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0 14:3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

篇(1)

总体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投融资方式主要体现在:银行贷款融资、并购重组融资、无形资产融资、跨国融资和投资基金融资。不同国家在具体操作方面又各有特色。

1.美国:市场主导模式

在美国,金融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介入程度颇高。因此,美国的大部分文化产业集团所建立的融资体制都比较完备。尤其是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之类的颇具实力的文化集团来说,都离不开雄厚的金融资本支撑。在美国,文化产业与金融集团之间的渗透性很强,常常相互控股、参股,两者之间所建立的伙伴关系也相对稳定可靠。企业的大部分融资都源自于资本市场,而且,资本市场所提供的管理咨询也是最全面的;在市场主导模式下,需要设立完善的保险机构及担保机构,如此,企业向银行贷款时,便可以为风险资金提供相应的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甚至化解投资风险。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拥有颇为完善的担保机构、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对接成熟,极大降低了投资的风险。

2.英国:政府引导模式

在英国,对于文化企业的投资主要采用政府引导模式,也称之为“政府陪同资助”。通俗来讲,就是倘若某一企业打算对文化事业进行资助时,这类资助活动将由政府陪同。在这种模式下,资助活动的成果与质量上了双层保险。英国政府对新投入十分支持,在企业开展第一次资助时,英国政府会按照1:1的比例来陪同资助。倘若企业是再次进行资助,那么,政府在陪同资助时,会按企业多出上次部分以1:2的比例来陪同资助。文化活动的质量与规模都伴随资金的加倍投入而有所影响,与此同时,广告效应也相应得以增长。通过实践表明,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对文化事业进行资助的热情,据统计表明,英国资助文化事业的企业高达三千余家,总共创造出了近亿英镑的金额。

3.日本:融资创新模式

日本以通过工程预算管理的“完成担保”以及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一起组合的形式,投资于日本电影制作公司,构成完成保证制度,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加入,以保证电影的制作完成。通过专业化的制作工程管理和债务保证的方式,为文化企业提供制作完成保证,以提高文化企业的项目完成能力和债务偿还能力,降低文化产业的投资风险。还有所谓SPC(SpecialPurposeCompany)也是一种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首先需要设立一个特别目的公司SPC。然后由SPC分别和投资者签订匿名组合合同吸纳投资,再用这些资金制作作品。最终销售完成著作权的分项权,并将销售取得的收益返还给投资者。以电影为例,具体的分项权包括影院放映权,录像带、DVD发行权,电视播放权等。

(二)国内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内对于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主要是从各地经验出发,得出如下结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仍存在资金供需平衡、贷款结构不均衡、金融支持方式单一等问题,同时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性、文化体制改革不到位以及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认识的不足也成为制约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主要瓶颈。

1.文化产业融资的产品创新

在参考国外资产ABS支持证券模式基础之上,更新既有流动性差的金融商品,提升其资金转化率,恰如其分地开展融资。这种模式非常适应我国文化产业资金不足的现状,能有效改善企业的资金结构[2],另一方面,对多元化投资的实现以及丰富金融产品、促进文化金融体系的完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等等都大有裨益。此外,为了弥补当前担保体制在融资方面支持相对短缺的局面,保险公司可就融资量身定制相关保险业务,从而为我国文化企业融资的安全性护驾保航,并大肆整合各方力量,取长补短,汇聚如保险、证券、信贷等在内的多种资源,有效对接好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从托管、担保、变现、定价保真四个维度突破艺术品抵押贷款的技术性难题,发放相关抵押贷款,实现贷款与艺术品良好对接。

2.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机制探索

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迫切需要金融支持来拓宽其融资渠道,并构建风险分担机制。首先,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性融支持机制和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的配合,以及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和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的支持。其次,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新兴产业的融资风险管理,注重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多元化主体融资模式规避市场风险。此外,还应加强政府机构以及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支持新兴产业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

3.文化产业投资方式的研究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即为推动文化投资应,不断培养风险投资与产业投资,支持企业金融涉及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文化产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只有依托资本市场,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我国,文化投资划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即文化实业投资(专门用来投资文化经营项目的)和文化风险投资(专门用于投资文化企业管理及经营能力的),它们能够不断为文化企业发展筹集所需资金。有专家提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民营资本所具备的作用是其他无法企及的,对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而言,应遵循公共化、社会化以及多元化这些主流方式。此外,融合我国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能有效处理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与融资问题,故应构建以民间资本为主,以国有资本为导向的多维度资金体系。总体来看,国内现有对文化产业金融的持续研究能让我们对文化金融在个别产业、个别地区、个别金融产品上的发展情况和问题有所了解,但仍主要停留在经验层次,没有将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提升到理论高度,建立统一的架构,亦不足为较大地区、较大规模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提供指导。笔者拟将从金融支持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

二、我国文化产业金融的创新思路与对策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核心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以确保适当的成本,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量,并确保这些资金在文化产业内部合理有效配置。故需要针对文化产业的特点与需求,适时进行金融创新。

1.推动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充分的市场准入制度是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能够为文化产业运用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也能是促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动力所在。我国开展文化产业时间尚短,市场化程度较低。就目前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在市场准入、股权比例、内容审核方面还有很多限制,这也算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鉴于此,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国更应该明确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审核的内容和市场准入审核逐步放开的优先顺序,并且适度控制放开节奏,并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文化产业准入和文化项目竞争一视同仁。实践经验证明,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和金融创新支持的市场结合和良性互动机制,尊重市场规律,才能实现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赢及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市场规律,然后再发挥政府积极引导作用,实现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多样化和资金效率最大化。其中,多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是文化产业获得持续活力的重要保证。

2.推动文化资产证券化

制约文化产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拥有的版权资产很难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文化产品的市场效益很难预测。无法客观评估贷款风险导致银行不愿意提供资金。解决这一瓶颈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权威的文化资产价值评估中心,对文化企业资产进行客观评估,一旦出现违约问题,评估中心能够通过顺畅的渠道基本实现当初的评估价值;二是在进行相对客观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产品的证券化,将主动权交给投资者去判断是否愿意为文化产业的企业产品融资。文化资源证券化是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一种有效结合方式,以文化资源证券化最为发达的是美国为例,其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广泛运用于电影、电子游戏、音乐、演艺等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的产权明晰化、版权价值评估科学化、文化资产证券化、文化证券资产交易自由化将会是未来彻底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的关键路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企业、保险公司四大金融体系应该针对文化资产开发多元化金融工具,共同建设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对接交易体系。

