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0 14:3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光伏产业的劣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引言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都会催生新的产业变革。在当前的全球能源变革中,新能源被认为是能够同时解决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战略性支点,因而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宝鸡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宝鸡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二、宝鸡市新能源产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1.宝鸡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
(1)工业基础雄厚。宝鸡市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龙头企业带动力强,具备催生并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的主要条件。2010年,宝鸡市12户大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9.76%,大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已经凸显。
(2)产业优势明显。经过近几年发展,宝鸡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单晶硅及多晶硅硅片生产、光伏工程储能铅酸蓄电池生产、光伏并网逆变器生产、太阳能晶体芯片工艺设备生产、风电装备、核级锆材等领域已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
(3)强势企业众多。全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之一徐州矿务集团与世界光伏前三强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联手在宝鸡高新区斥资30亿元,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烽火通信集团、陕西凌云电器有限公司也瞄准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为企业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与宝钛集团有限公司强强合作,成立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形成一条从锆原料到锆材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填补了我国核级锆材生产的空白。
(4)科技意识增强。宝鸡市正积极建设宝鸡光伏应用系统技术中心、宝鸡风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宝鸡核电材料技术中心等。陕西凌云电器有限公司已拥有储能用铅酸蓄电池5项专利技术;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成功研制出Φ280mm、重300Kg的我国第一个核级工业化Zirlo合金铸锭,攻克了Zirlo合金铸锭的相关关键技术和难关,为下一步工业化生产核级锆合金铸锭奠定了良好基础。
(1)进入新能源产业门槛高。风能、太阳能等开发利用的成本远高于传统能源,据调查,一公斤多晶硅要耗电100度以上,致使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达到每千瓦时1.1—2元,而传统水电、火电的发电成本仅为每千瓦时0.35—0.45元。同时,由于前期投入和投资风险都很高,投资的回报期又相对较长,中小企业和个人难以有如此巨大的财力独立去承担。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不强。据调查,宝鸡市目前很多新产品的研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原材料和核心技术多数需要进口。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水平仍停留在引进、消化、吸收层面,自主研发能力较弱;风电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大多通过购买国外技术或生产许可证进行生产;国核锆业股份公司完全受让美国西屋公司的全套核级锆材生产加工技术,距离实现核级锆材的国产化和自主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集中度低。据调查,宝鸡市企业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中、下游均有涉及,但还没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很低;宝鸡市风电设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企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独自进行风电设备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缺少合理的分工协作。 转贴于
3.宝鸡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机会
(1)世界各国加大对新能源研究开发力度。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国家把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经济刺激方案和经常性研究预算中加大了新能源领域的投入。
(2)国家和政府加强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国家为促进新能源快速发展,利好政策频繁出台,在财政补贴、市场拉动、配套电网建设等方面,分别对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给予大力支持。宝鸡市政府也主动出击,设立1亿元的新能源产业专项支持资金,给新能源项目吃偏饭、强筋骨。
(3)关天经济区规划拓宽新能源产业市场。关天规划将宝鸡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随着规划的实施,宝鸡的区域战略地位将得到空前提升,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消费者和投资者去关注宝鸡,这为宝鸡新能源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4)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助推产业发展。宝鸡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是连接中原与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塞,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新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枢纽城市。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新能源产品的大进大出。
4.宝鸡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威胁
(1)地区间同业竞争加剧。到目前,上海、江苏、青海、山东、河南、安徽、辽宁、广东、广西等地方都把新能源产业纳入到当地发展规划。保定高新区已形成太阳能发电、风电、输变电与节电三大产业链条与企业集群,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跑者;南阳市也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生物质能源、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及相关新能源装备制造等研发、产业化生产基地。可见,宝鸡新能源产业将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经营风险加大。
(2)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目前,新能源产品大多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企业进入也无相应技术门槛,致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等,对宝鸡市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形成了制约。
(3)相关支撑政策不够完善。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新能源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进行竞争的能力,新能源的健康发展需要一整套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的激励措施,但宝鸡在这方面的支持政策还不够完善。
(4)人才资源匮乏。由于宝鸡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不多,人才产出少,同时与国内大城市相比目前还缺少吸引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宝鸡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宝鸡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1.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植产业链和产品链,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
2.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体制建设。鼓励企业重点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积极与科研机构、大学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力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088-03
新能源产业是常州市全力打造的五大振兴产业之一,近几年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以太阳能光伏和光热综合应用为主导,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和生物燃料生产等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但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国内外竞争对手,如果常州市不能及时调整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就会在此轮竞争中处于下风,错过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因此,常州市必须针对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统筹兼顾,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对策,扩大优势,缩小劣势,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常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常州市发展最快、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目前拥有规模以上的光伏企业30多家,2009年常州市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产品涵盖高纯硅提炼、单晶硅拉棒、切片、电池片封装、组件、系统开发及安装、产品研发测试、光伏设备制造、LED应用等各个环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很强,并成立了天合光伏产业园和金坛光伏产业园等光伏产业集中区,常州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光伏产业制造基地。
(二)常州市风能产业发展现状
常州拥有风电整机及零部件制造骨干企业近30家,2009年风能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产品涵盖风电整机及电机、大部件(轮毂、底座、轴承、齿轮箱、主轴、塔筒等)、叶片(含芯材、树脂等)等核心零部件。常州市风能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三)常州市核能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常州核电装备制造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东方机械公司、苏源电力装备公司、常州飞机制造厂等企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参与了秦山核电站的开发建设和配套服务。目前全市共有30多家各类核能装备制造企业,涉及的产品主要有压力容器、电线电缆、阀门、水工机械、变压器、管道、大型吊具、压力泵、专用起重设备等。2009年核能装备企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成为常州市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常州市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
常州市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相对较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链包括生物柴油的生产和垃圾、沼气、秸秆等生物质发电。卡特新能源、强林生物在生物柴油方面的产业化技术与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用地沟油及动植物油提炼的生物柴油已实现批量生产,利用炼油的尾料生产生物增塑剂、油等延伸产品,使企业达到零排放。生物能源公司、恒宁生物多年从事稻壳发电机的生产和改装,永康农牧沼气发电机组已建成并发电。
(五)常州市光热产业发展现状
常州太阳能光热企业起步较早,目前全市有近200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产品涵盖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热水管及热水系统等。产业基础比较坚实,常州已成为国内太阳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但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常州光热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度很高的品牌。
二、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常常被用于制定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
(一)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优势
1.产业体系较为完整
常州基本拥有新能源产业的主要子行业,如太阳能光伏、风能、核能装备、生物质能、太阳能光热等,这些行业在中国新能源领域发展较早,有一定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研发积累,产品销往国内外,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链得到延伸。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常州既有单晶硅电池,又有非晶硅薄膜电池,既有电池生产企业,又有光伏设备制造企业。
2.龙头企业影响力逐渐扩大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一批龙头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正在扩大。天合光能全球市场占有率由2008年的3.3%猛增到2009年的6.5%,被评为"2009最具竞争力境外上市公司”。2010年9月亿晶光电被评为“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亚玛顿玻璃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
