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4:36: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是整个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到升学考试,因此,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考试和分数上面,教学方式陈旧。新课标的出台,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中英语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革,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分析
1.重视教学创新
高中进行英语改革需要和现阶段应试教育相结合,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如果与新课程标准相背离就失去其本身的意义,造成改革的失败。因此,在改革中需要深入了解新课程下英语教学目标的变化。其次,需要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在发展中将学生自身特长重视起来,例如可以定期开展英语演讲或是英语话剧等表演,将学生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
2.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将新课标落实到课堂中去,重视学生自身思想意识的表达。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将课堂自进行下放,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独立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充当的角色需要转化,从原本的主导变为辅助,让学生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按照考试内容进行几大模块的训练,包括单词、语法和写作等,但是这些内容在传统教学中经常被割裂开来,即根据不同模块的内容进行分别讲解,这就造成学生的英语学习出现断层,对学生英语学习体系的构建存在一定的影响,影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存在固定思维,造成课堂教学方式的落后,因此在后期教学课程安排中需要重视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将听、写、读整体结合进行训练。
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1.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因此,就需要开阔教师的视野,让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同时,针对现阶段应试教育中重视写作忽视听读能力的情况进行改善,针对性地制定英语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考核目标,让学生自愿开口进行练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落实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是语言类课程,学生只有多说多读,自身应用能力才能提升,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改善教学资源和设备
政府和学校应该投入一定的资源用于教学技术引进和教学方式提升。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首先需要调查学校教育资源和设备使用状况,投入一定资金对学校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进行改善。例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求充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那就需要先进的辅助设备对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进行播放,因此在教学设施方面需要完善,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建立教学评价机制
现阶段各高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以考试分数为主要参考,有些学校根本没有教学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应该在教育体制上进行管理,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强化教学评价制度。例如,在学校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充分尊重学生意见,重视学生思想的表达;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的研究讨论,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改进;最后,组织教师之间进行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学生的教学评价结合,进一步保证评价机制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进行新的发展,将高考和英语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严格的把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就能积极进行英语学习,提升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调查方法及内容
1.1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主要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等方式,力求以最具真实代表性的资料反映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师范生面临的挑战,准确并客观地得出调研结果。在调查中,本调研小组以浙江省内的化学师范专业高校生为调查对象,严格遵循抽样调查原则发放问卷共1000份,再对每张回收的调查表逐项认真审核,剔除由于调查误差、废卷等造成的无效问卷16份,共计有效问卷984份,有效率高达98.40%。
1.2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问卷设计合理,调研内容丰富详实。问卷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样本的构成调查,即抽样样本的性别、年级等方面的构成情况调查;(2) 现状调查,即化学师范生对新高考改革的了解情况以及在新高考形势下职业规划情况;(3)问题调查,即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师范生面临的挑战的调查;(4)应对策略,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及建议。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化学师范生对新高考改革的了解情况及内容分析
2.1.1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学科教学要求的变化情况
新高考改革形势下,化学师范生的确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也进一步表明研究化学师范生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对策的必要性。
2.1.2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师范生所需能力的分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专业文化素养和组织教学能力是化学师范生面对挑战亟需的能力。同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新高考形势下十分必要的。
2.2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师范生面临的挑战
由图五可见,由此可见,竞争人数多、市场饱和、考研考公难度大与增大的工作压力为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师范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化学师范生应直面挑战,有针对的提升自身素质。
3推动化学师范生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对策
3.1学校层面
3.1.1加大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力度