3.以平台化、龙头化思路构建文化金融中介体系

成熟的文化金融市场体系高效运转离不开完善的知识产权和金融两个中介服务体系。它们是实现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有效对接的剂,能够保证金融服务的高效率。金融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构建多个平台机构,通过各类平善文化金融政策体系,构建文化产业财政支持体系、融资风险担保体系、风险补偿机制,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共赢发展。具体而言,政府应该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全力营造诸如中介服务、版权交易、产品创新、信息沟通、文化产品出口等服务平台在内的各种金融平台。通过依托相应龙头企业,使之快速进入市场化运营阶段,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进一步放大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

4.财政资金支持文化项目强调客观标准

在运用财政资金扶持文化项目时,应该坚持客观标准,坚持“赛马不相马”的原则。财政资金的分配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强化客观标准。以文化产品的奖励为例,主管部门应该根据文化产品市场认同度分配支持资金,而不是以专家或者政府官员的主观判断为依据,应该将资源配置给那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企业能否拿到扶持资金必须由市场标准确定,把资源配置给那些最具有市场效率的企业。例如,在影视产业中,应该推行以奖代拨的精品导向策略和以购代拨的市场导向策略。此外,及时公示文化扶持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有力保障。

5.强化投融资信息传递平台

多数文化企业规模较小,平时往往忙于业务,对一些扶持政策并不十分了解。首先,政府应加大力度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信息交流平台,使企业能快速查询到所需的融资政策讯息;此外,可以根据地域文化相应地开展信息服务,对于比较重要的信息,可以从官方渠道直接传送至负责人处。

篇(2)

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一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关系,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其与文化保护工作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一法律的颁布,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提供了法律依据。文物保护作为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与方法措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与文化产业建设提升的作用意义尤其突出。县级文管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以及管理的一个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中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突出的地位作用。因此,县级文管所就应该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拿起国家赋予自己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适应新形势,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开展文物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文明建设的提高,文物保护工作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尤其《文物保护法》的颁布与实施,更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县级文管所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与新环境下,更应注意对文物保护新形势新环境的适应,通过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意义的宣传,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进而依据文物保护法的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县级文管所通过适应新形势,加强宣传,进而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抓好城市与乡村两条文物保护宣传工作线路。在城市进行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开展中,注意通过多种手段与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文物保护工作宣传活动。比如,通过媒体或者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比如利用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意义,将文物保护中的革命纪念馆或者是革命旧址作为教育基地,通过发挥革命纪念馆以及革命旧址的旅游功能作用,在旅游观光过程中,同时实现以革命文物为主的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以上方式,从而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观念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最终促进文物保护工作能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顺利开展。此外,县级文管所还可以通过与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相关联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做好这一工作。比如联合文物监管部门做好文物市场的监管工作;联合政法职能部门做好文物保护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联合广播电视宣传部门通过专题片以及系列剧目制作、专题讲座演出等方式,做好文物保护的教育工作;联合文化职能部门以电影放映或者是演讲、故事会等形式,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等。

2、健全与完善文物保护的各种规章制度

县级文管所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健全与完善文物保护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在规章制度的约束规范下,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我国早有相关的明确法律规定与条例,县级文管所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中,应结合这些文物保护以及馆藏文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条例,再根据县级文物保护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现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与制度措施,以实现对于县级文物保护的规范化和全面化保护管理。在进行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中,县级文管所就可以通过健全对于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接收以及鉴定、登记、档案编目管理、文物出入库、注销、文物保养修复、文物复制等制度,以方便对于文物的安全检查,从而实现对于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

3、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措施

在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文物价值的重要性与文物数量、种类等的多样性、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仅仅依靠县级文管所这一部门力量,是明显不够的。因此,县级文管所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和依靠当地群众与政府的力量。在加大对于县级文物的保护工作力度同时,通过建立与健全相关的文物保护网络,来完善文物的保护管理措施,实现对县级文物的保护与管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与健全文物保护网络,通过横向协作实现对文物的保护管理过程中,文物保护与管理部门,应重视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意识,从而为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人力资源上的支持。

4、加强对文物保护的领导,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对文物保护的领导是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效果好坏的重要保障。县级文管所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中,要想实现理想的、具有突出效果的文物保护管理成果,离不开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加强文物保护领导,就是要建立文物保护的专门领导班子与管理部门,明确领导管理职责,提高文物保护领导工作人员的保护管理意识,增强领导层对文物保护价值的认识和对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的支持,从而实现在统一领导以及运作协调情况下,顺利开展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进而达到文物保护工作预先设定实现的目标。

5、结束语

总之,文物保护是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产业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县级文管所作为文物保护的一级重要职能部门,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就应该在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这几个方面做好功课,只有这样,县级文管所才能顺利开展自己所承担的这项份儿内工作。从而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3)

周口市在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一个成功的经验是发挥政府职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确定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厚的鹿邑县为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试点单位是具体的一种反应。抓好老子文化产业,积极论证建立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经营体制,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和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的运营,组建鹿邑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经营公司,改变以行政系统代替市场的旧格局。目前,鹿邑县组建了民营的老子文化艺术团,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每逢初一、十五在太清宫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4年,周口市利用姓氏起源地优势,举办了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吸引了海内外数千华人参加,签约招商引资合同51个,项目总投资达63.58亿元人民币。次年,在老子故里,该市的鹿邑县举办的国际老子文化研讨会,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使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升温,引进资金2亿元,顺利完成了老君台、太清宫景区的开发。节会活动直接带动了其他相关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五一节期间,到周口寻根问祖的人数比2005年增加了300%左右。二、周口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大的层面上看,在文化体制改革和事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等方面还有比较大的缺陷。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存在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端;产业普遍档次不高、规模较小;存在资源闲置的问题;健全的市场化产业投资融资体制尚未建立;不熟悉市场运作的法制,缺乏营销文化产品的意识,致使文化产品得不到市场回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部分业态定位不准

