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1 14:36: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篇(1)

在媒体信息发达的今天,广告对于一个商品的推销和一个品牌声誉的建立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告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告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及其市场占有率。想必很多人都还记得派克笔的一句广告语:“It won’t leak in your pocket and embarrass you!(它不会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尴尬。)” 可是,当派克公司在墨西哥推广这支笔的时候,却误认为西班牙语中的“embarazar(使怀孕)”可以代替英语中的“embarrass(使尴尬)”,结果广告语就成了:“它不会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怀孕。”虽然广告的错误戏剧化地给这支派克笔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和销量,可是也成为了墨西哥人茶余饭后的笑料,并有当地媒体讽刺地把它称为“怀孕的钢笔”,成为广告界中的大笑话,从长远看来,对派克笔公司的声誉不无影响。

那么,怎样才可以把广告语翻译好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切换,它可以对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心理、信仰等产生直接冲击,从而影响广告的效果。因此,在广告翻译中,我们既要注意到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突出广告所要表达的内容要具有吸引力、说服力等特点,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对商品介绍时,使之符合该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信息,以达到广告推销的目的。以下,本文将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一、语言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广告的基础,只有当语言运用恰当,读者才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到关于广告所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发挥广告的作用,达到宣传的效果。

1.汉英语言结构的对照

申小龙先生曾经说过,西方语言是以规则为主宰的,而汉语则以人为主宰。也就是说,汉语是以意思为中心的语言,语法规则比较自由,它的句子灵活多变,使用的词汇可长可短,词性多样可变。而西方语言中,语法占主导位置,句子主要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不能随意改变。请看以下一个广告语:

“……产品形美色绿,气味芬芳,味道甘美……(绿茶广告)”该句中“形美色绿”,“形”指形状,“美”意为美丽;“色”指颜色,“绿”用来形容产品的颜色。纵观全句,“形、色、气味、味道”均为名词,而“美、绿、芬芳、甘美”均为形容词,此广告语就是由几个名词+形容词短语组成,句中没有动词短语,按照语法规则,这样并不构成主谓结构。可是由于汉语的语法规则比较自由,词性使用灵活,实际上,句中的形容词实际上已经充当了谓语结构。可是,英语的句子必须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翻译的时候不能直接译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beautiful;the color green;the smell fragrant and the taste mellow…”这样的句子明显存在着谓语残缺的错误,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加上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动词词组,而在此句中,应该在形容词“beautiful” “green” “fragrant” “mellow”前加上系动词“is”,才算完整,句子应译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isbeautiful;the color is green;the smell is fragrant and the taste is mellow…”

2.汉英语言中词汇选择的对照

在描述事物时,汉语趋于花俏,而英语趋于精确。中国人擅长于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觉,用华美的词语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欣赏,并赋予许多主观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汉语的广告语中,我们经常看到诸如“一流(high class)”,“完美(perfect)”,“独特(special)”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产品的质量,以求突出产品吸引人的特质,达到说服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词。然而,在英语的广告语中,对以上词的表达往往就简单用一个“good(好)”来表达,或者具体地说出产品质量优良的所在。因为,英语语言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比较注意事物的真实性,所选词汇一般都比较客观与理智并且尽量保持简练的风格。

3.汉英语言中发音的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发音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一般在于商标翻译。商标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标翻译要注意形似与音似,即不同语言中发音的差异和意思的差异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文化冲击。请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国运动品牌—Nike(读作[,naiki:]),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译为“奈姬”或“娜基”。可是,这样的翻译在汉语中毫无意义,消费者看了或听了都会觉得很费解,更别说能给人带来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说此翻译虽顾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脱离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译者在翻译此商标时,既模仿了它的音节,还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译为:“耐克”,既表现出运动服装耐穿的含义,还隐含了一种体育的精神—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胜利,而后者也刚好与原意的胜利女神吻合,此翻译既顾及了音的传达,也表现出商品的特点与精神,较能被消费者接受,译得很成功。

然而,同样非常为人熟悉的丰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车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对其中文译音由原来的“凌志”改为“雷克萨斯”。虽然,从音似角度看来,“雷克萨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发音,可是此四字组合给人的感觉是陌生的,无意义的,并不能让人联想起车来。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壮丽诗句,包含着一种激励人们努力奋发图强,成功者即可实现壮志凌云的豪迈之情,突现出此车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因此,“雷克萨斯”远没有“凌志”意义深远,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从古至今,广告活动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支广告可能蕴涵着该国广大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译广告的时候,译者必须注意这些文化元素的转换。而文化是在某个地域范围,某些人类群体中产生、形成并存在下来的,当它被传送到另一个地域范围,另一个人类群体中,往往并不为他人所理解、接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差异。那么,该如何消除这些文化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使广告收到预期效果,成了广告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

请看以下例子,现代都市人越来越重视健康,于是可口可乐公司新推出一种“zero sugar”可乐,在此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人把它翻译成:“零糖可乐”,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译法,可是,由于“零糖”在汉语中与“灵堂”的发音是一样的,此商品的名字虽然突出了商品的特性,可是它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期待,而是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不好的东西,迷信的人称之为:“不吉利”。因此,此商品名称可译为:“无糖可乐”,既能准确表达原文“不含糖”的意思,也可以避免译文中“零糖(灵堂)”给人带来的误导。