3.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市场竞争的加剧,推动了常州新能源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止2010年5月,卡特新能源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研发的“废弃油脂生产环保生物增塑剂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废弃油脂生产环保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科研成果,先后通过中国石化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整体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4.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常州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建立了一大批有一定生产与研发能力的新能源企业。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有助于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问的协作,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以光伏产业为例,常州先后涌现出100多家光伏生产及配套企业,集聚了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美晶太阳能等一批涉及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围绕龙头企业,还有一些配套加工能力强、规模较大的企业,如顺风光电、东君光能、中弘光伏、灵晶半导体、亚玛顿玻璃等。
(二)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劣势
1.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虽然常州一些企业依靠研发掌握了许多新技术,但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依然严重缺乏。以光伏产业为例,多晶硅提纯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常州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非关键部件的加工制造上,而这一环节技术含量最低、工艺最简单,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附加值比较低。由于新能源技术水平整体偏低,零部件的质量以及运行可靠程度不高,新能源产业所涉及的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主要是从国外进口。
2.缺少知名品牌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特点是企业多、品牌多,但知名品牌少,特别是行业内排名前三位的业内公认的大品牌更少。常州市科技局2009年数据显示,天合光能在2007年全国可再生资源蓝天排行榜中列全国第二,亿晶光电电池片产量位列全国前十位,新誉风电位居全国同行业第四位,而其他企业的品牌排名相对靠后。在太阳能热水器领域,常州还没有进入全国前十名的品牌。
3.企业平均规模偏小
除了几家龙头企业外,常州新能源企业平均规模偏小。如果不计天合光能、亿晶光电,2009年规模以上的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平均销售额在1-2亿元。常州市生物质能产业龙头企业卡特新能源2009年产值仅仅5000万元,其他的企业规模就更小。
(三)常州市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机会
1.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将迅速放大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市场规模
全球气候变化和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促使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美国《2009年恢复与再投资法》规定将拨款约500亿美元用来开发绿色能源和提高能效,其中140亿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项目。欧盟宣布,2013年前将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新能源产业。世界各国将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未来几年,新能源产业市场会迅速变大。这些积极因素将帮助常州新能源企业扩大出口,提高产能,降低生产成本。
2.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
在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正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贸易组织联合的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形势得到改善,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4.2%,全球商品贸易增长9.5%,外国直接投资将适度回升,发达国家失业率将下降。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将大大增加对新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困扰新能源产业的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望逐渐消除。
3.国家与常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对低碳经济一直非常关注,尤其是对新能源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继《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之后,《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也即将出台。在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达到15%。2009年《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明确表示将对新能源产业进行着力培育发展,力争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常州把新能源产业作为五大振兴产业,力争到2011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国家与常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常州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四)常州市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潜在威胁
1.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
在国内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新能源产业。2010年韩国三星电子公布了其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发展策略,其长远规划是在10年之内将太阳能电池产能扩充到数千兆瓦。TSMC购买从事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业务的美国Stion公司21%的股份,并从该公司获得CIGS工艺的授权。一些能源领域的巨头如BP、壳牌等企业也都进入新能源产业,国内石油、电力、煤炭等能源领域的国企也纷纷进军该领域。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增加,使常州新能源企业面对的是竞争日趋加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风险加大。
2.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
目前新能源领域的多数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风电领域主要由欧洲主导,而太阳能则是美国、日本、德国的企业掌控。欧美为了成为“下一个中东”,垄断性地掌握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并利用其技术优势垄断性地制定行业标准,以各种理由限制新能源技术的出口,从而使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新能源产业只能依附于欧美的先进技术。在核能、海洋能等方面,欧美不仅对中国设置了多重障碍,而且在中国研发这类技术时,还往往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制约中国发展。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不利于常州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引进和研发,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后劲。
3.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近年来,发达国家经常无端指责中国对新能源产业采取不正当的扶持政策,并威胁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实施贸易保护措施。2010年9月9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向美国贸易代表署提交长达5800页的申诉书,指控中国的土地、低息贷款和财政补贴措施威胁美国的清洁能源产业。德国太阳能生产商conergy公司欲联合其他同行,向德国政府和欧委会申请对中国产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
三、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策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要想实现弯道超越,得到非常规发展,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强化优势,克服劣势,善抓机遇,应对威胁。
(一)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瓶颈是缺乏核心技术,所以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在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同时,要积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加大与跨国公司、国内大型骨干企业、上下游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以充分利用其技术和人才优势,弥补自身的薄弱环节。利用外部的风险投资,形成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共享技术创新成果与风险,从而在总体上增强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
(二)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和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常州新能源企业在一手开发核心技术的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几年的运营,培育一批国内名牌,几个国际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要有好的品牌定位,通过产品的质量、品牌策划和战略规划来提升品牌形象。从抓龙头企业入手,整合品牌,做大名牌。
(三)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常州当务之急是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或潜力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中小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竞相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龙头企业要进行体制创新,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品牌管理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通过收购、兼并、租赁、控股和承包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现代企业集团。
(四)积极开拓新能源产品市场
常州新能源企业要继续扩大产品外销,在出口中应避免过于依赖价格竞争,以免遭受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要避免市场开拓过程中的单打独斗,尽可能开展市场营销合作,利用已经形成的销售网络,发挥各自优势,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积极举办各类新能源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发挥展览平台促销作用。加强新能源产品促销工作,召开产销对接和产品推介会。
(五)进一步加大与优化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
常州市要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在预算中安排更多的财政资金,补助、奖励常州市新能源优秀企业,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能。要大力减轻常州市新能源企业的税负,降低新能源产品的价格,提高市场份额,扩大产量,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六)改善融资环境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双反”、产能过剩、供求关系逆转、价格大幅下滑、效益滑坡、企业亏损关门等等发展瓶颈,可谓滑落低谷。在500多家光伏企业中,1/3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在20%~30%,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光伏危机后,国家多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光伏业的扶持力度。但必须看到,在这些扶持之下隐含着政府过度干预的隐患: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把一些光伏企业从悬崖边上拉回,甚至挖东墙补西墙,不惜血本地动用当地财政资金弥补亏损黑洞,如江西新余市政府资产管理公司出手购入赛维股权等;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还游走于银行和光伏企业之间当起了说客,游说银行给亏损光伏企业放款,动员优势行业外企业兼并困境的光伏企业,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动用政府权力,进行拉郎配。
如果一切都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操作与运行,光伏产业是不太可能出现当前危机的,毕竟,这一产业才刚刚起步,不可能像传统产业那样,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哪怕是相对过剩。就此而言,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光伏巨头们就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达到当前的规模,更不可能出现巨额债务。其实,地方政府出手救助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奈之举,以防止出现大量光伏企业被巨额债务逼得破产。好意是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但客观上违背了市场规律。从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角度看,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通过不断地扩权,压制市场成长的空间。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样增加了负外部性和摩擦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政府对光伏行业的过度干预也不仅表现货币发行扩张需求,而是更多地表现出了负债水平的升高。另一方面,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也导致了宏观投资效率的下降。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压低投资成本,体制上的根本性弊端扭曲了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行为,大量增量资金投向投资驱动型领域造成了普遍性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以及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因此,三中全会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政府不是万能的,各级政府不要过度干预,必须由前台走向后台,去干自己应该干的事。