宏观调控职能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职能。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要按照有限政府的思路,根据文化产业的运行规律,对文化产业实行经济、法律等管理,引导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规范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行为,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在周口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中,还存在部分民俗艺术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或者用家庭作坊式的方式生产,不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比如,传统工艺“泥泥狗”、“布老虎”,其研发、销售走的是“大众路线”,即散漫型发展道路。当然,仅仅从从业人员的绝对数字上看,这种发展是一种文化的繁荣,或者说是文化量的扩张。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盲目的、缺乏规范性的发展,可能会使一种民俗兴极一时,在极度繁荣的背后就可能是迅速的没落。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仅仅站在吃老本的基础上,只能导致产业化带来文化的末路化。形成合力、形成品牌,才能形成稳定的市场,才能吸引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员去发展,否则只能是在周口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自酌自饮、自弹自唱。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中,政府应该树立明确的管理和引导意识,既做到抓“大型节会”的大发展、大项目,同时也要正视一些小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否则,会造成周口民俗文化历史性品牌的遗失。

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也是周口民俗文化没有产生品牌效应的重要原因。周口民间有一种传统乐器“埙”,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中原大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但是这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民间文化。2008年的奥运会,让中外友人都深刻的铭记了这样一种乐器“缶”。其实,缶也不是一个能代表中国音乐水准的乐器,或者说也很难登大雅之堂。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曾有“秦王与赵王击缶”的描述。秦地是蛮夷之处,文化是极度落后的。但是,出身于古秦地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使“秦缶”成为代表中国古代乐器的符号。这就是品牌效益。而周口的“埙”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所用乐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现在的产业发展中,仅仅沦落为精装“泥泥狗”的陪衬,没有独立的包装,没有独立的文字介绍,没有任何品牌效应。针对这种状况,政府特别是政府体制下的文化部门应给予指导,促使周口民俗文化产业化进展良好。

2、缺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转变观念,强化民俗文化产业意识。政府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民俗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逐渐意识到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意义时,才开始从战略的高度去关注和推动看似平常的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扶植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只有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强化民俗文化产业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转变。周口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中还存在低水平运作的问题,缺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愿景。如“太昊陵担经挑”。“太昊陵担经挑”历史悠久,歌舞同源。《诗经•陈风》就有载歌载舞的记载。经历几千年沿传,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经挑舞是专门为祭祀太昊伏羲是而演,为周口市淮阳独有。经挑舞又称担花篮,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巫舞。每班四个老斋公,三人表演,一人打经板(竹制),在经板中以说明形式为表演者伴奏,三副经挑六种花篮,花篮竹制精巧,有龙、狮子、虎、宝瓶等式样,舞者全身饰黑色服装,偏大襟上衣,大腰祥均镶彩边。黑鞋绣花,黑头纱长约五尺,下缀二寸长穗。舞者多为五十至八十岁的老斋公,淮阳全县20个乡镇中14个乡镇都有舞者,临近县市日太康县、西华县亦有。“担经挑”它是颂扬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的祭祖形式,也是求子还愿的一种形式,如果求子成功,还要三年担花篮还愿。1987年,“担经挑”在全国民间舞蹈学术讨论会上,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是一种极富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俗,但是,在现在的发展中却处于停滞阶段,突出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管理和引导。在每年的大型节会中,都会有群众自发的在羲皇广场(太昊陵午朝门前的群众文化广场)集会,表演“担经挑”。但是,这种表演和同在一个广场表演抬花轿、吹唢呐的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缺乏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引导,仅仅停留在表演者替人还愿或者说自觉自愿的认识,甚至因其具有“巫舞”的特性,甚至被当地的青年人认为是封建迷信,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具有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将会消失。

3、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有媚俗化倾向

庙会文化在周口的民俗文化中占有很主要的份额。庙会是我国传统的民众节日形式之一。它是由宗教节日的宗教活动引起并包括这些内容在内的在寺庙内或其附近举行酬神、娱神、求神、娱乐、集市等活动的群众集会。在周口市三大庙会中,淮阳“三皇”之首伏羲庙会所在地太昊陵,占地870亩,十门相照,巍峨壮观;老子故里太清宫,仿长安皇宫建造;老子修道成仙、飘然升天老君台,高坛建筑,庄重古朴;周口市关帝庙,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刻、美术、冶炼等工艺荟萃的古建筑群。但在周口市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中,在这些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则存在大众仅是烧香朝拜,而忽视对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内涵的吸收和采纳的弊端。在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中,规避低俗,提升民俗文化的格调,是产业化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从人才方面看,周口市文化产业的人才总量、人才质量、专业化程度以及人才分布都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差甚远。

旅游业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周口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媚俗性突出表现在导游对文化景点和文化遗产解说时,往往忽视对其中蕴含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而是更多地介绍一些子虚乌有的民间传说、以迎合游人,增加所谓的趣味性,而对这个景点的文化内涵却不提及。而且,由于导游指示牌仅仅是对建筑的名字介绍,而忽视文化背景的解说,让不熟悉周口风土人情的游客有种仅此而已的偏见。特别是周口民间工艺品,没有规范、统一的介绍,全凭手工艺人的简单、肤浅的认识,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撑,周口民俗文化很难形成真正的产业化。

三、加快周口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文化发展属于意识形态的进步,意识形态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繁荣稳定和社会的进步。除了发展周口当地经济社会这一传统观点外,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1、强化政府职能

