育者可以绘出任何的图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时期,孩子的自制能力比较弱,但是想象力丰富。教育者采用暗示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不仅可以避免其他教育形式的强制性,和幼儿形成冲突。而且采用的多种教育形式,比方说语言、表情、动作等,不仅可以教会幼儿比较丰富的面部表情等动作,而且对幼儿的心理、情感的等全面发展极为有利。

3 暗示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3.1 语言暗示的作用

语言暗示是教育者以比较委婉、含蓄的方式说出教育者教育意图的暗示方式。比如说孩子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孩子只所以不举手,会有很多的原因,我们不能因为不回答而大发雷霆,而要以比较含蓄的方式鼓励孩子进行思考,勇敢的进行发言。要改强迫的语气为鼓励的语气,“小朋友都在开动小脑筋呢,快快的相出好办法,把你的小手举起来,让大家看看谁最聪明。”在教育过程中,呵斥只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鼓励才能激发孩子的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多鼓励,多表扬,以激励性的语言暗示孩子怎么做才会受到老师的表扬,以图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2 眼神暗示的作用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神可以更好的表现教育者的情绪。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可以用眼神去鼓励或者是禁止孩子的某些行为,这种形式是无声的,是教育者和幼儿之间一对一的无言交流,可以有效的保护孩子的面子,减少语言交流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效果直接,立竿见影。

3.3 表情暗示的作用

表情是人的内心情绪在脸部的表现,是教育者对幼儿行为的一种无声但有形的表态。幼儿可以会根据教育者的面部表情,明确的判断出教育者对自己行为所采取的态度,从而根据教育者的态度,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都可以表现教师对幼儿的赞赏与关爱,相反一个皱眉、一个摇头,都可以表示教师对幼儿行为的不赞同,这些表情都可以在无声中起到不错的教育效果。

3.4 情境暗示的作用

情景暗示就是教育者利用周围的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行为。人的天性中,都有从众的心理,幼儿也是一样。周边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孩子学习的环境中,张贴一些积极的语录,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给孩子创设很好的学习环境,孩子也会自觉的开始学习。特别是幼儿午睡,如果其他小朋友都睡,而一个孩子不睡,这时候,教师只要让孩子看看其他的小伙伴都在睡觉,那么这个孩子也会很快入睡。情景暗示就是利用孩子的从中心理,对孩子进行情景暗示。

3.5 榜样暗示的作用

榜样暗示是教师通过一个符合自己教育方向的幼儿,对它进行赞扬、鼓励等,鼓励其他幼儿向其学习的过程。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幼儿最擅长的就是模仿。他们想要得到赞赏,就会模仿受老师表扬的小伙伴的行为。他们的思维很简单,就是他这样做受表扬,我这样做也可以受表扬。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多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帮助孩子形成独立自强的性格。

篇(5)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鼓励式教育的氛围

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鼓励式教育的必备条件.

首先,教师要能够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地交往.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真诚无私地关爱学生.

其次,让学生在充分尊重中愉快地接受教育.润物无声的教育才能陶冶出尊师的好学生.

再次,教师要有宽容的胸怀,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用宽容来感动、感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换位思考”,欣赏学生,鼓励学生,诚心诚意地对待学生,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有一颗充满仁爱的心和宽容的品质,以营造师生间畅所欲言的氛围,从而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开展鼓励式教育.

二、当众表扬,分层鼓励

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心理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不能偏爱学优生,冷落学困生;教师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心理,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鼓励和表扬的愿望.教师可以采用当众表扬、分层鼓励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的做法是: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和成绩等差异,设计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解决,即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来回答,复杂的问题,让学优生来回答.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毫不吝啬地当众表扬,特别是后进生回答正确时更应加大表扬的力度.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要尽量不批评,而是引导他们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并对他们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给予表扬.

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演示金属铁与酸溶液反应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现象让后进生回答,分析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让学优生回答解决.回答正确时,当众表扬;回答不正确时,引导他们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并对他们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进行表扬.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三、创造参与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外部条件;学生是学习主体,是内部条件.