教师教育课程在对于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整体水平,辅助落实专业知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教育能力是衡量教师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新高考改革形势下,学校可以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数量或者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模拟上课微格教学等活动满足学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要求。
3.1.2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一般师范学院都选择大四才组织学生到高中实习,实践时间恐难满足新高考形势下对于师范生师范技能要求提高的现状。故学院每年暑假都可以组织学生来到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在学院内举行模拟上课教学等活动来加强教学实践。
3.2学生层面
3.2.1夯实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师范学生立足于教师行业最重要的基础。一切教学内容的传授都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做保障。化学师范生在面对新高考改革时仍需将夯实专业知识放在显要位置。夯实专业知识,首先要认真学习掌握上课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巩固上课所学,另外也可利用慕课网等新型资源来增长专业知识。
3.2.2加强师范技能训练
作为一名师范生,师范技能帮助我们将专业知识以最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展现教学魅力。在加强师范技能训练之前我们应明确高考改革会从哪些方面影响师范生技能训练方式,以及明白自己该从哪方面着手加强师范技能训练,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心中明确师范技能对于一名人民教师的重要性,对于自己面对新高考改革的重要性。
4总结
从上述种种分析中,不难发现,化学师范生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及学校层次克服这些挑战使自己依旧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由于高考涉及社会千家万户的心灵,牵涉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针对高考制度的固有弊端,促进了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曾经高考制度作为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推手而备受瞩目,然而,高考制度的弊端却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使高考制度改革成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策,为此,遵循与社会物质和文明水平相适应的制度变革,中国的新高考制度方案要显示其遵从现实的理性思考。
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内容及价值思考
在新时期,我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并进入了关键的转型期和调整期,社会亟需多样化、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鉴于高考制度的原有弊端,我国于2013年11月决定对高考制度实施综合性的变革,重点探讨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机制,其中包括:招生和考试分离、学生自主选择考试、学校自主招生、政府宏观管控、社会参与监督等机制。2014年,我国又对新高考改革制度进行了具体实施意见的,其具体内容为:(1)普通高校的高考改革方案与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离;(2)全面、综合性地评价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评价模式;(3)为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允许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4)进一步健全和规范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力求公平公正;(5)设立多元化的升学立交桥,创造多种机会;(6)学校可以进行自主招生。
(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价值体现在公平公正、多元化评价和破除了一考定终生的固有模式,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
1.文理不分科的重要举措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导向下,社会需要多元化、综合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文理分科制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的偏科现象,随着新高考改革制度的拟定,取消了文理分科制度,将高中阶段的全学科与高考成绩实现“硬挂钩”,可以使基础教育有长足的进展。
2.部分学科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实施多次考试、多年适用
这就彻底扭转了原来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弊病,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外语允许考两次,其他学科可以“学完即考”,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可以自选三科成绩,这就为学生创设了多种路径和选择的机会。
3.实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这一改革举措可以引导学生向多方面发展,将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水平、身心状况、兴趣特长、实践活动等内容均纳入考评体系中,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生成。
4.推行学生自主选择三科学业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这有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从原有的“标配”时代进入到“自选”时代,体现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公平教育。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1.高校的招生制度如何与学生的高中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衔接
在推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注重招生制度与学业成绩分离,注重对高中生的全面、综合性评价,然而,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三个部分有机衔接在一起,则是质疑的一个内容,因为如果对这三者的关系处置不合理,或者出现脱节,则会重返老路。
2.学生的高考学习压力是否减轻还存在质疑
从“3+X”到全科学业考试,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高考压力仍旧没有减轻,尽管英语学科允许考两次,然而学生肯定会希望考取最高分,因而不太可能减轻压力。
3.教育的公平性还存在质疑
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固然是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改革中的巨大进步,然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尚缺乏一个标准的、实质性的、可操作的体系,在社会诚信风气未根本扭转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难以切实保证,教育公平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质疑。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对教育体系的全面实施和思考
(一)以学生自主选学选考作为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新高考改革方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它从考试类型、考试科目、考试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变革,以此为突破点,进行学生自主选择性的提升。
1.考试类别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方案将高职院校的招生与普通高校分离,依据“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方式,高中生可以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可以在这两个发展轨道上自主抉择。