在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是注重政府宏观主导作用。产业发展理论以及我国经济实践表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并能取得预期成效离不开各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和作用举足轻重。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已经明朗化,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以来,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对于文化产业中最有代表性、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产业认识逐步明晰。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既要逐步地适度退出市场,又要培育市场、引导市场。从宏观上做好产业规划,制订和完善市场法规,整治市场秩序,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引导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营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周口成立了文化强市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制定和完善地方文化产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政府宏观调控制度。同时,建立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形成满足社会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生产和服务体系,形成开放竞争、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2、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表现为政事合一、政企不分、公益型、福利型、事业型三位一体的旧的计划经济文化体制仍旧影响和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现行文化体制改革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并因此而引起政府职能的错位。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在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对政府的要求更高、更宽泛,同时,对社会环境的要求更加明晰。针对周口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存在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端和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现象,对文化建设采取多种管理模式,改变过去由政府包揽的现象。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己经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政府对文化的管理也从办文化的方式转变为管文化的相对间接的方式。由于周口经济的欠发达,文化产业在周口发展较晚,市场发育还不是很充分,产业链条和环境还不完善,那么作为调控市场经济主体的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该充分发挥好管理和调控的重要作用。针对周口民俗文化事业多头管理的问题,市政府应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成果,在管理中注重相关部门的重组、合并,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协调文化产业,全面推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也可就具体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立相应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以减少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本,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懂营销,并且有创意头脑的人才参与。美国在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吸收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也是因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只有实现文化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促进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特别缺乏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和文化经纪人才,这是制约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瓶颈。周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媚俗性决定了提高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和关键所在。只有提升、规范从业人员素质,才能真正在发展文化产业化中不断地宣传地域文化,让民俗文化走向更高的层次,取得更大的发展。

规范从业人员队伍,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为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周口发展产业化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市场软环境的缺失。虽然周口市政府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规范工作人员行为,为各种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空间。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文化产业这一新兴行业中,因为缺乏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很多方面都不规范,也缺乏相对固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因此,提升民俗文化产业化相关国家公职人员素质也是关键所在。

4、做好公共服务

民俗文化资源是属于人民的,民俗文化的管理责任在政府。地方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的高低。政府在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履行社会职责。首先是政府必须保障民俗文化的完整性和历史传承性,把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发挥它们的作用。第二应该鼓励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中,为大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同时要优化资源配置,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保障其完整性,其实就是通过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重视民俗文化抢救性保护,因为民俗文化多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加强规范、管理的责任和意义都非常重大。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市级政府负责组织、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口市政府应在全面收集民俗文化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为该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有效保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第二,提供更加丰富的民俗文化产品,就是在做好第一点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本地民俗文化资源,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走产业化、链条式发展道路。除积极开展该项目的展示活动外,还要针对我市民俗文化产业普遍档次不高、规模较小,没有成熟的、有特色文化产品的问题,进行科学规划,有目的的引导,主动策划,不断扶持,加以改进。第三,加大民俗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力度。保障民俗文化保护、发展预算资金的到位和正常发放,并通过招商引资,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民俗文化产业的投资。在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民俗文化产业项目库,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第四,以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拓宽民俗文化产业链条建设。周口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集群式”和“零散式”相融合的特征,在扩大“集群式”产业发展规模、保障“集群式”质量的同时,加大对“零散式”发展的统一规范,借助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周口旅游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一条多类别、分层次的产业发展链。

5、提升认知水平拉长产业链条

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自由交流,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刺激了规模空前的文化商品的全球流动和文化形态的对撞,使一些固有的、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发展受到极大地冲击。发展周口这一偏僻城市的民俗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化认识水平极其关键。

(1)正视产业化在发展民俗文化中的作用。周口市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实,决定了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的民俗文化产业化水平还不高、步子还不大,甚至是有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民俗就是周口人的民俗的想法和认识。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周口市政府应从“抓大活小”出发,除做好大型节会的宣传、整合资源外,还应更多的关注濒危的、独特的民俗文化产业化进程。可以结合周口成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鼓励自主研发,鼓励扩大影响。同时,注重融资也是重要的方向。周口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招商引资力度很大,并且非常注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所唱“戏曲”以基础性、民生性项目较多,应该注重引导,用周口民俗文化这棵梧桐树,引来外商投资的金凤凰,实现周口民俗文化发展的双赢。

篇(4)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其发展迅猛的态势,因此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传媒大学等4所高校开办该专业以来,到现在已有近百所大学争先恐后的开设了该专业。然而该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致使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笔者将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为题,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解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一系列文章,供各位同行参考。本文仅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建设问题进行探析,不成熟之处,还望各位同行能给予批评指正。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目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市场对该类人才的急需,加快了各高校专业设置的步伐和招生数量的扩大。然而,由于历史上没有设置过相应专业,导致该专业师资储备严重不足。目前,该专业的在岗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其他相关院系中调配过来的,专业师资的人数少,水平低成为该专业师资现状的突出表现。具体来说,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创办时间不长。虽然近几年来,一批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补充到了教学队伍中,但是从整体上,真正属于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并不多,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艺术学等其他相关专业调配过来的。这些教师在自己原有的学科领域内理论功底雄厚,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研究成果丰硕,但当他们从原有学科领域内转型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领域内后却难以得心应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文化产业缺乏深刻了解,对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律不是很清楚,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致。

(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文化产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行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懂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为文化产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其最大的一个专业特色就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践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的从业经验。但是,由于目前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教师较少涉入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领域,普遍缺乏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导致这些教师在理论传授时往往讲得头头是道,但在联系实践进行案例教学时,却只能泛泛而言,不能触及问题的实质。

(三)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从在其他相关专业调配过来的教师由于受“抱残守缺”思想的影响,面对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的态势,适应新形势的主动性不强,固守着以前的专业领域,对新知识兴趣不足,惰于知识的更新与补充,不能积极地吸收文化产业领域内的行业动态,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师资建设上的对策建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专业建设的主力军。鉴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加强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机制创新为主线,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在岗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现有教师进修深造,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就目前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与相应师资短缺之间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为此,加强在岗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开展岗位研究和教学任务研究,加快教师从原有专业向目前岗位主动转型,应成为解决当下教师短缺的主要路径。各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教师主动转型,争做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专家,同时要创设多种平台,根据课程模块组建专业教研室、课程小组等组织机构,通过专题研究和集体备课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委托培养、双向交流等途径鼓励在岗教师到国内外名校、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资培养训练。

(二)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过来,本身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和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产学研结合,即通过专业理论教师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践型专家共同做文化产业相关课题,一方面可以使得教师对文化产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解决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熟知文化企、事业单位需求人才的技能特点,同时把自己对文化产业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自己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另外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不懂地方可以通过科研得到更深入的了解,既可以使教师自身素质、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又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教师也可以带动、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有关文化产业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既能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外聘专家教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补充校内师资不足、实践型教师匮乏等问题,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需要,要积极聘请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机构、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类社会文化团体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文化素养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业研讨、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活动,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纲.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2]王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内容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10).