例如,在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特别要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多下工夫.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讨论法、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鼓励并引导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开展走访、参观、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才能体会到老师的鼓励、表扬和成功的喜悦;学生才能在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四、鼓励的原则

1.鼓励要适时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善于从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在提问后,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对于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学生较好的表现和细微的进步,教师都应及时地捕捉到,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既能及时地体验被赏识的喜悦,又能时刻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从而不断取得学习进步.

2.鼓励要适度

篇(6)

这里特按不破不立的道理,先讲环节上的否定:

①事情的起点是谎言。不错,罗森塔尔的动机不坏,这谎言是所谓善意的谎言,无恶性后果,但谎言是一种缺失。古来两军对垒,兵不厌诈。但教育不需动谎,可以说真。真比谎更有力。

②少了因材施教。教育的功能归根结蒂是人的个性解放。人才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因此对人在进行共性教育时,少不了个性教育,即因材施教。但那个所谓“最有前途者”名单给予老师的影响是一种共性。名单上没有学生的各个情况,它并不提示老师因材施教。反而 杜绝了因材施教的可能。

③一次性作为。罗森塔尔的做法,为谎言所制约。事后的情况表明,仅此一次:他本人没有连续以这谎言进行再试验;也无任何另一人,循其轨迹,在任何另一所学校复制这种试验。可见原命题、原做法总体上不能照搬照用。

尽管如此,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基本精神还应加以肯定,应感知它引出的结果是非常可贵的,因此有必要能动地在改进中积极运用。要点是:

1.聚焦暗示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本身就是暗示作用。

理解暗示作用,罗森塔尔效应才能自觉运用。你不了解它,当然就不能驾驭它。什么是暗示作用呢?简单地说,含蓄的语言或示意所起的作用,就是暗示作用。广义地说,语言、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作某种事情的作用也叫暗示作用。它与启发式教学关系紧密。按教师的特定职责来讲,暗示相反于强制,有别于明白昭示。教师要善于暗示,充分发挥暗示作用。言传身教,都可以发挥暗示作用。强调地讲,不知发挥教育暗示作用的老师,就不能称为称职老师。不用说,老师的教育活动多明白昭示,即对学生径直讲明问题,这与暗示作用相辅相成,彼此渗透,不加排斥。

2.以鼓励增强信心

罗森塔尔穿透人心的慧眼,自信那具有暗示意义的“最有前途者”名单,可以鼓励老师勤教善教,能够鼓励学生巧学勤学。显得暗示通过鼓励而起作用,鼓励是暗示的灵魂。这衍生多方面作用,最肯定的是给予教与学双方信心。教、学与作事―样,气可鼓而不可泄,信心常决定成败。因此教师务必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学生的信心是志向, 是力量,是追求,是高度。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学生获得任何成绩,都与老师给予爱戴、鼓励自己获得信心分不开。无论罗森塔尔对老师对学生起了怎样大的作用,学生无论有了多么大的进步,最终都在于学生受到鼓励,得以自重、自觉、自勉与自强,在不断增强信心中进步。

3.再求真实与具体

罗森塔尔名单给予老师的作用,产生教育的共性作用。凡是名单的人,得到的际遇是一样的。这有必要,但不够。应再求真实与具体,以因材施教充实之。这里可引进翁格玛丽效应,就是说,老师真的将学生一个一个具体地放在心上,逐一分析并掌握其学习基础,分别确定其高而可达的要求及根据(主要是学生自身亮点),撇开谎言,用真言真情真事作暗示,将爱心与期望传输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鼓励与自信,自觉去追求与实现自己应达的高度(当然也可对学生直说其事,只要能使学生受到鼓励与获得自信就行)。这与罗森塔尔的谎言试验只用过一次不同,可以连续使用,使学生不断进步。可见在罗森塔尔效应中,吸纳翁格玛丽效应作因材施教,更多地以更具体的暗示作用作用于学生,将显著地提高教育效能。