其实,在我国光伏发展中,市场犹如一只无形的手自发地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配置作用,产生了促进光伏发展和促使光伏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内在动力,即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淘汰一批弱小光伏企业的生产能力,推动行业外资本、优势企业通过兼并、合并等途径,采取控股、购并、托管、联合等方式改组改造一批弱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大企业集团。以市场机制来加快淘汰的步伐,以资本为纽带使弱小企业成为大型光伏企业集团的配套基地是市场自发调节的必然。用市场的办法和竞争的手段形成光伏业发展及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动力。因此,从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当前主要由政府来积极入市拯救光伏企业的做法可能并非最佳选择,如何引导光伏产业回归到市场良性循环的框架之内才应该是相关部门更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一是发挥市场机制,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西方经济学认为,良好的市场状态是竞争状态,只有保持充分的竞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而竞争的过程,也是通过优胜劣汰选择企业的过程。优势企业可以不断获得占有有限的社会资源,而劣势企业则得不到社会资源,从而使社会资源从劣势企业转向优势企业。竞争机制在成熟的市场化环境下,可以有效加速产业的“优胜劣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强,市场开始用其无形的手促使资源通过企业的优胜劣汰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光伏业发展,强化光伏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采用光伏补贴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有效促进行业竞争,扶植一批产品质量好,价格低的企业,使资源得以充分地有效利用。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形成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相互协同的产业格局。
当前,对于光伏业来说,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兼并重组,进行光伏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其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中小企业面对市场改变的现实,为了生存纷纷向大而优的企业靠拢。不久的将来,一些大而优的企业将相继收购一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同时投入资金进行扩建、改造,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在行业的兼并重组中,光伏业结构将得到调整,产业集中度将会提升,市场得到整合,供求关系改善,市场竞争秩序将会好转,产业无序发展现象将被抑制,产业布局和资源将得到优化配置,企业经济效益将会显著提高。
一、引言
聚焦快速崛起的中国,在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国将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迫切地需要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比其他任何国家面临着更大的国家责任和国际道义压力。笔者认为,以光伏产业为主的新能源是未来我国乃至全球解决能源问题的必经之路,是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性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光伏产业的发展的模式
由于原材料成本约束和光伏发电技术的限制,完全商业化运作的并网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成本远远高于火力发电,价格竞争上完全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光伏发电市场现阶段仍然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市场。
对太阳能扶持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立法指引、购电补偿、税收抵扣或投资补贴等方面。
政府通过扶持性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流入,针对不同主体通过投资补贴、消费补贴、产出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企业盈利后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使得企业自身实力增强,对原材料计划价格控制、政府税收、贷款优惠及补贴的依赖性降低,从而具备在自由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就是各国将光伏产业从幼儿阶段扶持起来的美好蓝图。
三、光伏产业的扶持性政策的理论分类
纵观全球各国二十年的政府扶持性政策,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将其归为四大类。
(1)强制光伏上网电价(Feed In Tariff,简称FIT)政策
此种政府扶持性政策最早是在德国的《再生能源法》中提出的强制光伏上网电价政策是指电力公司有义务以较高的价钱收购其营业区域内,所有由可再生能源生产出的电力,让再生能源的电力得到充分应用。这种政策不但将再生能源利用的理念贯彻到千家万户,而且通过消费补贴切实扩大国内需求,对产业常青具有深远意义。
(2)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最直接地提高光伏发电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从而提高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及光伏系统的投资者积极性,同样提升居民对光伏系统的关注度和使用热情,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
(3)信贷优惠政策
信贷优惠政策最有利地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规模问题,是提升投资者信心和积极性的原动力,也是最快实现经济规模的关键经济后盾。信贷优惠政策直接地反映出了政府的产业扶持导向,也以实际行动对民间资本投入起到了表率作用。
(4)市场政策
日本设立了到2020年累计安装光伏28GW的目标。意大利政府计划在2008-2012年实现300兆瓦的光伏装机容量。印度计划2012年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应占印度电力需求的l0%,在电力构成中占4%-5%,2013年设立了到2022年光伏装机量达到20GW的目标。各国政府均在正式性政策文件中为本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绘制了美好蓝图,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府信心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意识,拉动了人民的需求,促进了产业的蓬勃发展。
(5) 补贴政策
德国2004年《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法规定,给予太阳能发电系统为期20年0.457-0.624欧元/千瓦时的补贴,2010年修正案增加了中小型规模屋顶光伏设施发电的自用消费补贴。2009年,美国对太阳能产品和设备生产厂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中包括初始投资30%的补贴和制造业30%的税收抵免。英国的“低碳建筑”计划补助住宅项目接近成本的50%,补助公共建筑及非盈利项目安装系统接近总成本的50%。政府将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补贴从生产阶段的厂商直接补贴,转换消费环节的使用补贴,增大了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扩大需求市场,进而激发厂商产品开发的内在动力。
四、世界扶持性政策的效果预测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编撰的《2013年-2017年全球光伏产业报告》中记录了一项广泛的数据调查,并以此预测扶持性政策不存在或存在情况下,未来五年世界光伏产业的市场情况。调查方法是基于历史数据的交叉核对和市场的整体性分析预测,调查样本覆盖了所有典型的光伏企业、电力公司、国家协会和能源机构。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按照政府扶持性政策不存在或存在构建了两种发展情景:
自由经济局面:假设了一种消极的市场行为,即现有的支持性机制难以加强或持续,或者现存扶持性措施将被大幅度削弱,但将合理的系统价格调整计算在内。在这种情景下,强制光伏上网电价的逐渐终止将带来产业转型期国家市场的严重衰落;
政策驱动局面: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意愿,政府考虑到光伏将作为未来主要能源而继续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并作出适当调整。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需要去除不必要的行政壁垒和简化电网的连接程序。2012年全球光伏累计安装量达到100吉瓦,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自由经济局面下,未来五年安装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6.4%,5年后全球累计光伏量达288吉瓦;而政策驱动局面下,未来五年安装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2.8%,到2017年预计全球超过422吉瓦的光伏系统可以安装入网。
(一)自由经济局面下,2012年的世界经济复苏和光伏市场产能过剩、产业内部调整将导致2013年度的年安装量回调至27.8兆瓦,并以18.4%的年均增长率稳健上升,2017年世界年安装总量达到48.3兆瓦;局部来看,欧洲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维持10吉瓦左右的年安装量,增长幅度低;而五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的年安装量将翻一番,美洲翻两番,中东和非洲地区虽然起步晚、基数低,但年均增长率达100%。(二)政策驱动局面下,全球年安装量的增长势头锐不可当,5年内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4.4%,年安装量于2017年达到84吉瓦;局部来看,各地区增长势头相当。(三)比较自由经济局面和政策驱动局面的年安装量情况,差异是非常明显的,2017年预计年安装量在自由经济局面和政策驱动局面下分别为48.3吉瓦和84.2吉瓦,说明各国的扶持性政策驱动可以导致光伏市场扩大两倍。
参考文献:
[1] 2013年-2017年全球光伏产业报告[R].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2012
中国太阳能产业何以领先世界?
截至2005年,中国太阳能集热器面积总保有量7500万平方米,节煤1.75亿吨,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约1.7亿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国和使用国,仅皇明一家每年太阳能推广量就相当于欧盟的总和,比北美的两倍还多。
《经济》: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黄鸣:西方国家“政府补贴、社团推介”的发展模式,使可再生能源产业陷入了“扶持――发展――萎缩――再扶持――再发展――再萎缩”的怪圈。西方模式以政府为主体,需要大量政府补贴,这就注定了其不可持续性。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以企业为主体,走商业化之路,注重的是消费教育、科普教育、体验营销,培养了消费群体,故而市场能够快速启动、急剧放大,而且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中国率先建立了与大规模推广相适应的太阳能工业体系。
《经济》:中国太阳能产业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工业体系能够复制并对外输出吗?
黄鸣:中国式太阳能商业风暴和工业革命能够成为全球模板。
《经济》:为何许多常规能源相当贫乏、公民环保意识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太阳能利用反而不如中国普及呢?
黄鸣: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商业化、市场化,同时也存在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成本价格、售后服务等诸多影响因素。
太阳能产业需要何种产业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本属太阳能产业发展一大利好,而业内人士却对这部法律颇有微辞:一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定得太低,国家对替代性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显得相对薄弱;二是实施细则迟迟没有出台,在实施过程中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如何强制制裁,没有明确规定。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的太阳能产业,发展速度之快有目共睹,而整个产业的混乱状况也令人揪心。
《经济》:以热水器为例,目前电热水器与燃气热水器仍占压倒优势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份额只有5%,这是否表明太阳能产业在成本价格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呢?
黄鸣:太阳能在成本价格上不具备优势,但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成本低于电热水器与燃气热水器,一般情况是3~5年收回设备投资,等于白用十多年。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增长。
《经济》:如果太阳能产业自身已有价格优势,国家还有必要出台产业政策加以扶持吗?
黄鸣:当前太阳能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障碍,例如太阳能进居民小区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都从税收等方面给予太阳能企业一定支持,鼓励优先使用太阳能产品,我国也应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投资加强太阳能产业本身的能力建设,使太阳能产业像IT产业一样高科技,像汽车、家电产业一样成熟。
《经济》:目前国内太阳能产业规模约200亿元,而生产企业多达5000余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欲扭转这种混乱局面,应靠国家政策规划还是靠企业兼并重组呢?
黄鸣:太阳能产业的自发整合并不容易,国家应提高产业进入门槛,推出更为严格的国家标准。
太阳能产业发展方向:
光热还是光伏?
中国新首富、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掌门人施正荣的成功故事,无疑刺激了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超常态发展。所谓光伏产业,指将太阳光能通过太阳能电池转化为电能的产业。在过去一年里,进入这一产业的中国企业至少有30家之多,与无锡尚德相同规模或更大规模的企业就超过10家。相形之下,太阳能光热产业显得有些落寞,迄今为止尚未在资本市场上演神话。
《经济》:光伏产业链很长,上游是晶体硅制造业,中游是太阳能电池片及其封装工艺,下游则是太阳能设备商。光伏会成为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吗?
黄鸣:太阳能产业的优势在于光热,而不在于光伏。目前光伏技术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在转换效率、电池组件造价和光电系统发电成本方面,很难与现有的常规能源竞争。从可再生能源的各种转换方式来看,光热的转化效率是最高的,能效>52%;从设备成本和制造效能来看,光热系统每峰瓦系统投资
《经济》:无锡尚德的成功是否意味着我国发展光伏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黄鸣:某一企业的成功往往具有偶然性。就光伏产业整体而言,我国不仅没有比较优势,而且还有若干劣势:首先,核心原料和关键技术不在我们手里,;其次,主要市场集中在国外,且市场容量有限;最后,光伏产业一哄而上,已经造成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
《经济》: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优势体现于哪些方面?