篇(5)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做好文化产业工作已经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文化产业工作中,构建一个高效、合理的文化产业统计管理体系对于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文化产业统计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体系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04

1构建文化产业统计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要想从根本上使文化产业统计的咨询作用发挥出来,必须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深入理解统计发展历程,并且对文化产业统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把问题归纳在统计日程表内。进行这项工作既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统计事业的发展,同时它还能够促进文化产业事业的进步。从文化产业统计自身任务的角度上分析,最为关键的一点为文化产业事业的管理层提供参考意见,以促进其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般而言,文化产业统计的发展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事业的决策水平。究其原因,文化产业统计的内容包括文化产业里程、文化产业构造物、文化产业材料等信息,涉及范围较广。不管是深入了解文化产业统计知识或者是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文化产业统计都具备一定的辅助作用。目前的文化产业改革就很好地证明了文化产业统计的重要性。一旦省略文化产业统计环节,相关部门和企业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将会十分有限,这不利于各项工作的进行。

2当前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观念不强,统计数据可信度差。一些统计工作人员没有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对统计法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法制观念不强。一些统计工作人员甚至简单地认为,统计工作的内容主要是数字加估计。所以在进行统计时,他们往往依据自己的想法,任意地改动收集到数据。甚至有一些工作人员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参考上面发放的计划指标来决定需要上报的数据。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数据无法确切地表现文化产业的具体状况。因而,统计得到的数据失去了实用价值,上级部门和领导无法深入地了解文化产业的情况。

(2)思想认识不够,统计力量不足。由于在某些单位中,许多管理层忽略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对文化产业统计的数据引起重视,同时也没有注重统计队伍的建设,给文化产业工作埋下了很多的隐患。在我国现在的很多地区,专门的统计部门基本上是未设置的。很多统计人员一般是被安排在办公室内。有的地区的统计人员缺乏,一般只有一两个人。在许多基层的文化单位,总是频繁地变动统计工作人员,导致统计队伍变得十分松散。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文化产业工作对于统计人员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其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统计能力,另一方面,其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统计知识等,一些地区甚至对于计算机使用能力也有着严格的要求。那些没有从思想上加强对统计重要性认识的企业,在统计工作中随便选用统计人员,采用性能较差的电脑,势必会阻碍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3)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现在一些单位使用的统计指标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要求,其指标体系还是多年以前的,而现在我国文化产业部门的一些制度和政策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然而当前的统计报表还是沿用以前的,统计指标也没有做出对应的更改,这是不利于文化产业统计管理工作进行的。

(4)统计资料分散,资料不齐全。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具备涉及范围广、数量多的特点,使得文化产业统计资料显得相对分散,因而整理这些资料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上文化产业容易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文化产业的状况变化得相对较快。对于那些文化产业工程进度慢、信息反馈不及时的地区而言,统计工作举步维艰。除此之外,在文化产业工作中,上级领导一般是采用轻管理的态度,统计工作没有坚实的基础,导致很多资料都无法得到验证。在文化产业统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批单位不按程序办事、缺交资料的现象,使得许多资料不全面。如此一来,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难度便加大了。

3构建文化产业统计管理体系的具体路径

(1)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统计规章制度。有关的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对文化产业统计引起应有的重视。要充分看清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的趋势,进而从思想上改变对统计数据的认识。这是因为统计数据是组织文化产业开展的前提条件,它能够为文化产业部门的各项管理提供指导,使得上层领导的决策更加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必须补充并完善与统计有关的一些制度,加强统计管理,要在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得文化产业的具体状况得到反映,最大程度地增强数据的可信度。务必做到数据有根据,信息即时,实现统计工作在文化产业统计管理中的真正价值。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对统计工作队伍的管理也是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培养出一批责任意识强、专业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统计队伍,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使得他们的工作环境稳定下来。与此同时,还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知识培训,丰富其知识,并且通过对新技术、新法规的学习以及一些文化产业知识的学习扩展自己的视野,以便于提高统计的工作能力。应该定期地组织工作人员相互交流,鼓励其互相学习,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3)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目前文化产业统计基本上都是使用计算机来处理业务了,在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查阅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使得统计人员从繁重的人工统计中解脱出来。但在统计数据传输方面,还是使用传统的传输方式,大部分还是建立在纸介质的人工传递或电话、邮寄传真等通讯基础上。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统计信息的需求大量增加,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传统的统计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建立起一个高效率、全方位的统计信息平台。

(4)加强统计分析,提高统计信息服务水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创造舒适的环境是文化产业部门的工作目标。要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提高文化产业的服务质量,必须依赖于对统计数据的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够掌握多方面的信息。另外,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产业目前的运行状况。文化产业统计分析的工作量相对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树立长期的目标,将其转化成一个个小任务进行。此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上级领导以及文化产业部门的参与,同时也离不开文化产业统计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雪.新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统计系统优化路径探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篇(6)

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3月我市文化经营单位达609家。其中:印刷行业经营单位307家(包装装潢印刷173家,其他印刷品37家,打字复印96家,出版物印刷1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7家,艺术培训经营单位2家,歌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2家,歌舞娱乐经营单位59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72家,网吧63家;书报刊经营单位90家。从文化市场结构分析,我市印刷业十分发达,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产业,2004年产值达17.1亿元,比2003年递增19%,职工达8783人,发展势头和规模都在浙江省印刷行业中名列前茅。

但是必须看到,文化产业(不包含印刷行业)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在我市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高,无论是产业的总量规模还是技术层次都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我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

2、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改革步履艰难,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3、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资渠道不畅,缺少吸引外资、民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4、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品级不高,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

5、市场对文化资源的调配能力不强,导致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6、对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7、文化产业人才紧缺,成为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解决办法

⒈切实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督查。

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工作精神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公平有序竞争;多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力求在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市场准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明析文化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

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健所在。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步伐。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健全激励机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宏观调控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要优化文化市场资源配置,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

⒋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重视正面引导,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管理法规,依法行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⒌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研究制定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办法,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渠道,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