4.延伸应用于各类教育

罗森塔尔这次心理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重要特点是天真、单纯、幼稚,易于接受“权威的人”影响。所以罗森塔尔名单上的人物易于进步。但教育中暗示与鼓励具普遍意义,适用于各类各级教育。教师总要热爱、鼓励并寄期望于学生,教学少不了暗示。但教育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具体对象不同,暗示与鼓励的内容与方法亦应不同。这是一种艺术,简单看待是不行的。作为教师,作为教学的艺术应用,应有不同对象的特异性。重要的是教育者备艺德,即师德,以优而更优的心境,对学生言传身教,甚至身教重于言教,以师者应有的形象,赢得学生的敬重;让学生感受老师对其热爱、鼓励、推动上进的诚意,为学生乐意接受教育确立前提。同时教师积极构建快乐教学氛围,以自然、机巧的方式进行暗示,以亲切、准确、鲜明、生动并且是少而精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茅塞顿开。可以说这是教学的一种机巧和完美。

5.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

篇(7)

赏识教育,从诞生来源方面看,是生命的体验;从教育角度看,是思想的继承;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态的回归;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灵的解放;从思维方式看,是观念的更新;从表达方式看,是语言的突破。另一方面,赏识教育观念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保障了教学质量和有效性,赏识教育是符合新时代教育的科学教育手段,为教育带来了新的转机。

一、小学低年级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或鼓励,而是去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强化孩子行为的过程,赏识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赏识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赏识教育有着“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情”等特点。可以说赏识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赏识教育在小学低年级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厌学、学习困难、自卑,就是因为得不到教师、家长的赏识和鼓励,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因为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高兴起来。教师对学生的表扬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得到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赏识可以让学生每天都进步,让学生充满信心,有效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抑制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

(二)有利于师生友好关系的建立

赏识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赏识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好感,这更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俗话说“话是开心锁”,赏识的话语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灵,能够起到缩短师生距离的作用,这样学生会亲近教师、佩服教师,上课更爱听讲。赏识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帮助了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在日常小学教学中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表扬,不批评

通过对几所小学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从三十位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得知,其中25位教师认为赏识教育就是不断的表扬和鼓励学生,只有五位教师认为在赏识教育中需要适度的批评和警告,并没有任何一个位选择严厉的批评教育。这对赏识教育意义的误解,认为赏识教育只能鼓励表扬,不能批评。

(二)教师把自身位置摆得过高

一些教师一直持有传统的师道权威的观念,因此把自己的位置摆得过高,并不真正愿意亲近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对学生态度十分冷漠,对学生的赏识认为是赏赐。这种赏赐似的赏识教育容易让学生受宠若惊,怀疑教师的赏识目的和动机,起不到作用,反而会激化师生关系。

(三)操作过程存在困难

赏识教育对教育有着重大意义,赏识教育的提出为教育带来了新转机,但是实践证明赏识教育暂时只适用于小班教学中。在大班教学中,可行性和操作上存在较大困难,目前的小学多为大班教学,一般一个班级的学生都要三十到四十人左右。教师很难把时间和精力平均分给每一个学生,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平衡心理,这并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赏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正确认识赏识教育

教师在开展赏识教育中,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不能一味地表扬和鼓励,这并不科学。赏识教育虽然要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但是并不代表溺爱,不能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及错误视而不见,这将导致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教师对学生错误的纵容会害了学生,适时的批评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但是批评过程中应注意自己的态度,要以平等朋友的身份进行劝诫正确引导,而不是权威压制,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因材施教,客观鼓励

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法可以适用于每一个孩子,所以生搬硬套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形成因材施教的教育意识。在赏识教育中应因人而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依据学生的特征对其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的赏识教育。对性格内向、不自信的学生教师应当众对其进行鼓励和赏识,用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关爱增加学生的信心。对骄傲的学生应适度地批评,诱导。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育开展的关键,是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赏识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教师,教师就是赏识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提高专业技能和素养。把赏识学生视为一种职责,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价值的肯定,学生会因教师的肯定获得信心。因此,为了保障赏识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篇(8)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1-00795-05