黄鸣:首先是成本优势,美国热水器每当量(KWH)综合成本0.04美分,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在15年寿命期内综合成本在0.013~0.019美分之间,而常规电能(扣除税费、资源税)在7~9美分之间。其次,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已经形成成熟的工业生产体系,拥有核心技术,工艺设备领先,检测体系完备,市场网络发达,商业模式更是举世瞩目。
能源替代:理想抑或现实?
黄鸣代表民间提出了一份能源替代时间表:2010年,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比例10%,太阳能占5%;2020年,替代比例25%,其中太阳能占12%; 2040年替代比例55%,太阳能占25%;2060年,替代比例90%以上,太阳能占50%。
《经济》:能源危机并非自今日始,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派就发出了一系列警告,而世界经济并未遭遇“增长的极限”,反而迎来了一轮快速发展。关于能源枯竭的说法是否有危言耸听之嫌?
黄鸣: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再生资源几十年内将消耗殆尽,这是毫无疑问的。
《经济》: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一直未有大的突破,这是否由于成本原因?
黄鸣:可再生能源也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之分。实践证明,太阳能热利用等一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要明显高于二次能源,如中国最高水平的热利用装置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50%以上,采集热能折合成电力成本只有0.15元/kwh。
《经济》:目前,电能仍是主要的能源形式,而太阳能发电成本比传统煤电方式高出10多倍。
一、威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威海市在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及配套、新材料及制品、新能源汽车、新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科技开发等七大产业。2014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提出对新信息、新医药、新材料及制品产业给予重点扶持。据统计,新信息、新医药和新材料及制品产业,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4.8%,同比增长20%以上,高于全市工业增速9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新能源及配套、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则刚刚起步,属于行业发展培育阶段。
二、威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
1.优势
(1)产业基础较好。截至2014年底,威海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17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206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7.7∶50.5∶41.8,工业带动作用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长18.7%,主要产品有计算机外部设备、通信类、传感器类、智能仪器仪表等100多个品种;新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19.8%,主要产品有医疗器械、化学原材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及植物药、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等2000多个品种;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23.7%,主要产品有碳纤维及制品、低辐射镀膜玻璃、镁合金轮毂、聚砜特种工程塑料等200多个品种,产品结构比较合理,产业集群规模快速膨胀。
(2)骨干企业发展较快。2014年,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32家,过10亿元的企业12家,过50亿元的企业2家。威高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19%,骨科器械、留置针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5%以上,预充式注射器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三星电子(山东)81.7亿元,迪沙药业集团35亿元,北洋电气集团25亿元,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占新兴产业总体规模的60%以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3)科技研发能力明显提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已建成3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明显提升。威高集团在国内建立了20多家研发机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340多项,发明专利50多项。迪沙药业集团重点研发产品300多项,已完成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200余项。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公司发明专利134项,其中国际专利28项。拓展纤维公司共发明专利27项,已突破CCF700、CCF800和M40碳纤维技术。万丰镁业共获得授权专利29项,精品轮毂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 环境资源优越。威海市三面环海,拥有海岸线长1000公里,占山东省的1/3、全国的1/18,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陆地毗邻青岛、烟台,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威海已发现各类矿产47种,探明具有工业规模的矿床103处,拥有生物资源779种,其中海洋生物300多种。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和环境宜人,出于维护生态环境的考虑也应发展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
2.劣势
(1)产业竞争力不强。威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多是中间制造环节,而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环节,后端的营销服务等环节较少,造成产业链不够完善,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生产业比较滞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威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比较完善,多数骨干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超过5%,已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但由于受企业规模、融资难、技术转化周期长等因素制约,造成产业化进程较慢,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3)领军人才缺乏。科技的先导性和创新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本质特征,对专家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由于威海市城市规模不够大,人口总量280.5万,在吸引人才方面与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劣势,造成高科技人才缺乏,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
(4)劳动力资源短缺。多数专家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红利”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据调查,威海市企业生产一线工人中有65%来自外地,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新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3.机遇
(1)国际因素。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引领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在替代能源、节能产业、电动汽车等产业加大投入,力图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德国投入了10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英国启动了批量生产电动车和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日本、韩国重点开发绿色新能源新技术。世界在新兴产业的高投入,必将极大促进新技术的突破和新兴市场的扩容,这给发展新兴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2)国内因素。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国家“转、调、创”步伐加快,内需市场快速增长,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山东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0%。近期,山东省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重点培植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山东省工业增长新引擎。国家和省在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方面,为威海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4.威胁
(1)同质化竞争加剧。进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抢占发展先机。针对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另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0 多个省、市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支柱产业,仅千亿光伏产业园就有几十个。很显然,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出现恶性竞争和无序发展。
(2)市场培育不完善。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更新快、投资需求大等特点,需要产业规模的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市场需求不主动,对新技术产品认识不足,市场培育成熟度较低。比如光伏等新能源产业,201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的53%,但国内利用率却只占世界的2%。国内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使我国新兴产业市场极易受到国外市场需求的影响,产业波动较大,不利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
(3)发达国家和省市带来的竞争压力。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的压力,世界各国都把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国际和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美国以新能源为主导正在推动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欧盟制定了“2020发展战略”,提出以科技进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国内各省市也相继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像广东、江苏、上海、广州等发达省市,由于资源和资金优势,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抢得先机。因此,威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
三、结论
通过以上SWOT态势分析,可以看出,威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并存。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消除威胁,选择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威海市应该以开放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SO策略(增长型策略)和ST战略(差异化策略)为主,结合威海实际,科学规划,创新驱动,以产业招商、项目建设和政策扶持为抓手,努力培植骨干企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茹莉.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13(4)
[2]代迎波.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J].现代商业,2011(18):65-67.