与可口可乐相似的是,新西兰航空公司(NZ Airline)最初给它取中文名字的时候,出于发音的考虑,把“NZ Airline”译为“安息航空”,这样的名字肯定没有中国人敢去乘他们的班机,因为在汉语中,“安息”意为“死”,是人们最忌讳的事。本来坐飞机给人的感觉已经是不安全的,危险的,如果航空公司的名字还跟“死”扯上关系,哪里还有人敢去乘坐呢。因此,该公司后来还是根据其意思(“NZ”是New Zealand的缩写形式)译为“新西兰航空公司”。

而与上述两个例子相反,“Carrefour”译为“家乐福”,“Goldlion”译为“金利来”,都非常符合中国人对“快乐”、“幸福”、“名利”等吉祥语的追求。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商务活动日渐频繁,国际广告是国际营销中产品推广、宣传的重要形式。广告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好的广告翻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轻松占有国外市场;而失败的广告翻译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市场占有率的下降,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广告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更涉及到各种各样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因此,广告人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使译文既能准确地传达产品的信息,也能符合对方的文化,使广告能被顾客所理解、接受,才能达到产品促销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文化语言学十年感言.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9.(4): 15.

篇(2)

由于中国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发展,中俄边贸日益繁荣起来,这就需要大批有着中俄两种语言的经贸人才。在这方面人才培养的中俄高校已经开展了校际合作。面前在全国各个高校都有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语。学习汉语对于俄罗斯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因为汉语与俄语属于两大不同的语系,母语迁移的力量时时困扰着俄罗斯留学生,要解决俄罗斯留学生学汉语难得问题,就要从中俄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开始入手。

一、跨文化交际的动因

跨文化交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语言的相互交流是实现经济贸易的前提保障,中俄经贸形成了良性的双赢局面,这就要求经贸人才必须掌握跨文化语言和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语言差异的前提下,排除两国语言交流的障碍,在文化心理上互通两个民族审美差异的个体特征,这样就要求语言教师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熟悉汉语和俄语的不同表达特征,掌握语言交流的常规技巧,为跨文化的交流奠定语言基础。

二、文化的差异

在中俄跨文化和文化差异的角度上研究语言教学的课堂应用,这不仅仅是俄语和汉语两个单独语言教学的过程,还涉及到语言深层的文化问题。这是两个语言体系的对照研究,也是双边互译的有效性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相互注意语言相互交流的有效性沟通,办证学习效果,也为文化差异的比较提供常规性的可操作的基本方法。

三、 语言教学的评价

在国内外高校,针对语言的教学是最常见的专业。比如俄罗斯高校开设俄语专业,中国高校给留学生开设汉语专业。这样的专业都是以推广和扩大本国语言使用和研究为基础的。语言教学的目的非常明确,但是无论哪个国家的语言都是非常丰富的,在四年的大学本科的教学课时的情况下,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多少语言知识呢?这是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日新月异的变化给语言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讲授模式,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阻拒感。为了加强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些都是教学策略的调整,但是真正地能从本质上促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吗?

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语最终的成绩认定是HSK、HSKK的水平考试;中国赴俄留学生需要通过俄罗斯语言等级测试,这两项都是硬性的要求,在考查的重点上,除了语言还有本国文化的考量。这就需要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要加强文化内容的学习。特别是留学生汉语的学习。在全世界举办了十四届的“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中,测试题目70%考的都是中国文化。这一现象足够说明文化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这里的文化主要指的是教学对象语言学习的所在国家的一些地理常识、思维习惯、文化背景知识等。在中俄两国留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但只要他们是来自同一个国家,就都会表现出类似的特性,并与其他国家的学生区别开来。这反映在学习上就会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像东亚和俄罗斯学生在认知风格上就有很大差异。反映到语言学习,属于场依存性的欧美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喜欢从校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中获取汉语会话能力,而属于场独立性的日韩学生则喜欢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梳理和归纳,而在交际中学习语言方面略为欠缺。如果老师注意到这些文化上的因素,则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在教授欧美学生时,可采用讲练法,因为他们是场依存性学习者,就偏重形象思维,学习上要求教师组织结构严密的教学,提供条理清晰的教授提纲,进行系统而明确的讲解,而对于俄罗斯的学生,更适合用练讲法或归纳法,即先用例子再讲规则,因为这符合场独立性学习者喜欢从具体到整体加工信息的特点。像这样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特点,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真正地起到一个主导者的角色,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学习所在国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言发展性、交流性的视角上正确对待语言教学的实际问题。

基金项目:黑河学院2012年度校级课题:中俄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JYY201219。

参考文献:

[1]祝志春. 教法带动学法――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瓶颈问题及对策[J]. 青春岁月, 2013(5).

[2]祝志春, 孔艳梅. 黑龙江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J]. 才智, 2015(36).

[3]祝志春, 刘胤廷. 从旅游汉语探讨中俄大学生就业新出路[J]. 青春岁月, 2013(4).

[4]孔艳梅, 李明, 祝志春. 中国当代电影批评导论[M].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2.