2.考试科目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方案取消了文理分科,采用“3+3”制,即: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个科目的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的成绩。它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考试科目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组合选择。
3.考试时间和频率的选择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允许学生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进行课程学习之外的活动选择和规划。
(二)科目选修制推动高中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
科目选修制使我国中学普遍推行的班级制转变为“走班制”,它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更催生出各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诸如:分层教学、跨年级选课学习制度等。这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学课程要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方向,并要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网络公开课程等,并强化对学生的指导,要根据不同高校对不同专业人才的评价机制不同,指导学生的课业安排,使学生的学业选择呈现出理性的特点。
(三)高校多元自主招生得到普及
高校在拥有自主招生权之后,要客观、公正、科学而高效地筛选出适合高校的优秀学生,要根据其办学类型、学科专业等进行多样化的招生,要拟定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的招生标准、条件和方案,并在健全招生权力的自我约束机制下,得到完善和发展。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其一,选学校VS选专业?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两难选择。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是专业发展的平台,好的专业不可能脱离学校而存在,考生要在选学校、选专业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其二,省内院校VS省外院校?相比之下,省内院校招生计划更多、分数预估更准、录取机会更大、求学成本更低、职业发展更优。因此,考生应兼顾内外、省内优先,在“稳、保”梯队中更多地配置省内院校。
其三,兴趣导向VS分数导向?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是更高的起点,考生应兴趣优先、兼顾分数,可借助于测评软件,根据身心状况、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家庭条件等,缩小目标专业的范围。
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1新高考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1、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2、取消了学生文理分科,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性
从数学排列组合看: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的组合是可以达到二十余种,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彰显。
3、英语考试有了两次机会
对于一些理科生而言,作为爸妈的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初如果我的英语不是没有及格,或者再来一次,也许我就是985毕业的了吧。高考虽然是一项比较公平的考试,但是却因为“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为很多人诟病。
在新高考阶段,英语的考试可以考两次。也就是说,作为高二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参加英语的考试了,这样在高三的时候还能继续参加考试。自己可以选择一次成绩较高的那个作为自己的高考英语成绩。
2新高考有哪些劣势
1、数学取消文理科考试不合理
数学取消文理科后,势必造成数学考试难度下降,再加上物理、化学成为选考科目。因此男生高考比较吃亏。从2015、2016年高考就能看出端倪。考进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的女生大幅度增加,而男生大幅度减少。提案人并不是性别歧视,总体说来,男生理科天赋一般强于女生。若这种现象持续下去,提案人认为中国未来的自然科学发展担忧。
2、学生课业负担更重
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但从已经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疲于应付众多学科的合格考、等级考,负担更重。在课堂上表现为上课打瞌睡、精神萎靡不振;上甲课作乙作业等,学生学习效果差。
紧接着,恶性循环来了:每一科目的老师怕其他学科老师挤占自己学科时间,布置作业加码,学生就陷入了题海中了。教委虽然三令五申,不准进行周考、月考,但各学校均以各种名目进行模拟考、周考、月考、综合考、联考。考得天昏地暗,考得日月无光,考的学生快要吐血。学生思考时间少了,悟性降低了,能力当然就降低了。这几年来,抱怨学生素质下滑厉害的高校老师明显多了。
高考改革前后具体对比1、考试科目变化
改革前:高考采取文理分科,科目有四科: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或是文综);
改革后:取消文理分科;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数外必考,物化生、政史地6选3考试。
影响:
文理分科,禁锢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文理分科后,对理科生而言,只顾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题海战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然而表象之下却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对于文史知识的了解,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缺乏文化底蕴。
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识的积累,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到考试就使劲背,完全是培养了“应试性人才”,显然,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综合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能够继续发挥综合优势,也为学生在大学阶段提供了多种选择渠道,更为以后的就业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但同时也会造成为了高考分数,导致个别科目无人愿意选择的局面,比如综合评估较难的学科——物理!
2、学业水平考试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
首先,高校会逐渐重视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重视,有助于高三学生重视水平考试而不是单纯当做高中毕业考试;
其次,改革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试排在高考之后,也有助于减轻高三考生的压力,尤其偏科生。
最后,三科选三门考试,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而不是机械简单的应试。
3、外语考试
改革前:只有一次统考,成绩计入总成绩;
改革后:增加听力考试;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外语考试进行两次,取成绩最高者计入总分,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大手笔,两次考试既可以给学生更多时间准备和复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但也会形成不良竞争,即无论第一次考试好坏,都会参加第二次考试,因为无论如何都会选择最好的一次作为成绩。
4、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