三、近期规划和今后发展方向

1、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依法行政,在加大执法监管的同时,加强市场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使文化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竞争发展更加有序、管理法规更加健全,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文化消费,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低于经济发达兄弟县市水平。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着力培育文化市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文化旅游、演出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节庆会展等产业,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起与海宁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生产和能力显著提高,创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我市GDP中的比例要有较大的增长,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持产业之一。

2、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1)积极拓展节庆会展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节庆会展等综合场馆的功能作用,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庆会展产业化。积极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会议、商贸展览及文化活动。利用我市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办会方式,打造精品会展。

(2)引导和规范发展演艺娱乐业。积极打造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准、高品位文化主阵地,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培育演艺娱乐业;要充分发挥名角、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推进演艺娱乐业的发展;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宏观调控,使之布局合理,总量平衡;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改造各类新兴娱乐项目,建成1—2家大型高档综合性娱乐场所;要采取合资、合作等形式,嫁接和改造现有电影放映业,新建海宁市影视中心城;要逐步淘汰小型电子游戏机房,提高书刊销售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资格标准。

(3)培育发展艺术品业。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力发展灯彩、皮贴画、布艺画、皮影戏、剪纸、书画以及现代艺术品的生产经营。建立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大力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激活艺术品的生产和流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和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艺术品销售和交易市场,建立合法的进出口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欣赏审美水准,培育买方市场。

(4)加快发展传媒信息业。要以信息化、城市化为契机,将全市的单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为宽频数码互动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广播电视增值业务,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加快信息产业升级步伐,利用各种网络优势,开发市政、交通运输、社保、医疗、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促进网络经济发展。

(5)扶持发展体育产业。搞活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体育市场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要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及社会体育健身设施,开办普及型体育经营项目;要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彩票销售市场;要发展体育经纪组织,扩大经纪人队伍。

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文体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要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信息,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要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要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产业行为;要对文化产品生产单位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和重组建设,优化资源,确保重点;要建立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篇(7)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l countries in the Daxing culture industry to meet their people to the cultural demand for goods and services, but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financing demand was limited, although national policy to give aid to energetically, but how to get the market pro-gaze, are still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nterprises in topic, this paper will finance the backbone of the industry -- insurance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y financing development to provide help to try to make the analysis.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 insurance policies pledge; credit guarantee

后工业时代催生了大众对文化商品和服务的狂热需求,自然促成了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兴旺发达。近年来,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需要我们加深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以及风险管理的认识,并积极创建保险投融资交易平台。纵观金融行业的各条战线,笔者认为保险在对文化产业的融资方面将大有可为,不失为一员发展文化产业的得力干将。

1 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2010年3月19日,、保监会、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各保险机构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

时隔半年,2010年12月29日,保监会与文化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告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的大幕已经拉开。通知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文化产业融资方面的不足。要求寿险公司积极开发为文化企业提供人才激励配套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产品。通知还确定了3家试点保险公司以及第一批11个试点险种,进一步将各项政策进行有效落地。 政策的集中出台,对于振兴文化产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文化产业自身特性迫切需要借助保险融资

据统计,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中小企业比重可以达到90%以上,而这些文化企业又多以创业者的创意为主,无形资产较多,如一部电影或一首歌等,这种轻资产结构导致了文化企业无法像传统企业那样以土地、房产等资产在银行贷款,而且无形资产难以评估,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版权评估认证体系,版权流通困难,再加上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种种原因,足以令商业银行望而却步。除开企业融资的自有资金和自筹资本,政府拨款仅能起到市场引导作用,无法真正解决文化企业资金的缺口;二级市场融资则面临上市标准偏高,审批程序复杂;债券融资则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中债券规模占比很低,企业规模更小,到目前为止,仅有中影集团发行了企业债券,而且由于风险问题,这种融资方式已经被银监会明令禁止。依据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投融资,而投融资的关键则在于风险管理,文化产业兴旺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基于风险管理和保险的投融资平台。[1]保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那么保险业如何能帮助文化企业走出资金困扰,及时规避风险、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3 保险对文化产业的融资大有裨益

3.1 保单质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是投保人把所持有的保单直接抵押给保险公司,按照保单现金价值的一定比例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目前我国现行法规许可的保险资金运用中,保单质押贷款业务是保险公司唯一被许可的贷款发放业务,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较高的收益性。而且办理保单贷款的手续简便。通常来讲,对于投保人而言,不需要保证人和收入证明,只需带齐保单、身份证等证明,半个小时内就能完成所有手续。寿险展业过程中,在险种条款里加入保单质押贷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贷款方式对于文化产业特别是处于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企业无疑是一种福音。此外,像重庆市政府于近期安排最高限额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推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工作,以解决创业者因抵押物缺乏、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造成的融资难问题。可谓看准保险的融资功用,保单质押贷款在下一轮融资潮中的力量不容小觑。[2]

3.2 信用保证保险。

财产险中的信用保证保险是指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是一项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产品。其主要功能是保障企业应收帐款的安全。其原理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必然要考虑贷款的安全性,即能否按期收回贷款的问题。企业投保了信用保险以后,就可以通过将保单作为一种保证手段抵押给贷款银行,通过向贷款银行转让保险赔款,要求保险人向贷款银行出具担保等方式,使银行得到收回贷款的可靠保证,解除银行发放贷款的后顾之忧。可见,信用保险的介入,使企业较容易得到银行贷款,这对于缓解文化企业资金短缺,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均有保障作用。

换句话说,保单质押贷款能够较为容易地向文化企业提供直接贷款,而信用保证保险能够帮助文化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可以说保险机制和保险服务的介入保障了版权交易买方的利益,从而有效地分散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风险,使文化企业能够较为顺利地获得资金支持,帮助企业的发展壮大。[3]随着国家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保险与文化产业将会在更高层次,更深领域里寻求深度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认识判断企业的资产主要看人的创意、作品的版权、传播的增值。如果缺乏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全凭文化企业的人员讲动听故事打动投资人,就无法在运营中达到预期的收益。举个实际的例子:前几年,有家投行要投一家动漫公司,动漫公司说自己原来是做电视剧制作发行的,有很好的发行优势,不愁制作的动画片卖不出去,仅靠电视台就可以收回制作成本。实际上,动画片的发行是无法靠播出回收成本的,有的电视台还要收取制作单位的占频费。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很多融资的文化企业在没有搞清楚行业特点时就去“游说”投资人。因此,投资者需要深入了解相关行业情况,除了自身不断完善与提高专业技能,还要提升对整个产业包括股权、经营权、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但是,目前投资者的行列中少有文化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导致文化企业很难与投资者对话。投资者最终的结论是认为文化产业风险大、缺乏理性,不予投资。但当某一文化项目大获成功时,投资者又后悔自己错过了那班车。另外,很多文化产业的从业者紧紧依靠理想和激情在从事文化行业,一旦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既要负责创作又要进行管理和市场销售的时候,大多经营不善最终亏损倒闭。

