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老龄化的原因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19 14:39: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老龄化的原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老龄化的原因

篇(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95-02

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在加快。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阶段及特征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的加速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

第三阶段,2051年到2100年的稳定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

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老龄人口数量巨大。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接近1.7亿,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4。

第二,老龄化发展迅速。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了14%用了27年,而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三,地区老龄化程度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老龄化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宁夏在2009年才达到老龄化标准。

第四,男性少于女性。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少460多万,据预测,到2049年,男性老龄人口比女性要少2600多万。

第五,城乡倒置现象明显。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老龄人口比例要比农村低1.2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长期持续。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六,未富先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基本处于经济发达时期,而且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应对能力较强。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尽管经济发展显著,但在人均GDP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是一个“未富先老”的过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无疑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红利”的衰退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口红利”的衰退。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最近这两年,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不远的将来,劳动力紧缺会慢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老龄化研究中,老龄人口抚养比是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据预测到2025年需抚养29.46人,2050年则达到48.49人。抚养比的急剧上升导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

(三)个人消费减少

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一般而言,在老龄化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消费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由于收入降低,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将下降。扩大内需是中央制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个人消费减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内需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三、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

(一)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当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覆盖面过窄、养老保险金收支不平衡、养老保险金投资收益偏低等问题,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修改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研究部署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我国的国情复杂,城乡二元差异显著,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延长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规定一般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退休年龄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一方面较低的退休年龄加重了社会保障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往往还有精力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多年专业经验的人士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匮乏,过早地让这批人员退休也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退休年龄问题。很多国家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延长退休年龄也在当地社会引起了一些争议,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

四、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一些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龄人口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人口红利”的日趋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应仅依靠人口红利。

(二)加快相关立法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归根到底要靠法律。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总的来说,有关老龄人口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为了维护老龄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赡养等专项涉老法律、法规。

(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因此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老龄服务业,培育老龄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我们也要大力研制开发老龄消费品,培育老龄用品市场。

(四)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生育率的方案,逐步调整人口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控制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我们需要根据现实国情,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扩快和老龄人口比重过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相互兼顾的人口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冰,张伟.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11(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02-23.

篇(2)

二、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1.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劳动力不足,人口红利消失;二是经济发展不足,“未富先老”。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进而造成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诸多问题。人口红利: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过程中,人口生产性有所增强,这种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这一效应即为人口红利。我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也将随之消失,这将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未富先老”: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老龄化社会标准,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然而,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被称为“未富先老”的状况成为社会的隐忧。

2.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途径

要解决人口红利消失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单独家庭生育二胎和推迟退休年龄等相关政策,人口红利问题将得到一定好转。另一方面,需要转变老年人和社会全体成员的观念,倡导积极老龄化观念,实践人口转型红利即“老年人口红利”理论。“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积极老龄化既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人群。人口转型红利是指老年人口通过再社会化转变自身的社会角色,从赋闲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有所作为的工作者,通过再就业和续就业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广义来说,老年人对儿女的各种帮助、在社会上的善举(如从事公益事业、志愿者活动)以及在市场上的消费等等也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穆光宗,张团,2011)。在欧美,老年人的再就业、从事公益事业等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但目前在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集中体现为对子女家庭的帮助,对社会其他方面的贡献还更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转变传统老年观念,将先进老龄化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使他们具有再就业和从事公益活动的能力。

要解决“未富先老”问题就要求国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法律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老年人权益。同时全社会也要行动起来,形成老年人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家庭成员鼓励支持老年人以积极心态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氛围,探索多途径、系统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方式。从以上分析看,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涉及到社会观念转变和将先进老龄化理念付诸实践,以及老年人能力提升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将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老年人组织起来并进行教育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开始担负起教育、娱乐、交往等多项功能,这些功能不断被强化,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日益加强,居民的社区意识逐渐增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区成为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成为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养老观念,树立积极老年观

中国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基本态度和观点是:在物质上,老年人得到其子孙和全社会的赡养和扶助,在精神生活(包括社会地位,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见等)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其中,“赡养”,是这一老年观的基础部分,而“尊敬”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倪跃峰,1998)。这种老年观体现的是家庭养老的基本观念,是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和多子多福的家庭追求与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实施的情况下,这种老年观已经受到了严重冲击。社会情况的变革要求我国老年观也必须随之而变。社会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社会成员观念的进步。

在以“赡养”“扶助”为基础的“家庭养老”这个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中,隐含着一种消极的老年观:当老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目前我们一般以退休为标志,即使仍然身体健康,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也会退出工作岗位回到家庭,很少再就业或从事公益活动。他们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换为社会财富的消耗者,开始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即“老年人”等于“被供养人”。这种观念不仅是老年人,也是家庭、社会普遍接受的观念。这种观念作用的结果是,对于家庭而言,老年人开始成为子女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负担。对于老年人而言,一是他们开始以家庭为中心,逐渐脱离社会,生活范围缩小,从而影响到他们精神生活的质量;二是他们的经济收入减少,从而影响到他们物质生活的质量。当代社会需要转变传统的老年观,对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把他们一律视为需要被供养、被扶助的对象。当我们不再将“老年人”与“被供养人”画等号,人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就会增强,从而形成“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良好环境。