篇(3)

中图分类号:H31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17-03

语言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社会特征。有些科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化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①除了通晓这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外,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在中英文语言交际中也占着重要的地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民族不同,二者不同的地理文化、历史风俗、生存环境、、及美学观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必然会分别反映在两种语言交际活动中,如听、说、读、写和译等。此外,中英两国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习俗经济,政治生活,等,两种语言在理解其语言含义以及对部分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存在。例如,在禁忌语上的不同的表达等。正确认识和理解中英语言间的差异,在跨国语言学习和交际活动的运用中是十分必要的。再次,语言与文化是相互紧密联系,彼此交融的关系,其文化及观念的差异性导致中英文化产生鲜明的“特异性”或个性。文化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因此不同文化中鲜明的“特异性”和“个性”,导致呈现出文化形态上的差异,具体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为语言差异。本文将从英汉语言文字本身以及精神物质文化等多层面分析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一、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分析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传递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②异域民族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识反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中英两国人在对同一事物的思维方法和理解方式上不尽相同。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中英语言交际活动在受不同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影响下所导致的在语言使用和理解方面上的差异。

(一)历史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其各自人文及社会发展进程上的差异,积累形成的历史文化也大不相同。在跨国语言交际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因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难题。例如,由于中英生活习惯的不同,英国人有喝下午茶(afternoon tea)的传统习惯,而中国有吃/夜宵(night snack)和广东的“饮早茶”(yum cha)的风俗习惯。再次,如中国的十二生肖,当用英语谈及人出生的属相时,英文表达为“What animal sign were you born under? (你属什么?) I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t. / Mine is the Rat.(我属鼠)。”如果不了解这个历史文化背景而望文生义则会产生误解,就可能会把回答误解“我是老鼠”而不是“我属鼠”。又如中国人的/扫墓/风水/算命/拍马屁/吃醋等;英国人get on the high horse/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It rains cats and dogs.等,这些都基于英汉语言文化中独特的文化背景。再次,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恰当分析和理解异国的历史典故,也是正确进行跨国语言交际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很多英语成语典故都出自于希腊古罗马神话或者《圣经》,例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出自希腊古罗马神话,在英语里解释为没有预期到的灾难或祸害的源头。又如中国的“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如果外国人不知道“诸葛亮”为何人,其成语相关的典故是什么,他们也就很难理解这句成语的深层内涵。由此可见,如果缺乏对一民族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单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很容易会产生歧义或者误解,从而影响跨国语言交际活动的进行。

(二)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各民族由于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者现象各自采用的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③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以黄土文明为主的东方大国,而英国则是个以海洋文明为主岛国。在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和渔业有关的词汇,例如:mi-ss the boat(误船,现这一成语理解为“失去机会”),all at sea(船在海上失去控制,随风漂流,其实际含义为“茫然不知所措”)、get into deep water(陷入深水里,现解释为“陷入困境”)、hook one’s fish(其含义是如愿以偿)、spend money like water(理解为“挥金如土”)等,而中国,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因为常与土地接触、用牛耕作,汉语里有许多与土和牛相关的成语词汇,比如: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卷土重来、吹牛、牛气冲天、牛脾气等。

此外,由于受历史、、价值观念、习俗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英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各自不同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其中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所产生的成语词汇的意思也大不相同。受历史印象的影响,狗在汉语言文化中里代表着一种贬义的形象。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和词汇大部分都带有贬意,如“狗嘴吐不出象牙”’、“猪狗不如”、“狗腿子”等。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的好朋友。英语的成语和词汇有关狗大部分都是没有贬义的并且常用狗来比喻人的行为。例如as a god with two tails (非常开心),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一个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等。

(三)风俗文化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④不同的民族在称谓、打招呼、告别、称赞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

1.英汉称呼语的差异

英汉在称呼语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即便对同一个概念所指的和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在英语里分别用sister和brother来统称姐妹,兄弟;而在汉语,辈分大小都分得很清楚,例如姐姐/妹妹,哥哥/弟弟。汉语文化里表示堂表亲属关系的用语,既要区分性别,又分长幼次序,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或者“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而英语里却一律模糊地统称称为cousin。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西方人对称谓语的使用比较随便。Uncle,aunt等常常会被省略掉来表示亲切,甚至可以对父母长辈直呼其名。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这些事不被允许及赞同的。

再次,社交场合中中英称呼语也大有差异。在汉语文化中,无论是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都习惯把对方的官职加在姓之前来表示尊敬,例如“王院长”,“周主任”等。而在西方国家,Mr、Mrs、Miss这种尊称可以代替对方的官职并用于几乎任何场合,甚至可以直呼对方姓名以示亲切。

2.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也体现在问候语方面。英国人常用How are you doing? / He-y! / How’s everything going? / Nice to m-eet you!等为开始攀谈的话题;或天气也常被用做开始攀谈的话题,如:What a lov-ely weather! / A fine today, isn’t it? /Toda-y’s weather is nice, isn’t it?而在中国,人们常说:你吃了吗?/你上哪去?/结婚了没?/孩子多大了?等。婚姻、年龄、家庭、收入等相关方面也是中国人谈话的主要话题。而在西方国家,这些话题是要尽量回避的。英国人会认为这些中国式的谈话内容是在干涉其私生活,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另外,西方人告别时常说Good bye / See you later/ See you等;而中国人则常说:慢走/走好等。因此,问候语的使用也是中英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