篇(9)

产业特点决定周刊定位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文艺演出、出版、广播影视、广告等优势产业等等。逐渐的,“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名词为业界所熟知,2007年北京市召开了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之际,2007年1月北京商报社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周刊》也在这时应运而生。

文化创意产业指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体育休闲、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文化旅游、其他辅助服务(文化用品、设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十一个门类。《文化创意产业周刊》是为这些行业服务的,当时周刊有四个版面,不可能每期都对这么多行业一一做报道,而实际情况是,一个文化企业主营业务只能是其中一个行业,做出版商不会做电影,做书画生意的老板不会突然之间做文化旅游。一个关心艺术品交易的商人可能要过一个月才能看到自己行业的新闻报道和商业资讯。业内人士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周刊》只能是政策性周刊,报道重点是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为相关主管的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重点栏目应该围绕着政策和政策解读。

其实不然,当一个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的时候,它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同行之间的交流、产业上下游之间的交流、业界和学界之间的交流,这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周刊》扮演这个角色,《文化创意产业周刊》的定位应为文化创意产业界的信息平台、沟通平台、商机平台、政策宣传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还远未成熟,北京的文化创意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它们需要借助更多的宣传渠道来获得商机,而目前文化创意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上下游之间信息获取渠道欠缺,宣传和推广渠道建设方面也比较弱。比如说做电影的需要剧本可以通过出版商,做设计的企业可以涉足旅游商品、电影电视的衍生品等等。产业链条上环节与环节之间联系并不紧密,这使得企业活跃性不足。行业协会、文化创意企业、产业研究机构以及投资商、金融机构之间缺少直接对话的平台。

因而,《文化创意产业周刊》在创刊初期,就设置了“创意三人行”栏目,请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士针对某一瓶颈问题和焦点问题展开对话。例如对于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问题,可以请投资商、专家、缺资金的企业展开对话,报道既能把握行业脉动,还能帮企业解决现实问题。这个栏目是接产业地气的,所以很快就获得了读者好评。

贴近读者群,

栏目逐渐切入行业瓶颈

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周刊》在产业中扮演的角色,该周刊的读者定位也就不言而喻了。读者群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介机构、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机构、投资商、法律人士、对文化创意产业感兴趣的有识人士等。

文化创意产业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懂文化的人才不懂经营管理,而懂经营管理的人才不懂文化,于是周刊设置了“创意经理人”栏目。周刊的学术支持单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意经理人”这个名词是该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提出。他认为,创意经理人是在文化产业的文化企业里,对法人财产的全部或部分拥有,有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权,运用自身的经营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文化创意与管理领域的专业技能,相对独立地对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开展经营或进行管理的人。创意经理人是文化产业领域的经理人,是能够对文化产业价值链进行统筹、规划和运作,拥有综合知识、多样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的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济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创意经理人”栏目请文化创意产业界企业操盘人、学者、业内资深人士针对产业焦点问题进行探讨,报道他们的成功经验,为中小企业提供案例。同时让他们讲出自己的困惑、期望,请专家为其指点迷津。“创意经理人”这个栏目很容易提升周刊的品牌影响力。2009年3月2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何“破茧成蝶”》一文引起强烈反响。在此篇报道中798艺术区做过规划的专家林天强,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运营商和创意企业因房租上涨引发争端的事件,创造性地提出了“联体企业家”的概念,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并引起了业内强烈关注。“我没想到这个栏目影响这么大,有好多人打听我的联系方式,咨询我有关创意产业园经营管理的问题。”林天强向笔者感叹。此栏目为周刊培养了自己的专家资源,发表过看法的专家学者也很快为业界所熟知。

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国内外说法不一。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美国则更多使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文化创意企业大多生产的是以知识产权开发为基础的新的文化创意产品,由于无形资产评估等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了其市场价值难以确定。知识产权如何保护、无形资产如何评估,这是文化创意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这需要创意企业管理高层人士和相关法律界人士去探索。为了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评估和保护的问题,又开设了“就案说法”栏目,请知识产权界律师刘世杰来谈文化创意产业侵权等案例。此栏目的报道探讨了电视台模仿秀如何尊重知识产权等问题,在业界反响良好。

在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周刊》由4个版扩到了16个版。使得周刊在业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并且具有一定的品牌号召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要点》(京文创办发[2009] 1号)第一章中明确指出“支持北京商报社进一步办好《文化创意产业周刊》”。三年时间,使周刊积累了自己的强大的政策资源、人力资源、读者资源。

跳出产业圈子,进行栏目创新

“创意经济是国家新的经济形态,不是单纯的一个产业问题。”联合国承担全球创意产业规划与协调任务的组织——联合国南南合作特设局局长周一平在2006年5月的第九届科博会上提出这样的看法。

周一平理解的“创意经济”,是以传统和现代文化为基础,通过现代通讯工具为手段,在知识产权体系保护下的各个行业充分参与,个人和群体充分发挥创造力,不仅创造经济财富还创造社会财富的新兴经济。即便是现在,国内外对创意经济还缺乏统一的理念和认识,但周一平强调创意经济要跳出文化产业的圈子,这对企业和产业提出了挑战。如一部电影的产生,要求这一家影视公司和整个创意生产链的所有部门进行合作,这样的电影就已经不是现在意义上单纯的影片了。比如说《大长今》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韩国电视,还有韩国服装、韩国菜系以致形成“韩流”。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这样的理解,对《文化创意产业周刊》栏目的创新再次提出了挑战。中国的电视没有一部具有《大长今》那样的效果,衍生出那样的产业链条。于是,将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周刊》再就一部影片说如何融资如何取得票房来采写,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了。