为了促进老年人享有健康晚年、幸福晚年、积极晚年,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4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获得最佳的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的过程。它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以“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为原则,倡导健康、参与、保障。其中,“健康”,包括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内容。“参与”,是指人退休以后,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参与社会事务,使老年人的生活继续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创造收入和发挥作用的机会,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积极老龄化”虽然提出,并在理论界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是了解甚至是知道这个名词的老年人和其他社会成员寥寥无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教育将这种积极的老年观宣传给每个老年人和社会成员,使积极老龄化深入人心,并逐渐转化为现实,从观念上引领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解决。

2.参与“时间银行”建设,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提出来的老年人权利保障目标。在人口流动加速,家庭小型化的背景下,“老有所养谁来养”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养老事业的基本共识,家庭和社区将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体。社区居家养老是建立在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的基础上,以社区为平台,为居住在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与养老资源和职能几乎完全依靠家庭的传统家庭养老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与其他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居家养老必将由于其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符合中国人对于养老的基本认识和习惯,而成为我国养老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模式。成功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就当前各地发展情况看,除了居民观念转变和政府政策支持等问题,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和服务质量保障问题。世界较为通行,在我国也开始试行的做法就是建立“时间银行”。从广义上看,时间银行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积累时数;狭义上,时间银行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服务时数,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时,享受同等时数的服务(王泽淮,2003)。

就职能而言,建立并管理时间银行应属于民政部门的任务。但就现实看,时间银行在我国尚处于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阶段,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这显然是民政部门人员难以完成的。担任社区教育任务的一般是高校,高校教师有着很强的研究能力,这恰好可以弥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不足。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应该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因此,高校与政府部门合作,社区教育参与到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中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在时间银行的建立、运行和完善过程中,社区教育应参与的工作包括: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宣传先进老年观,转变社会传统养老观念;设计时间银行的建立模式,研究制定相关管理、运行机制和时间兑换等制度;宣传时间银行的理念和内容,培训时间银行管理人员,参与组建并培训志愿者等相关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队伍,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研究提供和接受扶助人员的双向选择和信用评级等制度,形成科学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研究和实践,制定时间银行运行模式的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等等。符合我国社会实际、运行科学的时间银行机制的建立,将有效开发社会闲散力量,挖掘低龄健康老年人的潜能,不仅使他们做到“老有所为”,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机制的建立和实践,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需要扶助的高龄老年人的“老有所养”问题,还为目前低龄未来高龄的老年人解决了后顾之忧,最终可以为我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3.加强知识教育,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

在老年人的多种需要中,“老有所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它能够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增进“老有所医”的效果,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提升“老有所乐”的品位,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全国60岁以上老人文盲人口约为3 7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21%,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显著下降。调查显示,老年群体主观上接受教育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希望学习的内容广泛,涉及到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同知识层次的老年人对知识的需求内容不同,知识层次较低的老年人对于健身、养生、娱乐、生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要求教育内容简单易懂。原因在于,几乎所有老年人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与生存、生活直接相关。知识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兴趣相对广泛,他们的兴趣会延伸到个人爱好、国内外大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理财等多个方面。时间灵活,形式多样是老年人的普遍要求,这主要源于他们一般都会有照顾家庭和孙辈的任务。与他人交往,扩大社交圈成为老年人参与各项健身、娱乐活动的重要原因,也是对老年教育的期望。

“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教”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老年人的学习欲望强烈,但是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给老年人的教育资源极为有限。老年大学是由政府兴办的公益性老年教育组织,也是目前各地开展老年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更为普及的是社区或社区附近能够进行的一些体育、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有些地区是有组织的,但大多数是由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活动。从全国来看,由于地方政府的思想意识、经济能力不同等方面的问题,加之地区间、社区间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这些教育与活动显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中老年人的普遍需求。综合以上分析,要切实加强老年人的知识教育,实现“老有所学”需要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实现“老有所教”。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是老年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继而应该通过这些教育,宣传先进的老年观,并引导他们接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教育。根据老年人对于教育时间灵活和形式多样的普遍要求,仅就加强知识而言,各地终身教育平台的建立是实现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当然,这就需要对老年人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4.加强技能教育,实现“老有所为”

“老有所为”是《十二五老年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老年人口红利”的通俗化表述。但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仅仅凭借老年人和社会观念的改变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加强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要根据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教育。对于某方面具有特长的老年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转变老年观的教育;对于具有一定劳动技能,有意愿再就业和续就业的老年人,重点应放在如何选择适当方向,提高实用技能的教育;对于急需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但又没有什么技能的弱势老年人群体,应该进行其力所能及的技能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育无法通过现有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而必将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这样的教育,“老年人口红利”才能从理论走入社会,“老有所为”也才能逐渐得到实现。