学业规划,是指通过对自身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立和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对学业所进行的一系列统筹和安排[1]。有效的学业规划有助于学生合理定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成才的主动性[2]。然而目前的学业规划指导主要局限于部分职业技术学校[3]和本科院校[4],在高中却鲜有涉及[5]。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未来规划快速发展、分化和拓展的重要时期[6]。个体经历着从生理、认知到社会角色的新变化,需要在学业、职业等领域做出更多抉择,以便为进入成人期做好准备[7]。在这一心理发展需求下,高中生有必要对未来进行科学规划。
本文以2014年浙江省新高考为切入点,分析了面临新高考的首届学生的学业规划现状,结合学生对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程度,就如何有效地在高中开展相关学业规划指导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学业规划现状
1.对自我认识明确但对环境评估不足
一个有效的学业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考察了高中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对新高考改革这一大环境的认识和评估情况。
(1)自我认识较明确。通过对自我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人格特质、处事风格和职业倾向的认识程度研究发现,高中生各方面的自我认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反映出高中生的自身认识与定位较明确,该结论与埃里克森提出的高中阶段需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任务(12~18岁)这一理论一致,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认识、定位,以避免生活和学习中的盲目。
(2)环境(新高考改革)认识不足。学业规划要求能充分认识当前环境,把握环境的优势与限制,评估环境对自己学业发展的影响[1]。对于将参加2017年新高考的高中生而言,新高考改革是他们所处环境中最突出的内容。而53.8%的学生对新高考的认知水平为中等程度,仅有2.8%的学生对新高考有非常充分的认识,对新高考认识不太清晰或根本不了解的占到总体的12.6%,这表明高中生对新高考改革的认识存在不足。
(3)对新高考利弊持中立态度。有关新高考对个人的影响,11.6%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即高考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和长远发展,26.4%的学生认为弊多于利,而高达57.2%的学生视新高考为机遇和挑战并存,这表明学生对于新高考的利弊评估较为中立。
(4)兴趣成为选考和专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在选考方面,高中生的主要参考依据分别是备选科目成绩优劣(42.1%)、个人的科目兴趣(30.8%)、科目与高校专业相关性(24.8%),而较少考虑该科目的师资力量(0.9%)。在未来高校专业选择方面,64.2%的高中生将兴趣作为高校专业选择的最重要依据,另外性格特点和专业热门程度的影响分别占到了16.0%和8.8%。由此我们发现,兴趣不论是在选考或是专业选择上均占据重要地位。
2.对学业规划认知缺乏,行为缺失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5.2%的高中生对学业规划比较了解,而对学业规划认识不足或认识程度一般的高中生则占到84.8%。在学业规划行为层面,仅有7.8%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做过较详细、系统的规划(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40.1%的学生只做了近期规划,而高达44.8%的学生想过做规划但未付诸行动,还有6.3%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要做规划。
面临新高考,仅18.6%的高中生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即愿意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并自信能够应对;而高达81.5%的高中生在面对新高考改革时采取消极或被动的应对方式,其中包括对新高考改革未作考虑并幻想到时候总会解决(49.4%),以及对新改革所引发的不确定影响而感到焦虑(14.8%)或茫然(17.3%)。
由此我们认为高中生的学业规划意识淡薄,对学业规划了解不足,同时自我学业规划行为缺乏主动性,很少制定详细的学业计划。面对新高考的到来,相当一部分学生采取较消极的应对方式,甚至产生焦虑、茫然等负性情绪。
3.获得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迫切
从接受学业规划指导经历(包括团体或个体指导性质的)的调查结果来看,仅有1.3%的高中生接受过相关的指导服务,而高达73.0%的高中生对学业规划指导接触少,甚至从未接触过。在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上,有68.4%的学生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获得学业规划指导。可见高中生较少有接受学业规划指导的经历,同时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生的自主选择提出更高要求,促使他们对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强烈。
4.学业规划课程指导成高中生的首选
关于高中生对学校层面提供的学业规划指导方式的喜好调查发现:开设相关的学业规划课程是最受欢迎的指导方式(42.7%),此外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以及为学生提供个体指导也较受学生欢迎(分别占到22.2%和17.1%)。
二、学业规划指导势在必行
通过对高中生的自我认识及对新高考大环境的认识、高中生学业规划的意识与行为以及对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新高考改革从试点逐渐到全国普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高校选拔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增强,在高中阶段进行学业规划指导势在必行。
1.开设学业规划课程,强化学业规划意识
高中生学业规划意识淡薄,多数学生无具体学业规划。学校应开设相关学业规划课程,将其作为高中生学业规划的主渠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业规划,并增强自主开展学业规划的意识和技能。
2.课程指导,突出选考
为实现科学选考及合理选择高校专业,科目任课教师应加强课程指导: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介绍学科最佳学习方法、科目和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应的潜在职业发展方向等。从学科角度出发,帮助高中生对该科目进行学业规划,为学生选考提供重要依据。
3.科学评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自我了解程度处于中上水平,自我反省和他人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主要途径[8],而这两种自我认识方法的缺陷在于简单、片面,易产生认知偏差。学校指导人员应运用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等科学方式评估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以帮助其获得更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
4.提供个性化学业规划指导
学生的个性差异受到尊重,个性价值得到充分发展是学业规划指导的更高要求。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规划咨询服务。指导人员借助科学评估手段,结合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技术使学生的自我认识加强,同时结合当前及未来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业规划蓝图。
5.加强社会实践,从现实生活中了解职业
高中生生活圈的狭隘性及高中阶段对知识学习的过分强调,导致其实践活动缺乏,进而限制了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社团活动、社区调查以及职业技能类培训,获得与职业相关的直接体验,以便为其开展学业规划提供直接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恒亮.学业规划:筹划未来[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训兵,李晓波,王飞.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
[3] 郑昌辉,张景书.浅析高职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20).