3.英汉称赞语的差异

英汉中的称赞话语行为有相似之处,称赞语可用于打招呼、表感谢、提建/请求等。在英语和汉语中,称赞语在语言表达方面都有明显的相同的特征,如英语中常用“good”,“beautiful”,“wonderful”, “well done”等;同样地;汉语中常用“好”、“漂亮”等词。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称赞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也表现出各自的差异特征。如中国人在打招呼会说:“你好,你气色很好,圆润了不少,很有福气!”其中“你看上去很好”。(You look nice.)与“圆润了不少,很有福气!”(You look fat,lucky you)。这两句对中国人来说实为礼貌用语;在西方文化中,第一句是招呼语,而后句则不是。中国人有时说“你胖了”,实在称赞对方生活宽裕,或有福气。但对英美文化里尤其是对于评论女性的身材,说她长胖了,便是十分无礼,是忌讳语。

虽然称赞语都是褒扬被称赞者,但汉语和英语中具体话题大有不同。如对方的年龄、工资、婚姻、家庭等等常在汉语文化中被用做称赞话题。反之,如果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each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是侵犯了别人隐私,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是隐私,不容侵犯的。

(四)精神物质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在精神方面上的差异主要是指民族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⑤中国受儒释道和佛教思想影响较深刻,而西方现代的观念则源自于古希腊文化。不同民族存在思维形式的差异,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必然会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从吴森教授论及中西文化基本差异中可以总结出: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中国文化是艺术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⑥如,西方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注重强调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西方人认为对语言表达应以事实为依据出发讲话,敢于直接承认事实,是礼貌的表现。而由于中国千百年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人的价值取向特点是以“礼”为核心,“和”为贵。这种根深蒂固的礼教文化已成为了中华名族的潜意识。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交际场合,人们自觉地遵守着谦让的礼节,通常采取贬己尊人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个人修养及礼貌。然而,在英美文化中这个观点并不被认同。例如,当受到赞扬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回答“Thank you. / Thanks.”而中国的回答则是采取“礼貌准则”。通常会用否认或推让的方式来表示自谦。如有人夸你的项链,你会说“一般而已”。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会回答“Thanks, I like it too!(谢谢,我自己也很喜欢。)”;又如以下的对话“You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excellent.”西方人会回答“Thank yo-u / Thanks”,来表示对自己英语发音水平的承认并感谢对方;而中国人则会以“过奖了”、“还不行”之类语言作为一种自谦的体现。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过奖)的回答方式,往往会让西方的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在英美文化中没有自谦的习惯,许多中国人到外企去面试时,常常会以自谦的方式去回答问题,结果往往错失良机。

另外,东西方文化对数字的理解也大有不同。由于受《圣经》文化的影响,13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为不祥的数字。“A bak-er’s dozen”常常会被用来代替13。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1、3、6、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数字。又因8的谐音为“发”而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五)语言要素的差异

语言和符号是人类交往和文化传播的必要媒介,知识的承递也只能通过语言和符号来实现。在中文里第二人称的用词有“你”和“您”,而英文只有“you”来表达“你”或“您”。在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许多中国人不好意思用“you”来称呼年长尊贵的外国客人,但事实上,在英美文化中“you”已经涵括了中文“您”这个尊称。

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汉词汇里,有部分词的指代意义和其对应的文化内涵是相同或对应的。如英语的“fox”与汉语的“狐狸”有着对应的文化内涵,都有“狡猾”之意。相反,有些指示意义相同的词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dragon”,汉语的意义是“龙”,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定为吉祥之物代表至高的权力。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凶恶之物。例如汉语成语的望子成龙,用英文直译为“to hope one's son becomes a dragon”如果不清楚英汉文化对龙的象征意义上的不同,则会把它理解为相反的意思“望子成凶”。又如,“茶”与“tea”,在英汉文化里对茶的概念完全不同,英国人会把茶与舒适、放松联系起来,如”afternoon-tea”;而中国人会把茶和比较正式的风俗、礼仪联系起来,如“茶话会“、“座谈会”等。另外,有些词的指代意义在英汉文化内涵中只有部分相同。如“family”在汉语中理解为“家人”,是一个家族的概念,其包括上一代甚至上下几代人。但在英语中,“famil-y”专指夫妻及子女的一代人。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文化背景的层面上对英汉词汇及文学典故进行对比、分析和学习,从中寻求并学习两者间的异同,从而促进更好的英汉文化交际活动。

二、结论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的交际活动起着显著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于记录文化,表现文化和反映文化。语言文化是反映和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特征的窗口。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要正确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活动,除了学习两国的语言文字和正确看待这些差异外,还必须要通过阅读英文原著书籍、了解英语人文背景、风俗习俗等方面去建立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注 释:

①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②陈珍.东西方异域文化及语言表现[J].青海西宁: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

③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④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

⑤黄昕.浅谈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中华,2009.

⑥范金玲,余洪源,莫竹竹,邹蕾,罗涵.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

参考文献:

〔1〕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东北财经大学商务外语学院,2005.