5.建立老年人学习组织,实现“老有所乐”

社区教育不仅要能够实现其对于社区成员的教育功能,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功能。这种组织功能可以表现在“时间银行”的建立过程中,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中,也可以表现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等的建设方面。面对社区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让他们参加到志愿者和学习组织中,进行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成就感、人生价值的实现感。进一步可以让老年人生命质量有所提高,生活体验更加快乐幸福,实现“老有所乐”。

篇(3)

1、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

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

经验步骤:1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

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一、“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设计目标和理念

实现积极老龄化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它的三个前提条件是:健康、参与和保障,是老年人能够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设计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合理的饮食起居、专业的医疗护理、便捷的交通、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享受终身教育和继续工作所带来的生活乐趣,保障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使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推迟由生产人口转变为受赡养的消费人口,使老年人的生活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人文主义关怀,具体的说就是通过为老年人规划设计完善健康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使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空间得以延续和保留,最大限度地让老年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使他们的晚年过得丰富、充实和积极,杜绝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维护人生的尊严和对生命的尊重,构建晚年美好和理想的精神乐土。

二、“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产业化的公益性事业

由于老年公寓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虽然从主观上来说能为投资方带来投资回报,在客观上却是为老年人和整个社会服务,为缓解社会老龄化的压力做出了贡献,这表明了它的公益性特征。而经营模式的产业化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国家倡导的多种经济模式并存的发展方针同样适用于老年公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资本有了相当的积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多渠道资本投资老年公寓具有现实可能性;再则,国际通行的老年公寓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属于国家或集体创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它的开发是属于商业范畴的,它是老年人社会化养老、社会化投资和企业化经营的混合体,开发模式完全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的(如立项、审批、资金筹措等问题)。因此,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走的是“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属于产业化的公益性事业。

既然它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就要求有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其中,一则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倾斜,二则能够保证其经营过程中赢利性和公益性并重,收益的分配和使用更加公平公正,三则对老年公寓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调控作用。而产业化经营模式保证了其操作更规范,软硬件设施更到位,运营更灵活方便;同时,有利于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老龄产业实行商业化管理,有利于老年公寓运营效率的提高。

三、“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

做好“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要立足于上海,根据上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市民的经济基础和受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结合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划,努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处理好老年人的大众群体利益与重点群体利益的关系,做到重点与普及、高档化与大众化相结合。在“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中,这种利益关系的平衡表现在能给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养老环境(如市区的和郊区的)、不同形式的住宅形式(有别墅和公寓、有独居和合居)、不同档次的配套服务设施(有高、中、低档三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群体)等方面。2.处理好老年公寓的国际传统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的关系。如:“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设计的住宅形式多样化,其中之一,是在原有的居民社区,利用普通社区住宅改建老年公寓,维护传统邻里和人际关系,使居家养老与机构集中养老相结合。3.处理好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继续学习、工作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实现积极老龄化,保证老年人的人生尊严,演绎完美人生。4.处理好老年公寓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与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老龄化问题将长期伴随在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作为缓解社会老龄化压力措施之一的老年公寓的建设也将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可持续的发展观是老年公寓的设计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图示:⑴市区老年公寓(包括新建和旧建筑改造两部分); ⑵郊区田园式老年

公寓;⑶老年活动站;⑷老年公寓交通专线。

图示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系统规划设计图示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通过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全面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积极老龄化这一目标的,四大部分的系统构成是人性化、科学化和时代化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企业运营模式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组合。例如老年公寓的选址更加科学,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老年公寓应该建在环境安静的地方,但我们通过对老年朋友的调查发现,这只是老年人对睡眠环境的要求,在日常活动时间,老年人最怕孤独和寂寞,在选址时如果能与幼儿园、文艺体育团体相邻而建,利用其白天热闹,晚上安静的工作特点,营造的生活环境氛围则更受老年人的欢迎;对旧建筑的改造利用,尤其是在旧居住区的老年公寓改建,使老年人与其家人“分而不离”,这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同时降低了成本,满足大众消费水平,更符合生态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和住宅形式的多样化,为老年人的居住形式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更改的可能,老年人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生理需要和自身意愿来调换居住环境,管理方式更灵活、更人性化;老年活动站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比较大胆的创意――我们计划在市区的黄金地段(如在外滩、陆家嘴中心绿地、徐家汇、人民广场等地区),结合周边环境,建造一批新颖时尚的老年活动站,这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象征意义,它既是老年人交往、学习和娱乐的场所,更是“新概念老年公寓”的宣传站,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和政府对老龄化问题重视的体现;而老年公寓交通专线(包括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的设计,不仅为老年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更是连接整个老年公寓系统的纽带。