周刊栏目的设置需要跳出文化产业的圈子,立足创意,推动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高度来报道创意产业中的案例,这样才有可能催生出大长今版的“中国流”出现。现在,日本的动漫形象已经衍生到了第二产业、韩国的“韩流经济”不再是文化产业的概念,我国台湾地区的创意经济已经进入到消费者日常起居,于是“他山之石”栏目出现,通过报道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文化创意的经典案例,来给业内人士做借鉴。栏目邀请台北市文化基金会相关负责人邱正生先生把北京的798艺术区和台北的西门町做类比,请人谈美国的苏荷区、伦敦东区的发展得失、变形金刚如何引发玩具热等。

篇(10)

[DOI]10.13939/ki.zgsc.2016.31.250

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是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因应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所设置的,其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可想而知,尽管实践性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现实中的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实践环节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和缺憾。

1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

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加强。首先是教师教学方面的观念意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因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而产生的,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是文化艺术的生产从传统精英文化到大众消费文化的蜕变,而这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即文化产业的出现。比如传统社会最为经典的文学艺术,在当代则是以影视艺术形式出现,即使中国传统文化中 “产业化”(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最为成功的戏曲艺术,其鼎盛时代的元明清(早期)是以经典作家作品见长,而从近代以来的包括传统戏曲到当代影视为主的视觉演艺艺术则毫无疑问已经演变为一个演员和明星的时代。传统与当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其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的有着极大的差异,文学经典时代的艺术生产与当代明星艺术生产机制更是截然不同,传统社会的文化精英对于自己的创作往往秉持一种“藏之名山,以待来者”的情怀,而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生产者则抱持一种“不发表就发霉”的焦虑。而从事文化产业教学的过程,比如许许多多的专业基础课如各类艺术史、艺术理论,就要更加注重研究这些规律,即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实际过程,既然当代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内的文学、艺术、美学等课程的学习过程就不能再是传统的文学、艺术和美学课程等传统授课内容的惯性延续,而应该有热情、有勇气结合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去改变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仍以文学艺术课程为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文学艺术课程既要讲授传统文学艺术学科的关于作家、作品和艺术发生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传统艺术向现代大众文化、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这一历史发展的现实实践规律揭示出来,这当然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惯性中走出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自己的教师队伍,他们大多是都是从传统学科转移而来)。文学艺术课程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产业管理管理专业的教师,无论其面对的是文史类的基础课程,还是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都要面对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自觉意识到教学内容的现实和实践性,加强现实实践的观念意识。

就学生学习和接受层面而言,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是一门现实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习的观念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外乎艺术史类、艺术理论、美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从学理上讲,这种课程设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现实的学生学习中,由于缺乏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高度去把握和统领这些学科,所以现实给学习者造成的感觉往往只能是感觉所学课程杂多、混乱,甚至是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实实践性的问题意识,并以此问题意识把文化产业管理各门类课程统合起来。

问题意识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创新最重要推动力。与传统科学研究主要局限在各自门类领域内进行不同,随着大量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当代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被打破,现代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研究已经取代传统科学研究的“学科导向”方式。一个问题只有被意识到并被提出来,才可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并得到合理的解决。问题意识成为思维的动力;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地意味着思想上的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尤其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在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注重为现实产业实践服务的学科,树立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意识是切实而必须的,加强现实实践性观念意识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是势在必行,正如赫拉利所说,创新的政策或者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观念,“我们的思想观念才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最终提供者。”比如以色列这个国家,对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的重视,对知识的信仰,已经成为以色列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性格,甚至已经构成了国民的潜意识,也是以色列能够持久创新的动力源。以色列拥有两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希伯来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尤其是后者,整个国家70%以上的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来自这所大学。大学中也并非以学术论文来考核教师,而更关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这最好不过地证明了观念对学习者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同样也可以在笔者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十余年的实践和观察中得到证明: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基础同样是文理科专业,但毕业后,许许多多的人已经变成了经管、新闻等社会新兴行业,而专业训练时间并不长,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在专业能力上的成长,反而比其他专业训练时间更长的学生表现更出色。这就主要得益于这一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即这一部分学生并不过分看重平时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他们更认真对待各种各样的学期论文、科技赛事,并依此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方法、理论去理解事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去组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这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文化实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本文的校园文化实践,则主要是指校园文化中文化艺术创作、表演与传播的部分。在这个方面,学校乃至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原因很简单,社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大学内部扶持文化,并帮助地方文化的传播,自然而然大学就成为地方和区域性文化艺术传播的场所。虽然,在校园文化范围内的参差不齐的文化艺术活动可能并不是职业水准的,大学生群体在走出校门之后确确实实也只是一部分人从事艺术活动,但是,大学在培养艺术家和艺术经营者之前,首先应该培养受众和消费者。尤其是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就学的人越来越多,是他们构成了当代文化艺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实践业已表明,社会公众参与文化艺术度的标准首先是教育水平,这一点远远高于一个人的薪资水平、父母职业和种族文化等指标。现实的状况是,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受过艺术培训,那么成年之后其参与或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的频率则是显著提高。就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水墨山水这些国粹,政府和社会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外国人来传承和保护一样,同样,山东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也应该首先是山东各级地方政府和山东各级各类学校自己的事情,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到大从没接触过山东吕剧的人日后能成为这种文化产品的爱好者、消费者。

校园文化实践的主体应首先当是学校,因为它时涉及财政投资,学校管理运行体制的改革和学生参与的宏观方面的组织。另一个主体当然就是全体学生,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对一个身处其中正值思想观念长成的大学生的影响则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就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而言,一方面学校学院层面的各种节庆活动、会议会展、艺术演出、科技赛事等涉及组织、策划、传播等环节,都要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全力参与,学校学院组织层面在某种程度上既要最大限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又要给予学生犯错的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踊跃参加或是成立属于学生自己的学校各种艺术体育等团体组织活动,确确实实把专业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实践是一个复杂课题,它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乃至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实施方式及程度主要取决于学校校方,对此将专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论述。

上一篇: 电力工业的特点 下一篇: 社会资源的含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