篇(4)

随着当前国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加之众多相关的研究者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都使人们深刻的意识到文化与语言之间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不单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各种不同的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文字、语法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翻译是一门很重要的学术能力,成功的翻译不但可以加强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也可以成功的增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所以说,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还需要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一、日语中的文化特征

每一个民族自己语言的发展,都与其生长的环境、发展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特定的民族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会发展起自身语言,而正是这些语言,切实的反应出了这个民族的品格、文化特征,以及这个民族的历史故事以及文化传统等。日语也不例外,它也是在日本这个民族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随着日本这个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具体体现出了日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一)日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

通过对日语的文学典籍、文学作品以及日常对话等材料的分析与研究后,不难发现的是,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是十分含蓄、暧昧的。例如,日本人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不会直截了当的说“だめです。”,而是会用“それはちょっと…”来委婉的拒绝别人,以避免尴尬。

(二)日语的语言交流比较模糊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他们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说话用词都会比较委婉,不会把要说的话直接挑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

(三)日语的称呼用词十分尊敬

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社会等级观念十分浓厚的民族。在他们的国家里,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分明、清晰的等级观念。例如,男女、长幼等级等等,都有着十分清晰的社会等级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一些与身份相符的敬谦词汇。

(四)日语的男女用语十分清晰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男士的社会地位较之女士的社会地位来说更高,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男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一般就会比较强硬霸道,而女士的日常用语相对来说就会柔弱一些。

二、汉日翻译中如何有效体现文化特征

(一)翻译中要注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来说,广大民众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都比较喜欢耿直的说话方式,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就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然而,日本这个国家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和我国人民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全然不同,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及意愿。这样一来,就要求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转变,即将平时耿直的说话特点转变为翻译时较为含蓄的说话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将日语中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如,日语中有和汉语“请~”相同意思的“~てくださ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说法有强加于人的感觉,一般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都会采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即“~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意思是“您能为我~吗?”。

另外,日本人在说话的过程中,通常会在所说的一句话后面加上一些语气助词,如“が”或“けど”等,并省略后面想要表达的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言外之意的感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语气词适当的省略或者合理的翻译出一部分来。当然,这个翻译的前提是不会影响到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翻译中要注意谦敬的称呼用语

和我们了解到的一样,日本这个民族的等级观念十分强烈,这就决定了日本人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对称呼、敬谦表达进行合理的应用。与什么样的人进行交谈,或者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在这些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敬谦词语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样一来,便使得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要注重分析各种场景与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文本或对话中的各个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场合弄清楚,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长辈、晚辈之间,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掌握。例如,在介绍别人时,要用礼貌表达“こちらは~です。”,而在自我介绍时要使用“~と申します。”的自谦表达方式。因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汉日翻译工作的成效。

(三)翻译中要注意区分男女性别

日本是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的国家,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即男性在家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一家之主,多数的事情都需要他们来决定,而女性则一般是主内的更多一些,具有贤妻良母的优良品德。如此一来,男性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女性一般会采用温柔、委婉的语言,而男性一般会采用一些霸道、强势的语言。尤其是终助词和感叹词的使用,女性一般使用如“わ、ね、かしら、あら”等柔美的词汇,而男性使用的则是感觉比较粗俗的“さ、ぞ、ぜ、おい”等词。正是这些不同的语气词语的使用,让人可以深刻的意识到人物的性别。

三、汉日翻译中日本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语言是各个国家之间运用次数最多的交流工具,然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会存在不同语言的情况,这样一来,为了更好的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有翻译存在。当然,翻译的工作不是对两国的语言了如指掌就可以胜任的,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语言的交流,生硬、直接的翻译方式可能会阻碍关系的发展。只有了解了两国的深层次的语言文化底蕴,才能将两国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的翻译出来。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汉日翻译,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在不断加强两国语言方面造诣,提高翻译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更要深入了解两国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翻译者才能翻译出更加生动、形象的作品或文章,以达到深入交流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过程中,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对本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系统的掌握,还需要对对方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是因为,翻译不只是一个语言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它还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汉日翻译事业的顺利发展,就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5)

一、 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 “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一)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 “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英语 汉语 文化差异

引言

语言文化差异出现在不同国家的语言应用者的交流过程中,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紧密,个体之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带来许多误解,甚至出现过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不良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是弥合文化差异,使不同于语言应用者能够进行无障碍的沟通。英语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外语,也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外语教学科目,探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我国的英语教学锅中以及英语应用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表现

1.语词运用上的文化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权体制、国民心理环境,文化的主流思想完全不一致,很多英语学习者和应用者,都忽视了这样的语言心理基础,因此,在理解英语表达方面出现了一些误解。常见的误解存在于单词的理解上,英语中的“dargon”并非汉语中的“龙”,具有神圣、吉祥的意思,而是代表着邪恶的力量。而英语中也不存在“吃了么?”这样的问候。很多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意义方面的误解,使语言的理解和应用都存在着问题。

2.语法上的文化差异。语言的基础包括词汇和语法,词汇量的多少并不完全决定英语使用者的交流能力,]有丰富的语法知识,仍然会造成交流障碍。而英语和汉语的语法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由于语法方面的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者造成难题,也导致了交流当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在汉语交际中,如果陈述完某些观点后,会以This is my point view. 表示对自己观点的总结,但是在英语语法中,已经陈述完成的就代表已经过去,因此应该用That is my point view. 加以表述。