四、结语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各地的老年公寓建设必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而逐渐增多。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的城市老龄化进程尤为迅猛,加强对老年公寓的研究,是确保城市的繁荣和稳定重要举措。“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建立在现有的养老模式和养老住宅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地区人文地理、文化民俗、经济基础、教育水平,以及上海城市发展规划而进行的一次老年公寓建设的新探索,其内容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文中的不足和缺陷难以避免,如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实是笔者成文之初衷。

[本文系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系列成果之一,编号:ssy05010。]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老年学会:《2007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省略.cn,2008.6。

[2]刘 颂:《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难点及对策》,《人口研究》,2006.10。

篇(5)

项目支持: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16174);指导老师:任伟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9日

一、引言

近年来,河北省房价不断上涨,其上涨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人们买房变得更为困难。大量研究表明,人口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房价的变动。找到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将优化河北省房地产行业的产业结构,同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

从人口视角对国外住房市场的研究:很多国外研究者认为人口结构与房价等资产价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生命周期理论中。例如,Modigliann认为经济个体通过平滑各个年龄阶段的消费和储蓄进行最优化选择,在收入与财富的预算约束下可以达到生命周期内总效用最大化。其中的具体表现为个人的消费储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当老年阶段的消费大于储蓄时,老年人会进行借贷或出售资产。因此,得出人口结构会影响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理论。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时,因为社会上存在对房屋等资产的超额供给,所以毋庸置疑房价等资产价格将下跌。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者Bakshi和Chen认为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将更多的财富分配到金融资产,而他们在早期会将大部分财富投资于房地产。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个人风险厌恶系数与年龄成正比的假设下提出了生命周期投资理论。

从人口角度对国内住房市场的研究,主要包括:朱矗2005)提出1999~2005年间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是年龄结构造成的。陈国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表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是目前房价上涨的动力,但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一情况会减弱并逆转。陈斌开等国内研究者发现,中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会影响住房需求,他们认为中国住房需求在2004年以后会与人口结构高度密切相关,他们认为在2012年后,人口老龄化将大幅度降低中国的年均住房增长率。徐建炜等得出房价和人口抚养比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因此他们推断2015年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不再会快速上涨,甚至会衰退。陈彦斌、陈小亮发现,在中短期内,城镇住房大量过剩与人口老龄化不会有太大关系,于是他们认为204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各方面负面冲击才有可能逐渐显现出来。

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房价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各有不同。本文将找出河北省人口老龄化与房价之间存在的逻辑,分析其中潜在的联系,通过研究出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就可以提前预警,找到解决方案。

三、数据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河北省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总体趋势是增加的,在2010年有点下降,但是其下降的幅度并没有特别大。近几年,河北省的老年抚养比依旧上升,说明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观察河北省的房价情况,一直呈现出较高的上升趋势,12年间翻了3倍。在2010老年抚养比下降时,可以看出当年的房价上涨幅度低于其余年份,可以说明其中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图1、图2)

四、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

影响房价的因素非常多,但是主要可以分为几大类:收入因素、成本因素以及本文着重研究的人口因素。本文选取这三大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是收入因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变量,它可以反映出人们的购买力,所以将其选入。在成本因素中,投资额(X2)(亿元)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开发成本。研究目的是人口因素中的老龄人口对河北省房价的影响,所以选取作为一个自变量。在国际上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中,测量老龄化指标的主要变量是老年抚养比(X3),即社会老龄化群体(65岁以上人口)与社会上创造财富的主要人群(15~64岁人口)之间的比例,这个数值越大,说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高。河北省住房平均价格(Y)(元),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河北省统计年鉴》。

为了研究住房价格与相关因素的联系,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y=?茁0+?茁1x1+?茁2x2+?茁3x3+?着

?茁是模型的参数,?着为误差项的随机变量,反映了除已经加入模型的其他随机因素对模型的影响,是不能用x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所解释的变异性。

直接利用统计工具SPSS中的命令regress求解,得到模型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及其置信区间(置信水平?琢=0.05)、检验统计量R2、F、p的结果。

表1显示,R2=0.9940指因变量y(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的99.40%可由模型确定,F值远远超过F检验的临界值,p远小于?琢,因而模型从整体来看是可用的。

将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代入模型:

y=-1784+0.1807x1+0.0763x2+175.28x3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所研究的变量与房价均为正相关。就目前来看,河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就会推动房价上涨0.18元,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投资额对于房价的推动作用不是非常明显,透支额增加1亿元房价也只是略微增加。本文研究的人口因素中的老龄人口,每上升1个单位,房价将会上升175.28元,但是由于老年抚养比每年的变动幅度不大,所以其对房价的推动作用反而没有人均可支配收入大。

五、研究结论

从模型中看到,河北省的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并不完全符合国外学者所提出的资产消融假设。在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导致房价下跌,反而会对房价产生弹性较大的正向影响。河北省养老体系主要是居家养老,只有为数不多的选择去养老院进行养老,他们会得到孩子们的赡养;与之相反,国外的养老体系发达,老龄人会选择在养老院进行养老,为支付高昂的养老费用会通过出售房产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所以在发达国家存在的资产消融假设不适用于中国大多数地区。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首先,从家庭结构来分析,家庭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与自己的子女同住一套房的情况越来越少,这将会增加住房的需求;其次,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来分析,老年人总想为他们的后代留下一定的资产,房产较好的保值性能成为他们的首选,此时的房产不仅作为自己住房的刚需,还具有投资品的性能,因此反而会推高房价。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房屋总需求趋势[J].世界经济情况,2005.11.