[4] 李小红.大学生学业规划与人生规划现状的调研与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 成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的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高校招生标准的“精准引领”,胜过高考赋分的保底举措
经过一轮新高考试点,目前高中教育碰到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学生选科不均衡。特别是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在高中受到一定的“冷遇”。
在改革试点的浙江省,为扭转这种选科不均衡的现象,今年将采用学科“选科保底”的方法,即通过综合评估确定每个学科不同的保底基数,当选择这个学科的学生人数少于这个保底基数时,在对学生进行等第赋分时,就不再参考实际学生选考人数,而是采用这个学科的保底基数自上而下地对考生进行赋分。
也就是说,假如浙江省物理学科的保底基数是6.5万,等底赋分时给予前百分之一的学生满分,当考生只有5万时,赋予满分的人数就不再是500人,而是按照保底基数6.5万的百分之一,也就是650人。浙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每个学科选考人数的相对均衡,不至于出现学科“遇冷”现象。
把不同学科置于同等地位,看起来实现了“学科平等”,但实际上,不同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在支撑大学不同专业学习的力度不同。可是,要是我们非得在高考选科上,或者在高考分数上,对某个特定学科给予特殊的照顾,似乎又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浙江这个方案是在“保护”物理学科,但政策出台时仍会附加一条:这对所有高考备选学科都适用。
其实,学科间的重要程度还真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只有在不同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发现基础教育定学科的重要意义。高考备选学科重要还是不重要,并不是就这个学科自身来决定的,也不是与其他学科相对比来决定的,而是由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需求决定的。比如物理学科重要还是不重要,就不是由高中教育来证明,也并不必然用高考分数来印证,但可以通过高校专业招生标准来体现。
高考备选学科重要不重要,主要是看有多少好大学和好专业,尤其是有多少好大学的好专业,会指定这个学科或者特别看重这个学科。换句话说,即使在高考学科赋分上给予特定学科更高的高分比例,如果这个学科和这个学科的高考分数并不被好大学、好专业、好大学的好专业看重,这个高考学科再高的分数也失去了意义。
因此,从眼前来看,要破解物理学科在一些高中生中“遇冷”的现实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高校理直气壮地根据自己学科需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提出高考学科需求,让选考这个学科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这所学校,就读这个专业。这既是高校专业招生的内在需要,也是对高中教育进行良性引领的使命与担当,高等学校在这个问题上的退缩,就会给高中教育带来难以破解的难题。
高校办学信息提供得越全面,高中教育改革越有方向
新高考最希望破解的问题,是希望高中教育不要陷入“选拔教育”之中,而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要让高中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新高考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正是在大学和专业之间,更加强调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如果只看重大学的重要性,那么高考就是一条“独木桥”,重点大学就是剧场中的名角,众多学生就是那群垫着脚甚至站起来看戏的观众。不过,有了专业选择,并不能消除教育中强大的“剧场效应”。正因为有了专业分化,大家就不再聚到一个剧场看戏,而是分散到不同的剧场看戏,舞台上的名角也并不来自于少数几所重点高校,每个专业剧场的竞争还是激烈的,但整个教育系统的“剧场效应”却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可是,要让更多高中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高校为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除了提供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比例之外,还需要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比如,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学校的特色专业是什么,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模式是什么,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程度如何。
总之,高校为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的信息越全面,高中学校才不至于为了几张高考试卷而循环往复地操练和训练,会更主动地为学生进入高校就读打下全面而又扎实的基础;高中生在选择备考学科,以及在整个高中学习期间,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现在的不少高校,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希望有更多高中生来选报,从而增大学校的选择面,但却又没有主动向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更多精准的选择信息。毕竟,信息提供得越是充分,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对学校知道得越全面,可能反而会缩小自己的选择面,或许最终还会导致学校招生分数线下滑———这是高校“难以承受之重”。于是,在新高考要求高校提供更精准的招生要求和办学信息的时候,我们发现,有的高校反而对招生要求,比如对高考选考学科的限制更模糊,有的学校开始推出“大类招生”。其实,现在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并不是高校的“大类招生”,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大类培养”。
高校适应试点新生心有多大,决定新高考改革路能走多远
随着上海和浙江第一轮新高考在高中学校试点结束,第一批试点高中学校毕业的学生已经进入高等学校就读。很明显,这一批学生带着很明显的“新高考特征”:他们的知识结构是有选择性的,而不像传统高考过来的学生那样,只是在理科或者文科上整齐划一。
根据国务院2014年的《实施意见》和我省的《实施方案》新高考改革方案变化之一就是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将其中最好一次成绩录入高考总成绩,分值保持150分不变。这一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方案,不仅稳固了外语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赋予学生两次冲击外语考试的机会,这一改革势必会对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和转变,作为一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又该如何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呢?