3.语言习惯上的文化差异。只有真正地理解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才能够促使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提升跨文化交际质量,英语国家与汉语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习惯也完全不一样。语言习惯在人们日常实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是完全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例如在对方表达谢意后,英语语言习惯中常用 You arewelcome. 来应对对方的 Thank you. 但是在汉语语言习惯中却较为习惯使用Never mind.进行表达,这一词在英语中具有“不介意”的意思,如果交际中使用此词汇,则必然会造成交际对方的误解。

二、弥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方法

1.在语言应用过程中注意文化差异。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或者对英语文件进行翻译和理解,都必须重视其中的文化差异,只有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很多细节性的交流问题才能被注意到,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才较少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在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使用的词汇、句子结构符合英语语言文化的定义,而不是按照汉语语言的语法和词汇,逐一翻译过去。例如,英语表达中的“定语从句”,对某个词汇进行解释说明的句子出现在词汇之后,而非中文的语法习惯,出现在词汇之前,或者单独进行描述。这就需要英语使用者加以注意,在表达过程中使用定语从句,要重视从句出现的位置,尽量避免表达错误,引起歧义。

2.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不熟悉英美人民的习俗,就不可能运用英语进行成功地交际。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语言。这也说明,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而同样,英语国家的国民,也需要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完全理解交流的真正意图。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弥合语言文化差异的最根本方式,除了举办和参与大型的文化交流展会之外,个人英语学习者也可以采用网络信息沟通工具,与国外友人实际交流,这也是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3.以语言文化为单位进行特殊训练。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简单的几次交流就能够实现的。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应该以此为学习目标,进行单元式的训练。例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书籍进行对照阅读,观看英剧、美剧,体会其中的语言文化表达的方法,都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语用学方面提高的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存在于 语言交流的各个方面,文化差异无法弥合,就会产生各种交流问题。英语学习者和应用者,应从语言发展的根源入手,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参与文化交流,在使用英语过程中重视细节,只有这样,语言文化的差异才能逐渐减少,英语语言应用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就语言与文化的而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重大,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文化渊源的了解。人类文化学和语言文化学认为:单纯掌握一种外语的语言并不能与掌握目标语的人进行交际。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思想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根源上,都有极大的不同,了解中西方方文化,广泛涉猎中美文学作品,对语言学习者是十分必要的。

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表现本文由收集整理

1.1 对待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异同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西方人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民主,讲求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如果连个人利益都保证不了,更不能谈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在处理各种纠纷与冲突时,他们以维护个人利益为根本,有利个性独立发展;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他人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私欲,反对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讲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受到的教育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1.2 考虑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人同源,却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人与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理性思维,他们更乐于从物质世界着手,考虑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探索和追求事物的本源。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最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注重感性,强调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时都有着更深的思考,偏重于感性思维或抽象思维,探索事物喜欢从情感角度来进行,追求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性。

1.3 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人的风俗习惯相差甚远,比如从对颜色的好恶来看,中国人喜欢红色,传统的中国人把红色视为“喜庆” “吉祥” “旺运”等的美好象征,在重大节日时穿上红装,挂上红灯笼等,而白色、黑色被视为不祥的征兆,通常在对已经过世人的葬礼上穿上黑或白色的衣服。恰恰相反西方人喜欢白和黑两种颜色。在他们心中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新娘在婚宴上穿上白色的婚纱,参加晚会时外国女性则穿上黑色的衣服,表正式,典雅,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红色,黄色,崇尚热情,西方人喜欢白色,黑色,注重理性。又如在生活中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注重对个人利益、个人隐私的保护;而中国人则更多时候会考虑到家人和朋友的处境,讲求亲情,友情。

此外,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水墨画大开大阖,气势如虹,讲求神似和意境;西方油画注重写实,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不同表现出东西方人个性发展的不同:情感与理智。从建筑风格来看,西方建筑以直为主,真冲去霄,线条感强,表现出对天空的向往;而东方建筑则以曲线为主,体现出对大地的眷恋,这种直与环的区别表现出西方人追求征服自然,锐意进取的性格,而东西认则是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

2 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文化的传播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作用下语言中大量新词汇和表达法的出现。接触和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有利于对中西方语言的理解,学习,有利于弘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及更多的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从而培养语言学习者的世界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词汇学习来说,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学习中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学到很多与自我相关的词汇如self-confidence(自信),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等。我们受文化的影响,可能认为在西方社会中追求的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及与self相关的词汇多为贬义词,但在他们看来可能追求个性,独立,自我是很重要的,因此对文化的前提了解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应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西方人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因此在学习语法过程中注重运用各种关联手段以求句子的完整,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如英语中前后分句必须主语是一致的,否则为错误的。相反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理解,以辩证思维为主,故在汉语里这种情况则完全不必要。除此如表达语序的不同,英语由小到大,而汉语由大到小等。

此外西方人直率、热情而东方人内敛、自省,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尝试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要主动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