[2]任木荣,刘波.房价与城市化的关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9.

篇(6)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越发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极大的延长了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

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开始出现问题。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用于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也再不断增加,同时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情况也开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因此,国家开始提倡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打破传统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入市投资。这项举措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专家学者提出将养老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的必要性。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收益相对较低。从总体上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应对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为了缓解我国用于养老的社会支出。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的原因,进而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基数较大。

因此,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办法是将其放入银行,以获取银行利息的方式来应对通货膨胀,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这项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养老基金的安全性,是按照我国有关部门明确提出的方针政策执行的。

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放于银行虽然是一项保险的措施,但银行的利息率相对较低。据数据资料显示,我国银行的利率无法跟上社会通货膨胀率的提高速度,以平均落后通货膨胀率3%的数值逐年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放于银行的管理方法并不能有效保证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甚至出现了一定的亏损。这就将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贬值,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养老保险财政支出。

(二)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由于社会医疗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社会稳定的原因,进而导致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重。

简单地说,我国的老年人口正逐年递增,更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的原因,这种上升的趋势无法遏制。因此,我国的社会老龄化压力将不断提高,进而导致我国用于老龄人口的财政支出进一步扩大。

目前,为了舒缓这方面的压力,国家已经在某些城市试点运行一系列的措施。但其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平。

因此,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必须逐步实现入市运营,必须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收益,进而降低我国的财政支出,最后提高我国的养老保险质量,为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策略

(一)将收益和风险综合考虑。从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来看,国家确立相关法规明确指出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专用,杜绝私人或以其他形式的挪用。该项举措的目的主要有两种,第一是通过将养老保险基金放入银行以此获得一定的利息来实现保值增值,第二是考虑到银行的安全性,避免养老保险基金受到损失。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考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方式时考虑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安全性和收益性。因此,要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首先应该将收益和风险综合考虑。

简单地说,为了迎合新的时代背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运营方向上可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我国应该将养老保险基金分出一部分,并选择收益相对较低、安全性较高的方式进行投资运营。例如存入银行或者购买长期稳定的债券等等。

另一方面,我国可以将另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较高风险的投资。这就能够逐步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从根本上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将收益和风险进行综合考虑,能够综合两种的优劣,在最大程度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其收益率。

(二)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投资运营。此外,要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来应对我国老龄化加重的问题,我国就应该改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理念和模式。

例如,使用招投标的方式来进行投资运营。国家有关部门能够使用委托管理的方式来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召开招标会,同时邀请国内著名的资金管理公司进行应招。

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基数较大的原因,其能够为资金管理公司带来难以忽视的利益,也就能够吸引到各个公司的兴趣,进而吸引到国内顶级资金管理公司的到来。

因此,各个资金管理公司为了能够中标就会针对市场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并且根据公司的实力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式进行筹划,并且对收益率和风险率进行预测。

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国家有关部门就能够直观的看到各种投资运营方式能够获得的收益,在经过充分考虑和研究之后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公司进行委托。

这就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工作委托给了专业性的公司,其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更能够获得一定的保证避免擅自投资运营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篇(7)

首先,应当看到,在当前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保障力度不充分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例如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水平较低,相较于当前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来说,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甚至部分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几乎不能起到任何保证作用。这一问题也是由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建设起步较晚造成的,并且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足,养老保险交纳水平较低等,都使得养老保险保障力度不充分。

2.老龄化加剧

据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老龄化现象所带来的直接问题便是土地保障功能的减弱,在农村地区,土地保障是主要的社会保障途径之一,随着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丧失了劳动能力。并且从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务农人口数据来看也不容乐观,平均年龄逐年增大,这也进一步减弱了土地保障功能。同时,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侵占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性问题,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导致土地保障功能完全丧失。

3.家庭保障功能减弱

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保障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地区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养儿防老的家庭观念也根深蒂固,对于新社保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是也应当看待,在新时期,随着农村地区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保障功能也在不断减弱。当前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比例已经大大超过了年轻人和中年人的比例。特别是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下,很多家庭只有一个或者连个子女,家庭保障功能减弱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不争事实,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困境之一。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措施