一、2017高考英语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1.推行外语两次考试制度,打破了英语“一考定终身”的传统,直接影响到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外Z推行两次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让学生多了一次冲击外语考试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分散并减轻他们在高三复习备考期间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也给了学生一次挑战自我和开拓自我的机会,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这一改革方案也给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如何保证学生有效的冲击第一次英语考试?因此,这一改革对于整个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内容分配和安排以及教法的改革都有直接重要对影响。
2.促使英语教学由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向“应用模式”。2017高考改革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以记单词、背语法,反反复复练题刷题为主。新的高考改革一方面侧重对学生英语感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淡化选拔功能,不同的高校对英语有不同的等级要求。因此新的高考改革会促使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从“重语法,重做题,重得分”的应试模式转向“重能力,重英语思维,重实际能力”的应用模式。
二、应对新高考改革的英语教学策略
1.重组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试行“走班制”和分层次教学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3+3”模式,规定除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及报考学校的要求,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政史地,物化生6个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因此,这一改革需要重组高中英语的教学形态和模式,推行走班制是一个必要的选择,推行小班化和分层次教学的方式。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不分文理科,自由选择科目的需求,教师又能因材施教,分类辅导,多层次培养学生。
2.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狠抓高一和高二,精准应对高考
面对英语两次考试的机会,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合理安排各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在规定时间冲击第一次考试的需求。因此需加大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任务,狠抓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从高一开始便发力冲击高考。
(1)基础知识与高考衔接。从高一开始,每一学期每一模块的知识点,应与高考内容提前接轨,梳理出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直击高考,反复灵活训练,在高一高二阶段打好基础,形成知识灵活迁移,灵活运用的能力。
(2)加强基础能力和英语语言素养的形成。高中英语《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综合运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技巧、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在高一高二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基本的运用能力。例如,完形填空的能力要平均分布在高一高二四个学期,在平时教学中就应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把所学词汇进行分类教学与高考相衔接,,使学生逐步构建出一个知识体系,以便形成整体认知和驾轻就熟的能力。再比如阅读的能力,在高一高二就应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实行定期的阅读训练,多增加英美文学中原文阅读的训练,以逐步渗透和加强英语的语感、英语情感和英语跨国际文化等语言素养的养成。再例如书面表达能力,在高一要侧重书信和记叙文,使学生在高一阶段灵活掌握基本的句式结构的行文结构安排,对于十种书信题材也层层推进,高二要加强说明文和记叙文的训练,从热点题材入手,深化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的作用
(3)立足能力,开展灵活多变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效果。实践证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新的高考制度呈现出等级性水平测试发展的趋向,英语教学应该努力设计符合学生心里年龄及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节奏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渗透人文精神和趣味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又能开拓他们的思维,使他们饶有兴致的,目的明确得参与到课堂中,切实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其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例如,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利用优美的名曲、动漫、诗歌等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融入到一个全英文的语言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再比如开设“英语模仿秀”活动,通过英语配音模仿,培养学生的英语语音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以上是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的点滴体会。总之,2017年高考英语改革的推广对于英语教学科学的规划尤为重要,高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新高考改革的精神和核心理念,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老师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符合现状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方法探索中很多老师会对政策的理解出现误解,认为在提倡现代教学方法的时候,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其实,这里的改革是对传统的扬弃,不能一棒子打死。因此,老师在进行教育方法改进的时候,要将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使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给学生创造一个最有利的学习环境,高效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一、新高考政策下数学教学的现状
无论是对高考政策已经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已经适应的高三学生,还是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来说,数学都是高中学习生活中的一大难题。数学的抽象性和其严密的逻辑性,都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道道鸿沟,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传统的“题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高压之下,心理的压力使他们对数学渐渐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方法,新高考政策出台了,它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课堂有效性的重视。在此背景下,老师都相应的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以此来适应高考改革,讲提高课堂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主要的目的,而不是强加给学生“应试教学”的帽子,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考试型人才。
二、新高考政策下教育观念的改变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教育者对教学的目的有很大的误解,在他们看来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学得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因此,他们也就相应的进行一些高压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随着一系列教学教育政策的改革,老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死板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应该摒弃。尤其是新高考政策的推行,老师应该了解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新时代新要求,老师必须对教学观念做出改变,顺应时展要求,将只关注学生分数转变为能力、分数一把抓。
三、对新高考政策下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错误的教学方法,它只是与现代教学理念有一定的出入。如果能够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教学,那么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会重焕生机。守住传统的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这才是成功的改革。
1.突破旧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逆向讲授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然后老师在课堂上都是先进行概念等知识点的讲解,再让学生看例题,然后老师进一步讲解。利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笔者思考,是不是可以不再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讲解,先让学生自行进行实例的学习,学生讨论探究以后,老师再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是迷茫无目的的,他们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听课的时候也更加有着重点,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进行“统计案例”这一章的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例题,进行研究讨论之后,将不理解的知识点反映给老师,老师再根据他们的反映制作PPT,将统计的数据、相应的统计图制作出来,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更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