有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行为异常可以预测成年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性,因而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已经引起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较多地对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对早期气质,以及气质哪一个维度有问题,怎样与养育方式共同作用对儿童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缺少针对农村地区儿童的研究。本研究探求上述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家长针对不同气质“因材施教”,给予其良好的认知刺激,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为儿童以后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京市大兴农村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属北京市农村中等水平,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研究在大兴区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7个乡镇,将身体健康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Screeniy,DDST)发育筛查正常的138名2~3岁农村户口儿童纳入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38份,回收气质有效问卷119份,家长养育方式有效问卷122份,行为有效问卷120份。122份问卷中,男童64人,占52.5%,女童58人,占47.5%。2岁组63人,3岁组59人。母亲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24人)20.9%,高中(38人)33.0%,初中(51人)44.3%,小学(2人)1.7%,未回答1人.父亲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28人)24.1%,高中(31人)26.7%,初中(55人)47.4%,小学(2人)1.7%。

1.2 工具

1.2.1 幼儿气质评估量表(BIS,适用于12―36个月的幼儿)

1.2.2 3~7岁儿童气质问卷(BSQ,适用于3~7岁儿童)

1.2.3 Achenbach的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2~3岁用) 包括80个描述儿童行为的项目,按0、1、2三点记分,请最了解孩子的家长根据最近一个月内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填写。本研究抽取内隐行为、外显行为两类进行分析。

1.2.4 儿童抚养行为Q分类卡片(Child-rearingPractice) 包括91个描述父母教养方式的项目,请母亲根据家庭中实际的教养方式来填写。

1.3 方法 首先对测查员进行使用培训,培训合格后由查员按问卷涉及年龄阶段,向儿童父母发放问卷,并解释填写方法。一周内收回问卷,获得幼儿气质特点、抚养方式、行为问题的分数。

1.4 统计方法 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农村与城市3岁儿童气质比较

本研究选择1995年张劲松等对北京市城区调查结果 进行比较,由于缺少3岁以下数据,只对3岁组分性别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反应强度外,其他八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除反应阈评分农村儿童高于城市外,其他方面均是城市儿童高于农村儿童(见表1)。

气质类型分布:难养型(13人)占10.9%,启动缓慢型(19人)占16.0%,易养型(50人)占42.0%,中间偏难养型(1人)占0.8%,中间偏易养型(36人)占30.3%。t检验没有发现气质、行为量表评分有性别差异(P>0.05)。

2.3 气质类型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表2显示在焦虑行为维度上组间差异显著,内隐行为问题组间差异边缘显著,Post-Hoc检验显示,启动缓慢型及难养型儿童得分均高于易养型儿童;难养型儿童攻击维度得分高于易养型儿童。过失、外显行为问题维度及行为问题总分组间差异显著,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儿童得分均高于易养型儿童。易养型儿童在多个维度上的得分都低于其他类型的儿童。

2.4 各气质因子与Achc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评分的相关性

表3显示气质的节律性、趋避性、情绪、坚持性维度与儿童行为调查表的各项评分呈正相关,活动水平与攻击、过失、外显及行为呈正相关。反应强度与攻击呈正相关。注意分散度与退缩呈负相关。

2.5 儿童抚养行为Q分类卡片评定结果与儿童行为调查表评分的相关性

表4显示父母抚养方式中的鼓励独立、鼓励成就与儿童行为调查表评分呈正相关,拒绝与攻击、过失、外显呈负相关。接受与退缩、过失呈正相关。

2.6 气质与家长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

选取与儿童各种行为问题相关显著的各个维度,进行逐层回归分析,考察气质各因子和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表5显示趋避性、适应性以及情绪与鼓励成就的交互作用可以影响儿童的内隐行为;活动度、家长拒绝、适应性和鼓励成就的交互作用、节律性和拒绝的交互作用可以影响儿童的外显行为;情绪、适应性和鼓励成就的交互作用、注意分散度和拒绝的交互作用可以影响儿童的行为问题。