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力度

首先,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应当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力度,例如加强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保障力度。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不足和问题,应当积极进行解决,在财政支出方面予以更大的支持,加强养老保险资金管理。将新农合、新社保等养老保险体系纳入到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统筹预算范围内,以此增强资金保障力度。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性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这一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也必将更加突出。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重视,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方面深化改革,从国库中进行集中统筹支付,杜绝该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真正做好农村社会保障。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来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农村经济落后。例如在新社保推行中,基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养老保险缴纳水平,因而也就无法较好的做好养老保险保障。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应当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给予乡镇企业更多的政策扶持,如企业用地、免税等等,增加企业就业人口,这等于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解决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有着积极意义。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治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法治体系对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也有着重要作用,应当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立法,从法律角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向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通过立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农村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例如可以在立法中打破传统的户籍制度,应当看到,我国现行的农村户籍制度中还有着诸多不合理指出,尤其是在新时期,农村户籍制度所产生的矛盾和社会问题进一步尖锐,严重阻碍了社会保障的完善。因而从立法角度,改善现有的农村户籍制度,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户籍政策对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有着重要作用。

篇(8)

当今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但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设计的产品并不是很常见。注重老年人产品的设计将是一种趋势,是一种机遇。在产品设计领域如何把握和应用老年人产品设计的原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 :

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 产品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31-02

一 老龄化社会的现实

1老年人的定义

《人口科学辞典>定义“老年人”为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确定和划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目前,国际通用的老年人年龄界限为60岁或65岁及以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在老龄人口较少的发展中国家以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老龄人口较多的发达国家以6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

2老龄化社会的定义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即lO06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3我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从老年人数量和比例看,截止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7%以上。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并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中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还将继续以年均约3.2%的较快速度增长。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4亿;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未富先老”成为中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特别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现状

目前在设计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行业中,设计师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年轻人,投向时尚和潮流,而忽略老年人对于产品的功能特点的诉求,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的产品设计并不是很常见,尤其没有把老年人群需要的功能设计作为工作重点。

市场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了解不够深入,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反映为真正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商品不多,品种也单调。很多老年人用品的设计只是在包装上加以改变,贴上所谓老年人用品的标签,而并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加以研究和设计,更不用提忽略了老年人群中也有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需求。

随着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程度不断加剧的认识提高,现在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优秀产品。但是往往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投产量小,推广力度不高,难以降低成本,导致收益不佳,形成恶性循环。

2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现实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会逐渐摆脱传统概念,他们在社会上不再是次要的消费群体,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再仅是需要特殊照顾的弱势群体,他们发挥的作用也不是辅的了。老年人口的增长必将刺激老年产品的消费,这种消费的数量与群体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呈一定比例关系的,老年人群将更多地拥有发言权和选择权,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消费的重要消费群体之一。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的经营重点必将发生改变。对于产品设计领域而言,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社会群体,已不仅仅是一件紧迫的任务,而是—种不可逆的趋势更是—种商业机遇。

3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社会意义

北京大学人口所的蒋耒文曾说过:“忽视老年人的社会进步,是不真实的进步;远离老年人的科技发展,是不完整的发展;没有老年人参与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其中的“老有所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意义,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最基本功能的要求,而进一步提升到情感和精神层面需求。

在日渐进入老龄社会的背景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代设计师有责任用优良的设计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也是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真正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作产品设计,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三 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日常生活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1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在生理方面,老年人的“老”不仅仅体现在老年人的外貌形态上,还反映在人体内部细胞、器官组织、身体各部分系统上。老年人感觉器官的功能下降,出现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等现象。其别是视力和听力的减退尤为明显。同时,身体机能下降,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神经组织功能等都有相应的减弱。

老年人生理上发生的变化是设计师在老年人产品开发中最直接、直观考虑的因素。

(1)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官,人的认知有约70%的信息来自视觉。老年人视力的下降要求产品上的字体大而清晰,颜色区分明显,各种形体的提示必须突出,必须清楚直观,不能复杂。

(2)听力的下降要求一些发声产品发音清晰,音量可调,可设定的最大的响度比普通产品高;同时设计时应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耳所接收的声音频率范围会缩小。

(3)老年人感官功能下降,对于灵敏的器件容易造成误操作。所以老年产品操作的敏感度应该降低,包括动作的幅度,反应的时长,反应的方式等,可以缓解老年人面对反应灵敏的部件产生的恐慌。同时老年人的反应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变得缓慢,应避免需要老年人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记忆的设计,简化操作界面和操作方式。

(4)在人机工学方面,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试用于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操作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比如现在药瓶旋转式打开的设计,老年人容易出现双手颤抖的情况而不易取放物品,这样的设计需要一定的力气才能打开,不仅不方便老年人的操作,而且对于急性病患者可能会产生生命危险。

产品与老年人的人体尺寸、形体以及用力方式是否配合;操作系统是否安全;操作界面是否简洁明了;操作的方式是否符合老年人的习惯和生理特征:产品是否轻质,便于携带等都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要求设计师在产品开发时应考虑到的问题。

2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生理上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

(1)由于生理上机能的退化,老年人或多或少会感受到力不从心和恐惧;对于外界接触到的事物的选择更偏向于保守和安全。所以老年人产品的设计要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除非功能需要,否则避免尖锐部件,结构必须稳固结实,可控性强。