2.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电子书”相结合
多媒体快捷、方便、信息量大、文字多彩且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因此,老师一定要将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利用动画和录像将抽象的知识点制作成电子课件,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但是,老师一定要注意,再优秀的电子课件都不能代替传统的板书,老师必须将传统的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直观。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讲解时,因为空间几何的抽象性很强,所以,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地制作成电子课件,将空间几何题利用现代技术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3.“游戏课堂”打破传统教学的陈规
以电脑游戏导入教学,可以营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前几分钟进行课前预习或者回顾前一节课的知识,当然,这样的教学安排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处,但是,长此以往,一成不变的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最终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课前可以适当地进行别的安排。例如,根据课堂内容,进行课前引入,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电脑教育游戏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数学这门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这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师一定要以新高考政策为契机,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但是老师一定要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缺互补,不能一味地追求新,而将传统教学方法一棒子打死。老师必须探索出传统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新理念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方式,高效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一、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学改革
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学教学进一步适应新形势需要。教师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作为教师,应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跟上形式的发展,以适应各种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对教师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对教师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教师的抱怨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对教与学都是十分不利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先适应各种形式的改变,积极地迎接各种挑战,才能带领好学生迎接各种挑战。
(二)教师学科综合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不是用一个科目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往往牵涉各科、各类知识。新高考考试模式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全新尝试。要求学生如此,教师的智能就不能浮于表层和偏于一隅,需要借助满腔热情的“继续学习”,做到常学常新,在知识的“深”和“广”上双翼齐飞。
(三)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
不会研究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高考形式的变化,带来的可能是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冲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定位和调整,并制订新的措施,此为瞻前性研究。教师只有充分积累感性经验,并不断进行理性升华,他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才有方向性、有指导性和有艺术性。
二、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新高考中的信息题,已经给中学地理提出“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而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城市环境污染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在城市中,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如大气污染(工厂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居民燃烧排出的烟尘)、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气物(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噪声污染(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现象等等;(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使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使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使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学中有问,学有所得。
三、重视“双基”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双基”教学不仅在旧高考模式中应得到重视,在新高考模式中同样应进一步得到强化落实。不管是旧高考还是新高考,能力立意都是主流方向。离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谈能力,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模式虽然改变,但中学地理大纲并未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因此,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教学,应当一如既往地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作为教师,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要求学生应该有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思维氛围。另外,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巧妙地让学生用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推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有效思维。
四、重视心理素质培养,适应新的考试氛围
新高考的模式改变,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更进一步提高。有人做过统计,同样的一份试卷,其内容的排列顺序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很大差别。把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知识放在同一份试卷内,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会更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一个问题不知从几个角度解答,不知道要考虑哪几科的知识,以至于无法准确找到回答问题的关键;
(2)完成一张试卷的过程的同时把中学学习的三科知识进行应用,使用的知识量大大增加;
(3)完成一份试卷的过程中,要经过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同时和不同时的思考过程,用了地理的知识,接着用历史知识或政治知识,单一思考变成了混合思考。
(4)各科增设了选作题,在选择的过程中既要进行思维活动,又要占用一定的时间。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高考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多次高考改革,一直停留在考试科目、内容难度、时间长度、组卷方式和组考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上,这次新高考方案,采用了“专业+总分”的考录模式,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总分匹配”模式,考生拥有了“7选3”的选考自,学生可从多种录取选拔模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成长的通道。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同时,在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上改变了现行高考以高校为单位填报志愿、平行投档、分批录取的办法,改为以专业为单位填报志愿,平行投档,学校不分批,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这次的高考改革,将会对高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对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新高考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挑战,是我们每一个高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一个现实问题。
下面,笔者就实施新高考以后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模式及学校的管理模式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走班选课常态化
从2012年开始,我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在新高考方案公布以前,学校的走班选课主要侧重在非高考学科的校本选修课程上。新高考方案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对每一个考生而言,无论是选考科目还是学考科目,均有两次由考生自主确定考试时间的考试机会。这一制度安排,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自主选课的空间,这也无疑会打破中学课程的原有组织模式和流程,迫使学校的选课走班模式从选修课程向必修课程延伸,使走班选课从原来的选修课领域拓展到全部的学科,使学校的走班选课成为常态化。