[3]张型双,郭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2013(10)
詹霞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浙江海宁314400)
【摘要】金融危机后我国太阳能产业急转直下,大批光伏企业破产,值得关注。文章首先从产业链和产业发展
模式分析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认为政府应帮助光伏企业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弯道超车。依据佩蕾丝机会窗口理论和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提出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升战略的思路,并进行了案例研究。
【关键词】光伏产业;提升;战略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42-03
一、问题提出
我国光伏产业自2004 年开始连续五年增长100%以上,可
谓爆炸性增长或井喷式增长。2010 年全国有300 多个城市发展
光伏产业,100 多个城市建立了光伏产业基地。在2008—2011
年太阳能光伏产业扩张中,中游加工制造环节迅速扩大,产业
链中间环节增长很快。政府对生产环节的补贴、低廉的劳动成
本、免费的环境成本、较低的进入门槛、巨大的国际市场使企业
看到了无限商机,大量民间资金涌入光伏市场,加剧了光伏企
业扩张。2011 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世界50%。但是,继
2011 年美国“双反”和2012 年欧盟“双反”之后,我国太阳能光
伏产业一落千丈,大批企业破产、停产。不仅中小企业,就连大
企业尚德也于2013 年宣布破产。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正
面临内忧外困的窘迫境地。内忧表现为产能过剩,国内市场还
未得到有效启动,企业转型升级缺少动力;外困表现为贸易保
护主义抬头,出口订单减少。
二、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形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在太阳能光伏产
业培育和成长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见图1)。光伏产业在形
成初期要依靠政府减税和补贴政策来降低企业成本,激励企业
进入光伏市场,随着光伏企业增加,光伏产业发展规模逐渐扩
大,光伏产业链不断完善。光伏产业在成熟期还要依靠政府激
励和补贴政策引导企业完善内部管理,进行产业链纵向一体化
整合,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促进光伏发电的
市场应用。政府政策应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进行设计和调
整,综合考虑供给端、需求端、发电端和设备容量等环节的需
求。从实践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光伏产业都是在政府
政策扶持下成长起来的。
(二)产业链结构及特征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见图2),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
制造环节,污染最大,对设备和技术要求最高。以多晶硅为例,
高纯度多晶硅提纯技术主要由德国、美国、日本垄断,我国高纯
度多晶硅90%依靠进口,而从产业链价值分布来看,硅材料提
纯占毛利率50%~60%;下游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对辅助设备和
技术要求很高。相对而言,中游电池组件和光伏组件生产对技
术要求和设备投入很低,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我国太阳
能光伏企业主要集中在中游加工环节。由于上游的技术垄断导
致多晶硅价格太高,加上下游光伏发电安装成本和技术成本,
所以分布式发电成本高,若没有政策补贴,很难得到应用推广。
针对光伏产业链特征,在完善产业链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非常
重视如何利用激励和补贴政策促进上游技术研发和下游光伏
市场应用。上游环节,他们一方面建立各种创新平台,激励企业
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他们严格垄断晶硅提纯技术;下游环
节,他们利用各种补贴政策促进光伏发电应用推广。由于本国
劳动力成本高,他们又积极地把产业链中游环节向发展中国家
转移。
图1 光伏产业的形成
图2 多晶硅光伏产业链结构
(三)产业链价值分布
光伏电池分为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相比薄膜电池,晶
体硅电池转换率较高,占市场90%以上。晶体硅电池又分为单
晶硅和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的转换率比多晶硅高,但是,由于单
晶硅耗能严重,炼制过程中需用成本极高的高纯石英坩埚,自
1998 年,多晶硅市场份额逐渐超过单晶硅,成为市场主流。从硅
矿到高纯度多晶硅提纯是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瓶颈,因为该环
节在技术、成本、能耗、污染四个方面均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
在技术上,国际主流技术如改良西门子法、硫化床法、冶金法,
都掌握在美、日、欧七家公司手中,被其垄断控制,业界有“拥硅
为王”的说法。2001—2003 年多晶硅价格维持在25 美元/ 公
斤,2004 年后价格不断上涨,2007 年底达到400 美元/ 公斤。从
图3 中可以看出光伏产业链中高纯度多晶硅提纯的利润率最
高,随着产业链衍生,越往下,利润越低。我国目前已经投产五
百多家光伏企业,其中多晶硅企业十多家,硅片企业六十多家,
电池企业六十多家,组件企业三百三十多家,主要集中在产业
链中价值增值较低的组件环节。
图3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价值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三、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一)欧美国家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
政府促进太阳能光伏市场应用的产业政策决定了该产业
的发展模式。根据光伏发电成本预算,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是
火电发电成本的10 倍,高额价格阻碍光伏发电市场应用,光伏
发电成本下降依赖产业政策补贴和规模化。从一开始,欧美发
达国家对光伏产业链的完善都给予了足够重视。就德国的产业
政策集中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两方面,如德国在1991 年推
出了1 000 太阳能屋顶计划,1998 年提出了1 000 000 屋顶计
划,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提出了光伏购电补偿内容;此外,德
国政府还推动了“光伏创新联盟”平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提升。美国的产业政策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美国早期光伏
应用相对较弱。美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光伏产业技术研发,提
供充足的光伏研发资金。日本政府大力推进以屋顶计划为主的
大型示范性项目应用,给太阳能发电成本50%的补贴,分十年
递减。可见,光伏产业在形成初期,政府补贴、信贷优惠和强行
购电政策引导着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链完善。
(二)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较晚,政策面
覆盖不广,缺少涵盖核心技术和应用市场的有效激励政策(吴
昱,2013)。2006 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2007 年能源发展十一
五规划中明确重点发展风能、生物能和太阳能,2007 年可再生
能源中长期规划中提出太阳能发电总容量在2010 年达到30
万千瓦,2020 年达到180 万千瓦。2011 年发改委颁布了《关于
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2012 年发改委颁
布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从政策上
看,主要集中在产能方面,缺少完善产业链的指导和政策。在现
实约束下,受利益驱动,我国企业大多选择进入门槛低的电池
加工和光伏组件。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体现为“两头在外”(产业
和市场倒挂)的发展模式。由于高纯度多晶硅术被欧美国家控
制,垄断价格使得光伏发电产品成为奢侈品难以在国内推广应
用,受欧美广阔的市场需求驱动,国内光伏产业加工环节不断
扩大。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较晚,产业链结构不合理,国际
市场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光伏产能过剩。
四、光伏产业提升战略理论依据
(一)佩蕾丝机会窗口理论
演化经济学家佩蕾丝提出了两种机会窗口理论,第一种是
当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在技术成熟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这种情况下,由于发达国家已
经控制了核心技术,发展中国家很难再超越发达国家。第二种
是发展中国家若能在新兴产业形成时主动从高端入手,排斥外
国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后发国家就可能抢占到技术创新
制高点,就有可能超越发达国家。美国就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实现跳跃式发展,赶超了英国。国内学者贾根良对机会窗口
进行了修正认为新兴产业在第一种机会窗口下很难实现跳跃
式发展。
(二)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中提出了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认
为产业竞争优势取决于四项基本因素和两项辅助因素。四项基
本因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相关及支持产业;两项辅助因素包括:政府、机会。(1)生产要素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基础设施等。(2)需
求条件。(3)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4)基础设施。(5)政府。
(6)机会。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是:日照条件好,硅矿
石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国内市场大。存在的劣势是:政府
扶持力度不够,光伏企业创新力不强,光伏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缺少协同创新平台。提高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必须围绕
以上六项因素展开。
基于以佩蕾丝机会窗口理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
力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我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能否通过发
展战略新心产业赶超发达国家。基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从现
实来看,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还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
是,我国已经积累了巨大的光伏电池生产能力,又具有巨大的
国内市场,若是能充分利用多晶硅价格下降这个机会推动国内
市场应用,既可能释放产能过剩,又能促进光伏产业转型升级。
五、案例研究
嘉兴是全国光伏产业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全市共有一
百多家企业,注册资金200 亿元,嘉兴光伏产业约占浙江省光
伏总产值的1/3。嘉兴光伏产业自2005 年开始产值呈几何级数
增加,2005 年销售产值仅有5 亿元,2008 年达80 亿元,2011 年
达200 多亿元。随着欧洲国家消减光伏补贴和“双反立案”以及
美国“双反”、汇率、国内阶段性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从去年
下半年以来,嘉兴光伏企业出现了产能缩减、亏损严重、资金流
紧张的情况,整个行业陷入发展困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
嘉兴25 家上规模企业亏损超过了4 亿元。为拯救太阳能光伏
产业,嘉兴市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出台《关于进一步扶
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不仅勾画了嘉兴打造光
伏千亿产业的发展目标,更在鼓励企业做强、鼓励技术创新、促
进应用推广、推进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
(一)创新建设嘉兴光伏产业园
2012 年12 月14 日江省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
点新闻会日前在嘉兴举行,浙江首个光伏产业“创新试点”
落户嘉兴。“五位一体”是指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光伏产业技术
创新、光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光伏产业智能电网局域网建设
和光伏产业政策集成创新。2012 年底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
区正式启动建设。半年多来,园区按照产业基地建设、技术创新
体系与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智能电网局域网和政策集成支持
创新“五位一体”的基本思路,从高端切入,进行错位发展,全力
推进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规模化发展。2013 年3 月18 日嘉
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获得19 个项目
(总投资约合67 亿元)签约。2013 年6 月18 日嘉兴太阳能光伏
产业投资推介会上嘉兴光伏产业园区又与12 个项目(总投资
130 亿元)完成签约。
(二)创新光伏产业商业模式
光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示
范应用,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政策为配套,建立光伏发电标准化
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管理规范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光伏
发电商业创新模式,向全国推广应用。主要有屋顶太阳能光伏
发电项目投资模式创新(建立光伏发电投资公司)、屋顶太阳能
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模式创新(如鼓励各类光伏发电工程服务公
司项目总包模式)、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运维模式创新(如
鼓励成立各类光伏发电专业运维一体化的商业公司)。嘉兴市
政府对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积14.2 平方公里)要求
园区建筑物屋顶基本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全覆盖,3 年内达到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0 MW 以上,并为全省更大规模的光伏发
电推广应用提供新经验。同时设立的10 亿元光伏产业发展专
项资金,重点支持光伏发电推广应用、核心部件与专用设备制
造、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高端人才
引进、培养、使用。2013 年6 月19 日,市政府决定对嘉兴光伏产
业园区建成的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给予2.8 元/ 度的补
贴(国家补贴标准是0.45 元),该补贴期限为期三年、每年下降
5 分钱。
(三)成立产业联盟
嘉兴市不少光伏企业正着手从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市场
开拓等方面做出调整,而更大范围内的抱团合作也在积极酝酿
中。2012 年6 月底,嘉兴市光伏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首批32 家
单位加入。光伏行业协会暨产业联盟将成为推动企业转型、产
业协调发展的强大力量。联盟首批会员共有32 家单位,其中既
有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天通高新集团有限公司、福莱特光
伏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业界知名龙头企业,也有中科
院物理研究所嘉兴工程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
所这样的科研机构。产业联盟将在促进企业合作沟通方面发挥
全方位作用。比如说联盟将抱团组织对外原辅料采购谈判;上
下游企业采购时可优先考虑联盟内企业;在备品备件上可以组
织合作,减少重复备品备件,节约成本;在技术开发、标准制定
上联盟也可以促成企业共同合作,同享成果;联盟还可以形成
有知名度的区域光伏发电品牌,一起向省、国家反映政策诉
求等。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发展到重要的战略调
整期,危机中蕴藏着机遇,需要把握好这个历史时机,积极调整
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应积极扶持光伏产业发
展,从宏观和微观上为光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从高端切入,建
立光伏产业园,帮助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光伏产业商
业模式,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成立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沟通,降
低企业成本等。努力争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利用发展战略新
兴产业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 贾根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革命[J].经济理
论与经济管理,2013(5).