(2)老年人的心理多数偏向于安静沉稳的模式,因此产品设计时应避免过多的刺激,比如过于鲜艳的颜色,刺耳的声音,浓烈的味道。同时在设计中有时会忽略的触觉,要尽量保持柔和平滑,使老年人的心理舒适度达到最大。

(3)老年人产品的设计要遵循老年人的情感活动规律,探求产品的情感化要素,设计出具有人情味的产品形态,获得老年人心理上的认同,并能在体验中获得情感,唤起他们的对过往美好的回味或者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追求。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情感化的设计也是设计师们的追求。设计出能引起人美好情感的产品是一种成功,在老年人产品设计中,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有沉淀的对某个时代有着特殊情感或记忆的人群。

3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退休对于老人来说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退休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工作环境的离开,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老年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如果调整不好,会滋生抑郁孤独感和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这时候产品设计更应该注重老年人的感受:

(1)老年产品的设计要建立在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帮助调节因退休等原因产生的消极情绪。产品设计要符合社会文化的需要,老年教育、益智健脑类产品,智能化设计是未来老年产品发展的一大趋势。

(2)如何打发老年人闲暇无聊的时光?趣味性的产品设计会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有活力。同时趣味性的设计也是充满感情的设计,自然而然会产生亲和力,对于老年人也有一定的情感上的安慰。

(3)勤俭节约目前仍是我国老年人的主流消费观,尽管老年人大多有积蓄,但时代的烙印和多年养成的节俭习惯使得这种观念延续。同时老年人退休以后,依靠的主要是退休金,所以大多数的老人追求的是“物美价廉”。因此老年人产品设计对价格比较敏感,要注意控制成本,提高质量。

四 针对不同阶段老年人的特点设计系列化的产品

1不同年龄段

年龄是划分老年人身体状况的重要标准,而且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有各自时代的烙印和回忆。所以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依据年龄将老年人划分成不同的目标人群,归纳出各个年龄段老人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的特征,会使设计更有针对性。

2不同健康状况

老年人机体功能减弱,视力、听力、味觉等的功能降低,还常见患有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症状。这些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痛苦。根据疾病的特点,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设计属于一类患病老年人的适用产品或者随身物品,是今后设计发展的重要方面。设计的产品要能够在情感上照顾到老年人,做到安全易用有趣,帮助排遣老年人因身体状况不佳而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

3不同地区

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概念,其中城市的老年人和乡村的老年人又有所不同。这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大部分可能存在的生活习惯、资金收入、文化教育、精神认识有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对产品的外观、性能、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和接受度也存在差异。

4不同生活模式

篇(9)

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由此引发的社会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老龄化率为12%,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8亿,占总人口的19.13%。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课题。

1.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起老年人,我们总是把他们和衰退、疾病等联系起来,视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也使得学者们担心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人口老龄化确实增加了社会的负担。但我们在看到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老年群体不仅是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而且是可以创造出新价值的资源。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经过岁月的磨炼,在知识、技能、洞察力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智慧。如我国历经周、隋、唐三朝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在百岁高龄时尚能著《千金翼方》,对加强建设我国医药养生保健宝库再作贡献。对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先生,在九旬时被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并继续到各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资料显示,在美国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各种机构内工作,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参加有报酬的工作,而其他一部分人则为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提供非正式的急需帮助,这相当于300万全职工资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在中国退休而志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及通过其他渠道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老年人也比比皆是。

2.老龄化社会中推广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价值研究

2.1缓解社会医疗服务压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国家加强了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但此为治标不治本之策,加强身体锻炼才是减轻老龄化带来医疗压力的根本之策。

我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包含了我国古代养生家千百年来的养生思想精髓,广泛吸纳了中医、西医等理论,并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其各套功法和功理分别与人体各系统发病的病因病理相结合,具有防治疾病的针对性、显著性和科学性。如益气补肺功是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本着“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谓”的原则,应首先疏通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畅通其气血。但根据五行学说,除了疏通手太阴肺经之外,还要补脾。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土能生金,即补脾土可以益肺金,这就是中医虚则补其母治病求本的原则在导引养生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益气养肺功中,专门安排了一节“单臂擎天”的动作,在整套功法中又特别强调上提脚跟,都是为了补脾。

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通过追踪调查研究表明,“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科学的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能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免疫细胞机能。

2.2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但单纯的健身,不重视健全心理、平和心态,则很难达到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我国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生理机能日趋衰退,反应迟钝,多病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都会给老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唐代的著名医学界、养生家孙思邈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提出养生要善于养性,要注意个人内心健康,主张动静结合,全面养生。而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正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无论是静功、太极拳、导引术还是五禽戏等,其动作柔和,松静自然,意气相合、动静交替,练习后身心畅快,精神振奋,提高了练习者的自信心,从而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2.3推动“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