我校作为浙江省16所必修课走班试点学校之一,在前期开展选修课走班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已于本学期开始高一年级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五门学科的全员分层分类走班教学。
二、教师评价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评价在重心、标准、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评价的重心看,传统的评价是一种面向教师过去的、单向的终结性评价,基本上由管理者制定评价标准,对一个时期教师的工作结果进行总结回顾,侧重于对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定,忽视教师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从评价内容看,传统评价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但有些方面过于笼统,实质上还是过多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从评价标准看,仍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视教师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教师的专长和特色难以形成。评价方法过多地倚重量化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因此,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教师评价方法必须随之改变,我们必须建立全新的、“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更应关注教师的多元发展,鼓励教师从“精通一门”走向“一专多能”。在评价方式上,应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向结果和过程并重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应由教师自评,学生、家长评价,教师互评,学校评价等组成,注重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相结合,让每一位教师都处于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上。力求从传统的、单一的、间断的静态评价,转变为多元的、连续的、动态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学生评价个性化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传统高考体制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分强调“高分”与“状元”,埋没了许多考生的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导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1]
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曙光。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在新闻会上指出,《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学生既可以在不同考试招生模式中自主选择,又可以在统一高考中自主选择选考科目、考试时间和成绩。“三位一体”招生让考生可以自主向相关高校报名,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这种制度设计能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其中,“一人一表”将是最可行的方法。
在设计“一人一表”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设置的评价体系所起到的正向引导作用,内容尽量全面。主要遵循原则是:客观性原则,评价中应减少主观臆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层次性原则,从学生的多层面、多角度、多条线进行评价和选优;可行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各项都应具备可操作性,可以实际观察和测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的发展与其他同学做横向比较,并与自身历史状况的变化做纵向比较。
在“一人一表”评价体系的项目明确后,评价的量化和层次组合是个重要过程,可以通过设置严密的评分标准对各个项目做量化。最后将不同总分以阶梯化设置为不同的等级。
在学生个性化评价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主观意志的介入,就格外需要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是真实可信的。这需着力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如实地记录并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事实;第二,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公示、透明,教师要负责审核把关;第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管理平台,便于家长、教师、同学、社会等主体的多元化监督;第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弄虚作假行为要严肃处罚。
四、学校管理信息化
浙江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新闻会上指出,面临学生的选考科目和外语科目的多次考试,对高中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高考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学校管理必须全面走向信息化。
(一)建立学生选课系统
学校实施全面的走班教学后,学生仍然通过传统的纸上选课方式选课,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浪费时间。只有通过信息化的选课系统,才能应对新高考带来的全面走班选课的需求。信息化的选课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方便的选课功能,也能够提高对学生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同时,在学生选课完成以后,系统会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给每个学生自动生成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下载、打印。
(二)开通课堂考勤系统
全面实施走班教学后,教学班的成员会有调整的现象,为规范学生到课情况,可以引入数字化的课堂考勤系统,让学生刷卡上课,系统会根据刷卡机所在的教室与上课时间自动判断学生的报到情况,并在任科教师和行政班班主任的终端,实时显示学生的报到情况信息,同时把该堂课的学生报到情况保存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作为日后计算学生学分时的参考依据。
(三)开发多维成绩分析系统
现行招考制度下,文科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考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学校也无需更多的思考,文科生只有一个标准,理科生也只有一个标准,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总分,成绩分析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借助Excel就能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判。
在新高考方案中,选考科目有35种选择方案,相关科目的考试等级将赋以相应的分数计入总分。同时,由于实行全面的走班选课,学生分散在不同的行政班和教学班中,传统的“手工+Excel”的分析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必须重新设计多维度的学生成绩分析管理系统,使学校管理层、班主任、学科教师能够及时对每一个行政班、教学班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询分析,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跟综分析。
对此,我们与有关技术部门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开发团队,在学校原信息管理平台成绩管理模块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多维度学生成绩分析系统。这套分析系统力求兼顾教师和学生,既以成绩分析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也以成绩分析帮助学生成长。
同时,我们还打算利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多角度地分析每一学生的个人学业成绩轨迹,科学有效地洞察、分析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为学校、家庭、教师、学生提供了定制的学业诊断报告,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及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评价方式从结果性评价转向了过程性评价,从定性评价为主转向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建立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
新高考方案给予了考生选考的自,扩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使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自主选择”成为了学生基本的发展。由于选考与普通学考的考试要求有所不同,同时新高考方案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类)平行投档择优录取的办法,每一位学生均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科目进行深度学习。由于学生选择的多样性,即使是采用选课走班的模式,学校也可能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学校必须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甚至还可以打破学校和区域限制,为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对此,我校开通了以我校前身命名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华英智慧课堂”,让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我们围绕各学科学习的重点、难点和部分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制作了系列化的教学视频,通过“华英智慧课堂”平台。作为“华英智慧课堂”的补充,我们同时开通了“湖州二中学生在线”,为学生提供各类教学资源。仅以教学视频为例,学生在线就有3000多个,它们涵盖了高中阶段各门学科必修教材、选修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们结合“华英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学资料,查漏补缺。同时,“学生在线”还设立了作业系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难度层次不一的问题或作业;学生们可列出提纲通过网站提交,得到教师们的及时评改。同时,对于学习中的困惑或感悟,大家也可以发帖,并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