[2] 包海波.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6).
[3] 李慧.浅析中国光伏产业“双反”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
(15).
[4] 陆俊.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升问题研究———以海宁为例[J].当代社科视
野,2012(5).
[5] 刘玉莲.中国光伏产业的“昨天、今天、明天”[J].经理世界,2012(9).
[6] 腾达.我国光伏产业现状综述[J].电源技术,2012(8).
[7] 倪秋菊.从光伏产业看我国产业升级[J].科技管理研究,2013(7).
[8] 张路阳.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光伏产业动态演进分析[J].福建论
坛,2013(2).
[9] 张冲.探析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J].产业经济,2012(3).
[10] 薛大帅.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长期处于一个高水平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促使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产业升级。基于如上背景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以及推广前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太阳能资源的保有量的巨大,在此方面有研究表明,由太阳输送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总量达到了每秒80万千瓦。在理想状态下,对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进行收集,按照5%的发电效率进行计算,每年发电量可以达到现有能源消耗总和40倍作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太阳能发电的低成本。在采用太阳能发电的过程中仅需要对设备进行首次投入以及较低的维护与管理成本即可完成发电项目,综合的发电成本大约在1美元每万万瓦时一下,这个发电成本远低于火力发电等传统的能源成本。此外,由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减少,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也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而在碳排放等指标方面太阳能也具有显著优势。本文从我国未来太阳能产业发展的角度对其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太阳能产业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太阳能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指导。
二、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
目前,针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发电方面,而其他二次资源的利用均以太阳能发电为基础。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工业集中发电、民用发电以及直接应用型发电等三个部分。
在工业集中发电发展方面:我国首座太阳能发电厂在2005年10月29日在江宁竣工投产,年发电能力61.3万千瓦时,发电厂采用镜面反射集中供热,热力发电的原理。虽然发电量较少,但是为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工业集中化奠定了基础。经过了接近7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拥有规模以上太阳能发电厂进20座,分布在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
在民用发电方面:我国太阳能民用发电产业发展较为广泛,此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社区或者单元楼为基本单位,在楼房墙体或者广场区域等空地面积架设光伏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成果对本小区或者本单元楼的生活用电进行供给,或者采用双套供电设备对居民用电进行辅助供给。
在直接应用型发电方面:我国太阳能利用主要依赖于直接应用型发电,此种发电设备由于与电气的使用设备相链接,具有使用方便、安装方便、节约成本等特点,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生产方面直接应用型太阳能发电设备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方面,比如市政亮化系统、交通监测系统、交通指挥系统等。而在民用方面则主要应用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玩具等。由于直接应用型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广泛应用,其对我国太阳能产业的普及以及太阳能应用的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以及群众氛围。
三、我国太阳能产业的SWOT分析
(一)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优势
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太阳能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与国外的同期指标相比,我国太阳能发电的使用率占到总能耗的比重不足3%,而国外先进国家此比例大概分布在15%25%之间,且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按照我国能耗总量进行计算,在太阳能发电应用占到10%的情况下,需要投产总计为63.9万瓦。其次,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在温室效应严重的今天,我国政府在能源结构以及产业升级等角度严格控制碳排放,而太阳能作为0碳排放的能源产生工业具有较大的环保意义。最后,太阳能发电与传统发电以及用电器设备相比成本较低。这主要表现为太阳能发电仅为一次投资,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燃料的投入。而在生产与生活应用过程中,则表现为太阳能应用设备的引入降低了配套管线的架设成本。
(二)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劣势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主要劣势表现为技术发展较慢、土地使用费用较高以及安装成本较高等方面。在技术发展较慢方面主要表现为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主要技术来源于国外技术的转移与转让。而我国自主的太阳能发电技术相对落后,少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对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控制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土地使用费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太阳能发电由于发电效率等问题其对太阳能电板的面积要求较高,我国的土地使用单价成本较高,这就造成了太阳能发电厂的整体投资过大,回收成本周期较长,进而降低了企业对太阳能发电的投资热情。在安装成本较高方面则主要表现为,与上文相对应,我国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技术来源为技术转让,因此在太阳能产品的生产以及太阳能发电厂的建设过程中首期的投资过大。
(三)我国太阳能产业的机遇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基于主要表现为太阳能新市场的开发、国家电网的开放以及太阳能产业的国家重视。
在太阳能新市场的开发方面:国家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这使得太阳能的新的利用方向的开发得到了各大企业的重视。近些年,太阳能汽车、采样能照明设备、太阳能发热设备等新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极大的刺激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此外,电价、天然气等家用能源价格的上涨也是太阳能产品开发的根本动力。
在国家电网开放方面:国家从2013年开始将逐步开放我国电网,在开放的过程中允许中小型以及个人发电厂的电力资源并入国家电网中,这直接导致了过去的太阳能发电仅为自用的民用太阳能发电体系可以利用这一政策进行合理的盈利。从个人太阳能发电的角度去考虑,此政策的出台能够刺激太阳能发电厂的小型化,这直接解决了土地成本等问题,使得太阳能发电的利润空间更大。
在太阳能产业的国家重视方面:国家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始终保持支持与扶持的态度。在我国太阳能开发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对此类高精尖企业的免税等相关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产品的创新。
(四)我国太阳能产业的挑战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挑战主要来源于其他清洁能源的挑战、传统能源的挑战以及应用环境的挑战等三方面:
在其他清洁能源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其他清洁能源相比,太阳能发电电力转化率较低,以水利发电为例,其电力转化率大约在75%到70之间,而太阳能发电的综合效率不足10%;此外,在发电规模方面太阳能发电也无法与其他清洁能源甚至是传统能源发电相比较。
在传统能源的挑战方面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太阳能发电与传统能源发电在发电规模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以我国第一个太阳能发电厂为例,其年生产电能仅为63.9万瓦,不足中型火力发电厂的5%。这样的发电效率必须通过大面积的建设才能够满足电耗需求。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针对太阳能直接使用以及太阳能电能使用的配套设备开发较少,太阳能的使用无法满足正常家庭需要。在传统的家庭劳动过程中如洗衣、做饭等,均没有太阳能配套产品的开发与使用,进而对未来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限制。
在应用环境方面:太阳能发电以及应用收到环境影响较大,在地点选择方面应该选择阳光充沛的区域,在一天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太阳直射等问题。此外,对于阴天、下雨等太阳能较弱的天气也会导致太阳能产品的失效,进而造成了太阳能产品推广困难的情况。
四、太阳能产业的未来发展对策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未来发展对策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需要各个企业增加科研力度,从太阳能发电效率、太阳能发电场地的综合利用、太阳能直接利用设备的开发等环节对太阳能产业进行综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开发。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增加对太阳能产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分别从税收、推广、政企合作、有限采购等方面对相关的企业进行扶持,并对优秀的太阳能开发技术予以奖励。
最后,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的宣传太阳能以及太阳能设备的使用优点,并对其环保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等多方面的意义进行多角度的宣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太阳能产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技术瓶颈、土地使成本较高、安装成本较高等劣势,同时受到其他清洁能源、传统能源以及应用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国家扶持支出以及宣传太阳能应用价值等三方面的优化对策。希望对今后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唐正艳,李勇,陈克禄,王如竹.我国太阳能产业专利状况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1,(05).