1、应多涉猎西方文学,从英美小说、影片等外国艺术去了解西方人的思维定式,借以和我们中方文化进行对照,同时把将“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自觉应用到实践中去。

篇(8)

关键词 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不仅一种社会出现的是人们在长期为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而且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虽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中美两国也是如此,但中美两国依旧存在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

1.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核心还是“思想”二字,历来主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都要遵从特定的规矩,并且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学生见到老师,为表示尊重都要主动打招呼。而美国文化主要传承了基督教教义中的思想,不重视等级观念。他们更注重个人权益,所追求的是人人平等,在晚辈和长辈方面没有过多的礼节。对长辈、老师都可以直呼其名,他们可以与长辈争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独具一格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情在中华文化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关联的,讲情面的人会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地报答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华文化中,自我审视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及相互交往的情谊中成立和实现的。中国人重视家族及阶层,讲究门当户对。中华文化重视集体主义,讲究先集体后个人的观念。人们之间相互信任,同舟共济,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集体利益总放在第一位。在权衡个人主张行为时,时常是以群体利益和注重和谐为标准加以维护,这一点与美国文化大不相同。美国人主张个人自由,重视个人潜力的发掘,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至上。在美国,人和人之间多为利益关系,表现出人情比较冷漠,非常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很强。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思想及语言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中美两国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喜爱综合性思维,注重整体优先,使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例如表达顺序时,先从大地方再到小地方,既国家、省、市、区、街、号;时间也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表达。美国人则喜爱分析性思维,注重部分优先,在空间表达顺势与中国刚好相反,先从小地方再到大地方,时间也是从小到大。

3.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国和美国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别。就拿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见解为例,在很多中国习惯语言中,“狗”是贬义词,例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见解也表现在习惯用语中,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类似的,在谈及“猫头鹰”也是一样,习惯用语中有这样一句话“as wise as an owl”,表明在美国文化中把它当作智慧的体现;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它的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由于猫头鹰长得很难看,声音叫起来又很难听,所以古时候的人称其为“恶呜”,说听见猫头鹰叫不吉利,直到现在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的迷信传说。

4.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别的重要组成因素,佛教传人在中国的2000多年里,其思想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更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中,对中国的词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很大一部分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看僧面看佛面”“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翻译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作为美国的第一大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深入到了美国文化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现实,有一半的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是在一万年前创造出了人类。”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词替代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惯性用语和谚语也和这个上帝有关,例如“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God bless you”!

5.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中国和美国非语言交际也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常用肢体动作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比如拥抱、亲吻。但是在美国文化中,父母与儿女间,兄弟姐妹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是以拥抱和亲吻的方式来表达。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谈话时,相互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 trust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但是在中国却不同,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逊或者尊敬,故意避免凝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美两国人民关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多数美国人在谈话时都不愿意挨得太紧,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在公交车、电梯或者火车上,中国人能忍受相互不认识的人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容忍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对于个人空间的要求上,中国人比美国人小得多。而且,文化差别也表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上课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表示尊重,而美国学生则一般都坐着。

参考文献

[1]王海巍.文化价值观在中美会话风格中的体现[D].吉林大学,2006年

篇(9)

从每一种民族语言中,都能够很好的表现出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而两种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一方面会体现在表达方式、结构以及形式上,另一方面会表现在文化气质上。简单来说,翻译就是连接两种语言的一种载体,通过翻译,相互之间就能够实现交流和沟通。但是由于每一种语言在行为意识、、人文风情、历史传统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仅仅需要将一种语言转化成人们较为熟知的语言,同时还需要呈现出其中所表达出的文化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其民族特性,进而更好的合作。

一、日语语言特征

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人文环境、发展环境以及生长环境之间关系密切,在某种特定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民族语言,其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心理特征、民族品行等多种信息。而日语作为日本这一民族在发展和崛起的进程中逐步发展的,并随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从中能够直接体现出日本这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在日语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文化特征:一是相较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来说,日语在表达上都比较含蓄、委婉。比如在日常的交流中,日本人不会直接的向他人索要物品或请求提供帮助,一般多是较为婉转的询问他人。二是在日语中,比较重视谦敬,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社会生活中十分的重视等级观念,存在明显的上下级等级、长幼等级以及男女等级,因此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符合自身的身份,也要符合对方的身份。三是交流的语言比较暧昧,这主要是与日语表达含蓄、委婉的特点相关,就是由于在表达自身意或建议的时候比较含蓄,导致语句的含义就较为模糊。四是男性和女性之间都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用语界限,在日本社会中,男性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由于地位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在语言中男性用语就相对比较霸道,女性用语就相对较为柔弱。

二、导致在日语翻译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语言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表达事物的重要工具。每一个国家在风情、民俗、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具备相应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无论是在表达习惯、语法、词汇,还是在语音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也就表示及时在生活中人们已经能够十分熟练的应用某一种语言,但是当面对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都很难开口叙谈,更可况是下笔成文。在翻译活动中,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不仅仅需要很好的理解原文中的含义,更需要掌握译文中的表达习惯和形式,如果想做到准确表达的话,就必须做到正确理解,两者之间是不可分的。在翻译的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准确的理解原文中的含义,第二步则是需要用准确的译文语言表达出原文中的含义,无论是其中哪一个步骤出现问题的话,都会导致翻译失败。在日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需要同时掌握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并充分的了解其表达特点,进而才能够成功翻译。但是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译者来说,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和应用的都是以汉语为主,这样对汉语的表达手法、语法特征都比较了解,但是对日语来说就会相对生疏。即使已经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着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4]。这样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虽然在语义理解方面的难度不大,但是如果将其转化成文字表达的话,很可能会由于不够熟练,进而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影响翻译效果。