3 讨 论

儿童的气质受很多社交因子包括文化背景及种族等的影响,相同种族和类似环境使儿童的气质很相近。本研究显示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儿童相比,表现为活动量少、节律性强、较少退缩行为、适应性强,男童更倾向于积极情绪,女童更倾向于消极情绪、坚持时间长、注意力易于集中、反应灵敏度高。这些差异与儿童成长环境和家长的育儿方式密切相关,表明气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环境的改变气质会发生变化,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气质的性别差异是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家庭的教育、期望有关,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社会化的结果。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难养型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最高,易养型儿童危险性最低;启动缓慢型儿童的内隐行为问题较多;难养型儿童的外显行为问题较多。行为调查表得分高的儿童,在气质纬度上表现为活动较多、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无规律、对新环境或新刺激不宜适应、趋向于退缩;主要的情绪表现消极不愉快、专心于活动的时期不持久。提示某些气质特征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密切。该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进一步证实消极的气质特点是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Gjone等研究发现,情绪性是行为问题最强的预测因子,本研究回归分析的结果与此一致。

篇(9)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65-01

心理暗示是人们受外界或他人的情感、观念、态度、判断、意愿等影响后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特点,是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情绪,甚至行为。暗示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教育手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幼儿对暗示教育极为敏感,他们喜欢在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下享受着情感满足、兴趣高涨和体验极致的乐趣。幼儿是一张没有经过丝毫涂染的纯净白纸,积极的心理暗示具有传递正能量、呵护心灵、引领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较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优势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渐进式推进,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幼儿教育水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已成为各教育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将积极心理暗示渗透于幼儿教育,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呈现出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积极心理暗示能净化幼儿灵魂,使幼儿始终保持积极纯净的心灵,如初绽百合般灵动、充满生气。积极心理暗示能为幼儿创设乐观、向上、生机盎然的绿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欢快愉悦、轻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感受学习的无穷乐趣,并找到自身价值,提高自信心与自豪感。二是积极心理暗示可以使幼儿爆发潜能“小宇宙”,推动幼儿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幼儿全面提升自我。积极心理暗示能对幼儿起到镇定、提醒作用,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使幼儿受到积极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幼儿进行自我心灵对话,在积极的思维中激活想象、灵感、智慧,不断指引着幼儿的学习与情感行为,促进人格与智力的提升。

二、积极心理暗示运用于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

(1)充分发挥语言暗示的积极作用。在幼儿教育中,积极心理暗示的手段有很多,如语言暗示、眼神暗示、体态暗示、情境暗示等,其中语言暗示是较直接、成效也较明显的一种心理暗示手段,较其他手段具有更大的优势。幼儿情感和智力发育尚待完善,稚嫩、活泼、好奇、求胜的心理特点使幼儿急需从别人那里获取直接的褒奖与鼓励,而语言暗示无疑是幼儿获取心灵满足的最直接方式。枯燥的幼儿教育手段难免令人生畏,而委婉含蓄、巧妙恰当的语言暗示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自信不足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或厌烦心理,这时教师要善用“你真棒!加油”“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好”“你好聪明”“不要放弃,你会做得更好”等各种语言暗示,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2)善于运用眼神暗示和体态暗示。除了语言暗示之外,眼神暗示和体态暗示也是重要的积极心理暗示手段。教师的眼神中包含着大量的讯息,能对幼儿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鼓励赞扬的眼神、充满关爱的注视方式、温情的教育体态,往往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愫,促使幼儿奋发向上,获取心理和心灵上的极大满足。例如,当幼儿成功完成一件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温情地走到他跟前,蹲下身子与其齐高,对其进行语言褒扬,同时用眼神鼓励幼儿,还可以拍拍幼儿的肩膀,摸摸他的头部等,让他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鼓励。当幼儿学习适逢挫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幼儿安慰、鼓励和安抚的眼神,激励幼儿产生直面挫折、勇于拼搏进取的积极情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满含爱意、温情的眼神和动作。教师亲切的微笑,鼓励的动作,能瞬间并轻松化解幼儿心里的阴霾,促使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3)情境暗示与自我暗示双管齐下。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是实施积极心理暗示的另外两种手段,对幼儿教育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情境暗示对幼儿能起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积极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幼儿在激情盎然、温馨活跃、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猜谜语等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幼儿多进行自我暗示。例如,在遭遇挫折后,要鼓励幼儿在心中默念“我可以的”“我最棒”“我能做到”等自我鼓励、自我暗示性语言,这对幼儿暂时克服恐惧及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幼儿教育要做到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双管齐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暗示是当前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是迎合时展要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必备教育因素,它在维持幼儿人生正能量,保护幼儿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至关重要。幼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基于幼儿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合理运用积极心理暗示,从语言、表情、手势、体态等方面为幼儿营造积极心理暗示的环境,促进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对于儿童来说,幼儿园是接受教育和认知世界的第一个阶段,同样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单独去面对生活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可塑性比较强的阶段,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对于儿童的学习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得到高效的创新教育,本文在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幼儿园教育中良好的教育环境既指为儿童准备的真实物质环境,又包括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于幼儿园来说,丰富的物质是教育得以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儿童可以娱乐进行游戏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领导应根据儿童的需求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让儿童可以从游戏中学到知识。