毫无疑问,受全球性产能过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光伏产业超100%的高速发展时代已经终结。但这是个彼消此长的市场,去年开始,中国光伏市场显露出旺盛的需求,这给重视中国市场的光伏企业带来市场机会。
今年4月中旬,晶科能源一个小时之内在北京签下两份合约:一为与西班牙瓦伦西亚俱乐部续签了主赞助商合约;另一份为与甘肃黑河水电签订了50兆瓦光伏组件供应及EPC(工程总承包)总包服务协议。
这一方面显示了晶科能源坚持“海外布局与国内拓展并重”的战略,另一方面表明,其身份正在从“光伏组件制造商”向“电站建设商”转变。
“预计公司2012年出货量将年比增长50%,并计划将中国地区的工厂规模扩大5-10倍,用以弥补企业欧洲市场的下滑。 ”陈康平说,“从产业角度讲,现在的产能不是绝对过剩,而是阶段性的,左腿迈得太快,右腿没有跟上,仅此而已。”
从组件生产到电站建设
时代周报:晶科近期的一系列动作表明,对国内市场越来越重视。晶科如何看待国内的光伏市场?
陈康平:中国市场从去年开始有明显的增长,去年国内有2个G瓦进入市场,今年可能达到3到5个G瓦。所以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分量会越来越高。晶科公司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从去年开始,晶科在国内的市场渠道、品牌建设方面开始重视。2012年晶科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会达10%到15%,去年是3%-5%个点。其实我们以前对国外市场更重视。
时代周报:最近晶科与黑河水电签了一个EPC项目,晶科对国内市场的布局是什么样的?
陈康平:每一次经济危机,晶科都会作一些战略调整。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们是以做硅片为主,想以硅片配件的规模化来争取市场的一席之地。2009年初,我们在战略上进行了深化调整, 开始进军光伏组件。这次欧债危机,晶科觉得做组件销售模式还不够深入,所以,接下来会逐步从做组件延伸到做电站、EPC这些业务,希望在终端市场上更进一步。如果在国内做成功了,再复制到国外、包括欧洲市场。
时代周报:未来晶科会不会减少组件生产,逐步加大电站和EPC建设?
陈康平:电站建设方面,我们公告包括了新疆德令哈、敦煌等在建项目,还有一些项目没有公告。从战略重心来说,我们不会像以前那样只重视组件,而是电站和组件并重,现阶段我们希望两者有一个均衡发展。做到后面,电站建设的比例是会更大一些。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希望比去年翻一倍。
光伏平价上网不遥远
时代周报:这些年晶科也赞助了很多体育赛事。现在国外市场并不好,国内很多光伏企业都在国外市场受挫,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你还与瓦伦西亚签约这么大投入的赞助项目,是不是对国外市场仍然有信心?
陈康平:我们预测今年全球市场总量会在30G瓦上下,欧洲会在4至5个G瓦,美国和日本市场都会有2个G瓦上下。从当前市场来看,欧洲毫无疑问排第一。近期,德国、意大利等国对之前提出的严厉的市场限制措施,都有放宽的可能,考虑到环境、碳排放等综合因素,原先削减的补贴现在又要放宽。
所以,清洁能源不管是在欧洲还是中国,绝对是一个朝阳产业,它的未来成长规模会非常大,我们判断,在未来的三年时间,会有更多国家逐步实现平价上网。
时代周报:你能否判断一下,在中国大规模的光伏平价上网需要多长时间?
陈康平:在西部应该三四年后会有平价上网的条件。一方面,中国传统的电力成本还会上升,另一方面,太阳能发电在未来三年左右,成本会往下降到6毛或6毛5左右,这样就会有一个交集,这就是西部实行平价上网的条件。
东部是严重缺电的省份,高峰电价是低峰的5倍甚至6倍。所以在政策上如果更合理化、细致化地引导,光伏平价上网并不遥远。
时代周报:有人指出目前的光伏产业困境,是产能过剩导致的,晶科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陈康平:光伏产业的困境,一因为欧债危机,二因为过多的投入,集中交合在去年9月份,所以才一下子迸发出来。我认为欧债危机的影响迟早会过去。对太阳能产业的远期展望,随着应用成本进一步下行,市场的需求量不是三五倍的增长,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所以,从产业角度讲,现在的产能不能说绝对的过剩,而是阶段性的,左腿迈得太快,右腿没有跟上,一个协调问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品质、品牌、成本、资金如果处于劣势,就可能挨不住。这样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哪个行业经过了初期高度发展之后,必定有一个回调,回调就从无序到有序,剩下的企业就有更强的免疫力,就有更强的体格去迎接下一轮的发展。
急需政策配套
时代周报: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至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陈康平:从市场应用来看,中国的光伏市场真正快速成长是从去年开始,所以很多市场配套需要逐步跟进。一个方面就是资本市场介入还没启动起来,还是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靠银行的贷款来运作。国外电站建设,会有很多渠道资金进入,包括养老资金、保险资金的资本化,可以达到资本的滚动循环。
第二方面,要实现光伏的平价上网,光伏发电的价格还相对较高,目前只有在西部有条件先上(平价上网),这样,发电应用需要送到中部甚至东部对用电需求大的地方。
同时,因为刚开始起步,中国光伏市场还需要政策上的合理性,一些细节的操作需要进一步的合理化、透明化、法制化。
(一)光伏产业的内涵
光伏产业是利用太阳能的光伏转换,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形成以硅材料应用开发的产业链条。一般来说,晶体硅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主要包括原料硅生产、硅碇和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发电系统以及技术研究等。由于不同环节的技术难度、生产规模、投资周期、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毛利润从上到下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其价值形态呈现出从左上到右下倾斜的形状(见图 2),区别于一般产业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形状。
(二)世界光伏产业现状
从太阳能电池的产量统计数据看,2000 年,2008 年底,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47%(见图 1)。即使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太阳能电池产量仍然高位增长,总量突破 10GW 达到 10.4GW,同比增长了 57.6%;光伏装机容量保持 40%的增速,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从产业链看,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状况具体如下:超纯硅材料的制造集中在美、日、德等 3 个国家7 个公司的 10 家工厂手中,下游企业主要向这些国家生产企业进口原材料。中国 90%以上的硅材料依赖进口。太阳电池制造,2007 年以前,日本是世界光伏制造第一国,德国次之。2007 年之后,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光伏装机应用(见图 2),4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但主要集中在欧洲市场。
(三)中国光伏产业现状
我国 1958 年开始研究太阳电池,1971 年首次将光伏电池成功应用于东方红 2 号卫星,1973 年,开始太阳电池地面应用。但是,由于成本高,2000 年以前,我国太阳电池在地面应用并不广。2000 年以后,随着国家发改委启动“送电到乡”项目、《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以及国际光伏市场的强有力拉动,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光伏产业投资出现“潮涌”,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当前,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呈现出中间独大、两头在外的特点,企业多扎堆在利润较少的产业链末端。
1.光伏电池产量世界第一。2005 年以来,中国光伏制造业迅猛发展,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高达 126%,特别是 2007 年增长率达到 218.9%。自2007 年起,中国光伏电池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全球10 大太阳能电池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占了 4 家。无论产业规模还是生产能力,中国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2.光伏原材料短缺,90%以上依赖进口。受技术限制,当前国内从事高纯度硅生产的企业较少,加之下游产业对硅原料需求的急剧增加,供需缺口很大,国内光伏企业主要依赖进口获得硅原料。
3.光伏市场发展缓慢,90%以上出口。我国光伏装机应用速度及占全球的份额与光伏电池制造极不相匹配。2009 年,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光伏装机虽有了大幅增长,达到 270MW,较 2008 年增加 93%,但占全球光伏市场的份额仍然较小,仅 1.24 %。2009 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 130MW,占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3.75%。这意味着,中国太阳能电池 95%以上的需求都在国外。
4.光伏产业价值链基本形成,且以处于价值链低端为主。当前,我国光伏产业链除硅原料产量比较小外,从硅片—电池—组件—应用都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并带动了一大批大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从企业数量分布看,以电池、组件环节的企业较多,且处于价值链低端。中国企业只能分得光伏产业链不到 30%的价值,70%的价值被美、日、德等掌握硅材料提纯技术的国家取得。
二、湖北光伏产业现状及比较优势分析
(一)湖北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的积累与发展,湖北光伏产业初具雏形,已形成了从硅材料、太阳电池、光伏组件、系统集成应用及技术研发等一系列配套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各个产业环节上涌现了 1-2 家实力较强的企业。硅片生产环节有宜昌南玻、随州金星、湖北晶星、大悟硅光电等多家公司,到 2010 年底,全省硅片生产能力约 2500 吨左右。太阳电池及组件生产环节已涌现武汉日新、珈伟、武汉兴隆源、湖北先行等多家公司,到 2010 年底,全省太阳电池及组件硅片生产能力约 100MW。系统集成应用环节拥有一批技术实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光伏企业,已成功实施了武汉科技学院新校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室扩建、湖北省发改委服务中心等多个光伏应用示范工程。技术研发环节已建成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及湖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技术研发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二)湖北光伏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分析
与湖北省外比较,湖北光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论是产业规模、企业实力,还是政府支持力度,都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劣势明显。一是产业规模小,在全国未有一席之地。从 2007年起,我国就成为全球太阳电池及组件第一生产大国,而湖北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非常低。2010 年,湖北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约为 100MW 左右,占全国比重不到3%,相当于江苏省的 4%左右。短期内,湖北赶超江苏、江西、河省等光伏电池制造大省有难度。二是项目投资规模较小。现在业界公认硅片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 1000 吨/年,最佳经济规模在 2500 吨/年。当前,湖北没有一家能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企业,上马项目投资过亿元的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集群效益。最大的宜昌南玻公司也只有 1500 吨/年的生产能力,但受市场多晶硅价格巨烈波动原因,年生产量不足 1000吨。三是地方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与外省相比,湖北暂未出台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计划与扶持政策,而江苏、浙江等省份都出台了加快光伏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性意见。江苏提出要打造光伏千亿元产业,江西南昌提出要打造“光伏”之都,上海策划了“十万光伏屋顶”计划,陕西投资 200 亿支持太阳光伏产业园建设。但是湖北光伏产业发展还是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是光伏技术研究实力较强,湖北是有名的科教大省,研究平台与技术人才的优势十分明显。二是光伏系统集成应用起步较早,有些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