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积极老龄化”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新观念,其不仅强调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状态,更强调老年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强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老年人更希望让他人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而非家庭的包袱。习练健身气功既可以强健老年人机体,又可使老年人领悟和体验传统文化,进而使之在有生之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未尽的价值。

3.结语

“老当益壮”、“老有所为”是所有跨入老年阶段的人的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具有调心、调息、动作柔美、简单易学等特点,非常适合老年群体习练,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为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服务,进而为老龄化社会和谐社会事业的建设服务。正如有人所说:“我们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努力实现寿命的延长目标,而且要给岁月以生命,努力赋予长寿以质量与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人口老龄化是指随着出生率快速增长而死亡率的降低,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同中老年人口密切相关,老年人口的实现就伴随着老龄化的进程,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加快老龄化进程的,它是以3.2%这个速度快速递增的,如何使人口老龄化能够健康的老龄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大多数的老年人处于心理、生理的健康状态,且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不影响社会的发展这就称之为“健康老龄化”。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这一目标,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以及国家的积极参与。

一、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现状

今天我们仍处于经济全球化这一行列当中,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感和压迫感,人们对“运动不足”也有越来越强的危机感,越来越多的人也都开始从事体育活动,在当今的社会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非常重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一般健身中以老年人居多,而在这些老年人当中又都是女性占绝大多数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者大多都是在66-75岁左右,他们的积极性比年轻人的积极性还要高这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对这种健身意识还不足,意识还不够强烈的表现。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1.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运动系统机能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快速增长,运动系统变化也比较明显,肌肉在发生衰退变化的时候是在人进入老年以后,这时肌肉也会随年龄的增长逐年的减少,快速减少的时期是人处于50岁的时候,肌肉弹性变差、肌纤维变细、力量以及耐力的衰退这些都是机退的主要表现,这个时期的人们容易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还会出现骨质疏松的状况,长此一来会给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还会容易受伤给老年人带来许多的疾病,每个人的老化过程不一样,大多是以自然老化为主,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运动所造成的,所以说;健康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人体机能衰老,促进抗老化,改善机体退化现象。

2.体育锻炼对心血管功能具有重要影响适当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减慢心率,使血液迅速流通,血液流通畅可以使心肌更好的吸收养分[2],营养补给充分老年人心脏发病率的发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心肌纤维变粗心室容量增大,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里的弹性势能就会降低,会引发高血压发生,参加体育锻炼就可以改善这一状况,增加弹性势能。此外,参加体育锻炼还能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使身体里的有机成分都能正常且健康的工作,加快代谢物质的排出速度,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对老年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所以,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是走上健康的必由之路。

3.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人体老化是一个心理功能衰退的一个过程。“首先是智力减退,其次是情绪改变,此外还有可能有性格改变”。[3]心理健康包括精神、身心、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运动可以扩大老年人的交友范围有利于缓解压力和保持心情舒畅。”[1]人体老化也是一个心血管功能下降的过程,心血管下降会引起缺氧,“有氧运动可以减缓和阻止心血功能下降的发生”,实践表明:“秧歌舞锻炼对妇女身心健康水平有良好影响”,[3]“太极拳锻炼能够缓解左脑疲劳,还能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功效”。

三、健康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促进老年人健康老龄化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必须以正确健康的方式才能有效,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及平衡性,使老年人的肌肉处于健康年轻的状态,例如:慢跑、散步、太极拳都是一些有氧的运动,这些运动的强度不大,符合老年人的身心发展需求,可以增加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及平衡性,使老年人的肌肉处于健康年轻的状态。体育锻炼的时间可以在早晨,也可以在晚上,时间可以定为30分钟也可适当延长至60分钟。场所可以在社区广场公园、江边或空地、以及体育馆等。运动中的注意事项:第一,早晨运动是尽量不要空腹,空腹运动会引起低血糖,强度过大还会给心脏带来负担,引起心律不齐,可以在运动前喝点水或者吃点饭,饭后15分钟在进行锻炼。第二,运动前应该进行热身,热身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微喘即可,在进行身体各个部位的准备活动,以免直接运动给身体带来伤害,避免受伤。第三,老年人在进行运动不要强度过大,因为老年人身体素质相对比较差,身体状况也比较虚弱。第四,调整好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在运动的同时也一定要补充好营养,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四、结论

老龄化产生有多种因素。主要原因有老年人口比重大、老龄化增长速度快以及地区城乡的差异等因素,当人进入老龄阶段运动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变化,老年人身体存在运动能力、人体感觉能力、心理机能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实现老年人健康老龄化至关重要,实现老龄化的方法有很多,而体育锻炼是实现老年人健康老龄化最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身体成分,加强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保护老年人的心血管机能,调节脂体代谢,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延缓老年人的衰老速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华,高亮.体育锻炼的“健身”与“健心”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4,02:22-25.

上一篇: 鼓励式教育的作用 下一篇: 企业管理培训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