2、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思维局限,常常会在译文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中国式”语句,反而与原文中的含义出现偏差。同时由于日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影响整体效果。

3、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在表达同一种思想或事物的时候,表达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虽然最终表达出的结果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别,导致翻译的难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译者的要求就比较高,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日语的表达方式,这样在翻译过程中才能够应对自如。

4、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原文中的内容并不能吃准、吃透,这样对于缺乏经验的译者来说,翻译工作就会出现“卡壳”现象,不仅仅导致整体翻译的难度上升,同时还会影响翻译效果。如果译者的经验较为丰富的话,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就会采用“意译”的方式,这样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意译”出的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含义差别较少,不影响整体的效果;另一种结果就是“意译”出的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加大的差距,而译者尚不自知,整体的翻译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在日语翻译中如何应对语言文化差异

(一)注重含蓄、委婉的表达

对于我国人民在日常的交往中,比较喜欢直入主题,通常都是直来直往,变化耿直,但是日本人则是比较偏向于含蓄、委婉的表达。这样在翻译中为了缩小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应该尽可能的注重语义表达的含蓄性和委婉性,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原文作者所希望表达出来的含义的揣摩。这样一来,不仅仅能够更好的将原文中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同时读者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另外对于日语来说,通常会表现出“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在保证原文 含义不受到影响的基础上,直接省略或者是部分翻译,进而更好的适应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二)注重礼貌用语、谦敬有序

由于日本的等级观念比较浓厚,在社会中对每一个阶层和群体应该用什么语言、说什么话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样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就应该描述出相应的人物语言特点、地点、时间以及场合等,比如朋友与朋友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等,相互之间都是不尽相同的。也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准确的描述出相应的场景和人物之后,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译文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和情感。

(三)注重男女用语之间的差别

对于日本的社会来说,由于等级观念比较浓厚,尤其是在传统的社会中,男女之间的社会差异比较明显,一般男性在整个社会和家庭中都处于主导地位,这也就导致男性的行为和语言都比较强势,并且社会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之外,在语言表达习惯上就会比较霸道、强势;而对于女性来说,多比较柔弱,且性情温和,社会活动主要是以家庭为主,在语言表达习惯上就会比较柔弱、委婉。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男女用语之间还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7]。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但是也还是需要尽可能的使用较为平和的语气,以免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四、在日语翻译中增强对语言文化差异尊重的意义

作为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是各个民族之间实现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和区别,两者之间如果想实现交流的话就比较进行翻译来完成。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译者仅仅只是依据自身所掌握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的话,最终所获得的译文就会相对较为枯燥、单调,原文中的思想和情感得不到很好的展现。因此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需要熟练的掌握相应的翻译技巧之外,还应该了解和认识相应的民族文化特点,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好的将文化因素融入其中,才能够在译文中表达出原文中所具有的思想与情感,在增加译文真实性的同时,读者理解的难度也会随之降低[8]。

结语:不同国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依据单一的语言的话,不重视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挖掘,交流活动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意义。在每一个民族语言中,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该民族的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并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发展起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对文化差异的重视,只有在文化背景下实现语言翻译,才能够真正的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翱宙.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85-86+104.

[2]李东奇,葛文光,张雪梅.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综述[J].热带农业工程,2012,04:49-55.

[3]陈家兴.日语翻译面对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3,23:246.

[4].从语言到文化――浅析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及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3,06:186.

[5]王志勤.汉英语言中“黑色”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99-102.

[6]王丽.基于英汉文化差异的翻译研究――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2:25.

篇(10)

关键词:谚语差异文化根源习俗差异环境差异历史典故

何为谚语?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生存环境,,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一、习俗差异

关于英汉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He is a gay dog. (他是个快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等。

二、宗教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谚语中与宗教有关的谚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中有些谚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 “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 ”、“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 “Go to hell(下地狱去)”、“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贫困如洗)”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道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谚语主要来自于佛教,与佛、庙、和尚等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谚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汉语反映老子道教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混迹则乱等等;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则体现了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环境差异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所以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不可分。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谚语;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国则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谚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读者一定能体会到莎翁的“爱”。

四、历史典故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起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 西方谚语“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语谚语“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 “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 the blind god ),其对应的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谚“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此外,英语和汉语之间虽近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一方是来源于生活,另一方来源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 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类似于汉谚“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在和来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如,英谚“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古国,在这悠悠岁月中沉积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因此,不少谚语与这一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例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等,这些谚语由于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没有相对的英语谚语,这也是汉语谚语的一大特色。例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等,这些谚语由于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没有相对的英谚,这也是汉谚的一大特色。

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英汉谚语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宜先按照原文的预期风格进行直译,然后附进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语,点出其寓意。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 下一篇: 现代物流管理概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