三、湖北发展光伏产业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必要性
1.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有效选择。近十年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趋势已充分证明,光伏产业将是未来二十年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各国抢占的新领域。湖北发展光伏产业是顺应国外产业发展新趋势,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有效选择。据统计,300MWp 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的实施,在建筑行业,将直接带动700 多亿元的 GDP 增长(本指标是以建筑行业 1:7 计算所得;若以光伏产业为准,则带动 GDP 增长 900 多亿元),创造 24 万多就业岗位(人均收入以 3 万元/年计算)。
2.解决能源短缺矛盾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末,湖北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自给率将分别降低到9%以下。“缺煤少油乏气”的能源现实,对湖北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制约将进一步突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湖北的当务之急。开发利用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等在内的新能源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可再生能源中,湖北水电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开发率已超过 85%,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十分有限;我国风能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内蒙古、新疆和甘肃一带,湖北不具备风能开发利用的有力资源条件;核电由于安全原因受国家控制较严,尽管湖北已谋划多年,但还未实质性投产运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商业程度很低,资源有限,不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相较而言,湖北发展光伏发电的潜力与可能性更大,全省大部分地区具有良好的太阳能资源,太阳总辐射大都在 3200-4800 兆焦耳/平方米之间,比较适合太阳能的应用。
3.发展光伏产业是响应国家节能减排额的科学选择。“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据测算,用燃煤火电机组发电,每发电 1MWh,将排放相当于 1.069 吨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但如用一座 10MWp并网光伏电站取代燃煤火力发电站,每年减排温室气体的数量将达到 1.8 万吨(以二氧化碳计)。面对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巨大压力以及能源战略安全的需要,湖北必须尽快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不断回落,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社会经济发展对清洁能源、多元化能源的呼声越来越高,积极培育发展光伏产业,对完成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北光伏产业发展的定位
1.发展思路
短期看,湖北要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与发展任务、光伏产业规模以及全球光伏产业趋势等因素准确定位,建议暂不要把光伏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或者千亿元产业来扶持,避免省内各市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而要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产业链、启动光伏市场、壮大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角度,以市场换技术,以应用拉动产业,以光伏技术的推广利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适度鼓励和扶持光伏产业发展。
2.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方向,把握未来 5-10 年国内外光伏产业迅猛发展的机遇期,充分发挥湖北比较优势,着眼光伏产业链上的研发与市场应用两个关键环节,在现有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促进创新、强化特色、做大规模,将湖北光伏产业发展成为质量效益好、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力争到 2015 年,新建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 300MW 以上,占总电能的 1-2%,将湖北省建成中国光伏技术研发大省、应用第一省。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启动光伏市场,提高光伏安装率。从全国范围看,各省在光伏安装方面基本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加之湖北具备利用太阳光能的自然基础和现实需求,建议未来五年,加大对光伏安装的鼓励与支持,力争在政府办公建筑楼顶、大型展馆、体育中心、车站用学校、新建建筑、高速公路音障上采用光伏组件。二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光伏应用技术。大力推进湖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武汉市新能源研究院的建设,建立创新性光伏技术研究团队,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光伏中心和研究院,为湖北省光伏产业提供强大的研究平台和技术支撑。以高等院校为依托,以重点光伏企业为基地,建成光伏学院,技工、中专、大专到本科太阳能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培育壮大生产企业,提高产业链核心价值。以光伏建筑结合和光伏并网相关技术为核心,着重培育壮大光伏系统和光伏建筑设计公司,逆变器生产厂家,控制器、开关柜、升压设备及大型安装构件厂家和专业工程施工公司;以环保型低能耗高纯硅材料生产技术和关键核心装备技术为重点,鼓励现有电池与组件核心企业、光伏组件制造公司及太阳电池生产厂家,加大资源整合与协作互动,着力培植 1-2 个拳头产品,增强产业链核心价值。
(三)湖北光伏产业发展布局
湖北光伏产业发展布局应努力形成以武汉为主体,以宜昌、黄石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重点加强武汉、宜昌、黄石光伏产业基地的建设,推进湖北“沿江光伏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武汉城市圈太阳电池组件及配套产业基地,大力开展多晶硅工业化生产和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加快发展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重点发展光伏发电系统与配套产品,积极推进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等规模化扩张,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湖北光伏产业中下游产品的“核心区”。宜昌南玻硅材料基地要依托宜昌的水电、氯碱化工、硅资源等优势,重点发展多晶硅和单晶硅等光伏产业上游材料,适度配套发展硅片和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等,努力打造成为湖北光伏产业上中游的“集聚区”。黄石低碳工业园太阳能光伏应用示范基地,要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引导投资发展光伏产业,打造特色和品牌,培育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加快光伏系统的应用推广步伐,努力建成中部乃至国家光伏应用的“示范区”。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太阳能光伏产业规划指导。国家政府应立足全球视角,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出发,统筹考虑能源开发、供给、利用等多方面因素,编制出适合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确立未来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目标,提出解决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装备等思路、突破方向、发展路径,以及涉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和运行管理行业标准、并网价格及系统维护等关键问题的方法和政策细则。在国家规划指导下,地方政府立足实情,编制出指导当地光伏产业发展的中长期专项规划,科学引导企业发展与市场投资。
2.培育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初期,基本都是从产业中某一特定环节切入,较快进入垂直整合阶段,形成完整的、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当前,湖北光伏产业链上企业间协作关系松散,或自成一体,或各自为战,不利于光伏产业整体发展。政府应努力培育并构建相对完整、协调、健康的光伏产业链体系,引导上下游企业理性扩充产能、合理配置资源,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3.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新型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为基础,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育与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院所,攻克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多晶硅制备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4.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尽快出台和落实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贯彻《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在技术及产品研发方面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在产业做大做强方面建立经济激励的政策,在政府采购、并网发电等应用领域实施强制性支持的政策。二是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优先将多晶硅及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将相关产品列入高新技术产品和节能产品,使相关企业能够享受国家和省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出台电量电价扶持政策,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多晶硅生产企业,由政府出面协调电力、电网、企业等相关单位,采取“软补”的方式,帮助落实电量和电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