儿童对于玩具的喜爱像是一种天性,但是不同种类的玩具质检所存在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玩具本身的可操作性是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只有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玩具,才能够增加儿童的动手能力。在一些幼儿园中,教师往往会把玩具进行精美的包装,不允许儿童在使用中损坏包装,这样就减少了儿童动手操作的机会,因而缺乏探索和创新,导致儿童的积极性受挫。

二、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创新思维往往不能引起重视,久而久之,则会降低儿童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若儿童有自身的想法,教师应给予肯定,并鼓励儿童去进行动手操作,进而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一般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对课堂的教学比较重视,而对活动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在教师既定的要求下,如果儿童的行为没有按照要求去执行,此时儿童会受到较为严厉的批评。这样的结果不仅对儿童的自尊心有一定程度上的伤害,还在儿童的创新思维方面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知,以安全为前提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对儿童的行为可以不必有太多的限制,当然这并不是就意味着儿童可以不守课堂纪律。教师要通过教学的方式,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并用画笔绘制出心中的蓝图,并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观察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进而打破儿童的定式思维,培养其形成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儿童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让儿童学会独立思考

根据多年的研究表明,对事物产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是产生创造的先决条件。只有不断探索才会发现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孩子学会探索。当儿童接触一个新事物时,不要直接告诉他这是做什么的,具有什么用途,而是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其中的奥秘,进而认识新事物并了解其特点。每一个幼儿园的儿童都是极富于好奇心的,喜欢探索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也说明了自身的自发性与创造性。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表达方法相对比较少,经常会采用画画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儿童来说,世界是美妙的和五颜六色的,因而教师可以鼓励儿童把想象中的世界用画笔勾勒出来,从而增加他们的想象力,这对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游戏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可以增强儿童的主体意识和提升儿童的独立能力,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自由组合以及自行确定活动内容的方式,让儿童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搭建广阔的学习平台,让儿童在活动中提升创新的思维和掌握知识。

四、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

在进行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自身的特点去因材施教。年龄相对较小的儿童可以讲述名人故事,年龄相对较大的儿童可以让其自己讲故事。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儿童将自己拥有的书籍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或是交换着阅读,从而增加儿童的知识量。儿童在学习中,往往会对各种现象产生好奇,如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为什么白天看不见星星等,由此可见儿童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可以将儿童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整理,然后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去鼓励大家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另外还可以将答案写在问题卡的背面,进而提升儿童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做相关的科学实验,让儿童在实验的过程中快乐地将知识学到手。

五、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传播者,因而对于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学校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需要对自身严格,并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给自己充电,进而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与综合素质。另外,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儿童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儿童创新的学习,让儿童通过不同的见解去阐述和探寻问题的答案,让其树立创新的意识。

总之,对于儿童而言幼儿园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第一个阶段,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去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儿童的角度为起点,以鼓励性的教育为主,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进而树立创新的意识,这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与学习。相信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可以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并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和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正玲.浅谈农村幼儿园的创新教育[J].中华少年,2012(9).

[2]郭微.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新思考[J].考试周刊,2012(8).

上一篇: 网络运营的作用 下一篇: 社会老龄化的原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